PCI术治疗

2024-10-17

PCI术治疗(精选10篇)

PCI术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转运护理。方法 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的63例患者, 快速做好术前护理并安全转运至介入治疗室。结果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安全转运至介入治疗室。结论 快速有效的护理可使PCI患者转运安全得到保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转运,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 冠心病在我国呈现增长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为心肌缺血性坏死, 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是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快速恢复血运重建, 改善心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AMI从诊断、早期处理, 转运介入室行PCI, 时间虽然短暂, 但危险因素多, 有资料显示, 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病死率比正常高9.6%[2]。因此, AMI患者的转运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我科加强对AMI患者安全转运的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患者63例, 男42例, 年龄41岁~85岁, 女21例, 年龄43岁~74岁。

2 护理措施

2.1 转运前准备

2.1.1 病情评估

经主管医生确认有必要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转运前需认真评估与权衡, 责任护士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准备好急救药品、监护仪、吸氧设备, 必要时携带除颤仪, 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目前的病情、转运的必要性以及转运的风险, 取得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2.1.2 做好心理护理

AMI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以及剧烈疼痛容易引起恐惧、易激动、烦躁、精神紧张, 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健康宣教, 做好解释沟通, 积极配合治疗,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 避免情绪波动增加心肌耗氧量, 加重病情。

2.1.3 快速行术前准备并快速建立系列记录

遵医嘱术前30 min给予术前用药, 常规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排空膀胱, 必要时留置导尿。左侧肢体留置针输液, 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注意各种管道是否连接紧密, 防止管道扭曲、滑脱, 并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2.1.4 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

通知介入室并简要说明病情, 同时联系好运送电梯, 以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3]。

2.2 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

患者转运要平稳, AMI患者忌用力, 应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减少搬动, 尽量以整床转运, 避免因搬运造成患者心肌耗氧增加及体位性低血压, 甚至诱发心室颤动。搬运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有变化要及时报告同行医生给予处理。

2.2.2

确保有效供给氧气, 尽量采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 严格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氧气, 时刻观察患者氧供情况[4]。

2.2.3

AMI患者容易激动, 要加强防护, 防止患者意外摔伤, 必要时给予吗啡等镇静镇痛治疗。

2.2.4 认真交接班。

到达介入治疗室后, 与接班护士认真交接患者病情, 并由接班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及做相关检查, 做到患者的治疗监护不中断。

2.2.5

转运途中做好监测并及时记录。

3 结果

通过加强转运过程的安全管理, 加强护理, 63例患者均安全转运至介入治疗室进行PCI治疗。

4 讨论

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转运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患者病情重、变化快, 生命体征不平稳, 潜在风险高, 护送护士要尽可能发现潜在的危险, 规范安全转运流程, 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 强化法律意识,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2-297.

[2]林涵真, 危丽华, 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7) :4027-4028.

[3]陈璐, 陈湘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6) :482-483.

[4]童本沁, 陈娟.院内转运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 :71

PCI术治疗 篇2

AMI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种再灌注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

静脉溶栓治疗

优点是迅速、简便,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在基层医院也可开展,再通率可达75%~95%。缺点包括:溶栓禁忌证,出血史、过敏患者不宜静脉溶栓;TIMI Ⅲ级血流比例低,约30%~35%;再闭塞率高,约30%;有出血并发症,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5%~0.9%;残余狭窄明显。

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PCI较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再梗死、颅内出血和梗死相关动脉再闭塞率。

一项入选7 73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显示,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但大量的研究也显示胸痛症状发作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成功的AMI患者,其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

PCI 对发病12 h以内的AMI患者直接采用介入方法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称为直接PCI。直接PCI作为AMI的重要再灌注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冠脉再通率高,约90%;TIMI Ⅲ级血流比率高达85%;再闭塞率很低;严重出血并发症少;禁忌证很少。缺点是需要一定条件设备和一组专业人员,难以普及到基层医院,开通时间延迟(直接PCI患者110分钟,转院患者221分钟)。与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CI可以更为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动脉早期、持续、充分地开放。

依据指南:

2004年ACC/AHA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依据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再灌注治疗目标为:应在发病2 h内完成溶栓或PCI。溶栓应在30 min内开始,即患者就诊至溶栓的时间(Door to-needle time,D-N)<30 min;PCI应在90 min内完成,即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bolloon time,D-B)<90 min。选择PCI还是静脉溶栓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情况、医院的介入技术及条件等因素。当具备下列情况时静脉溶栓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到院很早(≤3 h)介入可能延迟;介入不可选,包括血管入路有困难,没有熟练的介入医生;介入延迟包括(D-B)-(D-N)>1 h,Medical contact-balloon time>1.5 h。当有下列情况时PCI为首选的治疗方案:熟练的介入队伍且有心外科保障;(D-B)-(D-N)<1 h,Medical contact-balloon time<1.5 h;高危患者包括心源性休克或Killip分级≥3级;溶栓有禁忌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到院太迟,症状发作>3 h;诊断AMI有疑问。如果患者于AMI发作的3小时之内到达医院,没有特别情况,直接PCI和静脉溶栓两种方案均可选择。

