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2024-07-06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精选12篇)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会计工作上,因此,应对传统的会计准则进行改进,不断的推出新会计准则,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步于经济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挑战

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但是,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核算目标明确性要求更高、会计分工更加明确、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工作的协调性更高等等,对此,本文主要从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的挑战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的挑战

(一)核算目标明确性要求更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更新,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虽然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改进和完善,但是,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也会迎来一定的挑战。新会计准则下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的明确性要求更高,同时还需要对核算目标进行细化,这是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无法比拟的,而在这样的挑战下,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会更高。

(二)会计分工更加明确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对会计的分工不仅局限在传统会计核算的工作中,更对会计工作进行细分,例如,事业单位的负债、收入支出、资产、增减核算等,对这些项目也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也就是说,事业单位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各个工作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相比于传统的会计准则来说,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分工更加明确。

(三)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工作的协调性更高

传统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工作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却不高,从某一方面来说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工作的协调性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质量,对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下,对会计工作流程也应进行不断的优化,而这也是当今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实施下会计工作所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完善策略分析

(一)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改进

从以上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挑战的分析中得知,如果要跟随着新会计准则的脚步发展,那么,必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优化和改进,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收付实现制的明确之后,必须重视事业单位的现金支付部门,及时发现对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的风险,并提前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另外,根据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应积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加强债务的统计和管理,让事业单位了解和掌握债务状况,并且,要将事业单位债务情况重视起来,避免或降低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风险,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另外,可以利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及时调整事业单位的发展轨迹,为领导人员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积极做好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业务都会产生现金费用,而现金流量的明细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现金流量。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甚至在月末现金流量汇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总现金流量与实际现金流量流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等问题,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不高。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事业单位现金管理方面,必须确保现金记录汇总与实际的相符,这样才能从发展中寻找到弊端,并对其加以改正。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要积极做好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而且,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事业单位筹资、投资以及开展其他活动的主要依据,更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现金情况的掌握,对提高现金的应用效率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应结合财务报表的格式,将单位的现金流量表与财务报表相结合,明细现金流量,更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为了确保财务报表与会计工作的协调性,需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今事业单位会计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会计人员所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不能完全将会计工作的职责发挥出来,这样的人员素质也无法满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因此,应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一方面要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会计人员的责任心、职业心、团结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其次,要采取有效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升,并在一定时期下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进行评估,帮助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整体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要重视会计工作流程的改进和优化,更要注重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使用新会计准则,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润伍.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

[2]牟善岚.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3]蔡丽兰,镇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2

1、根据部门预算管理规定,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不得计提职工福利基金,也不转入事业基金,专用资金应该专款专用,在会计处理上,分别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科目、“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费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判断题)●对 ○错

第五讲 22:28

2、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办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并按照本制度规定核算银行存款的各项收支业务。(判断题)●对 ○错

第六讲 14:08

3、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多选题)■股票 ■期货 ■基金 ■企业债券

第六讲 48:28

4、事业单位应当通过明细核算或辅助登记方式,登记预付账款的资金性质(区分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判断题)●对 ○错

第七讲 28:08

5、事业单位的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次。(单选题)●1 ○3 ○6 ○12

第八讲15:18

6、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规定。(判断题)●对 ○错

第九讲 07:08

7、事业单位以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应当另设备查簿进行登记。(判断题)●对 ○错

第十讲 21:48

8、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本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判断题)●对 ○错

第十一讲 13:08

9、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等。(多选题)■专利权 ■商标权 ■著作权 ■土地使用权 ■非专利技术

第十三讲 21:38

11、营业税等属于价内税,应计入支出。(判断题)●对 ○错

第十三讲 37:08

12、应缴入国库的款项,如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以及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应上缴国库的款项等。(判断题)●对 ○错

第十四讲 16:38

13、事业单位应当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每一应付票据的种类、号数、出票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收款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资料。应付票据到期结清票款后,应当在备查簿内逐笔注销。(判断题)●对 ○错

第十五讲 21:08

14、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应当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判断题)●对 ○错

第十五讲 36:18

15、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是指当年支出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判断题)●对 ○错

第十六讲 20:13

16、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是指支出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判断题)●对 ○错

第十六讲 32:28

17、年末结账后,事业结余科目应无余额。(判断题)●对 ○错

第十七讲 19:18

18、事业收入科目是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判断题)●对 ○错

第十八讲 22:28

19、对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实现的投资净损益,应单设“投资收益”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判断题)●对 ○错

第十九讲 21:38 20、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判断题)●对 ○错

第十九讲 36:08

21、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讲 23:38

22、资产负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情况。(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讲 47:18

