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2024-08-10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共12篇)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 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英语教学应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着力使学生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 在使用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它国文化的态度, 客观、公平、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 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认识主要英语国家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和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

一、了解文化差异, 在具体交际中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 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如: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 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 甚至令人误解, 伤了感情。

二、了解禁忌, 尊重隐私, 和谐交流

中国人初次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 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 认为这些都涉及到个人隐私, 妇女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真想谈及年龄的话, 就使用You lookmuch young (er) !等类似的委婉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习惯用“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等来表示关心 ,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对于日常打招呼,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三、领会体态语言, 感受幽默文化

体态语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英语文化的体态语言与汉语不尽相同。如果掌握, 使用得当, 在交际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下一些常用的体态语言对我们会有帮助。祝贺 (congratulation) :双手在身前嘴部高度相搓的动作。“绝对不行” (absolutely not) :掌心向外, 两只手臂在胸前交叉, 然后再张开至相距一米左右。“完了” (that's all) :两臂在腰部交叉, 然后再向下, 向身体两侧伸出。“动脑筋” (useyour brain) “机敏一点” (being clever) :用手指点点自己的太阳穴。打招呼 (greeting) :英语国家人在路上打招呼, 常常要拿帽子表示致意。现一般已化为抬一下帽子, 甚至只是摸一下帽沿。高兴激动 (happiness and excitement) :双手握拳向上举起, 前后频频用力摇动。怜悯、同情 (pity) :头摇来摇去, 同时嘴里发出咂咂之声, 嘴里还说“that’s too bad.”或“sorry to hear it.”太古怪了” (too queer) :在太阳穴处用食指划一圆圈。“傻瓜” (fool) :用拇指按住鼻尖摇动其四指, 或十指分开。常常食指对着太阳穴转动, 同时吐出舌头, 则表示所谈到的人是个“痴呆”“傻瓜”。

四、掌握特色词汇, 以免贻笑大方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丰富,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 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 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 (节假日) 。尤其在中国, 红色象征喜庆等积极意义, 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 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 别以为是盈利, 相反, 是表示亏损、负债。

五、融入节日文化, 享受个中乐趣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 (如New Year's Day) 外, 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 Mother's Day (母亲节) , Thanks Giving Day (感恩节) 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 , Easter (复活节) 等。

六、感知英语国家的伟人,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同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一样, 在英语国家里, 有着许许多多伟人, 他们的事迹、成就、贡献、奋斗过程等同样会给我们以鼓舞。在新课标高中教材里, 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英国的William Tyndale、Jane Godall, 美国的Mark Twain、Neil Armstrong, 加拿大的Norman Bethune, 等伟人。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影响者, 对本国和全世界的进步、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了解了他们, 就能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就能较深刻的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过程。如果能够与我国同时期的伟人进行比较, 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将我们国家发展壮大的自信心。

七、针对需要, 教师要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原汁原味的语言是学生的追求, 更是老师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民族之间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要达到这一境界, 老师和学生要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里。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席玉虎.当代英语教学实用模式与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

[2]胡春洞, 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2

高一甲组 孙 丽

时光如梭,转眼我来龙城高中工作已经快两个月了,此时正赶上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在执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年轻的生物教师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被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三大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是学习所有其它模块的基础。如果第一个必修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本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对于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1、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学生的表情不断变化,要用心去读学生们的表情,眼睛里面及时给同学们可亲的鼓励,通过眼神的交流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给人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其次,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于注重事先设定好的一些“程序”、或只是注重了自身的表演,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现,课堂是为了学生多汲取东西的,所以老师们应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反应,多考虑些学生的需要和临时出现的课堂需要,要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服务于自己的学生。

再次,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认真做好每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3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

体育特长生文化课水平的低下,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重视程度的不足引起的,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因此,要想让体育特长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就必须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工作,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提升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

1.学校需加强心理疏导,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课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对体育特长生心理辅导的过于欠缺,导致了体育特长生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耽误了学生的升学和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作为学校,我们需要给予体育特长生一定次数的心理辅导和沟通,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为文化课学习是副业的错误认识,最终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文化课。

