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就业

2024-10-05

导向就业(精选12篇)

导向就业 篇1

一、强化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

建立健全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是就业服务信息化要提速,丰富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到群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训相结合,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相结合。推行个性服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实行为毕业生就业“一站式”服务,完善毕业生就业“回访制”服务,推行毕业生就业“召回制”服务,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帮扶制”服务等等;三是就业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双师型”职业指导队伍。四是就业服务社会化。就业服务部门和机构单纯由学校、政府就业指导机构,扩展到行业和企业、各类人才中介机构等,形成工作合力。各院校要建立由校长负责,以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为主体,校外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兼职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并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侧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要请用人单位代表来校讲课,就业指导内容融合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大力倡导“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学历为主导”的用人环境。

二、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培养具有以下特征:即校企合作的规范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毕业生就业的定向险。在这一办学模式下,校企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到紧密,校企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行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由原来的点对点局部合作,转变为学院与企业、行业的全面合作;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内容,由原来的局限于人才需求的信息交流,转变为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全面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实训设备、接受学生实习、委派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等等。学校培养出了适合市场、适合企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缩短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间的差距,实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一方面,学校要全面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需求,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各学校组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学校围绕市场办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训资源,共建共享,积极组织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缩短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以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行融教学合作、管理参与、就业订单为一体的“融入式”合作办学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培养符合企业个性化要求的人才为目标,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融企业文化、理念、经验于教育管理中,并从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予以一定投入,为学生实习和预岗实训提供必要条件,为学生就业提供岗位和优先选择的机会。

三、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

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举措。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它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资格证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有利于解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目前,我国已对近百个行业技术工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正在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同时,在全国大中城市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为劳动者培训后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和大力支持。教育系统同省劳动保障部门大力配合,各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让每位毕业生都拥有这个市场准入通行证,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型紧缺人才

根据江苏省人才需求实际,要组织建设一批技能型实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重点建设制造业、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运用与软件技术、电子技术、建筑技术、餐饮旅游服务、护理、农村实用技能等九大专业领域实训基地,不断培训和提供江苏省技能型、实用型紧缺人才。在江苏省大力建设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启动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将能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及时为新兴领域输送紧缺人才,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服务。

摘要:2009年我国仍将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来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对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学院学生就业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何晓红、白玲:《从就业后的职业问题看在校生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3,(01).

[2]林蕙青:《用改革的精神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05).

导向就业 篇2

(一)主讲人:吴梓境

吴梓境:好,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收看《网上报告厅》,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生涯规划,曾经我在课中给大家讲解过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教育,也就是说击鼓传花,什么叫做击鼓传花,各位同学可能也应该知道就是一种游戏,就是中国古代到现在到现在大家一直在玩的一种游戏。就是第一个人把一个花朵拿在自己的手中,那么旁边有一个裁判一直在敲鼓,那么把这个花朵传给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当鼓声停止的时候,这个花在谁的手中谁要表演一个节目或者是接受大家一个惩罚。这本来是大家一种娱乐的形式,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中国当前的教育就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教育,这样的理念我已经在我们以前的课堂中反复的强调掉,我们再来看一下。

说中国的小学在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们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上到一个好的初中。那么到了初中之后大家告诉我们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中考考出好成绩,我们要说一个好的高中。那么等到了高中之后,老师又告诉我们说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未来去的一个好的大学里面读书。等到了大学再说大学以后的事情,初中说等到了高中再说以后的事情,小学老师告诉 我们说等到了初中以后再去想初中以后的事情,对吧,那么永远是一种击鼓传花。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到了大学之后,大学之后我们马上面临是一种社会,但是大学作为一个结尾,大学作为一个结束,也就是在击鼓传花里面每一个责任,现在已经下放到大学这个手中,这个花已经传到了中国国民教育的手中,而这个时候鼓声停止了,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我们的一个初中生是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这个学生人是要成长是要需要知识。另一个目标,我们的学生要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叫做中考,要去考到一个好的高中里面,考到市里面的市重点,考到省重点考到高中里。那么好,我们初中的时候老师的培养目标,老师的培养方式也是围绕这两个培养目标去的,对吧?老师在给我们讲解的时候通过上课给我们传授大量的知识,教我们数学、教我们几何、教代数、教物理、教化学、教生物、教地理、教历史、教政治,对吧,给我们做大量的练习。那么教授你这样的知识使得学生成长,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涵养,使得学生的知识层次不断提升。那么另一方面,老师给我们做了大量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会考等等各种各样的考试。那么同时老师给我们做大量的练习册,平时还有一些小的测验,不断的锻炼我们应试的技巧。那么这个培养就是以中考这样一个考试的目标位培养模式进行的,所以说我们在初中、高中都是如此,有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人要成长,另外一个目标是要参加考虑。那么培养方式也是按照这两条途径进行的,第一条途径是让你获得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个成长。那么另外一点就是通过你大量的练习,练习你的应试技巧,从而使得你顺利的通过一个考试。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大学,到大学人同样有几个这样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我们的学生要成长。人们曾说一句话说大学是培养大师的地方,那么好我们来看看,大学里面确实给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加入社团,让我们去图书馆阅读大量的书籍,使得我们学生的层次不断提升,使得我们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发现大学还是一种目标缺失的培养的模式,为什么呢?因为大学中还有另外很多目标是我们大学没有给我们学生的,这就是击鼓传花传到大学中鼓声停止的一个原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一下。大学中只给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的层次、知识结构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发现大学生毕业是有这样几条出路是走的,比如说可能大学毕业生这个人一直想搞科研,于是要考研要考博,可是我们突然发现中国的大学培养体制中,这个本科培养体制中没有专门以考研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的模式。有的学生说我要出国留学,好!没有一种专门针对留学这样的培养的模式。有的很多学生说我要去毕业,绝大多数学生说毕业之后要直接工作去就业,可是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大学生的培养的模式并不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而这个也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中要为大家所讲解的一个内容。我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规划我们的生涯,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进行我们的培养。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教育中那些就业率、就业最好的那些学校是什么呢?是技校,是技术类的院校,为什么这些技术类院校最好。比如说这些汽车修理学校、比如说美容美发学校、比如说厨师烹饪学校,为什么这样一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实现一种高薪就业,或者说就业率可以达到很高的一个水平,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比如说我们以厨师烹饪学校为例,那么面对厨师烹饪学校首先是社会先有了对这样一个厨师的需求。因为人们都很爱吃饭,中国人是一个美事大国,中国人好吃毋庸置疑,尤其是现在人们越来越爱吃川菜。那么现在很多厨师烹饪学校里面培养出来的厨师必须要会做这么几道川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厨子不会做川菜不是一个好厨子,人们经常这样开玩笑。

