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网络

2024-10-25

县乡网络(共9篇)

县乡网络 篇1

1 放大器的维修

由于送来维修的放大器没有注明故障现象, 首先应检查放大器的电源部分是否完好, 对于用220V供电的放大器, 在通电前先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电源插头, 正常阻值有几百欧, 如果阻值很大或很低应更换变压器;同时分别测电源插头是否对地短路, 如果对地短路则应找出对地短路的元件并更换, 常见有保险管座受雷击后对地短路。对于用60V供电的放大器, 同样在通电前用万用表测输入端, 正常阻值有几十欧, 之后可通电检查稳压块输入输出端的电压, 如果输出端的电压偏低, 则检查稳压块或输出端的滤波电容。检查完电源后, 对于分立元件的放大器, 还应测三极管C极电压、BE极间电压, BE极间电压应在0.6~0.75V之间, 如果低于或高于则应更换三极管一至此, 可接入信号进行测量, 调节增益调节器、斜率调节器看能否达到增益要求, 之后还应在检测端连接电视机, 看各频道节目图像是否正常。

2 网纹干扰

这类干扰在系统中最为常见, 情况也比较复杂, 在屏幕上的表现是呈现出网状条纹或弯曲细波纹、网纹、不规则斜纹等, 称为“网纹”干扰。网纹干扰是由互调引起的, 所谓互调就是由系统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引起, 使传送的信号产生和频或差频信号落到某个接收频道范围内, 和该频道一起进入接收机, 产生干扰。互调产生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几个频道之间产生的干扰, 有3次互调;另一种是同一频道内的图像载频、伴音载频和色副载频3者产生的干扰, 称为“3音互调”。

排除“网纹”干扰故障。首先要区分是外界干扰还是系统自身生产互调。这时可以去掉电视信号, 由信号发生器送人标准图像信号, 若干扰噪波消失, 说明是外来干扰,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在前端输入端采用调频陷波器、频道陷波器、频道带通滤波器等加以消除。若送人标准图像后还有网纹, 说明是系统本身产生互调, 应调小放大器的输出电平, 输出电平降低, 互调就下降。或者是放大器、调制器等设备性能不良产生的, 应更换。对于邻频传输前端还要注意如下几点:设备器件要严格要求, 频道选择性要好, 要有良好的带外衰减特性, 带外寄生抑制应大于60d B, 并且有严格的残留边带特性和对强信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要有严格的V/A比, 伴音载频电平比图像载频电平调低17d B, 以防伴音干扰图像;放大器要有足够大的AGC控制范围, 国际规定输入电平变化±10d B, 输出电平变化应在±ld B范围内, 在大型CATV系统中仍感不足, 为了达到输入电平变化±20d B, 输出电平应在±0.5d B范围内变化;各频道输入电平基本相当, 相邻频道电平差<~3d B。干扰频率越靠近图像载频、网纹干扰越粗, 原因如下:

⑴放大器输出电平过高, 造成各组合互调分量过大。为了消除互调, 在前端输出电平正常的情况下, 要保证每个干线和支线放大器输出电平符合要求。首先应检查前端, 前端设备中的调制器和频道处理器的带外寄生输出是造成干扰的主要原因。检查时可逐个去掉各频道的电源, 系统网纹消失, 则应对相应设备进行修理。

⑵邻频干扰, 在屏幕上表现的也是网纹干扰。其主要原因是相邻频道电平差太大, 在接收机高频头内产生互调。此时应对前端电平进行调整, 把前端各个频道的输出电平差都控制在ld B内。

⑶一些邻频系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在个别频道会出现一些网纹, 时有时无, 这是由于某个频道的频率发生了漂移的缘故。若去掉某个频道的电源或输出后网纹消失, 则可判定频道频率产生了漂移, 应修理该频道插件。

⑷输入电平过高产生的干扰, 其干扰有两种:一种是接收某频道处理器的AGC控制能力超出动态范围, 产生网纹干扰、图像扭曲, 这时应将输入信号先经过衰减后再进入前端;另一种是在接收空间信号时, 接收到信号比较弱, 而邻近频道的信号却很强, 致使频道处理器的输入频道滤波器不能把这个强信号进行大幅度抑制, 造成高放级失真, 产生互调或交调干扰, 形成网纹式的“雨刷”, 这时应在输入端外加频道滤波器, 使其经过滤波后再进入前端设备。

3 元器件、线路老化引起的故障及其维修

⑴现象:个别用户反映电视画面颜色淡, 雪花干扰严重。

⑵分析:这类故障一般是由于信号电平低引起的。引起信号电平低的原因有入户分配器坏或接触不良、同轴线老化、用户盒接触不良、用户盒至电视机连接不好等。经检查、测试发现, 该用户盒输出信号较低, 打开用户盒发现内部严重锈蚀变色, 造成信号损耗, 引起故障。

⑶维修:更换用户盒, 对接头进行除锈处理后恢复正常。应当注意的是, 用户线连接不当, 也会造成这种故障, 因此, (1) 用户线不宜太长, 否则, 不仅不好堆放, 影响美观, 而且易产生干扰, 衰减信号; (2) 电视机天线输入口和用户线之间的阻抗要匹配, 用户线不能随意用其他线代替, 同轴线与扁平线不能混接; (3) 如果用户有两台电视机共用一根入户线时, 不能直接把两根用户线并联起来使用, 也不能简单地用三通连接, 而要用分配器进行分配, 否则, 不能同时使用。

4 光接收机供电问题引起的故障

关于光接收机供电问题引起的故障,在网络传输中是相 对比较容易发生的。这是因为供电器与光接收机一般是野外使 用,供电电缆与接头较容易受到雨水和潮气侵蚀发生氧化或遭到人为的破坏,供电条件复杂,供电器与光接收机本身的保险 管因为长期使用也会不可避免的出问题。所以在制作供电接头 的时候,一定要使用质量较好的电缆F头,要加工牢固、连接牢 固, 要保证供电接头接触良好。另外还要加装防雨罩,这样在很 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避免故障的发生。即使这样,供电故障还 是很难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故障发生时判断一定要条理清 楚,采集故障信息要准确无误,最好亲自到故障现场测量勘察, 坚持顺藤摸瓜的原则,不能错过任何可能的故障点。对于表现 为光接收机无信号输出或是信号忽高忽低不正常的故障,一般 都要先检查接收机的供电问题,然后再检查光信号是否正常, 特别要注意中继机房里接收机的供电检查,因为如果中继机房 光接收机与供电器连接电缆接头或是保险管出问题,其中的光 接收机不能正常工作,光发射机就只有光功率输出,而没有调 制信号输入,光节点处的表现是有光功率输出但没有电信号输 出,故障仍然不能得到解决。

检查接收机供电问题, 不能只看供电电缆电压, 还要检查接收机各模块的工作电压是否正常。供电电缆的电压只是接收机的输入电压, 经过接收机内部的变压器部分转换输出供接收机各模块工作的实际工作电压。例如光接收模块的供电电压是12V, 如果接收机本身的供电系统出现问题, 例如保险管坏了, 就会使接收模块没有供电电压致使接收模块不能正常工作, 而使接收机没有正常的信号输出。所以供电电压的检查也一定要仔细、认真, 这样才能尽快的查找到故障原因并予以解决。

5 系统内故障维修

⑴确定故障的大致部位。根据故障现象, 按照顺序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 把故障压缩在最小的范围, 然后排除。这样, 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⑵鉴别故障器件:测量法, 用场强仪对电平进行测量, 例如:某用户区的用户电平普遍下降30d B左右, 前面分支器输入电平85d B左右, 与其主输出口电平52d B相差33d B, 误差较大, 超过分支器正常的电平损耗范围, 更换分支器后信号正常。在处理故障点时, 应将损坏或老化的设备、元件更换成正常的, 对电平、供电电压不正常的要进行调试, 信号电平过高或过低, 频道间电平特别是高低端频道之间电平值相差太大, 需要调试放大器的增益和斜率, 严重的要加衰减器、均衡器。对供电电压不正常的线路, 应增加供电器减轻负荷, 一般供电器负荷不超过6级放大器。信号输出口加上匹配的负载终端, 不要留系统信号输出口, 防止干扰串入系统。

总之, 以上所述不难看出, 在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维修关键问题中, 故障分析是维修工作的行动指南, 指的正确, 可以少走弯路, 一旦失误, 会为维修带来不应有的麻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 方法得当问题迎刃而解, 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甚至扩大问题。为此, 维修人员在工作中要在干中学、学中干,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较高的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 使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相结合成为维修的统一体。

