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区域创设

2024-10-18

语言区域创设(共7篇)

语言区域创设 篇1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由的学习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同时,区域活动也是集体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我认为区域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回归幼儿教育本真,抑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措施。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园本学年在区域活动创设与组织实施中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1 区域设置应科学合理,遵循幼儿年龄特点

区域活动应设置哪些区域,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首先区域活动不是对幼儿进行单一的某方面能力培养,而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区域设置既要考虑幼儿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动手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同时又要考虑幼儿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真正让幼儿在玩玩、耍耍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区域设置时,我们首先从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动手能力几方面入手,进行区域设置。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区域。如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相对贫泛,多数是单个独自玩耍,与同伴交流能力欠缺,因此,我们主要设置了“娃娃家”“小超市”“图书角”“涂鸦屋”“汽车组”等四五个主题。而中大班,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增强,设置的主题通常都是四到七个,而且每个主题的难度在小班基础上,逐一增大。中大班区域设置通常是“医院”“小舞台”“科学角”“建构角”“巧手屋”“图书屋”“美发室”等,这些区域设置,多数要求幼儿在活动中要互动交往,活动难度明显增大,幼儿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培养提升。

2 区域活动材料丰富、有梯度,材料投放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区域活动离不开适宜的物质材料,物质材料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物品,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区域活动材料一定要丰富,同时,要有梯度。同一年龄段,也应投放有梯度的材料,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孩子间存在个别差异,但他们的天地都是五彩缤纷的,所以我们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同时,材料投放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少到多原则。例如小班的“涂鸦屋”开始只放两到三种动物或花草让幼儿进行涂色,以后涂色种类逐渐增多,可过渡到三到四种,提高幼儿兴趣。到后来,不仅有涂色的内容,逐渐增加一些添画,甚至粘贴的内容,不断丰富材料,提升幼儿兴趣。同样建构区,开始可只用一到两种建构材料,逐渐丰富,增加到三到四种建构材料。年龄越小,建构材料越大,操作难度越小。年龄越大,建构材料越小,操作精准度越高,难度也越大。只有这样,投放的材料才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需要。

3 注重区域环境的创设,体现环境育人功效,合理利用空间设置区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根据区域主题,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丰富、舒适的区域活动环境,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其中。如表演区的环境创设。我们首先与幼儿一起搭建了表演舞台,制作表演广告宣传画,用废旧材料盒制作打击乐器、话筒、制作大量表演服装、头饰、草裙、等放置在表演区,并配备录音机,激发幼儿表演欲望,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表演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了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达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目标。让孩子看到这样的环境,就有参与其中的愿望,实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功效。

其次是各个区域的设置,应考虑安静与吵闹分开原则,如“表演区”“建构区”相对来说较嘈杂,而“图书角”“科学角”“手工区”相对较安静,就应当适当分开,避免互相干扰。做到合理设置区域位置。

4 区域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身份参与其中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区域设置时,教师尽量做到与孩子们共同商量讨论设置哪些区域。活动中,教师总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多观察孩子活动状况,适时参与活动中进行支持、引导。如小班幼儿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除了给娃娃煮饭、喂娃娃吃饭,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这时教师发现了,就启发幼儿:平常你爸爸妈妈带你到哪儿去玩了?带你买什么东西啦?孩子一听,哦,我可以带宝宝去逛超市,到图书店看图书,到外面转转。孩子又有了新的游戏内容。教师总是在看到幼儿继续玩游戏有一定的困难,无法继续深入游戏时,适时地出现在幼儿面前,给予恰当的启发、引导,而不是硬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去游戏,使孩子被动的接受安排,失去活动的意义。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参与活动,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干预幼儿,而是融入到活动中随机地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帮助他们解决棘手的问题,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5 区域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

