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模式

2024-10-21

拓展训练模式(通用12篇)

拓展训练模式 篇1

1、前言

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是反映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武术教学中, 缺乏积极的教学气氛, 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忽视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武术教学的真正价值与武术的内涵, 从而导致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 本文将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运用到武术教学中, 以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为深化武术课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2、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在武术普修课当中符合健康观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49年在大会上提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 而且还包括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拓展训练所体现的是对人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和自身的责任感和社会适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比较而言, 我国高校传统的武术普修教学主要是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重视技术的练习和动作的完美, 对学生的心理培养方面影响较弱。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也将会进入一种全新的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 最终也会为培养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用协调发展的健康人才提供新途径。

3、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符合武术专业发展的要求

反映高校师资力量的强大与教学水平的高低, 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自身的素质是不是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拓展训练教学在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 把拓展训练教学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 并紧密联系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关键因素进行再设计, 有针对性的对这些能力素质进行培养, 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 使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这不仅是对现有体育教学课程的大胆创新, 而且是真正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将对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3.1、高校具备将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到武术普修课的师资条件

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历、技术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尤其是体育院校的老师不但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也强, 而且对本专业的研究也更加透彻;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也非常丰富, 对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再加上高校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 只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学习, 完全有能力胜任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融入到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工作。因此, 只要我们体育工作者自身开拓视野, 更新观念, 积极主动改变现状, 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将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中这一先进的培训方式和理念应用于武术普修课教学之中。

3.2、传统武术教学形式为应用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融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教学中是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参与者的行为体验之中, 让每位学员自身参与体验, 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同样武术教学也是通过学生不断的身体练习行为, 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两者在这方面有着本质的联系, 所以为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优势。从教学环节上, 拓展训练课一般有准备活动、活动体验、分享交流、总结提升、整合应用五部分组成, 而传统武术普修课一般只有3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即基本技术和结束部分。所以, 把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到武术普修课教学之中, 再在最后总结部分相对延长时间, 让学生总结交流, 教师进行引导, 也可以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

4、结论

通过对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应用于武术普修课教学模式的可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得出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应用于武术普修课教学,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明显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5、建议

加深对拓展训练项目教学的了解与运用, 提升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在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作用, 突出学生健康观念、高校武术普修课的发展地位、教学内容及发展困境等方面。根据学校的条件与设施合理利用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器材资源优势及拓展训练教学本身比传统武术教学更优越等开展的可行性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继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05.

[2]吕杰.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 2009.05.

[3]张继生.谈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 2006.03.

拓展训练模式 篇2

拓展训练在本质上是一种培训,但它与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

(1)传统教育模式基于行为主义思想;而拓展训练则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2)传统教育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而拓展训练则强调即使的感受。

(3)传统教育讲究记忆;拓展训练在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

(4)传统教育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拓展训练则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5)传统教育注重知识、技能;拓展训练注重观念、态度。

(6)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拓展训练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培训师发挥主导作用。

(7)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拓展训练则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拓展训练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为学习者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其作用是产生“学习”。“会”是指学习者经过学习,在现实环境中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忽然技能,或者促进学习者的行为发生改变。拓展训练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

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所有潜能,并促使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作为源自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拓展训练与其他培训方式相比,更加注重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更加注重人本身的需要。在学习方式电子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拓展训练提倡“我们用人在培训,而不是用电脑;我们是在发展人,而不是在异化人”。可以说,拓展训练正在触及传统教育和电子化学习所无法触及的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拓展训练,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无论是在学习知识,还是在培养团队精神、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方面、组织注重团队修炼的时代,拓展训练的兴起有其必然性。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如果你试图去改变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能够让人改变的还是自己。研究表面:所体验过的事,我们能学到80%。我们只能真正相信自己所感受得到,而对其他方式得来的信息则只是怀疑着接受。

其实在这种素质拓展训练当中,培训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学员才是真正的讲师和主角:讲解自己的看法、观念,进行团队之间的沟通、讨论、升华。把自己的观念付诸行动。从而最终改变自己、完善团队。

拓展训练模式 篇3

关键词:拓展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拓展训练对于教学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融入拓展训练。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拓展训练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有趣味、有新意的体育活动,从而真正融入体育教学中,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进步。

一、拓展训练教学的意义

拓展训练教学就是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中加入另外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对当前的教学活动进行拓展,在深度、宽度和广度上实现升级。对于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而言,其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给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往往在教学制度上不够完善,体育课程的展开主要是以户外活动为主,一旦遭遇不良天气,体育课程就会被其他学科所占据,从而演变成语文课、数学课等。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弥补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引入主要是通过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形式展开,不会超出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的引入能够有效突破体育教学活动陷入传统的固化局面,使体育教学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二、拓展训练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拓展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跑、跳和球类运动这几个方面。虽然算不上单一,但都是一些十分常见的体育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需要教师对体育活动深入研究思考,别出心裁。例如,在跑这个方面,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开创出绑腿跑的教学新内容。绑腿跑这一跑步项目出现已经有些时间了,其主要就是将一组人的腿相邻绑紧,然后大家保持一排向前奔跑。大部分时候,学生对跑都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进行跑步。但是绑腿跑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跑步,其对团队性和协调性的要求很高,需要同组学生在步伐大小、步调频率上保持一致,否则就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导致整组人摔倒。在进行绑腿跑拓展训练时,应该划分难度梯度,在人数上,从2人一组开始,逐渐上升到3人、4人,直到10人以上。在距离方面,可以从10米开始,逐渐上升到20米、30米,直到100米甚至更长。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内容,由浅入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强化体育教学效果。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拓展

