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2024-11-01

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精选12篇)

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篇1

机械制图本身属于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 中职教育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 再加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很快, 这就要求机械制图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本文从专业、辅助工具、兴趣实践等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1 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制图课程进行量身订做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识到工程制图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都占有一定比例, 而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基础课, 诸如机械类、建筑类、广告传媒类、园林设计类等, 但在各种专业中该课程所体现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绘制零件图及机械结构图, 比较精细;园林类专业则要求利用制图来完成园林美化等设计;建筑类的则要求该课程侧重于掌握空间立体结构、土木、桁架等大型图纸的绘制及建筑技术、材料的表达;广告类专业要求侧重于将想象力通过制图及美术技法来表达出来, 不拘小节, 注重传媒思想。以上各类学科的侧重不一致,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及教案, 是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重视课程的信息化

步入21世纪,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经济及社会建设节奏加快, 用传统的、低效的手工制图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而信息化的高效、准确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这就使制图的信息化成为了时代要求, 与时代进行接轨。提到信息化, 不得不提到一些普及的工程制图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国产的天正CAD、中望CAD等二维软件;又如美国PTC公司的Pro/e、美国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的UG、法国达索 (Dassault Systemes) 公司的Solidwork等三维软件, 这些软件可以大幅提高设计效率, 在诸多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运用。作为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的中职生来说, 不能够熟练的运用此类软件将严重的影响到工作效率, 赶超发达国家会更困难, 因此在学习机械制图中应掌握好此类制图软件的运用。

2.1 课程信息化要科学、合理, 不要盲目跟风

由于制图类软件是相通的, 掌握一到两种就可以了, 碰到其它软件也可以举一反三, 学得太多容易主次不分, 所以精通一个到两类自己顺手、社会普及认可度高的软件就可以了。另椐本人在企业做大量的实践了解, 多个软件都精通的人为数甚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需加强这方面学习, 建议从Autocad开始入门。

2.2 如果将Pro/e与Autocad相结合, 更能体现出信息化给制图设计带来的便捷

传统方法是根据想象或根据测绘在CAD中画出一些构造, 但是这些图并不直观, 如果是业内人士, 可以看懂, 但是门外汉却未必能够看的懂, 有时即便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师傅由于从业时间长, 过去信息化教育缺失严重, 往往理论知识不行, 若图纸过于复杂, 会影响交流,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用三维图来进行辅助, 那沟通和制订策略就变得很容易、很准确。而诸如Pro/e或3DMax等一些三维软件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Pro/e是一种模具行业公认的优秀三维软件, 参数化强, 易上手, 可以迅速表达出物体的构造;3DMax是一种广告软件, 渲染功能强大, 可用于建筑及景观设计领域的交流。

2.3 互联网近几年发展迅速, 利用好网络信息、进行远程教学会提高

学习效果

2.4 增加信息化创新、数字化融合

比如传统的制图是靠想象、模型或实体测绘来绘制工程图, 而如果采用三维软件选型并进行组装, 有限元分析发现干涉及强度问题后再利用软件本身将零部件进行二维图转换, 实现先三维, 后二维, 增加三维与二维的互动, 会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熟练解决问题是关键

解决制图设计问题时有很多方法, 所要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接近的, 因此并不需要精通每一种方法, 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负担;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实践性人才, 掌握多种方法可以增加灵活性, 开拓思路, 但从教育学角度分析, 各种方法之间易相互干扰, 尤其是相近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明白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个得心应手的方法, 从而有效、高效的解决问题, 是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

4 生活即教育———加强课外活动与制图相结合

在多年的教学中, 无意间对航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想通过实践之后将图纸内容转变为现实, 在制作及改进的实践过程中, 明确了解制图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并熟练应用了很多新的功能。因为这个活动是由内在驱动而完成的, 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技巧、强化巩固了很多旧的知识。在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的不断“碰撞”, 在探究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培养了严谨的态度, 提高了实战能力。此后, 将创新性课外活动与机械制图结相结合,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制图基本功、拓展的学习内容、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经常把这门课与生活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意结合起来效果也不错, 当然离不开老师对这方面兴趣引导及技术指导。

5 社会即学校———为学生的就业之路打开一扇大门

中职生的就业前景普遍被看好, 已经远远超高学历人群, 目前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进入企业还要再培训, 再适应, 这无疑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使企业用人上产生顾虑。如果提前让学生在毕业前与企业很好的融合, 从一定意义上讲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所以建议重视课堂外学习, 每年可以有一到两次机会带领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 深入劳动一线, 了解机械制图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设计意义,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方法, 提高实战性;认识到错误的设计给生产带来的严重后果, 提前拉响“警报”, 让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端正姿态来提高制图水平, 加强学生的德育。

以往在课堂中强调实践性仅限于课堂上的启发性操作, 这与社会大环境, 与企业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的距离, 所以要加强与企业接触才能给学生的就业及成长以广阔的空间, 才能给企业, 给国家带来高效及时的回报。

总之, 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是中职制图的未来方向, 相信这种学习思路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S

摘要:中职机械制图是工程类最关键的基础学科, 严谨并有创造性的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需要, 是时代的需要。将教、学、练进行同步化、多样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着快乐学习、高效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原则, 把机械制图深入的开展下去是未来该学科的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图,基础学科,多样化,快乐学习,创造性

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篇2

近十 多年来,语文教学已在黑板、教科书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融入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录像等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培养审美情趣