2005年,ESC的PCI指南也指出,将PCI作为STE-MI治疗的首要和最终目标,而且越是高危的患者,直接PCI越能使之收益,而相对低危的患者则可以考虑选择溶栓治疗。指南指出,对于高危患者(心源性休克或Killip≥3级),应倾向于选择直接PCI。

目前认为直接PCI是降低AMI病死率的最有效方法,越危重的患者获益越显著,因此,对于有条件行直接PCI的医院应积极提倡。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量的基层医院仍无能力开展PCI,对于到达基层医院的AMI患者,是直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还是将患者转运至有能力开展PCI的医院进行直接PCI治疗成为基层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转运

PCI 指AMI患者就诊于不能行直接PCI的医院时,如果存在溶栓禁忌证或者转运的相对延误时间(D-B—D-N)预计小于1小时的情

况,将患者转运到有能力行PCI的医院行直接PCI。特别对于发病>3 h、年龄>75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PCI的获益较就地溶栓明显提高。DANAMI-2研究(n=1 572)显示转院PCI优于溶栓治疗。法国Dalby等荟萃分析了近年转运患者行直接PCI与就地直接溶栓治疗AMI的临床试验(n=3 750)认为,即使需要转运的AMI患者,直接PCI仍优于溶栓治疗,转运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减低死亡、再梗死、卒中的综合事件发生率42%。

依据指南

:2007年,ACC/ AHA/SCAI关于STE-MI指南推荐:STE-MI患者就诊于具备PCI条件的医院,直接PCI应作为首选策略(Ⅰ级推荐,A类证据),要求D-B时间<90 min;STE-MI患者就诊于无PCI条件的医院,且不能在90 min内行转运PCI,除非有禁忌证,否则应在就诊30 min内接受溶栓治疗(Ⅰ级推荐,B类证据)。转运PCI的获益程度主要取决于D-B时间,转运时间<90 min仍能使多数患者受益,对于就诊医院无行直接PCI条件、尤其有溶栓禁忌证或无溶栓禁忌证却已发病3小时以上、12小时以内患者,应行转运PCI(Ⅰ级推荐,B类证据)。

2009年,ACC/AHA关于STE-MI最新指南对AMI患者转运时机及建立区域救治系统进行推荐:(1)对于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应立即转运行PCI治疗,无需判断血管是否再通;(2)构建合理的STE-MI救治区域系统,完善STE-MI的早期识别、转运及再灌注策略的选择;(3)溶栓出血风险大、起病时间已超过4小时、转运时间较短的STE-MI患者更适合PCI,反之,就地溶栓。

总之,AMI再灌注治疗的黄金时间窗(2~3 h)非常窄,因此,对于AMI患者我们须遵循“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争分

夺秒地进行早期再灌注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情况、医院的介入技术及条件等因素。如AMI患者就诊于具备PCI条件的医院,应首选直接PCI;如AMI患者就诊于无PCI条件的医院,且不能在90 min内行转运PCI,应在就诊30 min内接受溶栓治疗;如患者就诊医院无行直接PCI条件,尤其有溶栓禁忌证或高危情况,且发病>3 h,如能在90 min内完成转运,应行转运PCI。

(编辑:张宏娟)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总结

2011年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于2011年12月10日召开,来自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专家以及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全体委员千余人参会。会上国家卫生部医政处长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领导、国家慢病防治中心领导亲临大会并做了讲话。会上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和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副院长担任,其余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由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知名专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谢启麟主任为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颁发证书。同时成立的还有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斐然,心血管专业更是走在学科发展的前列,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师队伍日渐壮大。3年来,卫生部出台了心血管介入医师资质的认定,并推向全国。目前卫生部将要出台心血管专科医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在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下,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开展了心血管医师的注册工作,对了解全国的心血管医师队伍,掌握医师人员数量、比例、分布、执业状况、培训背景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集中了我国一批心血管领域的精英,但是,对于完成即将启动的心血管医师培训、注册工作仍有很大困难。现任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和前任会长胡大一教授对这一问题非常关注,积极倡导成立基层工作委员会,以完成目前面临的艰巨任务。基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协助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来完成这一使命。

