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向

2024-08-23

思维导向(通用12篇)

思维导向 篇1

教师:今天的作文课, 先请同学们看两个短片, 然后进行点评, 看谁通过画面思考的东西深刻, 有新意。

(利用多媒体播放短片。)

[短片一]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文字”片断。

悠扬的古琴声中, 演员的形体仿佛水墨, 在一幅舒展的画卷上舞动出优美的文字。

演员们模拟活字印刷术的字模, 上下起舞。

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吟诵中, 三个字体不一的“和”字依次凸显, 耐人寻味。

[短片二]风光资料片《北京四合院》片断。

悠扬的民乐声中, 饱经沧桑的北京四合院徐徐出现。院门古朴典雅, 门柱上“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十分醒目;影壁端庄大气, 蝙蝠、“寿”字、牡丹等图案依稀可辨;正房、倒座、厢房布局规整, 门窗、廊柱、檐头等色彩各异。庭院中花木扶疏, 笼鸟、池鱼各得其所, 有浓郁的京味风格。

教师:这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两个场景。看见它们, 大家的思维一定不会无动于衷。如果要作点评论, 该怎样表达呢?

(学生思考、讨论, 继而举手发言。)

潘默迪:看见开幕式中的这个场景, 我就想起了奥运会, 想起了自己作为一个啦啦队员的兴奋和喜悦。奥运会是人类的盛大节日。

金孟琦:看见四合院, 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想起了那段幸福、快乐的日子。四合院是我永远的作文素材。

教师:由此及彼, 由物及人, 思路可取。但方法简单了一点, 而且缺少对短片内容的评论。

吕晨硕:我觉得文艺表演场面宏大, 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北京四合院古老、庄重, 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教师:很精辟, 但太抽象了。建议大家先思考第一个短片。能不能抓住特征鲜明的东西——文字、活字印刷术、字体不一的“和”字好好想想?

张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文艺表演中融进文字元素, 意在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 说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董岩: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编导把纸、水墨、汉字、活字印刷等元素组合在一起, 不仅展示了文明古国的风采, 而且揭示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王春茂:我觉得可以联系“奥运会”思考“和”字的意义。汉字有好几万个, 编导为什么单选“和”字?因为“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奥运会虽是体育盛会, 但也是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谐的象征。在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突出“和”字, 既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又有鲜明的奥运特色, 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 又揭示了人类的共同追求, 可谓一箭双雕。

(教师鼓掌, 同学们亦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说得非常精彩!抓住特征, 因“形”求“神”, 把事物背后隐藏的信息搜寻出来, 这就是走向灵活、走向深刻的门径。由此可见, 把问题说“深”一点, 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说“透”一点, 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思之有方, “究”之有法, 就能够克服思维的简单、机械、肤浅, 步入丰富、灵活、深刻的殿堂。

一般认为, 作文中常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四种, 即见形思神、见物思理、观此思彼、观果思因。这些方法, 就像远航中的罗盘, 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迷茫, “思”有所得。

PPT呈现——

给思维装上导向的罗盘

见形思神——研究事物的外在表现, 思考其中蕴含的精神。

见物思理——研究事物的存现形态, 思考其中包含的事理或哲理。

观此思彼——看见眼前的人、事、物、景等, 即联系与之相关的事物进行思考。

观果思因——研究事物的结果, 思考结果产生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罗盘”, 再来想一想、评一评两个短片。

(学生简短思考后即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赵婧:开幕式上三个字体不一样的“活”字, 艺术地再现了汉字的发展进程, 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字反复出现, 很容易让人想起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 想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瞧, 思路越来越开阔, 很好!能不能说说北京的四合院?

文静:四合院结构简单, 建造起来十分方便, 所以全国各地都有。它位居四方的四幢房子自然围合成一个院落, 只设一个院门进出, 住在里面非常安全。

教师:分析得很好, 但没有扣住“北京”二字, 离短片中的内容远了点。

林恒智:我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里, 觉得那里面有许多讲究。比如院子的正门要开在东南方, 院子里不能栽松柏, 房子的间数必须是单数, 院子的大小、门楼的式样不能越制等等。这说明人们很迷信, 也说明在北京建房子不能随便。

刘悦:我同意林恒智的观点。透过那些高墙深院, 我们可以看到礼法制度、迷信观念的影子。北京是京城, 天子脚下, 规矩很多, 建房子也不例外, 所以北京的四合院有比较鲜明的文化特征。有人说四合院是北京的文化符号, 我觉得非常精辟。

霍达:我也在四合院中长大, 觉得四合院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好。院子里没有卫生间, 上厕所要跑得远;也没有车库, 胡同里常常挤得走不过人;夏天蚊子多, 冬天空气闷。如果说四合院是文化符号, 那么我认为它是封闭、落后、保守的文化符号。

刘菲菲:霍达的话有点偏激。四合院是历史的产物,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四合院是中国建筑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四合院的装饰、造型等确实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今天我们走进老舍茶馆, 走进国子监, 或者走进北京图书馆, 都能感受到四合院的文化魅力。即使是走进普通的四合院, 也能看到许多耐人寻味的建筑细节, 看到皇权文化、儒家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四合院确实是北京的文化符号, 可以多样解读, 但不能简单否定。

(掌声四起。)

教师:“四合院是北京的文化符号”, 这话何其深刻!文化有先进的, 也有落后的;有精华, 也有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同学们已经透过那些高墙深院, 循着丁香、笼鸟的踪迹去思考四合院的文化意义。大千世界, 五彩缤纷, 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 有它应该彰显的“神”。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我们把眼前所见和探究“神”、“理”结合起来, 我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完善。

现在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 用同样的方法“想一想”。

《渔舟唱晚》背景音乐声中, PPT呈现—

1.洁净的走廊上, 一个身着附中校服的同学在向老师行礼、问好。

2.一棵挺拔的银杏, 一张木制长椅, 一个同学捧着一本书在专心致志地阅读。

3.教学楼前, 玉兰树下, 两个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地测量日影的变化。

4.小卖部窗口前, 上体育课后排队买水的同学排成了长龙。

(学生思考、讨论, 随后发言。)

刘钊:看见这些图片, 感到非常亲切。它让我看见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觉得非常充实, 非常快乐。

董琳:有位哲人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图片展示了学校生活中“美丽的瞬间”, 有助于我们打开作文思路。

教师:分析正确, 但与我的“真实用意”有一定差异。同学们能猜猜我的真实用意吗?

