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024-11-07

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精选7篇)

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篇1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美丽乡村和新牧区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 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团庄村, 在北疆牧区农村中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团庄村的现状和村民意愿调查, 分析目前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稳步推进新牧区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牧区,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新牧区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与平原地区农村相比, 新牧区建设有其共性的地方, 但也有其特殊的困难和更复杂的方面。本文主要结合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团庄村的实际, 研究建设新牧区所面临问题及困难, 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以期为稳步推进新牧区建设提供参考。

1 清水河乡团庄村概况及现状

1.1 概况

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是一个“以牧为主, 以农促收, 农牧并举”的哈萨克民族乡。在县境的南部山区, 距县城以南55km处。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山环水抱, 后山山峰一般在海拔2800m以上, 这里著名的头道马场、二道马场是放养大畜良好的夏草场;中山山峰海拔在1500~2800m之间, 夏季多雨, 冬暖夏凉, 阴坡生长着天然云杉林, 为该乡夏、冬季牧场;前山海拔在600~1500m之间, 山势低缓, 上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山间盆地和河谷阶梯发展着部分农业, 其余地区多为山地干旱草原, 现已发展部分人工围栏草场约5300hm2, 是冬季牧草收获的基地。团庄村位于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东南侧。团庄村共有324户, 1300人, 全村共有少数民族193户, 70%为哈萨克族。

1.2 现状

1.2.1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在玛纳斯县农村中属于中等偏下, 但居民收入方式广泛, 农业、牧业、运输业、手工编制业等均有涉及, 2012年人均收入为7193元, 约为玛纳斯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1.2.2 公共设施。团庄村内有卫生室1所;建有1所小学, 学生180人 (即将合并到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 ;其中有1所幼儿园, 学生20人。

1.2.3 道路及绿化。村庄内部有东西和南北两条主干道, 都是砂石路, 其它道路为土路, 路面情况较差。全村无游园及绿化用地, 绿化少。

1.2.4 房屋建筑。村庄内建筑现状院落面积参差不齐, 建筑质量较好的住宅面积为50~140㎡;建筑质量一般的住宅面积为37~164㎡;建筑质量差的临时性住宅面积为16~192㎡, 院落面积在1330~3330㎡之间。

1.2.5 基础设施。 (1) 供水工程。现状团庄村的水源来自于石门子水井, 出水为50方/小时;有一蓄水池, 蓄水池直径7m, 深4.5m, 基本达到户户通自来水。 (2) 排水工程。目前无排水设施, 均为自然排水。 (3) 电力工程。团庄村现有变压器5台;设有电缆, 电源为塔清线输出10kv, 达到户户通电。 (4) 电信工程。全村有固定电话占80%。 (5) 供热工程。全村采用自行燃煤土暖方式取暖, 煤炭和植物的枯茎成为主要的生产、生活热源。

2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几年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由于投入不足, 村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排水不成系统, 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 存在火灾隐患, 村民行路难、通信难、防灾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村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社会事业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基础教育还较薄弱, 职业教育滞后, 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缺乏;社会保障对象覆盖面还比较窄, 保障标准偏低。

三是村民增收渠道狭窄。大多数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出售牲畜和畜产品, 多数牧民缺乏养殖和从事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 严重影响了牧民增收和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四是居住条件仍然较差。团庄村村民虽然基本实现定居, 但建成砖木结构定居房的牧户只占19.18%, 还有60.17%的牧户住在夯土房中, 加之定居点与畜圈、厕所等布局不合理, 整个村庄呈带状布置在绵延2公里的地方, 环境脏乱差, 需要尽快重新规划、重新建设定居点。

五是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村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 新品种覆盖率较低, 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 产品档次不高。村民培训活动不够普及, 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六是景观环境差, 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缺失。绿地率低, 绿化较差, 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 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3 新牧区建设中村民诉求

广大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是建设新牧区成败的关键,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团庄村村民对新牧区建设有自己的建设目标和生活愿景, 根据村间走访和问卷调查, 诉求主要有对生活方式、房屋建设、设施诉求、村庄整治等。

生活方式。被调查者现状主要从事工作类型为务农、务牧, 共260户, 在未来工作方式的选择上大部分都不想改变谋生方式, 依然保留了传统工作方式, 还是选择以务农、务牧为主的生活方式。

房屋建设。房屋面积主要在100㎡以上, 宅基地面积在1330至2660㎡之间。在未来五年之内, 43%的村民选择新建房屋。对未来建房的选址, 绝大多数村民希望在规划区及原址重建。而对于住宅形式的选择, 大部分村民希望住独门独院。

设施诉求。通过调查, 对于村庄的绿化设施97%的村民满意。村民对休闲场所和设施不满意。90%的村民反映村庄对垃圾收集点、幼儿园和肉菜市场的诉求极为强烈, 其次是对公共厕所和老人之家需求较为强烈。

村容整治。对于目前环境的整治中, 村民认为改善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和通畅首当其冲;应该从改善道路照明、拆除危房、改善饮用水问题、增加垃圾桶、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建设排水沟渠或下水管和等这些措施改变村庄居住环境及面貌。

其他诉求。多数村民认为村庄的开发模式应该低强度开发, 集约用地。建筑层高以1~2层为宜。出资方式则倾向由政府投资建设。89%的村民希望村里有比较多的绿化景观, 而97%的村民希望村内能增加供村民娱乐交流的文化活动场地。

4 新牧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013年7月22日, 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 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美丽乡村, 是要给乡亲们造福, 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比如说“涂脂抹粉”, 房子外面刷层白灰, 一白遮百丑。新牧区建设同样不是给房子“穿衣戴帽”, 而是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 从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实际出发, 必须充分考虑牧区生产生活的特殊性, 全面扎实稳步推进。

4.1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物质条件, 当前, 面对草原生态恶化和牧民增收困难的双重压力, 提高牧业生产效益, 必须加快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

