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

2024-10-04

考古遗址(精选6篇)

考古遗址 篇1

当前, 融考古发掘研究、遗址展示、旅游观光、 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呈现热潮, 在国内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可资借鉴的运作模式。 但伴随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它集中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展示形式趋同、群众参与度低等方面。 考古遗址公园, 不能以一种或几种固有模式复制, 而应充分结合当地特色、 资源优势, 闯出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 真正体现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为主、考古先行、面向公众、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 在遗址保护展示方式、遗址价值认知建设、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性等方面独具特色, 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增加了一种独特的模式。

一、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 与城市建成区为叠压关系。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 周边现代道路环绕, 高楼林立, 区位条件优越。 遗址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20 世纪中国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扶持的郑州大遗址片区中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郑州商城的整体格局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商城平面上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郭构成。 宫城居中, 是商王临朝起居之所。 内城围宫城而修, 周长七公里。 外城环内城而筑, 呈拱卫防御之势。 宫城区域发现大型建筑基址、输排水设施、人头骨祭祀遗迹等, 内外城之间设有众多制铜、 制骨、 制陶作坊以及青铜器窖藏坑等。 整体布局体现“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的中国古城址的基本规制, “外圆内方” 的城郭布局契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 包括宫殿区遗址、 汉代城垣遗址在内的郑州商城城垣遗址完整环状范围, 北面结合金水河与现有紫荆山公园, 东南城角结合规划的商都博物院等重要节点和开放空间, 适当扩大覆盖范围, 共计131.5 公顷。 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保护一城 (7 公里商城内城墙) 、建设一带 (环城绿化带) 、建设五个展示片区 (黄委会宫殿展示片区、遗址博物院片区、城隍庙片区、书院街片区、夕阳楼片区) 、建设八个展示节点 (人民广场地下城墙展示节点、紫荆山公园城墙断面展示节点、 商都艺术馆商城发现地展示节点、城北路城墙断面展示节点、东大街商城复原展示节点、 紫荆山路城墙历史年轮展示节点、西南城角城墙遗址展示节点、商鼎公园城墙遗址展示节点) 。

二、积极推进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总体建设目标,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规范和加强以城垣遗址、 宫殿区遗址和青铜器窖藏坑为重点的郑州商城遗址的整体保护。 二是探讨对城市中心地区大遗址在本体保护基础上的展示功能和展示方法, 促进郑州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提升, 强化郑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形象。三是以历史文化为媒介和主题开辟宜人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创造优美的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环境。 四是整合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与现代化要素, 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 促进郑州商城遗址保护与郑州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郑州商城遗址, 是一处历经3600 年的大型夯土城址。 虽然城址在历朝历代不断修葺利用, 但是自民国初年彻底废弃以来, 经年的风雨侵蚀, 尤其是其位于城市中心区, 无规划的城市建设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2011 年以来,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对商城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物本体保护并对周边实施绿化工程。 其中, 内城城垣遗址的东城门段、内城南城垣西段与东段, 采用覆土植草和培土支护的方式对城墙墙体进行保护展示; 人民广场段主要采取地下揭露、 地上建保护棚的方式进行保护展示。 此类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 有效地保护了遗址本体的历史原貌, 遗址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大大延长了文物本体的寿命。

2015 年,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先后实施了商城遗址南城垣外侧绿化工程、南大街—西南角段木栈道和防护围栏工程、紫荆山路城垣断面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西南城垣北侧防护围栏工程, 以及郑州商城遗址文物看护管理用房建设项目。 上述项目的实施, 是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 也是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正在推进的, 还包括城北路城垣遗址“隞墟”断面的保护展示工程, 该项目内容与紫荆山路城垣遗址断面的保护展示工程类似, 建成后会形成又一个关于商城遗址的重要保护展示节点。

目前正在推进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项目, 是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宣传、展示、研究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和开展文物保护研究、 进行学术交流的综合性文物保护设施, 前期拆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三、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性作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郑州商城遗址这一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郑州商城遗址价值认知建设, 让大遗址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 融入市民生活, 使之为提升城市活力、服务市民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 也在工作中积累了诸多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

