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素养

2024-08-01

舆情素养(精选3篇)

舆情素养 篇1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如今, 形成网络舆情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众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议论和分析该事件;二是政府出台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引起的讨论和质疑, 如“阶梯电价的施行”, 通过试运行等方式运行与大量的宣传, 引导客户理解;三是一些政府官员和公司员工的不当行为、言论等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发声, 如“我爸是李刚”、 “反正我信了”等事件;四是一些弱势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发声寻求援助和宣泄情感等事件引起的舆论。

二、新媒体时代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 现代舆论意识不强

现今仍有一些单位、个人囿于传统思想, 缺乏对网络舆论引导力量的重视。认为互联网作为虚拟平台, 不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 不屑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舆论引导, 或者直接请人删除网络舆论, 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完善

一些地区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仍采用旧的行政管理引导方式, 但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原有的引导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

(三) 网络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 很多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体制不健全、 管理缺位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推诿扯皮和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现象, 这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网络舆情的管理效果。

(四) 网络舆论的处理方法不科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失语”, 即网络舆论问题发生时采取不闻、不问、不说的“三不”态度, 这不但会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对网络舆情后续问题的处理工作极为不利。二是“乱语”, 即有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论时仍沿用应对传统媒体的处理方式, 一味进行辟谣, 甚至出现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 造成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出现危机。三是“随意应付”, 即某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处理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处理。

三、新媒体时代增强舆情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 培育增强现代舆情理念

一是客观认识网络舆论。要认识到网络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 通过网络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得调研信息, 但对于涉及群体利益、社会敏感问题等特定的内容和对象, 互联网又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加热器和放大器。 二是从“新闻、旧闻、不闻”的理念转变到“信息公开”的理念。新的传播科技、新的传媒形态难以阻止信息的迅速传播, 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出实情, 很容易使信息在多种形式传播中被扭曲, 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 2003年的非典事件, 通过新闻发言人与网络评论员不时更新最新消息, 让民众有知情权, 稀释人民的恐慌心理, 从而稳定了民心。三是指导思想上从“堵”向“疏”转变。当下社会, 突发事件的出现, 信息传播渠道很广, 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 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舆情。四是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 结合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提高员工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交流、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一是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把传统媒体与网络相结合,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渠道, 加快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二是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机制。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公开正面客观地说明事实, 同时, 又站在工作性质的立场上对客户情绪进行疏导, 智慧地讲真话, 主动向社会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如供电系统各级单位每年度的迎峰度夏与迎峰度冬的新闻发布会。

(三)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权力、传媒和知情方面的优势, 理性引导舆论。充分发挥政府信息优势和宣传部门媒体优势, 正确地引导舆论, 如与公安局的网警大队、宣传部的网络处等单位建立好良好的关系。二是建立“网上统一战线”, 求同存异。 在论坛、社区、博客、QQ群等载体中广泛争取支持者, 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并与影响较大的网站负责人、版主等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盐城鹤鸣亭、盐城123网等。利用他们的平台, 与公众沟通交流互动, 使网站成为企业和民众之间真情交流、沟通的桥梁。

(四) 完善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舆情应对与研判领导小组, 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指导和管理, 互联网新闻的发布、网站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 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应对。 二是明确职责。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 明确各单位第一负责人也是舆情管理第一负责人, 各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明确, 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的发生, 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形成合力。三是建立虚假信息与舆情应对不力惩处机制, 利用行政与经济手段对不负责的恶意行为予以处罚。

(五) 尊重网民权力, 打造诚信企业

一是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允许和鼓励网民对我们的经营管理缺失提出批评, 进行舆论监督, 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 帮助他们理解电力企业管理的复杂性, 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我们, 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二是及时发布真相, 坦诚回应质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信息, 把事件真相、政府的措施和事情解决的进展等情况公布于众, 满足网民对相关事件的知情权。三是快速及时地对事件作出调查处理。把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上, 充分尊重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摘要:目前, 除省内党报、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外, 江苏境内有中央部委及全国性社团挂靠媒体分社、记者站及常设机构九十余家, 发展迅速、十分活跃。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舆论的聚集地与发散地, 面对不断增多的网络舆情及各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效果, 就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提高管理应对水平提出几点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舆情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浅谈网络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J].现代传播, 2010 (04) :131-134.

[2]罗毅.阵地建设与舆论引导主动权[J].新闻前哨, 2013 (11) :17-18.

[3]刘静.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 2011 (04) :34-35.

