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设

2024-10-03

课堂创设(精选12篇)

课堂创设 篇1

摘要:没有创新, 就没有高效课堂;没有创新, 教育就不会有所发展;没有创新, 一个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举例说明怎样才能创设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关键词:创新,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目前, 创设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怎样创设高效课堂呢?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高效课堂创造条件。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就要创新观念, 要具有创新意识。时代呼唤我们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身先士卒, 勇于实践。一节高效课堂是需要师生合作完成的, 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虽说教学中的主角不再是教师,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仍很重要, 因此,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主要看的还是教师, 教师决定着课堂的整体水平。

一、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小组合作。当前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过渡时期, 许多教师都不敢大胆放手, 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 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课堂太“乱”。这就靠要教师转变观念, 把学生充分“利用”起来, 把以前教师单纯的灌输改为学生的小组合作, 变教师问、学生答变为小组研究、质疑、交流, 最后寻找出答案。这样, 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上物理课。

二、点燃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 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任何发明都是由创新、质疑开始的。可是,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学生质疑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究其原因, 一是一些问题设得没有技巧, 也没有深度,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别说让学生自主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更是空谈;二是学生对质疑不感兴趣, 思维不够活跃, 学习过于被动。为此, 教师要启发他们大胆去想、去质疑, 让他们想办法自己去解决问题。

(一) 在课堂上创造质疑条件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质疑呢?首先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不能和学生争抢答案, 要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要想让课堂动起来, 需做到三步:预习要充足, 展示要充分, 反馈要及时。在这些环节中, 要让学生大胆质疑, 放手寻疑, 小组解疑。

(二) 利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疑问, 要让学生动起来, 只有动起来课堂才有“味道”。比如教师在导入的时候, 可以利用设疑进行导入或以激趣导入、以问题导入, 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 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在质疑中学会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三) 引导学生多疑、善疑、质疑、探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质疑可以发生在各个教学环节, 可以在预习时质疑, 可以在学习中质疑, 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质疑, 也可以在课后质疑。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质疑, 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 才能有所获,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而言之, 质疑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有了质疑, 课堂才能活起来, 学生才能动起来, 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地交还给学生。

三、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项理校长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完成进化, 既然要课程改革, 就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张项理校长曾经七下杜郎口, 与全国大多数校长达成了共识:要提高办学质量, 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 唯有“课堂”优质, 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手动脑。特别是在物理课上, 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让他们体验实验的过程。当他们获得成功时, 教师要趁热打铁, 告诉他们, 学习物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还能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一)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辩论

在一节成功的课堂中, 要想在45分钟里创造出优质的教学成果, 就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劲头。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刺激学生认真思考、大胆交流, 要让学生敢说、敢想、敢辩论。教师要精心组织每一节课, 把课堂完全“开放”, 让学生逐步走入预审的情境中。

(二) 要让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

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我们可以使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比如课上利用游戏、竞赛让学生学物理, 把物理知识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巧计。如学习力这一章的时候, 可以编顺口溜:“首先明确力来源, 产生物体相互间;是力都有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要画准, 示意只需一支箭;牛顿力学贡献大, 单位用他名字签;力的分类好多种, 常见性质力有三;重力弹力摩擦力, 各自产生有根源;推拉提压支动阻, 看它效果最明显。”

总之, 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注重教给他们学习的策略, 培养他们的智力。只有紧抓素质教育的核心, 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有朝气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考, 1998 (4) .

[2]李荣明, 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物理教学探讨, 2000 (8) .

课堂创设 篇2

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林 燕

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英语。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可切身感知语言的方法。

情境教学的理论根据来自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方法、策略,自始至终应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这正反映了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的1、创设情境是基于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实际教学中,英语小组活动盛行,合作教学备受青睐。情境教学除了与上述谈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相一致外,也与上海二期课改所力挺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相呼应,强调问题情景,突出学习过程,敦促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习语言角度来看,“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突出让学生思考、习得、认知、探索、体验等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间的对子活动、小组活动之中,而教师的讲解、辅导、评价等常常于这些活动之后来体现,教师不会喧宾夺主。

2、创设情境基于语言学习的本质需要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置身于语言的环境之中。而情境教学就是倡导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弥补我们缺乏语言环境的不足。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可以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3、创设情境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大家对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会陌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会产生极大的差别。因此,我们都会说教学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益。而情境教学恰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易巩固。

