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

2024-07-21

芦山地震(共10篇)

芦山地震 篇1

4月20日, 是芦山地震三周年。

在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 3年后我又来到了这里, 简直都认不出来了, 砖木结构的仿古新房, 红色琉璃作瓦, 棕色漆木为墙, 古朴的游道沿沟渠铺开……装点得格外美丽。新村里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新村一派产村相融的美丽景象。有的村民在闲暇之余都开始跳起了广场舞。

过去3年, 灾后重建的芦山发生了哪些巨变?

户户安居有业基本实现, 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住房建设首位推进,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均达到90%以上, 产村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深化, 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显著提升。

民生保障显著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度加快, “6+6”区域379所基础教育重建学校已于2015年秋季学期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 民生事业向乡镇、村 (社区) 有效延伸, 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已完工1071个, 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7% 、98%。

产业迅速恢复并创新发展, 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均达到95%以上, 工业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2%, 金融产业恢复重建全部完成。

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明显,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修复、地灾预防、地灾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类项目完工率均达到90%以上, 灾区生态系统全面修复,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同步奔小康致富势头初现, 灾区重点区域城乡面貌显著变化。2015年雅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8元, 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5元, 增长9.9%, 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灾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础设施类项目完工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80%, 雅康高速全面开工建设, 国道351线、318线、川藏铁路成都 (朝阳湖) 至雅安段等项目加快推进, 国道108线、雅安经望鱼至瓦屋山等项目全面完工。

芦山地震 篇2

一、活动主题:

用爱点亮希望

用爱温暖芦山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用我们共同的力量,为缓解灾区人民困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

三、活动时间:

2013年4月25日晚18:30

四、活动地点:

培训室

五、参与人员:

全体人员

六、活动流程:

1、总经理为本次募捐致词。

2、集体默哀二分钟,悼念地震中的遇难者。

3、员工依次捐款至募捐箱。

3、出纳现场清点捐款额。

4、财务控制部部长宣布总捐款额及款项去向。

七、活动要求:

本次募捐活动采取自愿原则。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有爱就有希望!

敬畏生命:芦山地震中的中国表情 篇3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

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感动着“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在臂弯中为孩子撑起生命之伞的母亲、跪地为受伤妻子遮挡太阳的丈夫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救援力量,无不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南方日报》(4月22日评论员文章《72小时.为7生命最高的尊严》)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始终在奔跑的力量,不顾喘息与辛劳——为了生命最高的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仅18分钟,四川省军区已成立抗震指挥部;仅28分钟,第一批救灾部队已动身赶赴灾区;仅38分钟,第一批非军方专业救灾队伍己动身前往灾区;仅88分钟,首个民间专业救灾队伍动身赶赴灾区;仅118分钟,无人直升机已出现在灾区芦山县城上空,为救灾获取第一手资料……5年了,从汶川到雅安,生命的最高准则从来没有改变。唯一的不同是,5年过去,应对灾难,我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有了更多的科学与理性。我们无法阻止灾难降临,但灾难亦无法阻止爱的力量。在臂弯中为孩子撑起生命之伞的母亲、跪地为受伤妻子遮挡太阳的丈夫、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救援力量,无不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一个大写的人字凝聚在雅安这片被巨震撼动的大地上,只因全力捍卫生命的最高尊严。

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截至4月22日本刊发稿时,地震造成两百多人遇难和失踪,一万多人受伤。

这一天,恰在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之后、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前。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芦山地震,又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剧痛。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救人第一、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没有变。芦山地震映照出对生命保持敬畏的国家表情,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灾难磨砺中从容前行。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始终在奔跑的力量,不顾喘息与辛劳,为了生命最高的尊严。”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悲伤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人的悲伤,歌舞狂欢,肆意放大自由的边界。对当下而言,暂停娱乐意味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慰藉。

在全民伤感的大环境下,部分电视台还在播放着搞笑娱乐节目,演艺人员在荧屏上插科打诨,惹得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愤怒:国难期间,如此行径,简直是没心没肺没人性。随后多家电视台决定暂停部分娱乐节目,改为转播雅安地震相关新闻。

其实从法理来讲,无论地质灾难或是恐怖袭击,无论遇难者是自己同胞还是他国路人,每个个体都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达一一既有悲伤的自由,也有不悲伤的自由。电视台有很多理由继续娱乐下去:广告商的合同要履行,艺人要靠演出赚钱生活,收视率事关电视台的收入……是否悲伤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他人本来无权置喙。举国上下痛哭嚎啕,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将自己的悲伤加诸他人。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悲伤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人的悲伤,歌舞狂欢,肆意放大自由的边界。对当下而言,暂停娱乐也是有必要的,这种做法意味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慰藉。

“芦山地震”电视直播的信息传播 篇4

地震发生后, 全国各电视台紧急调配人手, 为第一时间报道灾区情况做准备。东方卫视8时20分开始进行直播, 是全国第一家直播地震新闻的卫星电视;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川电视台于10时30分左右开始进行地震新闻直播;湖南卫视等地方卫视随后也陆续加入地震新闻直播或者转播央视直播内容的队伍。据粗略统计, 在地震发生后的12个小时内, 全国33家上星卫视中, 包括东方、宁夏第1财经、湖南、北京、湖北、四川、深圳、江苏、浙江等多家卫视推出了自制的地震灾区直播节目, 全国各个地区的观众均可通过电视直播对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了解。

本次地震距汶川地震发生已有五年, 在震后五年时间里面, 很多学者对汶川地震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的直播节目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 中央电视台和各个地方台的快速反应值得嘉许, 特别是东方卫视在震后18分钟马上推出“关注四川雅安7.0级地震”特别直播, 体现了一个电视台的应急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对芦山地震期间各电视台直播节目的观看和对比, 可以发现, 各电视台在直播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 这种能力的增强也说明地震电视直播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传播范式:

