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2024-07-09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通用11篇)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篇1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按行业可分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农、林、水利、勘探事业单位会计等。它们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具有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为此分设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会计要素, 按会计要素分类设置会计科目, 以为会计徒刑,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运用借贷记账法, 实行历史成本模式, 编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以下结合实际重点介绍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 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 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 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1 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

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 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 维持社会运转。

1.2 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

即事业单位, 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 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 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 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1.3 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 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1.4 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

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一旦确定, 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 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 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 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1.5 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

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 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 支出使用多用途, 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 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 一般只有经费支出, 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

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 可以归纳为:

a.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 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 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 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b.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 因此, 内容不可能具体, 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 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 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 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 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3 会计主体的改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 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 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 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 记账方法

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采用借贷记账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入来源多

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 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 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 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4.2 目前, 企业会计通过改革, 已经全部采用

了借贷记账法, 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 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 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5 会计要素明确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是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 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 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 会计科目的设置

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 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 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6.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

管理单位的区别, 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 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 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 在各事业单位之间, 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 而是平滑式的差别, 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 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 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6.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

“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 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 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 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 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

7 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新的改变

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 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 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 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个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 预算内外资金的核算方法

现在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 综合平衡的做法。这是因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 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 预算外收入较大幅度的上升, 并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事业单位大量的预算外收入通过抵支收入转入预算内, 抵顶事业经费的不足。预算内外资金的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 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预算内外资金不能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 已经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 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 而且还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同时, 这样还可以使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合理、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 综合平衡的作法, 也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9 会计报表体系有所改变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变, 突出了基本会计报表的地位, 同时也简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李淑萍.关于当前会计环境及会计改革中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2]李连军.我国的会计环境及其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 2001, 5.

[3]刘杉.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分析[J].经济师, 2004, 3.

会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篇2

关键词: 会计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而许多本土公司也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会计人员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在的经济形势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会计准则,还要求熟练掌握会计专业英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发展企业。由此可见,会计英语对于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会计英语的语言特点

会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或“应用英语”的一种。ESP是指“在内容和目标上有特定学习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定的语言课程或教学计划”。它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一种英语语言的变体。它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会计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除了有普通英语的共性之外,也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1.词汇特点:

1)专业性:顾名思义,会计英语主要应用于会计专业, 其中涉及的词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专业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单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会计概念, 使会计人员能够理解并用以表达。虽然会计英语词汇来源于普通英语,但有一部分词义有所改变。例如:“source document”在普通英语中被翻译为“来源文件”,而在会计英语中有其专业含义,即“原始凭证”。再如:“capital”本是“首都”的意思,在会计英语中则变成了“资本”。像“interest、entry”等这样日常用词在会计英语中也有其专有含义。

2)准确性:会计英语词汇的意义比较单一、简明, 不带感情色彩, 具有准确性的特点。会计英语很少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它也不用或很少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以逻辑为准绳。这是因为,会计英语主要用来准确地进行说明推理及抽象概括, 是用严密逻辑思维来说服读者的, 专业词汇固当如此,即使是非常专业性的基础词汇和惯用语也要求选用庄重的、严谨的。例如:“Accounting is a process of recording, classifying, summarizing and interpreting of those business activities that can be expressed in monetary terms.会计是一个以货币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汇总以及解释的过程。”可见,会计英语传递的信息不偏不倚,选词规范准确,且不带主观成分和个人感情色彩。

3)简洁性:会计英语强调实用,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方式传递信息,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名词词组结构。这些结构省去了作后置定语所必需的某些成分,符合会计专用语简洁的特点。例如:“income account收益账户;general ledger 总分类账;notes payable应付票据;accounting on the accrual basis 权责发生制”。此外,会计英语还经常采用缩略语,常常用简单的几个字母表达复杂的概念。如:“Dr.=debit 借方;Cr.=credit贷方;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注册会计师”等等。

4)活用性:在会计英语翻译中,词性的转换是很常见的。有些单词,在普通英语中常作为名词使用,而在会计英语里常转化成动词。如“Depreciation means the allocation of the cost of a plant asset to expense in the periods in which services are received from the asset.”这句中的“allocation”一词是名词“分配”的意思, 但我们在翻译时译为动词更为妥当。即“折旧是指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分配到该资产提供服务期间的费用中。” 另如,“Purchase of real estate and certain types of equipment often are financed by the issuance of mortgage notes payable.” 名词“purchase”和“issuance” 意为“购买”和“发行”, 在译文中我们将它们转化为动词“企业在购买某些固定资产时, 常常是通过发行抵押票据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

2.句法特点:

1)会计英语是对会计专业的客观事实、会计准则和相关理论所进行的描述, 因此多采用现在时或情态动词结构。例如:“Owner's equity represents the owner's interest in or claim upon a business net assets which is the deference between the amount of assets and the amount of liabilities.业主权益代表业主对企业净资产的权益或要求权,净资产是指企业的资产总额与负债之间的差额。” “Inventory must be measured at the acquisition cos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historical cost principle. 存货必须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按取得成本计价。”