一方面,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在具体的保护展示措施上坚持只保护、 不扰动的原则。 保护工程针对城墙本体进行了必要的覆土植草保护, 并进行了环境整治和绿化。 另一方面, 文化内涵的阐释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在城墙周边铺设的木栈道、 步道上设置商城历史文化的说明牌。 同时, 在城垣景观带的设计上, 疏密有致、一线串珠, 在城垣周边一些重要节点设置了数量较多、 面积较大的开放空间。 在遗址公园的建设中, 未采用复原、模拟、数字化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 保持着一种自然质朴的表达方式, 在展示层面上更多地保留了遗址原本的面貌。 为实现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目标, 遗址公园没有围成独立的区域, 出入口遍布整个公园的各个节点, 并实行对市民全天候免费开放。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这一展示理念, 是基于三个层面考虑的。 首先,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 区域内城墙本体周边建筑密集, 环境较差, 发展空间不足。 将城墙周边空间打开形成开放空间, 可以缓解区域建筑密度, 缓解空间局促。 通过对空间的绿化和环境整治, 可以满足遗址环境风貌需求。 其次, 郑州市域人口已近1100 万人,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大, 郑州市民业余生活、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均需要一定的场地。 考虑到民生问题, 以上各因素均迫切要求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以整体开放的形式融入整个区域。 再次, 郑州商城遗址作为大型夯土遗址, 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 至今已经十分脆弱, 所以展示方式与展示设施的设置不宜对遗址产生较大干预。栈道与说明牌的搭配简单易行, 是较为稳妥的展示方案。至于更多、更深入的阐释, 可以通过遗址博物馆、书籍刊物、网络信息发布等方式实现。

上述做法, 实际效果令人满意。 当地居民因为有了休闲的公共空间, 对郑州商城遗址公园抱有较高的热情。 游客表示, 看过说明牌之后对商代早期的城墙遗址有了一定认识, 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郑州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墙及城墙两侧的开放空间、绿化带, 也正在成为郑州市区新的活力空间, 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除此之外, 遗址公园的道路与公共空间也为城市短途通勤人群提供了交通便利。 可以说,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在做到本体保护与环境改善的同时, 也为城市发展和民生改进做出了积极贡献。

遗址公园建成并开放后, 在市民中逐步有了超高人气。 来到遗址公园的任何一个角落, 总能见到市民活动的身影。 在东南城墙之上的历史文化步道上, 遍布着三三两两散步的行人, 相隔不远的僻静之处, 往往会有一些人在合唱歌曲。 在遗址的东城墙东大街北侧的广场上, 聚集着一些跳广场舞、打羽毛球或者打拳健身的人们, 此外还有打太极、练剑、跑步的市民等。 遗址公园的平民化情结, 使遗址更接地气, 更容易被市民接受, 已成为城市的“绿肺”和市民喜闻乐见的乐园。

四、考古遗址公园模式的思考

当前, 建设融考古发掘研究、遗址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无疑是大遗址保护的一个成功模式。 国内成功的案例, 有西安大明宫模式、成都金沙模式、隋唐洛阳城模式、安阳殷墟模式等, 都是结合遗址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和亮点、量身定制的成功范例。 但对于一些观赏性不强、知名度不高、民众认知度低的大遗址, 并非都适用以上模式。大型夯土遗迹的保护展示, 由于各地区、各遗址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没有统一的实施标准, 在保护展示方法上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积极探索、深入挖掘自身优势, 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科学定位, 明确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顶层设计十分重要。

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 为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 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遗址的存在和价值, 在保护好遗址的同时, 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并架起了遗址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郑州商城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大型夯土城址,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遗址的观赏性不强、 民众认知度不高是公园建设的一个短板。 根据郑州商城遗址的实际保存状况、现有区位优势,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采取了覆土保护、考古发掘地下展示、断面节点展示等方式, 配以多层次遗址价值标识、解说系统等宣传手段, 在力争保护商城遗址历史原真性的同时, 高度重视遗址所在区域内市民的参与和关注。 “大巧若拙”的遗址展示手段, 使普通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遗址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 将作为后续工程。 随着丰富系统展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遗址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更系统的文化内涵将会更完整地阐释与解读出来。

综上所述,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充分关注遗址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 明确遗址的文化主题与当地文化特色资源优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作为遗址受众的市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并且融入城市发展总体格局, 制订好遗址公园的发展目标、策略和计划。 遗址公园的建设,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它在整体规划的分步实施中, 在群众的认知、参与中, 遗址价值才会得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只有当全社会都参与遗址的保护时, 才能真正体现考古遗址公园的价值及意义, 保证这一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续。