但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社会中有了这样一个需求,所以说人们好吃,所以说必须要有厨师。那么有这么大一个厨师需求的缺口,所以这样一个市场需求委托了这样一些厨师烹饪学校招收学员然后进行一个培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社会需求作为一个需求支点,所以说大学一个技校,这样一个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是一个逻辑成立的一种培养的体系。它的逻辑环是完整的,首先有社会需求,你是委托大学招收学生进行培养,培养之后的学生输入到这样一个需求缺口中。也就是说它逻辑有解,OK,这样一种培养模式逻辑是上有解的。

而现在来看一看中国的培养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我们的一个学生到了大学里面来,当我们选专业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来选的呢?不是按照就业,不是按照我们的兴趣,而很多是按照我们得分数,甚至还有一种调剂的模式。这个学生进入的这个体系中来是被调剂过来的,这种学生进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是父母帮着我选的。而父母选择这个专业很多是根据我的分数来进行一个选择,好,看看大学里面的课程设置。大学里面的专业设置也好,课程设置也好,很多时候是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比如说很多人学习财务学习会计,可是他学习财务学习会计之后在社会中发现,这些社会中每一个企业的(07:23英文)它的需求和大学中培养人的需求是不一致。再比如说大学中有很多专业,叫做什么汉语言文学。而在企业中在市场中在社会中,他学这些搞中文的这些人和大学中培养出来这些搞中文的人是不一致的,这些人他们只有一条出路,也就是说未来成为文学家、成为作家而已。那么我现在来看一看究竟社会中有多少人是文学家、是作家呢?微乎其微,绝大多数人是要到社会中到市场中进行竞争进行就业的,OK,是进行竞争进行就业的。所以说大学中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一种逻辑无解的状态,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社会的需求作为支点,所以说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大学体系里来,他是一种混沌状态。我们的一个学生当他上初一的时候,他知道未来我要参加一个考试叫做中考,我的目标是市重点是省重点,OK,我知道我的中考得分数要达到一定什么样得分数或者说我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可以到市重点,我可以到省重点,或者说我可以到我们市里的一中、二中,可以到这个里面读书,到实验中学读书。那么好,到了高中以后,那么高一的学生就知道三年以后要面对一门考试叫做高考。那么这个学生他永远知道说我的目标就是高考,高考多数我这三年以来一个终极的目标,我以这样一个目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学习的一个导向,作为我自己生涯规划的一个导向。那么按照这样目标指引,所以我的学习是有方向的,是有动力的。我知道我应该如何规划我自己的学习生涯,因为我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我的学习不是一种混沌状态,它永远是理顺的是通的。也就是说我在高一学习,多做练习多学习我就越离高考进了一步。

可是现在来看一看中国的高等教育里面,绝大多数学生要出国要考研,还有更多的学生要就业。但是现在我们突然出现这个学生进入大学体系中,当他走入第一的时候想的是什么?我大学四年要做些什么呢?他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他并没有自己的一个终极目标。比如说这个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他应该想一想说我从大一开始,我四年之后我能走入到什么样的企业中,我能走入到什么样的行业中,在这样的企业在这样的行业中,我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位。他的心理其实并不清楚,OK,其实他的心里并不清楚。他其实是一种目标趋势的状态,他的学习是一种混沌状态,也就是他的生涯规划是一种无逻辑的状态。

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就我们所谓大学生的出路。我们大学毕业生涉及这样几个出路,大概这样三条,其他的可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会占的很少。比如说创业,可能会占的很少,比如说毕业之后直接找一个好老公,找一个好老婆就嫁了。有的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去通过家里的关系进入到公务员体系,或者是继承自己的家族体系,那么这样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我们来看一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出路这样三条,第一条出路是出国留学,第二条出路是考取研究生,第三条出路是求职就业。

那么好现在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学生在选择这样三条出路的时候,也是一种目标缺失的状态。曾经一个学生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吴老师我要去考研,那好你考研我支持你,但是你想过你为什么要考研?他说老师,我想过这个问题,我说你告诉我你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我就想考研,考研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我当年高考考的太差了,所以说我一定要报复社会,我一定要报复我自己,一定要为自己争一口气,我非要考取研究生。大家注意他是为了考研而考研,他考研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出一口恶气。大家突然发现他其实是一种目标缺失状态,当然这也算是他的这样一个目标,为了出这样一个一口恶气,但是出这样一口恶气是自己的整个生涯规划是一种不相关的状态,OK,是一种不相关的状态。

好了,我们大家好好想一想我们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去考研,我们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去出国?这个学生现在为什么要去就业?这都是我们要去想的一个问题。曾经我给大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学生在家里学习突然间他饿了,他感觉饿了之后想吃面包,于是他下楼进入商店买面包吃面包,最后感觉饱了。好了,我们看一看这个学生为什么他购买面包?他购买面包其实是有它的一个目的,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就是饱温饱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购买面包可以由很多的目的,比如说一个批发商购买面包他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把批发的面包进行一个零售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有的人购买面包可能是为了拿几个一个小的面包到公园里面看一看动物,同时喂动物几个面包,和动物套近一些关系。那么有的人买面包是为了施舍给别人,有的人买面包是为了家里存一些面包的货,防止以后饿的时候再到楼下显得很麻烦。那么对于这个学生,在家里学生感觉饿的学生他买面包就是为了解决当前这样一个温饱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想这个问题本身,不是想买面包这个问题本身。

