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训练(共12篇)
模式化训练 篇1
中考要来 了 , 新生也要 来了 , 面对试卷 , 许多老师 和学生仍然心虚地感到作文是试卷中的触礁地带。而且令人为难的是:大家总觉得听课时全懂, 动手时全蒙。怎么办呢?介绍给大家记叙文模式训练方法。大家可按照如下步骤:勾选适合自己的写作选项, 然后一步步地把自己的作文思路找出来并填充起来, 这是我对写作文时束手无策的学生的一种引导。
一、选题
先区分作文题类型, 命题、半命题、话题这三类选哪种好呢? 请勾选选题原则选项:
1.题 目 范 围 宽泛 :不易跑题 , 菜鸟首选 。
2.自 己 熟 悉 的 话 题 , 心中有素材 : 必选 , 有话说有感触易成功。
3.可以 写 出 新 角度 、新 思 路 :易出佳作得高分 , 鼓励选 。
二、审题
1.确定作文 题目的题眼 :题眼应该是中心词或中心短语确立文章是什么表达内容才可以立中心, 所以请勾选你分析出的本次作文的题眼:
a.人物。
b.类型事件。
c.情感道理。
d.客观环境。
2.勾 选 作 文 题目 限 定 的 写 作 范 围 :
a.时间 ;b.地点 ;c.对象 ;d.数量 ;e.人物关系 ;f.个人具体补充题目的限定。
只有这些都明确辨识清楚作文才会不跑题。
三、确立材料
1.勾 选 适 合 自 己 的材 料 来 源 :
a.有生活体验 , 有真情实感 , 优选项。
b.已读过类似事件材料 :更换角度和身份 , 融入自己感受和立意, 推荐选项。
c.编写新故事 , 新颖易加分 , 高分选项。
2.掌握挖灵 感的攻略 学会旧瓶装 新酒。
作文重复老故事不行, 但实在无事可写时不妨将老故事在内容关键处更换角度和立意思路再试试。举个题材老得恶心人的文章例子, 看看怎样变身吧。
话题范围:社会美德。旧题材:同学上车给老人让座。更改身份:残疾人让座, 一点点新意而已更改地址、道具:公园中残疾人为陌生老人赠水, 递药。脱离了原来旧框更改情节:残疾人行动不便地在公园里把忽然发病的老人扶到树下长椅, 买水递药, 别人提醒也不怕被讹, 还教老人外出时自我保护方法及健身经验。看不出原文了。主题更改:尽管社会上有不良现象, 但仍要传递爱相信爱。更改一定的语言运用:加入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烘托等, 并语言润色。新佳作诞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当你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时候 (陈旧题材万万不要写) , 老题材就是新题材的灵感源泉。再总结以上化腐朽为神奇的捷径:更改原有材料的时间、地点、所用道具、人物身份性格等个人特点、人物间关系。更改时要注意向新文章的中心靠拢。这样一来, 就不怕材料可写了。这还有另一个作用:我们可以把读过的优秀文章再创造成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四、点题
有以下两方面要了解:
a. 确定事件发展的哪个情节片段为突出中心的高潮点 ( 这是要大肆渲染集中表达的地带 ) , 请概括高潮处情节片段_________。
b.设计集中表达的手段 :手段就是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记住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渲染和描写, 此处是判断文章优劣的关键点, 也是能否突出文章中心的关键。
推荐手法:
a.表达方式运用 :加入抒情议论等 , 突出事件中心片段的表达力度以突出或点明中心。
b.采用多种描写手段 :使叙述生动细致感人。勾选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侧面描写衬托突出;五种人物描写应用于哪些人物身上细致刻画;突出中心的关键词或句注意重复或突出强调, 备注关键词句________。
五、布局谋篇
学生先学会基本模式, 之后可以放弃自由创作。布局时只要突出中心, 不喧宾夺主地跑题就行。最初基本模式:
1.开 头 : 三四行 ( 勾选开头形式 ) , 最初必须点题 , 引出下文。
2.中 间 叙 事 段 :按 小说开端5行 , 发 展5行 , 高 潮10至15行 , 结局5行完成情节叙述。
3.结 尾 :三 四行 (勾选结尾形式 ) , 强化或深化中心 。
按照每行20字的作文纸来写, 这样就完成了800字左右的文章, 完全符合中考要求。
六、谈谈语言
人靠衣服马靠鞍, 作文的语言之美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法宝。精彩丰富的语言要靠平时多读多积累, 写作时才会才思敏捷, 好词好句不经意间就“溜达”出来。即使没溜达出来, 创造写作时也可以紧急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和好的开头结尾, 然后仿写或更改挪用 (这样以后就容易学会自创佳句了) , 这是解决语言贫乏无味的捷径。
七、推荐开头方式
1. 开 门 见 山 式 : 好 处 : 直 接 扣 题 , 无 废 话 , 有 简 洁 利 落 之美, 写作难度:弱。
2. 直入情境 式 : 如《羚羊木雕》 开头的好处 : 故事感强 , 文体色彩鲜明, 常常倒叙行文起伏引人。写作难度:中, 但易学易会。
3.文 采 飞 扬 式 :多应用修辞 、富有文采的语言及哲理句扣题。 写作难度:中上。 攻克攻略:积累背诵然后仿写。
4.情境创设式 :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创设优美情境 , 情景交融引入正文。写作难度:上。攻克攻略:描绘适合文章情感主题的优美情境, 情景交融, 将文章中的情感流露出来。最初快速上手方法:背诵仿写。
八、推荐结尾方式
1.必 用 手 法 :首 尾呼应 , 点题 。
2.常见又好 用的结尾方式 :
a.抒情或议论直接点明中心式 , 力求写出哲理句。
b.文采飞扬式 :文采好 , 呼应开头点明中心。
c.抒情警世式 :突出文章情感 , 点中心 , 提希望或警示。
d.情境余味式 : 呼应开头情境 , 含蓄点明深化中心 , 回味无穷 (与上文第七项d类型开头相搭配最好) 。
以上程序, 虽然只是一种尝试训练, 但只要写作时多用心, 就会在写作之路上加速前行。
最后, 送大家一个写作文时片刻莫忘的自我提醒作总结:确立材料思所感 (文章要有主题, 这是文章的灵魂。 ) , 中心一路亮闪闪 (时刻不要忘记中心, 用重复题眼词语强制性不跑题。 ) , 多角度描写细刻画 (是使文章增色提亮的必要手段。 ) , 开头结尾要抢眼。 (是瞬间打动人、吸引读者或阅卷老师注意力的加分处。 ) 。
模式化训练 篇2
初中语文尝试训练模式初探山东省平度市蟠桃镇第一中学 王友平
我们进行了《以尝试训练为主线,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质》的课题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它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面向了全体学生,达到了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初探初中语文教读课的尝试模式
根据尝试理论的精神和教读课文的要求,把教读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八步:即课前预习──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小结。现将八步大致作以介绍:
第一步,课前预习。这是感知课文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这一步让学生根据提示、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先整体粗略地感知课文,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第二步,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出示尝试题和深度练习的基础,一是对课前预习进行必要的检验,一是复习在教读课中可能出现,需要用旧的基础知识,以旧引新,促使旧知识在解决新知识中起到迁移作用,以便尝试练习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出示尝试题。教师根据教材的体裁特点和教学重点,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出尝试的题目,使学生有的放矢的练习。
第四步,尝试练习。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尝试题和预习检查的情况,再次自学课文,进行尝试练习。
第五步,学生讨论。学生尝试练习结束后,检查学生的尝试情况,对于学生尝试结果,教师无需急于答复,先让学生三三两两的讨论,追究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加深对尝试题的认识。在这一步可激发学生,创设课堂高潮。
第六步,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是根距学生尝试练习和讨论时反馈,围绕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进行的。做到解决重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认识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要依距尝试练习的情况科学的设置通常要分成基础和能力两类,以照顾层次不同的学生,渗透层次教学思想。
第八步,尝试教学小结。这一步,一是对尝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一是对教材知识作结,完整的课型要练习写作,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八步体现了“先试”的原则,围绕这一原则,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二、对初中教读课尝试教学过程中几个环节的处理
1.对尝试准备环节的处理。我在教学中将单纯复习练习旧知识发展为三层内容:(1)导入新课;(2
模式化训练 篇3
【关键词】 模式训练法 实践指导 个体特征 缺陷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113-01
1. 模式训练法概述
1.1模式训练法简介
模式训练法是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中的一种,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其操作程序为:(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4)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5)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6)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7)引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如图1所示: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模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动评定结果了解运动员的现实情况,修正训练计划的相应环节或教练员的指导方案。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模型的预定目标。
前苏联著名田径教练员佩特罗夫斯基(1968)首次成功地把控制论应用到田径训练实践中,他依靠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了一个新的训练方法——模式训练法。我国体育界对控制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8年太原工学院史广文同志在数学工作者的帮助下,首次从数学分析的角度出发,应用正态分布理论和梯度概率函数探讨了建立体育运动模型和实施模拟训练法等问题,并于1979年完成了《体育控制论初探》一文。
1.2我国现行模式训练法实践应用及研究方法简述
我国现行模式训练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找出了运动训练专项成绩有关或与某一专项竞技能力有关的各种因素作相关或聚类分析,根据分析获取与之相关的因素,再根据优秀运动员的因素数值或训练对象的因素数据建立回归方程。
2. 现行模式训练法实践应用及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2.1模式训练法所获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的途径和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2.1.1所获影响因素的非全面性
每个训练对象都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等方面的特征。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发育状况及个人的生物节律,心理学特征包括气质、个性及参加训练的动机等,社会学特征包括家庭状况、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同一训练对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素质呈现出自然增长阶段性和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等特征,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或某一专项竞技能力。人体运动时的整体机能表现是建立在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机能活动的密切协调配合基础之上的。
2.1.2所获各种因素的非合理性
由于受隐蔽性和不可测量性的限制,现行模式训练法研究模式建立的各因素出现了重叠、交叉和片面等错误,如:作为弹跳力发展的数学模型因素有连续纵跳和原地弹跳,两者的用力顺序、发力肌肉、工作方式等都相同,其区别在于连续纵跳反映运动耐力。两者作为发展弹跳力模式因素,其不同性值得怀疑。其次,相关性不能代替因果关系。
