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布卡因

2024-08-23

左旋布卡因(精选7篇)

左旋布卡因 篇1

罗哌卡因是单一对映结构体 (S型) 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 但几乎无运动神经阻滞作用。左旋布比卡因是纯S型异构体, 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局麻作用强于利多卡因, 0.25%~0.5%溶液引起局麻的时间一般为4 min~10 min。剖宫产术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 对麻醉要求高, 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要具有镇痛完善、肌松满意、代谢迅速、起效快、副作用少等特点。本文收集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 探讨上述两种药物的麻醉差异,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20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 (29.5±5.2) 岁, 平均体重 (57.8±13.6) kg;对照组平均年龄 (29.4±4.9) 岁, 平均体重 (58.1±12.8) kg。2组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入选标准: (1) ASAⅠ~Ⅱ级; (2) 足月初产妇。排除标准: (1) 心、肺、肾脏器功能不全者; (2) 神经系统病变者; (3) 病理妊娠。

1.2 麻醉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检测生命体征, 输入复方氯化钠, 取左侧卧位, L2~3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 回抽无血液有脑脊液流出后, 先向蛛网膜下腔给予配制好的脑脊液稀释局麻液2 m L, 研究组注入0.5%罗哌卡因2 m L, 对照组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低血压者给予麻黄素10 mg, 心动过缓者静脉给予阿托品0.2~0.5 mg。头侧置管备用, 转为平卧位, 麻醉平面应控制在T6以下。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比较

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研究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较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对麻醉药物的选择是要求打开子宫到胎儿取出时间越短越好, 尤其是对急诊剖宫产手术, 要求麻醉起效迅速、肌松好, 腰硬联合麻醉结合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是利于术后止痛。

目前国内外剖宫产手术时间保持在50 min左右, 本次研究发现罗哌卡因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在 (102.5±16.8) min, 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在 (175.6±41.9) min, 可完全满足手术要求。本研究发现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我们分析罗哌卡因为布比卡因第3位氮原子被丙基代替的一种新型麻醉药物, 分子结构为S-镜像体;罗哌卡因脂溶性较差, 加上钠通道的结合力较低, 对Aδ和C神经纤维的阻滞比布比卡因更为广泛[1,2,3], 因此在相同浓度下, 罗哌卡因比左旋布比卡因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延长。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样有学者分析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中麻醉的疗效差异, 结果发现0.5%浓度时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药物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几乎无差异, 在0.75%浓度时两者感觉阻滞最大扩散程度有轻微差异[4]。在药动学上罗哌卡因半衰期 (T1/2) 为4 h, 左旋布比卡因半衰期为8 h, 循证医学证明罗哌卡因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时, 几乎对肝肾功能不会造成影响[5]。还有学者指出罗哌卡因的神经毒性最小, 其导致的脊髓背索空泡形成轻于其他药物[6,7]。

综上所述, 与左旋布比卡因相比,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中更安全, 对感觉阻滞较好, 镇痛效果好。

摘要: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20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2组常规麻醉方法相同, 研究组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5%罗哌卡因2 m L, 对照组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对比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结果 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研究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左旋布比卡因相比,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中, 对感觉阻滞完善, 镇痛效果更好。

关键词:剖宫产,麻醉,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对比

参考文献

[1]王树祥.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4 (26) :104-105.

[2]叶勇.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健康之路, 2014, 3 (7) :78-79.

[3]蔡朝阳.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 2015, 7 (4) :145-146.

[4]黄杰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 2015, 7 (13) :108-109.

[5]张奎明.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8) :1582-1583.

[6]BIGAT Z, BOZTUG N, KARSLI B, et al.Comparison of hyperbaricro pivacaineand hyperbaric bupivacaine in unilateral spinalanaesthesia[J].Clin Drug Investig, 2006, 26 (1) :35-41.

[7]BEAUSSIER M, EL'AYOUBI H, SCHIFFER E, et al.Continuouspre peritonealinfusion of ropivacaine provides effective analgesia andacceleratesrecovery aftr colorectal surgery: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Anesthesiology, 2007, 107 (3) :461-468.

