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导向

2024-05-28

CT导向(精选4篇)

CT导向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经CT诊断明确的重型脑出血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4~78岁, 平均53.2岁。27例有高血压病史;其中1例为妊娠高血压。3例有2型糖尿病史。出血位于基底节的有19例, 丘脑2例, 脑叶出血9例。发病至锥颅时间4 h~5 d, 平均2.4 d。

1.2 方法

1.2.1 重型脑出血诊断标准

①头颅CT提示幕上出血量>50 ml;②意识障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③合并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高血糖、呼吸功能障碍 (其中一项) 。

1.2.2 护理方法

①在CT片上测出血肿的大小及中心点, 再用定位尺在患者头皮上定位, 穿刺点尽量避开脑功能区。仪器准备:包括大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碎吸仪、有槽手锥、硅胶管、脑针、套管针、无菌引流袋、扩缝包;②器械消毒:有槽手锥、硅胶管、脑针及套管针均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30 min以上。扩缝包内器械均用高压蒸气灭菌消毒;②术中配合:患者仰卧, 头偏向健侧。术前患者颅区备皮, 常规消毒, 铺巾, 预备尿激酶4000U, 无菌生理盐水500 ml。手术者用有槽手锥钻直径4 mm大小之孔, 脑针穿刺抽吸。若发病时间短, 血凝块难以抽吸者, 使用碎吸仪进行反复碎吸负压抽吸。若效果不好, 则放置硅胶管, 注入尿激酶4000U+生理盐水5~10 ml, 接上无菌引流袋, 夹管6 h, 可引流溶解残余血凝块。侧脑室积血严重者, 可进行侧脑室穿刺溶解引流术, 持续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48 h。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 必须将孔内残余的血凝块完全排出, 手术创口缝合后覆盖敷料。锥颅引流治疗同时并用常规药物治疗, 如降颅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吸氧等。

2结果

本组30例, 存活26例 (86.7%) , 死亡4例 (13.3%) , 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3讨论

本组对不同出血时相的脑出血患者依据其出血时间的长短分别采用单纯穿刺抽吸、碎吸、溶解引流术。结果表明吸引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排除腔内血肿, 降低颅内压, 缓解腔内血肿的占位效应, 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从而防止脑疝形成, 提高生存率。本组4例死于并发症, 说明本手术成败的关键是术后治疗, 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本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的综合状况, 在严密监测生命征的前提下, 设计了分阶段 (超早期、早期、非稳定期、相对稳定期) 康复护理方案, 采取适宜的康复技术, 明显改善了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了残障程度, 未见与早期康复有关的病情加重与复发。术后8周14例患者Barthel指数高于62分, 康复治疗后除手功能外肢体运动功能 (依照Brunnstrom 6级评价) 有明显改善。

摘要:目的总结CT导向脑出血治疗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T片上测出血肿的大小及中心点, 再用定位尺在患者头皮上定位, 穿刺点尽量避开脑功能区;结果本组30例, 存活26例 (86.7%) , 死亡4例 (13.3%) , 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吸引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排除腔内血肿, 降低颅内压, 缓解腔内血肿的占位效应。

关键词:CT导向,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南登昆, 谬鸿石.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08-217.

CT导向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经X线胸片、CT扫描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胸部肿块或结节患者25例。病程:1周至2年, 平均6.3个月。临床症状:咳嗽18例, 胸背疼痛13例, 咯血7例, 伴有发热6例, 健康体检发现肺部病灶11例。男性16例, 女性9例, 年龄23~81岁, 平均53.7岁;肺外周肿块或结节7例, 肺门部9例, 纵隔和纵隔旁6例, 纵隔内上腔静脉旁和隆突下3例。

1.2穿刺方法:

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和胸部CT, 训练患者平静呼吸和屏气。螺旋CT (GE公司, 美国) , 18~20 G PTC活检针 (Hakko公司, 日本) 。根据影像资料显示病灶位置而采取俯卧、仰卧、侧卧位, 用CT在体表精确定位, 测量进针角度和深度。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以2%利多卡因5 ml局部浸润麻醉, 以18~20 G切吸两用穿刺针从前、后或侧胸壁避开重要脏器进针, 穿过胸壁或到达病灶内约2 cm后再做CT扫描, 确定下一步进针方向和进针距离。穿刺针到达肿块边缘或进入肿块内后, 切割1~2 cm长条状标本于10%甲醛溶液内固定送病理检查。操作结束时复扫CT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

