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形式化(精选9篇)
课改形式化 篇1
从2004年9月开始,全国绝大多数学校开始试用新课改教材。新课改教材首先从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对传统教学发起挑战,许多教师纷纷登台献技,用行动讲述着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显示出积极参与的热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鲜活了许多,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讨论参与度高了、学习合作强了,教师们鼓励的话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微笑的教学多了,文本内容拓展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学必须把焦点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许多教师联系语文新课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开创了一些表演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诸多教学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理念是好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在平时上课和听课中,我们却隐约发现有些教师把新课标的理念严重形式化,甚至危害到了我们的正常教学,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反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小说还是诗歌,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时,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二、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由于《新课标》强调了“师生平等对话”,因此在课堂中经常可以听到“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关系,只要你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就可以了”。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时,不少教师亲切有加,以表扬为主,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不管学生的回答对与否,一概先肯定了再说,课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评价语言。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对学生的错误体验说“不”,因为新课标虽然提到注意师生平等对话,注重学生多元体验,但却注明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前提。
三、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互动式教学
为了强调“自主,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未等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有了整体的了解,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这样不仅明显地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而且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很难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表现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逢问题必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频繁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大多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结果课堂像讨论会一样,虽然气氛极其活跃,但语文味道不浓,这就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化
突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五、过分强调合作,忽视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教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教师有时也会参与其中讨论。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干脆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作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似乎认为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完整的课了。但其实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让孩子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孩子的许多能力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学生的惰性。
六、电教媒体成主角,形式大于内容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认为,电教手段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当电脑发音代替了教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质疑: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质疑: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当电脑发生故障、停电等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教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教媒体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教师,故不能让形式大于内容。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些年了,其成败得失我们都较以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毕竟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促使我们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天地。相信只要语文教师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重,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我们就一定能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片蓝天下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1) .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1) .
课改形式化 篇2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美术新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起走进了学校,步入了课堂。广大美术教师为之欢呼鼓舞,觉得有了施展的舞台。然而真正地进入美术课堂时,要把全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时,感觉到以前的教法应该改革创新了。因为师生角色改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美术课堂是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现结合自己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美术课教学的创新。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相互沟通的基础
在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改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老师与学生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建立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自身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常常被学生的创造精神感动。教师教学中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过失、而这更能带来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根据平时上课的体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该任课教师,学习起来就格外用劲,这说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放下教师的身份,和学生交朋友,走到他们的心里去,才能够被他们接受。对表现好的学生督促其戒骄戒躁,继续前进;对成绩相对较差的,要真心帮助他们加倍努力,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希望很大,感到温暖,迎头赶上;对顽皮的学生,要引导其聪明才智用于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闪光点,扎实努力;对安分的学生要提示他们开动脑筋,活动思维。为此教师的所作所为将受到学生的尊敬,从而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微笑”教学,兴趣讲解,使学生总有收获
