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精选11篇)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 篇1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主干课程, 开展该课程教学是为了对病变形态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 使学生掌握病变产生及变化的本质, 为向临床领域过渡打下牢固基础。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对具体切片及标本的观察和学习, 更容易把握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征以及临床病例联系和患者出现的功能改变, 与理论知识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 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1]。病理学实验教学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互动性及能动性。
1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病理学主要涉及疾病发生、进展及病变本质, 其学科重点是对病变细胞、组织、器官的大体及形态进行理解和描述。病理学中提出的概念多, 涉及许多知识点, 病变又是千变万化的, 仅靠传授理论知识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而病理学实验教学则能与理论知识结合, 将课本知识应用于操作中,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病理学实验教学从板书逐渐演变成多媒体甚至网络教学技术, 可传播的信息量明显扩大, 典型病变可通过现代技术更直观、清晰地展现。但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仍存有弊端,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未将传统模式颠覆,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无特征性的差异, 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 这种讲演法教学模式明显的弊端是课堂上学生基本未积极参与[2]。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及创造力无法得到发挥, 甚至在讲解典型病变时成为看客, 一味追随教师, 局限于课本, 缺乏独立思考。而这正是当下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弊端之一。此外, 病理学实验教学集中讲解基础病变及基础知识, 较少讲解病理学最新研究进展, 学生难以学到新知识。
2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临床病理学的应用
2.1 视野拓展与临床病理学结合
临床思维培养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 此外还需拓展学生视野, 走出课本, 获取相关领域知识, 为临床实习夯实基础。将临床病理学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完成上述任务。例如现有1例56岁的女性患者, 既往有高血压, 出现的症状主要为心悸 (8年) 、头晕, 症状加重且有呼吸困难后2 d入院, 体格检查提示双侧心界扩大、端坐呼吸、急性病容、双肺下有少量湿啰音, 心尖部可闻舒张期杂音。教师对该病例讲解时首先根据体征及症状考虑是否为高血压引发心脏病变, 强调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肥大, 展示大体标本图片, 让学生有粗浅认识;穿插相关临床病理学知识, 以提高学生兴趣, 拓展知识面;讲解高血压应急心脏病变的机制, 穿插内科学知识, 由单一病变阐述变为临床医学与病理学结合的知识拓展[3]。
2.2 建立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病理学结合
实验教学时讲解一些典型病例, 将临床病理学分析与病案教学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 激发其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例如1例50岁男性, 有2年肝区隐痛史, 8个月内双下肢反复水肿, 复发病情伴乏力、腹胀后20 d入院。体格检查提示肝肋下未扪及, 质韧, 剑下4 cm, 面部、颈部多个蜘蛛状的血管痣;腹腔积液呈阳性, 脾大, 双下肢水肿 (凹陷性) 。学生遇到这样的病例常思考临床医生是如何思考的, 如何将临床病理学知识与本例结合?从临床病理学角度看, 应在B超下对患者肝脏穿刺, 取肝脏组织做石蜡切片, 之后结合临床病理学知识诊断。若有假小叶结构应考虑肝硬化;若细胞为腺管样且分泌黏液则考虑胆管细胞癌;若细胞呈片巢、梁索结构, 血窦且无纤维组织则可能是肝癌 (细胞性) ;如果观察到细胞呈腺管样结构, 分泌黏液, 可考虑胆管细胞癌[4]。诊断中涉及较宽的知识领域, 学生主动参与, 联系临床病理学, 形成由果至因、又因至果的临床思维。
3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及任务
教师将临床病理学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先精心备课, 注重实践在深化理论、提高操作技能上的作用。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内容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增加亲自分析接触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收集临床资料、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将大体、临床和光镜结合, 结合已有临床病理学知识得出诊断结果。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扮演引导和辅助者角色。例如1例51岁女性, 白带腥臭且量增多、10月接触性出血, 右颈包块3个多月, 伴咯血, 入院。经体格检查提示右颈淋巴结肿大、不活动、质硬。妇科检查提示宫颈肥大且表面出现菜花样新生物突出、质脆且易出血。X线片中双肺内多个结节状影, 三开分布。以往有慢性宫颈炎10年, 13个月前宫颈活检确诊为慢性宫颈炎, 伴有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教师引导学生对病理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启发思维, 先考虑宫颈鳞癌, 对慢性宫颈炎至不典型增生再到鳞癌病变过程进行分析, 了解病变过程。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了解近期相关领域新研究, 拓展学生知识面[5]。
4 小结
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之一[6]。恰当引入临床病理学病例, 教师通过采用设疑、讨论等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循序渐进传授新知识, 在分析病例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7]。将临床病理学与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重点培养临床思维, 适当穿插相关领域知识 (如病理制片等技术) , 扩展学生视野, 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雷雨广.高职高专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9) :97-98.
[2]于莉娜, 廖文婷, 张庆玲, 等.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3) :254-255, 258.
[3]邹琼, 谷永红, 粟占三, 等.加强医学研究生临床病理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4, 16 (8) :771-773.
[4]史敏.浅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 2014, 23 (7) :28-29.
[5]刘向祎, 鲁辛辛, 周宇, 等.临床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初步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7) :2174-2175.