4.1.1 大力发展特色牧业。按照培育精品农牧业、发展精深加工业的思路, 大力调整畜群畜种结构, 积极引进优良牲畜品种, 以建设设施畜牧业为重点, 积极推进草原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转变。立足于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牛羊肉等优势畜产品资源优势, 加快培育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 拉长产业链条, 不断推进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

4.1.2 要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扶持以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为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引导县、州、自治区肉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与牧户扩大订单, 不断提高牧业产业化程度。4.1.3加强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实施科技整村推进和入户工程, 开展牧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力争在优良品种引进、培育推广、病虫害防治、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4.2 从提高牧民素质入手, 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具体落实, 核心是增加牧民收入。要保持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必须坚持提高牧民素质, 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牧民, 走多元化增收的新路子。

4.2.1 实施牧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 重点加强对养殖大户、致富能手、牧区干部的培训, 使他们和科技人员带领牧民群众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4.2.2 结合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品牌行动计划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牧业科技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牧民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 提高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增加培训项目和培训数量, 增加专项资金, 提高补助标准, 推动劳务经济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劳务由盲目流动寻业向有序转移就业转变。

4.3 丰富活动载体, 塑造牧区新风貌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思想基础,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采取多种活动形式, 抓实抓好。

4.3.1 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组织牧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 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 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3.2 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为载体, 树立典型, 并充分发挥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

4.3.3 广泛开展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公民道德、民主法制意识和健康文明教育, 切实提高牧民素质, 不断促进农村和谐、乡风文明发展。

4.3.4 大力推广“村规民约”, 妥善处理牧区各种社会矛盾, 创造牧区安全祥和、牧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4.4 整合各项支牧资金, 大力推进牧民村庄整治

“村容整洁”是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最直观的体现, 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加大投入, 针对福建援疆村庄建设, 合理利用支援建设资金, 进行包括供水、修路、通电、改厕、垃圾处理等广泛内容的村社整治。

4.4.1 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作法, 以规划为龙头, 对新牧区建设模式进行探索, 编制牧民定居规划, 严格按规划推进整治工作。

4.4.2 新牧区建设要坚持相对集中、适当收缩、分散为主的原则, 抓住重点, 积极推进, 因地制宜, 突出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尊重自然, 不强求一律。

4.4.3 切实处理好牧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制定配套的牧民社区建设政策, 在建设用地、建房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抓好牧区中心村建设, 引导分散的居住点向中心村合并, 以有利于各项公共服务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在投入机制上, 要明确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 牧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牧民自己投入为主, 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

4.4.4 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契机, 争取自治区的政策支持, 将投向牧区的各部门的支牧资金予以整合, 集中使用, 重点推进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工程, 完善电力、通讯、教育、卫生设施和文化场所。同时, 以整治牧民定居点脏、乱、差为切入点, 分期分批推动“三改” (改水、改厕、改灶) 和“三化” (亮化、绿化、洁化) , 促进牧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4.5 以健全村民自治为重点, 构建管理民主的公共服务体系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体制保障, 要以推行村级“一事一议”为突破口, 创新工作方式, 建立牧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村务公开制度, 规范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保障牧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和引导牧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实施新政策, 不断激发牧区发展活力。

4.6 加快发展牧区社会事业, 实现统筹发展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是牧区发展中的短腿, 也是牧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加快牧区社会事业发展,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4.6.1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重点普及和巩固牧区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4.6.2 巩固和完善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推行大病统筹, 切实解决好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努力使新型牧区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 参合率达到95%以上。

4.6.3 各级财政增加对牧区文化发展的投入, 继续巩固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满足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4.6.4 加强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牧区“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基本生活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 逐步建立与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全社会的事业, 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牧区建设的激励机制, 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阿德力汗·叶斯汗.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牧区建设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 2010 (08) .

[2]刘婷婷.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01) .

[3]张鹏.对三教统筹的理解[J].成人教育, 1989 (05) .

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篇2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依法保护宅基地使用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宅基地管理, 减少土地权属纠纷,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稳定,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要求, 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地籍测量及权属核查, 并建立数据库, 直至最后的土地证发放。在浙江省范围内已经进行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项目的县、市、区中, 基本都不采用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发放的土地证书, 而是进行初始调查, 重新登记发证。而临安市采用随时对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发放的土地证书进行实时变更登记, 进行权属核查数据建库工作。

1 以临安市村庄数字地籍项目为例

临安市位于杭州市西部, 介于东经118°51-119°52, 北纬29°56-30°23之间。市境东西长110余公里, 南北宽50余公里, 距杭州市区43km。东邻余杭区;西接安徽省歙县;南接富阳市、桐庐、淳安县;北界安吉县及安徽省宁国县、绩溪县。全市幅员3126.8余平方公里, 辖4个街道、15个乡镇, 人口51万。根据国土局在2006年详查中划定的农村居民点图斑, 开展村庄数字地籍测图及权属核查工作。全市分为两期进行, 二期为5个乡镇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现以二期为例。

1.1 主要技术参数

1.1.1 坐标系统

平面系统:临安市独立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119°30′00″。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二期) 。

1.1.2 比例尺:1∶500。

1.1.3 等高距:平地为0.5m;山地为1.0m。

1.1.4 测绘成图软件为南方CASS9.0。数据入库采用杰思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1.2 基础控制测量

首级控制为GPS一级点, 本次工程采用浙江省省级CORS系统和HZCORS系统进行测量, 并通过已知点建立平面坐标和高程转换模型。每个一级点分两个不同时段、初始化观测4次, 根据测绘面积及规范要求布设一级点395个, 所有点位的数学精度均符合规范要求。施测四、五等水准路线共234.3公里。

1.3 地形测图

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 按测绘面积及规范要求布设图根控制点7302个, 其中埋石点3284个, 平均每平方公里338个。所有点位均采用RTK单基站 (观测2次) 进行施测。所有点位的数学精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野外碎部点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采集, 内业采用南方CASS9.0测图软件进行编辑, 直至最后成图, 所有图件都经过三级检查。