微笑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温馨的教学环境。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接近老师,乐意接受知识的传授。当教师面带微笑的走进课堂,学生更认真听,达到更好效果。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所以必须用眼睛观察,在认真学习美术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尽量用实物(静物素描)、范画、照片,尤其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录相、电脑、多媒体„„动用一切可视影像,强化感官,能够增强课堂容量,使课堂信息多样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化宏显微、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情景并存,对学生的能力有帮助,能够及时反馈,让他们接受新的信息,学到新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课堂做范画也非常重要,在同学们多次反复画不好时,老师一定要示范,必须让学生用“眼”看。教师在演示中必须笔笔到位,重点讲解。例如:中国画教学是中学生接触不多的课程,中国画重难点怎样执笔、用墨,什么是中锋、侧锋,这两种笔锋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墨法中的浓、淡、干、湿、焦,这些知识技法,现场示范几次一看就明白,光靠嘴说是绝对不行的。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勇于探究
色彩亮丽的美术课本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一定的趣味性、导向性,使学生一接触便进入意境,以强烈的求知欲去自觉的参与和探求新知识。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注意的好方法。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如:初三年级美术活动课,设计运动会会徽,上课时先放本班学生入场的镜头,然后展示各种比赛场面的各种运动图片,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了运动场上,情不自禁的哼起了运动员进行曲„„作业评价时,老师为设计最佳者颁奖,在《运动员进行曲》中,老师把奖牌挂到学生的胸前,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创设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起到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
学生大都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这就是所谓的“童心”,因此,课堂教学中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堂中,师讲生听、师画生看、师问生答、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这种课堂呆板、缺乏活力的教法已经不适宜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我在上《我们的画展》一课“中国画装裱花边”时,在启发学生用多种手法设计装饰花边环节中,先让学生猜左手中的图案与右手中的白纸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出,此时我慢慢地把右手中的白纸攥成一个纸团,学生一下看出,大声喊:“老师手中纸上的圆圆的图案是用纸团蘸着颜色印出来的。”我趁势启发学生:“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设计装饰图案的工具呢?”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想象,回答道:“可以用橡皮、萝卜、肥皂刻出单位纹样,蘸色盖印,也可以用松枝、菜花、卷起的布条的剖面蘸色盖印完成。”除以上设计方法以外,还引导采用民间扎染技法,平面构成法,电脑设计等进行设计。学生在一种开放、好奇、开创的课堂气氛中,当起了小小“花边设计师”,设计出一幅幅动人的装饰图案,在讲解花边的构图方法和基本规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事物制作成美丽的国画装裱花边图案,学生做的各具特色。
五、巧用“激励”,提高兴趣
激励是各科老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美术课生动活泼,有实效性。我在平时上课时常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一)融通式激励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第一堂音乐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美术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通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情感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二)勉励式激励
这是美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绘画作业,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内在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画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生硬的口气,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进行泼墨练习,用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用毛笔蘸墨加水,侧锋卧笔在宣纸上行笔,浓淡关系掌握不好,多练几次就可以掌握了。”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效果比较好,大部分同学对泼墨的浓、淡、干、湿、焦掌握比较扎实。
(三)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这样的备课是从校本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称心。
(四)期望式激励
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有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稍差的,论过适度,表扬其优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期改变缺点和不足。
六、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特长生
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的补充和延伸,同时,它也是拓宽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技法,发展特长生的一个有效渠道。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而有针对性的参加相应的小组。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成立了素描速写小组、国画小组、书法小组,并先后在上级举办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近几年,这些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上高中考大学。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最终使他们的兴趣变为自己的技能本领,但是,兴趣小组活动中,如何保持学生兴趣的永久性,使学生始终富有激情的参加某一项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2、避免学生盲目的选择。
3、注重因材施教。
4、强调循序渐进。
5、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注意到以上几点,学生课外小组的辅导,就会取得较好成绩。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过程中,美术课堂创新教育大有学问,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注入创新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担当起创造型教学改革的重担,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新课改形式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
孙常青
新课改形式下的美术教学 篇3