那么一样说这个学生在大学学习,学习他要有自己的目标,比如说想获得一个高薪工作,而这个工作必须要求这个学生必须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才可以达到这样的平台,才可以达到这样的层次。于是乎这个学习要参加考研的复习,参加考研的辅导,然后考取研究生读研究生,最后获得这样一份高薪的工作。所以说这个学生为什么考研,他是有他的一个目标作为一个指引。如果有一份工作他要求这个学生不需要考研,他要求这个学生需要获得充分的经验,这个学生有相关行业的资格证才可以从事这个行业,而对这个学生的学历根本没有太多的要求,比如说会计,他要求这个应聘者,第一点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第二点,最好能考一个CPA,注册会计师。比如说律师这个行业,它要求这个人有丰富的司法方面的经验;第二点,要求这个人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考取律师资格证。那么对于这样的行业来说,对于这样的职位来说,它要求这个人并不需要这样的学历,那么为什么你要选择去考研?没有话说了吧,对吧?那么一样的道理,说你在家里学习饿的时候,可不可以不用吃面包,或者说商店如果没有面包你怎么办?在家里学习饿的时候可不可以吃包子,可不可以吃馒头?可不可以吃米饭?都是可以的。所以说一个道理,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选择我们自己,比如说为什么要考研,应该想好我们的目标。比如说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有的人说出国留学是为了开一开眼界,OK,这可以,这可以,只要你能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哪怕你的目标有一点偏执都可以。很多人出国留学为了什么,很多人出国留学并不是为了开眼界。说你为什么要出国留学,说我同学都出国了,我也要出国读个MBA。有的人说我看社会上那些MBA找工作挺好找的,我去试试看。他永远怀着是一种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做法,而希望自己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不属于自己的一个生涯规划。所以说这样的留学,这样的考研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留学,一种错误的考研。那么再比如说就业。你为什么要就业?就业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其实是为了获得高薪,那么获得高薪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为了人生的幸福,为什么这样说?现在电视机的很多的大学生,我们想一想你们的年纪并不大,但是如果一个人当他到了30岁的时候,还没有办法达到年薪十万的话,这个道理以前我在别的课程中,《网上报告厅》里面我反复强调过。说这个学生如果你到30岁的时候,你还没有达到年薪十万的话,您将会迫于生活生计的压力而将放弃你的生涯,你就迫于生计的压力放你的生涯。也就是说在你的生涯发展中你会发现有两个岔路口,你现在先韬光用晦,然后为了未来获得一个巨大的成功。一条路你眼前有一个短期的利益,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不得已,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你不得已一定要获得一种短期的利益。OK,一定要获得一种短期的利益。以前一个学生问我说老师我想考研,但是我又不想考研,我说这个话很矛盾,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老师我们家里条件很困难,我在学生读的很好,专业比较差,如果我考研我知道因为他做了大量调研,他说老师如果我考研,我可以考进一个很不错的学校,我有一个很不错的专业,我一定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一定没问题。那么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毕业之后收入很不错,会达到年薪十万。但是我考研,加上我复习的时间,加上我研究生三年的时间,一共花掉我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我毕业我才可以获得年薪十万。但是我们家里条件比较困难,如果让我父母再供我四年的话,我觉得太对不起我的父母。我问他如果你现在开始毕业工作,你四年之后或者你五年之后到你30岁的时候,能够拿到年薪十万吗?他说不可能,以我现在的学校,我现在的专业,我现在的水平五年之后达到年薪十万,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走。我说好,我建议你考研。他说老师,我们家里太困难了。我说好,没有关系,你现在去问你的父母,实际上你的父母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你的父母现在供你读研究生这样三年,加上这三年复习期间,你的父母再给你四年的生活费,四年之后你不会依赖你的父母任何一点点,甚至于会给你父母一些回报。那么第二条路,这四年你也不用依赖你的父母,在这四年里面你的父母也不需要给你任何的东西。但是四年之后到你30岁的时候,你需要买房,父母要给你付首付,因为你找不出来你的首付。第二点,首付之后你每个月要还这个放债,要进行月供,那么进行月供你的经济压力会很大,所以你要马不停蹄不停的去工作。那么你不停的工作之后,你有了孩子怎么办?你雇不起保姆,你这个孩子只能交给父母带交给你他的爷爷奶奶带,只能交给你的父母去带。那么这个孩子未来进幼儿园买奶粉等等各个方面的开销,都要由你的父母去负担。好了,这样两个选择你问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愿意选择哪一个?他想都没有想,说吴老师你不用说了,我选择考研。对不对?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目标之后,所以说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才是明确的。那么就业也不要像很多大学生这样说的,先就业再择业。其实先就业再择业或者所谓的零工资就业,这样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样的一些做法也都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做法。本来大学中该做的事情,大学把这样的花传给了社会传给了企业传给了市场,让这个社会让这个企业他们去负担你未来之路,你未来要走的路,这也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做法。所以说我们应该,我们来看看大学生毕业的出路。

出国留学、考取研究生、就业求职,我们大学生应该找准我们自己的目标,找准我们自己的方向选择好一个行业。那么在这里对于行业的选择,以前在《网上报告厅》当中反复强调过,这里不再多讲,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理论。这也是面对今年,也就是从08年末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的一种情况,就是世界经济危机的一种状况。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OK,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口红效应。我们一起为大家讲解一下什么叫做口红效应?那么我们大学生未来如何选择我们口红效应中的一些行业?

比如说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很有趣的经济的现象。说每当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也就是说女士的那种唇膏它的销量会飞速的增长。那么很多人很奇怪,说经济不景气,为什么口红这个行业它的销量飞速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因为原来女人她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自己的收入不是很高,反而会将自己最自信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而口红就是体现女性美的一方面。这也说明为什么说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女士的裙子也会越来越短的道理,因为她总想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起到一种安抚内心的作用,增强自信的作用。同时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每个人的收入都会受到一定的波及受到一定的冲击,她们不会用太多的钱去购买那些大件产品,比如说不会买房,买房会受到影响,买车会受到影响,买一些大型的电器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买一些奢侈品,比如说买LV,买GUCCI,买普拉达买迪奥,买这样一些奢侈品,他们的收入上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所以说同样为了展示出自己的自信,同时收入这个开销又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那么这个人他必然会选择像口红这样一个消费相对比较低,同时展现自己自信的这样一个产品。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经济降低,那么他们很难攒出一些钱做大事,反而手头有一些钱做小事,这样一些小事会起到内心安抚的作用。

那么面对口红效应的时候它的特点是什么?口红效应的行业是什么?就是那些开销比较低廉,同时又能够提升个人的一些行业。那么在这样的行业里面很重要的两个行业,尤其现在中国在第三产业里面不断发展起来的两大行业,第一个就是我们《网上报告厅》所处这样一个行业,就是教育培训这样一个行业。那么再教育培训里面我们每一个人他的开销并不是很大,但是同时会使得我们自己无形这样一个软实力不断的提升,OK,不断的提升。那么另一个行业就是我们马云先生创建的阿里巴巴,也就是说所谓的电子商务这样的行业,我们以电子商务为例来简单看一看。我们来看一看零售业商业模式的一个变革。