区域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常规行为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常规习惯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区域活动就是乱糟糟,闹哄哄的,达不到区域活动应有的教育目标。首先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孩子一起制定区域活动规则,讨论怎样进入区域,制定各个区域活动里的规则。如怎样取、放、区域活动标识,每个区域进入多少人。什么时候不能再进入该区域,在图书角、科学角,说话声音应怎样,能不能大声喧哗,美工区活动后,材料应怎样摆放等等。通过长时间的引导、培养,孩子们规则意识逐渐加强,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都放低声音,小声交流,不去干扰别人。每次活动结束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分类收拾整理游戏材料,要是有谁没有把活动材料整理好,就会在游戏评价时受到同伴的批评。因此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达到了应有的教育目标。

6 重视区域活动评价,提升游戏质量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积极的活动评价。这种评价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对活动结果的优与劣的评价。评价同时也要让幼儿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我们说区域活动是孩子的自主学习活动,而老师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要促进孩子继续去学习,继续去探究。所以老师的评价应该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在每次活动评价中,教师都充分让幼儿谈谈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其他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还有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最感兴趣的事情,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就把问题说出来,发动全班幼儿一起来想办法,出主意,帮助解决。同时幼儿之间互相评价,也是一个幼儿相互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活动评价中,使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游戏得以继续发展,游戏质量得到提升。教师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反思,不断提升区域活动指导质量,达到区域活动目标。

综上所述,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重要的活动手段,是集体教育活动重要的补充和拓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要合理设置区域,丰富游戏材料,科学、循序渐进、有梯度的投放材料,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深化提高区域活动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区域活动创设的初探 篇2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探索,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所以区域环境的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兴趣 区域活动 游戏材料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材料、体验活动过程并获得知识经验的教学形式。

孩子在区域里自由选择材料无拘无束地探索游戏,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与控制的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隐性,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更是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协调者。怎样创设区域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幼儿自选的区域,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创设适合孩子发展的区域活动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兴趣。如创设“娃娃家”的游戏,收集红、黄、绿颜色的衣服配以相应颜色的头花、围巾,让女孩子给娃娃穿戴,从而达到巩固颜色的目的。这样对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游戏材料,让幼儿自选区域活动,满足幼儿的兴趣。

二、以幼儿的已有经验创设区域环境,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区域活动

1.引导自制活动材料,让幼儿成为活动创设的主人。

在环境创设中,自制活动材料是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给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参与空间和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创设环境的负担,不仅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到如何引导参与上,更能与环境增添情感交流。如在《交通工具博览会》的美工区,我提供彩纸让孩子折汽车、船等交通工具。睿睿举着折好的汽车:“老师,纸折的汽车站不住又不能跑,不好玩!”其他小朋友随声附和,活动气氛顿时减弱了。“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出会站、会跑的汽车呢?”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用硬的纸盒做。”“用旺仔牛奶罐做油罐车。”……商量决定回家收集材料自制玩具汽车。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带来了“胡萝卜汽车”“肥皂盒小轿车”“马铃薯吉普车”……陈鹤琴先生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到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们应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体验,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孩子需要的游戏材料。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天地,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趁机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

如在《SOS小超人》的主题活动中,对孩子们进行“哎呀,流血了”的教育活动时,孩子们对处理流血过程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区域活动,增设《医院》的角色游戏,添加了一些消过毒的药瓶子,并配上了医用棉球、口罩、纱布、针管等医生用具,幼儿玩起医生给病人包扎伤口的游戏。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快乐场所

《纲要》中说: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在区域活动中我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适时、适当的给予隐形指导,经常对幼儿的想法、行为、作品进行积极的肯定,让幼儿享受成功快乐。

比如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的益智区,提供各种图形卡片可无人问津,我便扮演成汽车设计师进入区域设计汽车,看到我拼装的图形汽车有些孩子进行模仿拼装。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鼓励表扬的动力下,这个原本幼儿不喜欢玩的游戏,吸引了众多的幼儿,孩子们好像插上想象的翅膀:警车、卡车、帆船、飞机、火箭……他们兴趣很浓,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快乐场所。