考古遗址 篇2

一、征集时间

20xx年元月1日至20xx年2月25日。

二、设计要求

1、主题突出,要将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相融合,形成既有历史风貌,又有特征,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形象;

2、构思新颖,简洁明快,创意独特,端庄大方,醒目直观,易懂、易记、易识别、易传播,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和直观的整体美感;

3、既要个性化,寓意贴切,又要通用性强,适合在多种场合和载体上使用;

4、应征作品须为新创作、未发表过的作品,应征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保证对提供的作品有著作权,不得违反任何法律法规,若有侵权或违法,责任自负。

三、投稿要求

1、提供a4纸规格可打印的电子档,注明标准比例和标准色。全套资料包含内容为:①作品名;②设计标志的彩色图案1份,黑白图案1份,黑白坐标图案1份(需同时单独提供jpg电子文档,分辨率300dpi以上);③设计和创意的详细文字说明;④联系方式(含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⑤身份证正反面;⑥银行账号(含开户行名称及地址)。

2、投稿人须完整保留原始草稿或原始文件,以便作品入围后调用。

3、投稿截止时间:20xx年2月25日(一律以电子邮件接收时间为准)。

注意:投稿人身份说明(指姓名、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式等)不得在设计图稿中出现。

四、评选方式

1、初审:湖北省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成立评审委员会,对所有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初审,确定入围设计方案。

2、复审:湖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进行复审,经广泛征求意见后,由湖北省文物局提出最终选定方案的意见。

3、结果公布:通过新闻媒体将终审采用的设计方案向社会公布。

五、奖项设立

1、采用奖1名,奖金(人民币)1万元;

2、原创奖2名,奖金(人民币)3000元;

3、入围奖8名(不含1、2两项),奖金(人民币)500元。

六、作品权属及使用

凡入围作品,即视为接受主办方委托创作,作者不得再在其他地方使用该作品,主办方对入围作品拥有完全的财产权利,包括著作权、使用权等。

七、征集方联系方式:

联系: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办公室

电话:0728-

邮箱:@diyifanwen.com

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考古遗址 篇3

[关键词]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本体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0-02

郑州商代遗址位于郑州市城市中心区,最初发现于1955年,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是商代前期的商王都邑。城址始建年代距今约3600年,其宏大的城市规模和气势,以及内外城池和宫殿区的整体形制,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1961年,郑州商代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郑州商代遗址概述

郑州商代遗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遗址包括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几部分,遗址内容包括内城垣遗址、外郭城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区遗址、手工作坊遗址(冶铜、烧陶、制骨等)、窖藏坑等七种遗迹类型,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郑州商代遗址展现了商代前期的文明形态,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关系,向世人和后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史。郑州商代遗址也是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内涵,其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成为创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促进城市整体文化品味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的提出和确立

随着郑州商代遗址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逐渐涌现遗址本身的观赏性不强,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大部分残墙被埋在地下,不能完整地得以展示东城墙和南城墙的大部分及西城墙南段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周边环境恶劣,本体破坏严重,与遗址本身的巨大价值形成强烈反差,严重影响郑州城市形象,周边居民十分渴望改善生活环境,造成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冲突;郑州商代遗址其它区段的内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以及其它遗址主要为地下考古遗址,在完成发掘考古研究和出土器物保护转移后,地下考古遗址大都回填并继续进行基建项目,遗址本身几乎未得到保护,对整个郑州商代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都带来巨大威胁。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郑州商代遗址的管理机构——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就着手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从90年代邀请知名古建专家编制《郑州商代遗址保护规划》,到2004年委托清华大学编制《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中间几经修改和完善,直至2008年上报国家文物局审定。无论是规划的组织者还是规划编制单位,规划的目标始终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规划实际上已经具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要素。

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切实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相关规划的制定及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郑州商代遗址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201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要素之一,这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

为了适应大遗址保护的形势,国家文物局编制了《全国大遗址保护纲要》,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郑州商代遗址名列其中。2010年10月,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之一。2011年1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第五次视察商代遗址保护工作,充分肯定了商代遗址系统保护工作,表示国家重点支持郑州商代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建成郑州大遗址保护片区示范性工程。2011年6月,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郑州作为全国六大片区之一,郑州商代遗址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2012年6月,郑州商都博物院举行奠基仪式。郑州商都博物院是规划建设中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集郑州商代遗址展示、宣传、研究和郑州文物保护科研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设施,是一座彰显着独特文化气息的标志性建筑。郑州商都博物院的奠基拉开了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设的序幕。