2.家长需转变观念,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

由于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水平较差,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文化课的学习重视不足,甚至错误地以为只有训练才是主业,文化学习则是副业。要想改变家长的这种观念,学校就必须经常派骨干教师与其进行沟通,使他们意识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同等重要,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后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

3.学生的自觉主动是提升文化课素质的关键所在

学校和家长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在于学生本身。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他们学习文化课内容。也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状况,制定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使他们由讨厌课本转变成喜欢课本,真正意义上实现观念的转变。

二、加强监管,确保特长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1.学校的有效监管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根本保证

体育特长生一般比较早熟,而且逆反心理较强,所以班主任、任课教师,特别是训练队的教练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很多任课教师对体育特长生的课堂表现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能否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也并不重要。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的监管力度,将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进行捆绑,即提出文化课学习没有跟上,不允许其参加体育训练的要求,并对体育特长生和普通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规范他们的上课纪律,从整体上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保证体育特长生的有效学习,同时也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2.家长的有效监管是保证体育特长生完成文化课学习的关键所在

教育从来就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教育上,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配合学校,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应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比如家长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请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文化课辅导。这样一来,一方面,体育特长生的作业完成有了保证;另一方面,加强他们与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的溝通,对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都有很好的帮助,从而实现家庭对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的有效监管。

新课标下文化论著的研读方法 篇4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 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文化论著的能力, 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阅读积累, 了解中华文化精髓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必须阅读大量文化论著。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面, 《课标》要求学生读《论语》、《三国》、《红楼梦》、《边城》等, 每个单元都推荐一部文化论著, 还要求“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量。

要进行文化论著研读, 一定要使学生先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如果我们能使学生了解一些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 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那么学生潜移默化中就会热爱语文。先令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如先秦诸子百家、楚汉的浪漫文学、唐诗宋词、元明清的小说等;如近代的京海派作家, 感伤文学和寻根文学等。

如教《先秦诸子选读》, 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自信, 荀子强调的“性无伪则不自美”, 庄子强调的“天地有美而不言”, 墨子之“兼爱、非攻、尚贤”的理想与实践, 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高中阶段, 选读这些包蕴着思想精华的经典文化名著, 不只是在形式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更是在实际中无形中予以了落实。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 务必博观,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读经典, 丰富自己的阅历, 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尊崇多元化思维,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博览了群书, 还应个性化鉴赏, 《课标》指出文化论著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在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元化思维。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不同, 决定了他们面对一部文化论著, 会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作为教师应让学生走他们该走的路。

比如上个学期我开展“感悟经典”的活动, 分小说组、散文组、戏剧组。学生选了《红楼梦》、《茶馆》、《孝心无价》。面对全校语文教师, 学生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红楼梦》组的同学讲了小说中的各种女子:柔软脱俗的林黛玉、温柔娴静的薛宝钗、精明泼辣的王熙凤, 但这些女子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同学们还能联系张爱玲小说《有女同车》来分析女性的悲哀。《茶馆》组的同学表演了康顺子被卖的部分, 从温顺的市民分析到老舍为何投太平湖而死的原因。《孝心无价》组的同学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亲人真挚的爱。全班学生都参与了, 不局限于文本, 都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

现在没有统一的教学参考书, 《课标》的导向是希望改变过去那种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情况。特别是文化论著更应多元化解读, 于丹教授如此爱欢迎, 就是因为个性化地解读了《论语》。作为教师在文学阅读中, 应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三.进行研读探究,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其中特别要提高对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所谓“研读”, 就是“研究性阅读”, 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 是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 主动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重点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开展抄《三国》成语、诗歌, 说《三国》、赏《三国》、考《三国》等活动;还可以是专著型的深研, 如《论语》选读、《人间词话》等。也可引导学生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 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 设计专题内容, 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如本地的雕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学生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小论文。

研读和探究的方法有许多, 并且任何学生都有探究的潜能。只有教师成为了文化论著的研究者, 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老师角色也要变, 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开发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浅谈如何贯彻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 篇5

古丰中心小学

傅松年

联系电话:***

邮编:733100

主题词:教育

应试

素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成就人、发展人。应试教育的局限是将积累知识作为追求的目标,把开端当成结果,只重视当前,忽视了未来,因此也就抹杀了接受知识的本真与目的。素质教育也需要积累,但积累是着眼于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前提下的积累,是开放的、灵活的、生成的、发展的。它重视了过程与方法,突出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突现了人文性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的培养有了明确而科学的目标,把对人的智能的启迪与开发这一目标摆在了首要地位。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个理念呢?

