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发展平台(共10篇)
创设发展平台 篇1
青年街小学始建于1980年, 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现有77名教师, 30个教学班, 1428名学生, 其中有中小学高级教师68人, 市区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35人, 国家省市级优秀课教师38人。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学校、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省国防教育先进校、省级家长学校示范校等。2010年, 学校成为白塔区名校创建工程重点校, 白塔区委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 对校舍、教学设备进行全方位改造和更新, 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术报告厅、室内体育场馆、开放式图书阅览室, 儒雅人文的校园环境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多年来, 学校始终奉行学校发展, 教师先行的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理论内化、教学实践、教科研反思、评价推动”四大中心环节, 为教师搭建了以“学习——实践——反思——评价”为内容的专业成长平台,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注重理念引领, 搭建教师自我规划与学习的平台
首先, 多层次建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我们认为, 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过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的教师可以成为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在准备期里, 学校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 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在适应期里, 学校引导教师积累经验, 实现新的跨越。在发展期里, 学校支持教师在相应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 做研究型、学者型、创新型教师。在创造期里, 鼓励教师张扬个性, 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 每一名教师依据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原有基础等, 立足实际, 制定不同时期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学校引导教师确立个人发展目标, 通过结对帮扶、团队互助等措施, 促进个人发展动力的形成, 让每位教师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扬长避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
其次, 多举措引领教师学习。一是理念提升。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思想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先学习, 先内化的过程, 每学期每位教师要完成72学时的学习。二是以案例促提升。听讲座、听交流、看教学展示、参与教学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新平台。三是以展示促提升。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活动 (说课、研讨等) , 调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积极性, 提升业务能力。
二、注重课堂引领, 搭建教师交流与实践的平台
近年来, 白塔区教师学校在区属各学校开展了“五课”校本教研活动 (即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 , 我们学校把教师学校开展的“五课”校本教研活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方面的“五课”研究 (即集备课、常规课、开放课、示范课、精品课) 。
1.集备课研究。
首先我们在常规的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备课方式的基础上, 又独创了利用网络“四步”备课法:首先以年组和学科为单位, 每周一由主备教师在博客中发布教案, 组内教师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备教师修改后交给组长并反馈给组内各位教师;其次由组长召集组员审稿, 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正式教案;接着由任课教师对讲稿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 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特长, 运用于教学实践;最后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填写课后记。这种备课方式既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 又能够凝聚集体智慧, 取长补短。
2.常规课互助。
这是我校经常采用的同事之间互助指导式听评课, 其目的是通过听课后双方对共同关注的课题进行研讨切磋, 以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水平。”这种形式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 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 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 使课堂保持自然性、真实性。通过听课、问课、评课、品课, 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听评课活动中, 我们重点突出一个“实”字:即真实、有效、实用, 有借鉴作用;体现一个“活”字:即灵活方便, 不拘时间, 不拘地点, 天天教研, 时时探讨;追求一个“助”字:教师间协调合作,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形成宽松、开放的教研氛围, 共享经验和成果。
3.开放课打磨。
每年五月份的第二周是我校的“家长开放周”, 通过家长走进学校, 关注教育;走进教室, 参与评价;走近孩子, 倾听心声;走近教师, 加强沟通, 进一步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每次评课时, 家长们都开诚布公, 既说出优点, 也指出不足, 教师们说:“家长的评价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家长们都说:“这样的活动我们愿意参加。”
4.示范课引领。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 外出学习的典型教师回校后上汇报课, 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评课, 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难题, 带动了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
5.精品课提升。
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研组中进行多次磨课, 即一人同课多轮。上课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 内容重复, 但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具体流程为:由上课教师独立备课、上课, 组内教师听课、评课, 查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解决办法和途径, 通过集思广益, 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后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堂教学, 然后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 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精品教学案例。第二种是在教研组中开展“四上、三备”活动, 即多人同课循环。其流程为:“一上”是先以教研组为单位, 精选一个课例, 在集体研究形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 由第一位教师执教, 大家共同观摩。之后, 以“一上”为课例进行第一次研究, 对“一上”教案进行修改和校正后形成新教案。然后进入“二上”, 即第二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大家再次进行集体观摩。随后, 以“二上”为课例进行研究, 修改教案, 再由第三位教师第三次上课, 课后再评, 看上次出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今后教学怎样修正, 如此循环下去, 形成精品教案。实践证明, 这两种方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效果显著。学校把两种方式最后形成的精品教案设计发到博客上, 为下一轮研究提供范例和样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注重教科研引领, 搭建教师研究与反思的平台
1.课题牵动。
借助“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小学学科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注重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 降低研究重心, 鼓励和倡导“小课题”研究, 通过建立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的课题研究机制, 把日常工作课题化, 把课题细化到学科、年级、班级,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问题研究, 使教师在研究中一同成长。目前, 全校已结省级课题6项, 现有省级课题4项, 市级课题1项。教师们共同参与、共议课堂、共探新路、共享成果的研究氛围已经形成。
