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感课堂(共12篇)
创设情感课堂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情感态度的解读, 阐述情感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讨论了如何使用情感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感,态度,优化课堂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学习方式同其他语言学习一样, 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为学习主场所的课堂, 其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最优化, 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更轻松、愉快呢?我们认为, 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的双方 (教师方和学生方) 各要素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因此,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首先必须保证教学双方活动要素的最优化, 从而建立起教与学两系统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的同步联系。要达到优化课堂的目标有很多的因素, 下面笔者就从可课堂情感的创设方面来谈谈, 如何优化英语课堂。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和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的合理地使用语言, 有助于沟通情感, 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 改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 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比如, 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的外语表达, 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此, 创造情感教学, 才能优化英语课堂。
一、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1. 情感的飞扬, 知识的渴望。
学生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 要使其变为有效的动力, 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 向学生显示需要对象和学习活动间的联系, 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和认知的渴望,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时, 通过创设情境, 可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这种接近生活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道德感和美感同属情感因素, 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实践证明, 学习新内容时, 对情感有效的激发能使学生增强探究问题的动力,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创造情感教学, 建动感英语课堂
1.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是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 有正确的教育观, 人才观, 心理观, 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爱心真诚接纳, 关爱每一位学生, 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还要懂得良好的自我调适, 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2. 充分挖掘教材是情感健康教育的关键。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高中英语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集体心理辅导的契机。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教育,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 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情怀,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若英语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 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 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3. 不断变换操练方法, 使课堂充满灵活多变。
无论何种教学手段, 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重复, 学生也会厌烦。只有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 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诸如两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 都能产生这种效果。有些简单的句型, 可以布置学生下去备课, 让他们来讲, 老师适当给予帮助,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相当高, 十分投入, 学生们会争着跟老师预定要讲下一课。有时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 如在初三UNIT4 SELF CHECK的阅读训练中, 让学生跟录音读之后, 时而领读, 时而全班齐读, 一会儿变成分行读, 换个读, 两人对读 (对话) , 学生口语交流和训练的机会就会达到很高的频率。这时, 幻灯机又可投影出课文中的范句, 领学生熟读、精读之后, 瞬间又可变成填空题。在把这篇题为CAN YOU HELP的短文改为完形填空并核对答案后, 再让学生参考短文write a reply, 达到一文多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随时锻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亢奋状态中。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曹云, 吕昌聚.情感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 2002.
[3]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Learner-Based Teaching”.
创设情感课堂 篇2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配合教学手段而设计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需要。有效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面对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摒弃了一些教学以外的不必要的东西,对学生而言,目标明确,思维集中,学习效果也非常好。由此,我觉得创设情境是我们上好课的一种手段,其出发点是营造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氛围,其效果应该是贴切、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牵强的。
二、巧设疑难,激发热情
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上课“死气沉沉”,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其实,学生之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不屑一顾,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提问缺乏趣味,学生感到厌倦,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主动举手回答。“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三、基于生活,学以致用
余文森教授在论述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时这样写道:“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借助于在生活中认识。
四、借题发挥,启而有发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有情有趣,耐人寻味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文结合、角色扮演、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出有情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创设活泼音乐课堂凸现音乐情感 篇3
关键词:转变 创设 凸现