23、“事业结余”项目,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事业结余。(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一讲 22:28

24、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各项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情况,以及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分配情况。(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一讲 40:08

25、接受固定资产捐赠不反映在收入支出表中。(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二讲 :

26、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某一会计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三讲 17:38

27、事业单位应当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和调试,正确实现数据转换,确保新旧账套的有序衔接。(判断题)●对 ○错

第二十四讲 24:18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2]22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2012年12月6号第72号),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起,必须按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按新的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规范会计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下面我们就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会计政策在适应性、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给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还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其中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

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能对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忽略了非国有事业单位的存在,这就导致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无法进行相互的比较。

2、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对每个时期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种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督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现减值或者流失的现象。

此外,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着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势在必行。

3、“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人们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进行相应的折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而导致人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经济开支,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管理不完善;第二,和正确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背离;第三,在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比例核算的过程中,不仅缺乏相关的计提依据,还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维护和更新,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成本费用消耗过多的情况。

4、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

从当前我国财政分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逐渐从供给型向着经营管理型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还对其财政体制进行了有效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开始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过,在人们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其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工作受到的严重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对新业务进行清晰的反应。

二、事业单位新会计政策的亮点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科学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及入账管理

新会计准则针对事业单位大量存在的对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的计量口径不同而导致的相关资产不能入账等一系列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的原则,在没有相关凭据、不能取得可靠的同类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时,可以使用获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且需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内披露。这些规定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大大促进了资产的及时入账,从而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2、大胆引进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创新性处理办法,在计提折旧与摊销时并非计入支出,而是用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该方法兼顾预算与财务管理两个方面的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前提下,又便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状况,促使事业单位落实“实物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3、突出体现全面性要求,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给出了在建工程的主要账务处理办法,涉及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两大类。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财政信息的管理,从而实现了事业单位经济体制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贺志辉,徐街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

[2]张美霞.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集宁师专学报. 2010(03)

[3]陆娟.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J].中国工会财会. 2013(07)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4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继承了原制度中在事业单位会计实践中有促进作用的部分, 并在此部分的基础上也有了针对性的突破和创新。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相比,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有如下更新:《新会计制度》由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五部分, 由近5万字组成。主要是通过设定详细会计科目使用方法及规定财务报表编制, 系统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与《新财务会计规则》、《新会计准则》、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分的创新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统筹协调, 在沿用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理部分的条件下, 充分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重大理论环节和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的大胆创新和变革, 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的总体风格。

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 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和变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新会计制度对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力, 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 促进单位收入合理化分配、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实施社会保障措施, 同时还从财务上保障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相比,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 (综合) 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薪酬与税收等一系列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程相协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三是新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经验惯例和我国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 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方法, 如引入了“虚提折旧和摊销” (即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 重建非流动资产基金) 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新方法, 增强其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 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变动、使用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 针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和入账管理, 对于没有相关凭证的资产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入账, 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数据要及时并入“大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并重点强调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四是新会计准则为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提供前提条件, 明确界定了非财政补助收入的含义、结转结余的要求, 鼓励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并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结转、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非财政补助收入, 新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 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这些规则, 将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新会计准则全面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 进一步描述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规定, 全面系统地改进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 为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基本工作, 加强对接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完善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六是新制度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情况的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了事业单位对财政投资收入核算的方法和具体标准。新准则在收入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 有利于事业单位准确记录重大的财政收入、支出, 强化预算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最终管理权, 从而加强了对单位资产控制和合理配置。

另外,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颁布的, 根据实际需要精减了复杂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 增添了相对简单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名称的更改使以后的财务报告编制更方便、更加完善, 让财务报告使用者感觉更详尽易懂。

二、实施新《会计制度》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把会计核算功能与会计监督功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经营成本的核算制度、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预算的制定执行等内部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二是因新《会计制度》涉及和体现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的方面较广泛, 所以事业单位在实施和落实工作中应注意, 《新会计制度》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单纯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特别是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础建设项目、划分负债流动性等工作中, 应当同本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合作, 同时在单位内部开展新《会计制度》的培训, 组织员工进行学习, 尤其是在新旧会计制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 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的研究探讨、深入理解和强化, 从而加强落实会计相关工作, 最终达到在新《会计制度》的引导下, 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而带动事业单位完成工作目标。三是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 要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的变动, 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其中财务报表中的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新增加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根据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原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特别是借鉴了一般企业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方式, 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内容进行排列, 这样可以为事业单位在未来进行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另外,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会计工作交流和借鉴, 不断满足单位各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要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应做好与旧会计制度交接工作, 同时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应强调新旧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变动应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具体规定执行。

三、结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答 篇5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日前,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会计制度》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修订《会计制度》的背景

