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改革

2024-09-27

新课标下的课堂改革(通用8篇)

新课标下的课堂改革 篇1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二)探索新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行“词语解释”“逐段讲解”“归纳中心”等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化、复杂化分析和练习的做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语文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如,对年段的不同、课文体裁和内容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采取读、讲、画、背、唱、演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从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大力提倡“质疑式”、“发现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三)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条件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教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学生学会求异思维、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新课标下的课堂改革 篇2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中, 最大的尴尬就是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而受到极大的忽视,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地理课堂分析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 广大地理课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对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单一老套, 甚至放任自流。

就目前来看, 中学地理课仍是“地点”课,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记忆地理名词。有的老师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 “照本宣科”, 学生随意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 老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有些老师把地理课作为自习课, 或者干脆把地理课让给其他老师上“主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 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单一有其历史原因, 体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和教育思想陈旧。而“放任自流”则反映了对地理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受到教育观念的制约, 在我国部分地区, 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在课程设置上, 大多数学校经常存在挤占地理课的现象, 导致上课课时不足, 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教学内容欠丰富, 教学方法欠灵活, 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对于课堂教学, 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 中学地理课教材知识点杂乱, 不便记忆, 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 效果较差。这种情况, 地理课教师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规范进行”, 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是讲授法、“满堂灌”, 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差。

(三) 教学设计欠妥, 理论教学枯燥、乏味。

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懂一些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学习有关地理知识, 而且对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与记忆等方面都有帮助。然而, 有的老师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课的魅力, 还对地理课产生逆反情绪。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指导。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 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营造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环境。

二、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开拓思路, 创新方法, 以育人为本, 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 地理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程设置中, 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被忽视。学校领导、老师将地理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不少见, 这样就使得不少学生忽视这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门学科不涉及升学考试科目, 并不影响其升学率, 因此很多学校老师、领导及社会并不给予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 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和说明, 把地理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广大中学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 与新课标对地理课教学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为实现地理课教学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二) 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

古往今来, 课堂上教师讲, 学生听, 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地理课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 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 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 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更多地强调过程, 而不是结果,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 着眼于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 地理课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上, 不能与文化课等同视之, 而需根据地理课的目标任务进行选择。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三) 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当今, 陈述性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都以海量形式出现。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 无论哪一本教材都只能反映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内所呈现的地理资讯, 单纯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本身意义已不大, 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的理由所在。

学生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 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因此, 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对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使其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更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标理念是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针对中学课堂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关键。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基本教学方法, 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显著。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为导向, 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 适应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3. 图示法。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 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利用好地图, 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

4. 将杂乱、纷繁的教学内容与诗歌等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因此, 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应将松散、难以记性的地理名词等相关知识改编成诗歌或者与诗歌结合,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 构建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 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教师应根据中学生模仿力强, 但持久性和自制力差的特点, 因势利导,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五) 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从某些方面来说,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直接影响对老师所教课程的态度。教师个人素质应该从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提升。

1. 重视教师的言行和个人修养。

热爱学生, 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内容;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体现教师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 以丰富的内涵、谦逊的态度、善解人意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 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的直接体现, 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田建文, 刘春玲, 赵旭阳等.石家庄县域地理教育状况探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

[2]鲍银霞.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 2005, (6) .

[3]任曼丽, 杨铭.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8) .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3

因此,我们必须适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实践途径,积极探索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一、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创设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教学不只是给知识,而是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构和活动的过程结构。唯有结构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掌握了一种类型的知识结构,就可能自己学习同类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就可能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德国著名学者瓦根舍认为,教学的过程是这样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宝石(指知识)。当学生突然发现“闪光”的东西,就会被其吸引住,也决不会放过它,会跪在地上把它拾起。因为这是由他亲自寻找到了它,所以,他永远不会忘掉。学生的学习就应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得到训练。基于上述思考及理论依据,我们一定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即从学生“如何学”角度,精心设计每一节新授课的学习方案。每一个学习方案都努力体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活动的过程结构。积极构建“学、教、作”,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堂作业三个过程结构,并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每节方案如同一份知识地图,学生自己凭借这样的地图,主动探索,就能到达知识的目的地。因此,教师要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就要根据每一节学习方案编制相应的教学方案。

