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药物(共9篇)
动物类药物 篇1
目前国内鹿科动物的麻醉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鹿饲养场每年的锯茸工作, 二是动物园内为保障人员、动物安全进行锯角、治疗等工作。但是由于近来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愈加严格, 之前常用的如盐酸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哌替啶等在国内已退出兽用麻醉药领域。而氯胺酮也在2007年从二类精神药品上升为一类, 受到严格管控。如何在现有条件下, 最大限度保障动物麻醉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以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文献报道, 对目前鹿科动物麻醉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1 常用于鹿科动物的麻醉药物
鹿科动物的麻醉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药物及其复合制剂。
1.1 盐酸二氢埃托啡 (Dihydroetorphine Hydrochloride)
盐酸二氢埃托啡 (俗称M99) 属阿片受体激动剂, 作用与吗啡相似, 主要副作用为呼吸抑制和条件反射抑制。此药在兽医临床上多用其复方制剂, 是大型野生动物野外麻醉的首选药物。
进口制剂:“大动物保定灵” (Large animal Immobilon R) 为诺华公司生产, 含盐酸二氢埃托啡2.45mg/ml, 乙酰丙嗪马来酸盐 (Acepromazine maleate) 10mg/ml。国内动物园目前广泛应用。
国产制剂:“眠乃宁系列”由解放军军事兽医研究所研制, 曾广泛应用于国内野生动物的麻醉, 其早期剂型因含有盐酸二氢埃托啡, 在鹿科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上应用非常成功。后期剂型由于国家药物品质的因素不再含盐酸二氢埃托啡等药物, 单独应用效果不理想。
1.2 赛拉嗪 (Xylazine)
赛拉嗪又名二甲苯胺噻嗪、隆朋, 是α2受体激动剂, 具有中枢性镇痛, 麻醉和肌松作用。该药现广泛用于各种野生动物, 可做临床检查及各种手术, 也用于动物的保定、运输等。
赛拉嗪单用于鹿科动物麻醉效果不理想, 所需剂量较大, 且麻醉不确实, 一般均用其复方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种相关产品:
1.2.1 眠乃宁系列
包括眠乃宁, 鹿眠宁, 陆眠灵等。早期产品为科研试制品, 主要成分为:盐酸二氢埃托啡、盐酸赛拉嗪、哌替啶等, 对于鹿科动物麻醉效果很好, 也曾广泛应用于其它各种动物。后期由于组方中的盐酸二氢埃托啡和哌替啶药物管制等原因, 现有相关产品多以赛拉嗪为主, 单独使用于鹿科动物效果不太理想。
1.2.2 鹿眠宝系列
近来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鹿眠宝系列也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如稍早的鹿眠宝3号, 由盐酸二甲苯胺噻嗪、氯胺酮、氟哌啶醇、强痛宁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总体效果类似复方氯胺酮。进而研制的鹿眠宝4号, 由盐酸二甲苯胺噻唑、安痛灵、氟哌利多、咪达唑仑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据文献报道效果确实。但由于药物组成在改进中, 具体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1.3 氯胺酮
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 为分离麻醉药, 麻醉安全性较高。但不形成骨骼肌的松弛, 且唾液分泌过多, 单用在鹿科动物上效果不理想。目前多与赛拉嗪、美托咪啶、埃托啡等合用。
国产复方制剂为复方氯胺酮 (沈阳兽药厂生产, 每毫升含氯胺酮150mg, 赛拉嗪150mg) , 用于鹿科动物效果稳定。
1.4 舒泰 (Zoletil)
舒泰是一种复合麻醉剂, 由替来它明 (Tiletamine) 与唑拉西泮 (Zolazepam) 1:1混合而成。替来它明是一种分离麻醉剂, 作用持久, 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唑拉西泮是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剂, 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和抗惊厥作用, 这两个药物在药物动力学上有互补作用。舒泰的安全范围较大, 对肌肉和静脉的刺激性小, 可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麻醉诱导期迅速而平稳, 肌肉松弛作用好, 止痛效果强, 苏醒快。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大小动物及野生动物的麻醉, 在国内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此药单用于鹿科动物效果一般, 可与赛拉嗪、美托咪啶、埃托啡等合用。
1.5 右美托咪定 (Dexmedetomidine)
右美托咪定为α2受体激动剂, 作用类似赛拉嗪, 但效果更好, 副作用小。国内兽医临床主要有辉瑞公司的多咪静 (Dexdomitor R) , 专用拮抗剂为咹啶醒 (阿替美唑) 。此药于2012年取得农业部进口药品注册证, 在国内上市。目前主要应用于小动物临床, 由于价格昂贵国内野生动物的临床应用较少。
注1眠乃宁:含盐酸二氢埃托啡、盐酸赛拉嗪等, 具体含量不明, 所示剂量单位为ml/100kg。注2陆眠灵:主要为赛拉嗪, 100mg/ml, 所示剂量为ml/100kg。注3复方氯胺酮:所示剂量是氯胺酮的量, 单位为mg/kg (氯胺酮与赛拉嗪等比混合) 。注4氯胺酮:赛拉嗪=2:1, 所示剂量是氯胺酮的量, 剂量单位为mg/kg。
国外鹿科动物上常与氯胺酮、埃托啡和舒泰等合用。
2 几种麻醉药在鹿科动物上的应用
2.1 麻醉药物的选用
近十年, 该园的鹿科动物的麻醉药物的选用, 从早期以盐酸二氢埃托啡的复方制剂为主 (如眠乃宁系列, 大动物保定灵等) , 现在主要使用的氯胺酮与赛拉嗪的复合麻醉为主, 期间积累了一些数据, 供大家参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早期眠乃宁麻醉剂量与诱导时间均优于现有陆眠灵, 且从麻醉程度而言, 眠乃宁基本可以达到深度麻醉, 而使用陆眠灵需要大剂量, 而且麻醉效果差, 麻醉浅。
复方氯胺酮, 在表中 (3) 与 (4) 的氯胺酮使用量无明显差异, 但 (4) 的赛拉嗪用量较复方氯胺酮减少一半, 两者在诱导时间和麻醉效果上差异不大。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 降低了药物副作用。
2.2 国内其他复合麻醉
杭州动物园 (卞庆松等, 2010) 报道采用赛拉嗪、氯丙嗪复合麻醉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梅花鹿的用量为赛拉嗪3.5±0.2mg/kg, 氯丙嗪0.52±0.11 mg/kg。联合使用效果明显比单独赛拉嗪要好, 仅有少量轻微的流涎, 抽搐等症状, 过程顺利, 动物的各项体征稳定。
国内也有以赛拉嗪和大动物保定灵 (M99) 复合麻醉鹿科动物的尝试, 类似于早期眠乃宁的使用模式, 应用效果良好, 但由于大动物保定灵价格因素, 未见大量应用于报道。
2.3 国外常用复合麻醉
单用氯胺酮或舒泰麻醉鹿科动物可以产生良好镇静, 但肌松和镇痛作用不理想, 所以在临床上多与赛拉嗪、美托咪啶、埃托啡等合用。国外主要报道和实际应用中多以氯胺酮复合美托咪啶, 或是赛拉嗪复合舒泰, 在鹿科动物上应用效果良好。详见表2。
注5所示剂量:2.2为赛拉嗪, 4.4为舒泰, 下同。
2.4 各种麻醉药物应用成本分析
麻醉药物应用首先考虑其安全性, 但药物成本也是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兽用 (复方) 氯胺酮价格为4元左右, 赛拉嗪也比较廉价。舒泰-50的价格在200元左右, 美托咪定 (辉瑞的多咪静) (0.5mg/ml*10ml) 在1000元左右, 而埃托啡 (大动物保定灵) 每套价格在几千元。同样麻醉一头成年梅花鹿各麻醉药物使用成本表3。
3 结论
