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创作体会和认识(精选12篇)
摄影创作体会和认识 篇1
谈谈摄影创作的体会和感受
主要谈三个方面的话题
一、摄影与摄影创作的关系
二、摄影创作的体会和感受
三、摄影创作的表现方法
第一个话题,摄影与摄影创作的关系
1.摄影是借助照相器材记录现实影像的一门专业技术,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技法,就能够从事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专业职业。
在过去的胶片时代,对摄影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在按下快门之前,需要预测现场光线,然后根据光的强弱,手动调整适当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控制胶片感光量;其次是要目测照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手动调准镜头焦距。这是胶片时代摄影者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不然就无法拍出一张曝光准确、影像清晰的照片。
进入数码时代,摄影成了一件人人都能操作、非常省力省心的事情。只要拍摄者按下快门,所有以前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摄影技术完全由照相机自动处理,拍摄者要做的仅仅只是把镜头对准被摄物体就能够拍出清晰度、影调、成像十分完美的照片。所以有人说,数码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家。
2.摄影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表现活动,它是摄影者借助照相器材料,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摄影创作最终的结果就是摄影艺术作品。通俗的说法就是,摄影创作就是从酝酿、构图到制作完成摄影作品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因此说:
摄影创作重要的不是照相器材如何先进,不是摄影技术如果精戡,最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眼睛。
然而在现实中,却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没有正确认识摄影与摄影创作的关系。比如有些人对摄影器材研究得十分透彻,他们对不同型号的各种照相机性能和镜头参数如数家珍,烂熟于心。他们经常在拍片时不断更换各种焦段的镜头、使用多种多样的器材配件,而对拍摄时最重要的诸如用光、选景、构图、主题表达却漫不经心。
其实,对于摄影创作来说,摄影器材只是画家手中的画笔、雕刻手中的刻刀,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才是摄影创作的关键。3.怎样区别一张普通照片和摄影艺术作品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拍了一张田里的稻子和稗子的照片,不管曝光怎样准确,不管影像如何清晰,它都只能算是一张记录现实影像的普通照片。但是,如果把稻子和稗子这二种自然植物进行巧妙取舍、构图,拍成一张漂亮的照片,就成为一张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和启迪的艺术作品。比如八十年李英杰拍摄的一张很有名的摄影作品《稗子和稻子》,(示图)
这幅作品,作者为表现无知者骄傲、博学者谦虚这一主题,仅仅选择了稗子和稻子这两种既形象又含蓄的植物,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性格,概括地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通过稗子和稻子这两种简单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使得作品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的形象。
再说第二个话题,摄影创作的体会和感受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几句看似颇有禅意的话,是说从前有个出家修行的人,在离开家乡时看到的山水和修行后回来时看到的山水,然后经历再次离家修行后回来看到山水时三个不同阶段的心境。我觉得这与摄影创作所经历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摄影创作一般也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手上有机心中无机(初学入门阶段)手上无机心中有机(探索提高阶段)手上有机心中有机(融入思想阶段)先说第一阶段,初学入门
初学摄影创作时会觉得摄影其实并不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这时候会觉得拍什么都兴奋、新鲜、有成就感。因为只要多按几下快门,一张自己认为漂亮的照片就完成了。但渐渐会感到失落、沮丧,慢慢会对自己拍的照片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往往在现实中看到的那些十分壮美的景色或场景,却在自己拍出的照片中并没有得到原本所期望的那种审美愉悦和冲击力。这时候,会觉得什么都不值得拍,觉得按快门是件很无聊而且徒劳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这时候很多人会对摄影创作没有了激情、失去了信 2 心,最后选择了放弃。事实上,如果这个时候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问题的症结在那里,然后潜心学习,不断实践,并持之以恒,那么就会突然有一天,一张有份量的摄影处女作品就会诞生。而这时候你的摄影创作水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台阶,从而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逐渐清楚自己要拍什么和怎样去拍。
第二个阶段,探索提高
事实上,不论你以前对摄影一窍不通,还是已经有所造诣,无论提高摄影技术的目的只是做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还是做一名专业摄影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眼力”,也就是要学会观察。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应当追求什么。在日积月累地吸收了关于照片中应当追求什么东西之后,就会开始对如何观察、摄取周围现实中美丽景物或物景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这种发现客观现实中美的景物或场景的能力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摄影者的眼力”。
锻炼这种“摄影者的眼力”需要不断学习加勤奋,离开了这二点,摄影创作将寸步难行。为了在摄影创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意境、新的角度、新的构图,不仅要走别人走过的路,就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也要不断去探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正是摄影创作的最高追求。因为读书是思考,行路也是思考,读书是从文化艺术修养上来充实、提高自己;而行路是原发性创作的思考。事实上,许多优秀作品,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靠在现实中“跳出一亩三分地”四处奔波,探索发现,靠双脚走出来的。
第三个阶段,融入思想
作为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摄影创作者,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用何种手段,无论是什么形式和内容,都不可能不留下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感情色彩。当我们举起照相机,面对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形状、线条和结构,我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将它们取舍后摄入镜头,实际上也就表达了我们自己的某种思想认识、感受和审美趣味。因此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迷信大师