1 信息平台的快速构建

1.1 现场记者连线的信息传播优势

地震发生后, 各个电视台都派记者进入灾区进行采访, 但是由于灾区地理环境复杂, 成都双流机场临时关闭, 记者赶赴现场成了一个难题。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因为地理上的优势, 首先进入灾区采访, 所以在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 各台的现场连线视频均采用四川台和雅安台的现场视频, 东方卫视第一个推出直播后, 和雅安当地电视台取得电话连线, 采用雅安台记者发回视频画面。随着时间的推进, 第一批中央电视台记者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专机到达四川, 成都机场恢复运行, 其他各台的记者也陆续进入灾区。现场连线逐渐多了起来, 记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 灾区的各个乡镇、公共设施都分配了记者。和2008年汶川地震不一样的是, 从直播画面可以看出, 本次的现场采访主要在不影响灾区救援的情况下进行。以中央台为例, 在记者采访消防某支队队长的过程中, 记者和主持人多次询问是否影响了其求援活动, 如果有紧急情况可立即结束采访。

通过现场的记者连线采访, 我们全方位了解到灾区的房屋受损情况, 灾民的受伤情况, 民众的情绪, 各部门的反应等等。更重要的是, 现场记者通过直播告诉我们灾区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东方卫视《看东方》连线四川台记者杨楠时, 她通过直播告诉观众成雅高速公路作为救援重要通道目前畅通, 已经开辟紧急救援车道, 请各位让行, 不要盲目前往灾区。

1.2 权威部门连线采访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阶段, 电视直播的内容主要是报道灾区救援的最新情况。同时, 报道地震发生的原因, 余震的最新信息, 国家各个职能部门的反应情况, 也是新闻直播的主要任务。以中央电视台为例, 地震发生后, 首先派出几批记者赶赴四川进行采访, 其余的留在北京对权威部门工作部署情况进行采访。在直播中, 对于与权威部门的连线, 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国家各部委, 包括国务院、民政部、发改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 连线中, 主要了解这些部门在地震发生的反应和最新工作部署。其次连线职能部门, 包括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电力部门、武警消防、国家救援队, 了解这些部门在对公布余震情况、实施救援、设施抢修上的工作安排和进度。与此同时, 连线赶到四川成都的记者采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的受灾情况, 包括机场、公交、地铁、学校、医院的情况, 了解在地震发生时, 这些公共场所的情况, 已经地震发生后如何尽快恢复运行。中央电视台因为其地理的优越性得以采访到了最全面的权威部门, 完整的展现了地震发生后, 中央各部委对此事的高度关注, 各职能部门全力加入抗灾队伍的具体情况, 让全国人民知道政府的作为, 让灾区人民安心。

1.3 官方微博为直播加大信息量

在以往的电视直播中, 电视往往作为一个传者存在, 是一个单信道的信息传播模式, 力图以最快的速度把第一手信息传递给观众, 但是, 那些没有办法通过镜头传递的信息成了漏网之鱼。在本次电视直播中, 各个电视台很好的利用了社交媒体, 和灾民、志愿者第一时间取得联系, 把更多更细致的信息传递了出来。在四川电视台的初期的直播节目中, 由于记者还未进入灾区, 现场的连线比较少, 所以, 四川台采用的是电话连线和微博互动平台相结合的播报方式, 每隔一段时间, 主持人会通过刷新微博, 把一些求救信息和灾民的诉求传递出来。毗邻芦山县的宝兴县因为不在震中, 而且通讯中断, 一度成为“孤岛”, 求援部队也不知道里面的情况, 第一天基本没有任何关于宝兴县的信息传出, 很多网友通过微博请求关注宝兴灾情, 才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

除了四川电视台外, 其他电视台也运用其官方微博对直播的内容进行传播, 使得一些无法看电视的民众通过微博了解灾区情况。东方卫视官方微博“东方卫视番茄台”一直不间断的把直播中的重要画面通过截屏并配发文字上传到微博中, 也适时转发一些网友的求救信息和地震救灾知识。

2 媒体资源共享的信息传播机制

2.1 电视台并机直播

2008年, 央视所属主要频道并机直播, 四川广电集团下属多家电视台的并机直播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 也受到了业界的表扬。这种电视媒介的相互联动模式在本次地震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本次芦山7.0级地震发以后, 四川电视台宣布与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四川经视、新闻资讯频道、影视文艺频道、星空购物频道、妇女儿童频道、科技教育频道、公共频道、峨眉电影频道、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雅安地震并机直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4月20日19点宣布将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四川地震消息;湖南卫视第一时间停掉所有娱乐节目, 与湖南经视并机推出“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特别直播”, 随后都市频道和公共频道也加入并机直播的队伍。

通过并机直播, 全面呈现对雅安地震的报道, 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资源高效利用;也实现了传播面积的最大化。同时, 让有限的记者资源合理的调配起来, 防止重复采访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更好的为电视直播服务。

2.2 央视与地方台联动

在本次地震的直播报道中, 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联动成为一个亮点。第一天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中, 很多现场连线记者都来自四川电视台和雅安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资源, 地震发生后派多个摄制组进入灾区进行报道, 而四川台、成都台由于拥有地理上和语言上的优势, 在采访中阻力更加小, 所以, 央视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 和地方台进行合作报道。在前期的现场连线中, 四川台和成都台记者发回的视频也是最紧急最牵动人心的。中央台和地方台的这种联动合作, 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