2.2模式训练法建立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的缺乏与不足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没人能分清某一运动员在某一阶段竞技能力的提高或提高的快慢是由于训练效应还是由于生长发育引起的自然增长效应。模式训练法没有考虑到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速度与年龄的关系。竞技能力主要是从遗传因素、训练效应及生活效应所获得,其总体趋势应是如图A所示,其发展规律阶段划分与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相同。如果以模式训练法确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速度,则是一个平稳的、均匀的发展过程(如图B)。显然模式训练法模式建立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有缺陷与不足。
2.3模式训练法对发展运动训练对象个体性特征的缺陷与不足
模式训练法模式的建立、检查评定、调节指令,都是为了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从而提高改进训练对象的不足,但是也正是由于模式的限制,对于发展训练对象个性特点,发扬自己的长处则显得认识不足,避短而不能扬长。
3. 结论与建议
3.1由于每个运动训练对象都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等方面的特征,及大部分影响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多样性、综合性、隐蔽性、不可测量性,运动训练模式建立所取因素难以全面。
3.2受隐蔽性和不可测量性因素的限制,现行运动训练模式法各因素出现重叠、交叉片面等错误。其模式因素与竞技能力的相关分析不能代替因果关系,所以所获因素不合理。
3.3模式训练法各因素数据来源于优秀或著名运动员及训练对象本人的某一阶段值。受竞技能力提高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及竞技能力提高速度与年龄关系的影响,模式训练法模式建立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有缺陷与不足。
朗诵技能训练模式 篇4
一.普通话语音训练
普通话语音训练, 是提高学生朗诵技能的第一步。既要进行声调、声母、韵母、音变训练, 更要讲究科学方法。
1.普通话四声调训练。夸张四声训练法, 选择“清正廉洁、英明果断”等词语, 让学生大声反复练读, 体验四声调发音技巧。
2.普通话声母训练。采用声旁类推法, 由学生选取平舌音与翘舌音、唇齿音与舌根音为声旁的字, 做成声旁类推卡片, 记忆练习, 掌握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普通话韵母训练。采用“辨音诗”练读记忆法, 例如把“en”韵母代表声旁编成诗歌“怎肯轻言愤世, 说甚看破红尘, 无病呻吟何其益, 空负好时辰。问人生真谛何在?奋进是根本!”, 让学生进行在有趣的记忆中, 掌握前后鼻韵母发音规律, 克服发音缺陷。
4.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轻声、儿化、“一”、“不”、上声和语气词“啊”等变调训练, 内容复杂, 采用词语听辨、绕口令练读等方法, 让学生掌握语流音变规律。
二.科学发声技能训练
提高朗诵技能, 既要会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也要掌握科学发声技巧, 使语音既准确、清晰, 又响亮、圆润, 具有一定的磁力。
1.呼吸气技巧训练。朗诵表达中的亮度、力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 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和呼吸方式。采用意念吸气、喊人呼气训练法。例如, 以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人名“张红”、“王京”等, 让学生由近渐远或由远渐进地呼喊, 达到气息控制之目的。
2.共鸣控制训练
(1) 口腔共鸣训练, 采用单韵母i、u、e、o发声, 把声音从喉咙中“吊”出来, 使其能“站得住”。
(2) 胸腔共鸣训练, 选一句话, 先用低调说, 再一级一级地升高, 然后再一级一级地下降, 体会胸腔共鸣的加强。
(3) 鼻腔共鸣训练, 做半打哈欠状打开牙关, 提起上腭, 再缓缓闭拢。
三.良好心理素质训练
朗诵是一种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 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 除了要求朗诵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表达能力之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应多想办法进行心理训练, 使朗读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朗诵技能训练
朗诵技能训练, 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运用, 以及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副语言运用。
1.内部心理状态训练
(1) 抓“实词”, 朗诵句子。例如“天冷急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重点训练形象感受, 使句子中的“实词”刺激自己的视觉、触觉等感官, 在内心跳动起来, 形成“内心现象”, 并透过白纸黑字, 产生视觉想象, 看到“雪花、天黑”, 从而感到“冷极了”。
(2) 抓情感基调, 朗诵作品片段。例如“……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 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重点训练内在语运用, 使反义的内在语在文字下面滚动, 再现小女孩因冻饿而死的悲惨结局。
2.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听范读, 指出停顿和重音所在的位置。例如“……但他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 但又不能写成。” (陶铸《松树的风格》) 体验“久久”后的停顿, 是为了把听者带入过去;“不忘”后的停顿, 是为了使听者进入遐想;“当时”两字重读, 是把听者从遐想中带回现实。
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篇5
(一)——总分式
一、写作步骤:
“总——分——总”式,这是总分式的完整式。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一一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做出结论”。
二、范文借鉴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有一个农村女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苦恼。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让这个学生为他们在电视上做广告,说是因服了他们生产的补脑液才思敏捷,考出了好成绩。这个学生断然拒绝,因为她家庭贫困,从未喝过什么补脑液。
诚实就是财富
成绩优异但交不起学费的女大学生,断然拒绝了一家生产健脑液的企业愿出万元资助但要为其做虚假宣传广告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喝过。“我从来没有喝过!”这句简单的话反映了这位女学生诚实洁白的内心世界。那么,什么是诚实呢?我认为诚实就是言行与思想的一致。它既表现为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办事与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总)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分)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整体的细胞,他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存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要在整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关键便是以诚待人。我们都无法想象如何与一个满嘴假话的人共处;同样,我们付出自己真诚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友谊。而当今,许多人在金钱的冲击下,为物欲所蔽,为达到个人目的,整日戴着虚假的面具。当他们为日益鼓起的腰包沾沾自喜时,却不知已经失去了诚实——这做人的根本,这最宝贵的财富。
诚实是处事的原则。(分)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就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和理清问题的脉络。离开了这一点,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谈不上把问题解决好。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相反,歪曲事实、隐瞒真相就等于一事无成。对于一个要生存、图发展的人来说,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诚实也是求知的惟一途径:(分)我们求取知识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而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而诚实便是获得真知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凡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但他却勇于提出任何一个别人看来近似愚昧的问题。东晋文学家左思对于自己的文章也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他们,我们有些同学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对于疑难问题,不肯钻研,强不知以为知。这种行为显得可悲可笑。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造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那位诚实的女学生也许无法踏入大学的殿堂,也许一生都很贫穷,但她拥有诚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便是个富翁——因为,诚实就是财富。(总)
思路点拨
本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式的结构方式,从材料中抓住“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一关键句子,引出所要论述的话题——诚实,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诠释诚实的涵义。
首先,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其次,诚实又是处事的原则;诚实也是求知的唯一的途径。最后,总结“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诚实就是财富!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每一自然段先提出分论点,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让人一目了然 写作训练
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有个洋人要做西服,他拿西服样子给中国裁缝,几天后新西服做好了。西洋人一看,中国裁缝仿造得惟妙惟肖。但翻到后面,突然发现挖去一块,又补了一块。西洋人感到奇怪,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裁缝说:“我是完全照你的样式做的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旧西服后面有个补丁。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结构为总分式的议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二)——并列式
命题人:何龙
一、并列式模式结构
(一):分论点并列式 写作步骤:
1、首先提出一个论证总题却不确定论点
2、在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 具体要求:
1、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4、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例文:
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
他是个亿万富翁,他有个幸福快乐美满的家庭,他有权有势有名有利„„多么令人羡慕。一般人认为所谓的幸福人生,总是如此,却忽略了故事背后往往都是那么矛盾、无奈、无助。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互相探讨一下。(不确定论点)
由于世间没有一件东西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穷一生之力去追求的「幸福」也是一样,故此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首要条件就是知足。(分论点1)虽然我百病丛生,面对着人生的种种障碍,但我有温饱,在家有父母疼,在校有老师爱,无论处于任何角落,都有人支持和爱护。这一切均令我感到庆幸和满足,因为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可拥有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常乐,何尝不是幸福呢!
