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2024-09-19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精选11篇)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性作文正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发现———探索——研究的平台, 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选择, 给他们一些坎坷, 让他们勇敢地去跋涉。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探究课题。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先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探究的课题, 如从体裁上:写景抒情类、写人类、叙事类等;从内容上:反映学校、家庭、社会的, 反映自然的, 反映民风民俗的等;也可是作文的开关、结尾、语言、细节等方面。然后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可以是全班探究一个课题, 可以是小组合作, 也可以是个人单独研究。

2.自主探索研究。学生确定探究课题后, 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文章该如何写, 自己去寻找这类文章在选材、构思、立意方面的特点, 自己归纳写作技巧。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老师要给学生安排探究的时间, 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方法, 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过得虽然艰难, 但效果要比老师直接灌输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好得多。如果老师直接讲写作技巧, 学生一般很难记住, 即使记住, 运用起来也会觉得牵强, 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去归纳, 他们往往记忆深刻, 写作时自然会模仿, 会借鉴, 文章显得水到渠成。

下面以一小组的探究过程为例谈一谈。

这个小组的探究课题是:如何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

探究过程: (一) 找出课本中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的语句。

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他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找出后对这些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发现它们都能反映人物性格, 突出中心。

(二) 从课外阅读中找最令人感动、最让人难忘的细节描写片断, 小组共同欣赏, 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同学们找的有《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得知住宾馆要五元一天之前之后的表现:

之前———新被子, 雪白的被底, 崭新的绸面, 呱呱叫三层新。他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 走近去摸一摸, 轻轻按了按, 知道里边有弹簧, 怕压瘪了弹不饱。

之后———拿提花枕巾擦脸一阵, 衣服也不脱, 就盖上被头困了, 这一次, 再也不怕弄脏了, 他出了5元钱哩……推开房间, 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他, 坐瘪了也不关我事, 出了5元钱哩!”回头再看刚才坐的皮椅, 竟没瘪, 便故意立直身子, 扑通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还有《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向荷西告别的情景:

向你告别的时候, 阳光正烈, 寂寂的墓园里, 只有蝉鸣的声音。

我坐在地上, 在你永眠的身边, 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

我的手指, 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

(三) 小组归纳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1) 细致观察。 (2) 运用典型细节。 (3) 精心锤炼词语。

3.交流探究结果, 资源共享

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可能会不一样, 因此,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 老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探究的方法、心得和结果, 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让资源共享。为了保证交流的质量, 事先一定要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有书面材料。

4.运用探究成果, 展示佳作。

探究结果交流后, 每位同学可自选一种, 可以是自己探究的课题, 也可以是别人探究的课题, 自拟题目, 根据探究成果, 写一篇文章。然后从每个课题中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展示出来, 大家共同欣赏, 共同学习。

小鹰不自己练飞, 永远飞不高。学生不自己跋涉, 便看不到写作途中美丽的风景, 体验不到探究的快乐。因此, 作文教学中把坎坷留给学生吧, 让他们自己去跋涉, 这样他们才会明白山要爬, 水要淌, 跋山涉水之后, 获得的才是他们真正拥有的!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2

关键词:主体引导五步训练法 教学模式

装卸押运勤务教学,主要担负着叉车驾驶技能、运行修理及装卸货物的教学任务,是后方勤务专业学员满足懂技术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过去的专业课教学,已不能适应学员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以学员为主体”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是当前训练机构改革的新课题。

一、“主体引导五步训练法”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

“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学员为主体、教练员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员自主地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教练员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起着引导、设疑和释疑的作用,而不是越疽代庖。目的是让学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探求问题,充分发挥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突出对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主体引导五步训练法”教学模式的构成

“主体引导” 教学模式是以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同时力求反映其与学员认知过程的对应关系。该模式把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导入、设疑、自探、实习、总结。参与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认知过程对应关系如下:

教练员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学员认知过程:

上述双边活动对应关系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导入、设疑是认知目标的情意准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实习、自探是认知目标的接受阶段。第三阶段的总结是认知结构的改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弃了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使学员由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知识追求者,培养了学员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三、“主体引导五步训练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主体引导”教学模式将较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分解成简单的五个过程:导入、设疑、实习、自探、总结。其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导入。是指实习前教练员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以及在教学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所通过的多媒体影视图片等方法为学员创造特定的环境或情景,激发和迎合学员的好奇心理,使学员尽快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其投入度。如在讲解前轮摇摆故障前,我们首先在一块坚实平坦的路面上路试一辆具有前轮摇摆故障车辆,让学员注意观察前轮摇摆故障车辆行使的现象特征,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员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所要实习的内容中去。不仅是行为上的投入,而且是思维活动的投入。教学实践证明,“导入”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实习效果。

(二)设疑。是指在引入的基础上,教练员下达具体的实习课目后,教练员通过设问等方式,使学员头脑中有“问题”、有“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如在实习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故障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离合器出现分离不彻底故障时,其明显的现象特征是挂不进各档位且伴随着齿轮撞击声,那么,若变速器其中的某个档位挂不进档是不是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故障呢?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实习,促使学员有疑质疑,就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可推进学员的思维活动和知识的横向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练员若能善于抓住时机,设疑引导,就能有效地促使学员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三)实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不仅使所学的知识得到验证和巩固,而且对于学员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增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学员的思维再为活跃,学员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实际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练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指导,使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后,有一种收获感、成就感,从而能更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学员在实习离合器发响故障时,离合器的分离轴承发响容易和变速器第一轴轴承发响故障产生混淆,如果诊断方法不正确,则很难判断。那么,通过什么有效方法才能够辨别这两种故障呢?此时,教练员的点拨、指导就尤为重要。可见,在实习过程中教练员的适时点拨、指导,对于纠正学员思维过程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之处是至关重要的。

(四)自探。既在教练员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后,在以教练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前提下,学员根据所实习的内容,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入实习后的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讨论。此时,教练员要控制好讨论时间,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讨论,使学员在讨论中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旁征博引,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开拓思路。最后通过师生共同矫正,学员相互矫正,以解决学员认识的局限性和个体差异,帮助学员理清思路,纠正实习过程中的错误之处。教练员要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最终使归纳的结论准确、明晰。

