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栽培(精选12篇)
模式化栽培 篇1
多年来, 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对大豆科研投入很少, 致使技术进步的速度比其他主产国缓慢, 影响了大豆生产的发展;本文对北方春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希望该研究有助于我国大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窄行密植技术是在借鉴、利用国内外大豆密植、深松和分层施肥技术的基础上, 以矮秆品种为突破口, 以大机械为依托, 逐步形成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1.1 品种选择。选用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矮秆、半矮秆品种, 否则不仅不增产, 反而要减产。较适宜品种有红丰11、红丰12等。
1.2 土壤深松。要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平整、土壤细碎, 必须进行土壤深松。
1.3 施肥。
要增施农家肥, 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用量要达到1.5吨以上。化肥要氮、磷、钾搭配, 一般氮、磷、钾纯量的合适比例为1:1.15~1.5:0.5~0.8。
1.4 播种。
播期1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末均可播种, 要注意播种期的适度提前。可采取平播“深窄密”种植模式, 播种密度可在每667m2 2.3万~3万株。
1.5 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应结合实际分秋季土壤处理、播前土壤处理与播后苗前处理等3个时期进行。
1.6 化学调控。大豆开花初期, 使用植物生长延缓剂控制株高达到壮秆、壮根、防倒、抗逆、平衡营养等作用。
1.7 注意事项。
(1) 土壤要深松; (2) 行距要合适, 一般单条平均行距可在15~20cm; (3) 除草剂应用要得当。在杂草较多的地块, 不宜采用此项技术; (4) 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密度, 一般每667m2收获株数掌握在2.7万~3万之间; (5) 后期要喷施叶面肥。
2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2.1 选择优良品种, 严格种子精选。要选择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宜、秆强、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 并做到合理搭配。
2.2 实行伏秋精细整地。要做到耕层土壤细碎、平整。
2.3 适时播种, 保证质量。
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后。精量播种要根据保苗株数计要好播量, 然后在垄上进行双行精量播种, 行距10~12cm。播种深度以镇压后4~5cm。
2.4 增施肥料, 合理施肥。
农家肥的施用量应达到每667m21~1.5m3。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氯磷钾搭配, 并补充微肥,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化肥施用以种肥为主, 追肥为辅。
2.5 病虫害防治。
大豆田的地下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和根潜绳, 目前, 最好的防治方法是用种衣剂包衣。采用大豆根保菌剂拌种, 可防治脑囊线虫病, 同时兼防大豆根腐病。
2.6 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收获。
当大豆拱土时, 进行产前深松或趟一犁。苗期及时铲趟, 做到两铲三趟, 铲趟上苗率要小于3%, 后期在草籽尚未成熟前拔净大草。适期收获人工收获宜在范叶达90%时进行。
2.7 注意事项。适区推广;坚持作业标推, 保证技术到位。
3 大豆行间覆膜技术
3.1 整地。选择禾谷类作物或其他非豆科作物为前茬。耕层土
壤细碎疏松, 地面乎整, 深松深度应达35cm以上, 耙茬深度15~18cm.旋耕深度14~16cm, 要达到播种状态。
3.2 品种选择。选择能在当地正常成熟的中熟抗倒伏品种品种或越区种植的品种。
3.3 地膜的选择。平作覆膜可选用厚度为0.009~0.01mm的地膜, 宽度为75~80cm。垄上可选用厚度为0.01毫米的地膜, 宽度为60cm。
3.4 种子精选和包衣。
对种子进行机械精选, 要求达到以下质量标准:纯度>99%, 净度>98%;发芽率>95%, 水分<13.5%, 粒型均匀一致。
3.5 播种。一般在0~5cm, 土层温度稳定通过7℃时开始播种。
3.6 施肥。肥料一定要施在种侧膜下。根据当地常规施肥水平施肥, 亩施氮、磷、钾纯量共8~10千克;开花至鼓粒期喷施叶面肥2~3遍。
3.7 田间管理。
平作覆膜的, 在大豆生育期内机械中耕两遍, 垄上行间覆膜的用机械中耕, 全生育期中耕3~4遍, 并进行垄沟深松;化学除草以土壤处理为主, 茎叶处理为辅。
3.8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灰斑病、褐纹病等病虫害。
3.9 适时收获。大豆叶片全部脱落、秆干草枯、籽粒归圆、含水量低于18%时进行。
4 少耕、免耕栽培技术
4.1 秸秆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包括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和整秆直接还田覆盖两种方式。
4.2 深松技术。深松宜在土壤合水量15%~22%时进行, 一般2~4年深松一次。
4.3 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时, 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时, 经必要的地表作业 (耙地、浅松) 后进行播种。播种量一般为每亩4~5千克, 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 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可适当增加1~2cm。
4.4 精选种子。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 纯度不低于97%, 发芽率达到95%以上。播前应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
4.5 病虫草宫控制和防治技术。主要用化学药品防治, 也可结合浅松和耙地等作业进行机械除草。
4.6 注意事项。
(1) 保证足够的根茬及秸秆覆盖度; (2) 要尽可能减少土壤作业; (3) 选择先进适用的免耕播种机具; (4) 及时控制杂草及病虫革害。
摘要:文章对北方春大豆四种模式化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 每种模式都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希冀该研究能为大豆研究理论及生产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春大豆,北方,高产,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景勤.肥料氮和固定氮对夏大豆增产效果研究, 土壤培肥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2]刘金印, 张恒善, 王大秋.豆种植密度和群体结构指标的研究[J].大豆科学, 1987 (1) .
模式化栽培 篇2
速生丰产林的大力发展,形成大面积整齐的林相,林下可燃物不断增加,森林防火工作越来越严峻,预防森林火灾是林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而林缘区域是发生森林火灾的最危险地块,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由农事用火或野外用火引起,从林缘引发火灾,因此建立林缘生物防火林带,将能有效地提高防火效果,联合乡是我县森林防火重点区域,长期以来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因为种植者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群众营造的积极性不高,而靠政府投入来营造,资金又有困难[2].根据邱贵云等研究,闽北主要防火林带树种抗火性依次为油茶>火力楠>木荷>闽粤栲>杨梅>苦槠>观光木[3],因此利用国家发展油茶产业的契机建设油茶林缘生物防火林带来解决原有的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又占用林农的林地、坡耕地,还存在大乔木防火林带影响田边农作物的生长等诸多矛盾[4].通过在林缘不同地类种植油茶防火林带,探讨防火林带丰产栽培模式,为今后林业生产提供指导。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尤溪县联合乡联合村的联合乡电站一级站后山和山下荒田,地处118°08′05″~118°08′10″E,26°10′05″~26°10′15″N,海拔180~300m,坡向朝南,坡度15°~25°。土壤为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红壤,pH值5.6~6.0,土层较厚,立地质量等级为Ⅱ级。 属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区,年平均 气 温18.9℃,≥10℃的.积温4480~4860℃,年均降水量16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00~2130h,年蒸发量1300mm左右,年无霜期300~310d,相对湿度80%左右,植被主要有五节芒、杉木疏林、杂竹等。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五节芒老荒田上种植油茶生物防火林带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试验标准地面积20m×20m[5],四周设3行油茶做保护行,共设12个标准地。油茶防火林带的种植密度为2.7m×2.8m,油茶苗木用闽优品种1年生嫁接小苗[6].