(1) 目前有许多麻醉药物都可用于鹿科动物的麻醉, 但使用单一药物均无法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必须采用复合麻醉来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和毒副作用, 并获取理想的麻醉效果。就当前情况而言, 国内多以赛拉嗪复合药物进行麻醉。
(2) 氯胺酮与赛拉嗪复合麻醉对于鹿科动物给药较为方便, 动物进入麻醉状态时比较稳定, 无明显的兴奋期, 麻醉期间体温下降, 肌松好, 对呼吸略抑制, 有复睡现象。推荐剂量氯胺酮4~8mg/kg+赛拉嗪2~4mg/kg, 赛拉嗪有特异性拮抗剂苯恶唑可催醒。此种方案费用低廉, 效果确实, 使用安全性较高, 适合广泛应用。
(3) 舒泰与赛拉嗪复合麻醉, 在鹿科动物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麻醉诱导期迅速而平稳, 肌肉松弛作用好, 止痛效果强, 且苏醒快。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大小动物及野生动物的麻醉, 在国内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只是舒泰价格较贵, 药物许可方面尚有障碍。推荐剂量舒泰3~5mg/kg+赛拉嗪1~2mg/kg。
(4) 作为与赛拉嗪类似的新药右美托咪啶, 目前在人医及兽医方面均取得了许可证。但价格非常昂贵, 限制了其在大型动物上的运用。不过随着应用的增加, 价格的降低, 会逐渐在鹿科动物上得到更多的应用。
摘要:总结了鹿科动物麻醉药物的发展变化及国内鹿科动物麻醉现状。结合十几年野生动物临床麻醉, 对几种复合麻醉剂型在诱导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成本及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常用的复合麻醉方式。
关键词:鹿科,动物,麻醉,药物,氯胺酮,赛拉嗪,复合麻醉,应用状况,研究进展,综述
动物类药物 篇2
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药物配伍禁忌
合理的.药物配伍可起到药物间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但有些药物因化学结构的不同使之在配伍过程中改变原有结构或性状而难以发挥作用,如果盲目配伍则会造成危害,轻则造成用药无效,重则造成动物中毒,甚至死亡.下面就一些常用药如何合理搭配及配伍禁忌与大家进行探讨和分析,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作 者:陈丽 李长青 田书玲 作者单位:河南省项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6200 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8 关键词:药物在动物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研究 篇3
关键词:药物;动物;防病治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4-1
1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用药盲目
缺乏临床诊断疾病的方法,很多时候连病因都还未明确就胡乱使用药物,比如,每当发生呼吸困难就直接使用卡那霉素或者氟苯尼考等。有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将治病的黄金时间耽搁,使养殖成本增加。
1.2 药量增加,用药时间过长
对动物的育成以及整个肥育阶段都全程使用金霉素等药物,将此类药物作为万灵丹,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抵御细菌,而起不到抵御病毒的作用。此外,用药量太大、用药时间过长还会引起动物中毒等现象。
1.3 用药不严格按疗程进行
只有当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起到较好的抑菌或杀菌效果,因此,用药一定要计量合理、用药时间正确、疗程充足,不能见好就收,一定要彻底治愈,也不能在治疗过程中频繁换药,因为这样不但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反而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1.4 对药物过分依赖,忽略了综合治疗
药物只是作为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但却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只有把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将治疗与控制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1.5 对促生长剂的滥用
在动物饲料中加入衍生物、盐酸克伦特罗、砷剂、地塞米松等药物,虽然有助于动物的生长,但如果不将药期控制得当,则容易造成药物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药物配伍禁忌
本文所指药物配伍禁忌主要针对抗菌类药物,比如青霉素G钾、氨苄青霉素,二者属于酸性药物,因此不能和呈碱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进行混用;同时,还不能和5%的葡萄糖配伍使用,这是由于青霉素中存在酰胺环,而酰胺环在碱性条件下会遭到破坏,从而丧失抗菌药力。磺胺类药物与链霉素配伍使用容易发生水解而失效;同类型的氨基糖苷药物,比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等不能配伍使用,否则容易产生毒性。
综上所述,药物配伍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酸性药物不能和碱性药物配伍使用
酸性药物,比如青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菌、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不能与碱性药物,比如人工盐、小苏打、磺胺类钠盐、氨茶碱注射液等进行配伍使用。
2.2 杀菌药物不能和抑菌药物配伍使用
比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药物不得与氟苯尼考、甲砜霉素、氯霉素等药物配伍使用。
3 对镇痛解热药物的正确使用
常用镇痛解热药物有水杨酸钠、安痛定、氨基比啉、安乃近等,对这些药物应进行适当使用,否则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以下是滥用镇痛解热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对动物的发热等特征起到掩盖病情的不良影响,从而误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降低动物的抵抗能力,使其自我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耳尖发凉、体温下降、精神沉郁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利于动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只有当动物发生体温过高并且发热时间较长以及病因明确的前提下,方能使用镇痛解热药物进行缓解。而动物在体温不高、发热不持久,关节与肌肉无疼痛,病因难以明确的情况下,应不予以镇痛解热药物进行治疗。
镇痛解热药物溶解于水中通常呈弱碱性,其pH值在7.9~9.1之间,而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呈酸性,其pH值在5.5~6.5之间。若将这两类药物进行混合使用,将会发生中和反应,大大降低药效,并增大毒性。