今后,基层工作委员会将会在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全国定期巡讲,组织编写基层医师简明心血管病手册等项工作,开展对基层内科医师和心血管医师的指导、联络、协调和服务工作,倡导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基层心血管医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促进基层心血管医师的执业规范化。

专家简介

PCI术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接受PCI术的患者180例,根据随机血糖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施正常护理,其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随机血糖值(12.53±2.0)mmol/L;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控制血糖,男性42例,女性48例,随机血糖值(13.02±2.1)mmol/L。

1.2 方法

分别于观察期间0 d和3 d检测甘油三酯。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两组血管病变情况,记录多支血管病变率,依据Gibson于2000年提出的灌注分级法[2]:心肌无明显组织灌注记为0级;造影剂不能从微血管排空,需缓慢灌注记为1级;造影剂灌注进出微血管均有延迟记为2级;造影剂进出微血管正常记为3级,记录0~1级病例数,计算所占比例。在控制血糖的30 d期间统计两组患者病死率。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两组预后0 d时甘油三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血糖30 d后,观察组甘油三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多支血管病变和灌注分级都得到明显改善(P<0.05),见表2。

记录预后30 d内两组病死率结果显示,控制血糖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死率下降,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3,4],围手术期高血糖应激增加死亡率,但血糖控制不是越严格越好,目前尚无最适血糖控制目标,血糖过于严格(<6 mmol/L)会引发低血糖,增加死亡风险。该研究中控制血糖可以降低甘油三酯,改善多支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提示糖尿病是等同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对于PCI术预后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指导意义。

4 结语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可降低PCI术患者甘油三酯和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维持预后病情。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PCI术的患者180例,根据随机血糖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正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控制血糖。观察期间检测甘油三酯,冠状动脉造影,统计30 d内病死率。结果 30 d后观察组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造影多支血管病变明显较多(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有利于维持PCI术患者预后病情。

关键词:围手术期血糖,PCI,预后

参考文献

[1]Waldecker B,Waas W,Haberbosch W,et al.Type 2diabete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giographic findings and results of an invas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type 2 diabetic versus non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are,1999,22:1832-1838.

[2]Gibson CM,Cannon CP,Murphy SA,et al.Relationship of 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 to mortality after administr ation of thrombolytic drugs[J].Circulation,2000,101:125-130.

[3]Szekely A,Levin J,Miao Y,et al.Impact of hyperglycemia on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1,142:430-437.

PCI术治疗 篇4

冠心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发病时患者胸闷胸痛,低血压,有濒死感,严重时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冠心病在我国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自1977年Andreas Gruentzig首次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与传统外科手术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而今已成为80%病人的标准治疗措施。但同时,也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护理对确保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术后早期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1 我科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进行了PCI术的105例病人,其中男性58例,年龄42-76岁;女性47例,年龄46-69岁;隐匿型73例;心绞痛型136例;心肌梗死型71例。结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2护理要点

2.1体位: 术后安置患者取平卧位休息,术侧肢体制动禁止弯曲和移动。12小时后如无伤口出血可协助取侧卧位休息,但仍需绝对卧床24小时。 24小时后若无特殊情况可下床活动。卧床期间注意病人保暖及卧位舒适,满足生活所需。

2.2饮食护理: 术后可进正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造影剂尽快排泄,以减少对肾功能的影响。嘱病人少食用奶制品豆制品如:甜豆浆、牛奶等,以免引起腹胀不适。

2.3病情观察:

术后需要观察病人神志变化,在休克早期病人可因缺氧表现烦躁、易激动,可进行持续血压心电监护,结合无创血压及心率情况动态观察,判断休克的存在与否。术后体温监测可以为术后是否存在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术后每日测量体温3次,连续测量3天。少数病人会在术后两天左右出现38℃左右低热,配合医嘱连续使用3天抗生素可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还要观察病人有无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背部及下肢疼痛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痉挛、闭塞、破裂、穿孔肋内膜撕裂及夹层;急性心肌梗死;应激性溃疡;出血;支架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4伤口护理:

PCI术后6小时可拔除动脉鞘管。拔管后需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并予沙袋压迫6小时,6小时后如伤口无渗血可撤除沙袋,但仍需动态观察伤口渗血情况,24小时后可拆除绷带,拆除绷带后经观察确定无出血、渗血等情况时,病人可下床适当活动。在沙袋压迫期间随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5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病人常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防止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在给予皮下注射抗凝剂时注射部位选择腹部脐下偏左或偏右,注射后嘱病人用力压住针眼5-10分钟,不得揉动。术后还需服用抗血小板凝血药,阿斯匹林0.3g,每日一次,或波立维75mg,每日一次,维持3个月至半年。在此期间需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有无淤点淤斑,鼻腔牙龈有无出血,两便颜色是否正常,以便及早发现出血现象,及時汇报医生。在进行抗凝治疗时如病人有胃溃疡、胃炎、胃部手术史、肠道出血等病史,则需同时使用胃粘膜保护剂,以减轻抗凝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防止消化道出血。