4、创设情境基于教材设计的需要

以牛津教材为例,外表图文并茂,编排连贯一体,设计巧妙有趣,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真实生动,拥有各类配套的音像制品和丰富多彩的课件,都极大反映出了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形象直观生动具体,需要情境,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利于获得语言的技能。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

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做法

(一)以精彩的导语,引入情境

精彩有趣的课堂导语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新鲜的感受, 还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的愿望, 使学生进入“要学”的最佳状态。课前,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用学生听得懂和大致听得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三分钟英语会话、自由演讲、自由谈, 或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 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而教师热情饱满的情感则是学生信心力量的所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既是知识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课前, 教师就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轻松活泼的语调感染学生。一次轻抚学生头, 勾勾手指头, 击掌鼓励一下, 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从而迸发学好英语的热情和信心, 为创设情境铺好道路。

(二)利用直观教具, 虚拟情境

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教学挂图, 或自己动手绘制的图片进行教学。利用挂图, 形象直观, 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情景进行综合练习。如在教学问路和指路的时候, 老师根据教学挂图, 用教棒一边沿着不同的路线指引着, 一边用英语介绍,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而简笔画(the stick figure)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信息沟通作用, 寥寥数笔就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教师可以用粉笔将英语词汇、句型、课文中的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以简练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心理学实验证明: 简笔画能使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利用一连串的简笔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情境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 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like some eggs.I ’dlike some milk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通过师生共演, 直现情境。

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在英语课上, 缺少应用英语环境和场所。我们应广泛联系教材、学生

生活, 把现实的整个教学环境, 组合成一个大的场景, 为学生提供表演操练的机会。如:让学生充当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句话用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如我在开学第一天我们互相认识时:Hello, I’m Rose.Are you Jane?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并演示,然后让学生逐个向老师自我介绍,并问好。I’m B,Are you A? 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Welcome to China.(说后面名时可以相互握手,相互拥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自我介绍表演,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锻炼了口语,培养了胆量,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表演使学生学用结合, 在情境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课堂教学就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但是情境教学过程也应注意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叫学生带实物要遵循学生的自有、自愿的原则。情境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材,做到难易适中,长短恰当,要尽力让学生的参与面大。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要让有学生操练句型,就要有观众在听,达到大家学,大家有所获的目的。情境教学要有创意,寓于启发,不能一个游戏多次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奇特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果创设的情境让学无动于衷,习以为常,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创设多样情境, 保持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处理重难点时,细而又细。尽量使语言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这也是一种情境。没有语言的诠释,动画将失去情感,情境将失去灵魂。所以,开头的导入、中间的点评与过渡,结尾的总结与展望,语言的设计都要恰到好处。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高涨的情绪,保证了教学效果。

课堂创设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点在圆外;当d=r时,点在圆上;当d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用米尺表示一直线,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通过教具的演示,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既是情境的创设,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好学生,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有意义的”,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学校课题的研究,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课堂创设 篇4

一、有效利用实物,不断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课堂上,要让培智学生真正走进角色,学会运用英语表达,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实物,除教具外,还包括生活中的物品等。实践证明,特校教师只有尽可能挖掘生活素材,才能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活力,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例如,针对pen、pencil、pencil-box这三个单词的教学,虽然有相似部分,但意义却不相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教师可以把钢笔、铅笔以及文具盒三种不同的学习用具先分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学到一个单词,就拿出一种学具,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三个单词,笔者还积极引入What's this?It's a/an…Is it a/an…?Yes,it is.No,it isn't.等句型。教师从袋子里拿出一种学具,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用小红花等进行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针对tiger这一单词的教学,可直接呈现玩具老虎与学生进行对话:“Hello!I'm a tiger!”当学生熟悉后,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小老虎展开对话。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同桌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创设英语对话情境,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单词及句型等。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上使用实物道具,应准确把握使用实物道具的度,不能喧宾夺主。

二、有效依托肢体,不断丰富表演情境

充分利用肢体,即体态语言。特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括口语及体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斯就曾说过:“体态语对教师帮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肢体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尽可能采用丰富的表情以及一些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让整个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充满生机,生成精彩。

