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

2024-09-20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共6篇)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 篇1

摘要:会计新准则的实施, 对保险企业会计核算及保险审计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介绍了会计准则的调整对保险会计核算及保险审计的影响, 并根据保监会指定的指引, 提出了促进新准则下的保险审计工作开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保险会计,新准则,审计

1保险会计新准则对审计的促进作用

保险会计新准则规范了保险合同的分类及确认标准、准备金充足性测试、保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及再保险业务独立核算的规则等等, 保险审计中许多模糊的概念被消除。

首先, 新准则的规范标的从保险公司变为保险合同。这符合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因为从事保险业务的不一定是保险公司。同时, 新准则对于保险合同的确认及分类, 与修订后的《保险法》保持一致, 从而避免了会计制度与法规的冲突。其次, 新准则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了明确规定。资产组概念的导入, 解决了企业单个资产估值的难题。充实了资产减值判断的多元思维, 使资产减值会计更科学、更完整。并通过准备金充足性测试的方式, 保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风险可控的状态, 同时为保险审计提供了重要的考核指标。最后, 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对许多会计处理规则进行了优化, 使之保持与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例如新准则规定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独立核算符合可比性的原则;保险业务的确认时点要求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此外, 新准则还扩展了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列报范围, 从而保证了业务活动的记录的完整性, 使得会计信息透明性大大增强, 从而提升了保险审计的便利性及可信度。

2保险新准则缺陷对审计影响

尽管保险会计新准则对保险审计工作的改进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新准则仍然存在许多缺陷, 使得保险审计在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更大程度的完善:

第一, 混合保险合同缺乏明确规定, 会计处理方式多样带来审计困难。首先, 新准则对“重大风险保险”进行定义, 导致混合保险合同难以分拆, 保费虚高现象普遍。其次, 新准则引进了“保险风险”的概念, 但对其定义十分模糊。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下,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因此数据缺乏可比性, 审计结果不具有监控的价值。此外, 由于定义不清及统计口径不一致, 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口也受到影响。本文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重大风险保险”和“保险风险”进行明确定义, 以实现混合保险合同的分拆。

第二, 有限风险再保险定义不清晰, 导致再保险滥用, 加大审计风险。有限风险再保险是指将原保险的风险进行细分, 分拆成如时间风险、承保风险及投资风险, 然后将部分风险进行保险, 实现风险的转移。而传统的再保险的概念是将原保险整体进行转移。两者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面临的风险也具有很大差异。有限风险再保险能够对风险保单的转移进行管控, 从而避免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被转移, 导致投保人无法获得赔付。

有限风险的再保险的操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滥用将会带来严重的保险事故, 因此有必要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 以实现保险审计的可控。

第三, 保单取得成本会计处理的方式设计不够合理, 致使审计出现偏差。对于保单获取成本的核算范围及计量方法, 主要存在两种:一是资产负债发, 及将取得成本基础当期收益;二是递延匹配法, 是将成本作为递延资产, 在后续会计期中进行收益匹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引起各会计期损益的变化。保险会计新准则规定将保单的取得成本费用化, 这与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的讨论结论类似。保单取得成本不符合资产确认的定义, 因此成本化似乎比较合理。但保险取得成本具有资本性支出的特征, 将其计入收益性支出, 低估了当期的收益, 从而有悖于经济学原理。这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将会带来一定的疑惑, 不利于准确反映资产价值、财务和经营状况, 最终影响保险审计的科学性。

此外, 保险会计新准则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足, 例如对于资产负债的计量方式容易造成会计确认的混乱;新准则虽然扩展了信息披露的范围,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许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却没有明确要求, 而财务报销外的许多经营管理活动对审计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新会计准则下, 保险利润来源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新的利润来源构成包括剩余边际摊销、假设变动和经验偏差。新准则下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剩余边际摊销, 利润逐期释放。利润分布相比旧准则更加平稳。而且基于不同的剩余边际摊销基础会, 利润分布的差异较大。基于新准则下经验偏差修正, 保险公司有更大的操纵空间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另外受贴现率波动的影响, 保险公司利润波动性的管理难度加大。同时, 非经济假设 (死亡率、退保率、费用率等) 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来减少对于利润的负面影响;经济假设 (折现率) 的变动对于利润的影响最大, 而折现率受外部宏观经济和投资环境的影响, 利润波动性的管理难度加大。在审计保险公司财务报告时, 应密切关注保险公司有关假设变动的相关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任娟.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影响[J].经济管理者, 2013, (20) .