答:原《会计制度》发布于1997年,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财政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各方面需要。其修订必要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科目及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实现会计标准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修订《会计制度》。

二是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以

— 1 — 下简称《财务规则》)实施的需要。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财务规则》,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三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原《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如基建“游离”大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计量口径模糊、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都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亟需进行修订。此外,在近两年国务院打击“假发票”、治理“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活动中,均对修订《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请介绍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在修订《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的原则。修订《会计制度》与修订《会计准则》保持同步。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发布,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 2 — 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起统驭地位。修订《会计制度》遵循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二是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务规则》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针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对相应的内容作了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与修订《财务规则》相一致,即在维持现行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和基本会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重点适应财政改革、着力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类、资产负债确认计量等方面与《财务规则》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要求各项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财务报表组成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

— 3 — 精细、科学,将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本次修订《会计制度》,着力解决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针对不计提折旧、基建游离大账、捐赠划拨资产不入账、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一些重要业务核算无规范、会计科目体系滞后、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在《会计制度》中引入了相关改革举措和改进办法,从而将大大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问:请介绍修订《会计制度》的过程

答:修订《会计制度》的过程可以用充分准备、深入调研、广纳意见、注重测试等特点来概括。早在2007年,财政部即启动了《会计制度》修订研究工作,在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会计制度》修订初稿,并不断修改完善。2012年初,配合《财务规则》的修订发布,对原来形成的《会计制度》修订初稿进行了修改,再经过2012年一年来的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多次征求财政部部内相关司局意见、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开展实务模拟测试以及多轮修改完善,最终于2012年12月19日正式修订印发。

问:与原《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修订的《会计制度》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答: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篇幅长达近5万字,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变化:

首先,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次,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第三,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

— 5 — 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第四,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六、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 — 6 — 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第七,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新制度按照此次改革要求,对现行制度下的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新增、取消了部分科目,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同时全面完善了各科目核算内容、明细科目设置、确认计量原则、所涉及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账务处理等内容,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

第八,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例如,借鉴会计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规定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结构,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分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同时可以反映事业单位非财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为协调,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更为有用,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新制度的若干重大修订将促使事业单位的财

— 7 — 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对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既包括新《会计制度》,又包括若干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哪些事业单位适用新《会计制度》?

答: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若干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来讲,如果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该事业单位适用特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如公立医院适用《医院会计制度》);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特定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都适用新《会计制度》。

关于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还有一个排除和一个另行规定需要注意:一是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新《会计制度》;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用问题,将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此外,新《会计制度》发布后,随着各项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布实施,明年我们将研究行业事业单位对《会 — 8 — 计制度》的适用问题。基本原则是,如果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或基本适用新《会计制度》,则不再修订相关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原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将转为执行新《会计制度》。

问:新《会计制度》较原制度变化较大,事业单位如何从执行原制度过渡到执行新《会计制度》?财政部对此有无具体的指导?

答:一般情况下,财政部每修订发布一项会计制度,都会同时或随后发布新旧制度衔接办法,此次发布新《会计制度》也不例外。特别是此次修订制度涉及到引入“虚提”折旧、基建并账、变更收支科目结转方式等重大变动内容,新旧衔接所涉及事项和处理方法比较复杂,起草发布新旧衔接办法以统一和规范衔接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尽快发布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办法,对新旧科目结转、追溯调整事项、基建并账操作等做出具体规定,为事业单位顺利实现新旧制度过渡提供统一的政策和技术指导。

问:财政部对于贯彻实施好新《会计制度》有哪些要求或安排?

答: 出于与《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实施相配套的需要,新《会计制度》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实施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新《会计制度》的顺利贯彻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扎实细致地做好

— 9 — 新《会计制度》宣传、培训、贯彻实施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抓好宣传培训。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修订《会计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新制度宣传培训工作。财政部将举办新《会计制度》全国师资培训班,对各省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有关人员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财会人员开展新制度培训,并通过《中国会计报》等媒体开展新制度的深入宣传。各地财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新制度宣传培训工作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尽快逐级开展培训,培训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

二是要精心组织,保障制度实施。财政部将尽快出台新旧制度衔接办法,加强对新旧制度衔接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新准则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分析执行情况和效果,认真总结并促进各地交流实施经验,及时应对和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制定周密详尽、切实可行的制度实施工作方案,落实相关工作责任,督促事业单位认真落实,积极做好事业单位新旧制度衔接的指导、监督工作,做好制度实施情况检查和实施效果调研、评估工作,切实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制度执行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反馈,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一、前言