中图分类号:G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52-01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
当前,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和新形势、新理念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过去长期形成的由教师教,学生唱,或教师播放名歌、名曲,学生聆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而且越来越不被学生所认同。上音乐课时产生困或感到乏味情绪在学生中并不少见,有的学生甚至说:“我一上音乐课就想睡觉,音乐课太没意思了。”如此种种,作为音乐教师深感压力与不安。改变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了,当然,这也是音乐教师的意愿和职责之所在。笔者根据自已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感觉到,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活泼的音乐课堂,凸现音乐情感。
(1)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垄断地位,为学生提供学习展示、交流、评价的平台。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关心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在教材的整体框架下,教师要投学生之所好,教学生之想学,解学生之所惑。同时抓住学生个性特点,最大可能的为他们提供表现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让他们感受到,我学音乐,我在音乐之中,我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进而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只有这样音乐课堂教学才能焕发无限生机。
(2)创设活泼音乐课堂,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就是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完美的音乐环境,尽可能地完善硬、软件设置,音响设备、音乐演绎载体;作好多媒体演示,教具演示、动画演示等课前准备工作,并通过这些辅教资源使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更活泼,其中既有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又有学生的模仿,演绎和投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节奏的动、视觉冲击的动、学生在动中感受到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展开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利用多媒体视屏再现天安门广场画面升旗仪式,运动员站在最高领奖台时同时奏响的国歌雄壮的弦律,铿锵的节奏让每个学生为之振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
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能让学生拘泥於课堂学习,课外要利用广播、电视,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艺术节等诸多形式支持鼓勵,学生积极参与,使音乐贴近生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面向自然。在大自然中聆听和感受小溪流水的细腻,鱼舟唱晚的闲适和黄鹂啼春的喜悦,学生们在陶醉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同时感到音乐和自然如此和谐,音乐的美无处不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感动学生的是音乐的本身。创设轻松活泼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3)凸现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情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音乐情感蕴藏在音乐的内涵之中,它不同于文字叙述的直白,图画线条,色彩的直观,它是通过调式、弦律变化、节奏的起伏跌宕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凸现和秉承音乐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理念,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情感并和音乐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感受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体验音乐情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需要多角度的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有机地渗透文学、历史知识以及音乐背景、音乐故事等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潜能。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前,教师针对这首音乐曲起伏大和包含贝多芬一生起起落落的特点结合介绍其生平,生活处境、坎坷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感受此乐曲诞生的背景和必然性,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使学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期盼。随之学生在聆听中进入音乐情境,并为情所感,为情所动和音乐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
创设情感课堂初探 篇4
一、播放音乐,点燃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觉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渲染氛围。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中,在课前可以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并组织学生跟唱,在高亢的歌声中学生精神振奋,教师可自然导入新课。在课中也可以在讲述“自强的含义”时,播放一首《怒放的生命》,出示一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图片,让学生犹然而生一种敬畏,比任何语言更能让他们感动。教师也可以在课的结尾播放一首《祖国颂》,带着民族的骄傲,对自身的要求,对祖国的祝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音乐能够使课堂不再单调,音乐能够点燃心中尚未燃起的情感。
但在使用音乐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音乐是辅助教学,一节课的音乐或歌曲不宜过多,一两首即可,过多会喧宾夺主,使课堂失去意义。
2. 突出联系性,播放的音乐或歌曲,要与所授课程有密切关系,否则便是画蛇添足。
3. 音乐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播放,让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确实能激发情感。
4. 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播放音乐的前或后要有适当的语言,让音乐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教师要通过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主动地把情感纽带抛向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
二、突出活动,调动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激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融教育和实践为一体的新型课堂,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讲授八年级第一课《爱在屋檐下》时,我们选择以下活动,启发学生情感思维,增强情感教学效果。
活动一:“夸父母”。学生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向同学们夸一夸“我的爸爸妈妈”,让学生在夸奖中,感受因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骄傲,并使他们更爱自己的父母。
活动二:“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通过课堂学习让许多学生深感父母的含辛茹苦,有一些抱歉,一些感谢,一些对父母的爱,用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我们的父母。
活动三:“我为爸爸妈妈做件事”。从做一顿饭到洗一件衣服,让学生用行动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家的爱。
通过这一系列情感活动让学生由对家对父母所给自己的爱不知或知之甚少到懂得感恩,再到付出,在实践中体验情感,调动情感和积极性。
