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训练模式(通用8篇)
PDCA训练模式 篇1
摘要:探讨PDCA管理法在三基训练中的作用, 通过对三基训练进行PDCA的循环管理, 提高训练效果, 从而巩固、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并且使护理人员参与三基训练的主动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为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管理模式是三基训练的有效管理模式, 必须与客观实际、自家医院护理人员现状相结合, 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与时俱进。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三基训练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简称三基) 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基本功, 是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本条件[1]。国内代表王伟杰等[2]观点认为, 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 是护理教育着重培养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三基训练的内容涵盖了临床护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评估、观察、治疗和护理操作、健康宣教、病历书写、危重患者抢救、中医知识、技能等, 加强“三基”基本功练习, 这也是护理人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可见掌握三基对护理人员的重要性。三基训练是护理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是巩固、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严肃的、有组织性的工作方式方法。PDCA循环系统是美国质量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总结出来的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 适用于所有的组织管理过程[3]。应用PDCA的循环管理方法, 不断地改进工作, 力争将三基训练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将笔者所在护理部三基训练开展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期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也便于有需要的护理人参考, 发挥护理部、护理管理者促进护理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理论知识水平的管理作用。
1 计划
护理部每年年初制定三基训练考核计划, 确定学习考核内容、时间、频次, 并将计划上报业务院长后分发到各科室。 (1) 江苏省护理学会有统一要求的学习考核参考内容包括《三基训练——理论篇》、《三基训练——习题篇》、《三基训练——操作篇》[1]。《应知应会》是参加工作5年内护理人员使用的[4]。今年新增加了一本以5年以上护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书——<《实用临床护理‘三基’——个案护理》。还增加了本科教材《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护理部主要以省护理学会要求的书籍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各科室根据护理部的安排结合本科室的情况, 酌情制定本科室的业务学习训练内容。 (2) 把握政策, 确定指导思想, 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 使之转变观念, 端正态度、认识, 树立质量标准意识, 树立理论指导实践、遵循规范进行护理工作意识。在三基考试前对大家进行宣传, 说明三基考试的目的、要求以取得共识, 让大家能主动学习。
2 实施
(1) 护理部根据计划定期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示教、考核, 理论考核, 一般每月一次。操作示教以一设定情景的标准化形式进行示教, 中医操作整个流程都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记录, 有助于护理人员识记[5]。 (2) 对于中医操作, 示教、考核后, 护士并不能很好地实际操作, 有的科室护士长参加过中医操作规范化培训后能指导带领大家做操作, 对于不能参加2013年江苏省举行的中医操作竞赛培训的科室、护士长、未经过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科室, 护理部人亲自到病房从评估开始逐步带领护士完成操作, 如:如何评估病情、看病历、看患者询问病情、观舌苔、脉象、饮食、二便等;如何进行辩证取穴;怎样寻找敏感点;禁忌证有哪些, 避免进行有不安全因素的埋籽等操作。对足浴, 和大家一起尝试水温, 如何保温、腿部保暖, 同时做到隔离消毒, 即达到药液不被过度稀释, 又做到药液浸没踝部。在临床操作中, 逐步积累经验。
3 检查
其实检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 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 (1) 护理部月考核时, 对各护理单元的护理操作进行随机检查。 (2) 操作、理论考试时进行检查。 (3) 自我检查反省。本人的自我反思、护士及各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都作为工作改进的促进因素。 (4) 护理部随机抽查考核。
4 处理
对三基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检查, 随时处理、改进。 (1) 根据江苏省护理学会推荐要求的三基理论、习题、操作篇进行训练, 发现内容与临床工作切合不够紧密, 理论性较强, 少临床实例, 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护理指导需要, 而且市、县卫生局组织的三基抽考内容也不尽是《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的内容, 还有《基础护理学》的内容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 据此, 笔者所在护理部增加了《基础护理学》的考核内容。这只是对护士基本功加强了要求, 还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指导标准, 事实上这也是多数管理者感到困惑的地方。本科教材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很长时间内没有加入到对护士的培训考核内容。经过长时间的酝酿, 反复征求护师、护士长及领导的意见, 增加了本科教材的考核内容, 对护师要求自己购买本科教材《内科护理学》, 每次考核在限定内容范围内出题。今年江苏省护理学会要求的《‘三基’个案护理》就很贴合临床, 对护理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医院的三基训练考试不同于学校教育考试, 培训的宗旨应该是以理论联系实际, 服务于临床工作为指导原则, 这与省护理学会对三基训练的要求、理念是一样的。2015年购买的《‘三基’个案护理》也证明了这一点, 要在学中干、干中学, 突出实用性[4]。所以三基考试时将三基训练的内容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融合, 看她们能否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比如对于护理诊断部分, 笔者所在护理部一般用现实案例, 有时甚至从病区、病案室抽病历, 让护理人员分析, 列出护理诊断、措施。对氧疗部分, 用具体的缺氧病例, 让护理人员用理论知识分析缺氧类型, 用何种浓度氧疗, 应取多少氧流量, 如何计算。 (3) 护理人员并不能对考过的内容进行自我反省, 纠错补差, 复习巩固, 而且由于知识水平等种种原因, 对有的问题确实难以理解, 难以掌握。理论、操作考试后, 下次理论考试前, 通报上次考试存在的不足, 对理论部分, 在考试前对错误答案比较多的考题, 再次复习, 加深印象, 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说明。 (4) 发现护士对考前复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 态度不够端正, 护理部就再次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选择考得比较好的护理人员讲解部分考题内容, 有的还做相应的内容扩展。护士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了提高, 大多数的护士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 对她们的肯定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 (5) 发现中医操作耳埋技术不够好, 就让护士自我辨证取穴或者自取三个常用穴位, 互相做耳穴埋籽, 两侧同时取相同穴位, 一侧耳朵用轻力度, 一侧用重力度, 交替按压。然后将感受、结果写下来, 汇总后通报给大家, 让大家能比较全面的认识耳埋操作, 能更深刻的认识操作适应证、禁忌证、按压力度、找穴位方法、换籽的合适时间等问题。护理部还计划对中医基础知识考核完成后, 由笔者自己来对2014年新入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耳穴埋籽的操作培训, 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来带领她们进一步认识、掌握耳穴埋籽的相关知识。
当然, 笔者也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眼界和对各方面问题的认识还不够, 对她们的引领作用与个人素质也有关系, 所以还需不断学习, 征求领导、护士长和其他护理人员的意见、建议。也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给与指导意见, 提供业务标准内容, 引领我们前行。希望能不断改进工作, 发挥护理部的作用,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护理质量, 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同时也实现护理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5 讨论
PDCA循环管理被管理界公认为是最有效地管理方法之一, 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项护理管理工作中, 已经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用科学的工作程序进行管理循环, 该循环实际上是一个小螺旋, 每次起点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一种动态的, 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6,7]。而且每个医院的护理人员结构比例、知识学历层次、临床工作经验、临床业务水平及学习、管理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 三基训练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护理人员的状况、医院的发展状况、中国的护理事业、护理技术发展应用等状况而发展、改变的。所以, 护理工作者任然需要不断努力, 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伟杰, 周赞华, 应碧荷, 等.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11) :25-27.