会计核算工作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着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会计核算约束力差、固定资产不计算折旧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妨碍了会计核算工作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以往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力求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当中,会计核算的实行力度不够,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非常明显。许多事业单位对会计的要求仅限于账务填写无差错,财政报表中的数据能够“对”得上,为此不惜强凑、编造数据;也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单据填写不够规范,不是缺项漏项就是错填。这些行为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2.约束力不强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许多事业单位都开始引入财务软件来辅助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执行者仍然是员工本人。在许多单位当中,同一名会计既要负责会计数据的输入,也要负责会计数据的核算,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徒有形式,缺乏实际的约束作用,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下降,不能充分发挥单位资金的作用。

3.固定资产不算折旧

在旧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固定资产是不计算折旧的。但是,事业单位购买的固定资产,虽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创造一些效益,但是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在下降。如果不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那么也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不利于单位的管理者掌握单位真实的资产状况,导致单位的资产发生无形当中的流失。

三、新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变化

1.会计报告体系正规化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会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总体结果的一个总结,能够完整地、如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重要表格是会计报告中必不可少的,而一些附表和表格附注则容易被会计人员忽略。而新制度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和修正,明确规定了会计报告所要包含的表格类型,各种附注和附表也不能缺少,进一步推动了会计报告体系的正规化,有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落实。

2.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事业单位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进行严格审查,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还有,事业单位要设置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项目,以便财务会计管理单位扶持资金的使用状况、结转状况和结余状况,使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得到了加强。

四、新制度下单位会计核算的调整建议

1.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缺乏有效性,究其原因是会计制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了促进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就要进一步对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明确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基本要素、财政项目组成分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方式进行完善补充,比如按照一定的折旧率计算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加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资产状况,方便单位领导者的管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要严格确保会计核算的有效性,按照会计制度体系的要求编制会计报告,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状况。

2.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过去,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的收入,不得不依赖国家政府的拨款来确保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了摆脱对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以往的收付实现制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实际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单位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流向都进行跟踪与记录。在实践工作当中,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将单位的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的收支状况分开来进行核算,让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与单位实际的资金收支状况相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五、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是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现状所进行的调整和完善,针对旧会计制度中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推进了会计报告体系的正规化,加强了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我国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单位的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共同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丹.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14,05:29-30.

[2]黄桂芳.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5,33:178-180.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实现职能、提供服务的重要媒介,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收支的核算影响着国家预算与决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 年开始全面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深受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 在报告目标、核算基础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当代事业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 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体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是为了使事业单位的账目能更科学, 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反映。本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主要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收入、成本、折旧等这些重要的会计要素核算。此次改革也给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优点

(一)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了规范, 降低了事业单位日常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 也给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在此之前,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直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差距较大, 尤其体现在对于会计假设、会计估计、资产折旧摊销等方面。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 促使事业单位重视会计假设和资产折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 这样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就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能充分考虑在核算中的经济实质。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部分“总说明”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之前按照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处理的事业单位来说, 改为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尤其是像医院这种职能独特的事业单位, 其必须核算成本费用, 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而在权责发生制下, 医院可以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确认收入的实现, 也能更好地核算成本费用, 还能将国家的转移支付独立纳入核算过程, 这样对于整个医院的会计核算都起到了规范作用。

(二) 实现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要想将各个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统一分析和对比, 就需要这些事业单位适用同样的会计核算方法, 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就提供了不同事业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近年来不断改革改进的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核算方法, 这也就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国家在分析不同行业或职能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时, 就有了比照的基础。并且, 不同的事业单位在编制自己单位财务报表时, 也有了参考的标准, 不容易出现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情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 会计人员需要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相关附注等。不考虑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这样就保证了这些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可以进行对比, 进而其编制出来的预算与决算报告也可以进行对比与参照, 人代会在审核时就能更方便的对比与核查, 这样同时也减轻了人大委员们的工作量, 他们也能更容易看懂每个预算与决算报告。

(三) 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成本

清晰的会计制度能够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可以用更低的人员消耗和时间耗费来完成会计核算的相关工作。相比以往的繁复的会计确认、记录、计量等工作, 在有了清晰明了的指引之后, 一切都变得更加容易与便捷。例如, 此次改革细化了资产类账户的明细科目, 简化了资产核算中的工作量。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约束下, 对于负债类科目, 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来分别进行核算, 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负债类账户更加明朗。并且, 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应付职工薪酬”这一科目, 能够有效核算事业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薪金支出, 有效量化人工成本。与企业会计不同的是, 事业单位会计资产负债表中不设置所有者权益项目, 而是设置净资产项目。而为了更好的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方面的支出情况,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设“财政补助结转”项目, 并设置两个明细科目, 分别为“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从另一方面来看, 更清楚的会计制度也降低了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岗位员工的培训成本。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应用

