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模式

2024-07-19

创设模式(精选12篇)

创设模式 篇1

“自古真知出实践, 从来发展靠创新”。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现在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具有更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的潜质, 更易于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 激发思维, 启发想象。下面谈一谈,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运用的几种创新方法。

一、转变角色法

教学文言文《包拯》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爱看电视剧, 崇拜英雄的特点, 由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导入, 并将教学设计成改编电视剧。课文内容变为电视剧本, 师生角色转变为摄制组中的总顾问和导演、编剧、制片。导演负责为剧集命名 (即概括段意) , 编剧负责讲解故事情节 (即翻译课文) , 制片为大家讲解每集 (每段) 看点 (即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人格魅力) 。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角色。特定的角色、任务又使学生在新鲜、好奇之余,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模拟导游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入迷, 思维才会积极开展。

教学《小石潭记》时, 我又把课堂设计成了“招聘现场”。我告诉学生我是小石潭管理处的, 现面向大家招聘导游。要想竞聘成功, 你必须先对小石潭风景区有个详细的了解, 然后呈上一份优美的解说词, 最后由你来作全程解说。这样一说, 学生们兴趣高涨, 课文内容之熟悉程度自不必说, 交上来的解说词语言优美, 令人神往。所作解说, 真是让人如临其境, 仿佛置身其中。

三、改头换面法

国家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创新作文应运而生, 想象奇特, 构思怪异的作文, 越来越受青睐, 屡获高分。我以“手机”这一流行元素为载体, 又以“手机”为话题, 设计了一堂作文课。让学生从“感恩”“坚强”“奋斗”的作文圈子中跳出来, 迎接新的挑战, 开拓新的领域。

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科幻神话喜剧《魔幻手机》,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然后通过课件上的手机模型将手机品牌、手机造型、手机功能、手机短信与作文的拟题、文体、构思、创意、语言等相联系, 找到手机与作文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进行作文教学。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趟作文课也让学生终生难忘。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我们要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 进行不断的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模式。

创设模式 篇2

不少院校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定位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各个院校在该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与中国传媒大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院校都是参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培养模式,造成很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都雷同。因此,笔者建议,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重新审视该专业的定位,增加该专业培养人才的途径,同时也要增加学生专业生存的技能。以上海戏剧学院的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尽管其也将专业定位在广播电视媒体上,但是走的却是非传统路线,而是立足于综艺节目上。

3.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适应社会形势提出的就业要求,学校在专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场控能力和现场主持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和灵活变通,花大力气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高度辨识性的个人风格,同时,在实践模拟中要针对实际工作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多样化演练,一方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开拓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应该重视实习环节的指导性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快熟悉将来要胜任的工作形式。

3.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也不能例外,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魅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培养和引导,针对学生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三观端正、品行高尚且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播风格。

3.4基于网络平台培养创设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本文认为立足于网络平台,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媒体融合平台来说,综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内容,其功能都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学,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交流。这就需要信息发布者强化自己文字输入和相应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将音频视频与规范的播音主持技巧结合起来。

4结语

如果把播音主持专业也放到市场竞争中,能够凸现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想,而事实上,在市场化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是广电发展事业,一直都置身于激烈的竞争体系内,所以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立住脚,必须从意识层面开始改变思路,加大各方面的投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广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推动广电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优秀人力资源供给,让更多具有特色和职业素养的大众媒体主播人为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纷呈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创设模式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激发

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过于平庸或过于绚丽的、低效的甚至无价值的情境充斥着小学数学课堂。针对目前情境创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模式和原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抛砖引玉,浅谈几点我的认识。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基本模式:

一、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动画效果、音乐渲染,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写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控制在课堂上,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创设游戏情境,愉悦学生的身心

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游戏,儿童在进行游戏时心态放松,思维极其灵活,在游戏中他们学而不厌,乐此不疲,此种模式比较适合练习课的情境创设。常用的方法有:找朋友、数学医院、夺红旗、开火车等游戏手段。

三、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

低年级学生抽象能力很弱,教师应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情境。如,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时,好多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符号感,很容易把它们混淆,有的能用它们比大小,却分不清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我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问:“你们在吃草莓时,喜欢吃大的还是吃小的?”“大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里有两个小馋猫也喜欢吃大的,出示:3>2,1<2,看他们张着大大的嘴巴总想吃那个大的,第一个叫大于号,它跟在大数的后面。第二个叫小于号,它跟在小数的后面,他们都张着贪婪的大嘴巴对着大数。后总结了顺口溜:“数后大口读大于,数后小尖读小于”,用了这样直观形象的语言之后,学生出错的几率很小了,掌握得很不错。

四、创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成,激活思维

采用一些活动情境,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是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如,2008年我执教的《找规律》获得了兰州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就是因为我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活动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打造了高效课堂。我没有局限于课本提供的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我和学生一起领略鼓点的规律,一起跳舞,寻找舞蹈动作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他们把视角伸向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服、窗帘的图案规律开始,发现了装饰品上的规律美,找到了时间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建筑物上的规律……