(五)总结。是在一个课目实习完以后,对学员在整个实习过程作一个最终的评价。既要对认知方面进行总结,又要对参与方面进行总结;既要对参与的结果进行总结,又要对参与的态度进行总结;要帮助学员总结“学”的收获,又要总结教练员自身“教”的方面的体会。此外,就实习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讲解,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扩大实习成果。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3

课堂教学 课后练习 训练模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在每一个教师任教过程中必须设计的环节。学生上课学到的基本内容,如果不经过练习来巩固,就只会停留在印象当中,不能灵活的应用于生活,要形成可以实用的技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要设计课堂练习来保证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模式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教学部门,那我们应该如何在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训练中完成这种新的理念,能在加强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提升,延伸的教学效果呢。

一、新的训练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本能,也能使学生在这之中感受到愉快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提高积极性,认真的对待,这时就会主动的学习。我们需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改变教师是主动者,只在讲台上讲一节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将学生变为主动者,让学生热爱学习。所以要从每个学生的兴趣入手,设置崭新的话题和情景。

每一套教材后都有适量的练习题,虽然教材收录的都是最科学、最典型的习题,但是题型却十分单调。所以,如果在组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方式上做出创新,就能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都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一二年级小朋友,行为上好动、思想上好胜的特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在比赛中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新的习题训练的设置上,用分小组的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乐趣。比如说大富翁的游戏,可以设置很多格子,每位学生一次掷两次骰子,相加便是要走的步数,然后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数学练习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能体现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各种数学家的感人经历、锲而不舍的追求过程等都是需要学生们了解的,但是如果单独去进行这些故事的讲述,学生们在前一段时间还能用心听讲,长时间的话肯定会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课堂上的时间也不足也将全部内容都告诉学生。所以我们可以讲课本知识穿插于故事之中,例如对于百分数的教学,老师可以举出“百里挑一”、“百发百中”之类的成语,请同学们用课堂学的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表示,让同学们理解数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都是学习数学的具有优势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灵活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让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的动手解决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对新奇事物有好奇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以多种感官方式思考并尽量独立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课堂中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这对于以后学习高深难懂的知识时是否有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二年级中,学生主要学习的是数字的加减运算,而对于刚接触数学的他们来说,要理解大小比较,加减是非常难的。这就需要教学者创建一个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去理解,比如说可以跟学生一起玩抢凳子的游戏,让多名学生围成一个圈,在学生的圈中央摆放比学生人数少一个的凳子,让这些学生边唱歌边跑动起来,当歌声停止的时候,每个人抢凳子坐。这样的游戏规则就势必会有一个学生没有凳子,这时数字的大小观念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形象而立体的建造出来,如果有6个学生5个凳子,学生就很容易得出6比5大1的结论。为了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就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每个班里都会有腼腆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自卑感让他们在班里不敢说,不敢做,更不敢参加小朋友们的游戏,应该多多鼓励他们参与到这些教学活动中,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活泼性,把好动的同学与行事小心,不爱说话的同学分到一组,在学生的互相影响下开展游戏。但是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仅做到自主学习还不够,更要展开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动手实践结构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评价讨论。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程度,自信心有很大影响。多数情况下,小学生很在乎来自外界的评价,有的来自老师,有的来自同学,有时候还会因为家长不经意的攀比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要在教学的课堂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老师眼里,往往死无所不能的,他们刚刚进入学校,什么东西都是老师教的,老师在孩子心中有这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可以说老师对学生的认同就是学生自信心的来源。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的地方,教学者不能因为学生的不懂不会就嘲讽学生,这样会严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的指出错误,还要肯定学生的优点,例如你这样想很好,是其他同学都想不到的,你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并且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正确的答案方法。鼓励学生多多思考,错了也没有关系,培养学生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奋勇向前的执着精神。当学生需要赞美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优势不吝啬赞美之词。

除了他人的评价,学生需要清楚的自我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实力,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往往是从老师的评语、其他同学的说法处得来,非常不利于学生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实力。教学者应当在课堂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与其他同学交流,而不再老师给定的标准答案中迷失自我。比如说老师可以先不公布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课堂作业,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再与其他同学的比较,在学生的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再对课堂作业进行讲评。

参考文献:

[1]杨奇煜等.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杜威.杜威教育论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4

一、民警体能训练现状

(一) 思想认识不足

当前, 虽大力倡导强化民警的体能训练, 并使之成为常态化机制。但对于体能训练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和深远意义, 部分领导层和民警自身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其尚停留在体能训练单纯是加强体育锻炼和完成任务的思想层次, 没有真正实现从一般性体育锻炼向民警职业需求训练的转变, 从而导致当前的体能训练工作以达标和考核过关为主要目的, 训练内容的层次和深度也仅以通过考核为依据, 从而忽略了实战性的技能培训。

(二) 训练模式欠佳

从公安民警体能训练和考核所设置的科目来看, 基本以传统的跑、跳、投为主, 未能结合警察这一特殊的职业特点和实战需求去设计和制定实际的训练内容。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上, 尚以简单的技术重复训练为主, 不仅过于单调, 缺乏新意, 也很难对民警技能素质的提升有所突破。同时, 在组织形式上, 一些组织单位的认知不足, 专业的体能教官欠缺, 从而导致整体培训过于松懈, 纪律要求性不高, 得过且过, 流于形式。

(三) 训练机制滞后

从当前我国公安民警体能训练的现状来看, 在一些具体实施环节上, 尚存一些问题:首先, 培训目标人员筛选方式的单一化, 表现出机制的形式化特征。在培训对象的选择方面, 大多是以未授衔的新警或是工作不满三年的民警为主, 对于人员的筛选局限于入职时间这个单一标准。其次, 在培训目标实施效果的评定方面, 大多以分数评定或是级位评定的方式为主, 难以全面反映出培训对于受训人员能力上的所需要的多元化和综合化, 从而在无形中导致培训工作的绩效评定缺乏科学体系。再次, 训练内容知识构成的选择方面呈现僵硬化和程式化, 致使部分训练方案的实效性不强, 在内容上有所滞后。

二、民警体能训练中的实战模式渗透策略

(一) 以科学的训练理念为导向

科学训练理念的树立必须考虑到民警参与现实斗争的需要, 牢固树立体能训练为职业、为实战服务的全新理念, 正确而清晰认识到体能训练对民警战斗力提升的重要性, 真正实现体能训练由一般性体育锻炼向职业需求训练的转变。