[3]潘绍山, 孙芳敏.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12-215.
[4]霍孝蓉.实用临床护理“三基”个案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5]卢筱华.情景模拟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下旬版) , 2008, 21 (10) :65-66.
[6]关柯, 李文秀.持续改进护理管理适应医疗事业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117-118.
[7]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99-201.
PDCA训练模式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 PDCA模式 自主互助批改 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8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些理念,我们不仅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方面,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
在以往的习作批改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费时费力地批改习作,收效甚微,学生拿到作文本也只是粗粗看上一眼作文等级,并没有好好审视教师为什么这么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修改水平往往只停留在平常修改病句的层面上。所学不能致用,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鉴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学生经过三、四年级习作的初步学习后,五年级便可以开始引导他们自主互助批改习作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PDCA模式是提高学生自主互助修改习作能力的有效办法。它不仅能就地取材,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个模式中的P、D、C、A即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具体实施流程见下表。
那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模式进行习作自主互改的训练呢?
一、策划(PLAN):选择目标、小组讨论
计划是这个模式的重要部分。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策划。一个优秀的策划会产生不同寻常的结果。
(一)选择目标,科学有效
习作要发下去让学生互改,但由谁来改谁的呢?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让作文好的改作文差的,让作文差的改作文好的,中等生交叉批改。这么做的目的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习作能力强,修改能力也强,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习作往往毛病百出,这正好给了好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以便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习作能力差的学生,修改习作自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让他们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的习作,就正好借助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欣赏一下优秀习作,顺便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一来,既互改了习作,锻炼了学生批改习作的能力,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学生对习作的认识,也降低了学生畏惧写作的情绪。
(二)小组讨论,评价要素
目标选定后,习作下发前,就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本次习作的类型,评价习作优劣的标准有哪些?除了考虑习作过渡合理与否,句子流畅与否,用词准确与否,字形与使用标点正确与否外,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篇习作呢?
比如,本次要修改的习作是《节约用水建议书》,那评价这次习作的优劣,除了包含建议书的格式外,还要考虑建议书的内容方面是否写清了建议节水的理由(水资源的匮乏及浪费用水现象的严重等)及节约用水的措施(措施是否可行、具体、丰富)。这两块的内容,是否详略有别,最后的号召是否有力等。
再比如,本次要修改的习作是《××文章读后感》,那评价习作优劣就包含了下面几个要素:读后感概括主要内容是否简洁,提出的主要感点是什么,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他的感点,这几个事例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去说明感点的,有没有遵循有详有略的策略,作者是如何总结感点的。
当然,这些评价要素,不是教师灌输下去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发现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集中反馈,教师梳理后进行板书,供学生批改时参考。在这些要素的发现过程中,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自主的习作指导。
二、实施(DO)——自主互助,初改习作
在学生习作分发下去后,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实行自主批改,遇到有困惑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互助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请求教师帮助。这样,习作批改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也提升了作文批改的乐趣。
批改完习作后,最为关键的是评语的撰写。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片段写作的练笔。基本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来写评语——先写优点,再用诚恳委婉的语气写缺点。但在具体的习作批改中,必要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一段评语,抛砖引玉,供学生参考借鉴。然后,我让学生先把自己的评语写在草稿纸上,修改润色后再抄到同学的作文本上,并要求在评语后签上批改者的姓名,以便教师考核、奖励及辅导。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认真拟写评语的习惯。
三、检查(CHECK)——教师再改,评价初改
习作经过学生初改后,在字词句的斟酌上,教师可以少花很多的时间。教师此轮批改首先要再次对习作进行篇章结构上的审视、批阅;其次,在批改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批改情况。对批改非常认真准确的,我往往会在评改学生的后面写上“好”,在讲评课上对他们所在的小组进行加分并给予肯定;如果评改的观点跟教师的出入较大,说明学生对习作的优劣把握还存在困难,应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抄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做个辅导,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对初改的评价应作为教师再改的重点。
四、处理(ACTION)——交流反思,有效循环
自己的习作在学生的初改和教师的再改过程中能否被认可,他们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很期待这个结果。于是,我再次把习作发给作者本人,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审视、反思。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习作的修改中获得的启发。以小组集中反馈和个人特别反馈两种方式进行展示,做到点面结合,把握全局。
同样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他们也都批改了别人的习作,他们都对自己的批改评价是否获得教师的认同充满好奇。为了更大的优化学生的习作互改过程,在第二轮的习作互改环节中,被改者与批改者不变。这样,批改的同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对上一个单元习作的批改评价与教师对这篇习作的评价有没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差距在哪里,产生分歧的原因自己能不能找出来,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通过这些环节的磨砺,不仅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习作批改的效果也得到了彰显;不仅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且也更好地利用了教育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PDCA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质量管理循环。它每循环一次,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上升一个台阶,它将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这个大循环系统中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这样才能建立起语文教学的长效机制。
PDCA训练模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4月、2014年7月在本科住院的脑外伤行手术治疗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无智力障碍、体格检查能合作知情同意的病人为调查对象及对比对象, 病人均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4月调查的31例病人男21例, 女10例;平均57.5岁;脑挫裂伤7例, 硬膜外血肿10例, 硬膜下血肿8例, 脑内血肿6例;7月调查的31例病人男24例, 女7例;平均54.8岁;脑挫裂伤5例, 硬膜外血肿12例, 硬膜下血肿11例, 脑内血肿3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PDCA管理小组
由工作经验最丰富的高责护士为组长, 组长负责带领整个小组工作按PD-CA循环完成, 负责指导和评价各项工作的措施及效果。全体组员在活动期间每周召开会议1次, 每次1h~2h, 汇报讨论工作状况。
1.2.2 评价指标