赵梦远:看到这些图片, 我觉得学校的条件很好, 教师非常敬业。

魏林:看到这些图片, 我觉得同学们虽然文明、好学, 但吃苦精神差, 上了体育课就要去喝冰红茶。

(同学们笑。)

教师:我的真实目的, 不是要表现“学生”, 而是要表现“学校”, 或者说是要通过学生的表现去反映学校的某些特点, 揭示学校的文化特征。谁再说说?

张丛薄:学生好学是因为学校有好学的良好风气, 学生文明是因为学校有追求文明的良好氛围。这明、好学, 实则反映了学校的良好校风。

教师:非常正确。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条件, 学校的价值追求必须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去实现, 所以表现学生实际上也是在表现学校。我们常说“每个人都代表着学校”就是这个道理。“文化”并不深奥, 它的表现形态非常具体。以校园生活为素材作文, 不仅要关注那些鲜活的人或事, 更应关注其中蕴含的“神”或“理”。抓住了“神”或“理”, 思维就有了灵气, 文章就有了深度。

文字是思维的物质形态, 作文的过程就是“物化”思维的过程。作文的时候, 应该先激活思维, 再物化成果。要激活思维, 就必须研究方法;要研究方法, 就应该学会给思维装上导向的罗盘。

现在, 请大家看今天的作文材料——

1.多媒体呈现——

画面: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正和同伴们一起表演舞蹈《千手观音》。

声音与文字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她们因为有共同的心灵, 就成立了一个社团, 社团的名字叫“花开社”。我问“花开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花开社”呢?她们告诉我说, 花开是没有声音的, 却很美丽, 她们就是通过学习手语来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她们教我花开是要这样表达的。我觉得花开确实很美, 美得让人流泪。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 也许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 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 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2、PPT呈现——

认真阅读残疾演员邰丽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 联系舞蹈《千手观音》, 自选角度, 自定文体, 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请开始作文!

思维导向 篇2

确立结果导向思维,首先要调整职业的心态。我们常说心态决定行动,有价值的行动来自直奔结果的心态。我们所有的行动和努力,目的在于“给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让客户获得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能够激发价值行动的心态: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马上做、立即做、现在做、坚持做。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所以,行动决定结果,也只有行动才能够创造结果。一个优秀的员工在接到上司的指令后,不是要考虑做不做,而是要考虑如何做,如何尽最大的努力做好。确立结果导向思维还要要坚守执着。行动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艰难险阻、挫折失败在所难免,实现结果,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执着的心,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有了这份执着,我们就会最终与成功牵手,登上理想的高峰。

教育培训是服务性行业,是提供知识这一无形产品的服务性行业,卓越的客户价值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树立结果导向思维需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个人选择,是发自内心的个人职业素养,很难通过外力加以塑造,需要个人不断自我改进和提升。具有责任感的伙伴不断克服现实的种种困难去实现预期的结果,认同“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结果导向思维说简单点其实就是“把事情做好”,尽职尽责,价值最大化地完成本职以及相关联工作,追求部门整体利益最大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小事。现实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坚持之,个人的工作必将进入良性循环,个人职业发展也将会进入快车道。

思维导向 篇3

[关键词]问题链 思维导向 优化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55

“问题链”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或者关联性的问题,并让学生以此为导向,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优化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下面笔者主要就数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

一、“启发式”问题链,循循善诱,直达目的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要包办代替,可以设计“启发式”问题链,循循善诱,引领学生以问促思、以思促学,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案例1]《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片断

问题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的课件)

问题2: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每份是多少?

问题3:这里的1 / 2指的是谁的1 / 2?

问题4:你能在这个西瓜中找出另外的1 / 2吗?

问题5: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是怎样得到这个1 / 2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的问题链设计,使学生深刻认识了几分之一。以问题链为思维导向,以问促思,以思促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精细式”问题链,题无巨细,逢问必解

由于问题链本身的连接性,教师要注重问题链中数学问题的精细设计,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些精细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进而达到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案例2]《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问题1:到目前为止,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问题2:在你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问题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梯形的面积,想一想你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吗?

生:我们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问题4:你们的想法是好的,那么,如何转化呢?请大家想一想这个过程如何操作?

问题5:假如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已知条件是否具备?

问题6:假如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在计算面积的时候,已知条件是否具备?

问题7:大家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并且想一想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公式来计算梯形的面积。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计“精细式”问题链,题无巨细,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提升。

三、“阶梯式”问题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案例3]《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下面请大家用学过的竖式自己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309÷3 420÷3

问题1:这些算式中商是几位数?

问题2:商的十位是几?不写行吗?为什么?

问题3:对比这两个计算题,并说说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4:是不是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有0,商的中间末尾一定有0?