4 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药物对疾病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并且伴随不断加大的药量以及不断加长的用药时间,不良反应会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代谢紊乱,严重者会死亡;残留的药物存在于畜禽产品中,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过量的链霉素会使肾功能发生障碍,还会造成动物呕吐、听觉变弱、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过量的氯霉素会使动物产生痉挛、失眠、狂躁,还会对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损伤,引发贫血等症状。长期过量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四环素等药物会对肾小管造成损伤,使药物难以顺利排泄,最终造成动物中毒。在酸性环境下过量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结晶性尿,并对肾脏造成损害,使消化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腹泻等症状。新霉素与四环素等药物还会对肝造成损伤,口服该类药物还会出现呕吐与食欲不振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徐斯良.充分发挥药物在动物防病治病中的作用[J].福建农业科技,2008,(2):91-92.
[2] 梁玉实.用除虫菊类药物防治动物标本虫害[J].世界农业,2012,(8):71-72.
[3] 殷劲松.新药物饲料添加剂喹胺醇在毛皮动物中应用的研究[D].中國农业科学院,2009.
[4] 苟红艳,吴宁,苏瑞斌等.多巴胺D3受体选择性配体治疗药物依赖的新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1):108-111.DOI:10.3867/j.issn.1000-3002.2012.01.022.
动物实验揭晓抗抑郁药物新目标 篇4
这项研究结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之前, 已于6月1日在网上公布, 它为一种新的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方案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而且这种新方案可能更具针对性且副作用更少。
抑郁症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情绪和健康, 患者还会伴有焦虑症和药物滥用等问题。 “当前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资深作家、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密歇根大学药物滥用研究中心主任John Traynor博士说, “包括治疗见效缓慢、有副作用, 并且抑郁症状容易复发。”
Traynor称, 高复发率表明, 大约2090万名美国抑郁症患者需要另外的治疗方案。
目前,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抑郁药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 其药物作用原理是使大脑突触充满5-羟色胺这种与心情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并通过大脑里的20多个5-羟色胺受体增加信号。 然而, 该研究团队展示了5-羟色胺1a受体与小白鼠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行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新的治疗药物无需像SSRIs那样激活所有的5-羟色胺受体, 而是可以通过一个关键的5-羟色胺受体增加信号, 这对抗抑郁行为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密歇根大学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 Richard R.Neubig博士说。 这项新研究详细说明了具有神经信号“刹车”作用的一类蛋白质的复杂行为, 这类蛋白质被称为RGS蛋白。
研究者还建立了一种突变基因小白鼠模型, 增强作用在5-羟色胺1a受体上的5-羟色胺信号, 并通过抑制“刹车”信号的活性来达到检测目的。没有了对羟色胺的正常刹车信号, 即使在没有注入抗抑郁药物的情况下, 这些突变小鼠也会表现出抗抑郁行为, 且对SSRIs更敏感。
动物类药物 篇5
1.1 剂量
一般地, 剂量大小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 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1.2 剂型
剂型是影响体内过程特别是药物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地, 气体剂型吸收最快, 如吸入性麻醉药和气雾剂可直接进入血循环;固体剂型吸收最慢 (因必须经崩解和再溶解成为溶液才能被生物膜吸收) 。兽医常用剂型为注射剂, 要求配合易吸收的速效制剂, 选用长效制剂以延长药效, 减少给药次数, 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1.3 给药方案
包括剂量、途径、间隔时间、疗程。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吸收量、吸收速度以及体内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不仅为临床带来很大方便, 还可以达到速效或缓效的目的。临床上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动物的生理、病理状况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
(1) 口服:小部分在胃吸收, 主要在肠内吸收, 药物吸收慢, 易受消化系统的酶、pH、胃肠功能 (排空, 胃内容物充盈度等) 的影响和制约。有些易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如青霉素或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的药物不应口服给药。
(2) 注射
(1) 静注或静脉滴注:药物直接输入静脉, 不需吸收过程, 药效出现迅速, 剂量准确, 有效浓度确实。静脉注射常用于对药量要求准确和能迅速出现药效的急性病例, 但不宜连续、频繁、多次静脉给药。
(2) 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和出现作用稳定, 操作方法也较静注简单, 适用于各种家畜, 特别是对不易采用静注给药的畜禽。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速度有些差异, 其中水溶液在局部扩散迅速、吸收快, 油溶液形成球粒状逐渐散布、吸收慢。刺激性极强的药物不适用肌肉注射, 以免形成脓包和组织坏死, 刺激性较轻的药物可采用深部肌肉注射。
(3)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 与体液溶解后, 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缓慢持续吸收, 所以作用持续时间较久、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油类混悬剂及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药物, 不宜皮下注射。
(4) 腹腔注射:对不能口服或静注, 但又必须补充大量液体时, 可选用腹腔注射, 对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或大量补液可用此法, 因为腹腔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 吸收速度快, 效果较好, 刺激性药物不能腹腔注射。
(3) 直肠、阴道及乳管内注入: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 直肠给药可用肥皂水灌肠治疗便秘, 还可给不便内服或静注的患畜补充营养, 或将麻醉药水合氯醛灌肠作基础麻醉。
(4) 皮肤、黏膜:使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 完整皮肤具有角质上皮和油脂分泌, 一般药物不易通过皮肤吸收, 但如果有损伤时, 药物易经皮肤损伤部位和黏膜吸收。常用剂型有软膏、搽剂、糊剂等。
