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2024-09-27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精选11篇)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1

中国的教育要想获得大的发展, 就必须与世界接轨, 与时俱进, 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改进教育方法。事实上, 中国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原来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已经被废止。但是由于许多教师还是原来的老教师, 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 甚至还固执于自己熟悉的、已经形成定势的旧的教学方法, 不肯加以改变, 或者只是改变一种形式, 换汤不换药, 根本上还是没有任何改变。而这也正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 要想真正地让农村小学教育得到改变就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改革:

一、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许多教师虽然响应了多年新课标改革, 但连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标都弄不清楚, 对于这一部分教师来说, 新课改沦为一句空话, 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需要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新课标。所谓新课标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社会教育形式与教育要求而制定的新课程教育标准, 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 能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奉献力量的新型人才。方法是必须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 以及每个学科自身的特点, 利用探索、合作、民主、自主、平等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变痛苦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 从而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先生”, 而是需要掌握高超教学艺术的“导演”;学生不再是只是长着耳朵的“观众”, 而是学习的主角。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所以, 作为农村的教师尤其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改变自己的思想, 再着力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此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从一些先进的学校多取经, 多学习, 然后从模仿开始, 逐步地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模式, 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式。我们要经常性地到一些教学模式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先进经验, 再加上自己悉心学习, 一定会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经常性地请一些教学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到学校亲身示范, 然后再让本校的教师讲课, 让请来的教师进行指导, 或者大家一起进行教研, 各取所需, 共同提高。相信经过这样一些有力的新措施, 定会使整个学校的教师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 用心设计备课教学环节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 是教学行为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 备课应该算是一种艺术。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教学也是如此, 一名教师在讲堂上精彩的表现, 得益于课前精心的准备, 更是一名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课前尽心尽力的准备工作, 就不会有好的表现;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素质训练, 就不会在讲台上当一名好“导演”。备课首先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然后初步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步骤, 再根据步骤设计每个步骤所需的微细环节。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设计的环节是否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备好课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随机应变, 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情况。在面对一些突然发生的情况时, 要沉着冷静, 多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随着经验的积累应对这些就会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三、课后养成总结经验的好习惯

有一个小故事说:父亲让自己的傻孩子拿着醋瓶去打醋, 结果孩子在进门口的时候, 被门口的石头绊了跟头, 摔碎了瓶子, 洒了醋, 父亲让孩子重新拿瓶打醋, 结果孩子又在老地方摔了跟头, 洒了醋, 气得父亲重重地打了孩子一顿。那么这个故事所说的道理就是, 不注意总结经验, 不吸取教训, 就会办不好事情。作为教师就更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 每一堂课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课后要学会总结不足, 并且予以改正;每一堂课有成功地方, 也要总结, 继续发扬。只有在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正当中, 才会取得教学方面的进步。所以养成勤于总结的好习惯, 是教学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总结的时候, 可以自己总结, 也可以请同事帮忙进行总结, 给同事介绍自己的想法, 认真倾听同事的意见, 错的积极改正, 这是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只要坚持, 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良好的教研, 是教学得以成功的基础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是如果只是坚持自己的经验, 而不互相探讨, 那也只是一己之见, 犹如井底之蛙, 见识短浅, 不会提高。所以为了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就应该多参与教研, 互相探讨, 各抒所见, 畅所欲言, 知无不言。在这种教研环境下, 新教师会学习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经验教训, 老教师也学会了很多新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无数事实也已经证明, 好的教研确实是教师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只有重视教研活动, 参与教研活动, 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长处, 大家之间才会互有长进。

总之, 要想在新课标要求下, 把课真正上好,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就应该改变思想, 改变思路, 下大力气, 牢牢把握新课标精神, 用心去准备每一节课, 教每一节课。不仅仅注重形式的改变, 更应该从实质上转换课堂教学实质, 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真正高效起来, 为整个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2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情境--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被广大教师采用.学习情境的创设无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就要在平时多加思考,将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赋予故事中、赋予生活中、赋予新旧知识的联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求知欲的带领下,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作 者:刘海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一中学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1 关键词:新课标   学习情境   创设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 篇3