五、创设角色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探究动力

高年级的儿童,天真活泼,有了自我意识,希望自己有担当,有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针对这个心理特点,我尝试创设角色情境,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探索,自主获得数学知识。我在2013年兰州市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中,所讲《小数的性质》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赋予学生小法官的身份,让他们去给三个争吵不休的小纸条断案,0.1米,0.10米,0.100米到底谁最长?老师扮演小纸条的角色。在接下来的推理中,小法官们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指名一位小法官去给小纸条们报告宣判结果,而“小纸条”不服判决,不断上诉,引导小法官一步步走向案件的真相,最终得出0.1米,0.10米,0.100米大小相同,意义不同,计数单位不同的结论。

六、抛出生活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如,我去兄弟学校教学三年级的《搭配问题》时,一进教室,我就走下讲台和学生握手,学生争先恐后地伸出了小手,我毫无顺序地左边握两下、右边握三下,很快走上讲台,我问:“同学们真热情,我很高兴,刚才有没有漏握手的同学?”“有!”有三四个学生站了起来,“哦!真对不起,来我们再握握手!”“我挠挠后脑勺,刚才我做得不好,怎样做才能不发生这样不礼貌的情况呢?”“老师,你按顺序握就好了!”“哇!你说得真好,如果按一定的顺序去握,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后面学习《搭配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搭配,把搭配的方法找得很全面!

七、巧设悬疑,创设探究情境,在猜中激趣,在趣中探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强烈的探究意识,能够引起学生深度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一种智力上的提升,如,学习分数大小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小明是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爸爸买来一个大西瓜,小明高兴地说:“给爷爷和奶奶都吃八分之一,我吃二分之一,剩下的都归爸爸和妈妈。”“你不能这么自私!”爸爸批评他。小明满腹委屈,心想:“我都把大块的给长辈了,爸爸怎么还批评我!”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学习新知时,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八、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如,在四年级学习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时,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按要求拿三组小棍。一上课就要求他们用准备好的三组小棍,摆三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现,前两组摆不成,只有最后一组能摆出来,再启发他们观察这些数据,顺利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为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记忆深刻,理解准确,应用灵活。

九、创设竞争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参与率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學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并且能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上基本模式是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但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考虑到情境的有效性,使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血肉相连、不可分割,让情境真正地成为教学目标的载体,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模式探讨 篇4

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 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教学“应用除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食品屋”的生活情境, 学生拿着钱到食品屋选购商品。第一层次:老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元钱, 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生:一包饼干5元钱, 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间拿着钱互相提问, 解决问题。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解决问题教学,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发现问题的信号, 解决问题的前提, 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质疑, 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方法和答案,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教师不满足于这种现状, 创设质疑情境: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结合实际例子提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 但它不是圆柱体”, 并说明了理由, 从而更加深了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通过从平常处生疑, 向细微处问难, 引起学生惊讶,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又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 提高质疑释疑的能力。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精心创设探究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己去探究、去实践, 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师:通过预习, 你知道了什么?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三根小棒分别长9厘米、5厘米、3厘米, 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生1: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生2: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于是教师要求学生用信封中事先准备好的三根小棒, 同桌一起摆一摆。操作中学生们很疑惑:两边之和9+3=12 (厘米) 不是大于第三边5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学生以为书本结论与实践结论发生了冲突, 教室一下安静了。在学生处于静思默想之中, 有一同桌有了新的发现:9+3=12 (厘米) 是大于第三条边5厘米, 但5+3=8厘米却小于9厘米, 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也不足9厘米, 所以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动手探究知识的需求, 使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度。

四、创设猜想式问题情境

猜想是人们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归纳, 对问题结果作出的一种估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一位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师:看到这个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商不变, 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 商才不变呢?谁来大胆猜想一下?生1: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加上一个数, 商可能不变。生2: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 商可能不变。生3: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 商会不变。生4:我猜想有两种可能, 那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可能不变。这样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大胆猜想, 求证了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引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 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有诱惑力。

创设模式 篇5

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大桥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策划例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首先谨让我代表大桥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的亲临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会议安排,要我谈谈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社团建设方面的经验。说实话,我校目前还在摸索进行中,经验真的谈不上。不过自2010年开始,我校已致力于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强校之路,并努力打造“诗意课堂”、“诗礼德育”、“诗乐社团”三大文化品牌。就目前来讲,“诗意课堂”和“诗乐社团”已初具特色,“诗礼德育”尚在研发。接下来,我简单汇报一下我校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创设“五步三查导学”模式,致力“诗乐社团”品牌开发,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一、深化课堂改革,创设“五步三查导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内驱学校发展。我校2010年9月开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达成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学校连续召开了十几次会议,会议上老师们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最终都认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

