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女大学生

2025-01-14

理工科女大学生(精选9篇)

理工科女大学生 篇1

在1999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扩招政策的支持下,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在过去17年的时间里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 应届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7月, 我国将有765万高等院校应届完成学业的学生进入社会, 相比于2006年的413万人, 增长了85.23%。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的增长, 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尤其是在求职工程中一直处于劣势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校一直表现优秀的理工科女大学生一时很难接受就业难这一现实, 所以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关乎到理工科女大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合法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方式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一、理工科女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从事就业相关学习、实践等筹备活动的过程中, 思考就业问题、选择就业方向、确定就业岗位环节中出现的各类心理现象。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的出现,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1】

(一)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指在自己的期望与现实有落差, 或者对未来迷茫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恐慌、紧张的情绪。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找到工作已非易事, 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更是火上浇油。【2】在应聘过程中,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会遭受性别歧视或者直接被拒绝的情况, 这大大地挫伤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使其对自己本科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怀疑, 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丧失斗志, 更无心去规划自己的人生。【3】

(二)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对自我能力不给予肯定, 一味地否定自我的心理活动。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 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担当, 办事缺乏主见, 畏缩不前, 导致在社会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一蹶不振。在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当遭受单位拒绝后产生自卑心理的现象屡见不鲜, 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也许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 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 在与同专业的男生竞争时缺少优势, 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进而盲目自卑, 在未开始行动之前就给自己扣上了“我不行”的帽子, 没有胆量去主动推销自己, 导致就业更难。

(三)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指因为不敢直面某些人或事物而表现出来的担忧情绪。理工科女大学生一直被视为本专业、本行业的弱势群体, 她们抱着这样的心态走完自己的大学生涯, 难免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恐惧心理。由于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 他们一直在学校里过着舒服的生活。一旦要步入社会, 她们内心难免会有紧张情绪, 不知该如何踏出自己的第一步, 对社会充满恐惧, 甚至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无形中增大了她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四) 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不和谐因素时, 自己不积极主动去面对, 而采取逃避行为, 心存侥幸的一种心理现象。逃避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他们没有真正的担当过生活, 一直处于被抚养的状态, 理工科的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在家里有父母呵护, 在学校有男生“保护”, 根本不需要自己承担多少责任, 养成了一种“女生就应该优先”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缺乏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旦失去“保护伞”, 心智不成熟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往往选择逃避, 她们采取不就业, 抵触就业推介会等行为, 通过不现实的假设来为自己寻找逃避的暖床, 这更增加了她们心理上进入社会的负担压力。

(五) 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一种在选择面前做不出决定而让自己陷入抉择漩涡中的一种心理现象。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决策能力的培养, 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 一心想奔向热门行业, 又不忍丢弃自己的本专业;面对就业协议书是否签约犹豫不决, 怕签了之后还有更好的, 若是不签怕后面没有工作可做, 她们举棋不定。许多好的用人企业提供的就业条件都非常好, 由于他们的犹豫导致机会丧失, 使本来就不乐观的局面变得更加被动。

二、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90后的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 她们的心智不成熟, 心理素质脆弱, 辨别意识薄弱, 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4】20出头的大学生们思想活跃, 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 易受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自卑、恐慌等心理障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不论是国家、社会、高校、家庭还是个人, 往往都会忽略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以至于她们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危机, 接下来笔者将对产生理工科女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逐个进行分析。

(一) 国家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在东部沿海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城市尤其突出, 这些城市经济发达, 产业结构平衡, 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聚集地, 在这里人才荟萃, 机会遍地, 加之社保、医保等制度完善, 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首选之地。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在繁华的大都市, 她们试图逃避艰苦的工作环境, 追求舒适的就业场所。但是所学专业不对口, 又没有一技之长, 周围的繁华正可谓是无情地增添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独处在陌生的环境里的孤独, 她们在无助中焦虑, 在焦虑中自卑。

除此之外, 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对女性的公平对待制度尚不完善, 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尤为突出。

(二) 社会因素

“社会排斥”这个词是由法国学者Lenoir在1974年初创的。【5】所谓“社会排斥”通俗的讲就是公民的权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或者不被完全认可, 这一解释是由“欧洲共同委员会”在1993年提出来的。【6】21世纪的新生代大学生在背负着祖国期望的同时, 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理工科院校, 女大学生所面对的各方面压力空前巨大。

首先, 受“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影响, 在世人眼里“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 毋庸置疑的。在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现象的恶化, 但是由于长久的历史渊源影响, 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没有完全实现。“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深入女大学生的骨髓, 她们更不愿也不敢去冲破陈旧思想的枷锁, 只能逆来顺受, 默认接受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受到的不公与歧视。长此以往,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如鲠在喉, 亟待多方面出力齐心解决。

其次, 社会舆论缺乏理性, 企业主观地认为理工科男生比女生强, 不论是在面对现实的心态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 臆断理工科女大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另外, 对社会舆论看来已完成学业的女大学生来说, 工作的类型已经无关紧要了, “学得好, 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深入老百姓的内心, 这无疑给理工科女大学生带来心理上无形的压力, 以至于放不开手脚去“拼”工作。

(三) 高校因素

高校为增大自己的办学规模, 提升办学档次, 对学生疏于细致管理, 导致高校的一些弱势群体出现心理问题, 其中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造成她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 其一, 学校在设置专业与课程时忽略了学科特点, 尤其是忽略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未能提前做好预防、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预案, 缺乏前瞻意识, 在女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压力, 使学生与学校同时处于就业被动局面;其二, 理工科女大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至于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落后状态;其三,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是学校在学生就业前的首要任务, 应付性地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效果是不明显的。大多数高校是在大教室多学科、多专业一起上课, 并且任课老师一般身兼数职, 上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很难解决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缺乏兴趣, 上课玩手机、开小差的现象明显;其四, 校方忽视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多半女生没有真正经历过社会实践, 面对陌生而又现实的社会, 她们会变得茫然、困惑、焦躁不安, 甚至会躲避应该直面的问题。

(四) 家庭因素

对于一般家庭的家长来说, 其文化水平较低, 不能为子女的发展与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并且一味地要求子女选择热门专业, 高薪职业, 导致子女出现逃避、迷茫、叛逆心理。对于理工科的女大学生来说, 这无疑是一场噩梦, 背负着父母与家庭的期望, 当家庭的面子与社会人脉、经济实力薄弱的现实相遇时, 她们忍着心里说不出的苦楚在现实的社会面前让了步, 这使本来就处于就业劣势的她们更加不知所措, 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 走投无路之际, 她们只能选择躲避。对此家长缺乏科学引导孩子的方法, 对于本来就腼腆娇弱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 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 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 致使她们出现逃避、厌学、消极就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五) 自身因素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主要原因还是她们自身。首先, 自身定位存在偏差, 只顾埋头学习专业知识, 卷面成绩虽然优秀, 但是忽略了专业的特点, 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使她们在与同专业男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 理工科女大学生眼高手低, 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 不愿吃苦, 不但要求工资待遇高, 还要求工作环境好, 晋升空间大等, 缺少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此外, 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就业缺乏积极性, 坐等用人单位来找自己, 并且跟同专业、本学校的女生比较, 形成攀比之风, 使理工科女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缓解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国家层面

