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2024-09-01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通用12篇)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1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与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规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要正确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观念及策略。

1、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指向:拓展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1)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

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简言之,即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2)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只有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主体性发展留有余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中的内容指向:基础性、发展性和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1)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

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只有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2)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时,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时间结构,既保证解决重点内容的时间,又保证学生思考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时间。

3、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指向:学科性和个性化。

“教无定法”,但是有规律、有共性。

(1)教学方法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多用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数学重归纳、论证和推理,多用讲授法、探究法较多;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多用发现法、实验法;思品重辨析、体验,多用体验法、辨析法,等等。

(2)教学方法设计要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

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教法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材内容变,知识框架变,难易程度变,教学层次变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教学设计变,以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这些变化下,要求新的教学设计。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那么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如何体现课标理念,新课程化学课堂设计又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以新课程教学为例: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学习情景创设;学习活动设计、组织。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强调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教师角色:

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参照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地位: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接受 学习同时尝试、探究、发现、学会交流合作。主动、主角、获得发展。

从上面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

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1)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学生化学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提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因此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

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和精致,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必须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努力更新观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为新课程改革出一份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2

关键词:观念转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学思想转化

在教学中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转化, 对待学生的观念转化, 教学方式的转化, 教学思想的转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师生交流方式十分灵活, 学生表现个性和诧异的机会更多, 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哲学家莱辛曾经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可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锻炼,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发散归纳等思维能力。

如何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怎样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最高主旨核心理念, 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力的群体, 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 是有培养前途的, 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 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 随时包围着你, 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因而, 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处理师生关系, 应强调学生独立的主体和人格尊严。老师应与学生多沟通多协商, 对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不歧视, 不厌弃。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条条框框的行为,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从而使学生思考的求异性和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在学习中舒畅, 思维活跃, 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不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仍是以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张嘴巴一节课的方式进行, 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理论性强, 趣味较少, 如果不综合运用归纳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室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起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感觉枯燥、乏味。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观念转化 教学方式转化 教学思想转化

在教学中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转化,对待学生的观念转化,教学方式的转化,教学思想的转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交流方式十分灵活,学生表现个性和诧异的机会更多,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哲学家莱辛曾经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可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锻炼,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发散归纳等思维能力。

如何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怎样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最高主旨核心理念,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力的群体,确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因而,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处理师生关系,应强调学生独立的主体和人格尊严。老师应与学生多沟通多协商,对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条条框框的行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思考的求异性和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不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仍是以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一节课的方式进行,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理论性强,趣味较少,如果不综合运用归纳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室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起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感觉枯燥、乏味。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4

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是作为教学一线的一名普通体育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才是根本,十几年来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收到一定的效果。

1 体育课堂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其源泉。人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活动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他们从久坐的教室来到操场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舒散一下禁锢着的筋骨,放松一下绷紧的大脑,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活动,在他们看来体育课就是“玩乐”,这种玩乐实际上是作为体育锻炼动机,是促进一个人与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又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把“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在十几年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①思想教育法:“人的动机可以激发,可以转移”。通过宣传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学习运动技术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②激励法:如在教学中对练习积极,情绪高涨的.学生提出口头表扬,对掌握技术差的学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也应进行鼓励,使他们也享受到提高的快乐。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③直观法:通过技术的实战演示给学生形成生动的直观表象,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并组织班级和小组之间的对抗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愉快的进行学习。