2 结果

25例患者, 经CT定位后以穿刺针从前胸壁进针6例, 侧胸壁进针11例, 后胸壁进针8例;所有结节或肿块大小1.7~8.6 cm, 平均直径3.9 cm, 病变距离胸壁平均3.4 cm。诊断为恶性肿瘤者占12例, 良性者4例, 结核占3例, 淋巴结肿大6例, 其中鳞癌6例, 腺癌2例, 小细胞癌1例;转移瘤3例。总阳性诊断率达100% (25/25) , 其中细胞学诊断阳性率76% (19/25) , 组织学诊断阳性率92% (23/25) 。25例穿刺后7例CT复查发生气胸, 发生率28% (7/25) , 其中2例出现气急、咳嗽, 肺压缩体积均<30%, 无一例行胸腔闭式引流, 约1周以后自行恢复。穿刺后未出现肺、胸膜或胸壁的肿瘤种植。

3 讨论

CT引导的经皮穿刺活检术使活检的准确率、适应范围有很大提高[4], 过去难以进行活检的部位, 如肺门旁、纵隔也可行经皮针活检[5]。针对肺周围病变, 特别是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益的手段[6]。本组25例患者, 穿刺细胞学诊断为肺部恶性肿瘤者12例, 良性者4例, 结核占3例, 淋巴结肿大6例;其中鳞癌6例, 腺癌2例, 小细胞癌1例;转移瘤3例。总阳性诊断率达100%, 其中细胞学诊断阳性率76%, 组织学诊断阳性率92%。表明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穿刺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高, 与文献[7]报道相符。文献[8]报道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和病灶的大小与良恶性有关, 而和年龄、病灶位置、深度、肺功能状况无关。为提高细针穿刺诊断的准确率, 选择合适的穿刺方向, 避开肿瘤的坏死区, 感染区和肺不张部位[9]。

CT导向经皮穿刺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 其次是咯血[10]。与穿刺针粗细、进针次数、肺部病变特点、操作者经验等有关[11]。本组61例患者7例CT复查发生气胸, 发生率28%, 其中2例出现气急、咳嗽, 肺压缩体积均小于30%, 无一例行胸腔闭式引流, 约1周以后自行恢复。穿刺后未出现肺、胸膜或胸壁的肿瘤种植。少量气胸无需处理, 肺压缩30%以上或经观察继续发展者, 须抽气或闭式引流。多数咯血为自限性, 中度咯血可以内科保守治疗, 严重出血要考虑大血管损伤, 必要时应紧急手术止血[12]。为防止和减少并发症, 应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操作者技术熟练、熟悉解剖位置, 穿刺点应选择病灶紧贴胸壁层面或有胸膜粘连的层面, 在预定的穿刺路径避开重要器官[13]。

正是由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穿刺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高, 安全, 易为患者接受, 目前可成为临床确诊肺内难以定性的结节灶及进一步明确肺癌病理分型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胸部结节或肿块病变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CT导向下采用1820 G切吸两用穿刺针对25例胸部占位性病变进行穿刺并活检。结果 25例患者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12例, 良性肿瘤4例, 结核3例, 淋巴结肿大6例;恶性肿瘤中鳞癌6例, 腺癌2例, 小细胞癌1例, 转移瘤3例。总阳性诊断率达100%, 其中细胞学诊断阳性率76%, 组织学诊断阳性率92%。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针道转移。结论 CT导向穿刺对胸部结节或肿块的诊断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CT导向 篇3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引导,臭氧注射,疗效

利用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在临床逐渐增多, 总体有效率为70%~80%[1~2]。据研究报道, 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为臭氧可作为生理激活因子引起多种生理反应:如刺激多种细胞因子产生、促进细胞间信息传递介质合成、改善细胞供氧和代谢等[3]。另外, 臭氧也可造成髓核细胞的坏死或功能下降, 产生蛋白多糖的能力降低[4]。但对其远期疗效的观察研究尚不多, 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注射剂量和浓度等方面尚不统一, 因此我们对2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臭氧治疗后的情况进行了随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08年12月间利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 共217例, 其中男性104例, 女性113例, 年龄18~83岁, 平均48.5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CT或MRI影像表现相符合。患者的CT、MRI影像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膨出、突出2种类型, 术前严格按照适应证辨别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或周围偏侧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一侧或双侧持续性下肢疼痛和 (或) 麻木, 部分患者伴有跛行, 其中有156例合并腰背不适症状, 以腰疼为重者114例, 术前查体一侧或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和 (或) 加强试验呈阳性者133例, 伴有双侧下肢肌力不同程度减弱或感觉异常者147例。