县乡网络 篇2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去年,中央对《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换届选举进一步作出规范,为做好新时代党内选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换届工作有关安排,从今年7月份开始,我省市县乡将自下而上进行换届选举。大家都是具体负责党代会组织和选举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正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精神,确保党代会依法依规组织召开、市县乡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贯彻条例,特别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条例提出一些新精神、新规定、新要求,我主要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两个《条例》的总体要求

两个条例在“总则”一章中都对党内选举工作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主要包括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方式方法等,需要大家重点学习把握。

(一)适用范围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以及党的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选举工作”。《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含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以及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总而言之,地方组织选举条例适用于党的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选举条例适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就这次换届任务来说,市县党委换届要遵照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乡镇党委换届要遵照基层组织选举条例。

(二)选举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是这次条例修订的主要特点。在总则第一条中,两个条例都增加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在选举中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这一重要原则。在具体操作中,两个条例进一步作出了规定。比如,在代表选举方面,要求党组织要对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确认资格等进行全程审核把关;在委员会产生方面,要求提出的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要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在呈报审批方面,要求选出的委员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常委和书记、副书记报上级党组织批准,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选举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2.体现选举人意志

两个条例都明确要求,“选举应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保障选举人(党员)的民主权利,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五条还明确了“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预备党员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说既保障了全体党员的民主权利,又对一些受处分的党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增加了“党员被依法留置、逮捕的,党组织应当按照管理权限中止其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党员权利”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中止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形,也便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把握。

3.差额选举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实行差额选举,但对代表、委员差额比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组织选举条例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实行等额选举”;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仅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届委员会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对实行差额选举还是等额选举没有作明确规定,但是按照惯例,我们一般参照地方党委换届的做法,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一般都实行等额选举。

4.按期换届选举

党章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任期为五年;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2018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又对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任期作出具体规定,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一般为5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其中,村和社区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为5年”。可以说关于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任期,中央规定的已经很明确了,但从日常掌握的情况看,还是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任期规定。我们通过专项排查,2018年对58个未按期换届的副厅级以上基层党组织发放了提醒函,2020年又对53个基层党组织发放了提醒函,督促和指导他们做好选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未按期换届的问题。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落实好关于建立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的有关要求,按照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及时督促提醒基层党组织按期进行换届选举。

两个条例对延期或提前换届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任期届满应当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如需延期或者提前换届选举,应当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基层选举条例为上级党组织)批准”。不同的是,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提出“延长或者提前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较以往增加了“提前”字样,也就是对提前换届的时间也进行了规定;《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则是延续了以往的表述,即“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对提前多长时间没有明确。我考虑这样表述,是因为地方党委换届是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自下而上集中进行的,不明确提前换届的时间,主要是为以后的工作留有余地。

(三)选举的会议形式

按照条例规定,党的地方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应当召开代表大会;党的基层组织则有党员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两种形式。《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四条明确:“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人数在500名以上或所辖党组织驻地分散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在日常工作中,有些基层党组织党员人数虽然不到500名,但为确保参会人数能够符合要求、会议更好组织,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明确一下,条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也就说一般都要召开党员大会,只有在“党员人数在500名以上或所辖党组织驻地分散”两种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这样规定主要是让基层党组织的全体党员能够直接参与换届选举这一党内的重要活动行使民主权利,接受党性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和规矩意识,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的应有之义。所以,大家在审批基层党组织换届时,还是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审批召开党员代表大会。

二、代表的产生

两个条例第二章都对代表的产生作出了具体规定,关于代表条件、名额分配等相关内容,下午雪冰处长将进行详细介绍,这里我主要强调两个方面问题。

(一)代表构成党的地方各级组织和基层组织召开党代表大会,一般都应对代表构成提出要求,即通常所说的提出代表构成的指导性比例,主要是使代表的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当有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各方面的代表”“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一般不少于本地区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一般不少于本地区少数民族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条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也要保证各方面类别的代表名额,突出代表的广泛性。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对省级党代会代表的构成比例进行了明确,要求“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一般不少于30%”。这次集中换届中央又明确提出,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的“市级一般少于30%,县级一般不少于40%”。从上次换届情况看,我省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市级达到了35%,县级达到了45%,可以说这次换届的要求较上届有所降低。但这次换届要求“工人、农民代表比例不低于上次党代会”,我们所说的比例不低于上次党代会指的不低于上次呈报的第一次请示中的比例,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把握。

在审查代表资格中,大家要注意严把身份关,建立人选资格联审机制,准确认定代表身份,避免出现身份失真失实问题,特别是坚决防止领导干部顶着生产和工作一线“帽子”当选代表的问题。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上次省党代会代表身份界定的要求,供大家在工作中参照。

党员领导干部主要是指:县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省和市管理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省属企业(包括拥有集团公司主要资产的股份公司)及其二级公司领导人员和市属企业领导人员;高等院校领导人员;金融单位省、市分行领导人员。生产和工作一线党员主要是指: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科研、教学等工作的党员;县级以下党政机关的干部,包括乡镇、街道社区干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的科级及以下干部;省和市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省和市属企业和金融单位省、市分行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同时,我再介绍一下生产和工作一线中,其他类别代表身份的界定要求。工人党员主要是指:各类企业和金融单位中的非脱产管理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产业工人和营业员、服务员等;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的非脱产管理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中的非公务员;从事各类生产、服务工作的农民工。农民党员主要是指: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从事农村工作的非公务员,包括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师和广播员、放映员等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非在编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担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理职务,同时从事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在党政机关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的领导干部,省和市管理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领导人员中的专家学者,不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些规定,大家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

(二)关于领导同志派选

党委负责人和有关领导机关的主要党员负责人因工作需要,可以作为党委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分配到有关选举单位选举。可以分配到有关选举单位选举的党员领导干部,就地方来说,必须是以下人员:①党委常委;②行政负责人,如党员正副县(市、区)长;③人大常委会党员正副主任;④政协党员正副主席;⑤法院党员院长;⑥检察院党员检察长。

派选的程序一般为:①综合考虑领导同志有关情况,提出派选地方或单位的初步意见,报党委主要领导审批;②通知各有关选举单位,并提供有关领导的简历;③掌握各有关选举单位开会选举的时间,事先报告有关领导;④选举结束后由选举单位向领导同志报告选举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乡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时,不能指定某些党员作代表候选人。乡镇党委委员如果未能当选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列席党员代表大会。

三、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的产生

这次修订,两个条例在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的产生方面修改的内容不多,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关于候补委员的构成比例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人数,一般不少于委员、候补委员总数的15%。”比如,十二届省委委员85人,候补委员15人,候补委员占委员、候补委员总数(也就是100人)的15%。大家在设置委员、候补委员人数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这一构成比例要求。

(二)关于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的差额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少于10%。”第二十一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数,应分别多于应选人数1至2人”。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三条把“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为应选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修改为“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文字表述更加规范,而且与地方条例的规定保持一致。另外,第十七条规定:“经批准设立常务委员会的党的基层委员会的常委候选人,由上届委员会按照比应选人数多1至2人的差额提出”。

在执行这些比例要求的时候,大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低于规定的差额比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不少于10%”;《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不少于20%”,可以理解为“等于或多于”10%、20%都可以。常委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1至2人,至于多1人还是多2人,由党委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提出意见,报上级党委批准。二是地方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分别选举时,确定差额比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分别不少于10%,落选的委员候选人可以作候补委员候选人;另一种是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少于10%,落选的委员候选人作候补委员候选人,其差额比例不少于10%。应该说,这两种做法都符合《条例》规定的精神,究竟采用哪种办法,可由市、县(市、区)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报上级党委审定。

(三)关于差额比例的计算问题

应该说差额比例的计算很简单,就是由差额人数除以应选人数,但从以往情况看,差额比例算错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大家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计算差额比例不能搞四舍五入。比如,党委委员应选31人,按照差额比例不少于10%的要求,差额数为3.1取整数则应差4人而不能“四舍五入”确定为3人,即确定35名候选人。实际差额比例为:4÷31=12.9%。如差3人,则差额比例为3÷31=9.7%,不符合要求。二是委员、候补委员的差额比例应按选举方式来计算,如采取委员、候补委员一并选举、一张选票、按得票多少先取足委员再取足候补委员,则差额比例应按委员、候补委员应选总人数来确定,即差额人数除以委员、候补委员应选总人数;如委员、候补委员分别选举,则差额比例应分别计算。

(四)党的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党龄要求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5年以上的党龄。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3年以上的党龄。

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没有规定党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同志会问到这个问题,就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的党龄如何把握?我们认为,从实践经验看,党的基层组织要完成所担负的任务,领导班子成员应具有一定的党内生活经验和党务工作经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支部书记应当具有1年以上党龄。村、社区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书记的党龄要求按此规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委员一般应当有3年以上党龄,其中中央企业及其直属企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的党委委员应当有5年以上党龄。党支部(党总支)书记一般应当有1年以上党龄。其他行业领域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总支部委员会在酝酿提名委员会委员特别是书记、副书记人选时,应考虑党龄要求。另外,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没有规定党龄要求,实际工作中应参照对同级党委委员党龄的要求办理。