四、区域环境的设置用标志符号,使幼儿学会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控制和影响环境的能力,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兴趣,怎样使幼儿主动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呢?设计不同的区域标志牌,进入区域时看标志牌进入相应的区域,如《故事王国》语言区容纳五人就准备五个皇冠,表演区容纳六人就剪贴六双小脚丫,用标记暗示容纳幼儿人数,从而帮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实现自我管理控制的能力。

语言区域创设 篇3

农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园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校园内外到处充满着绿意,鸟语花香,好不惬意,小朋友有很多机会和大自然相处。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可以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亲近、拥抱大自然,她的资源可以让农村幼儿园广泛运用,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化区域活动呢?

一、挖掘本土自然资源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早已熟悉适应,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运用到区域中来充实教学活动,以满足幼儿对区域活动的要求。

1.科学活动区中自然资源的运用

学校里一般都会设置种植园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带领幼儿去浇浇水、施施肥、松松土、除除草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 在无形的操作和探索中了解植物的生长。除了校园种植区域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班级种植区域。小班幼儿以认识为主,我们可以投放不同的植物,让幼儿认识植物的名称、特点;中班可以让幼儿简易地观察,如,可以将一盆植物长时间朝着向阳方向,让幼儿观察其生长方向,再将它转换方向背阴生长,让幼儿再次观察生长方向的变化;大班幼儿可以深入了解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的过程,如:水里、土里等。

在饲养角里,小朋友都会带来一些农村中常见的小动物,如: 小蝌蚪、螺蛳、螃蟹、河蚌、黄皮鱼等等。通过观察和饲养,渐渐的幼儿和它们就建立了友好的感情,一些问题也随着产生: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螃蟹为什么都会掉壳?为什么黄皮鱼永远长不大?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小朋友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懂得了应该如何照顾它们,并学到了知识。

2.美工活动区中自然资源的运用

在农村,瓜果蔬菜、蔬果种子随处可见、随地可取,其实它们都是美工区的丰富资源,比如:春天,我可以把找到的各种漂亮蝴蝶做成标本;夏天,我们可以把形态各异的瓜果蔬菜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装饰成瓜果娃娃;秋天,我们可以用各类种子做一做种子贴画或串珠等;冬天,我们可以用捡来的树枝编扎成各种相框,放上幼儿的美术作品来装饰班级环境。

3.建构活动区中自然资源的运用

活动材料是否合理,是否丰富,与幼儿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在建构区里,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农村常见的自然物作为辅助材料,如,树枝、沙土、石子。在“小小建筑师”的精心创造中,一个个惊喜不断出现,如,树枝做成了院子的栅栏,泥巴做成了一辆漂亮的汽车,石子铺成了一条乡间小路等。在一个个拼搭活动中幼儿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挖掘本土游戏资源

民间游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这正是我们最需要开发的游戏资源,比如我们可以用农村最常见也最不起眼的泥巴来捏出各种形状,如,让幼儿“搓圆子”“包饺子”“建房子”“做杯子”等,通过捏一捏、玩一玩,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挖掘废旧物品资源

农村幼儿园由于经费问题,各区域的材料可能会有所短缺,其实在农村有很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角色区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碎布头、毛绒为娃娃家做布娃娃,为蔬果店做各种水果蔬菜,为点心店制作香肠、面条、饺子等食物;手工区可以用废纸来做花盆、飞碟等,用旧毛线编织;生活区中可以带来一些废旧衣物让小班孩子学习如何扣纽扣、拉拉链;表演区中,可以用一些废旧纸盒制作出话筒、架子鼓、钢琴等表演用具。一件件废旧物品经过加工后都能变成有趣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既省钱又能循环使用为环保做贡献,真是一举两得。

