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024-11-07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精选8篇)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1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台风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这些都给政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下面谈以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一整套完善预测机制,其中,既有预防科技预测,又有应对社会矛盾的预测,加大科技投入,严把预测之口。

第二,加大对公共应急突发事件的知识宣传,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时本能地减少损失,如针对煤矿事件,老百姓应该知道如何避免损失。

第三,严格执行各项应对措施,对防碍执行予以处罚,必要时给予法律上地惩罚,加强落实。第四,加强事故发生后反馈,事后,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向上级报,采取防治扩大危害性手段。第五,国家财政要留有必要地应急突发事件资金,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支援。

第六,加大政府人员地配备,做到事故发生后派出兵将上阵,加大公务员队伍素质。

第七,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当事故发生时,各部门联合成一个有机体,减少不必要地浪费,尽早努力抢救。

第七,我们要形成官民同心地国民已知自救。

第八,完善相应法律,用法律手段制止不必要地突发事件,加强依法性。

第十,政府各部门之间有一个有机指挥机制,遇事不乱,有序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损失。

第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合治理机制之中。

为我们现代化创造更美好和谐的明天。(2006年申论试卷)

7、避免主旨句概括过大或过虚,产生一种务虚和不真实的感觉,这是常见的毛病。如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高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

二、坚持政党统一体制。

三、完善应急预案。

四、提高执政能力。(2006年试卷)

从标题看,作者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使明确的,但是,表现主旨句的观点太务虚,与标题的主题不相符。如何成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一、发展经济是基础。

二、政治稳定是核心。

三、完善法律是保障。

四、组织能力是关键。(2006年试卷)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2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概述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征

1、发生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公共性突发事件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发生人群,往往突然发生,始料未及,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难以预测。一般的爆炸、火灾等都可直观观察到,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水污染事故、职业危害、射线事故等可在正常的公共场所活动中经过人与人接触,通过饮食为载体和日常工作不知不觉地受到侵害,不易引起人们自寸注意,用常规的手段也无法检查到,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2、事件引发后的公共性。

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在公共领域,由于其扩散迅速、影响面广、破坏性强,直接或间接关系到普遍的社群利益,严重困扰着公众的正常生活。同时,由于造成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原因一般比较复杂,所以在处理该类事件的过程中,关联到政府、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和公众。公共领域社会生活的纲维和公共利益相互联结的复杂性增加了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

3、事件引发的危害性。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由于事件爆发的突然性和公共性,受到事件影响的地区可能不仅仅是一国,如SARS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受到事件影响的领域也可能是及其广泛的。典型的就是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伤亡失踪达3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00多亿美元,给美国民众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直接危害人群的生命安全。对健康的损害和影响达到一定的程度易造成的社会恐慌和混乱,对社会也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类型划分

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类型划分,如表1所示。

突发经济危机资源、能源和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金融信用危机和其他严重经

二、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国家宏观方面看

1、资金投入不足。

从资金投入费用来看,我国的公共突发事件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明显偏小,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我国公共突发事件支出占GDP的比重很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零点几个百分点,比其他很多国家的支出比重都要低,并且低于经济水平与中国相当的不发达国家。由于投入不足,在一些严重的突发事件来临时,造成的后果远不能用资金投入多少来弥补,因此,国家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可想而知,最后导致造成严重后果也无法衡量。

2、国家应急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出现的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的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不集中,也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行政命令还优于法治。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先后颁布和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管理的色彩很重,实用性和应急性不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如何防止在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侵害公民权利,如何进行监督等也都是法律的空白点,还有待继续完善和改革。

3、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入性不强。

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在很多方面是有限的,管理范围有限,责任有限,权限有限。它暴露出政府治理在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的缺陷:一是传统政府管理思维限制了民间组织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政府一直处在主导地位,并习惯于以行政为主导的行为程序;二是忽视民间力量和社会现状,多数公众对其了解不足。因此,作为政府,在完善其自身的职能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融入社会,出现问题时,不断管理强,组织高效率的发挥其行政命令。

(二)从政府微观方面看

1、应急管理机构组建、队伍建设方面。

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当前我国许多基层政府都没有建立相关的危机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人员配置。多数政府部门只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成立紧急协调处理小组,抽调相应的人员组成临时机构,专项负责处理相关事宜。一旦事情解决,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也就随之解散。这种临时组建的事件处理小组有两个弊端:一方面由于人员多数是从其他部门临时调配,限制了合作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也难免有不足之处。一旦出现突发性公共事件,组建这类临时组织不仅容易贻误危机处理的良好时机,同时新组建的临时处理部门在实际运作方面也往往受到很多阻碍。

2、监测预警系统方面。

依托网络监测预警系统,为逐步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这一点上,作出了预报,我国的的监测系统,网络系统,警报系统,还有很多的不足。导致实现的信息畅通、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迅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畅通。监测系统部门抓紧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指挥、处理决策系统项目。项目建设包括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分析咨询系统、指挥决策系统这些正是当务之急。

3、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方面。

根据国务院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由卫生部牵头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已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卫生部及时组织全国实施预案的培训,并强调了在卫生应急实践中的不断完善预案。同时,在收集、汇总现有各单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这方面,加以重视。拟定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框架方案;指导地方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全国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卫生应急体系不够完善此类问题做出了合理和建设性的改革和预案体系。对规范指导卫生应急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三、政府应急机制构建和解决对策

(一)加强预警机制体系

预警机制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处主导作用。预警体系的建设,一要不断优化和规范预警指标体系。二要科学组织应急演练,提前做好精神、物资、技术等多方面的准备。三要完善预警情报收集机制。四要鼓励公众参与预警体系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提供。五要加强预警联动,提高对预警的反应能力。