三、注重语言激发情感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学生感兴趣是创造力展现的先决条件之一,而教师的生动、活泼、多变的体态语言,对于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常常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一般的教学要求比较强调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条理性好,以便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做到准确、明晰。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强调教学语言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谈、举止、情感、个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动情”,我们教师首先自己要“动情”,也就是教师必须注重语言的精炼和趣味,要增强对学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诱人故事体验情感
创设情感课堂 篇5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打破以往常规、单调、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不会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会难以提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果,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情境教学的几点心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兴趣,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
一、导入情境
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五花八门,各显其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一)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二)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当然导入情境法远不止以上阐述的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广大专家、教师的共同探讨。 课文的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教授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深刻的理解课文,这是所有教师的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的境界。由此看来,课堂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二、课堂情境教学
1、让现实生活走进文章,以情动情。
初中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多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的文章,所以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自己的亲身体验像润滑剂那样,不断加速运转,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就可能真正地理解文章,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轻松愉快。
2、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语言与文学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可以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课堂教学时可以用一组组的图片、镜头甚至是一些影视的片段来展现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4、课堂中形象的“角色”扮演。
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不能明白教师的意思。而后老师随即指出平时同学们在作业中,生活中经常会犯这样的写话、说话不具体,不完整的毛病,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在名词前加上一些确定具体意思的话,意思会表达的更加具体,句子更加丰富,这种直接形象的教法使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并从“角色”扮演的亲身实践中收获重要信息。
浅谈语文课堂审美情感氛围的创设 篇6
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美的艺术所引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真情,具有丰富的内涵。审美情感具有丰富性、强烈性、纯净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格。
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它强调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健全学生人格。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本身学习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发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美学因素,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美。要营造审美的情感氛围,应该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注重课堂教学的设置和调控,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等。
一、从教材中挖掘,抓住丰富的作品蕴含是创设审美情感氛围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选材丰富,其中有大量优秀的名家名作,文章从体裁样式到语言风格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主旨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有着丰富的美,这些都为营造课堂氛围创造了条件,结合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去感悟其中的文学美、社会美、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等等。
第一,根据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把握文本显示的不同的美,教给学生一定的美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有基本的审美判断。例如,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赋予白杨树的阳刚之美,热情歌颂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如白杨树一般的英勇、刚强、坚毅的崇高品质;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丑陋的艺术形象的审视,触及人情的淡漠,人心的麻木无情,了解孔乙己这一角色具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是化丑为美;在冯骥才的《珍珠鸟》中,除了珍珠鸟的可爱,还有着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依赖,这里,人本身自然的归属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韵,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朱自清的《梅雨潭》和《春》中声音、线条的组合以及听感触觉的调动,让自己在学习时有着对景物鲜活的印象,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因此一定美学知识的把握,对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自主去把握美的因素,学会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初步识别,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第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载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的发展都是以文字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精炼、优美,本身就给人以美感。文学语言具有美感性、褒贬性和表情达意性。(周红兴《简明文学词典》作家出版社主编:26页)运用语言的美感性,可以营造审美情感氛围。作品中文句的参差错落、平仄韵律、重叠反复即文字美感性的体现,教师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叠词的运用,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密密”的挨着的荷叶、“一粒粒”珍珠似的荷花花苞以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错落连绵的树的景致;运用语言的表情达意性,营造审美情感氛围,如《再别康桥》中前后诗句的反复,诗歌语言的凝炼和音乐美给人以清新之感,充分表现作者淡淡的离愁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第三,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建立了不同的审美构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建立了审美主体对美的完整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对小说中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环境和事件刻画的学习,可以了解作家观察的独特审美视角,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文学作品的结构要求完整和谐,组织安排得当,是美学中形式美的体现。