国家的发达与否与法律的健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当代女性在找工作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应该明确界定性别歧视的范畴, 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法律保护, 为理工科女大学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此外,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采取保护措施, 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社会保险等途径维护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正当权益, 为其营造和谐、安定、公允的择业、就业背景, 缓减她们的就业压力, 减轻心理负担。

(二) 社会层面

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弱势群体的受保护程度息息相关。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现象, 社会各界应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 使社会大众理解并且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 为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的就业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舆论基础, 不论是社会舆论还是用人单位或者女大学生自身都会从心底里摒弃陈旧思想, 为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好的择业、就业开创新的里程碑。

(三) 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为减少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有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就业指导与心理疏导应该合理开展。

首先, 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要有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老师前来授课, 侧重讲解本专业频发的就业心理问题, 以最专业的视角、最亲切的事例讲述最真实的问题。临近毕业, 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比较活跃, 其中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尤为关注。其次, 通过专业的心理老师辅导、就业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措施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排除就业心理困扰,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 引导她们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性别歧视现象, 鼓励她们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就业大军的行列中, 展现自身的实力与魅力。【7】此外, 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 转变企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积极主动推销本校优秀的理工科女性毕业生, 从学校层面上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她们的就业几率。

(四) 家庭层面

家作为学生在外打拼的坚实后盾, 无疑是学生受挫后寻求庇护的首选之地。作为父母, 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 尤其是在择业、就业的人生关键路口。一方面, 父母应多与理工科女大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其思想动态, 以自身阅历与人生经验教导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她们迷茫、困惑时给予心理上的引导与安慰。另一方面, 父母切勿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施加压力, 对于其作出的决定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这样能增加她们的自信心, 促使她们以一种更加自信、乐观的心态去择业、就业。

(五) 个人层面

自我竞争意识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每位即将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技能。首先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正视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碰壁在所难免, 在失败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弥补不足, 争取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抛开“男强女弱”的思维定式与“相夫教子”的庸俗目标,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争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最后,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自我鼓励, 合理发泄, 在逆境中及时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 以提高就业质量。【8】

四、结论

在2016年7月份有765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如何择业就业的选择, 面对着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在发展高速化、信息智能化、网络普及化、教育大众化、就业高压化的社会现状以及女性“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认知下, 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就业困扰。由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智不成熟, 心理素质脆弱, 辨别意识薄弱, 她们极其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恐惧、逃避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进而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国家政策与法律的不健全、社会传统观念和当今社会舆论向导的不正确、高校课程与就业辅导开设的不合理、家庭的期许过高且不合乎实际、自己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缺乏等多方面的因素, 致使她们一直处于择业就业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为缓解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国家应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 为千千万万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择业就业服务;社会应正确引导群众, 从思想上给予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为女性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发展提供温馨的社会氛围;高校在借助国家和社会的有限力量的同时, 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并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实习机会, 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 肩负着孩子身体成长、身心成熟的使命, 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 适时给予爱的呵护;理工科女大学生在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抓住每次社会实践的机会, 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 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

综上所述, 在就业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的理工科女大学生们, 在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给予帮助的同时, 应该选择自信、自立、自强, 以一种积极乐观、敢于竞争的心态去择业、就业, 国家的繁荣昌盛, 社会的和谐稳定, 学校的发展腾飞, 家庭的美满幸福, 学生自己的豁达开朗都离不开就业心理问题的妥善处理。

摘要:理工科女大学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理工科女大学生初入社会, 与男同学同台竞技时容易遭受性别歧视, 从而产生焦虑、自卑、恐惧、逃避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本文立足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自身五个方面深刻剖析产生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建新.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5 (35) :84-86.

[2]张刚, 张伟, 车艳宏.女大学生转入理工科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98-100.

[3]陈小涛, 涂建平, 黄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2, 14 (3) :85-88.

[4]成晓丽, 苏淼.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0) :99-100.

[5]Sen A K.Social exclusion:concept, application, and scrutiny[M].Office of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0:32-39.

[6]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 2004 (2) :20-24.

[7]邓接红.浅议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 2010 (35) :200-200.

[8]金一波, 严建雯, 史宏协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2 (3) :96-98.

喜怒哀乐理工女 篇2

专业:动物医学

文科女生对生物实验室的想象

太残忍了!动不动就解剖青蛙,实验室里动不动就血流成河,还要观察没死的青蛙心脏跳动情况,简直是在演恐怖片。不流血的实验更残忍,一手捏着小白鼠头,一手捏着小白鼠尾巴,使劲儿一拉,嘎嘣儿一声,小白鼠就死了。理工科姑娘们闻了一上午血腥味儿,中午食堂照样打血豆腐吃,其冷血,不亚于莎士比亚笔下挥舞着血手的麦克白夫人!

真实的生物试验室

实验室里养着一群做实验要用的鹌鹑,在姑娘们的精心喂养下,活泼健康。几日之后,一细心姑娘喂食时发现:“咦,那儿有个蛋!”于是一群好奇心超强的姑娘小伙儿凑近这蛋鹌鹑指指点点,研究了好一会儿,最后决定点燃酒精灯,架个烧杯,煮而食之。

因为折磨动物,理工科姑娘总是被想象成冷血无情的杀手形象。其实,实验不忙的时候,姑娘们经常用压片机做一些小药片,画上表情,心中暗想,如果药片都做得可爱一些,小朋友们吃起来会不会就不那么痛苦了?

理工女自白

只有工科男懂得工科女的难!扛得动蒸馏水,修得了仪器,换得动最大号转子!否则别说你是工科女!对了,作为咱实验室工科女,还得具备能忍受超声噪音,闻得了试剂气味,刷得动几百个小管、小瓶……

怒 再难过也要讲道理

专业:物理学

文科女生跟男朋友分手后的内心OS

太难过了!这会儿先别跟我讲道理!我现在就需要个人,坐在我旁边,我开始啜泣的时候递上纸巾,我忍不住嚎啕大哭的时候适时把手搭在我肩膀。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我抱怨前男朋友的时候,见缝插针地表示绝对跟我站在同一战线:“对啊,他怎么能这样呢!太过分了!”。