2.专业引领。
一是以白塔区“课堂教学质量年”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程”为契机, 通过与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者、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 使全体教师分享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进而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二是以市区教研部门为引领, 通过定期到我校蹲点、听课、调研, 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 使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三是发挥名优和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校内及校际间广泛开展“送教到校”、“送课到班”、“同课异构”、“视频诊断”、“我与名师比高低”、“我与优秀教师对话”等活动,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幅提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同伴互助。
我们让新教师与各级骨干教师、市区优秀教师结成帮扶对子。首先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确定所教学科和拜师意向, 并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填写拜师和收徒意向表, 学校按照双方意愿结成帮扶对子。其次是实施与考核, 结成帮扶对子后, 双方要制定培养和成长计划, 采取跟进与考核的形式, 组织师徒开展教研活动, 同学科的师徒进行仿课创新, 并对成效显著的师徒进行表彰。通过这种方式, 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业务更加精准, 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新秀脱颖而出。
4.网络教研。
网络平台是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学校相继组建了校园网、资源库, 开设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青年街小学教研博客, 设置了“课例资源”、“课例研究”、“课例论坛”等栏目, 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学术研讨空间, 成为一个方便、快捷、无障碍的教科研绿色通道。
5.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了十余种校本课程, 把特长队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搭建了师生双方特长展示与发展的平台, 拓宽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 达到特色育人的目的。
四、注重评价引领,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平台
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对教师进行评价, 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才搭建舞台。评价中体现关心理解, 尊重相信, 激发动机的原则。我们的做法:一是把评价贯穿活动始终。以我们学校开展的人人奉献精品课活动为例, 这项活动在开始研讨时, 我们对每位教师进行了即时性评价;在每个教研组对精品课的研究中, 我们对全组进行群体性评价;最后在对此项活动总结过程中, 对全员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这一系列评价已经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实行“积分制”。所有工作都有记录, 并赋予相应的分值。积分与绩效工资、评优、晋级直接挂钩。这种评价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使其用心感悟教育的魅力与真谛, 收获快乐和幸福。
为学生动态生成创设平台 篇2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促使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课堂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要使课堂教学得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着眼于教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探、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在过程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寻找,询问父母,翻阅有关书籍,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知识,自然地生成知识。从而使教学异彩纷呈,收到了良好的教堂效果。
二、利用合作交流方式,促使生成
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第一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第二要提供合作性任务,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师生、生生间、小组与小组间、小组与个人间的交流讨论,形成多元网络式的互动。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学生合作学习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素数和合数是无限多的吗?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素数,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课后,向学生了解质疑情况,他们说,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原本自己没发现的问题。其次,有时,觉得对某知识不理解,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却说不来,通过合作,这种情况就解决了。最后,有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别人的帮助得到解决。而最重要的是每小组中的后进生也都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改变了无问题的状况。学生通过合作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学生智慧火花,促使生成
新课程强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见”和“智慧火花”,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对这些信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因此,教师只有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智慧闪耀光芒。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有用教育的资源。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开始争论一张长方形纸是不是长方体,这时面对争论,让学生想办法为自己的说法来做个实验证明,结果有几个同学拿一本作业纸重叠起来成为长方体。这下全体同学心服口服,统一了意见,从而使学生的体会加深了。
四、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使生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是知识生成的纽带,更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源泉,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只有在充满情感的学习环境中,其认知活动才能主动参与,充实过程。我们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只有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时,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因此,学生在不断生成的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面对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用“心”施教,不能做知识的传声筒。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对学生的“长+长+宽+宽和长×2+宽×2”的结论很是不满意,学生还没汇报完,教师皱起眉头就不耐烦了:“这种计算方法不方便,有没有更方便的?”当学生终于说出按“(长+宽)×2”的计算方法后,老师才兴奋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这样做,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相当于暗示了大多数学生:你的思考是有欠缺的。这样做,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泯灭他们的创新性。而另一位老师也遇到了同类问题,对学生的表现先是肯定,在引导:“两个长相加,两个宽相加,还可以怎样表示”,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课堂引起高潮,学生思维活跃,最后水到渠成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起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才能让课堂处在动态发展生成学习过程中!
