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2024-07-0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精选12篇)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篇1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8年制定并实施的, 之后虽然实施了预算管理制度四项改革: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并与2004年8月财政部颁布《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 但2006年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与事业单位许多业务有着相同之处, 现行事业单位准则、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 事业单位准则、制度有许多不科学之处, 下面笔者就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

一、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1、提高初始确认标准。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标准为:一是事业单位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 (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 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二是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此标准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是不科学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物价的普遍提高, 这种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规定标准已经明显偏低;二是事业单位使用较多的电话机、办公桌椅、饮水机、电脑组配件等办公设施易损易坏, 具有明显的低值易耗品特征, 要求必须在固定资产中核算, 降低了信息质量。因此, 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原则, 适当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 同时增设“周转材料”科目进行核算。

2、完善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建议。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 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或购置, 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弊端, 其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由于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二是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会引起净资产虚增。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或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发生的减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体现;同时, 以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 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现有生产能力状况, 虚增净资产。因此, 建议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二、关于事业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关于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对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不够科学。自创无形资产是指由公司自己开发研制成功而形成的无形资产。国际上有关此项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将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2) 采用谨慎的态度, 将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通过有关的账户专门记录下来, 当研究开发成功、并能预计产生效益时, 将其所有支出全部资本化, 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研究开发失败, 则将全部支出费用化, 通过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以后的各期损益中; (3) 将研究开发中的调查分析部分的支出, 因支出费用相对较少而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将创新和改良部分的支出, 因其支出费用相对较大而按第 (2) 种方法处理。在这几种方法中都没有将附带费用资本化即附带费用不计入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采纳观点一, 具体规定如下:事业单位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即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向有关部门申请成果登记时发生的一系列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形成无形资产的价值, 这也是原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原则。而实际工作中, 一些高科技企事业单位, 如软件开发行业, 开发软件前期投入非常大, 按照现行的准则和制度都要求将这些支出费用化, 而一旦软件开发成功, 其后期费用非常低,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非常低, 不利于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开发积极性。因此, 我们建议事业单位会计也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创无形资产的处理, 即对于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 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 允许资本化, 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三、关于事业单位自用材料对外投资的核算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 (一般纳税人) 以材料对外投资时, 按合同协议价记账。如果合同协议价与材料账面价 (有销项税额的还应加上销项税额) 有差异时, 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下面通过举例加以说明:事业单位 (一般纳税人) 以材料对外进行投资, 该材料账面价值900万元, 合同协议价款1, 000万元, 则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如下分录 (单位万元) :

同时:

经过分析, 不难发现以上处理有两个方面不妥:

第一, 应区别“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是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上例中未明确说明协议价格是否已含增值税, 那么协议价格就应有含税与不含税两种可能。上述“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为不含税价值, 则应以此价值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借记“对外投资”科目;上述“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中若已含增值税, 则可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本例中直接按合同协议价款确定“对外投资”有待商榷。

第二, “对外投资”的借方余额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的贷方余额不对等, 不符合账户对应关系。在上例中调整事业基金明细账的分录不应按材料的账面价值来确认, 这样导致“对外投资”余额1, 000万元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余额830万元不相等, 这是由于计交的增值税未计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使得“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法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另外, 因为交易双方考虑投资的价值时已考虑计交的增值税, 所以笔者认为确认的投资基金应为账面价值与增值税的合计数。这样才能使“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金额。

我们认为, 应分两种情况处理上述业务, 且“对外投资”的借方余额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的贷方余额应保持对等, 如下:

若上例中协议价款500万元为不含税价格, 则处理分录如下:

若上例中协议价款500万元为含税价格, 则处理分录如下:

四、关于事业单位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关于所得税的处理, 会计理论界有两种观点, 即利润分配观与所得税费用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 按照规定, 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 会计分录为:

这种处理所得税作为了利润分配的内容, 是计划经济的体现。2006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所得税是作为一项费用处理的, 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 支持所得税费用观。由所得税会计科目名称由“所得税”改为“所得税费用”可见一斑, 且其会计分录为:

因此,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 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 即:增设“所得税费用”科目, 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为上述会计分录即可, 不用冲减结余分配账户。

参考文献

[1]赵长庚.改革中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选择[J].网络与信息, 2007.12.

[2]王巧彬.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的思考.2008.10.

