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创作

2024-07-26

石油摄影创作(精选7篇)

石油摄影创作 篇1

摄影在发明伊始就出现了长时间曝光的作品, 其中人物造型优雅效果如同油画。在当代, 照相写实主义的油画更让人感到油画和照片之间难以辨别。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今出现了一批利用新闻摄影作品完成的写实油画创作。对于新闻摄影来说, 真实性是它的本质特点, 艺术性是帮助其完成真实表达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个方面且与绘画紧密相连。作为造型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油画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技巧的表现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表达都涵盖了多方面的含义。注重当下的实效性也成为油画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摄影与油画创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联系和影响, 能够更好地促进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的发展。

历史的视觉文本

新闻摄影作品在完成其实效性报道职能后, 转而成为记录历史的视觉文本。自从摄影发明之日起, 我们就有了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视觉记录。新闻摄影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人类记录了丰富的视觉历史文本。对于油画创作来说, 早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就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报道文体的绘画, 它不但具有艺术通常所具备的审美性, 还具备了新闻媒介功能。美国画家本雅明·韦斯特于1770年的《沃尔夫将军之死》是最早将当代历史事件付诸油画创作的作品, 其影响已远超一般的文字类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类似于新闻报道的绘画与新闻摄影有着相似之处, 但它所表现的内容是超越新闻图片的, 因为它不只是以图像来说话, 还包含着描述性内容和图示性内容。与新闻摄影不同的是, 画家不一定亲临现场, 有时画家可以在事后通过搜集资料、采访等方式描绘出事件的发生情形。在西方美术史中, 从大卫的《马拉之死》到契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都强烈震撼着公众的心灵。这种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风格流派, 其作用如同新闻报道一样把真实信息传递给大众。2008年, 国家组织了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 为了更真实地再现历史, 很多作品是参照当时的新闻摄影来完成的。如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靳尚谊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马刚的《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郑艺的《历史的审判》等。画家在对于新闻历史照片的利用过程中不像新闻摄影在许多层面受到限制, 比如拍摄的角度、构图、光线等因素。油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既利用了真实的历史照片, 又在创作中加强了艺术性, 使得画面更加耐人寻味, 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是对于新闻摄影作品在历史层面的重新解读。在当代, 反映重大事件的油画作品和新闻摄影作品都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视觉文本。

对真实的表达

新闻摄影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油画创作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传播速度上远远逊色于新闻摄影, 但由于绘画是以形象来表达内容, 它带来的真实感更加直观、强烈, 因而在对人心灵的触动效果上往往大于摄影。真人、真事、真场景是新闻摄影的前提条件,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准则。新闻摄影要坚持现场拍摄, 具有很强的可信性。通常人们都认为新闻摄影是绝对真实的, 而油画创作是经过画家处理后的艺术真实。然而在数字图片处理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在当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相比较而言, 在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的真实是通过画家对于事件的理解并加进了艺术归纳和情感投入的真实。今天, 画家也像富有社会责任心的新闻从业者一样挥笔而作。2008年中国写实画派29位艺术家创作的抗震救灾大型油画作品《热血5月·2008》表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感天动地的悲壮情景, 以此表达对灾区的支援。展览中的油画作品多是参照救灾的新闻摄影照片进行创作完成的, 给人以深刻感受的是摄影家杨卫华的作品《敬礼娃娃》, 在通过油画的方式表现后更加突出了画面的感人气氛。油画作品中的人物不像新闻摄影那样绝对不可改动, 画家在利用新闻照片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照片进行适当的修改是为了强调艺术感觉的真实性, 使形象更加感人。当下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油画创作, 对于真实的表达和理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拍摄和描绘, 图片的电脑处理技术在带给画家便利的同时, 也给制作虚假的新闻摄影提供了可能性。所以, 在当代对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中真实的表达更应该侧重于新闻摄影师或者画家的职业道德, 有真诚的创作动机和行为, 其作品也必然是真实可信的。