[6]陈杰, 李甘地.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7]何俊, 刘遇红, 龙璇.病理学在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J].现代养生, 2011 (1) :40-42.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 篇2
关键词:卫校;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学生能力
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是卫校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的需求使得基础病理学实验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我们目前的基础病理学却存在着很多误区。“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所存在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由于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动手实验,自己操作都不够重视,渐渐地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现象。实验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辅助教学工具,紧紧围绕理论教学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论认识。从内容到进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理论课,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陈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实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验设备落后,实验用品不够。从而使学生缺乏独立实验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二)实验课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低
实验课教师肩负着学生实验的准备、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实验场所的管理、疑难技术的操作与指导。其重要作用往往是理论教师所无法达到的。然而,目前卫校缺乏专职的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师。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师甚至还出现兼职的现象。教师业务水平低、工作态度不认真、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些都影响了实验课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传统实验课教学评估。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当前学生实验报告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固定书写框架太多,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过少,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普遍,只按教材内容填写而不按实际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做过实验的学生成绩相差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四)学生对实验课认识不足,缺少实习培训
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这一知识接受主体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生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实践与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缺乏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与继续研究的动力。在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培训环节,常常是局限于校内模拟环境中检测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以致于学生未能尽可能多、尽可能早的接触社会、接触人群。
二、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思想上重视实验课教学
教育者应从“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和实操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课教学是实验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实验研究被纳入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实验课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更应该重视实验课教学,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实操型人才。重视实验课教学,还应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更新实验设备,使人人都有实验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作为学生,更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深切的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其实实验课要比理论课趣味性强,所以不能够理论课睡觉,实验课逃课。理论很多时候是服务实践的,最关键的还是活学活用,这就体现在实验课上,而且只有通过实验课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病理学实验室应配备一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给实验人员提供出外进修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从制度上解决实验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
(三)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实验方法和步骤,甚至将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全都告诉了学生,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个人认为,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应采用启发诱导教授学生的实验方法。学生即可进入实验操作阶段,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加强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动脑、动手,掌握方法,提高实操能力。
(四)考核体制多元化
学生的成绩考核制度是影响中国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基础病理学实验课中,如果想实现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学生成绩考核制度。通常实验课的成绩都是不认真的,而且没有严格的标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懒惰的意识,使实验课徒有虚名。实验成绩应该是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10%)、课堂表现(20%)和实验报告(20%)组成。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与方法,做到实验时心中有数,以课堂随机提问方式进行;课堂表现只是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查学生的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和想法。实验操作考试主要选取基本操作与能力验证两方面的小实验进行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结束语:
改革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用于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验课教学中必须时刻以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更好地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乔敏,张云,杨泽礼,赵阳.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
[2]钟本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3).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 篇3
1. 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2]。病理生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交叉阶段的一门桥梁学科。要完成病理生理学的实验, 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前两年半基础医学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也就是说,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因此, 处于病理生理学学习阶段的学生, 是开设创新性实验最理想的对象。具体实施如下。
1.1 教师队伍配备。
创新性实验通过“一带三”的形式开展, 即一名教师辅导学生人数不超过三名, 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辅导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 并具备多年的科研经验, 完全胜任创新性实验的教学任务。
1.2 参与教师的课题。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加入教师的课题组, 和本室的硕士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首先,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 让本科生第一次了解到科研, 知道“什么是科研”, “科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接下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 最终能够独立通过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科研文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科研文献, 了解老师的科研领域, 同时培养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原文的能力;然后, 学生以硕士研究生助手的身份进入实验室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操作, 如:细胞培养、质粒提取、免疫蛋白印迹技术等。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一共2至3个月, 均为本科生在课余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1.3 自行设计并完成课题。
在经过近3个月的培训后, 学生已基本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实验室的环境。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为教师所进行课题下的“子课题”或“小分支”, 通过不太复杂的实验和时间不长的周期即可完成。学生自行制作开题报告, 每个教师的课题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决定课题的可行性和实验路线,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最终设计出适合本科生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学生即可独立开展实验。实验完成后, 仍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集中汇报实验结果。最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 每名学生整理实验结果并撰写科研论文, 经教师修改后投稿发表。
2. 创新性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近年来, 随着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 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加入研究生行列的人数日益增多, 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硕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已成大势所趋。我室在本科生病理生理教学阶段, 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 为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 实验室环境保证实验进行。
作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我室的设备仪器完全满足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我室已培养了多名硕士, 硬件上的实验条件完全能满足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软件上, 带教老师均有多年科研经验, 硕士研究生也都有1年以上科研经历。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在本质上与硕士生的科研并无很大区别。我们采取理论上老师带教, 技术上硕士生带教本科生的方式, 既保证本科生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又避免“揠苗助长”, 过大地增加学生压力, 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2.2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创新性实验中, 学生进行的文献检索、小组讨论、结果汇报等方式, 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过程。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均表示:通过进入实验室的学习, 他们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考研热情高涨;而且, 学生的思想由以往的“盲目考验”、“跟风考研”, 逐步转向为有目的、有兴趣、有针对的考研, 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 新型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科的单项实验转变验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性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型学生向研究型学生转变,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创新性实验在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观、发展观及未来规划方面, 也成为现代教育教书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李艳, 沈延春, 师海蓉, 张磊.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初步探索[J].考试周刊, 2004, 32 (1) :69-71.
病理学实验教案 篇4
病理学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观察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形态变化和动物实验,尸体解剖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内容并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综合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必要训练。
(一)大体标本
实习中观察的大体标本是取自尸体解剖或手术切除材料,用固定液(通常用10%中性福尔马林)封存在标本瓶中的标本。观察大体标本时,首先要辨认是何种器官或组织,然后与正常器官进行比较(大小,外形,色泽,质地等),找出病变之所在。分析,判断病变性质。并思考其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病理切片
实习用的病理切片是从病变处或并便于正常交界处取下的组织,经过切片(通常为石蜡切片)和染色(一般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制作而成。首先用肉眼观察切片外形及染色情况,有时可初步判定是何种组织及病变部位(如溃疡等)。然后,在低倍镜全面观察切片,实质器官由外(被膜侧)向内,空腔器官由内向外逐层观察。为了进一步观察某些病变的微细结构变化则用高倍镜观察(一般不需要用油镜观察)。
观察病理切片时应与大标本病变联系一并思考。
(三)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人工地造成各种病理过程中,注意观察动物的变化,记录试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
(四)病理模型及电化教学
实习课中可安排观看病理模型,幻灯片,显微投影,录像,电影等。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五)实体解剖见习
三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必须复习与本次实习内容有关的理论知识,预习与指导,了解实习内容与要求。
2.实验时严肃认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按实习指导仔细观察标本,课后及时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一
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实验目的
1)复习变性、坏死的概念、原因、类型及修复的过程。
2)掌握肾混浊肿胀、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的镜下形态学特点。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一、肾混浊肿胀
低倍镜观察:首先找到皮质,认出肾小球及近曲小管,然后着重观察近曲小管的变化。
高倍镜观察: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大,突入管腔使管腔狭小呈星芒状,胞浆内充满无数大小相近,伊红染色的小颗粒,有的胞核被胞浆内颗粒遮盖二模糊不清。上皮细胞界限不清楚,少数管腔可见红染的蛋白物质。
二、肝脂肪变性
低倍镜观察:全面观察肝组织,可发现一些肝细胞浆内含有境界清晰,中空无物,大小不等的空泡(制片过程中脂滴被酒精,二甲苯溶解而留下空泡)。空泡大时肝细胞核可被挤压至一侧,与脂肪细胞相似。肝窦明显受压变窄。
高倍镜观察:病变处肝细胞的变化。注意观察病变部位是在肝小叶中心还是在汇管区附近?