2)会计英语强调的是某个行为或动作的发生过程、方式和产生的结果, 而不强调动作的实施者, 因此多用被动语态。如:“Asse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urrent assets and non-current assets .资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Ledger accounts are used to record business transactions' effect on an accounting entity. 分类帐户被用来记录交易对会计主体的影响。”

3)为了更加清楚地解释某个专有名词的含义,会计英语往往采用定语从句。因此,会计英语句子长,结构复杂,难于分析。如:“The accounts that support the general ledger are referred to as subsidiary ledgers, which provide details for several accounts in the general ledgers. 那些为总分类账提供详尽资料的账户称为明细分类账”。此句用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that support the general ledger” 修饰主语“accounts”, 又用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ich provide details for several accounts in the general ledgers”修饰“subsidiary ledgers”。可见,会计英语句子往往传达了多个信息,所以多采用从句形式。

三.会计英语的翻译技巧

1.在认真学习普通英语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英语专业词汇。虽然会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大量的会计专业词汇的意义可以用普通英语词汇的常用意义表达。在一本会计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80%-90%。虽然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词义, 所表示的概念与原词已不同, 常常仍不失其内在联系。此外,会计英语并没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系统,所用的仍然是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所以,学习好普通英语是会计英语翻译和学习的第一步。众所周知,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积累的过程。掌握一定量的会计英语专业词汇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和完成翻译工作。

2.学会运用转换策略,特别注意词性的转换和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英语和汉语在词的分类上大体相同, 词类的语法功能也相差无几, 然而, 翻译时却未必能英汉对应。可以说,英语和汉语的大多数词类在互译时经常需要转换。如:“The owners interest is equal to the net assets of the business,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ssets and the liabilities.” 这个句子若在翻译时将“be equal to”直译为“与……相等,等于”,则会有些不伦不类,所以需要灵活处理,根据句意引申为“指”。即译为:“业主权益指企业的净资产,即资产与负债间的差额。”这样进行了转换处理,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分清句子成分,抓住主干部分,从而解决会计英语中的长句难句问题。“Those costs that are incurred by the factor for the benefit of production in general, and which can not be identified with individual units of activity are known as indirect costs.” 这个句子的主干部分应该是“Those costs are known as indirect costs.” 该句中的被修饰词是“those costs”, 它在句首作主语, 后面是由“that”和“which” 引导的两个定语从句, 应将其译为“cost”的前置定语。“那些为了企业的一般生产而发生的, 又无法与某项业务直接关联的成本被称为间接成本。”面对会计英语中的长句难句,要从学习、分析普通英语的简单句子入手, 把简单句中的基本成份搞清楚, 再把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与各种从句、短语的作用区分清楚。如果遇到一个词有多个修饰语,可以分为几个句子来翻译。

四.结语

会计人员学好会计英语, 不仅能够丰富其专业知识结构, 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 更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成为国际化专门人才。企业也能因此受益,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站稳一席之地,提升企业价值。然而,会计英语专业性强,其语言表达即准确又简洁,具有严密的逻辑形式,其句子结构复杂,信息含量大。要学好会计英语,做好其翻译工作绝非易事。所以,只有认真打好普通英语的基础,熟练掌握会计专业词汇,并灵活地运用转换策略,学习分清句子成为,才能顺利地开展会计英语的翻译工作,促进会计英语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会计人员本身和企业。

参考文献:

1.«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李春兰,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成人会计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及教学初探»,刘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4.9

3.«会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策略»,沈传海,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篇3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制度规定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通过核算和审计有效加强我国的事业单位资金预算, 从而加强财政资金的收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 促使我国财政部门的管理体制提高,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因为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我国会计成为了事业单位中所短缺又会常出现问题的职位, 事业单位对此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 其特点表现为:

1.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的工作通常会收付现金, 而实际的经营核算的情况会出现权责的问题。

2.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相对较低。其单位中的设备达到1000元以上价格的都属于固定资产, 而1000元以下的设备但是能保证使用时间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 也可以成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事业单位所配备的固定资产要进行登记, 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论新旧都可以成为固定资产有效使用。

3.事业单位和对外投资进行管理和核算的内容需要通过项目主管相关部门的管理人经过审核后, 各项条例和标准都符合制度内容才可以由财政部门通过审批。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统计, 如借记情况、贷款情况、投资情况等。

4.事业单位的收入资金主要通过收取的行政费用和从企业财政部门的经费取得相关的补助资金、事业单位开展相关的业务和辅助活动获取的资金几个方面。其中收取的行政事业费用可分为资金收入的管理、行政部门的资金收入情况的管理、财物没收的管理, 获取的资金不能归类到事业单位中。

5.事业单位获得的经费和补助, 通过各项业务和辅助活动获得资金, 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

6.事业单位收到的各项业务和经营的资金收入, 能够确保其独立进行核算, 确保收入项目的资金, 从而获得利益。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审计的关注事项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 注册会计师能够通过事业单位会计的收付情况进行审计, 同时要遵循核算和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事业单位的审核工作, 从而减少会计核算和审计的风险。