在最早期零售是什么?是杂货铺、小卖点、小商店是这样一种形式,那么就是最早的时候就是人们推着这样一个天津糖炒栗子的小推车满世界的吆喝,去卖一些小商品。那么这就是零售的一个起源。那么随着这样的小车越来越多,随着大家购买力越来越集中,那么从小杂货铺逐渐演变为百货公司。那么百货公司因为人们的运营成本比较高,你购买产品需要由导购给你进行介绍。那么由于很多站柜台的人成本非常的高昂,那么于是乎产生了成本更加的低廉,那么随着成本的下降销售价格也会随着下降。那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超级市场Supermarket,那么人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不做有任何的导购,而只需要自己购买产品。那些超级市场工作的人员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结帐、收钱,其他进行摆货的服务,那么这是这个商品摆放的行为、工作,这个和摆货是一样的。那么另外进行一个工作就是收钱,所以说这是成本不断的下降。那么货物的商品的价格也在不断的降低,那么随着超市的发展真的演变为越来越深入到百姓、客户中间的一些小的商店叫做便利店,尤其是像(23:12英文)这样一种24小时的便利店,那么在中国大陆现在(英文)逐渐的开始繁荣起来。比如现在出现一些像好邻居这样一些24小时的这个便利店,那么这个时候就说明人们当需要产品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可以在自己最近的位置上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最想要的产品,也就是说更加的贴近客户,离客户越来越近,越来越方便客户。那么随着便利店不断的发展后来开始形成什么呢?形成电视购物,电视商店。当人们再想买商品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电视看到电视上所介绍的商品,这样的话可以节约下来大量的店租的成本,可以节约大量的店铺的成本、大量的人力的成本,只需要负担一部分的宣传的成本,也在电视上进行购物。那么人们想买东西连家门都不需要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直接有人给专门的邮递过来,只需要负担一点物流的成本,这样会把成本进行一个大量的节约、大量的降低,从而使得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下降。那么客户购买商品也是越来越方便的,但是这些年中国的电视购物已经做得越来越差了,这个没有办法。并不是说这种商业模式并不好,而是说很多黑心的商家利用这样一种电视购物的方式欺骗消费者,但是在台湾在香港在日本这样一个地区,电视购物还依然是一种很不错的购物的形式,它并没有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OK,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错,只不过是产品本身出了问题,如果产品是一个好的产品,这种电视购物的形式其实是一种,在零售业不断演化不断进步的模式。那么随着电视购物不断发展,后来形成了网上商城。OK,人们开始去当当,人们开始去亚马逊,开始去易趣去进行网上购书。那么在网上商店不断发展的时候,今天形成了一种最新的业务叫做电子商务。那么在电子商务业务里面包括BtoB就是 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和商家之间的一种共同,还包括BtoC,Business to Consumer,也是商家和客户之间的一种直接的沟通。那么在BtoB里面中国做得最大的公司是谁呢?是阿里巴巴,依然是马云的企业。那么BtoC这样一个Business to Consumer这样一个电子商务领域里面做得最大的公司是谁了?是淘宝,依然是马云先生的公司。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马云先生。马云他是1964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之后在杭州电子工商学院做英语教师。那么1955年出访出国的时候,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第一次接触了因特网,当时马云只是一个学英语专业的一个老师,他对于电脑对于互联网一窃不通。马云先生尽管今天收购了雅虎,创建了阿里巴巴,创建了淘宝,成为中国IT行业的一个教父格式的人物。但是现在我来实话告诉各位,马云先生现在依然对外说,他对于电脑可以说是一窃不通,对于电脑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窃不通。所以说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模式并不完全依赖于IT这样一个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是零售行业一个商业模式,所以说电子商务它不是属于IT行业,而是属于什么,属于零售行业。其实我们《网上报告厅》这样一种模式也是横跨了教育培训行业和电子商务这样两大行业,因为《网上报告厅》依赖的是这样一个网上的平台,依赖的这样一种电子商务的网上平台。同时我们又属于教育行业中的一些产品所以说我们《网上报告厅》是属于口红效应中的最好的产品,因为同时横跨两大行业,同时横跨两大行业。

导向就业 篇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一切为了学生,未来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普通学校抓的是升学率,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即优秀学生,主要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职业学校抓的是技能,文化课,甚至专业理论课都被忽视了。普通中学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考上了重点大学,素养却不一定高;职业学校毕业生,拈轻怕重,经常跳槽,企业颇有微词。这实际上是由把职业教育变成就业教育造成的后果,即片面理解和执行“以就业为导向”,于是出现了只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这几年,我们在抓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也注重质量的提高。但是,有的职业学校往往把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当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部,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等同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实际上是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误解,在这一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只要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思想品德很一般,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上不上、考试是几分,甚至零分都不碍事,即不影响拿到双证书——毕业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学生的技能达到了初级、中级,甚至高级、技师,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并没有提高,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新加坡有共同之处,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职业教育要从“就业为导向”转向“价值观导向”。将文化基础课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一起抓,“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公民职责价值”的培养一起抓,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爱国家、爱人民、有毅力,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一定就业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才会得到真正落实,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日后将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和素养对我国的发展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黄永宏,唐科莉.“能力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新加坡新任教育部长谈未来教育方向[J].基础教育参考,2012,(3).

突出就业导向 深化课程改革 篇4

一、深入学习, 提高认识

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宗旨, 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因此, 烹饪专业办学思路就应该定位在发展祖国烹饪文化、振兴龙江餐饮经济上, 为加快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经济特色文化做出贡献。所以, 专业课教师要从目前烹饪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文化课程度过深, 专业理论知识陈旧、抽象, 专业技能训练课时设置少、项目内容贫乏, 不利于学生兴趣、技能培养和就业) 问题分析入手, 深入学习《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以《多元智能理论》现代人才观拓展教育理念, 善于发现学生智能优势, 开发其潜能, 竭力培养出烹饪大师、面点烘焙师等技术型、工艺型人才。

二、明确烹饪专业课改目标、任务

课程设置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组织实施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 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应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适当降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难度, 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时, 注重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共同提升,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竞争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打造品牌专业, 提高办学质量。课改还必须促进新知识、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充实课堂, 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及时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

(一) 开发适应课程理念的教学计划, 确定课程设置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 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实行能力本位教学。

(二) 各类课程比例

目前, 我校已将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例调整为1:2:4, 强化烹饪专业实用型学科特色, 增加了实习实训课程比例。

(三) 课程考核与评价

任课教师应按照《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例如, 中式烹调技术课程考核项目有理论笔试、实践操作、课堂讨论、课程参与态度、上课出勤、操作卫生、工作着装等。

(四) 专业课程改革

专业必修课删减老化课程, 突出能力培养, 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新开设西点烘焙、西餐、现代餐饮经营管理等实用性课程, 使最贴近岗位的实用知识和技术本领充实课堂。

三、烹饪专业课改实施过程

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同时进行。

高一年级:依据学生专业喜好, 开设专业基础和实践课, 强化兴趣培养, 加大基础技能训练力度。例如, 为适应行业流行“七分刀工三分炒”趋势, 提高刀工技术水平, 增加刀工课时, 减少勺工课时。

高二年级:按学生专业主修意愿、方向分流, 成立热菜、面点班。引领学生夯实专业理论、技能基础, 追求“术业有专攻”。增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操作安全、食品卫生、绿色饮食、营养无毒意识;加强创新观念教育, 鼓励新创意, 开发新菜品;增强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三年级:把学生分配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统一顶岗实习两个月后, 将学生再次划分为回校复习升学和直接就业两种类型。

四、措施得力, 保障课改成功

学校选派理论研究功底深的骨干教师, 参加全国川菜培训班学习;选派学科带头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班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实习管理教师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践, 熟悉课程内容操作流程, 提高实作示范水平。“以老带新”结对子, 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鼓励教师校本研究, 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教师们编写出版了《图解西点技艺丛书》、《图解新派食品雕刻技艺》、《中式面点技艺》、《黑龙江省烹饪专业课程设置标准》、《裱花蛋糕》、《西饼百变》等10余本校本教材。

大胆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带领学生拓展知识面, 掌握技能。学分制和选修课管理制度细化落实了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目标,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大教师引进力度, 招聘行业精英, 充实壮大专业教师队伍, 为烹饪专业课改储备人才;积极聘请行业知名人士、烹饪大师, 进行岗位演示讲座, 点评作品, 拔高技能, 传授创业经验, 激励学生成才。

五、活动显真功, 大赛露峥嵘

自实施课程设置改革试验以来, 我校烹饪专业学生包揽了2004至2005年省级热菜、冷拼、雕刻、面点等比赛项目的一等奖。4名师生在行业大师的点拨下, 荣获2007年全国首届“石浦杯”中职学校技能大赛3个一等奖, 树立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新形象, 为家乡争了光!