问题5:从刚才的计算中,从两个算式的不同代表中,你能总结出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时的哪些计算法则或者规律?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交流计算结果,最后进行问题反馈。)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为了使学生明确商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阶梯式”问题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时候需要补0及什么时候0可以省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有效途径,变被动为主动,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链的特点,教师可以精心选择问题链的设计方式,让学生在问题链的思维导向作用下自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问题引领,激活学生思维,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思维导向 篇4

一、掌握学生思维, 做好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类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需要我们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维。但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思想品德课中所接触到的新知识与我们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 应当说还有距离, 这就需要我们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进行联系, 如果我们不把这座桥搭建好, 那么我们学生的思维质量则会无形地下降。而要搭建好这座桥的前提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学生, 特别应当考虑的问题是, 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体系相对而言不够完整, 那就极易使得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难点和盲点, 这些难点和盲点的出现极不利于我们的学生去思考, 学生的思维也很难直击到点子上, 进而形成有效的思维。所以, 做好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联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们每教一个单元和一个主题, 不妨先做一些调查的工作, 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掌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 掌握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还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和要求, 去改变学生的消极意识, 引荐学生对思维、对创新思维的自我需要感。这样的工作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但我们真正意义上去行动起来, 我们也就从某些角度上摸清了学情, 进入了学生思维的邻近区域。如果能在学生思维的邻近区域设置引发思维的爆炸点, 肯定不像乱放炮、乱弹琴那样, 从而起到引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效果。

二、掌握教材, 留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的空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力。应当说,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有多半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的探究兴趣, 也就是说不应当完全是我们教师的抑扬顿挫, 甚至于声嘶力竭的讲授。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好好地去研究教材中有哪些是我们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 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能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 就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予以解决。鉴于此, 我们就必须掌握教材, 让教材中学生们能够解决的些许问题形成一定的空白点,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自己解决。这样我们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空间会更大, 思维也显得比较开阔。由于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增大,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寻找出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如果我们教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挖掘出一个个既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关, 又能唤醒学生注意, 且积极思维的资源材料, 这些资源可以说十分接近我们学生思维的邻近区域, 处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 学生则可在自身思维的邻近区域内去展示自我思维的魅力。时下我们极力提倡的有效乃至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至少也充分地说明了我们通过掌握教材, 留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的空间, 进而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的翅膀, 振翅飞翔于思维的天空。

三、掌握火候,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探究出高质量的问题

思维导向 篇5

所谓的客户导向,顾名思义,就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完整的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在LED显示屏行业尤其应该受到关注,我们知道在显示领域LED显示屏有一个特点,就是户外的使用环境十分恶劣,往往显示面板随时都要受到雨水侵润,大风,粉尘侵扰,以及高温的“烘烤”,各种化学物的腐蚀等等,从这个意识上来讲,厂家对用户设备积极的售后服务无疑将极大的延长LED显示屏设备的使用时间。

日前,发生在四川广元旺苍舞台搭建的垮塌事故,现场惨不忍睹,整个舞台半边倾倒,钢结构、LED显示屏设备等掉落一地,虽说天灾是一部分原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多也难逃是“人祸”,施工方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工程水份“十足”,往大了说,其实是工程方对客户的不负责,漠视客户的需求,甚至抱着侥幸心里,显然,这样悲惨的事故给客户和施工双方都带来很大的损失,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污点。

上面的事例,从某些方面来讲,行业内的部分厂家的市场观念仍然局限在LED显示屏本身的买卖过程,当然LED显示屏使用的地域性的分散,及LED使用受众范围相对较小,在相对分散而广泛的范围内建立售后服务点,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利益的考量方面多少有苦难言,然而,这不是企业逃避责任的借口。

当然,国内LED显示屏行业内也不乏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不论在产品本身品质还是从安装售后服务来讲都是值得称赞的,利亚德、艾比森、三思等等巨头的LED显示屏在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大事件的考验,这无疑是他们产品和服务完善的最好表现,利亚德把“打造高品质、可信赖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做为企业的努力方向,短短一句话把客户的需求刻在了企业经营的骨子里,可见利亚德对客户的重视程度。想客户所想,为客户解决LED显示屏上的各种问题,不断的积累和创新,是企业成长所不可缺少的,这是客户导向给企业带来的推力。

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品质和服务都不健全,客户导向的建设及操作都有诸多不便,会遇到各种阻碍,然而,就像产品本身,一个产品诞生,本身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客户导向工作的推进也是一样,以客户为中心,研制符合时代与市场需求的产品,使用受众多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与好的使用体验才会被时代所记住,倘若由于各种阻碍而畏缩不前,不可触碰,则随着市场的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 写结果

★ 年度考核结果范文

★ 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格式

★ 公示结果报告

思维导向 篇6

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是离不开思维的有效指引的,思维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思维能力的增强,对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反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对于环艺设计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左右或影响着环艺设计作品的导向性。

思维方式在环艺设计作品中的体现

很大程度上,环艺作品的设计形式和设计内容由思维方式来决定,环艺设计命题的多样性也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由多门学科交叉而产生的环艺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得环艺作品有不同的形态呈现,不仅如此,这些环艺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内涵也不尽相同。

环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他在公共空间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艺作品设计能够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能够表达人们美的感受,通过这种关注和表达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根据每位环艺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的不同,其用心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不尽相同。有时候,面对一个相同的设计命题,由于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的差异,最终设计师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思维方式对于环艺设计作品的多样性的作用,它能够促进环艺设计作品的多样性,推动环艺设计这门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思维方式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思维的指导,思维方式体现在一切行为活动中,思维的概念具有模糊性,世界上的每个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下,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不尽相同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将自己脑中的信息、意识、知识进行重新的加工和组合,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观点,在环艺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创新型思维方式,可以使环艺设计作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帮助环艺设计作品达成设计目的。

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具有导向性

对于导向性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导向性其实就是方向性与引导的结合。思维方式能够对环艺设计作品进行方向性与引导作用,且主要是对环艺设计作品的独特性进行方向性与引导。此外,还应当着重注意的是,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导向性与引导作用是互动的,并不是独立的、单方面的,环艺设计师在思维方式的导向性和引导下,创造出具有其独特性的环艺设计作品,并从作品当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与信息,从而促进其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