教学方法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作出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拓展,是提升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对篮球的需求,开创趣味篮球教学,以此摆脱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拓展训练。拓展趣味篮球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即趣味玩球、趣味运球、趣味投篮和3V3比赛。在趣味玩球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玩篮球,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篮球。在趣味运球这个环节,应该摆脱传统运球教学,创新出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两人一组进行行进运球,一人双球运球练习,背后运球,交叉步运球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趣味投篮方面,可以参考NBA三分球大赛,设置类似的投篮练习。也可以参考NBA投篮之星比赛,三人一组进行投篮比赛,如此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兴趣。在3V3比赛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5人一组,进行3V3对抗,轮流上场参与比赛。

(三)拓展训练与初中体育的深层次融合

实现拓展训练与初中体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是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进步发展的关键。但是,要实现深度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说来,目前主要存在场地较小、器材不足、经费短缺等现实问题,导致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存在一定限制。因此,要实现深层次融合,教育部门与社会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拿出一定的经费资助农村学校建设,扩大场地,增添器材,加强社会与教育部门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投入,如此才能给拓展训练的融入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训练教学在农村初中体育中进行深度融合,对促进教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存在的经费不足、场地限制等现实问题,使拓展训练的融入受到严重阻碍。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拓展训练的积极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实现初中体育和拓展训练的深度融合,同时还需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视,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陳春华.农村初中体育融入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选择性[J].新课程:中旬,2015(7).

[2]梁金娜.试论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5(3).

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模式的融入 篇4

一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1. 拓展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拓展训练就是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单向教学模式, 使教师成为主角,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局面得到根本转变, 使学生与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并以学生为主, 使学生成为主要的参与者。教学形式由“教师教, 学生听”转变为“学生做, 教师看”;学习内容要从由教师掌握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转变为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学习的结果要由间接获得知识转变为直接结合间接经验获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时间和不同地点的变化, 在活动中主动感悟学习带来的体验;使拓展训练活动本身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2. 拓展训练的教学流程

拓展训练属于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其主要流程可分为: (1) 课前准备环节。创造拓展环境, 学生组建自己的团队, 调整学生心态。 (2) 感知活动环节。教师布置拓展项目, 让学生理解规则。 (3) 项目体验环节。学生进行项目挑战, 教师进行引导和监控。 (4) 经验总结环节。学生们互相分享, 教师进行指导并提升。 (5) 结果分析及运用环节。学生积累经验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上面五个环节就是拓展的整个流程, 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不断体验拓展所带来的乐趣与启发。

二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沿袭了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遵循认知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将教学过程细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阶段。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侧重于本体化的加工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直接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 没有启发式教学;其教学方法单调枯燥, 没有与实际场景联系起来;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开发过程,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新课改中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标, 但并没有有效地实施下去。更多的还是千篇一律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也造就了更多的“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的学生, 导致他们在学生生涯结束后并不知道自己在体育课上学了什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使体育脱离教学危机, 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互补。

通过上面对拓展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 拓展训练具有很好的激发个人潜能, 增强团队活力和创造力, 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作用。拓展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巧妙地运用于体育教学模式中, 并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难点。

第一, 将传统体育项目稍加改造, 有效地融入拓展训练理念。这样使体育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实现, 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 以拓展训练选项课的方式加入到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在学校体育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程, 使一些勇于挑战自我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且使学校体育的课程得到了拓展,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拓展训练是什么, 使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得到很好的推广。

第三, 在校内举行有关拓展运动的运动会, 鼓励更多学生参与, 多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安全危险系数低、以团队合作为主的项目。

拓展训练中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价值, 因此在学校体育课中的开展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学校体育设施的日益完善, 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 这都为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因此, 要在学校体育中合理有效地推广拓展训练课程, 有机地融入到现有体育教学中, 使其向多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也应更加多能化与全面化, 培养未来的体育工作者对拓展课的组织与开展能力;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来加强专职教师的专项课程培训, 编写拓展训练教材和制定完善教学大纲以及整理相关的教辅材料, 建议各学校建立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 同时要严密组织、周密计划、制订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合理有效地将拓展教学引进体育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为了使其顺利地开展还需要一些时间与社会的广泛支持, 如何顺利地推进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代体育人的研究重点, 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

摘要:拓展训练是一种完全以学生的自我表现为中心, 以学生体验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拓展训练让参与者能够直面自己, 学会团队合作精神, 体会团队的力量, 同时, 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参与者的整体身心素质, 推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因此, 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开展起到启示作用。

异地拓展招商模式 篇5

运作异地市场,经销商至关重要。找到匹配的经销商,对于厂家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厂家希望经销商能够运作好异地市场以减轻自己外拓的投入,同样经销商也希望厂家提供好的产品以此获取丰厚的利润。达成合作共识,对双方都有极大的帮助。对于厂家来讲,异地招商难度不小,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匹配企业的现状,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能贯彻落实厂家的主旨,所以厂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固有模式,来顺利完成招商工作。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下异地市场招商的几种惯用模式:

1、竞争对手型招商模式。

这类招商模式对厂家来说是最为省时省力,是一种借力打力的招商模式。

首先,此类经销商本身就在从事着行业内的市场运作,对行业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其次,此类经销商不需要重新投入资源,用同样的团队做同样的市场;最后,厂家可以通过此类经销商获得快速打垮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的途径。何乐而不为?当然,对于这类经销商也要进行一下细分:

①竞争对手经营状况不良的经销商。这类经销商要确定的是由于厂家的支持不够不够或自身经营不善,从而导致经销商业绩欠佳,而非经销商自身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往往已经对竞争对手失去信心。

②经营状况良好,但对厂家不满的经销商。这类经销商经营状况良好,虽然有很好的销量,但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承诺实现不了,使经销商的利益不能保障,经销商对竞争对手很不满意。

③经营状况良好,对厂家也很满意的经销商。这类经销商对竞争对手有较高的忠诚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来说服他们同时经销我们的产品,同时享有两个厂家收益,一举两得。

当然,这些经销商不是那么容易,就与厂家签订合作,因为竞争对手也会做出相应的举措,类似于独家经营、同行业排他经营。不过,在足够大的利润驱使下,相信经销商也会有所动心,想要俘获经销商的芳心,就要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