电脑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中,可以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语文课文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学《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可以用电脑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滚滚地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的图景。这种落日、霞光、高山、大河,一远一近,有动有静,壮丽多娇的画面,既有利于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有利于引起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涵的哲理。同时,使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又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发展智力因素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电脑多媒体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小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且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教看图学词学句《鸡鸭鹅》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这边”、“那边”所表示的位置不是绝对不变的辩证关系,初步懂得辩证地看问题,并丰富和发展其语言,在课本插图的基础上,设计了观察者在岸上、水中的辅助课件。学习时先显示一幅画面,让学生思考第一句话:“这边少,那边多”是观察者站在哪里看的?学生正确回答后,呈现观察者在岸上的图像,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有的说:“鸡少,鸭和鹅多。”有的说:“近处少,远处多。”还有的说:“岸上少,河里多。”然后变更观察者乘着船在水上看的动片,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很快便说出:“这边多,那边少。”“近处多,远处少。”“岸上少,河里多。”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边”与“那边”所表示的位置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观察者的位置变化,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位置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样,既更好地完成了学词学句的教学任务,又初步培养了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知识。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会成为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此,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语文课本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宿建德江》,其中有这样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为什么比树还低?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小学生难于理解。采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想象,他们依据电脑多媒体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很快就明白了所谓“天低树”并非指天真的比树低,而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好像比树还要低些;他们通过观察月亮影子在水中浮动的景象,也就很快想到:因为江水很清,月亮倒影江中,所以月亮似乎与人接近了。这样,学生头脑里很自然地就出现了一幅原野空旷、云清水碧、月影沉江的美妙动人的夜景,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开国大典》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此场景距今已有50多年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其语言文字也是十分抽象肃穆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场面。故此一开课,我们可以录像为载体重现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把学生带入到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 ”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老师来说,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同人的感官功能、运用的媒体和学习方式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较好的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经有些小学校实验证明,拼音采用常规教学要用四周或四周多的时间,巩固率还不理想;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只用三周时间便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巩固率达95%。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了声、电、光,等现代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王冕学画》时,“王冕开始画得不像“,这时在屏幕上出现他开始学画的荷花圈(形状不像,运笔不流畅),“可他不灰心,天天画。后来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屏幕上又出现了后来画的荷花图(与湖里的荷花一模一样)。接着两幅图在屏幕上同时出现,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讲出为什么会画得跟湖里的荷花一样。这些生动的动画影像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认真阅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王冕学画成功的原因是“不灰心,天天画“,从而懂得了做事不灰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

事实说明,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时间的节省,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从而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技能,减轻小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乐在其中。如二年级《日月潭》一课,是一篇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我国的台湾省、阿里山、日月潭都是学生未曾到过的,那秀丽的风光、童话般的仙境更是许多学生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中如果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难以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十分有限。于是,我上网收集了大量的台湾省、日月潭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进行综合处理,向学生展示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名胜古迹和美丽的日月潭,让他们看到了清晨的日月潭飘着薄雾;中午的日月潭美景清晰;雨中的日月潭一片朦胧;把学生带到了令人向往的台湾宝岛,领略着风光无限的日月潭,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令他们目不暇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发出了众多的感叹:“哇,多漂亮,日月潭真美呀!”“这么美丽的日月潭!要是我们能去就好了!”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乐在其中。

(二)、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和强化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的存在兴趣问题,因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有直接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例如,小学课本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采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的鱼群、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美丽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活生生地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这样,他们不仅不会感到厌烦,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美术课程 教与学 探索 研究 参考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130-03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学习缺乏思想认识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艺术类课程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思想认识。很多家长认为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体系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学好其他文化学科就可以了,美术对于学生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思想下,很多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也不上心,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的美术课堂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最重要的是,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都缺乏一定的考核和评价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缺少责任心和上进心。

(二)部分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部分的教师对于美术教学体系缺乏一定的认识,简单的把美术课程的教学认为是画画,缺乏对学生进行统一而又系统的美术理论教学,偏离了新课标对小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路线。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在美术技能的培养上,更多的是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多美术教师的课案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体系中,没有完全领会和吃透新课标对于小学美术的教学真谛。甚至会出现一部分美术课程的教学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的情况,这样的现象也侧面的反映了美术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三)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安排缺乏重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很多学校在学科教学的体系中越来越重视全科的教学发展。对于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也给予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于美术课程的排课没有结合学生对于课程的适应和发展。比如有些学校把美术课程安排在体育课后,或者每周只安排一节美术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把美术课程当作一次课堂休息的机会。

二、小学美术课堂的教与学

(一)实——积极改变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学习的思想认识

学生思想认识的改变是美术课程教与学成效提高的保证。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之前,要专门的安排一节“誓师会”。通过把新课标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大纲和要求阐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美术课程所需要掌握和认识到的知识结构。并且告知学生们,美术课程学习对于自身素质和内涵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课程讲解和阐述,让学生们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之前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自然上课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只有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认识,才有可能让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创——深化美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成效

美术课程的教学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美术理论和技能的教学为主,美术的课外活动较少。根据新时代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切实的转变这样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各类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历史古迹、风景名胜的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教学的限制,去拥抱大自然,感受美学带给社会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发现美术的观念是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当代,美学的观念一直围绕着我们的生活。活动过后,可以让学生们自主的去创新和构思,用美术的技能去刻画出身边的美学物体。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创新的模式需要每个美术教师去研究和分析,找出一条符合当代小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之路。

nlc202309082319

(三)用——通过废物利用,让学生感悟美术课程改变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课堂的课程也是美术课程教学的一个新举措。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收集身边的一些废物,然后通过自己的构思与设想,把这些废品通过美术的思维去设计出一个个新的小物件。比如可以利用废报纸、废布等设计出一些服饰;又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饮料罐,设计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更有利于让学生去感悟美术课程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意义,让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学习有新的认识。

(四)新——利用信息媒体等新技术,打造新时代美术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美术课程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同视频、动画等教学展示,培养学生们更多的美术课程认识技能。比如在讲到国画的时候,可以把国画大师的著作都展示出。比如在讲到山水画时,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赏美景与画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美学的认识,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到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去。

(五)评——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推动美术教学进一步发展

传统美术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后评价有着权威的考核能力。但是这样的考核模式,往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通过科学增加学生的相互评价、匿名的评价,更能够客观的给予学生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措施也能打消很多学生对于教师考核成绩存在怀疑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客观且公平的考核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美术教学进一步发展。

(六)变——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是新课标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特征和原则。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体,学生往往是作为“观众”存在于课堂之上,课堂教与学的效率相对较低。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发挥“双主原则”即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更能够进一步的改变美术课程的教学氛围。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下的美术课堂,在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的同时,也能更好的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反思、自我创新与提高的学习思维和心态。

三、结语

美术课程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理性和感性认识的重要“阵地”。美术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思想解放和提高,更需要每个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美术课程的教学对于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新时代,美术课程的教与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也能充分的为新课标下的学校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教学与发展,能够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核心价值观。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美术教师也应该结合新时代的教学思想,进一步的解放和激发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推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珊,齐国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以美术学科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0,(Z2).

[2]张丽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黄新.基于“扎染”校本课程培养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闫文剑.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徐耘春.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李静.面向未来与创新的艺术教育——英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2).

[7]霍斯特·布雷德坎普,李震.被忽视的传统?——作为图像学的艺术史[J].艺术设计研究,2011,(01).