三、肉芽组织
低倍镜观察:表层为淡性渗出物,由纤维素,炎细胞及坏死五只构成。其下方为炎性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毛细血管与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近表面处成弓状突起。深层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与表面平行,为瘢痕组织。
高倍镜观察:新生毛细血管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细胞肥大,向腔内突出。纤维母细胞位于毛细血管之间,细胞较大,呈椭圆形,梭形或星芒状,核大淡然,有1~2个核仁,胞浆略嗜碱性。纤维母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减少,核也呈长梭形,深染,此为纤维细胞。
四、干酪样坏死(肺,肾或淋巴结结核标本)
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灶状粉染区。
高倍镜观察:干酪样坏死成粉红色,细颗粒状,无定型,其中有的可混有核碎屑。坏死周边可见结核改变。实验报告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目的
1)复习充血的类型、机理,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2)掌握典型的肝淤血和肺淤血的病理特征。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肺或肝淤血
肺淤血:低倍镜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盈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肺泡腔内有淡红色的漏出液,形成肺水肿,肺泡内和肺间质中有时可以见到多少不等的心力衰竭细胞。高倍镜观察心力衰竭细胞的胞浆内含有棕黄色颗粒的含铁血黄素。
肝淤血:低倍镜观察: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处肝细胞可萎缩消失,或浆泡内出现圆形空炮(脂肪变形)。有时校也中央区也可见纤维组织增多,并向周围小叶伸展。2.混合血栓
肉眼:切片内见官腔已闭塞。低倍镜观察:见血管腔内为染成粉红色之小梁,小梁呈分支状,淤血管壁紧密相连,小梁周边可看细胞成分。
高倍镜观察:粉红色小梁即血小板梁,小梁之间有身粉红色细网状的纤维素,其中网罗了大量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实验报告
实验三
炎 症
实验目的
1)复习炎症的原因、类型、基本病理变化; 2)掌握阑尾炎、炎性息肉的镜下形态学特点。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 各种炎症细胞
中性粒细胞(大叶性肺炎之灰肝期):低倍镜观察:见肺泡腔内主要为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渗出。高倍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胞浆染成淡粉红色,HE染色中中性颗粒不明显,胞核紫蓝色,分叶状(2~3叶居多),有的细胞胞浆已溶解破坏。
浆细胞,淋巴细胞(慢性宫颈炎):低倍镜观察:见发炎组织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高倍镜观察:大多数细胞呈椭圆形,核偏位于一侧,核染色质呈车轮状排列,细胞之胞浆丰富,呈嗜碱性染色,此即浆细胞。淋巴细胞体积较小,核呈圆形,脓染,胞浆极少。
嗜酸性粒细胞(肉呀组织):低倍镜观察:见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核呈椭圆或肾形,常偏于细胞一则。高倍镜观察:核染色质分布均匀,着色较浅。
2、纤维素性心包炎
肉眼:深粉红色为心肌炎,淡蓝色处为心内膜,心外膜显著增厚,起表面有淡粉红色之纤维素。低倍镜观察:心外膜有一带状染成粉红色或浅粉红色、形状不整之物质,此即纤维素。高倍镜观察:纤维俗呈细网状、颗粒状、团块状不定形结构,呈浓淡不均之粉红色。其中甲扎少量破碎之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向内可见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纤维细胞及疏松的结蒂组织,在向内可见心肌。
3、炎性息肉(宫颈息肉)低倍镜观察:见息肉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有处上皮已坏死脱落损坏。芥蒂组织间质充血、水肿并伴有腺体增生及炎细胞浸润。高倍镜观察:腺体及炎细胞形态。实验报告
实验四 肿瘤
(一)实验目的
1)复习肿瘤的概念、病因、特性、类型;
2)掌握乳头状瘤、鳞癌、腺癌的病理学特点。
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息肉状腺瘤 低倍镜观察:见瘤组织由多数腺腔及间质构成。腺腔之大小、形状轻度不等。高倍镜观察:瘤细胞之形态与正常之大肠腺上皮相似,细胞分化程度高,呈柱状并有多数杯状细胞,细胞之大小、形状较规整。间质量少,有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其中有炎细胞浸润。
2、乳头状瘤
低倍镜观察:见多数分支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由增生的鳞状上皮覆盖,乳头中心为纤维组织、血管。高倍镜观察:选纵切的乳头观察其结构。乳头表面为鳞状上皮角化层、向下依次为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排列规则,无侵入间质现象。间质随上皮长入乳头内,其中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3、鳞状细胞癌
低倍镜观察:见多数癌细胞集团,呈片装货索条状排列,此即癌巢,位于结缔组织间质中。高倍镜观察:癌巢内之癌细胞具有鳞状上皮细胞的某些特征,分化较好的癌巢中央有粉红色同心圆性排列之角化珠,即癌珠。间质中常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腺癌
低倍镜观察:见癌细胞呈腺管状排列,官腔大小不等,腺上皮排列层次紊乱,细胞形态不一,和分裂像易见。粘膜下层及肌层弈有癌组织浸润。高倍镜观察癌细胞形态。实验报告
实验五
肿瘤
(二)实验目的
1)复习肿瘤的概念、病因、特性、类型; 2)掌握平滑肌瘤、纤维肉瘤的病理学特点。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平滑肌瘤
低倍镜观察:瘤实质由形态较一致的长梭形瘤细胞所构成,呈纵横交错排列,间质为少许血管和疏松结缔组织。高倍镜观察瘤细胞形态,细胞核呈长杆状,两端略顿圆,胞浆红染。
2、纤维肉瘤
低倍镜观察:瘤细胞分散存在,无巢状结构,细胞丰富、纤维少、瘤细胞与纤维母细胞近似。高倍镜观察:瘤细胞多呈梭形,核呈椭圆形、圆形、不整形,核大小及不一致,核分裂像多,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肿瘤内含少量胶原纤维,毛细血管丰富。实验报告
实习六
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验目的
1)复习风湿病、冠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2)掌握风湿性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点。
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风湿性心肌炎
低倍镜观察:首先找到心肌组织,然后在心肌纤维之间找到心肌间质。减小血管旁有成簇的病灶,此即风湿小体。高倍镜观察:典型的风湿小体中央有少量伊红色碎块状纤维素样坏死,周边有风湿细胞。该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双核,核膜清楚,染色质浓集于中心,呈枭眼状,病灶内尚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2、动脉粥样性硬化
低倍镜观察:首先找到主动脉内膜,观察最突出的病变所在处。见斑块表面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并有玻璃样变性。在内膜深层近中膜处,可见又多量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质构成的病灶,其中有一些无一定排列方向的针状空隙(胆固醇结晶),此即粥样性斑块。其中上可见吞噬了类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高倍镜观察泡沫细胞。实验报告
实验七
呼吸系统疾病
实验目的
1)复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2)掌握肺气肿、大叶性肺炎镜下形态学特点。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大叶性肺炎
红色肝样变期:低倍镜观察:肺普遍性实变,肺泡腔均充满大量渗出物,主要是纤维素及红细胞,而中性粒细胞较少。高倍镜观察:肺泡腔内渗出物的形态。纤维素常借肺泡壁之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相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灰色肝样变期:与红色肝样变起比较,渗出物有何不同?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情况如何?胸膜有无变化?
