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出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药物残
浅谈进出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药物残 篇1
浅谈进出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药物残留的风险分析
刘晓慧
(保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摘要:本文就动物源产品-肠衣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药物残留的现状尤其是氯霉素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进出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的风险,分析原因,并为检验检疫工作提供了其应对策略的参考。
关键词:动物源性产品;氯霉素;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风险分析
肠衣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源性产品,按畜别分为猪肠衣、羊肠衣和牛肠衣3类。我国的肠衣业属于传统的民族加工业,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中猪肠衣多产于华东和华中;羊肠衣多产于华北、东北和内蒙古。最初仅用于弓弦、乐器弦线和外科缝合线等,产量有限。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天津、北京等地设厂进行加工生产,很快肠衣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物资,全国仅经欧盟卫生注册的肠衣加工出口规模企业就有100余家。目前我国的肠衣出口总量占全世界总需求的1/3,全世界60%左右的肠衣需要在中国加工,因此,天然肠衣的进出口贸易成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和战略选择。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并为保证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公平合理性和决策的科学性,WT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分别在《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和《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要求在进口动物及其产品时进行风险分析。我国已经将风险分析应用于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贸易之中,国家质检总局先后颁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和《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本文主要对进出口动物源性产品-肠衣的风险分析进行初探,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氯霉素、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残留对肠衣出口量的影响
据海关统计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肠衣出口基本维持在每年5万吨、货值3亿美元。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肠衣出口数量一度呈下降态势。中国入世以来,发达国家频频利用农兽残方面的技术措施,影响我国动物源食品出口。氯霉素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成为了当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两大绊脚石。
1.1 危害
氯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具有旋光活性的广谱抗生素,因具有极好的抗菌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动物生产和疾病治疗,至今已有50年的使用历史。但对人体危害也很严重,近年来人们发现氯霉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量很大,高者浓度竟然能达到1mg/kg以
上,人一旦长期食用了含氯霉素残留的动物产品或乳汁,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者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婴综合症等,因此国家农业部把氯霉素列为第一个被禁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动物产品的氯霉素残留隐患很大,氯霉素超标在出口产品中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动物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继氯霉素之后,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问题也成为了当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正常出口的主要障碍。硝基呋喃类药物是一类合成的抗菌药物,它们作用于微生物酶系统,抑制乙酰辅酶A,干扰微生物糖类的代谢,从而起抑菌作用。但用药剂量过大或连续用药时间过长,对人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视觉系统会产生较大副作用。自2002年3月我国政府禁止动物产品中使用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药物以来,在日常出口的水产品、肠衣、禽肉等产品检测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仍普遍存在,并不断被欧盟检出。我国养殖业中曾广泛使用该药,并且目前还存在少数违规使用该药的现象,这一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出口动物源性产品的信誉,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
1.2 各国的相关标准要求和壁垒
中国入世以来,因大多数世贸成员国非常关注所食用的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氯霉素残留,进口方根据WTO规则—TBT和SPS协议,为保护本国或地区的利益,提出苛刻的技术标准,设置贸易壁垒。欧盟和美国FDA规定禁止在食用动物及动物饲料中使用氯霉素,最低检出限(LOD)0.3ppb,特别是欧盟一直以疫情(禽流感、口蹄疫)国家为由禁止我国的禽肉、动物肉类对欧出口,并在2002年以氯霉素残留超标为由禁止我动物源性食品对欧出口(包括食品、水产品、肠衣、蜂蜜等),2002年6月10日欧盟理事会做出决议(2002/441/EC):自2002年6月14日对从中国进口的肠衣进行20%的抽样检测,其中规定对欧出口肠衣中氯霉素的检测限为0.1ppb。2006年5月日本颁布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明确把氯霉素列入15种禁用药物中,并规定检出限为(LOD)0.1ppb。2002年1月底,欧盟以从我国进口的产品中发现氯霉素残留和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不健全为由全面停止从我国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动物源性产品,并引发日本、加拿大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连锁反应,相继提高了对我国出口产品药物残留的检出限量要求。而对检测硝基呋喃药物的要求也随即提高,欧盟于1993年禁止在食用动物饲料中使用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和呋喃妥因,1995年禁止呋喃它酮的使用,并于2003年将最低执行限量(MRPL)规定为1μg/kg。