由之路。统一思想后,学校马上组织全体老师到许市进行了学习。学习回来后,学校趁热打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建章建制、老师考评、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课改几年来,我校在师资队伍培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以及课堂教学模式三个方面下了大量功夫。一是师资队伍培训,我校采取培训骨干—骨干示范——熟手引路—新手过关、达标、验收等方法来培训老师,使不同层级的老师都能得到培训和成长。二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校狠抓学生课前预习、课内交流讨论、课堂自主合作、课外展示提升等学习习惯的培训,学生管理中心也配套对学生评价和班级管理办法进行改革,以此来促使学生成为课改生力军;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根据教学发展需要,创新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最初,我们摸索形成了“小组合作—师徒帮扶”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又有师徒的结对帮扶、质疑讨论和展示提升。同时对师徒实行捆绑式评价,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和帮扶。去年,在县教研室和学区的指导下,我校又尝试创建了具有大中特色的“五步三查导学”模式(“五步三查导学”这种模式是如何操作的,需要说明),得到了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2、创设展示平台,激活师生潜能。展示是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强有力的保障。我们认为,只有给全校师生搭建充分的展示平台,才能最大可能地调动师生课改的积极性,才能让课改之路持续发展。一是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要说明学校怎么让老师上示范课、汇报课、达标课什么的)。通过教师展示平台的搭建,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逐步消失,职业幸福感明显增强,广大教师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以前的怕上公开课到现在的盼上公开课。这两年来经常有外校的同仁到我校观摩课改,老师们一点也不会觉得厌烦,因为对我校教师而言,每天都在进行课改,每堂课都是公开课示范课。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教师论文获奖共计有100余篇在省、市、县不同层级获奖,2011年下期吴风平老师在综合实践教学比武中获得省级一等奖,装雪辉、汤平香老师在市级教学比武均获一等奖。二是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要说明你校在课内课外是怎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作品,怎么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通过学生展示平台的搭建,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养成,现在走进课堂,随时都可以看到学生们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质疑反馈、展示提升的画面。同时,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九年级方扬同学制作的汽车延时灯,在去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岳阳市一等奖,八年级的李朝阳的电脑制作获得县一等奖,八年级的仇晓雨参加县演讲比赛获县二等奖,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新兵报到》参加平江县蒲公英大赛获语言类节目二等奖。

量的积累带领了质的飞跃,去年我校的中考总评修正值

位列全县第四名,在前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7个名次。同时县局也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13年全县教育工作年终考评中,我校的课改工作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认定为“平江县中小学课堂改革示范实验校”,授予了奖牌。

二、注重社团建设,创设“诗乐社团”品牌

1、结合文化主题,创设“诗乐社团”品牌。2013年,我校有幸被定为县局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校,结合地域特点,挖掘文化底蕴,我们邀请县局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组亲临指导,召开教工大会广泛讨论,最终确定了以“杜甫诗礼文化”为根基,倾心打造“诗礼德育”、“诗意课堂”“诗乐社团”等三大品牌开发,其中“诗意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来努力的方向,“诗乐社团”是我校已经开发的品牌。

2、结合学生特点,做好“诗乐社团”策划。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如何做好诗乐社团的策划,我校做了以下安排。一是全员参与。我校结合学生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参与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社团,目前学校的诗乐社团有“诗歌朗诵社团”、“怀甫诗乐文学社团”、“诗乐合唱社团”、“诗乐民族器乐社团”、“体训社团”、“棋艺社团”、“书画社团”等七个。在这七个社团中,“诗歌朗诵社团”和“诗乐合唱社团”已初具影响,许多学生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每次活动,不需要提醒,他们都会自主地按时来到活动地点如期开展活动。另外5个社团,虽说目前参与人员不足30个,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也将逐步提升。二是分阶段推进。我们将社团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七年级,为初步成形阶段;第二阶段是八年级,为提高巩固阶段;第三阶段是九年级,为系统展示阶段。我们的想法是,初中三年,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对他们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正如我省教育专家范秋明所说,“教育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旅行。”目前我们还在旅行的路程中,还在且行且思,并没有足以让人驻足的美丽风景。不过,我们相信,有县局的顶层设计,有领导、同仁的指导帮助,有我校师生的齐心合力,我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创设模式 篇6

关键词:语文;情趣;激情;点拨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总是被动、单一的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着,导致语文课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率低下。怎么办?回答只能是:变!即变教法、变思维、变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也越来越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在课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呢?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张扬个性。探索知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主题,激发情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节“漫游语文世界——口语交际”课前,让学生组成小组走出校园去调查,到街面和商场等去采访和收集资料,使学生看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现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规则语言现象。课堂上,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相互合作探究,向他人介绍自己调查、采访到的成果,如别具特色的行业用语,“粉丝”“下载”等新鲜词语;严重滥用成语;较为普遍的错别字现象等。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还计划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人员反映或提建议,纠正生活中不规范的语言,学生课堂上各抒己见。并表示将关注和保护祖国语言文字。通过自主合作,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营造氛围,调动激情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课堂中教和学的关系应体现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故乡》是一篇较长的课文。为了两课时能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先将学生在自主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分类,接着分组讨论探究不同的思考题。然后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议,使学生们豁然开朗,最后用“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这一问题结束此次的讨论,使思想教育自然托出,水到渠成。

