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程式化

2024-11-05

可程式化(精选9篇)

可程式化 篇1

0 引言

可生存性是指在遭受攻击、故障或意外事故时,系统仍然能够及时地完成其关键任务的能力。可生存性是针对现有网络在入侵抵抗、入侵识别和入侵恢复的薄弱环节而进行的增强设计和提出的对策建议。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得到认可的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形式化描述及其实现模型。

1 PEPA的基本概念

PEPA语法中的基本元素是组件和活动,组件对应于系统中可标识的部分,或系统行为中的角色,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活动描述了系统的相关行为,由序偶(α,λ)表示,其中α为活动类型,λ为活动执行速率,且满足指数分布。活动亦可是被动的,即其执行速率由与其同步的共享活动的速率来确定,记为(α,-)。活动还可以是内部不可见的,用τ表示。PEPA语法定义如下:

5种操作符分别为:带前缀的进程(a,γ).P;选择操作P+Q;同步操作;隐藏操作P/Q;常量定义A。这几种操作符的具体含义可以参考文献[1,3]。

2 基于PEPA的建模过程

我们采用有限状态机(如:图1和图2)来描述生存性系统和其提供的各关键服务的状态迁移流程,而后通过PEPA进行形式化建模。因为基于状态的随机模型方法可以对网络系统进行更加细节上的描述,明确系统在受到攻击威胁情况下的各种状态分布和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可以从攻击对网络系统造成的影响角度建立攻击模型,从而既忽略一些未知的行为细节又不影响性评价的指标计算。

利用形式化建模工具PEPA对可图1进行形式化描述如下:

3 基于PEPA的分析过程

PEPA模型的DG分析进程中,由DG转换得到模型的CTMC(图3),DG中每个点对应着CTMC中的一个节点,DG中每个状态之间的弧对应着CTMC之间节点的弧,最终可以得到转换速率矩阵Q(图4)。分析是通过对转换矩阵Q的分析来获得各种评价参数,可以直接调用已存在的数学软件包Maple对转换矩阵Q处理。

使用模型工具PEPA Workbench,得到Model1对应的CTMC共有39个状态,状态转换数为91。迭代30次后计算出状态稳态概率如表4所示。

通过给相关活动联系报酬,计算出Model1在给定参数下的可生存性为0.992。同样的方法,可得到Model2和Model3在给定参数下的系统可生存性量化分析结果分别为0.946和0.825。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EPA的系统可生存性形式化建模与量化分析方法。对攻击者和网络系统的交互行为进行精简的抽象,绘制面向系统可生存性的状态转换图,建立可量化的可生存性评估模型,并通过模型实现工具得到量化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Hillston J.A compositional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modeling[EB/OL].http://www.dcs.ed.ac.uk/home/stg/PEPA/papers.html.

[2]Thomas N.,Bradley J.,Thornley D..An approximate solution of PEPA models using component substitution[J].IEE Proceedings-Computers and Digital Techniques,2003,150(2):67-74.

可程式化 篇2

多写多到什么程度?有人通过作文教学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训练量才能“过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周周写作文”,认为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今学生,两周一次作文,每学期6次作文,初中3年共36次作文,每次作文600字左右,三年共写21600字,写作量实在少得可怜。读得多,见多识广,写得多,熟能生巧,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作文训练应走适当增加写作量的路子。文章千变万化,写法各有不同,写作水平的提高总是循序渐进的。

—些教师认为写作训练要有基本规格,有的还编写了作文分格训练的教程,作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作文的训练目标,建立作文教学训练体系十分必要。因此,作文教学应走写作定位、训练到位、逐步提高的训练之路。古人多读多写的写作经验,总的说来,靠读文章:“领悟”较多,注意了读写结合,但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因此,作文教学还应突出知识的先导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孩子学写毛笔字的过程,说明了模仿的重要性。冰心说:”模仿是最大的喜爱。”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古今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印度泰戈尔、美国惠特曼及德国歌德作品的影响;曹禺的《雷雨》曾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中汲取过营养。写文章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创造”;鲁迅说这是“抓住自己的头发想上天”。学生学写作文总是“从模伤到创造”的。

因此,作文教学应走“仿中求新”之路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读;导、写、评一条龙”的作文训练模式。即通过阅读教学为写作训练搭桥铺路,通过讲授指导为写作训练指点迷津,通过作文写作让学生摸索写作门道,通过讲评,让学生作文水平再上新的台阶。“读、导、写、评”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完整过程,也是作文教学的训练程序。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将写作能力明确为15项要求,根据《大纲》修订的初中教材,每一单元后,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均安排有写、说训练。初中6册书共设计了39次作文训练、19次听说训练、5次应用文(共19项名目)训练,总计65个写作训练项目,初中作文的具体写作要求均有所涉及。如以讲读课文学习为写作训练提供借鉴,补充和强化写作知识的指导,发挥其写作训练的先导作用,既能达到适当增加写作量,又能解决写作与阅读结合的问题。作文教学的训练方法,关键不是教学生“怎样写”,而是教学生“写什么”。写什么?应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 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等;有思想,有认识,才能表达。具体进行作文训练时,“写什么”应特别加强。为了解决作文教材问题,我与同行尝试将初中教材写作训练65个项目调整为48个项目,每学期安排8个训练点,共8次作文训练。每次作文训练结合单元教学同步进行,均按以下5项内容编写。

(一)写作定位:明确训练目标,要求写作到位;

(二)知识导引:介绍写作知识,教会谋篇构思方法。

(三)写作准备:搭桥铺路,筑好台阶,读、写、说紧相配合。(1)台阶训练:要求形式多样。(2)例文借鉴:选文要贴近学生思想、写作、生活实际,便于借鉴。点评要精当。

(四)写作练习:三个作文题,均作构思揭示,给以启发,选做一题。

可程式化 篇3

随着软件产业化发展,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软件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更好地保障软件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测试用例复用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软件测试的效率,更好地保证软件质量。形式化方法描述是提高测试用例复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软件测试可分为基于代码的测试和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12]。基于代码的测试对编程语言、开发和运行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为了增强测试用例库中用例的可复用程度,本文将定位于基于形式规格说明的测试用例库建设。从规格说明产生的测试用例和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使得这些用例非常适合于可复用测试用例库的建设。

