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创设

2024-09-19

情感创设(精选12篇)

情感创设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情感态度的解读, 阐述情感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讨论了如何使用情感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感,态度,优化课堂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学习方式同其他语言学习一样, 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为学习主场所的课堂, 其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最优化, 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更轻松、愉快呢?我们认为, 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的双方 (教师方和学生方) 各要素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因此,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首先必须保证教学双方活动要素的最优化, 从而建立起教与学两系统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的同步联系。要达到优化课堂的目标有很多的因素, 下面笔者就从可课堂情感的创设方面来谈谈, 如何优化英语课堂。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和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的合理地使用语言, 有助于沟通情感, 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 改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 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比如, 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的外语表达, 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此, 创造情感教学, 才能优化英语课堂。

一、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1. 情感的飞扬, 知识的渴望。

学生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 要使其变为有效的动力, 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 向学生显示需要对象和学习活动间的联系, 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和认知的渴望,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时, 通过创设情境, 可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这种接近生活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道德感和美感同属情感因素, 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实践证明, 学习新内容时, 对情感有效的激发能使学生增强探究问题的动力,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创造情感教学, 建动感英语课堂

1.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是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 有正确的教育观, 人才观, 心理观, 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爱心真诚接纳, 关爱每一位学生, 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还要懂得良好的自我调适, 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2. 充分挖掘教材是情感健康教育的关键。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高中英语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集体心理辅导的契机。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教育,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 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情怀,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若英语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 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 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3. 不断变换操练方法, 使课堂充满灵活多变。

无论何种教学手段, 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重复, 学生也会厌烦。只有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 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诸如两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 都能产生这种效果。有些简单的句型, 可以布置学生下去备课, 让他们来讲, 老师适当给予帮助,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相当高, 十分投入, 学生们会争着跟老师预定要讲下一课。有时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 如在初三UNIT4 SELF CHECK的阅读训练中, 让学生跟录音读之后, 时而领读, 时而全班齐读, 一会儿变成分行读, 换个读, 两人对读 (对话) , 学生口语交流和训练的机会就会达到很高的频率。这时, 幻灯机又可投影出课文中的范句, 领学生熟读、精读之后, 瞬间又可变成填空题。在把这篇题为CAN YOU HELP的短文改为完形填空并核对答案后, 再让学生参考短文write a reply, 达到一文多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随时锻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亢奋状态中。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曹云, 吕昌聚.情感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 2002.

[3]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Learner-Based Teaching”.

情感创设 篇2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配合教学手段而设计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需要。有效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面对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摒弃了一些教学以外的不必要的东西,对学生而言,目标明确,思维集中,学习效果也非常好。由此,我觉得创设情境是我们上好课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是营造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氛围,其效果应该是贴切、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牵强的。

二、巧设疑难,激发热情

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上课“死气沉沉”,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其实,学生之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不屑一顾,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提问缺乏趣味,学生感到厌倦,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主动举手回答。“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三、基于生活,学以致用

余文森教授在论述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时这样写道:“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借助于在生活中认识。

四、借题发挥,启而有发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有情有趣,耐人寻味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文结合、角色扮演、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出有情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篇3

一、在语言情境中激起情感波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具有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语言情境凭借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用丰富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起他们情感的浪花,从而引导学生依托情感体验,正确感悟文本。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新课的教学环节,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为了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在狼牙山战场上,五位英雄用生命演奏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当学生读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那一段课文时,我又这样引导:“跳下万丈悬崖的五壮士以他们的光辉形象,和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同学们,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的感人事迹吧!”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会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演绎文本。

二、在音乐情境中激发情感共鸣

音乐借助其音调、旋律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想象力,启迪其思维力,并能净化、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因此,在音乐与语文课堂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巧妙利用音乐可以化解语文教学的难点。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在揭示课题的教学环节,我用教学课件把《我家住在大海边》这首歌播放给学生欣赏,并引导说:“同学们,这首关于大海的歌让大家向往大海吧,那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大海那里玩一玩吧。”通过这样的引导,巧妙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起了学生对大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激情。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海哗哗地歌唱”这个拟人句时,我又通过课件出示如下情景:波涛汹涌的大海,不断地拍打着海滩,发出一阵阵优美动听的“哗哗”的响声。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在课件所展示的情境中受到感染,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大海哗哗地歌唱”这个句子。接着我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强化,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音朗读,让学生在具体的意境中,受到大海美景的熏陶。

三、在画面情境中引发丰富想象

画面可以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场面等等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感知,进而体验蕴涵于文本中的情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各种插图呈现的画面内容丰富多彩,如美丽的日月星辰,壮丽无比的山川河流,富有特色的各种建筑等等。这魅力无穷的大自然、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想象力丰富的童话世界和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用画面里鲜明的色彩、多样的线条,以及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去叩击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根据课文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话别”的课文插图,以画面展示、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把他们带入到1958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重点段落时,我通过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以激动人心的情境画面来引导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五壮士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在实物情境中唤起美的体验

