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真的防范

2024-10-04

新闻失真的防范(共5篇)

新闻失真的防范 篇1

摘要:对新闻信息而言, 真实性既是其生命与灵魂, 也是对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真实客观的新闻可以让受众更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 有益于受众, 有益于社会。如果新闻报道存在失真的问题, 那么新闻本身也就不具有价值与意义。近年来, 新闻失真的现象越来越多, 其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甚至出现了人为虚构、弄虚作假来愚弄受众, 这不但误导和伤害了受众, 同时也让新闻媒体失去公信力, 是制约新闻界发展的一颗毒瘤。基于此,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失真的原因, 并就如何防范新闻失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失真,原因,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新闻失真问题屡屡发生, 新闻失真不但会误导受众, 严重伤害社会与受众, 同时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对新闻界的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所以, 我们必须要更全面的了解新闻失真的主要原因, 深入研究避免新闻失真的有效对策, 这是摆在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

我国人民群众一般都是通过新闻或者媒体来获知党和国家的施政方针, 国家建设发展的成就进展以及和人民群众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因此, 新闻报道的言论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如果新闻出现失真的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损害政府的形象, 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和谐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要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 杜绝和遏制新闻失真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 新闻媒体把关工作不严, 在新闻转载传播的过程中, 大多数媒体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成本, 提高刊载速度, 忽略了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核对, 为了优先拿到一手资料, 往往不会深入调查新闻事件真相而盲目地跟从新闻源, 从而造成把关环节的缺失, 导致新闻失真。其次, 新闻从业工作者自身因素参差不齐。由于新闻从业队伍中个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新闻工作者并未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专业知识缺乏, 在撰稿时常常将个人主观意愿加入其中, 对新闻事件的缺乏深入的调查, 存在偏听偏信的问题。一些主编为了让报纸吸引更多的受众, 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来杜撰出新闻议题, 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新闻事件刻意夸大, 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名誉与精神造成了损害。最后, 新闻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出现虚假新闻的问题之后, 相关部门没有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且惩罚力度较弱, 无法起到威慑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难免存在一部分钻空子的新闻工作者。

二、新闻失真的防范对策

新闻失真主要表现为故意捏造、伪造、歪曲事实, 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在互联网时代, 如果虚假新闻被传播到网络上, 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扩散, 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很难做出判断,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防范新闻失真。

(一) 设立新闻工作者的准入门槛

当新闻工作者正式开始迈入新闻行业以前, 我们应该对其设立一个准入门槛, 制定一些关于新闻职业技能考核的标准, 通过考核评估的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参与基本的面试, 从而让我们了解其是否拥有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与道德修养。面试之后正式上岗之前还必须要组织其参与岗前培训, 选择培训实习期间成绩优秀的一部分成为正式的新闻工作者, 给予其工作证。利用这样重重选拔的模式来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准入门槛,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效防范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因素而导致的新闻失真。[1]

(二)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对已经正式入职的新闻工作者来说, 其从业媒体机构必须要定期组织他们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提升职业认识与职业道德, 增强其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思想觉悟,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能够自觉遵守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原则, 同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用新闻真实性原则和标准来对自己的执业行为进行检验, 审视自己的新闻工作是否真正坚持了这些原则和标准, 是否做到了客观、准确的报道新闻, 从根本上避免因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较低而产生的新闻失真问题, 有效的防范新闻工作者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或者个人经济利益而弄虚作假。

(三) 建立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新闻行业的法律规范, 借助法律的手段把新闻道德与新闻规范标准法律化, 以立法的形式来对新闻媒体机构与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 同时依法强化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的监督职能, 对于存在的新闻失真问题以及弄虚作假问题必须严厉处罚, 对新闻失真的具体情况要彻查, 找出责任人, 明确处理方法。利用法律的约束从制度层面来避免因为职业道德缺失而产生的新闻失真问题, 从而有效解决新闻工作者自律的局限性, 打击新闻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的延续和传播。

(四) 建立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

尽快建立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 对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新闻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比如说可以每年定期组织一些评选活动, 选拔出一批新闻工作者模范代表, 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从而发挥出模范效应, 让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感染, 而对于歪曲报道、弄虚作假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 惩罚的方式可以根据其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分为:警告、开除、罚款等, 同时要在单位中进行通报批评, 让其他新闻工作者能够引以为戒。对于那些造成极大社会负面影响的作假行为必须坚决清除出新闻队伍, 情节问题特别恶劣的要坚决移交司法机关惩办, 从而让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以此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结语

不管是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来说, 还是从树立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角度来看, 又或者站在新闻工作者自身信誉的角度而言, 防范新闻失真, 维护新闻真实性, 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新闻如果缺乏真实性, 那么舆论引导便成了一句空谈, 所有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 恪守职业道德, 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维护自身声誉和行业形象, 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雨村.浅谈记者编辑在新闻过滤中该如何避免新闻失真[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8) :34.