例如,针对“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这个句型,教师就可以用手指指自己的衣服或带来的道具;教学“He is not…”这一句型时,则可配合进行摇手;而针对“He is tall.”这一句子,则可以夸张地踮起脚或者用手尽量往高处伸,表示高的意思;对于“She is five.”这一句子,则比较简单,直接伸出5个手指。还有一些简单句子,如“Come here!”直接可以招手;“It's OK!”则可以直接做OK手势。当然,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动作可以夸张一点,比如学到“car”这一单词时,则可以做开车的滑稽动作,教“watermelon”则可以手抱西瓜,而教“doll”时,则可以做睡觉的动作等。巧用肢体语言,可以调拨培智学生的神经,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容。

培智英语课堂上,教师夸张的表情、富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三、有效借势媒质,不断拓展虚拟情境

当今科技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特校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媒体,为学生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甚至人机对话。在对话中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原生态的语言,继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

例如,针对动物单词,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动物画面创设情境。Dog:Woo,Woo.I'm a dog.I have four legs.I have two big ears.I can run.I'm your good friend.What am I?这是狗的自我介绍,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猜,接着呈现动画场景,进而加深记忆。再如,针对“Holiday”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圣诞节氛围,让学生体验、感知快乐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并且积极投入对话当中。这样不仅让整个课堂有声有色,还可推促生成精彩课堂。

现代科技主要是服务教学,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动性。因而,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教师不能为了呈现多媒体,为了让课堂热闹,而忘记主次。否则,课堂再精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四、有效开展游戏,不断活跃活动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师要对游戏有正确的认识,把游戏表演积极运用到培智英语课堂上,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教师要重视游戏,把游戏表演当作学生学习、理解和熟悉陌生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游戏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角色表演,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善于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展现表演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角色定位进行多元对话。

例如,针对熟悉的“寻宝游戏”,教师可先在班级里藏好一个道具,然后让学生找这个道具,其余学生则一起说句型:“Where is the…?”当学生找到道具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Where is the…?It’s in the…再如,针对“Food”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小组合作,同一小组中有的扮演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等,模拟饭店对话。针对“Birthday”这一内容,教师则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birthday party”,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培智英语课堂上,充分运用游戏扮演等方式,完全契合培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兴趣,营造宽松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同时生成课堂精彩。此外,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性,把握学生游戏扮演节奏、方向,不放任自流,促成精彩英语课堂。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教学 篇5

刘明霞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验证和掌握等一系列行为。而这些行为正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设疑,使学习者表现出愉快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并且为解决这种不和谐迸发出潜能,进一步及时顺利地将学习引入到问题之中。在新课改中,为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向初中生物教育的转变,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外,更应注重初中生物情境的创设。过去有人曾提出,创设情境是为引入新课而服务的,其实,创设情境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以下六种情境。

一、创设实验情境

新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初中生物问题,验证初中生物规律,因此,初中生物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有程序,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疑问句”,也可以是一项任务或目标的陈述,更可以是一种情境的创设。

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初中生物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用问题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⑴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⑵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⑷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三、创设简笔画情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还能使教学的过程“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创设简笔画情境,有以下四个特点:⑴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⑵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⑶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⑷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四、创设故事情境

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初中生物的恐惧感,增强初中生物的趣味性。

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在用故事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⑴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初中生物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初中生物知识,提出初中生物问题,解决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初中生物规律是目的。⑵故事要短小情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⑶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初中生物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五、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初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用四个步骤:①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②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的生活经验;③验证生活经验;④小结生活经验并指导生活。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初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初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

创设化学课堂情境 篇6

一、创设实验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情境辅以悬念性、煽动性的语言,能增强其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我用一个质地硬软适中的塑料瓶里面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将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其中,瓶子立刻变形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因为塑料瓶的质地较软,瓶子被扭曲得不成样子,在讲台上痛苦地“挣扎”着,同学们看得惊呆了,连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都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中,问题和悬念贯穿整个过程,即使下课了,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延续着。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探求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巩固着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的冲突,引起学生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我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并在故事结束前抛出一个问题。故事是这样的: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据说洞里有一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总是昏倒,甚至死亡,无一幸免,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左手牵着一条狗,右手拿着火把走进了山洞。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身子查看狗的状况,不妙,他自己顿时也感到呼吸困难,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也飘浮不定……波曼尔抱着狗迅速地跑出山洞,狗得救了。

提出问题:(1)真有“屠狗妖”吗?(2)为什么狗昏倒,而人暂时没事?当波曼尔蹲下身子查看狗时,为什么顿时感到呼吸困难?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实验我们是没有条件做的,有些实验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且效果也不甚理想。此时此刻,我们想到的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如今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电子白板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能有效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看一段视频:用煤炉烧开水,水开后溢出来一部分。水洒在通红的煤上,火不但不熄灭,反而“呼”地一声,蹿出很高的火苗来。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有什么疑惑?为什么水洒到煤上,炉火不但没熄,反而更旺?