理工女生跟男朋友失恋后原景重现

工科女生通常都不善言辞,并不经常促膝长谈。也因此给人木讷、不敏感的印象。不过事实上,她们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友谊和关心罢了。某天,一姑娘失恋了,非常伤心,但还是努力忍着,不愿意跟宿舍人倾诉。忍无可忍时,她溜出宿舍,打算散散心。宿舍另一个细心的姑娘发现了,便跟了出去。两个人就这样谁也不说话,一前一后、默默地绕着学校走了一圈又一圈。在失恋的姑娘走上宿舍台阶的时候,突然鼻子一酸,眼看就要哭出来,为了甩掉身后的姑娘,她一下迈了两个台阶,拼命往上跑。就在这个时候,跟在后面的姑娘突然说:“两个台阶一起走其实比较费力。”失恋的姑娘站住了,回身反驳道:“一个台阶走比较费力!”于是,两个人就这样争论了起来……结果是——那个失恋的姑娘因为愤怒暂时忘记了失恋的事儿,等争论完了,自然而然地互相打开了心扉,长谈一番。

理工女自白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理论告诉我们两性关系充满了不确定和变量。那么什么是永恒的爱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给了我们答案,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会以光速飞驰开去,如果一方以光速逃离另一方则会看到永恒的爱情。因此,答案是分离。

哀 自医

专业:医学

文科女生对学医姑娘的羡慕

太方便了!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自己勾兑点儿药吃了就能好,免了上医院抽血、化验,折腾个一溜够,不光受尽折磨,还要冒着被误诊的危险。有个头疼脑热,左手摸右手,自己开方,照方抓药,全自助自动,药里一定多放蜂蜜多放糖,不用捏着鼻子灌苦水。

有点儿人的自“治”故事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姑娘大一,刚从广东到北京,水土不服,又连续吃了一段时间辣,结果不幸重感冒。她自认是学医的,感冒又是个极小的毛病,一时逞能,觉得不需要看医生,于是右手执针,左臂伸平,给了自己一剂青霉素。由于效果不明显,她秉承着“艺高人胆大”的俗语,就多打了几次。结果感冒好了,但鼻子毁了,去医院一拍片,发现鼻窦有一坨黑色阴影,初步诊断为鼻窦癌。亲朋好友顿时吓得三魂七魄掉了一半儿。

“不怕不怕,不可能是鼻窦癌,我自己的事儿我自己还不知道?!”姑娘淡定异常,头头是道地解释说,“青霉也是菌,肯定是打得太多里面发霉了!”在她的要求下,医生手术打开了她的鼻子,果然发现鼻窦里面青霉发霉长毛了,正是片子上一团阴影的来源。手术清理之后,问题解决了。但是由于这个手术,她的面部神经受损,自此以后一部分脸没办法做表情。不过神经大条的姑娘此后还常常向大家展示她没有表情的那边脸。

理工女自白

非典型工科女,文艺起来够酸,幽默起来够冷;看得懂相对论,解得了麦克斯韦方程;低头似水莲般娇羞,抬头比希拉里张扬。

乐 减肥理论依据

专业:化学

文科女生对化学专业姑娘的同情

太可怜了!天天接触各种有毒物质,对皮肤、身体都太不好了!万一一个错手,来个小爆炸什么的,怎么吃得消?就算这些戏剧化想象都是多虑,那么多元素啊、公式啊,背起来单调,学起来枯燥。认认食品包装、化妆品说明上的那些化学元素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居里夫人发现个放射性元素的。

化学姑娘自得其乐

某学化学专业的姑娘减肥,坚持几日青菜萝卜之后,面有菜色,看到荤腥已经两眼放光。终于有一天,在长久地往返于食堂荤菜素菜两个窗口之后,自制力崩溃,来了一份红烧排骨。大鱼大肉之后,虽然满足了口腹之欲,但内心悔恨异常,只好安慰自己:“胃酸PH值为2,脂类是可以顺利分解的!”不过她这么一想,就觉得十分有必要帮助胃酸增强,于是,又美滋滋地喝了一杯酸奶作为饭后甜点,让血液集中于胃部,满足地回宿舍睡午觉好好消化去了。

理工女自白

我一直认为才华横溢和霸气侧漏是一个意思!谁让我们喜欢“学以致用,尤其是歪学歪用”。

虽然理工科女生偶尔会有一些略显奇怪的表现,比如用餐完毕,朋友掏出钱伸手递给服务员的时候,会职业病地大喊:“钱上的细菌会掉进碗里去的!”但她们的真实生活也可能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她们的性格一样有温柔、活泼的一面,而她们的生活,也不乏细腻、甜蜜。当文科姑娘们风花雪月,吟诗作赋,花前月下谈着恋爱,翻着诗经为自己以后的孩子起名字的时候,理工科女生在做着酸性物质实验,不过,她们也会开玩笑地说,以后大儿子叫甲酸、二儿子叫乙酸,以此类推。有个反应快的说:“如果是这样,那第三胎应该是个双胞胎!”于是,实验室里一阵会意的哈哈大笑(丙酸有两个同分异构体)。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究 篇3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成因

通过课题组在大学生中调查显示:理工科女大学生比他们同龄的文科女大学生、理工科男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在男性占优势的行业如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材料加工、计算机工程等专业中, 虽然女孩们在专业表现和成绩上不亚于男生, 但他们在就业时却遭遇到传统眼光的“歧视”, 在同等条件下总是以各种借口把女生淘汰掉, 这种现象, 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课题组通过在不同专业四年级约700名学生中开展了调查, 借助SPSS软件的分析得出:男女学生的多项指标能力均值有显著差异 (S i g. (2-t ai le d) <0.0 5, 平均值为1.2 0) , 女生对专业知识、知识应用、实践操作、独立工作、科学决策、解决问题、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的均值均低于男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相关单位对求职人员要能适应经常外出, 能为单位直接创造价值, 因女性的生理特点等原因是, 可能会导致无法全身心地工作;二是家庭的导向对女大学生的择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希望她们有一份较轻松的工作, 有时间照顾家庭生活;三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理工科女大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又不愿去艰苦行业, 浪费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四是大多数理工科女生因个人性格内向保守、交往能力差, 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即便获得面试机会, 也不会主动竞争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对专业以外的社会了解比较单一, 在社会科学和文科素养方面缺少准备, 影响了其对社会的尽快适应和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采取渐近式的培养方式

就业力的培养要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我们认为最好采取课堂教育、实践中学、社会实践这三步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 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出发点。以就业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除具有新思维, 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还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创造性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有助于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

第二, 借助校园文化这一桥梁。以就业为导向, 营造就业氛围, 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 让学生明白, 不是有知识就能成功的, 重要的是一种心灵感应。有同样的学历、环境和机遇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人生高度, 主要是心灵感应的差别所致。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忠诚敬业、逐步成功的人生态度。

第三, 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交际、实习操作等方面的困惑, 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与社会知识相结合。大一、大二主要采取“实地观摩、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形式, 了解社会、丰富感情、磨炼意志, 铸造责任感和思想情操。大三、大四主要以“生产劳动、科技服务、专业实习”等形式为主, 偏重于专业深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提升其就业力。

上述三个阶段的渐近式实施, 将达到吸纳知识、内化技能、造就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就业力的目的。