(二)完善政府应急组织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基本组织保证,也是科学指挥协调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条件。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落实各级应急响应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指挥权限;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快速反应;建立健全以事发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三)健全法律法规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中法制建设的重点是:一要统一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我国应在宪法中规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二要明晰紧急状态法下政府可以采取紧急措施的必要行政程序,不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紧急权力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要对公民的权利保障要有底线,对公民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的损害获得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同时,我国政府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干部在应对危机与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宣传和培训、动员全社会参与

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是构建完备应急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公众既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理此事件的参与者。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及所掌握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是公众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为此,政府要调动各种资源,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开设灾害自救课程、编印通俗读本、摄制和播放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教育的专门知识,让公众产生一定的心理免疫,在突发公共事件到来时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和政府应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国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和其他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加强合作。我国应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气象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在应急机制方面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同时也要鼓励和加强国际民间力量的合作与沟通。

参考文献

[1]、许晓东.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危害中的立场、地位和职能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5) .

[2]、蔡小慎, 李丹妮.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防范于对应——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视角[J].前沿, 2009 (3) .

[3]、刘静.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承 (学术理论版) , 2009 (8) .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3

[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如今的网络舆情环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危机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是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突发公共事件总是会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许多身在事件现场的网民会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上发出图片和视频,不断拼接事件全貌,催生各类舆情,数不尽的媒体和网络跟着推波助澜遥相呼应,舆论危机也紧随而至。纵观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不乏一些案例中,舆论危机比之突发事件本身的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客观来讲,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来说,如果正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那么,不产生网络流言是不可能的,不发生混乱的流言和引发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谣言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对这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舆情危机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基于基本人性的传播学规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定位和职责

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需要注意分清不同层级政府的属性、角色和关系。政府角色具有三重维度,包括基层政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抗击非典危机的实践表明,不同层级政府的行为和策略攸关政府应急管理的效果。起初阶段北京政府应对非典危机的行为和策略是消极被动的,思想的不重视导致“SARS”的大面积传播,信息的瞒报贻误了最佳的应对时机,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后来中央政府通过“开会”、“视察”、“讲话”等形式,不断向地方政府和社会传递信号,逐渐形成对于北京政府的压力,特别是通过直接实行政府问责,调整相关负责人的职务等手段,使这一压力达到顶峰,从而彻底改变了北京政府应对非典危机的行为和策略。这说明地方政府(事发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为和策略直接决定应急管理的绩效;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和策略又受到中央政府的“压力”影响。总之,无论发生任何问题,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都应当坚持为民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态度不夠真诚,错过最佳应对时机

突发事件处置,如果没有真诚坦率的态度,就不能在官方与民间搭建起心理层面的认同。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是多途径的,封锁消息的做法不仅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往往是事与愿违,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就可能会按照自己有关事件的片面消息对事件进行解说,这就等于为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版本的舆论提供了条件。关于事件的不同版本的解说在网络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之后,最后会很快地朝向极端的方向发展,这时要再控制舆论已经不再可能了。由于网络舆情往往会涉及有关部门的负面形象,因此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容易存在隐瞒、躲避的心理,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往往引起公众和媒体更大的猜测和质疑。

在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中,面对惨烈的伤亡,铁道部方面仅有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来回应舆论,引致公众不满。面对重大灾难事故,没有顶格回应,这种态度和做法违背了危机处置、舆情应对的基本法则。如果政府再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面对灾难局面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无疑将会给政府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

(二)缺乏统筹,推脱责任

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缺乏统筹意识。以8.12天津港事爆炸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历次新闻发布会参会人员均有变化,新闻发布会信源不统一,官方回应层级不统一。首场新闻发布会未见分管主政官员出席,也没有安监部门出席。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虽然安监部门有所回应,但按照应急管理原则应该出席的分管市领导却迟迟未见露面。导致网上质疑“副市长哪去了”的声音更趋强势。由此可见,天津政府应对舆情危机欠缺总体统筹。

另一方面,权威性行政主官缺席使得同级部门在说明信息方面不敢发声、不敢担责、对于可能涉及“兄弟单位”的信息披露,也是小心翼翼。如此一来,诸事要“商量”情况要“了解”就成了发布会的常态。此外,由于没有统筹授权,每个部门“说什么,怎么说”都在仔细掂量,政府各部门没有有效的信息交互。危机涉及的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相互推诿,生怕承担责任,对公众的质疑表现出敷衍推脱的态度。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缺乏应对技巧,处理不恰当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真相在公众之间难以被澄清,而某些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总是比正面舆论更容易激起公众的响应,大量的非理性的发泄性言论由此产生。负面舆论出现之时,我们惯常的做法不是第一时间通报消息,让民众知道真相,而是封锁消息。政府不能真诚公布信息,满足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在危机面前,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缺乏应对经验,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事实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负面影响。

纵观历年来的突发事件,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对于攸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缺乏科学的传播策略和舆情应对技巧,信息披露不够彻底、及时,漠视网民的知情权。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没有足够的准备而是仓促上阵。其结果只能是自说自话,一问三不知,搪塞推诿。这不仅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及时赢得话语权和主导权

面对突发事件,地方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说真话,立刻说。”同时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突发事件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要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要加大对本地主流网站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作用和政府网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①

