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2024-10-25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精选8篇)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1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内部控制不仅是行政单位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还是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效果的科学方式和重要内容。笔者在近几年的审计中发现,由于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并引发了不少贪腐案件,需要加以重视。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制度建设。

一是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不少内控制度仅包含了一般规章制度,如报销审批控制,未全面系统地整理汇编,造成同类事项的评判缺乏制度基础。二是制度缺乏后续优化机制。不少内控制度出台后就“一劳永逸”,特别是发生违法违规违纪事件和监管部门要求整改事项,没有从制度层面深思自查,仅就事论事,造成部分问题屡提屡犯。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少制度是出于应付目的,未考虑实际操作,制度遵照执行起来有难度;有的领导意见凌驾于制度之上,往往形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的内控弱化局面。

(二)没有正确决策。

一是决策范围未明确。议事规则中列明的范围较笼统,实际把握上认定标准不一,部分重大经济事项最终由分管领导拍板决定。二是决策程序不到位。部分决策事项讨论前未深入调查研究,导致决策过于草率,缺乏科学性。三是决策过程记录不规范。部分重大事项决策过程未形成会议记录,有些单位虽有记录但内容过于简单,未能完整反映讨论过程、表决情况,导致决策的责任人难以确定。

(三)没有准确划分岗位职责。

一是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单位没有准确定岗,部分事项存在遗漏、责任推诿现象,如历史遗留事项的处理,审批后管理等。二是分工不合理。部分不相容业务由同一人处理,如资产管理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房产的招租、出租管理及收租都由同一人经办,既加大了个人舞弊的风险,也导致疏漏不能及时被发现。三是不注重岗位能力的配备。部分岗位人员素质不高,如财务人员由没有会计证的人员担任,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监督不力。

一是不重视跟踪执行。如对未能按合同办理的事项,没有报告机制及惩罚措施;验收时敷衍了事,导致后续支出频繁。二是不重视内审工作。部分单位未设置内审机构,部分由财务人员担任内审人员,部分内审组织在机构中层次过低,削弱了监督力度。三是不重视下属单位监管。对下属单位的监管不及时主动,听之任之,部分已歇业多年的公司既不催收往来、清理账户,也未办理工商、税务注销登记。

二、原因分析

(一)相对薄弱的内控意识。

部分人员不重视内部控制,认为执行日常公务更重要,甚至觉得没必要再去建立内控体系;部分人员对控制范围存在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会方面的工作,就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薄弱的内控意识,影响了内控作用的发挥,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二)财务信息没有发挥作用。

行政单位的资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因此较少考虑成本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益,易忽视财务信息。财务工作更多地只是辅助性工作,只是个“提款机”和事后记账员,财务人员通常也无法参与到单位的公务管理和重要决策中,财务信息难以发挥预警、引导和提示作用。

(三)追责机制的缺失。

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责任难以真正落实。一方面造成责任意识淡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遇到问题不解决,导致解决问题的困难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影响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权力的合理使用。

(四)不完善的监管体系。

纪检、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容易造成监管的盲区;监管部门与行政单位的同级别,难以真正发挥监管作用。同时信息公开更多地是从形式而非实质上进行落实,信息获知和传递渠道有限,人人参与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行政单位和个人不合理的公务行为,会影响到整个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依靠内部控制对权力进行监管。要对经济活动尤其是权力运用、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并在考核、任期评价中有具体体现,同时通过学习培训和监管系统的反馈,促使领导充分认识内控重要性并以身作则。树立全员参与的内控意识,每个人要按照自己的职责权限、范围和程序去工作,从而形成全过程的制约和监督。

(二)规范内控机制建设,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

对单位履职过程中的各项业务进行梳理,通过组织结构图和业务流程图来明确关键控制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实现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机制等后评价手段,通过定期地与公务信息的融合分析,反馈资金的使用效益,促使财务信息提高含金量,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定期自查制度执行情况,并保持风险敏感度,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及外部监管者的发现,从制度上修正或完善,并关注修正完善后反馈信息。