1.2 仪器设备

日本东芝Asteion4排螺旋CT机;国产医用臭氧发生器 (依德康CHY-Ⅱ-B型, 由悦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医用纯氧;21 G一次性使用腰麻穿刺针, 长度为9~12 cm;一次性无菌腰麻包, 内配有无菌过滤接口。

1.3 操作方法

要求术前CT扫描机房要清洁干净, 空气紫外线消毒30分钟。 (1) 患者俯卧于CT扫描床上, 在腹部垫一薄层软垫, 以便使腰椎曲度变小或腰椎间隙后部加宽, 有利于穿刺进针。 (2) 摆好位置后, 对所治疗腰椎间盘局部进行CT扫描, 在CT扫描显示器上利用测量软件在表皮标定预穿刺点, 并测量标定点至腰椎间盘的距离、穿刺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打开CT扫描架激光定位灯, 将CT扫描床移动到预穿刺层面并按照上述测量结果在患者皮肤上标记穿刺进针点。 (3) 皮肤消毒、局麻, 用21 G一次性使用腰麻穿刺针在40~60度范围内并参考扫描架倾斜角度进针, 在CT引导监控下使穿刺针精确到达理想的注射位置。一般多采取后外侧棘突旁开5~10 cm进针, 个别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垂直旁开后路进针, 或旁开与垂直联合路径进针。 (4) 将专用无菌过滤接口接于臭氧发生器上, 用注射器被动抽取臭氧。向腰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50~60μg/ml的臭氧气体5~20 ml。 (5) CT扫描可观察到臭氧在腰椎间盘内或突出物处呈多种形态分布, 多见裂隙样、局限样、弥散样分布 (见图1、图2、图3) 。根据注射臭氧的推注压力及髓核溶解程度确定注射臭氧量, 对神经根性症状显著的患者可退针至腰椎间盘外椎间孔附近注射浓度为40μg/ml的臭氧5~10 ml, 同时注入1%利多卡因0.5 ml, 地塞米松0.5 ml, 之后即可拔针。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常规卧床1周, 口服维生素B1、B6, 症状严重者可对症治疗, 用20%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5 mg及神经营养药静脉点滴3天, 疑有感染者需静脉点滴抗生素, 出院后针对不同患者拟订个性化康复计划, 让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6个月内禁止过度负重及剧烈活动, 并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 术后处理参照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规范化条例[1]。

本组中出现头晕者2例, 其中1例症状较轻, 基本不影响饮食与休息, 2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另1例症状较重, 伴恶心、呃逆, 影响饮食与休息, 经对症治疗, 2天后逐渐减轻, 1月后症状消失。出现双下肢无力者1例, 经使用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患肢功能锻炼, 休养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出现腹胀者1例, 影响进食2天, 经限制饮食、静脉补液、对症治疗2天后缓解。

2 结果

随访1、3、6、12个月, 术后6个月时患者症状改善最明显, 对每位患者术前、术后的复查均根据Macnab评价标准, 从个人生活料理、提举重物、行走、坐姿、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及旅游等9个方面进行评估。按所得分的总和来判断疗效:0~15分为优;16~30分为良;31~50分为差。12个月随访统计结果:效果优者103例 (47.5%) , 患者症状消失, 工作和体育活动完全恢复;效果良好者89例 (41.0%) , 患者偶尔出现腰背和坐骨神经痛, 职业活动不受限;效果差者25例 (11.5%) , 患者症状无改善, 无恶化。根据Macnab评价标准1年的总有效率达88.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1) 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十分重要。医生对适应证的掌控需要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适应证包括: (1) 有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如持续性坐骨神经痛或 (和) 腰背疼痛、腰部压痛、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跟/膝腱反射阳性、皮肤感觉改变等, 无严重神经功能缺失; (2) CT或MRI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 (3) 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经6周以上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4) 病史较短但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明显, 患者要求行髓核消融术。禁忌证包括: (1) 明显椎管狭窄, 病变区椎间隙明显狭窄和黄韧带肥厚; (2) 椎管内有椎间盘游离块或游离骨片, 突出的腰椎间盘钙化; (3) 腰椎间盘突出并存椎体、椎管肿瘤、结核等病变; (4) 椎体明显滑脱; (5) 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者; (6) 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 难以耐受手术者; (7) 有严重心理障碍者。