2 认真备课做好学生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科学的安排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是使一节体育课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和组织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准备活动要针对学生上课时的机能状态,学生上体育课之前,由于不同班级的不同安排,其身体的机能状态也可能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应采用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例如学生的兴奋性较低,就应进行一些节奏较快、幅度较大的活动,以提高其兴奋性;学生如因某些特殊情况,上课伊始就表现出过高的兴奋性,则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两种不同的方法中选用一种:一是进行缓和而有节奏的活动,以使其兴奋性转入正常;二是通过较大强度的活动,诱发周围神经细胞的抑制。如果学生刚上完课间操,则应突出安排一些专项准备活动;如果学生平时的机能水平较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则可适当缩短些。运动量要适宜,运动量过大,学生体力消耗大,影响授课任务的完成;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意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气候条件,都应作为安排准备活动量大小的依据。比如冬季应选择运动量大一些的内容练习,准备活动时间稍长一些,强度和密度稍大一些;若气温高,准备活动时间应短些,以减少能量消耗。准备活动的运动量是否合适,可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和教师的观察进行分析判断。在准备活动即将结束时,如发现学生额头微汗,自感身暖,脱去外衣,情绪已调动起来,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内容开始跃跃欲试。迹象表明,已经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3 合理运用体育游戏

游戏是使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重要的辅助内容。体育游戏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还可达到使身体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体育游戏既能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水平,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有着积极作用,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权,让学生主动选择,自由结组参与游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使他们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在体育课游戏的运用时间和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运用的适时适当,游戏内容要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多种游戏穿插进行,不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创编游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

4 体育教学中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5

一、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阻碍了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状物,只要言之有序,具有自己的思想,都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二段所表现的是作者站在长城脚下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作者转移位置将看到什么景象,如第三段所展现的就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观察点,由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观察来进行写作。这样,文章的内容当然也是各不相同,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联系学生实际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探索精神的培养,就是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以此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想象和创造是不能分隔开的,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打破常规和局限。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与小女孩比童年”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了认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较为死板,并且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较低,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而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学习,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旨,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四、兴趣与知识的整合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兴趣的时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结合到一起,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在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产生偏差,而且,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愿意保护动物,这时大家就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热爱动物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当妈妈出门之后,你是否希望妈妈早点回来呢?”同时,教师还要列举一些捕杀鸟类的新闻,使学生懂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爱鸟之心。总之,通过将兴趣与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6

伊通实验小学 王立华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今天是正月十二,先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蛇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我想与大家交流学习的内容是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说一说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尴尬:

面对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心里不免有这样一些尴尬:

1、不太清楚要教些什么。

2、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教。

3、不太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

4、不太清楚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刚刚结束的第八届阅读教学大赛,较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困惑。第八届阅读教学大赛的标准有四:

吃准目标

夯实基础

指导学习

鼓励创新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夯实基础”

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

“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

“鼓励创新”

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教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最关键的是,当前的阅读教学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的转身”。

二、阅读教学的总体思路:

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倡简——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明的教学目标 简约的教学内容 简化的教学环节 简便的教学方法

务本——“务本”之“本”,包含三个意思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是突出语文的本体 三是用好文本

求实——教学真实;教法朴实;训练扎实。

有度——要求有度;推进方式变化有度;拓展有度。

三、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落实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无目标意识。

二是教师不能在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教学目标。三是教师在制订和落实目标中有偏差。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必须”

(1)必须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

(2)必须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战略重点,是必须落实,不能后退的“钢性指标”;

(3)必须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能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大致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情感。

(4)必须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要关注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和积累。2.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侧重点

(1)读书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为加快阅读速度打好基础;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拓展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加速有效积累。3.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3)学习诗歌、记叙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4)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关于文本解读

1.提高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

(1)不要在人文内涵上费时、用力过多。

(2)引导、点拨和讲解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要深入浅出。

链接——备课的三种角色转变

文本解读备课时,教师要做到三种角色转变:

1、我是一般读者

过了河, 回过头去欣赏欣赏桥是什么样的。

2、我是一位语文老师

两种做法不可取:

一是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

二是拿“名师”的教案全盘照搬

3、我是一名学生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怎样学才有趣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看如何去点拨和引导

2.搞好课前的学情预测,为优化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明确阅读课的切入点。

(三)关于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时间要提速;2.教学环节要精简;3.教学内容要取舍。

学习一篇课文一般的四个步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揣摩写法

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四)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1.自读自悟的能力。学会“圈”“画”“批”“注”的方法。

2.朗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贯之,全面落实。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每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3.默读、略读与浏览。