学生制作的冷拼、雕刻、面点等作品的展台, 进行的抻面技能现场表演展示, 成为历届消夏美食节活动的观览热点, 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誉, 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广泛报道, 吸引了大批招聘单位当场聘用我校学生。

我们还以“产、学、教、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思路开发课程资源, 成立了面点营销中心, 销售学生在专业实作课堂上制作的面包、点心。现在, 已有一些学校和营销店固定订购和销售我校的面点产品。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篇5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对新型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势必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鲜明特点,可与企业直接实现无缝对接。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特别是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实习方式的创新。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习大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2)整体性。实习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3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实习活动。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整体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和磨练,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较全面的准备,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有效性。实习环节特别要注重有效性,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为此,我们建立了明确、可行的考核标准,由学生自评、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及实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三方面综合评定,最终落实到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上,与就业情况挂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实习为了就业”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热情。

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税收教学 篇6

【关键词】税收教学 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 就业

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仅就如何深化税收教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税收教学专指应用型专业的税收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就业形势进行探讨。

一、促进就业是税收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就业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才算实现这一目标。其次,就业是衡量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才培养成效的高低。最后,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促进就业,学生的“所学”才能“致用”。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还关系到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家庭和个人大量、长期的付出迫切期望得到回报,这最终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二、目前税收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税务法规和税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的税收教学却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以致影响学生就业。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税收相关课程的内容缺乏统筹安排,内容上出现相互交叉重复的现象。另外,我国的税收政策更新较快,部分税收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显得陈旧过时。

在课程安排上不合理,税收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很多学校的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税收课程的课时安排严重不足,有的税收课程占总专业课时比例不足15%(根据本校会计系2011年课程设置统计得出)。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税收课程,课时量严重不足(根据本校会计系2011年课程设置及武汉其他院校数据统计得出)。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只能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只能接触到税收的皮毛,无法系统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熟练操作涉税事项。

(二)税收教学流程和社会实践工作相脱离

学习税收的各专业学生一般是三个就业方向:税务机关、事务所和企业。税务机关工作由一系列流程构成,彼此前后衔接、相互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环环相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循环过程,相对更为复杂。税收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是按照税种安排教学的,必然割裂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性;相应的案例教学也只能做到管中窥豹,与整个实践部门的运行实况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实践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目前,开展税收教学的大部分院校并没有配备税收模拟实训室,即使配备了,无论硬件还是软件远未达到仿真的要求,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很多院校纷纷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但从实际运作来看,校外实训基地更多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或者实训的具体执行流于形式,实训时间过短,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税收教师脱离实践,实践教学方式基本来自书本

绝大多数的税收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由于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实际业务知之不多,很难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指导。一方面,税收教师多是由研究生或博士生毕生后直接引进的,教学任务繁重,通常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对教师重科研轻社会实践,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师不愿意或无法从事社会实践,从而出现教学越来越脱离实践的现象。

(五)税收教学的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制度不健全

现行的税收教学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主要采取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实行100分制,比例通常分别为30%和70%。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分,期末考试则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实训课或者没有开设,或者开设了却没有单独的考核。

三、促进就业的税收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税收教学观念,强调学以致用

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逢进必考”制度的实施,要促进就业,必须注重培养企业涉税人才。以企业经营问题为导向,以企业经营过程为主线,对税收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起以企业经营活动流程为基础的税收教学体系。

(二)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多方面进行课程调整:一是根据新时期税务工作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活动实践工作的需要,将重复的课程进行适当合并,或组织自编税收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二是增加税收课程的比例,增设涉税实务课程。三是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比例,提高实训、实践课时的比重,重视岗前培训。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教师讲授,更多地发动学生讨论,模拟涉税现场进行分组演练。

(三)加大实训教学力度,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应用型专业的税收教学,这一类型的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强调毕业生能与岗位“零距离”“无缝接轨”。同时,用人单位为保证经营运转的连续性和高效益,多数不愿意在录用新员工后又立即花资金、人力和时间组织岗前培训,这是诸多单位在招聘条件里将“工作经验”列为第一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用型专业的税收教学内容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也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加强校内税收模拟实训室的建设

税收模拟实训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一定的技术和专业指导人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可本着实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和经费情况先进行基本、必须的建设,随着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实训室模拟的规模,一步步进行完善。

2. 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目前税收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我们要纠正只和税务机关合作的传统思路,更多地将税收业务做得富有创新、成绩显著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类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伙伴。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业务部门和税务机关实习,使学生身处现场,接触到企业的实际业务,加上前期在实训室的模拟仿真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外税收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不仅可以更好地合作开展经济领域的课题研究,而且企业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和调研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对企业涉税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培训,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互动互利的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达到共赢效果。

(四)内外兼修,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税收教师队伍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我们要注重“双师型”税收教师的培养,鼓励税收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会计师、税务师和或者会计师等职业证书。其次,定期组织税收教师参加专题师资培训、专业进修和税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最后,要求教师到税务机关或企业的相应岗位挂职锻练,可按老、中、青有针对性地分批进行。

加强税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向税务师事务所、各类企业、税务部门聘请涉税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注册税务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税收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兼职教师的教学对象不仅限于学生,专职教师也应包括在内;教学形式多样化,给学生开办专题讲座、指导税收业务操练和提供上机指导,和专职教师举行研讨会等。

(五)进一步完善税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改革现有的考核模式,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将平时成绩提高到50%甚至60%;加重对实训、实践课的评价,每一次实训实践课应有对应的考核方法和成绩,并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中。

其次,改革考核内容。针对税收教学实践性强、综合性大、实践过程较难把握的特点,在考核内容上不再以书本知识为唯一考核依据,而是根据税收的教学目的、特点和要求,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瑞红. 国外促进就业政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发展观察,2012-07-10 .

[2]于兵兵,姜新华,张德文. 综合实验课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科学,2010(S1) .

[3]马小卫. 浅谈在大学教学中贯穿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学园,2011(2).