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1.设计合理地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习问题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意义的构建、完善认知结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代替的功能。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问题设计技术,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学习和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探究。

2.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风格的组员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相互交流撞击,最后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诸多技能。有利于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主动学习的欲望更为强烈。

在组织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就近组合的办法来分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把握好合作学习时机,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并实施好合作学习监控。

三、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师是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同时作为指导者,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学生的观点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追问一个为什么,同时征求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看法?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呵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要分析其错误的根源,纠正错误,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这样学生记忆会更深刻。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要诱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四、注重课堂练习题

课堂练习是整理学生的认知过程,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题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课堂练习的特点是学生练,教师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巡回观察不同程度学生的解答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缩小对问题的探索空间,减轻认知负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练习中的思维质量和解题效果。避免学生走马观花,或默不作声,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课堂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反馈,也只有学生做出反馈后,教师才能做出有效的“导”。学生的反馈有教师随机提问式、预约提问式、在黑板上的书写式、练习卷上的书写式。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不同的反馈方式,才能在课堂练习中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反馈实施时,教师必须预先估计习题的难度,对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可采用随机提问式或黑板书写式;对于难度较高的题目,可采用预约提问式,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也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五、认真总结是学好化学的最佳举措

学完每一课,做完某项实验,都要认真整理笔记,梳理好知识网络,整理出知识结构框架。清理熟知的问题,把疑难问题找出,似懂非懂的问题不要装懂。与同学争执不下的问题多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好化学,才能让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现实生活应用,更好地为社会文明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材、教法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篇4

合浦县公馆镇中学广西北海53治理发愣功0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旬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中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易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立即、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是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而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但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2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又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众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时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的形象的效果。但是,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开展新课程改革,要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很少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可以追求的。

4开展新课程改革,要加强学生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最需要关怀和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对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护。如在数学课上的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基于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言语亲切,礼貌用语。教师要有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方面做到言传身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5开展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自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无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由小以大地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相反的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篇5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内兴起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热潮。其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完善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在本章就新课标背景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其教学改革方法、教学任务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化繁为简;由“死”到“活”;阅读引导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和创新,同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效率和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近几年来,笔者通过观察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在一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谈一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并发表一些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民众受教育意识的觉醒,小学生的平均年龄有降低趋势。现在很多在校小学生年龄偏低,其智力水平、心理水平发育程度上差别较大,很多学生的智力、能力、心理素质无法完全适应小学教学需要。而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类学科,其必须要达到较高的理解层次、应用水平才能体现其教学效果,这与现阶段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不相适应,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应对的问题。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学生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但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方式,将课本内容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

(二)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点,小学生综合来说受教育时间较短,只有极少数家教良好的小学生会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大部分小学生还是处于“童趣”阶段,学习对其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因此其课堂注意力、集中力较低,相应的教学效率就会降低。但是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其前后连贯性不强,无法通过后期学习弥补前期学习中的不足,这是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难点。通过强制的措施使学生停留在课堂上,反而会使学习效率降低,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或是引导形式的教学,利用某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死”的知识“活”起来,这将会是最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特性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其未来学习和发展将会是奠基性的作用。

(三)语文终究是一门语言学科,其落脚点必然在阅读和使用上,规范小学生的语言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时过早,但是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是刻不容缓,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极少数地区的小学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开设传统语文教学课程的同时开设了阅读相关课程,大部分地区可能由于课时不允许或是其他条件上的限制无法开设这门课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增加其阅读引导倾向,如何实现并完善这一过程,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难点和重点。

二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为什么首先强调的部分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这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开始,唯独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才能在观念的引导下开展具体的教学改革。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的教育作用极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完善的重要阶段,如果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存在问题,很难保证其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能够做出适时、适当、科学的改变,是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不利的限制因素。综合来说,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所有教育机构形成“两个核心”和“五个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任务的展开,这是推进新课标改革的首要条件要求。

三将课本化繁为简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文字理解和掌握难度较高,但是语言类学科又必须要达到这一要求。此外结合小学生贪玩和喜欢书画的特性,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些特性,“投其所好”将课本化繁为简。可以将课本制作成漫画形式的书画内容课件,这样做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概念对于刚刚接触语文正规教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从小孩子的成长经历来说,其对画的理解速度明显高于文字的理解速度,将课本文字移植到书画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抽象的文字概念。比如说:守株待兔的成语典故,可以制作成四格漫画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漫画处附上文字解说,既能够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这些书画类课件一旦制作,可以重复多次使用,从长远来看,能够减少小学教师备课时间,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创新上来,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四由“死”到“活”