[8]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对英语的教与学的研究 篇4

1.1 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多读, 多练, 多实践

要讲背诵, 要多背诵。背诵, 但不能停留在背诵上, 要学会灵活地掌握语言材料, 形成语言知识, 熟练语言各种变换, 在语言使用上逐步积累“零件”, 达于语言使用的得心应手。

1.2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是学好语言的基础

基本功的内容包括:基本的语音知识 (音素、重音、连读、节奏、升降调等) , 基本的句子结构 (主-谓-宾、主-系-表等) 、名词复数、动词的各种知识如:不规则动词的形式、基本时态的形式和用法 (基本时态指的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动词短语的搭配。还有词汇, 固有词汇 (介词、连词、冠词、代词等) 、基础词汇、习语等。

1.3 多做题。

学英语, 做题是非常重要的。要大量做题。方方面面的题都要做, 不可偏重于哪一方面。要养成爱做题的良好心理与习惯, 并且在做题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水平。不要盲目做题, 而要做一道题, 有一道题的收获, 有一道题的提高, 这才是真正的做题。

1.4 要背单词。

学英语, 象学习任何外语一样, 要多背单词。背单词, 要稳中求进, 不可盲目贪多, 那样会有大量的遗忘的。背单词, 要扎扎实实, 一般是重复写5遍, 最后推出了记住。背单词, 不能就背一遍, 要多复习, 要及时复习, 要在遗忘前及时地复习以前记过的内容。及时复习, 事半功倍;及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词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主要指标。可以说, 学习英语主要的方法就是多背单词、多做习题。

1.5 选取学习材料要适中。

不可着急与贪多, 不可选取与自己水平相差太远的学习材料。可以读一些水平适中的浅易英语读物, 同时也可以听一些水平合适的录音和广播。千万不要看或听太难的材料。

1.6 要多开口、练说英语。

学英语, 要胆大, 敢说, 不要怕说错。不要怕出错, 就是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大胆开口, 不要怕出错, 即使出错, 大胆说也是好的。这样在自己的口语实践过程中, 不断改进, 不断纠正错误, 不断积累知识而提高而将英语练习成型。

1.7 课内外适当比例, 以课内为主。

学习英语, 象学习其他任何学科一样, 要注意课内、课外的比例。要在保证课内学好的前提之下, 适量地学习课外的知识。课内是灵魂, 是根本, 没有扎实的课内学习为基础, 就不要过多贪多课外的知识内容。

1.8 语法要学活。

语法条条是有限的、干巴巴的, 而语言是无比丰富、万古常青的。要记忆语法条条, 但是更要学会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法。在课文与句型的语言实践中具体、丰富地理解语法条条, 把语法学活。学习语法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做题, 多做习题, 在练习中体会语法条条, 并且做到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 不要盲目做题, 泛泛地前行。

2 英语的教

2.1 双语教学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全方位水平, 尤其是听、说能力, 而且在外语教学中勤于实践, 大胆张口, 不断提高, 这是作英语教师起码的能力与水平。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不要怕出错, 错误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纠正与发展。

2.2 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英语=语言=语音+词汇+语法;没有知识上的明了与记住, 是不会有任何能力上的形成与发展的。在知识与能力两者关系上, 我们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不可过多地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的获取, 知识不先记住, 怎么会有能力的延伸?而且知识决定能力, 知识是决定性因素。在掌握知识的前提基础上, 通过大量做习题与记忆背诵, 掌握了英语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 朝着能力方向发展延伸, 并要进行单项能力的训练而达于能力的提高。忽视知识而单提能力是不可取的。

2.3 理解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正确的语言教学方法

知识部分即为理论部分, 能力部分即为实践部分。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不可偏废了哪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并有意识目的明确地单独进行这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技能的训练与技能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成为英语知识的最大拥有者, 同时也是英语各方面技能的熟练掌握者,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随手衔来, 成为全面发展、全部知识的共产主义英语教学专家。理论上要有理论上的掌握与达到要求, 实践上要有实践上的掌握与达到要求。不可缺少与偏废了哪一个方面的。

2.4 精读教学中努力提高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

听说能力在双语教学中进行渗透。读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培养阅读能力, 在讲课文中词汇量与句子量的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写的培养在讲课文之写作, 课文的谋篇布段中进行。译, 主要是课文、句型的立刻翻译、例句的翻译中提高翻译水平。

2.5 在教学效果上下功夫。

2.5.1 不必组织记笔记

笔记这个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的事情。教师不必组织记笔记。在教学过程中, 不必特意给学生留记笔记的时间, 也不必有这个教学环节。笔记是教与学的一种成分。教师就是倒背如流地进行讲解, 把备课的知识内容全都背着讲出来, 即是正常的教学与教学效果。

2.5.2 教学法的正确实施需要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上课听讲过程中, 要积极配合教师, 教师讲解, 学生应该在下面认真听讲, 不停地往脑子里记, 或往笔记上记。这里强调要记笔记。要有一个笔记本, 不能教师讲解, 学生看着书, 不做笔记, 这样知识内容随着讲解即过去, 不留任何记忆的书写, 那样再有水平的教师也会失去教学应有的效果。

2.5.3 良好的英语教学是英语知识与英语听说的有机结合

教师使用双语进行教学, 这样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这种双语环境下进行英语知识的传授与获得。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 有机协调发展。知识的掌握决定与发展着能力。试问没有知识能有什么能力?没有语言知识的拥有者充分掌握, 能有什么听说能力的拥有与提高?