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

新闻摄影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强调艺术性, 从这一层面来讲和油画创作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摄影记者不能在拍摄前像画家一样先进行构图, 然后再按下快门。法国著名摄影记者布勒松说, 一位高素质的摄影记者, 在拍照时总会“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中完成构图”。从历届新闻摄影展览可以看出, 许多新闻摄影记者, 他们以娴熟的拍摄技巧, 以及他们对传统构图等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使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日趋丰富。提高画面的艺术性是增强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内在要求。拍摄的过程是体现摄影记者报道思想的过程, 记者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合理取舍, 运用构图、色彩、光线等摄影造型手段, 把新闻事件中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新闻摄影要塑造真实感人的形象, 必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提高审美品位, 更好地建构对于造型艺术的理解, 只有在平时加强对造型艺术基本语言的理解, 把对造型语言的理解内化为一种自发的状态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因为新闻摄影在很多情况下是在瞬间完成的, 这就对新闻摄影家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摄影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于形象、光线、色彩、构图等因素作出判断然后按下快门。对于新闻摄影者来说, 建构对于构图、色彩、光线等造型因素的艺术素养的培养, 最好的方式就是研究写实油画作品, 因为写实油画表现和研究的重点同新闻摄影对造型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油画作品的构图、色彩等造型因素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 其中的造型因素是可控的。新闻摄影家可以在研究油画作品中逐渐丰富和加强自己对造型艺术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造型艺术的理解。布勒松就曾专门学习过绘画, 其摄影作品《穆费塔尔街》中小男孩的形象如同油画作品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70年代布勒松重探油画艺术, 可见绘画对于新闻摄影家的深刻影响, 共同的审美要求使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之间在审美的范畴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殊途同归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摄影作品, 它们都是作者感情的流露。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的主要对象是人, 新闻摄影表现的不仅是典型瞬间的真实, 也同样代表了与拍摄者的情感共鸣, 是拍摄者对现实生活态度的体验, 因为镜头是客观的, 而拍摄者的眼睛是主观的。对于油画家而言是要通过一系列的造型因素来传达情感的体验。画笔是画家完成作品的工具, 而摄影家的工具是相机, 同摄影作品比较来看, 绘画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充分。对于摄影师来说, 只有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对祖国未来的关注才能捕捉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瞬间。真正好的照片, 不但能真实反映现实, 而且要反映对事物本身的一种关怀和思考, 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渗透到摄影作品中去, 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同情。从20世纪90年代摄影人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中我们可以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从新闻摄影意义上来说, 解海龙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摄影作品, 他是在真实中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他的作品如同一张油画创作。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所要表达的人类情感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关怀是殊途同归的, 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在借鉴中相互提高。

在当代, 油画创作和新闻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新闻摄影作品的利用也在油画界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所以梳理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相互借鉴和发展。

摘要:在当代出现了一大批利用新闻摄影创作的油画作品。由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在对历史视觉文本的构建、对真实的表达、艺术审美、情感表达等几方面存在紧密的关联, 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益于新闻摄影和油画创作之间相互借鉴和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本,真实,审美,情感

我的摄影创作 篇2

“水金九”的自然人文

水洞、金瓜石、九份,是台湾北部的特别景地。我从1981年开始走访这些地区,当时我不过30多岁,正值精力旺盛,对岁月种种经历充满好奇。在1981至1985之间,每逢假日我前往探寻,拍下人、事、地、物等景象,便是我人生岁月中一个生命意向的旅行。1986年,随着我对生活情境的领受、探索的深入,让我不禁再次仔细观察水、金、九朴实的自然风貌。摄影瞬间凝聚的画面,成了将岁月停格的永恒印象。虽是短暂记录,却是永恒记忆,应验出摄影的本质和特质。纪实摄影耐人寻味的内涵,赏心悦目的外部表现,自始至终的人文情意永恒垂钓着我。

水、金、九自然人文生活印相,从稍旧景象至现今新象变迁脉络,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岁月不见踪影地逝去,人的经历却在记忆中厚重地储存,正如人来来去去巡礼生活的际遇。在生活信息多元丰富的今天,尝试运行科技便捷、信息发达通畅轨道,我希望通过展现水、金、九的自然人文生活,让大家再来回忆美的今昔有别。

乡城素描

1980至1992年拍摄的《乡城素描》虽然是一般社会平凡活动的记录,却是我个人通过长时间用心观察积累、深潜凝炼的景象,留影台湾乡民生活印象,显现台湾人文影像故事,不仅仅是急促抓住的表象。

台湾从以前的乡下踪迹,到现在的繁华城市面貌,虽有很大的时空差异,我仍然以静心、自然的态度去面对,去开启一张张透视心灵的画面。当然在这段时间,多少有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有形无形地干扰了我的心思,使我偶有迷失的感觉。但这来自生活中的某些乱象,不过是短暂性的冲击,我用自然平和心境将它驯服,用潜在心中的镜头把乡城素描的影像一一呈现。《乡城素描》系列于1993年在台北美术馆展出,亦是我个人首次发表黑白摄影作品。之后仍持续拍摄,这一系列算是我个人拍摄时间最长的一个题材,前后跨度长达30年。从1980年到2009年,我的足迹遍及台湾各地,记录乡镇情景、城市面貌,更以心灵感应呈现情景自然画面,并于2010年完成了《乡城素描》最终的主题摄影。

紫色情缘

生活鲜活的气氛来自色彩。色彩现象在生活中的出现,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因而被一般人所忽视,习惯它是一种光照之现象。只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会对其加以善待、尽情挥用,展现色彩那令人痴迷的意象,并用以美化生活。