2.6心理护理:

术后需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对病人角色淡化的病人需要加强术后并发症方面的知识宣教,以期引起病人的重视增强其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对于病人角色强化的病人可给予心理安慰,同时运用娴熟的护理知识给予病人全面的指导,逐渐增加其信任感,缓解紧张害怕心理。

3体会

PCI术52例配合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我院2006年9月-2008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 男28例, 女24例, 年龄38岁~79岁, 平均年龄 (49.2±12.45) 岁。其中, 心肌梗死27例, 不稳定心绞痛19例, 不明胸痛6例;造影发现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平均 (78.65±4.752) %。

1.2 手术结果

52例PCI中经桡动脉途径手术17例, 股动脉途径35例, 手术均获成功, 共置入支架94枚, 其中左前降支35枚, 回旋支16枚, 右冠状动脉43枚。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 占32.69%, 其中暂时性尿潴留7例, 占13.46%;局部皮下血肿及出血4例, 占7.69%;低血压1例, 占1.92%;血管痉挛致拔管困难3例 (均发生于经桡动脉途径手术者) , 占5.77%;拔鞘综合征2例, 占4.88%。所有并发症经及时发现, 采取有效处理后, 患者均已康复。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皮肤准备, 并训练患者深呼吸、床上大小便和有效咳嗽等。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熟悉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根据手术需要, 备好电极、氧气、造影导管、鞘管、三连三通、压力泵、导丝等器械物品和阿托品、升压药、扩血管药、造影剂等药品及参数监护仪、除颤器、心电图机、负压吸引器等仪器。

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接好心电监护导联, 备好除颤仪、临时起搏器。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有无心律失常, 呼吸、意识的监测, 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注意术侧肢端有无温度、颜色变化, 并把观察到的信息准确、及时提供给医生,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3 操作配合

穿刺成功后, 遵医嘱静脉注射肝素钠, 以保持全身肝素化。手术开始后, 常规把阿托品、多巴胺吸入注射器内, 以备急用。每次注射完造影剂后, 密切观察和记录腔内压, 并请患者用力咳嗽, 增大胸腔压力, 加快恢复心肌供血。术中用药物时要“三查七对”, 同时观察药物反应, 并做好记录。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行PCI者一般年龄偏大, 常因害怕手术发生意外, 怀疑医生操作技术, 担心设备、仪器安全等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 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 精神紧张, 任何刺激都可能加重病情。因此责任护士术前要主动给予安慰、鼓励, 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采用通俗的语言, 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或让患者及家属观看图片、录像资料等, 让其心中有数。术中要避免谈论不利于患者的话题, 以免加重患者恐惧心理, 必要时, 可请示医生使用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缓解紧张情绪。

3.2 加强术后护理, 预防并发症

一是加强心电监护和动脉血压监测, 严重心律失常是PCI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持续心电监护对及早发现并发症相当重要, 因此, 术后要在CCU监护系统下做好连续心电监测和记录。二是加强鞘管及伤口护理, 预防拔管综合征, 除保持穿刺部位清洁无菌, 避免感染外, 要注意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变化, 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及穿刺部位瘀血等低凝状态表现, 为防止血栓形成, 可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或阿司匹林、噻氯匹定口服。临床上PCI术后4 h~6 h拔除动脉鞘, 拔管综合征是PCI术后常见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 回心血量减少, 血压降低, 这与术中应用造影剂及血管扩张药有关[2]。因此, 拔管前要保持输液通畅, 告之患者拔除鞘管时会疼痛, 嘱患者深吸气, 在拔除动脉鞘管后压迫股动脉切口15 min, 并加压包扎,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警惕颅内出血。三是做好排尿观察及护理, 防止肾损害, 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 加之术后心情紧张、焦虑, 加重膀胱扩约肌痉挛, 易发生短暂性尿潴留[3]。因此, 术后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减少精神因素对排尿不利的影响, 同时嘱患者大量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对潴留患者坚持以物理疗法为主, 对于合并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PCI后立即进行血液透析, 尽快排出造影剂。四是做好出院指导:PCI术后需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要定期随访, 告诫患者出院后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控制饮食, 适当限盐, 增加蔬菜、水果和低脂肪等食物摄入, 适当体力活动, 加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总之, PCI的护理要“以病人为中心”, 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把患者与手术视为一个整体, 不仅要重视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 术中默契配合, 而且术后还要精心护理才能确保PCI手术的真正成功。