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完全相同,不同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还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生物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理解生物学的价值。在生物学教学中,现在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现象汲取知识,课本内容的设计也更多地结合了生产、生活的知识,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创设的情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但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内隐的生物知识、生物科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传授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蛋白质为什么是生物活动的承担者,糖类为什么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为什么适合储存能量?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它们之间的作用能否互换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同学习目标的生物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新知识学习,通常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的生活性更强更直接,生活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也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事件和以及自身经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生物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生物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生物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生物科学的视角、科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生物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二、复习课的学习,通常通过图形创设情境

1、运用概念图进行复习整理

学会知识仅是学习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课后都出现了对章节知识进行总结梳理的概念图。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而在复习课中如果能运用概念图来创设情境,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还可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

2、抓住关键图形,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一至多幅图形或图片。而在复习课中如果能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概括性强的图形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具体化,系统化,而且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图形识别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以及注意观察等多种能力。比如,细胞结构的学习,典型图例就是高等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形,设置若干问题:如,哪些是结构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哪些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哪些细胞结构是双层膜,哪些是单层膜?哪些细胞器和细胞分泌有关?哪些细胞器和能量转换有关?等等。

三、探究、能力培养之类的课,如实验课,可以通过问题来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是生物学教学的关键,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目的。利用的问题来源广泛: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也可以是上一节课的拓展,也可以是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巩固。这一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课堂中,而在实验课中,则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方法。

实验课是学生喜欢上的课,正是因为喜欢而心情迫切,很多同学书本知识及老师的讲解都来不及消化吸收就迫不急待地动手,结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不利于知识的探究和掌握,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培养学生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笔者建议,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与本实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情境。比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当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第一组问题:同学们做这个实验时带来了很多种植物的叶子:有菠菜,有青菜,有大白菜,有包菜……哪种好?为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材料的选择问题。第二组问题:有同学把绿叶剪碎放在清水中研磨后取滤液,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应该用什么试剂提取色素?这组问题解决了提取的试剂及原因等问题。第三组问题:有同学研磨出来后发现取不到色素,还有的发现色素分不开,什么原因呢?如何解决呢?这组问题解决了研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引起学生注意——以此类推,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变成情境,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反之,用以错纠错的方法,教师自己或最好请一个心急的学生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大家在下面进行纠错,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把握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4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数学,情境,创设

目前, 部分中职数学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单调, 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少, 致使中职生对数学产生畏惧情绪, 甚至产生厌学倾向.针对这些问题,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的具体数学问题或数学活动场景或学习资源等, 情境教学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能给师生提供形象、动态、感性的互动平台,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克服学生的疲劳.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 一些数学概念直接源于生活实际, 也就是说数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数学的抽象性常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 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深奥难懂, 激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因此,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意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情境, 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 或学生熟悉的素材等,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授变化率时, 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吹气球创设情境.事先让一名学生准备好吹气球, 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 在吹入的气体差不多大小的情况下, 气球变大的速度.学生会脱口而出, 气球变化的速度先快后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气球看成是一个球, 看哪些量发生了改变.学生很快就会说半径与体积发生了变化.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气球越来越大, 气球半径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 你们能从数学的角度给出解释吗?学生陷入沉思, 其好奇心也大大增强, 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引入变化率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便捷性等特点,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有效联系起新旧知识,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为学生学好新知识打下基础.同时, 借助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生动逼真的视听效果,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习导数的集合意义时, 可以用几何画板演示割线、切线的变化过程.借助多媒体演示切线、割线的变化过程,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又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数学史、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 能够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这也是数学教改的重要方面.比如讲授勾股定理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由来和历史上的勾股定理故事等.通过讲述勾股定理的发展史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先人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来创设情境, 比如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可以先给学生出题, 让学生算1+2+3+…+100=?学生认真地算起来得出了答案, 但花费了不少时间.教师这时就可以给学生讲高斯的故事, 当时高斯的老师出这个计算题, 老师读完题目高斯就得出了答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通过操作实验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重要学习方式.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实验,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比如讲授椭圆的定义时, 如果按一般的讲授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看课本, 理解椭圆的定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 枯燥无味,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实验来创设适当的情境, 课前事先准备好两个钉子和一根无弹性的细绳, 课堂教学中, 在黑板上选好两个点, 让一名学生把两个钉子按在点的位置上, 另一名学生用粉笔画出细线所成的图形, 得出的图形是椭圆, 学生很是好奇.然后让学生变换两点间的距离, 探讨椭圆的定义,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类比猜想创设情境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 类比是提出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泉源.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运用类比猜想创设情境, 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可以通过类比平面角来学习二面角;学习完等差数列后, 可以通过类比学习等比数列;学习圆后可以通过类比学习椭圆、双曲线等;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时, 可以用数轴上的原点类比平面上的直线, 这样一边的数大于零, 一边的数小于零, 平面上的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直线上的点符合二元一次三项式等于零的条件, 那会不会和数轴一样, 平面上一部分点的坐标符合二元一次三项式全部大于零, 另外一部分符合小于零呢?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展开猜想, 积极主动地探究,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适当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职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西藏教育, 2011 (4) .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5