1 形式规格说明语言

为了将规格说明准确地表达出来,通常采用一种新的软件开发范型,即通过形式化、规范化的数学理论,用描述“做什么”来取代“怎么做”,这就是形式规格说明。它采用形式规格说明语言书写,具有简洁、明确、无歧义的优点,易于用计算机自动地对其进行正确性证明,能够在软件开发的早期检查软件规格说明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常用的形式规格说明语言有Z、VDM、Larch和OBJ等。

Z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化规格说明语言,它以一阶谓词逻辑和集合论作为形式语义基础,利用集合、序列、包和函数等数学概念对目标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特征进行抽象描述,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8]。其主要的结构是模式,每个模式由变量说明和谓词两部分组成。模式又可分为状态模式和操作模式。状态模式是对系统的状态空间及其约束特性的描述,是系统最基本的模式,它定义了一个系统的本质特征。操作模式定义了系统在状态空间上的操作,描述了该操作所要满足的条件以及操作前后系统状态的变化关系。

以一个登录系统为例说明:

类型定义,User表示所有用户的集合,类型Word表示所用用户密码的集合。模式上方为声明部分,下方为谓词部分。状态模式LogSys定义了系统的特征,password用User到Word的部分函数表示;reg、active分别表示注册用户和激活用户,都是类型User的幂集。模式LogIn为操作模式,描述注册用户激活账号操作。u?、p?为输入变量,谓词部分的前两个式子是表示输入变量的前置条件,即进行一个操作时输入变量要满足的条件,表示该用户已注册但未激活并且输入的密码p与用户u相对应;后面的式子反映了输入后系统的变化及约束关系。关于Z语言的细节可参阅参考文献[8]。

2 软件测试中的测试用例

2.1 测试用例在软件测试中的作用

测试用例是对软件运行过程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目标、运动、行为、环境和结果的描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测试用例体现了一定的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

影响软件测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软件本身的复杂程度、开发人员的素质、测试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指导,可以把人为因素减少到最少,而且会随着测试的进行日趋完善,是软件测试质量稳定的根本保障。所以说,软件测试的核心任务是编写和执行测试用例,以验证软件的质量。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工作的指导,是软件测试必须遵守的准则,更是软件测试质量稳定的根本保障。因此如何设计出好的测试用例达到最佳测试效果是进行软件测试的关键和核心[13]。

2.2 测试用例的复用

测试用例的复用就是把一个软件的测试用例在一个新的软件测试中使用或是在软件新版本的测试中使用[7]。其中包括测试用例的设计思想、具体内容、操作步骤以及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的复用。

测试用例的复用可分为在同一软件的不同测试阶段、不同时间测试下的复用和相似软件之间的复用。同一软件的不同测试阶段中的测试用例复用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低层测试对象的测试用例可能部分地用到高层对象的测试中,例如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可以用到集成测试中。对一软件多个版本的测试中,如果软件在上一次测试未通过,那么产生的大量测试用例被保存下来,在新的一次测试中,可以查询找到相关的测试用例,直接导出运行来进行测试。本文提出的测试用例库,基于形式化描述,测试用例描述精确、规范、属性全面,可以根据软件所属行业、测试类型或测试输入等在库中查询相似软件的测试用例。项目间的测试用例的复用主要是设计思想、测试方法、执行步骤以及测试用例的选择和测试数据等的复用。

2.3 可复用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描述

通常把软件测试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一般为功能测试,它是在已知软件所应具有的功能,通过测试来检验每个功能是否能正常使用。黑盒测试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通常采用等价类划分、因果图、边界值分析等方法来生成测试用例;白盒测试是基于代码的测试,它是根据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生成测试用例。白盒测试生成测试用例时要依据一定的覆盖准则,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等。

软件测试用例复用的基本前提:一是必须有可以复用的测试用例,二是所复用的测试用例必须是有用的,三是复用者必须知道如何去使用被复用的测试用例。因此,正确刻画、描述和管理可复用的测试用例是实现测试用例复用的关键技术[6]。复用测试用例首先要对测试用例进行分类描述,这种描述是否权威、完整、可理解与规范化,则决定了该测试用例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测试人员所理解并接受。所以,规范化的测试用例描述在软件测试与测试用例复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测试用例是定义测试实现及其环境、测试输入、测试条件及为一个特定目标所开发的预期结果的集合。全面地描述测试用例并详细分类,加强测试用例的独立性。测试用例的分类涉及被测软件类型、测试的类型、软件所应用的领域等多个方面,通过合理、科学的测试用例描述和分类,降低测试用例之间的联系,提高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可复用测试用例的形式化描述在下文中给出了定义。

3 测试用例与系统操作的形式化描述

3.1 形式化描述

规格说明首先给出类型定义:[Person,TestCase,ID,Intro,SoftwareType,TestType,ApplyArea,Senario,Input,Output,Result,CurrentStock,HistoryStock]。Person是所有人的集合,包括用户和管理员;TestCase是所有用例的集合;后面的类型定义用于描述测试用例的属性。SoftwareType表示测试软件类型,包括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持软件等;TestType表示测试类型,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负载测试、UI测试、数据库测试、易用性测试等。

状态模式CaseInfo定义了测试用例的信息。为了更好地实现测试用例的复用,测试用例的属性定义要全面,粒度要小,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用例库系统中查找,属性值包括了ID号、用例简介、测试软件类型、测试类型、测试软件应用领域、测试场景、输入输出和预期结果。CaseStock是测试用例库和复用信息的数据库状态模式,其中变量reusetime来标示每个用例的复用次数,便于用户查找行业中使用最频繁的测试用例,提高测试用例的复用效率;变量stock、available、history分别表示当前用例库、可用用例和历史用例库;reuse是用例的复用记录,它以从测试用例到用户的部分函数形式表现出来;last_reuse记录最后复用某用例的用户。谓词部分对用户操作进行了限制,只有当前用例库中的可用用例才可进行复用。