2.3 跨媒体联动传播

本次地震发生后, 跨媒体的联动也是一大亮点。在湖南卫视的直播中, 因为最初本台记者无法进入灾区, 四川台、成都台的现场连线给了中央电视台。所以湖南卫视采用和纸媒合作的方式, 和报纸记者通过电话连线来进行采访、提问, 传递信息。在直播结束后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东方卫视副总监陶秋石告诉记者, 东方卫视的直播节目之所以又快又准, 主要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引用新华社、国家地震局等权威信息源, 另一方面, 也通过本台驻川记者和四川当地媒体的记者, 获得了很重要的信息和报道, 主要包括地震的震情 (包括周边地区震感和反应) 、可能造成的灾情和破坏、救援的组织、震区的山川地理背景以及天气情况等。在直播节目中, 东方卫视电话连接《南方周末》、新华社的记者, 也收效明显。在电视直播中的跨媒体合作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3 电视直播的内容信息

3.1 画面语言信息

在直播中的画面语言被认为是一场成功电视直播的关键因素, 如何在最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全面的信息, 是电视画面的主要作用。在芦山地震发生后, 中央台和地方台积极进行灾情的电视直播, 各电视台主要采用双视窗画面和直播间主持人播报的模式, 因为双视窗的画面能够包含更多的内容。如央视的双视窗画面中一边是卫星传递的远景图, 一边是现场救援情况或记者连线。同时, 各电视台的直播中屏幕下方都有滚动字幕在不断的刷新, 公布现场的救援情况、余震预报、天气预报以及最新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同时, 中央电视台还进行定点的片段重播, 每隔一个时间段, 就把前一个时间段的重要画面再播放一次, 以免一些观众遗漏了重要的信息。

3.2 紧密关注现场救援信息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 是救援的黄金时间, 这个时间段, 武警、消防、解放军的主要力量都放在搜救和营救上。所以, 记者采访的侧重点之一就是现场的救援情况。本次对于现场救援的采访, 记者们吸取了2008年的教训, 没有对救援进行干扰, 而是从旁进行采访。一些救人成功的案例会在直播中反复播出, 也没有出现一些引起恐慌的画面。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段直播中, 消防官兵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爬上位于山上的芦山县灵关镇建联村, 把村子里面行动不便老人背下山, 转移到安全地带。老人硬是要塞给消防队员200块钱, 消防队员当着老人手下了钱, 然后又悄悄的把钱放回老人的物品中。在湖南卫视的直播中, 有一个单元“灾区故事”, 就是通过镜头讲述救援过程中灾区的一些感人故事。

3.3 心系灾区受灾信息

在地震发生后, 四川广电集团在第一时间派出300多名工作人员, 70余组记者赶赴灾区, 从4月20日10点30分起到4月28日, 进行连续8天的大规模、不间断的滚动直播。四川台对受灾情况的报道是最集中最全面的。他们的记者跟随救援部队第一时间进入重灾区, 把受灾信息通过镜头迅速的反馈。对灾区房屋受损的情况和灾民的安置情况作了详细的报道。灾区的学校、医院的受灾情况也是关注的焦点。地震发生时正逢周六, 学校放假, 大大减小了学校的伤亡人数。在现场直播中, 讲述政府对灾区的扶持、志愿者对灾区的帮助、灾区人民自救是主要内容。弘扬正面的力量是直播的主流, 但是, 更要通过直播告诉全国人民灾区遇到了哪些困难, 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灾区人民正在受苦受难。

3.4 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在中央电视台开始进行直播后, 主要连线了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的反应情况以及工作部署, 这些部门进入灾区后的工作实况也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雅安芦山地处山区, 地震发生后, 道路的损坏情况非常严重, 疏导道路成为交通部门的首要任务。通过直播我们可以知道, 由于很多民众非常急迫的想进入灾区帮助救援, 对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交通部门在严格管控进出通道的情况下, 分批次指挥车辆进入灾区和离开灾区, 其中主要要确保运送物资和运送救援队伍的车辆尽快进入灾区。各电视台的直播中会及时的报道道路抢通的公里数。民政部在震后紧急调配的救灾物资如何进入芦山以及芦山周边受灾地区, 灾区物资的发放情况, 在电视直播中也通过不间断的数据统计进行报道。公安消防安置转移的群众人数、空地转运人员、成都军区搭设帐篷数量等救灾信息都会在直播中进行实时更新。

3.5 破解谣言的知识信息,

在这次地震中, 各个电视台的滚动直播节目中增加了知识传播的比例, 传播的知识包括余震逃生知识、医疗服务信息、心理疏导知识等几个方面。同时, 对网络上流传的谣言进行辟谣, 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芦山地震 篇5

这又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在芦山4·20地震后一周年前夕,本刊记者再一次走进那片深藏着巨大伤痛的土地,蓦然间,一种新生的柔软撞击了我们的心。

欣慰的是,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废墟上的春天已经来临。截至3月20日,雅安市需重建的农房80771户已开工73904户,开工率达91.5%,其中完工39048户,在建34856户。全市需重建的城房33696套已开工16842套,开工率49.98%,其中完工778套,在建16064套。新村建设方面,223个重建新村聚居点已开工建设222个,雨城区望鱼乡陡滩、顺河、回龙,石棉县挖角乡挖角村六组七里坝,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大田乡新中村、河南乡平等村等7个新村聚居点已经竣工。

芦山地震 篇6

1 两次地震后面临的卫生防病共性问题

1.1 季节性传染病流行问题

两次地震均发生在春夏交替时节, 天气以闷热潮湿、高温多雨为主, 昼夜温差变化大, 尤其是集中安置在居住密度大的板房, 通风条件差, 以呼吸道为主的冬春季传染病发生的风险仍继续存在, 同时还面临着夏季高发的肠道传染病威胁。

1.2 饮用水卫生问题

两次地震后, 灾区供水环境均受到破坏, 水网系统也受到一定损毁, 水质容易出现恶化。尤其是受灾较重的农村地区, 饮用水水源多为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 特别容易受到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等污染, 极易造成经水传播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1.3 食品卫生问题

