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情防范

2024-07-08

新闻舆情防范(共6篇)

新闻舆情防范 篇1

济阳县实验中学新闻舆情处置

应 急 预 案

一、总 则

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是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能力,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及时、有效的处理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树立实验中学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济阳县实验中学突发事件新闻舆情应急预案》。

二、基本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新闻宣传工作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整合资源,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具体原则如下:

(一)统一管理。实验中学的新闻发布和宣传组织工作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指导,各职能科室分级负责。

(二)主动协调。各职能科室应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按要求分解任务,责任到人。

(三)准确把握、快速反应。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上报校办,校办及时与校长联系,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同时与县教育体育局宣法科、县委宣传部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四)积极化解。着力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化解学校危机事件,使实验中学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做到有利于学校发展大局,有利于学校稳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臵。

(五)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臵发生在我校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发布工作。

三、应急新闻宣传的基本流程

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立即组建应急领导小组和宣传小组,具体运行程序如下:

(一)启动新闻发布机制。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到位,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传达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分析形势及社会舆情,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各工作小组和工作人员责任。及时组织新闻发布,及时公布新闻发布会的地点、时间及安排场次数等。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赵继荣 副组长:王 涛 王秀峰

应急领导小组组员:张万禄 李新华 周玉春 郭传信 高林林 于桂珍 张 静 韩佩君 刘郝燕 下设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主任:李新华 兼新闻发言人

(二)启动新闻发布方案审批机制

迅速拟定新闻发布方案、发布内容,报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审批。在组织新闻发布的过程中,如遇到难以把握的重大、敏感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请示,并遵照批示迅速组织落实。

(三)同步启动新闻媒体联系机制。事件发生后,应急宣传小组要及时与有关媒体取得联系,并协助做好危机事件现场文字、图片、音像和影视资料的采写、拍摄和记录。对媒体记者的采访、拍摄给予支持。

(四)同步启动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受理记者的采访

申请,向记者提供确认公开报道的信息。提供电话、传真、上网传输等服务,为记者的采访报道提供方便;同时加强对记者采访的组织、现场管理,因出于安全考虑或其他原因,无法满足记者深入现场采访要求,可建立定时定点采访发布机制。经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到事件现场采访的记者,必须服从现场指挥部门的管理,不得干扰或影响事件的处臵工作。

(五)同步启动校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宣传小组要认真收集和整理学校危机事件的校内外舆情,汇编舆情简报,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关注网上负面和衍生报道信息,必要时,可启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组织人员及时开展有效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四、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新闻发布要求

1.及时准确。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新闻发布既要争取发布时效,又要确保信息准确。事件发生后,情况复杂、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猜测或恐慌时,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已认定的简要信息,根据事态发展和处臵工作进展情况,再及时作后续详细发布。事件处理无新的进展时,也应定期告知有关媒体。

2.把握适度。新闻发布过程中,既要使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又要认真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事件处臵工作的顺利开展。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要适时、适度,要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事件的正确了解,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要有助于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开展自救和互救,消除和化解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稳定。

3.突出重点。要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先入为主的效果,打好主动仗。除及时发布事件造成的伤亡、损

失和影响等信息外,应着重组织报道妥善处臵事故的情况,有关部门已采取的防灾、防病、减少损失等应急措施;报道社会公众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考验、战胜危机的信心。

4、分类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造成广泛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发布。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损害我国国际形象的事件,以及其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般不作公开报道。

(二)媒体联系和报道要求

1.要为记者采访提供热情和周到的服务,须有专人负责。2.主流新闻媒体报道稿件应要求记者送交应急领导小组审核。

3.建立新闻宣传资料档案。及时收集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新闻、特写、评述等文字资料,与突发事件的音像、图片等一并整理存档,建立档案库,注明日期、地点、事件,长期保存。

(三)接受新闻采访要求 1.采访前

评估采访要求,提出符合实际的采访内容,明确接受采访的主题、角度、采访者、采访时间、地点、时长以及新闻稿发表形式等一切与采访有关的事项;根据采访提纲,搜集相关资料,准备采访内容。

2.采访时

采访回答应简洁明了,尽量使用明确的、描述性的、形象的语言;内容表述清楚、完整和统一;坚持提供正面的信息,对任何错误信息都要迅速澄清,避免发布可能引起断章取义或曲解的言论;在采访中要占据主动。受访者要注意言行举止,保持良好形象。