InitCaseStock为初始状态模式。系统初始时,测试用例库中无用例,无用户,也无复用记录,但至少存在一个管理员。初始状态模式中只规定管理员集合不为空,其余全为空。

下面的模式为操作模式。模式Reuse定义了系统中测试用例复用操作。该操作会对测试用例库系统产生影响,要求测试用例是可用的,即该测试用例属于当前用例库。复用操作更改当前测试用例信息和最后复用用例的用户信息,及时更新,并将属性reusetime加1。模式AddCase定义了添加测试用例操作,输入测试用例的简介、软件类型、测试类型、输入、输出等信息。通过函数case_info,判断输入的测试用例信息是否与库中存在的测试用例信息相同,不存在则操作合法,否则为重复,不可以再添加。测试用例库中新添加了测试用例,可用测试用例和当前用例库要将新添加的测试用例包含进去。模式ApplyArea_search和 Input_search分别定义了根据被测软件的应用领域和测试用例的输入进行搜索的操作,用户和管理员都可对测试用例搜索,根据输入的属性变量值输出测试用例信息。

3.2 初始化定理的证明

对于任何系统的状态模式S,都有一个初始状态InitS。一个没有初始状态的系统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写下一个规格说明后,就必须证明系统的初始状态是存在的。

可复用测试用例库的形式规格说明CaseStock的初始化定理可描述为:∃CaseStock′,InitCaseDtock。先进行预处理,依据规则(∃J|P.Q)⇔(∃J.P∩Q),展开定理为:

这样该初始化定理中含有12个子目标:

子目标G1、G2、G3和G4很容易用定律L12(0∈ZΠ S)得到证明;G5显然是正确的;子目标G6、G7、G8可用定律L14(Ø∈S→T)得到证明;根据定律将dom 0重写为0,然后由定律L4,子目标G9和G10都得到证明;G11和G12根据数学定律显然也是正确的。综上,整个初始化定理得到证明,说明该系统初始状态的存在性。

4 系统实现及更新维护机制

要使测试用例库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测试用例库中的用例必须是一个动态进化、持续更新的系统,可复用的测试用例库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可复用测试用例库系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软件测试服务,用户可以在此平台新建测试项目、编写测试需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缺陷报告;提供统一的测试文档模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测试的随意性,规范中小企业的测试流程,提高测试设计的质量。形式规格说明中的ApplyArea_search模式定义了根据测试用例中测试软件应用领域的查询操作,得到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复用操作或添加到收藏。一个测试用例经复用操作后,变量reusetime加1,系统统计每个用例的复用次数,并用图表显示各行业各领域中复用频繁的测试用例,方便用户查询,了解行业最新测试动态和信息。

如果测试用例库无法增加新的测试用例,那么该测试用例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失去其使用价值[11]。模式AddCase定义了添加测试用例的操作,要求新添加的用例是当前测试用例库中不存在的,避免重复用例的出现。为提高复用程度,测试用例的模式定义CaseInfo是可配置的,可以根据测试项目要求添加其他属性,比如测试环境、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项目来源等信息。

测试用例库中的用例逐渐增加,部分测试用例查看和复用次数较少,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部分测试用例可能不再具备实际运行的条件而成为过时的测试用例,可将其移动到历史用例库。为了提高测试用例的搜索效率,删除多个测试用例来测试同样功能的冗余的或不具有复用特性的测试用例。

5 小 结

利用形式化方法描述进行需求分析,有助于发现需求中隐含的不一致性、二义性、不完整性,并对其进行更深入和更精确的理解,从而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测试用例的形式化描述,增强对测试用例的管理,使测试用例结构文档实现标准化,提高测试用例的复用能力。

本文提出的基于形式化描述的可复用测试用例库系统,有助于测试用例的复用和共享,可以大大提高软件测试效率,保证软件的质量。

摘要: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软件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测试用例对保证软件的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共享和复用测试用例,提出了基于形式化语言描述的可复用测试用例库的构建方法,收集大量测试用例,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管理,测试人员可以从库中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直接使用或稍作修改来使用,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测试工作效率,进而更好地保证软件质量。

可程式化 篇4

格式化简介

格式化是指对磁盘或磁盘中的分区进行初始化的一种操作,这种操作通常会导致现有的磁盘或分区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对硬盘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级格式化,而对软盘的格式化则通常同时包括这两者。

格式化方法

简单地说,格式化就是为磁盘做初始化的工作,以便我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往磁盘上记录资料。好比我们有一所大房子要用来存放书籍,我们不会搬来书往屋里地上一扔了事,而是要先在里面支起书架,标上类别,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

我们新购买的磁盘在使用之前,要能让操作系统认得它,要先写入一些磁性的记号到磁盘上的每一扇区,便可在该操作系统下取用磁盘上的数据,这个动作就称为格式化。

高级格式化和低级格式化

格式化动作可分为高级格式化(high-level format)和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两种。软盘只有低级格式化(虽然看上去是高级格式化);而硬盘不仅有高级格式化,还有低级格式化的动作。低级格式化都是针对硬件的磁道为单位来工作,这个格式化动作是在硬盘分区和高级格式化之前做的,通常一般的使用者并不会去做这个动作。

若未特别指明,则一般格式化的动作所指的都是高级格式化。在MS-DOS操作系统当中,我们可以使用FORMAT指令来格式化硬盘与软盘,例如要格式化一片在磁盘驱动器A:当中的磁盘片,并将开机文件放入该磁盘当中,则使用‘FORMAT A: /S’指令,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格式化的动作则由‘资源管理器’来执行(右键点击磁盘名称-->“格式化……”)。

