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效能(共10篇)
课程效能 篇1
摘要:书面表达考查的是学生综合、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是听、说、读的最后输出环节, 是与他人交流、拓展学习的最便利的交流形式, 是任何其他环节都不可替代的。在英语教学中, 忽视了“写”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现行教材越来越多地重视听、说的训练, 对写的内容安排相对较少, 且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疲于赶进度, 无暇顾及写作这一费时费力的教学活动, 直到中考来临之际才重视。英语写作教学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教学困境, 本文提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能的构想。
关键词:课程资源,英语写作,效能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英语教学要做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 贴近有目的的综合运用英语的活动。”但事实上,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却忽视了“写”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 现行教材也越来越多地重视听、说训练, 对写的内容安排相对较少, 且缺乏相应的指导。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疲于赶进度, 无暇顾及写作这一费时费力的教学活动, 直到中考来临之际才重视起来。写作训练常常存在一些弊端, 如写作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缺少任务的真实性;学生缺乏写作动机和自我观点的表达;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评价集中在语言的准确性方面。
书面表达考查的是学生综合、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是听、说、读后的最后输出环节, 是与他人交流、拓展学习的最便利的交流形式, 是任何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因为教师知道写好一篇作文不容易, 所以一些英语教师普遍有这样一种观念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 我可以介绍方法, 但这只对好学生有用, 对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讲, 不太适用, 全凭运气。当然, 大部分老师还是很重视书面表达的训练的, 但由于太重视了, 反倒起了反作用。有的老师每次在学生写作文之前, 都大讲特讲写作的方法, 左一条规则, 右一条注意, 无形当中增强了写作的神秘感, 久而久之, 一些本来学习就不积极的学生便会对英语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这样, 英语写作就成了一大难题, 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写作兴趣, 写作能力不高。
事实上, 我们完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效能。要想做到这一点, 首先, 我们要理清听、说、读、写的关系。
“听” (听写 ) 是写作前的练笔。听写句子、对话 、短文 , 是学生的原始习作。听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初步的写作从而产生兴趣。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 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形式。注重“说可以使学生增强语感, 了解汉英差异, 熟练日常用语与习惯用语。在平日写作教学中, 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口头练习, 如坚持值日报告, 可以是书上的课文, 可以是自己的日记, 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上的东西, 开学伊始就排表, 学生一般都选课文并以长、没学过的为自豪。曾经有一次, 一位学生把歌带到课堂, 歌词挖空, 正好是头一天学过的一些重要的词, 先听, 填空, 教唱, 以说促写, 以说帮写, 省时省效。因此, 口头训练在写作训练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进行广泛阅读 , 甚至是背诵 , 才能为写作训练提供大量语言材料, 才能“下笔如有神”。
初中英语教材 (Go For It) 的特点:Section A的1a—2c主要练习生词、短语和基本句型, 属单元内容入门阶段, 自3a开始, 有对语言知识的拓展, 加入了一些新元素;Section B增加了新的语言元素、知识点和新句型;单元结束落脚在对本单元进行最后升华的写作练习上。既然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教材上的语言资料, 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写作训练。
1.充分利用听力材料进行书面表达教学
把听到的说出来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听到的都是地道的、成熟的对话或篇章,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地道的信息, 可视为写作前的练笔。
2.通过对话材料进行书面表达教学
要充分利用对话材料, 首先, 要预先对本段对话内容中的重点单词、短语、知识点及固定句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设计内容紧靠所找出的词汇及知识点, 达到巩固知识点及操练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再次, 可以设计表格训练学生从现有材料中提炼信息。最后, 领会对话实质, 做好改写和扩写工作。学生应充分理解课本上的对话, 领会其实质, 即常用句型、习惯表达英汉差异等, 进而跳出对话进行改写, 有助于学生熟悉对话, 训练语感, 锻炼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因此有效改写和扩写对话, 也能丰富知识, 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课文材料进行书面表达教学
通过课文材料进行书面表达的教学, 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设计表格 , 训练学生提炼信息。
(2) 不同内容 , 设置不同形式。
(3) 初步练习之后 , 进行相关的拓展练习。
(4) 从成熟的练习册或报纸中寻找相似题目 , 进行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让学生感到练有所用。
4.使用不同的评比和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 开展课堂竞赛活动。例如 , 在连句训练中 , 看谁造得好, 连得好, 编得巧。
(2) 开展多种评比活动。通过各项活动选出典型, 让学生学有榜样。例如, 作文讲评中的“小先生”, 习作展评中的“小作家”, 等等。
(3) 体现优秀作文的示范性。好的作文在课堂上范读 , 师生共同赏析, 然后张贴在“优秀作品栏”中,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总之, 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有赖于扎实的基础、写作方法和大量的写作实践。只要我们从这点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良好的课内外语言环境, 就定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改变学生写作能力弱的现状, 在写作方面, 推动英语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师大出版社, 2010.
[3]郑秉捷.中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课程效能 篇2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上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文章基于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及学校、教龄、学历等影响因素,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提出了改进策略.