三、宏观调控,微观点拨

作文教学该如何跳出某些习惯的框框和某些固守的偏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作文教学变成一个激发创造潜能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呢?这就需要在作文之前有一个宏观的调控过程,教师要先安排好整个过程,做到有主有次,突出重点,然后在每一环节中加以具体点拨和评价(即微观点拨)。

寒假开学后,我指导学生写“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的学校在山区,孩子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新鲜的事物,而且又都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什么阅历。为了避免在作文里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讨论自己寒假中的所见所闻。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口述,并且说出重点记叙什么部分,想表现什么(即写作意图),然后其他同学评议。这就是一种探究性合作交流学习。老师也要及时点拨、评价,即使受表扬的同学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也使不大会选材的学生拓宽了思路。这次作文,一个女学生写道:“只见鲜血一涌而出。染红了我心中蔚蓝的天。我再也按捺不住我焦急的心情。飞一般地来到小花猪的身旁,它还在做垂死的挣扎。我将它搂在怀里。让它感受生前最后的温暖。看着它那深情的眼神,憔悴无力的面孔。似乎在向我告别:‘亲爱的主人,永别了!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小花猪的呼吸渐渐地微弱了,它带着坚强的微笑永远地离开了我。小花猪。在死亡的面前,你用豁达的胸襟原谅了我的束手无策。在死亡面前,你的笑对人生深深打动了我。”读到这里,我也深受感动。其他学生也都写出了自己春节期间经历过的难忘的事。我把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摘抄到自己的“优秀学生作文收集册”中,作为一种资料保存起来,既鼓舞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又使自己在今后的作文指导中多了一份宝贵资料。

总之,合作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学生的思维就会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学生的智慧就会在合作中得到展现。

苍鹰拥有了天空,才能展翅高飞;

鱼儿投入了大海,才能快乐游弋;

孩子获得了自由,才能不断攀登!

创设模式 篇7

一、巧引学生生疑, 激发学习的动机

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 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一门新学科, 这是教好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人的思维, 必须以知识为载体, 因此对课程有价值的引导, 我们都去提倡、尝试。在课堂中如何去引导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 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 唤醒学生的动机。如我在学习CO2的性质时, 我从欧洲的一个“死狗洞”的传说引入, 简单讲述这个传说, 然后我就设置问题: (1) 为什么只见猎人惊慌地从山洞里跑出来, 他的爱犬呢? (2) 为什么狗会死掉而人却能幸存?这种引导法会使同学们的思维活跃、兴奋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动机。当然, 作为教师在引导问题时, 首先要注意: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把握好疑问的难易尺度; (2) 注意问题的生动性和难易的循序渐进; (3) 疑问的解答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二、巧设学生实验, 提高思维的兴趣性

化学学习中最有趣的就是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 又适当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 由于它们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时外观没有明显现象, 直接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反应缺乏说服力。这时我在课堂上提出:同学们能否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计实验去证明它们确实发生了反应。有的同学就能联系到曾做过的CO2与水反应的实验。就往一个充满CO2的塑料瓶中倒进1/3体积Na OH溶液。振荡后塑料瓶瘪了, 这是说明它们真的发生了反应。我在肯定这设计正确的一面时, 再问大家有没有质疑的地方?最后让同学明白由于CO2能溶于水, 应增加一个将1/3体积的水倒进充满CO2的同样的塑料瓶作对比观察, 一样的塑料瓶瘪的程度不同, 就肯定它们发生了反应。当同学亲自完成上面两个实验, 我从学生脸上看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 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实验、分析实验, 提高了他们综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他们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我还展示了四种证明它们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三、巧设一题多变, 提高应变能力

化学计算在化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一般同学的综合计算能力较弱, 考试时失分多。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计算题的“迷宫”走出来, 但不提倡题海战术, 而是最好找出解题的窍门,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计算时, 我就设计了一题四变, 由浅入深, 寻找题与题之间变在哪里?应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例1在盛有100g碳酸钙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 它们恰好完全反应, 求: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该题的化学反应同学较为熟悉, 容易入手, 只要让学生明白: (1) 化学方程式计算时, 能直接使用的必须是纯净物 (即题目中碳酸钙的质量) ; (2) 懂得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先分析以上重点, 学生顺利解题。这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例2。

例2在盛有12.5g不纯的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中,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称得烧杯中所剩物质的质量为108.1g (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求 (1) 生成CO2质量; (2)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例2与例1的差异 (1) 由纯净物10g Ca CO3换成了含杂质的石灰石12.5g; (2) 增加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数据, 引导学生明确上述三个数都是混合物, 都不能直接使用, 但可用质量守恒定律, 先求CO2质量, 即根据反应前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差计算。当CO2质量求出后, 其余各问题可仿例1求解。从例1变为例2, 引入了含杂质的计算, 增加了难度, 懂得了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例3在盛有12.5g不纯的石灰石样品中加入100g稀盐酸, 反应恰好完全后, 经过滤称得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5.6g (杂质与盐酸不反应, 也不溶于水) 求 (1) 生成CO2的质量; (2) 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 配制200g此稀盐酸, 需36.5%的浓盐酸 (密度为1.19g/cm3) 多少m L, 需加入多少m L水?