为此, 公安机关教育训练部门要在科学的思想导向下制定切实实际的训练计划, 对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训练经费、人员调配等予以妥善安排, 切实保障民警体能训练的正常组织和开展。与此同时, 要真正落实实战模式的渗透, 就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实战演练的开展, 提升民警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通过日常演练和监督管理, 促使全体公安民警都能树立起重视体能训练的观念与意识。

(二) 以一体化的训练模式为根本

所谓一体化训练, 是指在民警体能和技战术训练中, 以民警体能训练为对象, 以促进和提升民警技战术水平为目的, 使民警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训练模式。

在民警体能训练中, 要凸显实战化, 就必须大力推进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的一体化, 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充分发挥, 通过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和促进民警更好地掌握基本的体能要求, 逐步适应技战术训练的难度与强度,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技战术, 提升技战术水平。要通过此种一体化训练模式, 使得民警体能训练更为科学、合理和高效, 为其更好地完成警务工作, 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保障国家、人民和自身安全奠定坚实可靠的体能基础。

(三) 以完善化的训练机制为保障

针对当前公安民警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机制滞后问题, 要通过对相关制度、规章的调整完善, 进一步健全训练机制, 确保实战模式的有效渗透。

一方面, 要根据受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对规章制度予以调整, 打破以往单纯以受训人员入职年限为筛选标准的做法, 制定科学的人员选取机制。另一方面, 民警体能训练工作应通过岗位差异予以区分, 设立同岗位训练和跨岗位训练。再者, 要对民警体能训练工作予以针对性的整合调整, 可以将训练工作氛围不同建制单位培训的形式, 层次化进行。

四、结论

综上, 要针对现有的民警体能训练模式进行改革更新, 在现有的体能训练中渗透实战训练, 并以科学的训练理念为导向, 以多元化的训练内容为要求, 以一体化的训练模式为根本, 真正达到提升民警身体素质, 强化其实战技能和对抗水平的目的。

摘要:对警务人员而言, 要想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伤亡, 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 就必须切实提升实战水平, 增强实战技能, 以过硬本领对抗各类突发情况。本文从民警实战技能培训的概述入手, 对当前民警体能训练现状予以剖析, 并就如何在民警体能训练中渗透实战模式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为优化民警体能训练, 锻造高素质的民警队伍提供可行借鉴。

关键词:民警,体能训练,实战

参考文献

[1]王国富.警察体能训练与警务技战术训练一体化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3) .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5

-系统整理资料

素材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日常的阅读和积累。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数量可观的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有的同学涉猎领域很广,却没有精读深思,认识较为浮浅;有的同学阅读好恶明显,难免有失褊狭。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资料库进行彻底整理:分门别类,去粗取精,补其不足,形成系统。

-探究个体亮点

所谓文如其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写作的风格自然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善于说理,但情感内敛;有的.人善于抒情,但逻辑稍显混乱。要想写好作文,自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需要通过观察和专项训练确定自己的文风,以便形成独特的亮点。需要注意的是,营造亮点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符合自己的认知层次和表达习惯,否则难免重蹈“邯郸学步”的笑话。

-做好审题训练

这是一个具体、繁琐的任务,也最容易为学生所忽视。其实,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题好一半文,题跑一半分”,立意是选材的依据,更是表情达意的前提。一着错则满盘输,如果入手就偏离了方向,即使语言再好也是徒有其表,论述再深刻也是南辕北辙。因此,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审题训练,以确保在考场上万无一失。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6

[关键词] 体验英语写作 双过程化控制写作模式 启发过程

一、背景介绍

英语写作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测试方面来说,无论是国内英语高考(NMET)、大学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CET 4,CET 6)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测试(TEM 4,TEM 8),或是TOEFL(托福)、IELTS(雅思)、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国外语言综合考试,英语测试也都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随着中国国际化、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历(CV)、申请书(applications)等英语文书也都是国外求学、涉外项目申请、外企就职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想得好”是“写得好”的必要条件,一篇英文写作不仅展示了写作者的语言知识水平,还展示了写作者的文本交际能力、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一项完整的写作活动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写作中的行文过程以及成文后的提交定稿。基于写作前期的准备工作,本文拟就体验英语训练系统中,如何通过“双过程化训练模式”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英语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进行探讨。

二、教学实践

1.训练模式与实践对象

“双过程化控制写作模式”(a di-process-controlled model)主要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思考”(how to think)与“如何写作”(how to write)这对矛盾,分为“启发过程”(active process)与“写作过程”(writing process)两大过程,在微观层面上,“启发过程”由“课程讲解”(professor’s lecture)、“实例演示”(instantiation illustration)及“课堂讨论”(classroom discussion)三个子过程。启发过程归属“写前准备”这一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终端产出表意明确、衔接连贯、逻辑清晰的文本,这是写作课堂上师生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次教学实践的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课程开设的时间为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其中,上半学期教学对象为师大本部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为基础英语写作;下半学期教学对象为求是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课程为高级英语写作,每周有2个课时,18个教学周,合计36个总课时,采用的教材都是《体验英语写作》第一册,针对三年级的高级写作课程,我们补充了《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现代语言协会研究论文写作手册》(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等针对性较强的参考书籍或资料(详情请参见表1)。

通过此次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对象的实时观察、问卷调查与口头回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自己对英语写作有了更多的兴趣,英语写作的信心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英语习作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习作的篇章结构性得到加强、文章长度逐渐增加、讨论的问题也逐渐深入,英语写作水平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渐渐向“以文成事”迈进。

2.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是目前教育的一种时尚,它的有利之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了学生接触目的语与使用目的语的机会,但是,用母语或目的语进行教学更有益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语言水平的提高?对于这点,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意见。相关研究发现,双语思维是二语写作的一大特点,不管是二语水平较低或是较高的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中都有使用母语思维的习惯,而对授课者和听课者而言,用外语和母语来授课的信息量也是不一样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规定:所有文本内容(包括课堂习作或用于展示的PPT或word等),全部使用英语,而课堂口头交流、讨论的语言采用中文或英语,学生可自由选择。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完全对等,再加上语言水平的局限性,难免有学生碰到用英语难以表达真实想法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学生用中文表达;如果学生难以找到准确的汉语词汇的话,我们建议不要受语言的局限,同学们可以采用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想要陈述的内容,通过随后师生之间的习作讨论、互评互议等活动,最后再找出意欲表达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在习作二稿或三稿中自己进行修订更改。通过课堂观察及对学生的习作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写作课堂上中文的输入,并不影响英文习作的水平,相反,还起了正面的积极作用,更容易将问题谈深、谈透。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要学会用英语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迫在眉睫的就是撰写相关的毕业论文,如果教学重点只停留在语音、语调、词法、句法等基本技能训练的话,学生也只能停留在“牙牙学语”的语言学习初级阶段,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机械的、公式化的语言模仿学习,但对语言的理解也还只能停留在浅层意义(surface meaning)之上;与此同时,过多强调训练语言学习中的机械性问题(mechanical problems),同学们的思想与行为也受到束缚,影响他们用语言恰当、得体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思想感情,做不到语言的活学活用、主动思考、创新思维,而且,英汉双语的转化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会造成课堂信息量传递的递减,出现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现象。

