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能

2024-05-17

传播效能(通用4篇)

传播效能 篇1

1 什么是军事游戏

军事游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刘秀时期的沙盘推演, 汉光武帝征讨陇西, 但是对于西北的地形和兵力部署并不了解, 为了更好的掌握敌我双方的排兵布阵, 于是沙盘就诞生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军事游戏也逐渐从现实走向网络, 世界各国利用军事游戏模拟战争环境, 指导军事训练等, 随着军事游戏的商业化运作的风靡, 军事游戏成为朝阳型产业, 发达国家在开发、运营网络军事方面更是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军事游戏的普及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给商业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军事游戏属于高科技产业, 容易吸引数量众多的玩家, 赚取高额的利润, 而且军事游戏的普及带来的间接效果是会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其次, 各国将军事游戏应用于军事训练, 通过游戏的逼真模拟达到军事训练的效果, 更有甚者, 在某些国家, 军事游戏更是可以作为有效的募兵工具;最后, 西方国家通过游戏中的价值观渗透导致游戏者对游戏开发国的盲目崇拜, 从而削弱了本民族的自信, 还有可能引起游戏玩家对游戏中设定的假想敌的误解与敌视, 甚至有些军事游戏能够达到煽动颠覆政权的效果。

2 军事游戏的商业效益

2011年10月底, 我军首款大型军事游戏《光荣使命》正式配发全军部队, 在军营中受到广泛欢迎。这款游戏的人物形象、服饰装具、武器装备等都是从部队真人实景捕捉模拟的, 较为逼真的模拟了战场环境, 缩短了军事游戏仿真度与部队实际训练的距离, 能够很好地满足官兵训练和娱乐需要。这款游戏面向民间开放后, 市场反应良好, 2015年6月1日, 我军首届军事题材网络游戏《光荣使命OL》由上海塔人网络接手运营, 从此踏上电竞之路, 迈向新的征程。我国独立开发军事游戏的时间不长, 基本上都是在引进的基础上加以微小的改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穿越火线”, 2011年在韩国由Smile Gate开发, 由Neowiz发行, 在国内由腾讯公司运营, 添加汉化补丁之后在网络上开始流行起来, 数据显示:2013年中全球营收最高免费游戏排行榜中, “穿越火线”以9.57亿美元傲视群雄, 成为创收最高的网络游戏。韩国作为游戏生产大国, 其生产的游戏一度占到全球游戏产业的半壁江山, 获得的商业利润更是不计其数, 游戏产业的崛起带来的更是产业结构的调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韩国开始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政府将网络游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 在管理方面, 由文化观光部组建游戏支援中心, 对本国游戏产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 游戏的附带价值也很可观, 以我国《光荣使命》为例, 该游戏投放市场后, 掀起了一股军事热, 与军事有关的消费品变得炙手可热。

3 军事游戏在军事训练中的辅助功能

将军事游戏应用于军事训练中已经越来越成为潮流, 军事游戏发挥的效果显而易见, 首先逼真的战场环境能够让模拟者身临其境, 体验接近真实的战场环境, 提升士兵经验第二, 军事游戏能够让参与者提高作战技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作战损伤, 从而为现实作战提供借鉴, 第三, 军事游戏有利于增加士兵训练兴趣, 帮助熟悉装备性能, 有利于培养士兵指挥、协同能力。在全球范围内, 运用军事游戏进行训练国家最早的是美国, 而且运用的比较充分。由一开始的《美国陆军》到2011年美国斥5700万美元巨资开发的号称“史上最真实的军事模拟游戏”——《步兵训练系统》作为军事训练的主要游戏, 美国从未轻视过军事游戏的“训练助手”功能。世界各国运用军事游戏辅助军事训练已经成为潮流, 当然军事游戏毕竟是模拟战场环境, 达不到实战的效果, 提高部队作战能力还是得依赖实战。