创设互动课堂焕发课堂活力 篇7

然而, 由于广大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身素质限制, 常常忽视课堂互动与教学交往, 使学生的表现欲逐渐泯灭, 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即使课堂上存在互动与交往, 但仍然显得单一、不公平、不适度。

单一主要表现在:形式单调, 师问生答。目前, 我们的中学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 而对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 小组间的交往仍然比较缺乏。究其原因, 主要是传统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换过来, “师道尊严”的思想仍然存在, 仍然要求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服从。加上教师本身对课堂调控能力的担忧, 怕课堂上“出乱子”而限制了互动与交往。

不公平则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被提问, 而有的学生却长期遭冷落。教师往往比较注意那些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或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会用较长时间进行启发引导, 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 较少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不适度主要表现为:内容偏颇, 要么太难, 要么太简单,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 我们常常听到“是不是”“好不好”“是这样吗”等的提问, 把平等互动化为机械问答, 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与追问, 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 更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互动课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变革单一的课堂结构

45分钟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 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 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 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 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 主动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参与。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用这种方式诠释课文内容和情感。例如学习阿历克斯·哈利的《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 教师可就文章里的动作描写与人物对话安排角色进行片段的表演, 并针对人物动作描写与对话的作用进行讨论, 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自我表现的热情。对于课堂上临时出现的教学契机, 教师要善于捕捉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叶澜教授认为, 课堂具有生成性, 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如在学习沈致远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时, 当学生读文章读到“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这句时, 有学生说:科学也是丑恶的。我即时调整教学思路, 将班上学生划分两组, 并组织辩论。虽然正方有优势, 有课文内容作基础, 但反方也不逊色, 纷纷举出实例, 如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导致的灾难、被不良生产者利用而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等等。当然, 对于反方观点我虽没正面否定, 但引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 既调动了他们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语文课上有了思维、情感、言行的“互动”, 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宽阔空间, 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合理的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 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

笔者任教多年, 觉得每一个班里多少总有学生不想与老师甚至同学交流, 课堂上也不愿意发言回答问题, 其中不乏会却不想回答不想表现的;有些虽然发言了, 但声音却小得跟蚊子叫一样, 根本就听不到。记得我任07级商务英语专业班的语文课时, 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学生, 我让她起来回答问题, 我是看到她嘴巴在动, 但听不到声音———她的座位还是第一排呢。我鼓励她说出声来, 大胆地把想法说出来, 但最终还是听不到她说话的声音, 没办法, 我只能让她坐下, 正准备就这事谈一下, 话刚开头就看见下面有不少同学在摆手示意我别说, 从她们的反应我更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 但我继续把话说了:“不管你的发言如何, 有没道理, 都应该大声地表达出来。说得对说得好, 同学能从你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说偏了或是错了, 也没关系, 这样同学老师可以帮你, 互相学习嘛。”然后我就继续上着课, 我看到下面摆手示意的学生松了一口气, 估计她们是以为我要说批评的话。下课后, 我没有走出课室, 我先找同学了解情况, 知道这是一个基础特别差, 不敢抬头说话, 极少与同学沟通, 特别自卑的学生。我看到她在座位上, 于是, 我走了过去, 低声跟她交谈起来, 鼓励她要多与同学说话沟通, 要克服课堂上不敢说话的困难。虽然她仅是低声回应或点头, 但也许是她感受到了我的亲切与鼓励, 在后来的一次课前抽查背诵中, 她主动举手要求背诵, 她这样的举动也许太出乎同学的意料了, 在反应过来后, 课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她也大声地把课文背诵出来, 虽然语音不够标准, 但她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已很难得了, 于是班里再次响起了掌声。试想, 如果当时我弃之不理, 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就真的不敢开口说话了。因此,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特别要多关注并鼓励不善表现的学生, 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找回信心, 参与互动,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营造活泼和谐的互动氛围

良性的师生关系, 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建立一种生动活泼、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特别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从而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里表现自我, 发展能力。