摄影创作不仅仅是客观真实地记录下事物的存在和情景,也不仅仅是电子、数字化功能的体现。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便主要的是摄影创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影像图式语言。摄影大师如此,摄影爱好者亦如此。
(2)不要刻意模仿
客观世界万物本身纷繁万千、丰富多彩,摄影创作者抓住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此时此 3 刻对这一情景的某一种理解、想法和特别感受的反映,正是在对这种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场景的选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和自己的思想认识。每一幅照片,都寄托着摄影创作者的情感,都是摄影创作者心声的真切反映,根本没必要去刻意照搬、模仿别人的东西。
(3)钓鱼不在吃鱼
我很敬佩爱好钓鱼的人,他们不仅要饱尝日晒雨淋、长时间等候,还要把自己千辛万苦钓上来的鱼支付比市场价高得多的价钱,最后还送了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不图回报、不计得失的忘我精神,他们享受的只是钓鱼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搞摄影人的尊敬。
摄影创作是一件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表现活动,我们付出的所有努力其结果并不一定总是能够有成功的回报。如果摄影创作带有太重的功利心,那就失去了摄影创作的原始乐趣和意义。当然,自己付出努力创作的摄影作品能够获奖,那是赢得社会承认的一种重要途径,但衡量一幅摄影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有获奖这一条阳光道。请记得,在我们身边还有一条独木桥,你也可以试着去走一走,说不定比阳光道走得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如果要说到是不是被社会所承认,那么十八世纪荷兰画家凡·高一生穷困潦倒,甚至被送进了疯人院。他的作品,只有一幅题为《红色的葡萄园》是他在世时出售的唯一作品外,根本就无人问津,更不要说获奖了。然而,凡·高的艺术成就却在后来的欧洲绘画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这种现象又当怎样去解释呢!所以我认为,摄影创作就像人生一样,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第三个话题,摄影创作的表现方法
(一)技术层面 1.光的运用
摄影是通过光和影来纪录物体,抒发情感的,光起着造型作用,也起着取舍作用和透视作用,同时光也可以起到美化作用,摄影的本质就是要善于驾驭各种光线,变幻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抒发各种不同的情感。(图例)
2.色彩运用
在摄影创作中,色彩是重要的艺术语言。摄影创作中,可以通过构图、角度、光线、特技以及后期加工等手段来控制色彩,在画面中建立起良好的色彩秩序,色彩的美感并不在于单一的色彩,而在于色彩的互相组合,互相映衬和对比。(图例)
3.构图决定一切
构图是表现摄影作品内容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构成画面内容的内部结构得到适当的表现。可以说,要想拍出好照片,就需要掌握构图的相关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摄影构图是将照片构成所涉及的一切因素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处理,它包含全部造型因素和拍摄手段。具体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同一幅画面中以获得最佳布局。在形式上表现点、线、形态、质感、用光、明暗、影调、色彩等配合,以表现某个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具体需要把握四点:
(1)运用黄金分割法
也叫三分法构图。即把影像画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平均划分出九份,然后将关注点放在切线上或交叉点上。三分法是最有保障性的构图方法,能够突出主题,产生较好的视觉美感。(画图示例)
(2)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寓情与景,借景抒情”、有“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的创作技法。所以国画中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所以摄影作品常常需要根据不同题材运用大量留白。所谓“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这是中国画中表现高远意境的有效手法。留白是突出主题的需要,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图例)
(3)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
画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画布上一点点加上景物元素,而摄影创作是要把已经存在的客观景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保留最基本的能够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影像元素。
(4)拍摄中需要避免一般性错误 ① 地平线横穿画面中心 ② 有分散主体的干扰物体 ③ 画面散乱、主体不突出 4.掌握后期处理
(1)尽量用RAW模式拍摄
RAW格式不是图像文件,而是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经过相机内的影像生成器的转换,除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后期改变。比如,使用RAW格式可以在后期任意地调整白平衡,在后期无论设定什么样的色温对画质都没有影响。RAW格式可以使图像处理游刃有余。这种模式是没有压缩拍摄的储存模式,其特点是拍摄后处理的空间很大,也 5 就是宽容度大,曝光可以找回两档,色彩、色温任意调整。
(2)必备的Photoshop处理技巧
画家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绘画这门技能,他们通过笔和纸的演绎描绘自己抽象的思维,表现自己对艺术、美的理解。而Photoshop软件可以让一幅同样环境和焦距光圈下拍摄的照片,调整出不可思义的效果。虽然PS处理方法很多,但大部分照片的基本处理方法只需要4步:
⑴ 色阶调整 ⑵ 曲线调整 ⑶ 锐度调整 ⑷ 色相饱和度调整
(二)艺术层面
怎样尽快提高摄影创作水平
对于艺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主题 + 一个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主体 + 简洁明了,只要注意这三点原则,不久就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看、分析和评价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将会开始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用新的目光来拍照片了。
(1)学习提高摄影技术法则和艺术法则
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艺术技术的运用,前者容易,后者难;搞摄影创作需要掌握摄影技术法则和艺术法则,二者缺一不可。前者靠学习,后者靠积累和培养。平时多学习一些与摄影相关的东西,一个好的摄影师就是在千百人司空见惯的视觉中去发现美。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当是看时吸引人,过后有韵味。
(2)重视作品鉴赏
一幅水彩画,大山间的小溪水中有一群蝌蚪,标题是《千里闻蛙声》,作者没有表现千里之外的蛙,但观赏者能从画面上听到蛙声,这就是可视艺术想象延伸。当我们看到一张很美的照片的时候,能不能说出它为什么美?能不能说出作者是怎样制作这些照片的?