总之,现在有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动态生成仅指那些出乎意料的场景。其实不然,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优化合作平台创设和谐课堂 篇3
一、科学搭配, 合理分组
科学划分异质小组。所谓异质小组, 即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其关键意义在于能起到互补和促进的作用。通过异质分组既能使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 又使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进一步使课堂走向和谐。这样, 对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发展, 培养学生合作、交际等各种技能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亲和型分组
在教学中,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在自由组合时, 一般学生会选择自己比较要好的同伴, 通过这样的组合, 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 在排球垫球教学中, 当教学活动转入学生练习后, 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练习, 学生们纷纷找到自己要好的伙伴进行练习, 在练习中, 笔者要求学生们相互指出对方的缺点, 并改正。因为是好朋友, 大家互相纠错的效果较好, 课堂氛围也非常和谐。另外, 在进行比赛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配合、协作, 也可以进行亲和组合, 这样, 学生的互补性增强, 合作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
2. 互助型分组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和技能掌握程度, 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 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 学生们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提高学习质量,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 在技巧项目的教学中, 如果采用亲和型分组, 就起不到共同提高的作用, 对此, 笔者采用了互补型的分组手段, 找出班级动作比较好的学生, 以这些学生为核心组员组成小组, 让动作技能水平高的学生起到领头的作用, 提高练习的达成度, 因为素质较好的学生的动作有一定的说服力, 小组的气氛显得较为和谐, 这样,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3. 层次型分组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 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练习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在一些技术项目中, 即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将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组, 实行分组练习, 并根据水平进行升降, 这样, 学生既能体验成功, 又能提高水平。如, 在跳高教学中, 笔者为不同能力的组设置了不同的高度, 让学生自己选择、加入不同的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水平再选择组别, 实行上、下升降制度, 这样, 学生为了能升入高一级组别, 练习得非常认真。又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当学生掌握技术后, 在提高动作时, 可以分成一个组或两个组, 甚至更多组, 这样,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 自己选择小组, 并可以上下升降,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从而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
二、教师参与, 师生互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与学生共同学习, 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 “蹲”下来看学生, 贴近学生, 真正成为“孩儿王”, 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进而在与学生共同的参与中构建和谐。
1. 师生互动, 共同进步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 少年儿童应是最喜欢体育活动的人群。在体育游戏中, 少年儿童总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练习。如果教师能融入到游戏的天地,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获得极大的提高, 同时, 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 当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时, 学生能从教师处学到很多知识, 比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如, 在乒乓球练习中, 一般采用点名制, 这时, 教师可以参与其中, 并在练习中, 充分发挥乒乓球运动的技术魅力,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模仿, 建立正确的表象, 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快速提高, 又可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 正确示范, 优化表象
在体育教学中, 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教与学的双方如果能恰当地正反模仿, 就可以达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每当教师示范完毕后, 学生们都会被教师的动作感染, 这时是练习的最佳时机。另外, 还可以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 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正误技术动作的对比, 从而得到及时的技术反馈。如, 在前滚翻的练习中, 部分学生的动作不规范, 但是, 由于学生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动作, 找不出自己的错误, 此时, 教师即可以示范学生的错误动作, 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再次示范正确动作, 让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正、误对比, 学生对动作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同时, 教师示范、组织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也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轻松的学习环境。
三、创造机会, 拓展形式
面向全体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点, 教师应当提供多种形式, 给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环境, 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生成。
1. 体育委员轮流做
在每次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学号或请前几次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担任体育委员, 负责该次课的整队、管理,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管理的乐趣, 促进学生之间的多沟通、多协调、多合作。在以往的教学中, 体育委员固定一个人, 在整队时, 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 部分学生不按照体育委员的口令行动, 但采用了“体育委员轮流做”的形式后, 学生们都体验了当体育委员的苦与乐, 这将有助于学生们在课后也能进行相互督促、沟通, 同时也有利于和谐体育课堂的构建。
2. 课中露一手
教师可充分利用目前媒体的优势, 让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关注、多了解各项运动的方法及动作, 每次课前请1名~2名学生讲课、示范,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平时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 在体育课中, 针对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有机会秀一秀自己, 并通过讨论等形式加深练习深度、丰富知识面, 同时, 这种“课中露一手”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 充分感受体育课堂的和谐。
3. 一问多解的拓展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 因此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如, 在体育课中, 针对一种游戏, 让学生们想一想, 还能怎样玩, 学生们往往会说出很多种方法, 以贴膏药游戏为例, 学生们会提出一人组合、侧贴、固定前贴、固定后贴等, 同一种游戏突然多了几种玩法, 效果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是增加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课堂的和谐度;二是提高了学生参与、合作的能力。
四、放手质疑, 互动释疑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并大胆发问,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在探索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从快乐中感受课堂的和谐。
1. 在合作中质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胆质疑、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在合作中质疑, 逐步培养学生不盲从、敢于提问的探究品质。同时, 教师的鼓励, 会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质疑的勇气。
2. 在互动中释疑
当学生发现问题时, 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就尽量自己解决, 不能解决的向小组求助;要求学生做到多观察、找差异, 发动学生互相解疑。这种做法不仅促使学生发现了问题, 而且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互相释疑, 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了知识, 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互相帮助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5.