1.事业单位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开立银行账户, 取得财政部门的批准和人民银行开户的许可认证。需要保证及时上缴专户不挪用的资金、开立的银行账户能够提供预算外的资金进行支出、核算的相同级的资金, 财政部门需要确保资金从财政部门进行核拨, 避免出现资金的收入情况和其他的业务冲突的现象。

2.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 需要财政部门对资产的入账情况和资金情况的属实性进行审计, 控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金不入账或私自上缴等情况。

3.事业单位要对资金的收纳情况进行审计, 并要求能够根据国家的收费标准落实工作, 合规收入的情况保证能够及时、不滞留和不存错账户, 审计要通过相关单位的收费许可证明。同时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的了解事业单位的收费标准、范围和对象进行计算, 同时保证收费的项目能够有所变化。

4.事业单位所使用的票据和单位票据的使用要能及时地对比票据的总额和银行账单, 保持资金的一致。会计审核过程中票据号码的情况也能够保证所开票据的完整。对于个人设立或变更收费的情况需要给予严重的惩戒。

5.政府收支分类后, 事业单位需要严格进行各项支出费用的规范, 项目支出资金确保不挪用公款, 同时保证各项手续的完整、原始单据的规范和经费支付的真实性。

三、事业单位会计在核算工作中的不足

1.会计的支付信息存在不实的情况, 收付资金的情况不实的问题致使事业单位的成本提高, 收支情况和实际收支情况完全不符。同时还会造成事业单位出现负债的状况。

2.会计信息缺少相互的比较, 收付情况按照当期情况进行计算, 收付情况通过资金来实现, 确定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标准, 但没有对资本消耗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所支配购买配置的费用, 进行项目的分类, 但是没有对资本的期限和费用进行审核。

3.没有对事业单位资金的应用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资金的收付情况可作为项目的成本依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折旧, 这就说明单位所配置的固定资产会落实到账目中。同时推行政府采购的制度在实际的收付资金问题不被纳入会计的核算工作范围内, 从而降低了财物的管理。

4.会计核算工作中容易出现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对各项业务的收付情况能够进行记账, 但其不计成本和亏损。而经营者会以权责发生制进行记账, 计算其收入的成本和盈亏情况, 这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工作信息不真实。

5.会计内部的管理工作不完善, 事业单位正常运营的过程中, 会存在会计内部管理工作不强的现象, 发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领导者对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没有对内部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 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内部管理工作只是走走形式, 对于一些票据的领取没有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 对资产情况也没有定期进行清盘工作, 每个部门之间办事流程缺乏相关手续。同时, 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缺乏, 导致记账、对账等出现混乱的现象, 致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问题。会计核算受到环境影响、缺乏相关的标准,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会计核算只是书面形式, 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6.会计账簿的使用不规范。我国会计法规已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账簿的使用、等级, 以及核算过程等, 但是在账目进行设置时, 普遍存在随意设置账目、账目缺失等现象, 致使资产记账过程粗略。

四、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

1.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进行完善。针对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实际情况, 需要进行折旧科目的增加, 因为固定资产的购置需要填写借记或支出的记录。

2.加强风险意识。事业单位要加强风险意识, 建立完善的风险体系, 切合实际地规避事业单位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财务会计管理再进行设定, 有前提性的对警报进行系统分析, 并制定出警报的标准值, 以此来预防。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况来讲, 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的财务组织结构的运行还存在着许多差异, 不能够完全统一。因此, 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运营的现象来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风险防范系统, 同时建立较完整的收账记录形式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来核算, 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3.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设立累计摊销的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 以降低无形资产。同时, 还需要增设相关的基金科目, 处理购入无形资产的借记事项。借记无形资产, 可通过贷记累计摊销。同时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处理和管理无形资产和成本, 从而对资产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解, 反馈真实的财务信息。

4.加强会计的素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管理, 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和发展, 设立相对合理的财物管理制度, 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分配,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财务会计管理人员, 需要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储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财务的计划内容, 从而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能够正常的运行。

五、总结

综上所述,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其核算和审计的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找到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断地规范会计工作, 从而保证我国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善岚.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4) .

[2]胡艳蓉.电网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措施研究[J].致富时代, 2011, (9) .

[3]李慧娟, 张佩, 何青枝等.加强电网企业资金精益化管理纵横谈[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9) .

[4]肖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06) .