1、微笑教育。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德的核心,微笑是职业的形象。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如果形成了微笑的习惯,也就奠定了爱岗敬业、善待学生的基础。在这基础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才有可能身心愉悦、无怨无悔的工作,也才有可能在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在种种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担当起“光辉事业”的责任,从事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切忌马卡连科的教诲:“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知。”也应该清楚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脆弱,加之离开了溺爱他们的父母,少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背负着承重的学习压力,小小年纪就被逼上了竞争的旅途,如果再遇上的是一个缺少爱心,不会或者不愿微笑的教师,试想学生出境何其悲惨?他们的心灵还会明朗,能奢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能蔚然成风?

2、赏识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师不吝啬,把赞许的目光投向学生,用赞美之词多褒奖学生,满足他们的渴望,拉近师生距离,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总比横眉竖目、动辄斥责学生给对方带来的希望大。尽管我们也意识到了赏识教育的好处,但总觉得这样见效慢,或者怕学生“登鼻子上脸”。其实,为师之道就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循序渐进的过程;疾言厉色,急于求成,不是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学生“登鼻子上脸”又有何妨?教师不就是作人梯的吗?只要学生敢于“上脸”,那就是个性,就是敢为人先的个体体现,还需要计较细微末节吗?赏识他们吧,他们也许顽皮,但那是天性的流露,切勿扼杀;他们也许懒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那不正是需要你春风化雨之处吗?他们也许幼稚可笑,是不是地还给你带来点小聪明,你可当插曲和浪花般去欣赏?换个角度,多替孩子们想一想,真的,会有另一番境遇。

3、人本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成就人。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只能做接纳知识的容器,在教师严密监管下死读书,读死书,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准,决不允许有半点越轨。这种单一的、过度“专业”化的教学,造就了高分的“专业户”。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等人最本质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动脑、动口、动手等人特有的技能却在无尽止的呆板训练中被湮

没了,教育的目的迷失了。新课改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说使教育更趋合理化。教师成了与学生共同学习的首席,这就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张扬个性,促进个体正常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4、发展教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动态的,发展的。在继承应试教育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促使使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必须的承认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特长,保证“行行出状元”;其次,教师要有诲人不惓的精神,把转变一个差生和教好一个优秀生看做同样重要的事;再次,教师必须建立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常怀殷切期望于面对的学生。智者曾有言:你要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怎么去赞美他吧!

5、全员教育。应试教育是甄别选拔性的教育,着眼点在于个别出类拔萃的学生,这无疑与提高国民素质是背道而驰的。人们虽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但限于升学,谋职的社会大背景,具体做法上还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窠臼。比如,用增大作业量,无休止的繁琐训练来折磨后进生,以保持比较客观的成绩,可学生真能受益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部1982年就提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如果我们少一点名利之心,多一点对教育这项百年大计的热忱与对学生终生负责的精神,我们还会无动于衷地甘愿墨守陈规,视教改大潮与无物?忍心用这情系千家万户的教育事业来谋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使部分学生望教育兴叹?着眼全体,知难而进,为真正的教育而歌,为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而努力,才不至于使我们的千载伟业蒙受遗憾。

新课标下数学教育的思考 篇6

一、新课标下数学不宜提倡预习

预习,可能是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听教师讲得最多的学习方法。也是很多书本上介绍的数学学习方法之一。课前预习,一般认为可以让学生做到两点:

(1)可以使学生预先知道一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有目的地听课。

(2)认为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种课前预习的理论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如从预习目的上进行实质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1)这种观点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是错误的,它必然将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弱化或丢弃了。试想:提前预习,学生对需探究的结论已经知道了,对书本上的探究步骤已经清楚了,还能谈什么用多种方法探究?又能谈什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常认为学生通过预习还不理解的地方或应用新知识易错的地方是难點,忽视了获取知识应该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实际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合理的分析思路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通过预习达到的目标。再说知道了教师要讲什么,学生还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吗?因此教学要由以前传统的逻辑结论的理解和运用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提倡预习,正好说明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教学的难点。

(2)提前预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兴趣,也就不会自学。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学习从而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来自在对新知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来自新知识能解决我们身边实际问题带来的魅力,来自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由于某些发现产生的成就感。预习,只是有限地提高学生的摹仿能力而已,没了产生兴趣的因素,就有可能连自学的习惯也会丧失的。

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数学教学的过程应充满探索和创造。而预习难以体现这个过程。传统的预习方法,忽视了人们获取知识所需要的动机和必经的探究过程,体现不了“数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如象某些学科一样提倡预习,会得不偿失的。

二、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和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如何把握这两个关键,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个永远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课堂探究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育的艺术不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一种教学方法就不可能满足人的这些需要,不能体现教育的艺术。因为:

(1)这样教的学生不会是一个发现者。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自己对探究过程的设计,结论不是自己探究得到的,试想,能有多少发现?实际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有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收获。

(2)这样教的学生难以得到激励。只有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思维的个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突显得更为重要,从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学生的潜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唤醒。同时,没有体验探究的艰辛,学生的情感意志就得不到锻炼。

课堂探究的过程无疑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也要和学生对在通过探究体现出来的数学研究方法,数学思想进行评析,赏析,让学生享受数学探索的思维美。

三、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

练习,按学生练习的时间来说,一般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练习的模式一般大同小异。练习的检查、批改、评议是落实练习的关键,选择怎样的检查、批改和评议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更有练习效果,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一)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司空见惯的程序是先点一名或几名学生上讲台练习,其余的学生在下面练习,再针对错误,教师进行评议。下面的几个方面操作的技巧可以和大家共勉。

(1)习题难度应有一定的差别,且难度必须是由易到难。一般不要只练习一道题 (综合题除外,它实际也是几个小题组成),这样做就能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基础差的学生都有事做,不会出现优生陪读,“差生”不读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关注下面的学生的练习情况,能允许学生相互争辩。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发现学生做题的错误,个别错误可以个别指导,典型错误可以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和黑板上的练习一道由学生共同指出错误之处和错误的原因。

(二) 课外练习

课外练习的检查是落实练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检查作业要落实六个字:“经常,及时,有效”。部分学生可能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这样的学生要常检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检查的重要目的。要做到及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和组长间互检,一般不能超过5人,否则由于时间的关系,效果不会好),做错了的题,要做记号,便于错了的学生纠正。也就是说,课外练习不一定必须教师收起来检查,因为收起来检查再发下去就不可能及时。如何做到有效呢?有效,就是要求学生能明白自己做错的原因,能改正错误。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两点:

(1)被检查错误的要要求学生在讲评之前尽可能地找出原因,要鼓励他们向其它的学生请教。因为课堂上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要跟踪学生的错误,错了的要学生用红笔自己把它改正。这样教师跟踪的针对性就更强,效果会更好。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 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 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

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生们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 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英语中用a walking skeleton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 骨瘦如柴, 而很多中国学生会觉得这个词组的意思可能会与“行尸走肉”有关。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 很多时候翻译时不能保留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而要用意译的方式, 有时候甚至要用转换的方法来表示原语的内涵。在《展望未来3》教材中, 有一个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人的长相, 大多数学生就会用到这样的表达方式:He has yellow hair.而西方人却直接用blonde。诸如此类, 由于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而致使越来越多的“Chinglish”的出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用更为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 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可见, 文化意识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 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 词汇教学中贯穿文化意识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 不仅是单选, 完形中也有很多题考查的是词汇在特定语境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所以, 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 要注重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此外, 英语与汉语中的有些词汇看起来在概念意义上似乎相对应, 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比如, 在美国英语中, 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 里面有厕所与盥洗设备等, 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 与汉语中的“休息室”并不相同。汉语中的“休息室”译为英语应为lounge。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要注意向学生解释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 并与相应的汉语词汇对比, 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通过见缝插针, 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与习俗。

