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检舆情

2024-05-28

涉检舆情(精选5篇)

涉检舆情 篇1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即网络舆论情况, 是指网民和新闻媒体通过网络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敏感事件所发表的评论、观点、看法、态度、意见、情绪等各种信息的总和。 (1)

为了更好识别、研究和判断网络舆情, 笔者认为应当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 根据上文的定义并结合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认识, 笔者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了分类。按照发生的时间来分, 网络舆情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所谓事前舆情, 指的是事件正准备发生, 但已经在网络上引起舆论风波的情况, 事中舆情是指事件正在发生, 掀起网络舆情的情况, 而事后舆情则是指在时间已经发生后在网络上发酵。根据影响的程度, 可以分为一般及严重两种。根据内容划分, 可以划分为与法定检查职能相关的、检查人员自身形象两种。按照信息倾向分, 可以分为正面、中性及负面网络舆情。除了上述划分方法, 作者认为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舆情进行划分, 并针对不同的舆情制定不同的处置机制, 做到正确、高效处理。

二、构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机制的必要性

1.“微时代”网络力量不可轻视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于2013年8月26日发布的《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显示, 据测算截至2013年7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5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4%, 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手机网民规模的迅猛增长。截至2013年6月底,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 在网民中所占比例提升至78.5%, 半年度增长4.0个百分点。可以说, 我国已经快步踏进全民互联网时代, 更是踏进了“微时代”, 由于微博便捷性、互动性、高传播性, 微博在瞬间风靡全球。

2. 研究与判断网络舆情的机制缺失

面对新形势, 检察机关早已经开始行动, 早在2010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要“要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这为涉检舆情的相关机制定下了大方向。而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则进一步对网络舆情工作定下了基调和内容。报告提出“深化检务公开, 推进检察门户网站、微博建设, 完善新闻发布、公开审查、公开听证等制度, 普遍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 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但是就作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各级检察院并没有针对网络舆情有一个完整的处理机制, 尤其是在基层人民检察院更是如此。如何去判断网络舆情, 如何评估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 如何处理网络舆情, 由什么人去实施, 需要哪些软硬件措施, 这些在绝大多数检察院都存在空白。

3. 目前的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 要从好的方面看, 在2010年之后, 各级检察机关对网络的重视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走出机关大院, 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网站, 并频频通过网络与网友互动, 在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长曹建明子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后,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上以“检察院微博”为检索词进行搜索, 搜索结果达到3, 220, 000条, 可以说各级法院深入贯彻执行了这一工作指示, 从中也可以看出从塔尖的最高检到地方基层人民检察院对网络民意的倾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检察系统内对网络舆情有良好的顶层设计, 但是却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而现在呈现出的问题是检察机关在前几年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所欠下的“债”。首先从制度上来说缺乏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完备的识别应对机制。个别检察院, 例如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检察院推出了较为有效的机制来应对, 但也仅仅是自身的一个制度化建设, 全国仍有较多的检察院, 并未设立这一机制, 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仍然会面临措手无策的地步。其次, 长期的机关工作机制, 特别是检察工作的保密性让检察机关和工作人员在面对网友时经验不足, 真真正正做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再者, 在人才和硬件上也存在短板, 在“微时代”, 全民传播, 对检察系统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建立一个完备的, 系统化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机制十分必要。

三、真实性判断

对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判断可以采取“两头同时进行”的策略进行判断, 即信息源头和信息指向对象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在信息源头方面, 一是可以鼓励实名制举报, 做到“实名举报绝对调查, 举报人员信息密不透风, 人员安全切实保障”, 二是与公安机关进行无缝链接, 通过IP地址与信息源头进行沟通, 核对信息。在信息指向对象方面, 通过约谈、核查证据的形式进行核对, 若证据核查无误的, 无论信息源头是否已经核查, 都应当对事件进行处理。如果经核查是虚假信息, 则应当第一时间将调查的经过及结果通过宣传管道进行公示, 用证据堵住流言。如是真实信息, 则根据其是正面、中性还是负面舆情, 若是负面舆情, 还要分事前、事中或是事后舆情, 按照影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四、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探讨