[2]李静平.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会计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乡村企业会计, 2013, (5) .

[3]张连增.新会计准则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J].保险研究, 2013, (3) .

[4]杜辉.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利源分析模型及应用[J].保险研究, 2013, (3) .

保险会计新准则有关问题的研究 篇2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突破

1. 将保险风险概念引入

保险会计新准则将保险风险这一概念引入, 并把其作为判断与确定原保险合同的依据, 是否承担被保险人的保险风险, 是保险合同区别于其他合同的主要特征。对于一个既有保险风险又有其他风险的合同, 保险会计新准则提出了一个分拆的要求, 即对于保险人与投保人共同签订的合同, 使保险人不但要承担保险风险又要承担其他风险的。如果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单独的区分开, 并且可以单独计量的, 准则规定可以将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分拆, 将保险风险部分确定为原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不确定为原保险合同。如果不能够区分, 或者不能够单独计量的, 那么就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原保险合同。保险风险概念的引入, 使保险理赔范围的依据更加明确, 操作性更强。

2. 使保险业务分类核算的方式得以明确

保险会计新准则规定将保险合同分为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是原保险合同的适用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是再保险合同的适用规定。同时, 按照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延长期内是否应当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标准又将原保险合同, 划分为寿险原保险合同和非寿险原保险合同。这些规定较以前的会计制度对保险业务按险种进行分类核算, 即分为财产保险公司业务、人寿保险公司业务以及再保险公司业务进行分类核算有了很大的改进。

3. 将准备金充足测试概念引入

在以前的会计制度中要求保险公司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以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九项减值准备。在保险会计新准则中, 引入了准备金充足测试概念, 这是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一种改进, 保险人应当至少在每年年末对未决赔偿准备金,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以及寿险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的测试。如果照保险精算重新计算确定的相关准备金的金额小于充足性侧试日已提取的相关准备金余额的, 不用调整相关的准备金;反之, 应当按照差额补提相关的准备金。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存在的缺陷

1. 没有明确界定“保险风险”, 也没有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界定

在保险会计新准则中“保险合同是指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之间约定的保险权利义务关系, 并应当承担被保险人保险风险的协议”。这一规定首先借鉴了国际惯例, 引入了“保险风险”并强化了“保险风险机制”, 作为判断与审核保险合同的依据;其次, 这一规定还可以作为分解混合保险合同 (混合保险指的是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 内含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与储蓄成分, 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要承担其他风险的保险合同。新型的寿险合同一般都属于混合保险合同) 的一个依据。但是保险会计新准则并没有明确表明“保险风险”的内涵, 而“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的重点, 没有明确的界定, 保险合同也就难以有一个明确的限定。保险会计新准则没有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界定, 使得混合保险合同难以分解。对于混合保险合同保险会计新准则对其的确认原则是:如果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两者能够得以区分并能够单独计量, 那么两者就应该进行分解;如果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两者无法单独进行划分或者单独计量, 那么两者就不能进行分拆, 应当把保险合同的全部保费确认为收入。