摘要:目的探讨PCI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措施。方法对52例PCI的手术配合和临床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52例PCI均获成功, 共置入支架94枚, 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 处理后均已康复, 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PCI术中, 把患者与手术视为一个整体,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默契配合、术后精心护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室配合,护理体会,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亢君, 郝春雨, 董小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12) :34~36

[2]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44

PCI术治疗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期间在陕西勉县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手术治疗的397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大约1年的跟踪随访,因资料不全或失访等原因1年后还有368例,随访率为92.95%,其中男297名,女71名,平均年龄(65.12±7.84)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是否吸烟等;(2)疾病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3)实验室指标主要是从血常规等实验检查中选取尿酸水平、LDL-C、HDL-C等指标;(4)随访资料主要是通过电话或者门诊等方法收集病人术后1年是否发生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不良心脏事件是指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等。

1.2.2 诊断标准:

(1)冠心病[4]::根据ACC/AHA对冠心病的定义,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直径50%为冠心病。(2)高血压[5]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3)糖尿病[6]:根据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糖尿病症状加(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1)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 PG≥11.1mmol/l(200mg/d1)。(4)高尿酸血症男性高于7mg/dl(417μmol/L)、女性高于6 mg/dl(357μmol L)为高尿酸血症。(5)BMI指数:体重(Kg)/身高2(m2)。(6)吸烟:每天吸烟数大于1支,时间长于1年为吸烟者。

1.2.3 变量赋值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变量赋值,是=1,否=0;<60岁=0,60~75岁=1,>75岁=2;男=1,女=2;~28Kg/m2=0,28 Kg/m2~=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条件下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

随访1年后,368例行PCI术患者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例数为29,发生率为7.88%,其中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中高达37.50%,大于75岁的老年人发生率高达18.18%,其余不同条件下的发生情况,具体见表1。

2.2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PCI术预后发生MACE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中,高龄(χ2=16.421,P=0.001)、家族史(χ2=9.883,P=0.002)、高血压(χ2=5.189,P=0.023)、BMI指数(χ2=6.268,P=0.012)、吸烟(χ2=6.529,P=0.011)、高LDL-C(χ2=10.578,P=0.001)仍然是行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注:*表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

2.3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PCI术预后发生MACE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把单因素分析中同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682,95%CI:1.913~5.872)、家族史(OR=2.185,95%CI:1.342~3.876)、B M I指数(O R=4.1 9 9,9 5%C I:(2.11 3~6.7 4 6)、吸烟(OR=2.268,95%CI:1.417~4.219)、高LDL-C(OR=3.872,95%CI:2.041~6.108)为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见表2。

注:*表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PCI手术在冠心病的治疗领域被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368例冠心病手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1年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例数为29,发生率为7.88%同时也发现年龄、家族史、BMI指数、吸烟、高LDL-C等因素为预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

3.1 年龄因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手术的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这是临床研究当中的一个共识的问题。在年龄对预后的影响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研究都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要差于非老年人人,更显著的表现在死亡率的增加上[7,8]。同样有研究表明老年组冠心病预后在长期的随访中与非老年组并无差异[9],本研究表明高龄人群的相对危险度为3.682。

3.2 冠心病家族史

冠心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聚集性不仅仅是指遗传因素,共同的家庭环境可能在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暴露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尤其对年轻时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家族史的相对危险度为5[10],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具有冠心病家族史的病人在手术后是高危人群,要加强观察和治疗。

3.3 BMI指数

BMI指数较高的人群在手术是高危人群,这与身体肥胖有关,国内外研究都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肥胖可以与多种疾病发生协同作用,造成手术治疗的效果降低。有研究结果也表明预后体重的变化是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11]。本研究也表明BMI指数高者是预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3.4 吸烟

本研究显示吸烟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55%,远远高于非吸烟者的3.05%,其在预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2.268。吸烟对心脏造成的损伤是十分明显的有研究表明血管重建术后继续吸烟将很增加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12]。

3.5 高LDL-C

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评价血脂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LDL-C的降低能够缓解冠心病的发病情况[13]。同时,LDL-C水平也关系到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可能通过协同作用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共同对冠心病的预后造成影响。

PCI术治疗 篇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BNP,急诊PCI术,酶联免疫吸附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的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由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产生心肌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尽早开通引起心肌梗死的相关“罪犯”血管,被认为是首选、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会出现血浆BNP的增高[1,2],本研究通过我院5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前、术后血清B型脑利钠肽(BNP)的测定,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血清B型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1例,发病均在12h之内,所有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2010)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4条中的2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的动态改变;(4)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排除标准:既往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病史,严重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颅脑疾病及其他心脏疾病。51例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42~70(平均63.5)岁。其中PCI组27例,药物保守治疗组24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PCI治疗组均采取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所有病人术前均服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及他汀类药物,术中按100U/kg给予肝素抗凝,术中只处理与本次心肌梗死相关的“罪犯血管”。术后4h拔除鞘管,常规低分子肝素应用5~7d,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药物保守治疗组采用保守治疗,给予吸氧、血管活性药物、扩冠、抗凝、营养心肌、调脂等综合治疗。