公安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素养初探 篇2

一、具有浓厚兴趣和高度责任心的职业态度

网络舆情分析师要有浓厚的网络研究兴趣。由于网络舆情分析师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尚不成熟, 使得这个职业面临巨大挑战。从外部环境看, 目前民众对网络舆情分析师尚不熟悉, 也未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甚至部分舆情服务提供商从事偏离网络舆情业务主线的活动, 使得网络舆情分析师有时会遭受非议。从内部环境看, 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都相当大, 每天要浏览各类网站, 了解当前的新闻热点, 熟悉网民特点等。同时,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数据, 进行提取、挖掘、分类、归纳、研判和推理, 最后形成分析报告。时常加班, 也经常没有节假日。这既是脑力劳动, 也是体力劳动, 身体往往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成才时间较长。刚入行时, 往往需要从助理网络舆情分析师开始做起, 熟悉网络舆情信息源, 学会网络舆情抽样, 慢慢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三是知识更新快, 能力要求高。网络舆论和形势发展日新月异, 舆情应对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密切跟踪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舆论传播的影响。知识更新相当快, 这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不断的学习。同时, 也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具备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 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等多项能力。工作强度大, 成才时间长, 知识更新快, 能力要求高。这些挑战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这个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坚持下来, 不断积累经验, 进而才能取得成功。

二、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知识

网络舆情分析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既包括对网络舆情周期的研究, 对网络舆情的研判以及网络舆情的应对, 也包括对舆情信息捕捉、抽样、分类等方面。前者往往需借助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 而后者则更多需融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 网络舆情分析师在进行舆情分析和研究时, 往往会涉及众多方面的知识。例如, 对网络诽谤、网络谣言以及网络诈骗等行为的防控和打击, 往往涉及法学或公安学的知识;有关网络舆情的传播以及与传统媒体的分析对比, 则需要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媒体和网络结构与背景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则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由此, 不难看出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在舆情分析工作中运用较多。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能较为熟悉, 并能融会贯通。

与此同时, 对于相关专业领域的舆情监测工作, 舆情分析师还需要掌握相应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流程。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工作就需要舆情分析师熟悉公安业务, 了解依托情报信息流水作业、侦防联动的工作机制。具体言之, 公安机关的舆情监测人员通过浏览网站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全天候、常态化实时监测, 并汇总舆情监测记录和存档。并借助专业软件全面监测网络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监测人员一旦发现有效舆情, 立即将舆情内容上报领导, 网监部门快速响应, 进入预警状态, 事先与网络舆情发生的源头媒体、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单位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以备在后续处理中进行协同作战。同时, 网监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当前掌握的事态信息, 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分类、分级。并在预案中选取一套适用的应对策略, 再结合舆情现状和当前的人员、设备、资金情况, 综合各方面因素, 生成一套完善、可行、高效、有力的应对方案。领导下达应对方案后, 网监部门首先与舆情涉及的人员、部门取得联系, 对舆情内容的真实性展开调查。在初步控制舆情后, 网监部门还需持续关注事态发展的情况, 直至确保舆情已经完全平息, 不再复发。只有对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工作流程和相关公安工作的熟悉, 公安系统的网络舆情分析师才能更好的融入公安情报工作, 更好的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 实现“情报导侦”, 维护社会稳定。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特别重视舆情政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三、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 即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 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一) 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 使网络成为当今社会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 成为民主政治的前沿窗口。但是,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 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网络中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 那么极易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对于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 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因此, 为了能给相关部门或客户提供全面、迅速、准确、客观的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甄别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需浏览各类新闻获取大量信息。因此, 想在浩如烟渺的网络信息中掌握有价值的信息, 网络舆情分析师须提升其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

(二) 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 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语言为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在沟通、辩论、说服、演讲以及与相关人士进行交往等, 都需要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意思或主张外化。使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网络舆情分析的效果, 对同一事件内容或同一事件对象, 由于表达的形式、技巧不同, 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 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当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既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又能在舆情会商时, 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灵活驾驭。文字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网络舆情分析师同样重要。在网络舆情分析过程中, 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制作分析材料、建议报告以及各种文案, 这些材料的制作都要求客观、准确, 文风简洁和严谨, 格式规范, 信息量高, 舆情分析研判和指导建议观点深刻, 态度鲜明。如果文字表达能力不强, 是很难做好这些工作的。