2、小叶性肺炎
低倍镜观察:病变呈灶状分布,多数实变区内有小织奇观。高倍镜观察:病灶中少数支气管粘膜上皮已破坏,部分脱落至管腔中,其中以可见炎性渗出物。支气管周围之肺组织实变,肺泡腔内也充满渗出物,主要为中性粒细胞,肺泡壁有充血及炎细胞浸润。
3、肺癌
肺燕麦细胞癌:低倍镜观察:癌细胞密集呈片或呈编制状排列,癌细胞体积小、胞浆少、嗜碱性、常为短梭形、核呈圆形或短梭形、浓染,和分裂像多见。高倍镜详细观察癌细胞形态。
肺鳞状细胞癌: 低倍镜观察:切片重大部分肺组织结构消失,为多数癌细胞巢所代替,个别癌巢中央可见角化珠。实验报告
实验八
消化系统疾病
实验目的
1)复习慢性胃炎、溃疡病、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2)掌握溃疡、肝炎、肝硬化的镜下形态学特点。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慢性胃溃疡
先用肉眼观察切片,见标本中央部有缺损,即溃疡部。低倍镜观察:溃疡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依次向下为肉芽组织,深部则见大量纤维组织,其中胶原纤维较多,代替了原来之肌层。高倍镜观察:详细观察上述各层改变,并注意观察小血管壁有物变化。
2、门脉性感硬变
肉眼见切片组织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组成。低倍镜观察: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以大小不
一、略呈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集团,其四周有纤维包绕,此即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大小不等,有者萎缩,有者近乎正常,有者体积增大。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损或偏位。贾晓叶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新生的小管壁及炎细胞浸润。高倍镜观察:再生之肝细胞体较大、深染,可有双核。
3、肝细胞癌
低倍镜观察:有许多大小不等排列成条索装货腺腔样的细胞团,其间为血窦。高倍镜观察:癌细胞分化较高者级似肝细胞,分化较低者,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核大浓染,可见核分裂相继多核瘤巨细胞。实验报告
实验九
泌尿系统疾病
实验目的
1)复习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2)掌握急进新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镜下形态学特点。实验原理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组织大体结构,找出染色均匀、病变典型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观察。实验器材
双目显微镜、病理切片、实验桌 实验内容和要求
绘出高倍镜下的病理变化图
1、急性肾小球肾炎
低倍镜观察: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内的细胞数目显著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间质血管扩张充血。高倍镜观察: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光镜下不一区分细胞种类),毛细雪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部分肾球囊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核浆液渗出。
2、慢性肾小球肾炎
低倍镜观察:首先观看全片,然后者中观察肾皮质的各种变化。部分肾小球体积缩小,毛细血管丛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性,甚至呈伊红色物结构之小球。病变附近之肾小管萎缩,故使上述肾小球呈相对集中排列,部分肾小球呈代偿性肥大,其所属肾小管亦有扩张现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小动壁轻度增厚。高倍镜观察纤维化、玻璃样变的肾小球形态。实验报告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实验教案
课程名称:
病理学
课程编号:
3102114
系
别:
中医系
教 研 室:
形态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
李晓勇
陈丽娟
适用班级:
05级中医康复班
使用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病理学》 实验学时:
二零零六
浅谈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篇5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R3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7-02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就业市场挑战,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的重任。《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基础学科中,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切实掌握用病理学知识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病理教学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以加强学科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谈谈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以下几点设想和建议,以供大家探讨。
1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校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继续课、附属课,教学上偏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环节。教材的陈旧,多年的病理学实验教材也只是根据课本上要求的最基本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等。长期开设的病理学实验内容陈旧单一,多以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过少,并且内容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紧从课程角度孤立地设置实验内容,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内容重复和脱节现象。还有,就是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固定,每次实验教学总固定在标本实观察室和显微镜切片观察室,而且实验器材和设备陈旧、老化。面临以上种种问题,在当前高职规模已获长足发展,怎样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能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要想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能适应高速发展和竞争力强的就业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从学科教学抓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2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2.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走“产学结合”、“医教结合”的道路,提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社会、行业(医院)参与我们的办学,学校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行业(医院)的建设,拓宽办学道路,即做到“请进来”,又要做好“走出去”,为我们的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平台,也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改革和制定,并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还可以学校与行业(医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将实验教学课堂设在行业(医院、病房、病理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环境中学习,真正的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及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实力。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关键。顺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要想培养高技能、实用性的学生,就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要想培养能拿“双证”的学生,必然要求“双师素质”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有较强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所以,对于从事病理学教学的教师就应该具备担任相应临床工作的能力,在教学上能从事教学,到了医院也能胜任临床一线工作。这样在实验教学上就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学生较好地进行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这一点对从事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尤为重要。
2.3更新病理学实验教学计划、技能考核大纲及实训指导的设计
因为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及各级医学院校招生的专业较多,各专业病理课教学缺乏配套的教学计划、考核大纲及实训指导。所以,应该组织有丰富教学和临床工作经验的病理学教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根据市场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计划、考核大纲及实训指导,合理安排实验课的课时、内容及考核标准。从而为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标准。并且,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整体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思想。“整体性”即教学设计要从医学生培养的整体考虑和进行课程设置,不必强调本课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而是强调早期结合临床、多学科结合,培养适应型人才。“实践性”是指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讨论,大量观察标本、切片,参观校外实训基地,尤其是能积极参观及参加病理临床的组织取材、制片等过程,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等,这样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和探索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先进性”是要建立多功能、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开发病理学精品课程网页,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外界接轨等。