实物情境是通过展示具体事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感受中认识世界,激发情感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图画、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引导学生体会如下句子:“啊,一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扇子,真漂亮啊!”“瞧,一只小巧的花螺壳,像一个雕着花纹的小花瓶,真可爱啊!”“看,一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只张着嘴的小喇叭,真有趣啊!”等等。然后,我呈现出这几种形式各异的贝壳,并让学生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与之相关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文本形象——实物形象——文本体验”中走了一个来回,使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了学习之中。

五、在表演情境中展现内心世界

余文森教授指出:“表演是高层次的形象性展现,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小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宣泄其积极而真挚的情感,促其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最为真切的话语倾吐出来。例如,在进行一次有关写人的作文指导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扮演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如“老师”“妈妈”“清洁工”“交通警察”……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角色的苦与乐。于是,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到各种角色的表演之中。课上,学生激情四射地参与表演,表达了心中最想说的话语,整节课被浓浓的真情包围着……随后,学生提起笔,把自己心中的人物一气呵成地写了下来。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篇4

一、通过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陕西师范大学诱思探究理论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要创设情景, 激发情意, 让学生全身心活动, 心灵体验, 并且做到及时发馈, 促进同化, 教师以诱达思, 以情激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讲述《斑羚飞渡》一文时, 我利用网络资源播放视频:“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天摇地动, 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想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去, 不幸的是房子倒塌, 石板砸在母亲的身上, 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着自己的孩子……学生被故事深深感动, 有许多学生暗暗掉泪, 从而为本节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这时, 我引出本课课题: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 斑羚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教师通过具体情境的“诱”与学生主观情感上的“思”频率相等, 达到情意相通, 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那是父亲陪我到师范报到的第一天, 一个乡下的孩子, 从未出过远门, 到了几十里外的学校后, 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只是傻呆呆地坐在校门口, 等着父亲为我办完入校手续。忽然间我发现父亲在忙碌的人群中显得是那样苍老, 那样瘦弱, 看着他为我奔波的身影, 我第一次为此流泪了。是呀, 在家很少和父亲谈心, 也从来没有读懂过父爱。如今我已成家远离父母, 也成为一名孩子的母亲, 现在终于领悟了父母挚爱的艰辛和伟大。我总是非常想念远方的父母, 可是总为工作繁忙, 而不能回家看望老人。说到这里, 学生和我已经进入了情境之中, 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沉思, 连最好动的学生也坐稳了, 有的还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趁此机会, 我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 许多同学都恍然间发现, 伟大的父爱母爱就在身边, 并无时无刻地伴随着你我他。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于是, 通过情景导入, 营造这样一个课堂氛围, 不仅仅使学生与《背影》一课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孝敬父母, 热爱生活的真情。

二、通过“动情读”来体验情感

叶圣陶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之伟。”张熊飞教授指出:学生真正的学习行为, 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 用全部心灵去体验, 朗读是全身心投入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 让学生在“动情读”的行为过程中去体验, 去独立思考。由此可见,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 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感悟情感。可以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真挚情感的泛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并有效激起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借助媒体, 在创设情景的感染之下, 让学生满怀豪情地读。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视频, 学生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 在品读中, 学生就会读出激情的腰鼓。如文中“暴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等句子, 通过放情地朗读, 读出了节奏, 读出了旋律, 学生仿佛置身于黄土高原之上, 尽赏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 极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潮。

三、通过想象来丰富情感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 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 但用的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要想使学生进入课文语言环境, 从而有所感悟, 必须采用想象的方式, 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 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 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 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 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 他们才能达到全身心活动, 心灵体验。如《石壕吏》一文运用想象, 还原生活, 进行情景对话和表演。

吏:开门, 快开门!再不开就砸了! (恶狠狠地)

老妇:饶命啊!大爷, 我们家三个儿子都应征去防守邺城了,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在作战中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 死了的人就永远不会复活了。

吏: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吗? (说着就要动手了)

……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 那么就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 到浏阳服役, 还能够为大军准备早饭, 不要为难我的家人好么? (全家哭声一片)

这样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进行情景再现, 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而且为学生记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对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无比憎恨, 对劳动人民更加同情。

四、在实践活动中调动情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进行情感教育, 不能只表现在课堂上, 还应延伸到生活实践当中, 利用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情趣, 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如“话说唐诗”“辩论会”“读书交流会”“主题手抄报”“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切实体验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的酸甜苦辣, 也不断学会了如何做人。在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 学生在演讲中说道:“我们难道学习好, 就是为了让家长兑现给我们买mp3和游戏机的一句承诺吗?我们难道不为那些整日天昏地暗地沉迷于网吧的学生悲叹吗?……”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语言, 向同学们倾诉着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伪恶丑。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学生的心灵中, 潜移默化悄然而生。

