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会计(共8篇)
保险会计 篇1
人身保险会计与财务(上)·会计版考试大纲
1.科目代码: A7a 2.考试科目:人身保险会计与财务(上)·会计版
3.考试时间:90分钟
4.题型题量:单项选择题,100题 5.考试资料:
《人身保险会计与财务(上)·会计版》(分值:90分),责任人:卓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版 ;
新会计准则补充资料:《新会计准则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内容见后)(分值:10分)
考试内容:
第一章 会计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会计的基本概念
1.会计产生的环境 2.会计的概念 3.会计的职能 4.会计的目标 5.会计工作组织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2.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四)会计要素
1.静态要素 2.动态要素
(五)复式记账法
1.会计科目和账户 2.复式记账法原理 3.借贷记账法
(六)会计循环
1.填制和审核凭证
2.分析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3.设置和登记账簿 4.试算平衡 5.账项调整 6.结账
7.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寿险公司会计概述
(一)寿险公司业务及其经营特点
1.寿险公司业务及其分类 2.寿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特点
(二)寿险会计的对象及会计信息使用者
1.寿险会计的对象
2.寿险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3.寿险公司会计的基本目标
(三)寿险公司会计的特点
1.寿险公司保险业务核算分类 2.寿险公司会计要素的特点 3.寿险会计科目设置的特点 4.寿险会计原则特点 5.保险会计分析特点 6.寿险会计监管的特点 7.寿险会计与精算关系密切
(四)公认会计准则(GAAP)与监管会计准则(SAP)
1.公认会计准则 2.监管会计准则
3.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与监管会计准则(SAP)的主要差异
第三章
寿险公司短期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短期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及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处理
1.短期业务保费收入的核算 2.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
(二)赔款支出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会计处理
1.保险公司理赔成本 2.赔款或给付成本的确认 3.赔款支出的会计处理 4.未决赔款准备金的核算
第四章 寿险公司长期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长期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和给付保险金的会计处理 1.长期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核算 2.人寿保险业务保险金给付的核算
(二)长期保险业务责任准备金的会计处理
1.长期保险业务提取责任准备金的原因 2.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核算
3.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核算
(三)长期保险业务其他事项的会计处理
1.退保业务的会计核算 2.保单转移的会计处理 3.保单复效的会计处理 4.保户利差支出的会计处理 5.保户质押贷款的会计处理 6.不实告知的业务处理
(四)短期保险业务与长期保险业务会计处理的比较
1.保险业务责任准备金的核算不同 2.支付保险金核算不同
3.取得成本与保费收入的匹配不同
4.有关“营业税金及附加”、“法定再保险”与“保险保障基金”的规定不同
5.退保业务核算不同
6.寿险业务年终决算时要计算并分析三差损益
第五章
寿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再保险业务概述 1.再保险业务的性质
2.寿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的性质及功能
3.寿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的种类 4.寿险公司再保险业务的特点
5.寿险公司再保险业务会计处理的特点
(二)分保账单
1.分保帐单的概念和种类 2.分保账单的编制
(三)寿险公司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分出业务的业务程序 2.寿险公司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四)寿险公司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分入业务的程序 2.寿险公司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3.寿险公司分入业务准备金的会计处理
第六章
寿险公司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投资业务概述
1.寿险公司投资的概念 2.寿险公司投资的意义
3.寿险公司投资业务的资金来源 4.寿险资金投资业务的内容 5.寿险公司的投资的分类
(二)寿险公司短期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1.科目的设置
2.寿险公司短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3.寿险公司短期基金投资的会计处理
4.短期投资期末价值的会计处理
(三)寿险公司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1.长期债券投资的概念、分类及认购方式
2.长期债券投资会计处理的主要内容 3.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四)寿险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1.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及确认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 3.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 4.长期股投资会计处理的成本法 5.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权益法
6.权益法与成本法转换
7.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
(五)寿险公司长期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1.长期投资减值的确认 2.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
(六)寿险公司其他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资金拆借业务的会计处理 2.证券回购业务的会计处理
3.保户质押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
第七章 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概述
1.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的概念
2.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区别
3.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的分类
(二)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会计处理原则
1.独立建帐和核算
2.计算和公告独立帐户资产单位净值 3.按公允价值进行独立帐户资产计价
(三)独立帐户资产、负债的会计处理
1.科目设置
2.独立帐户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3.独立帐户基金投资的会计处理 4.买入返售证券的会计处理 5.独立帐户负债的会计处理
(四)独立帐户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处理
1.科目设置
2.独立帐户收入的会计处理 3.独立账户费用的会计处理 4.期末结转的会计处理
(五)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销售与给付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新型保险业务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
2.人身保险新型保险业务给付的核算
第八章
寿险公司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资产概述
1.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二)寿险公司货币资金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货币资金的组成和管理 2.寿险公司货币资金的会计处理
(三)寿险公司结算性债权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结算性债权的概念 2.坏账及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 2.存出保证金的会计处理 3.存出资本保证金的会计处理 4.其他应收款的会计处理
(四)寿险公司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1.固定资产的确认、分类 2.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 3.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4.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5.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五)寿险公司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1.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种类 2.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六)寿险公司其他资产的会计处理