[4]王雪冰. 大学生就业主要途径的探讨.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篇7

一、高职英语与就业导向之间的差距

目前来看, 高职英语与实际就业导向之间的差距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生方面

就业市场与高职毕业生之间的矛盾, 一是学生较低的英语水平与社会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 二是学生学习目的与实际学习情况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词汇量较小, 更不用说其他听、说、读的方面了, 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找不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使英语学习的难度增加, 时常事倍功半, 长此以往, 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最终放弃学习英语。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英语在工作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故而对英语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 这也导致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不高。

(二) 教师方面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有很大的欠缺, 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 认识不到高职学校的特殊性, 仍采用落后的教学观念进行“灌输式”教学, 不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 导致教学与就业之间存在差距, 影响了教学效率。另外, 高职院校扩招后, 英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够, 教师的教学压力大, 使教师无暇与学生进行沟通, 更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这也直接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

(三) 教材方面

目前, 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到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大多套用本科的《大学英语教材》, 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无形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一些高职学校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这本专供专科学生学习的教材, 这本教材的内容题材广泛, 但内容量大, 难度跨度较大, 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这些难度较大的教材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增加了难度, 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甚至对学习英语产生畏惧感, 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教学质量较差。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英语教学的建设

根据就业向导构建高职英语教学, 解决其与就业间的差距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改变学生意识

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逐渐进步, 增加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实际的英语运用, 进而爱上学习英语, 只有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使其认识到英语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的观念, 激发其竞争意识, 更努力地学习英语。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教材联系实际, 尽可能地将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 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掌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 深入到学生中去, 做学生的好朋友, 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继而帮助其解决困难, 使其英语学习得到更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评价环节, 多鼓励学生学习英语, 激励学生多进行实际的英语运用, 以提高其英语能力。

(三) 采用多元化教材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学习的实用性, 要让学生拥有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 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来选择不同的英语教材, 教师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的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 如文秘专业主要教授社交文书类的英语, 电器专业主要教授技术指导类的英语, 做到因材施教, 不浪费教学资源,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 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创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 这样才能扩展学生的就业面, 使其在社会竞争中立足, 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历史, 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如今的高职教学中仍然存在“重专业轻应用”的问题, 使高职教育没有走出自身的特色道路, 这其中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重点探讨了如何用就业导向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 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建言献策。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冲.谈高职英语教育的应用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篇8

关键词:就业,学风建设,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 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注重学历更重视能力, 注重专业素质更重视综合素养, 注重理论知识更重视实践技能,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能否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优秀毕业生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学风建设问题。建设优良学风不仅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支撑, 也是实现顺利就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 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相辅相成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项重要工作。高校毕业生想要获得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需要在优良的学习氛围中逐渐积淀, 建设优良学风可极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化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使得社会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观地反映出高校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的就业素质是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 而这两者是在高校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如果将优良学风建设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相结合, 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切入点, 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竞争实力, 就会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从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力。同时, 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 更可以快速高质地开发高校大学生的潜质, 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因此优良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 各用人单位逐渐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而不再是将学历和专业技能水平作为唯一决定条件, 无形中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呈几何倍增加, 所以建设优良学风的意义及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出来。毕竟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践能力、就业整体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之间的角逐。良好的学风可以形成严谨的学习氛围, 促使高校大学生产生紧迫感, 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坚定良好的学习信念, 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优良学风建设不仅在改善校园环境, 健全规章制度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为了探究我院优良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组织了学风建设问卷调研, 问卷涉及班风、教师、个人态度、习惯等35个问题。统计结果显示, 学风建设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9.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一数据增加为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 33.9%的学生对开设的课程不是特别满意, 17.2%的学生反映老师授课质量不高, 12.5%的学生有经常复习的习惯, 67.2%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少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抗压能力较差。针对上述学院学风状况及学生特点, 2013年以来学院开始加强学风建设, 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1 加强思想教育, 落实优良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整体综合思想素质的反映。思想工作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智育齐头并进的教育目标, 立足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 从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出发, 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坚定信念。第二, 将专业思想教育落实到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所需, 认知专业所向, 看清专业趋势, 热爱所学专业。以扎实的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础, 促进高校学生快速认知所学专业发展前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定期举办与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优势的报告会, 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实验室、参与科研试验, 与知名学者、教授和企业高管面对面交流, 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特点及前景, 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观念。第三, 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举办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活动, 促使学生融入集体当中;定期组织并开展优秀学长见面交流会, 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自豪感。

2.2 树立全员育人、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高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因此高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强化并落实学习、课程、考勤、生活等有关方面的管理, 紧抓考风考纪尤为重要, 将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优良学风建设的催化剂。思想与实践并进, 优良学风建设的普及、宣传等教育活动应快速深入地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促使高校学生在思想上了解学风建设, 走进学风建设、投入学风建设, 坚信优良的学风会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形成学生自觉参与、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高校各类活动的快速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 责任心强、分工明确的学工队伍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 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中流砥柱。高尚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高校中的大治、大爱, 大德, 更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 促使学生感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真谛,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认可度。

2.3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应多方向多举措落实校园文化底蕴的建设:开展读书活动, 培养高校学生的自然哲学素养;知名教授、当红学者的报告和讲座, 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使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另外, 发挥新兴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 掌握舆论导向, 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底蕴的展示, 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推行学业导师制, 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关注学生成长, 规划学业生涯, 培养科研兴趣, 申报科创项目, 指导毕业论文, 引导继续深造。新生入学后以专业为基础, 打破班级和宿舍的界限随机分组, 教师随机分配到每一个学生组。学业导师以学院专业教师为主, 每名导师指导3~8名新生, 指导时间为大学四年 (部分专业为五年) 。学业导师与学生可通过座谈交流、开放实验室以及让新生观摩研究生讨论等形式, 借助QQ、微信、易班、微博等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导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研活动, 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注重实习实践育人。坚持学术创新和实践生产创新相结合。高校应鼓励、支持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 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为学生谋福利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践锻炼, 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产实践深入融合, 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经验, 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 我院高年级学生均可利用假期进入大型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熟悉行业领先的生产技能, 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自身的不足, 从而激发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3 小结

优良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助力。将专业思想教育、高校规章制度、学术实践经历、优良学风建设四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形成稳定高效的教育机制, 促使高校学生接受专业知识,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学习目标。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高校真正形成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培养出综合素质高, 就业竞争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齐斌.四轮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青年与社会, 2014 (9) .

[2]解静蓉, 李华.浅谈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关系的思考与实践.科技视界, 2015 (23) .