情感创设 篇5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打破以往常规、单调、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不会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会难以提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果,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情境教学的几点心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兴趣,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

一、导入情境

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五花八门,各显其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一)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二)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当然导入情境法远不止以上阐述的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广大专家、教师的共同探讨。 课文的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教授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深刻的理解课文,这是所有教师的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的境界。由此看来,课堂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二、课堂情境教学

1、让现实生活走进文章,以情动情。

初中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多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的文章,所以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自己的亲身体验像润滑剂那样,不断加速运转,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就可能真正地理解文章,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轻松愉快。

2、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语言与文学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可以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课堂教学时可以用一组组的图片、镜头甚至是一些影视的片段来展现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4、课堂中形象的“角色”扮演。

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不能明白教师的意思。而后老师随即指出平时同学们在作业中,生活中经常会犯这样的写话、说话不具体,不完整的毛病,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在名词前加上一些确定具体意思的话,意思会表达的更加具体,句子更加丰富,这种直接形象的教法使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并从“角色”扮演的亲身实践中收获重要信息。

情感创设 篇6

关键词: 三维语法 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

一、引言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外语语法规则的过程。”所以,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语法教学通常由教师包办讲解,单纯地演示语法的形式要点,较少顾及“意义”和“语用”这两个维度。这样“满堂灌”的语法课,给学生造成语法“繁,难,杂”的印象,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美国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2005)将语法看做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平行的第五种技能,并指出语法的三维体系,即语法教学应该从语言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三个维度展开,这个理念为改进传统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三维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语法属于教学语法范畴,是实践语法,不是理论语法。它以培养学生理解句子和篇章、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为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习语法有助于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这一目的在课程标准的语法教学要求中有了比较清楚的描述(刘道义,2010)。因此,语法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语法教学范畴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应该与篇章情境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以文本为依托,以话题为主线,通过感知、探究、体验、运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以高中人教版Module1Unit4“Earthquakes”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基于三维理念的语法教学模式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语法为高中定语从句第一课时,目标语法为了解who/which/that/whose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的使用规则和意义功能。本单元话题是地震,在前一个课时的reading中,学生了解了地震前的兆示,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威力等。在本课时中,笔者通过网络新闻素材,结合本节目标语法,编写地震余孤安安的阅读文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温暖,引导学生一起畅想震后的新生活。

(二)四个教学环节的运用

1.感知——在语篇中感知定语从句的形式

【教学片断1】Let’s talk.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S:We can see a woman and a baby. They are trapped in the ruins.

T:We can see a woman and a baby who are trapped in the ruins?摇.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熟悉而感人的故事、温暖的图片引入话题,设置简单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合并成一个定语从句,让学生初步感知目标语法。同时,给学生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提供一个模仿的范本。

【教学片断2】Let’s read.

She was dead when the rescuers found her. She was buried in the houses which fell down in the earthquake. Through gaps of those ruins,we could see the woman whose knees and hands were on the ground to support her body. The rescuers were about to leave when the leader shouted loudly “there is someone, a baby, still living”.

The rescuers carefully cleaned up the ruins which blocked( 阻塞) her. Under her body lay her baby who was covered with a small quilt. He was about 3 or 4 months old. Since well protected by mother’s body,he was totally safe. He was in deep sleep when the rescuer carried him out,and his lovely and peaceful face warmed everyone around him. When the doctor took the baby out of the quilt, he found a mobile phone whose cover was open. There was a written message saying “My dear baby,if you could live,don’t forget how much I love you”. Then the mobile was passed. Every person who read this message burst into tears.

1.Answer the questions in your own words.

(1)What kind of baby did the rescuers see? They saw a baby wh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oman?The woman is a mother wh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Try to underline(画线) sentenc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in the passage.

【设计意图】结合引入的话题,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文本。读后问题的设置在已有范本和框架的基础上,学生并不难做出回答。由于答案内容较为开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但是,此时学生所造定语从句仅为机械模仿,对定语从句的认识较模糊。在试着在文本中划出类似的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开始进一步感知定语从句。

2.探究——在观察中归纳定语从句的功能和语法规则

【教学片断3】 Let’s discover.

(1)Find out the rules of attributive clause.

houses which fell own in the earthquake / ruins which blocked her

baby who was covered with a small quilt / person who read this message

woman whose knees and hands were on the ground to

support her body

mobile phone whose cover was open

※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用来修饰_______。※ 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用来修饰______。

※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用来修饰_________。※ 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用来修饰_________,表示_______关系。

【设计意图】观察所呈现的句型并分类,截取关键部分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帮助他们突出重点,突破定语从句关系词区别使用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讨论探究,从而提炼出目标语法规则。

(2)Compar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find out the func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She was buried in the houses./ She was buried in the houses which fell down in the earthquake.