(二)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向。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制度。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的动态。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不利于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要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公众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三)提升基层干部应对舆情的能力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面对舆情时,首先应该摆正位置,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地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②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能力。增强地方政府公务员的应急执行能力,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因此,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总之,应对舆情危機,政府首先要有真诚坦率的态度,做到透明、公开,让民众与政府产生心理层面的认同。其次,及时的应急处置是平复舆情发展的工作根基,“做了才能说”是回应质疑的真理。再次,动态的信息发布是处置舆情的基本工作要求。网络时代,我们政府应对舆论的能力必须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只有主动揭示真相,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缺失,才能争取主动,赢得民心。

参考文献

[1]袁维海.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2]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与政府形象提升模式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4]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政府治理丛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朱敬婷(1980年—)、女、山东省即墨市、北京开放大学平谷分校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危机管理。

注释

①巴晓芳.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前哨,2010年11期:第17页。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4

今年 3月以来,国际国内相继发生了一些社会影响重大、危害后果严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国内:西藏拉萨等藏区发生打砸抢骚乱事件,胶济铁路发生列车脱轨相撞事件,安徽阜阳发生大规模手足口疫情,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国际上:全球出现粮食危机,美国发生次贷**,缅甸遭到强热带风暴袭击,等等。

那么,什么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应如何应对和处臵,将危害与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已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公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何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危机事件,中国俗称“天灾人祸”。它一般由地震、海啸、疫情、矿难、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利益冲突而引发,严重时会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分类

突发性公共事件,按照发生原因和性质,通常分为四类:

一是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主要包括旱涝、台风、海啸、沙尘暴、火山、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自燃等气象、地质、海洋和重大生物(蝗虫、有毒植物等)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也称技术灾害,指由于人类的疏忽和错误造成具有严重危害的事故性灾害,如重大交通运输事故、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重大影响和经济损失巨大的水、电、暖等事故,以及通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指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或群体性冲突行为造成的各种严重社会事件,如罢工、游行示威、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

上述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有时不是独立发生的,往往相互交织或互有关联,如某类考,试大网站收集突发性公共事件可能会引发其他事件,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今后还极有可能发生我们预想不到的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公共事件,虽然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但其发生具有偶然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般难以预料或准确预测。如近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此前国家地震局虽有过预报,但准确程度不够,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极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方面的巨大伤害与损失;

二是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或无规则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展演变速度快、方向不确定,应对处臵不当极易恶化升级,引起连锁反应。如胶济铁路列车超速,先是发生脱轨,很快又与相向其他列车相撞;

三是结果具有社会震憾性和危害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损害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震憾和阴影,至今挥之不去;四是处臵具有紧迫性。突发性公共事件,事发突然,瞬息万变,处臵是否及时妥当,关系到社会稳定、执政水平和国家安危,是对决策者的一个重要考验。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疫情,前期由于没有及时公布真相,谣言四起,后期党和政府指挥有方、处臵有力,年底即控制住了疫情;

五是发展具有两面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公众的利益,因此备受关注。处臵得当,可以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为有利,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处臵失当,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国家和执政党的形象造成冲击,甚至造成政府更迭、组织解体。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连续连续爆炸案,案发后第三天是西班牙大选日,此前本被国民看好的执政党—人民党,因对事件处臵不力,被反对党—工人社会党击败;2005年10月,法国首都巴黎因一起很小的执法行为引发了大规模骚乱,执政当局坚决果断,使事件得以平息,并得以继续执政。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

突发性公共事件直接威胁到人类安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可能跨出国界,扩散、蔓延到邻国,引发国际纠纷。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导致爆炸,松花江水域数百公里被污染,国内哈尔滨考试,大网站收集市民抢购饮用水,国外引起俄罗斯的抗议及索赔,使我国声誉受损;

三是危及执政党的地位。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会危及政治稳定,动摇公众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公信力。肆虐英国长达20年的疯牛病,导致公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使保守党在1996年的连任竞选中败北。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

一是加快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围绕“一案三制”(编制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科学分级(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制定较为完备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完备的物资保障系统。目前,根据奥运安保形势,结合哈密地区实际,已修订了《军地反恐维稳应急预案》,为今后处臵恐怖袭击事件,奠定了基础。

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开展预防性实际演练。危机意识是预防公共事件的前提,强烈的危机意识要以增强人们对危机预警信号的敏感性,有效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即使在危机发生的非常时刻,也能自觉按照应急管理的要求,临危不乱、协同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威胁和破坏。目前,在全国各地开展的“9?18”防空袭警报,意在提醒国人要居安思危;各类反恐演练、消防演习,旨在提高政府和公众的防范意识、自救能力和处臵水平,确保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性公共事件成功处臵在第一现场,力争不出现第二现场和次生事件。

三是积极开展合作与救援。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加强,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跨区、跨省,甚至跨国界,因此,在处臵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加强沟通与协作,在力争自救的同时,要尽快向上级报告,并积极争取外援,切不可因遮丑或怕追究责任,而延误救援良机。2000年、2005年,俄罗斯两次潜艇遇难事件,一次失败,因为过于自信,拒绝接受国际援助;一次成功,缘于及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救助。当然,在争取外援的同时,还要严防国际敌对势力借机插手干预我国内政。

重大公共事件问责制

一系列官员因三鹿事件落马,使得重大公共事件问责制已经从“个案”渐成“惯例”;从对被问责官员的具体分析,也能看出官员责任追究开始制度化、日常化

“三鹿奶粉”事件正成为一条导火索,引燃新一轮官员问责风暴。

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表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并严厉批评“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臵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9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研讨班上强调,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并指出要强化行政问责制,出了问题必须要严格追究领导责任。

此后,在看望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患病的儿童时,温家宝郑重地说:这起事件暴露出政府监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良心”,“不仅要追究领导责任,对这样的企业,也要坚决整顿、处理,一个也不放过!”