格式化的动作通常是在磁盘的开端写入启动扇区(boot sector)的数据、在根目录记录磁盘标签(volume label)、为文件分配表(FAT)保留一些空间,以及检查磁盘上是否有损坏的扇区,若有的话则在文件分配表标上损毁的记号(一般用大写字母“B”代表“BAD”),表示在该扇区并不用来储存数据。

注:在高级格式化之前,通常我们必须为磁盘驱动器指定分区(partition),这是将一个实体磁盘驱动器分为数个分区,以使得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分区,或是分为数台逻辑磁盘驱动器,这个动作称为“磁盘分区”。

杀毒作用

由于格式化将磁盘内的信息全部删除,所以病毒也会被一并删除掉,因此,格式化也经常被当作一个清除病毒的辅助手段。但是,如果病毒是潜伏在主板bios里,或者潜伏在被格式化分区以外的分区内,格式化当然起不到清除病毒的作用。不过,有的病毒存在文件中,格式化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格式化(Format)是在物理驱动器(硬盘)的所有数据区上写零的操作过程,格式化是一种纯物理操作,同时对硬盘介质做一致性检测,并且标记出不可读和坏的扇区。由于大部分硬盘在出厂时已经格式化过,所以只有在硬盘介质产生错误时才需要进行格式化。

DOS启动

如果你安装了WIN98,在电脑启动时按住Ctrl不放,出现启动选择菜单,选择5“Command Prompt Only”即可进入DOS方式。

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9x/Me,NT,、windows Xp、windows 、Windows 7等,都是可视化的界面。在这些系统之前的人们使用的操作系统是DOS系统。DOS系统已经没有什么人使用了,但是dos命令却依然存在于我们使用的windows系统之中。大部分的DOS命令都已经在Windows里变成了可视化的界面,但是有一些高级的DOS命令还是要在DOS环境下来执行。所以学习命令行对于我们熟练操作Windows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不同的操作系统要用不同的命令进入命令行界面。

在Win9x/Me的开始菜单中的运行程序中键入“command”命令,可进入命令行界面。

在Win2000/NT的开始菜单中的运行程序中键?quot;cmd“命令,可进入命令行界面。

下面我用讲到的DOS命令都可以在Windows Me操作系统中执行。

那么,我们如何进入命令行窗口?

开始――〉运行――〉键入command(也可以直接输入cmd)命令――〉回车

进入了命令行操作界面(DOS窗口),在DOS窗口中只能用键盘来操作。

在DOS中通过输入英文命令加回车键这种方式来执行程序。

退回到A盘

如果我们需要格式化C:盘,那么不能在C:盘目录格式化C:盘,而是要退回到A:盘。反正C:盘以外的盘,如果是用启盘启动的,那一般启完成后就是A:盘,如果是用光盘启动的那般不在A:盘(具体在那个盘要看共有几个分区,它会自动向后推移)。

三、格式化命令及图解(请注意小心误格式化)

FORMAT --格式化命令

众所周知,新买的磁盘都必须经过格式化后方能使用,FORMAT命令可以完成对软盘和硬盘的格式化操作,格式为”FORMAT [盘符] [参数]“,例如:”FORMAT C: /S"。它有两个常见的参数:

/Q :进行快速格式化(请注意小心误格式化) ;

/S :完成格式化,并将系统引导文件拷贝到该磁盘。

VB Format 函数

新疆:打破职称评审程式化 篇5

2012年, 新疆职称评审破格倾斜政策将加大力度, 向基层一线和特殊人才倾斜, 逐步打破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硬指标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局面, 让业绩、实际能力等软指标走到职称评审台前。

长期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工作, 长期从事野外工作、从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疆特色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职称评审时, 可以免考职称外语、计算机, 不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硬性指标, 而以其实际业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标准。

对从区外引进和新疆本地培养的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 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 将在严把关口、控制规模的基础上, 以业内和社会认可为前提, 打破常规评审程序及方式, 直接认定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新仁) ■

程式化不适合现代戏 篇6

实事求是地说, 长期以来, 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 不是艺术优势, 而是题材优势。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 其优势无可取代。

从解放前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戏曲现代戏曾经取得过非常喜人的成就。《杨三姐告状》、《罗汉钱》、《血泪仇》、《刘巧儿》、《小女婿》、《李二嫂改嫁》、《朝阳沟》、《夺印》等, 曾经红遍全国。

当时的许多艺术实践经验, 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今天, 戏曲现代戏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 比如川剧《金子》、京剧《华子良》、豫剧《村官李天成》、吕剧《补天》等。如果说文革前的17年是戏曲现代戏的成长时期, 那么, 文革后将近三十年, 应该是戏曲现代戏的成熟时期, 然而, 至今我们的戏曲现代戏仍然在探索、在实验, 从理论到实践, 从创作观念到艺术技巧等, 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所以, 我们的现代戏精品不多, 形不成群体风格, 形不成气候。

一、“戏曲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已经削弱

在人们的意念里, 中国戏曲, 除了传统剧目之外, 其他的“地盘”就都应该属于现代戏。然而, 事实上, 戏曲现代戏却无法包容除传统戏之外的其他剧目。

所以, 在今天看来, “戏曲现代戏”这一称谓, 似乎缺少科学性和严谨性。与传统戏相比, 现代戏的重要优势是与时代同步, 及时反映社会生活。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人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可以在手机和电脑的应用, 人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而电视访谈、对话等节目, 其跟进速度更是戏曲所不可及。

这样一来, 戏曲现代戏单靠题材优势就难以生存了。若生存发展, 必须从艺术本身挖掘它的长久的、真正的艺术价值。

二、对“戏曲现代戏”归类的质疑

一出戏曲现代戏, 可以参加歌剧汇演吗?当然不可;可以参加话剧比赛吗?更不可能。因为依照习惯, 大家已经把戏曲现代戏与传统戏曲归在一类了。

所以, 无论是全国性的戏曲汇演, 还是某一戏曲剧种的交流演出, 现代戏常常要和古装戏交相辉映, 相互切磋或者一比高低。而从艺术的构成来看, 这二者之间却相去甚远。