四、挖掘家长资源

家长资源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园合作不但能加强与教师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校活动,也能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讨论开展怎样的本土区域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对本土文化和本土材料的有效利用, 并请家长帮助收集有关区域活动的本土材料。比如,在“扇子加工厂”区域中,家长帮助收集了扇子半成品,让大班幼儿进行扇骨的安装、扇面的粘贴,让中班幼儿进行扇面的装饰。

利用家乡资源创设特色区域活动 篇4

关键词:家乡资源;特色;区域活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9-1

在实践中探索让家乡特色融入区域活动的策略,从环境的创设到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我们将符合幼儿认知和情感需要的家乡文化在不同区域中巧妙地融入,让它们发挥不同的教育功效,让区域活动常玩常新。

一、多种途径收集乡土材料,满足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

1.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去。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带着孩子去苇塘欣赏芦苇,在芦苇丛边嬉戏,一起摘回芦叶、芦花,并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整理制作,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芦苇作品。

2.通过家长收集。

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价值,让他们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稻草、麦秆、豆子、蟹壳……他们在生活中细心地收集、提供,是特色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此外,我们通过开展“爱家乡”亲子手工制作比赛,充分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我们还会不定期地邀请有相关特长的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包粽子、编草鞋等制作活动,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3.通过社会收集。

我们充分利用芦苇荡风景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参观、讲述对幼儿进行粗浅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游戏素材充实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让家乡特色进一步展现。

二、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家乡特色的环境氛围

我们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纯朴自然或经过艺术改造的作品,有目的、有层次地悬挂、陈设。如走廊中,精心布置悬挂的蓝印花布制品、芦苇编织让人心神荡漾;墙上张贴着幼儿的印染作品、芦苇画、蟹壳画,秀美与稚拙,自然融合;芦苇荡实践活动掠影和有代表性的本土风光也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走进教室,还可以看到利用树叶、稻草、蟹壳等材料进行装扮的主题环境。富有特色和情趣的区域环境给予幼儿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巧妙融入,开放有家乡特色的活动区域

沙家浜丰富的物产资源、旅游景观和古朴的民俗文化为我们的区域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由此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区域,包括特色区及学习性游戏区域(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等),下面笔者将对乡土资源在区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1.家乡资源在建构区的运用。

在原来的建构区中,我们只投放了少量的单元积木和插塑积木,幼儿玩过不久便兴味索然。后来我们增添了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辅助材料,如芦苇杆、芦花、木片、竹棒、鹅卵石、贝壳、渔网、柴草等自然材料或废旧物。在大班主题建构“绿色老街”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单元积木及辅助材料,搭建出一幢幢特色建筑。在孩子们手中,鹅卵石铺成了蜿蜒小道,芦苇杆架起成了独木桥,芦花点缀了房屋,小木片成了茶馆中的桌椅……合适的辅助材料不仅弥补了资源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幼儿利用建构物进行象征性游戏的兴趣,丰富了想象和建构的主题。

2.家乡资源在美工区的运用。

我们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美工区活动,有印染、芦苇制作、彩绘等。如印染区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习用蜡染法设计、渲染蓝印花布,感受水乡的文化特色;芦苇制作区中,孩子们或用芦苇进行简单的编织活动,或用芦苇叶包粽子,或用芦苇花扎制小扫帚,或制作芦苇拼贴画;彩绘区中,孩子们利用蟹壳、贝壳、石头甚至酒瓮等进行彩绘活动,让朴实无华的材料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3.家乡资源在科学区的运用。

绽于枝头的花朵、塘中嬉戏的鱼虾蟹……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探索“沉浮”的活动中,我们事先收集了芦苇叶、石子、小木片、稻草等材料,进行游戏时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把小石子放在芦苇叶上,使小石子浮起来;有的在木片上放些石子,使木头沉下去……有趣的自然物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

乡土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还不仅停留在自然知识阶段,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比如我们将传统的小石磨搬进探索区,向孩子演示豆浆的制作过程,并请幼儿自己尝试操作小石磨,初步感知石墨的工作原理,感受古老而精妙的智慧。