4 军事游戏的价值观植入造成的影响

上世纪流行于大江南北的游戏《红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红警》中尤里复制人的原型公众比较认可的说法就是列宁, 尤里原本是共产主义阵营的一名指导员, 精通政治工作, 在游戏中尤里具有控制人思想的技能, 另外游戏当中苏联将己方士兵的生命视为草芥, 突出盟军方面的人道主义, 在红警3里, 苏联的科技非常的落后, 而美国则有大量的未来科技, 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就给玩家造成了苏联阵营弱小而且不正义的印象。利用网络游戏对国家进行政治传播, 宣传自身价值观, 抹黑他国形象是文化渗透和侵略的新形式。2013年12月26日, 我国文化部发布通知称《战地4》是一款违法游戏, 所有有关《战地4》相关提供下载、补丁、攻略、新闻等要求在24小时内删除, 原因就是《战地4》对我国的丑化和抹黑。《战地4》描绘了中国一个妄想发动政变夺权政权的反面将军形象, 政变后中国对美国开战, 其编造的中国邪恶侵略的剧情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被文化部认定是一种文化侵略行为。并且其中还夹杂了不少的不文明用语, 再加上游戏出现的恶搞情节显得整个游戏不伦不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佳航表示:游戏中一些扭曲的事实会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误导, 初步形成价值观固化, 其危害不仅在当前, 更在未来。

当然, 军事游戏如果价值观植入得好, 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美国20世纪初曾遭遇过“征兵难”的问题, 2007年, 美国陆军耗资700万美元制作了一款射击游戏《美国陆军》, 在网上受到热捧, 吸引了美国数以万计的玩家。按美国知名军旅作家汤姆·查特菲尔德的说法, “在16~24岁的所有美国人中, 又30%的人由于《美国陆军》游戏改变了对陆军的看法。”后来的调查也发现, 在此之后入伍的新兵, 20%~40%在入伍前都玩过这款游戏, 军事游戏的社会效应可见一斑。在我国, 《光荣使命》网络版推向社会后, 也曾被赞誉为全国夏季征兵宣传的“神器”, 而在最新的《光荣使命OL》中抗震救灾模式和保卫钓鱼岛模式等内容则对于激励官兵的爱国精神和强军报国之心具有显著的作用。

摘要:军事类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玩家的欢迎, 在现实生活中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其不仅可以赚取巨大的商业利润, 也被广泛应用到军事训练中并发挥作用, 其背后价值观的植入也不容忽视, 探究军事游戏的传播效能, 有效利用军事游戏传播我们的声音, 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军事游戏,军事训练,传播,价值观

新媒体的公共危机传播效能研究 篇2

公共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 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 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 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它往往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大的情况下, 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

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五大特征, 即突发性、威胁性、紧迫性、公开性、不确定性。正是由于公共危机具有这样的特征, 使得公共危机一旦爆发, 就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社会秩序, 对政府和组织的形象也起到了巨大的消解作用。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公众处于不知情状态, 尤其是当涉及个人健康、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时, 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往往会对形势的判断模糊不清, 甚至会无所适从。如果任由人们对信息作出盲目的选择, 进而形成各种流言蜚语和不利的舆论导向, 就更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社会恐慌, 导致事态激化。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这条大船上的“瞭望者”的应对危机的功能。

新媒体的定义

21世纪以来,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给媒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成为大众传播中越来越坚实的媒介力量, 可以说如今我们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 而言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IPTV、桌面视窗、触摸媒体、博客、播客等。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的特征在公共危机传播中产生的效能

在信息化社会, 大众传媒是人们主要的信息源, 因而大众传媒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 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演变和进程。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 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新媒体是新技术催生的新传播手段的结果。新媒体运用新的技术, 具有海量的信息处理能力, 并且新技术支持它们可以与受众建立真正的联系, 实现了充分的互动。同时, 它们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及报道中除发挥大众媒介共性的作用外, 还具有一系列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的特殊效能, 其中既有正向效能, 也有负向效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新媒体的特征来研究其在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的效能问题。

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实现个体化, 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往往是由一个特定的传播机构, 如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向受众传递信息。而随着手机和互联网使用的普及, 新兴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与个人传播两方面的特点, 兼具多种媒体内容表现形式。现在有学者称新媒体是“5A”媒体, 即anytime、anywhere、any information、any media, anyone。这就是指任何人可以通过新载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媒介信息表现形式传递任何信息。尤其是手机媒体, 更具有贴身性、互动性和到达率高的特点。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全国多个地区有震感, 短时间内无法准确确定震源。然而四川当地一些个人将地震发生时用手机拍摄的实景第一时间上传到互联网上, 使外界的人们在传统媒体报道之前更早地获知震区的情况。