(五)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出缺增补方式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出缺,一般应当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补选”,增加了“一般”二字。按照中组部答复,增加“一般”二字不是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出缺可以直接任命,而是如果个别委员出缺,在不影响班子发挥作用作出决策的情况下,可以不一一补选,但如果委员出缺的比较多、已经影响正常运转的,那就要必须按规定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进行补选了。

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委员出缺了,有的地方党委就直接进行任命了,这是违背党章和条例精神的(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这一点中直单位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几乎每两年左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黑龙江分公司等都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补选委员,这个才是规范的,因此在这方面大家要严格把握。关于条例提出的“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这里的“负责人”一般按照书记、副书记和常委掌握。另外,按照中组部答复,乡镇党委委员不同于地方党委委员,也是乡镇党组织负责人(可以直接任命)。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书记一般由同级党委委员兼任,上级党组织调动或者指派时,可同时任免其党委委员职务。

四、选举的实施

选举的实施是党内选举的核心环节,也是保证换届能否顺利完成的重点所在,大家需要重点学习把握。

(一)参加选举人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选举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代表大会选举时,参加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这次修订,增加了“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时,参加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方能进行选举”,对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这次修订把“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修改为“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意味着正好达到“五分之四”也符合要求。

在基层党组织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往往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参会党员人数达不到“五分之四”,无法召开会议。为了保证党的基层组织的选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中央组织部在有关工作问答中提出,党员因下列8种情况不能参加选举的,经报上级党组织同意,并经党员大会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①患有精神病或者其他疾病导致不能表达本人意志的;②自费出国半年以上的;③被停止党籍的;④在留党察看期间的;⑤被依法留置、逮捕的;⑥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和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⑦离退休已回原籍长期居住、工作调动、挂职、蹲点、外出学习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等,按规定应转走正式组织关系而没有转走的;⑧流动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本人提出申请的。以上8种情况较以往5种情况,规定更加具体,实施性操作性更强,也有利于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党员大会日程时,要注意增加一项日程,即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的党员名单。

(二)监票人、计票人设置原则

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两委一次全会的选举,都必须设置监票人。党代表大会选举的监票人,由各代表团(组)从不是候选人的选举人中推荐,经主席团或者大会表决通过;党员大会选举的监票人由全体党员从不是候选人的党员中推选,经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全会选举的监票人由会议主持人从不是候选人的委员中提名,经选举人表决通过。

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两委一次全会的选举,必须设计票人负责计票工作。计票人由上届委员会或者党代表大会秘书长或者党的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持人,从会议工作人员或者不是候选的党员中指定。

(三)选票上候选人姓名的排列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选票上的代表、委员、候补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按姓氏笔划排列,书记、副书记候选人按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的顺序排列”。《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选票上的代表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书记、副书记候选人按上级党组织批准的顺序排列”。选票上的代表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列简便易行,既不用考虑排序问题,也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民主权利。书记、副书记候选人的排列顺序的规定,是考虑到党内选举的特殊性,经实践证明也是比较适当的。

(四)关于投弃权票能否另选他人的问题

两个条例均规定,“选举人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不赞成票,也可以弃权。投不赞成票者可以另选他人。”选举时投弃权票,也是选举人的一种权利,应当得到尊重。

对投弃权票后能否另选他人的问题,目前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一种做法是把弃权与反对票一样对待,投弃权票后可以另选他人,只要选票上赞成票数不超过应选名额,即认为该选票有效;另一种做法是把弃权票看作是对某一票(或几票)权利的放弃,投弃权票后不能另选他人,选票上赞成票不超过应选名额减去弃权票数的差,即认为选票有效。目前这两种做法都可以,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掌握,但必须在选举办法中明确,经多数选举人通过后执行。

(五)关于委托他人代写选票问题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他人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因故未出席会议的选举人,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非候选人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因故未出席会议的党员或党员代表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在党内选举中,参加选举的党员、代表或委员因不识字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自己填写选票时,可以委托参加会议的其他同志代写选票。委托他人代写选票时,委托人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向被委托人清楚地表述自己赞成哪些候选人,不赞成哪些候选人,或另选哪些候选人。被委托人应忠实地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填写选票,并应向委托人复述选票上填写的人选。被委托人负有为委托人保守秘密的责任。要注意的是,只有参加选举的才可以委托他人,缺席的不可以进行委托。

因故未出席会议的党员、代表或委员,应视为缺席,不可以委托他人代为投票。我们认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党内选举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进行选举时,凡有选举权的党员或党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都应参加。只有直接参与酝酿提名候选人和投票选举,才能充分表达选举人的意愿,正确行使党章赋予的神圣权利。规定未出席会议的选举人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也可以防止在选举中可能出现的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一类的不正常现象。

(六)确认选举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

两个条例均规定:“选举收回的选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数(基层选举条例为“投票人数”),选举有效;多于发出的选票数(投票人数),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

实际工作中确认选举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清理核实收回的选票是否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党内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制,发出的选票要与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相等,不相等的要立即查明原因,进行纠正;选举收回的选票,等于发出的选票,选举当然有效。如果收回的选票少于发出的选票,说明有的选举人放弃了自己的选举权利,这是允许的,所以选举也是有效的。如果收回的选票多于发出的选票,说明选举工作有差错,可能有人多投了选票,也可能有人作弊。在这种不正常情况下,无法确认哪些是无效票,所以只能认定选举无效。二是检查选举中有无违反党章和有关选举条例规定的行为。如果发生违反党章和有关选举条例的情况,应按规定程序作出相应处理,直至宣布选举无效。

(七)确认选票是否有效的原则

两个条例均规定:“每张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实际工作中确认选票是否有效,主要看选票的填写是否符合选举办法的规定,每张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

(八)选举的基本形式

党章规定,选举时“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正式选举”。《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七条对此也有类似规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在第三十条规定“被选举人得票情况,预选时由监票人向上届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报告,正式选举时由监票人向选举人报告”,也是默认了两种选举形式。对于应当采取哪种形式,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把握。但从实践上看,我省各地方党委普遍都采取先差额预选再等额正式选举的形式。

(九)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选举的基本方式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一般应分别选举,先选举委员,再选举候补委员。委员候选人落选后,可以作候补委员候选人。也可以实行委员、候补委员一并选举,在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中,按得票多少,先取足委员,再取足候补委员。

从工作实践看,地方党委选举采取委员、候补委员分别选举,先选举委员,再选举候补委员,委员候选人落选后,作候补委员候选人的方式比较好。简单地说,按此种方法,差下去的人相对较少。下面我举例说明:

比如,党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是100人,其中委员85人,候补委员15人。如实行委员、候补委员一并选举,则应提出委员和候补委员候选人110人(差额10人),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取前85名为委员,再取15名候补委员,其他10人落选。这种选举方式的好处是,简便,快捷,比较好操作。不足是,对实现上级党委的人事安排意图方面有一定的风险。同时,提出的候选人比较多,常委候选人当选委员的概率相对小一些,被差掉的机率相对较大。常委候选人的得票数必需超过25个人(15个候补委员、10个差),才能够有资格参加常委的选举,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但如果采取分两次差额选举的办法,提出委员候选人94名,应选85名,差额9名;提出候补委员候选人8名,加上委员候选人落选的9名,共17名,应选15名,差额2名。总共提出候选人102名(差额只有2人)。预选时,先进行委员的预选,委员候选人落选的,列入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采取这种办法,差额人数少,而且常委候选人当选的概率比较大。在94名委员候选人中,常委候选人只要得票超过9个人(前一种方式需要超过25人),就可以作为委员候选人。相比之下,这种办法更有利于实现上级党委的人事安排意图。不足是,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一些,组织工作量比较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确保地方党委换届选举结果,也被地方党委广泛采用。

(十)党委、纪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选举的基本方式

党的地方和基层委员会、纪委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的选举,通常是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再采用等额选举办法,从当选的常务委员中选举书记、副书记。

(十一)差额预选确定正式候选人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预选时,获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的候选人,方可列为正式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原则上按得票多少为序。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正式候选人或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少于、接近应选名额时,按正式选举时的相应办法处理。”