2、样板市场型招商模式。

所谓样板市场型招商,样板的作用可想而知。随着厂商合作的越来越普及,经销商对厂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经销商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厂家产品的利润空间,厂家的品牌文化、组织建设、市场反响也都会成为经销商考察的目标。那么,如果厂家有成熟的样板市场,企业现状一目了然,比招商人员的详细介绍要强上百倍。通过样板市场,可间接树立经销商对厂家的信心,提高合作的成功率。此招商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本身具有一定规模并清楚可见的样板市场。

这种招商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厂家可以把样板市场的操作模式直接传授给经销商,帮助经销商快速打造市场,节约资源浪费;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毕竟异地市场与

成熟的样板市场具有一定差异,产品相对陌生,消费者认知需要慢慢培养,许多工作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经销商的实际操控。

3、经销商体验型招商模式。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只有经销商身临其境,才能了解企业精髓。这类招商模式重在经销商的体验之旅。把经销商当成客户,组织他们到厂参观,派厂家专业人员全程陪同,介绍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体验型招商最主要的环节在于:品鉴。经销商通过到厂参观,对企业有了初步认识,但其最关心的还是与其密切相关的产品,所以举行品鉴活动,让他们率先体验产品,只有产品获得经销商的认同,才能为厂商双方的合作打牢基础。此种招商模式,对厂家有着严苛的要求。厂家必须有一定规模实力,产品更是要货真价实,有卖点有竞争力,这样才足以带动经销商的兴趣。

4、会议型招商模式。

招商会具有多快好省的优点,而且是展示企业实力与品牌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招商会的形式进行招商。笔者认为招商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招商会的准备工作:经销商的选定与邀请、会议地址的选择、服务会议人员的培训、会议的流程安排、会议的资金预算。

②会议的流程执行:通过前期的准备,把控好各个细节,保证会议的流畅性。明确会议的主旨,突出企业的支持力度及产品的优势,把经销商—产品—市场密切结合,与会途中注意收集经销商信息,为后续工作充分准备。

③会后工作:会议收官之后,整理完善经销商资料,作出甄别,发觉最匹配企业的经销商,并逐一联系,洽谈合作。

笔者认为招商大会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专业的讲座。会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会议过程中主讲老师水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参会经销商的数量、会后的反馈乃至最后合作的达成与主讲老师密切相关。所以选择好的主讲老师,也就驾驭住了全场,也就驾驭住了整个会议的过程,给经销商树立了足够的信心。

5、广告型招商模式。

顾名思义,广告型招商自然以广告宣传为主。这类招商对企业来说投入资金相对较多,但是也间接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选择发布广告的平台包括:行业内媒体,异地区域市场的报纸杂志、户外大屏、电视电台,当地的网络论坛等。

行业内媒体主要行业内几本刊物为主,比如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由于是行业内媒体,受众群体都是行业内人士,广告到达率很有保证,但正因为其高到达率,也是众多酒企的首选,广告被淹没的可能性很大,也由于其全国内传播的特点,选择市场不具针对性。

异地市场内的媒体形式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到达率没有保证,费用也相对较高。广告型招商适用于品牌背景强大的企业,品牌认知度高,就算推新产品也会有商家愿意合作,相反,品牌力不够,广告打出去收获甚微。

总结:招商的模式和招式可谓层出不穷。但对于酒水企业来说,适合的才是最最好的。酒企招商尤其要依托自身的特殊性,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并驾齐驱。要在综合整理多种招商模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于自身企业的招商方法,适度调整才能收到事

拓展训练模式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拓展训练模式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我国诸多大学生的体育素质都相对较差,实用性极低。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越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然也就包涵了体育素质。对此,我国各个大学一直在寻求一种合适的体育教学模式。然而,在长期的教学模式探索中,虽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却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直到拓展训练模式的提出,我国很多院校当前都已经有所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对于如何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拓展训练模式,目前还未有系统的理论,故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来对其进行总结。

一、拓展训练的介绍

拓展训练其本身是来至于英文中的“Outward Development”,也被称为外展训练。其最早来至于二战时期的英国海上训练,其是对海员生存性技能的一个培训。而为了达到其训练的实效,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模拟性或者真实性的内容,从而使得被训练者感受到刺激与冒险,激发其坚强的意志,锻炼其体魄。经过长期的实践演练,其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而在现代社会的要求下,其已经成为了一种提高现代人素质、完善其人格且回归自然的基本方式。其具有独特的创意与有效地训练,当前,很多富有学习与冒险意识的人们已经将其作为一种业余的运动性方式。自80年代以来,我国将其引入,并作为一种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开展,当前,有少数的学校采用该种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对比

(一)课程内容

拓展训练实际上是一种非专业性的内容拓展,而体育教学则是针对专业展开教学。两者在内容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就当前来说,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经过了科学的考虑与设计,其考虑了锻炼者自身的体能素质与心理素质,并且结合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整个训练中,体现了较强的趣味性。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则十分正规呆板。

(二)课程目标

拓展训练实际上是追求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体育教学则相对关注学生某个特定部分的培养。就当前高校来说,其课程目标多是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合格性。然而,我国教育部所颁发的近期文件中,指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需要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都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置教育的核心地位。拓展训练则是以体能活动作为一个引导,通过一系列富有思想性、创意性、挑战性的课程,来实现参与者能力的提升,这个能力不拘于某个部分,而是整体能力。

(三)教学方式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示范,其以主线的讲解性教学,来作为整个教学开展的主要模式。而拓展训练则更倾向于参与者本身的探索,其设计一个对应的情景,从而使得参与者通过自行探索的方式,在该情景中进行锻炼,从而培养参与者的集体意识与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通过对应的体能训练,对学生形成单一的刺激,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掌握某个技能,实现自身体质的强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然而,拓展训练者在非常规的情境下进行活动体验,其必须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来挑战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心理与体能的强化。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引入拓展训练的具有措施

(一)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已经发生了对应的改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学生某项技能的单独掌握。因此,在教学理念上,也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笔者认为,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树立综合人才培养的理念,在该种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其训练。

(二)教学方式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在实现拓展训练的引入时,也必须要适当的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拓展训练的基本模式,并且融入教学的目的与内容,从而创设一种有效地教学方式。例如,拓展训练模式背景更加广泛,而体育教学需要对学生负责,因此,对于模式的设定,需要保证其合理性与安全性。

(三)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其本身是为了强化学生体质,从而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素质教育提出下,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对此,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引入拓展训练模式,必须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控制。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是针对某个特定内容,显得整个教学过于枯燥。而拓展模式下,需要将其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

参考文献:

[1] 胡仲秋,沈纲.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0-112.