两次震后早期均存在食品供应不足, 集中供应的多是方便食品或熟食, 安置点人员就餐过于集中, 烹饪、就餐场所环境简陋, 食品在运输、储存、加工制作等过程中易受到污染。随着气温升高, 再加上灾民日常使用的食品冷藏消毒设备、生熟案、餐具等设施设备遭到一定破坏, 食品难以妥善保藏, 易于腐败变质, 食物中毒发生概率较高。

1.4 病媒生物暴露接触机会增多

两次震后灾区均存在气温逐渐升高、雨水日益增多的天气状况, 加上山区多、植被茂盛、地震废墟瓦砾一时难以彻底清理的特殊地理环境, 蚊、蝇、白蛉、蜱等病媒生物易于滋生。灾后余震不断, 鼠类受到惊吓, 非常活跃, 鼠密度异常升高[1], 人群接触病媒生物机会剧增, 生物媒介传播疾病流行风险增加。

1.5 环境卫生问题

农村民房建筑防震相对较差, 而两次地震受灾面积较广的地区大多是农村, 造成灾区农村民房损毁多, 环境破坏严重, 卫生状况差。同时, 受地震破坏的影响和灾区丘陵、山区多的地形限制, 可选相对平坦的安置地点少, 造成临时安置居住点人口居住密度大, 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储存和无害化处理受限, 环境卫生负荷较重。

1.6 心理问题

两次地震震级均较高, 破坏性强。亲人伤亡、个人身体损伤和正常生存条件被破坏等都严重影响着受灾者的心理健康。同时, 灾后不能预料的余震持续不断, 使灾民在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处于惊吓和恐慌中, 灾民心理问题较多。

2 汶川震后卫生防疫工作实践及做法

2.1 强化组织管理

将来自安徽各地卫生防疫队员整编为马井镇驻点卫生防疫队, 成立卫生防疫队临时党组织, 挂靠当地镇党委, 建立了9个卫生防疫工作小组, 实行分片包干, 每2人一组, 分别负责驻点马井镇8个行政村、1个社区。通过加强组织管理, 使来自不同城市的卫生防疫队员抱成一团, 形成了功能健全、体系完整、各司其职的驻点卫生防疫机构。

2.2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

指导全镇各村卫生室、治疗点完善门诊日志登记, 建立村卫生室、医疗点疫情监测网络, 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立即进行电话报告。同时, 驻点防疫队员每天早晚两次到责任区村卫生室、医疗点进行巡查, 检查监测病例登记报告情况。启用症状监测手机直报系统, 开展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发热伴出疹、腹泻 (水样便) 、腹泻 (血便) 、急性黄疸、脑炎或脑膜炎、其他发热性疾病、食物中毒等8种可疑传染病症状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时报告, 对监测到的20例症状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掌握其症状、体征、周围有无聚集性病例, 主动开展疫情搜索。

2.3 实施环境消杀工作

马井镇13.4%户房屋全部或部分倒塌, 81.9%户房屋出现较大裂缝成为危房, 84%住在户外帐篷[2]。因场地受限, 许多灾民的帐篷搭建在杂草丛生的野外或农田里, 鼠活动频繁, 蚊、蝇、白蛉大量孳生, 且当地群众没有使用蚊帐的习惯。当地居民使用的厕所为水冲式、沼气发酵和旱厕三种, 其中以旱厕居多, 占79.6%[2]。针对灾区卫生状况, 实行安置点、居民区生活垃圾集中堆放, 每天定时对生活垃圾、旱厕、居民自建帐篷、集中安置点、禽畜饲养场所进行消毒。消毒工作由村民和卫生防疫队员分工负责。每个自然村选派一名消毒员, 负责自然村环境消杀工作, 各村派驻的防疫队员负责灾民集中安置点、大型禽畜养殖户等场所消杀工作。

2.4 开展饮用水卫生消毒指导和水质卫生检测

马井镇居民饮用水源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除万兴社区是集中式供水, 其余8个行政村96.9%居民饮用手压井水。根据灾区供水现状, 以户为单位, 定期配发饮用水消毒药片, 由派驻卫生防疫队员和各自然村消毒员负责指导居民开展饮用水消毒工作。同时, 派驻卫生防疫队员定期巡查居民户饮用水卫生状况, 进行水质卫生快速检测, 随机抽查居民户饮用水余氯含量, 对饮用水消毒不合格的居民户及时进行消毒技术指导。

2.5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各卫生防疫员对驻点村安置点配发及储存的食物、食品售卖店、个体熟食加工制作坊等进行定期巡查和现场卫生监督。针对灾区存在红白事“吃大席”的习惯, 实行办席前报告, 办席中跟踪监督。在灾民“吃大席”时, 选派2名防疫队员现场监督食品加工、烹饪、就餐全过程, 对卫生状况未知的冷熟菜禁止上席。

2.6 开展应急接种

针对灾区进入夏季, 蚊虫密度高和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特点, 逐村对适龄儿童开展群体性甲型肝炎和乙型脑炎免费强化免疫接种, 对散居灾民进行巡回应急强化免疫接种, 实现灾区强化免疫接种全覆盖。

2.7 开展卫生状况调查评估

在灾后应急救援阶段接近尾声, 驻点防疫队开展了居民基本卫生状况、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灾区鼠密度及带菌带毒情况详细评估, 对灾区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效果评估, 共计调查1 335户灾民, 覆盖马井镇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 详细了解当地居民基本卫生状况、饮用水卫生、饮食卫生、居住环境、消毒杀虫、家庭成员患病、卫生防疫需求等现状, 为下一步针对性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8 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为有效普及灾后卫生防病知识, 卫生防疫队组织编印了“地震后防病知识口诀”和预防肠道传染病“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九字方针, 使专业的防病知识变成了押韵的顺口溜, 逐一发到各灾民户, 通过张贴显目位置, 方便灾民随时了解卫生防病知识。同时, 卫生防疫队员利用灾民安置点等居民聚集地集中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现场培训、演示饮用水消毒方法, 传播卫生防病知识。对震后存在精神障碍和地震失去亲人的灾民, 逐一摸底登记, 通过定期交流、谈心、疏导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 促进患者心理有效康复。