普通清算的特点及其的会计问题 篇4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底,我国在册的各类企业已达735.71万户,其中,国有企业207.83万户。年当年因各种原因终止注销的企业达101.71万户,其中,破产注销的国有企业675户。统计资料表明,在97年一年间,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已达到现存企业户数的13.82%,在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中,破产清算的企业甚少,而普通清算则是大量的、经常的。对普通清算的会计行为加以规范,已成为构建清算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分析普通清算的特点入手,对普通清算的几个会计问题试加探讨。

企业清算依照清算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司法清算和普通清算。司法清算又称破产清算,它是指清算组直接在人民法院的领导和监督下以破产还债为目的的一种清算。普通清算是指除破产清算以外的其它清算。它是指清算组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监督之下,以清户还债和分配剩余财产为目的的清算。普通清算包括解散清算、撤销清算和其它清算。与司法清算相比,普通清算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清算的法律依据不同

企业破产清算依据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国有企业破产清算,适用于《企业破产法(试行)》,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人企业以及设在中国领域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适用于《民事诉讼法》。普通清算适用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

(二)清算的目的不同

破产清算和普通清算都要通过清算了解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为企业划句号。但破产清算它的基本目的是破产还债,而普通清算的基本目的是双重的,第一是清产还债;第二,清产分配,在一般情况下,普通清算在清偿完债务后,都会有剩余财产,因此,必须进行剩余财产的分配。

(三)清算的性质和程序不同

破产清算适用于破产还债程序,破产还债带有法律的强制性。破产清算组必

美国会计制度建设的特点及经验 篇5

摘 要 美国是全球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在会计理论研究及会计准则制定等方面的经验也最丰富,对于发展我们国家的会计事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特点。本文将从美国的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实务等几个方面探讨美国会计制度建设的特点及经验。

关键词 美国会计 会计制度 建设经验

一、美国会计的宏观管理

不同于大部分国家以公司法的有关条款作为公司会计的法律规定,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是以分权制为基础来制定的,即美国的国会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唯一的官方代表,负责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SEC的主持与监督下,由民间独立形成的会计职业组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来制订企业会计实务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以此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报表的制定、经营成果的公示是否遵守GAAP,被认为是其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就像英国把“真实价值和公允观念”作为其标志性的会计模式一样,美国的标志性会计模式便是GAAP。因此,美国的会计宏观管理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国会→SEC→FASB→GAAP。

二、美国主要会计实务特点

由于美国会计深受产权资本和证券市场的影响,因此保护产权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是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出发点和总目标。

1.报告体系

一家美国大型公司典型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1)管理部门报告;(2)独立审计师报告;(3)主要会计报表;(4)管理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讨论和分析;(5)会计报表的注释;(6)5年或10年选择财务数据的比较;(7)有选择的季度财务资料。值得强调的是两种进一步的美国报告实务:(1)所有公开上市交易公司编制的分部会计报告;(2)基本和稀释后每股收益的披露。

2.计量实务

美国的会计惯例遵循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和传统的实现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

对固定资产的计量。在清理固定资产前,不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重估,也不对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格调整其账面价值,但是在进行清理时,为了稳健性考虑,可以按市场公允价值对其计价。

存货的计量。存货的计量一般遵循成本和市价孰低原则,而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而运用最为广泛的是后进先出法。市价是以重置成本计量,其上限为可变现净值,下限为可变现净值减去合理的利润。

研发费用的计量。由于研发支出涉及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项研发费用与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因此在对研发费用计量的时候一般采取稳健的处理方法,即将当期的全部研发支出在当期进行全部注销。

租赁业务的计量。对租赁业务的计量遵循的是“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当与所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承租人时,对该项资产应该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计量。

所得税的计量。由于会计处理规则与税法规则不一样,由此会产生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发债。

3.合并实务

美国是提倡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先锋,大多数企业采用购买法进行合并,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按公允价值重新估价,购买成本与兼并获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总和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予以资本化,按直线法在规定年限内摊销,摊销年限一般不超过40年。

三、美国会计制度建设的经验

1.重视企业会计准则的制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各方利益集团众多,因此,美国历来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十分重视。它首先会由议会提出修订的要求,再由议会授权SEC对修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调查,如果确实可行,再由FASB将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条款纳入GAPP。这中间涉及到的人财物的资源耗费,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工作,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给予充分的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当中。

2.会计准则由民间组织制订,具有广泛性、超然性和合理性

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方面的权威性,不但需要SEC的授权和支持,而且还依赖其所制订会计准则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根据规定,FASB的7名专职委员由以下组织发起提名选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财务分析家联合会、财务经理协会、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和证券业协会。因此,FASB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进入FASB前,这些成员必须割断原来与企业界和政府的经济联系,以便保持其独立性和超然性。FASB每一项会计准则从议题确定到准则发布,都必须严格遵循“阳光下的充分公开程序”,公开征求各界意见,举行听证会,协调社会各界的利益。这对我国的启示是,尽量扩大我国现在准则制订机构成员的代表性,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金融机构、证券管理部门和非国有企业的参与,提高准则制订过程的公开性,从而使最终制订的准则更好地考虑各方的利益。

3.会计准则层次分明、数量庞大

美国具有层次非常鲜明的企业会计准则。FASB是美国会计准则的最上层,只有它制定的会计准则才被SEC认为是最具权威性的。FASB主要对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业务出具处理意见,它制定的会计准则构成了GAAP的主体,也成为美国所有的企业制作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属于FASB下一层次的主要有紧急问题工作小组(EIBI),它主要对一些突发的紧急会计处理问题出具指导意见,以及时应对新出现的会计问题,从而引导企业对新会计问题做出正确处理。而在一些特殊性行业,比如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则由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在FASB制定的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处理意见。