(三) 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实现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 从大量网络信息中理出网络事件的线索,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去伪存真, 辨明其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思维必须严谨, 符合逻辑规则。并且思维敏捷, 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当然, 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舆情监测工作中, 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 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事件的波及范围、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总体性研判。舆情分析一般采取“三结合”的工作模式, 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 舆情分析师基础工作与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虽然有些分析工作, 舆情分析师可以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完成, 但大部分的研判预测分析工作, 仍然需要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综合分析能力来完成。

(四) 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舆情分析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开拓视野, 能让网络舆情分析师迅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舆情动态, 并通过信息灵通、对网络舆情具有敏锐和深刻洞察力的专业人士, 准确把握网络舆论格局。同时, 提高其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对自身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网络舆情分析师还可通过其第三方身份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 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当然, 网络舆情分析师在与人交往沟通过程中, 有时会因为立场、地位、信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导致双方的误会或者观点差异, 甚至迥异的情况。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对方胡搅蛮缠, 毫无道理, 也无需与其唇枪舌剑。而应避其锋芒, 必要时以不变应万变。

四、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

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使得网络舆情对社会治安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相当活跃的部分, 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 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 导致在网络上发布谣言非常容易。另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变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保持理性的头脑, 通过观察分析和研判大量网络信息, 不受网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去伪存真, 准确预判舆情走势和建设性的提出舆情应对方案和措施。而要做到这些, 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

笔者以为, 若要发挥网络舆情分析师积极的社会功效, 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在当下中国, 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网络舆情分析师正是打通这两个舆论场, 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因此, 网络舆情分析师面对利诱和权势, 须保持独立的精神和客观分析的态度。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坚守道德底线, 注意保守秘密, 以人为本, 推动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换言之, 网络舆情分析师都要尊重事实和法律, 要在工作中体现正义、良知和爱心。

摘要: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一项崭新和重要的业务, 对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具有浓厚兴趣和高度责任心的职业态度, 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知识, 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以及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素养,独立第三方

参考文献

[1]刘鹏飞.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3.

[2]季境等.新型网络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8.

舆情素养 篇3

2006年, 美国新型社交网站twitter的盛行, 打开了中国社交媒体的新局面, 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微博应运而生。随后, 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社交工具不断渗入到高校学生、年轻白领、社会公知等不同年龄层、行业领域的人群中。尽管一则微博限于140字, 但经大量转发或评论后, 一百多字的几句话也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推动着正面或负面的力量。微博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及难以监控的传播方式, 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微博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微博的传播模式具有:去中心化、点到面发散、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等特点, 这使得它在校园事件中释放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通过了解和分析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可以找到高校学生在面对校园事件时做出不同反应的深层次原因。

高校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具有先进的信息意识。 (2) 掌握科学的信息知识。 (3) 培养优秀的信息能力。 (4) 严格遵守信息道德。

1 微博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影响

微博在中国具有传播新闻、动员社会力量的功能。尤其当敏感的公共事件发生时, 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比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报道空间更广, 影响力也更大。关注高校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及信息素养显得非常必要 (1) 。

2 高校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

我们以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样本覆盖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不同地域的6所高校。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64份。

数据表明, 72.84%的学生每天使用微博, 其中, 每天使用半小时以上的占41.81%。近8成学生通过微博解大量信息。

在使用微博的学生群体中, 仅64.49%会关注校园相关微博账号, 对校内信息关注度低 (2) 。

获取校园内信息的微博来源最多的三项分别是同学好友、学生社团、校方机构, 分别占88.99%、70.18%、68.81%。由此可见, 新兴的微博让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甚至在获取校内信息的微博来源中的占比超过了校方机构, 不过这与多数校方机构在微博平台上较少发布消息有很大关系 (3) 。

3高校学生对焦点微博内容的分析鉴别能力

调查显示, 当下高校学生在发现关于校园内突发事件的微博后, 82.11%选择查看评论、56.42%试图查证, 35.78%会转发该微博。大多数学生在发现校园内某突发事件的微博时仅仅通过查看评论来了解其它说法, 只有过半学生会试图查证, 而查看微博的人不一定会去查证所看到的信息 (4) 。

判断微博上校园突发事件信息真实与否的依据主要是:发布者的权威性和仔细分析研判, 分别占41.28%和31.65%。对于不同的微博信息源, 学生态度也有所不同:对社会媒体较多人选择“看看而已”, 对校方机构、学生社团、教师教工和同学好友偏向于选择“比较相信”;对学生领袖和社会名人最多人选择“看看而已”。