左旋布卡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ASAⅠ或Ⅱ级剖宫产患者60例,年龄24~33岁,体质量53~82kg,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手术后应用0.15%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PCEA,对照组:手术后应用0.15%罗哌卡因硬膜外PCEA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身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均选择L2~3间隙行连续硬膜外阻滞,用2%利多卡因分次注入,麻醉效果满意。

1.2 方法

选用微量止痛泵,其内设置和控制参数有:(1)药物浓度:治疗组的设置依据是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的浓度,即1.5mg/m L,对照组的设置依据是罗哌卡因浓度,即1.5mg/m L;(2)负荷剂量:治疗组在手术结束时用0.20%左旋布比卡因6m L单次注入,对照组在手术结束时用0.20%罗哌卡因6m L单次注入;(3)PCEA总量:两组均为2m L;(4)持续剂量:两组均为5m L/h;(5)锁定时间:两组均为20min。

1.3 观察与评价

观察与评价的方法采取双盲法:记载镇痛期间进药剂量、容量、PCEA总量。由急性疼痛服务(APS)的医师进行观察管理,给患者连接PCEA泵后分别在4、8、12h进行随访。各时间点分别按VAS法,Loevtt肌力分级法分级,评价镇痛效果及肌力恢复情况。询问并记录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评价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应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Wilcoxom检验,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病例数见表1。

2.2 两组患者总按压数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总按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31.4±10.5)h,对照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问为(30.9±10.1)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恶心为2例(6.7%),对照组恶心为3例(10.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患者自控镇痛是20世纪70年代初问世的一种镇痛技术,随着计算机与医学的紧密结合,PCE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同途径的PCEA,其镇痛机制不同,不同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需最低有效镇痛药剂量和最低有效血药浓度也不同。我们应用小剂量盐酸左旋布比卡因,于硬膜外隙单纯注入,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肠道功能恢复快。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盐酸左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左布比卡因是布比卡因的左旋镜像体纯提取物,实验证明左布比卡因比布比卡因神经中枢和心脏毒性低[1],而神经阻滞作用强度与布比卡因相仿。左布比卡因近年来已在临床应用。但很少单纯用于PCEA,多与其他麻醉药联合应用。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小剂量、持续硬膜外滴注左布比卡因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感觉神经阻滞,但对运动神经阻滞的影响较小且为非进行性的,说明左旋布比卡因适合作为镇痛药使用。我们应用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PCEA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发现D/D比值在1~2范围内的病例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CEA期间总按压次数可以反映患者用药需求的欲望,因而D/D比值可以作为镇痛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2],两组PCEA镇痛效果相同,说明单纯应用0.15%左旋布比卡因镇痛效果确切。本研究发现,单纯应用0.15%左旋布比卡因同样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在恶心、呕吐与皮肤瘙痒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两组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整体满意度评估及对患者肌力的影响也无显著性差异,不影响患者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因此在患者的舒适度上左旋布比书因与罗哌卡因相同。我们仅采用了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进行PCEA,其最佳浓度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低浓度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用于PCEA的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不影响手术后患者的运动功能,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且价格较低,是一种可应用于剖宫产患者手术后PCEA的局部麻醉药。

参考文献

[1]Stewart J,Kellett N,Castro D.The central nervoussystemand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lev0bupivacaine and ropivacaine in heathy volunteers[J].Anesth Analg,2003,97(3):412-416.

左旋布卡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4例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均分为甲乙两组, 年龄为25~73岁, 平均年龄为 (49.0±1.1) 岁, 已婚女性44例, 未婚女性2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分析处理。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确诊为妇科疾病, 且同意本次手术治疗, 签署手术同意书。

1.3 方法

6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 甲组术前采用罗哌卡因麻醉治疗, 乙组术前采用左旋布比卡因治疗。甲组麻醉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浓度为10 ml 0.75%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乙组麻醉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浓度为10 ml 0.75%的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

1.4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麻醉治疗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显著改善:镇痛效果显著, 肌肉松弛效果良好, 经牵拉不会造成疼痛, 手术顺利进行;改善:牵拉肌肉时会出现轻微异样不适, 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无效:牵拉肌肉时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 影响手术顺利进行[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麻醉前后, 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具体见表1。

由结果可以看出, 麻醉实施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有所变化, 其中乙组变化程度低于甲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效果

甲组治疗后, 显著改善14例, 改善11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为78.1%, 乙组治疗后, 显著改善20例, 改善10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3.8%,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