(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形成“闭环”的责任体系

制定针对性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人在内控实施环节中的责任,并通过惩戒措施和考评机制促使他们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严格执行有责必究的“买单制“,出了问题要追本溯源,如重大决策发生失误,必须查看集体决策讨论记录,按照班子成员各自的表态发言确定各自的责任。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行政效率和效果,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客观地对行政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四)整合监管资源,建立全方位的监管方式

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监督岗位,并直接向单位领导负责。加强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总结评价,充分发挥自我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加强与纪检、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管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共享和动态监管,提请监督部门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考评。推进行政单位政务信息的公开化,真实、及时、完整地披露单位履行公共职责的情况,为公众监督提供畅通平台。

END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2

1、财务人员水平尚待提高。

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的业务了解能力、对项目安排轻重缓急判断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目前各级财会人员对财务管理的技巧、实施等方而的知识有所缺乏, 在有效贯彻和落实财务制度、全面推进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预算控制执行不顺畅。

预算安排与现实要求的明显“落差”现象,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预算计划的有效执行, 当预算指标不足时多数行会采取相应对策。如招待费支出, 由于上级行实行限额控制, 根本不能满足正常接待工作的需要, 造成这部分费用开支挤占其它账户费用。再如货币发行费、反假货币经费等, 在单列指标控制下, 核定到基层央行时往往难以体现现实需求。同样对预算安排较宽松的账户, 基层行在年终会采取“张冠李戴”手法, 拆东墙补西墙, 进行相互之间的数字调整, 人为造成财务数据的失真。

3、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职能是由会计部门行使, 而县支行会计部门人手少, 但承担着会计核算、结算、资金清算、账户管理、反洗钱等职责, 对财务预算执行只停留在日常核算上, 没有太多的精力对全行财务收入和开支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4、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财务制度执行不力。

一方面基层央行会计主管人事权属于基层人行, 在坚持财务制度方面, 与领导持有不同意见时, 迫于各种压力, 不能放手管理、大胆监督, 只是被动地以“记账员”身份照实列支,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务部门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财务核算、费用凭证仍保留在县支行, 事后监督中心无法监督营业网点财务凭证, 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督、制约作用。

5、预算指标下达不及时, 出现硬性调账现象。

由于工资指标受地区差别和自然调资增长等不确定因素的限制, 基层行每年工资指标一般在当年十二月下旬由人事部门正式下达, 工资指标与预算指标不同步, 造成基层人民银行在执行中有些科目超支, 不可避免地出现红字硬性调账现象。

6、预算项目设置不齐全。

主要表现在:科目设置滞后。央行职能转换后, 增加了金融稳定、征信业管理、反洗钱等职能。然而, 在费用科目表中并没有列支这些项目的科目, 导致基层央行在列支上述开支时, 只能“变通解决”, 造成费用支出反映的不真实。

二、对策建议

1、统筹兼顾, 合理批复部门预算。

一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在预算批复中要充分考虑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和安全保卫等特殊需要;对各种合理的政策外津补贴应纳入工资总额或增加相应的费用指标;对招待费等费用下达要结合实际, 应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提高。二要坚持“及时性原则”。财政部对人民银行的预算和人民银行对各分支行的预算应按预算管理要求及时批复。三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不仅要在批复预算总量上留有一定余地, 在各项目之间也要适当留有相互调剂的余地。

2、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

(1) 加大培训力度, 认真组织财务会计、出纳等进行集中轮训, 增强他们对财经法规的认识, 提高他们财务管理水平与账务处理能力。 (2) 配备具有相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人员,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

3、合理确定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和方法。

建议财政部充分考虑人民银行各项

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服务手段的不断改进对费用的需求, 并结合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等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和定额方法, 既能保证人员经费的合理开支, 又能使公用经费满足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正常发展需要。