很显现, 例3比例2难度又增加了, 若再用例2的方法求CO2的质量, (即12.5g+100g-105.6g=6.9g) 就是错误的, 由于105.6g是所得溶液的质量, 但不包含杂质的质量, 所以6.9g应是CO2质量与杂质的质量和。

经过分析提示, 学生就明白若设石灰石中的杂质的质量为x, 则CO2质量为 (6.9g-x) , 通过质量比可求出杂质的质量, 进而求CO2质量; (2) 、 (3) 两问可仿例2计算, (4) 问是巩固溶液的稀释问题, 抓住稀释前后溶质不变, 需点拨的是:求水的体积, 一定要先求水的质量不可用稀浓盐酸的体积差求解。待学生顺利解答例3后, 继续展示例4。

例4将12.5g含杂质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 加入7.3%的稀盐酸, 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了6.9g (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也不溶于水) , 求: (1) 生成CO2质量; (2)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4) 反应后所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读题后, 继续引导他们分析例4与例3的差异, 再说明其实例3与例4的差异只是提法改变, 实际都是说明生成CO2的质量与石灰石中所含有杂质的质量的和共是6.9g, 找出了突破点, 其余稍加点拔即可顺利解题

通过前面例题的训练, 我认为还需要增设一道反应物所含杂质与生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同一物质的题目, 就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全面计算。

以上一题多变, 说明了在复习计算的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尤其通过这类由一道传统简单的计算 (例1) , 然后向外延伸, 使学生循序渐进, 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然教师在选题时要做到: (1) 切中课堂教学的目标, 使问题习题化, 具体化。 (2) 习题的典型性、启发性, 难易适度; (3) 注重习题形式的多样化, 力求避免单调、重复、高难度的题海现象。

四、巧找规律, 达到融会贯通

新知识学习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结归纳重点, 在各章的联系中, 寻找共性的知识, 因为这个环节是感知探究的延续和发展, 是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将知识浓缩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使知识系列化、图表化、规律化。如进行元素及其它化合物的性质复习时, 可以将三大气体的装置、反应原理及性质列成图表。通过对比, 更加清楚各自相似性和差异性, 避免混淆, 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创设模式 篇8

一、“四步四环”综合语文课堂学习模式的基本内涵

“四步四环”是指在“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四个步骤中突出课堂学习过程, 通过“读顺读懂、质疑知妙、拓展运用、展示表达”四环节,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四步四环”综合语文课堂学习模式的具体操作

(一) 学习目标综合, 明确“为什么学”

1.要求: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全国小语会原理事长崔峦老师早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中就强调:“三维目标整合, 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 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最佳结合点, 将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等目标有效整合, 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来确定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并加以落实。有效整合目标要突出三大因素:一是文本认知, 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二是课标的要求, 特别是对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 不可越位, 也不可不到位;三是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

2.误区:教师们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是怕不全, 怕遗漏。因此, 一堂课的目标少则三四个, 多则六七个, 十分繁杂。同时, 所定目标多数没有考虑学情, 因而课上得很辛苦。如“理解内容”方面, 教师就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的文本内容, 学生已经理解了, 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 教师往往还不断地问, 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回答, 磨来磨去, 不但效率不高, 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所以, 课前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3.策略:反反复复读文本。

第一步, 把文本读厚, 读出文本的妙处来。课标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就是说, 教师研读教材的程度, 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欣赏程度, 直接影响着自身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诗意地阅读教材, 即使没有任何参考书作参考, 也要能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语言美……这就是我们说的“薄书读厚”。

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样一段描写的文字, 教师要能凭借自己的语感, 体味到它给予我们的画面感、动静感、色彩感, 语言的变化美、生动美、音乐美、诗意美, 乃至它的节奏, 它的情味。只有对《桂林山水》一文有了丰富的理解、感悟和欣赏, 才能使整堂课上得有厚度。

第二步, 把长文读短, 读出最核心的内容。这一步是指教师要能把长文读短, 读出文章最核心的内容。如《穷人》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可爱的草塘》《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类课文的“抓住特征进行描述”。这些目标十分简明, 落实起来简单, 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所以, 教学目标不在多, 贵在落实。

只有认真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读学生, 依据课标的要求, 按照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 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最佳结合点, 才能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等教学目标得到有效整合, 使之符合学情, 提高教学效率。