2. 保险会计新准则没有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界定

保险会计新准则对于在保险业务承担独立核算机制给予了明确规定, 但是对于“再保险风险”机制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就有可能造成会计再保险的滥用。保险风险一般分为三种, 即承担风险、时间风险已经投资风险, 我们所说的财务再保险是指经保险人和再保险人约定将保险风险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转移再保险。保险人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只将有限的再保险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 因此我们又可以把财务再保险称为是有限风险再保险。这种有限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险的费用, 并可以使再保险人承担较小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其减轻了像巨灾这种低频率高损失事件对公司的影响。财务再保险在现代的再保险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为直接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带来诱人的经济利益。由于财务再保险较一般再保险有许多的优点, 因此受到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 许多滥用的情形也伴随而来,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风险的转移不充足或是风险根本没有转移, 转变成其他的金融工具, 其本身不再是再保险合同, 虚增了工作的账面利润。

3. 保险会计新准则存在的其他缺陷

保险会计新准则在关于非寿险保费的计量方式上, 会形成许多的应收保费, 但是应收保费会给公司产生大量的坏账, 一般较难结清, 公司的大量应收保费是公司的一种“保费泡沫”, 危害公司资产的质量;另外我国保险业的信息披露一般都集中在企业的三张财务报表主表, 内容过于的简单, 很少披露公司的非财务信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 我国保险会计新准则对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较低, 对于不确定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没有涉及, 但是在很多时候, 非财务信息对于经济决策较财务信息更重要;保险会计准则较其他会计准则更加复杂, 不仅有大量的保险业务方面的技术术语, 同时新的保险工具出现给传统的保险会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但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跟上准则的更新。

三、完善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对策及措施

1. 对“保险风险”和“重大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界定

世界保险筹委会认为保险合同持有人转移至合同发出人的除了财务风险以外的风险是保险风险。同时, 世界保险筹委会还将保险合同面临的所有保险风险分成三类:发生风险、程度风险和发展风险。发生风险就是指保险事故的实际发生数量与公司对预期发生数量之间存在偏差的可能性;程度风险就是指保险事故耗费的实际成本与企业对保险预算成本之间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发展风险就是指在保险合同到期的最后时期, 保险人的义务金额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我们将指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利率指数与信用指数, 或者由类似变量的转变额引起的不确定因素称之为价格风险。假如某一合同只引起了价格风险, 并没有引起保险风险, 那么该合同就不属于保险合同, 而应当属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明确保险风险的管理制度方面, 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 可以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 对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界定的同时, 还要提高对“重大保险风险”的界定, 并对“重大保险风险”给予适当的量化, 努力提高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 对再保险风险产品进行严格监管

目前涉及有限风险再保险的重大事故在我国还未发生, 但是有限风险再保险被滥用的现象危害性极大, 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保险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保险会计新准则应当明确表明有限风险再保险业务相关的会计处理原则, 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界定, 同时还应当对“重大再保险风险”进行具体、系统的量化, 对于转移风险较小的有限风险再保险, 可以在相关的会计制度中明确标明, 将其按照利率或者金融工具进行处理, 或者将保险风险与利率、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进行拆分, 分别按照保险合同和存款或者金融工具进行处理, 使保险公司滥用有限风险再保险现象得到根治。

3.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险会计新准则得以有效实施的内在条件。目前我国从宪法角度对保险会计新准则进行的规范并不是很多, 主要是《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 这一规章制度并不能合理有效地反映出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特殊性, 另外这一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与弹性, 在外界环境发生转变时如何对该制度进行修改并没有予以考虑。因此,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4. 完善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其他建议

对于像保险公司的背景信息、关于保险业务发展的前瞻性的信息以及公司的创新能力信息、公司的销售渠道等非财务信息应当适当对其进行真实、及时的披露, 因为在很多时候, 非财务信息对于经济决策较财务信息更重要。另外, 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保险会计人才, 包括关于保险会计理论研究的人才和保险会计实务方面的人才, 使我国的保险会计准则的理论与实务都得到发展。

总之, 目前我国正在处于会计准则的构建时期, 保险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需要一个合理、系统与高校的会计准则。保险会计新准则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玉焕.我国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缺陷及改进建议[J].金融会计, 2007 (7)

[2]李白茹.浅谈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7)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 篇3

