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考新故事创作中素材的处理和妙用(共1篇)
编导高考新故事创作中素材的处理和妙用 篇1
新故事创作中素材的处理和运用
新故事创作对题材的要求,应当说是比较苛刻的。编辑部要求作者们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如果按照这些编辑部老编们的要求直接到生活中去寻求创作题材,那是很难有所收益。生活中不太可能提供你现成的故事.那么,如何切解决这题材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故事作者在掌握新故事特性的前提下,善于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
一、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素材 素材,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艺术处理的原始材料。它可分为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所谓直接素材,是指我们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人物、事件;间接素材是指我们听到过,或通过一定文字资料而掌握的人物、事件。新故事创作的素材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简括地说,其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
这些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新民间故事,其中一部分还是比较成熟的,经过作者搜集整理发表以后,成为优秀故事作品,如《马大哈住宿》等。
这些从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的成活率较高。因为这些片断之所以能在社会一定范围内流传,说明了它们已具备了某些口头流传的条件,一些精华之处,往往是我们个人构思所难以达到的。把它们吸取过来进行创作,往往能使作品保持较浓的民间故事特色,易于记忆、讲述和口头流传。因此,我们在从事新故事创作时要十分注意收集这类素材。
在整理这类素材时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赋予这些素材一点意思,使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或能告诉读者一点那怕是浅显的道理.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往往趣味性特强,但免不了过份追求趣味而少了些思想内容和积极意义,照搬这些流传的片断要发表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者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里我还是以汪黎明先生的《马大哈住宿》为例,与同学们谈谈流传故事的改造: 《马大哈住宿》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流传的版本是:一小伙子做事马大哈,在外住宿时,洗了短裤光身子入睡。半夜里起来小便,赤身裸体地被关在门外,闹了个大笑话。原来的流传版本相当风趣,但显得低级趣味,马大哈这人物没个性,仅仅只是取笑他,挖苦他,令人一笑而已。这样一个故事,只能在私下讲讲,上不了台面。汪黎明先生在得到这块材料后,与同道一起进行了讨论(我们杭州的故事作者经常在一起活动)。大家认为这本子值得改造,要改好这本子首先得让马大哈这人物立起来,而不仅仅是出出洋相,要赋予一点意思,让人们懂得做事千万不能马大哈„„
于是,汪黎明先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设计了“画短裤”这一细节。这个细节使整个故事活了起来,它赋予了“马大哈”个性,使这个人物显得十分有趣又带一点可爱。通篇作品幽默的格调不但没变,相反味道更浓。作品在《故事会》发表后,曾被多家书刊收入,被认为当代幽默故事的精典之作。
(二)社会新闻
我们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指在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使人们感兴趣并竞相传播的新奇、有趣的真人真事。这些能传起来的社会新闻和社会上流传的新民间传说有着十分相似。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密切的关系。从流传的方式上来看,都是口耳相传;从内容上看,所反映的大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从情节上看,大都是比较奇巧并有种着一定的趣味性。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看,社会新闻往往是新民间传说的胚胎,不少亲民间传说都起源于种种社会社闻。
因此,学会从社会新闻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无疑也是我们搞新故事创作的一条捷
径。
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类素材呢?对待这一类素材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构思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设计几条不同的路径,从而选择一条适合故事发展的线路往下走„„
在此,我想以我的拙作《偷出来的故事》为例,与大家谈谈这类素材的处理:大约在七八年前,我听到一则社会新闻,我居住的那个小镇的镇政府团委办公室在一天晚上被撬,被偷走一大笔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个小女孩治病的捐款。由于偷走的那笔钱的特殊性,这消息一下传得飞飞扬扬。我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心头为之一振。怎么捐款也会被偷呀?我觉得这可是块好素材,它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它是一个老百姓所关注的素材,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于是,我便开始构思。我想到我们当地有些机关干部均在办公室里藏私房钱,从这里引申开去,我大胆设想了一系列情节,构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情节完全虚构的。生活素材只给了我一个创作的欲望,并没提供我完整的情节。我在虚构时便注意了真实性,将故事编圆。使人感到确有其事一般。比方说,生活中小偷良心发现的实例是很少的。但我在这个故事里,经过一系列地铺垫,使小偷的良心发现变得顺理成章,使读者看不出有多少编造的痕迹。这“将故事编圆”的手法,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关注的。
(三)亲身的经历、体验和观察
这是新故事创作素材又一主要来源。
虽然说从流传的新民间故事片断和社会新闻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的成功率比较高,但毕竟这些间接的生活素材与我们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比较起来,占的比重实在是太少了,根据这些素材去进行创作,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故事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运用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和观察到的直接素材来进行新故事创作,必将越来越成为新故事创作的一个主要途径。