[3]吴山民, 王宏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中国农业会计, 2010.10.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审批与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会计集中核算及其作用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证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取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与出纳人员,设立报账人员,统一在财政部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而支出由财政直接支出[1]。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单位原来在银行的所有账户均被注销,现有收支项目全被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避免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会计施行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原会计和出纳人员被报账人员取代,统一接受核算中心管辖,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切实保障,有助于财政部门作出合理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职责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的矛盾 从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可知,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是保证原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所有权的独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主管领导不愿意配合核算中心的监督、检查工作,把财务管理责任推给核算中心,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弱化,对自己的服务职责严重缺乏有效认识。施行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账簿上面,同时又得不到事业单位的完全配合,使得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矛盾凸显,资产管理非常薄弱,财政核算中心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集中核算模式无法反映真实经济内容的缺陷 事业单位施行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中心往往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核算中心大厅“一对多”的工作模式,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责分离,失去了对事业单位行为是否真实的有效监督[2]。事业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是依据票据本身来判断,会计核算中心忙于日常的报账、结账和记账工作,根本无法对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加以证明,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受到严重制约。

2.3 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大量的会计资料审核,人少、工作量大,不可能直接参与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对财政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监督重点、政策变化等无法知晓,信心上面严重不对称,再加上核算中心审核的票据本身都无法对单位经济内容的真实性予以反映,自然就无法完全代替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财政监督了。站在财政职能部门的角度,自认为通过集中核算就完全掌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会计活动,反而形成了新的监管盲点,造成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在工作对接上存在缺陷。

2.4 会计法方面的矛盾 《会计法》相关条款明文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立会计账簿,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将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相分离,把各单位的账簿和会计凭证交由核算中心管理,使得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彼此独立。最终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与现行《会计法》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 加强事业单位报账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也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责,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单位领导人员要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报账人员施行统一持证上岗,据实登记会计账簿,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领导签字前就会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说明,向核算中心报账时也要就票据和单位经济活动予以汇报。财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报账人员接受学习与培训,学习内容要针对性强、培训效果要显著,以便短时间内提高报账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同时加强《会计法》等财政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报账人员会计监督的纽带作用。

3.2 加强监督制度管理工作 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度,防止单位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在单位内部设立固定资产专项管理人员,对资产的验收、领用如实登记,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确保账目和实物一致。对于领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地催还,确保资产送还后完好无损,一旦出现资产损毁,追讨使用人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积极配合财政职能部门和核算中心对资产的不定期抽查,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3.3 强化核算中心工作职能转化 核算中心作为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代表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财政监督和管理,所以必须对核算中心的职能进行有效转换,让其从基础的核算职能向财政管理职能转化[3]。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转变观念,要充分发挥对预算信息的反馈与控制职能,发挥财政部门施行集中核算的真正意义,达到从核算向管理职能的有效转变。政府部门要制定统一、有效、科学的财政支出标准,使中心核算人员在日常支出票据的审核工作中有标准可依,管理上有依据可言,同时要增加核算大厅工作窗口,有效分解核算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使核算服务于监督高效统一,提高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水平。

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篇3

会计核算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直接对政府的决策问题有影响。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环境不断完善,需要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职能,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提高政府财政的使用效率,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使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受到公众、媒体和各部门的肯定。但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监督腐败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中心无明确的法律地位。虽然会计核算中心已经得到运用,但是相关的法律政策还没有进行实施,在核算工作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依靠,使得会计集中核算在法律上没有合法的位置,同时其法律职责也很模糊,在该形式下,确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反而对其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同时不具有强烈的权威性,使其无法发挥自身职能。

在《会计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单位的负责人要明确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会计核算中心需要严格的审查财务活动。但是,当出现信息错误、遗漏,或者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时,具体的责任承担人没有进行明确的确定,无形中增加了会计岗位的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的缺乏监督管理力度。在会计集中核算的新型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一般是采用大厅式的作业方式,进行财务核算的人员有独立的工作区域,在进行报账前,会计人员无法对资金的用途、所花资金的数额以及经济业务方面进行了解,这就出现了会计人员和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另外,一名核算人员通常会服务于几个单位,所以无法对每个单位的实际财务细节有一定的掌握,从而出现盲点和误区。只有当管理单位到核算中心进行报账,相关的会计人员才能实行其监督职能,在这种监督模式下,其时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

(三)没有设立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集中核算的模式下,预算单位以及部门还是拥有对资金的支配权力,但是资金的审批工作还是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进行比准。如果核算中心仅仅拥有支配权,而不能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那么核算中心的职能就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单位对于经费开支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出现开支和现实的情况不符合,所以给执行任务带来了阻碍,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有些单位甚至自立名目,向领导、员工发放福利。核算中心对于该不良现象无法进行确定,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采购机制的不完善。从理论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物品实行统一采购制度,这是有效管理公共支出的措施,但是,目前许多单位的采购规模仍然很小,涉及范围不大,旨在汽车、空调等商品上有所涉及。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中比较随意,进行采购任务时带有主观性,是许多项目都不能进行统一的采购,还是需要采用分散采购的方式。该现象很难将资金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核算中心的职能发挥受到限制,仍然会出现贪污、浪费的不良现象。

二、解决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措施

明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法律地位。要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有法可依,必须按照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核算中心的法律政策,不断创新其管理模式,充分肯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合法性,让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同时,在其运行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改革其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结构,明确核算单位的监督力量和资金的所有权及使用权。