1.其他长期资产的概念
2.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3.抵债物资的会计处理
第九章
寿险公司负债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负债概述
1.负债的概念及特征 2.寿险公司负债的分类
(二)寿险公司流动负债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流动负债的内容 2.短期借款的会计处理
3.应付手续费和应付佣金的会计处理 4.存入保证金的会计处理
5.应付工资及应付福利费的会计处理 6.应付利润的会计处理 7.应交税金的核算
8.其他应付款的会计处理 9.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
10.保户储金的会计处理
(三)寿险公司其他长期负债的会计处理
1.其他长期负债的特点 2.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
3.长期应付款的会计处理
第十章
寿险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所有者权益概述
1.寿险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内容
(二)寿险公司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
1.科目设置
2.实收资本的会计处理
(三)寿险公司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
1.资本公积的内容 2.科目设置
3.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
(四)寿险公司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
1.留存收益概述
2.盈余公积的会计处理 3.总准备金的会计处理 4.未分配利润的会计处理
第十一章 寿险公司收入、费用及利润的会计处理
(一)寿险公司收入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收入概述
2.寿险公司其他业务收入的会计处理
(二)寿险公司成本费用的会计处理
1.寿险公司成本费用概述 2.寿险公司费用的会计处理
(三)寿险公司利润及利润分配的会计处 3 理
1.寿险公司利润的组成 2.寿险公司利润来源的分析
3.寿险公司营业外收支的会计处理 4.寿险公司利润的会计处理
5.寿险公司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 6.寿险公司利润的分配及其会计处理
第十二章 寿险公司财务报表
(一)寿险公司财务报表概述
1.财务报表的概念和作用 2.财务报表的分类
3.编制财务报表的要求
4.寿险公司财务报表的管理及报送制度
(二)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概述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举例
(三)寿险公司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1.寿险公司利润表 2.利润分配表
(四)寿险公司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概述 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如何正确看待现金流量表
第十三章 寿险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一)寿险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分析概述
1.寿险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步骤 2.寿险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
(二)寿险公司财务分析的方法
1.趋势分析法 2.因素分析法 3.比率分析法
(三)寿险公司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
1.偿付能力指标 2.经营成果指标 3.计划完成指标 4.其他指标
新会计准则补充资料:
《新会计准则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分值:10分)
(以下资料是新会计准则的考试范围及其知识点)
资格项目网站上新会计准则参考资料文件夹有财政部《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电子档,考生可自行下载对于新会计准则的详细内容自行参考。
第一节
新会计准则简介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
(一)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会计工作和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是“准则的准则”。基本准则是具体业务准则的制定依据,对 38 个具体业务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
(二)业务准则
业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业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
(三)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具体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等问题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
二、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区别
(一)公允价值计量基准
旧会计准则基本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准。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准,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部分金融工具、股份支付等,都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也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至于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公允价值计量基准的采用可能导致企业盈利的波动性。在实务中,准确确定公允价值是比较困难的。在没有可参考的活跃的市场价格时,财会人员需要懂得如何应用计价技术。
(二)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
在新会计准则之前,我国除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外,对于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这些重要的会计事项,没有正式的会计准则,也很少有全面、具体的指引。在实务中,对于企业合并,不同企业处理类似交易时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新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出台,对这些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提供了全面的、更具权威性的规范和指引。
(三)表外项目纳入表内核算
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股份支付等。新会计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仅仅是在表外披露;同时针对新出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新会计准则要求授予员工的股权和期权都应计入利润表,并按公允价值计量。
(四)特殊行业制定特殊会计准则 为了满足我国各行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对会计准则的需求,新会计准则针对特殊行业制定了专门的会计准则,如保险行业的“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准则、资源开发行业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和农业生产行业的“生物资产”准则。
(五)资产减值概念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提供了资产减值的具体操作指引。“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不得转回。但是“存货”、“金融工具”准则并未有此要求,即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并不适用于存货、应收账款、银行的贷款资产以及某些类型的投资。在旧会计准则中,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六)信息披露的要求更为严格
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了每股收益、分部报告等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针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承受的金融风险的具体信息;针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要求披露重要会计政策和重要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给使用者提供更为透明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
第二节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业的影响分析
一、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安排 2006年9月20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业自2007年1月1日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具体包括:2007年1月1日起实现会计报表层面的切换,将旧会计报表切换成新的会计报表,即“调表不调账”;2008年1月1日前完成管理流程和会计账目的切换;保险公司要根据新会计准则对产品开发、精算、投资、内控程序和风险管理等管理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2006年11月24日,保监会在京召开“保险公司负责人新会计准则培训”会议,保监会负责人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对保险业财务报表和管理流程的影响作了相关报告,并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的指导。