三、郑州商代遗址已开展的本体保护工程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重中之重是保护一城(7公里内城垣),建设一带(环城绿化带),建设5个展示片区、8个展示节点。只有做好城垣遗址的本体保护工作,才能保证考古遗址公园的整体保护展示效果。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的《郑州商城遗址城垣遗址保护展示设计方案》的指导下,2010至今,逐步实施了东大街南北两侧城垣覆土保护工程、人民广场地上地下展示工程、西南城垣保护展示工程、东南城垣抢险加固工程、紫荆山路城垣断面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目前都已经完工,并且正式对外开放,收到了很好的惠民效果。

这些工程针对遗址的不同地段和部位的保存现状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如西南城角部分,对墙体较高、稳定性较差的部位采用夯土护坡、护脚的办法进行加固,局部进行土坯墙体支护加固对比较低矮的部位,采取的是培土加高的方式。北城垣人民广场段对于地面已经消失的城墙采用地下考古揭露、上部建保护棚的方式保护展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墙断面紫荆山路断面,两侧建设保护罩,进行文化层、夯土层的展示。修复城垣采用组织排水的方式形成完整的墙体排水系统,减小、缓冲雨水对墙体的损害在城垣顶部设置木栈道、楼梯,在城垣两侧安装木质栅栏,以避免城墙本体因人为踩踏造成的破坏。沿西南、东南、东大街两侧城垣遗址建设历史文化散步道、游园广场、景观环境设施等与遗址本体保持和谐统一。

这些本体保护工程不仅可以有效保护郑州商代遗址,充分阐释郑州商代遗址的文化内涵,而且在遗址保护中的理念、方法、技术以及利学保护的过程,也将成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的主要内容,为考古遗址公园的整体完备奠定基础。

四、对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几点认识

2013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再次委托清华大学编制《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将考古遗址公园总体定位为“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与展示为核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远期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塑造

在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今天,人们不仅对文化遗产本身,对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意识也在逐渐提高。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某个环境中,它必须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相关联、互动,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协调发展。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力争建成以“园中城·城中园”为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郑州模式,重点突出老城“商”之印象,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中心城区城市生活和谐交融。依托考古遗址公园带状特征,延续城垣以里旧城的传统城市空间模式,营造依托城垣遗址绿带、联系旧城历史文化要素的开放空间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景观环境。考古遗址公园郑州模式的探索不仅塑造了遗址公园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开辟宜人城市绿化开放空间,更提升了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㈢建成以郑州商代都城城垣遗址为依托的商都文化圈

郑州商代遗址城圉内保留有汉代城垣遗址、元代城门遗址、明、清古代建筑群(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格局、以及大量历史建筑群原址信息。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商代都城城垣遗址为主体,连接整合遗址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以郑州商代都城城垣遗址依托的商都文化圉。将整个商都文化圉依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及空间轴的顺序,以具有3600年悠久历史的商代遗址为中心圆点,按照空间发展的变化顺序,依次将周边各街区以不同的特色面貌呈现出来。商都文化圈建设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郑州城市建设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五、结语

考古遗址 篇4

考古遗址公园是指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 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是我国于2009年正式提出的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新方式。在国际上, 考古遗址公园也已被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

考古遗址公园一方面为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促进考古研究、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系统化、人性化的遗址本体和整体环境景观的阐释与展示设计, 引导公众走近遗址、了解遗址, 使遗址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因此, 考古遗址公园的阐释与展示设计成为凸显和释读遗址价值的重要手段, 也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共35处遗址中, 包括建筑基址、古墓葬群、聚落遗址、城址或宫殿址等众多类型。其中,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占总数量的二分之一强, 包含了隋唐洛阳城、大明宫、扬州城等中国古代重要城址, 是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组成类型。

2. 城址类考古遗址的价值核心

与其他考古遗址类型相比, 城址类考古遗址往往规模巨大、使用时期较长、遗存众多且不同年代遗存相互叠压现象十分普遍。在对遗址内各类遗存进行正确认知和实施长久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如何准确、全面、合理、直观地揭示城址类考古遗址的价值核心, 是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

