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框架

2024-08-26

导向框架(精选4篇)

导向框架 篇1

创业对企业发掘市场机会、拓展业务范围以及获取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由创业导向产生的一系列活动成为经济增长与企业创新的动力,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EO)成为管理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1 创业导向的内涵

创业导向的概念来源于对创业者(Entrepremeur)与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研究。他不仅描述创业者或者创业精神的个体特征(Miller,1983),而且被视为一种企业行为(activity of the firm)(Covin&Slevin,1991)。创业导向(Lumpkin&Dess1996)把创业精神视为实现创新、冒险与前瞻意愿的一种行动过程,其目的是“新进入”。它可以理解为创业精神在微观实际决策过程所带有的倾向性,涉及的是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具体行动(Lumpkin&Dess,1996)。与其他创业精神相关的概念相比创业导向可以被管理、可以被培育(Aloulou&Fayolle,2005)。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 创业导向的研究框架、层面与实证

2.1 创业导向研究的框架

有关创业导向的研究丰富多彩,但纵观现有文献创业导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一,创业导向形成的影响因素(前因),主要以C-S模型(如图1)为代表;第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以L-D模型(如图2)为代表。

在Miller (1983)研究的基础上,Covin和Slevin (1991)首次比较完整的总结出影响创业导向形成的因素框架(如图1,以下简称C-S模型),并附带提出了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此模型为后继所有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研究的范本。比如Aloulou和Fayolle (2005)分析小企业创业导向形成的原因时就是基于此模型。

而为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要数Lumpkin和Dess (1996)。他们首次详细的分析出创业导向同企业绩效的权变模型(如图2,以下简称L-D模型),其后的研究者都是基于此模型进行分析。

以上两个框架为创业导向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两个模型,后来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创业导向的内容。

2.2 创业导向研究的层面

2.2.1 创业者个体层面

基于C-S模型中的“最高管理层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这个内部变量,学者们从心理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以及人格特质理论等进一步分析个体因素对创业导向的影响。总体来讲,基于创业个体的创业导向研究主要从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与个人特质两方面分析了他们对其创业导向的影响(朱秀梅,2013)。

2.2.2 创业导向的组织层面

对比个体层面的创业导向,从组织层面对创业导向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主要从有组织治理、资源与关系网络等三个角度分析其前因与结果。

2.2.2. 1 组织治理的角度。

创业导向的初衷就在于研究企业内部治理。例如创业导向的鼻祖Miller (1983)研究发现不同治理模式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企业领导、企业战略、企业环境与企业结构。Matsuno (2002)发现了市场导向的重要作用。在结果的研究中,胡望斌等(2010)发现创业导向在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在决策模式方面,Covin和Slevin (2006)发现,集中决策模式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同销售增长的关系。

2.2.2. 2 企业资源的角度。

在资源如何对创业导向形成产生影响的研究中Wu (2008)发现学习导向与创业导向相互之间产生正面影响。朱秀梅(2008)发现资源获取对创业导向产生影响。在结果研究中Wiklund和Shepherd (2003)发现创业导向对资源同企业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

2.2.2. 3 企业关系网络的角度。

关系网络理论也是从前因后果的方面来分析创业导向、企业绩效等关系。比如Stam和Elfring(2008)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关系网络调节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Farsi等(2013)发现创业导向也正向调节社会资本同组织创新的关系。

2.3 个体与组织层面的外部创业环境

无论个体还是组织的视角没有离开企业本身,因此也有学者尝试从企业外部的环境来寻找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如Covin和Slevin(1989),他们从外部的环境的技术复杂性、动态性、敌对性和产业周期等研究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后来如朱秀梅(2008)等也如此。

3 结语

创业导向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其内涵丰富既有个体层面的研究也有组织层面的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有关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方面是研究创业导向的前因,另一个方面就是研究其后果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创业导向作用于企业绩效的维度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认为创新性倾向、冒险性倾向与前瞻性倾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一致的,但也有认为不一致;(2)创业导向最终是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绩效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因此进一步研究创业导向作用于企业绩效的机理是有必要的。

导向框架 篇2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质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内部审计领域的运用。审计模式是环境的产物, 任何一种审计模式的产生都是有其相定的现实背景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的广泛应用, 都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生产的主要动因。