一、根据学习生活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的心里和生理都处于正在成长的阶段,但是对于与同学之间的情感或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不一定会去感悟,对于与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或和教师之间产生的摩擦不一定会去处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而初中政治正是培养学生感知、体验各种情感和合理解决事情能力的学科。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在情境创设选材时,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让学生走进情境中去,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事情重视友谊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比如同桌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同桌之间产生的小摩擦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爱护的心;又比如在讲解怎样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时,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某科任教师和一个不喜欢学习经常睡觉的学生发生了冲突,科任教师一直强调上课不能睡觉,但是那个学生还是老睡觉,于是教师就用书拍了他一下,结果学生凶神恶煞的和教师吵了起来最后甚至动起手来,班长急忙去找来班主任的例子,让学生对这样一个学习生活中真实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说说“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怎么解决这件事情?”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探讨,教师再说出当时的班主任是怎样合理解决这件事情,让科任教师和学生冰释前嫌,握手言和的。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摩擦,只要正确对待合理解决就不会成为心结,让学生知道该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和亲情。

二、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接触的人也是不同,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有的家庭温馨、有的家庭富有、有的家庭贫穷,接触的人有善良的、有心思细腻的、有狭隘的等等,这些不同给每个学生带来的经验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多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或者子女对父母的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引入一些真实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创设情境。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认真严肃又感情真挚的语言为学生把故事复述出来,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体会被家长抛弃的孩子或者被子女抛弃的老人的心情,并适当的提出问题,把学生很自然的带到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根据社会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群体,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繁多的世界里,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对社会那些真真假假的事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想法,有了一定的评价。那么,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利用社会上的这些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产生积极的想法,做出正确的评价。比如教师在讲解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章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某学校某班学生在四月份的时候由初中政治老师带领,利用活动课到商场等地方开展关于销售者违法和消费者维权情况的调查,同学们把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调查情况用漫画的形式展示自己所见所闻,教师从学生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两幅漫画让大家共同赏析。同学们分别从销售者的违法侵权行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维权的正确方式和途径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分析。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根据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教材中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热点知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针对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教师讲解有关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内容的时候可以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事件”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残忍的两度碾压,而肇事车主车辆逃逸,随后另一辆车不顾小悦悦的死活直接从小悦悦身上再次开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小悦悦漠不关心、冷眼旁观,最后由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救助,但是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仍然没有抢救过来。这一事件是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教师可以通过此事件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就此事分析如果学生是经过的路人会怎么做?这件事情对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等方面进行发表看法。通过学生讨论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到这一社会现象,并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国家法律通过讨论过程传授给学生。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6

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 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 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体育教学中从以下几点着手, 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一、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 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 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 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 惟恐涉“放羊”式教学之嫌。如:投掷教材, 以往学生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 学生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体育新课程标准内容的不确定, 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放”, 让“放”在课中体现得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

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 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 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对学生进行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 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的指引下, 根据自身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 这里的学习领域可是“五大领域”中的两三个或是四五个, 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 做到“有的放矢”地确定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因而强化意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第一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而言, 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 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 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 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 在学生帮助教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 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例如上双杠课时, 在教学双杠前摆后, 教师可采取与学生商量的办法, 听取学生的意见, 采取杠中跳下、后摆下、前摆内转下等多种下法。

(2) 暗示合作法。即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 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 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 主动参与中长跑的练习。

(3)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 对课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 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道理摆明后,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或修补或赔偿, 这样更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是体育合作教学的重要方面,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教学力量产生合力效应, 可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 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 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 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 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9.