3.采访后

总结评估采访过程,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方法;存档采访中媒体名称、记者姓名、相关稿件、新闻剪辑片或录像带等,永久性保管。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应急处臵结束后,宣传小组可根据需要,保留部分工作人员负责善后的有关新闻发布工作。

(二)总结评估

突发事件处臵完毕后,宣传小组应在第一时间内对事件应急处臵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并作为该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总结的组成部分,上报下达,长期存档。同时,总结分析事件处臵过程中新闻发布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宣传预案和具体工作程序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奖励处罚

对在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甚至违反纪律,导致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被动,并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领导者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日常保障机制

1、建立信息反馈常态机制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

2、建立舆情监控体系

积极应对于媒体舆情,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舆情

信息,要加强监测监控力度,设专人进行监控,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臵。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要全力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尤其是在处臵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客观、透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性方面发展。

4、完善信息摸排机制

针对群众对学校工作的不良言论、片面认识或错误倾向,要第一时间做出反映,集体研究、集体协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向用户作出解释说明,充分体现社会的法制性、民主性和公平性。

六、附 则

(一)各科室要根据本预案,结合工作职责,熟悉应急预案,明确相应职责。

(二)本预案由学校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2013年11月4日

附1:舆情及新闻发布应急处置各科室职责

一、应急办公室工作职责

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各工作小组,有关部门迅速派员集中办公。

2、审定新闻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内容,负责新闻发布;

3、管理采访事件的记者;

4、收集、跟踪外界舆情,及时向应急指挥机关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通报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落实校准确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机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新闻宣传小组工作职责

新闻宣传小组由学校办公室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新闻宣传人员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必须具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掌握新闻采访、编辑、播发的流程;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公关能力及交流、沟通、协调能力。

1.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应急新闻发言人应迅速向媒体公布新闻宣传小组所在地、联系方式等信息;

2.迅速拟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和新闻发布内容,经应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3.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通气会,并及时向媒体发送新闻通稿; 4.组织和协调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并提供相关采访报道便利;

5.收集和跟踪有关突发事件报道情况,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有关舆情; 6.加强舆情分析,制定应对方案,有针对性的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引导舆论;

7.保持同现场主流媒体记者的良好沟通,强化对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引

导媒体记者对突发事件处臵过程的正确理解。

三、综合协调组职责

由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组成,负责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的运转,情报信息的上报及通报,受理记者的采访申请或记者采访,并对记者实行统一管理等。负责组织新闻发布会,为事件现场采访的记者提供采访和发稿等服务。

附2 新闻宣传工作人员 组长:郭传信

组员:刘郝燕 微博管理员 艾 芬 网络评论员 朱红燕 舆情报送员 梁 杰 新闻宣传员 冯翠翠 新闻宣传员 索媛媛 新闻宣传员

新闻舆情防范 篇2

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论情况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不仅为公众的政治参与创造了全新的环境, 也拓宽了公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近年来, 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一些事件通过网络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都是通过网络被人们知晓传播, 进而通过舆论力量促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固然可喜, 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 我们在看到其可喜变化的同时, 对其负面影响, 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抵御能力[1]。目前我国的舆情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数据安全性、真实性缺乏,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舆情的相关概念

1.1舆情的特征。舆情是公共性的。其表现在:知识主体的公众, 或者是有行动和反思能力的公众, 而这些公众是有所互动和联结的;是公平开放给每一个市民的;在形式表达上面一定要反映沟通理性以及批判。相对的一致性及持续性[2]。

1.2舆情环境。舆情环境包括与舆情关联的物理空间, 精神环境, 社会环境等。通常包含政府, 民间组织 (包括媒体) , 文化, 技术等多种实体和因素。舆情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 既制约着在社会心理、文化传统上各种具体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也制约着对舆论进行引导的人们;同时, 无形地调节着个人、团体、社会相互间的关系。

二、网络舆情管理安全技术

互联网这一领很好的体现了对现代安全技术防范的需求, 网络舆情管理要靠技术来防范以保障安全。此外, 安全技术具有可靠性、人文性价值特点, 使安全技术防范风险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指标体系, 从而及时有效地处理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网络舆情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我们也越来越关注其安全性,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和创造下我们已更多的掌握运用安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互联网中的一些程序在不断升级, 升级后, 系统将会自动排除一些干扰或是不健康的信息, 尽量让网络环境净化。用户亦可安装一些软件, 进行一系列提示或屏蔽。