作 者:赵嵬 姚海莹 Zhao Wei Yao Haiying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刊 名:辽宁教育研究 PKU英文刊名: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0)分类号:G541.5关键词:教学效能感 课程改革 小学教师
课程效能 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效能 因材施教 预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35-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关于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其中一条是通过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最终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呈现,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做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创设出三维教学目标,善于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预设和生成”双结合的方法,提高化学课堂的效能。
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主要以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有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所以化学课堂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形势下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要能够推动教师转变守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实现化学课程效能。改革后的化学课程要做到兼具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要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几点措施
1. 教师对课堂教学要有合理的预设,但贵在生成
传统模式一味的重视教师的课堂预设,却忽视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存在,否认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权,大大的降低了教学效能的生成。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一方面重视教师对课堂内容的预设,另一方面则更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价值,把立足点放在课堂内容的生成方面。例如在讲授有机化学中“乙醇的氧化”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带几瓶啤酒、葡萄酒、黄酒和白酒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观察各种引用酒中酒精的含量,然后教师讲授乙醇在体内的含量多少可能引起的身体行为变化;这一环节一定会吸引学生对乙醇的兴趣。然后教师顺利的过渡到“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的知识讲解,并通过数次“将在酒精灯上烧热的铜丝迅速的插入烧杯中的乙醇中”这一实验,让学生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的闻烧杯中液体的气味,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变单纯的理论讲授为复合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对已学得的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掌握得更加透彻。
2. 教学过程要体现三维目标,鼓励学生的参与
高中化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知识目标主要基于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发现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教授“电解质”时,教师可以把“让学生能够了解电解质的含义”作为知识目标,并通过下定义、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指建立在已有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问题意识,要敢于质疑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约定俗成的现象,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探究物质成分及其变化的过程的快乐与奥秘所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3. 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能做到“因材因地”施教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辅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单一的教学方法,要寻找灵活的、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章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章节模板,建立一个“顺藤摸瓜式”教学体系,以主干知识为藤,分散知识点为瓜,尝试课前把不同的单元知识小版块交给学生分组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教师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精心的预习与研讨,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有利于学生产生质疑,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4.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收有放”,做到“收放自如”
一堂好课永远都不会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一板一眼的执行的,而是在教师的主导思路的引领下,学生不断的有新的思路涌现出来,可以说,教师是课堂的“纲”,这个“纲”不能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紧紧的收着,而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的调节松紧,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
结语
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课程的内容含量太大,教学时间又太过于紧张,再加上课程的弹性大,内容结构偏于松散等等问题,使教师在知识的把握与传授方面都受到挑战,所以,如何确实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目标,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能,就成为广大化学教师需要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于湘平.怎样让高中化学课堂充满活力[J].教学交流,2013(3).
[2] 牛研.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
课程效能 篇4
在写作教学领域中, 如何对学生作文信息进行反馈已成为写作教学研究的学术热点。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各种不同反馈形式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对于不同的反馈形式对学生的写作情感的影响研究得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有效的反馈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写作情感的影响。
二、利用有效反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必要性
语言教学的关键不在教而在学。教师是外因, 学生是内因。写作技能需要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所以, 情感因素在外语写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情感因素未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不高, 写作过程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写作焦虑程度过强,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价低, 信心不足, 导致半途而废。另一方面,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随之倍增, 平均每个英语老师至少承担着两到三个班级的英语授课任务。以平均每班40人为例, 倘若两个星期布置一篇作文, 每篇作文花15-20分钟批改, 其工作量是惊人的。但即使教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收效却甚微。很多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 一种机械的模仿, 往往只关心作文所得分数, 面对着教师辛苦批改的作文往往是仅看一眼分数就合上并束之高阁了。那么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该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积极写, 如何有效对待学生文章中出现的内容及形式错误从而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呢, 这成了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在对学生作文信息的处理上下功夫, 也就是正确合理有效地使用写作反馈: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两种形式。在这里, 教师的指导意见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有着极大的暗示作用。但是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英语学习者积极写作情感的培养不仅仅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写作能力, 从教师, 尤其是从同伴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进而影响其作文质量的提高。
三、实验设计
(一) 研究的问题
具体而言,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反馈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 学生对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态度如何? (3) 不同反馈形式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影响如何? (4) 教师同同伴反馈的结合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影响是否比单纯教师反馈的影响更有效?
(二) 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 避免不同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研究选择同一个英语教师执教的两个同一水平的大一公外英语教学班作为受试, 总人数为132人, 其中教师加同伴反馈的实验班为66人, 单纯教师反馈的控制班为66人, 两组学生都被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6篇作文。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一次写作考试, 作为前测试和后测试。
本次研究历经12周。控制班学生接受单纯的教师反馈, 反馈内容包括评分、间接改错以及在学生作文的内容和组织层次上给出评分。学生根据教师反馈改正作文中的语法错误, 并参考教师作文内容和组织方面的反馈对作文进行修改。实验班学生同时接受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在进行同伴反馈之前, 教师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同伴反馈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教师对作文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类和讲解、教师讲解同伴反馈的原则和目的、教师结合同伴反馈表针对学生的范文进行同伴反馈的示范以及学生对范文进行同伴反馈练习。在同伴反馈期间, 教师会协助学生解决在同伴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班学生接受的同伴反馈是分两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同伴作文的内容层面进行反馈, 学生按照同伴反馈表的要求填写反馈意见。反馈结束后, 学生对照同伴反馈表, 参考同伴反馈对文章进行内容层面的修改。同伴反馈的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同伴作文的语法层面进行反馈, 学生按照同伴反馈表的要求填写反馈意见。反馈结束后, 学生对照同伴反馈表, 参考同伴反馈对文章进行语法层面的修改,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终稿进行打分并给予评语。
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同时通过实验前后有关写作反馈态度和学生情感方面的访谈周记形式来了解两个班的学生对所接受的反馈的真实看法以及他们情感上的变化。
(三) 实验结果
1. 前后测成绩
从表1得知, 两个班写作成绩在实验前的概率值P为0.832, 大于0.05, 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写作成绩的总体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即两个班级在实验前的英语水平相当, 证明本组实验为等组实验。
表2表明, 两个班实验后测写作成绩的概率值P为0.004, 小于0.05, 可得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后写作成绩的总体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经过同伴反馈后实验班的写作成绩较控制班提高显著, 说明关注学生情感, 对学生进行同伴反馈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是很有效的。
2. 访谈周记结果
实验结束时, 笔者对实验班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大多数学生在访谈中对同伴反馈的做法表达了支持和肯定的观点, 比较集中的意见有:
“以前看到写英语作文就怕, 怕自己没东西写, 怕自己语法错误太多。现在好多了, 批了其他同学的作文后, 感觉写作视野一下子开拓了许多, 也不再那么惧怕写英语作文了。”
“很享受当老师的感觉!感觉很有意思。自己的错好像怎么查都查不出来, 但找别人的错就很容易。通过改正别人的错误问题, 自己在写的时候就很小心很细心了, 也会注意细节问题了, 引以为戒了嘛!”