1.思维方式对作品的主题、内容具有导向性

环艺设计作品应当具备一定的主题感,在具备良好的功能与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主题感的环艺设计作品才是一个好的作品,而这里所说的主题感的主要来源就是设计师对思维方式的应用。众所周知,2008年奥运会的主建筑鸟巢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环艺设计作品,它不仅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还兼具了主题感,它是对中国科学社会发展的高度浓缩。

2.思维方式对作品的技术、形式具有导向性

以“新技术主义文化价值观”为主题的环艺设计作品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对民族环艺设计作品和利用高科技手段的鄙视。以“新技术主义文化价值观”为主题的环艺设计作品十分重视建筑空间造型、光影表现与中性方格网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如美国麻省伍斯特克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该馆是由美国环艺设计大师J·约翰森设计的,这个环艺设计作品在雕塑手法上的运用使建筑本身独具个性,富含了一种粗重狂野的美感。

3.思维方式对作品的材料、语言具有导向性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物质丰富的世界,丰富的物质为环艺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环艺作品意义一般都是通过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行阐释的。环艺设计作品通过对钢筋水泥的利用,能够将时代生活的快节奏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素雅的木屋,将人们闲适的情怀体现出来。

4.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实用性的导向性

与普通的艺术作品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即要具备其可供欣赏的特性,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例如应用于住宅区的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置于首要位置,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孩子和老年人的运动需求,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给人以拥挤感,这样做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5.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的生态导向

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的是,环境艺术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生态性,正因如此,在环艺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生态性”这个主题进行设计,一定不要偏离这个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环艺设计作品具备独特的“生态功能”。环艺作品的“生态功能”对于生态的保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进行环艺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考虑环艺设计所用的材料、结构,是否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的效果。

6.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的美观性导向

环艺设计的作品作为艺术和生态的完美结合,应当在具备生态性的基础上,符合美观性,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众所周知,不同的搭配结构以及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不同的风格,设计师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对环艺设计艺术、风格的不同,也就是说,偏离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是不同的。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环艺设计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对其的美观性起到导向作用。

环艺设计作品的呈现方式随着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人类的科学思维并不怎么考虑生命或存在的终极意义,而是考虑现实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从实用意义上来说,这些系统的整体意义是大于部分之和的。正式这些部分,决定了设计师的思维在环艺设计中只能是眼前的、当下的,但是,它并不是要求我们一成不变,而是要求我们随需而变。

在“设计”这一范畴内,既包含小器具类的物件,又包含那些大到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内容的设计,不论是具体设计还是环艺设计,无不需要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说,“设计”其实就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思维演化的过程的体现。还要着重注意的是,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变化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正因如此,设计师在进行环艺设计的时候,他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呈现出了一个个完美的、先进的环艺艺术作品,激发了环艺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在环艺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随之提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环境艺术设计应运而生,环艺设计在给使用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生态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当仔细的研究思维方式多环艺设计作品的导向性,以此来促进环艺设计的发展。

思维导向 篇7

一、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影响着审美标准

(一) 人文教育问题。

中国画文化, 也就是中国画, 集印、诗、书以及画为一身, 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以及思想内涵, 是一项非常传统的民族艺术, 极富有诗意。但是现在对中国画的赏析, 都将视中国画为一门技艺, 把中国画孤立了起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画教学存在着一种不良的现状, 也就是由于各种原因, 老师只会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以及造型能力, 只会教授绘画的技法、技巧等基本知识, 很少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人文意识以及主动性进行培养。

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以及目的, 这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必须要利用人文教育, 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人文教育在广义的角度来说, 是通识教育或者是通才教育;在狭义的角度来看, 人文教育指的是基于文史哲等学科的教育。该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后者, 也就是与人之为人的教育相关的部分。中国画教学无论是在基本方法, 还是在基本原则以及措施方面来说, 都含有人文教育这一基本特征, 而且非常符合人类教育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因此, 老师在教授中国画时, 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置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上。

(二) 中西问题。

过去, 中国画教学比较倡导使用基于西洋古典美术理念的方式和原则, 认为所有的造型艺术的基础都是素描, 创作的根本途径则为写生, 一直到现在, 这个理念还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它的弊端是轻视了国画的基础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方法, 偏向于西方教育理念。尽管东方和西方的美术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创新和发展, 然而这两者的教学过程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画比较注重“感悟”, 注重通过感悟自然来达到感悟人生的目的, 最终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提高与升华;而西方的美术教学则比较注重于模仿自然以及再现自然, 所以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实写要达到精益求精。怎样变革才能够使现在的中国画教学基于“感悟”, 并融合西美术教学之长, 是现在的中国画教学需要探讨以及研究的方向。本文认为, 中国化教学不仅应当吸收5000年以来的精髓, 而且也应当融合部分西方的先进理念、科学技术, 这样才能够使中国画得到不断的创新, 不断的发展。

二、基于思维观念进行中国画审美教学的普及

(一) 始终坚持中国画教学世界性以及民族性的相互统一。

在二十一世纪, 中国画教学一定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 以我们本民族的精神为准则, 以“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百家争鸣”等理念为原则, 依托于和谐社会, 将中国画教学所拥有的优良传统继承与传承下去。中国画教学一定要基于历史、尊重历史, 批判性的继承历史的优点;借鉴世界的各种文明成果, 将其好的方面引用到中国画教学中, 开拓属于自己的道路, 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画教学还需和其他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博采符合中国画要求的、满足中国画发展的知识理念, 并融入进我国的文化之中, 从而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国画教学体系。