2、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理工科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 信仰意识淡化, 他们心态比较浮躁, 人生目标规划不够科学,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个人本位出发,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体谅他人。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人的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追问, 以人为主心, 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上人们在成长、发展中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的宗旨, 在于从根本上启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悟性和人生动力, 在于启迪人的自重、自爱, 以及人间关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 倡导人格独立, 公平竞争等时代精神, 这与大学生提升就业力相吻合。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80%取决于“情商”等非智力因素, 而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提高了, 会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受益终身。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科学教育时, 不仅要重视传授科学知识, 而且要注意把讲授科学知识与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结合起来, 通过反思科学技术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危害,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不断进取、善于合作、甘于奉献, 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也是提高就业力的基本保证。

3、加强就业指导。

第一,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在现有的校园环境中, 注重营造人文校园氛围, 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受到人文学科的熏陶, 产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组织女生擅长的一些文化活动及适合女生参加的体育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其知识结构改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 强化教育改革, 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要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社会需求, 重视“差别教育”, 提高针对女生的专业教育, 如开设内容丰富的女性课程, 课余时间增强文科基础内容的补充等, 同时指导理工科女大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其就业筹码, 提高就业成功率。

第三, 加强就业指导, 增加个别辅导的比例。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除在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外, 还要加开就业指导讲座, 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和相关的社会资源, 培养其务实的就业观, 让其意识到, 不能只局限于专业学习的好坏, 生活中除了工作外还有其它需要关心的, 要生活与事业两兼顾。注重其心理个性, 主动与其沟通, 教给她们心理解压技巧及自我调适的方法, 保持健康心理, 有能力面对生活、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正确看待社会不公、正确看待利益, 同时心中要有永远的希望, 这样我们的女大学生们才能通过提高就业力, 完善自己的人生。

摘要:理工科女大学生是校园内的一个群体, 她们在学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渐近式的培养方式、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充实, 对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力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常江总监.李凤伟, 常桦主编.就业力-赢在起跑线的七种能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

[2]张雷.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讨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0 (上) .

工科女捣鼓的下一代汽车专利 篇4

关于“基于自主寻迹智能车控制电路”,张明慧介绍,这是一种基于自主寻迹智能车控制电路,属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这项专利的优点在于,该控制电路集成了外围模块电路,形成了功能完备,体积小的控制系统,同时,充分利用了单片机的各功能模块,提高了单片机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智能车的响应速度。同时,通过对各模块芯片电路板的合理布线,能使智能车功耗低,同时,还使得智能车抗干扰增强,运行更加稳定。

和别的女孩不太一样,张明慧从小就喜欢动手操作,热衷科研创新,这是她选择读自动化专业的原动力,也是她在大学里频繁参加科技竞赛的主要原因。

高中时,张明慧最喜欢物理,喜欢力学,喜欢电路,爱自己捣鼓做试验。她曾用控制电路的方式,编写程序,设计过一个小型的灭火机器人,备受好评。

上大学后,张明慧发现,理想和现实原来是有差距的。想象中的自动化专业应该就是设计设计电路板,拿起控制器件控制个交通灯什么的,真读起书来,才发现这个专业太苦了! 自动化专业以前叫工业企业电气及其自动化,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需要掌握电路、计算机、仪表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电类、机械类专业。因为覆盖的专业知识面广,该专业学生的课业负担远大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拿东北大学的自动化专业来说,他们一学期差不多开设15门课左右。直到大三,张明慧和她的同学仍然几乎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被排的满满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晚6点之后,是张明慧最喜欢的实验课,它包括基础实验课和控制原理实验课,这些实验课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也有一部分需要自己设计电路或者控制系统。

虽然喜欢动手做东西,但张明慧还是把学习成绩放在了首位,她明白成绩不好,什么都白搭,她给自己定下的规定就是学习成绩必须保持在90分以上,才能把精力和剩余时间用来参加竞赛。

竞赛过程中,张明慧发现最大的困难是专业知识不够用。比如设计小车的电路,书上只是把元件工作的原理讲了,只在文字上说明怎么设计。但实际用起来就抓瞎了,比如设计用的软件怎么操作;调试的时候遇到一些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再比如想用单片机带喇叭唱歌,可结果就是不唱。“这有可能是时钟频率不对,占空比不对,也可能是中断程序没进去,初始化寄存器有错误等。”

困难面前,张明慧最先做的是自己想方法解决,自己反复思考问题出在哪儿,自己翻资料找结果。实在解决不了,她才会求助老师和同学。“自己尝试办法,这样才有提高。哪有什么事儿都简单,如果一下子就能办好,那就不用学了。”参加竞赛,学会自己去处理、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一方面检验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她的专业学习。

说起毕业后的打算,张明慧用工科生一贯的理性思维做了全面的分析。因为自动化专业覆盖面广,需要学习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导致了在本科阶段它的专业性不是特别强,因而直接毕业找工作,工资待遇不会是特别高。对口单位是钢厂、电厂、烟厂等大型工业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或是物流优化等。

而考研,自动化专业的同学却很有优势,因为他们除了本专业的知识,还学习了其他专业的内容,假设转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计算机知识,他们学习过,虽然比本科就学计算机的人略差,但他们还有自动化背景,这方面就比单学计算机的人有优势。另外,继续选择本专业读研也是很好的出路,自动化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都是基础理论,而研究生阶段将会有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的机会,同时提高实践应用的能力,这些实践经验在工作中都很有益。鉴于此,张明慧建议想报考自动化专业的同学,在报考之前先详细的了解所填报学校的培养计划,提前规划安排学习时间,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尽量抓住实践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理工科女大学生 篇5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不断增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中, 2000年女大学生占41.07%, 2001年占42.14%, 到2005年女大学生已占到招生人数的44%。与女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不相称的是,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 男大学生备受青睐, 女大学生却无人问津, 备受“冷落”的女大学生又尤以理工科专业为甚。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采取哪些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题呢, 本文拟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一、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根据笔者对西安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 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成本大, 就业率不高。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就业机制的建立, 给用人单位“择人”和大学生“择业”带来了更大的自主权。但是, 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业市场提供给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均等。被调查的176名毕业生 (其中女生63人) 中, 82%的同学反映招聘会上经常会看到用人单位“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90%的同学认为女生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求职简历、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 但即便如此女生的就业率仍远不及男生。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截止2008年3月20日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女生的初次就业率比男生低11.3个百分点。

2、就业层次低, 就业质量差。

87%的女同学认为就业市场没有向她们提供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就业岗位, 无论从就业层次还是从就业质量看女生均不如男生, 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女研究生=男本科生, 女本科生=男专科生”的录用等式。印刷技术专业的王同学讲述了自已专业成绩及综合排名比同专业的一位男同学靠前, 却在招聘时要面对不平等待遇的经历。

3、录用标准高, 就业难度大。

91%的同学承认即使用人单位没有公开表示“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 但建立在性别差异上的苛刻录用标准抬高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门槛, 面对同一就业岗位, 女生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必须具有比男生相当大的优势才行。

二、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为了解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被调查的176位同学, 根据自己的感受列举出影响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列举结果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结果整理