4、中心支行成立财务核算中心, 由

财务核算中心对各类财务费用凭证进行审核、把关、处理、装订和保管, 从而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保证财务工作的严谨、严密、严肃性, 堵塞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漏洞。

5、加快费用指标和工资指标的下达时间。

建议每年加快指标的下达时间, 各行可根据下达限额自行控制支出,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硬性调账现象

6、调整项目设置, 保证预算公平。

上级行在预算指标安排上, 应坚持“科学、合理”和“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指导原则, 科学界定支出的经济分类和功能分类, 以职能为依据全面完善预算科目及账户的设置, 如在“行政事业类支出”科目中增设“反洗钱经费”、“货币征信经费”等账户;对履行央行职能所必须的费用, 如涉及反假货币、反洗钱、调查研究等标准不一的有关开支项目要进行口径的统一, 将挤占正常费用的专项支出变违规为合法、变无序为有章有序。

7、强化执行监督, 维护预算法规。

修订现行《人民银行财务制度》, 制定《财务预算编制实施细则》, 既为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提供规范性的指导原则和操作依据, 又为财政、审计部门及上级行监督基层央行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提供法规依据。

参考文献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3

关键词:土地征收;管理制度;工作建议

一、经验总结

(一)要坚持严格的审批制度。为了防止徇私舞弊,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坚持三级审核制度,即:房屋现状锁定由所在居委会干部、有关部门、项目点业务人员和负责人集体会审后报征收中心审核按程序通过后作为房屋征收和结算依据;资金支付由居委会、项目点业务人员和负责人、征收中心共5人以上审签后通过银行直转到被征收人帐户。

(二)实行单位、部门挂包制。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涉及人数多,户数广,面积大的,一般组建攻坚团队,发挥大兵团作战的方针,同时把任务按照被征收人的情况、分解到相关的部门,进行任务分解,缓解压力,逐层消化矛盾。

(三)旧城改造推行“模拟征收”。按照两个“三分之二”原则,实行旧城区改建,应当尊重房屋所有权人的意愿,达到两个“三分之二”,即房屋所有权面积超过三分之二且总户数超过三分之二的房屋所有权人明确同意改建的,方可纳入旧城区改建范围。

(四)推行货币化安置。大胆探索货币化安置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通知》等相关规定,结合棚户区改造情况,对被搬迁房屋实行货币化安置。被搬迁人选择货币化安置的,在县城规划区内已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开发楼盘中现有房源选择购房安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要素配套不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四川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后,我市至还没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各县、区补偿都是参照其市场行为制定补偿标准,不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加之集体土地上征收参照《土地管理法》的标准进行补偿,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失去连贯性,政策的不统一,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拆东补西”,由此给被征收人提供了“欲望空间”和“政策空子”,工作乏力。

(二)在政策依据上有过于“绝对”的地方。如《四川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二条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对房屋征收范围内的房屋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进行调查登记。第十四条,征收已经登记的房屋,其性质和建筑面积以房屋权属证书或者房屋登记薄的记载为准,作为征收补偿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过去房屋权属登记部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产权证书登记的与实物不相符的将如何处理?如房屋产权证上登记的房屋用途是住宅,而实际修建的房屋现状是经营性用房。

(三)违法、违规建筑等行为缺乏制约手段和强制措施,实际工作中房屋认定和处置上非常棘手。征收实施单位无权认定该类建筑是否是违法、违规建筑,比如未经规划批准私自搭建的彩钢棚、树脂瓦等其他临时性建筑,在处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强制措施。我县的一般做法:如有全封闭维护结构,装修且正在居住,视其装修程度按其面积5-8折计算房屋面积;如有半封闭机构,装修且居住视其装修程度按其面积3-5折计算房屋面积;如有半封闭机构,装修未居住按附属物补偿标准补偿。