目前, 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下已有了一系列系统, 譬如舆情监测系统、网络信息雷达系统等, 这些均属于安全技术的防范与应用。应对网络舆情, 首先要完善舆情监测, 依托技术引领和支撑, 舆情管理部门既要了解时事政治中的热点, 把握行业经营的特点, 锁定舆情多发的焦点, 又要关注网民的主流声音以及负面情绪, 并以互联网思维做好信息搜集和数据整理。网络舆情管理还必须着眼标准化运行、程序化管控、规范化处置, 促进危机解决和标本兼治。当然, 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应用,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也就揭示了安全技术手段与网络舆情管理的关系[3]。

2.1提高安全技术水平。一系列调查报告显示, 互联网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因此网络舆情的正面影响和负面作用也在迅速扩大。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 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对虚拟世界的管理水平,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大力倡导科学的治理理念, 从而提升科学技术, 那么安全技术防范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2.2政府运用安全技术。网络舆情的管理无论如何是离不开政府的, 政府在舆情管理上自然承担着所谓的“义务责任”。当前网络舆情存在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到位, 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这之中的主体就是政府, 必须要确立政府主导地位, 以此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目前,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也是无法忽视的, 政府管理理念落后、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政府应当将网络舆情的管理作为转变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新契机。

三、结束语

安全技术的防范与应用对网络舆情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 我们更应关注安全技术, 从而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 就是以网络、特别是以特网为工具进行传播的舆情。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舆情问题的防范与应对 篇3

摘 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互动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尤其进入到“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为企业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面对大众的质疑,如何将有可能演变为企业“危机”的“突发事件”消弭于无形、化解于无物,正确处理好新闻舆论导向宣传,是摆在县级供电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舆情研究;县级供电企业;防范;应对

近日,一国家大型企业在弃碴风波中,要求员工跟帖评论的截图曝光后,便陷入舆情漩涡,饱受质疑。被媒体评价为“最坏的示范”,给公共事件的危机公关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这一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的年代,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应对媒体的报道、面对大众的质疑,如何将有可能演变为企业“危机”的“突发事件”消弭于无形、化解于无物,正确处理好新闻舆论导向宣传,是摆在县级供电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一、舆情现状及特点

社会心理方面。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增大,各种矛盾凸显,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央企的垄断性被广大网民认为供电企业是高工资、高福利的企业,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供电优质服务方面。每年迎峰度夏或迎峰度冬期间既是用电高峰期,还是及易发生舆情时期。由于线路设备过载 “卡脖子”现象突出,大多客户针对“低电压、反复性停电、睡眠时没电、做饭时缺电”而显得烦躁指责,客户恶意投诉和网络炒作风险增加。

供电安全方面。主要有高压线路跨越房屋、电力设施与建筑物、树木等安全距离不够,存在安全隐患;属用户产权的电力设施发生安全事故,供电企业无责任性涉电投诉和事故赔偿纠纷增多。

电价执行和用电缴费、收费方面。对欠费用户只进行欠费催费,用户缴清欠款后,未能及时恢复供电;部分窗口收费人员对政策及新业务理解不透,造成用户误解;对用户预存电费、自助缴费系统使用宣称引导不够。

企业内部稳定方面。职工子女就业、车辆管理等问题,都是职工关注和炒作的热点话题。

二、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网络应用形态层出不穷。企业的种种突发事件,经网络等媒体披露后,会引发“突发危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公信度。

(一)主动应对的意识滞后

部分企业认为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的事,在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每年在迎峰度夏(冬)用电高峰期间发生停电事故后,往往只限于启动应急抢险预案,快速抢修,倾力而为。而忽视了舆论引导,社会公众和客户不知信息,极易引发负面舆情。

(二)工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有的企业明确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职能,但是没有配备所需的设施设备,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仅仅依靠人工的办法难以应付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第一时间获取全面的舆情信息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影响了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

一是处置滞后。舆情发生后,舆情管理部门在回复信息时,由于对有关抢修和报装程序等信息掌握较少,不可避免的在应对舆情危机中出现滞后性。二是时机把握不准。一般而言,如果不在24小时内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回应,就会导致舆情成为热点,无法控制。三是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技巧。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质疑和媒体采访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技巧。