“很好!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很多。在大学里也学到很多新的单词, 新的词组和句型, 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记去背, 但写作文时却总是一筹莫展, 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新的单词或句子。自从这学期批改了同学们的作文后, 发现有些同学好厉害, 那些新学的词组和句子他们都能用得得心应手。像课文第三单元的句型With desire comes selfmotivation, with self-motivation comes work, and with work comes success, 有同学就用得非常到位恰当。现在我也渐渐养成习惯, 碰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摘抄下来, 然后写的时候看看能不能用起来。通过这种方法我觉得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也增加了不少……”
“我觉得老师对我们很信任, 让我们自己改作文是对我们能力的肯定。”
“以前都不觉得老师改作业有什么辛苦的。这学期批改同学作文后, 突然发现老师也挺累的, 这么多同学的作文要一本本地改, 一个一个的错误找出来, 老师真是太伟大了!以前我们真的是太不懂事了。以后要认认真真写作文, 不该犯的错误就不应该犯。老师对不起, 同时也谢谢老师!”
…… (摘自学生的访谈和周记记录)
当然, 在表示肯定的同时, 也有不少同学提出了意见, 比如有的认为同伴反馈是应用于同学之间的, 由于他们的阅历、思想和思路、写作水平比较相似, 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虽属于共性的东西, 但只是体现在表面层次, 很难发现并纠正文章中更为深层的东西。建议教师反馈应与同伴反馈相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 实验结论
从实验班、控制班写作成绩前后测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两张表格中可以看出, 在写作过程中采取同伴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积极写作情感的培养, 进而影响其作文质量的提高。另外从学生的访谈周记记录中也可以得知, 学生普遍欢迎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相结合的反馈方式。这说明,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反馈方式, 学生 (写作者) 能意识到读者的存在, 增强他们的“读者”感, 使他们能更好地站在读者的角度写作, 提高写作表达的清晰度。而且, 同学之间的讨论和评价的反馈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判性阅读的能力, 使学生在评判别人文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同时, 学生之间相互获取反馈意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促进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与友谊。当同学之间的意见被采纳后, 各自的文章有所改进时, 大家都感到了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存在, 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 从而有利于促进写作积极情感的培养。
四、结束语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提倡、广泛实施同伴反馈, 但同伴反馈不能代替教师反馈, 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 相互配合,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解放学生的情感, 增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莉莉.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同级讨论的有效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9) .
[2]郭映红.英语写作教学中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翻译, 2011 (4) .
[3]李明, 纪启明.同级反馈在英语写作课上的应用[J].美中外语, 2006 (8) .
课程效能 篇5
效能建设心得体会:今年是效能建设年,作为兽医站的一名职工,应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场效能建设活动中,以自己的行动做好效能建设建设实践工作,为实现“效能建设”献计献策、扎实工作、不断进取。具体落实为以下方面:
一、是要立足本职、改进工作作风,激情投入工作。
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激情是创新工作、追求卓越之活力所在,驱力所在。孔繁森的“一腔热血洒高原”是激情,牛玉儒的“工作
一分钟,创业六十秒”是激情。惟有激情,才更有效能。对工作有激情,就是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工作要有激情,应当有争创一流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对工作有激情,还应当有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胸襟,把奉献视为崇高的精神追求。每位工作人员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和任务,这是单位工作的基本组成细胞,工作人员的效率提高了,才能最终达到单位效能的整体提高和全面提速。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效能建设要求落实到工作的每一处,一是要做到主动,从提高办事效率、办事能力出发。效能建设心得体会二是要学会沟通,沟通是一种做人的姿态,在沟通中可以了解别人,展示自己,能更好地协调工作。三是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工作上尽心尽职,以良好的形象、一流的业绩做好各项工作。四是除浮躁情绪,静心学习;思想上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增强奉献意识。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效能建设,“效”是“能”的推进力量,“能”是“效”的基础条件,抓“效”必先提“能”。一切知识和本领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这是个信息更替、知识更新、事物发展、形势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的了解新信息、汲取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发展的要求。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定自己的立场;树立正确的大局意识,找准工作的重点;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朝着“思想素质领先、办事效率争先、服务群众优先、工作业绩当先”的效能建设目标奋进。一是要借助效能建设活动的机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八次全会
及省十一届人在三次会议精神,二是要将强化政治理论的同时,学习同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及现代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同学习本部门的业务工作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强化思想意识在业务技术上的指导作用。认真制定并落实学习计划,创新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效果。
三、注重创新思维,提高行动效率。
提高效率是加强效能建设的目的所在。开展效能建设,必须最终体现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上来。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埋头苦干,还必须注重创新思维,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引领发展趋势,这就要我们的思维领先于社会,用科学发展观来创新思维,不固守陈规,用创新思维给工作注入新鲜活力,让工作不再是一种死气沉沉的负累,而是一场天天向上,日新月异的享受,让人人都爱上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好的工作
状态,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首先要解放思想,工作不是整天板着脸就能做好的,微笑是最好的润滑剂,因为工作是需要给自己和别人一个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工作要有好心情,好状态,更要有一种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感觉,这就要把“权”“责”和落实到个人,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只有“责”而无“权”的话,就像是拉磨的驴一样,是一种折磨,在这种状态下,人不是磨洋工就是应付了事,何来工作激情?而工作的权责的安排,无论工作的大小,都应同时落实到具体到个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怎么挖掘出来,只要权责安排得当,把工作中的每个人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来,就能提高整体的效率。再次,要创造一种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的工作氛围。工作本身可能很枯燥无趣,可是人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卖鱼场的工作人员,天天都用快乐的气氛工作,只要
课程效能 篇6
1.叠音词
综观整部《玉蜻蜓》, 叠音词只是占了极少的一部分, 且主要出现在固定的成语中, 被流传了下来。如: (1) 贤婿衣冠楚楚, 意欲何往? (第一回:张公训婿P9) (2) ……听见里厢书声琅琅…… (第四回:搜庵寻主P60)
这里的“衣冠楚楚”“赫赫有名”“书声琅琅”和“奄奄不起”都已经成为固定的成语, 保留在普通话中。而单个的字却无法单独使用, 只能和别的字连起来作为词语使用。比如“楚”, 它可以存在于“楚楚动人”等成语中, 也可以和“清”连起来成为词语“清楚”, 却无法单独使用。其他叠音词也是如此。
2.重叠词
这类词的单个音节表义, 能够单独使用, 根据词类的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 名词重叠。
如: (1) 金大娘娘对老老看看。 (第一回:张公训婿P10) (2) 芳兰想, 文宣小哥哥呀, 你也只好走这条路了 (第七回:文宣遭难P126) 不难发现, 这里的名词重叠词多为称谓词, 另外还有一些指称事物的普通名词, 像这里的“眼眼”, 表明很小的洞。
(2) 量词重叠。
如: (1) 岳父大人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小婿五内铭记。 (第一回:张公训婿P19) (2) 君卿在京城一连赶了几场考, 场场考中。 (第二十回:主仆重逢P313) 这些词单用时往往作为数量词来使用, 可是一旦重叠, 就多半变为名词, 作为句子主语使用了, 像这里的“句”, 它原本是一个量词, 用在数词的后面, 来修饰名词, 重叠后变成“句句”, 就是指“每个句子无一例外”, 这里就是名词做主语了。还有极少数化为成语的一部分, 固定使用, 比如这里的“斤斤计较”就很明显。
(3) 指代词重叠。
如: (1) 沈兴如此如此把头尾说出。 (第六回:醉打巷门P102) (2) 王乡绅如何如何无恶不作, 鱼肉乡民, 等等, 等等。 (第二十四回:父女反目P382) 例句中的“如此”“如何”都是指代前文提及的内容, 只是为了语言的简洁, 用指示代词来表明。指代词的重叠, 更突出了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 似乎言语无法道清某人的行为, 别有韵味。
(4) 动词重叠。
如: (1) 如果说年轻的当家先前还有点儿女私情在偷偷萌发, 这时早已吓得无影无踪。 (第二回:贵升游殿P31) (2) 文宣已经偷偷摸摸从书房里把七八样小菜搬了过来。 (第三回:恋花落庵P51) 这类词的使用在《玉蜻蜓》中极少见到, 而且多半限定在几个动词上, 重叠后, 词性出现了一定的转变。比如这里的“偷”, 它原本是一个动词, 重叠后变成“偷偷”, 就是形容词了。
(5) 形容词重叠。
如: (1) 碧碧绿的身体, 生生青的翅膀, 脊梁脊骨墨墨黑, 肚皮腊腊黄。 (第一回:张公训婿P7) (2) 老老对女儿望望, 隐隐然, 亏你想得出来。 (第一回:张公训婿P12) 这类词的重叠在《玉蜻蜓》中几乎随处可见, 多是吴方言用词, 把事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把人物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也是苏州评弹独特语言艺术的体现。
(6) 副词重叠。