理解上述规定,重点在“确定正式候选人,原则上按得票多少为序”这句话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预选后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主席团一般应按得票多少为序确定正式候选人;在特殊情况下,主席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完全按得票多少来确定正式候选人,即预选后可以进行微调,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普遍选择先差额预选再等额正式选举的主要原因之一。允许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微调”,这是考虑到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原则上都获得了作为正式候选人的资格;在选举中确实存在有代表性较强的同志得票与其他同志相差无几的情况。允许“微调”,可以使代表或委员会委员的构成更加合理,有利于工作。执行这一规定,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预选和正式选举都是选举,都必须严格按选举规则办事。只有在预选中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才能被列为正式候选人。二是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正式候选人应按得票多少为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一般为确保常委和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当选委员),大会主席团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上级党组织的意图,在不违背选举人意志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微调”。同时要切实做好选举人和有关被选举人的思想工作。三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这种“微调”,仅在内部掌握,不宜公开宣传。

预选两委委员和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时,如果出现需要“微调”的情况应这样把握:预选后,如果党委常委人选虽然得票超过半数,但在委员或代表中落选,而且得票与最后一名当选者接近(最好相差1至2票),这种情况下可以作适当“微调”。进行“微调”时,应召开主席团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并提出意见,提请大会主席团讨论同意后,由各代表团团长分别做好本团代表思想工作并征得多数代表同意,由大会主席团表决确定。向代表解释两点:一是得票过半数的原则上都获得了作正式候选人的资格,“微调”的目的主要从委员(代表)构成和工作需要考虑。二是这样做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也符合中组部的有关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微调”只适用于地方组织,基层党组织不能进行“微调”,而且是否要进行预选,需要由党委研究决定。

(十二)正式选举确定当选人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正式选举时,被选举人获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的,始得当选。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少为序,至取足应选名额为止;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一般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当选。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可以从未当选的得票多的被选举人中重新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或大会主席团决定,也可以不再选举”。

党的基层组织在选举中进行正式选举时,确定当选人的原则与地方组织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基层组织选举中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或者大会主席团决定,也可以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

(十三)确定当选人时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当选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委员会的选举以及党的基层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委员会的选举,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的,始得当选。

其中,这次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修订,将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改为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对当选的要求更加严格,请大家注意掌握。

2、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正式选举,确定当选人一律按得票多少为序,至取足应选名额为止;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再次投票,得赞成票多的当选。

对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再次投票,是第一次选举的补充。因为候选人得赞成票超过了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已经取得了当选资格,只是由于应选名额所限,才进行重新投票的,所以,不必再要求得赞成票必须超过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只以得票多少来决定是否当选。

3、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名额可以从未当选的得票多的选举人中重新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或者大会主席团决定,也可以不再选举。

进行重新选举的方法是,由大会主席团从落选的预选候选人中,以得票多少为序,仍按不少于10%(乡镇是20%)的差额比例重新确定预选候选人,进行再次选举。如果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少于应选名额1人,经大会主席团研究,并征得半数以上代表同意,也可不再进行选举。不足名额可以空缺。这些情况虽然基本不可能会出现,但是大家在制定选举办法时要考虑到这种极端情况,并做好相关预案。

(十四)当选人名单的排列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当选的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其名单按照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当选的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其名单按照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等的按照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当选的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其名单按照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的顺序排列”。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当选的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当选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其名单按照上级党组织批准的顺序排列”。

县乡公路管理探析 篇3

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县乡公路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但是,我们在为所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也看到了县乡公路总体上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养护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现代要求:“重建轻养”思想严重;缺少相适应的养护定额和规范;县乡公路养护科技含量低,没有充分利用养护机械配套设备。因此,加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意义重大。

1 县乡公路与干线公路的区别

1)服务侧重面不同。国省干线(包含高速)公路是交通主干线、主动脉、主骨架,侧重于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以连接大、中城市为主。县乡公路则侧重于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的日常活动服务,是连接县乡之间的公路。2)管理层次不同。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干线公路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在省公路局,县乡公路则在市、县、乡(镇)各级地方政府。3)投资渠道不同。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以部投资为主,同时中央财政补贴、车购税,和燃油税进行补助。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经费来源为:开行、国债资金及公路养路车购税。4)养护方式不同。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全部是专业机构、专业队伍,而县乡公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无法坚持做到全面、科学、常年和预防性养护。

2 县乡公路管理的特点

1)路线多,里程长,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配套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尤其是乡公路,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比重大,且绝大部分乡村道路的桥梁又是由民间桥梁改造利用,病危桥梁较多,道路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也不够齐全。有路面无路肩,公路等级低,线形不规范,各种附属结构物设置不完善。公路病害多,使得公路养护困难、养护成本提高。2)养护管理队伍的构成既有专业工作者,又有业余者,养护方式虽然为常年养护,但专业技术化程度不高,施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3)倾倒垃圾、堆放农作物、打场、晒粮、排水及私设障碍等现象经常出现,必须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排除农村公路上的障碍。

3 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县乡公路养护管理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县乡公路养护管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重建轻养”思想严重。爱路、护路、管路意识淡薄,侵占公路现象时有发生。有人甚至认为,只要完成了公路建设,把路铺到百姓家门前,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却不知公路的养护,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目前,还有人认为,路坏了,自然有财政出资进行翻修,我们只管走路。而沿线村庄的百姓还乐意把房屋建在路边,图的就是自家方便。把硬化后的路面作为临时打谷晒场的大好场所,甚至还把各种堆积物堆在路边,致使路面裂缝、坑槽、边坡塌陷等公路病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了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寿命。2)缺少相适应的养护定额和验评标准。目前,我国还未曾建立统一的公路养护定额和验评标准。在2005年,我省交通定额站出台了一套养护定额,是针对国省干线的日常养护编制的,但这套定额不适应县乡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小修保养。在养护质量方面,也缺少严格的考量标准。3)县乡公路养护科技含量低,没有充分利用养护机械配套设备。从现阶段来看,县乡公路养护仍旧以扫帚、铁锹为主要工具,工艺粗糙、设备简陋。即使引进了一些养护机械设备,但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仍然高频率的使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公路养护。4)认识模糊,责任不清。“凡是公路,就是交通部门的事。就得由交通部门进行管理、养护。”这仍是目前一些群众,甚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上普遍存在的模糊而错误的认识。在地方政府方面,由于乡村道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部分乡镇认为乡、村道路建好以后,养管工作就是交通部门的事,没有把乡村公路的管养工作纳入正常的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个别地方还出现损坏或破坏乡、村道路的现象。5)缺乏科学养护管理。只有坚定地走依靠科技兴路的路子,才能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护成本。但由于受资金、技术、观念的限制,使科技兴路的路子举步维艰。同时,专业人才的溃乏,使公路养护部门缺乏后劲和活力。

4 加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的具体措施

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把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合理划分农村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宜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机制,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1)县乡公路养护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前提就是养护机制的改变。我国公路养护体制必须落实具体责任。按照我国公路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路管理主要实施分级管理政策。按照分级管理体制,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的建设、养护、管理和乡道的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的建设、养护和村道的组织建设、养护、管理工作。2)使农村公路养护走向市场化道路。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推向市场。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3)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要有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对列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落实专业养护队伍;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保证农村公路的及时养护。4)落实资金,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a.逐步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资金要逐步增加。b.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筹资筹劳和政府奖补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同时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用于乡道、村道的建设和养护。鼓励利用冠名权、绿化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路边资源开发经营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用于乡道、村道的建设和养护。c.在农村公路普查时,统一统计标准与口径,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目前,我省已于2006年启动了这项工作,把农村公路的养护里程均录入《公路GPS维护系统》,并在每年年底对辖区内的公路路线方向、路况属性、里程等进行及时更新。d.要努力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承包给公路沿线的村民,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通过竞争方式,将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

5 强化路政管理,巩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成果

抓好公路养护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路政管理,突出依法治路,确保公路畅通。在路政管理上,要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从而加强政府和部门对路政的管理。对乡村道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养护管理工作,采取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沿线村民保护公路的积极性。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真正解决养护中存在的问题,仅靠交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县乡公路特点的养护管理机制,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真正形成合力,使养护管理工作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才能保证县乡公路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能。

摘要:结合县乡公路与干线公路的区别,阐述了县乡公路管理的特点,分析了当前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县乡公路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其投资效能。

关键词:县乡公路,养护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绪宏,步跃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8-9.

[2]卜文强.农村公路养护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1(7):33-35.