城址类考古遗址价值核心的认定, 可为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提供清晰的阐释与展示对象和设计目标。将设计与揭示遗址的过程建立起逻辑关系, 从而解决“设计什么”及“做什么样设计”的问题。

笔者认为,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的价值核心在技术层面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

下文将分别从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三方面, 以实例论述城址类考古遗址价值核心的确认, 及以此为基础的阐释与展示手法探讨。

3. 价值核心的阐释与展示手法

3.1 文化价值及其展示手法

城址类考古遗址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例证, 也是历史上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发生地和见证地。城址类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超越了单体古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其文化价值的核心更多体现在以空间为横轴的城址 (宫殿址) 规模范围、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历史环境和以时间为纵轴的城址 (宫殿址) 迁移、历史事件等宏观层面。

基于对城址类考古遗址文化价值核心的认定,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设计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承担其价值核心的遗址载体上。通过诸多阐释与展示手法, 如本体展示 (揭露、覆罩) ;复原展示 (重建) ;标识展示 (地面翻模标识、构筑物标识、植物标识、铺装标识、轮廓标识) ;图文展示 (标识牌、解说牌、模型沙盘) ;互动展示 (模拟考古、手工作坊) ;数字体验展示 (音频、视频) 等, 揭示城址类考古遗址的重大文化价值。

案例一: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

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为例, 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区内, 存留了唐代东都洛阳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天堂及周边廊房, 同时叠压了隋、唐、宋三代宫殿遗迹, 也是武则天登基、薛怀义火焚天堂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其考古遗址文化价值核心及主要阐释与展示对象, 除天堂、明堂单体建筑外, 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历史环境、宫殿址迁移、历史事件四方面。其阐释与展示设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如下:

挑战一:如何与明堂、天堂保护展示建筑相呼应, 展示盛唐时期宫城区的空间结构和布局。

应对策略:由于明堂、天堂保护展示建筑体量高大, 本设计中唐代廊房遗址采用三维构筑物标识展示手法, 以玻璃展示墙作为主要设计元素, 标示廊房空间, 并辅以植物标识方法, 在廊房遗址外缘种植玉兰树阵, 以强化廊房空间体量。使廊房标识设施与天堂明堂保护建筑相呼应, 展示完整的唐代宫城区空间结构和布局。

挑战二:如何追溯和营造盛唐时期的历史环境风貌。

应对策略: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发, 查阅《大业杂记》等文献可知, 洛阳自古便为繁花簇锦之地, 历史上曾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美誉, 本设计便以“花”为主题, 选取有史可考的花木品种营造历史氛围, 如玉兰, 玉兰自隋唐便作为名贵花木广泛栽植于宫廷园囿之内, 为中国古代园林植物“庭院八品”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 之首, 象征华贵高洁。将玉兰作为宫城区的主题植物, 在唐代廊房外侧成列种植, 树下设置牡丹种植池, 并间植海棠, 三种植物取“玉堂富贵”之意。及至初春玉兰盛放, 海棠、牡丹次第争妍, 宫城遗址区亦再现大唐繁花簇锦的壮美景象。

挑战三:如何用相对统一的风格清晰阐释和展示隋、唐、宋三代遗址各自的遗产构成和相互叠压关系。

应对策略:隋、宋两代宫殿址及廊房遗址, 因叠压和被现代道路切割而均无法形成完整格局。本设计采用铺装标识及使用不同的主题草本植物等平面标识手法与唐代廊房三维立体标识相区别, 同时应用与唐代廊房相同的标识材料——玻璃, 标识隋、宋廊房轮廓, 使三代遗址展示设施既相互区别又风格统一。

挑战四:如何在室外预留足够的讲解空间, 讲述场地内曾发生过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

应对策略:场地历代发生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标识牌与解说牌难以提供足够的阐释空间。玻璃展示墙的设置, 除有标识廊房空间结构的功用, 亦可在其上大量印刷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图片, 结合合理的展示流线, 使整个园区都成为露天历史展厅。

案例二: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再以黄国故城为例, 黄国故城为春秋时期黄国城址所在地, 也是黄姓起源地, 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西约6公里隆古乡境内, 面积约2.68平方公里。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清晰地展示了黄国故城遗址区内的城市格局和功能, 即场地西侧以大型夯土群为核心的宫城区、以黄君台为核心的祭祀区, 在两大功能区外均有壕沟环绕并互相勾连。外围城墙及内外环壕形成郭城的防御体系, 并有水道与场地南部的老龙埂水库相连, 其完整的水城形态在众多先秦城址中非常罕见。