一、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对美術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接受美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一美术课程安排第一节课的内容是《美术的世界》。这是一节欣赏、评述课,课本列举了各种图片,并且每张图片都配有一个编号,画种较多,内容较多。怎样上好这一堂课,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为此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呢?我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深入领会每幅画的含义,当我面对学生讲解时,注意难易程度,抓住重点,深入讲解评述,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作品,详细介绍了有关背景,作品的规模、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以及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等,进而由秦俑联想到以兵马俑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象,如电影、舞蹈等等。我适时地把美术概念、不同的门类艺术特征介绍给学生。而对一些作品,也可以是课外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多次欣赏,逐渐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博大胸怀。
二、动手动脑、坚持不懈,努力提高绘画能力
首先,对于绘画来说,线条是美术语言中最古老、最简洁的艺术语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依赖的重要造型手段。
长期以来,美术是动手课、实践课。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勤思考,多练习,才能得心应手。美术的种类很多,就拿速写来说,操作简便,一支笔,一张纸足矣,非常适合学生长期坚持大量的练习。坚持进行速写练习,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线描表现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塑造形象的准确性、对物象形态、神态的概括、提炼能力得到较好地促进和发展,长期大量的速写练习,还会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其次,色彩是构成纷画的重要因素,恰当运用色彩,能够增强绘画的表现力。
在色彩教学中,我针对色彩比较抽象、难度大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第一步,让学生观看色彩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
比如,由红色能想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有的说,“太阳”,还有的说,“火焰”,还有说,“红苹果,红花”等等。
第二步,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熟悉色彩。
为了让学生直观体验色彩,教师用粉颜料做演示说明三原色、间色等。首先,教师把颜料盒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直接挤在调色盘上,此时学生看到红、黄、蓝三原色,接着,教师用笔蘸黄色,再蘸蓝色,在调色盘上调和这两种色,慢慢的,黄色没有了,蓝色也没有了,出现一种新的颜色,“什么颜色?”教师问,“绿色”,学生齐声回答。然后,我又调出另两种间色,橙、紫。同学们认真地看着、听着,跃跃欲试,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去调配,亲自体会色彩带来的快乐。
第三步,能够理解色彩具有心理效应,提高有目的地运用色彩的实际能力。
对于这项目标,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生产贴近的色彩练习。例如,学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性格倾向。再如,不同家居场所的色彩环境,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北方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家女主人老抱怨说屋子里太冷,她丈夫很纳闷,家里的暖气是单位统一供应的,手摸上去很热,可她妻子为什么总感觉冷呢?他环顾屋子四周,顿时明白了,原来他们家的窗帘、床单、被罩、家居的色彩全是冷色调,绿、蓝、暗紫色,所以整个屋子显的阴冷,没有一些温暖,而后夫妻把家居色彩全部换上暖色调后,屋子再也没有冷清的感觉了。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举例,并及时予以肯定,大家很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三、大自然中去,加强室外写生
经过多次室外写生,同学们对书本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技能,提高了审美,陶冶了情操,人变得了开朗了,自信了,人格也得到了锻炼。
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曾经留意保存下来,等到新一届学生上课时,我把相关的作业拿出来,这样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比较,大多数同学是有上进心的,好的作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
再有,我找到一个具有传统剪纸艺术的民间老艺人,为了让学生多了解剪纸艺术,我多次拜访,终于把老人请到课堂上来,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课。
还有,在业余时间,我组织了美术绘画兴趣小组,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他的同学影响极大。
五、给学生一个平台,多展示自己
选取好的作业、绘画,利用课堂、课外举办小型展览,让同学们观摩、评述,增强审美意识、评价意识,促进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相信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更加努力学好美术课。
对语文课改中的形式主义说不 篇4
一、教具花里花哨,稀奇古怪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小奖牌悄然进入课堂,这些“小东西”色彩艳丽、种类繁多。部分老师如获至宝,一节课上要用上多种类型、大小不一、图案各异的奖牌。课堂上有的几乎给每个组、每个人都发奖牌。有的贴在黑板上,有的贴在学生的手上、脑门上、胸前,有的贴于桌前,还有的贴在组牌上,造成老师滥奖滥贴,走动频繁,而学生眼盯奖牌,忙于计数,和他组、他人作比较。这样不仅打断了教学思路、破坏了教学氛围,污染了教室环境,又让人觉得学生们是为了奖励才参与学习的,真是事倍功半。
二、语文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浮华呆板
在课堂评价环节上,一些老师的评价只定位于表面,如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发号施令学生就一起拍掌:“啪啪,啪啪啪”。一节课下来,掌声响起几十次,总共能耽误了十多分钟,那要占用多少授课时间?掌声开始响亮有力,最后有气无力、应者寥寥。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接着习以为常,最后无动于衷。这种程式化的表扬,意义不大,甚至会起反作用。其实表扬的方式很多,包括物质的、语言的、肢体的。例如当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老师竖竖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头、摸摸孩子的后脑勺,或满意地微笑、认可地点头、激动地握手等。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杜绝浮华,删繁就简不单一。
三、教学活动讨论作秀、课堂氛围虚假繁荣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使用频繁,屡试不爽。君不见一有人听课,就将学生排列成实验方阵,会议圆席,搭起架子。再看学生的嘴巴则具有了自来水龙头的功能,只要老师“开始讨论”的命令一下,讨论声便喷薄出来,老师“停止”的信号一出,则戛然而止。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则不敢恭维。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一位老师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出示了一道讨论题: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请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通过对比,表现了少年鲁迅热爱自然,追求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愿望。文中流露出的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毕竟不是初中学生所能完全接受和理解的。老师出此论题,学生能讨论出什么呢?但是在教师的眼神“旨意”下,学生还是“交头接耳”,讨论声此起彼伏。但当教师提问时,学生则是语无伦次,说得不着边际。先前学生“热烈讨论”的内容不言自明。那么造成虚假讨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上课教师走不出追求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的形式主义圈子。课堂讨论中给的题目要么是明白如水,要么是深奥难懂,让学生无力合作;即使是有价值的论题,大多也在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兴致正浓之时,老师就宣布时间到。另外合作学习中的操作粗放,环节缺失也是造成合作流于形式的根源。讨论交流前,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缺乏讨论的思想准备;讨论过程中,教师也没能随机点拨、积极参与,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长的思维方向,讨论结束,不能组织有效的评价活动,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堂课下来,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该引导他们说得成理。