1.4 权属核查

临安市现有的农村登记发证权属资料是在1992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时发放的土地证, 在二期的范围内约发了6万宗, 发证率达到了95%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 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快二十年过去了, 当时的房屋基本都进行了改建、扩建、新建, 但各乡镇国土所对有变化的房屋都进行了及时的变更登记。由于变更登记只针对合法面积的主房或个别附房, 没有对实际使用的范围进行登记, 在实际核查中增加了难度。

1.4.1 核查范围及核查内容

(1) 农村宅基地权属核查以临安市国土资源局对农村居民点的已登记发证权属资料为依据, 进行全面核查。

(2) 对于末发证登记的居民点, 只进行使用人及地类调查, 不调查其权属, 在地籍图上用虚拟宗的形式表示。

1.4.2 工作流程

(1) 打印测好地形图, 作为野外调查的工作地图;

(2) 整理资料、复印土地登记卡、打印宗地图;

(3) 以自然村为单位抄写权属核查表“土地登记情况”一栏;

(4) 以自然村为单位整理权利人以备外业核查时使用; (由于登记资料时间比较早, 土地权利人有的已过世, 有的传给儿子等, 现场调查的权利人与登记资料对应不起来) ;

(5) 内业套合权属界线, 并填写“实地核查情况”一栏, 如有变化需在“调查员意见”一栏说明情况, 并签名;

(6) 以行政村为一个街坊从西北方向按“弓”字状编写宗地号, 不可重号、跳号;一户2宗或以上的, 以主房为准, 辅房用支号处理;

(7) 编制新老宗地号对照表;

(8) 核查表、对照表、数据移交内业进行数据入库。

1.5 实际核查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临安市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项目在实际权属核查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一分析。

为了更好地表现每宗地现用地状况和原始发证状况, 在地籍调查和建库规范的基础上, 外业调查时增加了六个图层, 分别命名为“使用范围层”、“界址线层”、“重建界址线层”、“确权层”、“G层”、“未发证范围层”, 分别用来表示宗地的实际使用范围、发证宗地范围、重建宗地范围、确权宗地范围、公共通道和道路、未发证范围。

1.5.1

宗地围墙界址基本无变化的, 按原登记的宗地划宗方式进行划宗, 由于原发证面积是手工勘丈, 精度较低, 由此引起宗地面积和发证面积不符。应以新测数据为准, 面积不符值及原因在权属核查表中说明。

1.5.2 与原宗地界址不一致的宗地的处理方法

已登记发证的:

(1) 宗地界址基本无变化的, 按原登记的宗地划宗方式进行划宗。原发证除了确权面积还有道坦等面积的宗地, 对在确权范围线外、宗地界址线内的使用范围层, 在宗地图上用阴影及字母C标注。

(2) 宗地因围墙扩建引起变化的, 如扩建这部分土地用作非建设用地 (菜地、果园) , 则按原登记的宗地划宗方式进行划宗;如扩建这部分土地用作建设用地 (已固化) , 则在宗地图上对扩建这部分的面积用阴影及字母W标注。

(3) 宗地无围墙宗地因建筑拆扩建引起变化的, 按建筑的垂直投影划宗。

未登记发证的:

宗地围墙内如全用作建设用地的, 按围墙划宗;宗地围墙内如果有部分土地用作非建设用地的, 则不按围墙划宗, 按建设用地范围划宗。建筑物无围墙的, 本次核 (调) 查时按建筑物垂直投影划宗。

(2) 宗地的套核方法

(1) 当宗地发证界址线和实地情况一致时, 按发证界线套核。对宗地内有超确权面积的部分, 用阴影及字母C表示。

(2) 当宗地发证界址线和实地情况不一致时, 已经扩建, 按发证界线套核, 外围加实际使用范围线, 如有确权部分再加确权线。分宗地内阴影层 (C层) 和宗地外阴影层 (W层) 两部分。

(3) 宗地实为二宗地 (中间有通道或道路隔开) , 可在90年登记划宗时划为一宗地, 现按原登记方式划宗, 该通道部分面积用阴影及字母G标注。

(4) 既有独自使用面积又有共有分摊面积的宗地, 原发证也没有区分, 按权利人数分多本证核发, 本次仍把两户或多户划为一个宗地作共用宗处理。

(5) 面积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有扩建的, 如原界址描述的地物还在的, 界址线绘制在原留有的地物上;如原地物已拆, 界址线绘制则按原宗地图上边长及面积为准, 超占面用阴影表示, 外围加实际使用线。

(3) 权属调查中其他有关情况处理如下:

(1) 对调查区域内已经登记发证的宗地逐一检查原始发证资料, 并在实地进行核对查实;对于未发证的宗地调查该宗地的使用人、使用面积、使用范围及权属性质;

(2) 小区宗地土地坐落核查至“XX小区XX幢”;单幢房屋有门牌号的核查至门牌号;

(3) 同一地号的宗地, 权属界址、权利人未变 (如由于土地证遗失、登记信息改变等原因重新登记, 实际原土地证已注销但原发证的信息库中登记信息未注销) , 按最新的土地证信息核查;

(4) 同一地块的权利人多次变更后 (如土地转让已办理了土地变更登记, 实际原土地证已注销, 但信息库中登记信息未注销的) , 按宗地最新的土地权利人来核查;

(5) 在权属核查的同时, 对宗地坐落、权利人、土地用途、界址范围进行调查, 土地用途有变化的在调查日记中注明, 不直接修改批准用途;

(6) 已发证宗地界址范围发生变化的, 按实际土地使用范围调查, 填写核查表, 注明变化原因, 如房屋翻建、道路整治、拓宽、河道改造等;

(7) 宗地四至用空地、道路名词、水系名词、XXX户、单位名称等表示;

(8) 当宗地的权属界址线在实地没有明显的界桩和地物时:有坐标的按坐标核对, 无坐标的按界址确认表及宗地草图核对;