(1) 采用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2]其日常生活能力。 (2) 自制脑外伤病人遵医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疾病知晓、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配合训练、康复信心等。 (3) 按肌力分级标准评价肌力恢复情况。
1.2.3 评价方法
每位病人术后病情稳定进行康复训练前均进行遵医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肌力恢复情况3个方面情况评估,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每15d、30d按相同评价标准再次对病人进行评价, 记录评价结果。
1.3 PDCA循环管理过程
1.3.1 计划 (P阶段)
1.3.1. 1 分析现状, 发现问题
2014年第一季度医院质量与安全检查中发现本科病人平均住院日较2013年第四季度平均增加4.25d, 卧床病人增多, 针对这一现象, 主任护士长于4月10日组织大家讨论分析查找原因:调查发现当日住院人数56人, 但超过30天以上的病人有38例占68%, 而其中意识清楚肢体活动障碍影响出院的就有31例, 占52%, 这是影响住院日的主要原因。因此, 立即成立活动小组, 拟定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效果为活动主题, 时间为2014年4月—2014年7月。
1.3.1. 2 确定要因
首先采用本科自制的调查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及肌力分级标准对住院30d以上意识清楚的31例脑外伤术后肢体活动障碍病人进行遵医行为、Barthel指数评分及肌力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分别见表1~表3。然后采用鱼骨图从人、环、法方面对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效果进行要因分析, 找出以下原因:病人方面:对康复训练认识不足, 家庭经济条件支持不够, 第三方协调赔偿不理想, 不配合训练指导。医护人员方面:早期康复意识不强, 缺乏相关康复护理知识, 自护能力训练知识宣教不到位。环境方面:科室没有独立的训练室, 病房环境拥挤, 同病室中一些恢复效果慢的疾病有消极影响作用。设备方面:没有配置早期功能训练的仪器和物品, 如积木、橡皮球、沙包、肢体功能训练仪、助行器等。指导方面:指导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 训练无具体内容及计划, 指导内容空洞形式化。根据以上原因, 按二八法则[3]找出影响脑外伤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效果的三大主要因素为本次活动第一个循环重点解决的问题:病人对康复知识缺乏、康复训练主动性差、依赖现象严重;医护人员对康复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训练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训练人员缺乏康复护理专业知识;支持康复训练的环境、设备缺乏等。
1.3.1. 3 制订计划
根据主要原因我们邀请病人共同参与计划制定, 把计划的目的、目标告诉病人, 争取病人的配合: (1) 病人方面:重点加强宣教力度, 让病人理解明白早期训练对功能恢复优势及重要性。 (2) 护士方面:重点加强培训, 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掌握早期床边康复的操作技巧。 (3) 管理方面:添置相关设备, 尽可能创造合适的环境开展训练。
1.3.2 实施 (D阶段)
1.3.2. 1 病人方面
针对病人康复知识缺乏, 康复训练主动性差, 护理人员重点进行早期康复对病人后期生活质量影响的宣教, 采用责任护士一对一讲解、每周集中电视视频指导、每人发放小册子图文并茂宣教等, 内容包括病人在病情稳定后24h~72h即可开始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病人在发病前3个月中, 功能改善机会最大, 应珍惜黄金时段;早期的、正确的康复医疗训练护理会尽可能恢复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医疗费用及减轻社会和家属负担。
1.3.2. 2 医护人员方面
针对医护人员对康复训练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康复护理专业知识及训练内容空洞, 采取: (1) 成立QC小组, 分析影响康复训练的原因, 制定活动方案。护士长、组长、高责护士分批到康复科进修学习, 掌握床边康复技巧。 (2) 邀请康复科医生与我们一起制定每个病人的康复计划及内容, 并定期评价康复训练效果。 (3) 专人负责落实, 保证训练的连续性。
1.3.2. 3 添置器械
添置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 如积木、橡皮球、沙包、助行器、电动翻身床、减重训练仪、肢体功能训练仪等, 将一间大病室改成温馨宽敞的活动室, 让病人在训练的同时可以相互间交流, 对训练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1.3.3 检查 (C阶段)
建立每位病人训练内容及训练时间跟踪记录表, 护理组长每天检查落实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及病人的耐受情况等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护士长和康复师定期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每位病人每完成15d、30d训练后均采用相同的调查表、Barthel指数评定表及肌力分级标准进行效果评价。
1.3.4 处理 (A阶段)
结果:PDCA活动开展一个阶段 (3个月) 后, 随机抽取某日住院30d以上 (无30d的可以由远往近取够31例) 相同疾病的病人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评价。遵医情况比较见表1, Barhel指数评分见表2, 肌力情况比较见表3。提出新问题:从表1发现, 第一阶段效果显示病人对疾病知识的知晓为71%, 仍未达到80%的预期目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脑外伤术后康复训练知识的宣教指导内容可能有助于提高病人训练的主动性, 由此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 配对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分
3 讨论
脑外伤创伤后的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是病人远期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影响中最明显的一类。因此, 康复训练一直是脑外伤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资料报道, 脑外伤后1个月~6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对脑外伤肢体偏瘫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可以恢复病人的肢体运动能力,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4]。多数学者认为, 脑外伤病人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 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5]。如果在黄金时期病人错过积极的训练, 必然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其结果将会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并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 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已成为脑外伤病人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表1结果告诉我们, 实施PDCA管理后病人遵医行为明显提高, 特别表现在康复信心和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大幅增长。另外, 表2、表3的统计结果说明, 经过PDCA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方面指导和环境设备的改进后病人肌力恢复情况明显改善, 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这是因为: (1) PDCA循环法是程序化、标准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我们就是利用其从分析原因、制订计划、落实措施和检查处理4个阶段环环相扣的原理来促进脑外伤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项目的改进, 特别是在此次活动中针对病人、护士、环境方面主要原因经过仔细分析和整改, 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脑外伤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问题, 因而康复指导更显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2) PDCA循环管理中病人有机会全程参与到康复训练的计划制定和措施落实, 这对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意义, 因为主动运动较被动运动产生更为丰富的远心和向心运动, 有利于唤醒有残存功能的运动细胞和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潜在性突触或帮助发芽形成新的突触, 促使其周围未受损的皮质神经元发生功能重建, 从而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康复。 (3) PDCA循环管理调动了病人的积极性和护士成就感, 因为PDCA循环并不是简单的、固定于同一水平的枯燥循环, 每循环一次, 都能切实解决一些主要的实际问题, 使病人和护士都看到成效, 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和对病人的尊重。一次循环后对下一个问题制定新的计划, 在更高基础上的循环, 大家就更有信心和责任。本次活动我们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式经过一个阶段后可以收到明显效果, 对于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如病人对疾病知识的知晓、合理饮食方面仍有不足, 这将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莉萍.重症颅脑外伤病人护理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12, 26 (6B) :1580-1581.
[2]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178.
[3]毛健人, 王琪.帕累托法则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航天工业管理, 2009 (3) :30.
[4]郭知学, 王留军, 周来法, 等.脑外伤偏瘫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3, 5 (2) :82.