2.4更新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上,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市场需要,强化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及加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2.4.1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
我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医学教育已转变为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跨世纪医学人才,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在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在病理学教学上,本人将素质教育贯彻在整个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4.2将创新教育融入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
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教育融入病理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3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多数老师只注重病理学理论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了多媒体在病理学实验课上的优越性。传统的病理学实验课上,教学上基本是一对一的方式,如学生在观察病理切片或标本时,遇到问题就举手提问,教师走到学生位置上,进行单独大多的辅导。对于学生看片时存在的普遍问题,也不得不一一回答;一些典型结构也不能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教学效率又不高、即费时,又费力。而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感到学习困难、枯燥的同时,又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2.4.4企业(医院)参与病理学实验教学
社会是创新教学的大教室,也是创新教学的大舞台。以往的病理学实验教室都是固定在病理学标本实验室和病理学切片观察室,缺乏教学的新鲜感和实效性。如果与医院紧密结合,有机会让学生到医院亲自观察到病理组织的取材、真实病变切片的实验室观察,或者将专业病理实验室检查医生请到实验课堂上进行专业讲解等 “走出去,请进来”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承担责任、了解医院的需求、参与医院活动、进行社会服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性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同时还能创造性地掌握教材所没有规定的一些内容。
2.5加强病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病理实验室是实施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和必备条件,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加强病理实验室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有合理的设施布局。即要有病理大体标本陈列室、切片观察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及大体标本和切片制作室等设施和布局,为能更好地实施病理实践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场地环境。第二,要有完备的实验物品、器材。病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有丰富、典型、齐全的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以及性能完好的显微镜,及病理生理实验器材等,才能保证每一次实践性教学的质量。第三,要有规范的管理。即病理实验室应由专职实训教师进行管理,以备对各项实验做好准备及实验室的常规管理,确保每次实训课都能顺利进行。第四,要加强病理实验室的开放。因病理实训课时有限,加强病理实验室课余开放时间,为学生自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 篇6
1 统筹安排实验项目
实验教师应充分掌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认真研读兽医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材,掌握实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实验需要的仪器、试剂和动物种类等信息,才能合理地统筹安排实验项目,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既节约又能达到实验目的[3]。如“发热”和“炎症”两个实验项目,可以使用同一批实验动物(豚鼠)来完成,因此在安排实验项目时,要使这两个实验连续进行,即前一周用豚鼠做“发热”实验,实验结束24 h后,豚鼠基本恢复正常,经过5 d的调养,到下一周并不会影响下一个“炎症”实验的使用。这样既充分利用实验动物,又能节约实验经费。因此,有计划地安排各个实验项目,合理配置实验资源,是完善实验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2 实验课前准备
2.1 实验动物的准备
根据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每个实验项目都需使用实验动物才能完成,涉及到的动物包括小白鼠、豚鼠、鸡、白兔等。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与实验动物频繁接触,包括动物的抓取、保定、注射、取样等。学生都要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观察和记录实验动物的临床表现以及某些实验数据。这就要求引入实验动物,必须在实验教学开始前1~2周从正规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能开具“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的单位购买,买进后必须进行隔离检疫,并随时观察和记录动物的健康状况,确认动物健康状况良好,无生物安全隐患,方可在正常的实验教学中给学生使用。
2.2 实验相关化学试剂的准备
实验室化学试剂种类繁多,有些属于易燃、易爆、剧毒或具有其他危险性的化学试剂,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规程进行取用和准备工作。课前根据兽医病理生理学相关实验项目的要求,学生的人数及分组情况,按需取用和配制。如实验中使用的无毒无害的常规试剂(任氏液、磷酸盐缓冲液等),配好后装入试剂瓶,贴好标签,标注好名称、规格、浓度和配制时间等信息。有些实验会用到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如在“缺氧”实验中使用的亚硝酸钠属有毒化学品,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管控,加强防范意识,避免有毒物品外泄,对他人造成伤害。
2.3 实验仪器的准备
实验仪器是辅助学生获得实验数据和结果观察的重要工具,保证仪器正常的工作运转是至关重要的[4]。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涉及的主要仪器有测耗氧装置、灭菌锅和显微镜等。仪器使用前要进行调试,确保使用时能正常运转,使用后要注意清洁、维护和保养。如测耗氧装置使用前,必须检查好它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灭菌锅使用前,必须检查纯化水是否没过加热圈,若没有没过加热圈,将造成仪器的损坏;显微镜使用前必须保证镜头是清洁的,否则在观察切片时,视野中一片模糊,直接影响观察效果。诸如这类使用频率较高、易出现故障的仪器,课前准备时必须细心检查和清理,确保上课时能正常使用。
2.4 预试实验
预试实验是实验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是验证科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必须准确、客观和真实[5]。预试实验是在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前发现实验准备中是否有问题,试剂配制是否合适,浓度是否满足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是否明显。预试实验要在实验开始前排除一切可能导致学生实验失败的因素,并及时改进和完善,以达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心机能不全”实验中,硫酸镉的浓度和剂量问题,如输入实验动物体内的硫酸镉为1 m L,结果心脏直接停止跳动,无法进行后续实验。经预试实验摸索,每只实验动物输入0.5 m L,效果较好,心脏能继续跳动,可以进行后续实验。因此,良好的预试实验,给正式实验提供一个参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也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课后废弃物处理
实验课后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会污染环境,从而造成对人的危害,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准确、正确地处理废弃物[6]。实验中产生的废固,如对实验动物进行注射的注射器、带有血迹的棉球、一次性的防护手套、帽子和口罩等,集中回收至环保部门配发的生物安全塑料袋内,等待环保部门的定期回收处理。实验中可反复使用的剪刀、镊子和玻璃器皿等,实验结束后放入适当的容器,经清洗、高压灭菌后,可再次使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如“水肿”实验中会产生大量灌流的任氏液,虽任氏液是由无机盐类配制而成,无毒无害,但实验中会与动物血液混在一起,不能随意倒入排水管道里,要经废液缸收集,最后集中倒入学校配发的废液桶内并做好登记,等待环保部门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动物尸体或器官等,不能随意丢弃在公共垃圾桶内,要按照规定集中冷冻处理,最后交由环保部门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动物尸体移交的记录,包括动物种类、尸体的产生时间、产生数量等信息。正确而科学地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固、废液、动物尸体等实验废弃物,以确保不给学生和其他人员造成危害。
4 做好实验记录
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不同,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不同,上课的班级和人数也不同,做好实验记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记录包括实验进行的时间、地点、上课班级、人数、学生分组情况、使用的实验动物、主要的实验器具和药品等都应有详实完整的记录。若有突发事件发生也要记录在册,如学生被动物挠伤、咬伤或被用过的注射器扎伤等情况。实验指导教师、上课的学生代表和复核的理论课教师要签字。实验记录本要存档,以备日后发生何种状况时作为一个追本溯源的依据。
5 小结
实验准备工作纷繁复杂,许多细节都需要注意,要求实验准备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任何的疏漏都会影响到实验效果。因此,每位参与实验准备的教师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不断完善实验准备工作,为提高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何珊珊.高职解剖实验教学的问题探讨[J].理论前沿,2014(9):286.
[2]田红.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1):91-93.
[3]黄素芳.科学、规范的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教学的保障[J].化工时刊,2014,28(5):55-56.
[4]姜艳平,唐丽杰,乔薪瑗,等.完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7上):252-254.
[5]花扣珍,蒋锦琴,银国利,等.重视实验准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31-133.