4.彰显特色的民俗文化区。

我们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了传统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如石墨、草鞋、筛子、芦席、茶具等,创设了“民俗文化认知区”。幼儿在欣赏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用具的名称、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感受到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我们还开辟了“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布置了魅力芦苇荡的照片,由孩子们自己担任图片讲解员,做旅游图片介绍,介绍芦苇荡风景区的美景甚至芦苇丛中军民抗战的故事。活动中,孩子们能把自己所知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丰富家乡文化的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研究 篇5

一为了活动有序开展, 创建规则意识

小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无规则意识, 因此老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时要有耐心。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让幼儿受到有形和隐形提示的熏陶而逐步形成规则, 幼儿的规则教育不但是培养他们社会化的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他们发展自身的一种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不会使活动开展受到管束, 相反还会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序、自由、和谐。

1. 让环境会说话

根据设计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并有兴趣地遵循区域中的规则。如在区域中画的标志小脚丫是引导幼儿怎样把鞋子摆好的暗示。为了让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还让其愿意接受, 应把传统枯燥无趣的规则管理以一种游戏、轻松化的方式展现。此外, 为了让幼儿能自主性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那么改变幼儿的学习方法, 为幼儿建立规则是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在区域活动中的墙面上张贴规则的图示, 如阅读区及建构区的墙面上贴读书安静、爱惜图书及各种道路、建筑的搭建等标志。

2. 入区方式情趣化

为了吸引幼儿, 小班组每个班都按照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创作了不仅生动简单、直观的表现方式, 又具有本班特点, 并且用情趣化的进区形式来促使幼儿带着积极且愉快的心情自主的进入区域活动中。

如幼儿小一班的进区方式是根据区域的不同颜色及表情的插卡来选择, 然后把插卡对应着区角标志旁边用吸管做成的插孔里插上, 如此多少插孔就表示这个区域的人数。小二班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挂挂卡, 则让人有一种比较直观的印象, 动物卡通形象的不一样就代表着区域的不同, 幼儿通过挂挂卡的选择而进入到相对应的标志区域开展活动, 这种方式对小班的小朋友而言既浅显又容易接受。

二小班区域活动前提出规则标准

之所以区域活动特别受幼儿喜欢, 是因为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集体上课形式, 且充分展现了以幼儿为主体, 重视幼儿活动自主性, 以内容多元化及小组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来达到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主要是通过直觉和具体方面去了解规则、明辨是非、分析事物。所以,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遵守怎样规则, 活动中要怎么做, 在活动开始以前要跟幼儿提出具体合理的标准。提出规则不仅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而且规则的不同要采纳不同的方式让幼儿了解:

1. 具体强调规则统一

开展区域活动前要让幼儿了解今天有哪些区域开设, 让幼儿对所有区域的标志都有感性认识, 防止寻找时迷茫地等待。同时要让幼儿对有些统一规则有个认识, 如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实行插牌选区, 活动中要注意安静、不能随意走动, 要爱惜区域材料, 做到轻拿轻放, 结束号令响起就得立刻结束操作, 把材料整理收拾好。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把规则转化为行动, 就需要老师每次在活动开展前把前次活动的情况总结一下, 注意强调需改进的问题, 促使幼儿尽力按照规则去做。

2. 具体强调个别规则

不仅有统一规则, 而且区域的不同其规则也就不同, 由此, 还要根据活动区域的特点安排规则, 根据有些隐性的提示及材料的限制来约束幼儿。如为了显示区域同时有几个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就可以在所有区域前画上小小的圆点或脚印等类似标志;在进入益智区域活动时要按照序号、标记取材料;进入生活区域时必须要根据提示:先洗手, 再系围裙才可开始操作等。如此既可降低集体讲解这些隐性的浪费, 又可以培养幼儿学会观察、归纳和总结活动规则, 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小班区域活动过后要进行规则要求评价