新闻失真的防范 篇2

【关键词】 网络会计 信息失真 风险防范 对策

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构成企业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和流通,实施远程操作以及进行事中的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和监督,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但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

1.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理论风险、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1.1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风险。

1.1.1计算机网络中软硬件的脆弱性。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对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硬件配置不当或硬件故障,会影响网络信息的流通,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软件本身鲁棒性不足和软件缺陷、财务软件相对滞后于财务制度,也使网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1.1.2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影响。网络会计依据的是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TCP/IP开放式协议,信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仿冒和破坏的风险。而且,在网络的环境下,只要有不法之徒想窃取、截获和破坏信息,当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时,可以很容易实现。

1.1.3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的安全性的影响。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使用一定的加密算法,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了鉴别源点、防抵赖常在信息中插入发送、接受方信息和发送时间等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常识别,使用一定的传输协议。这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安全是相对的,这些算法和协议的安全缺陷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风险。

1.1.4信息污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1.2理论风险。目前,基于网络的会计系统的构建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网络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传统会计理论不适用于网络实际,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变更。这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风险。

1.2.1会计目标变更。在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可以在网上披露,可以以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以现金流动信息代替单一的盈利数字,更重视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选定不同的需求对象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信息需求方和信息供给方的理解差异、信息披露和获取时间的差异等无疑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1.2.2会计基本前提变更。在网络条件下,虚拟企业无资金、人员,只有名称和订单,而且以交易作为生存期,分和迅速,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造成会计主体认定困难,会计核算的空间处于模糊状态。同时,需要将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使用面临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使用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如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的创新速度等全面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会计基本前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标准的模糊和不准确性。

1.2.3会计要素变更。传统的会计理论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虚拟企业以通信等信息技术和声誉为物质基础,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比例较低,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如何衡量企业的人力和知识价值,同时在报表中为使用者利用并反映出来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2.4会计原则、程序和处理方法变更。由于虚拟企业的生存期短、只有一个会计期间,传统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失去存在的基础,有必要以现行价值、可变现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价值,以收付实现制替代权责发生制。而且,由于交易无纸化,交易信息网络传递,信息的输入到报表的生成是同步的,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处理程序得到简化,也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性增大。

1.3业务风险。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熟谙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财会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面临遵守和选择的问题,因此,财会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风险来源。

1.4管理风险。在网络条件下,由于信息来源复杂、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显然不能符合要求,相关的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同时,管理层对软件开发的管理、相关技术方案的选择、各种信息使用权限的划分,客观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成因。

2.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为克服网络会计的风险,建立和完善构筑涵盖技术、法律及人才等措施的保障體系是当务之急。

2.1在技术层面上,应当制定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加强软、硬件维护,强化技术安全 ,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

2.2在网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面:

2.2.1确立网络会计核算前提。实施相对开放的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增强信息的相关性;将会计分期假设并入持续经营假设,不同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经营成果实时生成,提高决策的有用性;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手段,全面反映货币和非货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2.2.2完善会计公认原则。采用公允价值、现行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存,客观确认公司资产的拥有和控制情况;确定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2.3开展远程审计、实施实时多方监督。审计人员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调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实施网络在线审计,大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多方调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3法律政策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防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更加隐秘,风险成因更加复杂,只有认真分析其来源,有针对性的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失真的风险,把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新闻失真的防范 篇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防范 作者:赵祖坤 李 琳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新闻失真的防范 篇4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原因;防范措施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也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社会的环境甚至国家的经济决策。近些年,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问题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人员素质较低以及监控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存在比较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决策。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真实状况的风向标,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乎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而且也为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首先,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加强和完善自身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和信息,有利于管理层及时的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其次,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往往参考企业的会计信息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目的。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导致数据与事实不符,有的甚至是严重脱节,长期以来这种情况几乎普遍存在,这不论对于企业还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定都有着重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包括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无意失真一般表现为会计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疏忽以及误解,例如对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填写错误,对于事实的误解和疏忽,对于会计政策错误的使用等。故意失真一般表现为会计从业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故意进行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差或者工作的疏忽

我国的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硬,业务操作能力比较差,在实际的会计财务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疏忽和错误,从而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存在失真的情况。在我们从事财务工作过程中,难免发现一些企业在月度生产经营快报编制工作中,由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出现了会计信息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一些重要数据存在漏填,比如个别企业只填营业收入、成本,不填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使得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累计数据不实,又如,人员、工资总额、福利及社保费用填列不足或漏填,造成费用不配比、信息失真。

(二)行政干预等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经常会由于存在行政干预等因素而造成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是与财务指标相挂钩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为了突出自身的工作业绩,指使企业的会计财务人员对一些成本、利润指标进行更改和调节,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提升自身业绩的目的。在我们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发现个别企业前后两个月或与上年同期相比数据变动巨大,未加以分析说明原因,表间数据勾稽关系不符,这些都可能存在人为改动数据的情况,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健全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导致企业的会计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首先,企业自身的会计人员虽然也是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行使对企业的监督职能,但是由于其本身属于企业的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也与企业的利益相挂钩,因此很难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我国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的主体主要为注册会计师。然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存在着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一些注册会计师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一些企业的利益诱导下,很多帮助企业隐瞒会计造假行为,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进行披露,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近些年来发生的“绿大地”以及“万福生科”事件就是典型。