2.2 试验实施
12月对营造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用地进行林地清理,全面清除杂草杂灌,采用自然带状或块状整地方式按试验设计的株行距挖明穴,穴的规格40cm×30cm×30cm;清理水平宽度15~20m,每条连续长度1km以上,然后回表土,于2月种植油茶嫁接苗,苗木规格地径0.25cm、高16cm.栽植后于当年7月和第二年4月、7月各抚育1次,每次抚育均进行松土、除草并施复合肥20g/株[7].
2.3 调查方法
分别于1月、1月对各试验小区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其全高、抽梢高及成活率和地径、冠幅、分枝数,测出每个小区的成活率、树高年净增量、地径年净增量及冠幅生长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当年的生长情况油茶造林当年的生长调查结果,见表1、表2.
3.1.1 油茶当年造林成活率比较。通过对油茶林缘防火林带造林后1年的幼树生长调查,可以看出,在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五节芒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的成活率都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林缘空地和坡耕地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经方差分析,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成活率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8],详见表3.
3.1.2 油茶造林
1年的树高生长比较。油茶林缘防火林带造林后1年的树高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生长最好,树高生长量达到29.3cm,坡耕地次之,树高生长量为28.3cm,新荒田生长最差,树高生长量为21.7cm.经方差分析,F=3.52,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当年树高生长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
3.1.3 油茶造林1年的树冠生长比较。油茶林缘防火林带造林后1年的树冠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生长最好,冠幅年生长量最高达到22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多,分别达到2.3枝和12.3枝;坡耕地和老荒田次之,冠幅年生长量为15.7cm;新荒田生长最差,冠幅年生长量为14.3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少,仅为1枝和4枝,经方差分析,F=1.34,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当年冠幅生长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
3.2 造林3年幼树的生长情况
3.2.1 不同地类油茶造林3年的树高生长比较。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树高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高度达到142.7cm,第1年和前3年的平均树高生长量都最大,分别达29.3cm、42.2cm;坡耕地次之,树高达到130.7cm,新荒田生长最差,经方差分析,F=16.63**,说明不同土地类型种植油茶3年树高生长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这可能是林缘空地的林木遮荫,土地湿润,因此油茶生长快,而且向上生长,新荒田土壤板结,油茶生长不良。4种地类的油茶第2、3年树高生长量均高于第1年,说明树高有加快生长趋势。见表5.
3.2.2 油茶造林3年的树冠生长比较。从冠幅绝对生长量来看,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冠幅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冠幅达到72.3cm,新荒田最差,冠幅为49.3cm.从冠幅年均生长量比值来看,坡耕地的前3年冠幅平均生长量比第1年提高42%,老荒田的比值也较大,达1.22,说明坡耕地和老荒田在后期有较强的生长力。经方差分析,F=7.69﹡,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3年冠幅生长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这可能是第1年林缘空地的土地湿润,因此油茶生长快,而第2年后由于坡耕地、老荒田两种土地类型的光照较强,土质松,油茶生长快。
从树干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来看,第1年与前3年的一级分枝数相差不大,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第3年的二级分枝数均比第1年大得多,尤其以林缘空地的生长量最大,达27.3枝,坡耕地、老荒田次之,为24.3枝,这与4种土地类型的冠幅生长相吻合。
3.2.3 油茶造林3年的地径生长比较。油茶造林3年 的 幼 树 地 径 生 长 表 现 为 坡 耕 地 最 好,达 到3.03cm,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高达3.32,说明其后期生长快,地径生长量林缘空地次之,地径达到2.93cm,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达2.55,从地径年均生长量比值来看,老荒田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达2.64,说明其后期生长加快,新荒田地径生长差,这可能与土壤板结有关。经方差分析,F=11.33**,说明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3年地径生长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这可能是林缘空地的林木遮荫,土地湿润,前期油茶生长快,后期生长减缓。坡耕地、老荒田第1年的光照较强,土地干旱,而第2年后油茶林适应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因而生长加快。新荒田土壤板结,油茶生长不良。
4 结论
4.1 在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老荒田
4种土地类型种植油茶的成活率都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林缘空地和坡耕地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造林当年在林缘空地生长最好,其树高、地径、冠幅年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29.3cm、0.35cm、22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多;坡耕地次之,其树高、地径、冠幅年生长量分别为28.3cm、0.28cm、15.7cm;新荒田生长最差,其树高、地径、冠幅年生长量分别为21.7cm、0.27cm、14.3cm,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也最少。
4.2 油茶造林
3年的幼树树高和冠幅生长表现为林缘空地最好,分别达到142.7cm、72.3cm,坡耕地次之,树高与冠幅分别为130.7cm、67cm,新荒田的树高和冠幅生长最差,分别为114.3cm、49.3cm,从树干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来看,一级分枝数相二级分枝数以林缘空地的生长量最大,达27.3枝,坡耕地、老荒田次之,为24.3枝,这与4种土地类型的冠幅生长相吻合。坡耕地和老荒田的3年与1年生长量比值大,表明坡耕地和老荒田的冠幅生长有加快趋势。
4.3 从地径绝对生长量来看,油茶造林3年的幼树地径生长表现为坡耕地最好,达到3.03cm,林缘空地次之,地径达到2.93cm,新荒田生长最差。地径前3年平均生长量和第1年的比值来看,坡耕地最高达3.32,老荒田次之达2.64,说明坡耕地、老荒田第1年的光照较强,土地干旱,而第2年后油茶林适应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因而后期生长加快。林缘空地由于林木遮荫,土地湿润,前期油茶生长快,后期生长减缓。新荒田土壤板结,油茶生长不良。
4.4 林缘空地、坡耕地、新荒田、老荒田4种土地类型均适宜种植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林缘空地的前期树高和冠幅、地径生长均表现较好,后期是否生长减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荒田均表现为生长差。
参 考 文 献
[1]陈存及,杨长职,吴德友。生物防火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2]戴云喜,马桂莲,金建国,等。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24(4):33-35.
[3]邱贵云,罗金旺,张鼎华。闽北主要防火林带树种若干问题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6):48-50.
[3]林家杉,邱尧荣。福建永安市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模式和效益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11(2):1-3.
[4]洪伟,吴承祯。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3-18.
[5]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56.