(9) 原发证资料为两本土地证, 但无法区分各自的独自使用面积, 本次核查按共用宗处理。

2 数据建库

2.1 建库软件

采用杭州网新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杰思科”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

2.2 建库内容

主要包括地形建库、地籍建库、地类建库。地形建库包括所有地形要素以及文字注记等要素建库及其属性入库。地籍建库包括宗地界址线、街坊线、街道线等要素建库及其属性入库。地类建库包括地类图斑构面及其属性录入。

2.3 建库数据处理

在基础地形图上根据调查界址点形成宗地, 并输入界址点、线属性表、宗地属性表、权属核查表, 形成其他属性表格。

野外数据符合“杰思科”地籍采集软件数据要求。在CASS中以宗地为最小单位进行地类图斑辅助线的提取, 在“杰思科”地籍采集软件数据采集软件里进行构面。

2.3.1 地形数据 (图斑) 构面

图斑构面以宗地为最小单位。在基础地形图上根据外业调查的土地分类进行构面, 按土地的二级分类来进行图斑构面。

2.3.2 宗地数据构面

在基础地形图上根据核查界址点形成宗地, 提取界址线层, 在不存在圆弧的情况下在“杰思科”数据采集软件里进行构面。

2.3.3 属性录入

属性分图形属性和属性库数据两种, 所有属性要有唯一性, 分自动赋值和手工录入。要求自动赋值的属性有:对房屋结构和层次的赋值;对面积字段的赋值;对界址点自动赋值;对界址点坐标赋值;对界址线起始点和终止点赋值;对宗地界址点线赋值;街坊代码自动赋值;要素代码自动赋值;图斑宗地内码自动赋值;宗地主号自动赋值;对控制点坐标自动赋值;注记类进行赋值;计算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

2.3.4 地形要素的属性录入

线状地物、点状地物的属性录入按CASS7.0生成的编码和“杰思科”编码一一对应的对照表导入“杰思科”软件, 并自动生成属性代码。

2.3.5 地类图斑的属性录入

地类图斑的属性有:地类代码、所在街坊、要素代码、图斑名称、权属性质、图斑主号。

2.3.6 宗地信息的属性录入

根据核查成果录入信息, 主要有权利人、宗地号、土地坐落、四至、土地用途等, 所有面积都自动赋值。

2.3.7 原登记库和核查库的属性录入

对于宗地面积因以前发证与此次权属核查不一致, 故应建立调查库与登记库两个库。登记库记载原先发证信息, 调查库即为本次权属调查结果入库。

3 结论

随着地形测量、权属核查、数据建库等各项工作的完成, 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土地登记发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挂接, 实现“以图管地、以证管地”, 真正实现了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依法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有利于完善和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产籍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农村土地权属纠纷, 有利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农村社会稳定, 有利于服务全民创业。

本文主要对当前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环———权属核查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农村宅基地的登记发证工作尚在展开, 且并不完善, 但经过本项目的实施, 为以后开展同样的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真正做到“以图管地、以证管地”的目的, 已基本趋于实现。

摘要:本文简述当前农村宅基地地籍核查工作中基本感念及流程, 并以临安市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为例, 对权属核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挂接, 实现“以图管地、以证管地”。本文结合当地实情, 探索实现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途径的方法, 可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宗地,权属核查,数据建库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552-2005 l:500 l:1000 l: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S].

[2]GB/T 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S].

[3]ZCB002-2008浙江省GPS-RTK测量技术规定[S].

[4]浙江省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S].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2008.

村庄绿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3

1.1 绿化单一, 缺乏特色

有些村委会在绿化工作中, 为了追求效益和绿化管理方便, 栽植的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 环境景观单调, 缺乏农村绿化特色。还有的个别村庄在绿化工作中, 效仿城市绿化模式, 建设花坛, 种植草坪等, 引进贵重苗木, 片面追求高档次的绿化建设, 浪费了资金, 增加了农民负担, 给村里带来一定损失, 挫伤了广大农民村庄绿化建设的积极性。

1.2 技术不过关, 成活率较低

植树技术是确保苗木成活率的关键, 但在植树造林过程中, 尤其是在每年的春、秋两季, 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各单职工干部、企业、厂矿工人及农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但由于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缺少, 力量薄弱, 栽植技术指导跟不上, 从挖坑的规格、深度、回填顺序、回填踏踩以及树木的生长方向栽植等方面, 由于栽植的技术跟不上, 没有能够全部按技术规格去栽植, 给后期养护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将来也会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1]。

1.3 注重栽植, 轻视管护

树木栽植以后, 水肥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不管是春季植树还是秋季造林, 因北方地区在这个季节的天气大多数是少雨多旱干燥, 尤其是春季风多雨少, 栽植后如果不能及时浇水和加强管护就特别容易使苗木干枯死掉。如果不考虑地力条件如何, 一律任其自然生长, 栽后不施肥, 不修剪, 也会造成树木长势衰弱或死亡。

1.4 绿化意识淡薄,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 多数村只负责苗木的栽植费用, 管理也只是浇浇水、除除草。一旦苗木成活, 就放弃相应的管理, 栽植苗木的后期生长得不到保障。

2 村庄绿化对策分析

2.1 树种搭配选择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的树木, 以阔叶大苗为主, 以乡土化、多样化、适生化为主, 注重搭配各个不同季节开花结果、变色植物, 选用观赏价值高, 驯化后生长稳定的珍贵树种的大苗, 以提高村庄绿化美化品味和质量。既要选择观赏价值高、兼顾经济效益的树种, 又要选择有较强抗逆性、病虫害少的树种。周边山体林相改造以混交林为主, 根据村庄不同功能区的景点特色, 采用多树种、多层次混交, 形成多树种的合理配置, 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 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2.2 植树技术方案

2.2.1 栽植时间:

一般选择在春季或10~11月栽植, 用挖掘机挖好种植大穴, 规格:1m×1m×0.6m, 注意在穴底施底肥 (复合肥2.5kg与土拌匀) , 回填表层沃土到穴一半高, 并注意运一部分泥土到穴边。