(四)“城中村”、“住改商”等特殊情形缺乏准确定性。在国有土地上进行征收补偿的项目中涉及到集体土地的,其政策补偿依据不一致,补偿标准不一样。被征收人有的要求按国有土地上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有的要求按集体土地上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很难统一。我县的一般做法:因地制宜制定,根据两种不同的补偿标准与被征收人进行算账,按照“就搞不就低”的原则,哪一种方式对被征收利益更大,我们就采取哪种方式。

在房屋征收工作中出现“住改商”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即房屋产权证上记载的是住宅,而實际在按经营性用房使用。如此类情形也按照条例的进行补偿,显得有失公平。我县的一般做法:根据“住改商”的具体情形如该经营行为有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有连续完税凭证且正在经营的,给予其原住宅房屋评估价20%——30%一次性经营补贴;如该经营行为没有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连续完税凭证,但正在经营的给予其原住宅房屋评估价10%——20%一次性经营补贴;如没有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连续完税凭证且已没有经营的,只按照附属物作装饰装修补偿。

(五)在被征收人心里因素上有不平衡的问题。在与被征收人进行产权调换结算时,如产权调换房屋面积超过原征收面积,超出部分以产权调换房屋的期房价进行结算;如原征收面积超过产权调换房屋面积,超出部分以被征收房屋的评估价进行结算;评估价与安置房评估价之间存在的差价,被征收人不予接受;被征收人欲望绝大多数高于拟定的房屋征收标准。我县的一般做法:实行产权调换的,产权调换房屋面积超过原征收面积,超出部分在5——10平米内按照产权调换房屋的成本价进行结算;超出部分在10平米上,再超的面积按照产权调换房屋的期房价进行结算。

(六)工作经费保障上的问题。《四川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五条房屋征收实施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所需工作经费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予以保障,不得在房屋征收补偿费用中列支。我县征收补偿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也未出台房屋征收补偿工作经费管理规范性文件。

三、工作建议

(一)对房屋性质和实际使用用途不一致的处理建议:由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国土、住建、房管等相关部门进行核实确认,并出具核实认定通知书,通知征收实施单位进行相应业务处理。

(二)对违法违章及临时性建筑的处理建议:由房屋征收部门组织规划、国土、房管、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部门成立“违法、违规建筑认定小组”对其违法违规建筑作出认定和处理。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4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别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各地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局限于刑事指定辩护案件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我们还不能予以满足。

二是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在认识上比较模糊。一些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有可无,要么抱着能搞则搞,不能搞就拉倒,要么实行“会上重要,会后次要,碰到实际困难不要”的作风,导致人员不到位,职能没发挥的局面;还有一些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律师的事,在职能上界定错误;也有一些人认为法律援助中心就是承担法律援助任务的机构,今后所有的法律援助案子都应该由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承担该项任务,以此抹杀法律援助机构的行政管理的职能。

三是法律援助经费没有保障。由于基层财政困难,领导一怕增加人员编制,二怕增加负担,很难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多数地方只给予少量的开办费,法律援助工作所需的业务经费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个别人甚至地方连开办费都做不到,存在“法律援助中心”机构批准后长期不挂牌开展工作的状况,有名无实。

四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不高。由于经费的制约,法律援助机构考虑不增加办案费用负担,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过场,工作不认真细致,直接影响案件质量的提高;而有的援助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资料,东拼西奏,工作效益可想而知。

此外,宣传力度不够,队伍建设未加强,工作制度不完善,对法律援助工作管理指导不足等,都严重制约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面对现实,如何把法律援助工作抓紧抓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加快发展法律援助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法律援助是国家的义务和政府的职责,法律援助工作不仅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是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改进作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法律援助既是一项法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项群众工作,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在平等实现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就是“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很重要就是要关心弱势群众体,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好不好的试金石。只有真正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在法律服务方面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法律帮助,从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实现和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分享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财富——法律援助制度,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而调动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意识到法律援助工作不是可搞可不搞的事业,而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联系,构筑法律援助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社会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功在党和政府,利在人民群众”的特殊公益事业,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才能发扬光大。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强对外联系,广泛发动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不仅要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联系和配合,在这些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而且要真正发挥这些部门工作职能的优势,以减轻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压力,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面。同时,正确处理好法律援助中心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多联系、沟通,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把触角延