2006年12月21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新会计准则下保险统计制度转换和对接系统切换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于2007年12月底前,按照新统计制度要求,完成对接系统切换的全部工作。
二、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业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保险风险成为判断和确定原保险合同的依据
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是否属于原保险合同,应当在单项合同的基础上,根据合同条款判断保险人是否承担了保险风险。发生保险事故可能导致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确定保险人承担了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可以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进行分拆。保险风险部分,确定为原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不确定为原保险合同。
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者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原保险合同。
(二)明确保费收入确认标准
我国原来保险企业会计实务中,除少数非寿险品种分拆处理外,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所有合同均作为保险合同处理。按照新会计准则,投资连结险、分红保险等投资性保单的收入将从原有的保费收入统计口径中剔除。
(三)引入了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要求在会计期末对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并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
(四)明确了按规定进行相关信息披露 新会计准则要求保险人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保险合同有关的相关信息。涉及准备金的披露事项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增减变动情况;主要精算假设和方法;充足性测试的主要精算假设和方法。
(五)规范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保险公司投资的产品不再按照持有期限划分,而是按照持有意图划分,分为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和持有到期投资。在新会计准则下,随着投资市场的变化,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当期利润波动也会增大。
保险会计 篇2
关键词:保险会计,新准则,审计
1保险会计新准则对审计的促进作用
保险会计新准则规范了保险合同的分类及确认标准、准备金充足性测试、保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及再保险业务独立核算的规则等等, 保险审计中许多模糊的概念被消除。
首先, 新准则的规范标的从保险公司变为保险合同。这符合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因为从事保险业务的不一定是保险公司。同时, 新准则对于保险合同的确认及分类, 与修订后的《保险法》保持一致, 从而避免了会计制度与法规的冲突。其次, 新准则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了明确规定。资产组概念的导入, 解决了企业单个资产估值的难题。充实了资产减值判断的多元思维, 使资产减值会计更科学、更完整。并通过准备金充足性测试的方式, 保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率处于风险可控的状态, 同时为保险审计提供了重要的考核指标。最后, 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对许多会计处理规则进行了优化, 使之保持与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例如新准则规定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独立核算符合可比性的原则;保险业务的确认时点要求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此外, 新准则还扩展了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列报范围, 从而保证了业务活动的记录的完整性, 使得会计信息透明性大大增强, 从而提升了保险审计的便利性及可信度。
2保险新准则缺陷对审计影响
尽管保险会计新准则对保险审计工作的改进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新准则仍然存在许多缺陷, 使得保险审计在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更大程度的完善:
第一, 混合保险合同缺乏明确规定, 会计处理方式多样带来审计困难。首先, 新准则对“重大风险保险”进行定义, 导致混合保险合同难以分拆, 保费虚高现象普遍。其次, 新准则引进了“保险风险”的概念, 但对其定义十分模糊。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下,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因此数据缺乏可比性, 审计结果不具有监控的价值。此外, 由于定义不清及统计口径不一致, 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口也受到影响。本文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重大风险保险”和“保险风险”进行明确定义, 以实现混合保险合同的分拆。
第二, 有限风险再保险定义不清晰, 导致再保险滥用, 加大审计风险。有限风险再保险是指将原保险的风险进行细分, 分拆成如时间风险、承保风险及投资风险, 然后将部分风险进行保险, 实现风险的转移。而传统的再保险的概念是将原保险整体进行转移。两者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面临的风险也具有很大差异。有限风险再保险能够对风险保单的转移进行管控, 从而避免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被转移, 导致投保人无法获得赔付。
有限风险的再保险的操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滥用将会带来严重的保险事故, 因此有必要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 以实现保险审计的可控。
第三, 保单取得成本会计处理的方式设计不够合理, 致使审计出现偏差。对于保单获取成本的核算范围及计量方法, 主要存在两种:一是资产负债发, 及将取得成本基础当期收益;二是递延匹配法, 是将成本作为递延资产, 在后续会计期中进行收益匹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引起各会计期损益的变化。保险会计新准则规定将保单的取得成本费用化, 这与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的讨论结论类似。保单取得成本不符合资产确认的定义, 因此成本化似乎比较合理。但保险取得成本具有资本性支出的特征, 将其计入收益性支出, 低估了当期的收益, 从而有悖于经济学原理。这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将会带来一定的疑惑, 不利于准确反映资产价值、财务和经营状况, 最终影响保险审计的科学性。
此外, 保险会计新准则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足, 例如对于资产负债的计量方式容易造成会计确认的混乱;新准则虽然扩展了信息披露的范围,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许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却没有明确要求, 而财务报销外的许多经营管理活动对审计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新会计准则下, 保险利润来源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新的利润来源构成包括剩余边际摊销、假设变动和经验偏差。新准则下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剩余边际摊销, 利润逐期释放。利润分布相比旧准则更加平稳。而且基于不同的剩余边际摊销基础会, 利润分布的差异较大。基于新准则下经验偏差修正, 保险公司有更大的操纵空间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另外受贴现率波动的影响, 保险公司利润波动性的管理难度加大。同时, 非经济假设 (死亡率、退保率、费用率等) 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来减少对于利润的负面影响;经济假设 (折现率) 的变动对于利润的影响最大, 而折现率受外部宏观经济和投资环境的影响, 利润波动性的管理难度加大。在审计保险公司财务报告时, 应密切关注保险公司有关假设变动的相关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任娟.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影响[J].经济管理者, 2013, (20) .
[2]李静平.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会计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乡村企业会计, 2013, (5) .
[3]张连增.新会计准则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J].保险研究, 2013, (3) .