PDCA训练模式 篇4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 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包括P (plan) —计划、D (do) —执行、C (check) —检查、A (action) —总结4个阶段。PDCA循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各个关键环节, 并周而复始不停顿地运转。每一个循环都会促使关键环节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 从而促进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3]。其应用原理符合认知规律的“实践认知→再实践→识别”。这是上升规律的科学总结[4]。
PDCA循环的有效应用, 可促进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5]。把PDCA运用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 可去除不必要的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应用PDCA循环, 通过定期业务学习、运行病历抽查、及时反馈整改、优秀病历展示等方法综合控制病历质量, 使该科的病历质量维持了较好水平[6]。王向云将PDCA循环运用到病案归档管理中, 明显提高了出院病案归档率[7]。赵玉娟应用循环法对医护人员洗手行为进行循环管理, 在短期内医护人员洗手执行率、洗手正确率、手细菌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 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质量[8]。
1 第一轮PDCA循环
1.1 计划阶段 (plan)
1.1.1 现状分析。
组建电子病历质控工作组, 由医务处质控管理员、信息中心工程师及各临床科室质控员组成。工作组定期就医院住院病历书写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会议讨论、总结分析, 并就其原因进行深度探讨, 并用鱼骨图说明病历书写不规范的因素。见图1。
1.1.1. 1 盲目复制和粘贴, 导致书写内容与实际病情不相符合。
临床医生为了提高电子病历的书写速度, 常常依赖电子病历的模板和复制粘贴功能, 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患者的情况及病情变化, 导致入院记录、病程内容千篇一律, 甚至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
1.1.1. 2 病历时效性得不到保障。
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要求: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但医生常常不能按时限要求完成各项病历记录, 存在超时或提前现象, 甚至在病人转科、出院才发现某些记录未完成, 这样往往会埋下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
1.1.1. 3 病历未能反映出临床医疗行为是否合理规范。
患者某项辅助检查的结果没有被充分用于治疗方案中, 对是否一定需要采用某种治疗方案没有进行描述。
1.1.1. 4 病历内涵质量不高, 病历记录不能反映出三级查房的内涵。
部分查房记录多是把症状、体征罗列,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和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内容过于相似, 体现不出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诊断分析能力的差别, 使病历失去了临床、教学、科研的价值。
1.1.1. 5 病历存在错项、缺项。
因医师书写病历记录时的马虎大意, 导致病历信息错误或漏缺等情况。如遗漏重要阳性体征、缺少重要检查结果、会诊记录等。
1.1.2 原因分析。
1.1.2. 1 医生责任心不强或对病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病历不仅是对患者诊治全过程的文字记载, 也是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 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部分医生片面理解医疗质量, 认为只要重视临床医疗和手术操作的质量就行, 在工作中只注重做, 不注重书写, 特别是在患者多、工作繁忙时, 容易忽视病历质量, 引起缺项、漏项, 甚至遗漏重要的病史[9]。
1.1.2. 2 电子病历系统设置有缺陷。
电子病历系统允许对病程记录等信息进行复制和粘贴, 这是电子病历的一大特点, 也是从书写方式上对传统手写的巨大改变。客观的讲, 信息复制粘贴对于提高医生的病历书写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功能是典型的“双刃剑”[10], 书写过程的复制与粘贴, 会造成内容失真, 使病历记录的真实性存在隐患[11], 实践中它已经成为影响电子病历记录质量乃至临床医疗质量突出的问题。
1.1.2. 3 医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薄弱。
医院大部分病历书写工作由研究生、实习生、进修人员承担, 由于这部分人员接触临床工作和病历书写时间较短,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不足, 容易出现病历记录不完善、缺项、错项、病历内涵质量不高等病历书写缺陷。再加上上级医师疏于指导, 易出现病历书写不规范现象。
1.1.2. 4 医院电子病历质控体系不健全。
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 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病历书写质量的重视。对此, 2013年11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2013年版) 》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质量定期检查、评估与反馈制度。医疗机构医务部门负责病历的质量管理[12]。
1.1.2. 5 医生工作负荷大。
作为北京市三甲医院, 患者数量多, 病床周转快, 医生工作量大, 再加上科研、教学任务, 致使医生精力不足, 导致病历书写疏漏。
1.1.2. 6 入院流程设置的缺陷及病人在院管理不到位。
部分病人在入院过程中存在办理完入院手续, 延迟入住病房情况, 导致医生不能及时查看病人, 甚至部分病人还存在擅自离院现象。
1.1.3 制定计划。
制定第一轮PDCA循环周期为1年, 本轮重点就上述影响病历质量的原因进行改进。
1.2 实施阶段 (do)
1.2.1 制定措施。
针对临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1.2.1. 1 电子病历实时质量控制模式。
运行病历的监控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13]。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每一份运行病历的实时动态监控, 依据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设立明确时限, 对病历文书、记录进行全面时限监控。如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
1.2.1. 2 建立以《医疗质控周报》为核心的院级医疗质控体系。
《医疗质控周报》是院级医疗质控体系的核心部分, 由10大模块组成:病历书写质控、会诊质控、合理用药质控、临床路径质控、ICD诊断填写质控、死亡质控、输血质控、癌痛规范化治疗质控、手术等待时间控制、个体纠错培训。在每个模块内又包含各自的质控指标, 如病历书写质控内容包括11个质控指标:入院24小时内未完成入院记录, 入院8小时内未完成首次病程, 入院48小时内未完成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 入院72小时内未完成副主任以上医师首次查房记录, 入院前3天未完成每日病程记录, 提前完成手术记录 (即手术未结束书写) , 超时完成手术记录, 未按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未按时完成术后3天每日病程记录, 终末不合格病历, 病案召回。院级质控部门通过信息化监控及专家评定, 每周对运行病历及终末病历进行监控、检查, 实现信息化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人工检查覆盖率达到10%左右。《医疗质控周报》每周以邮件形式向各科室发布, 并在全院院周会上点评;重点质控指标出现的问题每日以短信及《医疗质控日报》的形式发给科室质控员及科室主任。
1.2.1. 3 病历质控结果与科室效益、个人利益及职称晋升挂钩。
每月运营处根据病历质控结果, 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扣除出现问题的科室及责任人奖金。在职称评审中丙级病历做为单否项, 即任职期间内平均丙级病历数≥1份/年, 延迟申报职称1年;任职期间内平均丙级病历数<1份/年, 每1份不合格丙级病历扣职称综合量化评估分5分 (医疗总分45分) 。
1.2.1. 4 建立病历书写者的培训制度。
(1) 医院由医务处、教育处、继教处共同建立临床医师岗前培训制度, 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医生应知应会内容, 并编撰《应知应会手册》、《住院医生手册》等下发各科。 (2) 个体纠错及培训。每周对问题病历的责任医师进行个体纠错、培训及考试。 (3) 定期召集科级质控员对质控检查结果进行讨论, 形成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科室, 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培训。指导临床科室利用鱼骨图、控制图等管理工具分析病历书写过程中的问题, 在病历形成过程中规范病历书写, 确保病历质量。
1.2.1. 5 完善电子病历功能设置。
(1) 电子病历系统中实行保存修改痕迹技术, 质控人员可查看病历修改记录, 保证病历信息的原始性; (2) 关闭复制粘贴功能, 开发同一病人的病程记录、检查结果拖拽功能; (3) 入院记录中必填项目未填写或未填写完全时显示红色提示; (4) 启用疾病书写模板技术, 良好的模板设计不仅起到了辅助、简化和规范病历书写的作用, 还具有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的功能[14]。
1.2.1. 6 完善入院流程管理。
(1) 制定下发《住院患者首次腕带扫描时间的管理规定》, 文件规定患者办理入院登记手续后, 到病房护士站, 护士扫描患者腕带的时间视为首次腕带扫描时间, 即为患者入科时间。通过规范患者入院首次腕带扫描时间, 统一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的开始时间。 (2) 制定下发《取消住院规章与流程》, 针对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的特殊情况进行规范, 完善了住院病历管理制度。 (3) 在《患者出院规章与流程》中明确当医护人员发现患者擅自离院后的处理及上报措施。
1.2.2 制定目标。
通过1年的PDCA循环管理, 目标能使全院病历书写差错率明显降低。
1.3 效果评定 (check)
选取2012年全年《医疗质控周报》中病历书写质控模块中前4项指标, 即未按时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首次主治医师查房记录、首次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记录的数据对本轮PDCA进行效果评定。见表1。
1.4 结果讨论 (action)
由2012年病历书写超时限曲线 (图2) 可以看出, 通过1年病历质量持续改进后, 4项质控指标缺陷率有明显下降, 下降率均超过90%以上, 可见通过本轮PDCA循环管理, 医院的电子病历质量有明显提高。但在病历质量管理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很多环节上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我们就需要再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
2 第二轮PDCA循环
2.1 计划阶段 (plan) 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2012年病历书写质控模块中4项指标监控曲线 (图2) 可以看出, 1~6月不规范率呈平稳下降趋势, 7~8月呈反弹现象。分析其原因:7~8月为新一批学生、实习生、进修生进入临床的高峰期, 还不熟悉临床工作和病历书写, 容易出现病历记录不完善、缺项、错项、病历内涵质量不高等问题。另一个反弹期在10月, 分析原因:10月为国家法定假期, 假期时间较长, 科室执行值班制, 值班医生会因工作负荷大, 疏忽病历书写。经过在医生群体中的调查发现,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提醒。