创设探究平台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4
【关键词】探究活动 探究欲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3-01
素质教育是以每一位教师的岗位为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则是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脑的思维活动、动手的操作实践,亲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平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探究平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联系生活,巧设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的驱动力是一个人的好奇心、疑惑、兴趣,或是要理解现象、解决问题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是一种新的教学艺术。初中学生对生物界中的许多现象,包括自身的生理特征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强烈的好奇心,都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探究活动,进而转化为创新精神。比如,我每学年在讲授“前言”中学习生物的意义时,就抛开传统的说教形式,而是巧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我通常提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是怎样产生的?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人可以长生不老吗?为什么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长?女人为什么不长胡子?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50升左右,而一般人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只占1%,那么99%的原尿跑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事实,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新思维,并懂得学习生物终身有用。
二、紧扣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选择活动内容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内容,不能盲目活动,力求做到选择的内容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体验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应紧扣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课例。如上“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课,上课前一个星期我先布置任务:到上课时每个小组都准备好已经发霉的馒头和没有发霉的馒头,让学生初步认识霉菌是一种生物,并让学生课前先观察还有什么物品会长霉菌?霉菌的生长要有哪些外在因素?哪些生物因素会影响霉菌的生长?因为经过课前观察,所以到上课时这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探究激情也高涨起来。我再提问:怎样才能消灭物品上的霉菌?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用火烤、烈日暴晒、高温蒸煮等;我再提问:霉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食物生霉变质,浪费粮食,人吃了发霉的东西会影响健康;衣服、球鞋等发霉后容易霉烂等。我进一步提问:霉菌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吗?很多同学都说:有百害无一利。我没有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给同学讲述了“青霉素”注射液的来历,英国医学家(弗莱明)从霉菌中研究制造了“青霉素”消炎注射液,给有炎症的病人带来福音。同学们自然就知道霉菌不但对人类有研究价值,而且对医疗事业还作出了贡献。这样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同学们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组合作,共享探究成果。
探究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集体、兴趣小组或个人。教师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以及为了什么目的才采用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单独工作这样一些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学习对象或任务较为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的,最好由个人单独进行;学习较为复杂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宜采用小组教学,这时小组活动可能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这些课内的教学组织环节都必须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山区中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分析交流,撰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共同提高探究能力。如在学完《被子植物》时,我要求每班开展采集植物标本比赛活动,根据植物的“科”类,把学生分成“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禾本科”、“百合科”等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我预先布置活动项目:写出各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科目、主要特征、成长环境、用途等。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背着小箩筐、拿着小锹,奔上田野、菜地、林间,对照课文中的图案及提示,采集各种植物,分类捆绑,挂上预先做好的“名牌”,回校或展示自己的战利品。我给采集多、分类准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使小组成员共享探究成果。通过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植物分类的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调查活动。
大自然的世界五彩缤纷,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词汇。我鼓励学生开拓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注“地球村”、了解“月球探秘”、了解“转基因技术”、“营养繁殖”、动物的“克隆”羊、“发酵技术”等生物科学的成就。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如在学习《环境污染》时,我先向学生介绍大气层中的“黑洞” 、“酸雨”、 “温室效应” 、“白色污染”、国家推广使用“环保袋”、“绿色奥运”等。并结合学生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关注环境保护的不良行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1、你所在班学生有哪些不良的卫生习惯?2、你居住的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人们对禁用“一次性塑料袋”有什么看法?4、附近餐厅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5、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治理环境的建议;6、写出调查活动的感受,等等。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掌握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知识,并逐渐改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树立了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使学校的环境卫生得到很大的改善。可以说这样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在生物教学中,应当从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出发来组织探究活动,不必一味追求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否则也会使教学过程出现类似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的呆板、形式化和肤浅等弊病。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探究性学习。因为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教师在上课前或每学期开学初,应精心计划,制定明确的探究性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
创设发展平台 篇5
1.搭建平台, 为学生创造物质空间
(1) 创建创新实验室、工作室、多种社团以及兴趣小组, 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创新能力提供物质空间。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各系教研室下设实验室、工作室 (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室、美术基础教研室、环境工程工作室、环境工程开放性实验室等) 、学生科研团队、学科竞赛团队、就业创业团队、考研团队、学生兴趣小组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团队, 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 学部为这些团队都配备了有经验的“潜能导师”, 在这些“潜能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了解得更深入, 选择的方向也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