2.6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文化知识的传授

要学好语言, 必须结合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例如:一般与别人交谈询问别人的姓名, 在课文里老师教的是What's your name?而在日常生活的场合下, 你要是这样说, 如象是在审问对方似的, 而一般就说“Your name, please?”即可。这就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3 英语教与学的结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学

没有教的学, 没有学的教, 都不能成就良好的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师, 要在自己日常备课的过程中, 注意抽时间加强自己业务学习。自觉地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在教学相长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成为有水平, 合格的英语教授。并且在职称评定上, 要刻苦学习, 努力准备, 争取自己的业务水平真实地达到了高级职称的水平, 而不是侥幸过关。总之, 英语的教, 离不开英语的学, 英语的学, 离不开英语的教, 在教与学的两条腿走路中, 不断提高与发展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 使自己真实的水平达到职称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教与学的秘密》学习心得 篇5

教师 刘荒燎

初次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解读的关于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后有感而发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后,使我感概万千。王晓春老师在充分解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文章后,将自己(王晓春)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见解以“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向我们进行了展示,而且每个部分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读者阐述了,他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理解,无疑给处在教育一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指明了今后为了祖国的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在茫然不知所措。

教与学的互动 篇6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23-02

交际教学法主张从使用语言为出发点,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达到交际目的。从其教学原则上看,它以功能为纲,强调从内容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教学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被各国外语教学界大力倡导和运用,虽然它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交际法是适应现实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外语教学法思想。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在高中基础英语阶段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互动、合作、讨论的氛围里发展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是任何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介绍交际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交际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

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语言学家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和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运用”学说是其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对结构主义语言原理提出质疑,他指出语言的独特性与多变性不是语言的结构性原理可以概括的(Richard & Rodgers,2002:153)。随后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指出交际能力涉及了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交际能力是运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来正确而有效地在各种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交际。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他会造很多的符合语法的句子,也取决于他是否能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语言学研究方面,转换生成语言学已逐步开始取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心理学研究方面,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动摇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国外应用语言学界和外语教育界开始对外语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认定,并开始大力倡导交际教学法运用,由此诞生了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际教学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培养交际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体系。交际法使语言教学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教学法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来的,而后Canale & Swain(1980)又将其补充概括为4个方面:1.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包括对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是指正确理解和和表达话语(utterance)、遣词造句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交流时对所处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的理解和表达话语的能力。包括对角色关系(rolerelationship),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status of participants)和交际目的(purposes of interaction)的理解能力。交流应该在语义和所处语言环境两方面都是适当的。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将语法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sion)和语义的连贯(coherence)来实现。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为了加强交际效果或弥补由于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际中断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语(verbal)和非语言(nonverbal)两方面。策略能力也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Richard & Rodgers,2002:160)。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是培养学习者上述能力的一种在课堂实施的教学方法,但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 language)。交际法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沟通原则——实际的沟通情境会增强学习效果;(2)任务原则——籍由语言沟通来完成任务的学习型;(3)意义原则——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能产生意义能增强学习效果(Richard & Rodgers,2002:161)。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往”,“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

三、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在高中基础英语阶段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可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会思考如何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互动、合作、讨论的氛围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教学从学生使用语言这个实际出发,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达到交际目的。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讲,就是强调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交际教学法不失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采用交际法是可行的和必要的。这是因为,首先高中基础英语阶段已为学生的英语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其次,学生有参与课堂讨论、使用目的语、拓展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和愿望。

交际法的根本特点就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教学因此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大学英语课程中灵活多样的题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取下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设置任务

任务的设置要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Maslow 1971) ;活动可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要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交际活动为参照,不仅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还应有利于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协同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任务设置既要有利于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与学习,还要有利于师生之的互动(杨翠萍,刘鸣放,2005)。

具体方法:1.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2. 课堂上各小组将分别针对不同的题目相互交流进行信息互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结构、段落大意,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他们以前所学知识来归纳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使用语言以及相互间的协作来完成任务。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总结。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性与潜能,达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及丰富知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使课堂更加活跃高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具体方法:1.自我陈述——由学生陈述所学章节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小组内学生分别找出所遇到的难理解和有争议之处。3.小组讨论,反馈信息。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这种方式适用于各种题材的课文的组织教学,可以针对课文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如课文背景知识介绍,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点的分析等等。由于小组的成员比较了解相互间的语言问题和需求,所提高出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讲解。这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运用任务设置和小组讨论,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册第4单元 Section A为例,具体说明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是如何运用交际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

第一步:根据课文内容,我们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了如下5个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1.The statue of Liberty 2.Barbie 3.American Gothic 4.The Buffalo Nickel 5.Uncle Sam。课堂上各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题目相互交流进行信息互补。

第二步:学生运用“自上而下”( top-down)和“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阅读模式和“略读和扫读”(skimming and scanning)的阅读技巧,从语篇层次上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结构、段落大意,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他们以前所学知识来归纳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重要的语言点。

第四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和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五步:教师要求各小组分别在课前准备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5个题目进行自由谈论,交换看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四、启示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已有10几年的时间了,实践证明它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运用它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习者力求表达意义时往往忽略了对语言结构特点的掌握。另外,交际教学法对教师本身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使得我们很多非本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感到力不从心。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和要重视对语言结构的传授。在设置任务时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and Rodgers, T (2002)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吉哲民,李冬梅.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3).

大学英语口语教与学的方法研究 篇7

1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及学习存在问题

1.1 教师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师以教为主, 偏重语言知识讲解

传统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演讲者, 而学生就是听众。曾经有针对大学英语教师教育观念及方式的一项调查, 结果表明90%的大学英语老师在口语课堂上是“语言讲解者和示范者”, 他们中的70%在口语课堂上主要讲解“语言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 (岳晨、李姝毅, 2012) 。口语课堂当中, “语言讲解者和示范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造成了“你有你在上面讲课, 我有我在下面做别的事情”的现象。加上国内现行的考试形式都是以阅读、完型填空等笔试形式为主, 有的教师在口语课堂上也就习惯性地继续深挖“语言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

(2) 教学内容没有更新

“教学内容老套, 题材不新鲜”是很多学生对传统口语课的评价。大学英语口语教材从选用、试用到正式使用, 往往已经过了好几年。在选用这篇文章时, 其内容可能是当年的热点题材, 但几年以后, 内容就变得老旧。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一本通书读到老”, 每次给学生上同一教材时, 都没有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加一些新题材, 只是硬生生地把几年前就已经备好的课搬到学生面前。学生对几年前发生的事件, 可能早已耳熟能详, 导致在课堂中感觉沉闷, 提不起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 必定换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能把口语技巧传授出去, 学生不能把口语技巧接收下来

(3) 部分教师只重视自己的想法, 无视学生的观点

有部分教师的观念, 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演讲者角色上, 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比学生好, 站得比学生高, 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就肯定比学生好。因此, 他们会把自己的方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 如在大学口语课堂中, 教师按着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授课, 下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定做练习, 不理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意见。学生学习时, 必将产生不良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口语能力的提高无从提起。

1.2 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存在问题

(1) 对英语口语没有兴趣

有些大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 忽视英语口语。课前没有对老师布置的口语作业进行准备, 上课时被老师提问, 就随便回答, 得过且过。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引导下, 口语课堂根本就没有起到练习口语的作用。若想尽快提高语言水平, “听、说、读、写”都要一起抓, 但是在缺少口语练习的情况下, 他们的口语水平没有提升, “听、读、写”几项的进步也被拖慢。