(一) 在实际运用中注意制度的衔接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预算、收入、成本、费用核算等方面都做了重要改革, 在改革的过渡期, 由于账户之间科目的变动, 因此需要注意过渡时期科目之间的转换问题。不仅科目需要进行转换,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也需要注意账户之间的衔接问题。根据旧制度设置的账户, 在新制度情况下并不一定适用, 而且其账户的金额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些账户的调整, 不仅需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还要求整个单位上下都有参与改革的觉悟, 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良好配合, 共同协作完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推进。新旧制度的变更, 会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于相关账目的处理, 对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这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用来掩盖之前违法行为留下的会计证据, 因此各个单位在进行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制度的衔接问题。

(二) 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科目

对于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设置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补助收入等相关科目。这些科目的设置, 对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核算是有重大帮助的。一般来看, 事业单位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创设这些具有事业单位独特性的科目, 不仅方便了事业单位收支的核算, 还能起到简洁明了、便于复核的功能。例如, A市某教育局长期收到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款项, 在改革之前, 该局是按收到的实际金额进行收入的入账核算, 而转移支付中专项支出作为整体的支出处理的。这样的话, 不能明确地知道支出中哪一个部分是专项支出, 哪一部分是一般性支出。在改革之后, 该教育局将其转移支付的部分进行的专门的账户处理, 建立一个单独账户来核算专项收支, 这样就能够更方便的知道转移支付中资金到底来自哪里, 去向何处了。

(三) 引入折旧与摊销

之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考虑损耗问题, 因此一直没有对这些资产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依然会存在损耗问题。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之后, 为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事业单位开始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样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 还能有效避免国有资产价值虚高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尤其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比比皆是。高校在预算决算的编制中, 国有资产的比例更为突出, 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原值来进行账目核算, 不考虑工作中日积月累的对于国有资产的损耗, 那么在预算与决算报告中的国有资产价值肯定是被高估了的。在对于国有资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以后, 按照配比原则, 这些国有资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合理的评估, 从而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与决算情况。

四、结论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出台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向市场化迈进重要一步。改革之后的会计制度, 增强了事业单位之间报表的可比性, 也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改革之后, 事业单位不仅需要注意转换相关科目, 调整相关金额。而且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科目, 这样能更方便核算。根据配比原则, 计提折旧与进行摊销考虑了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 也就能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状况。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同我国的实际国情与事业单位的独特特征相适应, 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事业单位还需要考虑到会计人员能力的有限性、财务软件的适用性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 国家应该组织培训, 加大宣传,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能力。而对于财务软件应该尽快更新, 或者加快研发, 使得财务软件的升级与换代能跟得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企业会计制度得以不断完善, 也加速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本文将从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优点和具体在应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它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提出了新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 .

[2]韩爱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14 (06) .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8

近日, 市会计局举办了全市事业单位“新规则”、“新准则”、“新制度”培训班, 市直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159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处理以及《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等方面。

为搞好此次培训, 市会计局精心准备课件讲稿近5万字。培训班上, 详细讲解了新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 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和说明, 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通过充电培训, 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更好地学习、理解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推进单位财务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9

我国现在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是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 十五年来,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确实为财政资金的运行和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 由于近些年来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改革, 现行会计制度很难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政府管理的需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政策改革已迫在眉睫。文章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不足为出发点,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事业单位新会计政策的亮点和所带来积极影响, 并最终得出了简要结论。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不足

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这些缺陷造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高速发展。

(一)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狭窄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能规范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对非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由于同样作为事业单位, 却使用不统一的会计准则, 从而导致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获得的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

(二)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有局限性

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所提供的信息只强调某一会计年度内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 这样在长期很可能引起对资产控制、监督的失效, 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减值甚至流失。

由于会计信息在收付实现制下没有可比性。投资主体在事业单位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下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势态, 尤其当私人部门进入事业单位领域后就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会计信息要及时, 准确, 也更加追求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显然, 事业单位当前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的更高需求。

(三) “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存在缺陷

根据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也不计提减值准备。然而, 在实际经营中为了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得到维护、更新, 目前做法是按事业和经营收入的比例获取修购基金, 从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中各支取50%。这样处理有三处不妥:第一, 成本不完整;第二, 价值有背离;第三, 按比例获得的修购基金, 一方面缺少恰当的计提依据, 另一方面, 提取的修购基金并不能够抵消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更新所产生的费用。