三、“戏曲现代戏”对程式化的拒绝, 造成它与传统戏之间的相互干扰

多年来, 我们总是把现代戏和传统戏捆绑在一起, 而现代戏和传统戏之间的共同点却非常少。可以说, 它们二者之间, 大多情况下不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 而是相互干扰、相互排斥。原因在于, 传统戏的表演习惯于程式的重复使用, 而现代戏虽接受程式, 却拒绝程式化。

比如, 传统戏里的起霸, 可以用到性格相似的不同人物身上, 传统戏里的划船、走路、坐轿, 甚至喜、怒、哭、笑, 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那些程式, 反复使用, 形成了传统戏的表演规律。而现代戏却往往避免同一程式的重复使用。

京剧表演艺术程式化赏析 篇7

一、京剧表演艺术中无所不在的程式美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国粹”, 近年来又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源于题材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剧目浩如烟海、曲调丰富且通俗。从徽班进京发轫之初, 至今仅二百余年, 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蔚为大观。

如同其它戏曲一样, 京剧艺术的综合性非常强。京剧表演中的程式则是其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在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 唱、做、念、打都各有自己的程式:如唱腔中“西皮”“二黄”、导板、摇扳等唱腔板式;“夜深沉”“小开门”等曲牌;“四击头”“急急风”等锣经;韵白、京白;身段、手势、步法、功架;武打中的“小快枪”、“三十二刀”等各种套路;表演中的喜、怒、哀、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 以及舞美中的化妆、包头、服装、道具等等, 程式化可谓无所不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京剧动作中最小的元素——山胯, 讲究先左后右、腰部启动、看手、眼随、上步、拉开、踏步、静心、亮相、吸气、闭嘴、收肚、挺腰。山胯的程式展现出人物的气魄和矫健, 是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 一个小小的、程序繁多的山胯, 谓之“灵魂驱动”亦不为过。又如京剧演出舞台上桌椅的大小、尺寸、张数、摆放位置以及屏风、椅披等, 都有严格的规矩和要求, 丝毫错乱不得。程式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由可管窥一斑。

京剧程式作为一种具象的规范, 是因为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 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美化, 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而程式化, 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没有程式就没有艺术。芭蕾舞表现各种情感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中抒发情感的咏叹、序曲、间奏曲;电影表现手段中的特写、远、中、近景、蒙太奇;中国画的勾勒、泼墨、皴法、用色程序等等。程式不仅存在于上述各门各类艺术乐, 其咬字吐字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的处理。在欢快明朗的歌曲中, 声音连贯流畅、清晰动人, 咬字吐字轻巧而富有弹性。例如李谷一演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乐曲就运用激扬跳跃式咬字方法, 在声音连贯流畅的基础上字与字之间稍留空隙, 但没有明显断的痕迹, 这是一种似断似连有弹性的咬字吐字, 表现歌曲的雀跃欢跳的情感, 并增添了歌曲的韵味。但在雄伟庄严的颂歌中, 咬字吐字饱满而铿锵有力, 例如《黄河颂》, 咬字要铿锵有力, 吸气充足的抒发对黄河赞扬, 并预示着民族灾难的发生。此外, 在歌曲中, 抒情优美段落, 咬字吐字连贯平缓, 而哀伤忧愁的乐段, 咬字吐字就含蓄深沉。咬字吐字对情感的表现是一个非常细腻的工作, 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声乐素质和修养, 经过长期经验积累、体验熏陶, 才能达到一咬字即生情。

参考文献:

1. 于会泳著腔词关系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系资料, 1960年10月

中, 而且是所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不等于发动机取代“楫”

京剧的表演程式在长期舞台实践和丰富纷繁的剧目中, 千锤百炼, 而形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语汇。无论“同兴十三绝”“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所有京剧演出剧目中, 程式化、程式美贯串其中。如京剧传统戏《打銮驾》中包龙图与庞妃各自出御街的龙套序列,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的拱卫排列, 这些程式不仅渲染了剧中人物的身份、等级, 也恰到地给予了人物气势和心智的铺垫。京剧传统戏《铁笼山》中姜维的起霸、身段, 程式化的系列表演, 烘托出统帅人物的气魄和智勇双全。正如盖叫天先生所说:“乃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

京剧的表演程式, 其实也是经过一辈一辈老艺术家探索、革新而发展、固定形成。就京剧表演程式来说, 遵循非常完整的原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规范、完整、细致、夸张……, 但, 是否所有的传统, 现代京剧演出都必须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呢?若如此, 舞台表演将不再有新鲜感、美感、灵动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京剧表演艺术在遵循、继承的同时, 也应随着时代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发展。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那么, 京剧表演程式就将变成“陈式”——一种陈列的形式。

不可否认, 现代京剧对于系列表演艺术的锐意变革、推陈出新功不可没, 波及京剧、甚或所有戏剧领域, 推动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大步迈进。现代京剧《沙家浜》如同所有当年的“样板戏”一样, 在京剧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层面的全方位的鼎故革新。《沙》剧第五场“坚持”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场上十八个新四军战士, 动作协调、刚劲有力, 无论身段、队列、手势、表情, 在沿用传统京剧程式表演的同时, 又自然而然的揉入了舞蹈元素, 最后金字塔型亮相, 电闪雷鸣, 震撼人心, 是京剧程式化表演的一次典型再现。

形式就像生物中的细胞, 物体中的分子与粒子, 密不可分。京剧表演中的程式美, 是京剧艺术生命体征之一。在高科技、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高速公路, 高铁纪录, 太空遨游, 所有的动力不等于也不可能替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如前所喻, 京剧表演艺术是名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龙舟一艘, 京剧表演程式则是“水手”们掌中的楫。尽管楫划与发动机驱动在速度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 在艺术领域, 我们往往宁可用楫, 两岸春色、龙舟轻渡, 一切的自然美、古典美、灵动美, 人们可以更为从容、悠然地一一览过。