我个人钟情于紫色,是摄影与生活的情缘。20多年来,我对周遭的紫色事物特别敏感,时刻感受着紫色的韵味。在摄影技艺和生活阅历的促合下,我一直展露紫色的影像,开启紫色神秘、浪漫的面貌。挑动起我爱紫色的诱因,是寻求摄影元素的变化,领受不同影像之创作,寻摄影另一种韵境。记得我的第一张紫色的影像,是1981年时在高雄美浓镇拍摄的画面,是中正湖晨曦景色、弥漫一片的紫色气氛。第二张则是1982年摄于北部滨海风景区——福隆海水浴场,是一张破晓时分、海天一线的紫色奇迹图片,而后我陆陆续续的拍摄皆是自然际遇。近年来对紫色的关注和着迷,皆在生活中碰撞,随时遇见紫色形影,就随手记录下,因此积累了一些紫色情缘的影像。

作者简介

石油摄影创作 篇3

人类所有的话语方式, 归结到“喻说方式”上, 不外有四种:隐喻、换喻、提喻和讽喻。其中换喻和提喻都与隐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比如, 摄影是一种提喻, 但摄影同样也强调隐喻, 尤其是纪实摄影, 更是把“真不真”、“像不像”等作为评判的标准, 强调到了极端 (用标头、不干扰被摄对象等) 。而讽喻则是反隐喻的, 是颠覆和拆解隐喻的。观念摄影或新摄影的关键, 其实并不在于其“观念”以及“新”, 而是在于其运用了反隐喻的以讽喻为主的修辞方式。传统摄影 (尤其是纪实摄影) 更强调图象字面义, 即影象的真实感, 与所谓现实之间, 构成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关系 (当然其中也不乏讽喻的元素) ;而观念摄影则嘲弄、戏拟真实, 更多使用图象的引申义, 与其说它与现实还不如说它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 构成的是一种讽喻性的关系。此种摄影文本可以与其相关文本 (社会文本、历史文本、广告文本……) 之间互为文本、交相戏拟、彼此颠覆, 从而置身到一场无远弗界无始无终的意义的自由嬉戏中去。

试分析一下, 王庆松的这张《跟我学》作品, 主题是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当今世界, 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竞争日趋激烈。媒体的数字化、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趋势对所有媒体都构成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王庆松这张作品由王庆松本人扮演教师拿着教鞭在偌大的黑板上指着上边的密密麻麻的海量词汇, 其中包括非典、盗版、大减价、文化大革命、威尼斯双年展等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词。所有内容汇聚在一起表明了中国真的向世界开放,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真实的社会现象呈现给世界, 如盗版, 如文化大革命。同时也让中国了解世界如威尼斯双年展, 这样可以做到中西文化交流, 黑板上还标有英文单词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张照片密密麻麻的中英文词汇, 布满了整个黑板, 课桌前坐着一位朴素的教师从视觉效果上观看时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

通过王庆松的《跟我学》的摄影作品可以看出对于观念的表达———所有内容汇聚在一起表明了中国真的向世界开放,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真实的社会现象呈现给世界。但是艺术摄影不管有多少主观处理, 依然不能很好地表现观念。因为作为理性的观念,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媒介, 都是很难完整、准确表达出来的, 即便是文字, 因此观念的表达, 其趣味就是在不断的完善和探讨的过程中, 而不是依靠一种或几种媒介就能传递清楚的。往往越是艰深的观念, 越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空间, 也就越是需要更多的媒介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才能在人类思想的里程中逐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因此, 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 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 让观众自己去悟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 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如果一幅照片或者一组照片把什么都说清楚了, 观众的参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照片的艺术魅力也就荡然无存。

二、传统摄影与观念摄影

传统摄影, 就是用传统相机 (胶片机) 拍摄来的照片称为传统摄影。要在暗室里冲洗底片等等。传统摄影当中各种艺术形式已经用尽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观念摄影的拍摄方式, 借助演员在照片中扮演的角色来提高观众对画面的思考问题的层次, 同时又给与观众一个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但是, 我认为观念摄影每幅照片或每组照片用真人扮演角色对传统摄影有个很大的借鉴, 也就是说传统摄影有必要把照相机当做摄影机来使用, 用不同景别的照片来表现一个电影故事, 这样就增加照片的可看性和连续性, 当每组照片的每张照片拍摄时也需要用光线构图拍摄角度等电影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照片也像电影一样讲述着故事, 这不断增加照片的可看性, 而且给摄影者提供了创作依据, 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摄影构图的目的是运用画面的形象生动有力的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 把生活中一般的、个别的、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 传达某种思想和感情。这就是摄影构图摄影艺术基本任务。使观众通过画面这一“窗口”, 了解时代、社会、生活, 从而得到某种启迪。传统摄影是靠构图拍摄角度和景别、光线、色彩来构成的完美画面, 但是, 光线的运用景别的选择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被摄影家们或摄影工作者们用尽。所以, 现在一幅好的照片不光是前期拍摄而是需要大量的后期制作, 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把拼贴技术用在照片的合成上, 但是, 这些摄影工作者们还不满足拼贴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新的视觉效果, 还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观念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摄影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视觉效果得到最大体现, 照片中的演员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 使照片增加了可看性, 所有经过照片观看的人们都要停留脚步细细的观看照片中演员扮演的角色, 时而使这些观众产生惊讶的目光。如果不是这些真人演员扮演照片中的角色可能不会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以上四张作品是观念摄影师王庆松的作品。这四张照片表达一个主题———中西文化冲突, 其中第一张照片很明显的就把作者的主观意念表现出来, 照片中主要表现一群解放军向麦当劳旗杆进军, 其中还有个别解放军身负重伤, 这更进一步表明西方的垃圾食品、垃圾文化已经完全侵占了中国的饮食市场, 在国外, 麦当劳是最便宜的食品而在国内吃麦当劳却成为人们的高尚食品, 同时, 也为谈情说爱的人们提供场所, 而这些青年人不去光顾中国的名吃名店, 而是只知道去麦当劳、肯德基, 说明了西方饮食已经完全占领了中国市场, 这也正也符合美国文化帝国的策略———文化殖民。所以王庆松拍这组照片就想表现中国人一定要抵制美国的文化殖民的倾向。要敢于向这些国外饮食文化挑战, 保护中国的饮食文化不被侵犯。这就是讽喻的体现。