根据以上调查, 我们将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三大方面。

1、社会方面

(1) “女子不如男”的旧观念依然存在。“女子不如男”的旧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根本消除, 多数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存有偏见, 认为女大学生“怕吃苦”、既“娇气”又“骄气”, 不适合理工科专业的工作环境;也有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事业心不强, 缺乏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结婚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 不利于工作的拓展与创新。在这些旧观念的影响下, 用人单位能不接收女大学生就尽量不接收。

(2) 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制度操作性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女性在就业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比如《劳动法》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 享有与男性平等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各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 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 这些法律条文难以真正成为女大学生保障权益的有力武器。

(3) 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及相应保障体系缺乏。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 用人单位对录用女大学生充满了后顾之忧。这是因为女大学生毕业一般都在二十二岁左右, 上班不久就要面临结婚、生育等现实问题。根据相关法律, 女职工在生育期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女职工还应享受相应的医疗福利和不少于90天的产假。但是与此相应的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和保障体系并未建立起来, 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 这些在用人单位看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支出却会增加经营成本, 所以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退避三舍”。

2、高校方面

(1) 对女生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真实就业的模拟演练, 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各高校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课堂教学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却无法及时更新实践内容;课堂教学能够通过随堂听课监督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却无法通过现场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对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说, 实践教学更是难以落到实处。以学生实习为例, 实习学生一般会被分为若干实习小组, 实习老师常会不自觉地提醒男生多照顾女生, 于是男同学自告奋勇担任实习骨干, 女同学自觉自愿成为辅助人员。对女大学生来说, 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被“走走过场、做做样子”所代替, 实践操作能力怎能得到提高?

(2) 对女生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无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还是从培养过程看, 各高校目前并没有对男女大学生实施差别教育, 这种无差别教育忽视了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的特殊性, 致使女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造成她们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不甚了解, 对自己细致、认真、富有耐心的女性特质认识模糊,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受到了一定影响。这一现象在理工科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理工科院校的女生人数一般较少,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一般多按照男生的特征设计, 社团组织和班委会也多由男生组成, 女生参与活动、展现自我的机会不多。由于被忽视与遗忘, 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和组织管理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综合素质难以大幅提高。

(3) 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服务缺乏。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多是在学生大四的时候展开, 指导内容局限于讲解就业政策、提供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技巧方面, 忽视了对大学生求职能力和就业心理素质的一贯培养, 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缺乏。本次调查中, 88%的女同学希望就业指导能够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日常教学中, 就业指导的内容能够更深刻、更广泛, 渴望就业指导能够就女性的心理发展特点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

3、女大学生方面

(1) 就业观念落后。与其时尚的外表相比女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相当落后。调查时设计了“你选择工作最看重什么?”的问题, 要求被调查的63位女大学生在工作地点、单位性质、收入水平、专业对口和是否有发展前景等因素中加以选择, 其中选择工作地点的30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48%;选择单位性质的14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23%;选择收入水平的12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19%;选择专业对口的4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6%;选择是否有发展前景的3人, 仅占被调查人数的4%。这一结果反映了当前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观念:留在大城市, 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 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 不图有前景。落后的就业观念使得原本不多的就业机会更为狭小, 女大学生们错失了许多就业良机。

(2) 综合素质较低。理工科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强, 学好这些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大都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书本知识的应用;看重学习成绩的提高, 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 她们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去, 不关心时事政治, 不参加社团活动, 人际交往狭小, 社会阅历贫乏, 协作意识淡漠。这与用人单位“重综合素质、重知识运用、重团队协作”的招聘原则相去甚远, 严重限制了她们顺利就业。

三、促进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社会要为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创造平等环境。

(1) 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倡导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文化理念, 营造公正评价女性工作能力的社会氛围, 逐步消除用人单位“女子不如男”的传统偏见; (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实施细则和处罚标准, 同时赋予工会、妇联和劳动监察部门充分的监督权, 在女大学生遭遇用工性别歧视时给予法律支持; (3) 探索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的途径, 将女性生育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 降低用人单位的女性用工成本, 消除用人单位聘用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2、高校要为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1) 重视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列入日常教学考核体系, 对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提出学分要求, 强化实践教学的计划制定、过程实施和效果检查管理, 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 开设《女性心理学》、《女性与成材》、《妇女运动史》等女性特色课程, 加强对女大学生人文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良好信念; (3) 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女大学生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 指导内容可广泛涵盖人生观、择业观、理想信念、面试礼仪、时势政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 突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4) 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强化她们的合作意识, 增强她们的社会责任感。

3、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综合素质。

(1) 认清形势, 降低期望, 转变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前, 应从就读学校的社会声望、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本人的综合实力等方面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合理设定就业期望, 改变过于功利的职业选择标准,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需要, 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不但会有职业、有事业, 还会有显著的成就与美好的人生; (2) 脚踏实地, 完善自我, 提高综合素质。首先, 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 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与发展前沿, 奠定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 通过辅修、选修或自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积极参加各类技术资格考试, 增强自己的就业筹码;最后,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 承担社会工作,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4) .

[2]、关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9) .

[3]、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3) .

[4]、刘卫华.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J].理论月刊, 2006, (9) .

理工科女大学生 篇6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 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作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 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1]。因此, 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 探求提升理工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 录用标准高, 就业难度大

许多企业认为女生在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和动手能力不如男生, 技术性岗位女生一般吃不消, 不如男生实用。而应聘市场助理、行政、客服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岗位时又势必要与众多的“文科女”竞争, “理科女”多因较弱的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经历败下阵来, 所以理工科女生面临着“没文科女面广, 没理工男实用”的尴尬处境。除非在成绩和经历中十分优秀突出, 否则找工作很困难。

(二) 求职成本大, 就业满意度低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理工科女大学生往往要花费比男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求职简历、购置求职服装、奔波于各种招聘会, 但就业率仍远不及男生。虽然理想的工作是既要专业对口, 又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爱好, 但是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理工科女大学生不得不降低求职要求, 以本科生文凭从事专科生工作, 或者依据女性自身的优势, 改行就业, 希望通过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再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因此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低。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目前“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 职业刻板印象严重影响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工科行业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充沛的体力、一定的抗压能力,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怕吃苦、娇气, 不适合理工科的工作环境。另外, 有的用人单位不招收女职工, 主要是鉴于女性职工会结婚生子, 容易耽误工作, 其次是认为女性退休年龄较男性早, 实际的工作年限短, 劳动生产率预期低于男性。虽然国家出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等一系列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执行力度[2], 这些法律条文难以真正成为女大学生保障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 高校因素

1. 对女生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理工科院校的女生人数较少, 实践教学一般按照男生的特征设计, 女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多, 由于受专业特色限制, 实践内容往往对体能、力量的要求较高, 老师在安排实践环节时, 也经常会不自觉提醒男生多照顾女生, 对女大学生来说, 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就被这样有意无意的“照顾”给剥夺了。