1. 总体要求

网络舆情的收集、识别、评估都是为了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能够好地处置, 作者在上文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了分类。虽说网络舆情有很多种, 但是在处置时都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及时的原则, 做到尊重事实、统一关口、统一时间、注重技巧”这一总体要求。公开、公正、及时、尊重事实能切实保障公众对事件真相的知情权, 提高检察机关在此事的公信度, 减少因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误会, 为舆情的处理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环境。统一关口, 统一时间能够尽量减少之前政府机关常犯的信息发布不严谨、多头发布、信息混乱、前后矛盾的问题, 避免陷入舆论混乱, 不可收拾的境地。信息发布的技巧往往是决定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发布信息时亦要注重技巧, 这里的技巧包括语言的技巧, 时机选择的技巧等。

2. 对虚假信息的处置机制

虽说流言止于智者, 但是在网络世界里, 盲从者居多, 而智者却寥寥无几, 因此, 在处理虚假信息时, 检察机关如何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正确引领舆论, 甚至充当意见领袖就显得尤为关键。绝大多数公众追求的是事件的真相, 因此, 检查机关在处理虚假信息时要注重对过程的公开, 对证据的公开, 而不是单纯结果的公布, 必要时可以请求媒体介入, 平息谣言。此外应当对谣言的发起者进行法律上的追究, 遏制这一不正之风。

3. 对负面信息的处理

负面信息有突发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的特点, 处理起来较为棘手, 处理得好能尽快挽回形象, 重新树立在公众心中的权威和信任, 处理不妥则会将矛盾进一步扩大, 甚至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煽风点火的可乘之机,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进一步伤害。为此, 作者提出在遵循“公开、公正、及时的原则, 做到尊重事实、统一关口、统一时间、注重技巧”这一总体要求下解决涉检舆情危机的思路。

五、总结

我国的涉检舆情的研析和应对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舆情危机的处理在中国各行各业都仍然处于一个蹒跚学步的阶段, 经验尚浅, 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地总结经验, 多加学习。除了在制度上应当制定一套完成的舆情应对制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程度, 秉公司法, 恪守职责, 提高司法公信度。此外, 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 多与百姓沟通, 贯彻群众路线, 争做老百姓信任、欣赏的检察机关。

摘要:涉检舆情处置机制的研究是近两年才兴起的, 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起与网络的兴起,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参与研究的学者较多, 但多提出的处置机制为纲领性的解决机制, 就此, 本文提出从涉检舆情的识别、研究、判断到处置的一套方案, 希望能为涉检舆情的研判处置工作有所贡献。

关键词:涉检网络舆情,舆情收集,舆情危机

注释

1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载《信息网络安全》, 2012年第8期.

涉检舆情 篇2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舆情对检察工作的影响日益加大,如何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提高引导水平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市检察院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及时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把握舆论导向,正确迅速地处理了网络舆情所反映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我院检察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现实需求,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是结合省院下发的《四川省检察机关舆情引导及应急处理暂行办法》,市检察院及时成立了由检察长任组长,分管副检察长任副组长,宣传、信息技术、纪检监察及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检舆情引导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部综合宣传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指导全院开展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重大网络舆情做好跟踪、督查和协调,深入探索网络舆情变化规律,研究有效引导控制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及时分析舆情,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认真进行分析,并转相关部门及时核查办理。二是从本院政治可靠、法律知识丰富、熟悉网络语言特点的干警中确定了23名兼职舆论监测员(同时也是网络评论员)开展经常性的舆情监测工作。

二、密切监测,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舆情信息

由舆论监测员密切关注和收集每日网络媒体有关本院的涉检涉诉信息,特别是涉及检察业务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信息,并负责汇总分类。网络评论员每天至少浏览一次各门户网站和本地互联网,尤其是乐山新闻网、海棠社区等贴吧、BBS以及博客,负责收集和掌握新闻媒体及网民对检察院检察工作、队伍建设等的报道和言论,并做好监测记录,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息上报,做到情况明确、底子清楚、应对适度,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三、正确处理,保证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效果