“正是新一轮问责风暴刮倒了石家庄市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毛寿龙说,相对于历次“问责风暴”,“三鹿”事件被问责的官员不仅级别高,而且直指党政正职。“问责直指正职,甚至直指党委一把手,表明了党中央彻查此事的决心。”

质检总局局长引咎辞职

三鹿集团公开承认奶粉有问题后的第11天,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

9月22日,新华社消息称,由于多家奶制品企业部分产品含有三聚氰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监管缺失,对此,局长李长江负有领导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接受李长江同志引咎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的请求。

现年64岁的李长江自2001年4月起出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并在今年3月起兼任质检总局党组书记。

事实上,在出任局长的7年里,一直奉行“食以安为先”的李长江不仅力推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实施,还多次组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行动。

去年8月,国务院实施“全国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作为领导小组副组考,试大网站收集长的李长江承诺,“要建立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今年1月,李长江在整治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上称,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链条及3大重点、8项任务和20个量化指标均已实现。

然而,时隔半年,李长江的“全过程监管链条”便出了问题。三鹿集团曝出“问题奶粉”丑闻,而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8年9月21日8时,全国各地报告因食用毒奶粉而住院治疗的婴幼儿已达12892人。另有3例患儿因

食用问题奶粉死亡。

作为质检总局的负责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最后的“把关人”,李长江也因此落马。

李长江的去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三鹿”问题奶粉牵涉的众多官员中,李被认为是近年来因食品安全事故被问责的级别最高的官员。

“针对行政首长的问责制的力度正在加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此前在安徽发生的奶粉事件也有问责,但是当时受到惩处的都是地方政府官员,而这一次被牵涉的面积明显加大,而且受牵涉的官员级别也非常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对李长江的去职并不感到意外,这位兼有律师身份的学者,在2007年曾通过诉讼成功叫停商务部举行的“中国名酒”评选活动,及国家质检总局对白酒进行的“中国名牌”评比。

“严格地讲,李长江的辞职仅仅是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的主动表现,在法律层面,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责还应该继续。”9月23日,周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问责”党委一把手

不仅行政首长被问责,党委“一把手”也被处理。

李长江辞职同一天,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被免职。

据新华社的报道,“鉴于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对三鹿牌奶粉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对事件未及时上报、处臵不力负有直接责任,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免去吴显国同志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

吴显国是继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去职之后,又一因“三鹿”事件被问责的河北高官。9月11日,冀纯堂已因三鹿奶粉事件被免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

在观察家看来,冀的去职是三鹿事件处臵“第一波”,而吴显国被免职则是调查深入的结果。

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的调查认为,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2日的8个月中,在已收到中毒案例报告的情况下,三鹿集团公司未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而石家庄市政府2008年8月2日接到三鹿集团公司关于三鹿牌奶粉问题的报告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直至9月9日才向河北省政府报告三鹿牌奶粉问题。

调查小组称,“三鹿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未及时上报,处臵不力,“违反了有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

而在此前,三鹿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已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任虎被免职。鉴于对奶源质量监督不力,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毅、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志国也被上级主管机关免去党内外职务。

随后,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冀纯堂也被免职,其本人也辞去了石家庄市市长职务。有人认为,对石家庄市领导的问责似乎“到此为止”。但问责并未结束,9月22日,市委书记吴显国被免职。

李长江的辞职发生在中共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3天之后。多数政治观察者认为,李的去职与中央主要领导人在此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分不开。

“问责风暴”背后

“对于三鹿奶粉责任的追究有层次、有力度,而且速度反应非常快。” 9月23日,学者毛寿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问责风暴的背后,是如何使之制度化、日常化。”

行政问责制度在中国起步较晚。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考试,大网站收集责任追究的规定正式实施;2003年SARS期间,官员问责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制度化。

“按照我们传统的思路,三鹿奶粉事件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当说跟高层的领导干部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从具体调查看,石家庄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在早早知情的情况下,没有上报,瞒报,造成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一名行政专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2005年通过的公务员法也对引咎辞职明确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进入2008年,各级党政部门继续积极推进问责制。年初,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提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行政问责制第一次写进《国务院工作规则》。

学者毛寿龙认为,尽管近段时间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场风暴,但此次被问责的官员职务、职级和问责的程序都是

有章可循,有纪可依。问责已开始向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事实上,无论官员还是公众,对重大安全事故中的官员下课已开始习惯”。