(5) 吸入 (呼吸道给药) :气体、挥发性药物及气雾剂经过吸入进入体内, 此法方便易行, 浓度易于掌握。家禽的呼吸系统结构特殊, 肺泡面积大, 毛细管丰富, 更适于吸入法给药, 特别是养禽业的集约化管理, 气雾给药或气雾免疫法是很值得重视的一种给药途径。
1.4 联合用药
临床上常将两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 或将一种药物重复使用, 此种用药方式往往引起药物之间或用药先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药物作用的变化。
(1) 合并用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称合并用药。在合并用药中, 各药的作用相似, 用药后药效增加,
(2) 重复用药临床上为了治愈疾病往往需要反复用药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称“疗程”。
耐受性:有些药物在反复、连续用药后, 动物体或侵入动物体的病原体对药物的感受性逐渐降低。此时需要不断地增加药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治疗效果。
成瘾性:一但停药出现戒断现象。
2 动物方面的因素
2.1 生理因素
不同种类动物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化与代谢特点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幼龄、老龄动物和母畜的药酶活性低, 对药物敏感性较高;老龄动物机能减退, 对药物也较敏感;怀孕后期子宫对药物敏感性升高, 此期间用药慎重。
体重不同的家畜对相同剂量的药物的作用与毒性反应不同, 即使按体重计算剂量由于品种不同或体重相差悬殊, 剂量也会有很大差异。
2.2 病理状态
一般地, 当机体处于异常状态时, 药物作用明显, 而机体本能正常时, 药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无效。肝、肾是药物的主要转化、排泄器官, 肝、肾功能障碍都可导致药物或毒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效应增强。
3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所以注意畜舍卫生、加强营养、合理使役、环境应温暖干燥、通风良好、透光性好等。
4 合理用药原则
4.1 正确诊断
任何药物合理应用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诊断, 没有对动物发病过程的认识, 药物治疗便是无的放矢, 不但没有好处, 反而可能延误诊断, 耽误疾病的治疗。
4.2 用药指征明确
要针对患畜的具体病情, 选用药效可靠、安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制剂。不能滥用药物, 尤其抗菌药物。
4.3 了解药物动力学知识
根据药动学特点, 制定科学的给药方案。
4.4 预期药效与不良反应
认真观察将出现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4.5 合理处方
要慎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配伍禁忌。
4.6 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动物类药物 篇6
1 存在的问题
1.1 主要问题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不合理应用问题。我国是动物养殖大国也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我国动物养殖主体要面对比市场风险更为严峻的动物疫病风险。而动物养殖主体多元化和养殖业从业人员文化和素质相对比较低, 再加上动物养殖和动物疾病防治专业知识相对缺乏, 从而很容易出现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不合理使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在基层动物疾病缺乏确诊手段和混感情况下, 不论什么病都用抗菌素;盲目使用高级别的抗菌素;预防用药超过规定的时间。这种盲目、随意用药问题比较突出。
(2) 不断增加剂量在基层许多养殖户不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量与使用疗程用药, 当抗菌药物短时间内不见效或效果不明显时就不断增加剂量。即便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后仍继续使用;这种过量、长期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
(3) 使用药物配伍不当抗菌药物之间以及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混合时, 有时产生配伍禁忌, 应严格避免。但是, 从业人员因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盲目用药导致使用药物配伍不当。这种药物配伍不当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4) 给药途径错误给药途径包括注射 (肌肉、皮下、皮内、静脉血管注射等) 、口服、皮肤粘膜涂抹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见到错误的给药途径如青霉素G饮水治疗感染等, 不仅造成治疗失败, 而且给畜禽带来不良反应。
(5) 使用禁用抗生素药物和人药兽用。许多从业人员图方便找人医治兽病用人药, 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知晓动物养殖禁用哪些药物。
(6) 不严格或根本就不执行抗菌药物休药期规定。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1.2 次生问题
(1) 直接危害动物机体现实中许多中小养殖户不仅大量使用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淘汰类别抗生素, 就连人类还在试用的某些抗生素也已经用于动物养殖。许多养殖动物不是病死的, 而是过量用药致死。许多抗菌药物会对动物机体产生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影响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
(2) 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动物养殖中, 为了避免动物感染疾病, 不同类型的养殖户广泛使用工业饲料。工业饲料一般被认为是抗菌药物、激素及其他添加药物的载体。许多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菌药物。养殖业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主要源于动物防治疾病的需要。面对比市场风险更为严峻的传染性疾病风险, 一些养殖户不得不为养殖动物下猛药, 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 兽用抗菌药物用量远远超过了动物防治疾病的需要量, 很容易造成动物产品抗菌药物残留超标。动物源性食品中发生抗生素高残留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3) 病原菌产生耐药菌株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中的不规范、不合理应用很容易造成畜禽产品抗菌药物残留。动物及其产品中残留抗菌药物, 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再生问题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潜在的危害隐患, 人类健康及生存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抗生素的不规范、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最终将对人类健康环境生物及生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 全球每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抗菌药是用于畜牧业。它们并不被动物完全吸收, 而是有相当部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入环境中, 对环境生物及生态产生影响, 人们长期食用残留抗生素的动物产品后, 可在人体内蓄积, 可使人出现荨麻疹或过敏性症状及其它不良反应, 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人们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 人体将来一旦患病, 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2 对策