4.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5.了解写法以及迁移、运用能力。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口语、习作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6.积累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再次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五)关于阅读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建立起交流话题。

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中高年级要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确保学生能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高年级逐步将此变为自学要求,进一步增加默读和略读的比重,逐渐提高把握关键词句段要点的要求。

4.认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

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生字的把握要通过预习和课堂反馈解决;对新词的理解,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为主要渠道,重点加大对工具书的使用。

5.初步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层次。

6.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

1.复习。

2.精读课文。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把握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把握课文的层次、要点及思想感情为主。)

3.熟读课文,形成积累。(对背诵的内容、篇幅、自主选择的比例可适当加大。)

4.课堂演练。(高年段应适当增加小练笔)。第三课时

(依文而定)

1.字词的巩固。

2.课后练习题中个别特殊问题的处理。

3.拓展与延伸。

4.积累与运用。

5.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与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咬文嚼字”。

1、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重点要落实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对不同板块、不同课文的讲解和处理要详略有度,避免按部就班,平均分布时间和精力。

2、详则细嚼慢咽

3、略可一带而过

如何细嚼慢咽?

1.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味。2.加强对布局谋篇的领悟。

3.加强对时代背景、作者写作风格或类似文章的了解,适当拓展阅读。4.强化背诵积累。

一篇课文可以上个三五课时,如可能上个三五天未尝不可。

如何一带而过?

1.读读课文。2.自学生字。

3.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或教师答疑)。4.重点讲解一两处。(普遍问题或重点问题)

一课时处理完即可,甚至可以用三两课时,把一个板块放在一起学习。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但因我国农村小学地处偏僻的农村, 信息不足, 孩子们的知识面狭窄, 习作大都索然无味, 要么就干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 要么机械地去列提纲、编故事。大部分学生习作时, 围绕主题苦思冥想、东拼西凑, 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只是无病呻吟。更令人心急心痛的是我们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只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学生, 甚至为了应付考试, 在考前让学生背作文。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就这样被消耗殆尽了。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写作难的困境, 就会影响学生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为此, 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就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标中提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但是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生害怕写作文, 甚至逃避作文, 可以说对写作文毫无兴趣。所以在作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调动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对作文的兴趣, 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采的作文素材, 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当春暖花开之时, 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 让学生身处大自然的怀抱, 亲自观察、感受自然的奇妙。这时如果让学生去写有关春天的作文时, 学生自然会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当中去。这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生来说,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但因地处偏僻的农村, 信息不足, 农村小学生的见识短浅, 知识面狭窄, 课外读书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造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利用好教科书上的资源外, 还要要求学生博览群书, 积极利用课外的资源。读课外书不仅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 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计划地变换阅读方式, 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要指导他们思考, 要边读边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教会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时上课, 多让学生模仿课文, 说一些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得心应手。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就地取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 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 有了源头, 才会不断地倾斜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让学生走进生活, 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农村天地广阔, 生活丰富多彩, 山川田野, 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 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但是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往往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认为是小事。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 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挖掘题材。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习作训练时, 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家中的马、驴、猪、狗等动物, 然后再进行习作。让他们意识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 但只要有意思, 就是很好的题材, 只须加以提炼, 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来。

四、强化训练, 重视批改和讲评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进行作文训练时, 要引导学生多写多练, 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 然后过渡到段, 过渡到篇, 并借鉴教科书上的写作方法, 从写简单的日记过渡到写记叙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的文章。对作文的批改, 我们老师要走出传统的误区, 要怀有一颗爱心, 尽可能地挖掘习作中的“闪光点”, 多用肯定表扬的语言, 少用否定批评的语气, 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用谈心式的语气, 让学生从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 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总而言之,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理念, 运用各种办法,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充分挖掘乡土素材, 强化习作训练, 重视作文批改, 更新批改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话, 让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善于写作文也并非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环境 目标 互动 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应是学习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偏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注重传承知识,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走不出“一言堂”的窠臼,教师辛苦,学生疲惫。传统课堂模式脱离课堂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漠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行为,都有悖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目标强调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改革教学过程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寻找规律,得出答案,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以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须遵从教育规律,切实转变观念,着力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丰富而有激励性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学生潜能。这里的环境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心理环境。优化自然环境是指变革教室环境布置,利于师生间讨论与交流。优化心理环境即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广博的数学知识、有趣的教学风格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不断鼓励、鞭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都能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设计层递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目标。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及情感素养存在差异,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若不考虑差异性,势必造成课堂学习秩序混乱,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兼顾整体,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让教学目标反映出层递性,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达标的可能,自主选择目标。