2.2.2 栽植前苗木处理:

先进行适当修剪, 保留基本骨架、留一半树叶, 用生根剂、多菌灵喷洒, 即苗木消毒灭菌, 生根剂促进根系发展, 能提高苗木成活率[2]。

2.2.3 栽植时注意事项:

要做到苗正, 根系自然舒展, 下紧上松, 采用“一提二踩三埋”, 根部土壤成馒头状, 栽植后覆盖枯草及化肥袋, 用布缠绕树主干, 以利于保水保墒。

2.2.4 栽植后管理:

用竹竿固定, 及时浇定根水, 加适量生根剂, 注意冬天宜早上浇水, 防止冰冻伤害, 夏天宜傍晚浇水, 提高水利用率, 避免白天浇水造成水蒸气伤害。

2.3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要宣传农村绿化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引导农民提高对农村绿化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绿化美化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不仅要积极主动搞好居住环境绿化, 而且还要有义务搞好自己周围和村庄内空闲地的绿化。同时, 镇党委、政府要督促企事业单位支持农村的村庄绿化工作。

2.4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搞好村庄绿化规划, 要与周围大环境相协调。村庄道路两旁绿化可选择香樟、女贞、雪松等。落叶树种可选择垂柳、云杉、快杨、银杏等。可以采取一路一景模式。村庄河道绿化, 要根据地势选择适宜树种, 选择乡土树种为宜, 特别是柳树, 能体现水乡特色。公共绿化除选择上述乔木树种外, 还要选择花、灌、木, 营造四季有花, 四季花开的优美环境。

2.5 长期管护, 提高成活

一是加强绿化教育, 提高村民素质, 让村民认识到农村绿化是建设新农的需要;二是建立一只绿化管护队伍, 必须要拥护热爱绿化建设、责任心强的人参加;三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落实责任, 加强执法力度, 奖惩分明, 真正实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美化一片的绿化目标。

3 结语

村庄绿化主要可通过一系列人工措施, 种植一批绿化大苗, 营造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景观林, 通过树种调整和景观抚育相结合, 逐步构建良好的乔灌草立体森林结构, 提升生态景观效益。补植在各个不同季节开花结果、变色植物, 突出植物季相变化特色, 以期形成多树种、多类型、多层次的混交风景林。

摘要:村庄绿化作为村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一直是村庄建设的重点项目。从现阶段村庄绿化存在问题和村庄绿化对策分析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村庄,绿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华芳, 陈太平, 王小芹, 沈晓春.提高村庄绿化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 2013 (11)

新沂市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1 新沂市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

新沂市位于江苏省的北端, 有极其优良的交通区位优势。面积1 616 km2, 辖16个乡镇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市共有18个居委会、491个行政村, 人口104万人。全市平均村庄绿化覆盖率65%, 但发展极不平衡, 个别村绿化覆盖率较低, 绿化水平有待提高。

1.1 整体规划滞后

村庄绿化主要是针对平原村庄而进行的绿化。对于农村来说, 大多数并未进行建设规划, 更不要说进行绿化规划;即使少数村镇对建设有一定的规划, 但是并未专门地预留出用于绿化的空间。农村的房屋建设密度较大, 可用于绿化的空间不多, 因此新村的建设不会预留出足够地块用于绿化, 村庄的周围基本上均为农田, 要在农户的责任田及自留地上进行绿化, 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产生一些矛盾, 给村庄的绿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 在村庄中进行绿化只能见空插绿, 绿地之间缺乏规划联系, 布局较为零散。

1.2 科学绿化意识不强

农民往往对增加个人收入及改善自身生活环境较为关注, 而对于公共环境的绿化方面不是很关注, 而且其依赖性较强, 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将希望寄托于政府和村集体, 希望他们能够出资实施。此外, 一些村干部的绿化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群众对绿化的认识不到位, 主动参与村庄绿化的意识不强, 这些均导致村庄绿化远远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5]。

1.3 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林业的周期较长, 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 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农户较为缺乏育林方面知识, 在苗木栽植后不管不顾, 任其自行生长, 管理上较为粗放, 主要表现在:一是树种品质差。农户习惯于有什么苗栽什么树, 不注意选择良种壮苗, 而且长期选用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生长慢、树质差的品种。二是树种结构单一。有的农户喜爱单一的树种, 果树太少, 树种缺乏多样性。三是布局不合理。农户植树见缝插针, 缺乏科学性, 村庄树林杂乱无章, 几代同堂, 密集成林不成材。

1.4 绿化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徐州地区, 村庄绿化的经营受益权为单户所有, 绿化的机制不健全, 主要靠农户自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进行栽种, 社会力量参与的不多。

2 村庄绿化发展对策

2.1 加大科学绿化知识宣传

对村庄进行绿化是绿化江苏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村庄绿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增强其紧迫感和责任感, 坚决克服畏难发愁情绪。二是加强宣传, 树标引路,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议市委、市政府召开一次全市性的村庄绿化现场观摩会, 由各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部分村庄负责人代表参加, 逐镇观摩2~3个有亮点、有特色的村庄。通过观摩, 使各镇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进一步开阔视野, 取长补短, 推动各镇村庄绿化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同时, 新闻广播电视宣传, 可选择部分典型村庄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2.2 统一规划布局