甲组治疗后不良反应5例 (15.6%) , 1例心动过缓, 2例焦虑以及恶心, 2例低血压, 乙组治疗后不良反应2例 (6.3%) , 1例便秘, 1例眩晕, 麻醉停止后, 不良反应明显改善,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妇科疾病是比较常见的, 会对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临床确诊患者疾病后, 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 多考虑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但在手术实施过程中, 若麻醉不当, 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顺利以及女性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为布比卡因, 为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主要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阻滞以及外周神经组织。但该药物应用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脏毒性以及神经毒性作用, 导致疾病的恶化发展[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临床开始尝试采用左旋布比卡因以及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的新型局部麻醉药物, 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代谢的过程中, 因其具有药效持久、清除缓慢、分布广泛以及游离血药浓度低等特点, 在对患者实施麻醉给药后, 所造成的毒副作用比较小, 应用更为安全可靠。且无论是长效还是短效局麻药物可与其产生复合作用, 见效快, 维持药效持久[3]。罗哌卡因为一种单一对映结构体 (S形) 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相较于其他局麻药物, 作用机制相同, 可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 起到阻断神经传导以及兴奋的作用, 不同药物浓度与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相关。该药物的半衰期较短, 其脂溶性相对偏低, 且心脏以及中枢神经的毒性作用明显低于左旋布比卡因, 现阶段该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蛛网膜下隙麻醉[4]。本次研究中,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应用效果, 实施麻醉后, 乙组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变化程度低于甲组, 乙组治疗有效率为93.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 甲组治疗有效率为78.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 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将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 麻醉效果显著,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保证手术实施更为安全可靠, 有利于提高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质量水平。

摘要: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4例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均分为两组, 甲组术前采用罗哌卡因麻醉治疗, 乙组术前采用左旋布比卡因治疗, 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麻醉后, 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妇科手术中, 左旋布比卡因麻醉应用效果显著, 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以及产妇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关键词: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方能新.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用于妇科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12) :672.

[2]赖露颖.上调AMPK可促进左旋布比卡因诱导SH-SY5Y细胞凋亡.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5) :707.

[3]王家双.HANS在妇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1, 7 (1) :16.

左旋布卡因 篇4

关键词: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

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动物实验证明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可安全用于临床[1]。本研究比较了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感觉、运动组织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情况,为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妇科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失血量、补液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咪唑达唑仑2 mg,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右上肢静脉。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300 ml。第1次给药:患者与左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间隙为L1-2,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4 cm,导管回吸确认无血和脑脊液后注入2%利多卡因4 ml作为试验量。第2次给药:5 min确认硬膜外导管已置入硬膜外间隙且没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然后L组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2 ml,R组注入0.75%罗哌卡因12 ml作为首次剂量,距首次剂量全部注入后每间隔1.5 h追加6ml相应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以维持满意的麻醉效果至手术结束。当麻醉效果不满意时可静脉加用丙泊酚和芬太尼,必要时改换麻醉方法并保留记录。术中吸氧,流量2~3 L/min,当患者术中血压低于基础值30%或收缩压低于80 mm Hg时,静脉给予麻黄碱10 mg/次,当心率低于55次/min,静脉给予阿托品0.5 mg/次。

1.3 观察指标

(1)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如小肌肉颤抖、大肌肉颤抖、口舌麻木、抽搐、意识消失。(2)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以22号针头采取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给予首次剂量至感觉平面出现的时间;感觉平面维持时间:从感觉起效至患者第一次要求术后镇痛时间。(3)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应用Bromage法测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给予首次剂量后患者下肢出现Bromage分级的Ⅱ级的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从运动阻滞起效至术后患者下肢恢复Bromage分级Ⅱ级的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L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6.50±2.55)min,维持时间(233.3±59.67)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5.30±7.28)min,维持时间(111.00±56.56)min;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5.30±2.71)min,维持时间(283.00±78.64)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1.10±4.70)min,维持时间(176.00±61.05)min;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L组比R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的麻醉效果均满意,腹肌松弛,术野暴露良好,其中左旋布比卡因组有4例应用麻黄碱维持血压的平衡,有3例应用了阿托品纠正心动过缓,而罗哌卡因组只有1例应用了麻黄碱,说明罗哌卡因在维持循环系统稳定的方面优于左旋布比卡因。