观念摄影除此之外还需要强烈的色彩低沉的影调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比如说以上这组作品, 都是以绿色为基调, 主要是以解放军穿着绿色迷彩服构成画面的主基调。

再比如说照片中的士兵穿着色彩极强烈服装构成了画面的主基调。同时, 又以深灰颜色作为背景衬托着军服的色彩是那么的醒目, 那么的色彩鲜艳。以往的传统摄影照片拍摄目的是为了生活中记录美好的瞬间, 宣传中表现某某产品的优势, 新闻当中用于报道最真实的新闻事件等, 而今传统摄影不光是为了这些题材服务。而今发展方向是为电影故事叙述服务, 他们用一张张组合的照片拼贴在一起可以讲述一件件类似电影、电视剧的动人的故事, 这比以往的新闻专题摄影的几张照片说明一件新闻报道的拍摄的照片数量要多上好几倍, 这也是图片发展的新形势。也给大量的摄影工作者们提供一个创作思路, 当然, 用照片来讲述故事也需要构图、景别、光线、色彩等艺术形式。如果加上传统的艺术元素, 摄影的发展新阶段要远远超过观念摄影现在的艺术成就——只是停留在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

三、总结

目前观念摄影发展将近十年了, 还没有超出他们最初的发展阶段。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十年的发展还是原地踏步的话, 那他的生命力已接近灭亡。甚至观念摄影虽然属于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分支, 但是, 他的艺术成就远远比不上现代主义艺术成就。如先锋派、表现主义都为后期的摄影发展提供了依据, 而且相互借鉴艺术生命延续至今, 如表现主要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 夸张被摄主体扭曲的嘴脸, 至今还在应用此方式, 而观念摄影只是借助演员或模特来扮演他照片中的角色, 其他的对传统摄影或艺术其他门类都是如此。本人同时希望观念摄影师们认真的研究一下光圈和快门的配合及其他摄影技术给创作带来的无限乐趣, 虽然演员扮演是图片摄影的一大突破, 但是, 如果加上他的摄影技术会锦上添花, 所以说, 图片摄影发展可以成为用一张张照片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 照片也可以搬上电视屏幕或银幕。

总之无论是传统摄影还是观念摄影彼此都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不断的创作, 他们之间求同存异, 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 以便于在各自的领域里有新的突破。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观念摄影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剖析, 通过具体例子与传统摄影进行对比, 分析出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并为传统摄影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观念摄影,传统摄影,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益福, 张益福摄影教程 (第二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1]张益福, 张益福摄影教程 (第二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林韬, 电影摄影应用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2]林韬, 电影摄影应用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

[3]王传东夏洪波, 观念摄影,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年[3]王传东夏洪波, 观念摄影,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年

[4]马良, 独特的视界, 浙江摄影, 2010年[4]马良, 独特的视界, 浙江摄影, 2010年

“红色印记”摄影大展采风创作 篇4

近日,南雄市组织摄影家协会会员及摄影爱好者在油山革命纪念碑前举行了“红色印记”摄影大展采风创作启动仪式。

为征集优秀的摄影作品,用优秀的摄影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南雄市充分调动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引导大家积极参与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该市不定期组织团队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深入到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采风创作南雄市内的革命老区风光风情风貌、红色革命遗址和标志、地下党活动场所等摄影作品,并通过独特的视觉画面,创作出“红色印记”摄影精品。(张卿雄 廖春花)

8月6日,梅州市摄影家协会和蕉岭县文联在蕉岭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红色印记”摄影采风创作活动,来自全市的摄影爱好者和桂岭艺术团红军演员共6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当天,摄影团瞻仰了蕉岭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重走南磜镇3公里红军路,并向老区山村的孩子们赠送书包、文具盒、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他们用鲜活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今日原中央苏区的人和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晓 光 永 平 文 君)