课堂上,允许分歧,但不能没有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理解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四、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课堂失去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多媒体在课改的浪潮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这一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增加教学容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方面,起到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功能。但有些教师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影视录像的设置选择上,于是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唯课件精美第一,使语文课堂从“死气沉沉”走向“浮躁”和“花哨”,使语文课堂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因此课件的“量”一定要把握好。
教育需要务实,课改拒绝浮躁。用平实的眼光对待语文教学,别忙着将它“搞假大空”。认真思索,正视不足,勇敢地把“上课成了表演,开课成了走秀,讲台成了舞台,学生成了伴舞者”的做法赶出语文课堂,还新课改一个阳光灿烂的美丽春天!但愿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洗尽铅华”,冷静地回到语文教学的起始位置上,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花里花哨,但是很多老师上课只是走过场,做表演,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发展,不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悖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宗旨。
课改,从形式美到内在美还有多远 篇5
——由两节语文展示课所想到的 靖州太阳坪中学 校长 黄俊文
靖州县教育局十二月三日组织课改比武一等奖获得者在县二中、乐群小学举行了教学表演活动,此后又集中评课。县、局领导及中小学教师近300人参与了听课、评课。这次活动为宣传课改理念,交流课改经验,推进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是靖州县教育局为深化课改所出台的又一强力举措。作为两节语文课的点评教师,现针对王甯老师所教的九年级的《湖心亭看雪》(以下简称《湖》)和沈梦娟老师所教的六年级的《秋天的怀念》(以下简称《秋》),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总的说来,;作为课改展示课,授课者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学流程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外在表现形式华美。但由于传统教学的诸多精华被摒弃,三维知识目标没有落实,课改的内在美并没有呈现出来。这正是当前课改潮流中,众多实践者的通病:只注重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忽视了教学本质的把握。课改,要做到形式和内在的完美结合还任重道远。
一:从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看, 两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合理。《湖》旨在通过“品文识作者”和“赏景识写法”两个重点环节来理解文章主旨,《秋》则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来感受深深的母爱。从旧知识的温习到新课导入,从新授到小结,从检测到反思,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但由于两位授课者分别陷入了极左或极右的误区,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湖》过于注重字词句子的翻译串讲,文章主题及白描写法的分析理解却过于肤浅。《秋》则偏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字词教学和写法鉴赏。语文教学,必须注意 “读、说、听、写”四个字。但两节课“读”的方式太单一,缺少变化;“听”教师“说”的过多,“听”学生“说”的较少,更没有“听”到学生发自心灵的述“说”;“写”的训练几乎空白。《湖》可以引导学生用白描手法叙写熟悉的自然风光,《秋》可以引导学生歌颂母爱。
二:从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来看,两位授课者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语言运用技巧精湛。授课者语言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同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小插曲,这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但由于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比较单调,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一是问题的设置偏难,且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如《秋》,要求学生由花的不同颜色联想到人生的不同意义,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湖》,在还没有完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就要求学生中总结出作者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答案肯定不会让人满意。二是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和利用不及时,不充分,撩拨学生兴奋点的方法不够丰富,学生的兴趣延伸度不深。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赏识和表扬是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最好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更应该如此。
三:从对师生角色的定位来看,两位授课者践行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课堂都采取了小组模式,有学生合作探究,有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学生个性展示。尤其是《秋》还采取了小老师串讲的方式。但由于没有小组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仅限于最浅层次的问题,况且参与的点和面相当有限,因此,课堂成了优等生作秀表演的舞台,教师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多。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课改的精髓在于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但两节课仅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并没有得到落实。学生是在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框架内学习,自我能动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既没有自我生成问题,也没有自我解决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缺乏创新,许多可以出彩的地方没有出彩。由于缺少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培养学生的能力空间还很大,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度明显不够。教有法,但无定法。语文教学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不仅要追求形式的完美,也要讲究内在美。课改,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形成具有自我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作为青年教师,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毕竟我们已扬帆出发。课改路上,风景独好。
2012年12月30日 破冰谋发展 课改求创新
——靖州太阳坪中学新课改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太阳坪中学校长 黄俊文
太阳坪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占地22亩。现有9个教学班,学生400多人,教职工3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学校自2010年9月实施新课改,2011年4月被评为市课改样板校。一年多以来,学校坚持以课改为引擎,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探索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三步引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课改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新课改的理念已为教师接受且已融入日常教学中。二是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种能力明显提高。三是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稳步提升。形成了教师爱岗敬业、学生乐学善思的局面,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具体做法