2. 许祥麟陆广训编著大综合舞台艺术的奥秘--中国戏曲探腔[M].高等教育出版, 1999年9月

3. 郭兰英《从山西棒子看中国传统唱法》音乐建设文集, 下册, 音乐出版社, 1959

4. 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5. 宋承宪著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版

6. 夏天著《戏谚一千条》,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

7. 白秉权著.民族歌唱方法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8. 武俊达著.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作者简介:

习作教学程式化现象及矫正策略 篇8

一、习作教学程式化的表现及成因

“程式化”, 原是中国戏曲、绘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理论界有人把不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生搬某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的现象称作“教学程式化”。习作教学“程式化”现象, 就是指不管哪个年级, 也不管什么题目, 习作教学结构总是遵循“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撰抄 (成文) ”这一固定模式, 一成不变, 缺乏新意和活力, 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并且在命题、指导、讲评等各个环节的教学上, 也带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和评价标准,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非常呆板。

(一) 命题“程式化”, 缺乏自由度

命题呆板、单一、不开放, 是学生“怕”“厌”作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题目陈旧, 缺乏新意。有些题目几年不变, 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变, 如《一件难忘的事》《一个值得回忆的人》等等,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很老套了。二是命题遵循“套路”, 学生有时甚至能猜出教师将要命什么样的题。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后, 马上会让学生写影评、观后感;新学期开学, 让学生写计划;运动会后, 让学生写体会;带学生参观、游览后, 不管学生是否有收获、感兴趣, 总要让学生写参观记、游记。诸如此般, 学生对作文就十分反感,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大话、套话连篇了。三是脱离学生知识、生活的实际, 范围狭小, 缺少变通。像《我的爸爸》之类的题目, 对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来说就不知从何下笔。四是命题缺少想象的余地, 框得太“死”, 学生不能自由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教学结构“程式化”, 效率低下

尽管新课程的理念对习作教学有所冲击, 但没有根本变化。习作教学结构依然遵循“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撰抄 (成文) ”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来安排教学过程的, 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成人化倾向, 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不为学生所接受。不仅如此, 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上也带有一种固定的程式和评价标准, 非常呆板。

1. 立意偏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 总喜欢人为地提高标准, 无论写什么文章总要求学生立意要深刻, 总希望学生能画龙点睛。如写《学骑车》这篇作文, 结尾时一定要让学生写出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写一个人, 一定要先考虑这个人有什么优秀品质;写景、状物的文章, 一定要让学生讨论该景物预示着什么或象征着什么等等。其实小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没有那么深刻, 他们对教师赋予的这么“高”的立意还不理解。于是, 他们除了茫然无措外, 就只能绞尽脑汁, 生搬硬套地给文章带上一顶“高”帽子。

2. 选材范围偏窄。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拘泥于教材, 缺少创造性, 不够灵活。常见的训练方法是根据教材规定, 把一些材料罗列出来, 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些材料可以用, 哪些材料不恰当。最后, 教师作一下总结。这种选材指导往往走过场, 可供选择的范围过于狭小。久而久之, 学生想写什么, 喜欢写什么的欲望被忽视了, 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 自然也就对作文失去了兴趣。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泛的直接原因。

3. 指导过程偏“全”。

每一堂课、每一篇作文都要从头至尾、面面俱到地指导, 没有计划, 没有重点。不管是开头还是结尾, 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讲到, 教师就不放心, 生怕学生写不好。同时, 由于过细、过“全”的指导, 平均用力, 也就相对削弱了片段训练的力度, 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写作技巧训练, 效率低下。

(三) 评改指导“程式化”, 流于形式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对“指导”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教师非常重视作前指导, 而对“指导修改”则相对忽视, 教学效果也就一般了。目前, 评改指导中的“程式化”现象主要有四种:一是评语公式化, 表扬少, 批评多, 千人一面, 指向不具体, 没有针对性, 尤其缺少眉批和面批。二是评改标准公式化, 讲评时, 学生往往听命于教师, 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 总是说些大话、套话和不着边际的话。三是评改活动公式化, 总是少数“尖子”撑场面, 多数学生当“陪客”, 评与改都是少数学生在活动。四是评改缺少第二个“回合”, 即对修改后的作文没有再评价, 致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作文修改成功的愉悦, 从而逐步淡化了修改作文的意识。

二、矫正习作教学“程式化”的策略

所谓“矫正策略”, 指的是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程式化”现象而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即在遵循习作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 对命题、审题、选材、组材、评改等教学流程进行整体研究, 不是孤立地看待习作教学的每个环节, 而是自觉树立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激励意识, 把习作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联系。

(一) 按照各学段儿童习作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特点设计主题

1. 处在写话期的第一学段儿童喜欢表达, 大胆、活泼、好奇心强, 所写内容意思浅显、简短, 而且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表达上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 写出来的句子往往比较独特, 带有童趣。比如, 二年级学生学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一文后, 就写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 我要给奶奶画一个爷爷, 让她不再孤独, 天天开心”这样的句子, 一片纯洁的童心跃然纸上。再如, 一位远离父母的一年级留守学生, 穿上母亲买的新衣服, 情不自禁地在写话本上写下了“今天, 我穿上了妈妈给我买的花衣服, 就像一束鲜花开在我身上, 美丽极了”。只有孩子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才会有这样的想象。

据此, 我们设计了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习作主题:

(1) 写我所见:开心一句或一段。观察大自然, 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用一两句话 (一段话) 写写观察所得, 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写我所闻:听故事, 听广播, 听别人讲话, 写下大意或精彩情节。

(3) 写我所想: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自己的感想 (可以与听读童话结合, 提供图画或开头) 。