中国文学传统中意境这一表现手法更是文学艺术美的结晶,在教学中值得充分挖掘和利用。营造审美情感的课堂氛围,离不了文学作品本身创设的意境,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物象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中,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里打开想象的闸门,将情感恣肆于作品中进行多种审美体验。可以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空旷悲凉;可以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怦然心动;还可以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廖廓孤寂。在意境本身丰富的物象情感中,教师要把握好意境的作用,在课堂氛围中让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情感产生共鸣,以陶冶性情,感化心灵。
二、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审美特点,注重教学审美情感交流
审美情感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教学讲授和交流中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上,积极调动其已有认知水平,走进课堂情感氛围。中学生活力丰沛、活泼好动,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确立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进入教学氛围的关键,只有当学生用审美的心境和审美的态度对待审美对象的时候,真正的审美教育活动才得以开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以作品情感作为他们课堂的审美情感,在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排除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干扰课堂内容的其他情绪得到转移,融入课堂情境之中。这里强调只有学生真正体验了审美情感才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感受和领悟。如在课的导入部分,以疑激趣,以情激趣,把学生从散漫的状态集中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让学生“吟诵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似乎感到那滚烫的诗句在燃烧;聆听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似乎感觉到一股愤怒的岩浆在奔涌;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似乎触摸到那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炽热感情”。(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第5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美是具有直觉感受力的特征。在教学氛围里,要注重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感知,加强审美形象的直觉感受力。直觉感受力是美学感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不经过理性思维的,与心灵直接发生感应的一种体验。例如,杜牧《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莺啼、绿树红花、依山的城郭、飘飞的酒旗、空朦的烟雨、鲜丽明媚富有生机的江南春景,学生在把握诗句的形象的同时,运用直觉感受进行再造想象并体会后两句文字蕴含的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思考。所以,凭借大量的审美实践,使学生的直觉感受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
第三,利用美学知识进行教学,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审美情感的交流和对课堂氛围的调控。教师的语言体态要根据教学情境和整个审美情感氛围吻合,根据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和语言表达,自然和谐地将整个课堂与学生的审美情感相融合,将审美情感的交流达到一个高度,使课堂的情感互动气氛得到活跃,使作品与学生情感碰撞出火花,以达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完全统一。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解契诃夫的《变色龙》正文时,教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坐标系,当时同学们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原来教师将课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当做纵坐标,将时间作为横坐标,在坐标轴上画起抛物线,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在高低起伏的抛物线的最高点和最低落点各画上一个圆圆的脑袋,并添上简单生动的表情,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一同画起来,在几年之后,学生仍然记得小说的情节。课堂上师生围绕作品主题的情感的交流和互动,推动教学的开展,给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在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引发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热情。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个人修养、广博的学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对教学的调控。
三、注重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设审美情感的氛围
在教学中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审美情境。美学的形态有多种多样,有声、光、色、线条等等,利用文字给我们的空间,将现代化设备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主动与审美客体交流,从而进入教学氛围,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第一,利用音乐在朗读环节创设氛围。人的视觉和听觉对美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可以利用音乐调动审美情感,朗读的方式有朗读、默读和诵读。在这个环节,选择与作品情感恰当的音乐,如在古典诗词部分可选用古筝、二胡、琵琶等来作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就可用《渔歌唱晚》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默读,体验诗的意境。结合语言本身的美,营造课堂氛围,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影像。人的视听觉辅之以其他感觉,能让学生的美感更强烈。如在《苏轼赤壁怀古》一文的教学末尾,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歌曲和图景作为结束,会给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憾和感染,与前边的教学互相呼应,让学生体验到时光易逝,应在青春时珍惜光阴,干一番事业的豪情,他们便得到了比诗文本身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认识。
在美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接受并创造美,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最终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靠道德说教和生硬灌输甚至强迫接受,是难以培养出健全而正常的人才。以情激情,以爱发现爱,以心理解心,在情感的滋养中,启迪学生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师生间的真诚交流和探讨,在艺术的科学的指引下,才能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曹桂生.立足笔墨情趣 观照审美意象[J].学术前沿,2001,(04).