(1) 再保险合同的定义:

再保险合同, 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

(2) 分出业务的核算:

分出业务应独立核算。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销, 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

(3) 分保准备金的核算:

分保准备金应分开核算。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原保险合同的, 再保险分出人应当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认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资产, 并冲减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提取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 确认为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

(4) 摊回分保费用和摊回分保赔款的处理: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确认原保险合同收入的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分保费用和赔付成本, 计入当期损益。

(5) 分保费收入的确认条件:

分保费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①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②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③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2 新准则下的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2.1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1) 新准则要求分保分出人应当于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的当期, 确认分出保费和摊回分保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于提取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当期, 确认应收分保准备金和摊回相关准备金。这样规定改变了目前实务中分保分出人根据分保业务账单确认分出业务相关收支的做法, 这对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要求更高, 对一些保险公司而言, 需要通过加强基础工作、改进技术手段等予以实现。 (2) 新准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资产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负债相互抵销, 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有关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这一原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单独设置账户核算再保险合同产生的资产、负债及相关收支, 如设置“赔付成本”账户核算原保险合同实际赔付金额, 设置“摊回赔付成本” (收入类) 账户核算再保险合同中应由再保险接受人负担的赔款金额, 两账户相抵即为再保险分出人自留业务的实际成本, 这种账户对比法有利于保持原保险合同及再保险合同各自业务的完整性。 (3) 保险会计制度中, 对于再保险分出人来说, 再保险业务的核算主要是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分保赔款、存入分保准备金, 分保准备金利息, 分保业务往来等内容, 新准则关于分出业务的核算除了上述规定内容外, 还增加了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应收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及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寿险责任准备金、摊回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等核算内容。这些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及摊回准备金核算与原保险合同紧密相关。准则规定, 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原保险合同的, 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收人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认相关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资产, 并冲减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时, 相应调整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再保险分出人应当在提取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当期, 按照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 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 确认为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资产;并在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或实际发生理赔费用而冲减原保险合同相应准备金余额的当期, 冲减相应的应收分保准备金余额。

2.2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明确分保费收人及相关费用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并于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进行调整。准则规定分保费收入确认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 (2) 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 (3) 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人能够可靠地计量。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 按照账单标明的金额对相关分保费收入、分保费用进行调整, 调整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美国、欧洲等国家会计实务中一般采用精算等专门方法预估确认分保费收入及相关费用、考虑到预估需要专门技术方法及可靠经验数据作为支撑,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条件, 准则采取了与国际惯例逐步趋同的方法, 新准则虽未明确规定分入业务分保费收入确认应将预估方法作为基准方法, 将根据分保业务账单处理作为备选方法, 但其实已隐含了这一内容, 即对于已具备预估条件的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与再保险分出人确认分出保费相同的期间, 采用专门方法对相关分保费收人的金额进行预估, 确认应收分保款和分保费收入, 因为这时已具备“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条件。再保险接受人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对分保费收入及相关分保费用无法预估, 或预估金额可能与实际金额产生重大差异, 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 也可根据分保业务账单标明的金额确认分保费收人及相关分保费用。

新准则要求按会计年度结算损益, 分入业务的各项收支均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为当期收入和费用, 并确认为当期损益, 因此不计提长期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的核算要依据原保险合同种类计提相应的分保责任准备金。准则规定再保险接受人要提取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以及进行相关分保准备金充足性测试, 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处理。如果原保险合同为非寿险保险合同, 再保险接受人应根据本期分保费收入提取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作为分保费收入的调整, 并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 调整确认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负债, 作为分保费收入的调整;并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的当期, 根据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相关的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 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原保险合同为寿险保险合同, 再保险接受人应当在确认寿险分保费收人的当期, 根据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相关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人当期损益;并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

摘要: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引起的赔付支出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对于保险与再保险业务核算的处理, 部分从业人员了解不甚详细。根据自己对新准则的理解, 对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再保险,新会计准则,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梁子君.浅谈财务再保险会计处理方式[J].经济论坛, 2006, (9) .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 篇4