“平安县乡”创建工作纪实 篇4

“平安县乡”创建工作纪实 我县按照点上求辐射、线上求延伸、面上求覆盖的试点工作思路,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工作方法,突出“六抓”扎实推进“平安县乡”创建活动,构筑起了点线面互动、巡卡查并举、打防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抓组织领导,打牢创建基础。一是成立了“平安县乡”创建工作领导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具体负责创安办日常工作;二是将创建活动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年终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平安创建工作责任制;三是从政法、民政、民宗等部门抽调42名干部组成11个指导小组,每组负责指导1个乡镇的平安创建工作;四是各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和县级部门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五是不断拓宽经费筹集渠道,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六是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作表率,深入基层开展平安创建理论讲座;七是省、州领导经常过问创建工作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抓调查研究,明确目标步骤。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开展“严打”斗争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机制和维护公共安全的应急机制,提高打击违法犯罪能力、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及xx和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能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关发挥骨干作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群结合、互联互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努力把漾濞建成社会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和睦、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安康的全省社会治安先进县。——抓层层动员,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分别召开了“平安县乡”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创建县级“平安单位”和“七大重点平安行业”工作会议,各乡镇、村(社区)和县级单位也及时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依托各级基层组织认真抓好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抓“五级联创”、“八大重点”创建,培育创建典型。在纵向上,规范县、乡镇、村委会(社区)、村民(居民)小组、家庭等“五个层级”的创建模式;在横向上,规范“平安单位”、“平安小区”、“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平安大道”、“平安景区”等八大重点的创建模式,全方位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抓统筹兼顾,巩固创建成果。一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五进入”、“四宣讲”活动;二是坚决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三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四是强化安全生产;五是扎实推进金融诚信建设。——抓“十个一”宣传,营造创建氛围。一是策划了一场以创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晚会;二是编写了一册《创安法律知识100问》;三是印制了22000张以创安、反邪教、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为宣传内容的精美日厉画;四是利用小联通和手机定期不定期集中向各用户发送一批创安短信;五是组织了一次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知识竞赛;六是在《漾濞时讯》开设了一个宣传报道创安活动的专栏;七是制作了一批创安标语和户外广告牌;八是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公捕公判大会;九是组建了一支创建“平安漾濞”送法下乡义务宣传队开展工作;十是召开了一次社会治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通过六抓,创建活动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明显成效。一是各类案件明显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8月份刑事案件下降25.6%,治安案件下降9.5%,民间纠纷下降47%,无xx发生;二是各类安全事故明显减少。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8月份,全县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下降17%,死亡人数下降48%,受伤人数下降19%,经济损失指标下降42%;三是党委、政府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工作水平、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效能、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和政法队伍的执法水平以及群众的法治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四是到该县投资经商的客户明显增多。平安创建活动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平安效应,1至8月,共引进项目5个,落实协议资金5.39亿元,到位资金2.2亿元。

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探讨 篇5

关键词: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 县乡公路的修建则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县乡公路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也带动了县乡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县乡公路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做得并不到位, 没有采取相应的养护管理配套措施。养护资金的严重缺乏, 造成县乡公路使用性能大打折扣, 不能充分发挥县乡公路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做好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进行简要探讨, 以此提高县乡公路的使用功能, 并使县乡公路经济效益最大化。

1 县乡公路的特点

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有别于其他公路, 如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等, 具有其本身特有的特征。县乡公路养护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长线路低技术

县乡公路作为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总里程数占据了我国公路总里程数的绝大部分, 而对县乡公路建设的技术要求并不太高。

1.2 不专业化的养护管理

常见的县乡公路也做了一定的养护管理工作, 但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村民进行的非专业化的养护, 其最终结果造成治标不治本, 养护工作并不奏效, 严重影响县乡公路的使用性能。

2 县乡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2.1 重建轻养

现阶段, 我国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县乡公路的认识并不深入。一方面, 绝大部分只是关注建设过程, 而不关心对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多数政府部门的领导认为只要为人民修好了路, 就等于造福于人民, 就能使人民的生活长期方便, 殊不知对县乡公路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也是较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 只有将建设与养护工作有效结合, 同时抓好, 才能更好的让人民得利。另一方面, 沿路百姓对县乡公路的养护意识也不够, 大多数百姓并不知道公路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有的百姓甚至为了自家便利, 随便私占公路, 严重影响公路使用性能, 并对养护管理工作造成不便, 直接影响县乡公路的正常使用。

2.2 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 我国道路工程后期的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 如养护责任不明确, 养护资金不到位等。现阶段大多数县乡公路的养护工作严重不足, 绝大数公路都是沿线居民进行的临时养护, 没有相应的养护制度。因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 对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 提高县乡公路养护水平的措施

为了促进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 确保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则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提高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主要有以下措施:

3.1 设立养护管理机构

依照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政策, 并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情况, 建立适合的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对县级公路养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分别管理, 在以县级公路养护为主的同时, 乡村公路养护工作以配合管理的原则进行, 建立分级自管的养护管理体系。同时在各级养护管理工作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养护管理工作自行负责, 明确各自责任。为了保证县乡公路的正常使用, 使县乡公路充分发挥使用功效, 建立真正的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则是较为关键的部分之一。

3.2 扩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进行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时, 应在遵循“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下, 筹集县乡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为了保证县乡公路的正常使用, 应对其进行有效养护, 各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预算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所需的资金费用, 并及时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县乡公路的建设与日俱增, 所需养护资金额也越来越大, 为此, 政府部门应当相应提高养护管理资金额。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吸引地方企业投资养护管理工作或企业捐助投资, 以此扩充县乡公路养护管理资金。

在县乡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集充分后, 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则是又一关键的环节, 各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督制度, 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 合理使用, 严格监督。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养护管理工作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应给与相应奖励, 而对不能完成分内工作, 占用养护资金的部门应给与重惩。

3.3 改进养护管理机制

对现阶段我国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应实行责权明确, 养管分离的政策。充分利用县乡公路的地理优势, 交管部门应根据县乡公路的具体通行情况以及交通量的大小, 对县乡公路进行区域划分, 充分利用沿线居民这一宝贵资源, 并对沿线居民进行一定培训工作后, 针对他们对县乡公路养护的质量来给予一定的报酬。

对县乡公路的养护工作也可采取专业化养护或实行个人承包养护的机制, 逐步推进县乡公路养护工作市场化。在进行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时, 可针对公路的交通量、区域地形以及路面的种类等实际情况, 并结合当地实际, 可采取个人承包养护和群众集中养护。

3.4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1) 进行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时, 应不断推广使用农村公路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如最近几年采用的乳化沥青、密封胶灌缝等新型材料, 在很大程度上减短了工期, 并提高了养护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2) 在进行县乡公路养护工作的同时应配备实用的养护机械。现农村沥青路、水泥路的增多, 使养护作业不可能向过去对待砂石路那样, 需要许多机具完成。如沥青路面修补机、路面破碎机具、道路清扫机、混凝土路面清缝机和道路边沟挖掘等设备, 能更好处理公路变形、剥落、磨损、脱落和坑洼等病害。

参考文献

[1]赵永平.浅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J].山西建筑, 2009, 35 (10) .

县乡区域医疗协同的“遂平样本” 篇6

农民与市民共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只是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的一个缩影。锐珂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一直积极扎根基层医疗市场, 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推进的新医改。在通过深入调查之后, 锐珂认为现阶段医疗信息化的重点是要破局医疗资源共享性差、医疗机构之间互补性小的问题, 打通县乡通道, 实现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所以, 锐珂最终决定在经济欠发达的河南省遂平县开展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

在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和实践后, 该项目已达到县乡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目的, 实现了医院和患者的双赢。锐珂倾力打造的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成为当下中国农村医改的一个鲜活样本。

锐珂“下乡”

在加快发展医疗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情纷纷提出各自的医疗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 《“十二五”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等医院的业务联动, 实现区域间的医疗服务”是该《规划》五项“重点目标”中的一项。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全县面积1080.2平方公里, 人口55.5万, 农业人口48.8万。因食品加工业、畜牧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遂平的经济属驻马店中上水平。但在医疗卫生方面, 却一直存在着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资源不足、数字化医疗设备缺乏、信息化基础薄弱、诊疗能力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对于中国农村医疗信息化的落后状况, 锐珂有着深入的洞察, 这源于锐珂植根农村的战略举措。2007年, 锐珂投资1000万元与卫生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了“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为宁夏4个试点工程实施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 为当地患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并将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到医疗数字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 锐珂与遂平县达成共识, 执行了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遂平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 拨款为试点乡镇医院配备了锐珂的CR、胶片打印机等数字影像设备, 同时采用锐珂公司的区域影像解决方案, 在县中心医院建立县级阅片中心和数据中心。

目前, 影像传输采用的为中国移动10M的光纤专线, 这有效保障了系统传输和患者信息的安全。数据中心目前的存储容量在15T左右, 随着今后信息量的增加, 可以随时扩充容量。

锐珂公司大中华区HCIS市场经理汤珊女士说:“我们把多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归属到同一个放射管理的大网络中, 共同使用一套放射管理的流程——你可以认为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形成了一个大放射科的概念。”