1.3 检测方法
为了不使药物残留成为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单经济的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实验室检测方法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法(ELISA)
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ELISA是一种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用于检测的应用型技术,它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样品预处理简单,检测成本较低且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是批量样品的快速筛选的理想检测方法,但也假阳性高、不能定性的缺点,需要配合色谱或色谱质谱联用确证;液相色谱法因其能准确可靠的定性、较宽的质量范围,被许多实验室所利用,单纯液相色谱法灵敏度很低,不能满足当今世界氯霉素低检测限的要求,所以液质联用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其具有操作方便、快速、结果准确、有机试剂消耗量少、测量限低等优点。
2、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原因分析
药物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超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的用药和不合理的停药期以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不规范。在动物养殖期间,特别是集约化养殖,为了更好的实施动物预防保健,提高生产效益,动物饲料生产商或动物养殖户常常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氯霉素等抗生素,但在动物屠宰前或出售前又不按规定落实停药期,常常造成动物产品中氯霉素等兽药抗生素残留超标;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存在,对药物剂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添加普遍超量,更甚者有时把治疗量当成长期的添加量,更加剧了兽药抗生素在动物机体的残留量;在动物疾病的治疗方面,对于兽药抗生素的滥用也是屡见不鲜,该用的没用,不该用的乱用,不仅任意加大剂量,而且任意定制治疗疗程的长短,这种不合理的使用,违规的滥用更加剧了细菌耐药性。
3、应对策略
3.1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对农、兽药的研发、生产、使用的管理,加强信誉和质量管理,建立信誉档案、动物的系谱档案,从源头抓质量,加强对生产、养殖环节的管理,建立食物链全过程(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进出口))监管制度和追溯、召回制度。完善疫情收集、报告(通报)、预警制度的网络建设。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及新闻单位,要通过报社、电台、电视台及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健康养殖模式,减少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使养殖户、经营户、社会群众养成自觉遵守农业部令的习惯;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兽医检查与监督,加大查处取缔一切非法销售活动,切断禁用药物的来源。建立饲料质量检测体系,定期对饲养场、兽药进行检查,从源头控制药物残留。
3.2 相关检验检疫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储备、加大科研制标力度,尽快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组织力量破解国外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并进一步完善天然肠衣的药物残留监控计划。自从1999年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经贸部和农业部共同制订了我国第一份《动
物及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开展农药、兽药残留工作方面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但我国的监控计划还不够完善,还需在各方面不断提高:应将监测范围由目前的肠衣加工厂向肠衣原料产地、动物饲养地延伸,增强监测样品的代表性,真正从源头掌握残留状况的底数;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制订符合国际形势的判定标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例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欧盟增加的许多新兽药法规,都使得残留监控的物质大幅度增加,我们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仪器设备的配备,加大科研力度,修改、补充我国的限量标准,为残留监控计划和日常检验工作提供依据。
3.3、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检验监管,检验检疫部门,不仅仅要监管企业的硬件设施要满足相关要求,重要的是监督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的运行,是否能持续满足产品安全要求。要监管企业的原料来源、检测、核销情况,从原料到成品的标识情况以及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等等。帮促企业完善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提高企业管理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安全卫生意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蔡金生,刘尧志,宋定明。《氯霉素-动物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绊脚石》[J]。口岸之窗,2003,20(9),37~392、魏蔚,祝伟霞,杨冀州。《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检测方法》[J]。检验检疫科学,2007,17(4),66~683、秦贞奎。《我国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现状与展望》[J]。兽医导刊,2007,5,41~434、蒋宏伟。《酶联免疫技术在动物产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检测的应用》[J]。陕西农
业科学,2006(5),53~555、刘艳华,董琳琳,仲锋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鸡肌肉组织中硝基呋喃类代谢
物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6,40(9):6~96、何方洋,沈建中,万宇平等。《呋喃西林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兽
药杂志,2009,43(4):51~547、生威,李季,许艇。《动物性产品中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42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