(2) 依赖老师, 没有主动性

由于现时国内“以教为主”的英语教学形式, 学生从小就依赖老师, 没有学习主动性的习惯, 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加上口语课时偏少, 练习时间少, 导致学生无法熟练地在口语中运用已经学习过的语法、词汇等。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 依赖老师的程度越高, 学习主动性越低, 因此大学生想学好英语口语难度很大。

(3) 害怕出错

有的大学生对英语口语有很大的兴趣, 但每次要用英语交流时, 就不敢说, 害怕出错。在这种不良情绪的指导下, 学生会尽量避免说复杂的英语句型和单词, 平时也很少会做练习提升口语水平, 在课堂上更加不敢发言。偶尔在老师的督促下讲英语, 也只会讲片言只语。这一类学生的口语水平很难提升。

(4) 思路不能打开

大学生不喜欢开口讲英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要讲什么。部分大学生因人生经历较少, 很多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导致在口语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棘手, 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回答问题, 只能使用一些基础性的句型或者用词, 口语水平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自己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的情况下, 开始背诵别人的观点。其实背诵例文对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 因为能让他们开口说英文。但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对例文产生依赖, 每一次讲话题前都要看一下例文, 自己不动脑筋, 思路还是不能打开。

2 教师英语口语教学改善方法

2.1 改变角色, 改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里, 教师要从“演讲者”转变成“聆听者”。传统教学中不断演示和说明的方法会使学生没有自己体会和总结的时间。笔者的一位学生曾提出需要多一点课堂练习时间的建议。理由很简单, 他希望在课堂上多练习, 让老师能发现他的问题, 及时帮助他纠正。给出合适的话题, 鼓励学生,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话题, 然后给予学生一些指引, 是引领学生走进英语口语世界的桥梁。

但应该引起教师们注意的是: (1) 在这种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中, 教师应把握住话题的走向, 适时把偏离话题的学生拉回来; (2) 在学生刚开始讲英语时, 教师应持有积极鼓励的态度, 帮助学生建立讲英语的信心, 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纠正。

2.2 增强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口语教师, 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的口语得到提高。因此, 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都是非常必要的。前文已提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对学生的必要性。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原则 (即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 放在教学原则 (即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 之前 (冯涟漪、吴蕾, 2005) 。并借助一些学生熟知的软件, 如微博、微信、QQ等帮助学生找到学口语的兴趣, 养成使用口语的习惯。当教师使用上述软件与学生进行英语书面或者口头交流时, 新颖的方式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

2.3 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态

教师要帮助对口语学习抱消极心态的学生消除不良情绪, 让学生尽快投入到口语学习当中来 (谢晴晴、吴树敬, 2004) 。学生对口语不抱任何希望, 随便应付, 或者对学习口语完全没有兴趣或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心存质疑。对于第一种情况的学生, 要从异国文化的角度出发,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加上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 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和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理念, 让他们受感染并积极融入课堂中。而面对第二种学生的质疑, 方法就是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课堂内容、安排及目的。让学生和教师成为“亲密战友”, 一起努力, 共同前进。

3 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改善方法

3.1 多思考, 多动口, 多积累经验

多利用身边已有的资源练习口语是学生提高口语的重要方法, 如英语角。学生在参加英语角前, 应对这一次的话题进行了解和准备。先把要用的单词、句子和例子准备好, 理清思路, 然后自己练一练。进入英语角时, 要抓紧时间运用已经准备好的话题段落与不同的人交流, 尽量做到能在陌生人前流利说英语。

对于在组织口语时没有思路的学生, 日常的准备对他们来讲尤为重要。学生要把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物当作口语话题来练习。先用英语把人或事的具体情况描述清楚, 然后再试着把自己对人或事物的看法表达出来。开始练习时, 学生要选一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或事物来讲, 降低话题的难度。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能加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 锻炼自己的思维。

3.2 文化差异学习

学好英语, 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其文化息息相关。学生在练习口语时, 不仅要学习其单词、语法、句型, 更重要的是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朋友跟你说:“你的英语真棒!”中国人一般会回答:“哪里哪里, 你的英语才是最棒的!”但是, 如果是一位外国友人跟你说同样赞美你的话, 遵照外国人乐于接受别人赞美的传统, 你就应该说“谢谢”了。学生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流利的英语口语, 那最后可能导致在交流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及习惯。

4 结语

英语口语作为英语交流的主要工具, 应该被广大师生重视。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和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态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学生通过自身多积累、多尝试、多思考和多学习国外文化的方式, 把英语口语当作自己重要的必修课, 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涟漪, 吴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 2 0 0 5 (2) :23-3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岳晨, 李姝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20) :180-181.

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 篇8

1 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我国学者宋国学认为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内涵表现在:①数字化学习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传送、分配信息和知识给学习者;②在数字化学习条件下信息、知识能得以及时更新, 学习者的自主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学习的随时、随地和随意性都得以增强, 它是现代条件下的自我学习方式与网络技术结合的典范;③在数字化学习条件下, 技术条件很重要, 但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所能改变的只是知识交换的渠道和储存系统, 如果人们不重视对新技术的运用, 则技术本身既无法创造知识, 也不能保证或促进知识的形成或共享;④数字化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习本身以及通过学习产生的巨大变革。

目前我校现有数字化学习网络教室2 间, 这两间教室使用的网络平台各不相同, 都可实现1 对1 的数字化教学;有数字化学习平台1个———智慧教学平台, 这个平台上有我校教师制作的数百个教学微视频, 可实现多媒体微课程在线学习、微课程作业辅导学习情况监控及统计等功能。 我校2 个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的教学都符合上文提到的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下面从教和学的角度谈谈高中数字化学习的实施。

2 数字化学习下教师的“教”