正因为幸福不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分论点2)尽管一切美好的事物,我能听得见,但并不等于永恒,因为我的病情会恶化,也许世界上可能又多了一位海伦凯勒。我要把握现在,珍惜每个现在,尽情去听去看,把世上所有最好的全记在脑里,留在心里,才不会虚度,枉过一生。若真是成了聋子、瞎子,还有美好片段回忆着。
然而,人生苦短,不如意的事的确十常八九,如果我们能不斤斤计较,不执着,(分论点3)那该多好。正如李白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心目中的尽欢是指无忧无虑,陶醉在亲情和师生情里,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例如听文章录音带、写作、放开肚皮大吃母亲做的菜,简直是人生一大享受。
我经历过大小不同的手术,才领悟到要克服和战胜障碍,(分论点4)背后一定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坚持,当痛苦过后,得到一份成功和满足感,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幸福。总的来说,知足者,高枕无忧;珍惜者,无遗憾;不斤斤计较,不执着及有颗克服困难和痛苦之心者,人生可以过得多姿多采啊!
还有许多因素都足以令人生幸福,例如,尽责尽心、爱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幸福人生操纵在我们手上,我不容许我的人生过得不快乐、不幸福。要不然生存又有何意义?我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就是这样,你们又如何呢?(总结)
二、并列式模式结构
(二):分论据并列式 写作基本要求:
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例一 题目:《谈骨气》
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并列论据:(1)齐人不食嗟来之食;
(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3)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例二:题目:专心致志是成功的秘诀。中心论点:专心致志是成功的秘诀。
并列论据:(1)、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一次在旅馆里向肖邦学习演奏,突然发生火警,人们夺路而逃。大火扑灭后,人们重返室里,一个仍在演奏,一个仍在凝神倾听,他们对刚才的一切一无所知。
(2)、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想到一个题目,他掏出粉笔,在前面的“黑板”上演算起来。“黑板”动起来,他就追随着演算,直到追不上了,才发现“黑板”是马车车厢的背面。
(3)、陈毅元帅某次在亲戚家做客,大家闲谈时,他躲到主人书房里读书。主人捧来糍粑和砂糖给他吃,他用糍粑沾墨吃,直到大家发现他满嘴是墨时,他才恍然大悟。例文:(略)
三、作文训练:
题目:
1、生命的价值(分论点并列式)。
2、逸豫可以亡身(分论据并列式)。要求:
1、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完成作文。
2、文体:议论文。
3、结构模式:并列式。
4、800字左右。
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三)——对照式 对照式的基本结构:
1、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2、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一、基本结构
(一):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例一:题目:《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 中心论点:不团结就要被欺侮。
正面:内耗惨重,一盘散沙,致使泱泱大国惨糟日寇蹂躏。
反面:全民族空前团结,打败了侵略者,使我们的民族获得了新生。总结:只要我们能够精诚团结,就永远不会受人家欺侮。例二:题目:《苦难是一种财富》 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种财富。
正面: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的磨练。(勾践卧薪尝胆)
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总结:苦难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的超人的勇气。例文: 在人生的岔路口
没有人在笔直的大路上迷路,让我们失去方向的都是岔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决定我们是否迷失的,是我们心灵的选择。(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为了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蹒跚的第一步,就注定有许多岔路口在往后的岁月里等待着我们。人生的路很长,面对选择,我们的心灵要坚强。
有些人能一直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母亲把“精忠报国”刺在岳飞背上,这烙印便一直引领他走向光明的方向。岳飞不为外物迷惑,他短暂的一生里有坚如磐石的信念,(甚至)面临苟活与真理的选择,他也毫不犹豫地踏上后一条路。透过历史的明镜,我们看到他心灵高贵的选择。(正面论据)
有些人也许一念之差误入歧途,却得幸有人拉他回头。当蔺相如选择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仅自己踏上正确的路途,也让廉颇一度迷失的心幡然醒悟。将相和的故事让后人在两个岔路口看见熠熠生辉的足印。(正面论据)
有些人却不幸在失足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商纣王选择了美人的笑靥而弃江山于不顾,慈禧太后为了王朝的苟延残喘而将民族的尊严送给外族去践踏,那些短视的人们作出的选择,留给后世的,除了一个轻蔑的嘲笑,更有太多沉痛的思考。(反面论据)
是非对错,全在心灵的一个选择,我们看着前人的选择,也在思索着自己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枚指南针,它告诉我们应走的方向。可怕的是心中太多割舍不下的东西掩埋了它,让我们找它不到,又或是名利的沙砾模糊了它的刻度,让我们分辩不清。不要让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羁绊自己的脚步,也不要让浮名小利的沙子钻进自己的眼睛。人生的旅程坎坷而又漫长,不要被装点得富丽堂皇的歧路迷惑,也不要畏惧正道上满布的荆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记得拿出心中的指南针,它会指明通往真理的方向,那个方向,就是我们心灵最睿智的选择。(总结)
那么,就迎向人生所有的岔路口,大步流星地奔向辉煌吧。
二、基本结构
(二):破立结合: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例:题目:《知足常乐》
中心论点:知足常乐。
1、知足常乐这句话常受世人错误的非议,现在我要为它昭雪了。(先正面论述)
2、驳“不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在物质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反驳)
3、界定“知足者”的内涵:“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辨证分析肯定“知足常乐”)
5、虽然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并不多,但“知足常乐”的确是至理名言。(总结)例文(略)作文训练
一、题目:节俭是一种美德
二、话题: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们既要懂得拼搏与竞争,又要学会交流与合作。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个新的课题。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任选上面其中一题进行作文,文体必须是对照式的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四)——层进式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一、基本结构
(一):论述了“为什么”后,进一步指出“怎么样”。例:《谈克制》 中心论点:要克制。(1)为什么要克制?
在广泛的人际关系中,随时保持克制的态度能够创造和谐的气氛,顺利进行交往,有效解决问题。
当人们发生利害冲突时,克制常可以显出其独特的魅力。(2)怎样做到“克制”?