写故事要做有心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人家可以一笑而过,你可得多想想呀,有时候,多想一想,一件小事、一个小细节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
那一年,我家里的大门上要装只“猫眼”,我请了个朋友来装。可谁知到了说好的时间,那朋友打了个电话,说有事来不了。我火了,“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吃带毛猪”了?自己装!袖口一撸,亲自上阵。可装好一看,天呀,我竟将猫眼装反了~~~~~后来,我细细一想,这细节不错呀,绝对有戏!于是,七想八想,便有了《“猫眼”反装》这故事„„
还有一年,我参加残疾人的文艺汇演,演出归来,我和一位盲人推拿师聊天,他很有钱。但他和我说了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他说:“如果能让我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我愿意奉上自己所有的财产”。这句话当即触发了我的灵感,我觉得如果把他是盲人这点包起来,将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呀。于是,经过调动生活积累,融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我写出了《看一眼一百万》„„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将那些小素材存储在我的“仓库”里,空下来时看看想想,看是否能触动起灵感的火花。只有积累的多,用时才召之即来。而这种亲历的事例写出来很少会碰到撞车现象,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报刊媒体上的新闻片断、其它体裁的枝枝叶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已占了很大的份量,这些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成了我们的间接生活,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写作上的灵感,成为我们写作素材的又一个来源。
记得有一年,我偶然看到一篇杂文,上面有个细节,说是某领导老是有人找他批条,找他批条的人实在太多,有些还不能得罪,无奈,他想用两种颜色的笔批条,基中一种颜色是没用的。看到这里我眼睛为之一亮,这可是个好点子。我当即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事后,我以此事生发开去,构思了一个故事《局长批条》,得了当年“海燕杯新故事征文”二等奖。
有一次,吴桑梓大姐在看报时,看到了一个健康孩子长期限跟哑母生活在一起,结果变成了一个哑童的消息后,她从中看出了“奇”。于是,便结合她平时的积累(她有许多各类资料卡片),创作了《哑童巧计除盗贼》一文。
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写不完的素材。素材的来源还有许许多多,但主要是在这四个方面。其实,我上面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正确的说法,素材来源应是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两大类。我之所以分细,是为了便于各位理解。
素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在不违背生活真实基础上去选择素材
搞创作的同志总要搜集素材。当许多素材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由于新故事题材特性的不同,在素材选择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要求。根据一些优秀新故事作品创作在此方面的经验来看,它在素材的选择上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这对于新故事创作来说尤为重要。忽视了这一条,作品便难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故事要反映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她反映的观念必须符合老百姓的观念,不能太超前,否则老百姓接受不了,你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市场。
二十年前,有个作者谈了这样一个素材:有一对青年夫妇,各自都有了外遇,互相隐瞒着。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双方都发现了对方的秘密,两人经过协商,和和气气地离了婚,并且都向对方的情人表示,“我们脾气不合,自愿离婚;你们要结婚,我决不会有什么意见。”这个素材有一定的故事性,放在现在完全可结构故事。可在二十年前,它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不符合当今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我们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换句话说,它反映的内涵太超前了,在当时,老百姓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就难以被人民群众理解,当然,也就不利于作品的流传。
第二、不能脱离新故事题材和情节的特性。故事作品是一种情节艺术,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选材时注重素材的故事性,是新故事创作在素材选择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也是关系到新故事创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只注意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而忽视了新故事题材和情节的特性,那么,照样也难以创作出好故事来。前者虽然对新故事作品能否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一则作品是否是“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取决于后者,并且从众多的创作实践来看,在后者上花费的精力往往要比前者大得多。目前新故事创作中产生的大量“废品”,症结也多在这一点上:故事性差,情节太平淡,因而缺乏艺术吸引力,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不要轻易就放弃任何一个素材
生活中提供给我们的创作素材,往往不可能是现成拿来便可用的。所以,我们故事作者在选择素材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不一定就有故事性或趣味性;而那些符合故事题材和情节特性的素材,又不一定就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就使得我们的作者要学会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使素材成为一个好作品的题材。
我们有些作者还未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接触到一个素材,要么不经加工、提炼和改造,拿来就写;要么一看故事性不强,便轻易把它放弃了。这样,就使得许多经过提炼、加工和改造后可以创作新故事的素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而我们的一些富有新故事创作经验的作者,则十分珍惜每一个素材,他们每获得一个素
材,都要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哪怕有一点可取之处也不放过,抓住这一点去进行加工改造,使它成为一则成功的新故事题材。有时一时想不出门道,他们也舍不得丢,而将它保存在自己的生活仓库内,但日后再想。