(二) 中国画教学一定要始终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之间的相互统一。

中国画教学一定基于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到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知道社会以及中国画这双方的联系以及各自发展规律, 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 从而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使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信念尽可能的充实。从中国画教学的未来方向以及重心上来看, 需要将艺术实践教学的指导、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阅历、人生体验、道德等自修相结合, 并通过反复的实践, 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要基于学生的作品进行衡量, 在不断的提高教学实践性的同时, 讲究科学性, 使得艺术作品不但能够被个人的积极情感所驱动, 同时还可以用科学精神进行教育。老师需要更多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实践、观察、个案的分析与研究, 来揭示国画发生以及发展的现象, 同时通过总结教学的经验, 将现代化的中国画教学理念以及规律更好地揭示出现。

(三) 始终坚持中国画教学的开放性以及整体性之间的相互统一。

其中的开放性指的是融合多学科以及国外的信息理念, 整体性指的是传统的中国画体系。就当前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以及结构来看, 现在的中国画教学应当是和传媒、与资讯相伴的, 而不能如过去一样依赖封闭、单一的模式。通过学生的多样性以及整体教学, 需在整体的角度着眼, 指导学生学习做人。这是由于中国画教学非常的注重“人品”, 提倡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 而不能只看重与部分优秀学生;只有样式的区分, 以及适应趋向的不同, 这样才能够将人才的多样性体现出来, 满足多元的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将中国画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实施途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并有机的结合与接轨心理学、文学、历史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这不仅需要一套科学、整体的系统, 同时还需要开放吸收的体系, 让接受教育者 (学生) 以及传授教育者 (老师) 双方都能够处于开放的情境内。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取向及发展趋势中仍旧保留着我们本民族的宝贵精神, 而且认知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中国画教学还需要发挥着规范教学导向以及帮助学生自觉选择文化的作用, 这可以体现出教育者的创造以及引导功能。

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中, 中国画不仅包含了艺术、历史以及文学等多种学科, 同时又反过来又对这些学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仅是展示性非常高的大众文化同时也是包含着极多的精英文化, 占据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利用思维观念进行中国画教学不仅能够使中国画教学得到发展创新、更加的具有科学性, 而且还能够使中国画教学更加的具有民族性、更加的开放。

摘要:本土的文化才是可以走向国际的、最为本质的、最纯粹的文化。中国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一, 不仅是我国的瑰宝, 更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艺术素养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中, 中国画不仅包含了艺术、历史以及文学等多种学科, 同时又反过来又对这些学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仅是展示性非常高的大众文化, 同时也是包含着极多的精英文化, 占据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现代的中国画发展来说, 在其审美功能看, 特别是青年画家应当如何利用观念进行中国画审美思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人文,传承

参考文献

[1]白锐.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 2004.

[2]张焕志.中国美学传统的新阐释──以生命美学作为阐释背景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J].河南社会科学, 2001 (02) .

[3]耿波.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扩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5.

思维导向 篇8

关键词:作品导向,信息科技,创新思维

1 关注创新思维培养是大势所趋

2015 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是发展的动力之源”。钱学森老先生曾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没有哪个的学术成就, 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 他认为“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民国时期没有信息时代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 仍然可以培养出钱老认可的大师, 可见, 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创新思维内涵及当下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创新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衡量标准。通常认为, 创新思维是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通常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顿悟等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一般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坚持性、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 赋有冒险精神、热衷革新等人格特点。

根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可知, 人的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六个层次 (如图1 所示) [1]。

要进行高阶的认知行为需要有坚实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作为基础, 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些低阶思维中。现实情况是, 教师常常让学生进行大批量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训练和操作技能训练来应对学业考试。这些“非对即错”的良构问题经过大量训练后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这样学生虽然在解题时能快速形成套路, 高效完成操作并拿到高分, 但对高阶思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太大帮助。比如学生能快速背出“ASCII码由7 位二进制数组成, 可以表示128 种不同的字符”, 却不能非常深刻体会ASCII码背后的编码思想。

创新思维作为认知目标的最高层次, 需要灵感和顿悟, 有时教师也无法达成。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指出:“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一是不要用自以为正确或好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二是要用多元化发展的观点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2]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提供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鼓励多元发展, 激发学生潜力。由于样本的多样性, 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也许就是创新最好的土壤。

3 基于作品导向的创新思维培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 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在出于自身兴趣参加竞赛, 热衷制作作品的学生身上。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向教师寻求帮助, 能真正自主构建知识。所以,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基于作品导向的项目活动, 在制作注重原创的作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1 基于真实问题和情景创设作品

根据构建主义观点, 人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建构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 抽象地存在。平时教学, 为了追求效率常忽略情景创设。如计算机硬件, 传统的讲授型课堂, 学生能快速背出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 却无法感悟存储程序思想。如果能将学生置身于当时情境, 引导学生像冯·诺依曼那些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就能将简单的知识传授变成学生自身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教材上固定的结论性知识背后, 可以附上一些有趣的思想实验或探究活动, 让学生从发明创造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制作作品, 勇于创新。设计创作也是一样, 以《海洋生活畅想》作品为例。学生自定角度, 制作关于未来海洋生活的动画, 针对这个动画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1) 人们为什么会在海底生活——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大陆面积减少;

(2) 人们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海陆两用传送龟 (带有植物型自动生氧装置、可大批量远距离载客) 、汽船;

(3) 在海底人们如何居住——有提供氧气的居住球 (可根据力学原理自由升降) ;

(4) 如何维持氧气含量——有专门的氧气加气站以及充值系统;

(5) 海底器械发生故障怎么办——有海底服务机器人 (听从人类的指挥帮助人类) 。

学生始终将自己置入真实的社会环境, 并没有因为主题是对未来的畅想而脱离实际, 都是从现实需求出发, 展开联想进行创作。

设置真实的社会情境, 有利于学生综合考虑多方面复杂的现实因素, 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再以作品形式呈现解决方案或成果,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2 提供原型启发, 激励学生迁移创新, 设计作品