3 讨论

左旋布比卡因通过增加神经刺激的阈值、减慢神经冲动的传播、减少动作电位上升的速度来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均为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性作用相似,但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布比卡因低。左旋布比卡因为布比卡因的纯S型对映异构体,它的毒性反应由于在化学结构中去掉了右旋成分也比布比卡因低[2]。

本研究结果显示,0.75%左旋布比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均可应用于妇科手术,相同剂量和相同浓度两药相比感觉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相似,运动阻滞起效左旋布比卡因慢于罗哌卡因,两组的麻醉效果相似,而罗哌卡因对循环系统的稳定具有优势。因此,0.75%的左旋布比卡因与0.75%的罗哌卡因一样,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迎虎,李岩.盐酸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0,32(1):103-105.

左旋布卡因 篇5

关键词: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为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行不同的硬膜外麻醉, 并进行观察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 排除对酰胺类局麻药过敏、肝肾功能障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硬膜外穿刺困难、穿刺部位感染、精神疾病的患者。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 最大年龄为55岁, 平均年龄为45.3岁;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术前30 min均行苯巴比妥钠0.1 g及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连接迈瑞pm1000型多参数监护仪, 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舒张压、心率、收缩压等进行监测及测量, 并建立静脉通路。然后在L1~2间隙处穿刺, 并于头侧置管30 mm~35 mm, 待血脑脊液吸除干净后给予患者1.5%的利多卡因5 m L推注, 并进行5 min的观察, 若无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现象发生, 并出现麻醉平面后开始给药。

给予观察组患者0.75%的左旋布比卡因, 不加肾上腺素;首次给药量应控制在10~12 m L, 平面控制追加药量, 将平面控制在L3之下, 若未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则可给予患者眯唑安定静脉辅助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 不加肾上腺素;首次给药量应控制在10~12 m L, 平面控制追加药量, 将平面控制在L3之下, 若未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则可给予患者咪唑安定静脉辅助治疗。对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 (T0) 、完全起效时间 (T1) 、麻醉持续时间 (T2) 、双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 (T3) 、总用药量、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1.3 双下肢Bromege评分标准

0分:患者无麻木感;1分:患者有麻木感, 但各关节可活动;2分: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3分:患者膝髋关节活动受限;4分:患者下肢不可活动[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T0、T2、T3、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2组患者T1、总用药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 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现象,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中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 4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现象,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15, P<0.05) 。

3 讨论

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局部麻醉药物, 其为消旋布比卡因的提取物[2]。而临床上现已停用的布比卡因则为消旋混合物, 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及中枢神经毒性已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相关研究表明右旋构象体是引起布比卡因不良反应的主要来源。而左旋布比卡因则去除了有毒性作用的右旋构象体, 因而可有效避免中枢神经毒性及心脏毒性发生, 从而大大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此外, 左旋布比卡因还具有作用时间长、体内分布广、清除慢、心律失常阈值高等多种优点[3]。因而该药物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罗哌卡因同样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的一种, 具有脂溶性低、半衰期 (T1/2) 短、心脏毒性及中枢神经毒性较小等特点, 而逐渐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罗哌卡因可有效对A、C纤维的痛觉神经传导作用进行抑制, 特别是在低浓度药物环境下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运动神及感觉神经阻滞分离的现象。本次研究表明在对妇科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时, 予以相同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双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2组患者麻醉完全起效时间、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将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光武, 易扬, 陈少如.左旋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对分娩镇痛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2, 33 (20) :3161-3162.

[2]王兴高, 刘平, 余清河.左旋布比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硬膜外镇痛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7, 11 (8) :700-701.

左旋布卡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注:1为A、B两组比较, 2为B、C两组比较, 3为C、D两组比较

单胎, 头位, 足月妊娠, 预测估计经阴道分娩无困难, 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按美国麻醉师协会 (A S A) 术前麻醉分级为Ⅰ~Ⅱ级。

1.2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 将其分成A、B、C、D四组, 每组3 0例。四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大体相似 (见表1) 。

注:1为A、B两组比较, 2为B、C两组比较, 3为C、D两组比较

1.3 镇痛药物

A组:0.1%左旋布比卡因;B组:0.1%左旋布比卡因+0.002%布托啡诺;C组:0.1%左旋布比卡因+0.0 0 4%布托啡诺;D组:0.1%左旋布比卡因+0.0 0 6%布托啡诺。