三、应对舆情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应对舆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当前,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更加难以预测、难以想象。同时,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供电企业要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形成与之相对的工作理念,夯实舆情应对思想基础,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多措并举,建立健全舆情应对常态工作机制

要把应对舆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舆情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组建舆情应对队伍;三是建立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五是建立健全舆情监控机制。掌握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置意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

四、沉着应对,确保供电企业形象

舆情事件发生时,要迅速作出反应,查找问题根源,及时回应公众疑问,有效解决舆情事件,维护供电企业形象。

(一)主动出击,正面引导

面对突发舆情事件,要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如事件复杂,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来满足公众的期待,从而减少网上谣言传播,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措施有力,澄清真相

舆情事件发生后,不要一味屏蔽删除信息,要及时启动有关组织程序,要变强“堵”为“疏”。及时与有关单位和客户进行沟通协调,防止事态恶化。同时主动与媒体沟通,化解情况不明而引起的社会舆论震荡。

(三)方法灵活,杜绝炒作

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新闻稿 篇4

随着科技发展,新型电信诈骗的手段也层出不穷,接踵而来,电信犯罪已经成为当代最具迷惑性和危害性一种犯罪,为了提高我校大学生对于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保护同学们的财产安全,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我校全面开展了一系列反电信诈骗活动,其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融入诈骗骗局的各种情景,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经管学院国贸二班于3.16日晚在教室609统一测验了反诈骗测试题,本次活动由辅导员朱xx老师主持召开,国贸专业全体学生共同参加完成。

3.16日晚7点整同学们已经到达了教室,各班学委统一分发了反诈骗测试题,测试题分装成册,囊括了近年来最新的电信诈骗骗局,包括冒充老师同学类诈骗类,刷单返现类,网恋转账类等最新骗局,包括多选单选以及情景问答题等三种类型的四十多个题目。同学们都认真的进行了答题,陆续完成了试题,然后由班长进行了统一细致的批改,最后又发放到同学手中,同学们对各自试卷错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份测试题同学们又见识到了更多的最新的骗局,提高了同学们的防范意识,总结到要涉及转账类问题核实对方身份,在网络上要注重隐私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上当,同时也能保护身边的同学们遭到电信诈骗。此次活动于八点三十分圆满结束。

新闻舆情防范 篇5

一、网络舆情主题分类概述

目前, 关于网络舆情主题分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按分类的领域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面向通用领域的网络舆情主题分类。这类成果是面向整体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 如丁兆云[1]在其文中将舆情主题分为了三级指标, 其中, 一级指标有五类, 分别是公共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事故、重大活动。在一级指标下又进一步细分为二级、三级指标, 如公共安全又分为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两类;在社会安全下又细分为恐怖袭击、军事斗争、民族宗教事件三类。再如, 杨永军[2]在其文中将舆情主题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类。国际又分为政经、文化、军事、反恐、公共、自然和其他领域几个方面;国内又分为公权力、政治与社会问题、公共领域、私权利几个方面, 且每个类别下又有更具体的分类。还有, 李雯静等[3]在其文中提到了两个参考体系, 分别是美国“联邦政府组织架构”中的业务参考模型BRM (Business Reference Model) 和我国TRS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服务平台中参考分类体系中的主题分类。此外, 戴媛等[4]在文中将舆情信息分为了14大类, 分别是社会经济、政府管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事故灾害、社会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三农、交通、和谐社会、重大活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类, 并下设有更详细的二级类目。二是面向特定领域的网络舆情主题分类。有些学者根据某一领域网络舆情研究的需要, 针对特定领域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分类。如邓尚民等[5]在其文中将高校网络舆情分为7类, 分别是时事政治、社会民生、高校内部管理、高校安全、大学生权益、高校声誉和学生心理健康。再如, 陆瑞[6]在其文中将水利工程领域分为工程论证与规划、工程建设与管理、工程效益、工程评价、工程文化五个方面。此外, 谈国新等[7]在其文中将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信息分为生存危机、公共安全、分配差距、腐败现象、时政、法治6大类。