这些不同层次的准则和处理意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美国GAAP体系,有效地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行为。这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似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阎勇.美国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借鉴.现代企业.2008(10).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特点,作用,研究

统计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是国家获取经济发展真实数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 统计工作的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当前, 各级统计职能部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努力开展统计调查活动,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需要看到的是,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也十分严峻, 在这样的情况下, 统计部门在工作中面临着新的形势, 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统计工作的方式以及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多严重不足, 阻碍了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 作为一名统计工作者, 必须要进一步认清形势, 理清思路, 认清当前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主动适应外部统计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具有很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真实性。这是统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统计工作获取的统计信息比需要真实、客观、准确, 不能有任何差错, 只有这样才能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二是规律性。这是统计工作的重要属性。统计调查的行为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 注重统计信息的拓展面, 保证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够得到提取, 以便客观地描绘出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三是持续性。统计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果的, 需要工作人员进行长期的检测, 坚持不懈地对获取的统计信息进行深入的研判, 这样才能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就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来讲, 一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真实状态的有力途径。经济形势的真实情况如何, 不能单纯靠企业和个人的上报数据, 必须要通过统计部门的权威调查, 才能对经济形势的真实运行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二是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和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统计数据可以勾勒出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走向, 国家可以根据这个发展趋势, 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对经济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检测。总之,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 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也不断得到凸显。

二、提高统计工作重要作用的有力途径

1. 努力更新统计工作观念

统计工作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就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健全, 统计工作的思路和意识必须要不断与时俱进, 要最大限度地改变原有的管理型统计观念, 将自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 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经济社会进步服务, 创造性地主动开展工作, 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定位,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获取真实的统计信息上, 放在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研判上, 放在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破解上, 尽全力找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律,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实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的。

2. 努力找准自身定位

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局面。在这样的历史时期, 统计部门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 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最大限度地挖掘统计工作的巨大潜力, 结合经济发展所需来开展工作。要将工作的重点和关注点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 放在促进企业发展上, 要针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统计调查, 带着问题去开展工作, 带着疑问深入企业获取统计数据, 努力提高自己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和作用, 最大限度地为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 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 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 统计部门开展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也许要与时俱进, 不能受传统方式方法的束缚, 要创新思路, 不断结合外部审计环境的变化来调整统计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领域, 积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辅助统计工作的开展, 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打造发展统计工作的平台, 进一步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营造开展统计工作的良好氛围, 扩大统计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统计手段和统计技术, 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采集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提高统计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4. 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开展的如何, 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是决定统计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需要看到的是, 统计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繁杂的工作, 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热情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要本着对经济发展负责的态度来开展工作。针对当前统计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 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年轻同志的培养的选拔, 加强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 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献身统计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不断加强人才培训, 定期邀请上级部门来单位指导工作, 并强化与兄弟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促进彼此之间的人才流动, 以其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也站在新的起点上, 统计工作要想实现新的发展, 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必须不断加强对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和判断, 进一步转变思维, 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找准统计工作的着力点, 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梅.改进统计工作方法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7) :132.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篇7

一、新的会计制度的特点

1. 趋同中具有特色性。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参照了相应的国际准则, 并采用了与其基本一致的原则和处理方法, 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因此, 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更为接近, 差异进一步减少。但是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 其与国际准则趋同不是盲目的, 而是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社会环境的现状下, 制定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准则。在会计准则的顶层设计上, 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我国的概念框架, 而没有照搬国外的概念框架。这种制度安排, 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 体系结构完整, 层次衔接性强。

新准则形成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 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 避免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之间的不一致问题。具体包括三个层次: (1) 基本准则, 它是“准则的准则”, 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 其一方面, 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 当出现新的业务, 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 应当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即以原则为方向, 来指导对新的业务的处理, 赋予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判断和选择权, 调动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2) 具体准则, 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 (3) 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主要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3. 强化公允价值计量。

在会计计量方面, 新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就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等方面采取了公允价值。而作为会计准则的使用者来说, 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性, 也会促使其积极有效的去执行新的会计准则, 这与以前被动的执行的情况下相比, 新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的灵活性。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 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 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体现为企业和会计人员, 在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中会计准则赋予他们分析权、判断权、选择权和决策权的大小。

从新会计准则的特点看, 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选择空间, 会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具体反映到会计职业判断上为:一是会计业务以原则为指导, 赋予会计人员充分的分析、判断权。在重要性原则中, 准则中只进行原则性的说明, 但实际会计业务中那些事项重要, 具体需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二是减少会计政策选择具体规定, 给予企业因地制宜的选择权。会计政策作为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新准则对多种方法的选择准备并没有具体规定, 这样在多种方法的选择中, 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身的经验进行职业判断, 选择有利于其企业要求和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法;三是放松会计估计限制, 授予会计人员合理决策权。会计估计主要针对的是结果具有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的计量和确认, 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来判断并予以披露。