舆论监测员在收集到涉检网络舆情后,快速对各种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及时作出处理。一是对涉及本院的重大舆情,迅速查找源头媒体,分析研判舆论热点和舆情发展走向后,迅速向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并提出初步处置意见。二是对网上出现的一些不客观真实的负面网络舆情,及时进行发贴或跟帖释明,澄清事实真相,掌握主动权,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三是经核查后,舆情信息真实的,责令相关部门制定处理方案,限期解决舆情反映的问题;舆情信息不真实的,要及时设法消除影响,避免炒作;舆情信息有故意诋毁检察机关工作的,协调相关机关处理;舆情信息反映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的,交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舆情对本院有益的意见建议,作为完善制度、改进工作的依据。

四、畅通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

涉检舆情 篇3

[关键词]涉检;宣传;网络舆情;引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一个细小的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危机事件。从“躲猫猫”到“欺实马”再到“邓玉娇”,不断激起的网络舆情漩涡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当今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在网络已开辟出一个“平民化、广泛化、自由化的大麦克风时代”背景下,涉检网络舆情势必或已经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恶劣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因此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一、含义、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及形象的树立有特殊的作用。

目前,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和影响日益强大的博客网站三种途径共同反映而形成,作为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涉检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

1.对象的特定性。即涉检网络舆情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人或事。

2.舆情的难控性。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检网络舆情,欲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3.内容的失真性。指任何事关检察工作的一个细小的案件或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后,其传播的结果均可能与业已存在的事实有较大的出入。

4.评价的否定性。指已经传播或正在传播的舆情是对予检察工作中有关的人或事进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社会形象的监督。

二、现状与成因分析

从“孙志刚事件”、“杭州欺实马(70码)案”到“躲猫猫事件”再到“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借车事件”和“检察机关女书记员掌掴小学生事件”等,无不显示出网络舆情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从这些案例中也暴露出检察机关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不高,没有把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放在维护自身形象的高度给予特别重视。第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不足、手段不多,重“堵”轻“疏”观念依然存在。第三,出现涉检网络舆情后,过度依赖宣传部门和官方媒体,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网络舆情等等。

因此,努力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成因的分析,是新时期检察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笔者认为形成涉检网络舆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大众媒介心存顾虑。部分检察领导干部和宣传人员囿于对检察机关地位和检察工作的传统认识,忽略了群众的知情权,忽视了与媒体的深入沟通,忽视了对检察工作的主动宣传,对传媒的报道心存顾忌而刻意回避。当人们对涉检的一些问题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合理解释时,非理性网络舆论便会倍放并慢慢获取人们的信任,进而使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漩涡之中。

2.执法办案中的失误与瑕疵。近年来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行为越来越隐蔽、关系越来越复杂、查办阻力越来越大,介于此原因个别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只凭着“一股热情”,片面追求实体上“精益求精”,而不讲究方法与谋略,忽略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忽略了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执法办案中造成一些失误和瑕疵,其不良影响被网络快速放大和炒作,进而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3.队伍建设中负面性的人或事。由于个别检察干警特权思想严重,滥用、滥施检察权,给检察队伍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在对待这些事情上,检察机关长期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事实真相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

4.对检察工作监督缺位。近年来,人们对检察机关履行的职权,特别是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权和逮捕权行使的公正性有很大争议与质疑。他们认为,检察机关独家履行自侦自捕自诉职责,对职务犯罪侦查权和逮捕权的行使缺少诉讼程序上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由于监督的缺位,当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结果与人们的期望值出现差距时,社会上就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而当这些怀疑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时,就会引起网民的猜疑,进而引发网络舆情。

三、对策、建议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涉检网络舆情控制与反控制已经逐渐演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欲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应积极采取措施,从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掌握、研判和应对工作,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一)提高自身能力是正确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基础