(四)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

我国财政分配方式已逐步从供给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公共财政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已经全面落实, 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 财政资金只能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储存、支付、结算。而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改革, 必然会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度, 改变之前的资金管理模式。此外, 由于政府集中采购需要进行直接支付, 因此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要做出适当调整, 使会计核算科目、财务报表项目等都能准确明白地反映这些业务的会计信息。然而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相对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 不能清晰地反映这些新业务。

(五) 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与企业的会计报表相比较, 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就会计报表体系来说, 事业单位没有现金流量表。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是任何会计报表所不能替代的, 这一缺陷就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准确地反映现金的收支变动, 有碍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甚至会引起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误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第二, 就会计报表的具体结构来说,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采用“科目余额表”的形式, 而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采用的公式是: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就资产负债表的定义而言, 它是静态的时点报表, 应该反映的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的财务情况, 不同的是,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列示了各种收支类项目, 而收支是一个动态概念, 这与其定义显然是矛盾的, 同时这也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有了一定的重复。此外,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不管是收入支出表还是资产负债表或是相关的附注, 反映的都是收支实际数额, 但表中没有列示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 因此表中无法体现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就算有某些单位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也会因为分析方法和内容不统一而丧失其参考价值。

二、事业单位新会计政策的亮点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 科学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及入账管理

新会计准则针对事业单位大量存在的对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的计量口径不同而导致的相关资产不能入账等一系列问题, 明确了资产计量的原则, 在没有相关凭据、不能取得可靠的同类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时, 可以使用获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 并且需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内披露。这些规定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还大大促进了资产的及时入账, 从而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 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二) 大胆引进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创新性处理办法, 在计提折旧与摊销时并非计入支出, 而是用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该方法兼顾预算与财务管理两个方面的需要, 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前提下, 又便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状况, 促使事业单位落实“实物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 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三) 突出体现全面性要求, 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下,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 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 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给出了在建工程的主要账务处理办法, 涉及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两大类。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四) 系统优化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

新制度指出, 会计报表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其中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并改进了报表的结构、项目与排列方式, 例如, 借鉴会计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规定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 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并对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类列示。新制度还规定,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分别按照月度和年度进行编制, 并对外提供完整真实的财务报表, 不能随意改变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编制基础、编制原则及方法。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应依据登记完整并且核对无误的账簿及其他相关资料编制, 要做到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计算准确、报送及时。这些改进一方面使其日渐和企业会计报表格式趋同, 与会计惯例更加协调, 另一方面使得报表体系更加完整、科学、有用, 协调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目标, 也有利于各个方面的信息要求。

总之, 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改革的进程中要不断探索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使之成为事业单位发展和壮大的有力财务保障, 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财政部于2012年12月6日、19日分别修订并印发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文章在新准则、制度的基础上, 阐述了事业单位会计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并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比较, 凸显了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产生的积极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美霞.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集宁师专学报, 2010, (3) .

[2]贺志辉, 徐街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12, (11) .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10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分析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原有会计制度, 同时沿用相关有效部分进行科学创新及改善。 具体来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原制度相比其主要变化为:1会计要素及主体的变化。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并没有明确界定, 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时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 同时把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科目和资金应用科目及资金结存类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要素给出了明确规定, 主要是将会计要素详细分为资产及负债和收入,再加上支出及净资产等方面,这充分健全了会计要素内容, 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 2新会计核算内容的添加。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支分类及国有资产管理, 再者是部门预算等方面会计核算内容, 这也可以说是和国家财务法规政策完美衔接的实现。 3核算方式的改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止添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及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科目, 其合理去掉了固定基金科目。 4添加了核算在建工程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本建设投资需求单独核算。 5健全了会计科目体系及应用说明。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补充及修改, 按照之前会计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会计科目删减及修改与界定,从而将会计科目编号逐渐统一。 6财务报表结构及体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严格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会计报表及附注组成。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同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再者是会计监督检查机制不严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则主要表现为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并且其间存在诸多虚假问题,记账凭证也不规范,账簿设置书写问题众多。 同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并不注重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更是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混乱且无章可循,从而各项工作仅流于形式。 并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使得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其效用, 这也降低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及质量, 再加上监察机制的缺失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问题长时间不能纠正,或是存在各类财务犯罪问题。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衔接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旧制度技术方面的深层改革,从而实现了财务管理方式及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会计职能等方面的修正及改进,这样能够深刻反映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这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及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从而降低财政资金风险,同时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有效健全了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全方位促进政府会计改革。

4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宣传

财政部门应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 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对该方面的认识及理解。 事业单位也应持续加强财会人员培训工作, 使其能够深刻了解新制度的内容及精髓,掌握新旧制度的不同点,保障新会计制度具体操作规范性、正确性,同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及全面总结。