三、新准则下强化会计职业判断的措施

1. 加强法制教育, 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法制观。

从法律的角度讲, 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不违反现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 是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而作出有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和判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会计法和会计准条款规定和立法意图, 其行为及其后果应该与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内在要求一致, 不能影响和削弱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因此, 要想合理地利用会计职业判断, 必须对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相当熟悉和有充分的理解。这样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强化学习, 增强法制观念和熟练掌握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

2. 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的职业判断力, 不仅能处理会计准则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业务, 还能合理判断规定不明或没有规定的业务。在旧的会计准则体系下, 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的依赖性较强, 灵活性不足, 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 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 也限制了会计人员判断的范围, 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善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复杂的会计实务。新会计准则对许多会计的核算处理, 只做了原则性要求, 赋予企业和会计人员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空间。但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变化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调整以往关于会计工作的惯性思维, 转变观念, 改变按部就班的传统习惯, 更新思维方式, 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3. 实行终身学习制, 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技能。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强弱的体现。要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必须实行终身学习制。 (1) 在院校教育中, 合理设置会计核心课程与管理方法等管理课程的关系, 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 强化后续教育培训工作, 对会计人员实行无间断的终身教育, 使会计人员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广泛的理解和运用, 熟悉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和税法知识, 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技能。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分析及其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认为加强会计职业判断需要强化三个措施。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J].会计研究, 2006.3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篇8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和功能的特殊性,其内部审计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特点和作用。 如何辨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特点,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特殊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特点

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具有区别于其他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特点。

(一)风险后果的间接性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加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通过提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对决策层在各方面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其带来的审计风险后果是间接的。

(二)风险表现的隐蔽性

由于内部审计风险后果具有间接性, 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对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衡量,一般不容易被人发觉,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本人都很难觉察到。

(三)内审人员的差异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有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独立性弱、审计程序过于简单、审计方法不够先进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本身,如审计风险意识不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能胜任日益广阔的审计领域等。

(四)评价不准确,不能提供建设性意见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一个特征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兴事项。 一方面,由于与新兴事项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还未建立,暂时还很难下定论;另一方面,受人员专业水平和领导、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对所审计事项往往不敢定性,避重就轻,仅仅就事论事,或罗列事项、数据,或描述现状,不敢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不进行评价,就更不能提供正确的处理意见或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建议了。 这是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关乎自身生存的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特点隐蔽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甚至使大部分人看不到内部审计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以为内部审计是可有可无的。 其实只要实施得当,内部审计不仅能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能有效地规避本单位的财务风险和决策风险,这些作用集中表现在监督和服务这两大职能上。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审计,还包括对本单位内部制订的政策、规章、制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反馈、跟踪等等。

1. 约束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法律、财经法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会计信息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活动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2. 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会计信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起到了抑制非法、保护合法、加强防护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

1. 参谋与助手的功能。 内部审计通过对各项活动的全过程审查,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出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为领导出谋划策,促进管理,提高效益。

2. 建设的功能。 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参与某些项目、工程等有关规章制度、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相关的审计建议,并监督项目实施全过程,保障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合规性。

3. 保护的功能。 内部审计通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本单位事业的平稳发展扫清障碍。

4. 沟通协调的功能。 内部审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一项审计工作常常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能在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中搭建一个沟通协调的平台。

5. 其它服务功能。 内部审计机构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为本行业的其他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力量,尽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彩霞.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10(17).

[2]胡小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科技论坛,2011(8).

[3]乔娟.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

新会计准则的特点探析 篇9

在过去的20年里,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曲晓辉教授曾经将我国会计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 (1979-1992年,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为代表) ;较为广泛地借鉴国际惯例阶段 (1992-1997年, 以《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为代表) ;全面借鉴国际惯例阶段 (1997-2005年, 以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为代表) 。而本次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可以理解成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已经进入了与国际全面趋同的第四个阶段。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发布, 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完成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 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会不断地对会计准则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 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又为会计准则充实新的内容。

2 体系完整, 结构合理

新会计准则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 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其中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到统驭的作用。一方面, 它是“准则的准则”, 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 当出现新的业务, 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 应当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准则按其所规范的内容分为三大类:各类企业或者绝大多数企业都通用的会计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准则, 如固定资产、存货、收入等;通用的财务报告和披露准则, 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关联方披露等;特殊行业的处理准则, 如保险行业、石油天然气、农业等。新会计准则填补了此前的制度空白, 规范了“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等重要会计事项。同时新会计准则提出了很多新概念, 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股份支付等。衍生金融工具也不再仅仅作为表外披露项目。针对保险行业的“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准则、针对油气开发行业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和针对农业的“生物资产”都将极大地满足该行业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需求。

3 最大程度的国际趋同

新准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发布的准则和修订的准则绝大多数都参照了相应的国际准则, 并采用了与其基本一致的原则和处理方法。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新的“所得税”的准则。以往企业一般都会采用应付税款法, 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新准则与国际准则一致, 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 确认递延税款。其它的例子还包括对于金融工具 (包括某些投资) 也采用了与国际准则相一致的分类和计量方法等。因此, 与以往相比, 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与按照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更为接近, 差异进一步减少。海外的投资者和报表使用者将更容易读懂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 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融资时重编财务报表的成本也将大大减少。