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它画面美不美,便取决于它蕴意深不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判断一幅好作品的最简单考量。(图例)
摄影创作体会和认识 篇2
摄影专业整体的教学思路是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习实践课和选修课四个类别的课程进行递进和交叉的教学,以创作实践促进摄影基础水平的提高,以理论学习促进摄影艺术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艺术人才。培养学生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关注社会现实,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宽厚的人文精神。探索摄影表现形式和运用多种语言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及整体呈现的把握能力。在作品表现形式与内容个性化、多样化及其宽泛表达的基础上,要求作品内涵的深度表达与专业技术精准性的普遍提升,力求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西安美院摄影专业本科教学为四年制。第一学年统归我院基础教学部进行教学,主要通过素描和色彩的绘画课程训练学生们的基础造型能力。作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在第二学期会开设一门《媒体概论》课程,将为全部影视动画系的一年级学生介绍我系相关专业的概况和特点(包括摄影、影视、动画、戏剧舞台美术四个专业)。第二、第三、第四学年,摄影专业学生就由摄影教研室负责教学安排。我们共开设了二十门课程,其中《摄影材料学》、《曝光与用光》、《摄影史》、《黑白摄影》、《作品赏析与摄影画面控制》、《数码影像基础》、《视觉心理学》等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基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负责训练学生的基本摄影技巧和建立学生的基本影像观点。之后在包括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分别针对摄影的三大类别(三大类别为:新闻与纪实摄影、广告与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与多媒体应用)设置了针对性训练的专业主干课和实习实践课,有《新闻与纪实、专题摄影》、《图片编辑》、《人像摄影》、《大画幅相机的使用》、《广告摄影》、《数码影像的应用与表现》、《艺术摄影》、《短片创作》、《摄影技术与技巧的应用与表现》(实践课)、《摄影创作实习》(实践课)、《毕业考察》(实习课)。同时,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学校统一开设了9周144个课时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学院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以开拓学生的眼界、突破原专业的思维模式。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各类别的摄影实践中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并找到了自己较为擅长的方向。在第四学年选择进入教研室下设的三个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
数字影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教学中的数字影像应用训练
不论传统银盐成像技术还是数字影像技术,都是摄影实践的技术层面的应用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在摄影中的应用逐步成熟,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也不断加大数字摄影技术的相关训练。例如在《摄影材料学》的课程中,在制作针孔相机、使用胶片相机和传统银盐感光材料的冲印技术训练之外,加入了数字相机的使用知识内容。在《数码影像基础》课程里专门讲授数字影像的概念、工作流程、技术技巧,涉及到数字图像采集、银盐图像的数字化转换、数字图像后期处理、数字图像合成、数字打印、色彩管理技术等相关问题。再通过《数码影像运用与表现》、《艺术摄影》、《毕业创作》等专业主干课程,由教师设置主题性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促进其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数字摄影制作技巧,理解数字影像创作的特有思维和作品面貌。
2.毕业创作作品中的数字影像创作实践
毕业创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完整的创作实践,对前三年摄影科目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进行梳理、总结、确立阶段性目标,是摄影专业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力求达到本专业的学术高点。因此,毕业创作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课程,四年级学生通过大半年的拍摄和制作,以一组完整的作品展示其个人的摄影思考,是学生合理运用摄影技巧、表达创作思想和摄影观的阶段性水平体现。
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题材和材料限定,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寻找到自我表达的恰当出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宽厚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及整体呈现的把握能力。要求作品具有当代精神的文化视角,关注当下的社会变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着眼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实践,在保持摄影语言的纯粹性的同时,探索摄影表现形式和运用多种语言的可能性,以主观视觉与情绪的传达为路径,力求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依据这样的目的,根据摄影专业的创作特点,我们将毕业创作方向归纳为四类,分别是“艺术与实验摄影”、“纪实与专题摄影”、“商业与广告摄影”、“新媒体影像”。通过指导教师的讲授,对相关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课堂讨论,由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具体创作草案。经过多次的课堂集体讨论与师生的一对一的交流,制订出详尽的毕业创作方案,包括作品立意、摄影手段、拍摄与制作进度计划,最终展览形式等。随后是实验拍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摄影技巧和主题的契合度,师生的随时沟通促进实验拍摄的完成,并确定每位同学的图像样式与标准。之后就是大量的实际拍摄和电脑后期制作,按照毕业创作方案的进度完成作品。这之中会根据拍摄的进程深入,对学生之前的创作方案作部分的调整。通过这一系列的辅导工作,以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强调其作品的个性化表达,最终促使学生的毕业创作能够是一组完成度、深入度较高的摄影作品。
在辅导中,我们实际上很少强调数字摄影技术和银盐摄影技术的孰优孰劣,通常是基于同学本人的使用习惯以及在某些题材上利于哪种材料的特点发挥,引导学生使用哪种摄影技术,甚至是两种技术的混合使用。很多摄影作品是先利用大中画幅胶片相机的底片尺寸和某种胶片的成像色彩特性进行记录拍摄,冲洗后再通过扫描仪转成数字讯息,进入电脑后期处理,最终也是采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微喷打印完成品。这样的方式发挥了大底片的成像优势,也保留了一部分所谓摄影作品的“胶片感”,同时也发挥了数字摄影技术后期制作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数字影像技术时代对摄影教学的影响
毋庸置疑,当代社会已经完全进入数字技术时代,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网络的生活方式、基于数字化的影像传播,改变了摄影的意义、摄影的观看方式、也改变了摄影创作的思维路径。教学中,我们对待数字技术的态度和理解也在发生着转变。
1.摄影的观看和意义
感光材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摄影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摄影的意义和观看方式。170多年前,达盖尔等摄影术的缔造者们终于找到了将“光的绘画”留存下来的方法,卤化银的转换是其核心的技术。不论银版法、湿版法还是柯达的软片,摄影首先建立在了化学感光材料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摄影的器材制造、拍摄方式、拍摄对象、思考模式、影像价值都随着感光材料的变化而变化着。