护理学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7
1.“活 ”学大体标本
(1)串联基础知识
大体标本可以最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观察大体标本时,首先要明确标本是什么组织器官,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组织解剖学学习的内容。学生中普遍存在此种情况,应试被动地学习,学一门丢一门。我们在给学生展示大体标本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组织器官,要让学生回忆组织解剖学知识,自己说,并给予适当提示。比如:一个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标本, 血管取纵切面展示, 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何种脏器。提示学生:是实质性还是空腔脏器? 显然是管腔状脏器的切面。让学生回顾实质和空腔脏器都包含哪些及其结构,呼吸道(气管)壁有软骨环支撑,消化道内壁则有黏膜结构(皱襞、绒毛),一一排除,且该组织器官有分支结构,最后得出是血管来源的标本。
(2)联系临床 症状
实验学习过程中, 要将标本形态结构的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即临床表现联系起来。给学生观察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标本,如食管癌的标本。食管癌主要发生于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不管哪一型,都可能导致食管管腔病理狭窄。让学生边观察标本,边结合食管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不难说出食管癌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且应该对此类患者如何护理。
(3)将标本“立 体化”
让学生做个“有头脑”的护士,拓展思维,联系病理生理知识,使标本“立体化”。例如,在讲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的慢性肺淤血大体标本时,不仅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标本,而且让学生分析发病机制。结合循环血液流向启发学生:肺淤血可由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并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通过思考分析,学生由基本病变拓展到对某一疾病比较完整的认 识 , 培养全方 位的思维模式[2]。
(4)学生讲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唱主角。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大体标本,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讨论后派一代表描述此标本,并给每个小组打分,分数最高者给予表扬。此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同时给予鼓励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率。
2.浅 学镜下结构
根据护生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只需让他们宏观掌握大体病变,而疾病的镜下细微改变不需详细讲述。给学生镜下观察切片标本有个大致了解, 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些典型病变即可[3]。
3.动 物实验
开展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动物实验 (如空气栓塞实验),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人类疾病,让护生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过程及病理变化有感观的认识,不仅加深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4.临床病例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是病理实验课中学生较感兴趣的一个环节,通过病例中提供的资料,结合病理理论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做出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将所学的病理知识活学活用,而且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分析内在因果联系,学生的归纳推理、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活”学大体标本、动物实验、临床病例讨论等丰富的病理实验课内容,让护生提高学习自主性,打牢基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临床思维,为打造高素质护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以上只是笔者的经验之谈,病理实验教学这门艺术科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因此,笔者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教学培养人才方面继续探索。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通过“活”学大体标本、动物实验、临床病例讨论等病理实验课内容,探讨如何为临床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病理学实验考试改革与创新 篇8
1 考试内容及要求
1.1 多媒体考试图库和题库的建立
首先, 我们用高分辨率相机对现有7 0 0例大体标本前景、背景、侧面拍摄成高清晰图片, 并按教学大纲的章节进行细分, 精选了1 2 0张病变特征较明显的图片作为大体标本考试内容。其次, 由两名高年资教师对现有1 2 7 0 0张切片进行归类和诊断, 按系统挑出6 0个典型病例, 选取这些病例中完整、清晰的结构, 分别从高倍及低倍角度, 将相应的典型结构或细胞进行显微摄像, 共计3 6 0张图片。再由专人运用P h o to s h o p软件对以上4 8 0张图片进行处理、加工、剪切后建成多媒体考试图库。考试前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选取其中的1 2 0张图片作为考试题目, 随机抽取2 0张图片作为一套试题, 共计6套。其中大体标本内容占4 0%, 切片内容占6 0%, 两套题之间容许有2 0%左右内容的重复。再制成相应的6套P P T考试课件并进行编号。P P T播放设置成每3 0秒一张图片。
1.2 考试前的复习
考试前两周开放大体标本陈列室, 由学生自主选取时间对所有大体标本进行复习, 并派教师进行现场答疑。采取考试前1周每4名学生分发一套切片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并由授课教师指出切片中的典型结构, 并将本次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张贴在每个教室, 方便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复习。
2 考试方法及步骤
2.1 依专业、班级轮流考试
考试前让参加考试的班级在实验室门口排队, 然后每次进去1 6位学生, 间隔一个空位坐下 (每个多媒体实验室可容纳3 2人) , 下一个待考班级提前1 0分钟在门外等候。
2.2 将同班学生分成两组考试
将同班学生分成两组, 同时进入不同的实验室。每人发答题纸一张。考试中严肃考试纪律, 独立完成答题。
2.3 试题抽取
待学生准备完毕, 由学生抽取套题编号, 然后由监考教师将该套题打开, 进行播放, 考试时间为1 0分钟。
2.4 试卷批阅
每个考场配一名教师, 在每个班级完成答题后进行批阅, 并利用电脑进行成绩的录入、统计和分析。
2.5 考试保障
每个考场由一名教师负责考场次序安排及答题纸的收发, 另一名教师负责试题的播放和阅卷。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授课教师换班监考。
3 评分原则
每张图片的诊断为1分, 共2 0分。
4 效果
为评价病理学实验考试的效果, 我们对2 0 1 0级临床专业本科生 (8 8 0人) 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8 8 0份问卷调查表, 有效收回8 6 2份, 有效回收率为9 8%。结果显示, 8 8%的学生认为显微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的运用, 提高了学习效率, 掌握了切片的重点和难点;8 0%的学生认为大体标本陈列室的开放,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大体标本的认识, 而视频展示台展示标本不利于大体标本的学习;8 5%的学生认为本次实验考试较传统考试公正、公平, 只有1%的学生认为考试时间不充分。
我们把2 0 1 0级与2 0 0 9级 (用传统方式进行的考试) 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病理学实验成绩进行了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 5) , 2 0 1 0级的平均成绩 (8 2.8分) 显著高于2 0 0 9级 (7 8.5分) 。
5 讨论
当前, 病理学实验考试尚未形成指标客观、得分公正、易于实施、在全国各医学院校能统一使用的考试模式。以往的病理学实验考试采用在每个学生前放置两个大体标本、一张切片的形式, 然后要求学生写出诊断依据、诊断模式。此种方法存在的弊端有: (1) 在内容的难易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2) 切片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切片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切片的年代久远, 切片的取材、染色、制作的不同, 难以保证考试的的公平性。而且这种传统考试为了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 不得不在每个考场派多名监考教师。由于扩招, 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考试要求。我们也采用过让学生口述试题答案的无纸化考试方法, 但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 (1) 因为监考教师的主观性较强而影响了学生成绩。 (2) 因为有的学生临场紧张, 竟然将诊断正确的答案口述错误, 从而影响到考试情绪, 学生的实际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考试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障。
我们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有以下优点: (1) 省时省力。每个班进行考试时间不超过1 5分钟, 我们有5个多媒体实验室同时进行考试, 4 0个班可以在一天之内考完, 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 (2) 考试质量得到保障。因为考试内容的规范化, 对每个学生而言, 难易度一致,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3) 间隔座位上的学生考试内容不同, 不同轮次考试内容也不相同, 且播放P P T的间隔只有3 0秒, 学生不仅要写出答案, 还要仔细观察图片, 降低了作弊的可能性, 使考试成绩更加真实、客观。 (4) 考试不再受监考教师主观性的影响, 保障了考试的公正性, 且阅卷标准更加客观、规范。 (5) 解决了高校扩招后切片数量不足和考试切片容易损坏的问题。在以往的考试中, 由于学生紧张, 往往出现镜头压碎切片的现象。 (6) 考试前的复习方式非常有效, 解决了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考试的恐慌, 有利于在实验考试后从容应对理论课考试;同时, 通过实验考试, 有助于学生对理论课的复习。
当然, 我们也发现不足之外:图像的平面性不如实物真实。为此,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 对大体标本多角度拍摄, 对切片在考试中给出两张图片, 一张高倍镜的, 一张低倍镜的;其次, 对学生加强应用显微镜能力的培养, 即在每次上课结束前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切片特征性病变, 以增强学生基本操作的熟练性。
总之, 病理学实验考试改革不只体现在考场上的公平、公正、客观, 更体现在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热情,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外, 复习方法的改革, 培养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安排。 2013级学生分成普通班和实验班, 普通班是传统教学模式: 在一学期内连续完成48学时的实验学习;实验班是新的两段式教学模式:实验分成两部分完成, 病理学实验Ⅰ (总论16学时) 和病理学实验Ⅱ (总论+各论32学时) , 在两学期内共完成48学时。实验中心集中安排实验教室, 提供实验设备和相应的实验耗材, 教师进行理论教学, 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相应的实验准备并指导教学。
1.2.2选课系统。 学生通过学校选课系统自主选择不同教师的病理学实验课程, 每个教室的实验人数32人。
1.2.3教学内容。 病理学实验分成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包括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各论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造血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1.2.4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理论讲授和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制作教学PPT, 说明每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 (肉眼标本+切片标本) 、绘图内容和实验小结, 提供典型病变的肉眼标本和切片标本实物和电子虚拟切片, 指导学生观察标本的原则和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病理形态的观察、描述及诊断方法, 对各个标本应仔细观察、 准确而简要地加以描述和进行必要的绘图;学生根据标本中见到的各种病理现象, 学会联系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典型病变学习不典型病变、从不典型病变中体会典型病变, 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严谨周密的科学思维方法。
1.2.5教学评价。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 平时成绩占40%和考试成绩占6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期中测验30%、课堂提问30%和实验报告30%四部分。普通班是一次病理学实验考试, 合格者取得学分;实验班是病理学实验Ⅰ和病理学实验Ⅱ各有一次实验考试, 两次均合格者取得学分。
2.结果
2.1 PPT课件比传统板书教学效果好