(二) 学习媒介综合, 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及学习环境

1.要求:简便、实用。

2.误区:不加选择过多地引进图文资料, 课件“满堂飞”。

3.策略: (1) 综合美术元素, 扩展语文观感作用。如教学《麻雀》一文, 综合绘画艺术, 让学生熟读课文后, 要求他们用绘画表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画出四幅连环画。学生兴趣盎然, 画意极浓, 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展开丰富的想象, 完成了图画, 把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原本机械的、程式化的教学与压抑、沉闷、单调的课堂, 变成了充满灵性、情感性与创造性的课堂。在艺术活动中, 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互补作用, 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体验,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 这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 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 (2) 综合戏剧元素, 演绎语文内在思想, 深化情感体验。如《将相和》一课属历史故事, 通俗易懂, 教学此文时, 可在学习了解了有关人物、背景、历史以后, 让学生自己合作组成一个个剧组, 认真理解课文, 深入挖掘人物情感, 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将相和》。教师则在每一个剧组的表演中, 在与学生们的共同欣赏中, 与学生们共同评价。 (3) 综合运用数字技术, 发挥现代媒体的多维表达的作用。运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 让学生学会使用学习工具自主学习, 使压抑、沉闷、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富有灵性, 充满了情感性与创造性。比如, 利用电子书包的录音工具, 要求学生回家完成朗读作业并录音上传, 远比家长监督签字有效、有趣。

(三) 文本资源综合, 确立“学什么”

“学什么”比起“怎么学”同样极为重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 要树立“大语文”观念, 把语文学习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 而不只是把学科知识强化为核心内容。

1.要求: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抓住本质内容, 精简非本质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就会使一节课显得充实而简约。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给学生的东西一定要经过选择和整合。

2.误区:教学内容取舍不当。

3.策略:综合读写训练的内容。

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准确地取舍教材内容, 精选出最精彩的内容与学生分享。比如, 《白鹅》一课就可以确定重点教学目标为“品味白鹅高傲中透着有趣、可爱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重点学习能表现白鹅高傲、可爱、有趣的吃相的内容, 而对叫声的内容和步态的细节描写, 教学时就可以忽略或不讲。

再如, 《春望》一诗, 可以确定学习目标为:体会诗人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根据这一目标可确定教学内容:详细学习《春望》, 略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 闻鸟惊心。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时可补充杜甫“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平复叛军而喜, 为收复失地而狂, 为结伴返乡而歌。两首诗一忧一喜, 正反对照, 就可以很好地突出诗人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详教《春望》, 略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悲一喜, 一详一略, 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四) 学习过程综合, 明确“怎么学”

1.要求: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 积极地参与读、写、听、说活动, 在语文实践中增长才干, 形成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2.误区:教学环节繁杂, 设问多, 学生被教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

3.策略: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以“表达能力”为核心引领教学, 智慧地通过“综合”重组读写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使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一个综合化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过程通常分为“读顺读懂、质疑知妙、拓展运用、展示表达”四个环节。

第一, 读顺读懂。这一环节是学生以“读”为主的思维实践活动。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创设具有鲜明学科特点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通过整体上的初步感知来收集信息, 作为进一步思维的加工材料。学生自主从学习材料中获取各种信息, 提炼筛选出有效信息, 并经过自主思维加工, 形成规律性的认知。如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以“这是一篇写______的文章”为任务, 让学生默读全文, 多元、多角度地读懂文本。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也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

第二, 质疑知妙。这一环节是学生以“说” (口头表达) 为主的思维实践活动。学习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思想交流、智慧碰撞、情感交融中, 分析难点、解决疑点, 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大胆展示、敢于质疑、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如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以“我发现______”这一问题为切入点, 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的词、句、内容、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发现文章的妙处,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 提炼、总结、提升妙点, 并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拓展的材料, 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影像材料等进行内化。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在提炼文本妙点“抓住细节表现美”的写作手法后, 就可以《清塘荷韵》一文和“学校活动”的图片为拓展内容, 使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进一步内化该妙点。

第三, 拓展运用。这一环节是学生以“写” (书面表达) 为主的思维实践活动。学习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历了伴随着积极情感体验的探究过程之后, 要让学生把在学习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就可以仿照作者“抓住细节表现美”的表达方式, 让学生写一写学校活动中的美。

第四, 展示表达。这一环节是学生以“表现”为主的思维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好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既有智能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 而这些发展是要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在有目的、有规划的实践中实现的。具体到课堂学习中, 就是要把探究所得到的规律认识加以迁移运用, 使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并实现内化, 变成学生的学养。

浅谈如何创设历史情趣教学模式 篇9

一、采用音乐吸引学生

历史歌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使学生产生探寻历史的兴趣。上课开始时, 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学习, 起着稳定学生情绪的作用。在上课中适当引入一段有关历史事件 (故事) 、人物的音乐, 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播放一些抗日救亡的歌曲,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走向新时代》等歌曲,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经济特区迅速崛起, 在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中, 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 迎接世界的挑战的伟大气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历史地图、图片吸引学生

在历史课中采用图片进行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 有益于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更直观的印象。综合选用直观的实物、图片及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教材内容, 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化、形象化的历史场景以缩短时空距离, 对于增强历史真实感, 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学生通过具体情景, 形成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认识历史奠定了基础。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就可以把《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作比较, 用图示法展现当年甲午海战的历史情景,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 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 再结合教师的分析、归纳、综合,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全貌, 思索战争的本质。