[2]陶同.创造时代的来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3]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1.

[4]周晓明.中学“开放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几个基本要素的探索.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网络资源.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7

一、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随着教学理论发展, 对教师的主要职能也给出明确的定位, 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情景的创设,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学情境的建立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 若想学生在学习中挣脱束缚, 全身心投入进来, 就需要情境有一定的引导功能, 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暗示, 并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进行讨论。

(2) 趣味性原则。兴趣的存在对教学的开展是最为重要的, 要想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就得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学着去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方向, 并建立起自身的自信, 数学的学习也就变得更加有趣。但是数学的学习相对抽象,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偏差, 经常知难而返。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依据学生年龄的情况以及认知的水平来进行。在情境创设中老师可以接收到学生很多新颖的观点, 学生也会更关注, 产生继续探索的想法。

(3) 现实性原则。数学是从生活规律中提炼出来的, 它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所以情境的创设要有实际的意义, 要围绕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展开,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就存在身边。情境创设内容以及难度的设定要和学生现有的认识相适应, 使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解, 并不断搭建数学的思维, 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4) 探究性原则。情境创设要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数学信息, 根据发现和了解的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见解。难度的设置也需要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尤其是认知水平的设定要有一定的冲击力, 这样学生才会有继续探索的想法, 学生的思维也会围绕数学信息展开。

(5) 一贯性原则。很多教师对情景创设的认知还不是很到位, 认为在课程开始前引入情境创设就可以了, 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被调动起积极性, 注意力都在课堂上, 却发现老师开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灌输知识, 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积极性会被浇灭, 长此以往学生很难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 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情境的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的流程, 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考到规律的发现与总结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创设情景的常用方法

(1) 生活实例。数学的学习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在原有知识的框架与学习经验的前提下开展情境教学。数学知识的提炼与规律的发现都是从生活出发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很多数学的规律, 很多事件都可以作为情境创设, 学生更有亲切感, 兴趣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2) 趣味故事。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激发, 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 将更多比赛、竞技或者娱乐性质的内容引入课堂, 趣味性、知识性、思考性等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3) 设问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而开始的。所以要想在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问题的提出才会有针对性。

总之, 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恰当地创设情境, 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发教学活力。同时渗透三维目标,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领悟求知的真谛, 为构建以情促教和以教育情的和谐课堂和人文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摘要:情境创设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是授课老师最为关心的话题。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课标,情境创设,创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和美君, 刘儒德.数学问题解决的情境模型与问题模型[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2]丁丰朝, 聂亮.谈谈初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衔接问题——从一个在高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案例谈起[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8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我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给学生出示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学生自己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部分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二、利用跨学科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在教“画立体图形”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画面和诗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著名的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玩水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了强烈的学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绝唱,描绘了一幅空阔、荒寂的塞外黄昏景象。但数学家将那荒无人烟的戈壁视为一个平面,而将那从地面升起的如烟气看成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因此,“大漠孤烟直”在数学家的眼里就变成了垂直于平面的直线。那么“长河落日圆”在你眼中,会是什么样的数学图形呢?这是我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的一个课题引入,学生一边诵读王维的千古名句,一边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

三、组织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课本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学生活动得来的数学知识,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保持和记忆。

在教“正数与负数”的第一课时,我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竞赛的问题有:我们班级有多少女生?一个月饼分给四个人吃,一个人吃多少?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度?教室里一个人都没有怎么表示?……这些答案都是小学里面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0等,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学习数的过程,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扣分,那么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数表示扣分呢?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要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原来学习的数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要了,必须引进新的数。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正数与负数”就水到渠成了。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创设问题情境更生动有趣。

现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对数学知识、符号、图形、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我在上“旋转对称图形”这一节时,首先用电脑展示了几组美丽的图形,请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图案:有电扇叶片,三菱汽车的标志,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标志,交通通行、禁止驶入标志、环岛行驶标志和车辆停放标志,一组数学家设计的几何图形。这些精美的图案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我说,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图标和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些图形,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你能另外举出一些这样的图形吗?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问题中,开始研究旋转图形的特征。