在每次实验课前都精心准备相应的PPT课件, 明确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绘图内容和实验小结, 既有文字描述, 又有图片演示和动物实验视频, 简洁而准确, 很受学生欢迎, 比传统板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2.2标本实物和电子虚拟切片相结合教学效果好
在传统病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讲解标本时尤其是切片标本时, 只有理论方面的讲解, 缺乏真实图片的显示, 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其意义。 学生看教学切片时, 只依靠书本、实验指导和图谱很难全面认识病变特点。 电子虚拟切片是在提供给学生的原始教学切片上对典型病变进行采图, 配有不同的放大倍数, 教师在PPT中选取合适的图片进行讲解, 让学生同步、轻松地学习病理形态学改变。 标本实物和电子虚拟切片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好。
2.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病理学实验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理论讲授和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观察看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为学生后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及见习和实习夯实基础。
3.讨论
3.1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病理学实验是在一学期内连续完成总论和各论共48学时的学习, 目前我们尝试两段式实验教学, 分别在两学期中完成总论16学时和总论加各论32学时, 每段学习结束时有一次考核, 共完成两次考核, 两次考核均合格才能取得相应学分。两段式教学主要是配合形态学实验的学科系统整合做前期准备, 在知识的衔接和实验项目的设置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教学效果的评价
病理学实验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平时成绩采取形成性评价, 期终考试是终结性评价。 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与考察。期终考试包括肉眼标本和切片两部分的考核, 普通班考核采用肉眼标本、切片和图谱, 实验班考核采用肉眼标本和电子虚拟切片。 实验考核的成绩分析显示普通班和实验班成绩呈正态分布, 实验班成绩略高于普通班。
4.结语
病理学实验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四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1,2,3], 从教师以教为主的中心向学生以学为主转变, 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 注重学科间融合, 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为顺应新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作者对病理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累了教学经验, 为进一步开展形态学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危晓莉, 姚根有, 周韧, 等.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0, 30 (8) :879-891
[2]孙丽梅, 米小轶, 邱雪杉, 等.病理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4) :81-82.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 篇10
【关键词】病理学;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网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08-01
病理学属于医学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在医学生的学习知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病理学实验是沟通病理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好奇心,帮助提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能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更好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与传统医学实验教学相似,病理学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深一步的纵向和横向知识的融合。
多种教学方法相互之间的渗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独立探索和挖掘问题的能力。
一目前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虽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常规的应用,但老师讲学生安静听的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老师跟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那就更不用提了。跟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认识疾病,进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自主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大多数局限在大体标本及切片镜下观察,实验课上的看的标本和切片比较多,课上内容多任务重,交流更少,学生只留下粗浅的认识,理解不深刻。同时课外也不会主动去复习,更不会主动查找相关的资料。
在实验课中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可以打破这种僵局。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能够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去查阅相关疾病资料、自主探索问题,从而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创新,各方面效率的提高。
二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的探讨
1. 案例教学法
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病例及标本图片均来自授课老师学习所在的医院病理科,病例真实源于临床。
选择合适的病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而选择的病例的前提所选的案例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实验内容为核心。病例来源:①根据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要求,选择典型的住院患者的真实病例;②参考相关兄弟院校病理专业实验要求,选择多年实验教学中经典的案例;③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联系临床实践,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④教学设计目的明确。注意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衔接以及联系。
根据实验计划,与一周前布置精心准备的病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去查阅与病例相关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对病例有充分的了解,对病例中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够应用所学习的病理学基础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解释。
课堂讨论阶段:实验课前,首先要进行分组,每一小组6人。实验课上,根据病例内容的需要,摆放好实验需要的標本(包括切片和各种病理解剖标本),各小组根据病例进行观察及讨论,讨论中自始至终贯穿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教师其导引的作用的思想理念,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通过讨论每个小组可能会总结出的答案有所不同。接下来,针对不同小组得出的答案的不同,由教师引导性的让学生总结答案,最后归纳出最终的结果。
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病理课实验教学中,改变了过往的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本阶段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激发其学习的潜能,调动学习的激情,同时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真正的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网络教学法
教学改革的方向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网络教学[2]。网络教学可以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现在我们国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大多数人群中得到了普及。从而为网络应用到教学提供了好的手段和思维方式。网络应用到教学成为新的课外补充。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在大学网络资源的共享的优势,学生可以上网登录教师推荐的病理学精品课程,在线浏览网络试题、病理学图片和试题库以及下载ppt课件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上网登录一些病理学论坛,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诊断一些疾病,同时也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通过与各医院病理科医生的交流,临床思维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加强了对病理学兴趣和爱好。
学生还可以登录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去查询最新的的病理学进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复习课本的名词,进一步将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会应用,同时讲不会的名词还有病变再次反馈到学习中,在教与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加强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3.比较教学法
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根据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分析,确定本质差异的一种方法[3]。比较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通过对标本和切片的观察可以直接发现两者或者两者以上的差异,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加深其对知识的渴望,挖掘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触类旁通的推理能力。
实施措施:①课前准备阶段。实验准备,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师本身的要求,实验员准备与本次实验内容对应的的正常器官和病理大体标本,以及正常的本组织的切片和病变组织的切片;首先要进行分组,每一小组6人,组内的同学开展组内的相互和交流。②教学阶段。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今天要上实验课观察病理标本和切片的名称,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主动观察病理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并要求其能够寻找出病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病变部位、大小、颜色、质地等。其次,各小组组内进行集中学习和探讨。再次,学生根据观察的正常标本和异常标本、以及正常的切片和病变的切片写出相应的结果。③实验总结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有个小组进行总结发言,最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总结。
鉴于大多数病理实验内容局限于肉眼观察的大体标本和镜下观察的切片,如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了病理学实验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教学法拓展范围比较的广泛,可延伸到横向、纵向和宏观方面的比较。 所谓的“纵向方面”,就是根据学习的前后进行关联,在这里注重了正常人体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之间的关联,体现出的正常人体与异常病变的对比;所谓“横向比较”是指的对于同一系统疾病中名词解释中概念相近或者相似的比较;所谓的“宏观方面的比较”是指讲开始的总论和后面各系统的各论之间微妙的联系和沟通。比较教学法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更给学生创造了参与讨论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热烈、活泼的互动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病理学实验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体现了教育本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终极目的[4]。病理学实验以趣味生动的实验教学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医学生基础学习跨入临床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病理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不论是病理大体标本观察还是镜下观察的切片观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迎伟,韩群颖,朱学江等.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规范要求与改革趋势[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11(4):457-460.