2.2 实施阶段 (do)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 新一轮PDCA循环在执行原规章制度及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入科人员的培训、科室节假日排班的管理, 增设电子病历提醒功能。
2.2.1 建立医院规章制度综合考试体系, 提高医院规章制度的适宜性及执行程度。
该体系将人事处、教育处、继教处的人员名单作为人事字典纳入其中, 各类人员进入医院首先都要进行规章制度、病案、模拟现场等考试, 从而提高了规章制度的知晓率及执行力。
2.2.2 增设病历系统的报警提示功能:
对有时限要求的监测指标设置报警、提示功能, 以提高按时完成率。如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 在规定时限当日进行“小喇叭”闪烁提醒;在距规定时限2小时内橙色报警, 超过规定时限红色报警, 完成记录后报警消失。
2.2.3 加大对科室节假日、周末工作的监管力度, 降低节假日、周末差错率。
见表2、图3。
2.3 效果评定 (check)
从2013年《医疗质控周报》病历书写质控模块中前4项指标数据看出, 在开展新的管理措施后病历书写差错率又有了进一步的下降。
(单位:人次)
2.4 结果讨论 (action)
在上一轮PDCA循环的基础上, 通过2013年PDCA循环管理后, 病历质量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项质控指标缺陷率继续下降, 下降率均超过50%。
3 总结
连续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质量管理, 能有效地促进电子病历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所面临问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改善, 有效降低电子病历指标缺陷率, 建立电子病历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阶梯式地提高了电子病历的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医院电子病历质量中的应用及可行性, 建立医院电子病历管理长效机制, 提高电子病历质量。方法:对医院电子病历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 运用连续的PDCA循环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制定计划、实施执行、反馈效果并总结。结果:运用连续PDCA循环后, 医院电子病历缺陷率明显下降。结论:连续PDCA循环管理模式用于改善电子病历质量效果显著, 可在医院质量管理中推广使用。
PDCA训练模式 篇5
技工院校名教师 (下称名师) 评审制度从1999年实施至今, 激励着技工院校的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名师条件为目标, 不断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发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朝着名师的目标奋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和内因对名师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外因是学校应实施名师工程战略, 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名师评比办法》的激励机制, 设立名师、优秀教师专项奖励和津贴。根据按需设岗、严格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 引入竞争机制, 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核, 竞争上岗, 五年一聘, 实行动态管理, 采取“能者上, 庸者让, 无能者下”的管理机制。内因是由于名师评审条件高, 既要名副其实———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丰硕的教研成果, 又要知名度高, 真正起到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实现名师这一目标, 并非短期之功可得, 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8~10年的磨砺或较长时间的勤奋努力和拼搏。为实现这一目标, 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可行的名师培养模式。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简介
采用科学先进的PDCA循环法培养名师, 将更加有序、高效地提高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使他们尽快迈入名师之列。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运用科学的PDCA循环法建立名师培养模式, 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不断持续改进。 (2) 以打造“名师”为目标, 将名师的各项评审条件和要求作为子目标, 并视为重要成果项目, 完成重要成果项目也就实现了子目标, 最终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 采用系统化、规范化且操作简便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培养名师PDCA循环模式的过程设计
根据PDCA循环法则, 名师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策划 (P) 、实施 (D) 、检查 (C) 、改进 (A) 四部分, 形成逐步朝更高目标循环的过程。主要内容设计如下:
(一) 名师培养计划的策划 (P阶段)
子目标的设计设计子目标 (即重要成果项目) 是名师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具有促进“向前推进并提升”的作用, 能带来“达成干劲、导向重点、集中精力”的效果, 能使“解决问题”成为可能, 有培养“能干的人”的功能, 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实力。设计子目标就是编制《名师目标的实施表》 (如表1所示) , 编制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突出业绩成果与考评指标。表1中最左端“重要成果项目”, 填入期望达成的成果并作为建立的一项子目标。表1第二列为“现有情况”, 教师本人应考虑目前的情况如何, 自己应达到什么水平, 设定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表1第三列为“考评指标”, 包括时间、数量、质量等指标。第四列“完成时间”, 是明确目标实现的期限并为制定学年个人目标实施计划提供依据。第五列“目标实现综合评价”, 是对重要成果项目实施结果的检查和确认。
学校名称:××高级技校编制人:×××编制时间:2009年7月
制定子目标学年实施计划制定学年实施计划就是编制《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 (如表2所示) , 要对应表1的“重要成果项目”, 围绕每个重要成果项目实现的期限分段实施, 详细、合理地逐件列出本学年内计划做的事情。计划表的设计一般包括“重要成果项目”、“实施项目/内容”、“实施手段”、“进度”及学年“效果评价”五项。其中“效果评价”应按照“实施项目/内容”标明的“进度”, 到期实现后随即做出评价。
(二) 名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D阶段)
计划实施过程是名师的条件和要求得以实现的关键, 是培养模式中直接起增值作用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执行实施计划有计划不实施, 计划书就如废纸。因此, 应以行动为焦点, 自觉做好实施计划中的每一件事。在各子项目实施过程中, 按照表2“实施项目/内容”的“进度”, 会出现同一时段内应完成多个事项的矛盾, 应结合具体实际, 合理安排各实施项目的进程, 均衡有序地实现目标。
对实践行动进行“效率自查”为确保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应推动自己投入到行动中去, 以实际行动追求效率。为对实施计划的行动做到有效自查、约束、警示、控制, 须编制《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 如表3所示。
做好计划实施的翔实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每天花点时间对当天计划实施的情况做好翔实记录, 有利于提醒自己, 继续朝原先设定的目标前进;有利于提高思维力、记忆力、分析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记录检查计划实施过程, 分析计划的实施效果。应依据《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并对照《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进行相关内容的记录, 以下四个项目应列入必要内容进行记录: (1) 做对了的事和开心事, (2) 应完成而未完成的事, (3) 做不到和做差的事, (4) 明天要做的重点事。
学校名称:××高级技校编制人:×××编制时间:2009年7月
编制人:×××编制日期:年月日
(三) 名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分析、检查 (C阶段)
计划实施的分析、检查是名师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 目的是检查名师培养目标各项计划执行的效果如何, 各项实践行动是否紧紧围绕着设定的重要成果项目来执行。
检查的方式:一是按照《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每学年末进行“效果评价”, 结合相应的记录, 将实施项目逐一分析审查, 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自我检查;二是在《实现名师目标每日行动效率自查表》的“效果评价”栏中打“√”进行“优、良、中、差”自评。
检查方式的另一项工作是对学年实施计划的“效果评价”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将评价结果为“优与良”的事项, 作为工作实绩, 用红色符号记录起来, 作为“名师实力的增长”, 进行自我激励, 培养成就感。次年又接着记录新一轮评价;对评价为“中与差”的事项, 应认真分析, 把存在应改进的问题列入整改范围, 将应改进的事项作为改进过程 (A) 的输入。
(四) 名师培养计划的改进 (A阶段)
改进是确保实现名师培养目标, 持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名师实力的重要环节。
改进的方式, 一是日常整改, 即对个人记录存在的问题, 认真反思, 及时改进, 确保实践行动有利于目标计划的实现。二是对学年末检查结果评价为“中与差”效果的输入事项, 视为不符合名师条件和要求, 应进行认真分析和分类:对可以列入马上整改的事项、应重视及时纠正;对需要继续增加实施时间的事项, 以及本人无能力做到的事项, 列为下年《名师培养的学年实施计划表》的输入, 在制定计划时进行调整;对需要同事帮助才能实现的事项, 要主动联系, 寻求帮助。检查“中与差”事项的改进是否有效, 主要看成为名师的各“重点成果项目”能否如期实现。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
根据PDCA方法对名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PDCA设计的各管理环节, 具有互相促进的特点, 有利于个人不断进步。为此,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如图1所示。