Every person burst into tears./ Every person who read this message burst into tears.

He found a mobile phone. / He found a mobile phone whose cover was open.

※Attributive clause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about somebody or something.

【设计意图】学习语法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理解其意义,运用其功能。因此,笔者将简单句和定语从句分类对比,学生经过观察和讨论,不难发现其优越性,从而概括出定语从句的功能,即能在一个句子中表达某事物尽可能多的信息。学生经过这一主动的发现,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使用定语从句。

3.体验——在操练中巩固定语从句的用法

【教学片断4】Let’s practice. Make sentences by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according to pictures and words given.(The sentences make up the story of the baby rescued.)

【设计意图】在了解了定语从句的规则和功能之后,学生需要在操练中进一步熟悉和巩固定语从句的用法。在这个环节,通过呈现一幅幅图片,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大家畅想安安的震后新生活。在使用目标语法进行操练的过程中,利用图片和给出若干提示词,适当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体验目标语法、熟悉记忆语法规则,重点在于操练关系词的选用,这也是本节的难点突破。学生对话题感兴趣,对地震受灾的人们有情感投入,因而在看图说话的环节,他们有话讲并且讲得出,对于目标语法不再是一开始的机械模仿,而是能够初步地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4.运用——在生活中使用定语从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写作任务:Suppose you are the doctor who rescued the baby. Write a blog (微博) by using at least 4 attributive clauses to give peopl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aby.

【设计意图】这一堂语法课,如同一趟旅程,学生们作为体验者,回来后各自写一篇博客,分享一路以来的“所见所闻”。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和见解,有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在设计任务活动时,活动的生活化和个性化至关重要。学生在完成博客写作的过程中,没有了支架的辅助,要创造性地运用目标语法进行表达交流,自由地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充分地体现活动的生活化和个性化。写作完成之后,通过组内讨论,同伴互改,最后分组上台展示。

四、结语

实施这种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及自己的反思,笔者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选择的文本难度要适合学生,话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的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脚手架的搭建和拆除,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语法的能力。

(二)在语法教学中不能忽视情感教育。笔者在课上并无特意强调信心互助等主题,但情感的教育渗透在情景话题、语言知识、小组互动、语篇的输入和输出等教学因素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和反思,能处处感受到这一精神价值,不知不觉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反过来,积极的情感因素又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李丽贞.立体式语法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厦门教研通讯,2014(312):170-173.

[3]殷兆慧.三维语法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例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8):26-32.

创设情感,生成魅力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创设,魅力生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 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由此可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材中, 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 有丰富的情感, 能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 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 以情传神,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目前就学校教育而论, 教学形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教学中, 把个人的魅力运用于教学过程, 积极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 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一、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情感背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积极情感背景原则, 有助于克服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 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机活跃起来。“一个富有情感魅力的教师能做到:未入教室, 已进角色;尚未开口, 满面春风;平视学生, 双目含情;开口数语, 学生心齐, 这样便已很好稳定了他们的情绪。教师的这一举一动,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感从事学习和进行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先有。”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调动自己的激情, 并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 恰到好处地传输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与作者同喜同悲, 进而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 讲课时精力充沛, 情绪激昂, 态度祥和,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熏染, 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 思维积极, 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反之, 教师上课萎靡不振, 或是疾言厉色, 或是冷若冰霜, 都会使学生郁闷恐慌, 思维迟滞, 降低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特别注意表情和语言的适度, 尽量每一节课都能用高亢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 把课上得生动而又耐人寻味。“文章不是无情物”, 名家名作之所以千古传诵, 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 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披文以入情”, 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打动学生的心灵, “悲的地方, 讲得学生黯然伤神;乐的地方, 让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 令学生心驰神往;丑的地方, 使学生深恶痛绝”。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课前, 我把已教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事例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作为读书人的范进, 在穷困潦倒、历经千辛万苦, 在饱受百般凌辱嘈讽, 在家徒四壁, 母亲妻子忍饥挨饿, 在50多岁后才中举了, 值吗?学生比较兴奋, 各抒己见。有认为值的, 因为最终跳出了寒门;有认为不值的, 他耗费了最宝贵的青春。我不予总结, 接着说:还有一个人也是清朝末年的读书人, 他生平不详, 无妻儿老小, 终生贫困潦倒, 未考取功名, 最后又被人打折了腿, 在冷风苦雨中悲惨地消逝, 这个人是谁?这一课前的导入语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 带入情境。