2. 对女生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还是从培养过程看, 各高校目前并没有对男女大学生实施差别教育, 没有针对理工科女生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技巧培训, 这种无差别教育忽视了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的特殊性, 致使女大学生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不甚了解, 影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

(三) 个人因素

除了社会观念和高校教育的因素外, 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她们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缺乏充分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1.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就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就业观念的偏差,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给自己设下了许多门槛。有的女学生专业认同度低, 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 但又缺乏其他行业工作的竞争力, 往往只能寻求一些不限专业的工作, 浪费了自己四年所学知识;有的女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但又要求工作稳定, 没有风险;有些理工科女生性格内向保守、交际能力差、依赖性强, 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3]。另外, 理工科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如生理特征产生的畏难心理、价值观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等等[4], 都将影响理工科女生的求职结果。

2.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与男生相比, 理工科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淡薄。

她们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局限在书本知识上, 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客观而准确的把握与评价, 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不甚了解, 因此不能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进行合理匹配。

3.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学校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不比男生差, 但对知识的运用和开拓创新能力较差, 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及男生, 而理工科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型强, 在这方面理工科女大学生处于弱势。理工科女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 人数少, 又比较“听话”, 显得“势单力薄”, 于是很少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 缺少应有的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 使得自己眼界越来越窄, 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很少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综合素质发展水平非常有限。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一) 政府干预, 营造就业的良好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 首先, 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改变传统角色定位;其次, 健全法规体系, 明确对就业歧视的惩罚标准,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 赋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的劳动监督权, 保障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 除了加强立法, 还要运用经济手段, 提高现有的生育保险保障水平, 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 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 对接收女生的企业给予补贴及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从而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二) 高校配合, 多管齐下, 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在理工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差别教育和女性教育。

男女生理结构、心理发展各有差异, 虽然不存在性别优劣, 但确实各有特色。与男生相比, 女生大多长于形象思维, 表述鲜明、生动, 做事认真仔细, 善于交际, 善解人意, 但感情脆弱、心胸狭窄, 独立性、主动性差。[5]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 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专门的女性教育, 注重其自信心、独立性、勇敢精神、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差别教育, 使女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有较清楚的认识, 解开女生对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

2. 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理工高

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要帮助她们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务实的就业目标;其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 同时通过求职礼仪、就业技巧、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 增强求职的信心, 还要开展心理咨询, 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 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另外, 学校还要挖掘理工科人才市场对女性的潜在需求,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有侧重地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

3.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树立理工科女大学生创业新理念。

理工高校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 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 有能力、有条件成为未来女性创业群体的生力军, 因此, 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 在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创业教育, 让她们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 消除创业的畏惧感, 懂得如何规避风险, 最终使女大学生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

(三) 理工科女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综合素质。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前, 应合理设定就业期望, 改变过于功利的职业选择标准。在心理上, 应正视社会现实, 自觉认识自我, 强化竞争意识, 充分扩展实力。对于某些岗位的弱势而言, 女生在很多岗位上也有强势地位, 女生求职时也不妨打个“性别差”。同时, 应清楚认识到有些工作确实更适合男性或者更适合女性, 企业提出性别要求理所当然, 跟歧视无关, 女生在求职时不必强化自己的“歧视情绪”。

另外,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 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 不断汲取本专业前沿最新的信息, 奠定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通过选修课、双专业或自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面, 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另一方面, 把握机会,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 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使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 做好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准备,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必能成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金勇.九成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性别歧视[N].中国妇女报, 2010-08-26.

[2]徐珍岩、张丽、靳秀琴.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

[3]张雷.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讨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0 (上) .

[4]范结兵.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57) .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7

1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认知偏见。“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沿袭千年,女性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往往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偏见,如认为女性的智力能力不如男性,没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等,这些落后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潜在原因。部分用人单位单位的招聘存在“性别歧视”,甚至无端的明确提出不要女大学生,让不少优秀的女学生失去了就业的机会。

(2)行业特征。工科行业的岗位一般较其他行业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地点也往往不稳定,有的还要求长时间出差等。因此,工科行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男生,这也是工科行业“性别歧视”相对严重的最直接原因。

(3)性别心理。女性的心思较男生细腻,感情丰富,面对挫折一般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表现出独立性差、意志不坚强的问题。部分用人单位过分放大女性特殊的心理缺陷,进而对她们的工作能力、态度产生怀疑,最终选择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对于现代中国女性,“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依然深入人心,将生活重心偏向于家庭的规划思路让女性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出差有着排斥心理,这也限制了工科女大学生的择业空间。

(4)社会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针对女性的生育保障和制度监管还相对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生育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由于制度的缺失,令生育期的相关资金补偿全部交由用人单位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女性生育期和哺乳期的工作效率必然受到影响,将间接影响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作安排。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部分岗位在招聘中差异性对待男女性也无从非议。随着法制的健全,明确限制女大学生“几年内不得生育”的签约条款已渐消失,但依然有不少女大学生为获得就业机会选择推迟生育。

2 工科女生求职负面特征分析

2.1 心理素质

女生比较看重学习成绩,往往觉得自己成绩不够理想,当看到男生能较轻松的获得奖学金或专业方面的成绩,会产生工科专业上女生固然不如男生或男生更聪明的悲观想法,未来在就业竞争中面对男生的挑战感到更大压力。由于女生的心理较男生敏感和丰富,更容易因小事烦恼,特别是因为感情纠葛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由于缺乏自信心,女生做事不够果断,反复权衡往往陷入焦虑。

2.2 专业兴趣

大学期间女生比男生学习成绩往往是因为投入了较多的时间,而非专业兴趣使然。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业动力也显不足,在求职道路上一旦遇到挫折即会对自己的专业道路产生怀疑,更易陷入迷茫。由于对专业兴趣的缺乏,女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持随遇而安的妥协态度,大学生活或者受外界诱惑沉迷于课外琐事,或者既定公务员、教师、文员等“适合女性工作”的行业为目标努力。工科类岗位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缺乏专业兴趣,女生在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方面较男生显弱,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女生在工科行业竞争力的一大瓶颈。

2.3 人文素养

通过刻苦学习,工科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技术岗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更加凸显,其中对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但是,由于工科女生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缺乏对社会人文的思考,又不像文科类女生天然受着教科书的文化熏陶,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颇显匮乏,也使得她们在挫折应对和抗压心理调节方面偏弱。

2.4 择业观念

严谨务实是许多工科女大学生的标签,择业前往往早已做好生活的规划:希望事业不至于过多影响家庭生活,让自己有充足的精力经营好家庭。这种对家庭角色的预设对女大学生择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的好不如嫁的好”,这种相对传统的夫贵妻荣观念令女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就业持消极态度,会以逃避的心态来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二是预设条件压缩职业选择空间,陷入既想工作稳定、工资高、前景好,又不希望条件艰苦、加班多的矛盾中。对于工科类女大学生尤是如此,因为工科类岗位对实践水平要求高,基层工作是大学生事业起步的基础,而这些基层工作往往与女大学生的职业预设相悖。同时,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此类心理也有所顾忌,会因担心她们事业心和进取心不足而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