首先,严格执法是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前提。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不断在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勇于碰硬、克难攻坚,通过严格依法办案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来提升和保障执法公信力,以执法为民的优良作风赢得公信力。

其次,阳光执法是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有力保障。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主动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向企业和群众贴近,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拓宽公开渠道,扩大公开内容,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检察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确保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二)完善机制是有力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关键

针对影响力日趋扩大的涉检网络舆情,如何发挥它的正面效果,避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关键是要完善相关应对处置机制。检察机关应本着有利于事件妥当处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消除负面影响的原则,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尽早准备预案,做好舆论应对,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以事实为依据的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增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积极营造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加强网络宣传是积极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良药”

网络已经成为时下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首先,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检察机关网络宣传应建立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的大宣传格局。其次,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检察网络宣传队伍,通过检察网络宣传队伍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错误舆论。再次,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检察与主流媒体的互信,让他们了解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主要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检察机关也应了解各类主要媒体当前关注的一些社会焦点、热点,尽可能形成共识,抑制“噪声杂音”。

(四)把握舆论导向是有效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命脉”

舆论是把双刃剑,如何引导最关键。网络舆论对检察机关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负面的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波,还需要正确引导它,使涉检舆情真正反映民众呼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不牢牢地把握好舆论导向,势必会动摇检察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严重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除各种错误、反动的不良影响。

综上,面对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格局,检察机关应当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发挥好网络这个窗口、纽带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检察机关落实“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不断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报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龙源期刊.检察执法公信力研究.2009,(8).

4.高斌,周泽春,张浩.棋先一着,打好主动仗——网络时代公权力如何应对舆情热点,检察日报,2009-6-30.

涉检舆情 篇4

(一) 隐蔽性

网络舆论依附的是虚拟的互联网空间, 网络舆论主体既不同于普通公众, 也不同于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拟态公众”, 而是以一种匿名的、虚拟的身份在互联网出现。在互联网自由的虚拟空间,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用一个或者多个ID或者匿名发表言论, 因而网络舆论确实比传统的社会舆论更隐蔽。

(二) 复杂性

网络传播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 其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 也有非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 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 因此受道德、政治、文字的束缚较弱, 其发言是随意、目的性不强、导向性不明的。因此难免造成网络舆论的复杂特性。

(三) 难控性

网络中充斥着很多非理性言论, 而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常常是一个帖子成千上万人跟, 长时间置于论坛之首, 很难控制其导向和扩张。

(四) 负面性

检察机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民众对检察工作、检察队伍的心理期待更高、要求更苛刻, 对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不满, 常常会延伸到对检察机关的不满或归咎于检察机关的不作为。如2010年浦北县检察院办理的陆某某申诉案, 由于犯罪嫌疑人易某某作案后, 一直外逃, 致使陆某某的治疗费用及损失未能及时赔偿, 生活陷入困境。陆某某认为政法各部门存在不作为, 到浦北县检察院申诉时, 其矛头直指检察机关, 且其措辞偏激, 在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夹杂着强烈的个人非理性情感宣泄, 并声称如果赔偿款不能及时落实, 就叫在北京打工的儿子将此事件发布在互联网上, 利用网络民意力量推动案件进展及落实赔偿款。

二、涉检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一) “无意识”思维引导下的民众跟风心理

研究表明, “在集体心理中, 个性被削弱, 无意识的思维占了上风。”这种“无意识”往往表现为易受暗示、缺乏理性思考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它表现在当某一事件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时, 就会有人跟帖表示赞同。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多, 群体之间不断强化心理暗示, 受到感染的网民往往由于跟风心理, 容易形成目标基本一致的舆情指向, 这种舆情极易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 民众公权力的信任度低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值高之间的矛盾

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 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日益增加, 社会不公现象, 尤其是权力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失当行为不断曝光, 加重了群众的危机感, 严重冲击了群众对权力部门的信任度。与此同时, 人民群众又迫切期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种不信任情绪与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后果, 就会出现一种民意表达的“井喷现象”。只要在相关事件中涉及到公权力, 一些群众就会对权力公正性产生怀疑, 加之某些个人的诉求与需要得不到满足, 便利用互联网, 以发帖、跟帖、转贴等形式, 将权力机关或相关人员卷入舆论的中心深受质疑。而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由于其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履行法律监督等职能的重要性, 特别容易引起群众关注, 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焦点。