有关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与调查,在香港这样语言环境、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实力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全英文教学的城市,也出现了英文实施教学的学校未能培养出预期的高水平学生,相反,学生的中文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英语写作课堂中,启迪学生进行“前写准备”时,教学双方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灵活采用汉语或者是英语的输入方式,采用有效的、经济的、节约的课堂交流语言,真正做到语言课堂教学的“多快好省”。

3.课堂组织的多样性

在启发阶段,有效的课堂组织活动也能推动学生“前写准备”工作的进行,在教学实践中上,我们除了“课程讲解”(professor’s lecture)、“实例演示”(instantiation illustration)及“课堂讨论”(classroom discussion)之外,还通过实践调查(field work)、小组活动(team work)等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分享第一手写作素材的收集、处理过程。

《体验英语写作》第一册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由九个部分组成,如果全程讲解的话,大量的课堂时间会花在教材解读上,一来,课时有限,操作性不强;二来,如此写作教学难免会成为英语“精读课”或“泛读课”的变体,造成学生对于书本以外的信息量获取较少,而没法解决他们写作当中碰到的具体难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让学生在课后选择性阅读教材,挑出教材中的兴趣点或难点进行课堂讲解与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系统地了解了课程,而且还能衍伸出其他相关的、有意义的讨论内容。根据我们的观察,这对于学生“下笔”非常有好处: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写作落笔点;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助于克服他们对当次写作任务的恐惧心理。

除了语言水平以外,成功的写作需要素材的积累。对于进入大学攻读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情况下,都经历了初、高中英语知识的初步积累,而在写作素材积累这点,由于年纪尚轻,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导向,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的能力会比较弱。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师生讨论以及小组活动中的同伴交流(peer-to-peer communication),特别加强了写作素材挖掘的训练,以达到一个写作前“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与“热身”(warming up)的启迪活动(具体操作流程请参见图1)。

上图显示了学生如何完成初稿以及带动全班写作活动的过程,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通过讨论、调查、阅读、演示、交流、分享这样一个“前写准备”过程,我们发现,同学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努力尝试着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与看法,作文言之有物,逐步摆脱班级授课中的“一窝端”现象以及“为写作而写作”的课程模式。

4.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非只通过书本知识积累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它也有一个实践积累的过程,这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的自主性(autonomy)在教学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主学习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写作课堂上,我们让同学们写自己感兴趣的、了解的、熟悉的内容,希望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同学们体验英语写作乐趣的同时,渐进式地推进课堂英语写作训练。

在写作任务的安排上,我们只限定了每次写作的大主题,如“自由写作”、“文摘写作”、“中国的英语教育问题”或“商业调查与模拟创业”,等等,而具体写作的内容由同学们自己决定,在随后的互评互议活动中,教师针对同学们写作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我们发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比较高,课堂上、写作中都有较多的话语可以表述,在课程结束的问卷调查中,有的同学还建议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进行展示、讨论与交流。

除学生自主决定写作内容之外,课堂还采取了动态式、自主式的小组活动,随着课程的推进、写作任务的变化,小组的组员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自由选择题材、组员及自主决策写作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有了转换:从问题被动者、信息被动接收者逐渐转为问题主动解决者、信息主动收集者。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学生另一个较为显性的变化,随着自主性学习活动的不断开展,部分同学的性格在班级活动中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内向”、“不敢说话”、“不自信”变得“外向”、“敢于表达”、“有了自信”,课堂参与的自主性对启迪学生主动思维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三、反思总结

“双过程化控制写作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启迪学生的主动思维,解决了英语写作中“如何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活动,补充了除语言以外的人文知识或相关的其他知识,使学生的习作变为更加丰满、充实,也解决了英语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知识相对薄弱,习作单薄无力、内容空乏的难题。但是,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对独立收集写作素材、主动处理写作活动比较陌生,对真实表达“自我心声”的讨论、展示也不太适应,这需要老师细心的引导、组织。与此同时,随着课堂讨论、学生写作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补充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对教学双方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永林.体验英语写作(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3]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

[4]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1).

[5]顾永琦,董连忠.香港双语教学尝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现代外语,2005,(1).

[6]施仲谋.华人社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7]刘继安,储召生.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些什么——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特别报道[J].管理科学文摘,2002,(11).

[8]朱玉梅.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外语学刊,2007,(5).

[9]张金鑫,马忠.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7

当前培养一批具有鲜明个性、非凡创造力和卓越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大幅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目前指导SRTP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开展SRTP以来, 已指导多届学生, 总结这些年科研训练工作, 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1. 课题起点低

在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及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发现, 由于大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时, 刚完成基础课程学习, 还没有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专业基础欠缺, 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健全、不完善, 还不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素质相对较低, 所以只能选择一些起点低的课题, 或者参与老师的部分科研项目, 对一些题材新颖、需要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课题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科研训练时间短

学生只能在完成正常学习后的空余时间里才能到实验室做实验, 科研训练的时间较短, 学生无法得到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繁重的学习任务, 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 学生只能完成一些小课题, 做完后写一篇工作汇报或结题报告。很快又转入毕业论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毕业论文换导师、换课题, 一切又将重新开始。

二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方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科研训练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为重点, 改变传统的适应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 提倡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针对目前SRTP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将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 让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实习, 从中调研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创新, 提高其创新实践的实用性。让学生通过科研训练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科学训练