1、顺民意,找差距,明察工作症结。
过去,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历经数十年,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国人皆抓升学率,何苦犯众玩火?老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坚守让课改进展缓慢。同时,课改初期,我们对许市“五环渐进”模式的认知几乎是神话。但不加甑别的照搬,不仅加重了教师工作量,而且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领导、教师都感受到了课改的尴尬和前途的迷茫。这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选择课改没有错,关键要选对符合自己实际的模式。因此,学校领导认真调研,倾听民声,认识到许市模式确实先进。但太阳坪和许市,无论是经济基础、文化底蕴、还是师生素质、考评机制都有太大的差别。明察工作症结,就找到了课改突破口。
2、凝智慧,破藩篱,提出理论框架。
学校决定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摆脱许市模式的禁锢,提出自己的课改理论。行政在认真总结课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斟酌,提出了“质疑——探究——反思”三步引导自主学习模式。然后召开教师研讨会,并听取了教育局专家意见,大家见仁见智,对课改模式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对课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做了充分的认证,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形成了“自学质疑——探究拓展——检测反思”三步引导自主学习模式。(简称“二三四模式”,“二”是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种角色;“三”是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三个步骤;“四”是指预习课、练习课、讨论课、活动课四种课型)。这种模式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采取开放性课堂教学时,既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也注重教师的个性和灵性,不固定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理性的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导学案的制作、讨论探究的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来确定。太阳中学课改的初步成功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三个支撑点:一是科学的教师管理机制充分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是有效的班级小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三是严格的课堂教学督查模式确保了教改教研的顺利进行。三者之间相互依存,教师的激情参与是根本,有效的小组管理是核心,严格的教学督查是保证。
3、转理念,树形象,推进小组管理
校长鼓励教师课改,首先是自己要转变理念,要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摸式的逐步改变,切忌急功近利,要尊重班子成员心中的想法,做到明确职责,讲究责权利结合,注重沟通交流,统一思想,树立形象。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
抓好了小组管理,就盘活了课改。学校明确由政教处主抓,具体由团支部和学生会负责。实行行政跟班辅导制。各班科学组建小组,精选班团干部,明确班团干部、组长和成员职责,从出勤、纪律、卫生、礼仪、作业、讨论、发言等方面明确要求和分工。既强调班主任的监管指导,也重视教师的参与督促。每节课要求教师对小组评分,对表现较好或较差的组员予以点评。每天各班利用夕会由小组长对小组点评,班主任指导。每周一次班主任会,由值周行政点评各班小组管理情况。每月评比优秀组员、组长、小组、班团干部。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同时注意对后进生的点拨和指导。定期培训课代表和小组长,培养学习带头人,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注重班主任的选配和职能部门的督查到位。我们要求班主任做到十到位,即:早操到、早晚自习到、早读到、课间操到、午休到、放学到、夕会到、就寝到、集会到,对学生做到全程监管。团支部每天对学生日常行为检查公布,学生会每周对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政教处每月对班级管理划等奖励。对班级管理工作实行团支部检查加分和行政抽查减分并行的模式。小组管理工作繁杂,领导和班主任都要耐心细致,关键在于坚持,切忌形式主义。
4、抓常规,勤督查,保障课改运行。
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是保障课改运行的关键。加强对导学案、教案、作业、听课、评课的督查评审力度,实施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成立课堂教学验评小组,加强课堂教学检查,教导处、值周行政、教研组长轮流检查。学校有课堂教学督查栏,每天至少公开点评四节课,确保教师的每堂课过关达标,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导处对优秀者奖励并公布。学校要求行政每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教师不得少于20节,对于多听者奖励。加强对师生考勤督查,每周把教师出勤情况公布。规范早晚自习管理,要求讲练结合,提高早晚自习效率,同时,开设晚记忆。加强对学生考试的指导,客观公正评价学习成绩;开展课堂社会开放周活动,欢迎社会监督;每期举行一次教学比武。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建立帮扶小组,促进教师互帮互学,打造名师工程,不少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定期评议老师,促进教师工作作风的改进。学校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并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光碟等方式,宣传课改经验,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全体教师感受深刻,很受启发,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出路。
5、明赏罚,精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的机制。这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制度的制定做到赏罚分明。学校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涵盖了岗位职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尤其是考评制度、岗位竞聘细则和教学奖罚制度。学校设立了课改常规奖、课改绩效奖、课改特别奖、课改服务奖、课改组织奖、课改辅助奖。所有制度都以课改为核心。从而起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起了教职工的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管理效能,避免了“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向管理要质量。管理突出九个字:制度化、人性化、精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太钢也不好。许多工作不仅靠领导的人格魅力,也要靠制度和原则的约束。精细化管理就是“人人有职责,处处抓落实”,实行“谁分管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重点是抓好细节。在行政分工方面,从职责到落实,从分管到协作,从值周到点评都有严格纪律;在教育教学方面,从备课到上课,从听课到评课,从作业批改到下班辅导都有明确要求;在卫生方面,学校从教室到办公室,从食堂到宿舍,从花草树木到门窗桌椅都落实到人;在学生管理方面,从上课到就寝,从活动到实践,从督查到整改都全程监管。坚持日日清制度,每天的检查评比要及时,整改要到位。学校管理讲究“大事抓具体,小事抓到位”,“先抓教师后抓学生”。
6、重习惯,洒书香,营造课改氛围。