(三) 对网络舆情认识不足及网络宣传的缺失

对涉及检察机关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传统的封锁消息、回避矛盾、避重就轻的陈旧思维模式, 层层请示、逐级汇报的工作方式, 已完全不能适应网络舆情的需要。与此同时, 检察机关平时忽视了与媒体的深入沟通, 忽视了对检察工作的主动宣传, 当人们对涉检的一些问题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 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合理解释或听不到来自正规渠道的消息时, 网络舆论便会倍放并获取人们的信任, 进而使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之中。

(四) 检察环节执法办案中仍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行为越来越隐蔽、关系越来越复杂、查办阻力越来越大的工作实际, 极少数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不讲究方法, 疏于化解。在人少案多的情况下, 强调办案的多, 履行侦查监督和诉讼监督以及疏于化解的少, 忽略了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这样势必引起群众的意见甚至不满。如若被个别人在网上传播和炒作, 会导致负面的质疑、批评和过激言论大量产生, 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检察机关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 重视接受舆论监督, 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 建立涉检舆情收集、研判机制,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这对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指明了方向。如何因势利导, 提高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舆情信息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转变执法理念, 理性认识涉检网络舆情

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 公众不会无端介入舆论反映舆论, 而是想利用舆论产生的效果满足利益需求, 应该说, 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正义, 惩奸罚恶。因此要正确对待涉检网络舆情, 要把涉检网络舆情作为推动和改进我们各项检察工作与执法办案的动力, 把网民的意见与建议看作是“群众工作年活动”的切入点, 是群众参与司法监督的一种形式, 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 为检察工作的发展争取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 加大公正规范文明执法力度, 从源头上减少负面涉检网络舆论

一是要加大内部监督制约力度。针对群众关注的、易出现违纪违法的执法办案环节, 由纪检、检察部门定期对线索初查、批捕、公诉等执法活动进行抽查, 并走访当事人与涉案单位, 通过严格依法办案提升执法公信力;二是要强化检察队伍管理, 以“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执法目的, 不断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与管理;三是提高法律监督能力, 增强法律监督实效。业务部门要结合办案, 树立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意识, 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以罚代刑以及漏捕与漏诉的犯罪嫌疑人, 坚决予以纠正。对法院定性不准、量刑不当的案件, 要依法抗诉。

(三) 开门评检, 争取更多群众理解支持检察工作

首先, 要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重大检察工作的开展与重大案件的办理情况, 对两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要认真落实, 及时回复;二是要尽力疏通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的知情权渠道, 倡导阳光检察, 增加执法办案的透明度,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执法水平。定期邀请廉政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院进行视察, 通过沟通交流, 虚心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 从批评、意见、建议中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四是要做好检务公开。及时、客观、透明地依法公开涉检舆情针对的内容,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 把握涉检舆情发展规律, 适时针对性地处置网络舆情

浅论涉检网络舆情的前因与应对 篇5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 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 围绕现实生活中某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的整个过程, 民众对相关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直接反映。

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 涉及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并已经可能对检察机关的工作与形象产生影响的倾向性言论和态度。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正面效应, 也有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及形象有着特殊的作用。

涉检正面网络舆情有这样几个优点:1.公开性。检察机关有自身的工作性质, 内设有关综合、业务等部门, 一般群众并不了解其职能, 通过网络的公开、传播、影响, 使得群众更加相信检察机关的办案能力及检察队伍形象, 有利于检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公正性。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 涉检正面网络舆情能让人民群众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支持检察事业, 让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认同。