(2) 与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将企业引进学校, 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 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提供物质空间。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将企业作为依靠力量, 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促进学部就业与企业合作共赢。目前,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共建立了3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 分别分布在湖北、广东、江西、浙江、上海等几个省市地区, 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搭建平台, 为学生创设精神空间
在精神空间方面,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以发掘个性潜能为重心, 以校园活动开展为载体,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 以学生管理为保障,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以及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精神空间。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提倡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 用科学的理念感召学生, 用崇高的精神塑造学生, 用高尚的行为激励学生, 用良好的环境影响学生, 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通过“周日晚点评”“班团会”“座谈会”“网络平台”等形式, 开展立志教育、个性化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个性发展。在学生的立志教育上, 学部引入“提高职业成功概率的五大理论”, 重点突出“红叶子”理论在学生立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开发自己的亮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挖掘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个性, 提升人格, 从而实现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立志教育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一直坚持实践刘献君院长所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关键、五个注重”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从新生入学开始,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针对学生特点,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注重树立榜样模范的作用, 组建了“为城建代言, 传递正能量”的“立志宣讲团队”, 利用网络、期刊杂志、展板、周末晚点评等不同的媒介, 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榜样, 用优秀的学生去影响每一位城建学子, 用他们身上的光环去照亮城建学子求学之路,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自我认知, 学会选择, 学会规划, 学会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 学会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 建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充分锻炼, 发掘自身潜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加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管理工作, 改革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积极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城建学部开展“立志行”系列活动,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 号召和带动学生先“立志”, 再“立行”。把“立志”教育和“立行”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通过思想、学习、生活三大主题篇章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通过参与每一个具体活动并从中得到锻炼和受到启发, 培养和引导他们珍惜年华, 立志成才。
2013年的第四届班级风采巡礼展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结合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时代精神, 融合了刘献君院长的“立志教育”, 以各班级拍摄“逐梦青年”微电影的形式, 来展现各专业班级的精神风貌, 向文华学院建校十周年献礼。通过学部范围内班级微电影大赛, 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梦想, 坚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追求中国梦”的理念, 树立自己的大学以及人生目标。
(4)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才干, 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参与改革、优化结构、适应环境、健康成才”的最佳途径。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调查、暑期实习等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社会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 学部鼓励学生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实践团队, 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利用课余进行科技实践, 既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同时也为参加“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和各类专业大赛提供了储备。
(5) 加强学生管理, 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班级建设历来是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学生工作的重点, 在班级建设中,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坚持“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活力”的建设理念, 积极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创新班级活动,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展示自我、挖掘潜能、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舞台, 有力地增强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为学生的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院“个性化教育”“潜能教育”“立志教育”思想为指南, 以《班级建设指导手册》为指导, 发掘潜能, 开拓创新, 大力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良学习环境。
3.总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精神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弘扬个性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教育要达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如何在个性化教育的主旋律下搭建平台,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空间, 城市建设工程学部虽然做了一些探索, 但还远远不够。例如, 怎样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 将兴趣上升为学生的能力素质,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下, 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如何提高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水平,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如何建立个性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等,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许东, 敬瑞霞.再探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J].黑河学刊, 2011, 172 (11) :69—70.