根据苏北村民的生活习惯, 结合建筑的组织结构, 做好绿化美化规划, 丰富景观,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按村因地制宜。一是有部分水域的村, 规划将水域河道的整治与沿水系两侧结合种植高大的乔木和灌木, 借用水和周边的绿地及树木形成村庄成片的绿色开敞空间。二是沿村庄主要道路两侧进行道路绿化, 形成村庄的线状绿化渗透;另外居住村庄内, 在建筑山墙与道路之间规划块状绿地、休闲场地, 并布置健身设施, 适当增加四季树木的种植, 通过道路向居住组庄内部延伸渗透, 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符合休闲需求的多样化绿色场地, 形成颇具苏北特色的开敞空间,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增加村庄主要路两侧绿化, 并注重乔、灌、草的结合。增加树木种植树种配置, 充分采用乡土树种, 以增加成活率并降低成本。可选择杨树、女贞、核桃、柿子、桧柏 (常绿) 、丁香、连翘、月季、冬青、黄杨等;结合村庄入口增设村标及园林小品、游园等。选择适宜的品种, 四季错开, 按时轮流, 确保四季常绿、四季飘香。做到分层次、立体种植, 使其种植错落有致、漂亮美观。做到既投入少, 又见效快。

2.3 整合农村优惠政策资源, 推进农村绿化长效机制建立

按照“谁开发、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 积极地对林业经营的新机制进行探索, 鼓励企业与个人参与到村庄的绿化造林中来, 对以往单纯的政府种植进行改革。决定绿化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村庄绿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如何。为了有效地避免发生“重栽轻管”现象, 对村庄绿化过程中栽植的全部树木实行专业队进行管护或者承包到户, 并对各项相关的优惠政策进行落实。

3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 其对绿化的需求量会加大, 要求会更加严格, 只有站立在全局的观念, 科学地规划, 才能在村庄绿化中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才能保持绿化的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畅晓霞.村庄绿化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08 (8) :84-85.

[2]张云生, 邱云钦.沿海村庄绿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1) :99-101.

[3]王婉敏.城郊型村庄绿化工作初探[J].江苏林业, 2009 (2) :26-27.

[4]薛寿祥, 张玲丽.灌南县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3) :281-282.

村庄规划中农村景观的塑造 篇5

关键词:农村景观,村庄规划,影响因素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大多数地方似乎歪曲了建设的概念,大肆兴起的仅仅是盖新房。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改建后的农村往往类似于大城市的居住区。在很多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里,城市的一切都是好的、美的,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的“微缩模型”。农村本应该有农村的特点。在我国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既不丢失其自身具有的乡土气息又能又快又好的发展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村庄规划中塑造什么样的农村景观环境就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

1 农村景观的构成

1.1 农村景观的定义

由于农村景观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农村景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和集镇等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是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单位。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通常称为农村,农村景观可以概括为:受人类原始活动影响而在形态上发生某些改变,并在不断变化中的生产性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属二类自然景观范畴。

1.2 农村景观的要素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应该说是各类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或基本未受到影响的景观。包括地形地貌、大气、水体、植被、土壤等等,是形成各类景观的基础。2)聚落景观。聚落景观是由于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之别,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差异,是人类空间、建筑、技术等诸多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包括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方面。3)生产景观。生产性景观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重要方面,它是人类劳动留下的痕迹,农村景观的美基于农业用地的生产性,具有生产的能力是这种土地利用类型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前提。这种产出性的生产功能是农业景观的基本功能,它给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也正是基于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使得农村景观具有其独特的特征与魅力。

2 农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及农村景观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农村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有效的治理监管措施;加上农村自主建设,自主发展,造成了如今农村现状混乱,环境较差,污染严重等现象。根据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的调查,在被调查的十个村子里普遍存在没有污水处理措施、垃圾随处丢弃、河道乱搭乱建且污染严重等现象。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可以惊奇的发现农村过去宁静平和的环境已经荡然无存,更不要提有特色的乡土风貌和田园风景。

2.2 建设及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划。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和落后观念等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农村景观格局非常混乱,人居环境也很恶劣。虽然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农村居民有了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但是缺乏良好的引导使得农村建设混乱,建筑形式土洋结合,与环境极不相称。2)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农村一户多宅、空房闲置等现象普遍存在;建不建房,在哪里建房,建什么形式的房都由村民自主决定;房屋建设不集中,零星分布。这些都是导致土地利用不集约的原因,并且对村容村貌有很大的影响。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我国的农村是十分普遍的。对外交通不通畅,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家政等事业落后,这是很多村庄的通病。没有集中供水,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片面追求“现代”“城市”。农村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模式,在建筑形式、环境景观上也趋于西化,殊不知如此一来,别人的东西没学到手,自己已有多年的传统也被丢失殆尽。景观设计上也出现了与现实不符合的现象,比如追求大尺度的广场,可是大多数“广”是有了,“场”却没了。

3 农村景观的影响因素

1)商业。商业影响了传统聚落民居的空间布局方式。传统内聚式的相对封闭的居住格局由于商业的介入而改变,转变为采用沿街“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住居形式,大大发展了街道在传统聚落中的作用,如今,商业街也往往成为小范围内的重要景观带。2)水系。水系是形成传统聚落的基础,传统聚落的形成受水系的影响很大,水系形成了聚落发展的核心地带,大多数的居住聚落都是依水而生,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在各类景观的塑造上都离不开水,水是具有灵动性的,既可以是景观的主体,也可以是其他景观节点的联系带。3)道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道路绿化率低,整体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主要以栽植行道树为主,绿化类型单一,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格局。道路应该成为农村景观的联系通廊,将村内外的绿地因子与水系相连通,形成有机、联系的绿网结构。4)农村聚落空间。有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景观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刘沛林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4,5]。

4 农村景观的重塑

农村景观体系可以用“点、线、带、块、面”来概括。在结合农村地域条件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将农村、农田、道路、河流、池塘、山地、林地有机组合,建设相连通的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