(李小莉 贵州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563100)
创设情感课堂 篇7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书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美,甚至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因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
幽默情境。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创设情感课堂 篇8
关键词:情感创设,语文课堂,实效性
一、以情入文, 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情感的绽放, 如何让学生生动的学习, 要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大前提。所以, 教师应该以每一篇课程的情感为重点, 引导学生接触课程, 融入课程。导语设计以情入文, 以情感为出发点,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充满感情的表情、心境、语气, 融入课文的内容, 创设学习情景, 触发学生思维, 使其充满对课文的期望。当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的激发出来以后, 沿着这条情感通道, 以情入文, 进入感情世界。例如, 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的时候, 导语可以这样写:父母的爱看似无声, 却深似大海, 细如春风细雨, 而我们却是父母爱之大海中一叶小舟, 在他们默默的关怀之下, 才能坚强前行, 但我们与父母的争吵之时却凄切忧郁。当父母误解我们的时候, 伤感在所难免, 你该如何面对?当你失信于朋友之时, 你是什么感受?这样, 用情感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无限魅力的感情世界, 进入正文。
二、以声入文, 点燃情感
当一位教师精神奕奕、面带笑容的走进教室, 带着悦耳动听的声腔、铿锵有力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语言, 难道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吗, 难道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吗?朗读的语调似小鸟飞翔一样轻盈, 声音似雄鹰展翅一样浑厚, 朗读的情感如千军万马一样高亢, 完全把作者写作时的激情如情景再现般展示给学生, 充分树立了作品的立体形象, 展现了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尽快融入作品的情感境界之中, 感受作品人物内心,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交合。
例如, 在《春》的朗读中, 应该带有轻松愉快的声音, 把春天的生机、生命力的复苏、万物生机勃勃的清新画面真实的展现出来, 使整个课堂充满大自然的活力。
三、感受情感, 升华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 不仅体现在感情强弱的变化, 更体现在各类感情相互之间的融合和转换, 形成课堂教学情感节奏变化, 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气氛提升到极致。总之, 课堂的情感节奏融合作品的情感, 喜与同喜、忧与同忧、怒与同怒。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准自身的感情空间, 让学生感受情感精华。每一篇作品的意境, 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观摩、感受, 情感就会自然流露, 从而达到教学实效性。
例如, 在教学课文《孔乙己》的时候, 要以“笑”为重点, 在笑的感情氛围下, 主角孔乙己出场, 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努力地生活着, 最后在嘲笑中消亡。在众人的嘲笑声, 把孔乙己的凄惨人生体现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在所谓“笑”的气氛中, 用情感去感受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人情淡泊, 领悟从笑声的背后却隐藏着多么不为人知的孔乙己。
四、时时创新, 掌握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 每一位教师都要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情感教学, 将传输知识和接受知识有机结合, 准确的做到思想交流和心灵互动, 让教师、学生、课文三者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开放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可从以下几个小细节做好语文课堂情感教学:
1. 创设氛围
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接触课文时, 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每个情感细节, 写好导语, 引情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感作为基础贯穿全文的思想, 带动思想情绪融入作品, 才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灵。
2. 触发情感
情感教育应该寄予朗读训练中。朗读则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过程。声音本身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作品的风格各异, 影响朗读的多种风格, 朗读的语调和声音应该结合作者创作时的激情一起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 充满浓厚的气氛, 感人肺腑的情感, 让作品立体化。栩栩如生的形象,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3. 出情入理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 要及时的引入教学作品中。用情感知识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动力, 增强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到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使学生融入创新思维的层次上。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情感, 深刻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完成出情入理, 从而激发积极审美情趣,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创设情感课堂 篇9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和谐的课堂氛围, 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情绪是高涨的, 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 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 在教学中, 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英语课堂呢?
一、营造生态化课堂,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1.布置好教室, 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
2.构建课堂活动与课堂环境的和谐。通过美化教室, 教育学生平等友好地对待周边环境, 培养同学们热爱课堂的情感。例如, 就像我们之前有些老师做的将课室的物品用卡纸, 并精心设置英语名字, 张贴在课室相应的物品上。还有很明显地学校的英语活动室就是一个很好例子。目的都是为英语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硬件上的环境和条件。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在课堂上, 老师真诚的笑容, 信任的眼神, 鼓励的话语,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 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 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对学生的任何回答, 我们都应细心处理, 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 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 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切忌冷嘲热讽。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 有时确实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或者一些效果的原因又或者其他原因, 有时会对个别学生的回答不够用心去听完或者打断, 这可能都会成为他学习上的一种不自信或者打击, 维护学生自尊和自信心的原则其实自己都知道, 就是在实践中不能完完全全去坚持做好, 真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教学中不能急, 要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要学生肯说, 愿意说, 乐于说, 我们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对于学生表达含义上的错误或者语言上的不准确, 我们要采取“容错”的原则, 肯定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忽略学生的错误。 (本学期在一年级教学中, 我就有切身体会, 攀登英语1b的教学内容比上学期难度加大了很多, 学的都是长句, 例如教年龄时, 课本出现的回答是I’m 7years old.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是想着能说出数字几岁就行了, 但一到课堂时, 教着就把学生定位在照教材要说完整句I’m 7years old才行, 所以老师不停地在纠正学生, 那两节课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高) 真的, 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起始阶段, 可以采取容错原则。总之, 要让全体学生在你的课上感觉到有希望, 有信心、爱上你的课、上好你的课, 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也就自然产生了。