2.9 参与安置点建设项目卫生指导

在紧急救援阶段基本结束后, 灾区启动了灾民安置工作。马井镇规划设置了三个灾民安置点, 每个安置点计划安置800户, 约入住3 000人。在项目设计前, 卫生防疫队提出了建设项目环境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全程参与安置点选址工作, 就安置点水源卫生、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设施、诊所设置等“三同时”工作向什邡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报告, 科学指导灾区设置灾民安置点。

2.1 0 培训当地卫生防病队伍

技术支援和帮扶是短暂的, 在当地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防疫队伍是关键。卫生防疫队在抗震救灾期间, 除每天承担艰巨的卫生防病工作外, 还积极筹划对当地村干部、村医、各个村民组防疫人员开展环境消杀、饮用水消毒、疾病监测报告、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方面业务培训, 组织编印《地震灾后村级卫生防疫人员防病工作手册》, 发放各基层卫生防病人员, 收效明显。

3 对芦山地震后卫生防疫工作的启示

3.1 开展灾后卫生状况和防疫需求评估是关键

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一般包括3个步骤: (1) 对自然灾害的状况进行评估; (2) 确定响应目标; (3) 实施基于目标的应对措施[3]。通过开展公共卫生状况和卫生防疫需求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和疾病发生隐患, 如:灾区环境卫生、灾民安置、饮用水与食品卫生、厕所及垃圾处理、疾病监测系统运行、历年该地区传染病流行等, 以确定卫生防病工作重点, 做出任何卫生防疫决策、部署和采取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做到有的放矢。

3.2 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系统是根本

地震灾后往往环境卫生恶化, 供水系统遭到破坏, 水质下降, 加之厕所倒塌、粪便横流、垃圾堆积, 人员流动大、居住集中, 病媒生物滋生, 容易突发疫情。科学规划、设计符合灾区实际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系统, 建立覆盖灾区所有临时、固定医疗卫生单位及城乡社区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 加强各类传染病监测报告[4], 及时准确掌握灾区传染病流行形式和疫情动态, 提升突发疫情预警能力, 是预防传染病疫情和灾后防疫的根本。

3.3 强化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是核心

大灾之后无大疫重中之重是有效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在灾后应急救援期, 要采取关口前移、预防为先的防病策略, 强化健康教育和灾后卫生防病知识普及宣传, 通过实施饮用水与食品安全监管、环境应急消毒杀虫、垃圾粪便卫生管理等防疫措施, 最大限度地消除和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及健康安全隐患。在紧急救援告一段落后, 要采取全覆盖防疫策略,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将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每一个镇、村, 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延伸到每户、每个人, 同时要结合公共卫生状况和需求评估, 有针对性地开展优先领域和重点人群卫生防疫工作, 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苗头。在灾后恢复重建期, 要采取“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卫生防疫策略[5], 对灾民安置点、学校等重建项目要实行环境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三同时”, 在巩固强化卫生防疫措施的同时, 狠抓防病体系建设和功能恢复, 加强卫生防疫队伍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益新, 何建刚, 唐继海, 等.四川地震灾区什邡市灾后鼠密度监测及带毒 (菌) 情况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 10 (5) :342-344.

[2]何建刚, 任军, 杨小祥, 等.什邡市马井镇地震后居民基本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 2009, 15 (1) :1-3.

[3]李群, 李中杰, 姚建义, 等.浅析如何开展地震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 (5) :368-370.

[4]王军浩, 秦宏伟, 张进保.特大自然灾害后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4) :61-62.

芦山地震 篇7

目前, 我国主要采用地震仪获取震时地表运动参数, 进而确定地震三要素、同震位移场等, 但无法获得地表震时运动过程, 从而限制了对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当有强震发生时, 地震仪易产生振幅饱和现象, 以致低估地震的破坏程度[1—3]。近几年, GPS技术用于地震学的研究已是国际热点, 逐渐形成了“GPS地震学”[3,4]。相对于地震仪, GPS的最大优势是可直接获取地动位移, 且其精度随震动位移的增大而提高[5—7]。高频GPS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 能不失真地详细记录地表瞬时形变过程, 不存在振幅饱和现象, 这也为准确地反演地震震级提供了可能[8,9]。

近几年高频GPS在反演震级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1年Allen等人通过高频GPS地震数据获取断裂带的平均位移量, 根据矩震级计算公式探讨了其适用性, 结果表明由高频GPS技术反演的震级能够用于地震预警[10,11]。2012年Wright等首次提出采用高频GPS实时PPP数据处理结果确定地震矩震级[12]。2013年, 方荣新等采用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算法获取高频GPS测定的水平位移峰值, 根据Gutenberg经验震级公式证明了高频GPS具有面波震级反演的能力[13]。

现通过解算芦山地震近震区20个GPS站的10Hz数据, 获取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过程, 分析其形变特征, 拟合GPS测站水平位移峰值与震中距的关系, 并根据Gutenberg经验回归公式反演芦山地震的面波震级。

1 数据解算

所用高频GPS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地震局GPS观测网络和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数据, 测站分布如图1。

利用rtklib程序中数据后处理rtkpost模块对芦山地震10 Hz GPS数据进行解算, 采用双差动态定位模式。为提高数据处理精度, 经测试程序设置如下:对流层改正采用Saastamoinen模型, 电离层延迟采用双频消电离层模型, 卫星截止高度角设置为15°, 卫星轨道采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 (IGS) 提供的精密星历。