就业导向下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英语,英语教学

中职院校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国家一直都很注重中职教育, 建设社会人才储备源头。近年来, 社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对中职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使中职生具备职业素质能力, 开展了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体系。英语作为中职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同样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因此, 在本文中以就业为导向, 对中职英语教学策略展开讨论,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 培养具备英语职业能力的人才。

一、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条件改善

为了更好的让中职生在学习英语时, 贴近真实职业就业情境, 笔者建议应以就业为导向, 改善英语教学条件, 将现代科技引入英语教学, 建设英语教学软硬件, 整合利用英语教学资源。或者中职院校条件成熟时, 可以聘请外教, 培养中职生英语交际能力, 将英语知识更好的应用到职业就业。在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后, 笔者建议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 为学生创设模拟就业环境, 营造英语工作语言环境, 具体在就业环境中学习英语。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 就业导向英语教学情境是教师结合中职生英语实际水平, 形成的就业实际体验条件, 真实的职业语言环境, 利于中职生英语口语交际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 为中职生播放职业情境短片, 鼓励学生以就业需要为基础进行模拟表演。教师还可以基于互联网搭建学校、社会、家庭联系, 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社会和就业, 构建就业导向的全方位英语教学关系, 也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践需求的学习资料, 为英语教学提供广阔平台。

二、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就业导向的中职英语有效教学, 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 尤其是在不断变迁时代背景下, 优秀英语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过硬的英语教师队伍, 开展就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以就业为导向, 需要不断更新中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在英语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加强英语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第一, 及时调整英语教师教学理念, 需要中职教师具备丰富知识体系, 开阔创新的思维理念, 为建设双师型教师做好基础工作;第二, 定期培训中职英语教师, 条件成熟的中职院校可以寻求和国际学校的合作, 利用各渠道培养自己的双师教师, 定期送教师出国进修等, 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养;第三, 搭建中职教师英语实践平台, 中职院校应积极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环境中参与实战, 强化英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方法优化

优化中职英语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职生学习效果。就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而言, 需要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不当方法, 要求中职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综合素质和能力, 尽可能掌握未来就业英语能力。笔者就中职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化提出情境创设法和综合教学法, 第一, 情境创设法是指教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为中职生结合就业需求创设职业情境, 组织中职生参与职业英语交流活动, 通过英语职业语言环境, 强化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熏陶, 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第二, 综合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中职英语教学时, 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讲授, 同时巩固了英语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 对于中职生而言是最佳的英语教学方法, 最大化的扩展了中职生未来就业专业视野, 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四、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内容选择

中职英语就业导向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需要在中职英语教师就业导向教育理念基础上, 调整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 还需要结合中职生兴趣爱好, 基于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 选择恰当的听说读写教学内容, 尽可能的增加就业实践较强的知识内容, 打破传统中职英语教材内容, 有机结合英语理论和英语实践、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 有效衔接就业导向和英语教学, 满足社会就业需求, 调动中职生英语学习热情, 培养中职生英语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增强中职英语教学实效性, 有效统一中职英语教学内容、中职生素养、市场需求。

五、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实训练习

中职英语就业导向教学离不开实训练习, 实训练习作为中职英语教学有效途径, 对培养中职生就业能力有至关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加强中职生英语实训练习。合理优化中职英语教学实训练习是指教师在重视就业导向英语实践下, 精心设计和组织英语实训教学活动, 合理增加中职英语课堂实训时间, 为中职生提供听说读写实训练习机会。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加大资源建设中职英语实训练习基地, 不断优化英语教学基础设施, 创设就业导向的中职英语学习环境, 奠定中职英语就业导向教学基础, 同时还需要结合中职生英语水平,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训练习内容, 避免陷入无效英语教学困境。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中职教育是教学改革趋势, 中职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就业导向的教学。因此, 在中职英语就业导向教学中, 笔者提出从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练习五方面的课改建议和策略, 建设就业导向英语教学基础设施, 创设就业导向英语教学情境, 优化就业导向英语教学方法, 组织设计就业导向英语教学内容, 增强就业导向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强化中职生英语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 2015 (6) .

导向就业 篇10

一、关于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的界定

谈到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就业”的概念。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劳动政策“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 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谋求职业, 还是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都应视为就业”。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的背景下, 大学生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将进入到普通的社会层面上来。广义地来说, 高职学生毕业后若从事某种合法的社会劳动, 并取得一定的报酬或收入, 都可被视为实现了就业, 这也可视为高职学生就业的常规含义。

再来分析高职毕业生的“成功性就业”的界定。成功性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理念。所谓的“成功性就业”是相对而言的, 并不是简而言之地把下岗、分流、失业等称为“失败的”, 而是指向对“成功性”的一种追求。“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是指高职学生毕业离校后与所从事岗位达到的人职基本匹配状态的一种就业, 其核心标志是“人职匹配”。这就关联到“人职匹配”的界定问题。

从理论上讲, 人职匹配状态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人职最佳匹配——个人选择与其性格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二是人职次佳 (基本) 匹配——如果个人选择与其个性类型相近的职业环境, 个人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经过努力和调整也能适应职业环境;三是人职匹配不当——如果个人选择了与其个性相对立的职业, 则既不可能感到乐趣, 也很难适应工作。

在高职教育中, 我们所追求的一个培养目标就是达到“人职最佳匹配”。在这里我们要考虑到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即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人才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从而实现人职匹配, 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能够“用得上”。这是指高职毕业生能够符合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的要求, 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工作;二是能够“升得起”。这是指高职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包括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等, 潜力较大, 能够被委以重任, 即在就业岗位上不仅仅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技能性工作, 也具备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能力, 能够从事技术的实施和技术的转化工作, 同时还懂得管理、了解WTO规则, 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三是能够“留得住”。这是说高职毕业生对所就职位有较充分的了解, 择业时有备而来, 非盲目性就业, 职业稳定性较强;四是能够“下得去”。这是指高职毕业生通过职业规划, 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较明确, 对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有一定认识, 择业期望较现实, 能接受基层就业、一线作业的事实, 并愿意付诸行动。

总之, 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就业观, 将人的发展与职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使人的能力在职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在职业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也使得职业因为有了喜欢它、有能力做好它的人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实现了人与职业的双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之下,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取得了一次性就业的良好效果, 但是相对于“成功性就业”其缺陷是明显的,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的盛行导致教育行为的急功近利, 特别明显的表现是“重技能, 轻人文素养”。在这种模式之下, 学校成了一个就业培训场所, 主要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适应性训练, 学生则成了一个盛装企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器具, 他们对自己学习内容没有选择权,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一切按用人单位的既定要求去做, 个人兴趣受到压抑, 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缺乏创新、职业转换能力。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分割, 正是高职院校继续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重技能, 轻人文素养”实际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失衡, 其制约了高职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 学生在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生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才能在职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就业之后才能“升得起”。

因此, 适应“成功性就业”的要求, 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已经成为重要趋势。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策略

“重技能, 轻人文素养”的缺憾实际在于对“人文素养”的忽略。我们知道, 高职学生首先是一个人, 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所以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人才要求在上升, 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职毕业生在获得就业机会后还能因为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获得职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样两点要求:一是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技能;二是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 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实现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中的能力匹配的目标。