茄子夏秋抗逆栽培模式 篇3
1. 品种选择 应选择生长旺盛、抗逆性强、高产的茄子品种,如宁茄八号、浙茄28、艳丽长等。
2. 培育壮苗 利用保护设施,采用穴盘育苗,以减少高温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为害,培育优质秧苗。
①育苗前准备。苗床:利用大棚、中棚等设施,覆盖遮阳网、防虫网,做宽120厘米的高畦。穴盘:选用50目穴盘。基质:选用蔬菜育苗基质,或60%泥炭+20%珍珠岩+20%蛭石组成的混合基质,基质应预湿、拌匀,使含水量达到50%,装盘后整齐摆放在苗床上待播。
②播种。播种期一般以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宜。用50~55℃热水浸种15分钟,再用20~25℃温水浸种3~4小时,然后放在28℃环境下催芽。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每穴播1粒,播后覆盖基质1厘米厚,并覆盖地膜或遮阳网,温度保持白天30℃、夜间20℃,5天左右即可出苗。
③苗期管理。出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控水降温,干旱时及时补水,全苗后用恶霉灵3000~4000倍液喷洒苗床。苗期管理重点是防强光、高温、暴雨及虫害等。中午高温、强光时,可加盖遮阳网,苗床白天适温为27~28℃,夜间适温为18~20℃。幼苗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3. 定植 选择2~3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方便的田块,菜区可与春西瓜、春黄瓜等轮作,粮区可与小麦、油菜等轮作。定植前重施有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千克,茄果类蔬菜专用复合肥30~50千克。深沟高畦栽培,畦宽1.8米左右,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亩栽2400株左右。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定植,棚室栽培可用遮阳网覆盖5天左右,露地栽培畦面覆盖稻草或茅草,并且要浇透水。
4. 田间管理 管理重点是降低植株群体温度、适时整枝、科学管水、防治螨类等。畦面铺盖2~3厘米厚松软透气覆盖物(如稻草、锯末等)保水。
①肥水管理。开花坐果前适当控水,保持畦面湿润即可。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沤根,高温干旱时及时浇水补肥。门茄坐住后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8千克、磷酸二氢钾6千克,或浇施发酵后的稀人畜粪尿1000千克,每采收2~3次追肥1次。
②整枝打叶。门茄坐住后,去除门茄以下的所有侧枝,植株封行后摘除基部病、老、黄叶。
5. 主要病虫害防治
①绵疫病。发病初期喷洒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液1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防治2~3次。
②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洒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2次;或浇灌50%多菌灵磺酸盐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株灌1升药液,5~7天1次。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在地上撒石灰,对健康植株也要施药防治。
③茶黄螨。用10%浏阳霉素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液3000~40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800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2500倍液等喷雾,喷药重点部位是嫩叶背面、嫩茎及花器、幼果。
④茄二十八星瓢虫。人工捕捉成虫,人工摘除卵块;幼虫分散前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6. 采收 一般开花后16~18天即可采收,尤其是门茄、对茄要尽早采摘。
猪苓栽培模式探析 篇4
1 猪苓栽培概况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一些中草药材生产场就曾进行过人工栽培猪苓的探索研究。1965年山西省药材公司在古县北平镇海拔1 500 m的山区建立了猪苓实验场。1968年甘肃陇南武都区的五马药场用采挖的野生菌核埋在树下的方式进行了多次仿野生栽培试验,但都未成功。此后,在采挖野生猪苓的过程中,更加留意对野生猪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的观察,发现大多数野生猪苓菌核表面有蜜环菌索附殖,且蜜环菌越多猪苓生长越旺盛。加之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1972年用带有蜜环菌菌索的菌材进行伴栽试验初获成功。1978—1981年山西古县北平镇猪苓场[5]、陕西勉县张家河乡中药材种植基地[6],以及张言良等[7]、李承志[8]、李世全[9]等的试验都证明:猪苓繁殖必须伴播蜜环菌[10]世纪年代以后广泛开展了野生猪苓驯化脱毒繁殖、有性繁殖、不同海拔林地、室内外等仿野生、半野生、代用料、全人工等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推广的多种栽培模式。
2 猪苓栽培模式