在胶片时代,获得一幅影像需要经历拍摄、冲洗、放制等一系列流程,期间的时间跨度和消费成本以及得到影像的不确定性天然地赋予了摄影一种仪式感。十几年前,数字相机真正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银盐摄影技术在大众消费领域逐步被取代。摄影的消费成本越来越低,获得一幅影像变得容易和即时,原先获得影像的仪式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银盐时代的摄影作品多是原版原作,即使可以进行复制,基于同一底片的多次制作所得到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更何况摄影家可能并不是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制作同一底片的多幅图片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基于这种原作概念下的。数字影像的出现和逐步成熟,摄影的原作观看形式的意义正在被消解,我们每天可能阅览上百张图片,但大多是通过网络在屏幕上观看(电脑屏幕亦或手机屏幕)。数字时代,我们对待图片是随意的、快速的,没有了面对原作时的郑重和静观;数字时代,我们拍摄图片更多的是分享私人的视觉日记,而不是制造一幅经典的摄影作品。
从获得影像的快感转变到分享影像的快感,这是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字化传播带来的摄影意义的重大改变。因此,作为影像创造者的当代摄影师们,不可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记录,必须在图像里赋予个体对周遭生活的理解,必须带入强烈的个人观点表达,这直接影响着我们在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和摄影创作中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从2003年开始,我们几乎两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教学大纲,整体上是将分解的过细、过多的传统胶片摄影技术的课程进行压缩和重组,对应的开设一两门数字摄影技术的培训课程,设置主题性创作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具体的技术障碍。十年中,《摄影滤镜》、《彩色摄影》、《摄影构图》、《新闻写作》等课程被取消,对《摄影材料学》、《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暗房技术》、《黑白摄影》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合并,并增加涉及到的数字摄影的相关内容,新增设了《数码摄影基础》、《数码影像的运用与表现》、《艺术摄影》、《摄影创作》等数字摄影和创作性课程,修订和强化了《摄影史》、《视觉心理学》、《作品赏析与摄影画面控制》等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力图引导学生突破原有摄影视野的一些局限,充分应用摄影技术的所有媒介,在更广的视角下看待摄影和使用摄影表达自己。
2.数字影像技术对摄影创作思维路径的影响
基于传统银盐摄影的意义:获得影像的快感,传统的胶片摄影美学建立在记录特性的基础之上。作品强调直接性、瞬间性,工作方法通常是现场的、一次性完成的,这种在流动变化的拍摄现场即时截取某个片段的摄影方式,我们认为是一种“减法”的思维路径。因此,使用传统银盐摄影技术的摄影师,其思考的重点通常是“选择”,选择什么特点的胶片,选择什么样的光线与空间环境,选择截取哪一个瞬间的片段画面等。而数字摄影完全突破了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摄影的记录美学特征,所处的时代正好又是当代艺术借用摄影手段的时期,艺术家的介入,使得相比银盐摄影更容易使用的数字摄影在艺术摄影领域得到扩展,在摄影史中又寻找到了画意摄影的根源作其美学对应。作品强调观念性、画面的完美、视觉的冲击,从草图设计、数字影像素材的采集,到数字后期的合成、3D技术与插画等其他媒材与摄影的混合,诸如此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数字影像对原有银盐影像美学的全面颠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加法”的思维路径。使用数字摄影技术的摄影师或者是艺术家,其思考的重点通常是“制造”,数字影像的制作更像是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作画,制造怎样的视觉符号,制造怎样的观念,制造怎样的奇幻叙事。当然,现在还有相当多的摄影师坚持着胶片摄影的思维方式和拍摄方式,但是,数字摄影的“制造”思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从数字摄影的广泛应用来看,摄影原有的“真实”美学基本已经失效,影像的思维完全是在“制造”的路径之下了。这种特征在我们近十年的学生毕业作品中已经非常明显,单纯的现场记录的纪实、报道摄影作品在逐步减少,观念先行、对被摄对象的主观控制、戏剧化的布景、数字合成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
结语
摄影创作体会和认识 篇3
关键词:开发信息;大胆想象;组合有方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207-01
一、进行思维创新能力训练的迫切性
《中学语文教学法》规定:作文教学的功能之一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诚然,写作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收获多少,状况如何?在实际习作中,学生的创作思维潜在危机近年来不少学校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模仿习作步入误区。有句话为“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积极的意义在于,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快捷有效的途径。而我们的学生背范文为的是应付考试。
二是在评价上客观地剌激着学生背范文或抄袭。中小学生初始学写作怎么也不如作文书上写得好,自己实实在在的写了得不到老师的好评,那些“偷梁换柱”者却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三是老师和学生都对真实地反映生活认识模糊。有一学校军训了十天,十天的军训生活受益匪浅,同学们在写感受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生活原原本本的搬到书面上,另一种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认识加工出来的。结果前者得不到赏识,后者命运更惨,被学生批为“胡编”,有个别教师也不给予肯定。由于背范文、复制抄袭、“换汤不换药”“偷梁换柱”成为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中小学生的习作中很少看到创新立异的文章。
二、创新思维训练的可能
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事情或某事物的思维过程。作文应该是一种创造力的劳动,对于创造力的解释很多,但集中一点,就是重新组合自己已有的信息而产生出来的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能力。在写作时实际上,创造情景提供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的事。如作文的题目正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在现成的信息中自然会产生出无数新信息,灵感随之而来。河北省有一年中考“压力”一题“压”出了广大考生的创造力。他们有抒发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面对挑战变压力为动力的,有顶住压力反腐倡廉的,也有用拟人手法对话形式说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又有一年的“发现”之题,又发现了新的更多的发现。近年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吹响了思维开放的进军号。開放性的作文题目使学生广开思路,产生灵感,让学生一发不可收拾。
四、展开联想和想象给创新思维训练插上飞翔的翅膀
情景教学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想象力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它是人们在进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春》一文中独特新颖的联想和想象令人们品味不已。从花里的甜味想到秋实累累;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音、有调、有情、有义。如果说春风的和煦温柔能感觉到的话,那么“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清新鲜淳的味道决不是作者嗅出来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耐人寻味的想象是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果,这奇妙的构思是精神活动和外物的密切配合即神与物“游”的产物。