对于基础知识扎实和有研究兴趣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 将来就业发展的方向, 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和实习, 从中调研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创新, 就企业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题, 查阅文献, 设计方案。创新实践课题的选择是实施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 也是关系到创新实践成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因素。首先, 要鼓励学生自主命题,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与科技创新能力。其次, 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和承担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作为指导教师, 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发, 指导他们做好自主策划科研项目的方式和内容, 同时努力将他们的需要和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 让他们尽早熟悉企业的生产及研发。

目前, 各高校的SRTP大多是以立项的形式完成的, 但是它并不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 而是本科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经过调研, 提出研究课题, 查阅相关资料, 在实验室完成实验, 或者去企业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不仅可以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还可以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 并形成一种研究能力和品质。

虽然SRTP是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但它不是单纯的科研, 而是科研与课堂学习的结合, 其实质是让学生在科研训练的实践中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从事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工作。

2. 毕业论文

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继续完成科研训练的题目, 或者是相关课题的延伸, 在毕业论文阶段,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或深入下去。有了前期科研训练的实践, 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实验研究的大致过程,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整理资料、科学分析、组织研究, 确定毕业论文的科研课题, 提出实验方案, 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相结合, 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课题, 导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分析、归纳、总结, 鼓励学生完成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 独立完成论文有一定难度, 按照学生的思路, 融合导师思想, 让学生反复修改, 并在格式、用词、语言逻辑等方面规范学生的写作。

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 学校应提供条件让学生与企业保持联系, 让学生的研究工作与企业密切结合, 将研究成果与企业共享。

3. 就业方向

学生完成的是企业合作项目, 通过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有兴趣的学生, 毕业以后还可以去企业工作。对于企业而言, 他们是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如果学生继续深造, 经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长时间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科研能力, 完全能胜任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采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方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 并能有效地执行。

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我们在2009级学生中进行了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实践, 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中显示, 毕业生很快适应了企业的工作, 并承担了重要的研发任务。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以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来补充、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 实现从专业人才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通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方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 最终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摘要:本文总结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通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就业方向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为重点, 改变传统的适应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 提倡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根据企业需求, 确定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方向, 提高创新实践的实用性, 让学生通过科研训练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SRTP,科研训练,培养模式,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利庆、马伊蓓.高年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对策[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2) :94~97

[2]叶民、魏志渊、楼程富等.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4) :55~58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模仿朗读,训练模式

一、引言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考试从2011年开始分别进行笔试与听说考试。其中,模仿朗读的具体要求为:考生能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英语朗读的认识就是模仿录音材料,通过不断的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读出来的文章都是生硬的,没感情,同时又会令他们兴趣索然。Thomas Scovel在《心理语言学 (Psycholinguistics)》一书里面提到“One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inguistic modelsfor speech production is a linear progression offour successive stages:(1)conceptualization(2)formulation(3)articulation(4)selfmonitoring。”[1]我们应该根据这一理论构建出适合学生进行模仿朗读训练的模式,同时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各种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模仿朗读能力。

二、英语模仿朗读训练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目前许多高中英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模仿朗读能力,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局限于应试为目的的模仿朗读训练,并没有对学生的模仿朗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不少教师在模仿朗读教学中采用应试的强化训练模式,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

目前学生对于英语模仿朗读感到枯燥,学生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左右为难,因此完全没有兴趣来学习英语。而且认为英语模仿朗读只要能够应付考试即可,能够把文章读出来就行了,不能真正把所学的英语运用到实际交流中,不知道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出现了盲目应付英语考试的弊端。

(二)原因分析

1. 材料单一。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模仿朗读材料基本上是课本和一些应试题目。这些材料形式单一,内容雷同,不能激发学生的模仿朗读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模仿朗读能力。

2. 训练方法简单。教师训练学生模仿朗读的方法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听规定的模仿朗读材料,然后进行模仿朗读。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被动训练,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动力。

3. 语言知识输入不够。学生模仿朗读的时候,思维跟不上,部分原因是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语言知识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单词发音不准,辨音、听音能力不够。其次是对语调认识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这势必影响其模仿朗读的感情。

4. 现代教学手段未充分利用。目前的英语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主要还是靠教师的面对面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虽然已经在教学中很流行,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只看和听,他们还希望自己动手操作,参与课堂。

5.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在传统的模仿朗读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师生的交流和生生的交流都比较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三、网络应用于英语模仿朗读训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具有其它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众所周知,它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将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有机结合,多媒体计算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宽了英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日常教学中,广大英语教师应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机整合的最佳途径。

四、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即内容),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形式),也就是表达方式。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意念(思想内容)。他们认为,外语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学生是内在因素,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要注意因材施教。同时强调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学过程要交际化,活动要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学习所需的语言。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外语教学的手段,还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在外语的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外语环境,提供交际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二)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景的必要性。认为学习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性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正迎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需要,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和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交互信息的有力工具。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特征 :1. 从教的角度教师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同时,教师不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自觉焕发,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发挥。2. 从学的角度自主学习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与学的开放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由“客我”向“主我”转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提高学习的可持续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五、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模仿朗读训练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网络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在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构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中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优化。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提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基于网络的英语模仿朗读训练模式: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模仿朗读→交流反馈→自我检测。模式的流程图如图1。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前根据英语学科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按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处理分析,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连同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进入情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讨论。利用Moodle教学平台在线交流可分享每个学生探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论证与研究,达到互助、互学,协同奋进的学习气氛。

(二)模式的实践

现以笔者设计的《英语模仿朗读训练课程之说明文的模仿朗读》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模式:

1. 进入情景

首先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模仿朗读中应注意语音语调,连读,停顿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尽可能列举例子,讲出尽可能多的情况,让学生活跃起来的同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何使用不同的语调,如何断句等。

备注:如果学生还有疑问,可以点击“revision”自行复习。对本课程学习流程有疑问可以点击“导学”。让学生通过以上活动进入学习的情景。

2. 自主探索

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然后讨论以下问题并进行小组竞赛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Moodle平台上传讨论结果。在学生上传的过程中,老师尽量快速阅读学生答案,给予评价。然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分析。

在这一环节,视频的使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信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小组竞赛的形式将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另外,这三个问题是根据心理语言学中言语交际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 ( 即内容 ),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 即形式 ),也就是表达方式设置的。问题1是检查学生对文体的认识。而“文体的不同直接影响朗读者的感情”。[2]问题2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感情色彩会直接影响朗读者的语调。问题3让其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朗读的语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Moodle平台上传讨论结果,老师可以随时给予评价,充分发挥moodle平台的优势:可以实现一对一评价,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保留起来,方便建构知识。在这里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进度。这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3.协作学习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每人负责一项任务,一人汇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Moodle平台上传讨论结果。在学生上传的过程中,老师尽量快速阅读学生答案,给予评价。然后,学生参与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小组。