数据处理时, 基准站的选取至关重要。地震发生时, 近震区所有测站都会引发震动, 若选取远震区测站作为基准站又因基线过长而使数据解算精度降低, 因此数据处理时选取了RENS和JIGE两个测站作为基准站。四川地区S波速度约为3.2 km/s[14,15], 从测站的位移时序估计震动持续了40 s, 因此数据处理时控制流动站与基准站到震中的距离之差大于128 km, 确保流动站在震动过程中基准站是静止不动的。数据解算结果E方向标准偏差均小于9 mm, N方向标准偏差均小于11 mm, U方向标准偏差均小于29 mm。数据处理所得位移时间序列如图2所示。

2 震时地表运动特征

为详细分析芦山地震地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2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了六个测站在东西、南北、垂直方向的震时位移时间序列。为突出数据变化主要受地震影响, 三分向曲线除去了时序线性项。图中横轴表示北京时间8时02分00秒~8时04分44秒, 纵轴表示位移分量值。为便于比较, 将各个测站的位移分量在竖直方向做了一定量的偏移, 测站依据震中距大小排列, 震中距由下往上递增。

从图2可看出, 地震发生后, 在时间上因测站震中距不同, 起始变形时刻不同;从振幅看不同测站的振幅不同, 随测站震中距的增大, 振幅逐渐减小;同一测站不同方向的振幅也存在差异。地震波到达震中距相对较大的三个测站PIXI、RENS、CHDU所用时间与到达震中距较小的三个测站QLAI、SCTQ、YAAN所用时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时间差, 时间差虽小, 但如果能够用于地震快速预警, 对地震应急, 减灾救助有很大意义[16—18]。

为分析芦山地震在空间域内地表运动情况, 因篇幅有限, 仅给出了四个测站在震后1 min的水平运动轨迹, 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 地震发生后, 四个测站都有不同程度的震动, 震动位移均在厘米级范围内。距离震中最近的QLAI站先向西南方向运动, 在西北方向达到水平位移峰值, 最后稳定在震前位置的西南方向;SCTQ站一直在相对于震前位置的西南方向运动;YAAN站先围绕震前位置震动, 在西南方向达到水平位移峰值, 最后稳定在震前位置的正北方向。

图3 GPS测站震时水平运动轨迹 (红色圆圈表示震前测站位置, 红色正方形表示测站最大振幅位置, 黑色三角形表示震后稳定位置) Fig.3 Horizontal trajectory of GPS sites (The red circles represent the sites posi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red squares represent the peak amplitude of the sites position and the black triangles represent the stable posit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3 高频GPS反映的芦山地震特性

3.1 水平位移峰值衰减特性

计算所选20个测站的水平位移, 提取最大值, 即为水平位移峰值。表2列出了所有测站的震中距和水平位移峰值。通过比较发现距离震中最近的三个测站QLAI, SCTQ和YAAN水平位移峰值在50 mm左右, 其次是CHDU站, 水平位移峰值为28 mm, 其他测站水平位移峰值均在18~27mm范围内。

地震动位移的衰减是地震区划与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用于揭示地震动场的分布规律[19—21]。Crowell等在2009年总结出最大地动位移 (PGD) 和震中距 (r) 的关系, PGD大约与r-2成比例衰减, 并指出这一关系可用于地震震级的反演[8]。

为探索基于高频GPS数据的四川地区地震动水平位移峰值衰减特征, 根据20个测站的水平位移峰值 (PHD) 和震中距 (r) , 拟合二者衰减关系曲线。结果表明PHD与r-1.66呈正比关系衰减, 衰减曲线如图4中黑色实线所示, 此关系恰好与Gutenberg经验回归公式中水平位移峰值和震中距的关系相吻合, 为下文反演面波震级提供了可行性。

图4芦山地震水平位移峰值与震中距的关系 (蓝色圆点表示所有测站的水平位移峰值, 黑色实线表示水平位移峰值衰减曲线) Fig.4 The relation between peak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The blue dots represent the peak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all sites, the black line is the line of slope, representing the attenuation in peak displacememt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

3.2 震级反演

2013年武汉大学方荣新, 等利用三次强震2010年EI Mayor-Cucapah 7.2级、2011年Tohoku-oki 9.0级和2010年Maule 8.8级地震的高频GPS数据, 根据1945年Gutenberg由大量地震数据推导出的经验震级公式, 探索了高频GPS技术在面波震级反演中的应用, 反演所得面波震级分别为7.18±0.18、8.74±0.06、8.7±0.1, 表明高频GPS技术具有强震面波震级反演的能力[13]。本文以下对芦山地震面波震级的探讨采用Gutenberg经验回归公式[13], 即

式 (1) 中, A为水平方向最大位移, r为震中距。

节3.1已说明芦山地震高频GPS水平位移峰值用于式 (1) 的可行性, 采用式 (1) 来反演芦山地震面波震级, 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看出, 距离震中最近的三个测站QLAI、SCTQ和YAAN, 震级估计在5.8左右, 其余测站震级估计在6.21~7.19范围内。

震中距较小的三个测站QLAI、SCTQ和YAAN, 所得震级较小, 原因是测站距离震中较近, 并不能近似视震中为点源[13]。震中距较小的测站是地震波较先到达的测站, 虽震级估计较小, 不适合用来获取可靠的震级值, 但对地震预警系统中的震级估计有很大意义。

为清楚地分析震级估计结果, 绘制震级与震中距的关系图, 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震中距较小时, 震级估计较小, 随着震中距的增大, 震级估计也随之变大, 到震中距大约为300 km时, 可提供可靠的震级值。去除QLAI、SCTQ和YAAN站, 计算平均震级为6.78。

地震发生后, 如果能在最短时间内计算出可靠震级, 对抗震救灾具有重大作用。为了评估地震发生后, 基于高频GPS的震级反演在多长时间内能够提供可靠的震级值, 以芦山地震为例, 提取各测站运动至水平位移峰值的时间, 计算平均震级, 绘制平均震级与时间的关系图, 结果如图6所示。