将核算职能会转变为管理职能。在核算中心内,会计的主要负责的是支付资金以及会计的核算工作,该中心就只是充当一个记账的机构,无法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进行负责。所以,核算中心要不断加强对预算结果的控制,在资金支付前就进行管理,明确资金的走向,决定是否进行支付,以及用何种方式进行支付,杜绝在资金支付过后,在对其合理性和去向进行核实。将核算中心的核算职能转化为管理职能,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价值。

制定合理的开支标准。在目前许多单位的资金问题中,最为显著的是开支的标准和单位实际的支出有出入,对核算中心而言,要处理好开支的预算和开支标准之间的问题,第一,如果资金的开支有超出的部分,并且不进行报销,那么就会对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既不能违反财务的管理制度,逃避监管的责任,对开支的用途采取不过问的态度,只要有相关负责人签字就能够对其开支进行报销,那么就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势头。在制定开支的标准过程中,既不能丢失了核算中心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第三,核算中心还应该对政府制定的开支标准进行监督,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开支情况,让实际的开支能够和标准相适应。

完善采购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事业单位应该对其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其入账口径进行统一的管理,促进其审批制度的完善,并严格规范预算单位的资产核算工作,让固定资产的保管制度更加健全,验收入账,对领用情况进行严格等级,保证账目和物品的完全统一,使责任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实现统一的采购制度,就应该不断扩大采购的规模,为核算中心的监管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单位内部的控制,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预防单位的财务风险,认真做好每一项开支的审核工作,不断的规范内部审计、预算收支等各个方面。另外,核算中心也要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对预算单位反馈真实、合理的会计信息,各单位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保证核算中心的顺利运行。

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其财政改革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实现集中收付以及政务公开。事业单位应该转变其传统观念,积极的配合单位财政部的工作,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同时推行大宗物品的采购模式。不断提升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服务水平,将集中收付工作落到实处。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有许多事业单位都出现了报假账的问题。针对这类现象,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其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优化财务部门的内部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运行模式,对职工进行专业的职能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大力宣传财经类的法规政策,让学生进行专题学习,从而对其日后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对于在单位内部出现的不良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同时对表现优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其他员工更好的服务于单位,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为其他同事树立良好的形象。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不仅可以优化预算管理的方法,同时还能够转变其传统的处理方式,根据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合理的分配单位的财政资金,将部门预算工作进行细分,为政府集中收付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预算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工作独立运行,全面推进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逐步建立其完善的财政核算体制,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篇4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

1. 会计集中核算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支配权及会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事业单位现有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只设立报账员,负责本单位财务资料的收集、传递和报销,由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以下简称会计中心) ,在银行统一开设账户,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办理资金支付结算、管理会计档案及统一财务公开的核算机制。

2. 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成效。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题,综合财政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财务开支审批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政收入一个账户,财政支出一个漏斗,资金管理一个渠道”的要求,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各单位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各单位过去财务的暗箱操作为现在阳光作业,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而且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不少会计人员将会计核算等同于财务管理,各单位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错误地认为财务与会计密不可分,会计是核心,财务附属于会计,既然单位的会计账目、银行账户和其它会计资料全部移交到了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负责,那么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自然应由核算中心负责;还有部分单位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对经济业务活动实现了最直接的经常性的微观监督,对部门、单位经济活动已经起到了把关、监督作用,因此,单位不用再进行管理。

2. 核算中心内部各项制度不健全。

核算中心人少事多,对各单位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客观上财务核算工作移交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管理工作保留在原单位,出现了账实管理分离现象,不利于各项财产的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归属各级财政统一领导和管理,其职能主要是对预算单位提供全面、优质的会计核算服务;并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预算单位来说,由于其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并由核算中心行使会计档案保管权和资金管理权,造成部分单位领导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因此,一旦财务管理上出现重大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物资流失等问题,势必造成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推诿扯皮。

3. 缺乏可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从而导致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中心难以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尺度,经常会造成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会计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会计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 领导和报账员对本单位的往来经济业务难以准确、及时地掌握。

在处理单位往来经济业务时,由于单位报账员不进行日常账务处理,而会计中心只提供月报表资料,使单位领导及报账员对本单位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掌握,给其结算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5. 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

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且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实行部门预算规范化方面尚有差距,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因而造成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仍然非常薄弱。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1. 提高领导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从工作中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现行财务法规和制度的学习,正确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理顺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关系,摆正财务管理的位置,把强化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列入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真抓实干,抓出成效。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落实好岗位责任制,机构撤并或改名的应尽快恢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确的应尽快落实;财务管理力量薄弱的应尽快调配精兵强将。

2. 健全核算中心内部各项制度。

首先,集中核算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循环和存在的风险,规范运作,加强内部控制,严明工作纪律,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岗位、控制点、每个岗位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其次,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单位所有原始凭证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才能收支款项和进行账务处理。实行财务会签制度是完善“一支笔”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延伸,在限额内由“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领导人集体会签。