例如,我们讲授图6时:

在ΔADF与ΔBCE中,若AD=BC,∠D=∠C,加上条件 ,则有 ΔADF≌ΔBCE.

问: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对基础不好的同学,可据判断方法说出一个即可,如DF=CE;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可逐个分析判断依据,得出需要添加的条件;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就可要其思考,除给出的直接条件,能否再添加些间接条件,也能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能够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三、建立师生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习过程中绝离不开教师指导,否则自主学习就成放羊式的盲目。教师须始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在过程中可积极向教师做出信息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师生互动也是多向互动,可以是教师和个体双向互动,也可是教师和整体双向互动;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也可是学生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师应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还是动态过程,它不可能完全遵循教师的课堂设计,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或有出人意料的新情况,就需教师有娴熟的教学业务技能和教学智慧。课前教师须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多备辅助方案,做到胸有成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挥洒自如。

四、制定多元评价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建立适应的评价机制。我们必须用多元评价形式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发现优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评价一般采用正面肯定,引导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2)倡导对学习结果的延迟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错误结论做出否定,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比较中寻求正确答案。教师要有耐心,延缓等待,使学生有足够时间作进一步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可用激励性语言,化解学生紧张情绪,适当提示拓展学生的思路。(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我学习。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努力向高一级目标奋进。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价方法,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的层级目标,主动参与,适时检查,逐步由扶到放,使学生能够真正独立学习。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篇9

李家港小学—尹勇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一、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

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 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 1.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学生不容易完成的体育动作,在练习这些动作之前,可以借助“游戏”对学生进行辅助引导。比如,体育教师在教授某些动作前,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相似游戏的设计,这些游戏可以是练习方法,也可以是练习形式,这样就为学生熟练掌握新动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2.提高学生兴奋度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小学生要想熟练掌握某个体育动作,就必须针对此动作进行不断的反复练习,而学生在进行重复动作时,很容易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对体育动作的练习密度、强度有直接的影响,因而会导致整堂课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针对此种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将游戏适宜地穿插在其中,学生就会将这些复杂并重复的动作当作一种游戏来继续练习,他们不仅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反而能提高他们的兴奋度,并辅助他们尽快地熟练掌握运动技巧。

3.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教育合理地融入体育游戏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的思维、情感都能得到更好的拓展,并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高尚品德落到实处。小学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在体育教师的带领、鼓动下,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体育老师创设的体育游戏不仅要有严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严格的道德准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认真地参与到游戏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将个人情绪或个性带到游戏中来,以免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另外,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自制力以及组织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能够针对学生的自觉、独立和方向性进行有效的强化,并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认识,改造世界。

4.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生理和心理的机能普遍很低,导致不能承受过大的负荷和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动作的练习,而体育游戏能弥补这些不足。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有效地利用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练习多种动作,帮助小学生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跑步、跳跃、钻爬、攀爬和踢打等,以此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需要注意的事项 1.强化安全意识,并有效控制运动量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比赛中,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求胜心切”的心理,往往忽略了自身安全。鉴于此,体育教师在针对体育游戏进行设计、选择和组织时,要把学生的安全摆在第一位。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和接受能力等生理特点,并将游戏的时间、强度和密度及学生的运动量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为有效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作基本的保障。

2.注重全面性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时,要坚持“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原则。例如,某些游戏只适合女生,但个别教师为了实现课堂的整体性、组织纪律性,就让女生和男生共同进行游戏,这样游戏效果不理想,影响整堂体育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体育游戏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因此,将体育游戏和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不但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