四、对信息加工改造是习作创新思维训练又一个重要环节
话题提供了信息,引起了联想和想象,“神与物游”,于是就浮想联篇,这就形成基本材料。那么对于这些基本材料该怎么处理呢?是全部录用还是有舍有取?毛泽东在《实践论》讲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的这段话科地概括了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的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份,只选取那些能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材料。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事物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真确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是通过外部的联系、表面现象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去把握事物本质特征。这一过程是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过程,由非逻辑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
当代作家魏魏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他在朝鲜战场上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已有的的信息很多,但文章中只选了:松古峰战斗,马玉祥从大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和某志愿军战士吃一把炒面就一口雪三个故事。这是文章主旨的需要,同时是一个思维发展的结果。
五、对材料的组合要加强训练
如果前几步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是人们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特性、个别方面的话,那么,下一步就该把头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合起来,这就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和材料的组合。也就是怎样开头结尾、以及层次的安排。组合材料应服从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纲,以纲统目才使文章严谨统一。离开表现主题,什么轻重、缓急、大小、详略则全部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创造力开发与培养
党校体会和认识 篇4
--------做一个积极向党心系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朱自清先生说时间是匆匆的,会在一切时候溜走,我们无法挽留却可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来实现价值。在上个周末我度过了真正有价值的时光,在那个进步的殿堂里,一直沿着进步的阶梯前进,沐浴在太阳的光芒下,我想,那一切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并且在温暖中不断升华,得到从所未有的满足。
我一向不善于言辞,在此刻却要不自禁地说出赞美的话语,真心感谢给予我这次珍贵的机会,让我可以坐在那里聆听,成为先进者中的一员。这次党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
通过党课我对党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党课上苏教授带我们回顾了那些艰苦岁月。时间回到延安岁月,这里没有优越的条件,只有贫瘠和荒凉。但是在这里,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条件艰苦造就了崇高,环境恶劣成就了卓越。在这里有抗大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张思德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延安整风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劳模精神----勇于创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那一切,虽然艰苦,却那么的让人心潮澎湃。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支撑我们前进、鼓舞我们奋斗的正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组织啊,让人怎么能不去热爱。
程教授带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走进了一段让人欣喜的时光,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十八大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美好的未来。但是程教授同时提到我们同时面临挑战,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中国周边环境不容乐观,领土纠纷,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依旧困扰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胡总书记提出了外交十二字:“平等互信,包容护鉴,合作共赢”。同时也要在党内进行整顿,严守八项规定,坚决防腐。党内一片生机,让人充满信心。
盛教授给我们发表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我校内涵式发展”的演讲,我们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的任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贴切我们生活的事情,作为将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心这些事情,为将来积淀养分,成为一个合格的先锋战士。
马教授给我们讲了中国大学生党员条件,马教授讲到我们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而同时我们又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成为大学生党员我们要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同时我们要坚定大学品格,向逯钦立和陆家羲同志学习。正如马教授所言:“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现阶段,我们作为大学生,还未走入社会,不能身体力行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但是我们要心系社会,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掌握坚实的知识,为将来的为人民服务做好准备。像逯钦立和陆家羲一样在科研上做出贡献,为祖国争光。马教授还提到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引用了胡总书记的话:“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大学生应该立志高远,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
这次党校之行实在是激动人心的,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世界上最为激动的事情是学习和进步,而同时可以拥有这两件事情,这真是一种幸运。我想这次党课会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将来指导我的人生,使我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类,成为一个积极向党心系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此致 敬礼
报告人:XXX
自我学习的体会和认识 篇5
尊敬的党组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使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自觉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人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第三,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本领。党章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作为大学生我更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此致 敬礼!