1.3 BNP检测

所有PCI组病人均在PCI术前和术后24h抽取静脉血2ml,药物治疗组在入院时和入院后24h抽取静脉血2ml,加入15%EDTA ̄K2抗凝剂试管中混匀,离心后取血浆,采取美国Biosite公司Triage诊断仪,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的BNP浓度。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BNP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组BNP水平在术后24h较药物保守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B型脑利钠肽(BNP)主要来源于心室肌细胞的前BNP原,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激素,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当心室肌细胞受到牵拉刺激时就会释放入血循环,具有很强的利钠、利尿、扩血管、抑制RASS系统和交感神经的作用[3]。有研究显示:当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引起血浆BNP的浓度升高[1,2]。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BNP的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4]。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激活缩血管神经激素系统(如儿茶酚胺、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致使心室充盈压升高,心脏利钠肽系统被激活,心肌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部位牵拉使心室壁张力增加促使BNP的分泌增加,刺激心肌细胞合成并释放大量BNP入血,从而使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5]。

BNP进入血液循环后具有均衡性扩张血管、利尿、排钠等激素作用,在心肌组织内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受损的心肌细胞,增强受损心肌细胞的抗缺血、缺氧能力,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对抗神经激素应激导致的冠状动脉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症状[6]。

在本研究中,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BNP水平均升高,说明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PCI治疗组BNP水平在术后24h较药物保守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说明AMI患者早期应用PCI术等再灌注治疗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早期采取及时的再灌注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心肌供血,促进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毛懿,杨跃进,张健,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变化特点[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5):425-428.

[2]王岚峰,吴双,关秀茹,等.脑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234-237.

[3]Mccullough PA,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the care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J].Minerva Cardioangiol,2004,52:479-489.

[4]Ramzy IS.Ventricular endocrine and mechanical function following thromb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er J Cardiol,2007,117(1):51.

[5]赵雪燕.B型利钠肽在诊断左心衰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7):1165.

PCI术治疗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11~2015-1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为34例。治疗组中, 男23例, 女11例;年龄40~74岁, 平均 (54.4±2.6) 岁;病变部位:18例前壁, 10例下壁, 6例其他部位。对照组中, 男22例, 女12例;年龄42~74岁, 平均 (54.7±3.3) 岁;病变部位:19例前壁, 11例下壁, 4例其他部位。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 值得比较。

1.2 入组标准

治疗组:症状发作时间不超过12h, 胸痛时间超过30min, 休息或硝酸甘油治疗后未见缓解;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对照组:症状发作时间在7~14d, 存在缺血性胸痛;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不成功[3]。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行急诊PCI治疗:入院后, 分别给予30mg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嚼服, 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部位, 并行经皮冠状脉内形成术。然后, 根据患者实际置入支架, 建立静脉通道。若合并缓慢慢性心律失常, 可取心脏起搏电极临时插入股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处, 术后冠状动脉造影, 显示梗死动脉狭窄不超过20%, 且远端血流正常, 则可给予100mg阿司匹林与75mg氯吡格雷口服, 每日1次, 并取6000U低分子肝素行皮下注射, 每日2次。术后,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采用调酯类、硝酸酯类等药物进行二级防治。

对照组行择期PCI治疗:入院后, 给予扩充冠状动脉、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 并用6000U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 每日2次;给予100mg阿司匹林与75mg氯吡格雷口服。术前, 行心脏B超检查, 评估心功能, 在入院7~14d期间行PCI治疗, 术中与术后处理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1.4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 并对两组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进行记录与比较。

1.5 疗效评定

血管狭窄段消失或大体消失, 为治愈;血管狭窄段部分消失, 但狭窄程度不超过20%, 为好转;未达到上述任一标准, 为无效[4]。其中,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 (±s) , 并用卡方值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并用t进行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4.17%, 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8.24%, 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