3 女生就业积极影响因素分析

3.1 好胜心

现代女性有着更强的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特别是进入大学后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自主意识大大加强,传统的依赖父母、依附丈夫的观念已趋淡薄,她们往往更关注于个人的发展与前途问题,不甘社会上“重男轻女”的观念,希望表现得更加出色来证明自己,所以通常女生较男生有着更强的好胜心。当然,受女性内敛性格的影响,这种争强好胜的进取心并不明显外露。女大学生的好胜心有助于其在竞争激烈的技术性行业取得成绩,对于强调在专一行业纵向发展、深度进军的工科,竞争意识更利于形成成就动力。

3.2 自觉性

学业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第一要务,女生较男生对此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故而女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生好。在学习上,女生多表现出更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踏实勤恳,安静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书本知识,女性的亲和力也易于带动同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女大学生的自觉性奠定了她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扎实基础,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3.3 个性魅力

女性有其特殊的个性魅力,这在男性为主导的工科领域是无法取代且独具优势的。首先,女生头脑冷静,办事细心,方案设计更显周详;其次,女生较男生更富同情心,能更敏锐的洞察他人的态度,待人接物更显练达成熟,人情味重,有利于工作中的沟通;再则,女生往往表现得谦和,特别是工科女生的朴实更易给人留下较好的印象。

4 工科女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有待长期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要求社会观念和制度的同步跟进,而学校作为问题链的首个环节,在此间的作用尤显突出,其一是人才培养阶段因才施教,二则是就业指导阶段因势利导。

4.1 丰富教学内容,多元化培养

注重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鼓励工科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积极参与社会类课外活动,提升人文类知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培养不同的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在大学一、二年轻,学业负担较轻,可多参与社团、团总支、学生会的活动,积极成为社团骨干,培养人际交流和处事能力。至三、四年级,将重心放在社会实践上,特别是与专业、行业相关的技能实践和竞赛,为将来的求职和更好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跳出传统以男生为主导、单纯从男生角度出发的工科类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和实践方案,以更好的调动女学生对工科类专业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2 针对女学生的特色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女学生的性别特点,结合当前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从女学生心理、就业方向、求职技巧等方面,引导女大学生自我挖掘性别优势,及时发现自身的长处并重点培养,进而提升求职自信心。

对于女大学生求职期的心理也应重点关注。由于女性心理相对脆弱,面对求职的多次失败,挫折心理会愈发严重,沮丧、焦虑和抑郁等多种情绪交织,对求职将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需要及时的疏导排解。这也就要求就业指导需及早打的好“就业难”预防针,求职高峰期将工作做细,开展一对一的谈话,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4.3 就业型和升学型学生分类引导

不少女生入校即有较明确的发展目标:或是毕业求职,或是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对此,学校可在每学年主动展开毕业后发展意向调查,主动掌握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动态,必要时建立个人档案,以便分类跟踪指导。

对于考研和出国类学生,应督促和鼓励她们勤奋学习,打好基础,及时跟进相关报考信息,给予建议与指导。对于考试落榜的考生,应重点关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她们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根据学生意愿给予就业指导。

对于有就业意向的女生,需结合其的性格特点引导选择合适的工作,同时为提升女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应鼓励女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考取各类实用证书,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为将来的就业增加更多的闪光点。

4.4 校园求职中的其它关注

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女大学生给予充分的支撑,引导女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抓住机遇,自谋职业;在校园招聘中,设立专门的监督窗口,对于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给予必要帮助。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而工科类女大学生因其对口岗位的特殊性和社会仍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就业难”更显突出。本文分析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通过对当代工科女大学个性优缺点的剖析,提出了学校在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张可芬.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2):23-25.

应用型工科院校女大学生特性分析 篇8

一、工科院校女大学生的普遍问题及其成因

(一) 独立意识单薄, 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进入高校之前, 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围绕学习来开展, 求学的经历多数时间都是伴随着家庭对子女的学习要求, 对于学习之外生活能力的锻炼很少涉及。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在自我规划上过分依赖父母, 很难从自我出发寻求独立思考, 进而形成独立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 多数女学生一直在父母多方位的呵护中成长, 对于逆境中如何调节自我心理并没有过多的自我训练。

(二) 人际交往能力薄弱, 自我调节能力欠缺

对于大部分女大学生而言, 在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中, 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如何处理好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不具备太多的经验, 这会直接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心理压力的放大。同时, 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缺乏理性的判断, 女大学生之间容易存在盲目地跟风和攀比行为, 这也会诱发其心理上的失衡和焦虑。

(三) 价值观尚未成熟, 对未来较为迷茫

在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下, 男权社会的封建思想依旧存在, 对于受其影响的部分女大学生而言, 在自身的未来规划中扮演一个好的家庭角色意识较强, 这将弱化其事业上的进取心以及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从求职角度来看, 以工科院校代表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部分偏向研发的技术型岗位在实际用人上存在一定的歧视, 同时部分偏向操作类的技工型岗位在工作环境上对应聘者的身体素质提有一定的要求, 等同于额外对女大学生求职者设置了障碍。诸如此类的客观因素向女大学生传达了就业面狭窄的用人信息, 导致了其心理上对于未来就业缺乏信心。

二、大学女生管理办法探讨

(一) 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

针对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内敛、谨慎的性格特点, 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树立自信, 找准自身定位, 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以理性和知性的姿态鼓励自己成长成才。

(二) 打造精准高效的女大学生干部群体

相比于传统学生组织, 以女大学生为主的管理组织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和直接地服务于女生群体, 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可以定期进行管理成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整体团队素质, 应对日常管理, 可以召开各层次的女生见面座谈会, 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动态和生活境况, 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 大力丰富课余活动形式

在确保正常课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开展多种课余活动, 例如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办讲座, 以及开办各类社会实践, 让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充分得到锻炼的同时, 扩展视野, 在不断学习外部知识中逐步清晰自我的价值和未来的定位。

(四) 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内涵

针对工科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目的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 保持一定的多样性, 可以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选修, 考虑增设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课程, 借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促进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在就业中获取更多的优势。

三、结语

应用型工科学院女大学生的成材教育, 既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诉求, 也是高校对于全面和均衡开展教育培养工作的关键一环。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培养的重心旨在全力提高女大学生成才的自我要求, 尽可能为女大学生解决未来发展道路上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阻碍, 进而提升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充分的自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迈出坚实一步。

摘要:本文对当前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调研和探讨, 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法, 从而有助于提升工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工科院校,女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匡芳, 赵本纲.浅析如何做好高职院校“90后”女生工作[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 (6) .

[2]秦娟.浅谈高校女生工作[J].华章, 2011 (18) .

[3]范沁.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 2009 (11) .

[4]严国红.如何做好中职女生管理工作[J].警官教育论坛, 2006 (2) .