一般来说, 知识经验越丰富, 概括水平越高, 情境间共同因素越多, 越易将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提供恰当的原型启发, 有利于积累经验, 触发灵感。

以平面设计为例。刚开始创作作品时, 学生常常无从下手。这时, 教师提供一些经典案例供参考学习, 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 并衍生出新的创意。如运用Photoshop制作创意海报活动中, 教师介绍了一些运用夸张、联想、幽默、比喻、对比等创意方法的优秀广告案例。学生通过这些案例启发,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结合要表达的内容, 先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搜罗素材, 再聚合思维, 将创意元素联系在同一逻辑中, 创造性地修改、设计等, 最后完成创意作品。

在Flash教学中, 教师也要注重案例启发。如以叙事动人的《大学三部曲》, 符号式的火柴人动画, 《3 idiot》的定格动画等。素材和创意的累积, 可以在学生的创造性运用中得到新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 陆续有一些热衷创作的学生获奖, 说明原型启发有一定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 原型启发、范例引导的本意是激发灵感, 促进知识迁移, 而非依赖这些原型, 停留在简单的模仿。

3.3 融合自身体验, 综合知识体系, 开发创新作品

创意来自最本心的萌动, 来源于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疯狂想象和对生活的切实需求。从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视角出发, 也许就能激活创新。比如, 有学生制作《带刺的幸福》Flash动画, 以自身真实故事改编, 抒发对母爱的感慨。有学生热爱篮球, 拍摄了以篮球为主题的《追梦》微视频。有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拍摄了一个名为《小欲望, 大代价》的暗黑风格的超自然故事。这些作品本身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是独特的、创新的, 但又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梦想产生情感联结, 可以引发共鸣。

综合运用知识体系,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可以创新。如在《海洋生活畅想》中, 学生综合浮力知识设计海底居住球, 联系科幻片和现实生活中的导航, 设计了汽船的声控导航系统。有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制作了介绍硫元素的各种形态变化的动画。这些作品制作过程中, 教师提供的帮助有:在学生思维停滞时, 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启发, 共同讨论, 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介绍相关制作软件, 以更高效地展开制作;在学生搜集和处理素材时, 提供较高效的搜索平台和处理技能;在学生绘制设计时, 传授一些绘制技巧;在学生制作动画效果遭遇困难时, 演示一些动画或视频特效的技能。其他全程由学生自主设计, 分配任务、控制进度、构建知识直至达到所需效果。经过整个作品制作过程, 发现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的能力大幅提高。

可见, 建立多元、开放、包容、综合的课堂文化, 提炼学科思想的同时,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基于作品导向为学生提供帮助, 引导他们融合自身体验, 综合知识体系, 利用信息工具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制作作品, 能够实现创新。

3.4 作品创作中的创新人格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坚持性、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等人格。在信息技术日益替代重复劳作和大量记忆的今天, 教育更应注重思维的引领和人格的培养。

创新思维作为认知目标的最高阶, 需要以其他高阶思维为基础。就独立性和坚持性而言, 要培养创新人格,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只有坚持独立思考, 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 才能尝试从独特的角度去解读问题, 打破思维定势。例如, 在《引导层动画》一课中, 由于教师引入的案例是完全贴合桥的形状的小车过桥, 大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都是贴合道路形状的, 只有一位同学, 结合之前学过的《月亮绕地球》中的绕圈效果和自己的想象, 制作了一个小人长距离滑行后, 腾空跃起, 360°旋转落地的滑雪动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要设计开放、多元、探究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探讨, 尝试在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锻炼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 个人的成就与发展是激发学生持续上进的根本所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将教学活动拆解成一个个阶梯式系列任务,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逐个击破, 累积成功经验, 能更好地塑造自信心, 养成创新人格。

3.5 多元的评价机制鼓舞创新

创新作品不能以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 更不应以冷冰冰的分数为创新作品贴上标签。对于评价机制笔者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

(1) 及时反馈, 学生每一次制作作品都能得到恰当的点评和引导;

(2) 公开展示, 当作品不再只是作业, 而是个人成果时, 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打造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

(3) 多元评价, 作品的优劣应放到群体之中, 集思广益, 好的部分相互启发, 不足的部分一起思考改善方法;

(4) 契合需求, 作品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能否很好地满足作品受众的需要, 是作品创新的持续外在动力。

4 结语

创新很难教出来, 更多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感悟出来、在多次的失败中发掘出来。教师可以做到的是, 认清创新的重要性, 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 通过不断尝试各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模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思维导向 篇9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刘向永记者的访谈时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诠释[1,2,3]。

国外的众多研究者涵盖计算机教育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等各个领域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中明确指出应该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点之一[6]。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的规定,高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2)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规则来编写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而计算思维正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科学对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但是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的错误思想,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不仅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读得懂程序,编写和调试代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设计算法,从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如何设计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经过多年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总结如下:

1.案例选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坚持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即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下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畏惧感。在学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后,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中认识到计算机竟然能这么方便地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在问题的求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程序就在身边。而对生活化的问题求解锻炼了学生日常问题求解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典型化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例,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在案例的解决中,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的设计既是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去深入了解,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3.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程序化

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计算思维相结合,在案例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算法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程序语言,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可以使算法程序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枯燥无味的程序语法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选择生活化、常态化的案例为原则,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为例具体实现案例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指针和数组。

教学目的: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以及使用。教学重点:指针和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的使用。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指针和数组知识的学习,下面给出一个常见问题求解的案例,这一案例同样适用于数组知识的学习,只是案例中问题求解的方式有所变化。

1.问题提出:根据二代居民身份证号确定此人性别的问题。

2.常识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证号共18位,从左向右前6位为户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为顺序位(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编号)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最后1位为校验位。