高职学生“成功性就业”的关键是提高人文素质, 并将素质作为一种内化的品质, 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如下几点调整:

(一) 将素质教育贯穿模式的始终

素质教育应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尽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同, 但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共同的。具体到每一门课程, 其教学大纲中都应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所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二) 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经过反复培养、训练而形成的。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经过长期锻炼内化而养成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时, 教师都应明确在传授知识或技能的同时, 要培养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 提高学生的哪些素质。

(三) 重视高职学生特有素质的研究工作

要注意培养高职学生所特有的素质, 主要指发挥核心能力所依托的职业素质, 包括职业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职业素质主要通过技术专业课和各种技术实践课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训练养成。

(四) 加强研究培养大学生所共有的基本素质

这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除各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素质目标、要求外, 另外还可设计并开设科技类、人文类、素质道德类等多门选修课。对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进行总体考虑, 使之有机结合, 全部纳入素质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一个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避免功利主义倾向, 树立正确的出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 其他的合作项目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进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 不能偏面追求经济利益, 而要将满足教学实施需要和就业导向需要放在首位, 将注意力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达到提高毕业生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要主动为企业服务, 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以赢得企业的信任。

(二) 避免盲目主义倾向, 坚持有的放矢

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给任课教师、实践教学条件、运作机制和合作对象的选择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 而且只有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同时, 各地区、各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基础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 要避免把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本身当成目的, 甚至把某种模式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照搬照抄, 一哄而上;而是要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进行可行性的系统研究和论证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的模式和条件相对成熟的专业、班级、教师、合作企业、项目开展以点带面的综合改革工作。

(三) 避免实用主义倾向, 坚持技能与素养并重

当前许多学校的专业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更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视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 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高职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但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 应用型人才要能适应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能够掌握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高职院校已不能滞留在只传授现存知识、固有经验上, 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发展的能力, 使其具备在未来学习化社会中必须的生存基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更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知识转化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的培养。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 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实用性, 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师资队伍业务要求的双师性, 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灵活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内容的实际针对性, 办学途径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联系的紧密性, 生源的多样性等。这些特点都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办学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我们探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3]陈忠林“.面对面”校企合作“大订单”培养的职教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07(11).

[4]颜莉芝.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5]刘明星.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科协论坛,2007(1).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篇11

文化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促使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却呈现出以下现状:一是教学模式普高化。二是教学内容及其评价的单一化。三是教学游离于学生实际,与专业课教学脱节,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

针对这些现状,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当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机械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单一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全面“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着重对人的关注。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具有中职特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应彻底改变教育理念,强化主动参与、服务职教的意识,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要求,让语文知识成为连接和提升专业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并对专业课教学起支撑和服务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同时还要落实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都要本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与普教相区别的教学新路子。

笔者所教授的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在旅游活动中提供服务、指导游览、传播文化的专业导游人才,更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热门行业,作为一名职业导游,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导游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导游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导游的知识面越广、信息量越大,就越可能把导游工作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要求,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可以说,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往往决定了一名导游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

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导游的岗位技能要求该专业学生涉猎广泛,知识全面,面向“准导游”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围绕导游的知识需要,突破教材、教参的局限,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延伸与拓展。针对这一任务,教师必须确立让中职语文课教学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素质服务,而将世界遗产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中,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伯恩德·冯·德罗斯特曾评价说:“人类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年轻人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同时指出: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世界遗产教育”是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内涵的同时,学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认同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文化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旅游专业学生作为相关从业者,更需要有世界遗产的教育。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可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是具体可行的素质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相辅相成。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职语文教材及读本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因素,从文化角度来说,所选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出自前人手笔的诗词文赋也不在少数,关联到的世界遗产不可胜数,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可以说,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正如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所言:“语文教育并非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过程,是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浸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容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文化命脉,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

将世界遗产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正是力求深入挖掘语文中蕴藏的内涵,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把学生从单纯学习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阅读,开展综合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消化世界遗产中的精粹营养,接触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经典作品……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丰富其世界遗产知识容量,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在对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创新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体验,不断提升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为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新一轮中职教育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推进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人类文化的深入把握,离不开对本民族意识与精神的弘扬,脱离深厚的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必然流于虚妄。

世界遗产教育正是丰厚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有效的行为,并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从教育的内容上看,世界遗产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生动体现。作为一名未来的导游,具备一定世界遗产知识积淀,对于借鉴、继承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悠久的世界文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除了具有人文基础性的特性外,为各专业学科服务的功用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这种潜力还非常巨大。随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结合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世界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得益彰,更能显出职教语文的价值所在。作为旅游专业,更应有意识地将世界遗产与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以此来丰富和完善学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生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6).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西北职教,2009,(2).

[3]章新胜主编.世界遗产与我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何勇.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路该怎么走[N].北京:中国旅游报,2002.

[6]本书编写组.导游服务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以就业为导向改进课程设置浅析 篇12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中, 知识当然是必要的, 但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 而不是知识本身, 更不是知识的体系。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 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 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问题。而目前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有了知识, 就有能力”。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积累知识上;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就连课堂上的问答练习也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而设的, 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 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知识和能力之间是不等同的, 而且有一道深沟, 这道深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因为知识可以传授, 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 只能靠训练。

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反感。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尚不具备普通高校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去要求他们, 学生就认为老师总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讲一些没有兴趣的东西, 也就缺乏学习兴趣。这样, 就造成学习方法上的死记硬背, 机械重复, 学生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 学习能力自然较低。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 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感觉“生源”质量太差, 朽木不可雕, 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彼此互不买账。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最重要的应该是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遵循科学的设置原则,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改进。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1. 宏观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宏观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要能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 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甚至是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是“技能人才”, 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

2. 微观目标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宏观培养目标, 我们还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寻找恰当的微观教学目标。在职业教育课程中, 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照职业教育的定位, 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可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单项技能是指在某项技术方面的熟练操作能力。如财会专业中的点钞技能、珠算技能、电算化技能等。传统的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有效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是能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各项单项技能进行培训。

综合技能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如建立虚拟公司, 模拟实际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往来业务的核算、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训练, 让学生感受一下真实的业务处理, 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是: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突出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载体, 以训练为手段, 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以就业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前提下,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调整课程结构, 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依据市场需求, 调整课程设置。如果职业学校关注市场对于学校所设置岗位的依赖程度, 其在就业率的比拼上就会胜出。根据市场需求, 做专业方向的调整, 并不是说要学校改专业, 而是在这个专业基础上, 分析学生能适应哪些岗位, 当岗位需求发生变化时, 就要多与一些企业联系, 学校要在课程上做一些调整, 为学生多增加一些就业渠道。

⑵合理确定学时比例,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专业技能课程 (含顶岗实习) 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通过校内的教学实验、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等, 使学生可以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逐步结合起来, 并提升实践技能水平。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 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设置, 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上一篇:法律身份下一篇:教学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