沉默,是克制的妙法。例文(略)
二、基本结构
(二): 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例: 《十九年的启示》
(1)晋文公逃亡奔波十九年,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政治才干,成为五霸之一。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备极煎熬仍然手持汉节。
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才写成资治通鉴。
归纳:崎岖本是征人路,怀志无须怕磨难。
(2)在建设四化的管理征途中,艰难困苦在所难免,有志者应不怕磨难。参照例文:
贵在坚持
有两个人结伴横过沙漠。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没水喝,不能行动。同伴给他一支手枪,五颗子弹,嘱咐他过了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让他能辨别方向,回来会合。过了8小时,同伴提着满壶清水带着骆驼商旅循枪声找来。结果只见到一具尸体,其头部被一颗子弹穿透了,手枪和五个弹壳草散落在死者周围。他自杀了,没有坚持到还有被救希望的最后一刻。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坚持,再坚持。
(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论做什么事情,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因为无论大小事情,从开始到终结都有一个过程,只有把全过程都按规定完成了,才是成功。不坚持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必然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大事要坚持,小事要坚持;耗时长的要坚持,耗时短的也要坚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了8年,解放战争打了3年,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每个人的学业,小学6年,中学6年,有的上了大学还需4年,没有坚持就不能毕业。不说这些大事,就说简单得如烧一壶开水,需要5分钟你烧了3分钟就熄火,春天去踏青,要走10里,你走了8里就回程,开水喝不上,美景也赏不成。
(初论坚持的重要意义。先说事理,再举例子。选例有大有小,综合起来就能说明所有的事。)
坚持,在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因为越接近成功越艰难;二是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如果因不坚持而失败,前功尽弃,尤为可惜。水烧到了99度,不坚持就不能沸腾;万米赛跑,跑了9999米不能计算成绩。这位沙漠探险者,已经熬过8个钟头,放弃了最后的坚持,终成戈壁冤魂。我们看过女排惊心动魄的世界比赛,她们在0∶2失利、第三局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靠了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反败为胜,结果以3∶2夺得胜利;也看到过以2∶0领先,又先得14分把对手逼到绝境的情势下因没有坚持拿到最后1分,结果痛失战机。欢笑与泪水,荣誉与失落,都只隔着一层障碍--坚持。面临险恶,坚持有时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面临顺境,大意则功败垂成,痛失荆州。坚持可贵,在危险中坚持更可贵,在最后关头坚持,则是最成熟的表现。只有坚持,才没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
(这一段把论证推进一层:从一般地说坚持,说到在危险情境和最后关头要坚持。)
坚持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坚持靠希望来支持。没有毅力就无法坚持。中途生厌倦,见异思迁,改弦易辙,当然无坚持可言。在时间和艰险的考验面前,第一批被击倒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者。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而一旦失去了希望,就等于砍倒了坚持的双腿,意志再强也得倒下。这位沙漠探险者,在放了最后一枪后,他觉得再也没有招来同伴的希望了,死神逼来,生机断绝,与其多受一阵煎熬再死去,不如自杀快捷而少痛苦,他是在泯灭了希望以后才出此下策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把至于险远的条件归纳为志、力、物,他把“志”放在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志”是心理、意志的总和,希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竞技没有希望争先了,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力量,有的人会逃下阵来;高考,没有录取的希望了,有的同学就放弃努力„„人总是在希望中生存,为希望而奋斗。一旦绝望,坚持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谁要不屈不挠地坚持,就必须充满信心和希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
(再推进一层,论证坚持从何而来。两个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播种希望,收获坚持,播种坚持,收获胜利。
(简短作结,概括有力。)作文训练
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层层深入地论证,水到渠成地归结出文章的观点。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浅谈《语感训练的教学模式》 篇6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体现在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就要立足整篇,不要人为地把本来有着密切关系的篇隔裂开来,达到整体感知,学生必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或在网络上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回忆看过有关周总理的电影、电视或办专题板报,同时安排学生熟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想一想课文围绕着“送总理”写了哪几个动人场面,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二、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转变教育思想,“注重语言的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语言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悟,也包括對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以及它所包含的情感体验的整体感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感悟,有助于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削枝强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精细地读,借助语言环境,联系生活指点语言规律,加强体验,唤起共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语言,做到以朗读为主。以学生为本,以朗读为主,就是要充分地读,以读入情,以读感知,以读促思。那么怎么读呢?主要是要读好重点的地方,就是那些内容上的要点,表达上的特点,还有情感点,兴趣点。在教学中,体会万众同悲送总理的时候采用对比读;在理解焦急又耐心的等待时,采用插入读;在理解人们等灵车的表现时,采用同桌合作读;在理解人们望灵车时,采用师生合作读;在体会送灵车的情景时,采用男女生对读;还有自由组合读;品读等等。真正做到“充分地读,有效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变化,在读中感悟语言。
三、深读课文,品评欣赏语言
深入细致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中蕴含的情趣,感悟语言运用的精当,感悟语言的气势韵味,感悟语言的布局和谐。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或说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揣摩,在读中展开联想。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情味、韵味,体察悟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从而悟出文字后面的深厚意蕴和情味,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揣摩,在读中展开联想。进入高年级后,阅读教学在重视朗读的同时要加强默读的训练,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作者抒发的对总理崇敬、爱戴而又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仅靠朗读还不能深切体会到,因此要指导学生潜心默读,细心体会,如理解课后思考练习2中“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样的句子就应引导学生用心地反复品读,咬文嚼字,体会重点词句中蕴含的意思,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从意思相对或相反的词语中,揣摩作者为了使文章具有更有强烈的感染力在结构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体会出这样表达的好处。
四、熟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就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生最旺盛时期,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绝不是一种过重的负担,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的途径。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学中,我设法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到背诵。除课文规定的背诵的内容要背诵外,对那些语言表达上有特色的课文或课文中形象生动的句子、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等,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运用就是“举一反三”,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尝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作,写一篇赞美家乡的可爱的短文。这样,做到课内学方法,课上用方法,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叶老曾经说过“至于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心将渐能驾驭文字。”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感知、体味、领会和揣摩,学生的语感能力必将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提高。
模式化训练 篇7
一翻译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翻译能力的高低最能体现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因为它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无论是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还是进行中外经贸、对外关系中的口译与笔译, 都需要事先的翻译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翻译训练, 英语学习者才能进行正常的中外交流, 才能在翻译职场中如鱼得水。翻译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在于进行相关的翻译训练, 它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 翻译训练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刘宓庆先生指出:“翻译的任务, 一是理解, 二是表达。理解是关键, 是最基本的环节”[1]。翻译比阅读要求达到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 学生在做翻译时的理解率超过了一般的阅读要求, 学生必须将学到的语法知识应用到长难句的分析中, 进行词义辨析、句子结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和文化差异比较。更透彻的语言使用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并由于大量翻译, 接触到很多活的、真实的语言, 也促进了外语表达技能的不断丰富。而且学生的最终结果以译文反映出来后, 教师可以定量地评估他的理解程度, 远比一般阅读后所做的多项选择反映真实、全面。[2]经过长期的翻译训练, 从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到语言表达技能的不断丰富, 这必能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翻译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普遍偏差, 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 而翻译的另一重要层面正是语言表达。在写作中, 学生语言表达困难主要体现在句式表达方面, 即写出的英语句子通常不符合英语地道的表达习惯, 通常表现出一种中国式英语。如在英语写作中, 将中文意思“新学期已经过去二个月了”表达成“The new term has passed two months”。该英文表达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 因为该英文表达中有明显的汉语结构痕迹, 将汉语结构机械地转变成英语结构, 缺乏英语味。在翻译训练中, 尤其在汉译英中, 就是训练如何把汉语表达成地道的英文。在这个过程中, 要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结构特点, 英语句子重形合、呈“葡萄型”分岔结构, 双语转换时就要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通过翻译训练所获取的英语表达思维有助于英文写作, 所以学生对于上述中文意思, 就能地道地表达成“It has been two months since the new tern began”。此外, 通过翻译训练, 还可以积累到很多丰富的成语、谚语、俗语及固定的句型结构, 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加以灵活应用, 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达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3 翻译训练能有力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翻译训练不仅仅有利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而且与提升“听”、“说”的能力紧密相关。翻译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 学生在做英汉互译训练时, 要对英汉两种语言词义、句子结构等语法达到透彻理解和分析, 从而巩固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翻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使学生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及文化内涵的不同, 有助于实现两种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 这使得学生今后在对外交流中能很自然地用地道英语进行交谈, 也能听懂外国人的表达, 真正做到零沟通。总之, 通过翻译训练, 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具备跨文化交流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必将是水涨船高, 相得益彰。