由此看来, 新媒体中个人可以作为传播主体的特征在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加速了信息的传递, 有利于受众及政府相关部门了解事态情况,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然而正因为此, 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负向效能。

公共危机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 它以某一突发事件为爆发点, 之前的酝酿阶段称之为潜伏期;在危机爆发后, 又可以分为初发期和持续期;最后进入消退期。针对公共危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大众传媒只有遵循其本身的传播特点, 采取相应的传播策略,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介的宣导抚慰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公共危机的潜伏期, 社会系统或组织较长时间地积累矛盾, 危机处于量变阶段, 因为没有明显的标志性事件发生而不易被人察觉, 这是最容易解决危机的时期。新媒体由于传播主体可个人化、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缩短了危机的潜伏期, 使其有可能成为危机发生的“助燃剂”, 对危机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8年10月20日, 一条“广元柑橘有蛆虫, 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 暂时不要吃橘子”的短信通过手机和网络大范围传播, 不少人开始谈橘色变, “蛆虫柑橘”成了网络上各大论坛讨论的关键词。公共危机由此引发, 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受“广元蛆橘”的影响, 全国多个省区的柑橘大面积滞销。柑橘熟了, 果农不敢采摘。橘子价格直线走低, 销售者却仍逃不出眼看着大量柑橘烂在手中的厄运。此次危机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其实早在“蛆虫柑橘”短信传播之前, 广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对此事件高度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住了疫情的发展。

2008年9月22日,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局核实确认发现柑橘大实蝇。在随后立即展开的排查中, 确定发生疫情的柑橘树占全县柑橘树总数的8.9%, 蛆果率为1%左右。

9月27日, 柑橘大实蝇疫情防控通告发布, 政府对所有果实进行统一收购, 然后深埋、消毒作无公害化处理。

10月6日, 广元市政府应急办向四川省政府递交疫情应急快报。同日, 省、市联合调查组赶赴旺苍,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实行严格监测和检疫, 严禁柑橘类果实向外调运。

如此迅速地处理, 本可将潜在的公共危机处理在萌芽状态中, 但由于手机、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突然使危机由潜伏期进入初发期, 继而大规模爆发, 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新媒体运用新技术形成的传播机制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更易将信息扩散开去, 形成集体舆论导向。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运用电子通信新技术, 可以直接点对点将收到的信息快速转发出去, 并可迅速得到反馈。这就更易在受众中形成统一的舆论导向。

2008年3月14日,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发生了有组织、有预谋的打砸抢烧恶性事件, “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企图如司马昭之心, 昭然若揭。全国上下一片声讨之音。网络上迅速出现了许多“我的中国心”、“爱心护中国”的标语及图片, 网民通过相互转发, 一时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 充分调动了所有中国人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凸显了新媒体在化解公共危机恶性影响, 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正向效能。

2008年9月, 多个省市集中出现婴幼儿患肾结石事件, 卫生部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浮出水面。随着报道的增多, 网络及手机等新媒体上开始出现大规模转发网民自编顺口溜的现象。“三鹿奶粉, 三聚化工集团荣誉出品”;“每天喝三鹿, 直奔黄泉路”。由此看来, 新媒体不仅在公共危机事件的消息传播扩散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而且在舆情导向的形成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介质载体特征。网络文化的戏谑、消解特性在此舆情导向的形成中一览无余。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加多元, 包容性更强。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主体更多元化, 传播受众的参与性更强、信息海量、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 使得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较之传统媒体更加丰富、更具包容性。

2008年年初, 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都对这场危机事件的相关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报道。

5月13日深夜, 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出现在互联网新浪论坛上:“我也是军人, 我们部队现在待命准备去四川汶川救灾, 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却没有人救……我老婆现在已7个月的身孕, 没有食物和水, 今天上午联系了一次, 已经饿得不行了……我马上就要出发了, 也许很难联系她……虽然无论怎样我会尽全力去抢救汶川灾区老乡, 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给她带点吃的, 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 求求老乡了……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 是老师, 求各位老乡帮忙。”这则类似寻人启事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人们开始自发地寻找这位急需救助的军嫂。5月15日, 网上出现王琢已于14日被找到并成功得到救助的消息。人们利用网络及手机互相转发告知。新媒体对于这则求助信息的传播, 使得冰雪无情人有情, 人民子弟兵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这场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得到了更好的宣扬, 增强了人们众志成城, 抗击灾害的信心。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广泛, 形式灵活, 也极有可能为公共危机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负作用。