如: (1) 偏偏在民国初年…… (第一回:张公训婿P1) (2) ……又渐渐原谅了小官人…… (第三回:恋花落庵P51) 这类重叠词在《玉蜻蜓》中数量相当少, 而且都属于单音表义但在重叠式中不表义的类型。像这里的“偏”, 是常用文字, 根据不同的词组有不同的意思, 经常表示侧重某一方面的意思, 而这里的重叠式“偏偏”, 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单独一个“偏”无法表示这个意思。
(7) 叹词重叠。
如:龙道台也面孔一落, 咄咄问道:“怎么枉空?倒要请教!” (第二十九回:蔡涓公断P461) 这是在《玉蜻蜓》中找到的唯一一个叹词重叠, 表示呵斥、吃惊的神情, 十分的形象可感。
重叠式词形变化运用到评弹中来, 和普通话差别不大, 但是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加入了很多苏州本地的词语, 表现较为明显的在形容词这一块, 像上面提到的“碧碧绿”“生生青”“墨墨黑”“腊腊黄”, 这些词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 完全是苏州方言中的词汇, 但是用在这里, 把事物的颜色描绘得具体可感, 这正是苏州评弹的特色所在。
摘要:课程整合是当代教育的一个创新点, 如何在单一的科目中融入其他的学科知识, 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和《吴方言词典》里的重叠词为依据, 整理出苏州评弹《玉蜻蜓》文本中的重叠式词语, 在此基础上, 分析重叠式词语的变调规律、语义特征, 以期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改革作参考。
课程效能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品质塑造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中数学学科作为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点多、逻辑性强、实用性广、解答性活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之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高考改革的不断变化,如何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提升,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实践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课堂有效性教学,使人人获得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人人获得解题思维的切实增强,人人获得数学品质的扎实树立,人人获得学习成效的整体进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在减少教学时间和总课时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较好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得出了一些的观点,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制定详实、全面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铺垫和保障作用。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学法技能领域等三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前,要按照“教学目标三维性”要求,制定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学习特点、促进学习效能提升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具有梯度的学习要求,遵循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品质、素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教学目标制定时,我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提出“1.了解三角函数概念形成的背景,能够注重集合和对应思想的运用;2.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划归思想进行问题解决;3.能够在解答实际问题中运用坐标法、换元法、五点作图法、待定系数法及综合法等数学方法进行解答。”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递进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为进行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
随着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以前“一块黑板、一张画”枯乏的课堂教学被更加具有科技含量、生动直观的现代教学多媒体取而代之。教学实验证明,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媒体,以它丰富、大量的内容性、高效便捷的实效性、简易能动的操作性,对教学效能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的整体性等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点和难点的教学。如在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性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电脑来进行演示;对任意角、弧度知识内容讲解可以用时钟来进行演示。
三、实现重点难点的有效解决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才能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同样如此。每堂课都有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应围绕知识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如何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能够准确、轻松地掌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投影仪、挂图等丰富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的探究和解答兴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三角函数教学时,我根据本章节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与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解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难点“正切函数在(-π/2,π/2)上的性质;五点作图法;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解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将三角函数的要求和做法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重难点有清晰和准确的掌握,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又如,在《椭圆》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的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椭圆方程的化简,采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多媒体展示等方法,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掌握,使学生对求出的椭圆方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椭圆方程的化简时,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联系以前平方的知识进行化简,从而得出椭圆方程化简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以后进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化简时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教学效能的提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探究、自主学习、思维创新等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进行动手探究活动的要求、方法、步骤和要领,做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善于提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时机,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学习探索活动,实现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提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运用积极的鼓励性语言和丰富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内动性,发挥集体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要注重发挥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具有典型代表的开发性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进行问题的改编和编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利用知识的前后联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增强。
总之,教学是一门丰富的艺术,需要教师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广大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只有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艺术,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标内容摘要(实验稿).
[2]范玉斌.开发数学形象思维拓展全面创新能力.
课程效能 篇8
1 关于职业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Bandura) 于1977年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个体执行某项活动时的功能发挥。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感, 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 (如该职业所需的教育, 某种具体职业的任务等) 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感, 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 (如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等) , 实现行为目标的信念。班杜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职业自我效能感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 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他选择职业的范围, 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 更容易成功地做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具体说来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学业成就和学业坚持性。在学生所选择的某一专业领域, 其自我效能感越高, 所取得的成就就越高, 在这一专业上坚持的时间就越长。 (2)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建立在个体准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据Resnick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 尽管高自我评估被试和低自我评估被试在职业成就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前者对于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明显高于后者。 (3) 影响职业的选择范围。职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自信与信心多显不足, 只要经历失败, 就会轻易放弃, 求职择业的范围就会缩小。 (4) 影响求职择业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职业自我效能感低者只会被动等待就业信息, 态度消极, 在应对职业选拔时, 主观上就会对自己的求职能力予以否定。