3. 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彻底扭转将其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4. 加强往来款项、债权债务管理。

会计中心在核算时对收到的款项要认真辨别款项性质并区别处理,从而避免将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对往来款项定期清理,避免长期挂账。会计中心应定期打印出往来款项明细账给单位核对,催促单位定期清理往来款项,避免因长期挂账而形成账项不清,甚至形成坏账。

5. 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论文 篇5

(一)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有如下规定: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各种款项。

例如应付统筹退休金、存入保证金、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等。

但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意识的缺乏,再加上个人意志力与财务吸引力的冲突或者由于单位本身利益的影响,相关人员就会出现利用职务之便隐藏部分暂管财产、尤其是通过隐匿本单位收入克扣代管资金(养老金等)的现象,将预算外收入资金列作其他项目挂账。

这些没有上交返还给被保管人的财产就转变为事业单位内部流转资金和部分个人的口袋收入,这种对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的弊病便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不真实的问题,使得其资金流转不透明或说不清道不明。

(二)资产核算问题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的核算做出了明确要求,资产核算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直接来源于财政拨款,

购置成本和发生的相关费用以期计入了当期支出,使得当期支出加大,事业单位支出虚增,结余虚减,不同的会计期间的支出悬殊大,不便于会计分析;

而且,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在账目中需保持一致,他们的增加使得负债表的净资产的反映欠真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时不计提折旧对资产的损耗反应不明确。

另外,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也存在着问题,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不完整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的则忽略了无形资产的入账问题,致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得不到保障。

例如事业单位尽管总是在鼓励单位人员申请专利发明,却不能将所申请的专利转化为生产力,未将其所获得收入纳入会计核算的内容中,发明创造不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就只是走了形式,在无形之中造成了知识成果的浪费。

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组织会计人员培训活动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要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进行会计核算体制的改革活动,

相应的就必须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又因为会计基础的强化与工作人员素质的密切关系,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成为促进会计核算问题得以解决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应该全面贯彻并实施《会计法》,联合其他事业单位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活动,确保会计人员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能够领会会计法的精神,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自律意识,使会计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服务质量。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加快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建设。

可以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社会性质的会计人员学习活动,落实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引导会计人员的会计水平不断提高,使会计工作人员与社会同进步、共发展,并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年检活动,落实会计行业管理到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管理是否有序是事业单位发展合理性的标准,会计管理制度是一种与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相协调并与事业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而建立的制度,各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制度在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同时也各有特色。

想要做好职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完善,一套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生成的会计核算制度可以有效地指导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大的制度的前提下,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会计核算工作需求,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等级盘存制度,以方便进行季度盘存或者年度盘存活动,确保盘存数据的真实有效,

在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过程中应该秉持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管理内容分配落实到单独的个人,以确保在实际的监督管理工作中监督人和被监督人都能够秉公办事,避免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

监督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的完善和保障工作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小觑,监督制度必须与管理制度齐驱并驾,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并贯彻实施《会计法》,

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秩序加以规范,加强监督,只有管理与监督并存,才能正真落实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好转,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事业单位资金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价值

事业单位需要应用正确的资产核算方式,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因为收付实现制背离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实际值,所以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资金的实际流动情况对以前的收付实现制进行一定的调整,引入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篇6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如甘肃省庆阳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逐渐得到了显现。

(一)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非税收入专户,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剖析

(一)认识上的错位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由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亦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会计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二)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三)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思考 篇7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对于增加取得 (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 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 分别借记“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账户等, 贷记“银行存款”。同时, 在列支时必须做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 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对于因报废、毁损、转让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的情况, 先做注销账务处理,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收到残值变价收入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 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发生清理费用时, 则做相反分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但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为弥补不计提折旧可能造成的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能力不足问题, 现行财务规则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按照事业收入和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 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修缮和购置。期末在所编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 净资产中只反映固定基金数额, 不提供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等会计信息。可以看出, 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总体比较简单, 因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存在诸多问题。

(一)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情况是, 许多事业单位 (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 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 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仍然保持完整, 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 但是由于技术进步, 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 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 使用价值也相对降低。随着这一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 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

(二) 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事业单位所耗成本

现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始终是其购买时的原始价格,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不核算成本, 使得事业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考虑本部门的需要, 极少考虑资产的运行效率, 购置后资产利用率低, 直接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只有通过计提折旧、核算资产成本方式, 才能进一步挖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 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 固定基金也由于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而虚高 (即净资产虚高) , 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 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 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 不适当地夸大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虽然规定了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 但许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 (事业活动) 业务通常混杂, 费用难以合理分开确认, 易导致成本核算不明晰。同时, 非经营性 (事业活动) 业务由于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 对作为政府主体投入预算资金所购入取得的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反映, 在财务报告中缺少该国有资产运作全过程的相关信息, 因此公众亦不可能直接从财务报告信息中得以了解。这不仅不利于强化政府的受托责任, 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并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不仅需要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 也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关于完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要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 在核算中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耗费状况, 促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改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只重收支不重资产使用等现象, 满足绩效考核评价的需要。