医患“双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锐珂根据遂平县具体情况, 为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等4个试点乡镇医院配置了锐珂CR、胶片打印机等数字影像设备, 同时采用锐珂的区域影像解决方案, 在县人民医院建立县级阅片中心和数据中心, 把县人民医院和多个乡镇卫生院归属到同一个放射管理的大网络中, 共同使用一套放射管理的流程。

业内人士表示, 遂平县这一县乡“大放射科”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患者可在乡镇医院检查, 将影像传输到数据中心, 县医院阅片中心实时获取乡镇医院的检查信息, 在线阅片, 给出诊断意见和诊断报告, 乡镇卫生院通过报告工作站及时获得诊断意见。

据介绍, 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共有医技人员25人, 床位60张, 日均门诊量50人次, 为辖区16个行政村33600人提供诊疗服务。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熊建中对项目带来的益处有着深切体会:“这个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医院的业务量, 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使患者享受到了县级医师的治疗和服务, 降低了误诊率, 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进入嵖岈山镇中心医院的大门, 左侧的一栋两层小楼即是医院的放射科。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放射科技师正在为一位患者进行登记, 患者的姓名、年龄、拍摄部位等信息被输入区域影像系统的远程客户端;登记完成后, 指导患者进行拍片;拍完片后, 把IP板放进CR机进行患者查找, 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进行影像扫描, 患者的影像在扫描的同时会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中心传给县医院的阅片中心;数分钟后, 工作站计算机界面提示“已审核”, 诊断完成, 技师把诊断报告和影像胶片打印出来, 交给患者。

医院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拍摄胸片为例, 县级医院DR机收费60元, 新农合按照80% (住院) 报销48元, 乡镇卫生院CR收费41元, 新农合按照90% (住院) 报销36元, 一次CR检查可以节省7元;农民到县医院单次就诊按照来回路费平均30元计算, CR检查一次可以为老百姓节省费用37元。

常庄中心卫生院是另一家试点医院, 院长马现中认为, 项目所带来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医院的技术水平, 增加了门诊量;提高了医院在群众中的信誉度;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马现中对医院效益的增加也最有感触, 过去每天只有三四个人做影像检查, 现在一般在10个人左右;过去每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现在达到了1万多元。

新模式将逐渐推广

张守群是遂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 也是全县唯一一位具有处方权的影像医生。放射科共有4名医生, 每天要处理县医院100例左右的影像检查和诊断, 加上4个试点乡镇医院传上来的六七十例影像, 放射科的工作强度相当大。而张守群除了自己的诊断外, 他还需要审核其他同事的诊断——只有他才有签字权。据张守群介绍, 县医院放射科24小时值班, 可以随时为乡卫生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影像诊断。“一般规定平诊1个小时出报告, 急诊20分钟。我们做得更好, 乡医院随时把影像发过来, 随时返回去, 也就是五六分钟的时间, 快的也就一两分钟。”

“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之所以成效显著, 关键在于我们将这条通道上的障碍都破解了, 并探索出了一条破解看病难困局的新途径。未来, 我们将不断完善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 并将这种模式逐渐推广, 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真正做到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锐珂大中华区总裁、全球新兴市场发展业务副总裁刘杰表示。

目前县乡路存在问题的探讨 篇7

1 宁填勿挖

对于城市道路来讲, 由于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和标高的相符性要求, 道路标高已基本确定;对于公路来讲, 工程处于野外, 只要最大纵坡、最小曲线半径、路基宽度等主要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对标高要求不是太严, 特别是县乡路资金有限, 如何保证路基稳定是道路成功的关键, 因此, 个人认为, 县乡路除道路升级调整纵坡、改线段调整半径外, 尽量充分利用原路路面硬壳 (顺坡爬, 如开挖, 可能路基含水量大, 特别是雨季施工, 施工难度和工程费用将大大增加) , 标高需要调整时, 可以在原路基础上加高, 施工简单、排水方便、施工费用大大降低。而挖方段施工, 则应尽量安排在少雨季节, 达到垫层施工完毕为原则, 否则, 一旦进入雨季, 施工便会陷入围城, 财力、物力、工期等都将大幅增加。因此, 个人认为, 公路施工 (除村庄外) 应按照宁填勿挖的原则。

2 土方开挖的边坡控制 (高等级公路同样存在此问题)

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在基坑开挖时, 为保证基坑边坡稳定, 根据不同的土质, 要求采用不同的边坡坡度, 填方路基则根据不同的高度确定了自然稳定边坡坡度;但是在挖方设计中, 由于勘察不到位或为了减少工作量或为了美观或为了工程量好计算, 设计很简单, 不管什么土质一刀切, 即挖方坡度为一比零点几, 却不知道, 由于设计过于简单 (每段挖方土质不同, 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边坡坡度, 特别是不良地质路段;而整体下沉则应属于地质灾害) , 有的挖方段因为开挖破坏了原土体的稳定, 造成了路基不稳定, 致使路基连年下沉 (当然与勘察不细或计算不准确有关) ;有的开挖边坡后, 由于按设计放坡后, 土质原因 (尽管有一些采用了圬工防护) , 边坡出现滑坡, 造成道路堵塞, 甚至酿成事故。为了保证设计正确, 个人建议:1) 要加强勘察工作, 特别是对沿线地质病害的调查, 前期调查越细越准确, 后期设计质量才能越有保障 (地质灾害全凭此阶段解决) ;2) 对软弱病害部分要单独重点设计, 设计是否正确, 对是否出现病害起决定性作用;3) 施工、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路基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情况才是最正确、最直观的地质情况 (大型工程地基开挖后, 要求设计单位必须验槽) , 因此, 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或不能确定时, 应及时告知业主, 通知设计单位确定边坡施工方案, 此举措是对设计不完善的重要补充 (当然地质千变万化, 设计不可能完全正确) ;4) 为了美观, 除特殊处理地段外, 可以考虑统一坡度。只有参建各方都尽到责任, 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返工, 甚至事故的发生。

3 雨季施工路基交工的建议

路基应在少雨的季节施工, 但是, 由于开工时间或征地拆迁等原因, 许多路基施工是在不利的雨季进行的, 按照质检站要求, 在路基完工后要进行验收, 但是, 由于路基施工处于雨季, 达到要求且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后才能通知质检站验收, 在此期间, 如遭遇恶劣气候, 就会造成路基含水量增加, 再加上车辆碾压, 成型路基就会面目全非, 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由此造成路面施工工期延误, 导致总工期拖延, 甚至发生由于路面在不利季节施工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特别是山区土质易冲刷路段, 一场暴雨可以使路基产生五六十厘米的深槽, 拖延了工期、浪费了资金, 又保证不了工程质量。为此, 针对雨季施工的路基, 特别是山区易冲刷路段, 建议在路基分段完成后, 施工单位要尽快自检、报验, 在确保质量合格的前提下, 抓紧回填路面垫层 (垫层施工完毕路基就可达到防冲刷的目的, 我们所处地区基本为砂砾垫层) , 设计单位要设计相应的弯沉值 (弯沉质检站必检) , 质检站在垫层完工后验收, 因为雨季施工路基应为一个字“抢”, 所以要各单位相互配合, 才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 达到经济、快速施工的目的。

4 路基宽度问题

由于县乡路大部分投资较少, 而路基宽度又是验收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何处理路基宽度问题:1) 拆迁难度很大, 或拆迁投资很大, 对于高等级公路, 由于行车多、行车速度快、要求标准高、投资较大, 且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自然必须达到设计指标;而对于资金相对困乏的县乡路, 个人认为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相对重要的路面工程、排水设施、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上更好。2) 施工时宁挖勿填 (挖方不是太大时, 路中线向山体一侧摆动) , 以保证路基稳定。3) 挖时方量特别大, 可以考虑做部分挡土墙。4) 挖方特别大, 填方又特别深, 个人认为保持原宽度, 做好提示牌, 因为如果强行加宽, 工程量大, 可能还会造成局部下沉甚至滑塌, 造成安全隐患 (高等级公路在特殊困难地段也有变窄的情况) 。5) 腰子的宽度问题 (两山中间的填方部分, 形似人腰, 本地土话叫腰子) , 腰子是整个公路的咽喉, 如设计有加宽时, 建议多加宽一些, 虽然加大了工程量, 但考虑以后公路升级后不需要再加宽而且安全系数会大大增加, 加宽一步到位, 整体性强 (如我们监理的一条路, 腰子填方深度达40 m, 原宽度由于下沉、冲刷等原因已所剩无几, 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加宽,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 如果下次道路加宽增加工程量增加多少、难度增加多少, 而且工程质量也难以保证) 。

5 腰子施工

我们监理的一条县道填方高达40 m, 是该条路控制工程之一, 为保证填筑质量, 我们多次召开技术论证会, 形成以下意见:

1) 适当加宽, 按设计再加宽一个车道, 前面已经论述。

2) 高填方时, 在一定部位适当留台阶, 以保证路基稳定。

3) 安排高填方尽早施工, 以增加沉降时间。

4) 路基上部一定范围内整体施工, 以增加路基的整体性。

5) 为增加路面稳定性增加了两层土工格栅。

6) 路基下沉不可避免, 路基上部2 m采用结合料形成整体, 即使路基有轻微下沉, 该层亦能托住路面, 适当养护即可解决问题, 不致因为路基下沉导致路面下沉, 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7) 边坡采用植物防护, 起到固土防冲刷的作用。

8) 采用单面坡, 改变排水位置, 使水从未加宽一侧适当位置排出。

9) 选择排水出口, 改变道路纵坡, 使雨水从预定位置排出 (我们寻找了一个离路面水平距离较远, 垂直距离很近的位置) 。

10) 由于水量较大, 设置小矮墙, 使雨水不从边坡下流, 保证路基边坡不被冲刷。

11) 急流槽设置为混凝土结构。

12) 排水汇总后水量大, 排水下游位置, 利用天然冲沟并封闭, 按蒸发池考虑, 以防雨水流入农田。

13) 设置沉降观测, 目前该路已通车两个月, 尚未出现下沉, 证明我们采用的方案正确。

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篇8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成因

(一)经济基础薄弱,县乡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欠发达地区县乡的自然条件差,区位优势明显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县乡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县乡企业贷款较难,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而且县乡投融资环境较差,吸纳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大,发展经济成本高。而且随着中央所得税等政策的改革,财力向上集中,县级财政增长困难。

(二)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以来,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强化。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是上级集中过多。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将大部分税种做为共享税,县级基本上没有固定收入,而财政收入增量的绝大部分又被上级财政拿走。二是支出下移,责任下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虽经多次改革与调整,却始终没有解决好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问题,尤其是县乡政府履行事权与所需财权极度不对称,自身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县乡政府承担了一些本该由上级承担的职能,如农业、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三是县乡自身调节能力弱。虽然中央财政有多种专项转移支付,但由于都有特定用途,县乡财政没有支配权力,相应弱化了县乡财政自身调控能力。

(三)县乡财政硬性支出增长较快。

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增长较快。尽管严格控制编制,进行了机构改革,但县乡机构人员很难裁减,而且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复退军人安置等政策性增加人员将继续存在;二是法定支出造成县乡支出增长较快。如农业、教育、科技、计划生育以及省对县的一些考核文件都规定,对这些事业的支出的增长要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县级负担不断加重。三是要求地方匹配的专项资金项目不断增多,也导致了县乡财政支出的增长。上级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建设项目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县乡财力的实践能力,不切实际的要求项目配套,而县乡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争取项目、发展地方经济,不得不硬着头皮匹配,导致了县乡财政支出相应增长。

(四)县乡财政管理还有待完善。

按目前县乡财政财力规模和支出水平看,依照国家标准发放工资、保证县乡政府正常运转在大部分县乡是可以做到的。县乡工资欠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预算管理粗放。有的县乡财政年初预算形同虚设,甚至安排赤字预算;公用经费预算缺口严重,脱离实际,执行中追加频繁,随意性大。二是法制观念不强,不能依法理财。有的县乡弄虚作假、空转收入,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还有一些乡镇存在拉税、买税等问题;三是艰苦奋斗思想淡化。一些县盲目攀比消费水平,超标准配置小汽车等。四是一些县级政府领导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政支出安排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甚至在欠发工资的情况下,不惜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应采取的措施

(一)支持经济发展,培植骨干财源。

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发展县乡经济,首先要抓好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提高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工业项目,一定要抓住具有举足轻重和带动全局作用的兴县项目,否则,尽管上的项目再多,但经济效益很差,不但不利于县乡财政困难的克服,而且还有可能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县乡财政雪上加霜。其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县、乡经济发展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区位等优势,引进、吸纳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同时,要做好项目论证,防止重复建设,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主攻方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布局、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等方式,提高第一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第四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促进农业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市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五要推进非均衡发展。由于县、乡间发展不平衡,应采取上台阶、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鼓励发展较快的县、乡加快发展,在财力上给予倾斜,保证既得利益,对贫困的县、乡,既不能养懒汉,也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非均衡推进。

(二)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

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途径是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赋予县乡必要的财权。

1.完善财政体制,创造县乡财政解困的体制环境。一是中央在财政体制设计上支持县乡缓解困难,合理确定共享税的税种范围,或者采取对县乡实行共享税收增量返还的政策,帮助县乡走出困境。二是尽快完善地方税收立法,扩大地方税收范围和收入规模,增加县乡政府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在统一税收、适当分权的前提下,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赋予县乡政府必要的税收管理权限,完善县乡地方税收体系。

⒉界定支出范围,明确各级事权。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也就是“谁办学、谁管理、谁掏钱”的体制,这种体制使财务非常脆弱的县乡承担了大部分教育经费。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义务教育一般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担的。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内,是计划生育的重点,因此,作为国策开支的绝大部分由县乡财政负担显然也有失公平。社会保障支出关系到社会稳定,是财政必保的支出项目,该项支出也应该由上级财政负担。我们建议,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的事权责任和财力承担份额,使县乡政府只承担本级财力所能履行的职责。否则,不但不利于区乡财政走出困境,而且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县乡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上级财政应尽快规范对县乡转移支付制度,满足贫困地区县、乡财力需求,使各地财力相对均衡。一是中央和省建立贫困地区、县乡转移支付制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透明度,体现政策导向。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和降低财政困难县乡的专项资金配套比例,尽量减少县乡财政承担的法定支出事项,减轻县乡财政负担。

(四)增强财政管理能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1.进一步完善理财法制环境,增强依法理财能力。首先,县乡要对现有财政法律、法规集中整理成册,明确执法职权和岗位职责,增强依法理财的能力。其次,建议国家尽快调整和完善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解决财政方面法律和法规“少、粗、老、软”的问题,保证县乡政府在集中和分配财力以及实施财政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推进财政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另外,要大力加强财政法制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理财法制环境。

⒉精简庞杂机构,严格控编减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严格实行控编减员。对超编单位的超编人员不得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临时人员,坚决辞退;对军转干部的安置,上级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办法,考虑财政困难县乡的承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⒊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整合政府各种财力资源。县乡财政要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加快推进部门预算、采购预算,试编债务预算、绩效预算等预算编制改革,响应上级财政的号召,尽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执行改革办法,整合非税收入、政府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政府债权、政府资源性资产等,解决财力资源分散问题,集中财力保障县乡基本支出需求。

⒋依法编制和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约束力。县乡财政要坚持按“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收支预算;县乡收入要按照工资性支出月需求额进入工资直接支付专户,严禁动用专户资金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预算编制公用经费要按确定定额标准足额安排,不得将执法机关罚款与自身经费挂钩;年度预算确定后,在预算执行中一般不追加预算,但因预算执行中出现必须当年兑现的国家、省出台的增支政策情况和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追加的预算,要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建立理财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县乡财政的监督。

县乡网络 篇9

一、乡镇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乡镇总数38 290个,涵盖全国农村9亿农民。温铁军说:到2020—2030年能够达到50%~60%的城市化率,也仍然会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1]。由于中国的多民族性及居住特点使得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在西部落后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的社会观念仍根深蒂固,外来思想不断侵入,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配套,造成分配不公、产业结构矛盾集中凸现,协调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广大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财政支持的力度有限,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集体事业兴办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更是难上加难。老百姓大都靠山吃山,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矿产资源乱采滥伐,矿难事故频繁发生;利己主义、小农意识在部分人心中仍有较深影响,社会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家庭暴力时有发生,邻里之间难以和谐相处等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把中国广大中西部农村建成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需要乡镇政府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李昌平所说:“我个人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合并或分设一些是必要的)。时代在进步,人的需求也在增长……一个5万人口的地方,要建设和维护庞大的基础设施,要提供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包括正常的秩序和安全),要维护市场交易公平……乡镇政府是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技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实践证明:贫困的地方技术服务难以市场化),是社会秩序、社会公正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者,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维护者,当然计划生育也只有政府来做了”[2]。“我们不是不需要镇村干部为我们服务,我们很渴望镇村干部能带来些致富信息、搞些劳务培训、组织劳务输出。”[3]种种社会需求表明基层政府仍然为社会所需要,农民仍希望乡镇政府存在,希望基层政府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致富技术信息等服务,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后勤保障。

二、当前乡镇政府面临的困境分析

由于行政体制以及历史原因,使得乡镇面临诸多困境而不能发挥在现实条件下应有的功能,贻误了自身改革和促进农村发展的时机。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政治体制及行政文化制约