区域活动以后的评价, 不但有助于幼儿活动方式得到调节改进, 还能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欲望和需要。评价区域活动要根据情况而灵活运用, 同样能采取教师评价、个别评价、幼儿评价、师幼互评及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些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还常常会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 此时老师就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不仅如此, 老师还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及进步, 并鼓励他们发扬优点, 同时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指出来, 引导他们改正缺点, 争取进步。在进行评价时, 先要肯定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努力争取所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 为了提高幼儿规则意识, 激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要让幼儿对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有更明确的了解, 通过讨论与分析来了解好在哪里, 还有哪些没有做好。

在对最佳区域进行评价时, 以及操作最认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安静与成果最明显、材料收拾整理最好的等评选, 都可以采取教师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选的过程中, 不但能让幼儿感受到经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所获得成功的欢乐, 还能让他们建立更大的自信与满足, 调动他们再次活动的愿望, 从而提高规则意识。

四结束语

小班区域活动规则的培养, 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不仅重视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而且还要有耐心, 通过在活动区域中建立有形和隐形的提示的结合, 以及活动过后的评价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为了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规则, 那么就需要对培养幼儿活动规则中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好, 重视幼儿的需要, 做好坚持不懈的教育方式, 才能达到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的效果。

摘要:活动规则存在于幼儿园大小活动中, 主要是为了帮助维护幼儿安全纪律, 对于教师而言, 这些活动规则能够维护区域活动时的秩序, 有一定的管理价值;然而对于幼儿而言, 活动规则还占据着育人价值, 主要表现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活动规则能教育幼儿社会正义感、安全感及自控力三个方面的发展。在小班区域活动中, 规则是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没有活动规则就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如此, 本文就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活动规则,区域活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1]陈群.透视人文关怀在幼儿园班级规则中的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路径探析 篇6

在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区域特质的明晰、区域的合理布局以及材料的适宜投放, 成为区域环境创设的主要操作路径。

1. 明晰区域特质, 量体裁衣

在幼儿园中, 对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数学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等, 每个区域又会因为各个区域特质不同而影响到教师对于区域设置数量和每个区域人数的考虑。教师要根据班级人数制定, 一般来说中大班7~9个区域, 其中角色游戏区1~2个, 小班5~6个, 其中角色游戏2~3个, 以此保证每个区域有5人或6人在游戏, 不拥挤、能互动。

即使是同一个游戏区域, 在游戏的内容深度上也会因年龄段有所差别。以角色区为例, 大班一般开展超市、服装店等角色游戏, 学习物品分类摆放、简单价格计算、角色扮演语言交往。中班有各种美食店、美容美发店等以动手制作、语言交往的角色扮演来再现生活场景。小班通常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娃娃家和医院, 模仿角色的动作、表演。

2. 设置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

区域的合理布局对幼儿区域活动时是否方便、受干扰与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区域布局时,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动静分开:活动量大、音响效果强的区域与安静、专注的区域相对分离。如表演区、运动区与科学区、阅读区相对隔离, 以免互相干扰, 又要兼顾区域间的互动。2兼顾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某种前后、因果联系, 相对集中方便互动。如银行旁边设置超市或服装店, 取钱后进行消费。3就地取材:课程中人手一份的活动材料与区域中投放的一定数量的其他材料有机整合, 方便取用。4区域标识:清晰标识性的环境有区域牌、区域标识等, 特定的环境有人数提示、情境提示、操作提示。

3. 提供操作材料, 多元互动

材料是决定幼儿在区域中能否活动起来以及活动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在对区域特质进行明晰, 并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后, 教师要开始思考各个区域材料投放的问题。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立足幼儿, 更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材料的生态性。材料的生态性降低了课程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成本, 同时使幼儿的活动体现出物体结构的特征, 如奶粉罐、牛奶桶、报纸、废旧笔芯、水果网兜、硬板纸、废旧的电动玩具等。