2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1)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较低。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大学生对完成某一职业所需的教育、能力素质能否适应将来工作内容要求的信心不高。目前, 由于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所传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陈旧、操作性不强, 相当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都感慨在校所学得的知识与工作并无多大关联, 因此消极的认为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对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另一方面, 大多数学生对成功择业缺乏信心。在进行职业规划, 获取职业信心, 应对职业选拔, 进行职业决策等一系列职业行为过程缺乏信心。突出的行为表现有: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没有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获取职业信息被动, 不会主动收集、整理、评估与职业有关的信息;缺乏职业准备以致机会来临不能抓住, 机会丧失又会垂头丧气等消极行为表现。
(2) 在职业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 大四男生、女生在具备了完成职业所需要的教育之后, 在完成职业的工作职责上, 并无十分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说明, 男、女生在能力上相差不多。但事实上一方面, 由于存在着女性求职难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 受传统价值观念,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女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过程中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 这样极大的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 削弱了她们的就业信心和寻找就业机会的积极性。
3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存在一些列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有:职业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不合理的人生目标;归因偏差。客观因素有:课业内容理论化, 操作性不强;就业指导的缺乏, 生涯课程设置的缺失。
3.1 主观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 存在一些偏差。
所谓职业自我概念, 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整体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的认识, 例如, 外貌, 体征, 体能等;心理状态, 例如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兴趣、态度、情感、能力等;社会性状态, 例如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及个人对与他人关系的认识等等。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缺乏正确度认识, 就不可能对职业做出客观的评价, 甚至会出现盲目性。职业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由于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不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评价和选择职业, 也不知道哪种职业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不可能做出很正确的职业决策, 职业自我效能感就会缺失。
(2) 不合理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曾被称为“天之骄子”, 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再加上大学生自身业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生已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 然而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个严峻的社会现实, 仍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姿态, 希望社会能提供轻松、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却从不考虑自己的能力适合哪些工作, 也通常设置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这样易导致屡遭挫败而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另外, 也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模糊, 或根本没有考虑, 致使不知道该为目标做哪些具体的努力, 从而会消弱为目标奋斗的动力, 易产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太大这样的不合理信念, 致使职业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
(3) 不合理的归因方式。
Collins (1982) 研究发现, 高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而那些能力相当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 则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因此自我效能感, 既不是由客观的能力水平决定的, 也不是由不良的学习成绩决定的, 而有可能是学生将不良的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差的结果。比如说有的大学生在职业行为过程中, 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足等内部可控因素, 因而不会损害职业自我效能感。而有些大学生则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机遇不好, 应聘单位太苛刻等外部不可控因素, 或者是归因于内部不可控因素, 比如认为自己能力没有别人强, 个子不如别人高, 家世不如别人好等, 这样就会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
3.2 客观因素
(1) 课业内容太过理论, 操作性不强, 导致社会实践和参与机会过少。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内容存在着理论化、陈旧化的特点, 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仍表现为“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 轻能力”, 而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难以获得接触实践, 体验成功的机会, 也使得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差, 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无法适应就业市场中的人才需求。再加上, 大学生入学后, 由于没有学习压力, 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所忽视, 学习风气不够浓厚, 这种环境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 导致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低下。
(2) 职业指导的缺乏系统化, 生涯规划执行没有得到应有的监控与反馈。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提早开展职业指导有助于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了职业指导课程, 但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限制, 课程设置欠规范, 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太规范, 教学内容务虚多、务实少、知识介绍多、能力培养少, 不能达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学校开设最常见的就业指导讲座, 因内容大多是就业技巧讲解和形势政策分析, 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无法充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度就业观。此外, 高校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执行的监控与反馈机制, 职业辅导呈阶段性特点, 往往老师完成课程教学, 学生做完了规划, 职业辅导过程就结束, 虽然高校完成了职业辅导的课程教学, 但学生在现实校园学习生活中还是保持原有发展的模式, 职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4 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课程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职业自我概念。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职业自我概念不成熟, 缺乏对自身全面客观的认识, 另外根据Taylor和Betz的观点,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种能力, 即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或应付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其中自我评价能力居于五种能力之首, 因此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首先应该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入手。而且, 一般来说, 大学生对进行 “自我认识和评价” 都怀着浓厚的兴趣。但是, 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全过程准确地认识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评价, 这也正是职业自我效能低的原因所在。因此, 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该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比如说可以通过16PF、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个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或者可以采用“二十个我是谁”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自己。其次, 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能, 并充分发挥潜能。
(2)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目标。