抓养成教育,打造“礼”文化。教育学生做到知礼乐学慎思笃行。我们从学生的坐立行走,文明礼仪,课堂纪律,学习常规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把每一扇窗,每一块玻璃,每一处角落都责任到每位学生身上,让学生争当学校管理的小主人。各类评比如智慧奖、进步奖、百花奖、勤劳奖、优胜奖等层出不穷。学校对学生进校、出校、上课、下课、集会、出操、就餐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由学生会进行检查督促,把养成习惯纳入到常规管理中来,实行每日一评议,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天有表扬、批评或温馨提示,让师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每周评比校园双星(闪亮星、进步星)。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同时,学校要求音体美教学也要融入新课改的理念,并成立了美术、音乐、文体等兴趣小组。课前一首歌做的有声有色,“校园之声”内容丰富有趣,每两周举办一次学生作品展。各种项目均为师生喜闻乐见。丰富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实施新课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我们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名言营造思想美,师生作品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打造书香校园。各班设立书报柜,动员师生捐赠图书,定期借阅图书。以课程内容为元素,以美术工艺为载体,坚持自创、自书为主,精心设计挑梁文化、食堂文化、对联文化、墙壁文化、色彩文化、石头文化、展板文化。提示语文化。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石头明志,校园里弥散着浓郁的书香,整个校园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师生牢牢的凝聚在一起。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既学到知识,又受到德育熏陶
二、努力方向
1、树师德铸名师 教师是课改之本。没有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教师,课改将是无源之水。农村学校教师调动频繁。因此,学校将从严整顿师德师风,狠抓教风,并立足实际,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将积极和县教育局协调,形成名师下乡奖励制度。
2、聚财力改机制 资金是课改之基。没有充裕的资金投入,课改将是无米巧妇。近几年,县委政府、教育局领导高瞻远瞩,在课改方面的投入很大。但资金缺口依然不小。同时,现行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且比较偏重升学率。因此,学校将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聚集财力,并积极和县教育局协调,逐步改革评价机制,营造浓郁的课改环境,集中财力建好示范校,实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战略。
课改形式化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思维逻辑;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教学课堂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做出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落实到初中学校内部数学课程的设置和编排,教师要想有效保障学生在学习实践当中得到学习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理解,就需真正重视数学课堂活动形式的重要性,有效落实内部课堂实践活动。
一、落实课堂“讨论交流”活动形式,带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初中数学作为现代初中参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部逻辑、思维转换和应用需要学生真正得到有效参与才能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学内部,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内部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对学生的基本培育,其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是不可缺少的,教师需要抓住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达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思考”的活动当中
数学的学习和掌握是需要学生真正参与汲取和思考的,许多内容不能像语文或英语的直译就能讲通和得到的,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思考,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的落实。
三、课堂“提问”活动形式的落实,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有效提升
如果说课堂“思考”是思维上的转换,那么“提问”在初中数学的实践中就可以被当做“说的艺术”,有人说世界不缺少解决问题的人,而缺少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现代新课改的教学目的。
例如:以“反比例函数”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反比例函数内容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新的函数不理解,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的疑惑是正常的。讲到y=的含义以及用法时,自变量x是分式的分母,这时教师可以鼓勵学生参与提问和解惑,有学生提出“x=0”的情况,教师需对其进行表扬和赞赏。
综上所述,初中学校内部各类教学课程仍在不断完善和落实,课堂活动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课程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和参与,为初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真正实现对学生基本培育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周大众.建构主义视域下学生话语权的实现[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
课改形式化 篇7
1. 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写作自信
(1) 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对写作有自信,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写作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理解, 感悟从而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自己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写作激情是其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思考人生, 学生会感悟自然。这样, 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 才能写出有充沛情感的优秀作文。多鼓励学生写深有感触的事, 让学生平常怎么想, 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的要求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琐碎小事, 通过文字把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时, 写作时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路和语言, 这样才能使学生情感所至, 嬉笑怒骂, 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另外指导学生观察, 要抓事物的特征, 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有时间尽量让学生走出校门;一方面让学生放松,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2) 多鼓励, 少批评。学生的看似简单的每一篇作文, 大多是经过他们苦心经营而获得的成果, 自己倍感珍贵, 因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赞扬。所以, 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恰当的运词, 优美的句子,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 在批语中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从而树立起对写作自信来。每次作文批改后选几篇优秀作品在作文课上朗读, 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参加各种作文比赛,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及时批阅, 准确反馈。学生交上的作文, 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 让学生在期待中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甜蜜。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进步, 尝到成功的喜悦。作文批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有的作文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 有的文章的要在, 主题, 结构, 布局、材料运用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 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从而使其作文能力与兴趣有所提高。总之, 只有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 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个性化作文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人的视野开阔, 精神包满, 情感充沛, 成长成一个全面的自我。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不仅使学生在构思、内容、表达方式、语言、感情等方面有极大的提升, 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3. 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古人谚称“读十篇, 不如写一篇”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首先必须要有数量的保证, 数量不足, 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 学校安排课堂作文比较少, 远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统一要求, 也可让学生自由写作, 形式灵活多样, 但教师都应参与训练之中, 最好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 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同时教师身临其境, 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 具体指导学生的训练。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阅读, 增加积累