数学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学,它的图形、图像具有变化美和动态美,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显示,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美,可达到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情境之创设方法 篇9

一、语言描述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基本的教学形式, 所以, 教师授课时, 语言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最持久的要素。在情境出现时, 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 使情境更加明显,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效应, 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因此, 富有情感的语言, 可使学生在上课时“如临其境”, 从而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枯燥内容生动化。

二、生活展示法

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等创设学习情境,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自然, 让他们在生活的不经意中发现、感悟科学的道理,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例如, 环境保护中的空气质量每日报告、节能减排、河道治理、环保装潢材料等;超市购买的冰箱除味剂、食品干燥剂等;家庭生活中发酵馒头、腌制皮蛋的过程;洗涤剂用品的酸碱性;厨房煤气的安全使用等, 这些都能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掌握化学知识, 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史话激励法

“化学教育给人知识, 化学史教育给人智慧”。耐人寻味的史话故事中, 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都会深深地吸引并激励学生。例如“铝”的教学情境创设: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铝制品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然而, 在一百多年前, 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 获得了一只铝制奖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进入普通百姓家, 归功于两位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 他们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为什么铝的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 而能广泛被使用却姗姗来迟, 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通过简单的化学史的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愤”“悱”的状态, 求知的愿望非常迫切, 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矛盾揭示法

矛盾揭示法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引入方法。例如, 学生已知“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 也不能支持燃烧, 故常用于灭火。然而, 教师却演示了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的实验。这一化学事实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 立即就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冲突, 激起疑问及想知道究竟的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释疑, 从而总结出正确的观点。

五、题组设置法

利用题组来设置教学情境, 便于师生展开探究、讨论, 能增强学习针对性, 对学生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定向作用。例如, “卤素”中氯气的导读性提纲, 可设置如下问题组:①怎样闻氯气气味?②课本介绍了氯气哪些化学性质?③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燃着的氢气导气管是由上而下慢慢插入, 还是快速插入到集气瓶中下部好?为什么?④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⑤比较氯气与水反应和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两者的联系。⑥次氯酸是强酸还是弱酸?能否完全电离?⑦如何从原子结构观点解释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⑧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 谈谈氯气可能有哪些用途。⑨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⑩实验室如何制取氯气?氯气和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由于学生在预习中积极参与,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从而有利于知识拓展和深化,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实验法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会使学生猜测思考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高度集中和活跃, 进而引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现象、原因及其结果等方面的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原电池”一节的学习中, 可先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 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 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 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锌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而铜与非氧化性的酸不反应”知识产生强烈抵触, 必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与急于探究的好奇心。

七、多媒体法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 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 通过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能快速调动学生思维,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在上课前引入音乐,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呈现几个精彩瞬间强化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等。

八、图表模型法

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知识间的关系, 将各类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条理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化学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使问题的发现、表述和解决更加简单明了。例如“离子”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 然后展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让学生看图找规律, 看谁找的多、找得准。引导学生关注最外层电子数, 将不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比较, 再用卡通动画或比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 由此形成离子的概念。

九、猜想验证法

例如, 铜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时, 产物一般是硫酸铜溶液和二氧化硫气体, 但有时会产生黑色沉淀, 影响到蓝色溶液的观察。由此可提出如下问题:黑色沉淀是什么?如何改进才能防止这一异常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们定性地作出了一连串猜想: 黑色沉淀可能是氧化铜或硫化亚铁;可能是由于铜过量或浓硫酸的浓度不够;如果增加浓硫酸的量或减少铜的量可能会防止异常现象的发生……接下来的实验正好验证了学生猜想的正确性。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情境创设缺乏定向性;某些情境创设喧宾夺主;将情境的创设凌驾于三维目标之上;情境创设有始无终。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教学实际, 浅谈九种情境创设方法。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课堂;生活环境;创设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积极努力去创设便于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较为真实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我们要确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英语教学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实际上就是复制生活,给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即生活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具体情景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环境的创设与小学和初中不同。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表演活动或做游戏:分角色对话、捉迷藏、猜一猜、看谁反映快、谁是问不倒的小博士,排演英语节目,朗读英语诗歌,唱英语歌曲,甚至邀请外国朋友来让学生学着用英语和外国人交谈等方式都是很好的。随着高中学生智力和知识的增长,各种生活环境的创设就应尽量避免幼稚,浅陋。但根据不同课型教师想尽办法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选择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却是共通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环境的创设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创设英语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