所谓“合理规划”就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既非高不可及也非唾手可得、经过一定的努力方可达到的目标。设置过高的目标易导致屡遭挫败而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 过低的目标本身就是效能感不足的表现, 亦无助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此, 设置一个具体、明确、难度恰当的目标至关重要。在团体心理辅导中, 首先, 让学生每两人一组, 彼此协助建立个人目标, 然后在团体中宣布每一个人的目标, 与团体成员共同讨论。此间, 指导员适时给予指导强化。随后, 在职业兴趣测验基础上, 展开讨论, 每个人选定二至三种预备探索的职业或专业进行资料收集。第三, 通过幻想技术、情境模拟的方式体验职业经验, 广泛收集职业资料。第四, 与每个团体成员一起分享自己和他人整理后的职业资料, 并在团体中报告自己由此选择的一个暂时的生涯方向作为进一步探索的准备。指导教师要协助同学们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评估。最后, 每个成员都要在团体中介绍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并进行重新评估。一同分享不同职业成功的可能。并将长期职业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中、近期的分目标。这个全过程可以实现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的综合提升。
(3) 培养个体的积极归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Weiner认为人们不外乎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即努力、个人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而这四个因素又可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与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研究已表明, 将自己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缺陷, 这有助于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主要的训练方法有:第一, 说服和讨论。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关于归因的知识及其意义, 组织学生以小团体为单位, 集体讨论造成成功与失败的各种因素, 促进其做出合理的归因。第二, 观察学习法。通过榜样的归因方式演示, 使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第三, 强化矫正。让学生对其成败体验进行归因, 当其做出正确的归因后, 给予强化, 使之稳定。
(4) 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
具体做法有:第一, 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且, 目标要有挑战性, 使学生经过努力后能达到, 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除此之外, 目标要具体。对每一个教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掌握到什么程度, 要培养哪些能力、能力要达到的水平以及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操作中应该如何体现等等要有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增长情况有个比较明显的感知, 从而促进职业自我效能的发展。第二, 在教学中要尽力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机会, 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5) 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训练。
第一, 可以开展个人简历制作大赛, 采用老师提供求职简历模版, 学生自我撰写、班级评比、优秀样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再通过点评总结求职简历撰写技巧, 使学生掌握求职简历的撰写内容、格式以及文字表达方式, 让学生学会如何总结自己的优缺点, 如何表达自己的特长和求职意愿。第二, 学校里可以经常举办面试模拟训练比如模拟招聘会或者编排心理剧, 进行角色交换扮演, 来观看或表演如何与雇主说话, 怎样面试和电话沟通等, 然后进行点评, 指出“求职者”有哪些优点, 有哪些需要注意,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的宝贵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求职经验, 使学生在面试中树立正确的行为、得体的打扮和良好的言行举止。
(6) 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的信心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 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具体做法有:第一, 开展以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是一个独特的人”等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能够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第二, 树立成功榜样。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学成功时, 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更加自信, 因此学校可以多多邀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来学校为为学生做报告、开讲座或召开座谈会, 使学生与这些成功人士零距离接触, 启发他们对自己职业的思考, 增强他们择业从业的信心。第三, 树立多元评价观。他人的言语劝说可以增强自信, 因此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支持和鼓励为主, 用灵活变通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行为。不能用成绩或综合测评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单一标准。
(7) 特别要加强对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由于以下两个因素, 女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①社会因素。由于社会性别观念的不平等, 结果限制了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权利。②女大学生自身原因。在生理上, 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 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选择为数甚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行业的机会, 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心理上, 女性一般承受能力较差, 面对激烈的竞争, 心情显得极为紧张和不平静。此外, 女大学生将来也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 用人单位担心女性在结婚时还要有分住房的压力, 在今后的怀孕、生产、哺育期间中断正常的工作, 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这些不利的外在限制, 使得女大学生不得不担心自身给将来所选职业带来的种种负面结果。
但研究发现, 大四男生、女生具备了完成了职业所需要的教育之后, 在完成职业的工作职责上, 并无十分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说明, 男、女在这一方面相差不多, 因此应着重提高女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那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要通过鼓励、强化成功体验来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 帮助她们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辅助合理归因等手段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 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而最重要的是引导她们正确归因, 消除自我偏见。要让她们认识到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以“我是女生 , 女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来就差”等理由将暂时的失败归于自己能力的不足, 甘愿接受失败。让女大学生们避免将失败经验归结为自己能力的缺陷, 而自己成功也决不是靠运气取得的;让她们感到自己绝不比男生差, 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并获得最终成功。
5 结语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优化大学生的职业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希望各高校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采用多种可行的方法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策略能给各高校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尧丹俐.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大学生职业行为优化[J].教育与职业, 2008, (7) :180-181.
[2]傅晓华.试论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103-106.
[3]姜飞月, 郭本禹.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7) :60-64.
[4]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3) .
[5]陈晓娟.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状况调查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6) :41-44.
[6]赵燕玲.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2) .
[7]狄敏, 黄希庭, 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9) :22-26.
[8]吴继霞, 杨景.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校培养的研究[N].中国妇女报, 2007-9-10.
课程效能 篇9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发现或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应将其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更好地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综合学习,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1]。
一、精品课程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
精品课程资源的整合具体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建立合作研究小组、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整合和评价方式的整合。
1、教师队伍建立合作研究小组
合作研究小组共同解决科研问题和教学问题,使青年教师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要领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即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改革意愿相关,具有较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更愿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教学的努力程度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高效能感的教师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班级环境,也会支持学生提出各种想法,顾及学生的需求。