(2) 材料的情感性。要力求将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和有意义的信息融入材料中, 赋予区域角色材料鲜活、生动的情感意义, 如大型风景图片, 对好朋友的照片打印、塑封、拆分进行拼图。

(3) 材料的多元性。尊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首先需要投放材料应尽可能多元, 如价值上的多元, 其次是玩法上的多元, 因此要多提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

(4) 材料的低结构化。低结构材料是自由开放式投放的材料, 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建议多使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或原始材料。

(5) 材料的替代性。在高水平的游戏中, 幼儿经常会使用一种物体去代表另一种物体。幼儿能使用物体、行动语言来代表另外的东西, 这就是符号功能。

(6) 材料的开放性。开放的材料能使幼儿较少有挫败感, 有助于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积木、道具服装、书写工具, 可以使幼儿制作或搭建与游戏主题相关的道具, 以支持自己的游戏。

(7) 材料的变化性。定期更换游戏材料以及增加额外的材料, 能激发幼儿对某个区域产生更多的兴趣, 有助于幼儿进行多种多样的组合型游戏。

创设区域环境培养快乐幼儿 篇7

一、打造环境文化,营造幼儿快乐游戏的氛围

环境文化对于培养幼儿性格,构筑健康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长期以来,我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尤其着重打造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从教师仪表到一言一行,从班级管理到同伴关系等,都要求做到教育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力求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活动氛围里快乐游戏。在平时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墙饰,或向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的品德教育,或给幼儿提供进一步感知探究的源泉等。

二、投放丰富材料,提供幼儿快乐游戏的条件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利用搜集来的各类废旧材料通过创新加工制作成美观、实用、操作性强的教玩具。在材料投放上,注重做到三同要求:一是同一年龄,要求多层地材料。同一年龄幼儿在理解、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投放的材料应有一定难易差异,以让每个幼儿都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二是同类区域,要不同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相同名称的区域里要投放隐含不同教育价值的材料。三是同一材料,要求不同玩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达成多个教育目标。

三、拓展区域环境,延伸幼儿快乐游戏的空间

幼儿园坚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观察幼儿、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为此,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我在平时活动中注重将他们的作品展示,既美化了活动室,又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为了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我还动员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编网或隔断帘用于间隔两个区域,并在上面吊挂了图片、卡通头饰、幼儿手工作品等。立体空间的使用使幼儿游戏环境变得更加丰富,也有效地引发了幼儿与环境之间、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四、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幼儿快乐成长的桥梁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要健康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缺一不可。我通过两化建设,争取到了家长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支持和配合。一是家园活动制度化,通过开展家园活动,提供亲子体验平台,在班内设置了专门的家园活动区,比如理发店、超市、医院等。家长每日都可以自行安排和幼儿一起在区域里进行亲子游戏;家长每天都可以走进班级,了解孩子发展情况。同时,我班还定期举办“家园同乐”活动,邀请家长入园和孩子们同时游戏。二是家园联系常态化,建立家园手册,构建家园联系桥梁。

五、创新指导模式,提供幼儿快乐成长的保障

我在平时活动中形成了“观察为主”、“适时指导”、“记录评价”的区域活动指导模式。“观察为主”即重视“理解孩子的理解”,要求平时区域活动时重点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者,主要包括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尽量不要盲目地去干扰或打断孩子的游戏行为,以让孩子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去游戏。“适时指导”即平时要学会观察,不能随意干预幼儿游戏,但这并不代表要错失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当遇到以下情况时可以一个游戏者的角色参与指导。一是当孩子无所事事时,要采用参与策略;二是当孩子冲突升级时,要采用移情策略;三是当孩子不够自信时要采用表扬策略;四是当孩子离题万里时要采用问答指导策略。“记录评价”即随机填写《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从记录区域活动的一点一滴做起,记录教育日志,总结工作亮点,查找问题与不足。

上一篇:宏观经济的最大挑战下一篇:变输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