[2] 刘玉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84-86.

[3] 刘曼.关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7):53,55.

拓展训练模式 篇7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大部分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对于学生自身对运动项目的体验感悟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本文通过拓展教学模式与现在体育教学模式行对比, 从中得出启发, 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得出一个有效的建议。

1、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模式, 主要是围绕体验式教式来进行的, 也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 亲身经历。戴尔的“经验金字塔”模型中很了然的有数据记载人们通常会记得:10﹪读过的东西、20﹪听过的东西、70﹪说和写过的东西、90﹪做过的东西。当中记载说明了人们经历一件事情后时隔多日后会记得多少, 而亲身体验, 用身体活动去参与, 用心去感受的东西可以终生不忘。这也是拓展训练的核心要点。

1.1、拓展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拓展训练就是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为主角,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局面, 使学生与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并以学生为主, 使学生成为主要的参与者。教学形式由“教师教学生听”转变为“学生做教师看”;学习内容要从由教师掌握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转变为学生体活动项目的内涵和感悟;学习的结果要由间接获得的知识转变为直接结合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时间和不同地点的变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感悟学习带来的刺激;使拓展训练活动本身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1.2、拓展训练的教学流程

拓展训练最主要是属于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

(1) 课前准备环节;主要是创造拓展环境, 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 调整学生心态,

(2) 感知活动环节;教师布置拓展项目, 让学生理解规则,

(3) 项目体验环节;学生进行项目挑战, 教师进行引导和监控,

(4) 经验总结环节;学生们互相分享, 教师进行指导并提升,

(5) 结果分析并运用环节;学生积累经验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上面五个环节就是拓展的整个流程, 学生也是在这五个环节中不断体验拓展所带来的乐趣与启发。

2、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沿袭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遵循认知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将教学过程细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阶段。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为主导侧重于本体化的加工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直接的正确答案, 没有了启发式教学;其教学方法单调枯燥, 没有与实际场景联系起来;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发,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课改, 重视教学内容多样性与学生主观能动性, 但是并没有有效地实施下去。更多的还是千遍一律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也造就了更多的高分低能, 学用脱节的学生, 导致他们学生生涯结束后并不知道自己的体育课学了什么, 有的只是厌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使我们的体育脱离危机, 我们需要找一个有效地教学模式来互补。

通过上面对拓展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 拓展训练具有很好的激发个人潜能, 增强团队活力和创造力, 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等作用。拓展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如何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巧妙地运用于体育教学模式中, 并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重难点。

(1) 将拓展训练项目直接糅合到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当中, 如可将拓展的破冰课程有效地运用于体育课中,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为整个体育课顺利的进行提供了前提。

(2) 将传统体育项目稍加改造, 有效地融入拓展训练理念;这样使体育课的全方位, 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达到, 并且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3) 以拓展训练选项课的方式加入到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 使一些勇于挑战自我, 活泼的学生有更加多的选择方式;且使学校体育的课程得到了丰富,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拓展训练是什么, 使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很好地推广。

(4) 在校内举行有关拓展运动的运动会;在学校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运动运动会, 鼓励更加多的学生参与, 多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安全危险系数低、以团队合作为主的项目, 如定向越野, 数字城堡, 驿站传书等项目。

随着学校体育设施的日益完善, 安全防范的全方位扩展, 这都为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有效地契机。合理有效地将拓展教学引进体育教学中是我们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为了其顺利开展还需时间与社会的广泛支持, 如何顺利的推进拓展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我们当代体育人的研究重点, 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是我们的有效途径。

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 学校体育改革也应运而生, 而其改革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通过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特征——体验分享式教学。得出启发, 为现有体育教学现状的改革探寻一条改革之路。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1.

朗诵技能训练模式 篇8

一.普通话语音训练

普通话语音训练, 是提高学生朗诵技能的第一步。既要进行声调、声母、韵母、音变训练, 更要讲究科学方法。

1.普通话四声调训练。夸张四声训练法, 选择“清正廉洁、英明果断”等词语, 让学生大声反复练读, 体验四声调发音技巧。

2.普通话声母训练。采用声旁类推法, 由学生选取平舌音与翘舌音、唇齿音与舌根音为声旁的字, 做成声旁类推卡片, 记忆练习, 掌握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普通话韵母训练。采用“辨音诗”练读记忆法, 例如把“en”韵母代表声旁编成诗歌“怎肯轻言愤世, 说甚看破红尘, 无病呻吟何其益, 空负好时辰。问人生真谛何在?奋进是根本!”, 让学生进行在有趣的记忆中, 掌握前后鼻韵母发音规律, 克服发音缺陷。

4.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轻声、儿化、“一”、“不”、上声和语气词“啊”等变调训练, 内容复杂, 采用词语听辨、绕口令练读等方法, 让学生掌握语流音变规律。

二.科学发声技能训练

提高朗诵技能, 既要会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也要掌握科学发声技巧, 使语音既准确、清晰, 又响亮、圆润, 具有一定的磁力。