2. 阅读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语言及文化的主要途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与各国文化有关的文章。因此老师在处理这些课文时要重视文化背景的补充和文化意识的渗透。记得老教材有个单元讲的是Table Manners, 课文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上菜的顺序、刀叉的摆放位置, 以及如何使用刀叉和餐桌上的一些Dos and Don’ts, 在结束了文章的阅读后, 我给学生们放了《公主日记》里的一个片段, 介绍了那个女孩第一次参加宫廷宴会时做的一些有悖礼仪的事情, 让学生都找出来并加以改正。相信通过此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对餐桌礼仪会有一定的了解。

3. 借助西方节日, 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

现在的青少年对于西方节日非常感兴趣, 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教师应该借助这些节日, 介绍相关文化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些西方国家的节日的起源和特色。在谈到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赠送礼物时, 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 而是表示感谢, 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 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 学会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8

通过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在每年参加高考的体育特长生中,总有较大比例的考生专业课考得很好,却因文化课成绩太差而被拒高校大门之外。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这些教训中总结经验,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用以帮助体育特长生学好文化课,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同时,根据新课标对体育特长生的教育要求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擅长某一领域的,更多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学校,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成为首要的问题。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这一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尤其体现在对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的教育上。本文就从对体育特长生文化课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入手,来简单探讨一下如何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

体育特长生文化课水平的低下,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重视程度的不足引起的,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因此,要想让体育特长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就必须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工作,彻底改变传统观念,提升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

1. 学校需加强心理疏导,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课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对体育特长生心理辅导的过于欠缺,导致了体育特长生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耽误了学生的升学和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作为学校,我们需要给予体育特长生一定次数的心理辅导和沟通,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为文化课学习是副业的错误认识,最终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文化课。

2. 家长需转变观念,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

由于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水平较差,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文化课的学习重视不足,甚至错误地以为只有训练才是主业,文化学习则是副业。要想改变家长的这种观念,学校就必须经常派骨干教师与其进行沟通,使他们意识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同等重要,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后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

3. 学生的自觉主动是提升文化课素质的关键所在

学校和家长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在于学生本身。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他们学习文化课内容。也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状况,制定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使他们由讨厌课本转变成喜欢课本,真正意义上实现观念的转变。

二、加强监管,确保特长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1. 学校的有效监管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根本保证

体育特长生一般比较早熟,而且逆反心理较强,所以班主任、任课教师,特别是训练队的教练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很多任课教师对体育特长生的课堂表现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能否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也并不重要。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的监管力度,将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进行捆绑,即提出文化课学习没有跟上,不允许其参加体育训练的要求,并对体育特长生和普通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规范他们的上课纪律,从整体上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保证体育特长生的有效学习,同时也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2. 家长的有效监管是保证体育特长生完成文化课学习的关键所在

教育从来就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教育上,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配合学校,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应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比如家长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请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文化课辅导。这样一来,一方面,体育特长生的作业完成有了保证;另一方面,加强他们与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的沟通,对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都有很好的帮助,从而实现家庭对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的有效监管。■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9

1.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英语教师不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而是依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的作用下,教师将英语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等生硬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低下。如果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趣味生动的英语文化知识,将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汲取知识”。例如,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图片资料、声频或视频资料等营造趣味生机、温馨浓厚的文化教学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今社会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这必然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导入多元化的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做到顺应时代发展,迎合新课改理念,逐渐改变了学生“哑巴英语”学习现状,提高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继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诚然,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不仅能使学生树立良好文化学习意识,转变以往的英语学习观念与方向,还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最终成为优秀的英语文化交际者。