这一环节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不同的学生可以负责不同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这过程中得到不同的输入信息,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且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避免学生走神。利用Moodle平台上传结果,充分发挥Moodle平台的优势:可以实现一对一评价,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保留起来,方便建构知识。

4. 模仿朗读

(1)利用Moodle平台教师上传范本,学生自行校对自己的答案。

(2)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已经熟悉文段,那么可以直接模仿朗读文章,录音上传;如果还不熟悉文段,也可以再看一次视频,模仿朗读,录音上传。

学生在前面的缓解已经得到如何模仿朗读说明文的输入,有了以上的准备,减轻了学生模仿朗读的难度。而Moodle平台的优势在这里也体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反复学习 / 练习,进行模仿,这些在传统的课堂中是无法做到的。

5. 交流评价

要求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聆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作品,根据老师给的评价标准给予评价,至少评价一位同学。

采取反馈和同伴间互相评价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朗读者又是聆听者,他们通过批评性地聆听别人的朗读,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他们时刻留心语音语调、停顿等技巧。学生修订工作是通过个人作业和集体活动相结合进行的。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而且更活。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编辑、审校能力和组织、归纳总结能力。

6. 自我检测

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本节课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复现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自我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通过检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模仿朗读训练。课后,学生利用Moodle平台可以在家自行复习所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模仿朗读另一篇文章录音上传。

六、反思

1.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模仿朗读训练模式: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模仿朗读→交流反馈→自我检测,这种模式帮助学生建构“感知文体—模仿朗读—评价检测”的模仿朗读过程,正是心理语言学功能法从意念到形式(即from top-down)的过程,Thomas Scovel在《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P68说:“top-down information which providesgeneral background about a text, is useful in thecomprehension of larger units of language becauseit helps activate mental associations which thenassist in overall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3]因此,学生不仅能提高英语模仿朗读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如复述、阅读和写作等。

2. 利用网络环境的 Moodle 平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学还是练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的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所以,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一节课的时间,他可能没办法完成任务,但是,他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登录Moodle平台自行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Moodle平台的优势之一。

3. 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进行自我检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上传记录中检查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学习记录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布置的任务基本完成,而且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

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这节课中获益不少,对这种课程也非常喜欢,很多学生都建议多上这样的课。

七、结束语

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模式探究 篇9

1、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的内涵和重要性

1.1、足球技术的内涵

足球技术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经验, 是足球比赛中合理的动作, 是完成足球比赛的工具。将青少年引导到轻松愉快的比赛环境中, 能够激发青少年对足球的热情, 促进足球训练的完成, 使比赛练习和训练形式组成训练内容。足球运动员在足球训练中形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会识别比赛局面。为了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水平, 在进行足球技术教学必须结合比赛实战进行教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足球技术的提高也要遵循其根本规律, 在足球比赛的约束下,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得到的结果。

1.2、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的重要性

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教练员, 在各方面的努力合作下, 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指导足球训练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成功的控制运动训练的全过程, 实现运动员的最佳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 被称为科学化训练。为了促进运动员的足球运动技术水平, 将先进的足球训练理念充分的运用到足球技术教学中, 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

2、足球教学训练的现状

2.1、场地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建设专业的足球比赛场地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 学校的资金不够充足并且学校政策并不注重足球训练课程设施的建设, 导致足球教学设施存在着大量的缺陷, 如:比赛场地没有符合国家标准、训练空间不足、体育设施不完善等。没有足够大的训练场地和不完善的体育设施, 学生无法正常进行训练和教学, 打击了学生参与到足球教学训练中的积极性。教师缺乏合理安排有限的场地空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训练时, 容易因为场地出现矛盾和冲突。场地分配的不合理, 足球训练无法按照计划顺利完成, 降低了足球训练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的不合理安排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受到场地局限性的影响, 没有充足的场地空间, 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需对技术动作或技术训练不能得以实现。热爱足球, 参与到足球训练课程中的学生一般对足球都有基础性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仍然选择基础性的理论知识, 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忽视了对战术、技术的创新, 没有符合时代的发展。教师不能合理的掌握足球训练的运动负荷, 足球训练不仅是足球专业训练活动, 也是一场教学活动。学生在足球教学训练课堂上, 既需要学到新的知识和新技术, 还需要体会到训练的效果。

2.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足球训练课程大多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较丰富, 具有多年的训练经验。在整个训练教学的过程中, 既能够让学生学会足球训练的理念, 又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足球训练仍然能够取得成效的方法。学校的许多足球教师不是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就是没有丰富的训练经验, 很少有专业知识深厚训练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由于足球训练的专业性较强, 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等环节。经过长时间的教学, 积累丰富的教学和训练经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学生的情况和场地设施的情况,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有时教学效果的降低是因为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导致的。

2.4、训练未结合比赛

通过比赛才能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 运动员通过参与到足球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运动员参与到日常的训练中, 更新先进的战术, 增强自身的能力,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取得胜利。但是许多学校的足球训练课程缺少实战的训练计划, 学生训练很长时间的足球技能都没有得到在实战中运用的机会, 降低了学生在比赛中应用战术的素养。足球训练课程以单一的方式讲述技术和战术, 教学中学生在无人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缺乏足球学习氛围, 无法体现出足球激烈的对抗性。学生虽然同样的掌握了足球的技能和战术, 但是这样学生一旦参与到比赛中, 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难以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足球教学训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技术和战略, 还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比赛当中去, 提高自身足球运动能力, 继续保持对足球的热爱。

3、科学化训练足球技术教学的策略

3.1、应用先进的技术训练手段

单一的训练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足球的热爱。教练应用先进的技术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 不仅能够提升训练效果,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技术训练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训练模式也不是需要全部推翻的, 传统的训练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有关足球技术结构的理论知识, 学生在概念上认识足球, 掌握足球的特点和操作方式的理论知识, 但是传统的训练模式也存在着缺少实践的局限性。在学生学习有关足球的理论知识后, 教练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观摩有关足球的图片、电影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象、具体的指导学生的足球技术。教练在训练学生的足球技术时可以采用小型比赛的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到比赛中明确了比赛中的所有的要素, 了解足球的本质,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