9月22日,在石家庄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刚刚履新的石家庄市委书记车俊代表中共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对三鹿奶粉事故向公众致歉。车俊说,石家庄市目前最迫切的是做好患儿诊治,奶农帮扶,案件侦破,食品市场监管,三鹿集团及相关企业、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等六件大事。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5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应急管理紧紧围绕提高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全面构建和谐开福的工作目标,严格遵循“以人为本、依法规范、分级负责、快速反应、整合资源、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工作预案,健全预警网络,加强宣传培训,强化保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92起,死亡49人,直接经济损失82.43万元。其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96起,死亡25人,直接经济损失42.2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5.8%,35.9%,29.3%。发生火灾85起,直接经济损失25.85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3.7%,100%,因救援措施得力和出警及时,无人员伤亡。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11起,死亡24人,伤135人,直接经济损失14.2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8.4%,22.6%,32.5%,61.9%。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强化组织领导,以完善的应急管理网络确保工作推进。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今年,我区重点推进了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对全区13个街镇、96个社区(村)的应急管理分管领导、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应急值守电话等信息资料进行了摸底落实,归集汇总并建立台账,进一步落实了责任人,强化了应急值守责任。目前,各街道、镇(局)及社区(村)的应急管理机构均已建立健全,应急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工作制度规范有序,区域三级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健全工作机制,以有效的运作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效率。一是规范了应急值守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值班员的职责。区政府办公室和各街、镇(局)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在区政府办公室和各街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值班责任,规范了值班台帐,明确了值班台帐登记工作要求。特别在今年的防冻抗灾和奥运会以及两会期间,区应急办严格按照省市应急值班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值班任务。二是建立健全了信息报告机制。再次强调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街镇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并对信息报送范围、报送渠道、报送时间、报送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区政府值班室和区综治办、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均积极畅通了信息渠道,严格信息报送管理,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确保了全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及时。全年共上报应急信息130余条(含冰灾期间上报信息)。其中,《万代公司不安定因素情况汇报》、《长沙商业储运公司捞刀河仓库泄漏柴油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金太阳·外婆桥酒家坍塌事故》等突发公共事故信息引起市政府相关领导高度重视,为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决策依据。三是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突机制。一方面切实加强了排查和防范工作,力争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争取工作主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处突机制,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书记、区长及分管的区领导都亲自到现场指挥处置,各职能部门和街、镇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及时妥善地予以处置,将损害减到最低,全年未发生处置不力或不及时现象。

(三)加强预案修订演练,以科学的模式确保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前瞻性,确保临危不乱、正确应对、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损害,我区根据省市各级的相关要求,启动了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我区共有各类应急预案36个,其中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15个,部门应急预案20个,共涉及农林水、安监、公安、卫生、民政、消防等16个部门。今年以来,区应急办对全区各相关部门制订应急预案的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全区共计22个亟需尽快修订印发的预案,提出了进一步规范的具体要求。目前,区总体应急预案已完成修订和意见征求工作,即将正式发文;12个专项预案和3个部门预案根据需要正在加紧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4月21日,区疾控中心组织了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模拟演练,该中心4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共34人参加了演练,现场进行了模拟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个人防护设施的穿脱、重点场所消毒的演习。区消防大队全年共组织各消防中队,到辖区内社区、企业和学校开展城市火灾救援演习20次达700余人次。区农林水利局于4月和11月分别组织了全区防洪抢险和森林防火预案演习,参加人数合计306人次。

(四)强化宣传培训,以良好的宣教氛围提高应急工作成效。制定《应急管理培训方案》,切实强化了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安排专人参加了市应急办组织的应急管理培训。全年我区通过两个途径开展了应急管理培训。一方面,组织各街镇应急管理专干参加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培训,7月份和11月份两次共计组织培训应急管理专干42人次;另一方面,通过区委党校“青年干部队伍培训班”的途径,安排半天时间,组织学习《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全区53名青年干部参加了培训。全区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都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区卫生监督员、安监员、建设局质监站工作人员等全部通过培训,做到了全员执业上岗。识和技能。

(五)精心谋划应急宣传,以有效的形式确保应急知识普及。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应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宣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自救应急能力的提升,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否切实得到保障。一是精心组织应急宣传月活动。按照省、市应急办的工作部署,2008年5月26日至6月1日,我区精心组织的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集中宣传日当天,辖区内汽车北站等13个集中宣传点以及所有社区、村全部悬挂宣传横幅或张贴宣传标语,共计悬挂和张贴宣传标语在2000条以上。共向市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0余份,接待市民咨询5000余人次。全区各社区、村以及各企事业、学校共张贴应急知识宣传画3600余幅;宣传周期间,全区中小学校共组织应急知识讲座或竞赛58场次,刊出宣传板报100余块,宣传活动的不断普及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企业从业人员的应急意识,提高了应急自救能力。二是积极拓展其它应急宣传渠道。在区政府公众信息网站设置了应急管理宣传网页,区应急办和区直部门、街(镇)密切配合,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有关应急知识和报警电话。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顺利实施,11月1日当天,我们组织区直各部门和街镇(局)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利用本单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应对法》的学习宣传。同时,利用12月4 日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我区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向市民宣传了《应对法》的相关内容,反响较好。

(六)全力开展隐患排查,以有效的监管确保应急处置有备无患。为全面掌握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情况,有效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大力开展了风险隐患的排查。根据市里要求,我们制定了《长沙市开福区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将其下发各街道(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在区应急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各街道(镇)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风险隐患开展调查、登记、检查、监督等工作,各类基层组织(社区、村组、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石矿、医院)负责本单位风险隐患的日常排查整治工作,对风险隐患开展了识别、排查、评估和整改,区民政局、安监局、卫生局、公安分局等四个职能部门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组,指导、规范本行业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做好了可能引发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监管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由于我区应急管理工作起步不久,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区域应急管理工作效能不高。由于我区应急办无独立的办事机构,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造成办事效率不高,协调力不强,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应急预案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全区原制订的应急预案有相当部分尚未正式发文,或者因时效原因亟需重新修订发文,以便进一步推进预案实际操作演练等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因工作量大,一时难以到位;三是信息报送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宣传还不深入,方式比较单一,应进一步加强。

四、工作建议

1、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应急机构的设置工作,确保应急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整合资源力量,迅速推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否则,应急管理犹如空中楼阁,越建设难度越大。

2、建议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研判分析机制,加强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加强社会稳定局势的评估,增强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3、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的日常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攻坚处突能力。增强各职能部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协调配合,熟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方案和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4、应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的经费投入,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满足实战的需要。五是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2009年开福区突发事件趋势分析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趋势:

1、存在季节性森林火灾隐患。我区山鹰潭度假村、秀峰山等8处林场存在过火灾面积50公顷以上的火灾隐患,主要森林火灾隐患为野外火源引发山火,其易发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清明节、7、8、11月份的农忙时节等时段,可能造成直接危害为发生一般森林火灾,基本可控。

2、“补降性”暴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按照自然界水系循环的自然规律,在去年延续干旱气候之后,今年出现“补降性”暴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大,伴随而来的汛情以及水库、水库堤坝山体滑坡等现象或有发生。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抢险物质储备,同时,加强森林防火救援知识宣传,加大森林火灾预警力度。

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趋势:

1.建筑行业事故或有发生。建筑行业因不按操作规程作业、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及配备不当、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项目建设事故可能发生。

2.少量高危旧建筑存在风险隐患。辖区内的区妇幼保健所、金太阳鞋业针棉批发市场等高危旧建筑存在坍塌的风险隐患,亟需整改。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对建筑行业普通员工的特种工的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工作要求;

(2)在去年已对危旧建筑风险隐患排查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同时加大整改力度,防患于未然。

(3)推广成功处置灾难性事故的经验与方法。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趋势:

动物疫情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从隐患排查的情况看,我区因农村面积较大,动物疫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等动物疫病可能发生,基本可控。另外,马尾松毛虫、白蚁等森林虫害在农村地区可能发生,基本可控。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加强防控措施。

四、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趋势:

1、群体性上访事件将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是全市启动棚改项目最多的年份,全市六大棚改项目中,开福区有三个,全年总拆迁面积达50万平米左右,预计因棚改拆迁新增的上访人数和规模将呈上升趋势;二是近年来拆迁、企业改制等导致的上访事件还有相当部分无法彻底解决,在今年经济普遍降温的情况下,部分弱势群体可能通过上访争取救助。

2、棚户区火灾发生概率或上升。开福区老城区和棚户区面积较大,这类区域消防设施缺乏,加之部分居民缺乏对油、气灾难性事故科学安全处置方面的知识,极易发生火灾。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上访源头信息渠道建设,同时,切实开展依法依规的阳光拆迁,尽量做到零上访拆迁。

(2)加快对老城区消防设施的建设;

(3)加强居民油、气、危化物品事故科学处理的知识宣传,进一步防止灾难性事故的扩大;

(4)在社区(村)、街道(镇)制气救援应急预案,组织专、兼职的快速反应救援队伍。

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政府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篇6

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疏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2011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和《喀什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的有关规定要求,我乡对2011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评估,形成了评估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应急办的指导下,经过全乡上下共同努力,我乡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自然灾害方面。2011年,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全乡没有发生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方面。2011年,全乡事故灾难为零。

(三)公共卫生事件方面。2011年,全乡未发生传染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乡严格落实各项稳控措施,大力加强社会管控,积极开展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和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全乡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全乡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应急管理工作,把突发公共

事件的处置及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编写应急预案,着力进行应急机制和体制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

1、应急组织领导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领导重视。我乡积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我乡专门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全乡的应急管理工作,其他班子领导分别担任相关成员。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书记、乡长或相关分管的班子领导都亲自到现场指挥处理;二是部门联动,积极发挥主体突出、部门联动的优势,明确职责;三是信息畅通,乡应急办、派出所、村委会、学校积极畅通信息渠道,严格信息报送管理,做到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全乡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确保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应对力度。

2、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健全

我乡按照县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乡情,认真着手编制本乡总体应急预案,以指导全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各单位、各部门在年内亦根据自身的职责分工,积极完善和编制应急预案,对各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详细的部署和安排,提高了我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我乡出台的各项应急预案,我乡已经形成了包括公安、医疗卫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涵盖乡、村两级百余人的应急队伍,积极加强岗位练兵,着力培养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回应能力。

4、监测预警不断加强

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人员认真开展了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乡各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预防与处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5、宣教培训更全面

我乡全面加强了科普宣教工作,在全乡范围内全面宣传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开展了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切实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增强了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普及了群众的应急知识和基本常识,提高了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预案体系建设还需加快。目前,预案编制不够详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强。预案存在模式化现象,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困难较大,乡级预案也不够健全,不利于依法、依程序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置。

2、应急管理体制还需完善。虽然设立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3、应急运行机制还需健全。预案演练不到位,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

4、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还需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还不够清,监测点密度不够大,监测手段相对滞后,综合预警手段等方面还需要整合和提高。

5、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还需增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亟待增强。应急物资储备、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保障能力不够强。

6、宣传教育工作还需深入。目前,宣传教育的重点主要在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层面上,应急科普宣传教育进村、进户、进学校的力度还不够大,覆盖面也不够广,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不够强,自救和互救能力还不够高。

(二)工作建议

1、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各专项应急预案,扩大预案体系的覆盖面,增强预案内容的实用性。特别是加

大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领域出台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2、充实应急管理机构。督促各村、站所社、学校按照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应急工作机构的职能,明确相互间的工作关系,把重点放在充实、加强和提高上,努力实现应急管理职责、机构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3、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4、认真抓好责任落实考核工作。以形成“主体责任明确、岗位职责明晰、制度健全规范、责任有效落实”的工作机制为目标,形成逐级负责、逐项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严肃责任追究,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篇7

报纸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要把握好“四个环节”