二翻译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弱化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学的急切呼声和对英语实用化的刚性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后, 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在“听”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而“读”, 一直以来就是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一向以来都是英语学习中老师和学生们最熟悉也最擅长的部分;对于“写”, 则从小学的英语测试开始就成了考试的压轴环节。然而,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的“说”和“译”, 却没有引起应有重视。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翻译训练的重要性被弱化了。
1 英语翻译考试没有被足够地重视
一门语言, 主要是应用的工具, 如不能用以正常的交流, 那就失去了学习的现实意义。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英语考试中看, 基本上很少有翻译题目的出现, 即使有, 分值比率也很少, 而且在题型方面也主要是对书本短语、句型等识记类的翻译,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这也导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重视翻译训练, 过多地在乎于知识的讲解以便应付考试, 而在翻译能力训练方面却做得很少, 从而出现会英语考试而不会进行正常交流。
2 教学中师生对翻译的学习存在误解
英语翻译往往被认为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事情, 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较深入的掌握。因此, 在考核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时, 只要达到“听、读、写”的要求就可以了, 至于“说”和“译”方面却没多大要求。在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中也是主要考核“听、读、写”方面的能力, 具有翻译性质的“口语考试”根本不存在, 而翻译的题量和分数也较少。殊不知, 翻译是一项综合的英语技能, 通过口译和笔译的翻译训练有助于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 对翻译训练的教学难度不够重视
在英语教学中, 几乎所有学习外语到一定深度的人都认为, “翻译”是外语学习中难度最大部分, 也是综合性最强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中译英。这是因为做好翻译要求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专业的翻译技巧、良好的汉语水平以及广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 这些都让英语学习者对翻译望而却步, 同时也给翻译训练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进行充分的翻译训练。
三大学英语翻译训练模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如何通过加强翻译训练来让学生切实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需要对翻译训练模式进行探讨。不同的翻译训练模式, 其实际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翻译训练模式进行日常的英语教学:
1 翻译的“点”式教学与阅读的“面”式教学相融合的训练模式
阅读与翻译是紧密相连的, 阅读的要求是理解率不低于70%, 翻译的要求是90%至100%。在实际应用中, 对于相对简单的阅读材料, 阅读可能等同于翻译, 读懂了也就可以翻译出来了。然而, 对于较难的阅读材料, 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考研英语中, 阅读材料难度较大, 而考查的方式主要以选择题的客观方式出题。在做阅读理解过程中, 很多学生通过读懂大意再加上一些查找信息法、排除法, 即便没有完全读懂材料, 也可能全部做对题目选项, 但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不能科学地考查和反应出学生主观方面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翻译训练应该融于阅读教学中,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点式翻译训练教学。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 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查读、扫读等方式对句子篇章的“面”的宽泛理解, 而应该通过翻译的方式达到精读的真正通透, 尤其是对一些难句、长句、关键句或难度较大的段落等关键“点”, 应该对其进行词义分析、句子结构剖析, 对比文化差异, 运用翻译技巧, 选择适当的译文。只有通过翻译表达的深层领悟, 才能加深对原文理解, 达到完全消化吸收, 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
2 小组合作的过程性翻译训练模式
在以往的的翻译训练教学模式中, 大多是学生拿到一个翻译练习, 在词典的帮助下进行翻译, 有时也在学生的个人分析和理解下进行。难度较大的翻译材料还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 这时学生便自信大减, 产生焦虑情绪。在无助的情况下, 又面临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压力下, 有些学生只能草草翻译, 不求甚解, 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翻译的积极性, 这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以小组为单位的翻译训练活动可以如此开展:将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小组, 一道对给定的原文进行讨论, 如词义的辨析, 句子脉络的理顺, 文化差异的对比, 文风文体的研究, 译文语言的组织。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每个学生可以口头表达出自己的译文, 学生还可以对彼此的译文互相修改, 取长补短, 最后由一人执笔, 综合大家的意见, 做出口头汇报或写在黑板上。集体创造的译文往往质量更高, 而且对小组每位成员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小组合作式的翻译训练是一种过程性翻译模式, 着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翻译的信心和积极性, 提供一种互相沟通学习的开放环境, 注重的是翻译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翻译的结果。在这个小组合作的翻译训练过程中, 需要的是在过程中的金雕细琢, 要求的是对原文的透彻理解, 讲究的是顺达的译文, 追求的是理想的翻译质量。
3鉴赏和评析相结合的多元化标准翻译训练模式
翻译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 而非某一方面的绝对评判。其中, 翻译的绝对标准是原作, 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在此前提下, 又可按照不同类型的翻译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标准。这几个层次的标准互相有别, 同时又互为补充, 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3]翻译并非完全等值的语码转移, 它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因此, 鉴赏优秀译本, 尤其是对同一个原文的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是相当有益的。通过比较多种译本, 我们可以学习不同译本的长处, 弄清一个词组、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应该怎样翻译才是恰到好处, 从而开阔视野, 提高自己翻译的感性认识, 在翻译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 针对不同文体及不同译作读者群选择合适的译文。比较和评析译文的具体做法是:给出不同译文, 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较和鉴赏, 找出其各自特点。译文的多元化标准有助于实现翻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如鉴赏下列多种译本: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译文一:美之极致, 非图画所能表, 乍见所能识。
译文二:优雅之态乃美之极致, 非丹青妙笔所能绘之, 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识之。
译文三:美的最好的那一部分, 是既不能用图画来表达, 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4]
译文一中的语言之精炼, 句式之完美, 气势之磅礴尽显汉语之传神意境, 是上等之译作, 俨然已达到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的三重境界。译文二用了“之”、“乃”、“亦”三个文言词, 译者的古文功底之深足见于此, 句子结构也非常对称, 既保持了原作的风姿又使译文通顺流畅。译文三运用明白畅晓的现代语言, 也有一两个口语词, 既忠于原文又通俗易懂。通过对译文的鉴赏, 我们可以开阔视野, 激活思维, 积累词汇, 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我国在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中需要大量具有翻译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因此翻译学习再也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利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客观需求。听、说, 读、写、译五项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体, 在抓好听、说, 读、写四项技能的同时, 重视翻译训练, 通过多种翻译训练模式:翻译的“点”式教学与阅读的“面”式教学相融合的训练模式, 小组合作的过程性翻译训练模式, 比较和评析相结合的多元化翻译训练模式, 加强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技能, 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又具备语言转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2]伍峰, 黄敏.重视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训练[J].上海科技翻译, 2001 (4) .
[3]王恩冕.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第三版)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14.
论短周期训练模式 篇8
关键词:短周期训练,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的步枪项目成绩提高的很快, 个别项目已处在世界千流水平线上。特别是女子气步枪项目和3 X 20项目, 前者全国纪录为400环, 超世界纪录。3X 20项目为592环, 也即是世界纪录。同时男子步枪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步枪水平提高的如此之快, 除了运动员、教练员刻苦训练、努力奋斗, 枪、弹精度提高, 枪支改型等因素外, 更主要的因素是采用了比较科学、更适用于比赛时间安排的短周期训练方式。下面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 和国内、外比赛成绩的分析, 和同行们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适应新比赛体制的客观要求
从2004年开始, 国家两射管理中心出台了系列赛方案, 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从2004年四场系列赛及城运会预赛、决赛的时间安排上看, 基本上是每间隔一个月左右, 就有一次比赛, 而且从积分制和参赛资格的规定上看, 必须每场比赛都才打出好的成绩, 从而获得好的积分和名次, 才能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只有这样, 最后才能获取较好的总积分和总决赛名次。如果在这种“链条式”的系列比赛中, 某一场比赛失利, 就可能断送后面所有的比赛机会。这种客观的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运动员的技术高峰期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比赛期间。而过去那种长周期 (每年基本上是安排两个高峰期) 的训练方式, 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式Lh謇的需要。我们只有采取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新赛制的要求, 从而较好地完成全年比赛任务。
2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2004年是系列赛制度全面实施的一年, 加上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的预赛、决赛, 全年共有六场重要的赛事 (国家队的队员加上国际比赛, 将达到十场左右) 。从六场的比赛成绩上分析, 很多的优秀选手每场比赛都发挥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比较突出的如女子步枪运动员赵颖慧, 连续几场比赛都是高水平:6月份全国系列赛第二站比赛气步枪397环;8月份世界杯总决赛395环;9月份城运会决赛气步枪398环;10月份系列赛第三站气步枪400环;11月份系列赛第四站气步枪400环, 而从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训练的规律我们知道, 最佳竞技状态只能保持7-10天左右。采用长周期的训练方式是不可能取得上进续好的比赛成绩的, 只有采取短周期、调整好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手段, 才能出现上述的佳绩。因此, 从比赛的结果这一客观实践上看,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可行的。
3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
我们黑龙江射击队从第六届全运会开始, 每届大赛的决赛前一个多月, 都搞一次大的集体调整 (10-15天, 不训练, 到远离训练环境的地方采用打猎、钓鱼、打扑克、麻将、唱歌、旅游等方式) , 进行充分的精神调解和训练恢复。然后利用剩余的一个多月, 安排一个短周期训练计划, 然后参加决赛, 都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 第六、七届、八届全运会和二届青运会决赛, , 我省总计获金牌八枚, 银牌四枚。这可以说是我们采用短周期训练模式的成功之处。根据多年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 结合全国优秀的训练经验, 将短周期训练方式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基本期一综合期一减量期一比赛、恢复期。
基本期:时间为10-15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手段主要是体现在“量”上。采取大量的空枪预习、密度射击、体会射击等训练方式, 强化动作的程序化和动作的10环概念。每天的技术训练时间保证5小时以上, 并强调单种姿势的训练时间, 保持较大的实弹量。通过这种训练, 使运动员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好的动作概念深刻、清晰, 为下阶段的综合阶段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综合期:时间为7-10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体现在“强度”上。采取要求10环数量的体会练习、单种姿势练习、完整练习等训练手段, 增加心理负荷的强度, 加大训练的难度, 提高队员在有压力的情况下, 发挥技术动作的能力和信心, 并参照竞赛日程的时间, 进行适应性训练, 调整好生物钟。