论摄影创作的思维方式 篇5

一、摄影创作对象与手段的特殊性

当摄影家选定某一事物作为拍摄对象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与这一事物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审美关系,摄影家被称为审美主体,事物被称为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

在摄影创作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对象具有以下特性:

(一)唯一性:

摄影创作直接参照的对象只能是一个事物,摄影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主体审美理想的传达都通过这一个事物的再现来完成。而其它艺术形式则一般不是以一个具体事物而是以许多事物为对象进行形象创造的。因此,摄影创作突出的特征是选择(选择那唯一的一个),而他种艺术创作主要的特征是综合(综合那些“许多”)。

(二)整体性:

摄影创作的审美对象既然是唯一的,那么也就必然具有整体的意义,它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同时又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代表”参与艺术创造,这就要求主体必须在保持客体的自身结构的完整和特定内容的丰富上予以审美观照。在其他艺术中,一个事物一般不具有整体性的意义,主体只是从中提取部分或“元素”,用于构造新的整体。摄影创作对象的整体性的作用在于,它不仅为创作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材料,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接受,从而决定了艺术形象的外在形态和客观内容。

(三)现场性:

事物只有在它的现场展现,对于摄影才有意义。凡是作为摄影创作对象的事物,都是必须是在现实空间存在的,否则审美关系就不无法确立。而在他种艺术中,即使事物的现场性消失了也可以留在艺术家的大脑中。艺术家也可以通过别人的转述获得,以用于艺术创作。

(四)瞬间性:

这是由于现场的时间规定所决定的。事物是一种时间的存在,只有那一霎那呈现在摄影家面前,稍纵即逝。其他的艺术创作者可以得到那些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摄影家得到的只能是“定格”的那一瞬间。

二、摄影创作的思维方式及其本质特征

(一)摄影创作思维的基本方式是感知基础上的直觉思维

摄影创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在感知着对象。作为艺术创造,摄影家是在感知中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的。感知是摄影创作思维活动的基本心理形式。

摄影对于创作对象,所要把握的是它的审美本质,是它对于自然和人的意义。在这种把握中,作者要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智慧、知识、经验、意志、理想、观念,展开一切属于人的本质力量,使艺术形象超越有限的具体走向无限的丰富。这就要求对创作对象的感知不仅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和判断的水平上,而是要把它提升到创作者把所握的审美水平上。这种感知的升华便是艺术的直觉。就如前面说的,摄影创作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感知,而感知的最高表现是直觉,所以摄影创作思维的基本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

(二)摄影创作思维的过程是映象变异

如果说他种艺术创作思维的过程是想象中的表象运动,那么摄影创作思维的过程则是感知中的映象变异。映象变异是在主观因素的作用下,感知映象发生的变化。它服从并受制于摄影家的直觉思维对被摄对象的把握。

映象变异是反映在一个大摄影家大脑中的感知映象的变化。它有两种形式:

1.一件事物闯入视野的刹那,摄影家获得的感知映象与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当从中感到审美意识又把事物当作审美对象进行形象创造时,摄影家还要继续进行着直觉的体验、感受和把握,这就是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知觉,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所以有时也称作“思维的知觉”。在观察中,主观因素极为活跃,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摄影家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感使思维有选择地使对象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种特征特别鲜明,其它部分则相对模糊,甚至“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导向的映象变异。

2.人的感知发展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并依实践活动对感知器官的要求为转移。正如“用提琴来演奏乐曲,同用钢琴比较起来,它给提琴家的音高听觉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因而使提琴家对音高的鉴别能力一般都比钢琴家发达”。艺术家的感知不同于一般人的感知,摄影家的感知也不同于他种艺术家的感知。

(三)摄影创作思维的基本特征

摄影创作的思维活动,由于对象和手段的特殊性带来了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思维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对应性。

这来自于对象唯一性的制约。摄影创作的思维活动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发生并展开的,所以每一个摄影艺术形象都有一个现实对应物。

2. 思维对被摄对象现场的依赖性。

这来自于对象现场性的制约。摄影创作的思维活动必须在直观现场下进行,它随现场的改变而改变,现场的消失即意味着思维的中断。所以他种艺术家可以“闭门造车”,而摄影家却要四处奔波,身临其境。

3. 思维活动的即时性。

就是说摄影创作的思维活动是在发现对象的同时发生和展开的,这来自于对象现场性和瞬间性的制约。某一事物在未被选择为拍摄对象之前,具体形象创造的思维活动无从进行,因为对象是思维的材料。当某一事物进入视野之后触动了作者,激起了情感和创作的冲动时,思维也就即时开始了,而不像他种艺术那样,只要心血来潮,随时都构思作品。