1.4 镇痛方法

产妇宫口开至2~3 c m时, 开放静脉通路, 监测生命体征, 左侧卧位, 取L2~3行硬膜外穿刺, 头端置管3cm, 随后注入各组对应的镇痛药液5ml, 观察5min后无异常, 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后, 各组追加对应的镇痛药液10ml。观察30min后, 将硬膜外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 视产妇疼痛情况, 各组通过此泵追加对应的镇痛药液。硬膜外自控镇痛 (P C E A) 选用L P模式 (即负荷量+病人自控量) :自控量为单次5ml, 锁定时间为10min。宫口开全时, 停止使用镇痛泵。

1.5 观察项目

(1) 每隔30min记录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 (2)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0分为完全无痛, 10分为剧烈疼痛。记录镇痛前VAS评分、活跃期VAS评分 (即取镇痛后30min、60min、9 0 m i n V A S的平均值) 和第二产程V A S评分 (即宫口开全时、胎儿娩出时VAS的平均值) 。 (3) 镇痛起效时间 (T1) 即硬膜外注入首次剂量至产妇VAS≤3分或30min内达到V A S最低值不变的时间;首次P C A时间 (T 2) 即硬膜外注入首次剂量至产妇首次按压PCA的时间。 (4) 运动神经阻滞按改良的Bromage标准测定:无运动阻滞, 能自如抬起大腿为0分;不能抬大腿为1分;不能屈膝为2分;不能屈踝关节为3分。 (5) 记录活跃期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 (6) 观察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产妇镇痛前后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

镇痛前后产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各项观察指标均平稳正常。

2.2 四组产妇镇痛前后VAS评分、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

各组镇痛前VAS评分均高于活跃期和第二产程VAS评分;组间比较, V A S评分、产程时间、新生儿A p g a r评分 (1 m i n、5 m i n)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产妇催产素使用率、自然分娩成功率比较

各组间催产素使用率和自然分娩成功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四组T 1、T 2比较

(1) 与A组比, B、C、D组T 1明显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38、6.42、8.32, P<0.01) ;B、C、D组T2显著延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86、10.16、14.83, P<0.01) 。 (2) 与C组比, A、B组T 1显著延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42、3.02, P<0.01) ;D组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6, P>0.05) ;A、B组T2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10.16、4.90, P<0.01) ;D组T2显著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5, P<0.01) 。详见表4。

2.5 Bromage评分情况

产妇的麻醉Bromage评分均为0分 (无运动神经阻滞) 。

2.6 不良反应

镇痛过程共出现11例嗜睡, 其中B、C组各1例 (各3.3%) , D组9例 (30.0%) , 均唤之能醒。各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1]。目前, 临床上常将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联合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 以增加局麻药的镇痛作用而不增强其运动阻滞。布托啡诺是人工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主要激动中枢的κ受体, 产生镇痛作用, 对μ受体具有拮抗作用, 与吗啡、芬太尼等μ受体激动药相比, 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 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成瘾性等不良反应明显要少[2]。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脏毒性较低, 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较长, 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 恢复时间较短, 更适于硬膜外无痛分娩, 而且浓度低于0.125%的左旋布比卡因只能阻滞较为纤细的感觉神经, 对相对较粗的运动神经阻滞作用不大[3]。

本文结果显示,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左旋布比卡因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确切, 四组之间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反映硬膜外使用小剂量布托啡诺对产妇和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与单独应用0.1%左旋布比卡因相比, 0.0 0 4% (C组) 或0.0 0 6% (D组) 的布托啡诺复合0.1%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 起效时间更快, 持续时间更长。进一步观察发现, 与0.004%的布托啡诺比, 0.006%的布托啡诺虽能提供更长的镇痛持续时间, 但在起效时间上毫无优势, 而且0.006%的布托啡诺明显增加了产妇的嗜睡发生率, 这可能与布托啡诺激动κ受体而产生镇静作用有关。理想的分娩镇痛要求产妇清醒参与整个产程, 从不良反应来看, 本研究认为0.004%的布托啡诺更适用于分娩镇痛。四组产妇均无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其他不良反应, 这也印证了布托啡诺对μ受体有阻滞作用。