在数字化学习中, 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 数字化技术中网络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 教学的方式手段也更加多样, 教师的身份由以往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创建者、数字化学习内容体系的研究者、数字化学习主体关系的表演者。 数字化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彻底变革。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利用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是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理论支撑, 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利用网络工具协助学习者学习。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文字、视频信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获得学习资源;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并给出及时的评价;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创建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在这个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仅是利用网络工具帮助、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体现。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优势。 与以往的教学不同, 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很快得到全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统计, 及时的学习反馈加上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后可以通过查看数据掌握每个人的本堂课的学习情况。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将教育过程从基于课时的学校授课模式转向基于能力的学生学习模式。 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基于课时的教学只适应于大部分学生, 对于学习能力强或者落后的学生来说, 在以往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 利用我校的易教平台, 在相同时间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更多的微视频获取知识, 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看得少一些。 教师比以往更方便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2 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 如知识的记忆、理解或运用, 而数字化学习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 同时还考察学生对信息的是非判断, 这就增加了对学习技能的要求,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应从以往强调对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转变为强调非知识 (如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素养和知识素养同等重要。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应用数字化学习设备, 给学生更多表达、质疑、交流的机会, 这样学生可以在使用中提升能力, 在思考、表达中确立自己的观念。

2.3 丰富教学内容, 创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即通过计算机网络, 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从很多的教学素材中进行教学的案例总结。 资源库中包含了各种和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专业网站、视频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 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量非常大,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是让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寻找信息还是在已建立好的、信息内容相对集中的资源库中寻找需要的信息。 此外, 对某些学习中的重难点、作业题的讲解, 可以以教学微视频的形式, 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

创建媒体教学资源库, 需要对各学科中各个“知识块”分别做好标签, 制作各标签下的具体内容, 这个工作量十分巨大。 然而, 一旦做好分类标签工作, 无论学生何时需要这些信息, 他们都能够从资源库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创建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库, 是开展数字化教学的良好辅助。

3 数字化学习下学生的“学”

对于学生来说, 数字化学习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以及接受到的信息更多。 《2010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 (NETP) 指出:“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中的学习, 学习是终身的 (lifelong, lifewide) , 是随时随地的。 ”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1 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主动

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中, 学生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 一切知识的获取、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学习, 意味着学生要具备更多的学习能力, 比如对复杂问题的分解, 与别人分工合作的沟通交流能力, 如何利用多媒体设备获取信息, 如何有效的筛选有效信息等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 可以自主探索未知世界, 更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面对挑战。

学习态度的主动性还会延伸至课堂以外。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会主动联系自己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复杂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 综合、分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

3.2 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不同的学生上同一堂课, 其学习体验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 教师的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学习大纲并不能混为一谈。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多样性, 包括每个学生的知识量、每个学生要获得某项能力所需的时间等。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平台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习能力强就多学习一些微视频或者拓展自己的学习深度;学习能力较弱则完成老师既定的学习内容。 通过课堂的及时检测, 一堂课下来, 每个学生的答案都统计在教师端的信息库中, 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检测结果了解自己哪里没学好, 以便后续巩固, 安排个性化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开展的个体探究, 是个性化学习的一部分。 个体探究是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包括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两个方面。理论探究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推导、归纳新的规律和原理;实验探究通常是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实验仪器设备设施进行探究。比如, 查阅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要求、操作方法、仪器的特点 (优缺点) 、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利用实验器材自主探究, 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 独立探究新知, 从中发现问题, 并尝试自我解决, 以充分挖掘个体潜能,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3 数字化学习是活跃学生思维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 学习是以思维为载体的, 为了更直接地推进学习进程, 教师应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具有相应的思维技术。 学生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过程中, 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判断和选取, 进而分析归纳并形成自己观点。 传统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更易局限在对已知知识和观点的认同, 常常会忽略对不同观点的思考, 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大容量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思考问题, 使用学习环境中的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在沟通、辩论技巧提升的同时, 培养思辨能力,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教师施展教学的媒介, 弱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讲述式课堂, 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弱化自己讲述突出学生主体等方面考虑。 对学生而言, 数字化学习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和成长却是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宋国学.e-学习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 :14.

[2]顾建新.“e学习”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6) :53-55.

[3]孟祥芳.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研究[J].河南科技, 2013 (9) :272.

[4]夏园园.E—LEARNING: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5) :42-45.

[5]张蔚磊, 李馨.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的未来——访哈佛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克里斯·德迪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2) :3-7

[6]蔡培瑜.台湾地区数字化学习发展对大学教学过程影响之探析[J], 高等理科教育, 2012 (4) :20-25.

[7]曲鑫, 申云化.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5) :80-84.

[8]刘倩, 王俊辉.在“数字化”教学中激趣增效——基于平板电脑的《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2013 (10) :11-14.

[9]夏宇, 陆琴.区域e学习平台部署及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2) :17-20.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 篇9

1 明确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范围广,涵盖了管理学、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物流管理及运筹学等多种学科。这种综合性知识抽象难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课本上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根据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深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要上好供应链管理这门课,需要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老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 游戏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和常见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它对全面发展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游戏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可以加入学生当中一起做游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便于更好的教学。游戏的组织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适当地选择,如啤酒游戏的组织可以在教室进行,借助棋子等道具来完成,也可以在实训室借助专门的游戏软件完成。

2.2 案例教学法

当讲授供应链及其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时候,最好采用实际的企业案例进行演示说明,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供应链管理的强烈求知欲。除了企业案例学习之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的形式接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成功人士,如每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选的“中国物流年度人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让学生构建自己物流公司的供应链,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了解供应链的构成,还要根据自己公司的运营特点选择必要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确定供应链运作机制,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机制、协调机制等。学生在构建自己公司的供应链的任务中,感受到了供应链管理的真正含义、分析和构建的方法、工具的运用等,展示了自己掌握的知识,培养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锻炼了协作和创新精神。

2.4 现场或模拟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即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考察,或在企业里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也可采取模拟实验的方法,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长鞭效应产生的原因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

2.5 讨论教学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动脑的去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问答和讨论的方法。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当前供应链的前沿动态,提出几个讨论专题,例如:供应链的协调管理、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和选题,查阅相关的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并将主要内容制成Power Point进行交流,开展讨论。一来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查阅,掌握文献查阅方法;二来通过学生的自己组织,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知识的掌握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除了传统的接受学习外,教师应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使他们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

3.1 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予以配合,例如在啤酒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对比各小组的操作结果并自我评定,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并用自身的体会和经验去改善优化游戏的操作过程,使其更贴近供应链的运作原理。

3.2 合作学习

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更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同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的竞争一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原理,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

3.3 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满足社会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尤其像供应链管理这样动态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取,才能跟踪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切实把握供应链优化技巧,才能及时解决企业供应链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4 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供应链管理的第一节课,最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内容,例如结合知名供应链案例,来突出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管理和个人素养方面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和学生探讨学习方法,把自己的体会和一些窍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师的工作,达到以实用来吸引人,以真挚来感染人的效果。

4.2 组织好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注意力

提高注意力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尽量用实例来解释概念,用案例来演绎方法和原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搞好组织教学,使每个环节要环环相扣,不能松懈,处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有偶发事件时,尤其在游戏或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冷静沉着,因势利导,妥善处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刺激方法,例如课件上的动画等,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4.3 正确引导竞争和合作,激发学习热情

供应链管理强调在合作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这是对传统的竞争理念和模式的超越,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也是一样,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合作的理念,强化合作学习,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合作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的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掀起一个竞争又合作的学习热潮。

4.4 做好课后总结,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双向活动。要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校正教学活动目的,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和不当之处,以得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霄蕙,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8(4):77-78.