4 谨慎的趋同, 有中国特色的趋同

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 其国际准则趋同同样不是盲目的, 而是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社会环境的现状下, 制定的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准则。从基本准则的制定就可以看出, 新会计准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不是盲目的国际趋同。我国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取代国际会计准则和美英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来当作我国的概念框架, 有鲜明的特色、新意并符合中国的国情。其地位高于具体准则。在我国新会计体系中处于顶尖地位, 这种制度安排, 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

基本准则为具体准则指引方向,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该国家会计准则的选择方向。

首先, 以金融企业为例, 金融业发展的提速产生了对会计标准的需求。“3.27国债期货风波”和“中航油事件”之后, 国内金融界对金融衍生工具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风险日益关注, 加上四大国有银行相继要在海外上市, 也催生了对更加合理、更加标准的会计准则的需求。于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单独出现“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相关具体会计准则, 将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 用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实际利率摊余法, 反映市场因素和时间价值, 用减值测试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取代当前适用的“五级分类法”, 受益和损失不再反映在报告期末, 而是立即确认, 使盈余管理的空间进一步缩小。这是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环境需要的, 这几项准则的颁布将对我国金融企业, 尤其是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 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 适当地、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土地作为稀缺性资源, 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增加, 如仍用历史成本来进行后续计量就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 同时伴随着房地产企业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活跃, 都成为在该行业引入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而在具体准则的制定中, 也对用公允价值来后续计量的房地产作了明确规定, “ (1) 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 (2) 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这样的规定充分体现国家的在引入公允价值时的考虑;在《债务重组》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 其实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为真正陷入困境的企业快速走出困境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的规范化加上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判断、识别的能力不断加强, 使证券市场有效性逐步提高, 仅仅靠这种非经常性损益为改变企业的命运将越来越难;《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体准则的第3条同样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于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FASB在1998年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明确提出, “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 对衍生工具而言, 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从上面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的引入并不是盲目引入, 而是谨慎的引入, 且仅就某些特殊的行业或交易事项引入, 其目的是让企业展现其更加真实的价值。而作为会计准则的使用者来说, 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性, 也会促使其积极有效的去执行新的会计准则, 这与以前被动的执行的情况下相比, 可能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这也正是利益相关者共同选择的结果。

最后, 在特殊领域中既有《生物资产》规范“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又有《石油天然气开采》规范矿区权益的取得, 以及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等阶段的会计处理, 使特殊领域的会计自成体系, 也使我国的会计体系更加完整。

除了对国际准则谨慎且全面的借鉴外, 具体准则中一些个性化的准则, 也可以称其为具体准则的中国特色, 同样体现出新准则是在充分考虑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后所制定的, 而不是盲目的趋同。

摘要: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这套准则体系完整, 填补了很多制度上的空白, 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但这种趋同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体现了中国的特色。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J].会计研究, 2006, (3) .

[2]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 2004, (1) .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篇10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会计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性,事业单位会计内容包括对单位内各项经济业务、经济对象、经济事务的记录、反映与监督,以此用来保障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财政部门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化

1.要素与主体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对要素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在规定与要求中进一步明确要素,并将其划分到净资产、支出与收支内容之中。此外,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活动,这种主体内容无法将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状态进行反映,并且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在新事业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对单位内的各项财务业务作为主体进行核算,不仅覆盖面广,并且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可以得到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内容增加

在旧事业会计制度中,财政性补贴与非财政性补贴没有进行区分,针对这一情况新事业会计制度则根据需求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像增加政府预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有所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很多事业单位会采取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项目,这种方法所致使的反应计量不准确,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的资金项目,并且还融入“累计折旧”内容,这样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时候可以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

4.财务报表结构与体系发生变化

在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务报表中所设置的体系、机构无法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充分显示,这种情况会对事业单位实际财务工作造成欠缺。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会计报表与附注内容所组成,其中在会计报表中所包含的内容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补助表。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现实现了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的协调、统一,并且针对会计报表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实现财务报表的完整性。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措施

1.积极构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伴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我国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了保障,并且在新制度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基本要素等内容均有所增强,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之中,需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围绕会计核算目的。在实际工作落实中,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将会计核算的职能与作用进行发挥,同时我国事业单位还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与核算细则,利用这些细则稳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细则一旦制成,那么则需要严格落实,以此保证基础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事业单位还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不同岗位之间的权责进行明确规定,只有如此,才能对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2.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物性资产推销会计核算工作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是最为主要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使用年限比较长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重视与关注。根据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解读可以得知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得到明确规定,并且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能够保证实用价值与消耗、磨损价值真实在反映在会计核算之中。另外,在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会产生实际消耗,因此,为进一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的全面性,则需要严格依据新会计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以此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3.将会计核算基础设定为权责发生制

在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需作为主体,权责发生制需作为基础。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收入,会计核算只能对核算资金的收支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将其内容涉及到资金周转问题之上。另外,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发生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呈现出不活跃现象,有部分事业单位为保证自身经济利益而减少国家财政拨款,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事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积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将事业单位经营资金周转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当前事业单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会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结合,在体现资产管理公平性的同时,还可以将不同时期下资产进行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进行了完善与修正,在转变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真实反映,这种情况不仅可以实现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并且也会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完善预算会计体系,对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发展,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岩.浅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资产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175+220.