三、恰当运用教态、语言、表情和情感吸引学生

成功的历史教师富有表演性的语言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为人师表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 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好恶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可视性、直观性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 可采用放映录像片断的形式, 使学生了解日军的凶狠残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的坚强决心。通过这种形式就把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调动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从许多方面显示出,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信息切换快, 容易创设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恰当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庞杂的历史知识。

五、组织学生扮演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 由学生和教师通过表演, 将抽象的历史、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很自然地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如讲《戊戌变法》时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康有为、荣禄、李鸿章、翁同龢等人, 通过表演揭露事件的本质, 使学生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通过学生的生动表演, 很好地营造出历史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验历史, 达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目的。

六、以“赛”促学

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中学生的相互攀比心理总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 以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七、以“新”激趣

中学生求知欲强, 思辨能力已初步发展, 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 更热衷于探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既能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 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 从而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总之,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 教师都要考虑客观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通过反复实践后再作出具体分析评价, 做到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实践、创新, 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桂芳等主编.历史典型课示例与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创设模式 篇10

一、将高中政治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政治,政治又处处存在于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科学性的学科,是一种独立的人文科学,其本质其实就是社会生活浓缩出来的影子。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摒弃以说教为主,以板书为辅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高中政治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于生活,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并引出政治问题,是创新政治教学模式的表现之一。如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提出一些关于时事热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光盘行动”在兴起时就掀起了热潮,并维持至今,一直在引领节约的风尚。由于光盘行动,也出现了不少的节约行为,公款浪费的现象大大减少,有效地抑制了粮食的浪费现象。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光盘行动的理念、实行的目的、如何实施和与思想政治课之间的联系等。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以身作则”,思考若将光盘行动带进我校,我校该出台怎样的措施,将节约进行到底。

这时,学生定然会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根据校内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节约行为。如:在饭堂进行光盘行动,离开教室时记得关灯,用水时节约用水,不用水时请勿一直开着水龙头。最后,将光盘行动和政治内容进行联系、总结和归纳。光盘行动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是光盘而已,更重要的是光盘行动的本质体现,其本质是道德的制约,一种道德的风尚———节约。从思想上开始节约,从自我做起,将光盘行动所引领的节约潮流真真正正地落实到行动上,让全民节约起来。

二、将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并运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政治的内容复杂,要求多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颇高。因此,只有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才有利于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观察身边周围的人与事,敢于挑战,提出质疑。再者,就是要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文化与生活时,可以让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文化与生活中的内容绘制成一幅手抄报,再将与政治有关的题目罗列到手抄报中。如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红色旅游,为什么要开展红色旅游;中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优秀文化有哪些等等。接着,让其他学生挑选手抄报上其中一个问题,针对此问题再绘制一幅手抄报。届时能形成“一个妈妈带多个孩子”的趣味效应,让学生对政治兴趣盎然。在评定手抄报的时候,学生必然对政治课堂兴致勃勃,认真聆听教师的一字一句,对政治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其对政治内容的学习更深入,更透彻。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永不止步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对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更是责无旁贷,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在教育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继续奋斗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雪珍.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23).

[2]吴望民.在演绎着“精彩而绚丽的课堂”的背后——参加2010年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有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Z2).

低年级语文生态课堂模式创设初探 篇11

课前安排自主阅读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他们个性品质发生、发展的基础,在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我们集体备课,拟定了富于启发性的阅读提纲或者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之前,我们都要提前布置阅读提纲:

1.我会读课文了,我给自己的朗读打( )颗星。

2.我会读、会写一一一这些字了,我还知道了一一这些词的意思,我给自己的表现打( )颗星。

3.我会思考了,通过读课文,我读懂了一一我还提出了一一这几个问题,我真棒。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原来我自己也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没讲的东西我也能学会。

课内同伴合作互助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把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出示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已经学会的词语,包括说明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怎样知道的,再解决词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讨论交流。在小组讨论中,我们着重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要求组长分配他们每个人至少要说两个词语,也可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在全班交流时,由组长安排主要汇报人员,组内其他人员补充,汇报的时候可以从“我会读”“我会记字形”“我会组词了”等方面着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都爱说了,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了。看到孩子们为了一个词语争执不休,真是由衷地感到欣慰,也只有生态课堂这种模式能给那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带来如此巨大的转变。

充分提供质疑空间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仅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从这个角度看,如何激发学牛质疑的兴趣、树立质疑的信心和提高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提问:“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的?解决字词问题后,有学生汇报理解了“狐假虎威”这个词。我问:“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学生读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我让全班同学打开书木齐读了最后一段,出示了上课初质疑提出的问题:“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家里读书时都思考了的,于是七嘴八舌地说出了问题的答案。我继续追问:“狐狸是一下子就借老虎的威风的吗?”这个问题班上学生还不曾深入思考过,于是我布置小组讨论任务:“组内朗读课文,找找相关句子,圈圈相关词语,看看狐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借老虎的威风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狐狸怎样?老虎怎样?”在这次的讨论中,学生们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生态课堂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所学到的知识就如一颗颗零乱无序的珍珠,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准备好针和线,把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严密、清晰。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猴子失败的原因在丁他没有耐心,没有自己的主见,急于求成。其实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猴子的缺点,还要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你遇到了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会怎么做?到了下一年的春天,猴子再种果树,它该怎么做呢?这两个问题给学生带来了思考的空间,看着学生们略显凝重的小脸,我知道,他们的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课文真正的内涵也就明白了。