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构成图有以下要点: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由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过程组成;这四个过程彼此相连, 最后通过持续改进增强名师实力;在这四个过程中, 实施过程是基本过程, 它直接产生增值作用, 其他过程是支持性过程, 只能通过基本过程产生增值作用;以技工院校名师评审条件、要求, 作为实施过程的输入, 实施过程的输出是个人的“素质提高”;应依据技工院校名师评审条件、要求, 策划个人目标和学年实施计划, 同时应根据评价改进的需要适时调整个人的目标和实施计划;通过学年实施效果检查、评价、汇总个人成果、实力, 不断增强成为名师的恒心, 将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体现了PDCA循环的特色和优势。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照名师的评审要求, 条件虽高, 但广大技工院校教师如能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勇于挑战自我, 按照名师培养的PDCA循环模式积极行动, 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用聚沙成塔的心态, 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名师, 从而更好地为技工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义雄.ISO9000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北大清华学得到》编写组.追求效率的赢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9.
[3]杰佛瑞J梅尔 (美国) .天天都是丰收日新时代成功7法[M].华经,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尹秀艳.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5]黄金夫.内部审核策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PDCA训练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3年1月至2 01 5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4286例为观察对象, 排除有精神疾病史、中途失访或数据收集不完整、入院前已感染或入院时已处于感染潜伏期的患者。其中男2104例, 女2182例;年龄3~80岁, 平均 (46.3±16.7) 岁;原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1105例 (25.8%) , 消化系统疾病877例 (20.5%) , 妇科疾病756例 (17.6%) , 心血管疾病635例 (14.8%) , 脑血管疾病513例 (12.0%) , 其他400例 (9.3%) 。医务人员228人, 其中男106人, 女122人;医生83人, 护士145人;工作年限2~30年, 平均 (11.9±3.5) 年。P DC A管理实施前 (2 01 3年1月至2 01 4年1月) 2 0 4 2例患者, 实施后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 2244例患者。PDCA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接近, 医务人员无重大人员变动。
1.2 方法
PDCA实施前医院行常规医院感染管理, 即向各科室发放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相关资料,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每3个月例行检查1次, 对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进行处罚。实施PDCA模式后, 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如下: (1) 计划。医院感染管理科 (院感科) 医护人员收集我院23个科室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等分析医院感染防控中存在的缺陷, 其中需改善的环节主要有: (1)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无菌操作意识, 存在侥幸心理; (2) 培训不到位:全员性培训次数少, 每年只有一次, 且部分医务人员因值班或休假等未能及时参加, 事后亦没有安排补课; (3) 工作职责不明确:虽然医务人员有各自的职责, 但分工不明确, 医院感染管理无针对性,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动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方案, 并设定了医院感染的活动目标, 实施前医院感染率为3.0%, 此次目标感染率为2.0%以下。 (2) 实施。 (1)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自学、全员培训、科室培训、发放资料等方式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主要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管理要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职业安全防护等知识, 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2) 增加对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重点培训无菌操作技术、呼吸机管理、消毒灭菌与隔离等; (3) 明确职责:除院感科外, 各科室成立感控小组, 10人一组, 由各科工作年限5年以上医护人员1名担任组长负责督促组员的学习和操作, 各科护士长担任感控员负责全科各组督查, 讨论制定各级别人员的岗位职责, 将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细化到班次。 (3) 检查:采取科室自查与院感科督查结合的方式, 检查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并及时反馈、指正存在的问题;各科组长每周自查2~3次, 科室感控员每周不定期检查1次, 各班次医务人员每天下班前检查当天工作情况, 以避免遗漏。按季度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 (4) 处理:各科室每个月通过书面方式将检查结果汇总交给院感科, 同时向医院领导反馈, 针对本月整改措施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继续保持有效措施, 探讨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发生原因并予以纠正, 并将其纳入到下一阶段PDCA循环中。
1.3 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前后患者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工作技能情况, 其中医院感染知识考核由院感科负责人负责, 医务人员工作技能考核由科室负责人负责, 总分均为100分, >70分为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 A模式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率比较
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 (34/2244) , 明显低于实施前的感染率2.9% (60/20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0.09, P<0.01) 。
2.2 P D C A模式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工作技能情况比较 (表1)
实施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合格率和工作技能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医院感染指院内发生的各种病原体感染, 包括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和其他病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真菌感染、原虫感染等) 。医院感染控制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与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常规的管理模式比较松散, 也没有较统一的感染质量管理体系, 医务人员的认知力和监控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管理过程缺乏针对性,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动性[3]。
PDC A管理模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4], 通过4个阶段可不断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解决, 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使管理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上, 也可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本文实施的PDCA管理模式, 计划阶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和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等发现医院感染防控中存在的缺陷, 实施阶段通过针对医院感染管理的不足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实施, 检查阶段围绕实施过程进行, 将原来每3个月1次例行检查改为每周检查, 强化医护人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处理阶段针对上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并确定下一步目标, 不断改进PDCA循环, 以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本文结果显示, PDCA模式实施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 医院感染知识合格率和工作技能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
综上所述, PDCA管理模式用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可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及工作技能水平, 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PDCA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患者4286例、医务人员228人为观察对象, PDCA模式实施前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 有2042例患者, 实施后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 患者有2244例。比较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率、操作正确率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分值。结果 PDCA模式实施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 实施后医务人员技能及医院感染知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CA管理模式用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可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及工作技能水平, 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PDCA模式,医院感染,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任南, 细毛, 吴安华.2014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 (2) :83.