“死去活来”这一词很好地形容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死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却是可以活过来的东西。小学生有贪玩的天性,那么一旦将玩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就是活着的东西。

(一)课本情景化、情景剧化将语文课本的内容在教学中实现情景剧化,分配学生扮演各种课本中的角色,在课上安排学生分为小组,分组进行表演,看谁最接近语文课本描述的情况,教师在这个时候予以认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相对而言),对以后语文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例如,以守株待兔这个故事为例。可以分配的角色有农夫、兔子、树等,学生发挥创造力的话还可以有路人、山、土地等,甚至很多不属于文章的内容都可以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其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加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其创新型、发散型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创业型人才、发散型人才才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终极教育目标。

(二)课本内容故事化小学语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复杂程度相对较低,可以故事化的可操作性较强。依旧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先抛开课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将守株待兔的故事叙述一遍。例如:农夫小明,耕田累了,靠在树桩上休息,醒来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身旁„„这种故事引入的方式在小学阶段非常适用,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锁定在课堂上,并且通过非书面化的口语化故事讲述课本内容,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力,也是使“死”的课本“活”过来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五阅读引导

语言类学科教学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应用上来,语文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阅读中来,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相对较低,但是一旦能够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情况。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逐渐深入来实现。

(一)开设语文课的同时,增设阅读课程。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同其他学科相比较弱,因此课时上的需求没有那么严格,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如果课时足够可以在开设语文课的同时开设阅读课程,阅读课程由教师带领阅读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如果课时比较紧张,可以将传统语文课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例如单日的语文课进行课本内容教学,双日的语文课则为阅读课,即阅读课的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条件。

(二)引导阅读,读物可以由教师推荐,阅读时间、进度上由学生自主安排,但是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最简单的引导方式是设立问题,通过问题使学生带着悬念去阅读,将更具趣味和针对性,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内涵,进而领会到阅读的乐趣所在。并且小学生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比较严重,教师可以通过对在阅读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的方式,在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榜样作用和竞争心理,利用好这些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能够较为容易的在小学生之间形成热爱阅读等良好风气。

(三)阅读引导的最终目的并非使学生学会阅读而已,而是使其能够自由运用语文知识,因此必要的书写练习也是有必要的。比如教师可以布置读后感、观后感、随笔等各种书面作业,这类作业应该重视语文应用能力而并非完成数量,在字数上不应做强制性要求,教师也需要认真批改,必要时刻通过评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热情等。

六多元媒体教学方式

这一点放在最后来说,并非是由于其重要程度较低,而是其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增加语文教学效率,但是其受到的限制条件比较多,容易被学校硬件条件、师资条件影响。在多元化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教学(即课件教学、动画教学、影音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情景剧、故事表演、故事再现等)。综合来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最狭隘的教学内容利用最广泛的媒体优势、技术优势实现多元化特征。这种手段在网络媒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手段。

七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很多内容较为广泛,单纯的理论指导是不能完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目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对教学安排做出调整和部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编排,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变的手段。此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将成人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强加于小学生,要更多地通过引导、鼓励、再引导的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篇6

20xx年6月11日,呼和浩特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业务培训暨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赛罕区大学路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办,目的是希望通过专家细致而深刻地讲解,给更多的一线教师带来启发与思考,指明课堂教学方向,帮助更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事业上成长。来自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音乐教研员及全市300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启动仪式特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教授做了题为“20xx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专题讲座,吴斌教授倾情讲授,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就此次专题讲座重点内容,笔者将分享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分享之一:把握课程标准,应抓住音乐内核,妥善处理音乐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就内蒙古地区众多教师参与的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吴斌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评课过程中,一线教师与专家给定分数差异非常大?”面对这样一个具体而又指向明确的问题,在场的教师还是比较茫然。吴斌教授却通过几个信手掂来的案例对音乐课堂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给予了很明确的解析。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一定要是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的音效、作品、音响、素材的质量、演唱者、演奏者、指挥、演奏乐团、舞团等等,挖掘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