如我在讲授文言诗文类的课文时, 过去一般要用两三个课时, 其中不少时间是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 而现在教授此类课文, 我改变了教学方式, “课堂上, 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 让自己少说一点, 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叶澜语) 。因为现在网络资源丰富, 不少基础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与网络平台学习掌握, 因此,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会明确布置预习任务并说明完成流程与奖励办法。因为有充分的预习准备与明确的奖励措施, 课堂上, 学生踊跃发言, 他们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解并将整理好的文言字词一一的呈现了出来, 这远远超出了我整理的范围。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 我听着他们的讲解, 有时还会带着疑问发问, 引发思考, 加深理解。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 学生只是埋头记笔记, 毫无反应, 我的讲解既费力又费时, 而当我对重点字词进行提问时, 学生的眼神又是迷茫的, 口干舌燥的我只感到一种失落与无奈。而现在, 我从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 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

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 要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去, 做学生学习的陪伴着、合作者, 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 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 绝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 增长智慧和能力。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要努力变革单一的课堂结构,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营造活泼和谐的互动氛围, 精心设计互动内容, 积极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的互动课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新巧、赵书超.课堂交往:生命化教学的启动与展开.教育探索.2007.11:15-16.

创设和谐课堂 篇8

一、创设良好师生关系, 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下面两个关系:

1.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 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 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服务对象、爱学生。有一份调查表明,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己, 在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排位时, 都将“热爱学生”放在首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 教师没有爱, 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 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由此可见, 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 而不是“偏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 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 教师都应一视同仁, 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是“严爱”, 而不是“溺爱”, 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 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 行动上细心关怀。

2. 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过去的课堂中, 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 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安排上, 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 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会有自我观念、自尊心, 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 以学生发展为归宿,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不可能顺利进行, 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自己则站在讲台上, 不参与学生的讨论, 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 还是在说空话, 最后自己作一下总结就算完事。这样做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协调学生关系, 发展和谐课堂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 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 这与我们过去在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能做到取长补短, 求得同学间的“和谐”, 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三、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完善和谐课堂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 更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 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 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 不是命令学生学习, 而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地去探索, 而不是被动地去学习。比如初一科学中, 要研究物质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学习, 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可是, 最近笔者发现, 不少教师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不管知识要求、学生状况, 以及问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 就在课堂上盲目地探究。结果是学生很不情愿, 教师很着急,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 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探究时, 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四、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优化和谐课堂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 平时的课堂教学关注较多的是知识方面, 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 这直接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 学业成绩突出, 思想品德却成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那么该如何开展呢?首先, 教师要营造轻松整洁的课堂环境, 好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 它不仅使孩子心情愉悦, 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另外, 还要反映出文化气息, 比如在教室挂一些英雄人物或科学家、学者的画像, 这显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熏陶和修养。其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如学习初二自然科学中燃烧与缓慢氧化时, 教师可举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分析火灾、煤矿瓦斯爆炸、加油站油库爆炸等灾害形成的原因, 以及防患于未然的方法, 使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

创设情感课堂初探 篇9

一、播放音乐,点燃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觉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渲染氛围。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中,在课前可以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并组织学生跟唱,在高亢的歌声中学生精神振奋,教师可自然导入新课。在课中也可以在讲述“自强的含义”时,播放一首《怒放的生命》,出示一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图片,让学生犹然而生一种敬畏,比任何语言更能让他们感动。教师也可以在课的结尾播放一首《祖国颂》,带着民族的骄傲,对自身的要求,对祖国的祝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音乐能够使课堂不再单调,音乐能够点燃心中尚未燃起的情感。

但在使用音乐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音乐是辅助教学,一节课的音乐或歌曲不宜过多,一两首即可,过多会喧宾夺主,使课堂失去意义。

2. 突出联系性,播放的音乐或歌曲,要与所授课程有密切关系,否则便是画蛇添足。

3. 音乐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播放,让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确实能激发情感。

4. 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播放音乐的前或后要有适当的语言,让音乐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教师要通过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主动地把情感纽带抛向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

二、突出活动,调动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激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融教育和实践为一体的新型课堂,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讲授八年级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时,我们选择以下活动,启发学生情感思维,增强情感教学效果。

活动一:“夸父母”。学生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向同学们夸一夸“我的爸爸妈妈”,让学生在夸奖中,感受因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骄傲,并使他们更爱自己的父母。