三、坚持课前的free talk,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为学生把生活中的常用会话搬上课堂, 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在今年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穿插了一个课堂教学环节, 即把前2--3分钟作为学生英语口语训练。每天由一对学生上台表演, 可以是一个日常会话, 也可以是两人表演课文 (小短剧) 。内容不限, 可以是打招呼、问路、自我介绍或是上台讲一个小故事。在学生学完6B第三单元Ask the way后, 有两位学生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对话。他们自制路牌, 自备服装, 要求教室里的一些同学充当hotel, hospital, school, museum等建筑物。其中一名学生饰演警察, 另一名学生饰演游客, 模仿书中的对话进行表演。学生就地取材, 道具逼真, 表演得惟妙惟肖。这种真实的语境, 真实的演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做到把已学的英语知识活用。
四、开展和谐的教学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开展和谐英语学习评价, 必须从学生英语素质的发展出发, 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积极正面的评价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并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 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走向英语学习成功的彼岸。
1.以激励为主, 坚持正面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 对学习主动、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回答, 只要基本正确, 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避免学生偶然的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以一二次的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定位。
2.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小学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 因此在学习评价的手段上可以灵活操作。如内容上可以是平时的、期终的、单项的、综合的、课内的、课外的;形式上可以是口试、笔试、操作、展示等等;在评价结果表述上, 可以是定量的分数、积分、定性的等级评语等等。
创设情感课堂 篇10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型教育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当向情感教育模式转变,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将互动和谐的情感教育全面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现阶段,在“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情感寄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争取与学生之间心灵的共鸣,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向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小学阶段, 学生还处于人格与个性逐渐形成并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对是非的理解和看法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较为模糊,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事物认知能力对其日后的学习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会促进学生对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分辨能力,加强其对自身情感行为的调节和掌控,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必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之所在。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情感的表现都是非常鲜明的,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情感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根据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作者心理进行分析,对作者情感加以领悟,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环境,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 巧妙运用相关背景与音频视频的结合,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加大教师情感投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大自身情感投入,用真心激发学生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提升学生对作品情感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学生心理成长和身心健康的关注,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感悟。
3.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通过灌输性教学实现, 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思考形成的, 通过正确的情感体现学生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认知。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认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一味地批评责骂只会降低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对学生有害无利。 此外,由于小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而且更注重外部对自身的评价, 教师更应当运用鼓励和欣赏的语言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并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学生展现自身的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创设情境促进情感升华 篇11
一、层层引导,诱发情感的高潮
我们知道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活动中,限于学习水平,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层面上,感受混沌而肤浅。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感受与顿悟之间,巧妙运用搭桥性语言,在层层引导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如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师:让我们一起拿起书,再来读读,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周总理的聚精会神,感受周总理的呕心沥血。
生:(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钢笔在后面画上小圆圈——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同学们,总理这样的审阅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生:不是。
师:让我们用读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些组准备——(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敬爱的总理坐在他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夜很安静了,只听到时钟洋,滴答的声音,我们敬爱的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越夜越来越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师:东方发白,天色迷茫,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昨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不难想象,教师用语言创设的“傍晚,夜静了、夜深、东方发白”这几个具体的细节,让学生细致地感受漫长的一夜中周总理始终如一地认真审阅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情感逐步得到了升华。
二、体悟感受,掀起情感的波澜
在具体的文本里,主旨的体现点往往是丰富的。即事物的特征是由众多相关信息共同所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这些信息,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达到强化分配体验、深化认识的目的。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师: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投影出示:“我呆呆……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生读)。
师:(学完第二个故事后)鲁迅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受到很多挫折。为了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多不容易呀!他就是这亲同敌人作斗争的。(略一停顿,教师用低沉的语气说)同学们,伯父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次出示那句话,生读。)
师:(学完第三个故事后)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投影出示那句话,师动情地范读。生读。)!