涉检负面网络舆情往往呈现这样几个特点:1.隐蔽性。由于网络虚拟、隐蔽的特点, 一些人在网络上任意发泄自己的不满, 质疑检察机关的办案公正性, 这对检察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严重影响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2.交互性。网络传播已经不再像报纸、广播、电视让人民群众被动接受时事、政治等信息, 它所具备的交互功能, 能让人们在BBS论坛、博客等虚拟空间里交流对一个案件的看法, 一些偏激者一旦发现涉检的负面网络舆情, 就会跟着往一边倒, 如此循环往复加上炒作, 会对检察机关形象和执法办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舆情危机处理机制不健全, 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2) 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 缺乏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

(3) 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 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

(4) 在网络时代, 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已经不起作用, 有的反而束缚我们自己的手脚, 造成党和政府处理事件的被动。

二、涉检网络舆情处理对策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网络宣传是应对涉检舆情的良药,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 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把握舆论导向是检察工作的“命脉”, 网络舆论对检察机关有负面的影响, 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波, 必须正确进行引导。在新时期, 检察机关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 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 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 强化检察机关自身建设, 从根源上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强化自身建设是根本, 网络时代带给检察机关的, 是无孔不入的监督, 只有严格执法, 让群众满意, 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 从根源上降低“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严格执法是检察机关提高执法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检察机关要坚决响应“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 不断在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 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勇于碰硬、克难攻坚, 通过严格依法办案提升执法公信力;通过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来保障执法公信力;主动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 向企业和群众贴近, 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 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以执法为民的优良作风赢得公信力;要秉持“监督者也必须接受监督”的观念, 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经常化、规范化的监督,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

(二) 增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 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长期以来, 在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 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涉检网络舆情可能不大准确, 有些观点不够成熟, 但网络中的声音却非常直接、坦率和真实, 涉及面也很广。检察机关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有效的民情通道, 了解民意, 汇聚民智, 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并及时得到直接反馈, 检验自己的工作还有哪些不足。因此, 检察干警要真正把网络媒体作为汇集民意, 倾听民声的平台, 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强化接受监督意识, 理性应对网络舆情。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强调:“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 高度重视并切实转变观念, 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检察机关是法律的监督者, 是公平正义的象征, 要以民为本,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 检察机关要理性对待网上的舆论, 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舆论的产生, 说明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关注与监督, 检察机关网评员在发现涉检负面网络舆情后, 及时进行发贴或跟贴, 澄清事实真相, 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进行正面引导疏通。

(三)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传媒对检察工作及社会稳定的影响,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评估分析、预警报告机制, 多个环节有机结合, 切实加强网上舆情的控制

其一, 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的舆情信息。将网络舆情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 成立领导组织和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 同时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 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转。有关人员和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进行密切关注, 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 一旦发现有不利于检察工作正常开展、重大的虚假舆情, 可以及时上报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其二, 正确甄别筛选, 保证舆情的客观性。对所监测的网络舆情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 对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 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 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 全面准确掌握新情况新动态, 及时反映形成报告, 为接下来可以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

其三, 开展动态跟踪。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 密切关注与检察机关及检察工作有关的动态。密切关注可能造成危机的事态发展, 即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 加强监测力度, 并在负面影响可能扩大化时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 与上级院保持紧密沟通, 接受指导, 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内设部门保持紧密沟通, 根据发展变化, 随时调整修正危机处置方案。

其四, 科学分析应对, 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揭示舆情的状况和走向, 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 积极采取化解危机的应对措施, 必要、有效行动, 妥善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

其五, 形成定期分析制度。定期对舆情动态做出阶段性的分析评估, 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及时有效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科学决策。对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检察工作相关的大量网络信息, 包括网络报道、评论、论坛等, 从这些信息中分析舆情的走向和时间变化,

(四) 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 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 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检察机关要按照涉检网络舆情按照其性质、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分为特大、重大和一般三个等级, 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对应中, 根据危机的等级, 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 及时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作出快速反应, 及早通知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同时, 检察机关要坚持以“主动引导”为主的处置原则, 快速建立起与相关职能部门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 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 积极采用舆论引导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五) 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舆情危机”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网络舆情控制与反控制已经逐渐演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 检察机关必须站稳方向, 认识公众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正视公众舆论的负功能对检察工作的消极影响, 对网络舆情要敢于担当, 快速反应, 及时介入, 有效减少舆情的负面影响, 努力把握网络空间和公共舆论的主导权, 从而更好地树立新时期检察机关的正面形象, 客观反映事实, 真诚应对民众。