3.问题求解:从18位数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断奇偶性,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对分解后的两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使用函数提取字符串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使用数组下标提取数组元素、使用指针提取数组元素等多种方法。下面针对指针的学习给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数组存储给定的18位数字,利用指针的移动提取第17位数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数字与2模除取其余数,判断奇偶性。5.算法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方法为例写出相应算法:Step1:定义整型数组a,整型变量b,整型指针变量p;

Step2:将18位身份证号赋值给a数组,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Step3:移动指针指向第17位数字;

Step4:指针提取第17位数字后模除2取余数赋值给b变量;

Step5:判断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数则是男,如果是偶数则为女;

Step6:输出结果。

6.问题求解方法的代码化:#include<stdio.h>

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但是将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用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限定在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就案例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而言,让学生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同时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及使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设计时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学习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正像一条教育格言讲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Teach me and I will know.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学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验证明,提出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众化的案例解决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刘向永、周以真:《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页。

[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页。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accessed June 28,2010,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思维导向 篇10

初高中衔接, 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初三教师值得反思和推敲的话题。本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同行的感受以及一些大学学生的看法对2009-2010届初三学生制订针对性的措施, 并对他们高一的学习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在衔接问题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教学状况

1. 教师的教学状况

从对新课程化学教学调研情况看, 有很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带高中化学, 对初中化学教材很不熟悉, 而一些初中教师常年带初三, 对高中化学教材也很陌生, 因此,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内容脱节的现象, 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 加强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方法的研究, 是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人所在的学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好, 思维灵活, 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 思维混乱,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方法的使用。高一年级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均衡, 因为他们是通过中考选拔的, 因此, 相对来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3. 教材的状况

江苏省从2004年初三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 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 笔者所在地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 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三、问题的解决

针对上述出现的教学状况, 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本人认为从思维导向性着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了, 他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下面笔者从初高中衔接的障碍谈谈如何利用思维导向性来初步探究解决这个障碍的方法。

1. 初高中衔接的障碍

每一个年级在知识衔接上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 它又有其独特的地方, 下面首先来分析一下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

(1) 认识的障碍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 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将经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即不仅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物质性质, 还要求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组成及其变化。初中也涉及了一些定量关系但比较简单, 高中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联系物质的质量、数量、气体体积、溶液的浓度, 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定量计算变得简单明了, 提高了对化学计算的要求, 使计算更好地为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服务。

(2) 知识的障碍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素质, 知识比较浅显, 不强调系统性。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知识逐渐系统化、整体化, 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并且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3) 思维的障碍

初中学习要求学生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 而高中化学知识复杂, 概念多、理论性强, 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做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2. 如何解决初高中衔接障碍

上面是对学生在初高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存在问题的重要性。本人在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 也发现有一些问题用初中的知识很难解释, 而学生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因此, 如何掌握回答的技巧是一个值得初三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 备课过程中建立思维导图, 课堂上给学生搭建思维梯度, 这些可以使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都受益匪浅。

思维导图的建立其实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它不同于一般的框图, 而是设计一个教学途径或方法等思维过程, 连接每个知识点, 就像桥梁一样实现知识点的互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死背教案, 从而使教师备课的过程实现了创新。

总而言之,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人提出的思维导向性的问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 可能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总的来说, 努力排除障碍, 实现教学的顺利衔接是教师的职责,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搭建知识台阶、填补知识漏洞;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黄建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31-32.

[2]李克森.初高中衔接的误区与对策.教学与管理, 2007 (7) :25-27.

思维导向 篇11

【关 键 词】中学英语课堂提问;认知思维导向;现状调查;反思

一、引言

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是指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展示思考某一问题的线索,帮助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组织自己的思维,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课堂提问对学生认知思维具有很大的影响。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认知水平。其次,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更加优化。”[1]

为此,笔者针对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效果,转变现有的提问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及认知目标

(一)相关理论

1. 图式理论。根据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人的学习是对图式的不断扩充和调整,个体运用其已有图式解决问题时,将遇见的新事物与新知识吸纳入已有图式,并将该新事物同化在他已有的图式之内,成为新知识的历程,即同化。在已有图式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主动修改其已有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即顺应”。[2]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巧妙地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新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成为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中介,促成学生新思维方式的出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2.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2]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出有难易层次和不同梯度的课堂提问,帮助全体学生从“已有发展区”向“可能发展区”迈进,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认知目标

中学英语的认知目标依次包括知识、理解、技能、运用四个层次。知识指回忆或再认已学过的材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理解指把握材料的意义;技能指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指用理论观点,根据情境运用英语,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三、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对象均来自2011 年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吉林省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线英语教师,共100人,他们分别来自吉林、四平、辽源、白城、松原、通化、白山、长白山、延边和长春等地区的农村中学,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94份。笔者主要针对教师角色以及课堂提问的时间、目的、类型以及设计方面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教师角色。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方面,97.9%认为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94.7%认为是组织和指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活动;82.3%认为是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困难,并提出学习建议。

2. 课堂提问的时间。课堂提问的时间方面,48.4%是10~20分钟;34%是少于10分钟;7.7%是20~30分钟。

3. 课堂提问的目的。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方面,97.4%认为是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英语知识;89.4%认为是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开小差的学生认真听讲;74.3%认为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提问的类型。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方面,71.4%属于回忆提问,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主要是复习已学过的知识;53.5%属于理解提问,对知识理解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37.2%属于运用提问,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29.7%属于评价提问,评价他人的观点或者判断方法的优劣。

5. 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教师对提问内容的设计方面,94.7%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设计;90.4%针对关键点知识进行设计;77.6%针对交汇点知识进行设计;73.4%针对疑点处知识进行设计;62.5%针对衔接点知识进行设计;37.1%针对生成点知识进行设计。