(2) 关于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射部位、注射浓度、注射剂量等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上看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我们采用的注射浓度一般为50~60μg/ml, 注射量为5~20 ml;盘外注射浓度一般为40μg/ml, 注射量为5~10 ml。

(3) 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多采用Macnab评价标准, 我们对217例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进行了随访, 发现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6.2%, 6个月的总有效率是87.1%, 12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8.5%。据文献报道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为76%[5~6], 与我们的治疗结果大致相同, 但对其术后长期疗效的观察总结尚不多。我们观察的术后疗效与国内部分杂志报道的疗效不完全相同 (据文献报道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为92%[7]) 。

(4) 解放军总医院分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臭氧治疗的效果与臭氧在腰椎间盘内分布类型的关系, 结果显示疗效与臭氧的分布类型有一定关系, 臭氧在腰椎间盘内弥漫分布以及突出物局部有臭氧分布者疗效优良[8]。关于臭氧在椎间盘内的分布与疗效的关系还需要长期大量的病例观察。

(5) 术后有轻度不良反应者4例, 分析其发生机理认为:本组中出现头晕者2例, 其中1例为腰4~5椎间盘突出患者, 向其腰椎间盘内注入60μg/ml臭氧20 ml, 出现头晕是因为臭氧过敏还是其他原因需进一步研究。出现双下肢无力者1例, 治疗该患者时向腰4~5、腰5~骶1椎间盘各注入60μg/ml臭氧25 ml, 术中CT扫描见臭氧气体进入椎管内硬膜外间隙较多,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臭氧引起神经、肌肉损伤, 还是椎间盘内坏死组织引起其内压力增高, 目前尚无定论, 需进一步观察。出现腹胀者1例, 治疗时向其腰3~4、腰4~5椎间盘各注入60μg/ml臭氧15 ml, 注入臭氧时阻力较小, 术中CT扫描见椎间盘内及椎管内臭氧分布不多, 考虑可能为该患者纤维环前部破裂, 臭氧漏出至腹膜后隙, 影响腰交感干所致。国内外文献对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出现的并发症相关报道较少, 尚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经过临床实践观察认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但不容忽视, 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6) CT引导下穿刺及注射方法的注意事项。穿刺针进腰椎间盘时应减慢速度, 避免刺伤神经根。若触及神经根时患者反应强烈, 应立即调整针尖方向或退针后重新穿刺。用注射器抽取臭氧时不要主动抽取, 而是等臭氧自动进入注射器, 不要混入空气;同时臭氧吸取后应即刻注射, 尽量减少臭氧分解, 保持臭氧的有效浓度[9]。术者在推注臭氧时部分患者出现腰部发热、酸、胀, 患肢放电样疼痛等症状, 应向患者解释清楚, 不必紧张;在注射穿刺方法及注射剂量上要更精确, 实现“间盘化”[10]。

(7) 向腰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气体阻力过大时, 臭氧在注射器内会被压缩。此时应注意鉴别3种情况:其一, 对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注射时, 若推注压力过高易引起纤维环破裂而加重患者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其二, 若穿刺针被血凝块阻塞, 则会影响臭氧注射;其三, 若穿刺针位置不正确, 即针尖未在髓核内则会造成注射阻力增加。若为第一种情况, 则采用“脉冲式盥洗”方法注射臭氧, 即短时间暴发性推注, 可有效地将臭氧注入腰椎间盘内, 但若用力推注, 则会造成纤维环破裂。要注意在缓慢推注或推注力量过小时, 臭氧在注射器内被压缩, 实际进入腰椎间盘内的臭氧很少;推注压力过大时, 短时间大量臭氧进入腰椎间盘, 易加重症状, 造成患者痛苦。若是第二种情况, 则可拔出穿刺针, 用生理盐水冲洗后, 再重新穿刺。注射臭氧前在CT引导扫描下仔细观察穿刺针的位置可避免穿刺针位置不当。

总之,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椎旁和神经根 (节) 周围注射臭氧,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又一安全、简便、有效、经济和副作用少的疗法。该方法对其他组织无明显损伤, 并发症少, 安全系数高, 一般只需注射一次, 且在CT引导下定位准确, 无偏差, 起效迅速, 疗效高, 操作简单, 微创,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费用;臭氧的抗菌功能还可以大大降低术后腰椎间盘感染的几率, 并可一次对多个腰椎间盘进行治疗;适应证范围较广泛, 故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Muto M, Andreula C, Leonardi M.Treatment of herniated lumbar discby intradiscal and intraforaminal oxygen-ozone (02-03) injection[J].JNeuroradiol, 2004, 31:183~189.