又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时, 我先用一段动情的语言诉说:“我们呼唤热爱生命, 这生命应包括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鸣、每一条波纹、每一朵白云。就这一点而言, 我们都应该成为诗人, 为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生离死别的缠绵、劫后余生的狂喜而动情落泪……”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沉积在心理深处的生命体验意识, 在此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学习《生命, 生命》, 学生学习就能很深情地投入。师生就是这样在彼此情感的水乳交融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 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 不仅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还要言之有情。语调有抑扬顿挫, 语气有轻重缓急, 情感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轻快活泼, 似演讲、似谈心、似斥责, 使课堂语言如出我心, 如出我口, 使学生身临其境, 学到知识, 激发想像, 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为课堂教学创设情感交流的氛围

人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工具。《诗经·小雅·伐木》中云:“嘤其鸣矣, 求其声友。”鸟儿在嘤嘤地鸣叫, 是寻求朋友的声音。而教师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 则是寻求语学生心灵、情感的共鸣点, 张扬自己的情感魅力, 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创造出和谐的情感氛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教学环节联系也得当, 学生也能听懂, 但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知识灌输, 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 只有这样, 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 才能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协调和共鸣, 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学生难以体会成年人那种朴实平淡的感情;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本是感人至深之处, 学生却也不易受到感染。有位教师便适时启发引导:亲恩似海, 父爱如山, 这背影也本平凡、普通, 作者如此细细刻画, 只因为这是悠悠父爱最好的见证。同学们, 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 对爱你疼你的亲人, 你最难以忘怀他们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打开记忆的大门, 有位成绩差的调皮男生站了起来说:“我最忘不了是婆婆的那双手, 她的手满是老茧和疤痕, 我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妈妈, 是婆婆一勺一勺地把我喂养大, 我那时候还小, 不懂事, 不想吃饭的时候就用牙齿去咬婆婆的手, 咬得鲜血直流, 她却舍不得打我……”他声音哽咽, 眼里闪动着泪花, 大家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讲述了一个至真至美的故事。此时, 平时曾被忽略遗忘的亲情陡然间清晰起来, 学生纷纷说起了妈妈的白发, 爸爸的皱纹……学生再次回味课文, 觉得所写一切其实并不遥远, 反而愈发亲切。这不正体现了创设情感交流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吗?

课堂情感交流的载体主要是教学时的语言, 那么富有情感魅力的教学语言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映现教师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载、内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用语, 尽量以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来组合自己的语言, 力求新鲜、丰富、准确, 这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 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武器。“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干瘪无味, 像老和尚念经, 只会把篇篇情感丰富的好文章交得七零八落。学生再也不把教师奉为神明, 一见语文课就哀声叹气, 一会儿就‘魂’飞‘魄’散, 完全失去兴趣”。

三、善于在课堂上调拨情感的尺度

语文教材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佳作, 其中蕴含着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教师除了用纯正圆润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外, 有一点也很重要, 就是面部表情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经验》中写道:“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作为教师。”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充分发挥面部表情的作用,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 是应该充满激情的, 朗读时抑扬顿挫, 分析问题时的绘声绘色, 评价学生时的脸部表情、手势、目光等都要把握好。在教学实践中, 如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基本正确时, 就和颜悦色地肯定、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学生答错或答不上来, 绝不讽刺挖苦, 也不面露不快之色, 而是寻找出错原因, 基于善意的提示。唯其如此, 方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在具体阅读教学中, 教师则要摒弃个人情绪, 因教学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相应调整好面部表情。如读陆游的《示儿》, 应带黯然伤悲;诵杜甫的《闻官平收河南河北》, 则可欣喜若狂;而教学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则可在凄婉的背景音乐下, 以悲伤的表情与沉痛的有声言语相结合, 把学生带入课文背景, 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富有打动人的情感魅力, 还可以给自己的谈吐增添一些幽默剂。因为“幽默是一种美, 幽默意味讲者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 它使人发现严肃、美妙、善意和崇高的品质”。

学生渴望教师在教学时富有幽默感, 唯其如此, 学生在课堂里才能如沐春风, 教师的教学方能在师生之间水乳交融、如火如茶的情感交流中得心应手地进行。

特诺·赫伯在《幽默术》一书的开场白就讲: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几乎可以是一个成功的教师。而语言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往往具有一定的修养和教养。

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魅力还表现在无声的语言———体态语言上。一个教师的情感信息往往还可以从体态中传递出来。如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 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变化的面部表情和逼真的动作把奥楚蔑洛夫的两副面孔、两种腔调模仿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专横跋扈的丑恶形象, 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中,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 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微笑, 拍一拍学生的肩膀, 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 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 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 更能产生心与心互动, 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 教师多微笑, 多点头, 及其专心地听, 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至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情感的投入, 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蒋渝兰, 《利用激励评价性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而正是在这一点上, 有些教师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情感肖像。当然, 还有来自对教学语言的糟蹋, 比如辱骂、讽刺学生。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对语言魅力的践踏, 还不如说是对学生心灵的践踏, 自然也就毫无魅力可言。这只能怪我们敝“杖”自珍, 现在该是到了扔掉这有形或无形的“杖”的时候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只有教师把握好情感的方式和尺度, 才能使师生共同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之美。

我们若都来美化自己的精神肖像, 创设优美和谐的情感肖像, 展现风姿绰约的情感魅力, 那么, 语文教学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湛蓊才主编.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云生, 张继定主编.语文教研.浙江师范大学, 2003:36.