(一) 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内部审计是企业组织机构的一部份, 其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紧密相联, 其风险也与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一致。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和竞争日趋复杂, 这促使内部审计必须关注企业风险, 不断改革审计方法和技术, 全面地评价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最终形成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二)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理论基础———战略理论的发展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经营战略变得日益复杂。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90年代再度走红, 战略管理思想逐渐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待风险的对策是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审计风险说到底与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活动风险息息相关。所以审计师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 就必须理解关注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 并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各种内外部风险。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 加强风险管理, 为公司治理服务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的直接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逐步升级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监督机制, 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 其审计视角也随之提升至战略目标, 关注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事项, 评估与改善风险, 为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的研究概况

西方审计学界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和教育学家莫茨 (Mauts, R.K) 在其与夏拉夫 (Sharaf, H.A.) 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 ( The Philosophy Auditing) 一书中提出应从哲学的研究途径对审计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建立了以哲学基础—审计假设—审计理论概念—审计执业规则—实际运用五个层次的审计理论结构;1977年安德森在其著《外部审计》 (The Exrternal Auditing&Techniques) 书提出的“审计目标—审计标准—审计概念—审计假设—审计技术—审计过程”的安氏审计理论结构;1988年戴维·费林特在《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中提出的“审计本质—审计目标一审计假设一审计概念一审计标准”的弗氏审计理论结构。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Konnath (1993) 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分为计划、实施和报告阶段, 强调在审计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价上。David McNamee, Georges Selim (1999) 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过程归结为先建立系统目标———再评价风险———管理风险的过程。Lain Gray, Stuart Manson (2003) 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分为审计计划———系统测试———交易测试———期末审计准备———期末审计五个阶段。Vijay KKhanna (2011) 抽样调查阐明了印度银行在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 较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蔡春在《审计理论结构》提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信息、审计控制六个要素构成。严晖 (2004) 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 使内部审计成为创造企业价值链条中的必要环节。林紫叶 (2012) 以审计本质作为整个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采用了“本质一假设一目标一规范”的模式。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审计理论框架是审计理论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是审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用于指导审计实践的理论知识体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新模式, 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必然符合一般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基本规律, 笔者将通过探讨风险导内部向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如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审计程序等要素, 并试图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而构建一个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整体框架。

(一) 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 是一门学科理论结构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 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它不仅是理论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 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审计环境, 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下, 审计主体在对审计客体实施作业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纵观审计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 抑或是独立审计, 无一不受环境的影响, 打上时代的烙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因素;微观环境主要是单位内部环境, 如管理层对风险对审计的认识、治理层的独立性及参与风险管理的程度、单位的组织结构、单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等。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存在不一样的审计环境, 而不同的审计环境会对审计提出不同的需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外环境决定其审计的目的, 在一定时期内,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外环境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审计目的、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因此, 要研究审计理论, 应先研究审计环境, 因而审计环境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二) 以审计假设为实务起点

审计假设也称为审计基本前提或约束条件, 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学者莫茨和夏拉夫在其成名作《审计理论结构》中首次提出。审计假设是为了审计理论研究, 指导审计实践, 根据审计环境中既有的事实和经验对审计活动中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所作的合理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审计假设应包括以下四项:1、审计责任关系假设, 这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审计正当怀疑假设,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 在考察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 应将被审计人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信息纳入考察范围, “正当怀疑假设”的基本含义在该模式下应有所扩展, 不充分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系统环境下的责任履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 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其表达信息之可信性进行审计;3、审计主体相对独立假设,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 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监督、评价发展为认证及咨询, 更多的强调提供咨询的职能, 对审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产生了影响, 容易造成审计师放弃独立性的假象。因此,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 审计师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谨慎的对待咨询职能, 该假设也是审计假设体系的核心;4、可确认假设, 其基本含义是假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的, 同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可确认假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风险水平难以直接量化, 也很难确定一个通行的标准, 这就对审计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大了风险控制责任履行状况“可确认”的难度。

如同四大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无法忽视的重要前提一样, 审计假设也是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基本前提。审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审计环境的变迁而相应调整,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离不开对其审计假设的研究, 否则, 其实务就无法顺利开展, 因此, 审计假设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实务起点。

(三) 以审计本质为核心

审计本质上是经济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 而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其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内部审计要及时地识别并防范内外部的风险因素, 从而提高本单位的免疫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现价值增值。审计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审计环境改变时, 就须重新审视审计假设, 明确审计的本质, 确定审计的目标及审计的职能, 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四) 依据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 确定为审计本质服务的审计目标和职能

内部审计的目标为审计本质服务, 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它更加注重其价值增值的功能, 并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首要工作目的。

内部审计职能是指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 并反映出内部审计的本质, 它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控制和经济评价三种职能。