合作研究小组的活动,除了能促进教师一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其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这种合作研究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从而把这种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间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
2、学生队伍建立合作研究小组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或这两者相结合。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一般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目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将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协作技能。
合作小组的交流方式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讨论,以分享彼此的感想与心得,这种交流也是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上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接触方便于小组成员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建立成员之间的共同体验,满足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其他时间小组成员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区和网络学习社区保持联系。学生通过交流使得彼此相互促进,并在这种现实与虚拟交流的平衡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基础知识、本学科领域最新成果和教师优秀科研教改成果。首先是以优秀的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据,提炼基础性内容,以知识点为模块重新梳理知识,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展示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为学生的研究带来最新的触角;再次是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学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对学问的理解。
4、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交互、虚拟仿真等特性,形式生动,信息量大,同时更新速度快,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知识,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为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其中包括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如文字教材、实验教程、教学大纲、习题集、参考书、参考文献目录等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必须建设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材,如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专题网站、电子教案和教师的授课录像。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平台为学生提供生动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并按照自身程度来安排学习进度,同时丰富的资源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
5、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整合
综合学习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现其“言传身教”的感染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学生也能够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直接指导。而网络的独特性则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和深入思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采用综合学习,把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整合起来,课堂教学情感沟通的天然优势弥补了数字化学习的缺陷,而数字化学习为研究性学习的进行提供了延伸的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两者相得益彰。
二、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精品课程既是知识的平台也是认知的平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内容,打下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实践和研究的训练,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学会学习。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模式中包括系统知识的学习、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1、系统知识的学习
掌握系统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站资源的自主学习来完成系统知识的学习,远程学生则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上的课堂授课录像和资源进行学习。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再次是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如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实例论证等。
2、确定研究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类型有课题研究学习和课程学习研究,对于本专科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以课程学习研究为主。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还不够,因此选题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兴趣,联系社会和现实生活,提炼课程中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能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进行选择。主题的创设要体现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教师对于研究主题的提供和研究内容的界定,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设计内容中具体体现出来,这样远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得到启发和指导。
3、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了研究主题后,合作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计划,首先是把研究主题进行任务分解,形成各个研究小专题,让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小专题进行研究。其次是制定研究时间表,详细列出阶段成果的完成时间、讨论的时间和讨论方式,让各成员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再次是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如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实例论证等。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和协作技能的运用对于小组学习任务的胜利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是小组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基于网站平台的在线讨论沟通,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共享信息和资源;小组定期进行总结,总结这一活动时期内的成绩,对各成员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和反思,提出改进的意见,再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最终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5、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成果包括学生的心得体会、研究活动记录、阶段成果、总结报告、论文和多媒体作品。心得体会和讨论记录反映了学生的成长,是研究的历程资料,既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反思,充分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详细资料,其他小组成员通过浏览这些资料,也能了解自己没有涉足的主题的详细研究过程,从而得到借鉴和启发。
小组综合各成员的研究,形成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以多媒体作品的形式加以呈现,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各小组相互评价研究成果,通过相互交流使研究成果更加完善。最后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作为精品课程的资源充实到精品课程网站,既可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也能为新生的学习提供形象生动的研究个案范例。
三、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应该说,我国的精品课程作为互动型的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但是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了解不多,教师重视不够,应用与开发均待拓展
精品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绩效。开发而不用,或者用之不多,精品课程建设就会流于形式,从而产生教师盲目开发、学生用之寥寥的不良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精品课程影响小、利用低,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开放与共享[2]。
2、课程开发各自为战,效率不高,未充分体现开放教育理念
教育部门直接主导项目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竞争机制,这在保证精品的同时,也带来了效率不高、灵活性不够的问题[3]。
3、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缺乏软件工程开发思想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评价、修改、应用、维护。“重开发、轻设计、轻应用”是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体会到了通信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学习理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精品课程作为示范性课程,要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层次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的技能,就必须在建设中有效整合各项资源,采用综合学习,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推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曼.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4):54-56.