减量期:时间为7-10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量和强度要和基本期、综合期有明显的差别, 采取精打精练的训练手段, 使队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恢复前段训练所消耗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这阶段不搞完整练习和环数要求的练习, 只是让队员保持清晰的动作概念即可。并利用到赛区旅途的2-3天地行更为充分的超量恢复。
比赛、恢复期:时间为5-10天。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 队员的竞技状态基本形成, 技术状态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这个时候参加比赛, 对于发挥队员的自身的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绝大部分队员都能较好地完成比赛任务。赛后进行总结和休整, 全面的恢复精力、体力、心力, 为下个周期的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4 短周期训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比赛的间隔时间, 安排好各阶段的开始时间, 力争使全年的几场比赛时间和每个短周期的比赛期时间相吻合, 按步就班的循环下来。夕睬出现两场比赛的间隔时间过短, 则要根据比赛性质、任务的不同, 确定重点场次, 全力保证重点场次的比赛。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机能状态不完全相同, 对训练刺激形成的反向也不同, 因而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特点, 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 来确定每个队员的训练进程, 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训练层次的不同, 对短周期训练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基本功扎实, 技术水平较高、心理素质好的老队员, 对短周期训练的效果就好。反之, 基本功不扎实, 各方面都没有“成形”的新队员, 效果就不明显。
根据队员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第三阶段 (综合阶段) 的内容安排应有所不同。心理状态不稳定, 对成绩比较敏感, 把比赛结果看的过重的队员, 此阶段不宜安排完整练习。因为这时完整练习成绩的高与低, 都可能对比赛造成负面影响。
道德生成模式:训练—教育—交往 篇9
一、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 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前逻辑思维”或“无逻辑思维”阶段。心理学家莫伊曼认为:“个体真正的逻辑思维要到12~14岁才能做到。”[3]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的是直觉行动思维, 这种思维的概括程度很低, 它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点;同时这种思维对行动的计划调节作用还很差。因此, “他的智力发展尚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情感生活也过于简单, 没有发育。他依然缺乏为能够强化我们道德各种相对复杂的观念与情感所必须的智力基础。与此同时, 他的智力水平又限制着他的道德概念。这个阶段, 唯一可能做的就是训练”。[4]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为了使学生固化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习惯, 可以采用以训练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儿童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习惯动物, 一旦他养成了习惯, 这些习惯就可以支配他的行为, 而且程度上要比成年人大得多。一旦他几次重复某一种既定的行为, 就会表现出一种以同样的方式再现这种行为的需要, 对最轻微的变化他都会感到深恶痛绝。”[5]例如小学生一进学校, 教师就告诉学生要懂礼貌, 上课被教师提问或向教师发问时要自觉站起来, 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重复训练, 学生的骨子中已经渗透了这样一个行为———起立回答师长的问话, 以至进入大学之后, 上课过程中若教师向学生发问, 学生会非常自觉地起立, 这表明学生经过反复的行为训练, 在一个类似的情境中对这一行为 (起立) 已经产生了偏好;也就是说, 如果习惯性行为被确立起来之后, 外界的力量或者观念很难改变个体的这种行为, 因为在个体身上已经具有了一种通过不断积累起来的力量, 这种力量使儿童对某一种常规行为具有特殊偏好, 并且支配着儿童的后续行动。所以, 从训练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入手,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是一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途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体都是通过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系, 获得某一行为。然而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 某一行为的获得需要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重复训练,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练习强度, 即行为训练必须达到或超过某种标准;同时要合理地运用强化物, 这样才有利于道德行为的保持。“班杜拉把强化物分为自然的有形强化物 (如食物) 和社会性强化物 (如他人的赞许) 。在个体的身体发展过程中, 儿童首先接受的是对身体有直接影响的食物、疼痛和抚摸接触等的强化。”[6]例如, 撒谎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道德行为, 要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养成说实话的习惯,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情境, 并指导其如实地传达实际情况;在儿童出现第一次说谎行为时, 监护人 (教师和家长等) 要表现出极大的惊愕, 并向儿童传达这是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如果再犯就应该给予一定的责备, 万一还不能生效, 就需实施一定的惩罚, 给他在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不愉快, 从而防止其在后续的行动中出现类似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在孩童时期, 孩子没有其他资源可以用以判断其行为及意义, 此时模仿别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7]故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过程中, 训练者 (教师或家长) 首先要做到“身正”, 率先垂范, 起到模范作用, 促进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学生“一旦养成道德习惯, 即使没有强烈的意志参与, 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会自动出现。因此, 在小学教育阶段, 所谓道德教育,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教育”。[8]
二、教育:固着道德信念
训练在本质上与饲养员对动物的训练一样, “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9]在训练的过程中, 个体并没有获得系统的与道德行为相对应的道德认知。个体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之后需要接受全面的道德知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儿童进入规则遵从阶段之后, 认知推理能力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个体已经开始认识到某一道德行为和一定的道德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以教育为主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与道德行为相对应的道德规则是最佳选择。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0]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 “关于诚实、纯洁或善良的见解, 并非理所当然地使这种观念自动变成好的品格或好的行为”, [11]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学生要形成“道德观念”, 必须先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认知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 因此, 在获得道德习惯的基础上要促进学生获得道德认知。
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生成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首先, 教育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遵从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发展学生道德认知, 培养道德行为, 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其次, 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一方面, 它不仅按照德育学科原有的逻辑结构选择教育内容, 还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组织内容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它是选择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元素, 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描绘生活的美好蓝图。再次, 教育主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专门性。学校不仅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及行政人员监督教育的实施, 还有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掌握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师, 他们具有明确的道德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文化。最后, 教育场域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教育为了实现德育目标 (净化社会风气和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 会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成分进行选择和提炼, 选择其中符合社会文明进程及适应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 减少或消除不利于个体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在这样相对纯洁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权威人物 (教师群体) 的一言一行, 诚实的道德品质根植于学生之心灵便理所当然了。
三、交往:实践道德规范
道德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和累积的, 学习者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技能的建立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因此, 在以“培养习惯”为核心的道德“训练”和以“固着信念”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之后, 应该把促进个体道德生成的措施指向实践———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 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我只有在与别人交往中才能存在着”。[12]同样, 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道德也只能通过交往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交往, 使个体能顺利地穿梭于不同的生活世界之中。哈贝马斯提出, 世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客观世界”, 是指真实存在的“客体”世界;第二部分是“社会世界”, 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 指规范、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第三部分是“主观世界”, 即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通过“交往”, 并辅之以相应的指导, 使个体主动运用固着于“主观世界”的道德信念作用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 实现净化社会环境和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的目的。
道德是为了过完美的生活的目的而建构的。因此要实现学校之“德”适应社会生活之“道”, 道德必须通过交往回归生活实然世界。道德生成若不与交往实践相结合, 实现个体成为有德性之人、提高生活的质量等目标就成了天方夜谭。交往不是使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 更不是牺牲一切来融入这个充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享乐世界”。而是在借助“教育”获得的理性的认识 (道德认知) , 剥去各种不道德现象的繁华外衣, 认清其道德本质, 而不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并运用教育过程中所建构的敞亮的、澄明的和谐生活世界的标准, 去努力追求符合德性的生活。同时道德规范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息息相关, 个体通过交往也能促进个体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 与“知性德育”的“说教”模式和“生活德育论”下的“生活体验”模式相比, 道德教育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 汲取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生活体验模式的积极因素, 同时又涵盖了以“道德知识传授, 道德判断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说教模式的合理成分, 是一种更具有合理性与先进性的模式。
参考文献
[1][2][英]彼得斯著, 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4][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 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001) .
[6]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7][澳]赖蕴慧.《论语》中的礼:道德训练与灵活性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 2006 (3) :106-108.