1.呼吸气技巧训练。朗诵表达中的亮度、力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 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和呼吸方式。采用意念吸气、喊人呼气训练法。例如, 以发音响亮的音节组成人名“张红”、“王京”等, 让学生由近渐远或由远渐进地呼喊, 达到气息控制之目的。

2.共鸣控制训练

(1) 口腔共鸣训练, 采用单韵母i、u、e、o发声, 把声音从喉咙中“吊”出来, 使其能“站得住”。

(2) 胸腔共鸣训练, 选一句话, 先用低调说, 再一级一级地升高, 然后再一级一级地下降, 体会胸腔共鸣的加强。

(3) 鼻腔共鸣训练, 做半打哈欠状打开牙关, 提起上腭, 再缓缓闭拢。

三.良好心理素质训练

朗诵是一种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 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 除了要求朗诵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表达能力之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应多想办法进行心理训练, 使朗读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朗诵技能训练

朗诵技能训练, 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运用, 以及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副语言运用。

1.内部心理状态训练

(1) 抓“实词”, 朗诵句子。例如“天冷急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重点训练形象感受, 使句子中的“实词”刺激自己的视觉、触觉等感官, 在内心跳动起来, 形成“内心现象”, 并透过白纸黑字, 产生视觉想象, 看到“雪花、天黑”, 从而感到“冷极了”。

(2) 抓情感基调, 朗诵作品片段。例如“……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 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重点训练内在语运用, 使反义的内在语在文字下面滚动, 再现小女孩因冻饿而死的悲惨结局。

2.外部表达技巧训练。听范读, 指出停顿和重音所在的位置。例如“……但他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 但又不能写成。” (陶铸《松树的风格》) 体验“久久”后的停顿, 是为了把听者带入过去;“不忘”后的停顿, 是为了使听者进入遐想;“当时”两字重读, 是把听者从遐想中带回现实。

论短周期训练模式 篇9

关键词:短周期训练,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的步枪项目成绩提高的很快, 个别项目已处在世界千流水平线上。特别是女子气步枪项目和3 X 20项目, 前者全国纪录为400环, 超世界纪录。3X 20项目为592环, 也即是世界纪录。同时男子步枪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步枪水平提高的如此之快, 除了运动员、教练员刻苦训练、努力奋斗, 枪、弹精度提高, 枪支改型等因素外, 更主要的因素是采用了比较科学、更适用于比赛时间安排的短周期训练方式。下面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 和国内、外比赛成绩的分析, 和同行们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适应新比赛体制的客观要求

从2004年开始, 国家两射管理中心出台了系列赛方案, 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从2004年四场系列赛及城运会预赛、决赛的时间安排上看, 基本上是每间隔一个月左右, 就有一次比赛, 而且从积分制和参赛资格的规定上看, 必须每场比赛都才打出好的成绩, 从而获得好的积分和名次, 才能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只有这样, 最后才能获取较好的总积分和总决赛名次。如果在这种“链条式”的系列比赛中, 某一场比赛失利, 就可能断送后面所有的比赛机会。这种客观的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运动员的技术高峰期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比赛期间。而过去那种长周期 (每年基本上是安排两个高峰期) 的训练方式, 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式Lh謇的需要。我们只有采取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新赛制的要求, 从而较好地完成全年比赛任务。

2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2004年是系列赛制度全面实施的一年, 加上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的预赛、决赛, 全年共有六场重要的赛事 (国家队的队员加上国际比赛, 将达到十场左右) 。从六场的比赛成绩上分析, 很多的优秀选手每场比赛都发挥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比较突出的如女子步枪运动员赵颖慧, 连续几场比赛都是高水平:6月份全国系列赛第二站比赛气步枪397环;8月份世界杯总决赛395环;9月份城运会决赛气步枪398环;10月份系列赛第三站气步枪400环;11月份系列赛第四站气步枪400环, 而从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训练的规律我们知道, 最佳竞技状态只能保持7-10天左右。采用长周期的训练方式是不可能取得上进续好的比赛成绩的, 只有采取短周期、调整好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手段, 才能出现上述的佳绩。因此, 从比赛的结果这一客观实践上看,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是可行的。

3 短周期的训练模式

我们黑龙江射击队从第六届全运会开始, 每届大赛的决赛前一个多月, 都搞一次大的集体调整 (10-15天, 不训练, 到远离训练环境的地方采用打猎、钓鱼、打扑克、麻将、唱歌、旅游等方式) , 进行充分的精神调解和训练恢复。然后利用剩余的一个多月, 安排一个短周期训练计划, 然后参加决赛, 都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 第六、七届、八届全运会和二届青运会决赛, , 我省总计获金牌八枚, 银牌四枚。这可以说是我们采用短周期训练模式的成功之处。根据多年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 结合全国优秀的训练经验, 将短周期训练方式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基本期一综合期一减量期一比赛、恢复期。

基本期:时间为10-15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手段主要是体现在“量”上。采取大量的空枪预习、密度射击、体会射击等训练方式, 强化动作的程序化和动作的10环概念。每天的技术训练时间保证5小时以上, 并强调单种姿势的训练时间, 保持较大的实弹量。通过这种训练, 使运动员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好的动作概念深刻、清晰, 为下阶段的综合阶段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综合期:时间为7-10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体现在“强度”上。采取要求10环数量的体会练习、单种姿势练习、完整练习等训练手段, 增加心理负荷的强度, 加大训练的难度, 提高队员在有压力的情况下, 发挥技术动作的能力和信心, 并参照竞赛日程的时间, 进行适应性训练, 调整好生物钟。

减量期:时间为7-10天左右。这阶段的训练量和强度要和基本期、综合期有明显的差别, 采取精打精练的训练手段, 使队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恢复前段训练所消耗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这阶段不搞完整练习和环数要求的练习, 只是让队员保持清晰的动作概念即可。并利用到赛区旅途的2-3天地行更为充分的超量恢复。