在这些素材的处理方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取“故事核” 所谓“故事核”,是指构成一篇故事作品的关键性情节或核心细节。
吴天老师那篇《命运草》中的“故事核”是:父亲为决定谁去上学,让姐弟俩用草“抓阄”;丰国需那《“猫眼”倒装》中的“故事核”是:庞局长正和女老板倒在沙发上,忽然从门外传来“啊哼”一声干咳,弄倒最后,那声干咳竟是他老婆咳的„„
汪黎明老师那《马大哈投宿》中的“故事核”则是:马大明光着身子,无法去向女服务员要钥匙,便用墨水在下身画上了一条短裤„„
每当我们获得一个创作素材,无论它的故事性强弱与否,情节完整与否,思想意义积极与否,只要具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核”,我们就不要放弃,把这一“故事核”提取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去进行艺术构思,就可以创作出好故事。
《马大哈投宿》的原始素材是社会上流传的一则流传段子:有个采购员是个马大哈,到杭州出差路遇暴雨浑身湿透,回旅馆后便拧干衣服裸体入睡。半夜时分被尿憋醒,他想反正厕所就在对面,半夜里又没有人,自己“刷”地一下过去,“刷”地一下回来,不就行了。于是他便开门出去,谁知一阵风竟把门关住了,这下完了,他赤身露体地关在外面,服务员恰恰是个女性,闹了个大笑话„„
这个素材情节比较简单,并且没有什么积意义,但它具有了幽默故事的所有特征,极具风趣幽默。汪黎明先生得到这块素材后,考虑良久,一时总想不出个改造的法子。但他总是舍不得丢。反复思考,终于被他从中思考出“画短裤”这个核来。然后以这个“核”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材料,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其进行补充、虚构和加工,创作出了现在这篇作品。
(二)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
从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也就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初步提炼。在创作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素材有一定的故事性,但提炼不出积极的思想意义。遇到这类素材,就应注意把重点放在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上。一旦突破了这一关,问题便迎刃而解。比如我那《看一眼一百万》,原始素材仅为一句话,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我开始构思的故事仅仅是盲人捉弄一个歌星,显得太一般化,而且也没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于是,我重起炉灶,重新安排人物,结构情节,使得主题升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能否从素材中提炼出积极的思想意义,是素材转化为作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
从素材中提炼思想意义有以下几种情况:
素材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但缺乏思想意义或思想意义消极。从此类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需花费较大的精力,有时还得动一下逆反思维。
素材既有故事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性。从此类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比较容易,重点一般放在强化,突出主题上。
素材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或愿望情趣,但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从这类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比较容易,重点一般放在情节的加工改造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素材既无思想意义,不能体现人民群众的心愿;又没有故事性,趣味性,遇到这类素材最好放弃,以免白费精力。
四、不要拘泥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不经过这样
一个过程,很难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但是,生活本身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生活的翻版。它需要我们在不违背生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去进行大胆的虚构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而老老实实反映真人真事的作品,反会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
新故事为了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便于口头流传,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时,更需要虚构和想象,而且其虚构和想象的程度,往往高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这一点,我们从民间故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它不仅对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而且常常虚构、想象出许多超现实的人物事件。新故事虽说不能象民间故事那样去虚构、想象一些超现实的人物事件,但也不应太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而应在不违背生活本质的前提下,通过虚构、想象和夸张,对素材进行大幅度地加工改造。打个比喻,好比你去照哈哈镜,镜中照出的形象虽说夸张、变形很厉害,但它还是人,并且是“你”这一个而不是别人。“你”本身好比是素材,镜中的“你”才是艺术。我们的新故事创作,就非常需要把生活素材放到哈哈镜前来一番夸张。
没有大胆的虚构、想象和夸张,不对素材进行大幅度的加工改造,是不可能产生这些优秀作品的。而我们一些新故事作品之所以给人以太“实”的感觉,问题也正在于此:作者太“老实”,原封不动把生活素材搬进作品,顶多不过是剪剪补补,唯恐违背生活真实;不敢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缺乏大胆的虚构、想象和夸张。这样写出来的作品,群众怎么会喜爱? 所以,我们说:做人要老老实实,而写故事却要“狡猾狡猾”的„„
【编导高考新故事创作中素材的处理和妙用】推荐阅读:
编导高考面试自我介绍06-14
高考编导影评写作技巧07-26
影视编导高考面试之口试的重要性08-09
2023编导高考面试考官提问30问_潍坊天大传媒艺术学校07-21
高考作文名人故事素材09-25
高考备考哲理故事作文素材05-16
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库09-09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让座和道德05-29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指导07-15
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