学生时期, 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 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阅读, 背诵一些名言名句以及优秀作品, 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 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 可以为己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 然后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达到预期的目的
5.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关念甚至教材的束缚,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平等参与, 共同探究,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事物的多元性。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多角度思考, 放飞想象的翅膀,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才能做到呵护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培养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想别人所未想, 言别人所未言, 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总之, 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探求新的道路, 让高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活起来, 同时广大高中学生也应主动拓宽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勤于练笔,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使作文的火花在高考中绽放。
摘要:新课改形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适应新的写作要求, 及时改变观念, 改革教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 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课改形式化 篇8
一、上好序言课, 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第一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句话说得好,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很有哲理, 它同样适用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初始。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节课, 也就是序言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这节课向学生展示物理在生活、科技等各种领域中的应用, 要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概括性的、全局性的认识,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感受物理所特有的魅力。教师要通过更加丰富、趣味性的语言、图片等方式, 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有想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学习高中物理的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 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课上积极与教师互动、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比较抽象的物理学知识, 教师如果能创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物理学知识,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物理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创设方法, 创设出一个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以下提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两个重要技巧。
(一)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但是物理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在生活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带有非常强的抽象性, 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地还原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还原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如学习过摩擦力知识, 讨论人走路过程中的摩擦力方向问题时, 让一部分学生在走道中走动, 感受走动时前脚着地和后脚离地时相对地面的运动趋势方向, 从而判定摩擦力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创设的情境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把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情境教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助实验的展示, 可以把抽象的物理知识, 变成直观的、有趣的物理过程,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抽象、难懂的物理学知识,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时, 问到: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羽毛和硬币哪个下落快?有相当多的学生回答重的物体下落快, 硬币比羽毛下落快。老师把手中的硬币和羽毛同时释放, 也发现硬币比羽毛下落得快。若把硬币和羽毛放进牛顿管, 密封后抽出管中空气, 发现羽毛和硬币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老师不用太多讲解学生就能得到“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大小无关”的结论,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相比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则更加抽象。虽然在初中阶段, 学校已经有物理课, 且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有些学生在理解高中物理概念时还是会有一些难度, 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无从适应, 对学习物理可能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如果对学习物理感到有困难, 那么时间长了, 学生便不再会对物理产生兴趣。但是,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同时看到, 物理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我们应该都能感受到, 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 学生的反应要比平时上课时更积极一些, 而且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及生动性等常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实,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一些。