审计目标与职能反映了审计的本质, 但也会随着环境的变迁、社会需要而改变, 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和审计职能必须依据审计环境确定, 从而推动审计的本质去更好地适应审计实务的要求,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免疫系统的作用。

(五) 依据审计目标和职能, 确定相应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三种不同的审计模式, 在不同的审计模式下, 其审计程序是有所区别的。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下, 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 其目标是查错防弊, 其程序主要是通过顺查或逆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查账; 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 其审计程序是通过了解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 并根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最后出具审计报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 其审计程序是首先确定审计目标, 然后根据审计目标去识别审计风险, 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去采取应对措施, 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可见,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是为发挥其审计作用, 实现审计目标而服务的。但审计程序也不是完全被动, 它也会随着审计实务的推陈出新而能动地推动审计目标、职能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本文在探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以审计假设为实务起点, 以审计本质为核心, 并依据审计环境确立为审计本质服务的审计目标和职能及相应的审计程序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整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王会金.风险导向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0 (12) .

[2]林紫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3]黄海.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2009.

[4]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6) .

[5]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J].财会通讯 (学术) , 2004 (6) .

导向框架 篇3

我们来看一些调研数据。有调查数据显示, 企业需要实践性、复合型和多元化的电子商务人才, 对计算机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排在第一位, 对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排在第二位, 对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概念性技能的要求排在第三位。在广州市劳动力市场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 超过50%的企业存在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超过60%的企业会在未来的一年内聘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再来看企业对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基本认识的一些数据。调查显示:能够胜任一般管理工作, 表现出专业水平的人占29%;有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需加强的占19%;与企业沟通不多, 能力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占12%;知识结构不甚合理占10%;各高校专业取向差异较大, 难以确定毕业生能力特点的占15%;职业定位不很清晰的占10%;对本专业前沿问题了解不多的占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一, 专业定位不清晰, 培养方向不明确;第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落后于发展;第三, 师资力量薄弱;第四, 实践环节很缺乏。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学科, 要求从事这个领域的人才具备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和贸易等知识体系。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上认识不统一, 有的把重心放在管理技能的培养上, 而有的则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培养, 有些实力雄厚的学校更是二者兼有。而职高教育因为学制的原因, 在设置课程时不能向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面面俱到, 那么如何走出一条既适合职高教育特色又切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教学道路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明确培养方向

笔者认为职高教育的培养重心应当是计算机技术和商务知识, 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鉴于职高教育的特点, 职高教育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一般都从事一些基层工作, 必须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所以掌握一技之长是非常必要的。管理技能属于社会技能, 在具备大专业背景的情况下, 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

在明确了培养方向后, 主要任务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是电子商务专业的重中之重。课程设置分两大块进行, 一部分是以技术为主的课程, 比如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数据库开发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IT技术;另一部分是以商务知识为主的课程, 比如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与企业营销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电子商务教学成功的关键。横向上通过与电子商务行业的合作, 让我们的教师了解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 使之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又可以让他们学到先进的管理思想, 提高老师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纵向上, 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等各种电子商务活动, 了解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

四、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

实践教学是电子商务技能应用与实践的必要保证。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对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投入, 购买电子商务模拟系统, 模拟系统包括虚拟网络银行、EDI信息中心、物流中心等, 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接触电子商务行业, 比如参与网上购物, 在实际应用中体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模拟实现了教学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仿真的商务环境,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是电子商务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建立有重大的意义, 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须实时更新模拟系统,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模拟软件始终落后于技术发展, 这个问题要予以重视。

五、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专业能力实用化的重要手段, 被广泛地运用在各门学科中, 电子商务的教学同样也可以采用。通过案例的学习,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之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合作, 如何解决矛盾, 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和调研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比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 要求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无缝连接,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步入社会就能被社会所接受。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这对矛盾的分析, 提出了具有职高教育特色, 又切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教学框架。电子商务在发展中, 同样, 电子商务教学也在发展中, 所以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系统,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

摘要:目前, 电子商务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已经越来越高, 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切合市场需要一直都是职高教育的特色, 本文从这个角度阐述了适合职高教育的现代电子商务教学框架。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高教育,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易法敏, 张日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导向框架 篇4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外贸单证课程是国际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具有专业性、操作性和涉外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分析单证样本术语和内容, 讲解学生课后的作业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弱化了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岗位教育需求, 无法与企业实际业务实现“零接轨”。基于此,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试图构建岗位———资质证书的“水平递升”型的教学框架体系, 使学生全盘认知外贸岗位所需单证技能, 以认知能力为准绳, 实施阶梯渐进式的“水平递升”教学法, 教师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和协调者, 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操作, 从而发挥他们的探索精神,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岗证对接模式下《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框架体系的构建思路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 (Benjamin S.Bloom)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 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 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 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 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该理论提倡根据学生个性和领悟力水平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现代教学理念也认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 重视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理论为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有利于教师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力性和创新探索精神,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一) 外贸单证领域的岗证分类认知