感悟之一: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发现本地区优势,推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各个区都选出了较高水平的展示课,综观这些展示课,笔者发现,教师普遍存在音乐文化知识与能力相对欠缺,教育理论素养相对不足,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个人演唱、演奏等技能的提高,过于强调音乐背景知识等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对音乐本身的体现时间不足,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由于教师对当今国内外的音乐教学现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课堂教学的音乐表现力不足,不能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个别教师虽然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有些许了解,但不能更好地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当然,这样的状况不仅仅存在于内蒙古地区,也是其他地区的普遍现状,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及我国的评价制度有直接关系。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完整体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要更好的借鉴发达地区的教学经验,推动本地区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

分享之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内容是音乐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在讲座中,吴斌教授很明确地提出了内容丰富是评优课的标准。音乐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也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大趋势。通过例证和比较,他分析了香港教师、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在40分钟内完成的教学内容。

感悟之二:抓住音乐本质,丰富教学内容,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很多蒙古族音乐。学生从一次又一次的音乐听辨、感受、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学生来说,随处都可以听到各种蒙古族长调、短调、爬山调、漫瀚调等等,甚至生活中可以参加各种蒙古族婚礼,听到几十人的马头琴齐奏及蒙古族各种庆典仪式,在弘扬、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同时,音乐与人生,分享与交流必将是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重要的部分都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并产生思想,引发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内蒙古音乐教育的地区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由内而外的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每一位教师更勇敢、更努力地前进,既要突出我们民族的`优势,又要与发达地区接轨。当教师能充分驾驭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表现力十足的课堂时,也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课,也将会走向全国优质课观摩活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而最大受益者就是孩子们和社会。吴斌教授對少数民族地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成长速度。

分享之三:完善学生音乐素养监测机制,规范音乐课堂教学行为

吴斌教授指出,听与模仿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方式,只有音乐才能百听不厌,越熟悉越有感情,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音乐重复90次会终身不忘,而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怕的则是重复。感受到高质量的音乐将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源,教师高质量的范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教学的关键。唱歌课记住旋律和音响是重点,听音乐也是学文化,所以,音乐一定是以整体的方式学习。唱歌教学的关键就是范唱、模仿,整体、重复。音乐一定是听力理解,同时教师应在每节课上都给个体提供认知、体验、表演的机会,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点体现的。

感悟之三:重视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律动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以整体方式学习音乐时,不可忽略的便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音乐元素就是指组成音乐的每个部分。如果教师对这些元素不够熟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只感受了其中一两个,忽视了其他,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哪一位音乐教师,不运用大部分的音乐元素,就会成为一位优质课的教师。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音乐的动感,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开始时,一定是要找到律动,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律动,使自身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在音乐的反复中,寻找音乐中更多的内涵。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设计学生一起演奏乐器部分,那也一定要培养学生演奏之前就要有动感,这个动感包括学生形成内心听觉的稳定性。如果使用奥尔夫教学法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稳定性,就是节奏基石,通过一个固定音型,将音乐不断发展。律动在常态课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以至于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上了好多年的音乐课,大多数学生没形成稳定的内心听觉,往往在演唱、演奏过程中,越来越快,速度不一,更没有合作精神,也听辨不出音乐的规律。

在音乐教学中还要重视休止符的价值。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会问遇到这样的休止符该怎么做,但一定要使他们清晰,顺其自然地感受音乐,即使休止,那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思想的无穷力量。

音乐的表现力离不开音乐元素,音乐元素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音乐元素,发展学生敏锐的听辨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也是音乐文化的载体。