保险会计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保险会计 问题 对策
保险会计准则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对保险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而且引入了先进的会计理念和处理原则,初步实现了我国保险会计准则与国际保险会计通行惯例相趋同。然而,保险会计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影响到新准则的执行效果,以及保险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保险会计问题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1月起实施的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不仅规范了传统业务确认、计量与披露,而且引入了许多会计理念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保险会计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保险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保险风险”未得到明确界定,“重大保险风险”没有具体要求,保单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处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保险监管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产生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保险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保险监管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的状况,因两种会计准则所服务的对象不同,从而导致两者的会计计量目的和假设也随之不同。企业会计准则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要求会计假设的选取必须能够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保险监管会计为了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则侧重于利用会计信息监控保险企业偿付能力,导致其会计假设的选取较为谨慎和保守。当前,保险监管会计准则是保险负债计量的主要依据,若将该会计准则应用于保险企业财务会计中,势必会影响保险合同负债反映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保险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和真实性。但是,保险公司在新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其一,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不完善,难以达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如投资类寿险产品信息披露对投资渠道、投资方式等重要信息毫无涉及;其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部分保险公司对信息进行刻意瞒报、虚报,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保险会计人才缺乏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会计处理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准备金充足性测试、资产负债计量等新内容,所以对保险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需要保险会计人员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严重缺乏兼具保险专业知识和会计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情况下,不仅严重影响了新会计准则第25、26号的执行效果,而且阻碍了保险业会计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保险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业会计准则
国家应当针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专门的、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保险业会计准则,突出保险业的会计特点,逐步实现与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相接轨。保险业会计准则必须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保险企业,并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灵活性,能够使保险会计信息全面反映保险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快保险会计法制化建设进程,构建保险会计诚信法律体系,严厉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促进保险会计事业健康发展。
(二)分离财务会计与保险监管会计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负债计量会计原则,应当在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经验,从而实现保险监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相分离。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满足财务报告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的保险负债会计计量原则,以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体系,提高保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彻底消除保险企业境外财务报告存在的差异性。
(三)规范保险行业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提高保险行业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办法,规范保险业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和质量要求,运用强制性管理措施增强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制度应当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发展的前瞻性信息、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信息以及准备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真实披露。
(四)提高保险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就保险业会计理论研究人员来讲,保险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学理论、保险会计理论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外语能力,能够分析保险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的先进之处。就保险业会计实务操作人员来讲,不仅要提高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积累保险业会计工作经验,还要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由此可知,保险业必须积极引进和培养保险会计人才,才能切实提高保险业财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萍.保险会计新准则有关问题的研究.商业经济.2012(3).
[2]李白茹.浅谈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之友.2009(19).
再保险会计业务核算的特点 篇4
1.再保险业务涉及分人业务和分出业务,针对不同的会计核算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同一笔再保险业务,同时涉及分保分出人的核算和分保接受人的核算。
对于没有直接承保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因没有直接业务,只涉及分入业务和转分出业务,应统一核算盈亏;对于兼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一般将分入业务单独核算,而将分出业务与直接业务一并核算,以便考核经营业绩。