[2]曾丽, 谭晓青, 张妍, 等.PDCA循环应用于医院药物管理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8) :1646.
[3]周敏, 赵大文.现代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思路[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0) :1254.
PDCA训练模式 篇7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理论界始终关注的问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在《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理论界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思路,从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探讨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如王宝庆(2007)认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志、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制度等内部与外部多层次的管理控制。于筠、王世玮、袁德万(2013)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是审计关系的三要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三者及其审计关系进行控制。也有很多学者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型应用到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从内部审计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D)探讨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持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措施(高明波,1999;王霞辉,2009;曹群耿,2011;贺彩霞;2012)。杨鸿运(2012)结合内部审计的工作要素,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将PDCA循环进一步应用到项目管理层面、审计功能层面、组织架构层面,构建了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混淆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是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要求,也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实现的一般性目标,是完成内部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以此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仅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管理的角度来关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忽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和职能发挥,相关管控措施的应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
实质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人员素质提升了,组织设置优化了,工作底稿细致了,审计流程完善了,评价手段更科学了,审计结果更客观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审计主体运营效率和效果就提升了,甚至可能相反,由于过分关注审计工作的细节,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审计工作要求,反而降低了被审计主体的运营效率,掩盖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创造。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要从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出发,研究如何保证组织中充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确保达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企业内部审计已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托完成审计任务,而是更主动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利用科学的监督、检查、评价手段,帮助被审计对象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积极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经营效率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活动管理,促进组织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价值。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工具,为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PDCA循环管理,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综合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如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从组织、项目功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总结经验,发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循环计划,改进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PDCA不断循环、动态往复,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阶梯式上升。如图1所示。
同时,PDCA循环不仅可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开展,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环节中开展,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要素的PDCA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各层次的单周期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如图2所示。
另一方面,PDCA循环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与项目的质量管理,作为促进组织与项目运营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质量控制。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在提升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内部审计既立足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可以更有条件介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充分加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与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中,在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促进组织与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而针对组织与项目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将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在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中,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是“死后验尸”,即在组织流程或项目结束后才进场审计评价,检查和发现组织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显然不能有效控制组织与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协助改进组织与项目的运行效率。虽然审计评价对问题的总结,可以促进后续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改善,但由于评价反馈的滞后性,使得对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促进变得弱化,降低了内部审计评价的促进效率和效果。如图3所示。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要求内部审计要更加深入地参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在计划制订(P)、过程实施(D)、分析检查(C)、整改落实(A)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监督,确保组织与项目高质量、低风险运行。如图4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综合运营信息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组织与项目计划(P)的可行性、与环境的匹配性、对组织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等,组织与项目运作过程(D)中的内部控制的执行、设计方案的纠偏、合同的履行、关键风险点的控制等,检查评价(C)工作的有效性、经验与问题的总结、处理方案经济有效性等,整改措施(A)的落实情况、执行的效果等,都将成为内部审计计划(P)的制订依据;而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D)将重点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各环节风险点的监督与评价,提示风险,方案纠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帮助组织与项目提高运营效率;内部审计检查(C)阶段,在做好对内部审计工作自身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更是通过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审计监督,分析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建议,作为组织与项目落实整改的目标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处理(A)在监督检查组织与项目对运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是否充分反映到新的PDCA循环中的基础上,也对内部审计的经验予以总结固化,形成标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订改进措施,输入下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促进内部审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效果也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方向。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目运营效率和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如图5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应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组织管理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持续改进组织与项目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的经营效率、效果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因此,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通过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
摘要: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地开展促进组织经营效率与效果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本文采用PDCA质量控制模型,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审计PDCA),内化到组织经营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组织PDCA),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杨鸿运.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4-47.
[2]于筠,王世玮,袁德万.从管理本质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3(4):46-47.
[3]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53-54.
[4]曹群耿.内部审计的PDCA循环工作法[J].审计广角,2011(7):56-57.
[5]鹿丽.田丽娟.浅谈内部审计控制机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9-61.
[6]高明波.浅谈PDCA循环法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12-13.
[7]王景.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3(10):69-71.