为教师创设幸福感的愿景平台 篇6
国内有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较大。对于此, 从分析问题的角度来看, 工作环境对于教师非常重要, 它会增加或减少教师获得心理成就感的可能性, 比如, 当工作环境不能让教师期望得到实现时, 他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 同时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 如果不断的挫折感将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工作压力逐渐堆积, 那么最终必然导致职业倦怠。因此, 高效的工作环境必须能够使教师有效地完成工作, 并能在心理上体验工作成就感。如何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幸福, 我以为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文化能够点燃教师教育热情, 多一些春风化雨, 多一些生命关注, 多一些个性张扬, 多一些理解宽容, 真诚欣赏每一位教师的优势智能, 不吝啬对任何一位教师鼓励与赞美, 乐于为他们的成功喝彩, 让他们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让教师在良好的沟通交流中学会彼此尊重、彼此欣赏、相互激励, 共同升华理想与人生职业愿景。
众所周知, 教师在教育第一战线上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困惑和瓶颈, 给教师创设校本研修、名师讲坛、骨干培训、高端培训的平台, 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中与专家对话, 与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碰撞, 在对话与碰撞中让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课程行为得到更深层次的洗礼, 使之, 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得到更快提升, 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在反思路径上体验教育的价值感, 从而在成就感中真正体会到从事教育事业的幸福感。
创设发展平台 篇7
该校是2007年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致力于以持续的课程化的活动建设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艺术节、读书节、书法节、科技节、德育节等活动平台,张扬学生个性、丰富学生体验、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用大量的实效活动践行“扬长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在艺术节中,学生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展现着灵动的舞姿,捧着话筒表情传神地唱着校园歌曲,握着毛笔恬静地描绘着“百米长卷”。在读书节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快乐阅读、抒写读书感悟。教师开办“读书沙龙”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们静时,在轻音乐的伴奏下,享受“读书一小时”的阅读愉悦;学生们动时,则和教师一起在“图书义卖市场”里举着招牌,大声招揽读者。在科技节中,智力七巧板、乒乓球叠高、高空落蛋、太阳能制作展示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创新、挑战自我,推动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节中,教师们设计组织了个性化的主题班队会,如学生们观看“感动中国视频”潸然泪下,回家后为父母端水洗脚,化感恩之心为报恩之行。
该校还给予年级组充分自主权,分年级组举办各具特色的学生活动:三年级的亲子趣味运动会,培养了亲子关系,提高亲子合作行为能力;四、五年级《我的舞台我做主》学生才艺展示,锻炼了学生参与大型活动的能力;九年级“六月离歌”大型离校仪式活动,增强了学生感恩母校的情感。该校成立六年,全校师生始终朝着真正文化传承、文化浸润的方向不断前行。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创设与实施 篇8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创设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旨在通过创设网络教学平台, 服务于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创设的策略
(一) 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由于是教师和同学们在线交流和讨论, 所以, 教师必须在学习之前就要发布网络公告并展示给学生, 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它可以让学生了解近期要关注的内容及方向, 提前设置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更增强了听课效果。
(二) 设置课外辅助学习内容。
基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及网络教学的优势, 在每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后, 会在网络当中推荐相关的书籍、影片, 转载相关的文章等。比如, 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老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了解人的肢体语言及微表情的书籍:《FBI教你读心术》。它既增加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了解, 又培养了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三) 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 对于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 通过设置新颖的讨论话题的方式, 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 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比如, 针对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问题, 老师可以在“博客”中设置关于“手机诱惑, 何时终结”的讨论题。引起学生对手机依赖的重视, 集思广益地发掘出更好运用手机的方法。
(四) 做自己的“心理成长Blog”。
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在自己的“博客”中加入和心理成长有关的栏目与内容。比如, 倾诉自己的心声, 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直面自己心理的成长过程并且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五) 利用“微信”进行心理互助。
“微信”因其便利、简洁等特点,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 能充分利用这个空间, 增强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心理健康的知识, 加强大家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 也形成了心理互助的良好氛围, 深受学生喜爱。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效果的评定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选取辽东学院2013级大学生240名, 分成进行网络教学的实验组与正常教学的对照组。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效果的评定。
对2013级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绩的评定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本科还是专科, 在80~90和90~100分数段中, 实验组的学生人数都明显多于对照组的学生。这说明, 参与网络教学的学生成绩要略好于普通教学班的学生。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组本科和专科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的本科与专科学生, 并且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参与网络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注p<0.05, p<0.01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不仅从成绩上反映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 在对两组大学生被试进行scl-90的测试, 得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相同的情况。由表3可知, 在进行网络教学实践之后, 参与网络教学的本科实验组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未参加网络教学的本科普通教学对照组, 并且除精神病性因子之外均存在显著差异。