创设模式 篇12

1 针对专业办产业

丹阳市技工学校自创办至今, 成绩有目共睹, 曾几何时, 丹阳技校办事没有欢乐只有愁。经过一番打拼和冷静思考, 丹阳技校重新定位, 调整专业, 提升层次, 发展内涵, 又重拾回信心, 办学效益呈上升趋势。丹阳技校要成为丹阳市职业教育的尖兵, 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后备军, 必须要自行构筑一个发展的平台, 产学研链接的平台。纵观丹阳市技工教育的发展过程, 我们应该发现一个严重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 就是与企业的紧密型联系太少, 可以说是严重忽视, 虽口头说与企业实行无缝对接, 但实际操作寥寥。企业如水技工教育如舟, 轻视水而建舟, 师生均为岸上之上, 技工教育岂不为画舫, 何以扬帆, 何以得到社会广泛而真正的认可。目前我设想, 应把我校专业划分成二至三个专业大类, 实行项目开发, 每个专业大类都应有一个产业作为支撑, 该产业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自办、联营、拿来等等均可。我校不应该是有“围墙”的校园, 而应该是不断进取, 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市场;技工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是培养技术工人、小老板甚至是工程师的摇篮;技工教育不能是只立足于课堂、操场和实习室的教学机器, 而应该是具有创设宽松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个新型技工,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培养合格、适用、复合型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实践发展和壮大技工教育。

2 校企挂钩相辅相成

我校应在办学思路上真正实行“三开”办学, 不是整天在闭门造车, 不是把其它学校的做法拿来, 再凭自身的经验, 拼揍成一份份的方案, 这样, 就又回到过去的老路去了, 是穿新鞋走老路。我校应首先在市场和企业里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积累原料, 没有市场和企业人员参加制定的方案, 徒劳无益, 极易浪费学生的时间和老师的精力, 这对办成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是有距离的。我校应将本市、甚至大市和省内的企业排查摸底, 了解市场和企业最前沿的用工及技术信息, 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 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结合。

不仅如此, 与市场与企业的紧密性接触, 还能为学校带 (送) 来设备与资金, 还能为前述的产业带来业务和效益, 同时, 还能为学校为购置大型、高价的实训设备和建设实训工场而节约资金;另外将学生不定期送进企业进行阶段性实训, 一举两得, 何乐不为。这样将产学研引入教学之中, 使原来的教学模式发生质的变化, 走出黑板上写工艺的困境, 将复杂的原理 (严格意义上讲50%以上的学生听不懂) 融于实践中完成 (90%以上的学生实践操作一学就会) , 使学生学习起来倍感轻松, 贴近了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加强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 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 技工学校再也无法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来完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 不可否认, 我们目前在不少地方仍然打有“文化课+专业课”就是技工教育的陈腐铬印。所以, 依靠技工教育科研, 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已迫在眉睫, 这是技工教育不断深入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确定课题研究项目, 下达课题研究任务, 及时向教师提供教改信息, 组织有关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讲座、组织论文评选、负责校刊的编辑和出版, 并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职评和教学考核工作等, 努力使我校的科研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在与市场、与企业的紧密型联系中, 师生应共同参与“小改革、小发明、小发现、小创造、小提高”的“五小”活动, 并将“五小”活动与全国创新大赛和与集团产业挂钩, 利用我校人才的智力优势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经济效益。按专业大类自我开发相关的项目或软件, 确定我校自身的产品品牌,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此, 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又能提高学生在专业大类上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提供有一定实际价值的仿真平台。

针对课程设置滞后于时代要求的状况、我校应着眼于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发展, 紧跟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脉搏, 以专业大类为基础,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改工作, 通过课改引领学校成为教学研究的基础, 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多年的技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我们应该认识到:产学研链接是我市技工教育二次创业的必由之路, 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同时也是本土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此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但我们现在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忽视了这样工作, 不加大力度注重建立产学研平台, 就不能建设具有丹阳特色的技工教育。丹阳的技工教育应该为“二个率先、二个提前”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 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丹阳的技工教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刘力.校企合作[J].职业教育, 2004 (3) .

[2]毕广兰.产学研结合的教法探讨[J].教师论坛, 2003 (5) .

[3]谢宝锋.谈技工教育新模式的教学[J].教师论坛, 2001 (7) .

[4]胡黎霞.启发产学研结合的教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莆田学院学报, 2002.

上一篇:农民健身现状下一篇:未来老字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