保险公司是指经营保险业的经济组织, 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 并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公司, 包括直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采用公司组织形式的保险人, 主要经营保险业务。保险关系中的保险人, 享有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费基金的权利。同时, 当保险事故发生时, 保险人有义务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

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是指保险公司运用的专业会计。它是通过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保险公司来反映和监督公司各种经济业务活动的。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与其他会计一样, 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其意义具体地体现为:反映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保险公司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和资料;监督保险公司业务活动, 对保险业务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预测保险公司业务发展前景, 参与保险公司经营决策。

二、保险公司财务会计的特点

1. 按业务性质确定核算体制。

保险会计核算按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再保险公司业务分别建立核算体制。综合性的保险公司, 必须将财产保险业务与人身保险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 即分别建账、分别核算损益。非再保险公司兼营的再保险业务, 可分别按分入业务和分出业务进行核算, 也可将分出业务并入直接业务核算。财产保险公司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包括:普通人寿保险、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再保险公司业务包括:分入保险业务和分出保险业务 (或叫转分保业务) 。保险业务除实行按会计年度结算损益外, 对部分特殊业务, 如长期工程险、再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实行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 亦即实行多年期结算损益, 需要根据业务性质确定核算年限, 如3年、5年和7年等。非结算损益年度的收支差额, 全额作为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 不确认利润, 并于次年转回滚存到结算损益年度终了时结算损益。

2. 采用不同的货币计价。

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大部分、人身保险业务中的全部, 均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长期工程险业务、再保险业务、信用险业务等涉外保险业务, 则是以原币入账, 即采用外币分账制 (也可采用外币统账制) 。年终将外币业务损益以决算日的外汇牌价折算为人民币, 并与人民币账户汇总合并编制报表。

3. 保险公司利润构成的特殊性。

保险公司的利润与一般公司的利润计算有所不同。一般公司的利润等于营业收入减营业支出减营业税金及附加;而保险公司的利润则等于营业收入减营业支出减营业税金及附加再减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额。可见, 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额的大小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当年利润额。

4. 保险公司年度决算的重点是估算负债。

保险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 年度决算时的账务处理的重点不同。一般公司 (如工商企业) 主要是对资产进行盘点, 确定它们的实存数, 并根据实存数确定其价值;而负债则是确定的数额, 无需再重点审定。保险公司则不同于一般公司, 年度决算的重点在于估算负债即估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偿准备金等。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在会计核算期末按规定从本期保费收入中提取的未了责任准备金。一般采取提存本期、转回上年同期的办法, 提存期为12个月, 提取及转回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未决赔款准备金是年终决算时根据已报来未赔偿款和已发生未报来的未决赔案提取的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一般采取按已报来未赔款的赔案及已发生未报来的赔案的一定比例提取, 提取及转回的未决赔款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对寿险公司来讲, 重点是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再保险公司和经营有长期工程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还必须提取长期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也有大量的资产, 但其主要以货币或金融资产形态存在, 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决算时, 这些资产基本上数额都已明确, 无须作为决算重点。

三、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与新会计准则的比较

1. 首次发布了保险业专门的会计准则, 规范了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行为。

在38个新会计准则中, 有两个准则是专门规范保险企业会计行为的, 这是由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由于保险公司是先收取保费, 后承担保险责任的公司, 负债经营是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这使保险公司在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客观要求以专门的准则进行规范。

两个新保险专门会计准则对原保险合同行为和再保险合同行为进行了规范。对保险合同则针对寿险和非寿险业务的特点, 分别从收入、支出的确认时点、计量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再保险合同则引入了预估的概念, 并根据产、寿业务特点分。新会计准则具有国际趋同的特点,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上与原会计准则区别较大;新会计准则的实行, 将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偿付能力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也对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及相关流程的改造提出了要求;由于新会计准则是首次实施,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保险监管机关、税务机关、统计部门解决, 以保证新旧准则衔接不出现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准则的积极作用。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规范保险公司的会计行为, 保证了保险公司损益的准确反映, 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相关方了解保险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