二、网络舆情主题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主题分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参考标准少。研究成果大多数是根据作者的主观经验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分类, 而较少参考相应的国家标准等, 各家自成一言、差别较大, 带来了主题分类的主观性。二是缺少实证方法。在构建网络舆情主题分类体系的过程中, 缺少依据客观语料和客观数据的实证方法, 影响了网络舆情主题分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主题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一) 主题分类的原则

针对目前网络舆情主题分类研究中的不足, 本文认为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新闻主题分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和权威性。

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新闻主题分类体系是对新闻事件科学分类的依据, 因此, 分类体系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2. 针对性和实用性。

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新闻主题分类是为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的, 因此, 构建的分类体系不需要过于全面和翔实, 关键是要能够反映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领域和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主题分类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 主题分类的方法

依据以上提出的分类原则, 本文参考了我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8]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的国家标准, [9]将这两个分类体系进行综合比较发现, 这两个分类体系大的类目基本一致, 但中文新闻信息分类的类目更为全面。因此, 本文的一级类目主要参考了中文新闻信息分类的一级类目, 共24类, 分别是政治、法律、司法、对外关系、国际关系、军事、社会、劳动、灾难、事故、经济、财政、金融、基本建设、建筑业、房地产、农业、农村、矿业、工业、能源、水务、水利、电子信息产业、通运输、邮政、物流、商业、外贸、海关、服务业、旅游业、环境、气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休闲娱乐、文学、艺术、传媒、医药、卫生、体育。但由于中文新闻信息分类的二级、三级类目, 过于全面和详细, 且针对性不强, 因此, 其并不适合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新闻主题分类。新闻主题分类在进一步构建下级类目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体现网民重点关注的领域和焦点问题, 通过由面到点、逐步聚焦的方法构建分类体系。

四、基于实证方法的新闻主题分类

由以上分析可知, 要进一步构建主题分类的下级类目, 首先需要挖掘网民重点关注的领域和焦点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以实际的语料和客观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语料来源

本文所用语料为从数据堂网站下载的49000篇新闻语料, 其中每一篇语料都有网民对该事件的情感反应投票数据, 包括投票总数和8类情绪的投票比例。如新闻事件“如此恶警!省道时速破百撞死夜大生”, 网民投票数为15956。其中, 网民认为实用的投票数为1%;感人的投票数为0%;开心的投票数为1%;超扯的投票数为5%;无聊的投票数为0%;害怕的投票数为0%;难过的投票数为5%;火大的投票数为88%。

(二) 语料处理

本文首先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 将49000篇新闻语料的新闻标题、投票数和8类情绪的投票比例数据从文本中抽取出来, 然后将抽取的信息、数据在excel表格中根据投票数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 并将排名前50位的新闻, 根据中文新闻信息分类的一级类目进行了类别标注。

(三) 新闻语料类别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语料类别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新闻事件的类别主要集中在政治, 法律、司法, 社会、劳动和灾难事故四个类目中。政治类新闻有10个, 法律、司法类新闻有11个, 社会、劳动类新闻有12个, 灾难事故类新闻有7个。按类别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社会、劳动>法律、司法>政治>灾难事故。因此, 从网络舆情监测的角度来说, 这些领域应该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四) 网民关注焦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聚焦网民的关注点, 我们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 对以上新闻事件数量最多的四个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1. 政治领域。

在政治领域, 网民关注的焦点有: (1) 关于政府、领导人等的负面新闻, 如政府无能、官员腐败等问题。 (2) 关于政府、领导人等的正面新闻, 如领导人廉洁自律, 政绩卓著等事迹。 (3) 和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如社会保障、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

2. 法律、司法领域。

在法律、司法领域网民关注的焦点有: (1) 违背伦理道德的犯罪问题。 (2) 贪污、腐败类犯罪问题。 (3) 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的问题, 如伤害未成年人的犯罪等。 (4) 存在争议的问题, 如是否废除死刑的问题等。

3. 社会、劳动领域。

在社会、劳动领域网民关注的焦点有: (1) 正面社会行为, 如保护弱势群体、救助行为、励志事迹等。 (2) 反面社会行为, 如以貌取人、不孝、婚外情等社会不良行为。 (3) 劳动者权益问题, 如损害员工利益等行为。 (4) 离奇事件, 生活中一些不合常理的事件往往可以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 因此也常常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 如“鸡报恩”等离奇事件。