三、摄影创作思维中的想象

(一)抓拍中的想象

到目前为止,抓拍是大量使用的、主要的摄影创作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摄影创作方法。在抓拍中想象没有太大的余地,但也仍存在,那就是预见想象。预见想象就是在感知中对拍摄对象这一瞬间的状况不满意,预想着未来也许能有所改变,在大脑中先形成印象。比如拍摄一片森林,作者对当时的现场环境不满意,觉得在某个位置要是有只小鸟的话拍摄效果也许会更好,这时真的有只小鸟飞过来了,作者就会想着小鸟飞到预想这个位置时的画面再拍摄。就像是从来不修建相片边框的摄影家罗勃.罗逊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说过,他在等待生活进入观景框,然后就被允许按快门了。

(二)摆拍中的想象

摆拍为摄影创作争取到了更多的自由,而它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作者首先要构思好一个形象,然后把大脑中的形象转化为实物,最后进行现场拍摄。这样摆拍就有了两个过程,一是从构思到摆,二是摆好了去拍。摆拍中的想象显然存在于前一个过程之中,所以,可以说摆拍中的想象也就是摆之前的构思中的想象。

结语:

在摄影艺术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和接受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摄影的拍摄和创作中来,但摄影创作无论是从它的思维方式、对象还是本质特征都有其特殊而独立的一面,是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其它艺术思维的理论方法无法一叶蔽之,将其涵盖。有很多人虽然热爱这门艺术但却不能将之很好把握的原因就在于对其创作的思维方式的不了解,所以了解摄影创作思维方式的本质和规律就显得很重要了,当摄影创作的思维方式被更多人所了解的时候,摄影艺术的发展必然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要:摄影创作思维是有别于其它艺术形象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虽然艺术形象思维对摄影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却无法涵盖摄影,也不能用于指导其创作实践。在摄影创作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对象的特性、摄影创作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创作思维的想象都有其特殊的一面,了解并掌握它与其它艺术思维的不同才能更有助于摄影这门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关键词:摄影创作,瞬间性,现场性,唯一性,直觉思维,映像变异,想象

参考文献

[1]陈军,数字高速电影摄影技术研究,现代电影技术,2010.3

[2]李利平、肖红廷,论平面设计和摄影技术的关系,科技资讯,2010.4

[3]费宇拓,简论摄影创作的构思,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9

感悟——摄影创作的灵感展现 篇6

摄影家从事何种形式的创作, 都会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而收获到新的感知和感想。摄影艺术是一个以生活为源泉, 以感知为基础, 以想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动力, 以思维为灵魂, 并通过照相机艺术地把握生活客体的复杂过程, 它要求摄影作者必须具有善于观察和感受、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发现和捕捉的本领, 在生活、思想、技巧等方面进行艰苦的生活磨练。不言而喻, 摄影作为一种瞬间艺术, 它是在生活中摄影, 在摄影中生活, 这是其感知和悟醒的相互渗透。摄影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 只有亲身感悟客观对象, 才能获取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而感悟的程度不同及审美趣味的不同, 决定着作品的格调水准和艺术价值的高低。要想在摄影中有长足的进步, 就得明白什么叫做摄影中的“意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统一。摄影家在摄影的过程中都把意境看作是作品的生命, 意境需要用心灵去感悟:或移情入景, 或借景抒情, 都极富意境美。这样就能更好的传达人与人, 人与物的相互契合,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内涵与外延的完美结合, 因此也就可以说是传达了又真又美的意境。就此而言,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感悟这一命题的全部内涵及外延之后, 才能意识到它在瞬间摄影中的重要性。否则摄影创作就无从谈起, 甚至会走向“运气之途”的尴尬境地。没有感悟就会主题表现不够充分, 主体反映不够清晰, 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是说主题的反映、主体的结构表现无不体现作者的感悟。

在这里, 之所以要把感悟作为瞬间摄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把它放置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高度来看待, 那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要求---摄影家尽可能地去接触生活, 感受生活, 从而激起自己的个性体验, 捕捉富有本质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摄影的特征决定了摄影家对客观事物的感悟是摄影创作的唯一途径, 不可有半点虚假。可以说,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是鱼水之情, 为了感悟需要深入生活, 四季风餐露宿、冒严寒酷暑、战风霜雪雨, 迎来曙光、送走晚霞, 爬山涉水, 这是一个艰苦体力劳动生活。要成为一名摄影家, 首先要有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其次要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善于发现的眼光。总之, 一个称职的摄影家, 是集历史、地理、文学、美术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只有摄影家对生活的不断感悟, 才能不断的在生活客体世界中发现美, 捕捉瞬间的美。只有这样的摄影家才具有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和瞬间的反应, 才能从中感悟美的瞬间, 激发其创作的灵感, 并把感悟的过程建立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这无疑使自己真正的领悟到了摄影创作的内涵和外延的意义。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活跃的精神生活和体力劳动, 其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感悟和启示。无论是新的生活发现, 还是艺术语言的表达更新, 都反映着摄影家对生活客体的感悟和求索。摄影家在摄影历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对事物存在有不同地感受, 这些均是摄影家在摄影过程中对客观世界地认识和理解。而且无一例外的依靠了他们对生活、对存在于世界的感情、感知和感悟。由此而见, 感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提供, 它既是摄影创作的前提, 又是获取摄影创作之途以及表现形式的唯一通道。