3.2、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

学生通过教练对足球技术科学化的训练, 掌握了足球知识的顺序和结构, 教练在进行训练之前要对学生讲清楚技术训练时的重点、难点和技术结构, 学生掌握好技术的基础知识才能自行对足球技术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学生的脑内形成科学足球技术知识体系。教练在对学生讲解技术的训练点时, 要尽量开发学生的智能,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技术讲解训练中,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特定的情况下要做特定的动作。例如, 教练应用小型比赛的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足球技术训练时, 学生通过思考足球比赛的特征, 明白足球技术在足球比赛中的应用节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练在训练时要注重细节训练, 学生通过训练之后不仅能够完美的完成足球动作, 而且学会在恰当的时间, 用适宜的力度, 以恰当的角度将球传给队员, 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训练获取有效成果的表现。

3.3、创设合理的训练情境

教练在符合足球要求的情境下进行足球技术训练, 训练场景要包括攻守交换、本方进攻、本方防守等实战情境。在进行足球技术科学化训练时, 要考虑情境中包括的球、队员、对方队员、足球进攻范围等所有的要素。并且教练在考虑要素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训练情境所需要的要素, 如果学生的足球水平还不是很高, 教师加入过多的要素容易导致学生使用技术的混乱。对于初学者, 在设置情境时包含的要素不易过多, 随着学生足球技术的不断提高, 逐渐添加要素进入训练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足球技术训练时也要从简单的内容随着学生的技术的提高逐渐增加难度。

4、结束语

中国足球正从低谷期走出来, 中国足球的技术水平正不断的提高。学校对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 对培养国家未来的足球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足球教学训练在发展和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实现科学化的教学, 不断发展足球教学训练。学校在促进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时,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满足学生的足球需求, 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 保证学生能够将足球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比赛中。

摘要:足球训练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是由于中国的足球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 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的教育机构技术含量确不高, 在训练手段、环境、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现代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现状。

关键词:足球,技术教学,科学化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郑亚林, 张志峰.足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简述[J].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12 (60) .

[2]邓兴忠.心理训练与大学生足球运动技战术发挥的相关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 2010, 6 (2) .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10

一、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

这种应用于乒乓球教学的探究模式是一种社会需要的, 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 将整个乒乓球教学活动交给学生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从中辅导牵引,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 自主探索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只有理解了这种探究式训练的教学模式内涵, 真正达到这种教学的要求才能突破传统的机械式理解学习方式。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忘记传统教学中所认定的单一教学目标, 不再一味以达到课程设置上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的, 而是重点把握学生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探究训练模式也是发展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之一, 将知识获取和学习价值有机结合是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最高追求。

二、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我们可以从知识的认知、形成技能、情感和交往规律出发, 将乒乓球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科学地分成三个不同阶段。

1.呈现疑难情境

一般来说, 往往我们遇到问题时, 内心深处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渴望得到答案, 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种激发欲望的情境是自然而然的, 没有复杂的知识背景和其他因素。让我们产生迷惑的可以是那些不符合我们观念的问题或者是我们觉得不符合客观社会现实, 在我们正常的思维模式下不能接受的现象, 它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找不出说服自己的理由, 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我们产生向前寻找的欲望。因此, 作为一个乒乓球体育教学教师, 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规律, 根据一些不变的真理去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乒乓球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向该方向去探索。比如, 在讲授如何提高乒乓球正手攻球的稳定性时可以将学生引进以下问题中:①正手攻球有哪些环节, 可以细分成几个细小的枝节?②做好正手攻球我们可以从哪些因素下手?③怎样才能更好地巩固正手攻球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

任何一个班集体, 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大小小会存在一些差异, 教师往往将其分成“好学生”和“差生”, 有些教师往往将那部分“好学生”放在教学的重点上, 比如说在探讨某一个问题时所作出的解释和回答也只针对部分学生, 忽略了学生水平的个体差异,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在进行乒乓球训练教学时灵活运用一定的技巧、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非常清楚的思维下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3.得出结论, 总结提高

每在一个教学课程结束时, 我们都要就本次课程所学的知识得出一个结论, 进行总结提高。举个例子, 在乒乓球教学中, 学习正手攻球稳定性时, 可以通过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掌握的影响提高正手攻球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 并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以实现学生自身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三、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育效果

探究训练乒乓球教学模式, 它在起着双重的作用, 既能达到教学效果还能实现教育效果。在教育效果上, 帮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探究策略, 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还能培养锻炼出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兴趣,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利用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实现一个效果显著又有意义的学习形式。

四、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下教师发挥的作用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再一味地扮演被灌输和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是要迅速将自己转换为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知识管理者和传授者, 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扮演合作者。以什么样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乒乓球知识, 这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总之, 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去帮助学生, 促进学生很好地吸收和掌握乒乓球知识。作为乒乓球教师, 要做的不是代替或者帮助学生去做什么事情, 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 帮助他们动用自己的思维去寻找和研究分析问题。一定情况下,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有关乒乓球的资料去引导学生正确领悟乒乓球的学习。作为一位合格的乒乓球体育老师, 在学会运用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之前就应该对乒乓球教学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如果在乒乓球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是非常显著的。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相对其他运动来说, 需要的人数少, 对象是一个小小的球, 但同时它的变化速度很快, 在进行乒乓球运动时需要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 迅速做出判断。乒乓球运动不仅能很好地锻炼我们的身体, 有利于健康, 对于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培养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使得乒乓球运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一角,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乒乓球运动, 在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下熟练掌握乒乓球的技术和基本知识, 为学好乒乓球打下牢固的基础。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 学生应具备的不只是综合知识素质, 还应提高思想认识, 积极主动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全身心投入素质教育中。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 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采用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探究训练模式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在乒乓球教学和训练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增强学生体育的发展活力。本文分别从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内涵、程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在乒乓球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讨分析, 以达到学校乒乓球活动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校体育活动,乒乓球教学

参考文献

[1]Leslie W, Trowbridge, Rodger W.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7th Edition[M].Prentice Hall:lInc, 1996.

[2]须晓东, 闻石磊.探究式乒乓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69.

[3]王汝英.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78.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荆建华.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6]曲红军.论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3.