2.由于再保险业务资金结算的特点,需要进行摊回分保赔款和摊回分保费用的核算直接承保业务的资金结算是在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之间进行的。而再保险业务是保险人之间开展的业务,采用的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原保险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发生赔款以及手续费、佣金、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相关税费的情况下,分保接受人不直接向保险受益人支付赔款、向保险代理人或寿险业务个人营销员支付手续费和佣金、与税务部门结算有关税费,而是事先由分保分出人支付赔款和有关税费,分保接受人按分保比例事后再与分保分出人结算应负担的份额。这样,就存在摊回分保赔款和摊回分保费用的核算问题。《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应将摊回分保赔款作为赔款支出项目的调整,将摊回分保费用作为手续费支出(佣金支出)、营业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的调整处理。
3.再保险业务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不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业务,特别是分入业务,责任的终止时间较长,再保险业务应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在非结算损益年度,收支差额全额作为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计入当期损益,并于次年转回,滚存到结算损益年度终了时结算损益。另外,再保险业务年度根据业务性质确定。
4.再保险业务不涉及手续费支出和佣金支出的核算由于再保险业务不是委托保险代理人进行的,而是在保险公司之间进行的,因此,分保接受人不涉及向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支付手续费或佣金的问题,相应地,也就不涉及手续费支出和佣金支出的核算。
5.再保险业务收支核算具有特殊性对于分保分出人而言,再保险业务的核算主要是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赔款、摊回分保费用、存入分保准备金、分保业务往来等内容,对于分保接受人而言,再保险业务的核算主要是分保费收入、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存出分保准备金、分保业务往来等内容。上述核算内容均根据分保分出人编制的分保账单进行。此外,对于分保接受人而言,再保险业务另一项主要核算内容是未决赔款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
6.分保账单是分保分出人与分保接受人核算再保险业务的主要凭证。再保险是在保险公司之间进行的,再保险业务对保费、赔款等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分出公司提供的分保账单,分保账单是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始凭证。分保账单一般按季编制,账单中一般载明分保手续费、分保赔款、分保准备金、分保费等内容,根据账单中借贷方的差额确定是应收还是应付。
保险会计 篇5
为加强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管理,特制定如下使用管理制度:
一、实训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手工实训专用实训室,其他课程不得进入本室教学。
二、本实训室电教设备只能由教师操作,学生不得动用。每次实训完毕,教师要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记录。
三、学生用实训用品在使用完毕后,必须归回原位,并进行登记。任何实训用品都不得带出实训室,一经发现做偷窃处置;对于有意破坏实训用品者,除照价赔偿外,将给予行政处理。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任 课老师报告。任课老师对实训用品的安全与完整有监督的义务。
四、为保持实验室公共卫生,教师和学生均不得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下课之前,学生和教师均要整理自己的桌面,每班每周须派学生打扫卫生。
五、为保证实训室设施安全与完整,每次实训课完毕,必须关闭所有门、窗、电器、灯具,负责带实验课的教师下课之前要对安全情况进行检查。
六、为配合开放实训室,满足开放实训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训室开放工作,保证在开放期间内,实训室至少有一位指导教师在场,负责审查学生的实训报告,解答学生实训过程的疑难问题,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实训结果认定,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纪录。
以上制度适用于所有来本室上课的教师和学生,望大家共同遵守。
会计教研室 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室管理制度
为加强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管理,净化实训室环境,严肃实训课堂纪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实训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效果,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训课任课教师须知:
1、使用实训室必须列入实践教学计划。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实训室,应提前两周向实训中心提出申请,经实训中心主任调度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使用。
2、提前10分钟到达实训室,进入机房保持实训室卫生。
3、指定学生根据学号在对应的机器上进行上机实验。
4、教育学生遵守实训室各项管理制度。
5、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负责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认真巡视督查,及时制止学生在课堂上打游戏、聊天或进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并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如对违纪行为视而不管,追究任课教师责任。
6、组织和指导学生填写有关实训记录和设备使用记录,同时也要如实填写实训指导记录并按规定及时上交。
7、负责安排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实训结束时通知实训室管理人员并接受其检查。
8、对不认真执行以上有关制度的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本学期考核扣分、综合考核降等等处理。
二、实训室使用班级和学生须知:
1、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实训中心的安排在指定的实训室进行实训。2、进入实训室应听从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安排,对号入座,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争先恐后,不得擅自调换位置,否则后果自负。非实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训室。
3、严禁在实训室内玩游戏、上QQ聊天、听音乐、看电影和登陆不健康网站。一经发现有上述行为者,视情节轻重,第一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二次该课程成绩降等(最高成绩为及格),第三次该课程成绩为不及格。对于情节恶劣、屡教不改者,交由系部进行违纪处理。
4、注意保持实训室的环境卫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易碎、易污染和强磁性物品进入实训室;严禁带食物和饮料带进实训室;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5、不准擅自携带软盘、光盘上机,违者给予批评教育并没收磁盘。确实因教学需要的,须经指导教师或实训室管理人员批准,方可使用。
6、做好机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如实、详细地向任课教师或实训室管理人员报告。如不及时报告,责任自负。
7、严禁拔换实训室机器配件。若擅自拆御设备或将实训用品带出实训室,则按《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以偷窃论处。
8、爱护实训室的一切设施,严禁更改机器设置。不得有破坏电脑设备的行为,不得随意删除文件或是拷贝并散播病毒文件,不得在设备和课桌上乱图乱画。对于故意损坏实训室设施的行为,对人为设置障碍或故意损坏设备的行为,除赔偿相关费用外,参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
9、实训时不得随意走动,要保持安静,不得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学习。
10、下课前应按正确操作程序关闭电源,清理好桌面物品,保证实训室的整洁,将桌椅板凳摆放整齐。负责卫生值日的同学要将白板擦干净,并对本班使用的实训室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整改,其卫生状况经实训室管理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