新课标下的课堂创设 篇7

一、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许多教师虽然响应了多年新课标改革, 但连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标都弄不清楚, 对于这一部分教师来说, 新课改沦为一句空话, 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需要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新课标。所谓新课标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社会教育形式与教育要求而制定的新课程教育标准, 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 能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奉献力量的新型人才。方法是必须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 以及每个学科自身的特点, 利用探索、合作、民主、自主、平等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变痛苦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 从而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先生”, 而是需要掌握高超教学艺术的“导演”;学生不再是只是长着耳朵的“观众”, 而是学习的主角。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所以, 作为农村的教师尤其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改变自己的思想, 再着力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此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从一些先进的学校多取经, 多学习, 然后从模仿开始, 逐步地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模式, 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式。我们要经常性地到一些教学模式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先进经验, 再加上自己悉心学习, 一定会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经常性地请一些教学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到学校亲身示范, 然后再让本校的教师讲课, 让请来的教师进行指导, 或者大家一起进行教研, 各取所需, 共同提高。相信经过这样一些有力的新措施, 定会使整个学校的教师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 用心设计备课教学环节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 是教学行为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 备课应该算是一种艺术。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教学也是如此, 一名教师在讲堂上精彩的表现, 得益于课前精心的准备, 更是一名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课前尽心尽力的准备工作, 就不会有好的表现;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素质训练, 就不会在讲台上当一名好“导演”。备课首先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然后初步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步骤, 再根据步骤设计每个步骤所需的微细环节。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设计的环节是否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备好课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随机应变, 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情况。在面对一些突然发生的情况时, 要沉着冷静, 多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随着经验的积累应对这些就会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三、课后养成总结经验的好习惯

有一个小故事说:父亲让自己的傻孩子拿着醋瓶去打醋, 结果孩子在进门口的时候, 被门口的石头绊了跟头, 摔碎了瓶子, 洒了醋, 父亲让孩子重新拿瓶打醋, 结果孩子又在老地方摔了跟头, 洒了醋, 气得父亲重重地打了孩子一顿。那么这个故事所说的道理就是, 不注意总结经验, 不吸取教训, 就会办不好事情。作为教师就更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 每一堂课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课后要学会总结不足, 并且予以改正;每一堂课有成功地方, 也要总结, 继续发扬。只有在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正当中, 才会取得教学方面的进步。所以养成勤于总结的好习惯, 是教学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总结的时候, 可以自己总结, 也可以请同事帮忙进行总结, 给同事介绍自己的想法, 认真倾听同事的意见, 错的积极改正, 这是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只要坚持, 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良好的教研, 是教学得以成功的基础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是如果只是坚持自己的经验, 而不互相探讨, 那也只是一己之见, 犹如井底之蛙, 见识短浅, 不会提高。所以为了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就应该多参与教研, 互相探讨, 各抒所见, 畅所欲言, 知无不言。在这种教研环境下, 新教师会学习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经验教训, 老教师也学会了很多新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无数事实也已经证明, 好的教研确实是教师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只有重视教研活动, 参与教研活动, 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长处, 大家之间才会互有长进。

谈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体育;学生;新课标;教学改革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过去大纲中的观念,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下,充分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它淡化了运动技能的学习,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模式和评价方法,能综合评

价学生的学习。

二、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体育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的新的课程理念、评价体系和可变的教学内容都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灵活选择及创新的空间。教师要贯彻实施好《课程标准》,就必须坚持体育教学改革。

(一) 更新教学观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贯彻实施好《课程标准》,体育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树立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有一种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体育教学不仅要追求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要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

(二) 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切实际,更趋合理

体育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往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总是严格按照大纲内容进行,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很小;新的课程标准对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留有很大的余地,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构建教学内容上加大了弹性,因此我们应在遵循现阶段教育方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坚决杜绝在制定计划时对大纲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三) 德、体并重,有效发挥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功能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谈话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深刻指出了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体育实践课教学可以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各类体育项目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各不相同。例如:通过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锲而不舍、战胜自我和对手的坚强意志;通过球类内容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使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等。

因此,我们在利用体育教学阵地实施品德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到实施目标明确化、实施过程系统化、程序化,决不能将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三、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体育课堂改革

(一) 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

教师唱主角、重运动技能、重队伍调动、重纪律的模式必须摒弃。要把学生参与率、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学生是否在练习中获得快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是否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考核教材必须改,以具体分数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做法势必导致体育课变成训练课。应从学生的态度、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的上升幅度、运动特长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出相应的等级。

(二) 体育课堂常规仍需坚持

体育课堂常规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实施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的课程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集中讲解、集中练习的模式必须打破,教师要提供多种练习手段和练习方法,同时允许学生尝试新的练习方法。在提出练习目标后,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不必过分拘泥模式、强调纪律,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但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练习,以实施课堂目标为主线,否则体育课就变成放羊式的乱课。

(三) 体育课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论文_Microsoft_Word_文档下一篇:晁错_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