摄影创作是富有新意和艺术感染力的对客观世界的瞬间再现。需要摄影家在创作之中去实实在在的感悟之后才能得到。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 特别是一幅传世作品, 它凝聚着摄影家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热爱, 更是摄影家劳动和汗水的结晶。摄影家创作无论是对生活客体的感知, 还是对作品素材的提炼, 以及艺术画面的瞬间捕捉, 都离不开感悟二字。如果有意无意的轻视或失去了这一前提, 那么摄影的创作势必流于浅薄, 创作的摄影作品就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由此可见:“感悟”二字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也充分体现出它是摄影家在摄影创作的灵感展现。

绘画写生于摄影创作的裨益 篇7

新古典主義大师安格尔一生推崇素描的价值,曾在《安格尔日记》中提及愿以“素描学派”作为自己的作品风格标签。绘画中的素描、写生训练有厚积薄发的特点,与摄影的快捷便利相比,旷日持久,需慢工细作。绘画领域里有参照照片进行绘画创作的现象,使得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也认为在摄影如此普及的今天,外出写生耗时费力,“劳民伤财”。可以先行拍摄素材,回去徐徐展开,慢慢摸索。为此,本文试从美术写生创作与摄影采风的特点予以分析和比较。

写生的功能

写生,是作画者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作画方式。画家作为自然和作品的中介,要以敏锐的视觉来表现自然。

要深掘创作之源,绘画必须走向自然。“行万里路”,孜孜以求。画家达芬奇作品中的风景、笑容、手势,被称为他的画中三绝。这与他的丰富观察和入木三分的表达密不可分。他曾不倦地观察、了解、表现自然,或风景写生,或观察海潮涨落,或探索天空和大气的色彩变幻。为了更好地描绘,他甚至远至中亚高加索山区游历写生。在他的《阿美尼亚书简》中曾对这一地带作了生动的描叙。

我国地域辽阔,悠久的历史,雄伟壮丽的山河,奇特的民俗风情,深深吸引着画家们以此为原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加工。写生是绘画基本功训练。它突破了画室的局限,对训练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选景方面,自然界的景物是精彩纷呈的,怎样确立主体和经营位置呢?这就需要训练者对诸多景物进行对比审视,找到适合的表现对象。

其次,写生构图作画过程,还需要对自然界景物进行主观的取舍和加工。自然界中所有的景物不一定都是美的,在把景物绘置到画纸的过程中,为了使画面景物的形式美更为突出,需对某些景物进行删减、移位、简化或是适当变形等艺术处理,对景物琐碎繁杂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要用精简的笔法去概括表现。

再次,写生在处理景物空间关系上,还要注意天空、景物、地面的层次关系。对于近景、中景、远景在表现手法上应有所区别。如遇到景物杂乱、远近不分、主次不分、虚实不分,难以表现空间感时,更要运用主观意识拉大或削弱近、中、远三个层次景物之间的色彩明度、冷暖、纯度、虚实差距,以达到突出主体,能形成画面视觉中心的效果。

写生,通过观察、了解自然,抽象出有意味的形式,是另一重要目的。这种形式包含着生命力,体现着作者主观感情。因此,写生不仅仅是单纯地描绘,同时也强调对形形色色的关系进行艺术处理。是主观心意与客观对象相结合的产物,是隋景交融。

要想绘画,必须重视写生,这是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也是创作的手段。写生直接地从生活和自然中吸取营养,获得感受,激发灵感和热情,许多名作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完成的。

摄影的特点

摄影术从法国人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距今不足二百年,但它发展迅速,当下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摄影具有以下特点:

记实。摄影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摄影师在工作时,镜头面对的一定是具体的被摄体,否则就不能获得影像。记实性是摄影的固有特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真实。摄影必须表现真人真事。它依据摄影机的技术功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再现被摄体的形状、色彩等特征。

②直接。摄影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直接摄取的,因而提高了艺术认识的确定性和可信性。一些摄影作品,不仅是艺术成果,同时也是历史记录和影象档案。