高中英语教学中要避免知识传授的单调乏味性,注意学科内人文知识的渗透,挖掘英语课程的人文资源,展现英语学科的人文价值,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平台。在教学枯燥的语言知识点时,就应尽量多使用现成的格言,警句做例子。例如,在传授状语从句时,我们可以引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在讲定语从句时不妨使用“A blind man who leans against a wall imagines that it's the boundary of the world.”(坐井观天)。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可以轻松实现学习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环境的积极性、情感性可以保证师生双方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健康、丰富的feelings能够促使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因素,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克服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使积极顺境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使逆境因素转化为积极情绪。情感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课堂教学人文环境的情感性主要包括: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同学之间友好合作的关系与积极竞争关系,以及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

2.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信息环境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输入一定量的语言信息,经过学生感悟后输出语言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英语课堂教学的信息是指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必要信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信息环境为课堂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根本保证。怎样才能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信息环境的创设呢?什么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有效的、必要的信息呢?

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信息。语言环境是课堂教学环境中最重要的part,是建设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步骤。建设表达完整、清晰、简洁、优美而又情感丰富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语言表达信息的完整性、清晰性保证信息没有缺失并且不发生歧义;简洁性是为避免干扰,提高效率和正确率;优美是为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情感性是要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提高语言信息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们产生一种“我也跟着老师speak English 的冲动。

3.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模拟环境

作为英语科目的特殊性,它的主要功能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因此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模拟环境就是要营造语言输出的模拟环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使用英语,感悟英语。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一时就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作 “duty report”(值日报告),然后就他的值日报告ask some questions,这不但锻炼了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胆量,还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当然,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表达,课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见面也要尽量使用英语交流。这些都是“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模拟环境”的好办法。

4.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环境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影、电视、幻灯机、电脑等工具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信息呈现的方式,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减轻了我们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使许多原本无法在课堂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活动得以进行。例如,我们在讲授 “natural disasters”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室里向学生演示各种disasters,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布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 ”。条件允许的话,利用电教设备来创设情景就更好了。

总之,合理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创设高质量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环境,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云门中学)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11

一、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数学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是数学新课标的总目标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从初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现状出发, 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捕捉初中数学的精彩镜头, 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图形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很多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生活中的物体形状, 笔者用数码相机把一些物体拍摄下来, 再辅以语言介绍, 一切就如一个教学短片一样.通过这样一个短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找准它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从具有问题性的事情中引入数学教学

新课标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无论是新课的导入, 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 都应力求蕴含诸多的问题, 但这种问题不应是简单地给出已知什么, 可以求出什么, 单纯地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我们的情境创设应该是给学生“矿石”, 让学生自己提炼加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笔者教三点共圆时, 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出示问题, (1) 过一点画圆, 你能吗?若能, 能画几个?怎样画? (2) 过两点画圆, 你能吗?若能, 能画几个?怎样画?学生通过思考, 动手画圆, 很轻松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这时我很民主地询问他们的意见:“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了如下问题:“过三点画圆呢?”“过四点、五点画圆呢?”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从具有活动性的事情中引入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水平的高低, 是衡量新旧教育理念的重要标志.新课标强调, 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 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呢?我们的情境创设就要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材料.

四、从具有趣味性的事情中引入数学教学

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 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也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想方设法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而数学学习内容有很多是抽象枯燥的, 怎样使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趣味横生呢?那就要创设情境,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 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 把学生带入一种数学奇境中去,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一种享受.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数学文本研究, 以此为基础, 锻造学生数学思想, 培养数学思维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即课程, 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 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这一课程资源的潜能, 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情境创设, 应尽可能地融入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活动性于一体, 浓缩某个知识点形成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 体验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史金梅.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上一篇:油藏模拟软件下一篇:服务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