比赛、恢复期:时间为5-10天。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 队员的竞技状态基本形成, 技术状态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这个时候参加比赛, 对于发挥队员的自身的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绝大部分队员都能较好地完成比赛任务。赛后进行总结和休整, 全面的恢复精力、体力、心力, 为下个周期的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4 短周期训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比赛的间隔时间, 安排好各阶段的开始时间, 力争使全年的几场比赛时间和每个短周期的比赛期时间相吻合, 按步就班的循环下来。夕睬出现两场比赛的间隔时间过短, 则要根据比赛性质、任务的不同, 确定重点场次, 全力保证重点场次的比赛。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机能状态不完全相同, 对训练刺激形成的反向也不同, 因而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特点, 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 来确定每个队员的训练进程, 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训练层次的不同, 对短周期训练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基本功扎实, 技术水平较高、心理素质好的老队员, 对短周期训练的效果就好。反之, 基本功不扎实, 各方面都没有“成形”的新队员, 效果就不明显。

根据队员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第三阶段 (综合阶段) 的内容安排应有所不同。心理状态不稳定, 对成绩比较敏感, 把比赛结果看的过重的队员, 此阶段不宜安排完整练习。因为这时完整练习成绩的高与低, 都可能对比赛造成负面影响。

拓展训练模式 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理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前言: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是在基本教学模式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面向学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计划。该种教学模式的推出, 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弊端, 对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同时该种教学模式在推动教学改革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原则

1.1、以人为本

高校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 是在实际的拓展训练环节中, 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 能够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特点、运动习惯、专业等因素进行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教学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潜能激发出来, 并积极投身于体育训练。

1.2、安全训练原则

高校体育训练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学生难度以及训练量, 在实际训练中学生的体能提升是最关键的。 体育训练中需要将注重学生训练的安全, 很多教师为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 开展很多危险性较高的教学活动, 如攀岩、天梯、求生墙等。这些体育活动处理不慎将会带来风险。 因此在高校体育训练中应该保证学生的安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教学活动。

1.3、创新性原则

教育发展逐渐向着提升学生的能力方向发展, 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式教学。创新性原则是发展高校体育拓展性教学的关键, 教师只有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缓慢, 虽然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与高校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活动单一、教学设备短缺以及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都是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在课堂活动设计上不能进行更新, 学生的对于墨守成规的教学活动, 缺乏积极性, 时间久了就会阻碍其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在缺乏相应的体育设备以及场地的基础上, 学生难以针对相应的教学设备进行体能训练, 教师只是对新颖的体育教学进行纸上谈兵, 教学效果差;在课程安排上, 基础训练时间安排比较多, 而拓展训练比较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停留体育理论基础上, 并没有实际的具体操作, 在教学手段上有所缺失, 高校只是片面的重视教学理论, 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带来阻碍。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严重畸形, 与根本的教学目标有所偏离。

2.2、课时安排比较少

高校体育教学在实际课程安排上比较少, 据调查, 很多热爱体育的学生表示, 在高校教学中的课堂设置比较少, 基本一周一次, 而且体育教学场地主要在外面, 容易受到环境以及天气的影响而难以开展课程。这样使得课程设计就更少了, 例如轮滑教学遇上雨雪等天气都不能进行。从轮滑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分析:高校体育教材的编排, 主要按照相关运行项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分解, 教材结构比较典型。但是这种教材结构, 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比较模糊。因此说无论是从课程时间安排, 还是课程内容上安排都对高校学生学习的促进效果不大。

3、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建立拓展教学目标

基于拓展训练理念的高新体育教学改革, 首先需要从教学目标上进行改革。教学目标是决定着教学方向的关键。在拓展教学模式下,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中,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主体,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 学生就是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其次需要对主体对象进行调查, 只有明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方向, 才能够为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第三, 定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 旨在培养学生开放性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以体育竞技的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3.2、教学形式拓展

在拓展训练模式下, 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发生改变,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 校内场地训练模式。在校内场地进行训练, 教师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但是由于实际训练缺乏户外训练模式, 并且在一堂课上难以对多组学生进行教学, 因此该种拓展训练模式效果不佳。第二, “校内+ 户外”模式。该种模式中需要对高校在校外开办训练场地, 实际拓展训练中的基础部分可以在校内完成, 而技术含量比较高且场地需求比较严格的时候, 可以在户外专业场地来实现。在户外场地中, 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 由于户外不定性因素比较多,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培训中应该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然后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该种教学模式形式多元化, 能够在勘测、水利、地质等专业中进行拓展应用。以该种教学模式为核心, 打造出特殊体育教学课程, 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潜能激发出来。

3.3、教学内容拓展

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拓展, 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体育教学内容是在实际教学内容基础上, 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基于训练拓展理念, 需要从教学结构上进行拓展。一般情况下, 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四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础部分以及结束部分。

在一般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体操以及慢跑形式开启体育教学, 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 能够调节学生生理机能,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长期在课堂上被利用, 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疲劳, 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阶段, 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制定出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课程设计。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在以上四部分中所产生的状态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些针对性的游戏教学模式。以高校户外武术教学为例, 高校武术教学布置形式丰富, 形式比较新颖, 能够将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在高校体育武术教学中, 体能方面的训练强度比较大, 学生容易在高强度的训练中, 失去耐力。因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游戏教学, 充分利用游戏教学使得教学课程顺利完成。

当学生在开始上课时, 身心状态比较轻松, 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精神状态不一致, 对待事物的兴奋性也不尽相同, 若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程得不到拓展, 学生的消极学习情绪会对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此时, 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 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武术游戏, 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例如“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游戏, 在高校体育拓展课堂上的应用,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与武术学习相结合。