猪苓栽培多在春、秋季节(4月下旬至6月上旬或8月下旬至11月下旬),苓种栽培最好是春收(采)春栽,气温12℃时栽培[11]。纯菌种栽培则不受季节限制。栽培用种:纯菌种(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的猪苓菌、蜜环菌)、苓种(人工栽培的新生灰苓或幼嫩黑苓、野生猪苓,单苓重25~40 g)、菌材(新菌材、旧菌材、带菌树根)。栽培用料:树棒(材质较硬的阔叶树枝干,直径6~12 cm,截成60~70 cm的木段,并砍花或打孔,每根树棒砍花(或打孔)4排,排与排之间的孔口相互错开,深至木质部即可)、代用料(木屑、锯末、棉籽壳、玉米芯等)、枯枝落叶、土(黄砂壤、黑砂土[12]、砾壤土[13]、腐殖土或配合土,p H值微酸至中性)。栽培场地:各种场地(林地、果园、棚设、房前屋后、阴湿向阳地带、遮荫裸地、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均可)。栽培方式:窖式(窑、坑、窝、穴、槽、池、沟,多采用1~3层的小窖式栽培,窖规格:长70 cm、宽70cm、深40 cm)、畦式(长不限、宽80~120 cm、深30~40 cm)、箱式(长40 cm、宽30 cm、深70 cm)及瓶栽和袋栽。栽培条件:温湿度(最适窖温(20±2)℃,不高于25℃,湿度30%~50%,不超过60%[11])、遮荫度0.4~0.7。瓶袋栽黑暗条件。
2.1 苓种栽培
2.1.1 蜜环菌枝+树棒+苓种。
按上述规格挖窖后,松窖底整平,在窖底铺1层3~4 cm厚枯枝落叶,压实后排放5~7根树棒,棒间距8~10 cm,按端1侧3的摆苓法,将苓种紧靠砍花树棒的两端和两侧均匀地摆放。用事先育好的新菌枝夹放在苓种两侧和树棒间,菌枝端口最好是一端紧接苓种,一端紧接树棒鱼鳞口。用细枝节填充较大空隙,再用腐殖土填实小隙,再以同样方法摆放第2层树棒、苓种、菌枝、覆薄土填隙,铺放1层10 cm厚的枯枝落叶后,用土封顶,厚15cm,最后用树枝、落叶盖窖顶即可。
2.1.2 蜜环菌材+树棒+苓种。
用事先培养的新菌材(或砍花、打孔现接种的蜜环菌菌棒)或栽过天麻的菌材,按3~4根新树棒加2~3根新菌材(或旧菌材)铺窖接苓,其他步骤与上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用栽过天麻的菌材来栽猪苓,往往因后续营养不足,产量相对较低,故栽过天麻的菌材只能用作添加材料,不能用作主料,如作主料,则需在栽培窖内增放大量树枝叶,以提高猪苓产量。
2.1.3 蜜环菌材+树根+苓种。
在大树下、树旁灌丛、杂灌林或间伐的林间空地树桩旁80~100 cm处挖窖,目的是借用树、树桩的侧根及须根作为蜜环菌、猪苓生长的直接或间接营养来源的“长效菌材”。挖窖时尽量保留树侧、须根,并在较粗侧根的两侧砍鱼鳞口,根下面垫上1层落叶,在砍有鱼鳞口根的两侧紧贴摆放新菌材,使菌材上密生蜜环菌的鱼鳞口贴向树根的鱼鳞口,再放苓种于菌材的鱼鳞口处,尽量使苓种面多与蜜环菌接触。下好苓种后,覆盖1层树叶,然后用细土覆盖,并轻轻压实,最后用枯枝落叶盖顶。完全依靠天然条件生长,任其生长。
2.1.4 蜜环菌种+树棒+苓种。
窝底铺树叶后,将人工培养的蜜环菌种掰成1~2 cm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再撒上猪苓生长素[14]),每窖用种量500~750 g,树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树棒间距3~5 cm,用树叶与腐殖土混合物将树棒间隙填平,再将苓种均匀摆放树棒两侧和端头,然后覆树叶,盖腐殖土,最后用树枝叶苫盖窖顶。
2.1.5 蜜环菌种+代用料+苓种。
用木屑(锯末)、棉籽壳、玉米芯[15]等作栽培基料,可窖、箱、畦栽,一般种植2层为宜,分层撒播或穴播,用优质的蜜环菌种400~800 g/m2。撒播:先铺1层树叶或腐殖土,在铺代用料(玉米芯用水浸泡1 d,浸透沥干余水)后,料面撒蜜环菌种,均匀摆放5~6个苓种,再用同法进行第2层播种。穴播(木屑、锯末、棉籽壳培养料):穴距5~8 cm,深3~4 cm,将蜜环菌种放入穴内,后均匀摆放5~6个苓种于蜜环菌穴上。最后覆土盖叶,保湿控温管理。
2.1.6 猪苓与天麻混合栽培。
春、秋季进行窖或畦栽,采取下栽猪苓(2层)上种天麻(2层)的栽培方式,窖或畦底铺放上年栽培过天麻的培养料和菌材(剔除腐朽或无菌索菌材),注意不要完全使用旧菌材,应加入一些新树棒或新树根与旧材间放,下苓种后用旧的培养料填充空隙,以同法再播1层,之后用培养料填至与地面平。上面再用新旧培养料和新旧菌材栽培2层天麻。猪苓与天麻混合栽培,可达到互调养分、减少天麻秋后烂麻、促成猪苓与天麻双丰收的效果。管理上注意基料含水保持在40%左右(每月喷水1次即可);畦(床)温15~25℃(视季节不同,采取相应措施)。此法栽培,天麻可每年采收1~2次,猪苓每2年采收1次。
2.2 纯菌种栽培
用人工繁殖的纯菌种栽培(特别是从猪苓子实体分离的有性纯菌种[15]),正常情况下40~90 d即可形成菌核,100 d左右菌核可长到100 g大小,3~4年后产量可达15~30 kg/m2,比传统的半野生栽培缩短采收时间1~2年,产量高出1.0~1.5倍。纯菌种栽培0.5~1.0年就可采种苓。非纯菌种半野生栽培的则要在栽后2~3年才可采收种苓。正常采苓后,可将小块苓及与蜜环菌连在一起的菌核继续留在窖里,并添加新树棒、粗树枝和枯枝落叶,再过3~5年又可采挖。
2.2.1 蜜环菌+猪苓菌棒。
采用2层窖栽,将已打孔、并孔接了猪苓纯菌种的菌棒,摆放于铺有树叶的窖中,在树棒的间隙中填放新鲜的小树枝,之后在层面上及菌棒两头撒上蜜环菌种铺盖1层树叶(也可在所铺的树叶上撒少许猪苓菌种[16,17,18]),再覆上3 cm厚的腐殖土,铺树叶,放菌棒、填树枝、撒蜜环菌、盖树叶和覆土,上层覆土呈龟背形,高出地面5~10 cm,最后盖上树枝落叶养菌。
2.2.2 猪苓蜜环菌棒。
此法的特点是1根树棒上接种2种菌。即在打孔(或砍花)树棒上,间孔接种或分排接种猪苓菌和蜜环菌2种菌。接种的树棒直接下窖栽培,无需再使用任何菌种。对于分排接种的树棒,在摆放树棒时,把接蜜环菌的那排孔朝下埋入腐殖土(或湿砂)内,接猪苓菌种的排孔朝上,裸露在空气中,上层覆盖农膜。此法具有省工省时、效率高、污染少、结苓快的优点。
2.2.3 蜜环菌种+猪苓菌种+代用料。
同2.1.5栽培相似,用优质的猪苓菌和蜜环菌种各400~800 g/m2。撒播:下层撒蜜环菌种,上层撒猪苓菌种。穴播:穴距5~8 cm,深3~4 cm,梅花点状。也可一行穴播猪苓菌种,另一行穴播蜜环菌种或2菌间穴播种。
3 结语
温室一年四茬高效栽培模式 篇5
温室一年四茬高效栽培模式
1 栽培模式温室樱桃萝卜-香菜-油菜-番茄种植模式. 2 茬口安排第1茬香菜于9月10日-12月播种,1月上旬-2月上旬陆续采收:第2茬油菜分别于11月上旬和12月上旬在温室育苗.1月上旬-2月上旬定植在温室中,2月上旬-3月初分别采收上市;第3茬番茄于12月中旬在温室中育苗畦内播种,1月中旬分苗,3月初定植.5月上旬开始采收到7月底-8月初拉秧;第4茬樱桃萝卜于8月10日播种,9月10日上市.