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篇10

关键词:行动研究,良性循环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研究是目前学术界流行的一种注重解决外语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的特征

1.1 教师是研究主体。

首先,在行动研究里理论指导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研究者,教师不再仅仅从事实践教学,而是要直接从事教育研究,这就可以有效防止一线教师容易退化为教学熟练工,而忽略甚至抵触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其次,以往的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是专家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按照方案行事,这种被动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因此,在行动研究模式下,教师可灵活辨证地应对专家设计的研究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成为研究的主体。高等教育较之基础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个性化更强,差异化更大的特点,因此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将自身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融入到科研中,使教与研并重。

1.2 研究的问题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如以上第一点所述,教师将成为研究的主体,所研究的的问题,也都是有老师制定的,问题均来源于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是研究专家设计安排的,而是教师主动发现并期待解决的。这些问题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太过简单,无足轻重,亦或许是极端个例,不具备普遍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这些问题,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行动发展,如果能够通过研究找到解决方法,这对于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进步都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行动研究的实用价值也恰恰体现于此。

1.3 动态性的研究。

不同于专业实验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不必在实验室中进行,而是在每日鲜活的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反馈进行研究,因此情境性和动态性是行动研究的一大特点。行动研究所追求的不是一个最终结果,不会因为一次性研究行为结束而告终,根据研究的结果可能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研究诉求;它强调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行动研究多为多因素研究,而非由单一因素决定其因变量,确保了研究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因此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和价值。

1.4 批判性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也是研究对象,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背景(例如课堂、院校、体制等)做批判性的分析。而研究参与者通常是一个科研团体,他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背景,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团队要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理念,相互协作配合。换言之,批判性要求研究者必须明确自身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研究过程,每个研究个体的态度和作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科研团队的合力。笔者认为,批判性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特征,它能够带来实践层面上的改变和进步。

2. 高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基础教育,应试压力相对较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转化为教师的为学而教、学生的为用而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主导课堂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则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做到因材施教,即要充分了解和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动向,并且在课堂内外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责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且更趋复杂化。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还要为学生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工作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辅导等。教师还要致力于课程改革、学生智能开发,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等,既要做好答疑解惑的老师,又要成为学生信赖的心灵导师。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反思。课前或者课后,教师都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正如孔子在论语中对我们的启示:日省吾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确保对教学目标综合考量,对教学内容的灵活筛选,传授给学生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对所授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行动研究正是通过自我反思,对实际教学行动进行润色提高,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作为一名高校语言教师,经实践证明,笔者认为行动研究是目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语言教师授课的特点是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对学生评估水平的测试手段之一是检测学生在实际目的文化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讲授文化及其编码即语言时,更需要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较传统研究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以下就研究主体、场域、手段及目的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其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2.1 进行行动研究的主体从专家学者和教授转换为高校语言教师群体。

他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如何实质性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第一手实践资料,这是高校教师的专长所在。他们可以将自身的教学体验和理论知识与实际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进行行动研究。

2.2 行动研究不同于传统研究,要求有效控制变量,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线任课教师无权控制自身的教学研究环境,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是教研室为单位,统一制定。

但在行动研究中,研究场域可以缩小至自身的课堂,即使是一个班级的某一堂课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行动研究,这一前提就给广大尚无课题在研的教师们提供了途径开展科研工作。

2.3 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为了使用量化手段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对大量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访问等来提高研究信度。

但是,行动研究更看重的是对“主观”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使得小规模的调查研究成为了可能。但是这种数据是变化的、主观的,对研究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增加研究者的理论素养。

教育行动研究给了实践者一定的话语权,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把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表达出来与同仁分享,教育研究不是只有专业研究者才可以做,对于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发现得更透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做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戴长和,等.行动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1995(01).

[2][澳]S·凯米斯.行动研究法(上)[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1994(04).

[3]柴华丽.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教与学的完美契合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年级 教与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3

课堂是有效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永远的教学呼唤,是有效教学的追求境界。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它们完美契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补白想象,使教与学更轻松

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填补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清楚、完整。巧妙的补白,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课文中对梅兰芳受到师傅的打击后怎样下决心?勤学苦练时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书中没有具体描述。为此,我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生1:我觉得我很棒啊,我就不信我不能唱戏。

生2:眼睛没有神儿,我就练习,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师:是啊,梅兰芳不气馁,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动摇自己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梅兰芳坚定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

生:“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决心”“动摇”重读)

(学生边想象边朗读,把语言变成画面)

师:有决心就有行动,从此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身体疲惫,梅兰芳都怎样?

生:梅兰芳都坚持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梅兰芳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不是轻而易举,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这样,为理解下文“终于”一词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使教与学更扎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借助文本开展语言训练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条框步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课堂上恰当的学法指导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秋游》第三自然段用了三个“有的”,表现了孩子愉快的心情。用三个“有的”造句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出三个“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感受文本语言。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我点拨:“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同学在玩,能用三个‘有的吗?”这样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的用法。最后,我再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试着运用。这时我问:“什么时候你们也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人在分别做着不同的事?比如说,下课了……”这样,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的回答游刃有余。这里教师不是刻意教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方法学习,学会运用,促使他们举一反三,真正学习语文。

三、抓关键词,使教与学更实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作了较明确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蹦跳”“涌”等关键词体会草原上羊群欢快的情景。学生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我过渡引问:“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小朋友们想去瞧一瞧吗?”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有个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只只羊儿。”我顺着问:“羊儿在干什么?”学生读出了第一句话。