[7]韩印华.新中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 篇11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 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比较多的知识量, 但时常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依赖于陈旧的教学方法, 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权威性, 不能根据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而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然而, 模拟训练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实际操作,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生切身感知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对高职高专大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 在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全面深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 将会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教学质量,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一、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手段, 把就业指导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与基本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规律, 针对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会、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完成课程教学所对应的各项教学任务, 最终达到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具体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

在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浓厚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许多学生会感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 对学习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兴趣不浓。运用模拟训练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切身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 更多地尝试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在模拟训练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模拟训练任务, 学生也会自觉地重新温习和消化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课内外还没有想过的一些具体问题, 并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课程教学的知识点,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倓

在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模拟训练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在模拟训练教学活动中学生会自觉地用到所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 并且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教师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模拟训练教学方式和方法, 改变以往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以模拟训练演扮的主角出现在课程教学实践中, 策划出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问题的关键,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在近乎实际的模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在模拟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点, 师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能够达到“教”与“学”相促相长的实际效果。

二、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模拟训练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模拟训练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突出特征是充分运用模拟教学法合理地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模拟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学习的教育学新范式,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设定的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互动教学法。其优越之处表现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能够共同构建一种模拟情景或环境, 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模拟教学能够提供情境再现的重复机会, 具有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 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培养自我建构能力和职业信念与素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就是在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时, 尽可能更多地采用模拟教学法创设一种师生和谐、身临其境的教学实训情境, 拓宽教学渠道, 增强教学互动, 构架起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桥梁,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积极地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配合, 在近乎真实的训练情境中得到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技能的综合培训。

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知识单元选取恰当适宜的模拟教学形式和类型。从模拟程度角度看可以分为整体模拟教学和局部模拟教学;从模拟对象角度看可以分为环境模拟教学和过程模拟教学;从模拟效果角度看可以分为仿真模拟教学和近似模拟教学。然而从教学活动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考虑, 应该把握好课题设计、学生培训、模拟操作、分析总结等四个主要阶段性教学环节。在课题设计阶段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提出能够从实际出发探究模拟教学的题目, 为学生呈现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模拟训练概念。如果是学生第一次参加模拟训练, 教师还要对模拟训练要求做出详实的解释, 并且对模拟训练程序和规则进行概括性地讲解。课题设计是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中最基本的教学设计活动环节, 对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活动环节是很重要的基础背景。

在学生培训阶段的教学环节, 学生真正开始做模拟训练的前期准备。在这个教学活动环节, 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模拟训练的规则、角色、程序、打分制度、评价指标等等一些相关情况, 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适宜的模拟教学形式和类型以及根据模拟训练目标设置相应的模拟情境。教师要把学生安排成各种模拟情景内的角色, 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前的演练, 确保所有的模拟操作指令能够正确传达, 让学生明确各自担当的模拟角色及其特点和任务。

在模拟操作阶段的教学环节, 是学生直接进入模拟情境, 扮演角色参加模拟训练。学生参加到设计好的教学模拟情境进行实际训练, 在模拟操作训练中教师既要发挥好裁判作用又要担当好教练作用。教师还可以根据现场模拟操作的实际情况, 及时掌控或暂时叫停模拟操作, 以便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指导意见, 及时澄清扮演角色的错误概念和行为, 对模拟操作的表现做出恰好的把握和评估。

分析总结阶段的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由参加扮演角色的学生自我分析总结和教师问询指导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模拟操作的实际效果帮助学生完善和提高对所学知识背景与实践能力的认识。在分析总结阶段的教学环节要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正确描述模拟事件及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二是分析总结模拟训练的整体进程规律和效果;三是把教学模拟情境同社会真实情况作出比较判断;四是把模拟训练的教学活动内容和课程知识点联系起来;五是考核与评估并重, 对模拟训练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对重新设计模拟训练给出参考建议。

三、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模拟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和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理念。在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 积极探索和引入模拟训练教学模式, 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程序的内容和方法, 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模拟教学实践中, 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学生的具体任务应该做到统筹兼顾, 努力实现“教、学、做”的效果合一。以下是我们在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积极探索和引入模拟教学模式, 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概要性总结归纳。

(一) 模拟教学实践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1.课题设计阶段教师的工作

⑴确立学习目标;

⑵设计学习项目;

⑶策划示范训练、模拟实践的具体内容;

⑷准备文字材料, 对模拟题目、训练程序和规则进行概括描述;

⑸确定学生在模拟实践活动中的任务 (教学情境中学生扮演的角色、时间安排及如何操作、模拟过程中的考核打分标准和评价指标) 。

2.学生培训阶段教师的工作

⑴提示学生自学和模拟训练应获得的知识 (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

⑵指导学生对模拟情境和扮演角色的把握;

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在有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3.模拟操作阶段教师的工作

⑴对模拟演练进展进行比较性的描述;

⑵对模拟演练中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进行现场提问;

⑶对模拟演练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 并给出结论性的意见;

⑷归纳和梳理经常性出现的问题和操作错误。

4.分析总结阶段教师的工作

⑴认真听取演练学生自我总结和考核组的反馈意见;

⑵对模拟训练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⑶对操作方法及工作方式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

⑷综合学生的模拟训练表现, 给出评估成绩。

(二) 模拟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1.学习准备

⑴熟悉教学的问题设计, 清楚认知上的问题并能提出问题;

⑵熟悉模拟情境和自己扮演的角色;

⑶明确学习目标;

⑷明确行动方式。

2.明确任务

⑴正确认识和理解模拟教学的事件、过程和结果的相互联系;

⑵正确认识和理解扮演角色的特征和形象;

⑶明确扮演角色的任务, 做好演练过程中的知识和条件准备。

3.操作实施

⑴进入演练状态;

⑵执行模拟操作训练的行动步骤;

⑶感受和体会模拟方式方法、教学知识点的运用和模拟实际效果。

4.演练评估

⑴对模拟训练表现进行概要性的描述;

⑵对模拟训练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⑶对自己的实际训练操作做出结论性总结和评价。

5.反馈意见

⑴将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 找出优缺点;

⑵对教学知识点的加深认识、强化理解表现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

⑶对独立训练操作或集体训练操作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个人的能力发挥提出有见解性的反馈意见;

⑷对模拟训练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对重新设计模拟训练给出参考建议。

四、结语

上一篇:电工教师下一篇:同步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