2009年7月5日, 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有组织、有预谋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幕后黑手——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组织, 他们正是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信息, 煽动、策划、指挥了这起暴力事件。6月26日, 广东韶关市旭日玩具厂发生一起新疆籍员工与当地员工群殴事件后, 热比娅和“世维会”在互联网上歪曲事实, 借机竭力污蔑我国民族宗教政策, 煽动不明真相的各族群众上街游行、示威, 并就行动作出指示, 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7月1日, “世维会”专门开会, 策划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煽动境内群众闹事。7月4日晚, 境内部分网民开始在互联网上大量发帖, 鼓动民众7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非法游行示威。7月5日l时06分, 乌市公安局接到报警, 称有人在网络上号召5日19时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进行非法集会。乌鲁木齐“7·5”事件从境外组织者策划到境内人员实施, 都借助了新媒体传播内容少有限制、传递便利的特点。

我们研究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效能, 也要看到其在报道方法上的不足。当危机发生时, 媒体需要尽快全面地告诉受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比如危机本身的状态、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危机是否会危及受众的利益、政府的积极作为等, 尽快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媒体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报道, 才可以将那些不可预测的危机分析透彻, 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大大减轻泛化的焦虑。因此公共危机发生后, 媒体第一时间采访权威信源尤其重要。如果民众无法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 他们就会转而寻求别的信息来源, 于是流言、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和壮大的空间。这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民众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造成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舆论混乱。新媒体对于公共危机的报道往往缺乏这种深度分析, 虽然新媒体提供信息快捷, 但民众对事件具体情况的获知一般都由传统媒体得到。若传统媒体无法与新媒体传播进度保持大体一致, 则谣言极易产生。在平息谣言方面, 新媒体也不如传统媒体有力量。

在新媒体时代, 对于公共危机的信息传播在利用好新媒体, 使之充分发挥正向效能的前提下, 更需采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机制, 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弥补新媒体传播的负向效能, 更好地引导舆论, 对危机的解决起到有利作用,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手机短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和问题分析》,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传播效能 篇3

一、精选信息源, 进行有效传播

信息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受个性因素的制约。在教职员工及学生中享有威望的人或机构传递的信息就容易被人接受。教学管理者及教学管理部门都应该在平时树立自己的威信, 与被管理对象融洽相处, 同时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选择威信高的机构来作为信息源。如某学校要组织讨论制订有关各级教师任期考核指标, 相关业务部门有教务科研处、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等部门, 考虑到组织人事处平时严格执行国家有政策与规定, 高度重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尽量给聘用工实现同岗同酬, 真正执行轮休、带薪休假制度, 由于工作原因无法补休的加班员工按政策发加班费, 在教职员工中享有比较高的威望。因此, 学校选择由组织人事处来牵头发布相关信息, 很快在教职员工中引起了关注, 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二、做好必要的铺垫, 进行有效传播

(一) 培养“共同经验区”

在教学管理信息传递流动过程中, 如果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水平、经验水平上差距过大, 就会给信息传递形成障碍, 影响管理效能。也就是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经验区”。近年来, 很多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对于很多高校的师生来说, 是新生事物, 教学管理部门如果能在实施学分制之前对师生员工进行培训与学习, 全面介绍学分制, 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就能形成一个初步的“共同经验区”, 再推行学分制管理, 必然事半功倍。

(二) 必要的培训

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和拓展训练等方式组织对师生进行相关培训, 传授多方面的知识和成功的案例, 提升师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满足师生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各方面竞争力的需求, 增添师生完成工作与学习任务的信心。

(三) 加强内部宣传

在推行新的管理制度同时, 有必要在学校内部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12月获得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单位后, 需要以项目管理形式推行新的管理机制, 为此, 学院大力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张贴POP海报、召开动员大会、举行各种主题活动、校园广播、热线电话、专题网站、官方微博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部推行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目的与意义, 各立项院校肩负国家任务的光荣与面临的艰难, 以及取得的系列成果, 激发全院教职工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为推行严格高效的项目管理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减少信息传递中受众心理障碍, 提高管理效能。