第一, 反应及时, 第一时间派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来势猛, 事态发展快, 影响范围广, 媒体迅速派出采编人员“潜入”一线进行深入挖掘采访, 在第一时间抢占报道先机, 打好采访主动仗, 对于整个报道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发生、群众受谣言蛊惑开始四处逃亡时, 开封日报社的领导就已经密切开始关注事态的发展, 并于当天下午, 果断派出“两报一网” (《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开封网) 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以及报社采访专用车辆, 组成强大的采访阵容, 深入事发地点进行采访。一路上, 记者亲眼目睹了群众乘坐农用三轮车、奔马车、摩托车, 拖家带口逃亡的情景, 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 为整个采访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 采编配合, 明辨是非, 准确判断新闻信息的准确性。突发公共事件由于事发突然, 参与人员众多, 往往一时之间流言四起, 真假难辨。这就要求媒体在混沌之中有着清醒的头脑, 前方记者深入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 要迅速将其反馈给编辑部门, 采编合作, 去伪存真, 明辨是非, 以此引导新闻稿件的写作和新闻报道的最终完成。

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汴梁晚报》的编辑们一直守候在编辑部, 等待前线记者发来的最新消息。

第三, 严格把关, 确保编发稿件准确无误。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危机四伏, 险象环生, 新闻报道处理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所以, 在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一定要把好关、掌握好度———受众应该知情的, 就一定详尽报道;涉及大局稳定的, 一定要慎重处理;破坏安定团结的, 尽量慎提或不提。

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从开封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到报社社长、总编, 从值班编委到版面编辑, 都对稿件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稿件的选材到基调的把握, 从整体的构思到文字的表述, 甚至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 一切都准确无误之后, 稿件才最终和读者见面。

第四, 精心谋划, 完善报纸版面制作。新闻报道不仅要有真实客观的内容, 而且还要有鲜明突出的报道形式, 才能达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汴梁晚报》在对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用了Al、A2两个整版的版面, 从方方面面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同时在Al版中间位置, 配发了省市领导查看辐照车间的大幅照片, 从视觉上起到了传达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的良好效果。这组报道的集中、突出处理, 犹如一锤重音, 实实在在地落在逃亡群众的心坎里, 让手足无措的群众把情绪稳定下来, 让谣言自取灭亡。

报纸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还要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大局稳定意识。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恐慌、群体的集聚、秩序的杂乱。作为新闻媒体, 首要的职责是澄清是非、稳定大局、恢复秩序。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记者亲眼目睹了群众逃亡的场景, 但《汴梁晚报》在报道的取舍上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描述, 而是做了这样的报道:《事态已平息社会大局平稳》、《辐射源未泄漏没有造成任何伤害》、《辐射源一直处于安全状态外出群众绝大部分已返回》。这样的报道对稳定民心、大局稳定起到了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是民生为本意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新闻媒体始终要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 即始终考虑群众的需求, 把维护民众的安危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应对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汴梁晚报》将重点放在了释疑解惑、安抚民心上, 让逃亡群众尽快平安返家。

三是信息权威意识。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 媒体只有传递权威信息, 才能攻破谣言, 收复人心, 稳定乱局。在应对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汴梁晚报》始终以官方和专家解释为依据, 增强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使群众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四是多层把关意识。只有严格把关、多层把关, 才能保证报道不出现失误, 以及因报道失误而给事件带来的负面效果。在杞县钴60卡源故障的报道中, 《汴梁晚报》遵循了严格的多层把关程序:新闻稿件写成后, 先由市委宣传部或市政府有关领导审核, 此为第一道关;稿件转交报社社长、总编手中审核, 此为第二道关;值班编委对稿件审核、签字, 这是第三道关;稿件交到总编室, 由部门主任把关, 最后才交给版面编辑进行精细加工, 修改完成, 这是第四道关。正是这层层把关, 才使见报稿件无一疏漏。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政府义务 篇8

2015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维护公共安全,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应当承认,在公共安全管理中政府如何切实承担起应尽的义务,是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诸多短板之中的首要短板。

一、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是政府的义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就整个社会而言,风险因素的总量正在不断增大。风险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人们应当也能够采取的对策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管控,降低风险爆发乃至成灾的可能。从政府权力来源于公民的委托和让与角度分析,任何公民个人都无法抵御风险,必须由政府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才有可能使得防灾减灾得以落实。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4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为此,政府既是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的第一责任人,又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决定应对措施、组织应对力量、实施应对指挥的第一人。当然,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在应对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十分困难而又不得不紧急决策的难题,这对各级政府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公共安全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公开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使得群众不至处于“不明真相”的状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有序投入突发事件的应对。这是因为,政府之所以拥有行政管理、行政强制、紧急征收征用等项公权力都是基于公民的授予,是公民将自己私权利的一部分委托给政府用于社会管理,以确保他们人身财产的安全和生活环境的安宁稳定。换句话说,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为公民提供服务是政府权力存在和行使的唯一理由和目的。政府的全部职责在于使民众获得更大的安全与幸福,这也是国家权力存在的理由。人民的安宁幸福并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行政权力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保一方平安、谋人民幸福,政府职能部门没有任何理由不与自己的服务对象合作。同时,公民又随时随地在用制度的“笼子”管束政府手中的权力,每一个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服管”且无怨无悔。