决定性瞬间。摄影的瞬间性,不但体现在画面的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创作过程中。错过了时机,抓不住物体特定的一瞬间,形象就会发生变化。作为摄影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洞察力,敏捷的身手和熟练的摄影技术,才能捕捉到具体、生动的瞬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这是一切艺术的普遍规律。摄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形式,更是离不开生活这个根本的基地。所以,摄影艺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必须面对客观实体进行选择与提炼,对纷杂的场景、万事万物进行有目的、有理性的构思与组合,最终完成摄影艺术形象思维的准确表现。艺术创作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模捌和复写,不是对客观世界的一般纪录,艺术反映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而是在瑚实生活中挖掘、发现具有表现特征的事物与瞬间,从浩如烟海的生活表象中提炼出艺术的真金美玉。摄影家的镜头是面对社会全景进行观察、想象与创造的,所以,摄影师必须树立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完整观念,以历史与发展的眼光深入把握生活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繁杂的万事万物的微妙关系中捕捉富有本质内涵的典型形象与瞬间。摄影艺术作品中的主体形象有时并不完全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形象,它似乎是从繁杂的人群之中抽离出来,并被以抽象形式塑造在画面之中,与画面中的背景、环境相结合,表达社会、人生以及生活实质,具有高度概括和凝练的思想内涵。前苏联摄影家加兰宁说:

“我力求要拍下来的不仅是眼见的东西,而且还有想到的东西。”摄影作品要想反映生活的实质,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努力去捕捉和反映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那些高度概括的特征。

光线考究。摄影对光线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不仅曝光需要光线,观察拍摄对象需要光线,还要依赖光线(光的强度、光的性质和方向)来组织画面,所以说摄影是以光作画。

写生与摄影的关系

摄影与美术同为平面视觉艺术,在创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上有着紧密的关联。

摄影可辅助写生。写生,要背着沉重的画具跋山涉水,有诸多不便。而摄影则可相对安全、快捷地用照片进行记录。回到画室后,可利用照片辅助加工整理。

同时,摄影可以使写生更为直观。在写生之前,可以将有关地域、风情的摄影辅助材料进行研究或演示,熟悉实地情况。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热情对自然界的景物进行尽可能多的写生练习,每画一景时,还可以利用相机作对应拍摄,为以后整理写生提供方便。如果遇到现场不便写生,还可以将景物拍摄下来,回画室进行描绘。写生过程结束后,可以冷静分析摄影中景物各要素,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增大作品的画幅,进行细致的刻画,处理绘画表现的难点。

运用摄影辅助写生,仅仅是辅助手段,既不要以摄影替代写生,也不要受摄影自身语言的束缚,而变写生为被动模拟自然。我们提倡创造『生地处理摄影素材,对其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用自己的感受来诠释自然,来描绘美好的世界。

美术写生是摄影的审美基础。摄影原本是集光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后来才转变成一门新兴的艺术。这里,美术起了重要作用。

①构图。照相机有一个取景窗,要拍的景物,全在取景窗里。摄影师借助美术写生的审美基础,在线条的处理,角度的选择,以及主次的处理等方面苦心经营。这就需要美术写生方面的审美意识和美术基础和功底。

②用光。摄影用光来作画。自然界的光线千变万化,摄影要在美术意识的基础上,利用光的强度、素质、颜色和方向来组织画面;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光线。是顺光、侧光、逆光,还是顶光、直射光、散射光,都要有一定的美术写生基础。

③色彩。摄影借助美术的色彩鉴赏力去观察、鉴别和利用大自然所固有的色彩的变化,把握色彩的陛格。利用色彩的冷暖(红、黄暖,紫、蓝冷)色彩的个性(“红”热烈、“黑”庄重、“蓝”安静、“绿”生气、“灰”和谐)以及色彩的浓、淡、明、暗等。在纷繁杂乱的情况下,注意掌握色彩的对比、协调以达到完美的效果。特别是要在色调构成上营造意境、气氛。

④影调。影调由画面中黑与白的不同明暗阶调组成。高调作品给人以高雅、单纯、洁净之美,低调作品给人以神秘、忧郁、昏暗之感,中灰调作品给人以正常、平稳、和谐之情。

摄影借鉴美术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永久的。摄影术的发明者达盖尔就是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舞台布景师。许多摄影师都有绘画的基础和经历。我国的摄影大师郎静山、陈复礼等也都有深厚的美术写生功底。成功的摄影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美术中汲取的营养。一个没有美术修养或鉴赏能力的摄影人是不太容易拍出优秀的作品的。

绘画与摄影,各有其特点,它们各自发挥着独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摄影可以很好地辅助绘画写生,绘画又可以加强摄影的审美和表达方式。对于摄影师来说,需充分评估绘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的经验财富,触类旁通。从新的视角审视摄影创作活动,探讨摄影创作活动的规律,由入门时的“无法”到认识过程的“有法”再到创作时的“无法”,将艺术创作理论和创作所需的技艺自然而然地结合运用,按照创作者的需要将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师法自然和造化,在创作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主观艺术个陛。

时至今日,摄影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图像对所有观看者的直观性。图像所表示的意义是形象的、直观的,是对所有观看者的開放,图像具有形式和意义的高度统一性。其次,摄影是开放的体系。摄影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不断与新的学科新的领域发生着联系,不断有新的理念进入摄影领域,这种结合使摄影得以成长。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成为推进社会新理念的先锋。人们不断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摄影,重新梳理摄影观念。

上一篇:欧洲音乐下一篇: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