5会计核算软件及信息系统更新

事业单位应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及时更新及完善自身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及会计信息系统, 从而保障会计新旧科目的完美衔接,确保各类会计信息正确录入,同时为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6新旧制度衔接会计实务处理

新旧制度衔接会计实务处理应注重自身单位各项资产清查,保证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基建数据应记入在建工程,财务补助收入支出资金和非财政补助结转及结余等方面均应根据新制度中各类规定展开会计核算,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会计制度严格落实。

7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性及系统性较强的工程,该工程长期且复杂多变。 事业单位财务关系非常复杂,会计核算时应注重事业单位具体情况,从而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检查, 以便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应持续改进及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以便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推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更为科学合理。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更加紧迫。 新会计准则制度满足了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趋同化的新时代发展要求, 这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事业单位应注重自身特点,再深刻考虑改革具体条件及步骤,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系统更为强大、完整。 本文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深层分析,并提出实用性衔接策略,以期提升国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促进国内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摘要:会计核算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工具,更是确保事业单位稳定运行的基础,由于市场主体及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导致其会计核算也大相径庭。随着事业单位业务逐渐多样化,使得其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国家为适应财政改革及形势发展在2012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同时也印发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是基于原有制度而对相关内容做了合理调整。文章分析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11

【关键词】新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影响

一、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基本属性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性质,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因为不参与市场的竞争,且纳税人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是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日常性工作完成,这样一来则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问题受到影响。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的挑战更多,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模式则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往往会导致会计核算不准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还存在诸多缺陷,其一是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改革观念。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运行中存在诸多缺陷,加强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所赋予的要求,但是在改革中其成效较小,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观念比较落后,部分会计人员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且会计人员综合素养比较差,导致会计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其二是从会计人员角度分析,因为会计人员的素养比较低,甚至出现了老龄化现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这样则会导致核算不准确,财务数据疏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二、新预算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1.新预算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产生影响

毋庸置疑,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主要是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时期需要构建全新的会计制度,并且要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演变为非盈利性质的会计工作,如此才能为社会提供帮助。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积极引入财务管理的责权发生制管理方式,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也与国际接轨。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需要依照我国的国情,还要将引入的国外经验与我国会计元素进行融合,从而更好的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

2.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预算会计产生影响

在新预算会计制度推行之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成为了主要内容,且主要是将部门的收入以及支出的情况进行真实反映,且包括了预算资金。此外,在部门预算改革之后还需要将其中所涉及到的预算收支情况归纳到部门预算之中,从而实现对部门预算会计科目的重新整理。另外,还将部门之中各项支出的技术的编制方式去除,严格按照预算年度的主要因素实现对每一个科目、每一笔款项的预算。

3.政府采购制度对会计工作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在我国行政事业之中采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关系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采购不仅需要财政预算资金的支出,甚至还需要其它方面的资金支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因为所有的支出款项都有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这样一来则会导致预算单位的资金会朝着财政部门进行流动。另外在政府采购中,对于已经列入到采购计划中物品项目,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集中采购,且这种采购往往需要通过国库进行集中支付。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政府采购的力度越来越大,其采购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会产生影响。

三、新预算会计制度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发展对策

正如上文所言,在新预算会计制度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且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面对这种发展趋势需要制定相关的对策,如此才能真正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有序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积极引入权责发生制,所谓的权责发生制主要是指将企业的收入严格按照现金收入以及未来现金收入的债务情况加以计算,从某个角度分析,这种计算模式是非常科学的,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第二,要加强对预算报表的创新变革。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当前事业单位制度会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进行整合,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利用率降的比较低。在此发展背景下,加强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报表的改进,并且积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增加现金流量表,从根本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真实有效。第三,要加强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管理,因为在预算会计制度的应用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存在非常多的缺陷,所以需要加强管理,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知识能力,保证财务清晰度,提高预算会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预算会计制度已经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体系中不容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带来了发展要求,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对新预算会计制度的认识与了解,保证预算会计改革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发展,实现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的相互接轨。当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强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措施,真正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创新发展,实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郑芳.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5,04:80-81.

[2]张国栋.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51.

[3]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56-57.