综上所述, 0.004%布托啡诺复合0.1%左旋布比卡因能缩短镇痛起效时间, 延长镇痛持续时间, 不良反应少, 对母婴影响小, 是用于分娩镇痛的最佳剂量, 值得临床做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镇痛的最佳剂量。方法 将120例拟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分成四组, A组采用0.1%左旋布比卡因;B组采用0.1%左旋布比卡因+0.002%布托啡诺;C组采用0.1%左旋布比卡因+0.004%布托啡诺;D组采用0.1%左旋布比卡因+0.006%布托啡诺。观察四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 (T1) 、病人首次自控镇痛 (PCA) 时间 (T2)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改良Bromage评分, 评估镇痛与运动神经阻滞。观察各组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各组镇痛后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明显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 B、C、D组T1明显缩短, B、C、D组T2显著延长;与C组比, A、B组T1显著延长, D组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组T2明显缩短, D组T2显著延长;与C组比, D组嗜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0.004%布托啡诺复合0.1%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为最佳剂量。

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布托啡诺,左旋布比卡因

参考文献

[1]盛娅仪, 陈杰.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6) :514.

[2]Chari P, Ghai B.Comparison of butorphanol and thiopentone vs fentanyl and thiopentone for laryngeal mask airway insertion[J].Clin Anesth, 2006, 18 (1) :8.

左旋布卡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行择期手术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0例;平均年龄 (20.50±15.90) 岁, 平均体重 (25.90±8.68) kg。ASA为I级。术前无神经损害、神经病变史, 无药物过敏史。60人随机分成3组:0.25%LBUP组20例 (I组) , 0.375%LBUP组20例 (II组) , 0.375%LBUP含1:20万肾上腺素组20例 (III组) , 容量均为20 ml。三组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大致相似, 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似,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咪唑安定0.1ml/kg, 取平卧位接心电监护仪以及开放静脉。沿肌间沟向下, 约锁骨上3 cm处为穿刺点, 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 进针约2cm时, 有明显的突破感或易感者, 回抽无血, 注入药量。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出现疼痛感迟钝的时间 (T1) 。针刺阻滞区皮肤出现疼痛感消失的时间 (T2) 。阻滞后患者外展上臂与屈曲前臂, 当出现活动费力的时间 (T3) 。被阻滞肢体感觉恢复正常的时间 (T4) 。感觉和上肢活动恢复如初则为完全恢复时间 (T5) 。

1.3 观察指标

注药后分别观察麻醉起效时间, 阻滞完全时间, 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 并观察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成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I组相比, aP<0.05

并发症和不良反应I组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II组和III组发生轻度霍纳氏综合征各两例。

3 讨论

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使机体应激性降低, 代谢减少, 氧耗减少, 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 给予患者充分术后镇痛有利于术后活动, 促进伤口愈合, 使之尽快康复。在急诊科上肢外科手术比较常见, 患者情绪波动大易紧张, 手术操作精细, 手术时程长。良好的麻醉镇痛尤其重要, 因此要求麻醉效果确切, 以维持移植修复组织的血液灌注, 消除再植组织血管因疼痛等因素引起的血管痉挛,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要求镇痛时间长些, 利于患者康复。吗啡属阿片类药物, 临床通常用于手术前用药, 术中麻醉, 术后镇痛以及各种慢性疼痛的治疗等, 其作用机理与阿片受体有关[2]。

布比卡因是广泛应用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但临床上不时有局麻药中度至循环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BUP的心脏毒性强, 当心肌受抑制时难以逆转, 因而人们在不断探索局麻药的心肌毒性机制, 并致力于开发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局麻药。LBUP与其他局麻药相比, 具有起效相对较快, 作用时间长, 副作用小等优点。故LBUP已广泛应用于椎管内和外周神经阻滞。以往也有对LBUP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报道, 一般用0.375%LBUP。本研究对比观察0.25%和0.375%的LBUP用于臂丛神经阻滞, 以寻求最低有效浓度, 并对是否加入肾上腺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0.25%LBUP和0.375%的LBUP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完善, 且安全可靠, 不必加肾上腺素。

参考文献

[1]郭艳辉, 冯娩玉, 蔡爽.罗哌卡因单独或复合肾上腺素用于臂丛麻醉的药代动力学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 21:202-203.

上一篇:反渗透工艺技术应用下一篇:血管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