(4) 写我所学:给句子“美容”。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

(5) 写我所读:读书写话编故事。

2. 第二学段的儿童处在习作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明白什么是习作, 懂得习作的难度, 并逐渐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 从句、段向篇过渡, 开始学会关注文章的构思。转变的趋势表现为从写简单的句子到能写比较复杂的复句;从不切题到切题;从不能分清段落到能分清段落, 以及能比较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等。习作的内容也开始变得集中起来。比如, 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的肖像或一件简单的事情, 尤其喜欢写一些科学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 学生已经慢慢地会把习作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习作内容日渐丰富, 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开始变得广泛。

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习作主题:

(1) 写大自然:观察大自然, 观察社会, 留心周围事物,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想, 注意表现自己认为新奇有趣的事物、印象深刻的内容。

(2) 写活动:能参加有趣味的活动, 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与人交往, 并能写下活动过程和感受。

(3) 写小实验:开展科学小实验,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并能记录实验步骤和启发。

(4) 写书信:畅所欲言, 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 写我所想:借助图画、图形、小物件、词语、课文等, 展开想象, 编写简短的小故事和童话。

(6) 写我所学、所读: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写读书所得、读书笔记等。

3. 第三学段的儿童已步入初级习作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习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联想更趋合理, 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也进一步成熟, 修辞也更准确。从构思看, 更加注意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思路比较清晰, 有条理。开头、结尾也比较多样化, 已经不满足于平铺直叙。习作的体裁也逐渐多样化, 学生开始尝试写小评论、调查报告、诗歌等, 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生活的看法。尽管这些习作很稚嫩, 但却反映了学生知识日渐丰富、个性日渐发展的历程。

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 习作主题:

(1) 写想象作文:大胆想象, 内容具体, 表现出想象性、创造性。可以未来生活、童话世界、科幻小品等为主题。

(2) 写纪实作文: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记录有趣的见闻, 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3) 写研究性作文:提出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根据个人兴趣, 选用各种体裁, 表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感受或启发。

(4) 写传意性作文: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 诗歌创作:读诗歌、写诗歌。对诗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

(6) 写我所读:写读书笔记等。

习作主题有别于作文命题, 它只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方向, 让学生的习作有较大的自由度, 正所谓“导而勿牵”。当然, 以上三个阶段的习作主题并不完全是独立的、不变的, 对学生个体而言, 有时很难十分清楚地加以区分。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一些发展较快的二年级学生提前进入过渡期, 而一些四年级学生也有提前步入初级习作期的现象。特别是第三学段的学生, 习作能力发展很快, 书面表达明显优于口头表达。

(二) 重视学生习作的过程, 关注儿童个性发展

1. 建立学生习作档案。

传统的习作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学习后的成果, 而忽略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有一次三年级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是《请客》, 有位学生选取了“一只小乌龟来我家, 我热情招待它”这样一则材料来写, 结果得了低分。为此, 这个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喜欢上语文课。后来通过家访, 老师才了解到在孩子的心中, 小乌龟就是客人。因此, 了解学生的习作心理是很重要的。为学生建立习作进程档案, 通过习作档案, 观察学生写作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轨迹, 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必须以整体的学习作为评价单位, 从早期的习作到近期的习作进程来看学生的表现, 而不是从单一的习作来评价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上必须调整自己, 善于理解学生, 要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不偏离作文训练目标的前提下, 应该允许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材料, 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眼光来衡量学生。只有宽容学生, 学生才敢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 流露童心。

2. 实施多维度评价。

无论是在习作课堂教学还是在习作档案发展过程中, 都必须实施多维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多维的, 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是多维的, 教师评赏、学生自评、互评, 家长评赏;评价的空间是多维的, 平时评赏, 期中、期末评赏, 不定期的集中展评等;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更是多维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拟定评分准则, 也可由教师先列出评赏标准, 然后让学生参与讨论、修订。此外, 最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师评改重点是找出学生值得欣赏的优点, 从欣赏的角度写评语, 克服苛刻心理。要允许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并允许他们暂时未能达到目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连续性评定, 以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 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看到进步, 从而, 更有信心地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 平时可先给评语, 最后再定等级。

3. 立意儿童化, 鼓励创新。

立意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不“唱高调”。在习作教学中, 机械地练习, 死记硬背, 教师过多地批评, 学生怕犯错而更多地趋同、不敢求异等等, 是学生创意发展的“天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创新精神, 在习作过程中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索、汲取和建立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和想法。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 从不同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体验。特别要能够引导学生在形式、题材、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让学生自由表达, 写自己想写, 写自己能写, 激发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 注重读写结合, 强化片段训练, 提高写作技巧

1. 以教材中的典型语言现象为范例进行训练。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例子。抓住语文教材中那些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训练,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课文的中心句、重点段, 牵动上下文的过渡句、过渡段, 以及新的句式、段式等。这些语言, 既适应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 又可以概括、类比和迁移, 学生学了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

2. 以各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为突破口, 设计系列片段训练。

这也是最常规的一种训练方式, 重点是要把握好训练的序列。训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选材、文章题目的确定、篇章结构的构思、语言表达的特色、开头结尾的设计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和传统的习作教学相比, 这些设计是开放的, 个性化的。下面仅以文章的选材训练为例加以说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的重点是“的启示”,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三种选择: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教学时, 不需要面面俱到, 只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 或者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学生可以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 并且重新命题。这个训练是开放的, 因此, 学生最后选择的材料也是个性化的。