2.1 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1) 在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中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防重于治”的基础上强调“养重于防”、“养防并举”, 增加动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在“养”上下功夫,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2) 从业人员要提高疾病诊断技术和诊疗水平, 准确选择抗菌药物和剂量。
(3) 严控药品质量, 严格使用范围。
(4) 合理规范用药, 合理搭配, 轮换用药;多措并举, 及时停药。
2.2 加强宣传教育和药物管理
(1) 切实加强宣传教育, 在行业内提升健康养殖技术的同时, 扩大相关知识的社会宣传。在动物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各类药物和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的相关管理规定;大力推行、严格执行农产品标识管理, 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信息, 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同时健全食品生产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体系, 对动物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和产地追溯制, 对滥用抗生素的养殖者和销售药物残留超标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 依法严惩。
(2) 加强抗菌药物生产源头的管理, 提高药品质量。积极支持研究开发高效、无毒、无残留、安全的动物专用抗菌药物新品种, 克服目前抗菌药物存在的缺点, 提高产品的质量。探索运用中草药解决抗菌药物的污染问题。在改善动物养殖环境的同时, 深入发掘利用天然中草药的优势, 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化学物质与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局面, 创造我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 完善执业兽医制度, 提高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保证在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免疫接种等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4) 强化兽药分类管理制度, 将兽医用药划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对人和动物容易产生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抗生素, 依法确定使用人的权利和责任, 以保障兽医用抗生素的管理。
(5) 完善网络化兽医用药监控体系, 推动科学化管理进程。
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篇7
1 异烟肼建立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
异烟肼(Isoniazid)是治疗结核病不可缺少的一线药,但随着化疗时间的推移,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异烟肼单独应用时肝损伤发生率为7%,联用吡嗪酰氨、利福平时对肝脏的毒性更大,肝损伤发生率为23%[2]。
1.1 肝损伤机制
异烟肼可直接引起肝细胞坏死或脂肪变形,其在肝内通过N-乙酰转移酶作用与乙酰基结合成乙酰化异烟肼,随后乙酰化异烟肼在肝内被水解为毒性较强的乙酰肼,后者通过肝细胞内微粒体酶转变成反应介质,再与细胞蛋白结合导致肝细胞变形、坏死[3]。美国胸科协会[4]也提出异烟肼肝毒性机制与其代谢过程中形成的肼及毒性的单乙酰衍生物有关。
1.2 模型的建立
异烟肼引起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多用于药物性肝炎的研究。建立异烟肼肝损伤模型的动物主要有家兔、小鼠和大鼠。王福根等[5]用0.35mmol/kg剂量的异烟肼对家兔皮下注射后,每隔4h再皮下注射0.28mmol/kg,剂量共2d,成功建立该模型。禄保平等[6]用不同剂量异烟肼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结果2倍剂量(180mg/kg)组可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且异烟肼所致的急性肝损伤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密切相关。周艳杰[7]以异烟肼片研末,以5mg/mL质量浓度溶于蒸馏水,按50mg/(kg·d)剂量给大鼠灌胃,结果不同时段肝组织病理变化明显且对肝组织bax、bcl-2表达有明显影响。异烟肼、利福平联合诱导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在国内外均有报道。杨慧媛等[8]综合国内外相关报道,最终选用Wistar大鼠,异烟肼、利福平均以50mg/(kg·d)灌胃,结果第4周出现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肝脏病理学出现空泡变性、点灶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成功复制出药物性肝损伤的大鼠模型。
2 四环素建立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
四环素(Tetracycline)因其抗菌谱广、价格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9],但长期大剂量口服或静脉滴注可引起严重肝损伤[10],肾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血药浓度过高,造成致死性肝脏急性脂肪变性。
2.1 肝损伤机制
研究发现,四环素肝毒性机制可能与线粒体中脂肪酸β氧化功能障碍、脂肪转运功能障碍或药物本身的肝毒性有关[11]。此外,四环素是抗合成代谢剂,可通过抑制体内蛋白质合成,干扰肝载脂蛋白合成,使肝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减少致肝脏分泌脂肪酸减少,从而形成脂肪肝[12];其抑制蛋白质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线粒体DNA复制或干扰DNA转录,使mRNA合成减少,从而使mRNA翻译成载脂蛋白的量减少,通过抑制肝内TG的转运及肝细胞线粒体对脂肪酸的β-氧化,从而诱发肝细胞脂肪变性[13]。
2.2 模型的建立