为此, 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 从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对学生加以引导,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物理知识的意识, 让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四、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信息, 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情感交流。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的为人时, 那么学生会很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同时, 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备受鼓舞, 从而鼓励教师进行更好更有效率的教学。因此, 教师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尊重学生, 为学生着想, 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时要能使自己一直处于精神饱满、愉悦、热情的状态, 并能感染学生, 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同时, 教师在讲授时, 对教学内容也要注入一定的情感, 以吸引学生听讲, 而且这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次, 教师不仅是在学习上, 同时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爱护学生, 有时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 为他们解疑答惑, 帮助他们成长。最后, 教师也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反馈, 采纳好的意见与建议, 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当前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教师只有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物理知识,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 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首先, 教师要上好序言课,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第一步。接着, 教师要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也可以把实验引入课堂教学。然后, 教师要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最后, 教师要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魏建华.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2
[2]肖玉华.浅谈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1
课改形式化 篇9
一、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备课时可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搜索,选择合适的欣赏文字、图片和音像等资料,然后通过Powerpoint、Author ware等软件,制作成声、像、字齐全的教学课件。比如在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制作的课件可以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题短片,学生不但可以欣赏到这一时期经典的美术作品,而且可以了解到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产生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文艺复兴前期的历史背景和美术状况,以及作者的生平、代表作等。从而使学生对这些作品能有更深刻的和立体的认识,并且便于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前后期的作品做一对比欣赏。同时,还可以对这些作品的作者有一个详细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直观、生动、丰富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发展。美术学科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要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教学中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美丑认知能力。如我们在解读每一件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时都可以从历史学、文学、美学、风俗学、地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角度去揭示一种客观存在,它与周围一切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中国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及对一些优秀美术家的了解,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及中华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开阔眼界中提高文化素养。美术教师人文性的贯彻,使学生能感受到跨越美术所带来的巨大人文传统,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手段。因此,美术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要作用。
三、改变以往教与学的方式
以往的美术教学常常采用由教师讲解,强调要记住或防止易出错的环节或部分,再由学生操作,这样使学生过于被动、依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改变以往一味地示范,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学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讲述色彩知识时,引导学生去感知色彩的世界,不是灌输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绿的树等概念化、模式化的色彩知识,结合学生自己的感受多画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那种感觉和喜好,不要画概念化色彩,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多涂抹“好看的”、“有趣的”、“有意味的”画面色彩,在不经意的涂抹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往往以一个统一的标准,用“优秀、良好、合格”的形式,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的学生。这种简单的等级评价方式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我认为评价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多层次评价,可以运用等级评定与书面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即便有的同学作品效果不佳,在评价时也应从学习态度、作业的个性化特征等方面去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多采用高等级与激励性的评语,并委婉地提出意见,指明努力方向。如:“你的想法真好!画画得漂亮极了!老师惊奇地发现你有进步了!如果色彩再丰富均匀一些,画面将会更棒。”“你想象很丰富,如果构图方面加强些,我想你画得还要出色。”等。这些评语能使学生增强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的成功铺垫良好的心理投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用学生互评、自评这样的方法,不但被评价者得益,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亦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和评价能力,达到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
上述的认识与思考主要是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所感、所悟,记录些许体验与感受,旨意在使各位教师同行能各取所长,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快找出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共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学生精彩的艺术舞台。
【课改形式化】推荐阅读:
形式化06-23
形式化需求08-01
形式化规范10-27
形式化分析方法10-27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07-16
语文课堂的形式化05-25
形式化的软件开发05-14
SVO逻辑形式化分析06-23
silent的副词形式名词形式07-30
die的形容词形式和名词形式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