三、消除空间隔阂, 进行有效传播

当教学管理者和师生空间距离较远时, 教学管理当中一些复杂问题的信息传递有时就可能发生障碍, 影响传递效果。因此, 加强沟通, 消除空间隔阂, 也是提高信息传播效能的必要措施。

(一) 加强人际传播

定期就重大决策事项和师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听取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 融洽干群关系。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到所分管的部门、联系所、组, 找师生谈心、交换意见, 了解师生思想动态, 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为师生鼓劲加油, 及时疏导思想、理顺情绪。鼓励全师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及时反映工作过程中的意见, 建立学校最高管理层与师生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比如学分制管理中, 一些学生因选不上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教师而对学校管理心生不满时, 管理人员有必要与他们面对面进行耐心的解释, 然后微笑地鼓励他, 促进他的积极思维, 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 便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注重人文关怀

学校对师生多一些关怀, 解决师生实际问题, 适时为师生减压。通过激励手段让教师找到工作与学习的成就感, 着重关注竞争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加大情况下的师生的身心健康, 帮助师生缓解各种压力, 引导师生增强承受能力, 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成长。如创建阅览室;组织郊游、健身、体检等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心理咨询活动, 让师生学习、运用心理调控技巧。

四、拓展信息传递通道, 进行有效传播

根据管理部门需要传播的不同信息, 必须使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课程内容有重大改革, 需要或以卡片、录音、投影、多媒体、实物演示、课本剧表演等手段, 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师生系统传输信息, 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 接收各方面信息, 提高信息输入的质量。比如学生在学分制的选课结果, 也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快速传递给学生, 如在网络体系欠健全的院校, 充分使用校园广播、学校内部刊物、信息专栏、人际传播等方式将结果传递给学生, 以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选课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提高课务管理的效能。

五、减少传播干扰, 进行有效传播

任何信息传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干扰, 信息传播的环节多, 干扰可能性越大;干扰因素大, 传播效率低, 甚至出现无效传播;干扰的因素少, 传播效率越高。

(一) 减少信息传递环节

学校在管理中注意减少信息传递环节, 比如精简教学管理机构, 减少沟通的层次。根据信息传递链的运作原理, 机构的层次越多, 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只有努力减少管理机关的机构层次, 减少信息传递的周转环节, 才能真正做到减员增效, 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二) 提高文字处理能力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提高传递效果, 反之不仅会降低信息传递效果, 而且还可能引起受传者对信息的误解。管理部门的下发文件, 格式要规范, 在语言上既要做到准确鲜明, 又要富于形象性。在汉语中, 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 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实, 即使是同义词, 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 “优异”、“优秀”、“优良”, 这三个词粗看相近, 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鼓舞”、“鼓动”、“煽动”, 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 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为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做到文从字顺, 适量使用图表。

六、开通信息反馈渠道, 保证信息传输过程的完整性

信息反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十分重要。管理的方法、手段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信息反馈后对管理程序的调整, 因此, 教学管理中建立畅通无阻的反馈信息通道是极其重要的。通常可以投诉信箱、教学管理热线、教学管理BBS、短信平台、QQ群等方式作为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的通道。同时, 要保证反馈信息的通畅。所谓通畅包括信息能够顺利进入, 相关管理人员对反馈信息要及时进行处理分析, 作为下一步调整管理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提高下一个管理流程的效能, 形成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摘要:教学管理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通过融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做好传播相关铺垫, 消除空间隔阂, 选择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方式, 减少和建立畅通无阻的反馈信息通道等办法, 可以清除影响信息传输的障碍, 能显著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关键词:传播学,原理,教学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郑宇.传播学原理在战时舆论引导与控制中的运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

[2]夏德元.论传播学原理在图书宣传中的应用[J].出版广角, 2005 (, 2) .

[3]李文杰, 但红燕.控制高校教学事故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11) .

[4]徐文忠, 张秉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学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11) .