2. 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和计量原则, 更能反映投资的意图和投资的结果。

原会计准则没有专门针对投资的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通过《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个准则对投资进行规范, 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 将投资分为: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同时在投资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价, 对投资的浮盈纳入会计报表进行披露, 使投资核算更加科学, 更能反映投资的实际经营结果, 使报表使用者更能理解经营者的意图。

3. 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将公允价值变动反映在当期损益中。

新会计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部分金融工具计价、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等价格变动较为频繁的项目, 引入公允价值计价的概念, 但均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并将投资浮盈反映在利润表中, 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成果, 进而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4. 规范了资产减值的提取。

新会计准则对减值准备的提取实行区分。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消耗性资产的减值准备, 一经提取, 不得转回;对存货、金融工具等资产的减值准备提取后, 可以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转回。

5. 强化了资产负债表的地位, 实现了从重当前利润向重长远利润的突破。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 确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 以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多年来, 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 利润表成为各方面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 但也容易为一些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留下利润操作空间;而新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下, 才能表明企业价值的增加、股东财富的增长, 这有利于企业关注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6. 明确了债权债务, 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相关财务风险。

披露方式的变化是本次会计准则变化较大的部分。具体到保险公司, 变化是巨大的。 (1) 利润表的披露方面。一是原准则要求保险公司披露的是保费规模, 新准则改为已赚保费, 已赚保费反映的是保险公司与其保险责任相关的、责任期已过的保费, 与其他行业的收入是同一概念的指标;二是原准则将投资收益单独反映, 只将主营业务收入反映在收入中;新准则将投资收益作为收入的一部分反映在收入中, 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公司的业务收入, 从数据上放宽了公司的业务来源。 (2) 公司财务状况的披露方面。改变了过去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的债权债务以净额反映的做法, 理顺了企业的债权债务。具体为将应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未决赔款准备金在资产方反映, 将责任准备金按再保前的金额在负债中反映, 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 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报表, 全面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 篇5

1 新旧会计准则几处重要变化

新的会计准则, 涉及大量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 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 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 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 垒实经营业绩, 提高盈利质量。具体体现在: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减值准备做出了新规定。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相关资产处置时进行会计处理, 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手法将被有效地遏制。

“公允价值”的引入, 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损益, 这增加企业盈利的波动性, 也需要财会人员运用其职业判断妥善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 公允价值的估计更为复杂。这就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掌握公允价值合理估值的技术。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 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这一规则的变化, 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 阻断了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 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核算基础发生了变革。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投资差额借方余额确认为商誉, 不进行摊销, 但至少须在每个会计年度进行减值测试。

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强调了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 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有力地维护社会各方及广大公众的利益。

这些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 就要求规范新形势下的财务内控管理, 出台与之相适应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所以如何修改以往财务内控管理, 控制披露重点, 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

2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内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有35项准则都与保险业的会计核算相关, 其中, 直接关联的是《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合并财务报表》和《金融工具列报》等, 这些重大转变都需要用大量时间完成培训及部门问的协作,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内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组织结构上, 需要保险公司高层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宣导推动工作, 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把财会工作的定位由传统的核算为主转变为更侧重公司风险管控,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 精算、核保、业务运行、财务要协同, 做好各部门的业务应对工作。

保险公司应根据新会计准则及实务指南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业务标准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 强化财务内控。

按照新会计准则, 更注重保险业的稳健经营, 对保费收入增长规模有重大影响, 需要重新考虑公司保单的业务发展策略, 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从目前的以销售管理为中心向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转变, 并加强对关键环节的财务监管。

引入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规定了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 要求在会计期末对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 并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据此, 提转差不再可能被用来调节利润,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大幅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把握工作局面, 必须从传统的仅关注核算向更多的关注风险管理转变。