由成绩评定及心理健康量表的测量结果显示出, 参与网络教学实践的学生心理健康课成绩明显好于普通教学班的学生, 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好于普通教学班的同学。这都证明了网络教学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作用, 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收获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成为全程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本文从确定学习内容与目标、设置课外辅助学习内容、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大学生做自己的“心理成长Blog”、利用“微信”进行心理互助等几方面, 探讨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创设与实施, 并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创设发展平台 篇9
客观现实是,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着独生子女特有的弱点: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意识淡薄,自私,任性,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缺少人生目标等等。而且,社会上高离婚率导致单亲子女越来越多,而单亲子女在人格的健全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如果我们的教育再跟不上,这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搭建平台,让孩子自信自强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信使人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孩子们在求学路上,要面临一个个严峻的考验,自信会帮他们懂得那种奋斗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求职路上,也要面临一个个残酷的挑战,自信会帮他们树立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所以,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基础。
我们在年级、班级设置多个小干部岗位,健全的班干部竞选及少先队轮值制度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给每个学生创造为班集体、为学校服务的机会,并及时表彰鼓励,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建立自信、不断自强。
在学校组织的元旦庆祝、运动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从活动的发起、策划、组织到评比,都会看到学生忙碌的身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扫除,或一种礼貌行为,都能得到集体及时的肯定认可,久而久之,每名学生都会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学生们在集体生活中“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还能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二、创设环境,让孩子合作竞争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与合作交往。要使孩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校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感受竞争气氛,在少先队及班级建设中引入竞争制度,比如队干部、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类优秀学生评定办法、纪律竞争制度、卫生竞争制度等。
同时,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建立学习小组,并一直在强化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组织,合作学习时组内交流、反馈、汇报,互帮互助,互通有无,这当中小组间也有竞争。校内一些集体活动,如社会实践等,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组长采取选举法,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善于和同伴合作,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喜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将合作与竞争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完善制度,让孩子有责任感
我们建立了年级公约、班级公约,小干部工作要求等,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并建立评价方案,学期末进行优秀小干部、学习标兵等的表彰,为他们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榜样,并宣传他们的积极面、闪光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做好份内的事,争做份外的事,让孩子敢于担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丰富活动,让孩子张扬个性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一个达到了个性化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充分地达到平衡与统一人格的人,而一个始终认不清自己,读不懂世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充分个性化的人的。加登纳的关于智能的发展的理论提出:教育不应当脱离实践。
生活即教育,活动即课程,只要有一个闪光点,就要让它成为今后人生成功的支点,通过活动,把学生的优点扩大,让学校成为孕育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是收获的阵地。例如文学社组织“感恩”征文活动,促使“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长辈、感恩同学”的优秀品质形成。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探究活动,张扬有钻研精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功打下基础。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发挥有绘画、音乐、体育能力学生的特长,为他们个性的张扬提供一个平台。同样也让学生从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肯定自己,增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我相信在充满理智和爱心的环境中,发挥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生的人格一定能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步步升华。而拥有了健全、健康人格的学生,必定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设发展平台 篇10
1 加强领导与协调,把平台建设成为连接师生员工的“连心桥”
为加强工作领导与协调,根据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的精神,高校成立的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其他党委成员为成员。(2)在党委的高度重视下,结合前期各院网络建设的基础,做相应的工作:一是发挥纪委的监督职责,加强服务监督,可以召开纪委专题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筹建工作,决定由院纪检监察室牵头,组织人事处等部门负责调配工作人员,办公室负责建设保障与协调,负责信息化办建设的部门提供技术与管理,加强平台建设与监督体制建设。二是高校要召开党委会议,专题部署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出台了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各部门相继推动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因地制宜,按照怎么让师生便利就怎么做,怎么让师生满意就怎么做,怎么让师生信任就怎么做的目标,配备专人,细化分工,明确职责。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按各省教育厅的要求发文成立阳光服务中心。为把平台建设成为连接师生员工的“连心桥”,笔者建议阳光服务中心的职能如下:负责学院阳光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与推进,统筹协调做好阳光服务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工作,做好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工作,负责制定有关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向来电、来信、来访群众提供办事指南,政策咨询,信息公开、投诉受理、舆论回应等具体服务,并对有关服务事项进行督办,定期收有关数据,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关问题,为领导提供参考决策。(3)为真正把好事做好,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应该实行开放式服务,中心及服务窗口有明显标志牌;在中心内所有的办事流程、工作职责等均做成广告牌挂在墙上,方便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阅读;同时要简化办事程序,如有咨询、投诉、举报等事项只需在现场填写一个表格或者登录学院教育阳光服务网络平台即可完成。为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管理到位,服务到位,各高校要出台阳光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将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纳入为目标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阳光服务合力。
