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纪录片

2024-11-03

动物类纪录片(精选3篇)

动物类纪录片 篇1

一、动物题材影片史与现状

(一)动物题材影片的发展简史

谈及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摄的《运动中的马》(Horse in Motion)。这部影片被认为是第一部通过运动视频形式记录动物的影像。19世纪末期,德国电影制作人也拍摄了几部动物题材的影片,如《在养鸡场上》(On the Chicken Farm)、《柏林动物园的幼狮》(Young Lions at the Zoo in Berlin)等。初期的影片,虽涉及野生动物,但是大多限制在动物园里。

20世纪初期,动物题材影片在视听表现上更进一步。1934年的英国纪录片《塘鹅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the Gannets)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动物题材纪录片有着飞速的发展。20世纪中后期,经过数十年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进步的技术条件,动物题材纪录片有了新的发展。创作者在不干扰动物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隐蔽拍摄成为可能。

(二)中西动物题材纪录片的现状

与西方相比,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较为滞后,动物题材亦然。但是近几年,通过学习合作,中国也制作出了一些水准较高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如《野性的呼唤》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技术的原因以及主观价值的不同,中国与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还有一定的差距。

动物题材纪录片经历了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英、法、美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国家以及机构创作的纪录片有不同的影像风格与创作理念,但是近来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动物题材纪录片越来越不仅仅具有“反映现实的镜子”的功能,同时也承担起让人类反思自己,认识自然,更尊重自然的重任。

二、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差异对比

(一)故事主角

西方制作的动物题材纪录片,从始至终都是将动物放在叙事的第一角色,而人只是作为配角出现,甚至根本不出现。例如,2005年上映的《帝企鹅日记》,时长85分钟的纪录片运用纯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成年帝企鹅的求爱、求婚以及孕育小企鹅的艰辛过程。创作者在科普的同时,尤其注重叙事,把一个关于企鹅的完整故事呈现给受众,而企鹅从始到终都作为故事主角。片中即使有人出现,也不参与到动物的故事之中,他们往往只起到串场、引入的作用。动物的故事,通常由动物本身来出演。

而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往往动物和人都是主角。中国创作者通常关注的不只是动物的生存状况与生活场景,对人和动物的关系尤其偏爱,希望在动物题材纪录片中灌入人文价值的要素。例如,《孤岛护鸟人》讲述了一个渔民志愿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的故事。周庆山与鸟结缘,致力于黑脸琵鹭的保护活动,为了动物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最终导致自己生活困难。动物是主角,人也是主角,纪录片讲述的就是人与动物的复杂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通常以“上帝的视角”观看动物发生的故事,人并不在动物的故事中。通过故事使人了解动物、关注动物,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所表达的深层意义隐喻人类,阐发道理。而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讲动物,也讲人,更加注重人和动物的关系。创作者站在人文的视角中,去思考人与动物共同作为地球上的生物,如何和谐相处。

(二)叙事结构

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动物题材纪录片用纪实的手法讲好故事成为重要任务,而选择叙事结构是组织安排故事的首要基础。纪录片创作者对于题材的思考与理解需要借助于合理的叙事结构,巧妙的叙事结构有利于整部纪录片意义的实现。

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运用最为熟练的无异于电影式悬念设置的紧凑结构。这种结构运用“兴奋点”以及悬念的设置讲述动物的故事,努力呈现一场紧张刺激的电影大片。BBC于2015年上映的纪录片《猎捕》(The Hunt),是这种好莱坞电影式结构的巅峰。以非洲猎豹追捕汤氏瞪羚的桥段为例,在影片中,猎豹被刻画成隐身的杀手,在地势低洼处悄悄潜行,慢慢接近正在享用美味的瞪羚。而瞪羚家族沉迷于美味的食物,并没有发觉危险在靠近。猎豹一点点接近自己的“射程”,只需再前进几米就可以轻松得手。特写镜头、主观视角镜头以及低角度镜头的运用,再加上音乐和同期声的巧妙结合,使瞪羚的危险境地被放大,并且在不断升级。观众此时也被带入危险的气氛之中,“兴奋点”一点点被引爆。这种结构能够将观众控制在安排好的故事之中,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精彩程度,还更好地还原故事现场原本的气氛。

而中国制作的动物题材纪录片由于是人和动物的双重主角,通常采用人和动物交替叙述的并存结构。与西方电影式的情节结构不同,这是一种将人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存交织在一起的结构,最终的目的是阐述人与动物的关系。在此结构中,人的叙事、动物的叙事以及二者的互动叙事缺一不可。例如,纪录片《孤岛护鸟人》一方面讲述黑脸琵鹭的珍贵性与悲观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讲述周庆山的生活日常与生活困境,同时当两者互动的时候,又表现出人和动物都要生存的矛盾局面。这种叙事结构最终的目的落在人与动物关系的共同谱写,人和动物,任何一方的单独叙述都是为这个最终目的而服务。