作 者:刘静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留守营镇农业站,066301刊 名:北京农业英文刊名:BEIJING AGRICULTURE年,卷(期):“”(4)分类号:S6关键词:
模式化栽培 篇6
一、春大豆栽培关键技术
1.冬前整地。冬前整地时,土块翻开即可,不宜整细,让大土块晒坯冻垡,播种前再浅耕1次即可。
2.选用良种。为了配套晚稻,大豆应确保在7月10~15日前收割完毕,稻田春大豆宜选择生育期110天左右的中熟品种。生产上,我们主要选用“翠扇大豆”,该品种产量弹性大,在加强管理的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播种用的大豆种子必须经过精选,剔除有虫口、有病斑、干瘪的籽粒,确保粒粒饱满、有光泽。
3.合理密植。大豆合理密植,一是单位面积的群体数量要适当,二是每蔸的个体植株数要适当,关键是要小蔸密植,避免大蔸稀植。根据品种不同,每667平方米(1亩)保苗量一般控制在1.5万~2.5万株,每蔸不要多于4株。对于翠扇大豆,每667平方米播8000蔸左右,每蔸播2粒。
4.科学施肥。播种时每667平方米施1000~1500公斤土杂肥、5~7.5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施肥时注意避免种子与化肥直接接触。播种时没有施化肥的,出苗后3叶期以前必须及时追肥,每667平方米追施复合肥5~10公斤,但切忌肥料黏附在大豆叶片上,否则会出现烧叶现象。开花前5~7天追施复合肥7.5~10公斤作花荚肥。
5.生化调控。翠扇大豆是无限结荚习性,在肥水条件较好的条件下,植株营养生长十分旺盛,应在始花期喷施多效唑,促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花荚期每667平方米用10克钼酸铵、1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叶面喷施1~2次,或直接用大豆专用叶面肥喷施。
6.病虫防治。在做好病、虫情预测预报的基础上,重点是在花后3~5天及时防治豆荚螟,生长后期椿象危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相当大,如虫口基数较大,应及时防治。
二、玉米间种技术
1.选准品种。一是所选玉米品种生育期应与大豆生育期接近或略有缩短,二是选择矮秆品种。尽管大豆是较耐阴作物,但在大豆厢边间种玉米,还是会对阳光有一定遮挡作用的,选择矮秆品种,有利于减弱负面影响。
2.协同播种。正确的做法是大豆与玉米必须同时播种。
3.田间管理。在确保一播全苗的前提下,前期做好间苗,力争玉米苗大小、高矮基本一致。在2叶1心至3叶期,用烯效唑兑水喷雾,促苗矮壮。施肥应适施壮秆肥,重施穗肥。大喇叭口期及时防治螟虫。
三、晚稻配套技术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湖南省宁远县的晚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22日,结合大豆收获期,一般选择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品种,6月中旬播种。播种前用烯效唑拌种,或在1叶1心时喷施多效唑,以培育矮壮秧苗。
2.宽行窄株,小蔸匀植。大豆田栽插晚稻发苗好,宜采用宽行距与窄行距相间移栽的方法,按16.7厘米×(16.7厘米+33.3厘米)规格,每667平方米插1.6万蔸优质杂交稻品种,每蔸1~2棵苗。
3.控施氮肥,平衡施肥。由于前作是大豆,土壤供氮能力增强,因此应适当控施氮肥。优质稻基秆较纤细,宜适当多施钾肥。一般可按1∶0.5∶0.9的比例配施氮、磷、钾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和钾肥60%~70%作基肥,追肥则减少蘖肥用量,加大穗肥用量,以加强后期营养,防止功能叶和根系的早衰,提高水稻结实率。
4.水浆管理,科学运筹。水分管理要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养根。采用浅水抛插,减少悬秧;过水活蔸,湿润分蘖,促低位分蘖快发多发;轻搁晒田,达到计划苗数的80%~90%时开始露田,分2~3次轻搁,即田面无水细坼;足水孕穗抽穗,穗分化后保持浅水层;干湿壮籽,后期干干湿湿,保持湿润至成熟。
模式化栽培 篇7
关键词:油菜,信油2508,高产模式,技术规程
信油2508作为油菜的优质品种, 适宜在河南省生产种植, 为了进一步实现其高产模式化栽培, 对模式化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介绍, 实现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的配套, 促进优质油菜种植结构优化, 以提高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1 土壤选择与准备
应选择具有独立种植条件, 与其他品种或串花的十字花科蔬菜相隔一段距离且水源便利的田地。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整理, 精耕细作使土壤蓬松, 加强通风透气性能和蓄水能力。根据产量和土壤肥力适量施加基肥, 一般以腐熟有机肥为主, 以37.5~45.0 t/hm2较为适宜, 特别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施加, 以提高土壤肥力。
2 适时播种, 合理定苗
播种时间一般在9月中下旬, 可直播苗沟播, 沟深在10~15 cm, 行距一般在45~50 cm。播种的数量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以确保单位面积密度、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粒重4个产量因素既不因为栽种比例过高而导致油菜品质降低, 也不因为栽种比例过低导致油菜产量降低, 确保实现最佳比例, 一般密度以12万~15万株/hm2较为适宜[1]。在油菜3叶时要根据苗木生长状况进行合理定苗、移苗补苗, 以宽行窄株为原则, 齐苗后拔去从生苗, 去小留大、去杂保纯, 尽量保护根部不受损伤。
3 施肥与浇灌管理
定苗后应追施速效肥, 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2]。把握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比例, 结合底肥和追肥的比例。施足基肥, 油菜追肥要以土杂肥为主, 磷肥全部底施, 氮肥作底肥, 苗肥、蕾薹肥施肥数量比例可依据5∶2∶3进行[3]。在肥料追施过程中, 为了避免苗木徒长, 要在3叶喷施稀释的多效唑。油菜的蕾薹期是施加肥料的重要时期, 要坚持早而重的原则。薹肥的施加要结合苗木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肥力而定, 落黄越重、土壤肥力不足越应施加重肥。此时期的肥料要注意氮钾肥的搭配, 一般施尿素150~225 kg/hm2、氯化钾45~75kg/hm2。薹肥要分多次施加, 避免一次性施完, 以促进植株全面吸收。油菜花角期需要大量的肥水, 应保持土壤湿度且结合灌溉, 确保持水量在80%~85%, 并施好临花肥。追施时间应在初花期, 叶、茎色略有褪淡时进行, 可施尿素45~75 kg/hm2或碳铵75~150 kg/hm2。信阳地区的土壤中硼元素相对缺乏, 而硼又是油菜生长过程影响产量的重要元素, 因此一般在施加基肥时开始补充锌肥15 kg/hm2, 每次追肥适量掺入硼砂水溶液。在喷施肥的过程中, 应尽量避开中午太阳直射以及降雨期间。
4 田间管理
中耕具有增温、保墒、除草、防病虫害、疏松土壤, 促进根系生长等作用, 特别是冬耕还可以减轻冻害、防止倒伏。在中耕、肥水管理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清除杂草等工作, 清理沟渠, 确保排灌通畅, 预防渍害发生, 提防油菜早衰。为了防止冻苗现象发生, 避免冬季徒长, 可采用深锄断根, 摘去老叶和适量绿叶, 对弱苗可适量补充肥料。
5 病虫害防治
油菜主要病虫害有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和蚜虫等[4]。菌核病是油菜易发生的病害, 持续时间较长, 可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这些病虫害大多发生在降雨量较大的时期, 因此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应控制田间的潮湿度在适宜水平, 在播种时用药剂进行拌种, 同时在初花期和盛花期用菌核净、使百克等药剂进行喷洒, 以提高抗病虫能力。蚜虫、跳虫甲、菜青虫、小菜蛾等可在越冬前使用敌百虫粉或甲敌粉等农药喷杀。在花期结合防治病虫, 喷0.2%磷酸二氢钾溶液750kg/hm2。防治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450 g/hm2。