4. 灾难事故类。在灾难事故类中网民关注的焦点有:

(1) 灾难事故中的正面行为, 如“市长车祸现场搬车救人”“白衣天使车祸现场救人”等。 (2) 灾难事故中的反面行为, 如“警察超速撞死夜大生”“撞女童还踹人”等。 (3) 世界末日危机, 这类特殊的灾难因关系着全人类的安危, 容易引起民众的极大恐慌而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世界末日将于本世纪降临, 人类将遭毁灭”等新闻。 (4) 灾难后果严重的事件。灾难后果严重的事件容易引起民众的怜悯、同情与恐慌, 因此, 灾难事故的后果越严重, 网民的关注度往往就会越高。

(五) 新闻事件性质和网民情感倾向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网民的行为和情感倾向特征, 本文对新闻事件的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负面的事件有26个, 正面的事件有11个, 中性的事件有13个, 网民关注的负面事件数量最多, 占了52%的比例, 这说明负面事件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因此, 在网络舆情监测中相关人员应更加重视各领域的负面事件。而通过对网民情感投票的分析, 我们发现, 对于正面的新闻事件, 网民的投票大多数是“感动”或“开心”;对于负面的新闻事件, 网民的投票大多数是“火大”;而对于比较离奇的事件, 网民的投票大多数是“超扯”, 其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性质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网民支持、钦佩正义的行为而痛恨、鄙视违法犯罪或社会不良行为;而对于离奇的事件, 大多数网民也抱着理性的态度, 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从感情强度和危害程度上来说, 负面事件和负面情绪应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49000篇标注新闻语料的处理分析, 通过由面到点、逐步聚焦的方法总结了网民关注的四大领域。并且, 本文分析了各领域内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网民的情感倾向问题, 初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和认识, 对于构建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主题分类, 把握网络舆情中的重点、关键点, 及时了解舆情动向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本文分析的数据规模较小, 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笔者今后将在更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总结更一般、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丁兆云.互联网多维层次式舆情指数若干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

[2]杨永军.社会舆情监测与预警的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09) :63-71.

[3]李雯静, 许鑫, 陈正权.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设计与分析[J].情报科学, 2009 (07) :986-991.

[4]戴媛, 郝晓伟, 郭岩, 余智华.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0 (04) :12-15.

[5]邓尚民, 董亚倩.基于AHP的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 2012 (08) :31-36.

[6]陆瑞.水利工程舆情分析模型及指标体系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谈国新, 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66-70.

[8]GB/T 21063.4-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部分,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7-27.

新闻舆情防范 篇6

1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功能

1.1加快舆论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往往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加迅速,覆盖面更广,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根据《2015年度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9月,微博日活跃用户达到1亿。微博平台功能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微博用户群呈现出稳定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微博作为一种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手段,满足了互联网用户对兴趣信息的需求,是用户获取、交流和分享“新闻热点”“兴趣内容”“社会动态”“舆论导向”的重要渠道和社会的第一信息源。以2015年8月12日晚发生的天津塘沽大爆炸为例,爆炸发生后,事件牵动人心,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以“奏耐天津”“天津消防”“滨海发布”“天津发布”“天津卫视”为代表的5个本地官方微博发布了信息并进行了全天候的跟踪报道,从而保证了公众了解事故真相的透明性和准确性,其中“奏耐天津”是最早发布新闻的,时间在8月12日晚23时39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媒也通过对事件全面、客观、即时的报道,在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其中“人民日报”的一条关于铭记牺牲的消防战士的微博转发量高达2349235次。

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使微博成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媒体阵地的延伸。而各界知名人士或明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发布并转发了相关的微博,使舆论不断扩大,从而让更多的人知晓事件。这些人在微博中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他们借助互联网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将之作为传播媒介,表达主张,影响公众的“主阵地”,通过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积极地传播信息,发出质疑,与传统媒体和广大网民之间形成互动,产生影响。他们的行动有助于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别是有助于使公众在当今“病毒传播”和“群体传播”盛行的网络环境中,引导其对突发事件明辨是非,理性思考而不盲从。这些舆论领袖将信息传播给另一个舆论领袖,这样信息就在他们手中呈“网状”扩散开来。