伸到基层。针对工作中实际问题和困难,积极主动与财政、编制等政府部门和公检法沟通,还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法律援助工作,多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依靠多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初步形成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中心,以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为主体,由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

三、积极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

障机制,广泛开辟法律援助资源。

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社会事业,但主要是政府的职责,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可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门援助基金,接受社会的广泛捐助,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功能。在开辟财力资源的同时,也要积极开辟法律援助的人力资源,使众多的优秀法律有才包括社会团体、法学院校有资格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为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水平、科持本领和法制观念。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自己。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是在农村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众和一些社会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弱者原本不是弱者,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才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如文化水平低、科技本领弱和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不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知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一切都是凭感情用事,无法用理性的眼光来判断,于是出现大批“文盲”、“法盲”和“流氓”(违法犯罪),更谈不上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快发展,特别是发展自己成为核心问题,也只有这样,让弱者不再是弱者,才是治本之策。

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激励自己的名言 篇5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6.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7.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9.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6

关于测试部在测试过程中所遇到的若干个问题,请相关领导和研发人员作参考,并提出建议。

1.关于提交测试申请单和样机不同步的问题。

关于申请单提交与样机接收不同步的现象一直存在,仍得不到很好解决,以致使测试往往不能如期(超期)的完成测试任务。

建议: 请相关产品负责人在提交测试申请单时与样机一起提交后,测试部负责人再接收。又或者相关产品负责人把测试申请单与样机一起先提交给测试人员。由测试部人员对申请单和样机核对正确后再提交给测试部负责人签收。相关产品负责人应对测试计划完成时间的填写进行客观评价。

2.关于样机在提交给测试部之前确认对产品进行基本调试的问题

此问题现象发生在所提交给测试部的样机,有时候出现相关产品负责人没有对其进行基本功能的调试,以致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一些常见的不合格性问题,这样一来回进行再修改再提交测试,这样会导致工作的效率过低,形成一种依赖性。

建议:在提交样机之前,相关产品负责人应对产品进行一些基本的调试,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改,这样得出来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关于样机提交的数量问题

对提交产品数量的问题,有时候提交过少,导致出现是问题时无概率性,无对比性。理论来说要实行0缺陷的。所以建议按照产品项目验证方案所定的数量进行提交才签收(如无测试要求,测试部建议所提交的数量至少为3台)

4.关于测试过程中遇到的无规律出现,不常见的不合格问题。

在测试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无规律出现问题(时有时无或出现的概率很少),不常见的问题,当通知相关负责人时,可能由于相关负责人没空而一段时间进行问题重现时就无法得出当时的结论。

建议: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通知相关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应尽量抽时间去分析解决(在测试部未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时)。如果一段时间再进行问题重现时,这样既浪费公司资源又体现工作效率的问题。

5.关于测试不合格项不及时回复的问题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7

一、对贫困生资助体系重要性的再认识

2007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意见》中规定“助学贷款”和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由高校完成, 2009年9月起, “助学贷款”改进为生源地贷款, 具体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开发银行操作。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目前仍然由高校承担, 由于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和办法, 贫困生认定已成为困扰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道难题。因此, 解决贫困生认定难, 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 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要解决好贫困生认定这个现实问题, 就必需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贫困生的衡量标准。

二、现有贫困生认定体系出现的问题分析

1. 评定模式单一。

目前,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模式, 现许多高校普遍采取的认定模式为:高校以上级主管部门确定的资助比例为依据, 根据各院系或专业的学生数, 按照比例确定各院系被资助的人数, 各院系再按照同样的办法确定各班级人数, 然后根据学生申请、班级评定、院系行政部门 (党总支) 核实的方式确定最后被资助人员。不可否认这种认定模式具有较好的监督功能, 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二是受认定比例的限制 (平均20%) , 些专业或班级贫困生人数相对较少, 为完成任务把并不贫困的学生也认定为贫困学生, 造成资助经费未能用在刀刃上。