我抓住关键词“蹦跳”提问:“羊儿是怎么蹦跳的?“蹦跳的小羊,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兴趣盎然,根据生活经验蹦跳起来,并产生了奇妙的想象。我接着引导:“蹦跳的小羊心情多快乐呀!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羊儿很开心?”引出“涌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我们什么时候也会涌出哪里?”学生造出带有“涌出”的句子:放学时,我们涌出校门,想快点见到父母;大课间活动时,我们涌出教室门,到外面活动。我最后总结:从“涌出”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们放学时想要见到家人的急切、欣喜的心情;通过“涌出”我又好像看到孩子们想要尽快游戏的强烈欲望。那课文中的“涌出”可以看出羊儿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异常出彩,并朗读了课文。

在孩子们的感情朗读中,我仿佛来到了无边的大草原,看到了欢快的羊群。我把我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作为对他们朗读的真诚肯定。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我也感到很欣慰。

草原因为羊儿的涌现热闹了,课堂因为孩子们的激情“醒来了”。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关键词的引出、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拓展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能使他们在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信息渗透,使教与学更深刻

有些课文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一味地朗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内容。相关信息的渗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见了,北京!》课文第一句话“北京时间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届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奥运会对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帷幕”他们更是很难理解。怎样让学生读懂这句话呢?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描述的时间、事件上来把握教材,行吗?经过反复揣摩,我想,不能生硬地向七八岁的学生介绍奥运会,但可以通过深入浅入的信息渗透,春风化雨般地将奥运精神传递给纯洁而幼小的孩子们。因此,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四个关于热闹场面的成语,大家还记得吗?(出示,齐背)

生: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师:这几个成语就是描绘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人们欢庆的场面。北京奥运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北京奥运会资料)

师:这届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9年,但它的影响却无比深远。(播放奥运会的剪辑视频。相机让学生了解“鸟巢”“五环旗”等专有名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奥运会闭幕式的现场看一看。(播放奥运会闭幕式剪辑视频)

有了以上情境的铺设,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形象的感受,使原本陌生的概念得到激活。这样,他们再读课文第一句话就有鲜明的形象,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教”和“学”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不能孤立而行。“学”不是“教”会的,应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学”还是离不开“教”的,应该“教”在点子上,“教”得有学问。只有达到“教”和“学”的完美契合,才能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篇12

1.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增效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反响强烈,省、市人民政府均强势出台减负严规,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禁双休日违规补课,严禁夜自修用于教学和考试,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等。减负严规引发了学校对教与学行为关系的新思考,引发了学校对减负后增效途径的积极探索。在实施减负后,教与学统一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教师可控制的教学时间少了,课上不足课后补的做法行不通了,课堂效率问题突出了。在实施减负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靠老师领着、搀着前行的学法不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缺乏的问题突出了。因此,如何进行教与学的合理设计与运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当前增效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

2.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推进始终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融入学生的“学”,做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问题学习的帮助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学校主动发展的项目工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现状是,以学习基础和能力一般化的学生为主体,同时包括一定数量的学业成长相当困难的学生。我校一向以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发展为目标,立足校情,谋求主动发展。课堂是学生成功发展的主阵地,如何在生源特点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与学的合理设计与运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我校主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工程。

二、设想与创意

1. 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立足教与学的全过程,从教学常规入手,通过备、教、批、辅、考、评、练各具体环节的设计和行动研究,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目标上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 彰显教与学的校本特色。

立足生源、学情,通过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和运作,实施和完善“低起点、细分析、小跳跃、多反复、勤反馈”的课堂策略,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内涵,推陈出新,彰显特色。通过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推进以贴近学生为着力点的课堂改革,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提高学习困难群体的基本素质。通过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与运作,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有助于学习困难群体发展”的学业评价,让学业评价机制成为助推每一位学生成功发展的动力机制。

3. 实现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着眼于教师成长和学校主动发展,通过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的平台,聚集研究主题,促进学、教、研结合,扭转教科研片重个人行为和脱离实际的偏向,打造优质校本教研和优秀教科研团队,实现共享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三、内容和举措

1. 优化集体备课的形式和内容。

集体备课是开展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研究的主要渠道。在集体备课的形式上,我们坚持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有机结合。每周集中二次,首次是各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备课,重点分析学情,探讨教学起点;其次是各备课组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重点分析教材内容,进行教与学设计,实现学科贯通。在集体课的内容上,重点设计教学流程,研究教学目标的达成;再次是创造新颖的教材呈现方式,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后是研究从问题到方法的教材处理,编制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让“教”贴近于“学”,让教师个人优势转化为团队力量。

2. 推进学案制,实现教与学一体化。

学案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方式、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是开展教与学设计研究的有效载体。我们要求,学案设计突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和支持,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活动应富有意义,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够贯彻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案必须包括“课前预习”、“情景设计”、“问题解决”、“随堂反馈”、“课后巩固”等内容。通过学案导学,实现课前课内课后教与学的一体化。

3. 构建校本化课堂。

“低起点、细分析、小跳跃、多反复、勤反馈”是我校在分析生源、学情基础上形成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研究中的一个具有校本特征的项目指标。要求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降低教学难度,关注例题、作业的选择和台阶、梯度的设置,重视多反复和迁移应用的手段,多采取即时训练、微型训练等小型快速的反馈方式。坚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成功教育”理论为指导,彰显课堂的校本特色。

4. 落实高效作业和及时反馈。

落实高效作业和及时反馈,是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重要环节。学校开展“优化作业训练”的专项研究,倡导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和分层次要求,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上个性化地发展。在作业布置上,限制作业数量,确保作业精选,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作业批改上,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对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倾向性问题,做好记载,重点讲评。双休日作业,遵循“少量”原则,学生返校即收,及时批阅。要求教师加强作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错题订正集”、“典型习题集”,开展后续学习反思活动。

5. 推进导师制,突出主动辅导。

导师制度是弥补班级授课制“批量”教育不足的“个性化教育”和“个别教育”,是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减负背景下,学校强化了这项工作,组织任科教师与教育培养对象结对,提高优秀学生的竞争力,缓解后进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突出主动辅导,要求导师经常地了解目标对象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了解目标对象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方法,帮助目标对象自我分析,心理调适,树立信心,激发斗志。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导师制记录手册”。

6. 革新学业评价。

革新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目标多元化的评价。它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重要项目指标。学校努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参评、学校综合评定等方式,优化管理流程,规范操作程序,积极实施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7. 搭建实践反思平台。

上一篇:模式化训练下一篇:高级管理会计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