传播效能 篇4

(一) “走基层:我这十年”选题的接近性和贴近性

“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选题聚焦于退伍军人、身残人士、技术研发人员、教师等普通角色人物。记者通过平视生活的角度,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

分析发现, 在“走基层:我这十年”的报道当中, 选题围绕普通人物的“小事”来做报道。百姓工作生活报道比例达到41%之多, 接下来依次是生活变迁、风土人情、百姓喜乐。

(二) 《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叙事模式分析

(1) 聚焦“小人物”, 展开叙述。“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叙事焦点多为平凡百姓, 偏远地区教师、农村村民等是此次报道的“头号主角”。

(2) 节目新闻标题“栩栩如生”。鲜活的节目新闻标题, 可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走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采用的新闻标题形象、生动, 对主角人物称呼采用昵称如“金司令”、“猫哥”。

(3) 《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的节目“见微知著”。例如, “施德顺:医改给儿子的病带来希望”报道中, 凸显这个农村家庭在遇到病魔之时的困境与转折。施德顺的家庭遭遇是千万个农村家庭的代表, 将其反复报道、关照, 结合当前民生问题, 使人物的命运起伏支持节目, 后通过宏观数据、背景将节目提升高度, 结合时政, 反映问题及规律。

(4) 《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开场白别具特色。“走基层:我这十年”报道中, 主持人开场白娓娓道来, 叙述知名人士的十年变迁, 继而引起受众的共鸣, 回想自己的十年。

二、《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的影响力分析

(一) 深入反映社情民意

新闻要有生命力, 生命力源于事件背后所传达出来的社会问题和本质。这就需要记者真正的“走下去”、“沉下来”。在“哪里呀:中国就是我的家”报道中, 记录了玛利亚与社区居民一起跳舞、写毛笔字等场景, 记者与玛利亚一起练习太极拳, 看她表演川剧等。

(二) 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表达权

“走基层:我这十年”报道中所选取的人物均为社会基层百姓, 过报道他们的生活事事, 聆听其心声, 从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同时报道兼顾我国各个地区人民群众, 如西藏教师强巴遵珠、四川警察“猫哥”这些不同区域、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民。

三、《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的问题及对策

节目播出后, 官网上, 评论诸多。注册名为“央视网友4b1ple5”的网友发表观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像金司令那样, 时刻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 知荣辱, 淡名利, 守信念, 作表率。”;网友“飞飞龙”写道:“真正的共产党人, 人民向你致敬!”。

通过对39期系列报道的回顾, 我们可以看到报道围绕人民群众的“真、善、美”展开报道, 展现人物喜乐的一面, 积极弘扬基层群众万象生机的一面。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仍旧存在一些“悲凉”、丑恶的现象, 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影响基层群众的生活工作。

对于上述问题, 首先, 媒体要明确栏目的特点和目的, 将栏目定位为媒体的自觉活动。不要盲目跟随传统, 迎合时政宣传。其次, 要提升栏目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记者切记捕风捉影, 为了抓取受众眼球对新闻添油加醋, 导致栏目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再次, 是监管体制的建设及完善。

四、结语

近些年来, 民生新闻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在我国民生新闻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虽然处于发展热度的上升阶段, 但仍旧危机四伏:一方面, 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显露, 许多报道的新闻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其次, 部分栏目为抓住受众眼球, 不惜“猎奇”节目内容, 关注一些低俗、琐事之上, 民生新闻的瓶颈一直难以突破。

“走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共鸣, 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找到了突破口。本文对节目选题、叙述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总结发现其带来的影响力并辩证看待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试通过分析, 发掘好榜样的民生新闻特点, 进而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摘要: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会议, 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在“走转改”活动背景下, 中央电视台根据活动安排推出了央视记者《走基层》栏目, “走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总计为39期, 涉及报道18位普通人物。报道从2012年9月3日开始截止到11月9日。该报道播出于CCTV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 报道时长在30分钟左右。本文分三个部分对“走基层:我这十年”节目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了节目内容的特点。第二部分聚焦于栏目的影响力分析。第三部分探讨分析了节目存在的不足, 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走基层:我这十年》,民生新闻,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施政.浅议时政报道的新闻性[J].中国广播, 2007 (06) .

[2]王磊.让“规定动作”出个性——简论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 2009 (23) .

上一篇: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下一篇:电力经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