对城管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篇6
走上城管工作岗位已经十多天了,通过这段时间的行政执法实践,我对城管工作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充分感受到了城管工作对维护城市面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现简单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在走上城管工作岗位之前,我对城管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管的工作领域不是十分的清晰,以为城管主要是对小摊小贩进行治理;二是对城管工作的重要性不甚了解,认为城管可有可无。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是很狭隘的,城管的工作涉及到市容、市政、园林、环保等多个领域,对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维护公共秩序不被扰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城管,小摊小贩占据道路妨碍交通会得不到解决,工地外运渣土污染路面会得不到解决,商业宣传噪音扰民会得不到解决,市政设施、园林绿化遭人破坏会得不到解决。观念的转变给我带来了更加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也意识到了城市管理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困难之处就在于我们面对的往往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民众对他们的同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对法律的尊重。要想扭转这种不利的执法环境,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长期加强宣传,宣传我们行政执法工作“服务于民”的本质,宣传良好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对大家的重要性,引导群众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在情与法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正确的取舍。同时,对我们执法者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法律修养和执法水平,做到法律法规适用准确,程序合理,另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更多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增进交流,拉近与执法对象的心理距离。对待违法行为,要坚持教育为主,但对待一些屡教不改者,我们则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执法者的形象,做到该罚的罚,该取缔的取缔。
军事摄影的创作走向 篇7
从“单薄”走向丰厚
以全国、全军性的大型影展、比赛获奖作品,来衡量军事摄影的创作现状,虽不尽准确,但大体上可以窥见这一门类摄影创作的大致轮廓。
2000年以来,军事摄影创作在全国、全军性的大型影展和比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以代表中国摄影创作最高奖励等级的“金像奖”为例,从2001年以来历届金像奖评选,军队摄影家都有获奖者,尤其是2009年的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军队获奖者人数达到空前的6位,除解放军报周朝荣获得金像奖——图片编辑奖以外,其余5位作者全部为金像奖创作奖。军事摄影创作成果,从“单薄”走向丰厚,展示的是军队摄影创作整体实力的提升,是以自发性业余创作,向有组织性的专业创作转型的标志。
衡量创作成果从“单薄”走向丰厚,有两个标志:一是数量上的单薄向获奖数量激增的丰厚发展,二是题材表现上的单一性向丰富多彩的转变。
常常会有人问起,什么样的军事摄影作品是好作品?从众多获奖作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概括:好的军事摄影作品,就是以形象的视觉元素,生动、新颖、鲜活地反映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有着独特浓郁军味的作品。
观念形态:
从“传统”走向开放
军事摄影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就是战场纪实摄影,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战争史的真实客观记录。但是,这个好的传统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建国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以后,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战争环境消失以后,军事摄影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全国的摄影艺术创作在刚刚开始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不久,就受到“左”的干扰,走了一段弯路。改革开放后,摄影艺术的春天到来了,带来了摄影创作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而此时的军事摄影发展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观念形态的落后是其主要的根源。
这里值得特书一笔的是,80年代中期,一批军事摄影的老作者为我们解放思想,积极冲破“左”的束缚,带了一个好头。80年代末到90年代,军事摄影“传统”的框框受到猛烈的冲击,创作活动全面地开放起来。1988年全国影展,军队作者冯建新的作品《无名小站》获得金奖。这幅作品,在当时看来实在是算不上军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题材。作品反映的是驻偏僻地区部队基层干部家属来队探亲,临走时军人与爱人和孩子依依不舍地告别的情景。这一情景竟深深地震动和感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由于过去种种条框的禁锢,许多能够反映重大现实主题的平常小事、普通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偏差,都被忽视了。
如果说《无名小站》只是“传统”观念认为的“非重大题材”或“非典型人物”的话,那么,同在影展获银奖的袁学军的作品《初次进入舞厅》,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该作品最终为军事摄影领域接受,被广大官兵接受,就标志着军事摄影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创作手法:
从“表面”走向深入
80年代中期,我国摄影界曾为“摆拍”和“抓拍”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较量。一大批中青年摄影家率先打破了僵化、老化的创作观念。从历届影展比赛中我们看到,军事摄影创作正在日臻成熟,那种表面化、模式化的作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反映时代军营生活、深刻解读军营现实、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表现形式:
从“唯美”走向纪实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摄影艺术创作求美,讲究外在的形式美感,以其美的外表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喜爱,这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对美的认识,对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虽然军事摄影的优良传统来自于战场纪实摄影,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中,军事摄影创作仍然有大量纪实摄影的佳作频频诞生。正是在各种摄影艺术创作形式交叉发展的过程中,在“纪实”和“唯美”的反复较量中,军事摄影人逐渐在创作实践中认识到摄影艺术“纪实美”的真正价值所在。就军事摄影创作而言,纪实摄影中有“阳刚美”,但更多的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还原生活本真的那种淳朴自然的美感,取材于普通官兵训练生活、还原普通人七情六欲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情感美。
安全驾驶认识和心得体会 篇8
安全意识要坚定,不能受驾驶员身边人的影响,或者周边环境的影响,去改变自己预先设定的行车安全驾驶意识。
1开车过程中要保证行人,非机动车,公共交通工具优先原则,不管对方是什么行驶状态。
2对自己车的性能和车况要十分的熟悉。
3保证自己在行车中处于安全状态,如果不能在安全状态下要有脱离危险状态的方案。
4在车辆多的状况下要至少能影响后方2辆车以上的车距和车速。
5在行车过程中的静止状态(比如等红绿灯或者赛车),要清楚后车的车辆行驶意图和控制潜力,保证不被追尾。
6透过路口是必须要减速。