1.2突出热点话题

此外,微博还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所谓“议程设置”,就是媒体为了提高公众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对某一事件给予特别强调。它们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而微博中设置的“热门话题”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功能。在天津塘沽发生爆炸时,有关事件的相关话题就出现在了微博的显要位置,使人们一打开微博就可以看到这条要重要的信息,通过影响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使事件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在新浪微博上,天津塘沽大爆炸的前10名相关阅读话题总量也高达37.149亿。

但是,不同的一点是相对于过去由传统媒介设置的议程如今已变为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发起“热门话题”。由于在微博平台中,知名媒体机构和专业人士毕竟是少数,多数依然是普通用户,因此微博议程设置的主体也多为普通个人。由个人用户设置的议程同样也可以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在此次天津爆炸事件中,相关的话题如“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天津爆炸”等话题就是由普通用户发起的。除此之外,微博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使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表达观点,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微博社交圈,促进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多样化。

1.3加强社会动员

微博的出现,标志着“UGC”时代的来临。所谓UGC即用户生产内容,是伴随着微博2.0出现的,可以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由受众创作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它注重的是信息的个性化、互动性和开放性。在天津塘沽大爆炸事发后的第一时间,微博网友上传现场视频,有一些网友拍摄的视频更成为国内一些权威的传统媒体的重要素材,这些素材还原了事件现场,推动了公众的关注度,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用户生产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媒体所生产的信息量。这说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进入了全民时代,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潜在的信息生产者,公众的表达渠道和意愿都得到了大大的扩展,同时也赋予了受众媒体接近权。

2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负面问题

在微博的世界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发表言论。在这个平台上,不可否认的是会产生一些虚假信息,如果微博的舆论引导失误就会导致谣言泛滥。虽然一些影响力较弱的虚假信息由于传播能力差而不会造成重大危害,但重量级虚假新闻的传播就会在一定时间里产生恶性影响,造成社会恐慌。在“8·12天津塘沽爆炸”中,除了大部分真实有效的信息发布和祈福转发外同样也充斥着一些谣言,比如有网民在网络上散布天津已经混乱无序、有毒气体扩散以及CNN记者现场直播强制被删等假新闻。在这些事件中,微博即便不是始作俑者,但也利用其自身功能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态发生了改变(微内容、碎片化信息)。虽然微博由原先每条最多能容纳140个中文字符到如今能容纳2000个字符进行了转变,可是受众已经习惯了阅读短小精悍的新闻,而媒体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更倾向于以精炼的语言报道事实,这就使微博较难将事件的原委始末细细叙述清楚,也无法进行深度报道,只能去粗取精,这很容易造成断章取义的现象。

3解决措施

首先,面对众多由天津塘沽爆炸引发的虚假新闻,官方媒体和广大网民们不会听之任之,于是诸如“天津网警巡查执法”、气象专家、外科医生等媒体和专业人士在微博平台上进行辟谣,经过一些理智网友的转发澄清,谣言传播的趋势大大下降。这充分说明了微博具有“自净”功能或者说是“自我澄清”的机制。而微博上一些自媒体就充当了微博上的“谣言粉碎机”,力求将真相传播给受众。

其次,应该发挥微博“把关人”的功能。第一是普通用户的“自我把关”,应该提升自身的底线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是建立审核规则,网站应该过滤、删除掉一些虚假新闻,筛选出积极有效、健康向上的内容。

最后,单单依靠微博的“自净”和“把关人”功能是不够的,微博上的专业人士毕竟是少数,辟谣的速度不一定能赶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审核规则也并不能清除所有的不良信息,所以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法律手段,健全互联网言论表达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4结论

微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平台实现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多维度传播功能。互联网最终把传统媒体变成人人都是媒体的一部分,我在创造和分享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思考的东西,同时又和大家在一个媒体空间中,我是其中一分子。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平台更具有其自成体系的新闻发布、信息扩散、议题形成和实时讨论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功能、微博的负面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使广大受众能够辩证地看待微博,对其传播迅速等优点要充分利用,至于弊端则要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并从中找到可以获取信息以及在其舆论引导下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研究院.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78.

[2]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年度微博用户发展报告[R].北京:微博报告发布平台,2015.

[3]窦晓婉.论微博话题中议程设置新特点[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41.

[4]童莉.微博的传播功能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1-64.

上一篇:向内有莲花散文下一篇:描述传统文化的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