[3]语文教学通讯, 2004.

[4]苗雨时主编.语文教学之友.廊坊师范学院, 2003:20.

用情境创设激发情感 篇8

一、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 通过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学生又极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讲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借助于成语“孤掌难鸣”来予以说明。此时学生都高兴地做起了实验, 学生在做完实验后, 对力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我又让学生两手使劲拍一下, 让学生说说哪一只手较疼?学生的答案是一样, 这就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左手用力拍右手, 右手同样也用力拍左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体验中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情境的例子太多了。在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就赋予了学生的学习以活力, 拓展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空间,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 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情境在物理情境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通过演示实验, 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声现象”这节课时, 讲到声音的发生。课前我拿出音叉, 用小锤击打, 音叉发出声音, 我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答案不一, 我又在音叉上贴上一张纸条, 重新敲打音叉, 让学生仔细观察, 看到小纸条在振动, 我用手捂住音叉, 声音立刻消失。看到这一现象后, 我让学生讨论, 到底是什么让纸条振动的,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这样经过思考与讨论, 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了巩固振动发声这一知识, 我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咙上说句话, 看人是怎样发声的, 学生很快回答:“声带振动发声”。

2. 通过学生实验, 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浮力的应用”这一节时,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体上浮、下沉时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我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小钢球、一个塑料球、一块橡皮泥做成的小球、一只盛水的大烧杯, 让学生实验研究, 得出结论, 学生马上就判断出来, 小钢球和橡皮泥球下沉, 塑料球上浮, 结论是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 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 物体上浮。得到正确结论的学生, 更有信心继续研究。我又问学生:轮船是钢铁做成的, 为什么它在水中会漂浮?可以讨论船的构造特点, 学生回答:船是空心的。我又问:空心的物体就能漂浮吗?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可以用你面前的实验器材。于是学生动起手来, 把橡皮泥球变成空心的船形。当它真的漂浮在水面上时, 同学们高兴极了, 真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可见, 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既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提高学生逻辑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 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 情境要“新”, 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教师创设或引入的情境只有新颖、奇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 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且启发性情境也需要教师用语言配合, 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 进入角色, 展开联想, 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杠杆的应用”这一节时, 我告诉同学们古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 其中用了无数块巨大的石头, 而当时又没有汽车、起重机, 用手也搬不动。那么他们是怎样把巨石搬到高处的呢?他们用的是木棒, 木棒怎么行呢?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是把木棒当成了杠杆。

又如在讲到声音产生和传播时, 也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 但是, 你可能不会想到, 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 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 它可不是普通的枪, 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 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 它用于袭击人类, 被袭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光明磊落的话, 那么声波枪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 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 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呢?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 但是, 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 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 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 那么, 我们今天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这样, 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二) 创设情境要“奇”, 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大气压的变化”这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在喜马拉雅山上工作的科考人员, 除了感到寒冷外, 还会感到憋闷, 那是因为空气太稀薄。该吃饭了, 科考人员用一只普通的锅煮饭, 水开了, 米饭还没有熟;换一只高压锅来用, 米饭一会儿就熟了, 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在本节知识中你将找到答案。在讲“浮力的应用”时, 讲到潜水艇概况: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 进行侦察和袭击, 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 潜水艇两侧有水舱, 当舱内充水时, 潜水艇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满水时, 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 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时, 潜水艇变轻, 从而浮出水面。此时提出: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上升或下沉的?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理解, 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 创设情境要“特”, 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物理情境是具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的情境, 是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 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 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 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起探索的欲望, 才能与老师互动合作,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 若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二战时一位正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 抓住了他脸旁与他同飞的子弹”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站在地面上的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便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迫不及待地认真听讲, 主动探究起来。

运用情感迁移创设职业情境 篇9

这里的“情境”指的是职业情境, 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这种情感氛围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职业工作环境等。在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手段、途径来模拟创设职业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 有助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感迁移是一条营造中职语文职业情境的有效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语文具有强烈的陶冶学生情感的作用。