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一)企业要充分重视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要不断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信息要结合经济形势变化和出资人监管要求及时调整监测指标与监测重点,揭示企业的经营风险,研判企业运行态势,并重点关注高负债、出现经营亏损等情况的企业,做到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一定要避免出于短期利益而做出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状况。以作者工作的实践为例,企业的生产经营快报信息如果粗制滥造,就不能切实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那么,本企业的领导层在决策时难免缺乏重要的会计信息参考依据,有可能出现决策偏差甚至是决策错误的情况,与此同时,还会影响到上级监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监管。因此,企业要加强快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工作要求,严格工作规范,落实工作责任,严把数据质量关,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快报及时报送、数据准确完整、分析全面深入,不断完善本企业财务动态监测工作体系。

(二)要增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时效性

会计信息是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最高的要求就是真实性。会计信息主要通过单位的财务报表、会计账簿以及其他相关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其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一条重要要求就是及时性。企业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统计、分析和反应,会计信息的作用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从编制企业生产经营快报的角度来看,快报的时效性要得到体现,为此,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审核汇总,并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对月份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写出书面运营分析报告并编制生产经营指标表以及附加指标表等。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时效性,以便决策层实时把握企业的会计信息,做出更加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三)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制度

企业一定要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建设,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予以明确,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技能的培训,对于工作中存在重大错误的行为进行处罚,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例如,在生产经营快报编制过程中,企业要规范财务快报收集、报送、分析、反馈和披露工作,同时要加强数据资料的保密管理。对于快报报送及时、报送范围全面完整、数据质量高、分析深入、资料齐全的企业进行通报表扬,对于组织不力、报送不及时、快报范围不完整、数据质量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企业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信息数据库,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做到会计信息能有效衔接和深度利用,切实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建设。

(四)加强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建设

会计监督体系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一定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例如,可以通过动态监控分析的手段来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要加强财务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充分利用财务快报监测体系的指标数据,结合预算执行监控,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运行质量、经营风险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运营特点,评估经营风险,剖析困难和问题,并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3).

[2]赵薇薇.关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0(08).

新闻失真的防范 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失真原因;危害;防范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的概述,从广义上,是指有些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公正、客观地反映本部门或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有时甚至不切实际、随心所欲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从狭义上,是指会计信息反映得不真实、不完整、主观性大,经不起严格的验证,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达到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一定的会计规则而生产出来的。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历史及其失真涉及面日益的广泛来看, 会计信息失真一定有其更深的原因。我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根本性原因-利益驱动多样性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在所有的利益关系中关系最为密切。所有者直接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是否能在一定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利益或者是说在投资报酬一定的情况下承担最小的风险,而经营者关心的是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 直接原因-照本宣科,而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没有具体规定的会计业务,则缺乏结合企业业务实际的职业判断的运用。 间接性原因- 会计环境不够好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形成至关重要。具体涉及相关会计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对会计的监督体系的不完备、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缺陷,监督体系不完备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第一,危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也就无法进行。第二,误导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离不开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中主要是会计信息,但是近几年来,会计造假等现象比较严重,也引发了一系列挪用公款和偷税漏税等不良行为。失真的会计信息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凭这些信息制定的国家有关财政和货币等宏观调控措施会起误导作用。 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入账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会引发经济犯罪,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混乱,而经营管理混乱的另一方面就成了个别人的经济犯罪,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上很难去找出这些经济犯罪的现象。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会给个人或小集体带来暂时的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将会动摇企业生存的根本;对国家而言,将会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甚至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 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基于上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项法律法规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提高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目前会计工作来说,有必要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会计法实施细则”,保证《会计法》的执行能落到实处。在设计了合理的法规制度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之后, 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违规代价。所以各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 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 ,应对《企业会计准则》 进行必要修订, 以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 尽量减少对同类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的失误。第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根本是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要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完善其后续的专业技能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是建立相应的会计诚信档案,将会计人员诚信作为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对诚信会计工作人员的奖励措施。 第四,完备内外部监督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有效地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体系。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违规必罚, 以罚促纠,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会信息质量,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 以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

结束语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是会计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多年来被人们经久不息地谈论着,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从根本利益的驱动、还是会计主体的不足, 各类相关因素导致了它的产生。就如何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完善法规体系; 执法必严; 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 完备内外部监督体系;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哲涵.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经济师 2010年第6期

[2]吴联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 会计研究 2003年第1期

[3]李华.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其对策 安徽科技 2011年 12期

[4]赵明刚.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其对策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年 03期

[5]红英、李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其对策 生产力研究 2009年第11期

上一篇:多元协方差分析下一篇:神经外科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