[2]张美艳,柳亮,陈罡等.应用病理网络实习教学提高医科学生综合能力.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55—156.
[3] 燕良轼,毛晋平,主编.教育心理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 篇11
关键词:微课,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
病理生理学侧重从代谢和功能的角度研究疾病,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 与临床课程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对临床病情观察、描述、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根据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的特点, 结合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将微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验课教学当中, 突破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专科院校人文课程的增加, 病理生理学总学时减少了, 实验课也大大缩水, 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而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目前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一讲解, 二操作, 三完成实验报告”。首先教师在实验前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然后放一段观摩电教, 实验教师示教动物操作部分, 最后学生分成5~6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和实验教师从旁辅导。虽然学生观看了电教和实验教师的示教, 但是学生一旦自己动手操作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因为电教的观摩视频制作粗糙, 对于一些细节操作没有具体体现, 教师示教时全部学生都围在实验台周围, 再加上学生接触复杂性实验少, 课前预习不足, 结果学生没看清楚。这样的示教效果导致实验成功率低, 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 微课的概念
微课最早的理念是由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Mc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而研发的。而在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是广东省佛山市胡铁生, 在2011年, 他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微课最新版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 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 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网络课程新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 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种技术等制作内存几十兆左右的微课, 利用网络平台上传至网络或班里的QQ群, 学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移动终端设备中, 实现移动学习。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通过微课的学习, 学生一次接受的内容较少, 易于理解和掌握。微课教学方法的出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微课教学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近年来被全国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实践。
(二) 微课的设计制作
1.针对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微课。要注意次序和内容, 比如设计一个动物实验微课, 首先利用微课介绍实验目的及原理;其次介绍实验需要的用品、动物及抓拿动物的注意事项;再次介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后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2.明确主题, 针对性强。针对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中的重点、难点, 或者一个技术环节、一个操作流程, 重点展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犯错的细节。
3.微课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视频的拍摄、编辑制作要做到视频画面质量清晰、光线均匀、特写能够清楚展示操作细节, 声音音量适中、清楚, 对视频中的讲解和互动语言, 应配上清晰的字幕, 其中的文字内容宜简洁、明了, 以充分展示或讲透内容为宜。课件要动静结合, 图文并茂, 增加微课堂的教学效果。微课的微视频控制在5~l0分钟内, 最好以5分钟左右的视频为主, 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 消除视觉疲劳, 而且方便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三) 微课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解决实验示教难, 提高动手能力。机能实验比较复杂要在动物身上复制疾病模型, 动物模型复制成功, 才能观察到症状和临床表现, 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许多学生实验过程中动物中途死亡, 重新再做没有时间, 分别观察别组的实验, 学生总是心不在焉。即使动物模型复制成功, 但在对动物模型进行解剖时由于学生操作失误, 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很大。重要的实验教学环节是示教, 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利用微课内容精悍短小、容量小的特点, 实验教师将示教的实验操作关键环节制作成微课, 通过校内网平台或班级的QQ群发给学生, 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观看, 通过将微课带入实验教学, 解决了病理生理学实验示教难的问题。例如, 在小白鼠实验性肺水肿实验中, 最难的是把已经发生肺水肿的小白鼠的心肺完整的取出来, 这一步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实验结果。将小白鼠心肺取出术制作成微课, 上传到移动平台, 学生自行下载, 在实验课前预习, 在实验课实际操作中几个同学合作反复观看微课视频, 结果发现利用微课视频示教的小组实验操作成功率为100%。没有利用微课示教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把小白鼠气管拉断, 肺组织被剪破, 导致水肿液流失, 肺系数误差很大, 影响实验结果。将小白鼠心肺取出术制成微课, 有利于实验示教,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解决了病理生理学实验示教难的问题。
2.促进实验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密切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能够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利用微课展示临床病例, 让学生结合小白鼠实验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解释病人发生肺水肿时的临床表现, 使学生弄明白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在临床上要学会观察、判断、描述、分析病情等。例如:利用微课视频展示, 一位患有左心衰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患者出现了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等症状。提出问题:“病人发生了什么改变?”“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假如你是一名医生, 你会如何处理?”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激发学习的兴趣。实验结束后,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教师对临床病理讨论分析, 使临床病例与实验相结合, 体现了实验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早期临床思维做到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科研能力。机能实验都是以5~6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完成实验的, 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每一项实验的各个步骤, 只能分工合作。微课教学法的出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定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自行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 自行在实验室做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动手能力。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是开展实践科研的基本功, 是科研实际工作的执行力, 与科研设计一样重要, 科研设计中实验设计是最重要的, 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需要好的思路及好的执行力。科研动手能力主要是:成功制备实验动物模型, 掌握实验方法等, 制备实验动物模型要求合理选取实验动物及制备模型的方法, 等等。病理生理学实验均是动物实验, 包含了上述要素:首先, 选取动物品种很重要, 肺水肿、缺氧实验用具、药物等比较经济, 选取小白鼠是比较合理的;右心衰竭、失血性休克需要插管, 家兔是较合适的动物。其次, 病理生理学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对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病理生理学实验涉及了动物的抓取、备毛、麻醉、动静脉插管、药物的配制与注射、工具药物的使用、生理记录仪的使用、各项生理指标的观察、解剖等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技能技术, 通过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的培训, 从而为科研实践打基础。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 并制作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或班级QQ群发给教师, 让教师观看其微课后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再实行整改, 这样一来,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微课存在的问题。微课以点的形式传授知识, 只是围绕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技术操作等开展的教学活动, 并不是孤立的环节, 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如何将知识点连成线并连贯构成系统的知识网, 即“微型资源构成—微型教学活动—微型网络课程”的转变, 将是微课在今后的发展和实践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 如何更好地设计、研发和实施微课, 也是现今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后续任务。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微课为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较高的教学手段,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工具, 满足了学生课堂和课外的实验操作需求,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使得学生主动学习, 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成效。
参考文献
[1]吴起清.微课在临床高职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 (03) :161-162.
[2]钟绍春, 张琢, 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2)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