[5]贺志燕.浅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理工科女大学生 篇9

“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据调查研究显示, 近几年理工科女生的比例已经翻了一番, 在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中90后工科女生占到了15%~25%, 她们中很多学习了传统意义上不适合女性的专业, 改变了理工科女多男少的局面。我们借助问卷调查, 调查了我校诸如机械制造、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自信心、情绪敏感性、人际交往、社交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调查, 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 缺乏目标。

由于我国理工类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特殊性, 更加突出专业性和技术性, 在调查中, 仅有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很轻松;很多工科女生为了学好专业知识, 放弃很多爱好, 更注重实际, 更专注于学业, 因此缺乏了文科女生的浪漫和人文素养, 也就缺乏思想内涵和应有的社会公德。90后大学女生身处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却无暇关注, 身在文化背景多元的社会却不曾深思, 对地理历史等文科知识极度缺乏。沉陷于专业而对于文科的公选课也无暇顾及, 因此心理有难以客服的狭隘性。

2. 社交能力。

自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90年代已经形成独生子女群体, 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不同于多子女, 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导致大多数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自离开父母步入大学这个小社会, 在人际交往中显现出焦虑和冲突。调查表明, 90后的女大学生非常依赖朋友, 有67%的女学生在面临压力和烦心事时会找朋友诉说;她们很渴望交到好朋友, 但是有近36%的女大学生因为交朋友而困惑;有45%的女大学生想要改变目前的交际现状, 有60%的女生表示人际关系一般, 说得过去。女生大多敏感感性, 而独生子女又缺乏包容与忍让, 因此做事不懂得为别人考虑, 不懂得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对复杂的局面会表现出焦虑, 感情用事, 遇到事情情绪控制能力差。在和老师同学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顾全大局, 团队意识低下;而与陌生人交往中, 又不善言谈, 内向不能自如交往, 很难迅速熟悉起来。

3. 恋爱心理。

90后女大学生大多都处于17~23岁之间, 是属于青春懵懂的年龄, 渴望爱情。在关于恋爱动机的调查中, 有4%看到身边的人恋爱了, 自己也希望恋爱;有43.5%的女大学生想追求真挚的情感。在一个异性为主导的专业或者学校, 工科女大学生虽然在安全方面受到很多照顾, 但是工科女大学生仍然在校园生活中处于次要角色地位, 参加社团活动不如文科女生积极, 部分属于班级的“弱势群体”。缺乏处理恋爱的能力, 90后工科女大学生在感情方面感觉很头痛, 女性气质略低于文科女生, 在穿着打扮方面都比较朴素, 不如文科女生追求时尚, 与异性交往方面比较直率, 因此, 有22%的工科女生在恋爱方面会产生自卑心理, 焦虑不安;而已经恋爱的女生会忙于恋爱而疏忽学业。面对恋爱失败, 有56%的女大学生会伤心哭泣, 一段时间内无法愈合;40%的会焦虑甚至影响学业。

4. 就业心理。

就业压力是当今90后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数据显示, 50.81%的90后女大学生表示目前就业压力很大, 还有13%的女大学生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就业。90后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男女不平等问题。很多企业出于利益考虑, 在工科实践性的工作中会优先考虑男生。90后高年级的工科女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困惑对未来失去信心是90后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女生在求职中产生被动心理, 不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部分迫于压力而考研。

二、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社会因素到自身因素来分析90后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既要注意问题产生问题的心理来源, 更要注意问题产生的其他因素分析。

1. 性别因素。

性别从出生时就对个体有很强的影响, 并深深地融入成人的个性。男孩被期待为是强壮、坚强、勇敢, 而女孩则被标榜成为甜美、敏感、温柔。这无疑会造成90后女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择业的过程中, 偏科现象严重, 多数会集中选择在文科, 如语言、管理、中文、艺术类等。从而导致工科类专业的女生在班级里面凤毛麟角, 专业性别分类明显出现了不平衡。在就业市场上, 虽然招聘单位嘴上不说, 招聘简章里也没有明确注明, 但工科女大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大家有目共睹, 心照不宣。虽然《劳动法》保障女性的劳动的合法权益, 但是具体操作起来的法律法规都会在现实面前遭遇缩水。不能一味责备社会的不公平, 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很多方面比男性有一定差距, 包括后天因素和先天的差距。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折扣。市场经济给每个人提供了机遇与平台, 也给很多女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2.90后工科女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

工科女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比文科专业要求更复杂, 尤其是90后们。如今的用人单位, 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有较为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而且更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较强的科学与技术实验能力、工程和实践能力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已经从以往的充实高校、科研机构为主逐步转向充实生产企业为主。这样对选择工科的女大学生来说, 无疑使雪上加霜, 学习就业压力增大。

三、90后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调控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中国作为已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出来的发展中国家,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政治文明, 现代化的建设, 加快女性成才成长的进程也是必不可缺的。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开展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90后工科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培养。

1.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教育。

针对90后工科女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要加强对她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她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树立“四自”精神, 让她们懂得倍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 尊重自己的人格, 自立、自强, 顽强拼搏, 努力创新, 不断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远目标, 做生活的强者。努力克服影响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 增强自强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 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承受能力, 激发追求自身价值的热情。

2. 加强女性角色自我认同教育。

工科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学校或者社会上非专业领域的活动, 如演讲比赛、科学研究、诗歌比赛、书画展览、文艺活动等, 增进与同学和社会之间的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审美教育也可以使女大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陶冶情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作用, 继续加强女性人格教育、女性性别角色教育。

高校对工科女大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和思想引领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包括创业教育与指导、社会沟通、心理辅导等。这些为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和条件, 为工科女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与此同时, 家庭和社会也要发挥对工科女大学生普遍尊重的作用, 促进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性别角色教育。父母和家人作为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工科女大学生的坚强后盾, 争取构建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为一体的长效沟通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固有旧有观念, 减少工科女生在各方面感受到的压力阻力。

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的合力, 才能妥善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困境,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自身因素方面, 工科女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其次要扩大就业选择范围。从外部因素方面, 国家要加大就业宏观调控力度,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保障落实到位, 用人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现机会均等;同时学校也要为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帮助她们更好地完善自我。

摘要:90后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力军。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90后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定式, 尤其是在工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在大部分工科院校都属于少数群体。由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专业特点等等, 90后的工科女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恋爱、就业以及生存时都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 缺乏自信, 容易脆弱、抑郁、偏执, 甚至自卑等。为了满足大环境的需求, 她们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性格、行为上改变着自己。但是, 女工科类学生在面对就业的压力时, 表现出来的各种强烈的心理冲突, 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处于异性占主导的群体。因此, 通过心理健康调控, 帮助工科女大学生增强成就动机, 发展她们的潜能, 促进个性发展和完善人格, 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对于她们的成长成才和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因素分析,调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

[2]胡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5.

[3]樊富珉, 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庄军, 高桂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11) .

[5]胡云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5) .

上一篇:黎族织锦下一篇:供水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