活动二:“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通过课堂学习让许多学生深感父母的含辛茹苦,有一些抱歉,一些感谢,一些对父母的爱,用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我们的父母。

活动三:“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从做一顿饭到洗一件衣服,让学生用行动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家的爱。

通过这一系列情感活动让学生由对家对父母所给自己的爱不知或知之甚少到懂得感恩,再到付出,在实践中体验情感,调动情感和积极性。

三、注重语言激发情感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学生感兴趣是创造力展现的先决条件之一,而教师的生动、活泼、多变的体态语言,对于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常常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一般的教学要求比较强调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条理性好,以便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做到准确、明晰。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强调教学语言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谈、举止、情感、个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动情”,我们教师首先自己要“动情”,也就是教师必须注重语言的精炼和趣味,要增强对学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诱人故事体验情感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篇10

一、利用生活经验, 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时, 教师在课的伊始出示了三张自己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 (一张人像过大, 背景过小;一张人像过小, 背景过大;一张人像适中)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去判断这三张照片中最美的一张, 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审美能力,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敢说、敢想, 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二、联系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把学习过程营造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设计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 有两位老朋友隐藏在这画面中, 看谁最先发现它们! (播放课件:由长方形、正方形等组合而成的房院画面) 。

生 (抢答) :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好!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生活中你们发现过它们吗?

生1:我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2:铅笔盒和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我家地板砖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想先研究哪个图形?生齐答:长方形。 (根据学生的意见, 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 。

生3:我想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

师:提得好, 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4:我想知道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边怎样, 角怎样。

师:真棒!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

……

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 认识自观察而起。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教师以亲切的引导语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熟悉好奇的、蕴含着知识的生活画面, 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发现了小房子上蕴含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培养了学生从现实图形中直接抽取出数学对象的能力, 获得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数学就在生活中的体验。“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是学生会从思考数学的需要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教学中, 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对长方形感兴趣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中,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了数学思考的状态, 促使其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学习欲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在教师的及时调控和指导下, 学生会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为学生学会思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实践, 创设参与情境

众所周知, 人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等, 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材料, 不但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验, 使它成为构建新知的事实材料, 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真实, 研究的就是身边的事, 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例如, 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 我放了一段关于附近超市的录像, 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观察:光明牛奶、酸牛奶等都属于牛奶类, 放在一起;“面霸120”、“福临门”方便面、“小浣熊”干脆面等都是属于方便面, 归在一起;休闲零食类、滋补品类、饮料类、服装类、文具类, 每一类都有那么多, 一类一类放得井然有序, 方便顾客选购。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 观察得细致入微, 并不时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创设情境升华课堂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境创设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66

情境与音乐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音乐教学中加入情境的因子,可以让课堂增色不少。小学生受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所限,虽然对音乐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实际学唱和欣赏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困难。如果单纯地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会消磨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时需要教师结合歌曲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借助媒体,优化情境

多媒体设备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音乐教学尤为如此。录音机、电视机等已是音乐课堂的必备工具,而越来越先进的数字设备则可以将音乐的意境、背景、节奏等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从而调动眼、口、耳、手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

例如,在教学《海鸥》《大海啊,故乡》等歌曲时,可以呈现广阔无垠、波澜壮阔的大海视频,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大海的美景和意蕴,从而直观形象地领会歌曲的内容和意境,选用合适的节奏和感情进行歌唱。

二、环境布置,丰富情境

音乐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乐园,首先要做到美观、整齐、温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和欣赏之中,唤起内心对美的共鸣与追求。

例如,在教室顶部挂上彩条丝带,把讲台布置成“我型我秀”T型台,设置成舞台的效果,学生置身其中,势必会激发起表现欲望。还可以在四周的墙壁上布置音乐卡通图案:弹琴的小松鼠、吹圆号的小熊,跳舞的小兔……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让学生更易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结合歌曲特点,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可将教室装扮得春意盎然。

三、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而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在音乐教学中设置表演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内涵,体会艺术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初步欣赏,边听边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哪几个角色?在随后的教唱环节,指导学生用手、脚打节拍,配合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活泼风趣。紧接着小组讨论交流各个角色演唱时的音色有什么区别。在此基础上,布置场景,排练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全剧分成两幕:葡萄成熟前、葡萄成熟后。学生佩戴头饰,扮演歌曲中的人物,通过合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演绎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涨,全情投入。