6 适时收获, 确保产量
适时收获是高产的重要环节, 抓住关键的收获时机对高产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人工收获为主的田地, 应坚持“八成熟, 十成收”的原则, 当角果有8成发黄, 籽粒由绿色变成褐色, 色泽光润时即可收割。如果在籽粒绿色熟期时收获, 此时籽粒不饱满, 秕粒较多且产量低;如果等到籽粒完全成熟后再收获, 则角果榨裂较多且落粒严重, 导致丰产不丰收, 因此以角果处于黄熟期时收获最佳。收获后先集中堆捂然后脱粒, 但堆捂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要超过7 d, 然后收仓, 同时还要注意防水防渍防霉变。
参考文献
[1]范连益.油菜栽培实用技术[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菜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
[3]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油菜科学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豌豆高效复种栽培模式 篇8
1 豌豆复种早熟粒用玉米栽培模式
豌豆选用矮秆、早熟的新西兰、中豌6号、科豌6号等品种, 玉米选择早熟、稳产品种, 如优迪919、龙单62等。豌豆于3月中下旬顶凌播种, 每亩用种20公斤左右, 条播, 行距30~35厘米, 亩保苗5.5万~6万株, 整地时底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40公斤, 幼苗5片叶时, 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促进营养生长, 肥力较差地块可适当多些。花期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并根外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 促进开花结荚。豌豆生长过程中易发生斑潜蝇危害, 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潜蛀时或叶背面发现细小孔道时及时使用10%倍内威3000倍液或40%福戈3000倍液防治。6月上中旬鲜荚收获。豌豆收获后及时整地播种玉米, 整地时亩施复合肥50公斤, 玉米播种期不晚于6月16日, 于10月上旬下霜之前收获。下茬玉米亩保苗3300~4500株, 其他生产管理按常规进行。豌豆平均亩产鲜荚1000公斤以上, 亩效益950元, 粒用玉米平均亩产750公斤以上, 亩效益450元, 上下茬合计亩效益1400元。
2 豌豆复种鲜食玉米栽培模式
豌豆选择新西兰、中豌6号、科豌6号等品种, 下茬鲜食玉米选择穗大、商品性好的京科糯2000、博新32等白粘玉米品种。豌豆于3月中下旬播种, 每亩用种20公斤左右, 豌豆条播, 行距30~35厘米, 亩保苗5.5万~6万株, 整地时底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40公斤, 幼苗5片叶时, 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促进营养生长, 肥力较差地块可适当多些。花期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并根外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 促进开花结荚。豌豆生长过程中易发生斑潜蝇危害, 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潜蛀时或叶背面发现细小孔道时及时使用10%倍内威3000倍液或40%福戈3000倍液防治, 6月上中旬收获鲜荚, 收获后及时整地播种鲜食玉米, 整地时亩施复合肥50公斤, 播种不要晚于7月上旬, 亩保苗2500~2800株, 其他生产管理按常规进行, 9月下旬至10月初收获。豌豆平均亩产鲜荚1000公斤以上, 亩效益950元, 亩收青食玉米2100棒, 亩效益550元, 上下茬合计亩效益1500元。
3 豌豆复种蔬菜栽培模式
豌豆选用新西兰、中豌6号、科豌6号等品种, 豌豆于3月中下旬顶凌播种, 每亩用种20公斤左右, 条播, 行距30~35厘米, 亩保苗5.5万~6万株, 整地时底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40公斤, 幼苗5片叶时, 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促进营养生长, 肥力较差地块可适当多些。花期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并根外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 促进开花结荚。豌豆生长过程中易发生斑潜蝇危害, 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潜蛀时或叶背面发现细小孔道时及时使用10%倍内威3000倍液或40%福戈3000倍液防治, 6月上中旬收获。下茬复种蔬菜作物, 豌豆收获后及时整地复种下茬大葱、芸豆、茄子、白菜、西兰花、甘蓝、花椰菜等作物。
3.1 豌豆复种大葱栽培
豌豆收获后及时整地, 亩施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 适时定植葱苗, 生产过程中应用硫酸钾复合肥、尿素追肥3次, 应用倍内威、福戈等防治潜叶蝇、蓟马等害虫。上茬豌豆亩产量1000公斤以上, 亩效益950元以上;下茬大葱亩产量5000~6000公斤, 亩效益1000~1200元。上下茬合计亩效益1950~2150元。
3.2 豌豆复种芸豆栽培
豌豆收获后及时整地, 亩施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 适时播种。上茬豌豆亩产量1000公斤以上, 亩效益950元以上;下茬芸豆亩产量一般1350公斤, 亩效益1600元左右。上下茬合计亩效益2950元。
3.3 豌豆复种茄子栽培
豌豆收获后及时整地, 亩施硫酸钾复合肥50公斤, 适时定植茄苗, 生产过程中应用硫酸钾复合肥、尿素追肥2次, 及时防治红蜘蛛危害。上茬豌豆亩产量1000公斤以上, 亩效益950元以上;下茬茄子亩产量4700公斤左右, 亩效益3100元左右。上下茬合计亩效益4050元。
3.4 豌豆复种西兰花栽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篇9
一、播种前的种植基础
1. 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 要及时浅耕灭茬, 耙好保住底墒。小麦播种前要深耕细耙达到上虚下实。
2. 选用良种。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 有利于高产栽培。
3. 适期播种。
冬性、半冬性品种在10月8日至10月15日播种, 弱春性品种在10月15日至10月25日播种, 强春性品种要适当晚播, 以防小麦冻害发生。
4.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有利于年前预防苗期病虫危害, 为冬前形成壮苗打下基础。一般采用50%辛硫磷50毫升对水2.5千克均匀喷洒在25千克种子上, 预防小麦地下害虫的危害;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20毫升拌小麦种子10千克拌后堆闷6小时以上, 然后晾干播种, 可有效预防小麦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
二、小麦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1. 施肥技术。
小麦从土壤中吸收量最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磷、钾三要素。施肥是以底肥为主, 追肥为辅;增施有机肥稳施氮磷肥、补施钾肥和微肥, 平衡施肥。一般采用含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每667平方米50千克作底肥, 尿素10~15千克, 采用40%做底肥, 60%在拔节期追施。
2. 灌溉技术。