[4]韩晓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5,13:141.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12

1.1 制定目的上的比较

以围绕事业单位财务的行为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作为体现其核心价值的“财务规则”当中明确提到了:“制定该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 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率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会计法》而制定的“会计准则”, 其对于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以及公益事业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深远而巨大的。

两者的角度不同。“会计准则”更多的是作用于会计信息的形成和遵循。“财务规则”则更倾向于管理与监督。但是二者都或多或少的兼具了监督与管理的规范。

1.2 内容结构上的比较

“财务规则”指的是在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下, 以预算管理作为切入点, 为事业单位因财务活动而引起的收入、支出、结余、资产、财务报告等财务管理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上的服务。

“会计准则”是在明确会计基础的前提, 以会计信息为主将事业单位经纪业务中引起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等要素进行核算后, 形成以强调完整会计信息和监管要求的会计报告。

1.3 目标上的比较

由于“财务规则”中对于管理目标的要求并未明确提及, 但是却一直沿用了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这是人为因素较强的表象。

新的会计准则内容中提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位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最终目标。”从而帮助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 进而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这也就侧面反映出了会计被履行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 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2 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的协同

财务和会计无论是实质上, 或是在人们普遍的意识里, 都将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相关管理部门的设置还是具体的工作内容, 这一点在事业单位里面反应得更为突出。因此, 就事业单位这一块来说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有目的的协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能让两者在具体工作中互相贯彻落实, 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的工作效力。

协同作用可大致表现为:元素和元素间相干能力, 为元素整体发展运行时起到的合作和协调性质。同一结构中, 两个元素进行相互协调作用, 则可能会产生互拉动效应, 从而对整体结构起到推动运转的效果。以结构学角度进行理解,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与财务工作的实施, 就是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转中两个元素协调。结合上述, 两者若可以科学协调, 则可起到协同效应, 在事业单位中, 其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1 原则修订的协同

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财政部明确强调, 要在此期间将致力于提高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的财政管理水平, 由此可看出,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遵循同一个共同修订原则的财政改革背景下, 是可以充分合作协同的。

2.2 规范对象的协同

会计准则是以具体的经济业务作为规范对象;财务规则则是以宏观的财务活动为规范对象。从表面上来看, 两者有一定的差异;但究其实质, 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货币的形态表现出来就是“财务活动”。这种客观存在的表里联系从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两者大量协同现象的出现, 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要素。

其具体的定义、结构和计量标准也都大体一致。差异的地方在于财务规则关注的是财务活动的管理, 会计准则更注重经济业务, 二者无论是从动态还是静态上都要求实现协同, 同时还要求形成相关的财务报告。

(2) 财务规则中的财务分析和监督不应脱离“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

其信息的支持是无法正常的工作并实施的。相反“会计准则”中所规范的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这样,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管理和作出经济决策时有科学的参考依据。

2.3 实务上的协同

在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具体实施方面, 始终是协同进行的。首先, 我国所有的事业单位里基本上没有将这两个职务分设两个部门, 一般都是统一到“财务部”同时肩负着财务和会计工作。其次, 就工作内容来看, 财务管理的内容一般都是分散在工作中随时开展的。但受限于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 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等客观因素, 实现信息化管理任重而道远, 财务管理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同样的会计核算虽然信息化的建立要优于财务管理, 但是要做到完全符合“会计准则”也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3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通过上述的客观分析, 两者之间的优化与改进仍然有发展空间。

3.1 观念上需要进一步更新

观念是否跟得上潮流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动的成功和创新。两者不仅在客观工作中需要协同, 在观念上更是应该如此, 落实行动的思想要建立在二者协同的框架内。这个协同的观念应当约束功能定位、内容分工等。

3.2 功能定位上的协同

根据前文所示, 财务管理和会计在整体上统一不可分离, 动静一致, 动态效果通过静态表现;静态则为动态的发挥提供必然条件和支持。“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应该分别在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和在会计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活动, 这样才有利于目标协同, 实现功能定位上的协同。

3.3 内容分工上的协同

在初步实现功能定位协同作用后, 还应明确两者之间具体的工作内容, 避免出超现象发生;一旦涉及预算管理, 属于财政监督内容的, 自然也就应该有“财务规定”来规定。

3.4 具体内容应当改进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 在规范财务管理目标、预算管理、风险预警管理、运行效果分析与管理等方面才能明显体现出财务规则的作用。这方面除了可以参考概念框架原理以外并无其他可以借鉴的经验;然而, 过于偏重政府的监管, 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忽略了与“会计准则”的协同, 大量重复会计要素中的相关内容也是“财务规则”客观存在的缺陷;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相对比较成熟, 因此“会计准则”可以以此借鉴并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制定;但新的“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具体可以由这几点看出:“会计准则”更加偏重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 而对于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的相对较少;采用单一的实际成本计量属性;这些做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 由于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修订出台, 将进一步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这两者的创新性的结合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02) :138.

[2]李现宗, 张连升.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的协同与优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 (04) :101-106.

[3]关振宇.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创新与现实意义[J].会计之友, 2013, (25) :106-107.

[4]王陆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6) :151+153.

[5]彭源波.现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3) :50-52.

上一篇:控制工程造价失控措施下一篇:电信宽带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