面对风险总量增多、诱发风险的因素复杂多变的局面,毋容置疑的是必须由政府切实担负起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7条还就属地原则的细化作出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在公共安全管理范畴内,无论是“保一方平安”的分别负责还是涉及多个行政区划的共同负责,都会遇到许多专业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不懂专业就无法管理”。但是,专业性的强化并没有丝毫减弱行政责任的承担,“用权”(行使行政权力)与“用智”(运用专业知识)并不是对立的。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专业知识的作用。传染病防治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传染病一旦流行,是任何国家的边界都阻挡不了的。传染病防治既没有国界也不排他,不会因为A感染之后B就不会再感染。基于传染病防治是公共产品这样的属性,政府责任就非常大。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公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都应当采取与政府合作和配合的态度,前提是要由政府来提供和强化应急管理。如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不能履行义务,靠民众“自救”是无法提供生命健康安全保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政府履职责任的重大考验,同时也是对政府履职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在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公共安全有一种“惧怕责任+心存侥幸+自认倒霉”的复杂心态。虽然在“责任如山”的压力之下,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心有所加强,但又觉得在未出事的情况下,责任落实非常困难,只能寄希望于侥幸,一旦风险暴露只好自認倒霉。“惧怕责任+心存侥幸+自认倒霉”的复杂心态,是在“躲过一劫”与“躲不过一劫”之间的犹豫和纠结,在整体上是消极、被动的。强调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责任并不是要让公务员人人自危,关键是权力当用则用、当止则止,权力的行使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权力滥用是渎职,为官不为是失职,滥用权力与懈怠履职都应当受到处罚。无论是上海12·31踩踏事件,还是天津滨海新区危化物品仓库爆炸事件,都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安全管理的讨论和深思,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改变政府现有不适应公共安全管理的体制,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应急联动机制和响应程序,这才应当是我们付出沉痛代价之后的当务之急。本文限于篇幅,仅对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义务作出梳理。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权力运行的基本特征

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和部分职能部门对于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传染病防控是卫生机构的事情,而不是政府的职责;二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三是重点人群、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仍然是薄弱点;四是传染病防治法的约束存在一定的偏颇,约束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立法设计不够合理。应当认识到,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进一步提高传染病防治的能力,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传染病防治的政府职责,在当下的国情下,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明确政府义务是第一位的。

nlc202309041254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可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该条例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依据法理,政府权力的运行必须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一方面严厉禁止以权谋私等滥用权力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严厉处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作为、慢作为等懈怠履职的行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权力行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行使的专属性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权力只能由政府的某一个职能部门或者几个职能部门所专有的。如对传染源的确认、防控传染措施的实施必须由疾病控制预防等医学部门实施,而传染病信息的发布应当由卫计委、医学部门与媒体合作完成。卫计委是我国的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其职责所在。考虑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性极强,必须由疾病控制等医学机构的参与,鉴于应对决策对社会有着重大的直接影响,也必须依托新闻媒体进行及时正确的传播。由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采取的不仅是卫生检疫等措施,在涉及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时,也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会商以共同决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能把该行政权力授权或者委托给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来行使,只能由特定的职能部门、在其职能范围内、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行政权力来行使。例如,今年春季传染病MERS持续肆虐韩国,我国公民是否可以继续去韩国旅游,发布警示旅游服务信息的权力在国家旅游局。当国家旅游局还没有发出针对性的警示信息时,可以理解为我国公民至今依然可以去韩国旅游,个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由个人决定、个人负责,旅游公司等商业机构无权发布警示信息。从发布旅游服务警示的权力专属国家旅游局这一点可以得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权力的行使具有专属性,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权力归属特定主体行使。

(二)权力义务的重合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权力与义务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性,也可以说是政府权力与义务的同时性。例如,控制传染源既是政府的权力(即“可以为”),也是政府的义务(即“必须为”)。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相应的政府职权,即为政府所享有的权力必须充分使用;同时,又要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责,即政府所要承担的义务必须百分之百地履行。对政府而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也没有无权力的义务,权力与义务总是相伴相生的,政府依法使用权力与不得懈怠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1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26条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这就是说,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既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为应对突发事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所能,政府必须行使法定的紧急应对、组织指挥、信息公开、监测预报、后勤保障等义务。因此,政府权力不能够放弃,只能够依法全面行使,为官不为也要追究责任。

(三)防控措施落实的及时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成因多样性、传播广泛性、分布差异性、后果严重性、危害复杂性、治理综合性等特点。其中,不容忽视的是传染病发病快、传播广、后果严重等特点,为此,政府既要果断决策,更要及时落实防控措施,不能以“已经发文了”推卸责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初,就需要把还处于小范围流行的传染病“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控措施的落实可以说是与病毒细菌扩散传播的“赛跑”,在关键环节落后一步就等于全面失控。以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证明,防控措施制定得并非“不专业”,绝大多数问题都出在落实时的“不到位”。在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缺一不可的三大环节,任何一点疏漏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局面。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防控措施的及时落实还能有效祛除公众的恐慌心理。由于应急预案的普遍制定,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一般都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规范。但是,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时,争分夺秒地将应急措施、工作规范落到实处确实很不容易。总之,政府在制定、落实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措施时要具有及时性,充分贯彻行政高效的原則。

(四)高度的谨慎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其发生之日起,便会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心理和情绪,政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公众的生活。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1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显而易见,政府发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似发生时,应该谨慎而为,及时发布预警或报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并落实相应的防范措施。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同时,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效果。如果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不准确,夸大了危险的程度,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政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布信息应当具有高度的谨慎性。发布某一个预警信息可能会引起某些方面活动的中断或者停止,恢复正常状态还要付出成本。如交通方面的限流、分流、截流,不同措施的采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不同的后果对城市的运行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则影响城市交通的局部正常运行,大则影响整个城市。如果限流、分流、截流措施在交通主干线上实施,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因此,政府要谨慎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尽可能减少应急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适度的强制性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期末总结下一篇:房屋代理销售合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