当微博中就某校园内突发事件观点不一时, 30.63%的人选择“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不怎么思考少数派的观点”;69.37%的人选择“经常思考少数派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如果, 自己的观点只与少数人相同, 59.74%的人会选择“坚持己见, 但不公开不表达”;34.57%的人选择“坚持己见, 并积极表达出来”;5.69%的人选择“放弃己见, 向大多数人看齐”。

4微博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新信息素养模型

在获取信息能力上, 72.84%的学生使用微博来获取信息, 说明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意识。但仅有64.49%的人在微博上关注校园内的信息, 表明部分高校学生仍不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在信息源的选取方面, 最多人选择从同学好友、学生社团、校方机构获取信息, 但校方机构信息来源占比仅排第三, 十分值得反思。

在评价信息的能力方面, 56.42%的人会试图查证微博信息的真实性, 82.11%的人和35.78%的人仅仅查看微博和转发该微博。而在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上, 仅31.65%的人认真查证微博上的信息, 判断信息质量的能力非常有待提高。对于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微博言论, 69.37%的人选择“经常思考少数派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如果观点只与少数言论一致, 59.74%的人选择了“坚持己见, 但不公开不表达”。表明高校学生多数具备对待微博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因怕受到语言攻击, “少数派”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微博上多种观点的表达仍处于一种很不健康的阶段, 多数持“少数派”观点的人在评价和发出信息的能力上有所缺失。

在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上, 对于不同微博言论多数人选择看看而已, 看待微博更多的出于娱乐的心态, 其在微博上的信息保存和利用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及微博自身的特点, 我们提出高校学生还急需提升的新信息素养:

第一, 在评价信息能力上, 需要提升对信息进行分析查证的意识, 和鼓励多样化观点的表达;

第二, 在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上, 需要提升对信息进行分享的意识, 从而让更多人通过微博接收到有用信息。

综合信息素养的定义及新的需求, 我们鼓励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新媒体环境下, 作为主要使用者的高校学生群体, 更要肩负起打造健康互联网、分享互联网的使命。

微博时代下高校的舆情现状

1高校官方微博的现状及不足

经统计, 高校机构中, 高校的官方微博账号开通的较少, 或者发布的微博极少, 其它高校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少部分有开通微博账号。高校学生热衷于发微博, 但高校机构在微博上的宣传、互动却失, 表明现在的高校机构微博账号仍然用传统的思路来使用微博。其次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没有主动地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引导舆论, 导致谣言形成影响更多的人群。这些“不作为”降低了学生对高校机构微博账号的期待。

2高校官方微博管理员素养要求

高校官方微博管理员应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素养:

在获取信息能力上, 要多关心可供发布微博的内容来源, 保持微博每天都有更新, 发布与微博定位相符的微博。

在评价信息能力上, 发布微博内容的核心观点应与社会的主流、健康、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 对广大同学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上, 保持与用户在微博上互动 (评论、私信等) , 对用户较多咨询的问题及时发布微博作出更大范围的解答, 同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以客观真实的角度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以免恐慌或者谣言传播。

3 微博舆情发展与高校传统舆情管理方式的冲突

微博的去中心化快速传播的特点让习惯于传统静态宣传的高校舆情管理机构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当高校的舆情管理机构在遇到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微博时, 倾向于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封锁消息。但是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尊重新闻事实才能给校方微博带来更多生存空间。

4 对微博时代下高校的舆情管理方式的建议

高校舆情管理机构需要在微博上多“主动出击”, 及时的发现舆情, 引导舆情, 直面事件。

做好微博上的舆情管理不仅需要高校机构对此平台更加关注, 更需要多了解其平台特点和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微博上较少关注高校机构发布的信息;高校学生较少分析研判微博上的信息, 导致轻信不实信息。所以, “对症下药”显得十分重要, 了解学生, 增加互动,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摘要:本文论述了微博时代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新变化与需求, 通过调研分析微博使用情况, 指出高校学生对焦点微博内容须具备一定的的分析鉴别能力, 同时根据目前高校的舆情现状, 和微博舆情发展与高校传统舆情管理方式的冲突, 建议微博时代下的高校舆情管理需要“主动出击”和“对症下药”。

注释

11 陈勇兵, 王基一.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 (1) :43-48.

22 顾玉林.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 2006 (3) :24-25.

33 谢耘耕, 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5) :70-74.

【舆情素养】推荐阅读:

舆情应对05-19

公共舆情06-24

城市舆情07-02

学生舆情08-06

舆情疏导08-19

舆情引导09-01

社会舆情09-03

负面舆情09-05

舆情报告09-14

舆情服务09-14

上一篇:人口系统下一篇:90年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