2. 资助的覆盖面和经费额度均偏大。

财政部、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 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 且覆盖面占学生总数的20%, 在还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学生认定标准和操作程序的前提下, 这样的资助面偏大, 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存在浪费现象。我们认为应减小资助的覆盖面和经费额度, 把资金通过设置高校勤工助学岗位, 以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家庭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3. 真假贫困生难以界定, 假冒贫困生现象滋生。

目前, 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贫困生认定方法, 依据的是生源地政府提供的“贫困证明”和由学生本人填写经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我们在2010年秋季学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 针对个别班级申请人数多而资助名额有限的困境, 采取了电话访问生源地村干部的办法, 结果所有受访村干部都说自己的学生家庭贫困, 之后我们由辅导员召开专门的认定会议, 申请人先逐个陈述申请理由, 之后由全班学生投票表决, 以票数多少来确定资助人。但此种方法对口才好、善于表现的学生以及平时与同学关系好的学生有利。随着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会更大, 给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很大压力和困扰。

三、对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1. 要改革贫困生的认定机制体制。

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保证资助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现行的贫困学生认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由学生所在地行政部门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初步确认贫困生。2010年9月我系对一个班级提交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初步确认为贫困的学生逐个电话回访了当地村委会主任 (或村支书) , 回访的结果都证实他的学生家庭贫困。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并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的迫切性, 今后要想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需尽快改革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

2.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贫困。

2007年11月, 我院由学生资助中心牵头, 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参加, 组成几个工作小组, 对当年认定的安徽省内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 我带队参加了阜阳、淮南两个地区14名贫困学生的家访, 走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贫困学生尤其是地处太和、界首和临泉农村的学生家庭确实非常贫困, 但也有极个别处于城市边缘的学生家庭并不贫困。但并未采取进一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纠正。2009年暑假, 我院又组成四个工作组对福建、四川、山东和黑龙江等省的当年认定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抽查走访, 我参加了福建省贫困学生的家庭访问, 通过走访发现地处福建山区的学生家庭, 由于交通闭塞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差, 存在地域性贫困的问题。2012年11月, 我院再次组织了对已经认定为贫困学生的家庭抽查走访, 取得了很好的审查核实效果。通过对贫困学生家庭的走访, 我们这些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深感责任重大, 也感到要尽一切可能做到公平与公正, 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及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从贫困学生家庭回来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连在饭店吃一餐饭都感到来自内心的自责, 也让我们尽己所能给贫困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3. 沿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数据。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我们认为,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大一新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 可部分或全部沿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数据, 因普通高中的资助工作, 考虑了东、中、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 将信息延伸到大学, 可以克服学科专业及地区间贫困学生分布不均的问题, 又能解决新生刚进校, 辅导员、班主任短时间难以摸清学生真正贫困与否的工作现状。对短时间解决高校对大一新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4. 要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培训工作, 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人员应了解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不断拓宽知识面, 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不断加强现代化办公学习,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真正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学子的人性关怀是值得每一位学生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如何鼓励贫困学生自强自立, 家穷志不穷, 拓展渠道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奋斗开创美好的未来, 过一种有尊严又自立的生活, 需要政策制定者和落实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乃至影响班级同学间和谐和校园安全稳定的社会问题。本文将通过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如何加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程度

参考文献

[1]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15) :237.

[2]周延琴.段晓菲.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2) :131-132.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Z].

[4]蓝超英.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8) :63.