(三)主要结论

根据以上的现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方式仍旧是以教师讲解词汇、课文出现的语法句型、以及课后练习题为主。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精心的思考和准备,课堂提问缺乏对学生认知思维的导向作用;

2. 教师课堂提问的时间不合理,学生缺少使用英语积极思维的时间;

3. 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合理。大多数提问仍旧是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忽视了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根据提问内容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4. 课堂设问大多属于封闭式问题。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思维活动仍然以机械记忆为主;

5. 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不科学。大多设计都是针对语言知识的重难点,缺乏对衔接点、交汇点以及生成点知识的设计,忽视了课堂提问联想性等其他设计原则;

四、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反思

(一)转变教师角色,发挥课堂提问的思维导向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向前推进时,教师的提问能引导他们开辟新的思维道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的提问帮助他们明确方向。”[3]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分配课堂提问的时间

首先,在一节英语课中,教师安排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大概在20~25分钟,并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增加他们的话语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其次,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提问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引导。

(三)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目的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评价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时,不能只参考答案的标准而定,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走出唯一答案的禁锢。

(四)优化问题的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对教学目标完成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对已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通过一系列能够照顾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差异、有难易层次和梯度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其次,“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这样在一步一步地主动思考中,学生则会逐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4]

(五)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案。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疑”是思维的起点,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疑问,巧布疑阵,让学生进行独立紧张活跃的思维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发现、创造、释疑。

五、结语

提问是师生课堂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组织教师参加关于课堂提问方面的专业培训,让教师学会巧妙地设计提问内容并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提问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舒白梅,黎敏玲.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穆静静.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

[4]姚宝婷.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与教学优化中的功能解析[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8,(1).

[5]夏纪梅.论教师研究范式的多样性、适当性和长效性[J].外语界,2009.

思维导向 篇12

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探讨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坚持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1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2+X”的教学形式, “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X”表示可以根据需要开设若干门选修课, 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 该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1 学生水平整体不高

虽然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小学、农村在中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 但大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不高, 和我们的预想差距很大。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 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学组近几年坚持开展问卷调查。最近一次调查共收回340份有效问卷, 结果显示, 96%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接触过计算机, 但54%的学生仅限于简单接触, 不能熟练使用, 67%的学生仅能熟练地上网聊天, 能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的学生仅占24%, 懂得一门计算机语言的学生仅占5.7%, 仅有1.4%的学生取得了国家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本次调查结果在上课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对常用办公软件的窗口界面非常陌生, 对于操作更是无从下手。

1.2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 多数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大班+课堂集中授课+机房实践”的学习模式:“大班”人数一般在百人以上;“课堂集中授课”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 即用PPT课件和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机房实践”一般也是在比较大的机房, 而且辅导教师人数偏少。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给学生开小差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中, 教师较少使用案例, 尤其是医学案例进行教学、课堂讨论、模拟业务等, 教学方法单一, 未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知道怎么操作, 更谈不上灵活使用计算机处理医学问题了。

1.3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 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高校中,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都是大众化教材, 基本内容相同。虽然有针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但是数量非常少, 而且所引用的案例和课程深度等与医学专业联系的程度不高。在教学中, 教师也很少针对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实际运用作内容上的补充, 没有突出医学案例的运用。其结果是, 使学生原本感兴趣愿意学习的一门课程, 随着课程的开展, 逐步降低了其吸引力。

1.4 学时少、内容多

目前, 多数医学院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程的学时, 不断压缩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 使得原来就比较紧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更少了。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赶上教学计划, 多数内容不能详细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选内容, 选哪些内容才能适合大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学生感觉学了许多知识, 但是多数内容没有学透, 甚至有的学生感觉计算机基础课程很难学。

1.5 计算机和医学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与医学专业学科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对医学专业学科的支撑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医学中,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帮助医生缩短诊断时间、避免疏漏、减轻劳动强度、提供其他专家诊治意见, 以便尽快做出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及流行学调查研究中, 研究人员需要处理大量信息, 应用计算机可以准确快速地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如今的医学工作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 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对于医学生非常重要。

2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突出医学应用的教学改革

何为计算思维?目前, 较为权威的定义是: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2007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基础科学研究计划, 旨在加强美国大学计算教育的改革力度。2010年, 我国九校联盟发表的声明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2]。同年, 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中, 陈国良院士指出: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发展的三大思维之一, 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3]。

目前, 在高校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已经达成了共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也从过去的重视素质培养和工具应用, 逐步转向信息素养、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提升, 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视为“教学生怎样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的“狭义工具论”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否利用计算科学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 并应用计算机解决基础及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正是计算思维能力在医学应用中的体现。医学生能否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并掌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分析、解决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成为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培养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并不是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完全推翻,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显然也不能将计算思维的概念或者术语生搬硬套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而是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突出医学应用, 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思维如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一样, 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培养学生具有某种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学生具有哪种思维能力, 其最终目的都是能在实际中应用, 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是, 学生能够利用这种思维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 我们应开展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突出医学应用的教学改革, 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展开。

培养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上, 教师不是单纯地讲某种软件的使用方法, 而是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 使教学有意识地转向思维方法, 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基础上逐渐形成计算思维,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 在目前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 将原有的内容梳理、优化, 去掉学生已经掌握或可自学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增加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内容。为此, 将原有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每个模块都注重和医学问题相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医学专业的特点, 采用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医学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然后将和医学相关的问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给学生, 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或其他途径去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3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医学院校需要从医学应用的角度考虑, 在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 强调医学应用, 使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 突出医学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需要我们不断实践。

摘要: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提出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突出医学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 (3) :33-35.

[2]何钦铭, 陆汉权,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5-9.

上一篇:自动光学检测下一篇:中国增值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