PDCA训练模式 篇8
1 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是以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健康管理4个环节为步骤,通过7个角度对居民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居民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居民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进行签约,签约医生从9个方面对居民开展健康干预,再从10个健康管理模块入手跟踪监测居民的健康改善情况。同时建立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以便及时管理健康数据、干预与评估、获取健康教育知识、建立绿色就医通道等。并通过汇总、整合、分析居民季度或年度健康指标变化,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等信息,借助专业效果评估工具,出具年度《健康管理效果评估报告》,明确居民是否达到管理目标,并分析原因,据此制定下一步改善目标和改善重点。具体模式如下:
1.1 PLAN计划———建立健康档案、风险评估、制定干预计划
1.1.1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居民已有健康档案、既往病史、历史体检数据、便携式监测仪、生活方式问诊等信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检查报告、门诊病历、用药记录、既往史、各项生理数据、生活方式等。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全面连续、动态更新,方便居民随时登陆APP进行掌上查询,同时支持个人主动更新健康信息。医生可及时了解健康干预效果,根据干预效果不断完善干预计划。
1.1.2 风险评估
与各级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合机制,通过专业健康评估软件、综合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4个角色根据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健康评估问卷,从以下7个角度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发现生活方式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评估;睡眠质量评估;慢性疾病评估: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冠心病、骨质疏松等患病风险评估;心理评估;功能医学评估;中医体质辨识。
1.1.3 制定干预计划
根据健康档案、通过风险评估,将居民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分别进行个性化干预。社区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通过与片区居民签约,为其提供健康信息收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并制定相应的有指导性、可实施的计划,以及所预期达到的近期健康管理效果、远期目标。
1.2 DO执行———健康干预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健康管理示范基地要求,从9个方面展开健康干预:
(1)生活方式干预:膳食指导、运动指导。
(2)睡眠干预:通过介绍环境、心理护理、对症处理、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睡眠卫生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3)慢病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痛风、冠心病等慢性病,制定专项慢性病干预及风险管理方案,伤残康复管理方案,从膳食、睡眠、运动、心理等方面入手,以书面的形式制定个性化专项慢病管理方案,每季度根据干预效果不断改善方案。
(4)心理干预:根据心理健康评估,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如慢性病患者、孕产妇、青少年、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师一对一辅导等。
(5)健康教育: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一对一咨询健康相关问题;专家专题健康讲座;专家视频讲座;APP推送健康相关知识;发放健康宣传小册。
(6)在线健康咨询:通过电话、微信、APP三种方式,咨询常见病的生活方式保健、给予生活方式改善、饮食营养、运动指导等,但不涉及疾病诊断、用药。
(7)社区活动: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养生旅游等。
(8)健康保险: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可享受相应的医保优惠政策,市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门诊医保起付线低于原有起付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则通过签约转诊至上级医院产生的费用按照社区报销比例直接结算,提供适当的政策倾斜。通过试点效果,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议案,争取将参与健康管理过程产生的费用纳入现有医保报销体系,更加能提高居民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
(9)绿色就医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级综合医院建立联合机制,为居民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居民有需要就医时,社区全科医生可为居民预约综合医院相应科室,省去排队等候咨询的时间,直接到综合医院看病。且联合医院共享居民健康档案,更节约部分检查费用和时间。
1.3 CHECK检查———追踪访问、远程监测
从10个健康管理模块入手,通过便携式监测仪、家庭随访、健康小屋测量、网络健康数据采集等渠道跟踪监测居民健康数据并实施干预计划。
(1)生物学:通过便携式检测仪,实时监测居民体温、血压、心率、脉搏、血糖等生理数据。
(2)心理及精神压力:压力测量、抗压指数评估、个性化心理问卷调查。
(3)社会适应:个人生活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职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约束能力。
(4)睡眠监测:通过睡眠监测仪监测睡眠质量。
(5)眼底检查: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中老年人老花眼、白内障筛查预防。
(6)人体成分:监测身高、体重、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腰臀比等。
(7)营养:不同人群的营养管理,制定如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等通过纸质化的营养监督指导计划,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改善计划。
(8)运动:不同人群的运动计划,监督完成情况,不断完善运动方式。
(9)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状态评估。
(10)功能医学:体适能和肺功能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硬化检测;热断层TTM;微量元素、重金属、激素等监测干预。
将监测数据上传至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或APP),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根据获取的健康数据评估居民健康管理效果,居民可随时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时了解健康干预效果,根据干预效果不断完善干预计划。并通过微信、短信、APP、网上查询等方式及时对居民做出反馈,监测居民健康行为。
1.4 ACT修正———效果评价、改进干预
通过汇总、整合居民季度或年度健康指标变化,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等信息,借助专业效果评估工具,出具季度或年度《健康管理效果评估报告》,明确居民是否达到管理目标,并分析原因,据此制定下一步改善目标和改善重点。
2 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前景
2.1 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价值
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健康管理服务在国内还是个盲区,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其知晓率很低(19.9%)。居民的健康维护需求依次是生活方式干预(95.7%)、定期体检(93.9%)、健康知识(89.0%)、制定并实施个人健康计划(79.3%)、健康咨询(63.3%)[4]。而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不仅涵盖了以上的居民健康需求,其与各级综合医院建立联合机制,建立与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的签约机制,开展绿色就诊通道,更是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帮助减轻居民看病难的困境,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且社区健康管理以预防为主,以提高居民健康质量为目的,具有小投入大产出的特征,作为需要巨大医疗投入的国家来说,积极发展社区健康保健与管理是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最佳选择,其产生的经济性是其他医疗模式无法比拟的[5]。
2.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大的特点是为广大居民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单位,贴近居民,便于为居民提供快捷的卫生服务,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是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不仅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也是社区卫生中心自身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保障人群基本健康的首要职能。健康管理遵循“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利用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来降低居民发生疾病的概率。对减轻综合性医院常见病就诊压力,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
2.3 丰富健康管理学科内涵
目前健康管理工作主要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使得对如何提高健康水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关注太多,而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太少,不利于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宏观发展[6]。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中包涵了功能医学、健康保险、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社会学领域的知识技术,且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本就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更进一步完善了健康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泛、全面地保障居民的健康。再者,由于临床医学研究总是占据着健康管理研究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原本应为健康投资优先计划的预防保健始终得不到贯彻落实。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居民的健康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计划,重点是预防保健,并为签约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更能促使健康保险成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一部分。通过试点居民参与健康管理产生的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更能激发居民参与健康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和完善健康管理保险制度成为我国社会保险的一部分很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可行性分析
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不仅有市场需求、技术支撑,更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发展前景明朗。一是市场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结构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以及人们期望寿命值的延长,且人们的健康意识淡薄,不健康行为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仍未解决,给社会和个人均造成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因此,构建适合国情、切实可行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二是技术支撑,现代健康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电话、短信、视频等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知己健康管理等新概念,已有较为成熟的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客户服务信息平台[7]。三是政策支持,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做出详细计划。2014年9月,发改委、民政部门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并明确规定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为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8]。可见国家对健康管理行业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PDCA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在理论、技术、市场、政策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实践中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如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收费标准难以确定、医疗保险报销、弱化社区医疗服务等问题,应进一步积极探索前进,与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双向转诊趋势、医疗保险制度等有机结合,构建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面保障居民健康的新型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祝友元,赵影,潘毅慧,等.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9):2202-2204.
[2]符美玲,冯泽永,陈少春.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3):233-236.
[3]Varkey P,Sathananthan A,Seheifer A,et a1.Using quality—improvement techniques to enhance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ling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Quality in Primary Care,2009,17(3):205-213.
[4]陈宪泽,詹小清.基于全科医生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2):897-900.
[5]邓斌菊.城乡社区健康管理行业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5,36(27):4151-4153.
[6]陆燕梅.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
[7]陈文,步肇洪.妇幼健康教育现代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07,2(9):22-24.
【PDCA训练模式】推荐阅读:
模式训练法05-17
选手训练模式10-30
拓展训练模式10-21
模式化训练11-01
作文课的探究训练模式09-19
PDCA护理模式07-01
由国外的警察培训看我国的公安教育训练模式06-12
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