对精神分析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篇9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始的。它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心理发展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对于这些基本问题我不做过多的阐述,我主要举几个例子来说一下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及感想。
首先,我想先说一下神经症神经症在某种程度上看来,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副产品。社会变得愈复杂,禁止个人做的事也愈多,而这种禁忌的增多,乃是神经症根为流行。每种神经症都代表人心理上的一场战争。一方面是他无意识里的一些欲望或本能希望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某些受外界压力影响的因素却不准许前者的需求。拒绝的理由很多,比若说它是不道德的,或他在其他方面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等等。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内在的需要都被潜抑下来了。因为不能够以真正的形式来维护自己,这些需要只好借个人心理防御上的一些漏斗来粉饰自己,透过这层伪装,然后以比较不被社会反对的形式冲过压抑,侵入意识生活之中。这样,无意识里的欲望和需求,各以不同的替代形式表达自己和获得满足。它的真正面目既不易被看穿,当然就较容易被个人和社会接受了。而这些替代形式的表现,就是一般所谓“神经症”的病征了。我有一个亲戚,由于工作压力大,单位要裁员,而他要供房子,还有个孩子要上大学,所以有些抑郁,思想变得很偏激,但是还要保持比较好的状态,以求在单位表现的好一些,争取机会留下,还好发现比较早,接受了一些药物治疗,现在已经好多了。
神经症其中的一种症状——癔症。我以前经常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说一个没受过什么外在创伤的人只是由于精神刺激就不记得之前的事情了。比如,一个女孩儿的男朋友在车祸中丧生,他们之前非常相爱,等到男孩子死后有天早上一觉醒来女孩儿就完全不记得这个男孩子了,就好像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人,我以前很难理解这种现象,觉得纯粹是虚构,也是听老师讲过了之后才明白这是一种神经症,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老师恰巧说了癔症会表现为一个人应为不想看到什么东西就突然看不到了,不想记得什么事情就突然失忆了,我也通过联系实例更加明白这种病症的表现。
第二,我想举个例子分析一下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来帮助我说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我就是没有束缚的我们,遵循这让自己快乐的前提,弗洛伊德用它来代表每个人的无意识里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它是能量的巨大储藏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里;它也是我们所有的热情、冲动和习惯的来源;并且总是费尽心机地要满足它们。为了达到个人生活的满足而产生的冲动经常很复杂,没有道德观念,甚至也缺乏逻辑的推理。它对现实是陌生的,唯一的兴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以满足本身的需要。它百分之百地接受“痛快原则”的支配。但是自我就是要受到理性控制的,是每个人的人格里极为有力的因素之一。自我相在本质上是文明的产物。它是每个人身上不能不具有的“控制”室,主管我们维持一般正常而守法的生活。“自我”是部分属于无意识、部分属于意识的东西。意识上,它尽力使我们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无意识上,自我压抑了他认为不道德的某种性格。就用自己打比方吧,要是只遵循本我的感受,我应该每天不去上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等等,但是我不能,因为我知道将来我要步入社会,我要学习知识,我要受很多规则的约束,因为我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自然也就不能只保持自我的状态。因为我们要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能完全随心所欲。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希望老师能帮我解答一下:一个律师也是人,也就有本我,这个无可否费,但是他为一个杀人犯做辩护,当然他自己也认为杀人是不对的,可是他要在法庭上为这个犯人争取轻判的机会,这涉及到人格构成这发面的知识么?如果涉及到了,如何区分自我和超我?
最后,我想说说移情和反向移情。我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明白,所以决定说一说,要是有什么不对也希望老师能帮我进一步分析。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转机,可以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治疗者应向患者指出移情是童年经验的反映,帮助他离开内心深处的冲动。通过成功的移情分析,治疗家可以为治疗者提供早年情感经历的线索,有助于患者对自身问题的正确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对自身问题的领悟。移情的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使病人跟好的释放自己的情绪,更相信治疗者。反向移情则是治疗者不能控制自己使得自己过分的进入角色不能自拔,这样会影响治疗,也会是双方都出现心理病态。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对于反移情我没什么分析,查阅了一些资料也没有什么信息,所以不是很明白,希望老师可以帮忙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摄影创作的意境美 篇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48-01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关注、改善有了新的需求,人们不单单渴望物质上的满足,对精神上的需求也更高了。因此,在摄影创作的时候如何处理摄影与环境、人之间的关系,摄影创作意境各方面的因素如何在整体关系中发挥作用,变成了关键。从它的意义上来说,不单单是创作的一片艺术作品,他还是一座与人们心理上沟通的桥梁,它可以传播感情、交流思想、净化心灵。
关键词:摄影;审美;境界
美学不是论证世界存在的知识哲学,而是以张扬人文品格,提升人生境界为归趣的人生哲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学的对象不是一个纯然的事实的世界、自然的世界,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
我认为美就是一种“境界”,关于“境界”在中国的文献中,“境界”一词来指土地的界限或疆域的边线。“境”的本意是“界”即疆界的意思,从“境”的本义来看,“境”不过是一个象征存在的物理空间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既不是道德境界,也不是宗教境界,而是一种审美境界。审美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最终的觉解,是物我同一,主客混合。呈现无限心灵空间的自由境界。
1艺术意境与摄影创作意境
1.1 艺术创作的境界美。
艺术创作中有多种美感而那一种美具有足以高的境界美?境界的核心是超越。动物只有当前和现在,既没有过去和历史,也有未来与憧憬,说明动物是没有超越的。就是说,只有人才能构成对实在的超越,形成境界。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以及在摄影创作中表现是如何体现的?对意境的理解光是情真景真是不够的,对意境的理解,只有锲而不舍的探讨,才能对中国这个独有的概念博大精深的内涵有所窥探。情真景真只是意境的一个真实特征,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因而这几大特征构成意境的总体特征,也是意境美的体现特征。
1.2摄影创作的境界美。
摄影是以视觉形象表现的形式来载荷信息的,是对现实存在的视觉映现,因而具有审美的视觉形象表现性。摄影意境是从真实的写实映现中蕴含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这蕴含的审美理想范畴是广范的,它包含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整体的思维意识。因而意境在摄影中应当属于一种高级的审美效果体现形态。这种意境形态的呈现,能使大众即快速体验到摄影作品的审美愉悦,又解读到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意境是摄影体现的另一个显著突出的特征,就是含有重要内涵而又高度概括的标题与说明,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对大众解读摄影作品蕴含着的信息,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是直接的、快速的、深层的、理解的。因此,把意境纳入摄影形式的表现体系,是对摄影审美表现形式的丰富与扩展,使摄影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可以说,在摄影表现中摄影意境之美,是体现人类审美追求的整体之美。这将对摄影佳作的产生走向世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攝影影创作意境的分类