3. 以学生习作修改、评赏为契机, 进行随机训练。

论唐代仕女画中的程式化 篇9

国画中的“程式”是中国画形成美的钥匙。舞台美术理论家龚和徳在《戏曲人物造型论》中说:“大凡要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性。”程式化涉及中国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结构章法、笔墨形式,还是造型设色等方面都有很多体现。而这些程式化的画法是历代画家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形态加以提炼、概括而成。从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紧劲联绵”之线的“以形写神”;陆探微“劲利如锥刀”的“秀骨清像”;张僧繇“笔才一二,像以生焉”的“疏体”及曹仲达“曹衣出水”的用笔风格,到隋唐时期阎立本“铁线深色”的帝王像;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壁画;张萱、周昉“肌理细腻,浓丽丰肥”的仕女,再到贯休“皆怪古而不媚”的罗汉造型,陈洪绶“奇而骇,丑而怪”的人物造形。正是这些程式化的造型法和用线方法的积累,使中国绘画逐渐走向成熟。

二、唐代仕女画中程式化的表现

唐代仕女画是研究工笔人物画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这些绘画中的仕女形象都带有浓郁的程式化的特点。当我们欣赏这些仕女画时,能感受到画中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因为这些仕女画本身就是带有一种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题材。在同一幅画中可以看出,仕女的面部造型十分雷同,动作也有重复。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周围的九个宫女面部造型都十分相似,同样都是圆脸、细眉、小笔、小眼、小嘴,神态也大体一致,都是含蓄而内敛的。在《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弈棋仕女图》等作品中都是这种程式化的面部造型,同样都是圆脸、细长丹凤眼、樱桃小嘴。这种程式化的描绘,是画家对宫廷女子的概括。这是因为画家创作时并不追求画中的形象是自然形象的直观再现,而是追求画面形象、意境与造型手法所形成的综合效果。这些仕女形象大多是画家心中理想化的形象,是画家对某一时期、地点仕女形象的概括。这种程式化的造型手法是中国绘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除面部造型,古代仕女的妆容十分注重“样式”,仕女面部多涂为白色,在脸上画出小小的唇色,唐代时在眉心点缀花钿,眉形画法也只研究款式而不是根据面部五官结构来决定什么造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是“周家样”的典型样式。画中仕女都画着当时流行的蛾眉,高于原来眉毛的位置,这种夸张的眉毛已经不再是为了修饰眼睛而画。画中仕女丰颊细目、唇小丰满、云鬓高耸,虽然画家没有对人物面貌特征过多的描绘,却表现出了唐代仕女丰腴艳丽的特征,把宫廷妇女慵懒无聊的神韵表现得入木三分。周昉的仕女画不仅形体上优美生动,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他所创的“周家样”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唐代的《宫乐图》中仕女脸型圆润饱满,额头、鼻子和下巴用白粉提亮,腮部则用了浓重的胭脂,这种妆容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也充分体现了仕女妆容的程式化。

唐代仕女画也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色方法。唐代仕女画中仕女的面部设色一般不染明暗,而是施以重粉。整个面部先用薄粉罩染,再用厚粉染出额头、鼻子和下巴,只在两边脸颊至腮部染胭脂色,使面部显得十分厚重。两颊的胭脂色也只是为了让脸上多了一丝血色而不过于单调,并没有打破平面化的处理方法。这种渲染面部的方法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而是一种程式化的装饰过程。《宫乐图》中运用了大量的朱砂、石青、石绿等石色,突出了人物的雍容华贵。画中仕女额头、鼻子、下巴均染白的“三白法”在当时许多仕女画中都有运用,并且明清时依然风行,如唐伯虎的《孟蜀宫妓图》、禹之鼎的《闲敲棋子图》等作品依然沿用此法。

三、程式化的原因

“程式化”是中国绘画自身发展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画的程式化特质与中国人的审美哲学、审美情趣密不可分。中国绘画一向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写意”与“传神”,比起对自然形象的直观再现,更加关注形象更本质的结构特征把握。中国绘画中的形象并不是自然形象的“镜像”反映,而是追求一种意境,这种对意象美的追求是程式化的根源。中国画一直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中国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用程式化的因素营造出了平面化、意象化的极具形式美艺术。

中国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以临摹先入为主,学画者是先通过画谱或粉本理解人物造型的,其创作的形象受到了前人传下来的画谱或粉本中人物形象的影响,从而容易造成固有的程式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受到当时画家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和自身品味修养的影响,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中国人自古对于女性从妆容、发式、服制、等仪容举止各方面有着一套严格的审美标准。封建社会审美标准对人物面部造型的影响十分显著,这些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样貌融合了当时的社会审美。如唐朝女性在程式化妆容为主流审美的状态下,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制的面貌状态。画家在描绘这些女性时,用意象代替了具象表现手法。画家采用了平面的画法,并不过多的去描绘人物的五官,而是用白色变现肤色,嘴涂上一点唇色,在两颊用胭脂简单的晕染代替了复杂的面部色彩描绘。雪白的肤色与头发的乌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四、程式化的利弊

宗白华先生曾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古代传统造型程式化的研究,对当今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谈到程式,很多人认为它因循守旧,是对艺术创作的束缚,并且认为程式化的造型太过雷同。虽然程式化的造型会使画中人物形象缺少个性的表达,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这个问题。程式化是对同一类人概括的表达,它使一类人物形象特征得到了提炼和强化,变得更加纯粹。而一些优秀的程式化造型更是画家经过长期的提炼和沉淀,才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艺术。像唐代的仕女图之所以流传千年并享誉中外,是因为它那具有高度经典之美的造型可以代表那一时期的中国女性形象,也是中国民族个性魅力的体现。谢赫“传移摹写”的理论指的就是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学习前人留下的优秀程式和技法,可以为日后的绘画创作打好基础。

绘画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艺术的创新,学习、掌握技法并不是最终目的,作为一个画家必须有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表现技法。这些优秀的程式都值得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但是我们也应该把握适当的尺度,不能一味模仿,造成“千人一面”、“一成不变”等诸多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客观对象个性化的表现,使人物形象灵动鲜活起来。并且在绘画时还要经过自己主观的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摘要:唐代仕女画中,人物造型、敷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程式化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作品,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程式化,唐代仕女画,造型,设色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

[2]龚和徳《戏曲人物造型论》,《戏曲研究》

上一篇:课程效能下一篇:基于IP重用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