[8]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9][10][12]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师范技能自助训练模式设计 篇10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主要依托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这是师范生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国内师范院校均将其列为师范生培养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掌握一个单项技能通常需要三至五次的训练和个别化指导,一个班级理论上需要500多个学时数才能完成课程计划。各高校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安排大概30至60个学时,且一般只有几位教师参与进行指导,这与理论上需要的学时数产生了高达十倍的差距。如此巨大的差距导致的教学问题很难通过细节上的调整得以解决,无论是将学生划分在不同时段进行分别指导还是教师加班加点进行指导都是权宜之计,目前教学技能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国内教学技能实训历经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周红和祝智庭等人提出了现代教学技能的三种模式:观摩—分析—试讲—实习模式、微格教学模式和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1]。汪家宝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个训练过程的模式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模块是“说课”;第三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2]。从乔晖的《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也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以微格教学为基本范式的[3],这些教学模式都由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按照预定步骤进行观摩学习、设计和训练,最后进行评价反馈。这些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层次感,学生难以获得来自教师个别化的有针对性指导意见。
跳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审视微格教学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探讨完整的人,注重研究个体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等内在行为,关注个体的潜能在“自我实现”中的意义。其中罗杰斯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他提出意义学习是一种与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在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四项要素。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努力构建学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支持性服务[4]。人本主义学习论者倾向于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营造学习的气氛以及提供咨询[5],这对于教学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可行的尝试。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国际教育界的。相关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乃至人际关系等媒体和资源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情境化的认知[6];社会建构论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主张[7],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互动、协商过程中进行建构的意义,也预示了教师从传统角色中的解放,这对于当前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创新需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指导和支持下,按照个人需求和兴趣开展自主化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形成小组,按照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技能训练,在互动过程中以社会建构的形式进行学习。课程的考核以学习者的自我考查为主,小组互评作为参考,而指导教师为学生个人提供咨询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如此,即可在人本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统一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指导三种形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技能自助训练的模式与实施
(一)教学模式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研讨与设计—小组训练—评价与咨询”的模式。第一阶段,教师创设一个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制定适当的规范和要求,引导学生在一种个别化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和训练。在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结合教师提供的测试项目,针对个人学习中的困惑和感悟进行研讨,必要时可以寻求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然后进行教学设计。第三阶段,学生团队借助微格教学课室的环境条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第四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并进行评价和咨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和地位实现了翻转,切实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隐身了,但仍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表1为该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展示。
(二)教学秩序册的编制
为了实现自助式的学习和训练,该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支架的设计,将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任务、资源、规范以及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内容具体化为教学秩序册,学生在教学秩序册的指引下开展自行学习和训练。接下来即通过教学秩序册对该教学模式进行阐述,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秩序册包含了教学实施的一些说明和指引,并非对应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
1. 总体指引
总体指引对整个学习和训练过程进行总体说明和规范,介绍训练所需的硬件条件并提供使用说明,明确教学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学习动员以及说明信息反馈机制。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硬件设备是实现训练过程录制和回放的视频录播系统,该系统的操作一般较为简单,但是不经说明学生也难以有效操作,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操作说明完全可以消除使用过程中的疑惑。训练的主要内容在秩序册的其他部分有详细的要求,但是需要在总体指引中说明一般的训练时间和人次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总体指引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动员,说明该秩序册的可行性,还可以通过训练案例帮学生建立信心。最后需要给学生介绍反馈机制,使学生可以及时消除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困惑和障碍。
2. 单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在学习和训练的内容方面,各单项技能形成独立的小节,其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设计以及技能训练,分别对应该教学模式三个阶段的学习组织形式。
(1)理论知识
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是形成教学技能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中技能的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技能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是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先决条件。针对这一部分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安排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并辅以小组互动,要求学生自由安排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结合测验项目和小组互动进行自我考查。
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其概念、类型和特点、构成、应用的要求和原则等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本、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教师经过深入的研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理论阐述和经典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够辨析该单项技能和其他概念的区别、理解其基本过程及其作用和特点、掌握了解其应用原则。教师还需要提供相应的考察项目和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据此进行自我评估。组织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自我评估的结果特别是没有达标的部分内容以及学生的感悟和收获进行交流讨论,以此促进学生对该技能的深入理解。
(2)单项技能
学生选择一个主题,针对该单项技能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即可进行小组研讨。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解并展示其教学设计,随后小组成员针对该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主要讨论内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该教学主题是否适合该项教学技能的训练?技能类型的选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设计是否规范?教学技能的结构性要素是否完整?体现了什么样的技能应用原则?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有更优秀的设计思路?
此后学生个人根据小组的研讨意见对其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有必要,展示与研讨可以多轮次进行,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个较为得当的教学过程设计。此时,教师将首次正面介入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设计稿的基本情况及其反应出来的问题,了解学生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指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补救性教学。
(3)实践训练和小组教学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首先由一位学生扮演教师角色,以教学设计稿为蓝本开展教学,其他学生以学生的角色进行配合,力求满足所设计的角色要求,以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一位学生完成教学之后,小组就此开展研讨,可以结合教学录像分析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指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良表现,也要对其不足之处提出调整建议,此后,该生可以结合小组研讨意见继续完善其教学设计稿。小组各成员轮流开展教学并进行小组研讨,也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调整优化,直到基本满足学习秩序册给定的评价标准为止。
(4)综合教学实践
在学生完成所有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并基本掌握这些技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教学训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选定一个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教学设计稿,并对教学技能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设计,随后大家进行汇总,通过研讨进行修订和完善。团队教学设计定稿之后,通过说课的形式向教师进行汇报,说明教学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程序,教师进行评定,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教学技能掌握水平,给出调整意见。此后,学生即可开展该主题的教学训练,训练实施中既可以由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各自完成一部分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每人分别进行教学训练,而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听课参与其中,训练之后由教师主导进行考核和评定,不达标的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同学的教学行为并结合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优化,进行多轮次的教学训练和调整,直到满足考核要求为止。
3. 后续指导
学生通过自助式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形成了教学技能实施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教学实践。俗言“学无止境”,对于教师来说,学与教都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师范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还需要在参与工作之后结合教学实践和行业发展继续学习。教师通过学生的训练、作业作品以及综合性训练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个人进行评定,给出继续学习的建议并通过个别化的咨询进行建设性指导。另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秩序册阐述当今学习型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介绍学习科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建立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观念,介绍继续学习的相关资源和技术性工具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小组自助式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论的色彩,并通过借鉴社会建构论者主张的支架式教学设计了该模式的主体部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更贴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或“咨询者”这个所谓的概念。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括基本学习材料、典范技能案例以及训练组织和实施的示例视频等材料;做好一系列的计划和安排,制定有效的标准和规则,以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监控引导学生训练,保障训练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是训练的主体,他们以教师分发的学习材料为主要学习和训练内容,按照教学秩序册的指引自主安排训练和研讨,参照训练录像、小组研讨意见以及技能评价标准进行自主评价和反馈。
其次,多样化立体式的过程性评价为学习和训练提供反馈,并推动教学的进展。学生在其潜能和动机的牵引下,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各个环节以个人目标或评价标准为参照进行及时的评估,为学习过程的调控提供反馈信息。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的设计,既可以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即时调控教学和训练;也可以通过小组研讨对学生作业实现反馈,通过小组评价进行考核,调整训练计划;教师主导的评价为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指导与考核,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咨询意见。
第三,以小组自助训练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该教学模式统一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自助式训练以及教师指导和咨询三种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分组、自行设计,自主实施,多样化立体式评价为引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自助是关键,互动是主要行为,掌握技能是目的。
四、教学技能自助训练模式应用效果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师范类必修课“教师技能训练”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自助训练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研究目的,检验教学技能自助训练模式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某高校各年级各专业的150名采用自助训练模式学习“教师口语技能”课的本科生。
(三)应用效果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
1. 调查问卷设计。
为检测教学效果,设计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教学效果的调查包含“态度情感”“过程方法”“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其中应用能力又分为“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调查问卷收集到143份有效问卷,对“应用能力模块”采用F检验检验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如表2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进行了自主模式教学以后,学生在表达、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动性都有了提高,其检验的二级指标F1均大于0.5,可见在本科师范教学技能中开展自助模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学习和创新能力。
五、小结
通过上文的论述以及教学实践的考查,可以确定该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教学技能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初始能力较高的学生进步较快;自学能力较差或初始能力较差的学生得以开展有效学习;班级氛围或其他偶然因素对自主学习带来影响较小。该教学模式还可以继续提升,例如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调整,优化组织策略,对于初始能力较高的学生设置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分派更富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对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较多的指导,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技术手段排除自主学习的干扰因素等诸如此类的调整举措或许是该教学模式发展方向。
从理论上来看,师范生培养的最理想方式是基于经验传授的导师制,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部分往往在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这部分的训练。教学技能自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设计,该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构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也较好地利用了目前微格教学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特点,并借助学习秩序册使得教学技能学习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自主的组织模式。
摘要:教学技能训练是当前高校师范生的重要实训内容,在师范生培养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本文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技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基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点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了自助式的教学训练模式,并阐述了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技能,自助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红,董志澄,祝智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1999,(5):68~73.
[2]汪家宝,刘丽.构建教学技能训练的新模式[J].广西高教研究,2002,(4)16~18.22.
[3]乔晖.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112~117.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401.
[5]籍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12):1~2,25.
[6]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5-17.