2.1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
2.1.1从整体意境来看,也就是由作品的实境与虚境共同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艺术整体。从摄影上来看,摄影画面的整体意境是构成摄影主题表现的重要形态,也是摄影表现的主体特征。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体现摄影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用辩证的方法来看,整体又是由局部组成。而局部意境要服从整体意境。因此,从局部意境开始到整体意境的形成,是摄影表现的必经过程。因而整体意境的体现是受到局部意境的制约。
2.1.2从局部意境来看,局部影像是组成摄影画面的主要因素,是意境几大特征主要针对的形态;也是画面主体的表现对象。在摄影的表现中,主体局部的选择与表现是关系到整体内容能否得到全面体现的主要方面。从突出主体的角度来看,典型化的局部刻画和其它局部向典型指向是形成摄影画面整体统一的关键环节。从摄影画面形式表现的角度来看,画面形式表现的原则只能有一个主体,其它都是局部的陪体。否则,画面将无法形成视觉中心。因而局部意境的形态组合是体现整体意境的重要因素。
2.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摄影意境对“有我之境”的运用,并不等同诗词意境的“有我之境”。尽管摄影是反映真实存在的事实,不能像诗词画意境那样,进行主观意造。摄影意境的“有我之境”正是体现在理性、感情、个性的统一之中,而且主观意识比较突出,是属于摄影意境中的“有我之境”。这实际上是显现在画面上的意境之美。
在摄影意境中的“无我之境”,是情感内蕴的意境画面。也就是说,具有隐讳的意境,表面不显的画面效果。然而,“无我之境”并非无情,在自然的外壳里,蕴含着一种只有凭感觉才能体验到的情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摄影意境的表现中,对主观意识深藏不漏,对情感只能意会的“无我之境”表现形式,应当说是摄影者的高明表现手法。即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映现,又要让隐藏的作者情感在起作用。这种隐讳情感的表现方法,是摄影意境中的“无我之境”。当人拿起相机对准拍摄对象时,就是主观的作用,否则就不用拍摄了,道理就这么简单。可以说,无论对摄影是多么的客观性把握,都是相对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如果一旦缺少主观判断性,就会失掉伦理性、道德性、人类追求未来的方向性。因此,对主、客观的把握是求得相对的均衡,如果失衡,偏向主观也会失掉真实性。
诚然,不论是“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的表现方式,都是在一个原则下所展现的意境表现方式,这个原则就是摄影的真实性。
3结论
诚然,意境。中国独有的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概念,为世界艺术表现领域,增添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体现了东方艺术表现的审美理念,对东西方审美理念的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摄影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意境表现形态,是国人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5页,商务印书,1979。
[2]陈来:《有无之境》,5、6页,人民出版社,1991。
[3]《哲学论从》,1988。
大学生顶岗实习认识和体会 篇11
在各大站和平台上,提起“顶岗实习”,师范大学的名字必不可少,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知名度。
我在大三的时候选择了顶岗实习,我选择的学校是正定四中。
20xx年4月2日上午,靳老师,魏老师,吴老师到正定四中看望实习生并指导工作。老师们的到让我觉得我们是我校的一部分,师大的老师和领导们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是我在外实习的坚实后盾。
我们几个人准备了讲还有说。老师们听了王志芬讲的.数学,她讲的是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师大老师和正定四中的吴校长都在教室后面和我们一起听,并认真记录,不时交流。之后,魏老师把我们叫在一起,给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然后,小组内其他组员进行说,并录像,发给魏老师,以后进行指导。
我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体会和建议 篇12
不知不觉大一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这两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我深有体会,以下我将结合实际谈谈我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体会以及我们学校体育的几点看法。
一、对大学体育的认识和体会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有着天壤之别,大学体育基本由老师指定任务,但后者让我觉的更加充实,让我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时间。体育教师比较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大学体育课教学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
大学第二学期我们就可以自由的选择体育课程,我所选修的是网球,学习网球的过程中我明确了自己的体育爱好,学到了很多网球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二、对我校体育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体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平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本校的学生,我明显的感觉到我们学校开的体育课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我校供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太不多,比较简单枯燥,很多学生不能依自己的爱好选择所修课程,这就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建议学校增设一些课程,如游泳、乒乓球等。
2、学校体育设施稍显落后,室内练习场太少,缺乏一些优良设备,操场需要扩建,增设看台,以便学校举办大型活动。
3、体育教学中缺乏竞争意识,老师应该在课上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4、教学课程中应注意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在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学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
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现实社会中,人类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大集体。体育活动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是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因而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讲,体育就是生命的动力,就是生命的源泉,就是生命的力量。体育课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实践,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上好大学的每一节体育课是我的愿望,喜欢体育运动,创造一个成功的自我。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书本上多没有的知识,亲身体验体育精神和实践,感受健康体育和完善人格的培养。感受体育的每一个动作,细心听取老师的每一句讲解,在有规则的活动中感受快乐,积极进取在比赛中获得成功!
【摄影创作体会和认识】推荐阅读:
石油摄影创作07-26
摄影创作中光的表现09-26
摄影创作的思维方式10-06
生活是摄影创作的源泉08-09
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08-11
摄影记者谈学习摄影的心得体会10-10
入门摄影心得体会05-15
摄影心得s体会06-11
对中国油画创作的体会08-29
人像摄影心得体会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