(二)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从长期来看, 将固定资产予以资本化, 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其使用过程中分期核算其耗费的成本, 不仅有助于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也有利于形成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良性循环, 便于考核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职能绩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采取如下做法:

(1) 按固定资产大类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 各类固定资产性能、用途、使用年限均有差别, 应按固定资产大类进行折旧, 即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采用分类折旧率, 并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文物文化资产除外) , 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文物和陈列品其价值一般不发生损耗, 所以不对其计提折旧。

(2)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分为: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对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图书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其折旧年限较难确定, 也可不提折旧直接计入成本;交通运输工具参照工作量法;教学用房等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可采用年限平均法。

(3)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科目设置及核算。取消“固定基金”科目, 相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该科目下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以及用途 (如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 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备抵科目, 与“固定资产”相结合分别反映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原值, 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 可得出固定资产净值信息。另外相应设置“资产折耗”科目, 核算当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 该科目下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用途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折旧费用的明细核算。该科目期末结账后应无余额。对于增加取得 (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等) 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 分别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为了按收付实现制反映当期相关的预算收支, 需另设置预算会计科目以进行预算收支科目的平行记录。在固定资产列支时, 借记“预算支出”等科目, 贷记“预算结余”等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按照应当计提的折旧金额, 借记“资产折耗”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处置、盘亏、毁损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 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净值,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等有关科目, 按照已提取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三) 考虑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如科研、高校教学、广电传媒等事业单位, 其拥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高技术专业设备, 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 淘汰更新快, 在采取加速折旧仍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其实际无形损耗的情况下, 则考虑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为此需相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减值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资产折耗”,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借记“资产折耗”,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转回。

(四) 完善固定资产报表披露信息

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 反映信息过于简单。从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上看, 目前只侧重于有关固定资产相关的购置支出和期末数量的统计, 而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减变化、新旧程度等在账簿及报表中没有述及。对于有关国家固定资产购建工程项目的预算及其执行情况信息更缺少披露。建议编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变动明细表”, 由于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变化较大, 编报该表有利于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净值等变动信息, 掌握利用情况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篇8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由于事业单位吃皇粮,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拨多少钱, 干多少事, 依赖性太强。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各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即便有制度贴在墙上, 也只是摆设, 不能真正按规定制度办事。部分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 一些单位财务核算制度不科学、严谨。正是由于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往往流于形式, 这给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2.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停留在自己既得利益上, 力争在上年基数上有所增长, 实际工作中没有按零基预算进行编制, 影响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二是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 支出控制不严,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三是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 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 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四是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重拨款而轻管理, 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 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3. 会计核算不按相关会计制度进行

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有些是按《事业会计制度》, 但有些业务又是按《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时会计科目有随意编制的现象, 如单位“结余”科目的处理, 由于在前期会计业务的处理不妥, 造成账实不符现象。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处理, 没能按规定的会计科目处理而是按正常拨款处理, 导致财政拨款数陡增, 将交纳的税金在“事业支出”科目反映, 没有在“应交税金”科目反应, 不能正确反映税款的交纳情况等等, 因会计业务的处理不规范导致单位会计信息不真实。

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部门、单位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 单位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 移交不规范, 内部会计管理失控, 给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可趁之机。赊账过多、过滥, 不能实行统一有效管理。有些部门、单位为了地方利益, 置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 不仅擅立收费项目, 而且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或单位应交财政的收入。

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1. 完善和健全会计法规制度

在法规体系建设上, 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 完善其配套措施, 注意各相关法规的衔接, 避免执行的混乱, 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使会计各项工作及监管部门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堵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法律漏洞。同时, 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负责人意识, 增强法纪观念,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除要求及时整改外, 应严格依法处理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 强化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后, 将建立起一个把所有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实行部门预算,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推行政府采购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后,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预算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管理方法就不得不发生一些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 做到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全面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总结预算执行结果, 是非常必要的。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 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 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执行预算批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 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 根据当年的财力和整体事业发展需要从全局考虑、统筹兼顾, 单位上报的收支预算不一定如数批复。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与上报预算有差别时, 单位应及时调整各项收支预算, 以确保经费收支任务能够完成, 确保事业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二是对于批准的项目支出, 要制定科学的项目进度, 并对项目支出费用进行明细分解, 保证项目实施进度有计划, 经费支出有预算;三是办理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 要严格按照预算和项目计划进度执行并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支出明细预算。对确需调整总体收支预算规模的, 应按规定报批。