“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模式;项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11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顺应新世纪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高校中较早设立工程综合训练课。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使学生熟悉和掌握项目研发程序,体验产品研发过程;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工程综合训练”课自设立以来,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实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绩。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工程综合训练教学研究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保持教学形目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教学组织形式模式进行适度调整,不断研究探索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佳。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探索过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师指定项目或者学生自选项目;选题方向任意或者机械与电子结合;教师集体指导或者教师分组主导。不同的模式各自有其优缺点,下面进行粗略的探讨。
1何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2]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定义:“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P7~P8)。我们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具体的目标(例如:自尊、社会技能、信息、思想及创造力的获得),而且要看它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后者才是主要目的。”
“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够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多种用途,从如何安排学科、课程、单元、课题到设计教学资料,如:教材、联系测、多媒体程序、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等。”
2几种教学模式比较
2.1教师指定定项目
教师指定项目适用于部分性格上开拓性不强,对自身创新能力信心不高的学生。优点是教师对项目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准确,最终形成“像样的”成品率高。由于事先对项目形成“框子”,往往不自觉地限制了创新。
2.2学生自选项目
这种模式最符合本课程设立的目标。自主选题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选题立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开发调试直至写出项目总结报告,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能够切实体验产品开发的完整过程。
但自主选题有时也暴露出学生虽然出生牛犊不怕虎,但有时思维过于天马行空,相关知识储备不足,项目虎头蛇尾的缺点。
2.3选题方向任意
这种模式给学生更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也能够使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本课程。但因为教学部的教师全部出身机械和电子类专业,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因此对偏离机械或电子专业方向太远的选题很难把握。
2.4机械与电子结合
比较适合本教学部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但实际上缩小了课程最初目标。
2.5教师集体指导
教师集体指导的优点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优势互补”。缺点是针对具体学生项目组,每位老师的责任不明确,每位老师都关心学生的全部项目,但往往对每个项目都没有精力深入研究。教学效果上不一定能够做到“1+1>2”。
2.6教师分组主导
两位教师为一组, 一位主修机械方向的教师,一位主修电子方向的教师。教师双向选择结合成组,每组自选一位组长。组长担负相对大的责任。根据每期课程学生数量,每组教师作为若干组学生的主导教师。
优点是责任明确。这种教师分组主导的模式与教师集体指导的模式相比,就好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一大二公”的生产队对比,虽然表面上属于“恢复小生产”,但由于责任明确,个体积极性提高,首先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教师对自己主导的项目会耗费更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对该组学生也会更加关注,而且本组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仍然可以与其他组的老师进行探讨。经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3结论
经过多年对工程综合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根据当前课程的硬件环境和师资力量,学生自选项目,教师分组指导,机械与电子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适合本课程目前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2002,10.
[2]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等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等译.教学模式.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1.
作者介绍
模式化训练 篇12
当前, 国内社会治安形势复杂, 各种暴力袭警造成人民警察的大量伤亡, 随着2004年公安部提出大练兵的要求后警务实战技能训练体系有了快速发展。2011年警务指挥与战术正式被教育部列为公安学二级学科, 2013年11月在公安大学举行的《首届公安机关现场处置指挥战术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 全国警察院校的警务训练专家就警务实战训练体系作出了分析和总结, 指出当前警务实战技能培训还不能满足警务执法需要, 人民警察“说不过”、“追不上”、“擒不住”这种现状还继续存在。
1 国内外警务训练课程设置的现状
2002年, 公安部政治部在《公安教育发展“十五”规划》中将警务技能及战术训练作为必修课程和必训科目, 有针对地加强查缉、防卫、射击、格斗、攀登、泅渡、驾驶等警务技能训练, 开展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动等的战术研究和模拟演练。随后, 以警察战术与指挥、体能训练、徒手防卫与控制、枪械使用、缉捕战术等课程构成当前警察院校的警务训练体系。但是经过实践证明, 警务训练课程之间互不联系, 训练中不分层次, 导致训练内容具有一定地盲目性和重复性。香港警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专业、最有效的现代化警队之一, 新招警员的训练包括基本理论、体能、枪械使用、急救等四个方面[1]。纵观国外, 法国宪兵干预部队非常重视警察各种技能、体能以及模拟训练的结果, 主要测验项目有:体质测验、对抗测验、潜泳测验、射击测验[2]。韩国警察院校的警务训练包括武道 (柔道、剑道、跆拳道、合气道) 、射击、驾驶、游泳、擒拿, 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思想在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素质培养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3]。
2 四位一体训练模式在警务实战训练中的基本构建
所谓的四位一体训练模式[4], 是将队列指挥、体能、防卫与控制、警械具使用四种警务技能通过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模块在一次训练中全部应用的一种训练模式。它的特点是周期短、内容全面, 训练不枯燥。训练的对象以短期培训为主的试点班 (两年制) 、新警培训、警衔晋升等在职人民警察。
2.1 队列指挥在准备部分的应用
队列指挥是指挥员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在部队进行队列训练和队列活动时用口令进行指挥调度。它是提升警察职业素养、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提高警务实战训练质量, 促进警察正规化建设程度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队列指挥作为警察基本技能是贯穿整个训练的引线, 在准备部分需要充分调动学员的情绪和身体机能的适应能力, 一次高质量训练的关键在于课堂的准备部分。在应用中教官根据训练人数分为4-5个小组, 每组以10人左右为宜, 由小组学员轮流指挥跑操、下达呼号和徒手操的指令, 教官根据每组训练的情况进行现场纠正和评议, 时间安排为20分钟。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员上课的积极性, 而且对加强学员的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防卫与控制和警械具使用在基本部分的应用
防卫与控制技术是警察在执法活动中, 以法律为依据, 以徒手或警械武器为手段, 以踢、打、摔、擒拿等技法通过对防卫与控制技能本身固有规律及实战应用所形成的特殊擒敌技术[5]。警械是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6]。警务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的保护自身安全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 控制和警械的结合是警务实战训练的核心。警务训练的基本部分应安排40分钟左右, 主要由主讲教官和助教完成控制动作的讲解和示范, 之后安排学员分组练习, 主讲教官和助讲分别进行辅导和纠错, 等学员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加大对抗的力度再次组织练习, 最后, 讲解示范使用警械具运用在前面学习的控制动作上, 以此来完成控制与警械的结合。通过控制练习—对抗练习—警械练习—控械结合这种训练模式完成警务训练的基本部分。
2.3 体能在结束部分的应用
体能是人体机能能力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包含人的身体素质、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7]。警察体能是指人民警察的身体各系统器官机能在履行警察职务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是人民警察进行警务实战的基础。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警察体能训练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 体能训练安排的课时少, 学员练习30分钟后就会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情绪, 只有加大训练次数才可能快速提高。因此, 将体能安排在结束部分进行20分钟的强化训练, 结合基本部分所学内容, 在力量练习 (俯卧撑、引体向上等) 、耐力练习 (1000米、3000米等) 、速度练习 (30米、60米、100米) 等训练中选择内容, 在学员身体达到极限时使用所学控制动作和警械, 不仅复习了基本部分所学内容, 提高了学员练习体能的积极性, 更是加强了基本部分所内容的模拟性、对抗性、实战性。
3 四位一体训练模式应用的影响因素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教师要同时具有体能训练、队列指挥、防卫与控制、警械具使用这四种警务教学训练的综合能力。我国警察院校的警体教师多数来自体育院校, 而且长期处在缺编状态, 不少警察院校的教师结构已形成断层。警察院校招录的体育教师入校后经过短期培训即进入教学一线, 有的院校由于师资紧张来不及培训便把没有任何警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送上讲台, 个别教师的警察素养和警务技能甚至不如招录试点的复员武警, 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警务技能教学训练的发展。英国警察院校的教师2/3来自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 他们一般在校讲学半年, 然后回到实战部门工作。[8]因此, 加大警务实战技能教官的培养是实施四位一体训练模式的前提。
3.1 利用警务实战培训基地, 鼓励体育教师掌握警务实战综合技能
警察院校的体育教师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参加过不同层次的警务技能培训, 但都是在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发展, 而我国警察院校最缺的就是具有综合警务技能的教师队伍。因此, 利用警务实战培训基地, 鼓励教师参加非专项的技能培训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加强交流学习, 培养专业骨干
警察院校应及时掌握国内相关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的信息, 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项技能的专业培训或进修, 及时掌握警务技能最新研究动态,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 警察院校应从基层公安机关选拔了一批优秀基层民警来学校担任警务实战教学, 通过对这些基层民警的选调, 充实了学校实战队伍, 也为学院战术教师带来了一些基层一线经验和技术[9]。
4 结语
警务实战技能教学训练必须加大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 应把人民警察掌与罪犯搏斗的伤亡人数作为衡量警务实战技能是否科学发展的唯一标准, 借鉴西方先进的训练模式和体制, 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实战技能训练的模式。四位一体训练模式的提出, 是警务实战训练新的尝试和补充, 对警务实战教官有了全新的要求。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 不仅可以缓解课程设置重复、师资匮乏、课时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对快速培养人民警察掌握警务实战技能具有一定地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胜军.香港警察训练的体制和特点[J].公安教育, 2005 (03) :51-53.
[2]李静.中外警察体能、技能教育培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公安教育, 2004 (09) :29-30.
[3]王晓峰, 武文斐.国外警察教育模式的几点启示[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126-128.
[4]章程.“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法初探:对法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04) :139-142.
[5]刘云峰.警察防卫与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6]公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S].
[7]王海源.刍议现代警察体能教育训练[J].职业时空, 2007 (16) :37-38.
[8]李云昭.中英警察教育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6) :88-92.
【模式化训练】推荐阅读:
模式训练法05-17
选手训练模式10-30
拓展训练模式10-21
PDCA训练模式08-02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09-19
由国外的警察培训看我国的公安教育训练模式06-12
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