2 强化制度建设,加强互动与交流,探索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阳光服务平台的出现,改变了高校服务师生的传统模式,实现办事诉求的现场处理与网络的线上线下相结合。(4)从我国已开通的各高校阳光服务平台来看,师生员工只要在我院的教育阳光服务中心注册后,即可在相应栏目提出各种疑问,只要轻点鼠标就能享受优质服务,有的高校还将与师生教学、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服务事项设置专门窗口,每天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窗口工作人员,具体办理相关事情。
2014年是我国高校阳光服务平台的初创阶段,鉴于这是一种新的模式,师生员工在反映问题上还依赖登门找人的情况,不知或者不愿采纳阳光服务模式。为加强互动与交流,探索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思路,调动师生员工对学院各方面工作监督,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指导,笔者建议变上访为主动下去调研。比如在行政管理、内涵建设与民生改善工作方面,要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调查问卷、实地查看、开门听意见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在科研与继续教育队伍、图书情报建设方面,采取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征求意见;在学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在学生中收集相关学生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意见。通过主动问需于师生,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高校领导班子也要以服务师生员工为阳光服务中心的工作出发点,以抓落实为手段,领导班子成员分线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开展“走基层、听民声、求良策”等活动,广泛听取意见与工作建议,明确部门负责人为阳光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调研和中心接到的反馈信息,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制定和完善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学院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3 以人为本,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实现系统整体服务的有效转变
阳光服务平台的建设,从当前高校服务师生员工的角度来看,将有效改变传统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5)但是,要真正高效快捷解决师生的诉求,实现系统整体服务的有效转变,应该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营造良好服务环境,确保师生员工满意。窗口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态度和蔼、热情,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体现人性化服务;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高校也要针对师生的投诉情况及时做好反馈,比如可以利用按期召开的学生工作例会、教务工作例会等积极对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认真讨论研究,提出建议,供党委行政采纳,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为加大督办力度,高校班子还要按照分工,举行不定期的办公会议,快捷解决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轮值人员行为规范,实行督办制度。根据机构设置情况,可以实行中心主任,副主任带班制度,对值班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实行规定的、服务事项受理登记台账、请销假制度等内部制度。可以建立如《办理备忘制》、《信息报送制》、《限时办结制》、《信息公开制》、《首问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等服务事项的督察、监督制度,由服务中心出办督办单,一问到底,专人跟踪,汇总情况,按期处理。三是要规范流程,信息公开,建设科学的网络平台,保障信息交流与沟通。各高校要确保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日常运行经费,配置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统筹电子监察、领导信箱、举报热线等信息资源,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答疑、咨询、投诉等服务功能,制定规范统一的办事指南、服务手册,相关服务事项的法定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均要明晰。总的来说,阳光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缩短办事时限和提高办事效率为根本,按照“公开透明、准确及时、便民利民、因地制宜、廉洁高效”的原则,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4 加强跟踪落实,各级联动,着眼实效,阳光服务逐渐成为便民服务的主导模式
阳光服务平台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产生的一种公众诉求平台,很好地解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渠道。按照政务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的要求,高校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应该打造成为集办事指引、政策咨询、信访接待、举报受理、舆情办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6)要将这一平台打造成为便民服务的主导模式。一是实行各级联动机制。比如目前高校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得到加强,教务系统应该在服务师生的成绩查询、调停课工作方面要借助互联网优势实施方便快捷的服务;招生就业信息平台要及时公布阳光招生政策,;团学系统可以实现与学生网络互动,或者直接对面交流,在中心的督办之下,做好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二是强化首问责任,跟踪落实。群众来访、来电时,在岗被询问或接待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负责解答处理群众诉求或指引群众到相关部门办理。对于网络上的咨询、投诉、举报及时予以回复。所有来电、来信、来访的事项,都及时予以记录、答复或办理。每天向分管领导报送信息,每周向主要领导报送一次工作情况信息,每月一总结,重大事项及时报告。以后勤总务处为例,维修的速度与效率是师生最关注的,可以开通了师生报修110热线,实行工单实时跟踪,办理结果可以及时查询,对于办理不到位的,中心及时总结,进行督办。三是实行权责挂钩,绩效考核制。每一起信访我们都按诉求接待→分类登记→分类报批→交办处理→回访办结→评价报送→分析归档的流程进行办理,工作中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诉必查、有责必究。学校每期对相关部门的信访件办理情况进行统计考核和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注释
11徐建华.关于依托新媒体技术加强公共服务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
22 康舜禹,姜春风等.“阳光下”服务交流平台的开发与实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3):38-40.
33 郑禹.建设阳光高校是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1.
44 付马.浅析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2):38-40.
55 郭君.浅谈中国式办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J].经营管理者,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