治疗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88%, 对照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3.53%,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的死亡率相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促进梗死血管再通, 恢复心肌供血[5]。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逐渐成为梗死血管再通的有效方法。PCI治疗的机制为:通过开通梗死的血管, 恢复心肌灌注, 预防心肌因缺血而坏死, 从而有效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6]。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 及早开通梗死的血管对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择期PCI通常是在患者发病7~14d而实施的梗死血管再灌注治疗措施, 它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状态, 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 但因心肌缺血状态持续较长, 故易引起心脏事件, 预后不甚理想[7]。急诊PCI是在患者发病后及早进行的心肌再灌注治疗, 它避免了择期PCI的不足, 能最大限度地缩小梗死范围, 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对治疗组实施了急诊PCI治疗, 对照组采用了择期PCI治疗。从表1中可看出, 治疗组的治愈人数 (22例) 明显多于对照组 (13例) , 治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 但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这表明急诊PCI因为尽早实施, 使心肌缺血现象得以尽快缓解, 故能够促进梗死血管再通,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疗效较佳。从结果2.2中可得知, 治疗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5.58%) 远远低于对照组 (23.53%) , 但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但相差不大。这表明急诊PCI治疗能够尽早缓解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 梗死范围缩小, 减少了心脏事件与死亡事件的发生。曾有文献[8]指出, 急诊PCI可在早期持久、完全地开通患者的梗死血管,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肌功能, 治愈率在60%以上, 效果优于择期PCI。本次结果与文献观点基本一致, 这进一步验证了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至于本研究中的治愈率稍优于文献中的数据, 这可能与选取病例数目有关。

由上述可知,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能够尽早开通患者的梗死血管, 改善心肌功能, 有利于患者预后, 大大降低了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 疗效明显优于择期PCI,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林, 林旭.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和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7) :209-210

[2]许云耀, 谢志辉, 候冬子.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PCI与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01) :110-111

[3]郭风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6) :90-91

[4]高山, 吴明, 于海波,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 (1) :53-54

[5]王星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 (11) :1183-1184

[6]史正山.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对比[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2) :53-54

[7]黄昆源.观察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6) :841-842

PCI术治疗 篇9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抗凝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20-01

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患者,术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死亡、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但临床上部分冠心病患者同时合并有需要长期抗凝的疾病(如心房颤动、瓣膜置换、静脉血栓等)。其PCI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有争议,有研究表明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可降低相关血栓栓塞的几率,但同时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也有研究提出,对于出血风险较小患者PCI术后有长期抗凝指征时,仍应联合口服抗凝药治疗,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不同抗栓治疗方案,观察其出现出血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情况,为临床抗栓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于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诊断冠心病且行冠脉支架术,术后合并持续性房颤、瓣膜置换、静脉血栓等长期抗凝疾病患者148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6.7岁。合并房颤106例,瓣膜置换10例,静脉血栓32例。排除标准:(1)年龄大于75岁,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2)合并恶性消耗性疾病。(3)合并免疫系统疾病。(4)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史。(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结合PCI术后时间,患者自愿且能坚持、方便检测INR的加华法林抗凝,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A组)40例、阿司匹林+华法林组(B组)36例、氯吡格雷+华法林组(C组)38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D组)34例,依据INR结果分为INR<2.0组40例、INR2.0-2.5组55例、INR2.5-3.0组5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血压耐受情况下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口服药剂量:阿司匹林100mg 1/日、氯吡格雷75mg 1/日、华法林依据INR调整。出院后依据个体情况确定随访周期及监测INR结果,最长不超过一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记录是否有轻度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大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脑出血)、血栓栓塞(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急需再次血管重建、死亡)。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S,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口服不同抗栓药物组的观察结果 C组轻度出血百分率高于A、B、D三组(23.7% & 17.5%、16.7% 、11.8%),但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3例出现皮肤紫癜,2例牙龈出血,2例黑便;B组中3例皮肤紫癜,3例牙龈出血;C组中5例皮肤出血点,4例牙龈出血;D组中1例皮肤出血点,2例牙龈出血,1例镜下血尿。A组大出血百分率高于B、C、D组(12.5% & 8.3%、5.3%、0),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中2例咯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腦出血;B组中3例为消化道出血。C组中1例消化道出血,1例脑出血。各组之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1例、D组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D组、B组中各有1例脑栓塞。