禄保平等[14]应用四环素10倍剂量(2 250mg/kg),灌胃18h成功制得急性肝损伤模型。普通病理和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小鼠血清ALT和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肝细胞广泛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显著变化,肝细胞凋亡程度严重。赵文霞等[15]应用高脂饮食联合四环素腹腔注射大鼠成功建立脂肪肝模型,该法成功率高、时间短、费用低,是一种较为成功可行的造模方法,且是采用饮食结构变化和药物损伤复合因素造模,较接近临床脂肪肝的发病机制。随后孙创斌等[13]以小鼠腹腔注射2.3g/(kg·d)四环素4d,造成四环素脂肪肝动物模型。模型组小鼠肝脂明显升高,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显著,主要呈弥漫性小泡性脂肪变,有明显核偏移,脂滴多为小滴,也有大滴。罗先钦等[16]以0.2g/kg四环素给小鼠连续腹腔注射4d,也成功造模。其最佳造模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确定。
3 环孢素A建立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
环孢素A(Ciclosporin A,CsA)是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和抗排斥反应的首选药物,可极大提高器官移植的存活率。但慢性肝、肾纤维化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CsA肝毒性的发病率一般为20%~40%[17]。
3.1 肝损伤机制
CsA引起慢性肝毒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中自由基的产生、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CsA结合蛋白CYP及脂溶性胆盐蓄积的膜损伤均起到了一定作用[17]。
3.2 模型的建立
孙晓青等[18]给大鼠口服CsA25mg/(kg·d),2周后发现CsA可引起肝脏代谢异常,使大鼠肝细胞内质网体积密度(Vv)、面积密度(sv)增加,比表面(δ)值降低;微体Vv、数密度(Nv)降低;高尔基体Vv降低;糖原减少;脂滴Vv增加。余爱荣等[19]以CsA10mg/(kg·d)给大鼠灌胃1次,24h后处死,结果CsA组差异表达基因50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7个,表达下调的基因33个。程根阳等[20]给大鼠皮下注射CsA15mg/(kg·d),2周后出现明显的肝细胞坏死和单个核细胞浸润,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而白蛋白明显下降,提示肝功受损严重;5周后肝脏纤维化明显,枯否氏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有胆汁淤积,肝细胞坏死减少,呈现修复样改变。
4 对乙酰氨基酚建立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A-PA)又名扑热息痛、醋氨酚,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一般治疗剂量下应用较安全,但过量使用则可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因此常用以制作实验性动物肝损伤模型[21]。
4.1 肝损伤机制
PA-PA引起的肝损害主要与肝细胞GSH含量下降、脂质过氧化、细胞内钙稳态的破坏等有关[21]。朱万琴等[22]研究发现,肝细胞的直接自杀、自分泌及旁分泌杀伤机制,也可能是PA-PA中毒致肝细胞凋亡、坏死的重要机制之一。
4.2 模型的建立
PA-PA肝损伤模型是常用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方法简单:可将PA-PA加热后溶于生理盐水,给小鼠300~50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23];也可配成质量浓度为2.5%的混悬液经口灌胃,染毒24h后处死动物,制成肝损伤模型[24]。形态学主要表现为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圆盘状大量细胞坏死,但出血和脂肪变性不明显,此模型对小鼠十分敏感而对大鼠不敏感,亦有用不同浓度的醋氨酚分别作用于多孔板贴壁培养和胶原凝胶包埋培养的肝细胞,建立醋氨酚肝损伤的体外模型[25]。
5 雷公藤建立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
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味苦、辛,有大毒,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肿瘤等。近年来随着其应用的增加,有关肝、肾毒性的报道也日益增多。鉴于此,近年来有学者试图建立雷公藤多苷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模型。
5.1 肝损伤机制
研究发现,雷公藤内酯醇(TRI)可通过自身固有毒性直接引起肝脏损害,其肝毒性可能与过量自由基、亲电子基、氧基等产生所引起的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等病变有关[26];也有研究认为,雷公藤急性肝损伤的机理可能是TRI引起肿瘤坏死因子(TNF)释放增加,而大剂量TRI引起的肝损伤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有关[27]。
5.2 模型的建立
彭勃等[28]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片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发现在成人20倍剂量(270mg/kg)灌胃18h后小鼠急性肝损伤明显且死亡少。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存在广泛浊肿,中央静脉及周边部位成局灶性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中可见散在的嗜酸性变,SOD明显降低,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PX)明显下降,肝匀浆中过氧化物(LPO)含量明显升高。禄保平等[29]进一步研究了雷公藤多苷灌胃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综合分析后确定20倍剂量灌胃18h为造模的相对合适剂量和相对合适时间。经肝功能检测、普通病理观察和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细胞广泛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显著变化,说明应用雷公藤多苷灌胃建立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是成功的、稳定的。2007年刘伟等[30]以雷公藤多苷片1.8g/(kg·d)连续6d处理小鼠,血清ALT及肝脏指数均显著升高,出现明显肝损伤。
5讨论
近10年来,药物性肝病的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约40%的肝炎和25%的急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31],其中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32]。因此,深入研究药物诱发的肝损伤具有重大意义。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也是临床筛选理想治疗药物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肝损伤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验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也很多,但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较少。由于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复杂,而目前采用的造模方法并不能再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病理机制,因此,给药物性肝损伤的基础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基于此,要使药物性肝损伤的基础研究更贴近于临床、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就必须让造模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