如此反复分配体验,对人物的了解越多,对作者的悲痛之情就领悟越深,一种越超普通亲情的情感悄悄渗入了学生的灵魂。这样的情感熏陶教育才是智慧的有效教育。
三、剖析引导,共鸣情感的和弦
一篇文本中有深度、令学生生疑的地方往往是文本的难点、重点之所在,它对促成深层感悟、突破主旨、达成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找准这类着力点,运用灵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以富于鼓动性的语言促使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材料感人的精神内核、能激活思维,开启深层情感。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同样的美好情感,对课文进一步感悟、升华,也是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综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发挥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渲染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镇川中心小学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篇12
一、通过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陕西师范大学诱思探究理论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要创设情景, 激发情意, 让学生全身心活动, 心灵体验, 并且做到及时发馈, 促进同化, 教师以诱达思, 以情激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讲述《斑羚飞渡》一文时, 我利用网络资源播放视频:“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天摇地动, 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想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去, 不幸的是房子倒塌, 石板砸在母亲的身上, 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着自己的孩子……学生被故事深深感动, 有许多学生暗暗掉泪, 从而为本节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这时, 我引出本课课题: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 斑羚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教师通过具体情境的“诱”与学生主观情感上的“思”频率相等, 达到情意相通, 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那是父亲陪我到师范报到的第一天, 一个乡下的孩子, 从未出过远门, 到了几十里外的学校后, 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只是傻呆呆地坐在校门口, 等着父亲为我办完入校手续。忽然间我发现父亲在忙碌的人群中显得是那样苍老, 那样瘦弱, 看着他为我奔波的身影, 我第一次为此流泪了。是呀, 在家很少和父亲谈心, 也从来没有读懂过父爱。如今我已成家远离父母, 也成为一名孩子的母亲, 现在终于领悟了父母挚爱的艰辛和伟大。我总是非常想念远方的父母, 可是总为工作繁忙, 而不能回家看望老人。说到这里, 学生和我已经进入了情境之中, 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沉思, 连最好动的学生也坐稳了, 有的还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趁此机会, 我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 许多同学都恍然间发现, 伟大的父爱母爱就在身边, 并无时无刻地伴随着你我他。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于是, 通过情景导入, 营造这样一个课堂氛围, 不仅仅使学生与《背影》一课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孝敬父母, 热爱生活的真情。
二、通过“动情读”来体验情感
叶圣陶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之伟。”张熊飞教授指出:学生真正的学习行为, 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 用全部心灵去体验, 朗读是全身心投入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 让学生在“动情读”的行为过程中去体验, 去独立思考。由此可见,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 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感悟情感。可以用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真挚情感的泛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并有效激起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借助媒体, 在创设情景的感染之下, 让学生满怀豪情地读。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视频, 学生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 在品读中, 学生就会读出激情的腰鼓。如文中“暴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等句子, 通过放情地朗读, 读出了节奏, 读出了旋律, 学生仿佛置身于黄土高原之上, 尽赏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 极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潮。
三、通过想象来丰富情感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 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 但用的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要想使学生进入课文语言环境, 从而有所感悟, 必须采用想象的方式, 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 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 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 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 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 他们才能达到全身心活动, 心灵体验。如《石壕吏》一文运用想象, 还原生活, 进行情景对话和表演。
吏:开门, 快开门!再不开就砸了! (恶狠狠地)
老妇:饶命啊!大爷, 我们家三个儿子都应征去防守邺城了,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在作战中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 死了的人就永远不会复活了。
吏: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吗? (说着就要动手了)
……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 那么就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 到浏阳服役, 还能够为大军准备早饭, 不要为难我的家人好么? (全家哭声一片)
这样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进行情景再现, 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而且为学生记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对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无比憎恨, 对劳动人民更加同情。
四、在实践活动中调动情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进行情感教育, 不能只表现在课堂上, 还应延伸到生活实践当中, 利用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情趣, 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如“话说唐诗”“辩论会”“读书交流会”“主题手抄报”“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切实体验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的酸甜苦辣, 也不断学会了如何做人。在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 学生在演讲中说道:“我们难道学习好, 就是为了让家长兑现给我们买mp3和游戏机的一句承诺吗?我们难道不为那些整日天昏地暗地沉迷于网吧的学生悲叹吗?……”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语言, 向同学们倾诉着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伪恶丑。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学生的心灵中, 潜移默化悄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