[5]贫困大学生认定及其资助体系的反思[EB/OL].奔驰发表网.2010-06-05.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篇8

一、学生基础差,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很多农村小学虽开设有英语课,可每周2节英语课,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课堂学习时间短,对英语的接受能力弱,加上课后根本就不能及时复习,导致小学英语教学效果差。继而到了初中,英语起步高,跨度大,不仅学生学着吃力,老师更是无从下手。这些都足以导致中学英语难以全面提高,难以使学生共同发展,在班级中造成学习两级化。英语越学越难,及格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降低。

二、缺少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在农村中,学生只有上课的时候说几句,课后他们没有说英语的习惯,如果有人说句英语,还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学生缺乏说英语的语言环境和说英语的机会。不敢张口,害怕张口,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部分教师综合素质偏低

在农村中学中,英语教师严重短缺,很多老师并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却一直从教英语。部分老师的发音并不标准,不能做好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工作,甚至会产生误导。尤其是英语发音上,学生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造成听力听不懂。不利于英语成绩的提高;以后的学习也无法开展。加上部分教师不注重钻研业务,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得过且过的想法;有些教师很有上进心, 但苦于农村地理位置差,信息闭塞,难以学到新的知识,因此很难提高自身的素质; 有些农村学校,各种检查多,有些教师忙于写各种材料和应付各种检查,无法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钻研业务。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教学课堂死板

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是课堂的主导,英语老师字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这样会在整体教学效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农村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热情,甚至采用最愚蠢的惩罚方法,比如反复让学生重复写几十遍。老师辛苦的一切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甚至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叛逆,故意作对。从而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课堂是否生动有效,是否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这些都应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在英语课堂中做学生做朋友,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上级。

五、教学缺乏创新,不愿打破常规

每每开学之初,各级教管部门就首倡要教改,把教改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可是有些老师却不以为然,老师觉着我这么多年的经验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不管教材你怎么改来改去,我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稳坐钓鱼台,一法始如一。仍然是“教单词——讲短语——讲语法——读课文—背句子——背作文”这种教法。即使学校组织听课,有些教师依然是没有什么激情,不思进取,不愿尝试新的教法。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造成视眼的狭隘。结果不管英语的文章写的多美,多吸引,故事多么的跌宕起伏,老师也只会强调重点,考点。学生每天很枯燥的得到的只是几个单词,几句短语,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发挥率几乎为零。现在农村英语的教学很多还是停留在讲解语法、强调重点,用统一结构的句型反复造句,只会死记硬背。这样做不仅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压力,无形的加大了学生的负担。本着现在的教育方式和目的,学生都明白是以考试来评定的,所以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为主,初中学生主要是为了应付中考。而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听力的部分很少很少。加上平时听力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在考试中是绝对的薄弱环节。为了应付考试,老师采用“题海战术”将大量的时间用来测试。学生做卷子,老师讲卷子。学生满脑都是语法的概念,听说等应用能力很差。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英语学习的规律。

当然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政策,大批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工作人员投入到基层工作中。不仅减轻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给偏远地区输送了大量人才。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师队伍。但是这部分的原始资历相对老教师,要带领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解决英语教师的当前状态:一个教育部门动员各地的学校和其他机构加强成人教育培训英语教师,英语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求严格监督,使所有参与成人教育质量的的测试信件和其他成人教育教师,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历,也真正的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英语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应该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教育认识。英语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参与课堂案例研究,质量一流评选等活动来互相的学习和提高。相互学习,才能共同提高。这样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年轻教师学习。教师也需要进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发音,语调,听力和口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城市和农村教师的英语双向沟通,相互帮助。所以,城市教师可以体验到农村英语教师的方法,农村教师也可以从城市英语教师的教学中和学习成果中才感受城市教师的魅力。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深化的过程。农村的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要勇于进取,走出自己的误区。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用现代教学手段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不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将来农村中学英语成绩的全面提高共绘一篇美丽的“蓝天”。我们相信通过加强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提高,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 “导学”,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会有所改观的。

上一篇:个性签名 爱情下一篇:客户财产管理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