11、每次使用实训室,班长或学习委员必须认真填写《实训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并及时交给实训室管理人员,并接受实训室管理人员核查。如因未及时上交导致实训室设备的损坏无法查明原因和责任人,由该班级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本班级的本次实训室卫生值日工作视同未做,检查不合格。如果一个班级累计有三次卫生值日检查不合格,则对该班级予以通报批评。
12、使用实训室的班级应在大厅等待进入,不得拥挤在实训室门前。由于要检查上1、2节或5、6节使用实训室班级的卫生和设备状况,上第3、4节或7、8节课的班级学生,需待实训室管理人员检查完成并同意方可进入实训室。否则由于未经许可擅自进入导致实训室设备的损坏无法查明原因和责任人,由该班级承担赔偿责任。
三、实训室管理人员须知:
1、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有关课程使用实训室的申请,提前安排好各有关实训的实训地点。
2、实训前按照要求做好实训设备的准备工作,检查有关设备的完好情况,如发现故障应当及时解决,以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
3、检查进行实训班级的学生是否按照有关规定穿好鞋套并进行处理。
4、上班时间不离岗位,保证及时解决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有责任与任课教师一起巡视督查,及时制止学生在课堂上打游戏、聊天或进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
6、督促实训室使用班级做好实训室的日常卫生工作,并进行检查;对不认真执行卫生打扫的班级和学生,要追究责任人并记录上报。如由于督促检查不力造成卫生环境恶劣,应承担相应责任。
7、定期检查实训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好程度,做好实训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8、发现病毒、黄毒应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
9、负责实训室物资设备的保管工作,建立明细账卡,认真记录,及时清点,使实训室物资设备的账、物、卡相符合。
10、负责实训室的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尤其是检查机房的电脑、电源、插座等有无安全隐患,严禁在机房内吸烟、使用明火、私接电源。每天下班时要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11、定期做好实训室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统计报告工作。
12、负责实训室工作档案及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3、对不认真执行以上有关制度的实训室管理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当月考核扣分、扣除当月奖金、综合考核降等、下岗等处理。
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合作协议 篇6
甲方:_________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_________保险股份有限公司_________分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为使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地防范执业风险,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偿付能力,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及保险事业的发展,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特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第二条 甲乙双方同意共同协商有关保险事宜。
甲乙双方签订本保险协议后,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其全部会员的有关资料,乙方向甲方提供有关资料。双方有相互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
在坚持自愿投保的前提下,甲方为其团体会员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被保险人)推荐乙方授权的机构大型商业风险保险部为办理执业责任保险的保险人。第三条
执业责任保险适用条款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B)》(附件一)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附加险条款》(附件二)。具体使用费率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B)费率》(附件三)。乙方同意在标准费率的基础上为甲方会员优惠8%。第四条
乙方在与被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时,将根据具体情况与被保险人协商保险合同内容。对于经营管理良好,业务量大,风险相对较低或连续两年(不包括追溯期)未出险的被保险人,乙方同意在标准费率基础上适当调低费率或给予其他的优惠条件。第五条
经甲乙双方协商,乙方同意在甲方会员首次投保约定扩展追溯期时,追溯期费率给予优惠。如约定扩展的追溯期为一年,则应按照该追溯期内实际业务收入的60%计算保险费;如约定扩展的追溯期为两年,则应按照追溯期内实际业务收入的50%计算保险费;如约定扩展的追溯期为三年,则应按照追溯期内实际业务收入的40%计算保险费;如约定扩展的追溯期为四年,则应按照追溯期内实际业务收入的28%计算保险费。本条规定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附加险条款》费率不一致时,以本条规定为准。第六条
保险合同双方对保险赔偿事宜产生争议时,可委托甲方进行调解,达成一致的调解结果对保险合同双方具有约束性;各方对调解不能达成一致的结果时,应提交河南省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裁决。第七条 甲乙双方同意建立不定期联络制度,交流关于开展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业务的有关情况,协商解决保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聘请有关专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协助改进。第八条
乙方负责对甲方及其会员进行保险业务指导和培训,并设专人协助甲方开展工作。第九条
乙方在承保业务过程中,除了恶意欺诈及资信情况极差的被保险人外,不得拒绝承保。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甲方应要求各被保险人如实填写投保单,并配合乙方做好有关工作。
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对本协议的有关内容以书面形式予以变更和补充,变更和补充的内容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附件
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B)》(略)
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附加险条款》(略)
3.《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B)费率》(略)
4.《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投保单样本》(略)
5.《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保险单样本》(略)
con_4452
保险会计 篇7
一、保险会计新规则对分红产品的界定
依据财会[2009]15号《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和保监发【2010】6号文“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在工作的通知”中的《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实施指引》, 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 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保单, 应当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进行分拆。保险风险部分, 确定为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 不确定为保险合同。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不能够区分, 或者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保单, 按照制度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如果能通过重大保险测试, 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如果无法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整个合同不确定为保险合同。