图6展示了芦山地震发生后震级随时间的变化, 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平均震级, 从图中可看出随着震后时间的推移, 平均震级逐渐增大, 地震发生后的1 min左右, 震级估计较小, 可提供参考, 用于震后预警等;到震后的142 s, 可以得出稳定可靠的震级值, 这一结果表明高频GPS可用于震级的快速反演。当然获取可靠震级值所需最短时间主要取决于测站相对于震中的位置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因此测站分布、地壳机制的不同都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

4 结语

利用20个CORS站在芦山地震前后5 min的10 Hz数据, 探索了高频GPS位移时间序列在获取地表运动过程、水平位移峰值衰减规律和面波震级反演中的应用。结果如下。

(1) 高频GPS可以详细地记录地震发生时地表的运动过程和形变特征。地震波到时各站均有不同程度的震动, 距离震中较近的QLAI、SCTQ和YAAN站受地震影响最大, 水平方向的最大位移在50 mm左右, 其他测站水平位移峰值在18~27 mm范围内。地震使得近震区的部分测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形变。

(2) 分布于芦山地震周边的20个CORS站震时地表的运动特征表明, 四川地区震时地表的水平位移峰值与震中距呈指数关系衰减, 即PHD与r-1.66呈正比关系衰减。这一关系不仅揭示了芦山地震影响场的分布情况, 也为采用Gutenberg经验回归公式反演芦山地震震级提供了可行性。

(3) 距离震中较近的三个测站QLAI、SCTQ和YAAN, 震级反演结果在5.8左右, 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其原因并改进。剔除QLAI、SCTQ和YAAN站, 其他测站所得震级在6.21~7.19范围内, 平均震级为6.78, 获得此震级值所用最短时间为震后142 s, 表明高频GPS可用于地震震级的快速反演。

芦山地震 篇8

同时英特尔还宣布即刻发动员工进行捐款行动, 延续传统做法, 对员工的捐款进行一比一的追加捐赠匹配, 即员工每捐一元钱, 英特尔就添加一元捐款。

由于灾情严重, 灾后恢复中面临长期而复杂的挑战, 英特尔还计划发挥自身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力, 利用教育和公益创新的优势和自身技术实力, 同时发动员工志愿者项目, 以有效的方式支援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

英特尔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和社区重建。在汶川灾后重建中, 英特尔在教育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积累了经验, 我们将继续发扬汶川救灾的精神和优势。

另外, 英特尔在成都的工厂未受到此次地震的影响, 正以正常运营支持抗震救灾。

芦山地震 篇9

针对4.20芦山地震灾后可能暴发鼠传疾病的危险, 四川省农业厅及时启动了灾区灭鼠工作。一是加大鼠情监测力度, 各鼠情监测点加大了鼠情调查的频度和范围, 严密监测鼠情动态。2013年4月25日四川省植保站向灾区配送监测用鼠夹1 100个, 用于天全、芦山等灾区县鼠情监测, 做到灾区鼠情监测不留盲区。二是紧急调动灭鼠物资, 四川省植保站组织有关力量加紧制作10万个灭鼠毒饵站, 配制高效毒饵1 000kg, 首批2 000个毒饵站和相应毒饵已经于2013年4月26日运抵灾区;制作宣传挂图1万张, 明白纸5万份。三是开展灭鼠技术培训, 2013年4月25~26日, 四川省植保站组织了四川省灭鼠专家, 分组开赴灾区, 先后在天全县、荥经县、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县对当地农技人员、灾民开展灭鼠技术培训, 并在灾民安置点现场示范毒饵站灭鼠技术。四是部署农田灭鼠工作, 四川省植保站4月24日向6个重灾市州下发了《“雅安芦山地震”灾后鼠害防控意见》, 指导灾区开展灭鼠工作。四川省农业厅要求灾区及其周边地区全面开展农田灭鼠, 切实做到灭鼠工作不漏田块, 保障农业生产恢复。

芦山地震 篇10

1 卫星红外遥感资料介绍与资料预处理

Terra卫星1999 年12 月18 日发射升空, 为极轨卫星, MODIS是卫星搭载的一种对地观测仪器, 具有36 个光谱通道, 分布在 ( 0. 4 ~ 14) μm的离散电磁波谱范围内[21]。选用白天过境的MODIS /Ter-ra 21 通道 ( 3. 929 ~ 3. 989 μm) 遥感红外亮度温度 ( 简称“亮温”, 即等效黑体温度) 数据, 所选MODIS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1 km。亮温数据由MODIS 1B级数据通过定标定位和普朗克公式计算得到。由于有云时候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的是云顶信息而非地表信息, 对于提取地表信息而言, 云层是一种干扰, 需要去除, 文中数据经过云识别并做云去除处理。分析区范围见图1。

2 研究方法与震前异常分析

2. 1 距平分析

由于地球与外太空时刻进行着能量交换, 地表物质对太阳加热的响应存在周期性, 以及海拔和热惯量等因素的影响, 遥感红外亮温的本底背景场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22], 异常场是相对于背景场而言的, 分析异常变化首先要尽可能扣除背景场。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 采用距平方法[11]来扣除背景场, 单像元亮温距平为某个像元的亮温与该像元多年同期亮温平均值的差, 计算分析区内所有像元的距平即得到空间上的亮温距平图像。现侧重提取中短期异常, 对时间分辨率要求不高, 另外, 由于云层干扰造成分析区内日值数据像元样本量减少, 通过日值数据提取的对应日值背景场可靠性降低, 因此, 计算分析区 ( 20° ~ 40°N, 90° ~ 110°E) 的亮温月背景场和月距平图像。前人研究表明震前卫星红外异常几乎都是升温异常[2—6,8—10,12—18,20,23—25], 实验室岩石受压破裂前弹性变形阶段岩石温度表现出的也是升温现象[26], 强震孕育具有大空间尺度的特点, 因此文中只提取大面积大幅度的升温异常。在分析四川芦山7. 0 级地震和甘肃岷县6. 6 级地震时, 为了不受前面已发生强震的干扰, 把数据的分析时段选在2010年4 月青海玉树7. 1 级地震后, 即2010 年7 月~2013 年7 月, 共3 年1 个月, 其中2010 年12 月和2011 年1 月缺数。