3.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间交流的日渐频繁使各国之间文化的碰撞也愈加激烈,未来的世界和中国将需要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性英语人才。高中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该阶段教师如果能高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必然会增强学生文学学习意识,使其成长为新时代的高中生。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知识。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呈现出新的特征,如: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具体来说,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以下类型的文化知识:第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第二,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例如,常见词汇“yellow”在中国被赋予“尊崇,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而在西方国家,yellow则意味着腐败、污秽、堕落,意义大相径庭。第三,民族风俗与文化禁忌。比如,英美国家人见面常谈天气,如他们习惯说“what’s the weather today?”忌讳谈论类似“How old are you?”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但中国人却完全相反。教师要善于从细微之处挖掘这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教学。

2.巧设口语教学情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做到文化导入与口语教学的完美融合,积极为学生营造趣味横生的口语交际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口语交际情境要力求逼真。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十分真切的口语交际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口语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搭建有效平台。(2)运用多元方式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机会。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自编对话练习法、模仿视频法以及与国外人进行交流的方法等途径实现拓展学生的口语交流平台。例如,在a healthy lif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的对话视频,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口语对话,继而将对话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对话。久而久之,随着文化因素的渗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升。

3.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积极导入文化。高中英语词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是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资料,故教师抓好词汇教学契机,积极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很重要。诚然,检查一名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词汇,不是仅仅看其是否能对该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准确记忆,更要看其是否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科学运用该词汇。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学生在不了解词汇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很难准确理解与运用词汇。从该层面上看,在高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解词组walk the dog(遛狗)时,教师要针对该短语中的中心词汇“dog”进行文化解剖与文化引入。Dog在中国人眼中往往具有贬义,但西方国家却因狗“忠诚不二,积极护主”的性格而大为喜爱与赞赏,故在西方国家人眼中,狗是褒义象征。在给学生讲解了这些知识后,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dog的其他短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这样学生对dog的深层文化内涵便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4.开拓课外文化导入渠道,增强学生文化体验。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体验,继而提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经常为学生推荐趣味的英语课外读物,强化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英语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第二,积极为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外国影视节目。例如,《生活大爆炸》中蕴含着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是原汁原味的英美影视作品,值得推荐给学生。第三,定期在校园中组织口语交流活动,安排学生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摘要:语言与文化自古是一家,语言是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也是基本载体,任何一种语言教育均离不开文化的导入与渗透。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实施文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意义,并提出了有效的文化导入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姜秀丽.分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

新课标下的跨文化教育 篇10

一、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

从根本上来讲,教师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教学知识的最重要媒介,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等。所以当前形势下,学校要想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需重视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活动。首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其需具备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此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科学传授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内化,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提高其语言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其次,高中英语教师还需具备利于英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知识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再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充实自己,在空闲时间多涉猎和学习中外文化,以增强自身中西方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担负起导入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

二、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均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西方文化讲解,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导入,易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甚至理解错误,或发生中西方文化混淆运用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当前环境下,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则需要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包含多项内容,如语音知识、词汇、汉语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增强其对两种差异性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英语单词“moon”,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脑海中所反映出的联想和意象均不相同,在中国人眼里该词代表着“中秋团圆”、“嫦娥奔月”等,而在西方人眼中则表示“登月”、“太空飞行”等;又比如,“New year Eve”可使中国人联想大年三十全家团圆的情景,而西方人却并不存在这种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增强文化渗透效果

一般来讲,若学生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的,所以,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余,鼓励学生将课下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当前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都可以为其英语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阅读一些双语杂志或者观看一些电视节目等,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双语报纸,使其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的电视节目,比如汉语桥等,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有益。另外,双语报刊和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视文化导入工作,主要可从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活动,合理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以增强文化导入和渗透效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小红.论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吉林省教育教学学报旬刊.2015,(01):32-33.