从法律意义上说, 所有的分红保单合同均为保险合同, 这是广义定义。在新会计规则下, 从会计角度看, 该分红保单是否属于保险合同还是非保险合同, 需要对分红保单样本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如保单存续期内至少1个时点原保险保单, 保险风险比例大于等于5%, 则认为该保单组合的保险风险是显著的, 能够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该合同就确认为保险合同, 否则就是非保险合同。
(一) 非保险合同
例如:甲保险公司的团体年金保险 (分红型) 保单, 2010年1月1日, 甲保险公司与某法人客户签订了一份保单, 保单主要条款规定如下。
1. 身故保险金。保险人按该被保险人保证账户及其对应盈余账户的余额给付身故保险金, 对该被保险人的保险责任终止。
2. 养老保险金。保险人按照被保险人养老保险金的开始领取日的保证账户余额及其对应盈余账户的余额给付养老保险金, 保险人对该被保险人的保险责任终止。
3. 保险人为每一被保险人建立保证账户。保险人对投保人每次交纳的保险费, 按当次交费金额的***%扣除首期管理费后进入保证账户, 并依据年利率2.5%按经过天数以复利累积。
4. 保单红利。在本协议约定期限内, 保险人将每一会计年度分红保险业务的可分配盈余按照保险监管机关的有关规定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分配红利。盈余账户和集体盈余账户中的红利按保险人当年确定的红利累积利率累积。
从该分红保单的主要条款看, 它属于账户型产品分红产品, 保单的给付是以账户中的余额和保险人支付的红利为限, 实质上并没有承担保险风险, 重大风险测试的保险风险比例为零, 故该分红产品为非保险合同。
(二) 保险合同
例如:2010年1月1日, 甲保险公司与李某签订了一份趸交10年期两全保险 (分红型) 原保险保单, 保单主要条款规定如下。
1. 生存至保险期间届满, 按1倍基本保险金额给付满期保险金。
2. 一年内因疾病身故, 退还所交保费;一年后因疾病身故, 给付1倍基本保险金额。
3. 因意外伤害身故的, 给付3倍基本保险金额。
4. 该保单趸缴保险费1 000元对应的基本保险金额为1175元, 各保单年度的现金价值如下:
从该分红保单来看, 意外导致被保险人身故, 转移了保险风险, 且计算的保险风险比例中有8个保单年度大于5%, 满足了重大保险风险的测试条件, 确认为保险合同。
二、分红产品保险合同与非保险合同会计处理差异
对于确认为保险合同的分红产品,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进行处理;对于确认为非保险合同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进行处理。具体会计处理规则如下。
(一) 对于确认为保险合同的分红产品, 收到保费承保后记为保费收入, 该保费收入包括:
保险风险对应的风险保费、为取得保险合同发生的初始获取费用和维护保险合同持续有效的合理保单管理费用。发生理赔赔付后记为赔付支出, 在每个报告日, 公司需要根据保险新会计规则要求计提分红产品的寿险责任准备金。这些收入、支出和提取准备金科目均在公司的利润表中反映。
(二)
对于确认为非保险合同的分红产品, 收到保费承保后记为保户投资款, 收取的初始费用和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交易费用, 记入保户投资款的初始确认金额, 后续发生的理赔退保等支付均从保户投资款中列支。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原则, 后续计量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法对金融负债进行计量, 即考虑到分红险未来的现金流、推定义务的红利以及交易费用等情况, 在每一报告日进行摊销后进入当期损益, 这些保户投资款科目在资产负债表反映, 不在利润表中反映。
三、会计处理差异对利润表影响
例如:某客户2010年1月1日购买公司分红产品, 交纳保费5万元, 其中4.5万元进入账户, 其余作为保单初始费用收取。同时, 公司支付佣金6000元。2010年, 公司账户实现投资收益5 500元。客户发生部分领取4 000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 对于某一分红产品, 在确定为保险合同还是非保险合同时, 其影响了会计处理方式上的变化, 对利润表的反映列示有影响, 但对净利润并没有影响。
四、分红保险会计处理方式不同产生的影响
(一) 对公司保费收入影响
分红产品是保险公司的主打产品, 当其确认为非保险合同时, 对有的公司保费收入影响较大。如某保险公司, 在2号解释前2009年保费收入为21亿, 其中分红险保费收入为8亿, 对分红险合同进行重大风险测试后, 结果均为非保险合同, 故2号解释后年报中保费收入为13亿, 分红险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为减少保费收入38%。
(二) 对不同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影响
目前不同公司间规模、市场分额和业务增长的横向比较时, 即使同一公司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时, 均是采用保费收入作为常用比较指标, 在适用新会计规则后, 其保费收入能否再作为比较基础就有待商榷了。是否采用业务规模保费作为比较基础?还是采用其他指标?目前保监会要求从2011年1月起上报两套口径的统计指标:即2号解释前的统计数据和2号解释后的统计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业务规模保费和财务保费收入的数据问题, 解决不同公司规模和市场分额的影响。
(三) 对公司绩效考核影响
公司的绩效考核一般采用业务规模保费作为基础, 销售人员更关心业务规模计划是否达成, 在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相分离的前提下, 对公司的内部管理和绩效考核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会增加公司统计数据的复杂度。
(四) 对产品开发的影响
由于分红产品销售较好, 公司在开发分红产品时是否需要考虑到会计处理方式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正常情况下, 保险公司从有利于保费收入增加来看, 均会开发保险合同的分红产品, 这也符合监管部门希望保险公司回归保险保障主业, 多做具有保险风险的分红产品。
(五) 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一般利用公司的会计报表来分析公司价值, 比较各个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和保费收入, 在净利润相一致的情况下, 不同的保费收入会对投资者分析产生难以评估影响, 投资者是否需要关心保费收入增长等指标, 这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五、建议
一是2010年7月30日,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发布《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 具有任意分红特征的投资合同适用保险合同会计准则, 这与我国具有分红特征的投资合同不具有重大保险风险, 不属于保险合同的范畴, 不应当使用保险合同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不完全一致,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分红的投资合同到底适用于哪一会计准则合适?二者不同计量方式将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建议我国监管部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沟通, 保证二者的会计处理一致, 以实现我国保险合同与国际准则的实质等效和趋同。
二是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 2009年以前, 保险公司均未将分红合同界定为非保险合同, 均是按照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确认和计量的, 在2009年以后, 由于2号解释执行要求, 需要公司对分红产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部分分红产品没有通过重大风险测试, 故该部分分红合同按照金融工具来确认和计量, 这就造成了保费收入的波动和影响。同时, 由于分红产品后续计量采用摊余成本处理, 各公司在确定实际利率时, 对未来合同现金流的计算和评估并不一致, 会对两种处理方式的净利润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利润比较, 存在利润操作空间。
三是按现行政策保险公司分红产品的全部收入都免征营业税。实施《2号解释》后, 对于初始费用和账户管理费等业务收入, 是否属于财税部门批复的分红保险免税收入, 尚待明确。税收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开发新分红保险产品, 会导致公司开发新产品的逆向选择。
摘要:分红保险产品, 在保险会计新规则下, 既可确定为保险合同, 也可确定为非保险合同, 这主要取决于该产品合同是否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保险合同与非保险合同依据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不同的会计处理将对保险合同财务报表的保费收入等损益类科目、保户投资款等负债类科目产生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比较。
新会计准则让保险业更透明 篇8