[2]罗双兰,李文华.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02):43-44.
课程效能 篇10
一、坚持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 实现学生学习效能整体进步
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差距, 致使学生在解题水平和学习效能上表现出差异性。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将“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作为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求, 倡导“整体性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这就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理念, 在教学目标、新知传授、教学方法中, 渗透整体性教学理念,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结合, 使每一学生类型都能找准“定位”, 参与探究, 掌握知识。
如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教学活动时, 教师将教学准备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在制定“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2.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体会类比, 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目标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实际, 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作为课堂教学重点, 将“从函数的角度理解三角函数”作为新知教学的难点。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设置具有“一一对应”特性的教学内容, 很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这样, 教师在内容选择和新知传授上, 能够有所侧重, 有的放矢, 学生在学习新知和掌握新知上, 能够找准“坐标”, 锻炼实践。
二、坚持问题教学过程与解题方法传授相结合, 实现学生探究方法有效掌握
问题: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 前n项和为Sn, 是否存在常数C, 使数列{Sn+c}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 求出常数C;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该问题是一道数列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 并且是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进行该类型问题案例解答时, 其一般方法是从假设存在入手, 结合等比数列相关概念、性质等内容, 逐步深化解题进程, 同时, 要注意等比数列n项求和公式中公比的分类, 公比q=1的情形。
解题过程:设存在常数C, 使数列{Sn+c}成等比数列。
当q=1时, Sn=na1代入上式得
但a1≠0, 于是不存在常数C, 使{Sn+c}成等比数列。
综上可知, 存在常数c=a1/ (q-1) , 使{Sn+c}成等比数列。
总结提升:这是条件探索性开放型的问题案例, 该类问题大致可分为条件未知, 需要探注和条件不足, 要求寻求充分条件两种。解答这类问题, 一般从结论出发, 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 逐一列出, 逐一推导, 从中找出满足结论的条件。
上述解题过程中, 教师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将探究解题方法作为学生进行问题解答的重要任务, 使问题解答过程变为探寻问题解法过程, 实现了问题解答过程与揭发要领传授的有效融合, 切实提升了学生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
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要将问题解法传授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借助数学问题在知识要义方面的精辟性和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发展性, 发挥主体能动特性, 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活动, 使学生在掌握有效解题方法基础上, 探究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升。
三、坚持新知巩固练习与解题评价辨析相结合, 实现学生思维素养良性提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学习活动的主人, 其主体性不仅仅表现在解题方法传授环节上, 还表现在对解题过程及解题方法的辨析中。这就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新知、问题解答等方面表现出的“症结”, 针对学生解题过程、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思路等方面的不足, 利用学生自主反思能动性, 借助评价教学指导作用, 创设问题辨析评价环节, 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评价活动, 使学生在问题评价中, 新知得到复习巩固, 不足得到认清改正, 达到提升思考分析水平, 形成良好思维素养的目标。
问题:已知有一个有穷的等比数列, 它的首项为1, 并且项数为偶数, 现在知道这个等比数列奇数项的和为85, 偶数项的和为170, 试求出这个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这是一道关于等比数列方面的问题案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巩固性教学原则, 将知识巩固与问题辨析有效结合, 学生分析如下:
设等比数列为{an}, 公比为q, 取其奇数项或偶数项所成的数列仍然是等比数列, 公比为q2, 首项分别为a1, a1q。
解题过程略。
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辨析活动, 学生根据解题经验, 结合各自问题解题过程, 通过辨析、反思活动, 认识到:“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运算、推理时, 对公比q要分情况讨论。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所列出的方程 (组) 往往有高次与指数方程, 可采用两式相除的方法达到降次的目的”。此时, 教师与学生共同巩固新知, 让学生领会解答该类型问题解答方法, 然后, 再要求学生反思, 针对性的进行补正。
【课程效能】推荐阅读:
卫生院内部效能效能管理制度08-11
基于效能仿真的航天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06-07
指挥效能10-18
效能内涵10-21
教师效能05-13
成本效能05-13
培训效能05-16
传播效能05-17
作业效能05-23
职业效能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