如图2 所示, 在玉树地震后芦山地震前, 即2010 年7 月~ 2013 年4 月间, 只有2011 年9 月、10月, 2012 年5 月、11 月, 2013 年3 月、4 月出现了大面积大幅度的升温异常。2011 年9 月, 升温区域位于青藏交界、川青藏交界地区, 面积约40 万km2。2011 年10 月, 升温区域位于拉萨地区和川藏交界地区, 面积约15 万km2。2012 年5 月, 升温区域位于四川西部、川藏交界地区和川滇交界西侧地区, 面积约35 万km2。2013 年3 月, 升温区域位于龙门山以西的川西地区、青藏交界、整个青海以及甘肃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130 万km2。2013 年4 月, 升温区域位于青海东部、甘肃中北部, 面积约40 万km2。在整个升温演化过程中, 2011 年和2012 年的升温区远离芦山地震的震中区, 升温总体分布在川藏交界一带, 且强度较小, 2013 年3 月升温异常强度开始变大, 升温区分布在龙门山以西的川西地区、青藏交界、整个青海以及甘肃大部分地区, 升温区开始靠近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发生在2013 年4 月20日, 2013 年4 月的亮温月距平图像也出现了升温异常, 但升温区位于青海和甘肃地区, 考虑到2013 年7 月22 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6. 6 级地震, 分析认为2013 年4 月的升温异常可能与岷县地震的关联性更大。

如图2 所示, 在芦山地震后甘肃岷县-漳县交界6. 6 级地震前, 即2013 年5 月~ 2013 年7 月间, 只有2013 年6 月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升温异常。2013 年6 月, 升温区位于川青藏交界地区、青海的西南部和青海东北部, 面积约50 万km2。

2. 2 距平图像叠加分析

上节月距平图像显示出红外亮温大面积增温时期与其后的地震活跃相符, 但在空间上, 升温区与后续发生的地震之间的规律不明显。孕育地震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范围, 位置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 地震是构造活动的一种形式, 构造活动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运动, 必然改变地表的热辐射状态[28]。为进一步分析月距平图像中升温异常空间分布的规律, 利用孕震区位置相对固定的特点, 将图2 中存在升温异常的月距平图像再做叠加 ( 平均) 处理, 经过叠加处理后, 长期在固定区域出现的升温会被突出出来, 随机性出现的升温会被弱化, 叠加处理后的图像更方便分析经常性升温区域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图3 ( a) 和图3 ( b) 分别为芦山7. 0 级地震前和岷县6. 6 级地震前的升温异常叠加图像。图3 ( a) 的计算时段为2010 年7 月~ 2013 年4 月。由于图2 距平图像中2013 年3 月和4 月甘肃和青海地区均出现了大面积的升温异常, 从空间上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升温异常与岷县地震的关联性更大, 因此在计算岷县6. 6 级地震前的升温异常月距平叠加图像时, 计算时段选在2013 年3 月~ 2013 年7 月。从叠加结果可得到, 芦山地震前升温异常叠加图中[图3 ( a) ]所有升温点的平均值、平均值加1 倍标准差、平均值加1. 5 倍标准差和平均值加2 倍标准差分别为1. 3 K、2. 2 K、2. 7 K和3. 1 K, 岷县地震前升温异常叠加图中[图3 ( b) ]所有升温点的平均值、平均值加1 倍标准差、平均值加1. 5 倍标准差和平均值加2 倍标准差分别为2. 1 K、3. 6 K、4. 4 K和5. 1 K, 图3 中两个图色标分界线分别采用上述各值。在芦山地震前, 经常性升温区位于靠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巴彦喀拉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北部、羌塘地块东部[图3 ( a) ], 考虑到2013 年7 月甘肃岷县的6. 6 级地震, 分析认为图3a中祁连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东部的经常性升温异常与岷县地震的关联性更大。在岷县地震前, 经常性升温区位于祁连地块内部和柴达木地块东部[图3 ( b) ]。

3 结论与讨论

( 1) 根据月距平图像 ( 图2) 升温异常的空间特点可将整个红外亮温的演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2010 年7 月~ 2013 年2 月间, 升温异常面积小, 强度小, 在2013 年3 月~ 2013 年6 月间, 升温的面积变大, 强度变大, 结合2013 年在升温区边缘先后发生了2013 年4 月20 日四川芦山7. 0 级强烈地震和2013 年7 月22 日甘肃岷县6. 6 级地震, 分析认为2013 年3 月、4 月和6 月的升温异常与芦山地震和岷县地震的关联性很高。

( 2) 芦山地震前的经常性升温区位于巴彦喀拉地块东部、川滇地块北部、羌塘地块东部[图3 ( a) ], 升温区分布受2 级地块控制明显, 面积约35 万km2。甘肃岷县地震前的经常性升温区位于祁连地块内部和柴达木地块东部[图3 ( b) ], 升温区分布受2 级地块控制明显, 面积约35 万km2。两次强震均发生在经常性升温区的边缘。GPS研究表明, 巴彦喀拉地块东部和柴达木地块东部水平运动方向为E, 祁连地块的水平运动方向为NE63. 4°, 川滇地块的水平运动方向为SE27. 7°[29], 芦山和岷县两次强震前经常性升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反映出经常性升温区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及其运动背景存在联系, 两次强震前的MODIS红外升温异常是一种“场兆”。

上一篇: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一篇:动物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