2.2不同INR组的观察结果 INR2.5-3.0组年龄明显高于INR2.0-2.5组(69±7.2 & 6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INR组轻度出血百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INR2.5-3.0组大出血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13.6% & 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INR小于2.0组2例、INR2.0-2.5组1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INR 2.0组、INR2.0-2.5组各出现1例脑栓塞。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术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死亡、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然而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瓣膜置换、静脉血栓等需要长期抗凝指征的患者日间增多【1】,近年大规模多中心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冠脉支架术后口服抗凝药疗效与安全评价【2】。目前对于PCI术后合并长期抗凝指征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存在很多争议,既往研究表明口服华法林抗凝可显著减少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3】。我国陈纪林等关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方案选择提出了新的建议,冠心病PCI术后移植金属裸支架者与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抗栓治疗方案不同,药物洗脱支架患者建议三联治疗3-6个月,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凝12个月,此后华法林(INR2.0-3.0)抗凝终身【4】。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尤其对于支架术后口服抗凝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并发症为主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有研究表明INR每增加1,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倍。Singh pp等研究发现:PCI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三重抗栓治疗,比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小,但出血并发症升高【5】。本研究中所选患者均为冠心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结果显示,三联抗栓治疗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而对于INR2.5-3.0组较INR<2.5患者大出血风险增高,在本研究中INR2.5-3.0组患者年龄偏大可能也是增加出血的一个因素,与以往研究证明INR增加,出血风险增加结果相符,所以三联抗栓治疗时INR2.0-2.5是比较安全的。在本研究中不同抗栓治疗方案仅有2例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存在选择偏倚及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PCI术后合并长期抗凝指征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口服抗凝治疗6个月将INR控制在2-3之间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但未显示三联抗栓治疗减少血栓栓塞及心血管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祥廷,陈良华,刘同宝,具有长期抗凝指征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栓治疗[J],山东医药.2008,48(2):103-104.

[2] Rubboli A, Bolognese L, Di Pasquale G,et al.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on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ongoing warfarin and coronary stenting(WAR-STENT)registry[J].J Cardiovasc Med (Hagerstown).2009,10(2):200-203.

[3] 陈海,江先娣,杨职等,伴有心房纤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中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比较[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9):27-29.

[4] 陈纪林,郭远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84-86.

经肱动脉行PCI的治疗与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患者198例, 男122例, 女76例, 年龄37~81岁。不稳定型心绞痛93例, 稳定型心绞痛66例, 心肌梗死39例。合并高血压116例, 吸烟102例, 糖尿病79例, 高血脂86例。

1.2 方法

入选患者术前3d给予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或噻氯匹啶250mg每日2次, 急诊手术者术前嚼服氯吡格雷300mg。常规测量双上肢血压、触摸肱动脉搏动情况。导管室局麻下行右上肢曲侧肘关节横纹上约0.5cm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 穿刺成功后置入鞘管。将带有导引导丝的导管通过鞘管送至冠状动脉入口, 进行造影、扩张、植入支架等检查、治疗。术毕, 压迫穿刺点止血, 加压包扎。

2 结果

1 9 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 成功率100%。术后共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出血5例, 发生率2.52%, 1例形成血肿;出现迷走神经反射6例, 发生率3.0%。经及时发现及对症处理, 均恢复良好, 正常出院。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术前应注意多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其对该手术有一定的了解, 消除顾虑、增加信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3.2 术后护理

术后入住监护病房, 连续心电监护12~24h, 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心率、心律、尿量的变化以及伤口的愈合情况等。上述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均是在监护中及时发现的, 经给予多巴按、阿托品等对症处理后均在30min~1h内心率、血压恢复正常。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以利对比剂的排出, 防止损伤肾脏。术侧肢体相对制动, 肘关节相对制动10h左右, 每3h根据术侧肢体血运情况松绑绷带一次, 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血和血肿、术侧肢体肤色情况与温度以及肘动脉及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如果患者术侧肢体肿胀、麻木、皮肤颜色青紫, 说明伤口包扎过紧, 应立即放松绷带的松紧度重新包扎;如果穿刺处有渗血或出血及血肿, 提示包扎过松或位置移位, 应立即给予调整, 重新加压包扎。皮下渗血一般于2~4周能自行吸收, 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理疗以促进血肿的吸收。上述5例出血患者有2例是压迫时间过短或力度不够;2例患者肘关节制动不佳, 绷带位置下移;另1例血肿可能与术前、术中及术后大量抗凝药物的应用有关。经过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4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作为检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冠脉旁路移植术。传统的经股动脉穿刺虽然成功率较高但其术后需限制患者活动及穿刺部位发生并发症较多, 尤其是高龄患者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及股动脉明显扭曲或狭窄时, 只能选择肱动脉或桡动脉路径, 而桡动脉路径仅适用于Allen实验阳性的部分患者, 且国人桡动脉相对细小, 如用6F动脉鞘, 常引起动脉痉挛产生剧痛或产生桡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2], 如此种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而肱动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桡动脉这一路经的不足, 所以肱动脉路径一经采用便受到医生、护士和患者的欢迎, 主要是术后无需卧床, 减轻了患者长时间卧床的痛苦, 同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经济负担。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有限, 还有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更广泛的开展尚依赖于医疗器械的进一步改进和医护人员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虞准, 彭晓玲, 胡春华等.经肱动脉、桡动脉及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PCI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7) :1417-1418.

上一篇:防止分析下一篇:旅行社变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