因此, 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价值核心及阐释与展示设计对象, 主要集中在其城址的规模范围、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历史事件四方面。本设计主要应用如下策略:

策略一:实施残余城墙及黄君台的本体保护, 标识城址规模范围。

策略二:采用地表翻模标识方法标识大型夯土群, 强化功能分区。

策略三:修复古河道, 完整再现黄国故城的水城形态。

策略四:设置黄姓主题文化展示馆及遗址陈列馆。并应用黄国故城出土玉器作为公共设施设计母题。

3.2 生态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除具备重大的文化价值, 其也应和其他类型城市公园一样, 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及生态基础设施范畴, 承担起城市绿肺的功能, 发挥其生态价值, 形成展示生态文明的独特场所。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可为城市提供多种生态服务, 包括雨洪净化和调蓄、吸收碳排放、维护地域景观特色、提供乡土物种栖息地等综合服务功能。

案例一: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仍以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目前黄国故城遗址区内自然生境已遭破坏并不断退化, 田地荒芜、坑塘干涸、环境卫生较差。其生态复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如下:

挑战一:如何恢复场地肌理的历史记忆, 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应对策略:古河道生境复育——构建湿地生态水网。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 利用外城壕、内城壕及灰沟范围内用地构建湿地生态水网, 恢复古河道肌理, 并联通老龙梗水库, 保证湿地水源, 从而也将故城遗址区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网生态体系。

根据场地现状及考古发掘的水道规模, 可将湿地分为二级淹没区域。在一级汇水区域设计为湿地永久性水域, 在二级汇水区设计为湿地间歇性水域, 弹性汇水区域的划定, 将有助于调蓄雨洪。一二级淹没区通过适度填挖工程措施建造地形微差, 从而形成流水落差, 加速物质能量流动。同时在二级淹没区域设置湿地泡系统, 依据“边缘效应”的生态学原理, 众多湿地泡有着比单一同等面积水域更丰富的生态效益, 更利于生境的良性恢复和健康发展。湿地泡采用多样性的种植方式, 以适应不同水位的植物生长需求。

挑战二:如何提升场地生态服务功能。

应对策略:场地基底复育——构建生态花田。

在考古发掘出的重要遗址之外, 梳理场地现有农田肌理, 并以其为依据构建生态花田系统, 使用大量乡土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 如芦苇、黄菖蒲、吉祥草、二月兰, 形成季相变化丰富和高低错落的植被景观。乡土物种的大量使用可降低维护成本, 充分让自然做功, 形成低碳和负碳景观, 构建场地绿色生态基底。

经过生态水网系统及生态花田系统的建设, 场地不仅强化并重现了历史肌理, 其所表现出的林地、草甸、沼泽、水域等不同生境, 也有助于形成多样的动植物群落及其环境的良性自循环和演替, 可确保为场地构建一个稳定完整的生态系统。

案例二: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由于规模较小, 且处于城市中心区, 用地紧张, 可作为生态修复的区域范围较小, 主要集中在唐代廊外围及各遗址之间的空地。设计主要应用如下策略:

策略一:在唐代廊外围地块密植浅根系树种, 如五角枫、鸡爪槭、红王子锦带等, 形成良好的屏蔽的作用, 遮蔽周边快速路的噪声及尾气污染, 为园区创造宁静的观赏空间, 改善园区局部小气候。

策略二:在满足园区基本游览活动功能前提下, 缩减硬质铺装面积, 恰当使用芒草作为宋太极殿遗址标识植物, 增大绿地比重;并以疏林草地作为未探明遗址区的主要设计手法,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为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方便。

3.3 使用价值及其构建方式

城址类考古遗址相较于古墓葬、聚落等类型考古遗址, 往往沿用时期较长,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有的遗址现在仍处于城市建成区中心, 如隋唐洛阳城、扬州城等。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将更注重其对于社会公众使用价值的挖掘。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前提下, 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将促进考古遗址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包括为社会民众提供遗址参观、游览及日常休憩的活动场地及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功能, 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惠及民众。