1)点:指庭院绿化美化。庭院是指家前屋后空闲地及住宅房屋间的院落。庭院绿化可以使每户居民院落具有优美的小环境,以提升民居的景观视觉和生态环境质量。村庄庭院绿化美化可采用“林木庭院绿化”“果木庭院绿化”“绿化美化庭院绿化”“综合式庭院绿化”的模式进行。居民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种植花木。2)线:指农村的街道空间绿化。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还是形成绿化通道、形成农村景观轴线的主要途径。道路绿化规划要认真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充分体现其保护、美化环境的功能,科学、正确地选择适宜树种。绿线的形成,有助于与农村外部的带、块、面空间形成贯通的绿色景观廊道。广场往往与线性的街道空间相联系,是农村居民日常娱乐、休闲、交流的户外空间,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日常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因此做好街道绿化美化工作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带:这里所指的带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a.绿带,即农村建设区周边地区的保护绿带,形成环农村保护景观林带;b.水带,即穿插于乡村之间的水系水网。在农村存在许多村办企业和工厂,还有许多外来投资企业,必须要建设隔离绿带,将工业与居住、农田隔离,防止工业对它们造成污染,并起到协调两者环境景观的作用;在农村传统聚落和新区之间,建设景观林带,将二者隔离,是对旧区的保护措施,起到对新老建筑景观融合、协调的作用。4)块:是在村域范围内的成片绿地、公园、广场等。根据当前农村的发展趋势,农村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许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村落也迫切的希望除了自己的田园风光以外,整个村域都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景观体系。5)面:在农村有着大片大片的田地、林地、牧场,在农村景观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规划时要对景观作整体创意,构筑以农村田园为景观基调的绿化空间,力求在不同的地貌创造出不同的田园景观。农田旁有大小各异的片林,田埂上也有成排的各种类型的乔木林,这些都共同组成了一组完整的绿化景观。在农村外围可有条件的设置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山地护林、滨水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环镇林带等为绿色生态隔离屏障,以道路、水系为连接带,将农田、林地、公园、广场绿地相连接,起到生态纽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侯兴琼.有关农村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对策[J].山西林业,2005(4):75-76.

[4]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1996,9(1):44-48.

[5]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关于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诸如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等问题不断发生。城市规划建设虽然包含城市道路规划,但这二者也是有矛盾的。例如,城市化的通俗标志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高度的增加,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密度的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些都暗示着对城市道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依赖城市交通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那势必会对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现在就对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

1 城市道路规划的随意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建设中道路规划有重要作用,城市建设依附在道路规划的基础上,城市的全部建设,包括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旅游景观等都属于城市道路规划的范畴。而目前完整的道路规划很难在城市建设中找到,通常表现的很随意。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个别群体和个人,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当然,这种城市道路规划的随意性也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例如:

1.1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

1.2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既然是随意性的规划就不会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不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让城市尽快的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相应的破坏。

1.3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城市资源造成了浪费。

随意性的规划,必然是一种不全面的规划,大多数这样的规划都会出现“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这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2 城市道路规划重视道路交通功能、空间功能规划,轻视道路环境功能规划

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即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当今我们的城市道路规划在交通功能和空间功能的发挥上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却忽略了环境功能的建设,即使有绿化,也只是单调且过于封闭,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缺乏生机与活力。另外,对城市道路环境认识不足,存在交通挤占绿地的现象。从城市的整体环境进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结合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根据其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综合规划实际,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使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进,使人获得舒适、安逸和美的享受,充分发挥城市道路景观风貌的功能,使人们对交通、环境的要求得到满足。

3 城市道路规划缺乏严肃性,道路交通拥挤现象层出不穷

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许多的城市道路规划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考虑到道路规划的严肃性。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看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道路密度标准不够,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基本需要,造成交通拥挤的现象。道路功能分工不明晰,布局不合理,道路建设与拆迁改造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施工管理欠缺,加剧了道路使用的困难。配合道路使用的交通管理制度不够,比如,出租车公司实行“招手停”,随处停车,公交车公司设计路线不够严肃,公交点过于密集,加剧了某些地区交通拥挤问题。类似这样缺乏严肃性的道路规划,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使城市建设缺乏档次。

4 城市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以民为本”的原则

很多的道路规划都没能让民众充分参与其中。道路规划独立性和公开性的缺乏使得民众的需要难以反映出来。缺乏对城市道路规划的约束使得人们降低了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时,要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根据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城市的地位给城市合理定位,制定出一个对城市发展有利的发展目标。要维护城市道路规划的严肃性,禁止变换频繁,否则就会使得建设工作出现失误。要根据实际的问题,从最基础的部分出发,结合具体的形式展开研究,这对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至关重要。不断从自身的问题出发,对城市的道路规划体系做出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详细更符合城市需要的道路规划。积极宣传城市的道路规划方案,使大家充分参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城市道路建设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中,不仅有历史遗留欠账问题和规划滞后问题,又有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管理和建设不足问题。联想到美国波士顿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难,在隧道建设问题上仅就决策就诉诸民意用了十年时间,而道路建设则用了十三年时间,城市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需要认真谨慎对待。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还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基本环节上,探索形成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运行管理机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了,本文指出了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点滴问题:城市道路规划的随意性;城市道路规划重视道路交通功能、空间功能规划,轻视道路环境功能规划;城市道路规划缺乏严肃性,道路交通拥挤现象层出不穷;城市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以民为本”的原则。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发展,道路规划,生态环境,交通拥挤

参考文献

[1]岑乐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2]张乐飞.城市道路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8,(7).

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篇7

1 兴化市村庄绿化特点

1.1 社会及自然特点

兴化市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部, 位于北纬32°44′~33°13′, 东经119°43′~120°16′, 地势低洼平坦, 平均地面高程2.4 m (废黄河高程系) 。总面积2 393.35 km2。境内河道纵横, 水网密布,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兴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平均气温15℃, 年降雨量1 024.8 mm[1]。该市土类以水稻土为主, 潮土、沼泽土仅占9.5%左右。土壤黏重, 透气性差, 土壤p H值7.5左右, 中性偏碱。2011年, 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9.46亿元, 财政收入66.56亿元, 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 第56位。

1.2 村庄特点

该市村庄一般分为老庄台和新庄台。由于历史上地势低, 水涝频繁, 千百年来, 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减少灾害损失, 开河积土高筑庄台, 形成了该市老庄台居民高密度群居特点。房屋一户紧靠一户, 道路狭小而不整齐, 庄内几乎无栽植树木的地块。而居民新区一般都在老庄台外围, 道路较宽且整齐, 可以进行一定的绿化。该市村庄中及村庄旁河道多, 河河相连相通是村庄的另一大特点, 也是村庄绿化的重要地段。