摘要:对近年来临床常用肝毒性药物建立实验性肝损伤模型的机理、途径以及优缺点进行探讨,阐述当前肝损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动物类药物 篇8
1后备种猪的免疫程序
60日龄以前, 注射同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配种前40天, 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2毫升;
配种前一个月, 注射伪狂犬疫苗2头份;
配种前22天, 注射蓝耳病弱毒疫苗2头份;配种前16天, 注射细小病毒灭活苗2毫升;
配种前12天, 注射猪瘟细胞苗8头份或脾淋苗2头份;
配种前8天, 第二次接种伪狂犬疫苗2头份。
2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第一胎起)
产前40天, 注射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三价灭活疫苗2毫升;
产前30天, 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4毫升;
产前21天, 注射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2头份;
产前15天, 注射仔猪肠道埃希氏菌病三价灭活疫苗2毫升;
产后7天, 注射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2毫升;
产后14天, 注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2毫升;
产后20天, 注射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2毫升 (3胎以上可以不免) ;
产后25天, 连同乳猪一起, 肌肉注射猪瘟高效细胞苗2头份;
产后30天, 连同乳猪一起, 肌肉注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2头份;
每年3月, 肌肉注射一次乙脑疫苗1头份, 三年后可不免。
3成年配种公猪免疫程序
3月中旬, 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活疫苗肌肉注射2头份;
3月下旬, 猪乙脑活疫苗肌肉注射2头份;
4月上旬, 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肌肉注射2~4毫升;
4月中旬, 猪伪狂犬病活疫苗肌肉注射2头份;
4月下旬, 猪口蹄疫高效灭活苗肌肉注射2~3毫升;
5月上旬,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肌肉注射2~3毫升;
7月中旬, 猪瘟活疫苗 (脾淋源) 注射2头份;
8月中旬, 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注射2头份;
1月上旬, 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肌肉注射2~4毫升;
11月下旬, 猪口蹄疫高效灭活苗肌肉注射2~3毫升;
11月上旬,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肌肉注射2~3毫升;
11月中旬, 猪瘟活疫苗 (脾淋源) 注射2头份;
12月中旬, 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注射2头份。
4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自繁自养)
7日龄, 肌肉注射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2毫升 (21日龄二免) ;
14日龄, 肌肉注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1毫升 (28日龄二免) ;
25日龄肌肉注射猪瘟高效细胞苗1头份 (45~60日龄二免) ;
30日龄肌肉注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2头份 (一月后二免) ;
35日龄肌肉注射口蹄疫高效灭活苗2毫升 (一月后二免) ;
40日龄肌肉注射蓝耳病活疫苗1头份 (一月后二免) ;
45日龄肌肉注射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2毫升或链球菌疫苗2毫升。
5外购仔猪的免疫预防保健程序 (以100头仔猪为例)
进栏1~5天7.5千克左右, 干扰肽100克+溶菌50克+断奶宝100克+转移肽50克拌料或饮水均可, 进栏6~30天, 断奶宝100克+转移肽50克拌料50千克/饮水100千克, 可连用1月。
进栏第7天, 全群接种猪瘟高效细胞苗1头份, 一月后二免;
进栏第10天, 全群接种猪圆环病毒灭活苗2毫升;
进栏第13天, 全群接种猪伪狂犬活疫苗HB-98或 (普宁) 1~2头份;
进栏第15天, 全群接种猪蓝耳病 (CH-1R株) 1头份一月后二免;
进栏第20天, 全群接种口蹄疫灭活苗2毫升一月后二免;
进栏第30~40天, 在饲料中添加佳益佳、转移肽、治嗽静300~500克/500千克。
进栏第35天阉割、消毒;
进栏第50~57天, 在饲料中添加乐去从+饲必回各500克/500千克;
体重25~30千克, 全群用万特肺灵500克+新附优1千克/吨, 连用1~2周;
50千克~60千克, 全群用万特肺灵500克+新附优1千克/吨, 连用1~2周。
6高热综合症、呼吸综合症、腹泻综合症的预防保健方案
6.1高热综合症的预防保健
管理:猪舍通风、降温, 但不能造成地面猪床潮湿;做好喘气病、蓝耳病、伪狂犬、猪肺疫、口蹄疫等的防疫;消毒-优绿环净、百胜、洁净、卫康等严格有效的消毒可以减少80%的发病率;保护好黏膜的完整性-治嗽静、溶菌酶等;提高机体免疫力-转移肽、干扰肽、黄芪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清开灵、双黄连等;抗应激-电解多维、排疫肽等;广谱抗生素清除细菌性等隐性感染-泰拉菌素、施美芬、泰乐菌素、林可霉素、佳益佳等;脱霉防霉-霉吸安、复合生物奇霉素等。
发病后减群:早期病猪坚决隔离和淘汰;发病猪舍封锁, 灭蚊蝇, 使用0.2%辛硫磷, 喷雾猪群, 每周1~2次;加强管理抗应激, 使用绿益态1千克/T水, 连续使用;发病稳定后, 母猪推迟1个情期配种, 万特肺灵800克/吨+新附优特乐1000克/吨+干扰肽500克/吨饲料;严重减食用水溶性万特肺灵500克/吨+附优特乐1000克/吨+干扰肽500克/吨饮水;病猪用排疫肽+干扰素配合万特肺灵、头孢等注射治疗1次/天连用3~5天。
6.2猪腹泻症的预防保健方案
加强管理, 健全生物安全措施, 经常做好母猪舍、保育舍卫生、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和消毒灭原工作;做好免疫预防;规模猪场应根据病原检测结果, 制订全年免疫计划, 按程序做好相应疫苗的免疫注射。散养农户防猪腹泻可重点选用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三价灭活疫苗于母猪产前40日和15日各注射一次, 防冬痢主要使用猪胃肠炎-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进行免疫注射;药物预防保健:母猪产前产后、仔猪断奶前后用微生态制剂拌料保健一周左右, 如母猪宝、断奶宝, 溶菌酶等, 使用这类药物时不能同时使用抗生素 (包括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 ;发病时对症治疗:主要是采用口服补液盐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和抗生素 (防止继发感染) , 同时适当使用收敛药物。严重病畜使用排疫肽+干扰素, 配合一种抗生素, 每天肌肉注射一次, 连续治疗三天, 具有较高的疗效。
6.3呼吸综合症的预防保健方案
猪舍通风, 温度适宜, 及时清粪;做好猪喘气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伪狂犬等病的免疫;饲料防霉、脱霉, 若已阉割的子母猪阴户发红, 脱肛、打架, 有猪猝死, 饲料中要加霉吸安 (主要成分:蒙脱石、二氧化硅等) 和广谱抗生素 (高敏感度) , 如治嗽静等, 不要随意加大剂量, 但要连用15天以上。对浓度依赖性强的药物, 如氟苯尼考类, 可在短期3~5天, 加大30%~50%的用量。发现:“肚子瘪、眼睛肿、被毛差”的仔猪立即标记;将病猪隔离至单独栏舍;万特肺灵注射液, 每10千克体重1毫升, 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续3天。治疗3天无效的猪立即淘汰。细菌+衣原体/支原体/附红细胞体/螺旋体, 饮水给药7~10天, 每吨水添加:水溶性万特肺灵500克附优特乐1千克或喘束治500克绿益态1千克;病毒、细菌混感:舒长宁1000克+治嗽静1000克+干扰肽1000克/吨饲料连用1周后用药量减半再用1周。