外贸单证所涉及的岗位包括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货运代理员、船务代理员、报关员、外销员、助理国际商务师、国际商务师、高级国际商务师等。岗位知识和技能认知水平是逐级递升的, 所需要掌握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认识程度可分成三个模块:基础技能、中级技能以及高级技能。如下表1所示。

(二) 《外贸单证》课程培养目标体系

《外贸单证》课程目标需设立三大目标体系:即岗位目标、技能目标、考核目标。岗位目标设定按照岗证认知三层次的理论框架, 从基础的能够熟练缮制单证的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货运代理员、船务代理员到中级的报关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 逐渐成长为堪称行业专家的高级国际商务师, 明确学习的岗位目标, 认清发展方向, 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奋斗规划。技能目标与岗位证书紧密相连, 技能—岗位—证书有效对接。比如:与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相匹配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需要掌握发票、汇票、装箱单、信用证等的填制业务, 与报检员相匹配的报检员资格证需要重点掌握商检单据和相关法律规范, 与报关员相匹配报关证需要掌握报关单的缮制、海关法规和商品编码制度等。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水平对技能目标实施分解, 分成基础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岗位奋进目标和每个层次所需技能。考核目标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层次水平实施水平递升考核, 制定层次目标和周密严谨的考核评价体系, 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后要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三) 水平递升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运用于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过程

首先确定合理可行的水平递升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按教学内容、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 并按照基础、中级、高级三个岗位层次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情况, 精心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实现“教材同质、目标差异、阶梯渐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构想。水平递升教学是在学生水平差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水平差异备课、水平差异授课、水平差异训练、水平差异辅导、水平差异评价, 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岗位目标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命题的层次由浅入深, 拉开档次, 确定测试梯度, 可以采取不同难度的试题测评不同岗位层次学生的达标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水平差异评价和及时反馈矫正。测评后应采取区别对待和个别对待的评价方法, 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既要注重不同岗位层次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使其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敢于承认不足, 主动追求进步。通过水平递升评价后, 教师采取相应的反馈矫正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教与学的两极分化, 确保有效提高全员知识、技能和素养。

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于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 合作学习受到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 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合作学习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法强调以小组学习为主, 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人责任、内在动机以及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的发展。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术性目标, 还包括了合作技能目标;不仅仅包括认知领域, 还包括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外贸单证》课程体系的首要特点是它的专业性和涉外性, 它不仅包括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单据和证书的缮制, 还包括与单证缮制相关的业务处理过程;实质上, 进出口活动是买卖双方为完成一项交易而进行的沟通与交流, 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 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活动, 是否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等情感因素。而无论是普通的单证员, 还是高级的国际商务师, 都不同程度地和相关的业务部门的人打交道。基于上述特点, 《外贸单证》的教学模式追求的岗证对接模式不是孤立的的目标递升, 而是各岗证目标群体应在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同时, 实现跨群体间思想沟通、学习交流。形成相互合作、互相竞争、共同进取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下, 激发创新能力, 提高业务素养。

三、结语

构建以岗证对接模式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框架体系旨在打破传统的以纯粹讲述各类单证的缮制方法, 然后讲解分析课后作业的教师主导型授课方式, 摒弃现有的教材的顺序和内容,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割为不同层次的认知技能, 定位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水平递升教学法和合作理念方式, 把学习钻研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发扬创新探索精神, 切实培养学生系统全面掌握与单证缮制相关的岗位业务能力, 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岗位与证书衔接、从而达到目标教学与企业岗位需要“零对接”, 为社会培养真正懂业务、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彤.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教授外贸单证课[J].广东教育.教研, 2006 (12) :23-24.

[2]艾治琼.语言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述评[J].职业时空, 2007 (19) :13.

[3]林轩.外贸英语教学中学生分组-合作实训模式的实验研究[J].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09 (9) :8-10.

【导向框架】推荐阅读:

顾客导向07-21

导向教育05-14

合理导向05-20

媒体导向05-25

国家导向05-26

准则导向05-26

网络导向05-27

分类导向05-31

文学导向06-01

优化导向06-01

上一篇:培训评估流程体系下一篇:乙醇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