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财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账户、报表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了财务信息系统及其有关功能的调整, 新准则与业务关联度更加紧密, 这要求对多数公司的现有业务流程做一定的调整, 企业需要通过自行开发完善或通过软件供应商的功能升级来实现功能的转换, 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变动背后的经营风险, 建立一套及时的风险预警系统。

需要改变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企业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激励作用, 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 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

需要改变投资的管理方式。新准则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 相应的计量方法也采用公有价值或摊余成本, 要求不同的投资品种及投资项目的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和核算, 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难度, 对公司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建立投资管理的内控制度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关于披露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关于披露的要求更为严格具体, 这些也对提供披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系统。

新会计准则的推出为保险公司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科学决策和稳健经营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强化对目前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的监管, 为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新会计准则的保险财务内控实施模式

新会计准则变化大、难度高, 对保险公司财务内控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会计和财务报告方面, 风险管理、经营策略、内部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等诸多方面都会对财务内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 统一部署。

3.1 保险公司按新会计准则财务内控制度实施步骤。

为保证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内控制度顺利实施, 保险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组织相关人员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学习和培训, 对公司实行新会计准则以后的财务状况以及在同业中的地位等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新会计准则及实务指南, 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财务管理内部规章制度及操作细则。

尝试以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口径制定全年的预算。

3.2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内控制度切换和实施工作的组织保障。

积极取得公司高层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需要高层的高度重视。

成立新会计准则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明确各自职责并进行详细分工, 并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制定实施细则等。

3.3 新会计准则财务内控模式实施的重点环节与切换工作安排。

新会计准则财务内控模式实施的重点环节。保险公司应依据新准则的要求对照现行操作流程进行缺口分析, 确定会计准则切换的重点环节。

新会计准则财务内控模式实施工作重点。

对公司影响重大及切换变化很大的工作, 列入第一批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范围, 制定完成各项实施细则;与公司原财务内控制度相关且有制度基础, 需作修改调整的, 纳入第二批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范围。

对于电子化程度较高, 系统较为完善的保险公司, 需要进行各类系统的改造, 完成财务系统、业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的更新改造等。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逐渐深入, 保险业在财务内控方面将实现平稳转轨, 亦会随着实施时间的推移, 使保险业的财务内控更加趋于成熟。

摘要: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保险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的各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准则的新旧变化的基础上, 剖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保险业财务内控的诸方面影响, 进一步探究当前保险业财务内控应实施模式。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1]孔明明, 张杰龙;新会计准则让保险业更透明[J];新财经;2006年12期;18-19.

[2]昆仑证券王冀;新会计准则强化上市公司财务控制[N];中国建材报;2005年.

[3]谈隹隆;中国会计制度正式接轨国际标准[J];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01期;25-26.

[4]新会计准则专题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行为的影响[J];首席财务官;2007年01期;8+65.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会计准则缺陷 篇6

一、国际会计准则因公允价值计量所导致的估值偏好上的效应而存在的缺陷

从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分析, 它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和两个标准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导致估值偏好主观上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实际上, 这种估值偏好也正是金融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助推效应”。市场条件越好, 证券及资产价值越容易被高估, 相反, 市场条件越恶劣, 证券和资产价值越容易被低估。

国际会计准则因公允价值计量所导致的估值偏好上的效应而存在着以下几种缺陷:

1. 国际金融的动荡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严重丧失了会计的一贯性。

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会出现市场有效和市场失灵两种情况, 但是当市值高涨时, 因为交易价格偏高, 也就容易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 相反当市场低迷时又会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同时也表现出在市场交易不活跃、证券或资产需要利用估值模型定价时, 真正合理的价值内涵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2. 严重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活跃时, 以所谓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利润丰厚, 管理者往往盲目乐观、大胆冒进, 股东投机欲望也很强烈, 结果导致各种金融风险不断增大。一旦市场看空, 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 依据国际会计准则, 金融机构就要按照资产属性计提减值准备或减少所有者权益, 进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此时为了规避不利影响, 金融机构又会大量抛售资产, 如此恶性循环, 导致银行业风险剧增。