[2]Andreula CF, Simonetti L, De Santis F, et al.Minimally invasive oxy-gen-ozone therapy for lumbar disk herniation[J].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3, 24:996~1000.

[3]BOcci V.Has ozone therapy a future in medicine[J].Br J Biomed Sci, 1999, 56:270~279.

[4]俞志坚, 何晓峰, 陈勇, 等.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366.

[5]Teng GJ, Zhou YC, Sun G, et al.Procedure standardization for percua-neous lumbar diskectomy[J].Chin J Radiol (Chinese) , 2002, 36 (4) :380~382.

[6]施锋, 夏义勇, 孙运强, 等.CT引导下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6 (2) :87.

[7]俞志坚, 李彦豪.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4) :356~360.

[8]何晓峰, 曾庆乐, 陈勇, 等.经皮穿刺02-03混合气体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9) :827~830.

[9]李家开, 肖越勇, 张金山, 等.CT引导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分布类型对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438~442.

CT导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 我院收治肺转移瘤患者共90例, 其中男56例, 女34例, 年龄41~83岁, 平均年龄 (55.6±12.3) 岁。包括32例直肠癌肺转移、35例肝癌肺转移、23例乳癌肺转移。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前均全部经过我院薄层CT检查, 同时根据WHO肿瘤疗效标准对放射性粒子治疗效果进行评价。90例患者治疗前心肝肾等重要功能全部正常。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由于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属于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 大不分患者对该方法不够了解, 担心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难免出现焦虑、恐惧以及不安等多种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告知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优势以及方法,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使其更好配合治疗。

1.2.2 术后护理:

术后使患者平卧6 h, 同时对患者咯血、胸痛以及咳嗽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6 h后帮助患者改变体位, 避免出现肺不张以及吸入性肺炎, 同时还应当随时准备好相关的急救药品, 患者发生气胸严重、出血情况时可对其进行必要的胸腔闭式引流。

1.2.3 做好放射线护理: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在粒子植入部位覆盖铅防护帘, 在操作时应当防止时间过长。操作人员穿好铅马甲, 为避免放射线相互传播, 应当对治疗后的患者单独居住, 告知患者不要随意窜房。告知家属最好与患者保持在1 m距离。

1.2.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 告知患者应当定期回院进行常规检查, 采用X线对患者体内放射源的位置以及数量进行检查。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当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清淡食物为主。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1个病灶中, 完全缓解52.38% (121/231) , 部分缓解38.53% (89/231) ;无变化6.93% (16/231) , 病情严重2.16% (5/231) 。在90例患者, 治疗后发生气胸情况患者8例, 但在经过相关治疗后均全部好转, 其余患者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研究中为肺转移瘤患者采用的125I粒子属于低能量放射性核素, 在患者体内植入后其自身的穿透性能较弱, 仅为16 mm, 利于防护, 同时125I粒子不会产生热点对周围重要器官以及健康组织造成伤害[3]。对患者永久性植入治疗含有以下优势:为患者进行放射性粒子种植可以使正常组织剂量以及靶区局部分配比得到有效提升, 正是因为射线的持续照射, 使肿瘤再增殖得以降低;长时间为患者进行低剂量的放射治疗可以对肿瘤细胞的分裂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使肿瘤细胞在G2期集聚;在对患者进行近距离的放射线治疗过程中, 有效降低了乏氧细胞放射抵抗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使肿瘤细胞得以被放射线杀死, 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4]。

此次研究231个病灶中, 完全缓解52.38% (121/231) , 部分缓解38.53% (89/231) ;无变化6.93% (16/231) , 病情严重2.16% (5/231) 。在90例患者, 治疗后发生气胸情况患者8例, 但在经过相关治疗后均全部好转, 其余患者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5]。说明在对肺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 采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具有创伤小、临床效果显著以及并发症较低等优势, 同时为患者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静怡, 蔡丽容, 严朝娴.CT导向下~ (125) 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2) :20-39.

[2]张福君, 吴沛宏, 顾仰葵, 等.CT导向下~ (125) 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9 (4) :110-113.

[3]陈英梅, 吴杏尧, 郑敏红, 等.CT导向下~ (125) 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家庭护士, 2013, 26 (2) :2376-2377.

[4]张鹏, 朱眉, 孔天东, 等.CT导向下~ (125) 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癌15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手术学分册) , 2014, 4 (2) :298-300.

上一篇:变频发电机组下一篇:涉检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