中国政治体制的规律是下级政府的权力和财力总是被上级政府剥夺,而上级政府的责任总是以“甩包袱”的方式下放,致使基层政府承担的事务总是越来越多而权力越来越小,甚至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的情况下,乡镇已经基本上沦为县级政权的执行机构。如果顺应体制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结果是体制基础的坏死,最终导致的是整个体制的灭亡[2]。在中国经历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中,主导乡镇改革的都是县级权力体,县级权力体的改革愿望是希望加强对乡镇的控制力,确保乡镇政府对县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历次乡镇改革的结果都是权力上收,包袱下放。由此造成乡镇政府一直处于被动运转状态,唯上不唯下,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下派的任务而使用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如基层政府相关人员不深入调查土地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土质酸碱度、水利便捷度等情况,就强迫农民种这种那,直接干预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农民的减产甚至绝收。一些基层政府强行划出土地片区要求农民栽种烤烟等经济作物,而把农民已经种上的玉米、土豆等作物强行拔出,如有反抗就强制执行,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这种干群矛盾成为一种体制性矛盾,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体制上入手,从上级对下级的管理考核方式上入手,从执政理念入手,才有改善这一矛盾的空间。

2. 机构设置形式化不利于乡镇职能转变

当前乡镇的权力机构设置基本上是金字塔型:乡镇党委基于本级政权的权力之巅;乡镇政府(即乡镇行政机构)是乡镇权力的执行机构,权力较实,人员最多,功能最全;乡镇人大的权力较弱,处于乡镇权力结构的边缘地位,它既不能任命干部、对重大社区性事物进行决策,也不能对乡镇行政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有力制约[4]。纪委人员最少,工作大都由党委安排,同人大一样处于权力边缘,上班打考勤已经算是履行工作职责,监督处于冷冻状态。这种权力体系在基层的安排,存在明显的内在冲突,即人大本来应该是地方事务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而事实上地方党委才是地方事务的决策者和支配者,人大和纪委都成了一种体制性安排,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造成乡镇职能难以转变的制度性障碍。因为作为基层的政权机关,党委在乡镇占有绝对地位,主要职能就是维护党在农村的统治,而在现有背景下,要现实农村的发展就是还权于民,给予农民以话语权、评价权、监督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在农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让人民来决定自己的事情,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首创精神。这里产生了一个让乡镇党委不知所措的悖论:党委要还权于人大,还权于民,又要维护对农村的统治,就要在维护统治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解放自己和农民,这是造成乡镇职能转变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县乡财政体制极不合理

乡镇一级财政与上级财政分灶吃饭,除直管部门外,人员工资都由乡镇自己负责。乡镇财政要负担行政人员、乡镇上的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师以及合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偿制度使乡镇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预算内增加和预算外减少。农村取消的税收都是过去乡镇的收费项目,而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过去的收费收入,使得乡镇的财力下降,加之绝大部分乡镇工业的不发展,致使乡镇的收入用以维持行政人员工资和政府正常运转都成问题。特别是教师工资几乎占财政开支的一半且不能拖欠,外加公共事业投资项目和乡镇部分不合理支出项目,造成乡镇债台高筑。

据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分管经济的常务副镇长吴战江说:该镇现有的大部分债务主要是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据了解,该镇总人口5.1万,面积249平方公里,2003年由都骑镇和杨柳镇两镇合并而成,与此同时也继承了上述两镇合并前欠下的所有债务———20 910万元。按照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在20 910万元的负债由以下几类构成:一是公路类债务共2 302万元,其中本金1 784万元,利息518万元;二是建筑工程类债务共1 168万元,其中本金668万元,利息500万元;三是学校类债务共527万元,其中本金505万元,利息22万元;四是公司贷款发展乡镇企业、农田水利建设等债务16 913万元,其中本金8 628万元,利息8 285万元[5]。造成乡镇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贯彻国家“普九”政策而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改造中小学校,导致超支过大;二是作为边远乡镇,行路难、水利建设滞后、乡镇企业效益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在乡镇建设、道路改造、发展乡镇企业和水利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上述投入远远超出了乡镇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由此形成大规模的负债。吴战江说:乡镇隐性债务已成为一枚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乡镇作为国家政治体制谱系的“神经末梢”,其经济安全,关系全局[6]。

三、缓解乡镇困境的对策措施

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职能应该发生根本性转变。乡镇政府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执政观念和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笔者认为,要变管治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县乡村改革联动,促进乡镇职能转变

“历史上机构改革进行过多次,但往往走不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我认为,不重蹈覆辙的关键在于改革要上下联动。”沅江市改革办主任周锋说。乡镇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促使乡镇实现职能转变,但依靠乡镇自身的变革难以实现这一目的。

从县级政权来讲,要从对乡镇政府的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县和乡镇几乎都有对口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应该和下级管理部门划分清楚职权和职责,遵循有权必有责的原则,确定管理范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划清各自的权力范围和责任范围,实现权力不随便上收的同时责任也不随便下放,使权力规范运行。

就乡镇政权而言,必须转变自身职能以服务农村社会建设发展。根据吴治平在《关于乡镇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中对部分乡镇干部的一份调查问卷第12题的调查:你认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可选多项):D:发展经济占96%;F: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占76%;E:进行道路、水利等公共建设占72%;G: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占71%;B:计划生育占69%。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乡镇机构改革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职能上,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进行制度性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中国农村脱贫致富,基层政府就必须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处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要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员、服务员和组织者”。这既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又有利于政府较快运转。

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或者落实不到位是制约乡镇职能转变的一大重要因素。李志文认为,正是由于村民自治步伐远远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许多本来应在村一级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了乡镇干部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还是“无限政府”,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的实现,让农民对自己的事物有充分的话语权、评价权和监督权。才能促进乡镇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更好的为农村提供优质及时高效的服务。

2.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化解乡镇债务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作为一级财政应该具备的条件和应该拥有的职能总体而言将不复存在,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基本上已名存实亡。因此,应启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现在县乡财政运转不畅,体制性历史旧账负担过重是重要因素之一。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改革分税制,让地方的财政权和事权匹配,才是解决地方债问题的根本。”“逐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重点推行省直管县,增强地方政府财力,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地方政府财力缺口的问题。”丁力说。

目前,债务问题是影响中国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堵住了向老百姓乱收费的口子,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债务问题上,各级行政机关要摸清情况,分清责任,并为乡镇政府界定清晰的事权和财权,明晰以后哪些事该由乡镇管,哪些事不该乡镇管,使乡镇政权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上来。

3. 整合乡镇资源,服务农村发展

整合乡镇包括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在内的丰富资源,建立调度统一、便利快捷的送服务下乡、送服务上门的服务农村机制,办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使基层干部在亲近农民的同时了解农民的期望,在此基础生作出服务三农的决策,使人才资源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还要支持和引导发展各种专业农会、行业协会,使公平得到维护,为实现农民的利益提供组织保障。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挖掘文化资源潜力,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扬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这将有助于农民意愿的表达和农民利益的保护,从而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李昌平认为,“打破旧的制度不容易,而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更需要智慧。”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的话讲:“改革的核心是群众签单,政府埋单,给了群众以话语权、鉴定权。”

4. 发展基层民主,还权于民

农民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根本和中国强盛稳定的根基。而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地位非常低。由于农民自身缺乏文化知识,更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更缺乏自己的组织来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农民的需求没有渠道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虽然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但是村民自治组织的“附属行政化”以及农民自身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的缺乏,导致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正确行使,利益得不到充分表达。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加快建设,就需要尽快让农民拥有话语权、评价权以及提高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和能力。正如吴毅所说:“如果不在政治资源分配上改变农民的弱势状态,不改变农民缺乏参政的状况,要改变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是难的。”

因此,应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创新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适合于不同地方的不同形式的机制为载体来推进农民参与自身事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实现农民政治地位的提升,扩展农民的话语权,让农民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镇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农村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急不得,但也拖不得。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推进。只有我们用统筹发展的思维促进县乡联动改革,才能迅速促进乡镇职能转变,转被动服务上级为主动服务农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广袤的农村,投入到农村的公共事业上,投入到三农发展上,改革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落后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中国的进一步快速和谐发展打牢三农根基。

摘要:在未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乡镇应由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这要求县乡村联动改革,明确乡镇的职能定位,明晰乡镇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落实农民的民主权利,还权于民,为中国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县乡改革,职能转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七军.乡镇机构改革观点综述[EB/OL].三农问题研究网,2005-06-23.

[2]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政府[EB/OL].三农中国,2005-04-19.

[3]段羡菊,等.政府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J].半月谈,2005,(5).

[4]黄卫平,邹树彬.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3/11/content_10988736.htm.

上一篇:变电站设备状态下一篇:高校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