今年10月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行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将给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重大变化,促使保险公司的经营更加规范,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促进保险业规范经营控制风险
我国保险业的分类统计一直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保监会要求全行业同时、统一执行新会计准则,便于数据统计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中国在保费收入统计时采用的是两套会计准则。已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人寿、人保财险、中国平安等披露中报依照的是已和国际标准一致的香港会计准则,而其他保险公司执行的则是1998年12月财政部颁发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即使是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也在执行这一会计制度。在明年年初采用新会计准则后,两种的标准将基本一致,统计数据也将更加具有可比性。
毕竟,在行业内部,各家保险公司依据不同的规定对保费收入、承保、偿付能力等进行计算,其实是无法进行准确的横向比较的。各公司加总的数据也无法充分反映行业实际状况。这对于投资者的决策以及监管者的调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宏认为:新会计准则在要求保险公司规范经营上有多方面的体现,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实现可比性来促进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
这种可比性直接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对希望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通过将其财务指标与国际市场同类公司进行对比,可以更容易地判断该公司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便于监管机构审核,同时还可降低该企业的上市成本;第二,对于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也解决了大部分准则适用性的问题,有利于国际市场解读和理解国内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内含价值法。这种方法对保险公司而言,能全面反映其经营的各个方面,准确衡量和评价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而我国保险公司则一向注重保费收入。就连目前最具权威的保监会排名,也是按照各公司的保费收入排定。
因此,保险公司往往盲目追求保费进账,这大大加剧了保险业的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销售时,只管当下收益,不管未来支付,不计承保成本,这导致了产品设计的失误,大量高利率产品被设计出来。保险公司大力发展投资理财型产品,尤其是寿险企业。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曾对2003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进行分析,发现3011亿元的人身保险收入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为1670亿元,占到了55.48%。理财型业务收入的比例一直很高。他认为,在销售环节上,保险公司给予业务员过度的激励,业务员往往向投保人做出超额承诺,以增大提成的基数。产品设计与销售两个环节的扭曲,导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畸形现状。
在郝演苏看来,新会计准则弥补了中国保险业利润不实的现状。他认为,保险业应注重创造了多少价值,而非实现了多少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会计准则更注重保险业的稳健经营。
具体来说,新会计准则更强调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因此,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维护投资者利益。
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新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保险公司要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这将使保险会计信息越来越透明。
德勤审计技术合伙人袁文辉表示,“新准则满足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
信息披露不透明、不规范,是中国保险业与生俱来的缺陷。由于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信息披露动机、保险信用评价体系缺失、投保人缺乏相关的保险信息等原因,盲目消费、误导消费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对保险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前景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保险信息透明、规范披露是保护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重要措施。
信息披露有助于投保人实现自我保护。投保人每年将保费缴至保险公司,有权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依次判断保费的风险。在保险公司信息处于屏蔽的状况下,投保人无法了解风险的大小,他们往往只能通过保险业务员来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而根据披露的信息选择保险公司,投保人的自我保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信息披露对上市保险公司还具有特别的意义。信息披露既是上市的必要条件,又是吸引投资者、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只有规范的信息披露,保险公司才有资格上市。只有通过公开的信息,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保险公司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了解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作出投资决策,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对于上市保险公司来说,只有承担信息披露义务,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将经营者的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才能为股东谋求最大利益,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只有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展现在投资者面前,才能使有限的资源流向效益高、前景好的公司,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业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共计39项。在这39项准则中,有35项与保险业的会计核算有关。其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保险风险概念作为判断和确定原保险合同的依据。对于既有保险风险又有其他风险的合同,要求分拆处理,除非两者无法区分或单独计量。
二、改变了保费收入确认标准。我国现行保险企业会计实务中,除少数非寿险品种分拆处理外,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所有合同均作为保险合同处理。按照新会计准则,投资连结险、分红险等投资性保单的收入将从原有的保费收入统计口径中剔除。
三、引入了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概念。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要求在会计期末对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并按照其差额补提相关准备金。
四、明确了按规定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要求保险人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保险合同有关的相关信息,而涉及准备金的披露事项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增减变动情况;主要精算假设和方法;充足性测试的主要精算假设和方法。
【保险会计】推荐阅读:
保险会计11-16
保险会计准则08-23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09-20
保险企业会计模式管理11-29
国际趋同下的保险会计05-12
会计准则保险业务分析06-18
保险会计准则研究管理08-22
基金会计核算工伤保险12-01
保险公司会计论文11-13
医疗保险会计信息化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