策略一:构建多样的体验网络。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可通过建设机动车道、自行车 (电瓶车) 道、游步道及水上航线、空中游览等多种方式, 结合各级广场, 构成一个完整的“线网+节点”的体验网络, 使游客获得丰富的景观体验。机动车道建议在园区外围设置, 内部以电瓶车或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以降低对遗址的潜在破坏并避免环境污染。

策略二:构建健全的配套设施系统。

健全配套设施, 将有利于园区游客组织及管理运营的合理化和正规化。配套设施包括遗址展陈设施、标识设施、管理设施、公共设施、服务设施五大类, 是园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遗址展陈设施:遗址陈列馆、考古活动中心、考古工作站、保护展示棚。

(2) 标识设施:标识牌、解说牌、安全防护线等。

(3) 管理设施: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中心、管理用房。

(4) 公共设施:厕所、观景亭、垃圾桶、座椅、观景平台、亲水平台、活动场地等。

(5) 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电瓶车换乘处、自行车租赁处、游船码头、停车场、商亭。

此外, 各种观览、互动和表演活动的组织以及营销推广等软件工作, 也均有利于遗址公园使用价值的实现和扩大。

4. 结语

考古遗址 篇5

【发布文号】文物保发〔2009〕44号 【发布日期】2009-12-17 【生效日期】2009-1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物保发〔2009〕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

为促进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制订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执行。

国家文物局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促进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有效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第三条第三条 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鼓励、支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予以表彰、奖励。

第五条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遗址,可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

(一)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保护规划已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三)考古工作计划已获批准并启动实施;

(四)具备符合保护规划的遗址公园规划;

(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门管理机构。

第六条第六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申请由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

第七条第七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符合第五条所列条件的相关材料;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书;

(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第八条第八条 经审查符合条件者,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第九条第九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涉及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须按相关程序报批。

第十条第十条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符合以下条件,且已初具规模的考古遗址公园,可由遗址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评定申请,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

(一)所有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遗址的破坏行为已得到控制或纠正;

(二)各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齐全;

(三)所有建设项目均符合遗址公园规划;

(四)已向公众开放,或已具备开放条件;

(五)无重大安全隐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国家文物局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开展评定工作。

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申请评定的单位经核实有弄虚作假、行贿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国家文物局撤销其所得称号。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被评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如需修编规划、变更或扩展建设项目,须按原程序上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及运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构须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

(二)实施遗址公园规划;

(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四)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消防、救护等公共设施,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五)在规定时限内向国家文物局提交运营报告。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遗址保护和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与运营除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外,还应当执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国家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行巡视制度。由国家文物局指定巡视专家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视,检查其遗址保护和公园管理、运营状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用途和功能,不得侵占其合法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用地性质,不得开展任何不利于遗址保护的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对管理和运营不当,发生责任事故或造成文物损毁,已不具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条件的,国家文物局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撤销称号处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被撤销称号者,三年之内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遗址、环境、生态、景观等资源损毁和破坏的机构与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考古遗址 篇6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保护规划;展示设计

广州大学城经调查、勘探、发掘出48处地面文物建筑、130余处古遗址、古墓葬,体现了小谷围岛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全面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向公众阐释大学城文物古迹遗址的内涵,首先须作好保护规划和展示设计,充分发挥其在旅游、经济、学术、教育等价值上的作用。

1.大学城重大考古遗址的现状危机

小谷围岛南北由珠江航道相围,自然环境独特。南汉皇帝曾在此建昌华苑、昌华宫,已有1千年历史。岛上至今已发现许多汉墓,有的属广州已知的最大东汉砖室墓。南汉国的两座帝陵(德陵和康陵)为当年全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广州大学城在抢建的过程中忽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的院校为了片面利益人为地突击施工,使已经发掘的重大考古遗址又一次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改变小谷围岛文物古迹的如此现状,成功地将这些文物古迹以最合理最为优美的方式向公众展示,无疑会增加广州大学城的历史和文化延续性。保护的意义不但使之发挥其社会价值作用,也体现了大学城对中华文明应该做出的贡献。

2.南汉二陵考古遗址的规划展示

本项目承接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依附大学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强调其岭南特性,使其发扬光大,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功能。

针对大学城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探讨可行的措施。

2.1康陵的保护及康陵公园设计

文物古迹的展示首先必须满足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任何形式的展示都必须以文物的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条件。我们应在确保不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才能够考虑展示的问题,做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考古发现,认真踏勘现场