3. 建立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引入成本核算, 是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关键。单位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单位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 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运用财务管理分析方法, 从项目的设计到实施过程的每一环节入手, 把成本浪费制止在源头, 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因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管理的水平尤为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为了有效地控制各项事业经营成本, 提高事业投资效益, 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类事业成本核算制度。同时, 建立事业经营成本核算制度, 便于掌握其实际消耗, 并及时予以补偿, 避免出现事业单位越办越穷的困境。也只有建立和完善事业成本核算制度, 才能有效考核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和收益水平, 并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动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要讲究成本核算, 建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 形成合理投入、充分发挥效用的良性循环, 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4.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行政事业单位腐败, 杜绝胡花乱花和铺张浪费现象, 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1)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属于会计核算中心的预算单位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 所有会计和出纳的人事关系都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 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委托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 财会人员不仅在人事、工资关系上脱离了被委派单位, 而且工作上也不再受被委派单位的领导。由于只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 财会人员相对于被委派单位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而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

(2) 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 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能完全分离。各预算单位原先的会计职能被“剥离”出来, 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 只设报账员, 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办理。这种独立出来的会计, 其服务于预算单位管理决策的功能被削弱, 而其监督预算单位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的功能则增强。

(3) 会计核算中心实施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各预算单位单独的银行账户被取消, 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基本账户, 每一笔财务收支均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办理, 从而处于监控之下。财会人员由于与被委派单位没有行政领导关系, 往往敢于拒绝受理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 也敢于拒绝办理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小金库, 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不合法、不合理的财务开支明显减少, 从而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5. 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

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 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同时还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地设计业务流程, 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等。各事业单位应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控体系, 要将财务管理完全融入业务流程管理, 优化改造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使之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面、动态对接, 业务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都要传送到财务管理子系统中, 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 并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控制功能, 将大量的人力从琐碎的体力事务中解脱出来, 重点关注例外事件的处理和管理系统的更新改造。同时, 各单位应规范财务工作流程, 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 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及财政系统的相关要求,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各种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 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推行规范的分级授权审批体系, 同时实施相应的内部稽核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将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 并及时加以解决。另外, 各单位应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 维护财经法纪, 保护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着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不力, 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 提出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1 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的偏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 事业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以报销, 集中核算后, 事业单位领导签了字, 还需要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以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得到有效消除, 单位里的每项开支都经过严格审核, 超标的、不规范的票据一律亮红灯, 不予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认为设立会计核算中心, 是财政部门揽权, 剥夺了他们的财路, 对中心工作不支持不理解, 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了抵触情绪, 有意放松甚至放弃本单位财务管理。

1.2 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中心1人管10多个或更多单位的账务, 大厅式的工作模式, 难以对统管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 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 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 造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 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事业单位报账时, 会计中心难以对单位的报账员送来的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 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 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 票据合法有效, 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 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和记账, 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造成监督流于形式。

1.3 资产监管不到位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单位的财务收支, 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监管了支出, 对各事业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 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的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 单位自己建立台账, 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 会计中心不做账务处理。这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 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 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 会计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 而财产清查有单位实施, 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特别是对固定资产, 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 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 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

1.4 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存在缺陷

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 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 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 对监督政策的变化和重点无法及时掌握, 这样会计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真正实施财政监督管理。在专项经费拨入时, 有些单位混淆不清, 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 造成单位挤占挪用, 专项经费核算失真, 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 支出效率不高。而财政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 以为“一统就灵”, 放松了财政监督, 形成了新的监督漏洞。

2 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相应对策

2.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相互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 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 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 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 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2.2 强调事业单位作为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和财务管理职责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取消单位的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仍然是事业单位本身。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只是改变了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 并没有剥夺单位的财务管理权。会计核算中心拿走的是日常核算业务, 但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性质不变, 财务管理形式不变, 收入的组织和支出的安排不变, 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单位收入、控制经费支出仍然是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

2.3 强化预算管理, 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

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 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 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早编、细编预算, 通过提前编制预算,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到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 预算一经审核批准, 财政部门和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并追踪问效, 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计核算中心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 严格控制用款进度, 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 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

2.4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杜绝内部腐败

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 财政资金的风险也大为集中, 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建立内部制约机制, 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 核对金额, 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和合法后, 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按照“管得住、行得通、效率高”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大额费用的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及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责任。提高单位财务的透明度, 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 形成监督合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5 完善财产管理机制, 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 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 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 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2.6 事业单位应明确经费开支标准, 规范经费支出渠道

尽快制定一套统一的和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 统一执行, 从而在制度上遏制事业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滥发钱物的现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完善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题, 综合财政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 单位财务开支审批权限不变的前提下, 按照“财政收入一个账户, 财政支出一个漏斗, 资金管理一个渠道”的要求, 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 各单位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各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 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 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经过几年的实践, 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工作, 合理调控财政资金,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效果

(一) 有效约束了部门预算, 保证了资金安全

单位的预算指标是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 若遇到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支付申请的情况, 会计中心有权拒绝。同时, 各行政事业的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才能够入账, 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 对部门预算起到了有效的约束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具有统一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的职责和权力, 政府采购行为发生后, 资金直达供应商, 减少了中间环节, 杜绝了回扣等问题, 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 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效率, 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 强化了财政监督, 合理控制了各项支出