3. 加剧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无论以公允价值计量, 还是以估值模型定价, 甚至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 首先应当考虑本国及企业的基本会计环境, 如本国的市场开放程度、资本流动规模、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等。一味追随国际会计准则, 会助长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则全球金融动荡给该国造成的损失也就会越大。

二、谨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灵活驾御国际会计准则、防范全球金融风险, 要把分析金融监管环境摆在第一位。

1. 控制金融企业在微观领域的风险。

与工商企业相比, 金融企业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 货币商品不仅传递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而且流动性也远远大于其他商品。如果不能有效监督和控制货币商品的传递速度和流动性, 则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会呈几何级数无限扩大。此外, 银行业存在着高负债经营和资产负债收益的不对称性, 因而容易导致极大的操作风险。不同于工商企业, 金融企业的存贷款业务大多是远期合约, 这些合约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并非是精算师所能评估的。银行负债成本相对稳定, 而银行资产收益较难确定:贷款成功可以获得银行利息;贷款失败, 则不仅损失利息, 就连本金也会蒙受严重损失, 甚至导致银行破产。此外, 在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较低时, 如果遇到金融衍生工具一类的高风险交易, 则银行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风险将会击垮整个资本金体系。

2. 建立良好的资产评估体系、贷款市场定价机制和以市场价值核算的及时反馈风险的财务体系。

传统历史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名义货币性度量标准, 都是依据短期合约的货币尺度进行确认和计量的, 但面对远期合约中的金融交易和衍生金融工具, 如何选择准确的市场定价标准和定价基础则成为预防金融风险的关键。无论是银行业的资产以及负债, 还是银行业当期损益以及表外业务, 历史成本或名义货币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都不能满足预防风险的需要。金融工具的许多风险都属于非系统性风险, 受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的影响。金融工具的增长速度极大地超过了国际经济的增长速度, 拉大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之间的差距。现存历史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及时地反映资产真实价值, 在金融市场价格迅速波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 合理分配银行存贷款业务。

由于金融企业借款期限短而贷款期限长, 因此银行负债的流动性远远大于资产的流动性, 使得银行内在地产生了操作风险。即使某些银行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很强, 但遇到存款人挤兑取款的情况, 也迫不得已出售一些高质量的资产来偿债。目前银行实施了部分准备金制度, 但这种准备金的比例过高又会损失利息收入, 银行要在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两者之间作出权衡。此外, 银行还有派生存款的功能, 以初始化的现金存款为基础创造出数倍的货币供给, 也导致产生了极大的风险。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由于杠杆效应, 总是存在着较长的连锁反应, 如果这种反应不能及时地被发现, 由违约导致的连锁反应将最终以金融危机方式而告终。

4. 维持金融稳定。

经济衰落对银行业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银行业借短贷长的结构和分业经营, 使银行业必然遭受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调整因素的严重影响,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形势中, 总是存在着潜在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金融业已经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 如建立了存贷款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和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等, 尽管这些市场范围较广, 但交易对象都是货币资金。因此, 一旦市场失灵或发生经济危机, 个别货币市场产生的危机会直接通过金融信用链条影响或传递到所有的金融市场, 直至导致银行破产。

此外, 受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金融业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有的是银行资产业务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社会公众的逆向选择, 有的是银行负债或贷款业务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的呆坏账。

综上所述, 正是由于银行业内在品质不高、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缺乏公允价值标准等客观矛盾的存在, 从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和行业道德意识降低。因此, 在加强金融企业内部监管的同时, 还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进行金融治理和监管。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2].谢平, 蔡浩仪.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3].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林平.银行危机监管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5].李德.经济全球化中的银行监管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6].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7].陈思, 纪乃方.金融监管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1

[8].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模糊关联下一篇:高中数学导学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