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发学习的必要条件,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时, 他才能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此基础上, 教师做适当引导, 将情感信息进行传递, 引起学生的共鸣, 创设职业情境, 使学生将文章的情感迁移到自己内心, 再从内心迁移到他物, 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连, 使情感扩散、升华, 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文章表达的感情移给学生, 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 而且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只有自身体验到文本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并且在职业情境中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连, 才能获得更加鲜明具体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播种,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可见, 运用情感迁移的方法, 创设语文职业情境,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我们要如何用运用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呢?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做学生情感迁移的连接者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常常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教师独自教、导、演。而学生长期担任观众的角色, 那么老师上课讲什么内容, 运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根本, 教师以引导为主, 还学生以主动权,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了解、品味、体会。

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深入研究教材, 吸纳多方面的言论, 在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受到作品的启迪感染后, 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师才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 从而进入作品、把握角色, 进而才能把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 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 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如果教师不了解李白的落拓不羁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就不会把《将进酒》讲得酣畅淋漓, 就不会让学生体味到李白的通达豪迈, 而只会沉浸到李白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教师不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其傲岸性格, 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杂的复杂情感, 就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朱自清的矛盾与无奈。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饱满的教学激情, 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一个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激情的教师, 必然会使课堂死气沉沉, 即使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的教材也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 要实施情感迁移, 做学生情感迁移的连接者, 教师必须端正态度, 热爱学生, 理解学生, 欣赏学生, 用自身对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正面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二、教师要充分尊重文本, 运用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感人心者, 莫过于情”。语文教学中的“情”从何而来?应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中所挑选的文章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直抒胸臆的佳作, 其中蕴含的情感有的如溪水潺潺, 有的如汪洋恣肆, 有的如火山喷发。如《藏羚羊跪拜》中蕴含的深深的母爱, 《劝学》中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阐述, 《人生三步骤》中对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三者关系的阐述等等?。不同的情感汇聚成情感的殿堂, 离开了教材, 课堂教学的情感迁移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选好运用情感迁移去创设职业情境的切入点, 借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迁学生的生活感悟,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他们对真善美和爱的追求。

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 作者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 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拼搏、无所畏惧的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训练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 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身躯去挽救四个学生?”“张海迪、霍金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 是如何做的?”进而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当你身处困境时, 你们会如何面对呢?”“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 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这些问题都能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意义, 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情。

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 可以联系生活, 设置“假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 控制子女的作息时间”这样的情境, 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天下的父母心, 不要再天天抱怨父母对自己管教地太严, 应该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的恩情, 不要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其中的情感, 合理进行迁移训练, 创设职业情境, 使学生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达到教会学生做人的目的。

三、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 运用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营造情感迁移境的氛围, 创设职业情境,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促进学生品格养成和个性发展。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情感迁移, 营造职业情境。如借助图像、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等手段, 实现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 先放音乐《月满西楼》 (此曲歌词选自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 , 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 仔细揣摩, 对比李清照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然后播放视频《生活中的磨难》, 创设职业情境:“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样?如意还是困苦?”“如果在生活中也遇到磨难的事情会如何处理?”“想一想, 人生没有一番风顺的?如果在今后中遇到困难应该如何应对。”学生联系自己, 畅谈感受, 培养学生树立对困境的的良好心态。

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 播放电影《项链》的视频剪辑———舞会上的荣耀和马蒂尔德的容颜变化, 让学生通过对比, 了解人物的命运、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在情感迁移的环节, 先设置“你有与马蒂尔德相似的想法吗?”和“你认为自己虚荣吗?”的职业情境, 然后出示“非诚勿扰”中马诺的图片, 讲解社会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 将文本教学拓展到现实,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情感体验, 得到情感教育。

所以,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学生见其形, 闻其声, 临其境, 移其情, 造其境。

2. 运用语言启发,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得好:“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 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 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 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 也就是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 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 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 将其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然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迁移教育, 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感情、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思想, 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或者通过对感人词句的点拨, 或者通过对生动情节的复述, 或者通过对优美画面的描绘, 或者通过对作家经历的讲解……让学生与作品共鸣后, 将自己的情感迁移, 营造职业情境。

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在学生对苏轼与周瑜进行对比后, 教师可以对“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进行深入挖掘:“尽管苏轼壮志未酬, 心中涌动着惆怅与失意。但他并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 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犹如梦一般,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不也随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消逝了吗, 那么我又何必去执着呢。因此,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由开始的慷慨激昂, 到后来的惆怅失意, 最后趋于平静。”让学生在明确苏轼对人生逆境的乐观旷达后, 联系自己, 回答职业情境环节所设计的问题:“假如在班级中, 同学疏远你排挤你, 你打算如何去面对?”“假如在求职面试中屡次碰壁, 你打算如何去面对?”“假如在职场中, 你的上司对你的工作不认可, 对你本人诸多挑剔, 你打算如何去面对?”