会计集中核算施行后, 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 进行会计统一核算, 财政部门可以通过会计核算中心随时掌握各单位的财务状况, 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收付的管理。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审查, 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进行纠正或补办手续, 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部分单位随意使用国家资金的现象的发生, 合理控制了单位的各项支出, 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三)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集中核算施行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拥有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较高的专职会计, 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对所有账务、凭证、报表进行处理。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 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审批制度, 大大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 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 有助于合理调度财政资金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政部门统一调度和管理资金。会计集中核算施行后, 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 财政部门对于各单位的资金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可以更加灵活合理的调度资金, 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管理分散, 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 避免了预算执行中擅自挪用、克扣财政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使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集中核算制与现行财经法规冲突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 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并保证真实、完整,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全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全面责任。显然, 由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及会计核算不符合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会计核算中心隶属于财政部门,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 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基本上都是由财政部门代编, 而《预算法》中明确规定, 由各单位编制本单位的预算、决算后, 再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由财政部门代编预算明显不符合《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二) 会计核算模式不合理

会计核算中心独立于各单位, 采用的是大厅式的工作模式, 一人管多个单位的账, 取消了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 由会计核算中心来行使原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对于会计中心来说, 其并不清楚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和开支项目及资金的来源、性质, 单位在报账时, 只要手续完备, 票据合法有效, 都必须予以报销, 无法对票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做出判断和监督, 如果单位以合法凭证变通处理有关费用或虚列支出套取现金, 会计核算中心往往无法进行控制,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 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及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实现了财政性资金的集中收付和统一管理, 但我国当前预算管理制度并不健全, 预算管理基础尚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也显得较为薄弱, 因此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强化单位收支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 资金支付权转移到了会计核算中心, 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但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往往落后于实际, 各单位也会寻找各种借口不遵循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 经常会出现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 不利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 实物资产管理弱化

会计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是单位的财务收支, 而目前中心仅仅监管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 对于各单位的收入管理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后, 各单位按照规定将各项收入所得上缴国库, 自己建立台帐, 而会计中心不做任何处理, 形成了支出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 收入票据在国库, 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现象, 破坏了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会计核算中心只具备对行政事业单位实物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职能, 管账不管物, 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 单位只管物不管账, 账物管理相分离, 使得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脱节, 容易引发账实不符现象的出现。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树立正确观念

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明确规定使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法律法规, 导致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现行财经法规冲突的问题, 为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 肯定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 从而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同时, 各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相关财政部门等应加强宣传, 提高各核算单位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各单位负责人还应认真学习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充分认识到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 按照会计集中核算办法进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 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 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与管理

报账员的工作规范程度与会计信息的真伪直接相关, 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单位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 为此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为保证单位报账人员正确履行职责, 在确定报账人员后, 没有经过财政部门批准单位不能擅自更换, 并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审报制度, 给报账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三)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为规范预算基础, 应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应统筹考虑部门预算的各项资金, 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 将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预算一经审核批准,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必须严格遵守已做好的预算, 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为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相关部门应结合全国各地的消费情况, 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支出标准, 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心有效的进行业务处理。

(四) 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

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 首先要强化实物资产管理意识,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促进各部门提高实物资产管理意识。同时要建立并贯彻执行财产定期清查制度, 各单位应与会计核算中心相互配合, 定期不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 以确保实务资产的账实相符。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资产日常管理, 购置资产时应由专职人员验收, 并及时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 应实行全程管理;对资产进行处置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 处置结束后也应及时到会计核算中心报账, 以避免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确保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赵海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研究与对策[J].现代商业, 2008, (02) .

[2]郑婉婷.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05) .

[3]付立平.浅谈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及改进[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8, (03) .

[4]程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研究[J].现代商业, 2009, (08) .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单位,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对社会的公共事务履行重要的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这也使其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水平,在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合理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欠缺

事业单位对于会計信息监控不到位,会计信息存在着不真实及不规范的现象,这对会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披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会计基础性工作环节薄弱

报账员由于自身知识及技术水平限制,在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处理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同时会计中心也只提供每月的报表,这就导致单位报账员对于单位的债权债务无法全面进行掌握,从而导致单位账目混乱,不利于最后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3.会计核算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各种经济活动也越发频繁,资金流动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活动的要求,各项经济业务往来无法通过各项报表有效的反映出来,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已无法全面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再加之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较差,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从而导致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流于形式,给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4.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

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准确对资产进行定准,资产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资产采购、使用及保管等各项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会计人员对资产进行核算时往往是依据各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对资产使用、管理及具体数量无法有效进行掌握,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资产存在着账实不符及严重流失的情况。

5.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不高

目前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负责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工作责任、财务处理及财务收支审批等一系列工作缺乏制度约束,这就导致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而且在会计核算中缺乏对收支情况的有效监控,对于会计凭证审核不严格。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入库、管理及盘点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对会计核算工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各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