一般浇好三水就可以满足小麦高产对水的需求, 三水分别是:越冬水、返青拔节水、灌浆水。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 平均温度2℃以上, 灌浆水要在小麦收获前15天以上浇灌, 否则会造成小麦加速根系老化死亡。
3. 化学除草技术。
小麦田主要以阔叶杂草为主, 采用10%苯磺隆10克或75%苯磺隆1.0~1.5克兑水30千克在杂草叶上喷打, 有禾本科杂草的麦田采用6.9%膘马50~60毫升兑水在杂草茎叶上喷打。
4. 化控防倒技术。
小麦倒伏原因有气候、播量过大、施氮肥过多等主要因素, 每667平方米可采用15%多效唑35~40克在小麦拔节前6~7天兑水30千克均匀喷打一次。
5. 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篇10
1 选地整地
花生宜选土层疏松、排水良好、通透性好的砂壤土或砂土, 最好是上沙下壤、上松下实的土体结构。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盐碱地不适宜种花生。花生喜欢软茬, 以禾本科作物的茬口为最好, 不宜选豆茬等油料作物茬口, 不宜重茬和迎茬[1]。选茬时要特别注意上茬除草剂的残留药害。用过阿特拉津、广灭灵、氯嘧磺隆等均不可以种花生。早春整地, 土壤刚化冻时, 采用三犁川打垄深施底肥, 整地深度达20 cm。
2 播种
应选择生育期115~120 d的品种, 生育期超过125 d就不能安全成熟。以白院花1号、白院花2号和白院花3号为主, 搭配品种可选用吉扶1号、吉扶2号、吉扶3号、大白沙、白沙1016等品种, 应根据各地土壤不同特点, 可以在引进小面积试种后再大面积种植。用花生种子包衣剂拌种, 可防治根腐病和地下害虫。种子处理时不要碰破种皮。红粒的花生品种适宜在5 cm土温稳定通过12℃时播种, 白粒的花生品种适宜在5 cm土温稳定通过15℃时播种。一般年份在5月10—20日播种, 覆土4~6 cm。
3 田间管理
清棵是将半留土的子叶扒出地面, 可增产10%~20%。当2片真叶展开时开始, 不要伤子叶。铲趟应在开花结果期前结束。第1次铲趟是在苗出齐后, 垄沟趟一犁, 不上土。第2次铲趟是在始花期, 少上土。第3次铲趟是在盛花期, 多上土, 形成方头垄, 便于接纳果针。上土时要防止压花。一般在开花后20~25 d或花生主茎高度达35 cm时, 用花生矮壮进行第1次化控, 当植株高度超过40 cm时进行第2次化控。保持植株不超过45 cm。
4 科学施肥
根据地力情况合理施肥, 提倡农肥结合化学肥料同时施用。重茬如果轮作有困难可拌肥使用盐碱土壤活化改良剂 (重茬灵) , 有调节土壤养分平衡及预防病害的显著作用。施45%高磷型复合肥300~350 kg/hm2, 也可施二铵100~150kg/hm2、尿素50 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50~100 kg/hm2, 同时要配合钙肥的施用。可以用花生专用肥 (按不同品种标注使用量) +硅钙肥40kg/hm2作底肥结合打垄深施垄沟内, 然后起垄镇压, 以备播种[2,3]。口肥可用冀微生物磷钾菌 (15瓶) 或其他生物菌肥放在水桶里随水下地, 可起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解磷解钾、增加抗病性等作用。也可用丰产宝2桶/hm2作口肥, 对后期叶斑病及菌核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可采用喷花生专用叶面肥, 花期及结果期使用粒粒宝、多果宝等。苗期苗矮、长势弱, 可喷1次;始花期至盛花期连喷2~3次, 7~10 d喷1次;结荚成熟期喷1次。
5 病虫草害防治
根腐病类包括根腐病、根茎腐病、冠腐病。防治方法:重病田轮作3~5年。增施有机肥、生物复合肥, 改良土壤, 增强抗病力。种子处理, 用种衣剂拌种。用强力甲托、恶甲水剂或多福混剂进行喷浇植株, 结合生根剂和叶面肥喷雾施药。叶斑病类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气候多雨、潮湿发病重。防治方法:在实行轮作基础上, 在病发初期喷施叶面杀菌剂, 如多菌灵、白托、多咪混剂等结合喷施叶面肥防治[4]。草地螟在6月中旬干旱年份发生, 用敌杀死、阿维高氯、功夫等田间喷雾。蚜虫、红蜘蛛在干旱时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蚜虫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 红蜘蛛用专用杀螨剂喷雾防治。可用豆花玉、花生田无草、双除、施田补等安全性除草剂在花生播种后3~5 d内垄面喷雾土壤封闭除草, 用药过晚拱出后易受药害。具体用量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在杂草2~4叶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 用精奎禾灵、精稳杀得等。除阔叶杂草用48%苯达松, 安全高效。
6 适时收获与贮藏
9月中旬, 当植株中下部叶片转黄脱落, 多数荚果果壳硬化, 种子颗粒饱满、光润、呈现品种特有的色泽, 可开始收获。选晴天用人工或机械拔收、刨收、犁收均可, 起收后就地铺晒, 晒到荚果摇动有响声时, 运回场院堆垛, 荚果朝外, 继续风干。约经30 d, 充分干燥后摘果, 去除秕果, 再充分晾晒, 方可入库储藏。
参考文献
[1]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顾广霞, 张云万, 王辉, 等.彩色花生引种试验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 2010 (2) :17-18.
[3]董加贵, 田林凤, 张明欣, 等.日照市花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作物杂志, 2009 (4) :94-96.
智利甜樱桃生产概况及栽培模式 篇11
智利地处南半球,20余年来,该国甜樱桃生产发展很快,栽培面积从1990年的1.8万亩上升到2011年的近11万亩,一跃成为世界上第3大甜樱桃出口国。栽培区域也从南纬34°10′~35°25′扩大到如今的南纬29°54′~44°15′。相比其他果树,甜樱桃的回报更高,这是导致其栽培面积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甜樱桃多数用于出口,主要市场有:远东(46%,主要是中国)、美国(35%)和欧洲(14%)。甜樱桃出口一般通过海运或空运,运输到美国需要20~25天,到欧洲需30~35天,最远的中国约需要40天左右。
主栽的甜樱桃品种有宾库、先锋和大紫等。最近10年,新品种栽培面积逐渐增多,其中,桑提娜、皇家黎明、甜心和雷吉娜等逐渐成为主栽品种。新的砧木也同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包括生长势较旺的马扎德、Mericier及较矮化的MaxMa、吉塞拉系列等。主要砧木为考特、吉塞拉6和MaxMa14。这些品种和砧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传统上,智利的甜樱桃园都采用大冠稀植,株行距7米×7米,每亩约14株,树体高度在4米以上,但产量较低,亩产只有800~1000千克。品种多为那翁、先锋和大紫等坐果率和产量较低的品种,同时采用的也是生长势较旺的砧木品种,如Mericier、马哈利。
目前,生产上倾向于将产量较低的品种嫁接到矮化砧上,而将自花结实、产量较高的品种嫁接到长势较旺的普通砧木上。新建果园开始提高密度,每亩67株以上,树体较小,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得到提高。较小的树体有助于病虫害防控及管理,如修剪,疏花疏果及果实采收等,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从而降低果园的生产成本。
2 栽培模式
长期以来,智利的甜樱桃园多采用7米×7米(约14株/亩)到10米×10米(约7株/亩)的株行距,开心形整形。近些年来,生产者逐渐提高了种植密度。目前,最常见的树形是主干形。这种树形在管理上要求控制侧枝的生长和分布,多采用赤霉素4+赤霉素7+6-苄基氨基嘌呤来促进侧枝萌发,同时,也可在芽上方刻伤来促进发枝。此外,还由此引申出“主干+Solaxe”的整形方式,在这种模式中,当着生于主干上的侧枝长到70~80厘米时,拉平到90°左右夹角。通常,2年生以上的侧枝上可以形成大量短果枝,除因产量控制的需要进行适当疏除外,整体修剪量非常小。