3.4、营造体育拓展训练的氛围

高校中营造出良好的拓展训练教学氛围, 需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第一, 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优化;第二,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有在体育课程设置十分优化的前提下, 加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 在学生中赢得拓展体育教学的口碑。当在一所高校中, 谈起拓展性体育教学, 学生都给以好评时, 学校内的体育教学氛围就养成了。在高校体育拓展课程设置优化上, 首先需要解决课程安排时间比较短的问题, 一般的高校体育课程只是安排在大一学期, 而在大二到大三学期, 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因此需要据将这样的教学课程安排改变, 建议高校开设两到三年的体育课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大四年级开设体育拓展选修课程。用充分的教学时间, 将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最为主要的是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3.5、拓展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如, 在高校篮球、排球等教学中, 可以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素质考核。但是在拓展教学体系下,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 还未建立比较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由于拓展训练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创造能力以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力等, 而这些能力是很难在传统的体育评价体系下体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建立拓展训练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该体系的建立关注的是学生内心的素质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从多角度将学生的能力提升。同时在该体系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能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3.6、拓展训练理念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借鉴与发展

第一, 对于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认可。无论是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其他方面的教学, 对于我国的先进教学理念, 我们不同排斥与否认, 而是积极吸取其中与我国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部分, 并逐渐形成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在国际教育上, 不同流派的理念之间是相互冲突, 同时也是相互竞争的, 为了扬长避短, 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 需要综合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中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融入产生了直接影响, 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此外, 我们还不能忽视日本的教育理念融入,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 在日本中进行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以教育为主体,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等理念, 对我国的高校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先进的经验无疑对我国高校体育模式发展带来动力。

第二, 国际上对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带来希望, 该种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在于, 摒弃了传统大班教学的模式, 以小班教学形式, 不分学生年龄结构, 促进不同年龄层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互相学习下, 提升学生的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在该种教学模式中,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效果显著。

4、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对策。 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良好,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基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潜能激发出来, 并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 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希望基于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能够将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双双.体验式培训理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肖潇.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3]何灿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李帅许.户外拓展训练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运动, 2015, 12.

[5]蔡腊香.拓展训练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华少年, 2015, 24.

[6]谢贵勇.安徽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5.

[7]代新林.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0.

拓展训练模式 篇1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拓展训练逐渐成为人们一种生活娱乐的休闲方式。为了能使培训机构能够更好的经营与发展,本文对培训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希望通过能够采取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来确保整个拓展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培训机构 管理模式创新;

一、培训机构的创新管理模式涵义及其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管理模式的涵义

创新管理模式,是指对国内外的先进企业中的管理经验进行学习与引进,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自身状况,对人、物、财等每项资源的综合管控平台进行搭建,从而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实现资源共享,深层次的将资源配置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运营方式,增强资源利用的效率,已达到尽量少的使用资源的目的,使企业经营赢得最佳业绩。

(二)培训机构的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拓展行业兴起的社会学动因预示着其必将是长期屹立于中国市场的行业。拓展行业的兴起并非是偶然因素,其必然存在着很多的社会学动因。譬如企业的竞争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员工个人素质、打造高效益精英团队)的培训、教育界转型期各高校纷纷开展拓展培训课程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能力,为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随着人们的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与质量为拓展训练的未来发展条件和内在动力。总之,各种各样的社会外在因素促就拓展行业在未来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其必须根据社会各方面的总潮流和总趋势进行革变,使之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2.拓展行业的培训机构目前的管理发展处于瓶颈时期。随着各大小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开展起来,许多小公司为了占有市场份额而进行不正当的竞争,形成了泡沫经济。培训机构内部管理的不合理化如培训师素质与规范、项目课程的安排、器材设施的安全性维护等等,制约其未来的整个行业的发展。

3.拓展行业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其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促使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拓展行业在遇到内外环境的矛盾时,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与革新。

二、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方法与手段

(一)培训机构采用柔性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即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机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进行的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内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愿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传统的管理组织机构都是多层次的垂直型的组织机构,信息的传递、人员的相互沟通等等相当缓慢和复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闭塞存在很多隔阂。而柔性组织管理机构就是建立网络型的管理人员系统,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联系,能够及时汇报工作;在日常的培训机构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其实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行柔性的组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让工作人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让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培训机构的现代管理模式应当建立虚拟企业组织。虚拟企业组织就是一种多家培训机构组成临时的组织机构,借助于市场信息与网络动态来建立的关于本行业的新机遇挑战所创造出适应市场变动的新项目、新形式、新服务等。它是集多家培训机构的资源综合为一体的组织形式,追求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各培训机构之间时间,减少实际组织团体的具体存在形式,借助各方面的综合外力集中解决新问题;建立培训机构的虚拟企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支撑系统,大型的培训公司就能够及时向小型的弱势培训机构提供市场信息、市场动态,优化行业环境,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拓展训练的培训机构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和客户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参与整个拓展训练的流程中,任何人员都必须先进行自我安全意识教育和自我防卫措施的教育;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逐步完善拓展行业法律机制,不断的加强对整个拓展行业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出台关于培训师的资质评判标准,规范整个行业的开展资质;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了减少拓展训练机构的经济损失和维护客户的利益,实施保险机制,能够实现责任明确,降低培训机构的经营风险。

(四)发展开展拓展训练的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氛围。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创造具有特色的培训机构文化,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培训文化,构建其核心价值观体系,注重对员工组织文化理念的宣传与渗透,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增加员工的内在凝聚力和企业竞争力;利用软性的管理方式,营造出适合员工“学习、创新、超越”的组织文化氛围,激励每个员工不断地积极进取、向上拼搏,提高员工的整体自身素质;建立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并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内部规范制度,严格要求员工自觉遵守与配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夏晓林.试论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与企业.2011.