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应该共享信息,各核算单位的年初编制要准确、细化,预算得到批准后不可随意更改。会计预算部门应将年度财务预算报表以及拨款计划通知给核算中心,核算中心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审核,不受理违反规定的预算计划。核算中心还要定期向财务预算部门与核算单位报告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

在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落实好权责发生制,使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更好的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需要严格进行规范,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都能够落实到实处。

3.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要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会计预算主要采用综合预算进行编制,并结合部门的资金预算,将预算内的资金纳入到综合预算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标准。预算单位要按照既定的标准将所有财政都纳入到预算中,已经批准的预算要严格执行。财务部门应对各部门预算编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下达资金拨付与使用指令,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强化预算力度。

4.改进核算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改变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会计信息要能够反映不同时间点的资产净值,增添“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等会计科目,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认定标准。借鉴现行企业的会计制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5.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养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水平的高低与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加快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更好的掌握各种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核算水平。

三、结束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事业单位加快了改革的步代,这也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当前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努力提高事业单位集中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为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红芹.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2]张磊.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思考 篇12

1 会计集中核算及其作用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是指在保证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主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取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与出纳人员, 设立报账人员, 统一在财政部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 各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 而支出由财政直接支出[1]。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后, 单位原来在银行的所有账户均被注销, 现有收支项目全被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有效避免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 大大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会计施行集中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原会计和出纳人员被报账人员取代, 统一接受核算中心管辖, 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切实保障, 有助于财政部门作出合理的决策,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职责更加明确,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的矛盾

从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可知, 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是保证原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所有权的独立,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 大部分主管领导不愿意配合核算中心的监督、检查工作, 把财务管理责任推给核算中心, 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弱化, 对自己的服务职责严重缺乏有效认识。施行集中核算以后, 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都放在账簿上面, 同时又得不到事业单位的完全配合, 使得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矛盾凸显, 资产管理非常薄弱, 财政核算中心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 严重制约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集中核算模式无法反映真实经济内容的缺陷

事业单位施行集中核算以后, 会计中心往往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 核算中心大厅“一对多”的工作模式, 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责分离, 失去了对事业单位行为是否真实的有效监督[2]。事业单位报账时, 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是依据票据本身来判断, 会计核算中心忙于日常的报账、结账和记账工作, 根本无法对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加以证明, 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受到严重制约。

2.3 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

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大量的会计资料审核, 人少、工作量大, 不可能直接参与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 对财政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监督重点、政策变化等无法知晓, 信心上面严重不对称, 再加上核算中心审核的票据本身都无法对单位经济内容的真实性予以反映, 自然就无法完全代替财政部门对企业实行财政监督了。站在财政职能部门的角度, 自认为通过集中核算就完全掌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会计活动, 反而形成了新的监管盲点, 造成核算中心与财政职能部门在工作对接上存在缺陷。

2.4 会计法方面的矛盾

《会计法》相关条款明文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立会计账簿, 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将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相分离, 把各单位的账簿和会计凭证交由核算中心管理, 使得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彼此独立。最终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与现行《会计法》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 加强事业单位报账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要清楚地认识到, 实施集中核算, 并没有改变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 也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责, 实行集中核算以后, 单位领导人员要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对报账人员施行统一持证上岗, 据实登记会计账簿, 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 领导签字前就会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说明, 向核算中心报账时也要就票据和单位经济活动予以汇报。财政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报账人员接受学习与培训, 学习内容要针对性强、培训效果要显著, 以便短时间内提高报账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同时加强《会计法》等财政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有效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充分发挥报账人员会计监督的纽带作用。

3.2 加强监督制度管理工作

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度, 防止单位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 在单位内部设立固定资产专项管理人员, 对资产的验收、领用如实登记, 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 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 确保账目和实物一致。对于领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地催还, 确保资产送还后完好无损, 一旦出现资产损毁, 追讨使用人的相关责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积极配合财政职能部门和核算中心对资产的不定期抽查, 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3.3 强化核算中心工作职能转化

核算中心作为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 代表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财政监督和管理, 所以必须对核算中心的职能进行有效转换, 让其从基础的核算职能向财政管理职能转化[3]。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转变观念, 要充分发挥对预算信息的反馈与控制职能, 发挥财政部门施行集中核算的真正意义, 达到从核算向管理职能的有效转变。政府部门要制定统一、有效、科学的财政支出标准, 使中心核算人员在日常支出票据的审核工作中有标准可依, 管理上有依据可言, 同时要增加核算大厅工作窗口, 有效分解核算人员的工作量, 从而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 使核算服务于监督高效统一, 提高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把双刃剑, 有好有坏, 我们要充分认识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明确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部门的重要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至今为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不断的总结与完善, 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推动我国财政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策略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4) :26-27.

[2]苏玉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思考[J].金融经济, 2013 (06) :181-183.

上一篇:高灵敏度软土下一篇:知行合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