新课标下语文创新教育的作用 篇11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自己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但却是其他学生或社会上早已使用过的方法与途径。二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同年龄组,甚至同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生以前从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等,但却是社会上已经使用过的方法与途径。这两个层次的创新对于整个社会并无现实价值。三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整个社会尚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创新具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因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目标,应以第一层次的创新为核心,以第二层次的创新为奋斗目标。

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站在二十二世纪的高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现行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传统方式,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知识为内容、以灌输为方法。这种教学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陈旧,这种观念的陈旧不仅是教师观念的陈旧,更深层的是整个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的陈旧。在教学当中,教师个人作为直接施教者,自觉不自觉地承载着这一包袱,被动地接受着而又无奈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重要的是要转变社会性的观念,转变教师个人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首先要努力实现教育观念上的转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通过启发式、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

当前,实施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当务之急是实现三个转变,树立一种观念,培养一种意识。

1.实现学生观的转变。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应视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且是具有充分的创造潜能的主体。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学习内容的选取,以至于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都必须是由学生自主行为决定的,适合学生的,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实现教学观的转变。教学发展到今天,教学观已发生了许多改变。新的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要求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开放性与生成性。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根本的改变是重心转向学习过程--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主体自身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发。语文教学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语文素质中最核心的是发展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情感和学习习惯。

3.实现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以往评价教学,最基本的价值观就是传授或获取知识的程度。知识虽然重要,但学习者获得的能力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完善基本的教学考试形式和内容,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价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过程、重发展、重创新转变。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树立多元的创造观。 创造的多元性意味着创造力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发明、艺术创造活动中,还表现在人际交往、管理、组织等诸多领域,同时还意味着人人有创造性,创造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的研究证实:创造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品质。人人乃至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性教育要大众化。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明白创新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唱发明歌谣,让学生领悟发明创造的道理;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科技理论知识,讲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听科学家的报告,参观科技制作,并向学生介绍一些青少年发明成功的事例,使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明家的形象,理解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消除对创造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类,围绕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或采用其他活泼生动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让学生独立钻研课文,集思广益,这种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1.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有的学校的学生剧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中的优秀篇目,编成剧本,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而且学生在实际演出中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可以根据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赛。课堂讨论和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针对常常出现的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的认识不统一的情况,老师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辩论,让他们各自陈述理由。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各自的认识都有偏差,对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通过辩论还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

三、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谈新课标下的育人教育 篇12

一、有机结合, 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 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坚定这样的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应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 细心地认识社会, 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 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增强认识问题、识别事物的能力, 由稳中有降到知行统一,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 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 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去寻找心灵善的人, 并写成文章讴歌美。让学生既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 又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思想。另外, 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二、抓住语段, 从中体味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 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它们, 并带领学生细心读, 从中体味, 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精华,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紧紧地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的语句, 反复朗读, 边读边议, 抓住语言“走”“同志们”“用石头砸!”“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抓住神态描写:昂首挺胸。从而让学生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 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以及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

三、循循善诱, 激励挑战

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思想方面, 都是靠自己在平时的努力, 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因此, 我们应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为了使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 并铭刻在心灵上, 教学时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 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 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言行, 自己反馈自己、教育自己。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 自学成才, 努力为“四化”作贡献;雷锋叔叔生活朴素,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阮文发单脚跳几十年扑在教学中, 默默奉献……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劳动, 贪图享受, 不能独立自强等不良习惯, 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 努力拼搏的好思想。

四、配合活动, 讲究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应当采取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方法, 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又提高认识, 受到教育, 可配合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作者的心、学生的心沟通起来, 融会贯通。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真正地吃透教材、驾驭教材, 从语言文字入手, 细心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的是何其芳陪周总理审阅稿子, 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 表达了对周总理无比敬爱的思想感情。怎样让学生也产生如此感情?教师必须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深钻教材, 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资料, 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教学时, 可抓住“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这样说, 看啊, 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这一重点句子引发开去, 问学生:作为一国之总理, 夜餐应当是怎样的?作者当时为什么那么激动?启发学生想象, 教师并结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总理的这一平凡的举动正是艰苦朴素的事迹, 让学生认识到:周总理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 夜以继日地为人民服务, 对待同志又是那样的谦虚、亲切, 生活又是那样的简朴, 作者所见所闻, 怎能不深受感动呢?这样领会了文中的内容, 又不断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社会医疗干预下一篇:都市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