道德生成模式:训练—教育—交往 篇12

一、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 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前逻辑思维”或“无逻辑思维”阶段。心理学家莫伊曼认为:“个体真正的逻辑思维要到12~14岁才能做到。”[3]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的是直觉行动思维, 这种思维的概括程度很低, 它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点;同时这种思维对行动的计划调节作用还很差。因此, “他的智力发展尚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情感生活也过于简单, 没有发育。他依然缺乏为能够强化我们道德各种相对复杂的观念与情感所必须的智力基础。与此同时, 他的智力水平又限制着他的道德概念。这个阶段, 唯一可能做的就是训练”。[4]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为了使学生固化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习惯, 可以采用以训练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儿童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习惯动物, 一旦他养成了习惯, 这些习惯就可以支配他的行为, 而且程度上要比成年人大得多。一旦他几次重复某一种既定的行为, 就会表现出一种以同样的方式再现这种行为的需要, 对最轻微的变化他都会感到深恶痛绝。”[5]例如小学生一进学校, 教师就告诉学生要懂礼貌, 上课被教师提问或向教师发问时要自觉站起来, 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重复训练, 学生的骨子中已经渗透了这样一个行为———起立回答师长的问话, 以至进入大学之后, 上课过程中若教师向学生发问, 学生会非常自觉地起立, 这表明学生经过反复的行为训练, 在一个类似的情境中对这一行为 (起立) 已经产生了偏好;也就是说, 如果习惯性行为被确立起来之后, 外界的力量或者观念很难改变个体的这种行为, 因为在个体身上已经具有了一种通过不断积累起来的力量, 这种力量使儿童对某一种常规行为具有特殊偏好, 并且支配着儿童的后续行动。所以, 从训练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入手,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是一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途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体都是通过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系, 获得某一行为。然而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 某一行为的获得需要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重复训练,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练习强度, 即行为训练必须达到或超过某种标准;同时要合理地运用强化物, 这样才有利于道德行为的保持。“班杜拉把强化物分为自然的有形强化物 (如食物) 和社会性强化物 (如他人的赞许) 。在个体的身体发展过程中, 儿童首先接受的是对身体有直接影响的食物、疼痛和抚摸接触等的强化。”[6]例如, 撒谎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道德行为, 要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养成说实话的习惯,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情境, 并指导其如实地传达实际情况;在儿童出现第一次说谎行为时, 监护人 (教师和家长等) 要表现出极大的惊愕, 并向儿童传达这是他身上的一件极古怪的事情;如果再犯就应该给予一定的责备, 万一还不能生效, 就需实施一定的惩罚, 给他在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不愉快, 从而防止其在后续的行动中出现类似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在孩童时期, 孩子没有其他资源可以用以判断其行为及意义, 此时模仿别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7]故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过程中, 训练者 (教师或家长) 首先要做到“身正”, 率先垂范, 起到模范作用, 促进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学生“一旦养成道德习惯, 即使没有强烈的意志参与, 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会自动出现。因此, 在小学教育阶段, 所谓道德教育,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教育”。[8]

二、教育:固着道德信念

训练在本质上与饲养员对动物的训练一样, “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9]在训练的过程中, 个体并没有获得系统的与道德行为相对应的道德认知。个体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之后需要接受全面的道德知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儿童进入规则遵从阶段之后, 认知推理能力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个体已经开始认识到某一道德行为和一定的道德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以教育为主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与道德行为相对应的道德规则是最佳选择。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0]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 “关于诚实、纯洁或善良的见解, 并非理所当然地使这种观念自动变成好的品格或好的行为”, [11]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学生要形成“道德观念”, 必须先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认知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 因此, 在获得道德习惯的基础上要促进学生获得道德认知。

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生成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首先, 教育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遵从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发展学生道德认知, 培养道德行为, 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其次, 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一方面, 它不仅按照德育学科原有的逻辑结构选择教育内容, 还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组织内容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它是选择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元素, 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描绘生活的美好蓝图。再次, 教育主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专门性。学校不仅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及行政人员监督教育的实施, 还有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掌握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师, 他们具有明确的道德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文化。最后, 教育场域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教育为了实现德育目标 (净化社会风气和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 会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成分进行选择和提炼, 选择其中符合社会文明进程及适应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 减少或消除不利于个体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在这样相对纯洁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权威人物 (教师群体) 的一言一行, 诚实的道德品质根植于学生之心灵便理所当然了。

三、交往:实践道德规范

道德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和累积的, 学习者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技能的建立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因此, 在以“培养习惯”为核心的道德“训练”和以“固着信念”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之后, 应该把促进个体道德生成的措施指向实践———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 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我只有在与别人交往中才能存在着”。[12]同样, 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道德也只能通过交往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交往, 使个体能顺利地穿梭于不同的生活世界之中。哈贝马斯提出, 世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客观世界”, 是指真实存在的“客体”世界;第二部分是“社会世界”, 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 指规范、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第三部分是“主观世界”, 即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通过“交往”, 并辅之以相应的指导, 使个体主动运用固着于“主观世界”的道德信念作用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 实现净化社会环境和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的目的。

道德是为了过完美的生活的目的而建构的。因此要实现学校之“德”适应社会生活之“道”, 道德必须通过交往回归生活实然世界。道德生成若不与交往实践相结合, 实现个体成为有德性之人、提高生活的质量等目标就成了天方夜谭。交往不是使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 更不是牺牲一切来融入这个充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享乐世界”。而是在借助“教育”获得的理性的认识 (道德认知) , 剥去各种不道德现象的繁华外衣, 认清其道德本质, 而不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并运用教育过程中所建构的敞亮的、澄明的和谐生活世界的标准, 去努力追求符合德性的生活。同时道德规范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息息相关, 个体通过交往也能促进个体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 与“知性德育”的“说教”模式和“生活德育论”下的“生活体验”模式相比, 道德教育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 汲取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生活体验模式的积极因素, 同时又涵盖了以“道德知识传授, 道德判断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说教模式的合理成分, 是一种更具有合理性与先进性的模式。

参考文献

[1][2][英]彼得斯著, 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4][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 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001) .

[6]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7][澳]赖蕴慧.《论语》中的礼:道德训练与灵活性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 2006 (3) :106-108.

[8]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9][10][12]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上一篇:动态能量下一篇:零水印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