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

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

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10

【摘 要】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中拉起竖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橱窗中出“新书推荐”板报。其次,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于图书室,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自主阅读,切近文本,感受文本

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违背阅读的自然规律和本意的。试想:在平时的阅读中哪一个人是带着问题去读的?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语文课堂上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为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储备能量。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朗读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提高朗读质量,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明确朗读细则,搞好朗读评价,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重视课外阅读,积极打造课外阅读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之我见 篇11

一、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历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是新课程急切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其二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问题突出,而这恰好是历史教师保住课堂生命力的必要条件。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存在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一般历史教师只剩下与中学教材和教材相关的知识,对史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及体现时代特色的史学研究成果乏于问津,并且相当部分教师缺乏相关人文学科的常识性知识。二是理论素养不高,这直接影响师生科学历史观和历史思维的发展,还影响历史意境的提高。三是教学临场决策能力和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提高。灵动的历史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历史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力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提升学生素质。如教师讲到屈原以身殉国时,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愛国精神,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出乎教师意料是,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多数学生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的,认为屈原以死抗争,为了唤起民众,拯救楚国,死得其所。而部分同学却提出不同看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得到发扬。

三、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探究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己知、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将学习置于问题情景中,不仅是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题。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12

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是指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让学生对数学进行思考和研究,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数学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 并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新课标提出要利用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要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使用新的互动方式, 以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过程, 重视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让学生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2.1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并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或解释。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和分析,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出发点, 并对此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探讨,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现象、数学问题就在身边, 而不是枯燥、没有用处的, 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利用情境教学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比较繁冗, 若利用情境, 则可让学生变换思维方式来思考, 利用巧妙方法进行解题, 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启发,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关情境,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尝试, 提出新颖的解题方法。

情境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创设学习情境, 从我国五千年的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从实验角度创设情境, 这些情境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

2.2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要求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 以此实现教学过程的多样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多媒体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 可以更新课本中的知识体系,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涵, 加深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认识。例如, 在讲授“圆锥曲线”相关章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 形成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曲线, 让学生对这些曲线进行观察与分析, 对比它们的本质特征, 从而让学生能够对相关曲线的特征进行关联性和区别性记忆, 便于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这个理解过程是直观的、动态的, 学生认识起来会更加方便。

2.3注重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并能够对其进行解释和具体应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帮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以科学的方法, 如比较、归纳等, 进行抽象与归纳, 从而有效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能够用数学知识解释的问题, 并将其抽象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遇到复杂应用题时, 可以利用数学建模方式解决, 利用建模方法的直观性, 可以快速地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选择实际问题, 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应用, 选择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解,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如人口增长问题、税率问题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从而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4注重提问过程, 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也可以及时地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 并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等成立学习小组, 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维进行指导, 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不管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时间充裕, 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要掌握答案的方向, 适时地引导与纠正, 从而让学生理解解题的正确方向, 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中数学教师要动态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潜力, 在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下解决问题,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2.5注重示错策略。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 要认真对待, 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纠正, 从而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优秀指导者。示错可以通过对学生集中存在的错误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 探讨, 强调学生的错误, 使其进行改正, 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内容, 并将其彻底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出现错误, 教师不能对错误置之不理, 而要善于利用错误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通过示错、纠错、发散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对问题加以领悟, 并进行改正。示错过程不仅能够解决当事者的错误问题, 对于其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结语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使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教师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策略, 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注重提问过程启发学生思维、注重示错策略等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另外, 教师要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 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鼓励学生说出看法,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相信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 这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标要求下, 有效地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课标为基础, 提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旨在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溢.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策略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数学教学研究, 2011 (02) :71-73.

[2]吴恋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7) :279.

[3]谢雪梅.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创新, 2010 (09) :20.

[4]朱云生.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2) :78-79.

上一篇:合作意向书(格式文本.经销商)下一篇:物资验收入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