维护公众知情权的最好办法是让公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因此, 突发性事件发生之时, 检察机关应坦诚客观面对, 强化检察责任意识, 及时介入网络舆情, 要做到找准问题的关键, 在事发第一时间内对事件进行客观分析, 主动阐明立场, 排除流言扩散, 对可能或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的涉检舆情, 要迅速核查事实真相, 认真评估后理性提出应对措施。重视舆论领袖, 引导重点人群。在突发性事件爆发后, 检察机关要有重点地向“重点”人群迅速作出反应, 安抚有积极形成倾向、传播渠道与传播能力的舆论领袖, 对网民有关涉检质疑, 要以更诚恳更开放的心态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 不逃避, 不回避、不推诿。检察机关加强与媒体沟通, 及时做好通报, 要加强与辖区沿线地市媒体的沟通, 扩宽舆情信息渠道, 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 可能或已经引起检察人员形象的舆情, 检察机关要在第一时间内通过书面汇报向上一级检察院报告, 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防止影响扩大, 同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进行汇报或通报, 做好澄清解释工作, 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工作动态, 争取地方党政机关的支持, 争取党委宣传部门的支持和媒体的配合, 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积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同时, 检察机关应负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随时思考为什么网上会有涉检舆情, 从自身抓起,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检察队伍的建设, 提高干警素质, 将自身业务、综合等工作动态及时向人们汇报, 并及时主动作好正面舆论引导, 做到检察舆论引导不缺位。

(六) 加强网络检察宣传工作与舆论引导

当网上出现涉检不实信息时, 一般公众往往因为对检察工作不够了解而受其影响, 这时候,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通过法言法语、客观评述和劝解, 澄清事实, 对于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 及时详尽的事实材料, 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 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 有助于化解网上极端信息, 强化主流言论, 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三、针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制度完善

(一) 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

检察宣传, 既是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检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察机关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检察机关网络宣传应建立领导机制, 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 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 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二) 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

检察宣传不是检察工作的附庸品, 而是检察工作的思想阵地。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 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 都离不开一扇“窗口”, 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 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 怎样公正办案。因此, 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 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 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 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 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

(三) 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制度, 打造精品门户网站

建立与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 对网络新闻、消息从线索提供、初稿采写, 到审稿签发、网上发送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 提高检察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特别是检察工作重大事项、重大案件和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案件, 在坚持保密原则的前提下, 及时发布检察信息, 实事求是地公布进展情况, 避免不实信息传播, 确保网络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无失实、泄密事故发生。只有充分发挥网络的这个大平台的作用, 才能牢牢掌握检察机关话语主动权。

舆论是把双刃剑, 如何引导最关键。笔者认为, 检察机关对于涉检舆论的引导关系着自身的命脉, 网络舆情的掌握方向已经演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 检察机关必须冷静应对, 认识网络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正视网络舆论的负功能对检察工作的消极影响, 努力把稳网络舆论的主要方向。面对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格局,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发挥好网络这个窗口、纽带的积极作用, 同时, 更要把“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这个新课题长期做下去, 把握社情民意、推动科学执政, 维护好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 确保检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这一新兴产业独具“隐蔽、多元、互动”特征, 突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和职业界限, 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力, 因而人们乐于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言论, 交换观点, 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空间, 使互联网越来越凸现出表达民意的优势。但也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 一个极小的事件, 通过其传播和放大, 可能引发出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 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涉检舆情】推荐阅读:

舆情处理10-20

舆情应对05-19

公共舆情06-24

城市舆情07-02

舆情素养08-01

学生舆情08-06

舆情疏导08-19

舆情引导09-01

社会舆情09-03

负面舆情09-05

上一篇:CT导向下一篇:体育课中的美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