对于传染快、危害严重的病毒、细菌混感的猪群, 全群选用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药物拌料和饮水防治1~2周;对于有猪瘟病例的猪场, 对全群进行抗体监测, 抗体滴度 (HI) 低于1:32以下对全群紧急加强免疫一次, 猪瘟弱毒疫苗+转移因子 (特福等) 强化免疫, 一周以后使用干扰肽+治嗽静+万特肺灵拌料连续使用1~2周;病猪治疗: (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坚决淘汰无害处理) 使用排疫肽 (或免疫核糖核酸) +干扰素 (转移因子、细胞因子) 制剂配合对该病敏感的抗生素注射治疗每天一次, 连用3~5天后与大群一起药物拌料维持治疗一周左右, 对于体温升至41.5℃以上者用柴胡等退热药1~2次, 41℃以下者一般不用退烧药。
动物类药物 篇9
1 兽药残留的原因
按照正常的饲养程序合理用药, 动物性产品中不会产生药物残留, 产生药物残留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1 忽视休药期
休药期是从停止给畜禽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许可上市的阶段。某些农户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在休药期还未结束时就将畜禽进行屠宰, 因此导致药物的残留量超标。
1.2 随意用药
一些养殖户在预防或治疗疾病期间, 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来进行用药, 导致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另一方面, 动物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 也会导致药物残留。
1.3 饲养管理不当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 饲养员如果没有一定的药物残留与休药期方面的知识, 任意制定饲养方法, 重复使用污染药物的废水、废弃物及动物内脏, 没有按时更换垫料及食盆, 动物接触厩舍粪尿池中含有药物的废水和排泄物等, 都有可能导致药物残留。
1.4 兽药质量低
使用伪劣的兽药不仅会影响动物疾病的治疗, 也会导致药物残留。当前市场中有一些兽药在标签上没有药品的化学名称及相应含量, 因此往往会出现误用情况。
1.5 屠宰前临时用药
当前有一些养殖户为逃避宰前检查, 会在屠宰动物前利用药物将动物的临床症状消除, 进而导致药物残留。
1.6 利用废弃物
利用畜禽废弃物饲喂动物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在利用前, 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实验及研究, 避免在食品动物中产生残留物。
1.7 环境污染
重金属、杀虫剂及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如果通过食物链蓄积在动物体内, 就会导致药物残留。
2 兽药残留的危害
2.1 抗生素残留
抗生素虽然可以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 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可是相对的会在动物源食品中产生抗生素残留, 残留的抗生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产生毒副作用。
2.2 毒性作用
人们如果长期摄入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 就会逐渐将药物进行蓄积, 在蓄积到一定浓度后, 就会给人体造成相应的毒性作用。如磺胺药物会对泌尿系统造成损害, 链霉素会对视听神经造成损害, 情况严重时会导致耳聋, 氯霉素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 四环素类会影响幼儿的牙齿发育及骨骼生长情况。
2.3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过敏反应, 是一种急性变态反应。当前多数的抗菌药物都会对敏感机体造成过敏反应。轻者会出现麻疹、发热、关节肿痛及蜂窝织炎等症状, 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或死亡等症状。
2.4 细菌耐药性
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某些菌株产生耐药性, 期间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人与生态系统的细菌中传播, 人们一旦患有此类疾病, 在临床治疗中的难度十分大, 治疗过程中极难成功。
2.5 菌群失调
如果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 会抑制或杀灭其中的敏感菌, 导致耐药菌及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 进而破坏微生态平衡, 出现胃肠炎、全身感染、维生素缺乏等症状。
2.6 三致反应
三致反应是指致癌、致畸、致突变。如果人们长期食用含有三致反应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 其中的残留物就会在体内产生毒害作用。当前, 多数的添加剂都存在三致反应。
2.7 发育毒性
如果在畜牧业生产中大量利用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或埋植于动物皮下, 会使畜禽产品产生激素残留, 一旦被人摄入就会导致生殖障碍、发育异常及某些癌症。
2.8 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动物排泄物中的一些抗微生物药物及耐药菌株在释放后仍然有着一定的活性, 会污染环境、水源, 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3 防控措施
3.1 合理使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
在使用药物及饲料添加剂时, 应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及指导, 合理的进行使用, 一定不能使用违禁或未经批准的药物, 尽量避免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或具有三致反应及过敏反应的药物。
3.2 加强监督检测
相关的监督检查部门一定要严格做好对肉品及饲料的检验与检查工作, 并加强对药物残留方面的监督与检查工作, 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检查标准与检测制度, 以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同时应加强当前的检测技术水平, 研究开发出更为快捷、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另一方面, 应开发出更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 做好对新兽药安全性毒理学方面的评价工作, 将兽药残留进行一定的控制。
3.3 积极推广天然药物和制剂
【动物类药物】推荐阅读:
浅谈进出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药物残08-22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07-08
动物类电影07-25
动物类中药10-20
动物类技能大赛08-28
我的动物朋友动物作文10-27
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平台方案08-09
英汉动物类习语09-13
动物类中药材08-1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