四、故事引入,活化情境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情趣盎然、新颖别致的故事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感知歌曲的内容。故事一般用在新课的引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其次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切合主题。

例如,在教歌曲《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学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吧?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呢?……小蝌蚪长成了小青蛙,今天他们又在找妈妈啦!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原来啊小青蛙们到稻田里捉害虫,他们开心地跳啊,游啊,不知不觉离家越来越远,最后发现找不到回家的路啦!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焦急的神情,此时教师顺势问道:“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青蛙找到家吗?”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随即组织学生听旋律学歌词。

五、游戏激趣,融合情境

在有些音乐课堂中,学生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地跟着伴奏练唱。这种形式的音乐课太正式,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应该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音符时,可设置“小兔子拔萝卜”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小兔子,将音符标注在萝卜上,拔“1”时,全体学生唱“duo——”,拔“3”时,学生唱“mi——”……反复地进行互动和训练,学生就可轻松地学会这几个音符。

情境是音乐教学中“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让我们积极创设、优化情境,赋予音乐课堂蓬勃的生命力。

创设趣味课堂,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2

一、挖掘趣味的元素, 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1.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 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妙

在备课时, 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 注意挖掘出教材中有趣的元素, 有意识地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 诱发其学习的热情, 促使学生亲近数学, 领略数学的奇妙。

如名师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一方面将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在认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 自主展开对圆的特征的发现, 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又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教学,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征。平静水面上漾起一圈圈涟漪, 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 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 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 方出于矩”的叙述, 古老的阴阳太极图……这些有趣的元素, 让学生充分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领略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 除了知识的传递, 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注意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元素, 一定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趣的, 产生要学好数学的愿望, 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

2. 挖掘生活中的趣味素材,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创设情景时, 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有兴趣思考,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 是好玩的。

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巧妙地运用了一则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一看来了八人, 刚解决这个问题, 又来了第九个人。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这个广告我们都曾看到过, 但谁也没想到用在数学课上来, 张老师无意中看到了, 巧妙用上了, 并且恰到好处。这就是名师与我们的区别, 这就告诉我们, 要想成为名师, 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要具有一双慧眼, 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有趣的素材,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3. 挖掘学生中的趣味因子,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身也蕴藏着无穷的潜能, 只要我们留心去发现, 细心去寻找, 挖掘学生自身的趣味因子, 创造机会, 让学生学会思考, 善于思考, 乐于思考。

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 采用了看口诀读记, 按规律来记, 对口令来记, 特别是让学生观察所有积的数字的和都是9, 9跟10有着密切的关系, 引出了自己的一双手也能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 用手指法来记口诀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让学生感到新颖, 又让学生觉得9的乘法口诀虽然多了、数字虽然大了, 但记忆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二、实施趣味化教学, 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1. 动画故事诱发兴趣

精彩的动画片是学生的最爱, 如果能将新奇多趣的动画片恰如其分地引入数学课堂, 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兴奋的学习氛围里。如在教学“体积”时, 我先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 精彩的画面, 动态的过程,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看得很入神, 全神贯注地观看乌鸦把石子投到瓶子中, 瓶子里的水面渐渐升高的过程。然后提问: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瓶子中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的?从而引入了空间和体积的概念。

2. 直观演示引起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一句话, “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借助直观的教具、简单的学具, 运用生动的语言, 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课堂活力。

3. 激烈比赛增强兴趣

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 开展“夺红旗”、“闯关”、“小组对抗赛”等竞争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 学生掌握了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方法后, 让学生来一次人机比赛。看谁最棒?计算器代表队不能口算, 人脑代表队只能口算或笔算。出示“2008-2008=?”“12345679×2×9=?”“125×80=?”, 让学生比赛, 通过PK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虽然计算器有很多优点, 但是在使用时还要根据情况, 合理使用。学生在比赛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游戏教学调动兴趣

游戏教学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适当地运用游戏教学法, 可以达到传递信息, 巩固强化、拓展延伸所学内容的目的,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学习中游戏,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这个内容, 相信教过的老师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 但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 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 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总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能创设趣味课堂, 想方设法营造兴趣氛围, 挖掘趣味元素, 实施趣味化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能充满生机, 充满活力, 就能做到课堂气氛活泼、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方法灵活, 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有效, 就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成平.新课程, 名师精彩课堂实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青年教员下一篇: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