浅论新《工会会计制度》的特点 篇11

和原制度比较, 新制度具有层次高、体例新、内容明确等鲜明特点, 较好体现了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制度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转换, 是当前工会财务工作, 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点。

一、突出了工会工作特色, 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作为核算重点

为配合“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落实, 此次制度修改中突出了对重点工作资金投入的反映, 设置了“维权支出”核算科目, 集中反映各级工会组建、维权的资金投入情况。对基层工会组建、困难职工帮扶、就业培训教育、法律援助服务、劳动争议调处、劳动安全保护等有了统一明确的核算口径和支出渠道。通过“维权支出”, 可以反映工会围绕大局、配合党政工作的投入情况和为职工服务的力度, 有利于政府、职工群众和社会加深对工会的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

二、顺应国家财政预算改革的形势, 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1.

新制度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 将工会经费的五项来源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将原在“代管经费”中核算的政府补助项目, 全部纳入“政府补助收入”科目核算, 为配合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改革, 补充了财政“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返还额度”等科目, 增加了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核算的相关内容。新制度明确了“政府补助收入”与“代管经费”的核算内容, 把原来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补助项目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实现财政资金收支两条线, 使工会预算内容更加合法、合规、完整、准确。同时, 新《工会会计制度》新增了核算政府补助资金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 明确了财政对工会的补助资金全部纳入工会预算收支范围, 这样既符合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使工会组织的经费收支全貌得以反映, 又有利于审查监督与控制。

2. 突出反映对工会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情况, 为工会职能履行提供评价基础

工会“十四大”以来, 根据劳动关系出现的新特点, 全国总工会提出了“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总体思路, 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社会职能进一步突显。为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要求, 新制度增设了“维权支出”科目, 全面反映工会维护职工权益、帮扶困难职工、就业培训、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处、劳动安全保护重点工作的资金投入情况。“业务支出”科目集中反映工会自身建设、组织发展、业务交流、干部培训等内容。“资本支出”科目归集核算应由同级政府或行政解决的房屋购建和修缮、各类设备及大型工具的购置等经济活动。而工会组织的人员和办公等经常性费用归入“行政支出”科目核算。新制度的上述变化, 使各项支出反映全面、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有利于各级工会财务部门准确把握工会经费的使用方向, 保障工会重点工作的资金需要, 有利于工会组织的决策者分析、调整并优化支出结构, 有利于社会各界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工会各项工作、监督工会经费的使用。

3. 增强会计报表体系的科学性

会计报表是反映资金状况、收支业务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 是使用者和决策者关注的内容。新制度改革了会计报表的种类及报表指标体系, 新的会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两张主表, 以及“往来款项明细表”和“经费收缴情况表”两张附表。突出的变化是资产负债表不再反映收支类会计要素, 而增加收入支出表来反映一定时期的工会经费收支过程, 将收支结余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科目;两张附表反映工会财务工作的现实需要, 充实了主表难以反映或无法反映的核算内容。新会计制度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必将促进工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全面提高。

三、规范和统一了相关业务的核算标准

新制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规范和统一了相关业务的核算标准, 尤其是在财政划拨款等方面, 制度体现了“专款专用、全面预算、严格使用”的原则。

国家划拨款项是工会资金的重要来源, 《工会法》规定政府对工会的补助是工会组织五项经费来源之一。多年来, 国家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工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使工会组织能够较好地配合政府, 服务大局, 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切实履行好教育、引导、维护、服务的职责。

在会计核算方面, 原制度对政府给予工会的补助是否列入工会收入科目, 没有严格的限定, 工会组织收到财政资金, 可以列入“政府或行政补助收入”, 也可以列入“代管经费”, 县以上工会收到财政拨给的工会离退休费、疗养事业补助费、劳模会议费;基层工会收到行政拨给工会的劳动竞赛费等, 列入“代管经费”, 即“工会代管的不属于本单位收入的大宗经费”都进了代管。这样规定, 从核算角度, 虽然便于资金的专项使用, 收到多少钱, 花多少钱, 一目了然, 但没有纳入到工会总收入的范围, 预决算中不能全面反映工会经费收支情况。新制度设置了两个一级科目, 即“政府补助收入”和“行政补助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核算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工会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工会的补助款项、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和生活补贴, 帮扶资金, 送温暖经费, 疗养事业补助, 劳模补助, 基建、维修及大型活动补助等, 这个科目主要是县以上工会使用。“行政补助收入”核算工会取得的所在单位行政方面按照《工会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会的补助款项。包括工会收到行政拨付的劳动竞赛经费、工会开展活动的补助费用等。这样一来, 不仅工会收入的内容完整、清晰, 也有利于国家财政、审计部门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工会会计制度[S].2009.

[2]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十五大文件汇编[G].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应聘者能力下一篇:培养自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