1.3 村庄绿化类型

一是进村公路绿化。该市在2007年已经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工程, 每个村都有一到数条进村公路。因此, 进村公路绿化是该市村庄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村庄河道绿化。在村庄河道两侧进行绿化, 是该市村庄绿化的另一个重点。三是公共绿地绿化。为农民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村民广场、小游园、休闲场所等公共绿地, 一般每村不低于300 m2。四是围庄林绿化。在村庄周围建设有一定宽度的环村林带。该市一般应用村庄旁的旱垛、自留地等建设围庄林, 多为块状林。五是庭院绿化。它是村民家前屋后零星空地绿化。

2 兴化市村庄绿化树种选择存在的问题

2.1 绿化树种单一

兴化市一些村庄绿化树种单调, 基本是女贞、垂柳等2~3种树种, 没有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的搭配, 不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2.2 乔木运用少, 灌木运用多

乔木生态效果好, 在防风、吸尘、净化空气等方面功效都是灌木的10倍以上。但一些村庄绿化较多地借鉴了城市园林绿化, 不重视高大乔木的栽植, 而片面追求草皮化、灌木化, 景观缺乏立体感, 绿量不足、生态功能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2.3 不重视保护和应用乡土树种

一些村庄在绿化时随意砍去现有树木, 一些生长良好的乡土树木被清理砍伐。农村中砍大树、栽小苗、铺草坪的现象较为普遍, 乡土树种应用不被重视。

2.4 不按树木生态学特性选择树种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 选用树种不按树木生态学特性。主要表现在不管地势高低、房前屋后, 乱搭配栽植树木。如将怕水淹不耐涝的大叶女贞、红叶李、桃等栽到了河边地势低的地方, 常常在夏季集中降雨、水位升高后, 这些树木一受淹就全军覆没;有的将喜光的树种如桃树、石榴等栽到了阴山背后, 生长差、难见花[2]。

3 村庄绿化树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3.1 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的原则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 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每种植物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难以动摇的, 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3.2 树种多样性, 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要使村庄绿化稳定、协调发展, 维持村庄的生态平衡, 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3]。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适当考虑已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树种。

3.3 生态优先, 兼顾经济的原则

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第一目标, 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效益, 树种选择要以乔木为主, 营造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同时, 要合理配置树种, 创造景观效益, 把生态园林理念融入到村庄绿化规划中, 发挥绿化的美化作用;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隙地、围庄林建设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苗圃等, 发挥绿化的经济效益, 提高村民经营积极性,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3.4 便于管理, 生态节约原则

该市村庄绿化面广量大, 建设资金困难的村较多, 后续管理资金经常会出现不足。因此, 村庄绿化树种必须选择既能充分体现绿化树种的生态效果, 又要全面顾及绿化营造成本和后续管理难度与管理投入的树种, 不能一味求新、求大、赶时髦[4]。

4 建议

4.1 进村公路绿化

进村公路两侧一般每侧建设林带10 m, 挖好分隔沟后栽植。一般栽植乔木建成林荫大道。常绿树可选择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等, 落叶树种可选垂柳、水杉、池杉、意杨、栾树、无患子、银杏、重阳木、乌桕、合欢、榉树等。可以采取一路一景进行布置树种。如建成景观大道, 可以配制一些观花、观叶、闻香的花灌木。

4.2 村庄河道绿化

临河青坎要根据地势高低选择适宜树种。对地势低的要选择柳类、榔榆、楝树、乌桕等既耐旱又耐水的乡土树种为宜。特别是柳类, 自然式栽植, 更能体现水乡特色。而河边原有或新植榔榆、楝树、乌桕等更具有水乡景观特色, 要注重保留和选择这些树种。如河道林带较宽, 可增加栽植其他花灌木或栽植果树等。

4.3 公共绿地绿化

公共绿地除选择上述乔木树外, 还要选择花灌木, 营造四季有绿、四季花开的优美环境。该市常见春季开花的树种可选紫玉兰、紫荆、桃花、海棠、樱花、丁香等;夏花开花的树种可选紫薇、石榴、夹竹桃等;秋花开花的树种可选木槿、木芙蓉等;冬季开花的树种可选腊梅、茶梅、结香等。而观叶树种可选择鸡爪槭、金枝槐等。闻香树种可选择月季、玫瑰、栀子花、桂花等。灌木球或色块可选择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红叶石楠、黄杨、龙柏等。

4.4 围庄林绿化

围庄林绿化除选择乔木树种外, 为提高经济效益, 可结合营建果园。适宜该市的果树树种有桃、梨、柿、枣、枇杷、银杏等。

4.5 庭院绿化

房前屋后庭院绿化宜多栽落叶乔木。以国槐、香椿、泡桐等乡土树种为主, 与果树、花卉相结合。背风向阳处可栽植柑橘。还可栽植葡萄、紫藤、金银花、爬山虎等藤本树木, 进行立体绿化, 合理解决绿化空间不足的问题。

5 结语

村庄绿化树种选择是决定村庄绿化树木生长、景观效果和后续管理支出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村庄绿化树种选择必须尊重科学, 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等需要, 以乡土树种种植为主, 合理配置, 增加村庄绿化的层次、绿量和色彩, 提高村庄绿化树种的多样性, 建设优美新农村。

摘要:对兴化市村庄绿化特点、绿化树种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该市村庄绿化树种选择原则及建议, 以期为该市村庄绿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化树种选择,村庄,问题,建议,江苏兴化

参考文献

[1]兴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化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99-110.

[2]徐增美, 石阿华, 董正书, 等.兴化市新农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2 (11) :53-54.

[3]黄养先.浅谈乡土树种的优势[J].防护林科技, 2005 (5) :79.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下一篇:民粹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