由此可见, 富有情感韵味的语言, 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起到良好的情感迁移, 营造职业情境的作用。

3. 运用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纵观中国历史, 能流传千古的好文章, 都是作家直抒胸臆之作:杜甫因悲而著《登高》, 司马迁因愤而著《史记》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情感进行思考, 联系自身, 进行情感迁移, 创设职业情境, 将从作品中感悟到的思想情感, 通过表达训练及时加深体会,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讲完老舍的《我的母亲》后, 营造有关母亲的职业情境, 先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母亲, 再围绕母亲平时做的事情,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 效果十分显著。

总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观念, 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在职业情境中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迁移来创设职业情境, 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环境 篇10

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最后要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的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听说课文《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又如上《西湖的绿》时,我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从而使学生既感受到西湖之美,又激起阅读兴趣。再如上《歌词两首》时,我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深情地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如第一册中《难忘寄园情》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钱先生对先生的教诲之情,先生对学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如《沁园春·雪》、《诗两首》、《最后一课》、《最后一次讲演》、《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上《卖油翁》时,让学生以水代油,亲自将水倒入盖有铜钱(课前准备好)的瓶子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萌发对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又如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孔乙己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理解孔乙己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再如上《说“话”》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小镇》时,我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又如讲《沁园春·雪》时,我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再配乐朗读,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另外,利用图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如上《苦练》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情境创设中引发情感共鸣 篇11

一、借助语境以情激情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毁灭”,却用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所谓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这样独具匠心的安排,不正是为了激起读者的痛惜与仇恨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在理解文中情感时并不很到位。这段历史毕竟离他们太遥远,生活在和平安乐中的他们怎能深刻地理解当时的战火硝烟呢?

如何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激起学生的情绪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呢?我用心地钻研教材,查找资料。“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时,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一段较具情绪色彩的文字是一部电影中的独白。这段文字较恰当地描述了当时国人的心境,把我们的痛惜和愤怒,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这一切悲剧的无可奈何等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更易于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焰。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带着自己的理解、情绪去读,去领悟。刚开始学生仍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于是我诵读完请学生再读,并在引导其注意语速、语调以及重读等方面的问题。慢慢地,学生有的读得紧握双拳,有的眉头紧锁……而这些领会较为到位的学生也在读中带动了其他学生,从他们的表情及朗读声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了这个语境中。当学生明了用什么样的情绪、节奏、基调去读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情感,从而在这段文字所营造的气氛、情境之中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课文的学习当中,达到了移情作用。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中也有了自己的情绪和感悟,那么对于作者跃然纸上的痛惜、愤怒,学生也就能体会得深刻、透彻了。

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营造出具有情绪色彩的有声语言更是能将其中的感染力与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之中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就能相对成熟些。因此,营造恰当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二、走近作者入境怡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走进了作者的胸中之境,也就能较为贴切地体会作者的心中之情。如《卡罗纳》一文所要表达的是大家对失去了母亲的卡罗纳的深切同情。这一情感相对容易把握。但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下面的这个片段时让我印象深刻。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教学这一片段中,这位教师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描写进行场景模拟,她则在一旁看着适时指导着学生注意心理以及动作的表现如何切合这个情境。在模拟该场景的时候教室里十分安静,其他学生也在表演中融入这个场景之中。对于承受着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的卡罗纳来说,什么话都是苍白无力的,也可能说的某些话会让卡罗纳更伤心难过,所以“我本想说什么,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可是,卡罗纳这么伤心,“我”怎么能不表示关心呢?因此,“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由此学生了解了“我”对卡罗纳的关心是多么小心翼翼!

之后这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这个片段,我发现这些情境模拟演示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更为细致的。关于“我”的这个场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简单的几个动作,但这其中的情感却是极其细腻的。这几个动作如何做恰到好处,这几个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更体现出关爱,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的。而这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把抽象化的关心、爱等名词具体化了,也帮助了学生体会这份细腻的情感。

因此,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特定的情境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是有助于让学生更细致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走向。

三、利用插图渲染情境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以及诗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呢?

我在两种人的对比的教学过程中出示以上图片,并让学生思考:作者对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态度?作者的态度又为什么不同?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很积极地发言,我发现他们发言中的某些词语用得很准确,如“作威作福”等,有的学生对于“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的解读很到位,甚至还能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组对比鲜明的插图确实帮了学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俯下身子当牛马的人”都在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渲染了情境,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感知中更容易地去理解作者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的满腔的愤懑,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的无限深情和崇高的敬意。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在这次的教学中,我发现插图是很直观的表现形式,能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领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可见,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情感这一环节是极为重要的。创设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即情境,是有助于学生较为贴切、具体地领悟文章情感的。引入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自融其中,而身临其境便是领悟文章情感的桥梁。

情感创设 篇12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书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美,甚至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因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

幽默情境。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上一篇:道德冷漠的教育审视下一篇:重型汽车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