康陵位于北亭村大香山南坡,依山坡地勢南北向营建,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台,地下筑玄宫。以居于园内中部偏北的方座圆丘陵台为主,四周有夯土墙垣包围,形成陵园。陵垣四角筑有角阙。南墙正中为开园门,门外为廊房(或献殿)建筑。陵 园平面长方形围墙,大约东西宽57.30米,南北长96.80米。墙体夯筑,宽1.2~1.4米。

陵墙四角有角阙,一大一小对角相连。小阙处于内侧,与围墙相连接;大阙在墙角外侧。现存方形台基(见图1),中心为土质,砖砌台壁,四周砌散水,可能是阁楼式建筑。发现有带莲瓣瓦当的筒瓦、板瓦、花边重唇滴水瓦、脊头瓦(鬼脸板)和吻兽饰等,表明阙顶有颇具规模的屋盖。

图1

南垣正中开有陵门,据现存的磉墩推测可能是面阔三间的门楼。陵门以南17米外还有一组磉墩。从磉墩的排列,可能是廊房,也有可能前后两重陵门。围垣西南角外侧挖有一条明沟,并筑挡水挡土墙。南门两旁的墙基下分别设置砖砌排水沟。

陵体位于陵园中部略偏北。陵台为方座圆丘,由圆台、方台、散水等分层构成。地宫筑在陵台正下方,由墓道、封门、甬道(门洞)、前室、中室和主室组成。据前室当门横立的石哀册,可确认墓主为南汉高祖刘岩。

2.2认真保护规划,艺术展示博物

(1)建遗址陈列馆,丰富公园内容

康陵出土的木瓜、菠萝、香蕉等模型明器蔬果祭品,为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寿象生陶瓷制品。哀册文是考古发现中首次出土完整的哀册全文,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块哀册文碑石。另外,其出土的玻璃,水果象生,青瓷器等遗物,对于研究五代岭南地区的建筑艺术,工艺及艺术成就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一批青瓷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因此,在康陵公园内建遗址陈列馆,展示当年的出土文物,具有重大意义。

(2)构建昌华苑囿,传承园林艺术

康陵公园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城中园,园中陵”,“水陆双环,墉关三分,一龙园中游,四门内蓄,四角外张,绿野织百川”。采用的规划结构是“一园双环三轴线”:在规划范围内通过建筑群,宽阔湖面,打造山,水,楼,林一体的中国园林风貌,丰富的水系贯穿全园,三条主要轴线使全园各功能区分而不离。在两条主纵轴线上的建筑群稳重,平衡又统一,凸显了陵墓建筑的庄严,肃穆,神秘的氛围。全园最主要的景区位于中心位置的游览区内,被两条轴线划分为四个景区,作为四个主题景观点,该园也将会成为大学城内的一个景观亮点。

3.德陵的保护及其环境的界定

德陵位于小谷围岛北亭村,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坐南朝北。南汉康陵和德陵为今年来广州乃至领南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广州地区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砖室墓(见图2),这两座帝陵均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德陵的形制规格对于研究五代时期岭南地区的建筑艺术、陵寝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2

在德陵的保护与展示设计中,我们运用“古今结合”的手法,在尊重陵墓原始生态环境和古典建筑形制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和形式,营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的德陵墓园。

3.1 保护轴线艺术

德陵的保护和改造严格遵守中国古典建筑规划与设计中常用的中轴对称的设计手法,主要轴线成为墓园的主要视觉通廊。入口牌坊——甬道——陵墓主体——后山,这一轴线的引导使德陵墓园的空间富有强烈的序列感。置身于陵墓的宁静山林之中,游人会不由自主的深深地感受到先人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宏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陵所蕴含的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可见一斑。

3.2 保护山林环境

设计者在德陵的保护范围内错落有致的保留并发展了三处坡地,增加景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对于坡地的处理,保留了陵区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原有的优美环境营造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的生态环境。另外,利用坡地高度上的优势,加强中轴线的导向性,在后山的处理上,种植高大的当地树种作为序列空间的休止符。

3.3 弱化大楼影响

陵墓的保护范围处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区范围内,墓园的设计与华师建筑相抵触,“时代精神”与“人文意蕴”在此发生矛盾。如何去弱化华师教学楼的负面影响是本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华师教学楼的

上一篇:竹笛演奏技巧下一篇:资源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