但是,这种“主干+Solaxe”的整形方式在采用“矮化砧(如吉塞拉6、吉塞拉5、MaxMa14)+自花结实、高产品种”的组合中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这类砧穗组合会受到拉枝和轻剪的严重影响。拉枝、疏除短枝和轻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枝条早熟,但也会因此结果过多,导致树体过早衰弱,一般出现在5~6年后,体现在产量和果品品质下降。
相比营养生长,果实是更强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库,这会导致光合产物分配的不平衡,即光合产物主要供应给果实发育而不是营养生长,结果,当年生枝长度和数量不足,叶面积下降。最终,叶果比(LA/F)明显下降,叶片变得少而小,而采用矮化砧的组合枝条更短更少。一般情况下,精细管理的甜樱桃园培养的果枝呈管状,即较长的侧枝上着生着大量的短果枝,而当年生枝少且较短。而对于低产或较旺的砧穗组合,拉枝和轻剪可以促进枝条早熟和短果枝的形成。
在智利采用的其他整形方式还有西班牙丛状形、多级主干形, Y或V字形和篱架形。Y和V字形多采用高密度,沿主枝两侧与行平行方向培养结果枝,以获得早期丰产,增加透光率,并便于采收。西班牙丛状形同样适用于高密度栽培,同时可采用覆盖措施。
此外,一些种植者还在尝试一些其他的新的整形方式,这些整形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减少修剪、疏果和采收用工。未来几年之内,智利的果园将会由于劳动力短缺和较高的成本而变得密集,因此,行人果园将会有可观的增加。
由于智利的果园逐渐向高密度发展,新的栽培技术也开始采用,如灌溉技术、产量调节、树冠覆盖、全营养施肥体系等。
采用高产砧穗组合的高密度果园的建立,逐渐使生产者放弃沟灌,转而采用更高效的滴灌和微喷,特别是矮化砧组合,如根系较浅、较小的吉塞拉和MaxMa系列砧木。此外,合成的或有机覆盖物也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地面覆盖可以很好地稳定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和控制杂草。
产量调节措施在智利的高产甜樱桃砧穗组合园也很常见。其中,修剪是主要的产量控制策略,主要是因为修剪的速度较快,且成本较低。修剪通常与疏芽、疏花和疏果互相补充,具体取决于需要和生产者的预算。一般情况下,根据砧穗组合的不同,修剪后要保证树体有350~700个短果枝。特定年份短果枝的留枝量取决于品种、砧木、树龄、低温积累量、上年产量,以及当地春天的天气情况。
基于这种考虑,在冬季气温较温和的年份,修剪要轻于冷冬。与此类似,在春季有霜冻或有雨的地区,甜樱桃园要避免修剪过重。智利的生产者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些,根据特定砧穗组合的树势和产量,修剪时间和修剪量应该有所区别。矮砧组合,如滨库/吉塞拉6,在越冬前的修剪要重于长势较旺的砧穗组合,如甜心/考特, 这类砧穗组合需要轻修剪或在生长季进行。在某些情况下要尽量避免冬季修剪,以防止细菌性溃疡病的感染,这是影响智利甜樱桃生产的主要问题。
在有些地区,樱桃种植者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来避免裂果,特别是在中央谷地地区的早熟品种。但在降雨较多的智利南部,覆盖有时也会受到刮风天气的限制。
智利的生产者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做得较好,特别是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控。此外,矿质营养精准施肥包括氮、磷、镁、锌、钙及其他元素,在生长季,氮肥一般施用2次,分别在采前早期和果实转色前,以提升果实品质和增加叶面积,在采后促进贮藏营养的积累。氮肥除土施外,也采用叶面施肥。
川半夏高效栽培新模式 篇12
1 模式简介
1. 1 模式套作方法
该模式是川半夏与玉米按一定的开厢行比套种的模式。即在种植半夏前按1. 4m开厢, 其中半夏播幅100cm, 沟宽40cm, 厢沟深25cm, 边沟深30cm。在厢沟两侧套种2 行玉米即可。
1. 2 产量高, 效益好
实践证明, 这种栽培模式在与相关配套技术有机结合的情况下, 一般年份单产鲜半夏400kg /667m2, 干半夏100kg /667m2, 产值1. 2 万元, 产玉米250kg /667m2, 产值600 元。全年综合产值1. 26 万元/667m2。扣除种植半夏和玉米的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费用6280 元后, 纯收入高达6320元/667m2, 其效益是净作半夏、半夏套种其它作物等模式的1. 5 ~ 2. 4 倍, 是大面积麦/ /玉/ /苕种植模式的10 倍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 3 高产高效机理
采用该模式栽培, 半夏与玉米植物学特性可以相互利用, 优势互补, 各自发挥高产潜能。半夏充分利用玉米植株高大, 叶面积大, 为半夏提供了绝佳的半荫半阳环境, 减少半夏厢面水分蒸发, 保持土壤湿润, 减轻高温强日照对半夏正常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从而推迟倒苗期, 缩短倒苗与出苗的间隔时间, 延长有效生育期, 增大珠芽繁殖系数, 有利于提高半夏产量。而玉米又充分利用了半夏植株矮小, 厢面空间大, 使玉米叶片得以充分伸展扩大叶面积, 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 促进光合作用、发挥个体增产优势。
2 川半夏主要栽培技术
2. 1 精细选种
在播种前选择新鲜、饱满、无病虫危害。并按直径大于和小于0. 5cm的种籽分级精选川半夏种籽, 有利于苗齐苗壮和田间管理。
2. 2 平衡施肥
在整地前施用澳特尔复合肥60kg /667m2、油枯60kg /667m2、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kg /667m2, 均匀撒施于田间, 再翻耕、耙平, 确保川半夏对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多种养分的需求。
2. 3 开沟做厢
开沟做厢的方法 ( 见前述) , 要确保厢沟、边沟水流畅通无阻, 厢面略成瓦背型, 下雨无积水。
2. 4 适时播种
川半夏可以秋播和春播, 但以11 月份中、下旬播种产量最高。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 沟深5 ~6cm, 行距20cm, 播种量100 ~ 120kg /667m2。
2. 5 加强田管
2. 5. 1 摘除花苔在半夏齐苗10 ~ 15d后, 陆续出现花苔, 用手缓慢摘掉, 做到随见随除, 以减少养分的无益消耗, 促进营养生长和块茎膨大。
2. 5. 2 及时除草田间杂草要随时采用人工除草, 在全育期中必须做到田间无杂草。半夏个体较小, 生长势与杂草相比处于劣势, 除草是否及时、彻底是种植半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 5. 3 抗旱排涝半夏怕高温干旱和洪涝、喜湿润, 因此在干旱时要及进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若遇雨水多的年份要及时排水防涝。
2. 5. 4 防治病害半夏病害主要有叶斑病、根腐病和病毒病。其防治方法: 一是在施基肥整地时用80% 甲基硫菌灵1000g /667m2与肥料一同混用, 对土壤消毒杀菌。二是在齐苗7 ~ 10d后, 用洗树净45g /667m2、活力素45g /667m2混合对水45kg, 叶面喷雾, 以促苗壮, 增强抗病能力。三是在第1 次倒苗后, 用50% 福美双80g /667m2对水60kg, 叶面喷雾, 防治后期块茎腐烂。
2. 6 适时采收
半夏在第3 次倒苗 ( 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 后, 即可采挖。去掉泥土即可销售鲜品, 销售干品需洗净泥沙去皮晒干。
3 玉米主要栽培技术
3. 1 选择品种
品种选择植株高大, 大穗型品种金穗888。
3. 2 保证密度
在厢沟两侧按40cm的株距错窝栽植2 行玉米, 植株数不少于1700 株/667m2。
3. 3 栽植田管
玉米栽植及田间管理技术与大面积春种玉米相同。
3. 4 及时收获
【模式化栽培】推荐阅读:
高产模式化栽培规程论文05-27
栽培模式08-22
栽培模式选择06-07
人工栽培模式06-26
栽培管理模式10-07
大豆栽培高产攻关模式05-18
蔬菜保护性栽培模式07-29
麦草全量还田稻作栽培模式研究06-09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10-23
模式化钻井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