(三)情感表达

在以动物为主角的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中,“动物拟人化”是惯用的手法。动物被人格化处理,有了类似于人类的思维,被取以人类的名字,甚至是用人类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动物的生活方式。这种拟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客观性上有所欠缺,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为创作者之于故事外某些意义层面的表达提供了便利。

例如,《帝企鹅日记》的导演用拟人化的方式表现帝企鹅的种种行为。帝企鹅排成一圈圈整齐的队形来交替抵御风寒的时候,仿佛就像我们人类在共同协作中战胜自然界的困难。

然而,在中国大多数的动物题材纪录片里,故事的主角不单单是动物自己,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就变得多元化。观众同为人类,只要注意声画关系的运用,叙事逻辑的清晰,人的情感表达便轻而易举。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大多采用人物主角的描述,以及人和动物的互动来表现动物的情感。这样不如将动物拟人化表现得精彩,但也不失为一种风格。

三、中西方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差异的原因

(一)客观的创作技术与资金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尽管硬件设备上的差异越来越小,甚至中国创作者拥有更好的设备,但是常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人才储备力量却难以赶超。因此,在不考虑不同理念背景下创作的纪录片价值大小的因素时,中国动物题材纪录片的“特色”也是无奈之举。

同时,西方在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商业化道路上也领先一步,动物题材纪录电影甚至在院线取得了不输于其他电影的成绩,这在中国纪录片市场难以想象。例如,法国纪录片《海洋》耗时5年,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式拍摄,成就了这个史诗级的鸿篇巨制。当然,在这背后是超过5000万欧元的巨额投资,最终5.5亿元的票房回报也没有让投资者失望。优异的资金支持为精良的制作提供基础,精良的制作到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资本如此循环运转,纪录片在其中愈做愈大,愈做愈好。

(二)主观的价值观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有不同的创作理念与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境界。因此,中国人对于人与动物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的追求更为强烈。而西方则更注重人对自然的改造,对世界万物的控制与利用。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更加注重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则多为探险、猎奇与发现,强调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与征服。

四、结语

中国和西方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起步不同,创作背景不同,创作条件不同,因此拥有不同的创作理念。但是,无论是哪种动物题材纪录片,都应该继续向前发展,积极创新。一方面,不应因为技术的高超、拟人化等创作手法得心应手的运用而放弃客观真实,更不能放弃纪录片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要素。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动物和人共同作为主角而降低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只有这样,动物题材纪录片才能更好地为人类而服务,为动物而服务,为人与动物的关系而服务。也只有这样,作为纪录片的一大分支,动物题材纪录片也才能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何子婵.野生动物纪录片发展进程及现存问题浅析[J].新西部,2015(06):101-102.

[2]徐贵琴.动物和人都是主角[J].中国电视,2007(01):63-64.

[3]武维娟.浅论动物纪录片及其拟人化风格[J].现代传播,2007(05):165-166.

[4]刘巧玲.中西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与文化差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35-36.

动物类纪录片 篇2

食肉动物却不同。狮子们的团队精神令你惊讶,最强壮者冲锋在前,次强壮者从旁协助,无能者在家里看孩子;荒野中一只独狼遇到危险,就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求救哀鸣,立即就有同伴从四面八方赶来救助。食草动物不具有食肉动物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是因为它们的生存太容易,低头啃食一动不动的青草,抬头咀嚼老老实实长在那里的树叶。而食肉动物要喂饱自己的肚子,却要面对拼死的挣扎和疯狂的逃窜。它们必须绞尽脑汁,用尽心机,必须纪律严明,团结战斗。艰难困苦会使人迸射出惊人的智慧,惊人的狡诈,惊人的勇气和惊人的创造;饱食终日会让人变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这其实是极其浅显的道理,然而,人们最容易忘记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浅显的道理。

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相信大家都有一致的答案。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做法都是在培养“食草动物”。

感悟大自然:优秀动物纪录片巡礼 篇3

Wild Parrots of Telegraph Hill

特利格拉夫山的野鹦鹉(2003)

Filmmaker Judy Irving looks in on the life of down-and-out[穷困潦倒的] musician Mark Bittner

who lives on San Francisco’s Telegraph Hill. There, he enters into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on[交流] with a flock[群] of some 50 wild parrots, who have distinctive personalities and eventually change his outlook[见解] on life. You will love this heartwarming film.

电影制片人

朱迪·欧文带我们走进落魄音乐家马克·比特讷的生活。比特讷住在(美国)旧金山的特利格拉夫山。在那里,他和50只野鹦鹉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互相交流,而这些各具个性的鹦鹉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你会爱上这部感人的电影。

Arctic Tale北极传说(2007)

Arctic Tale gives you close-up and unforgettable profiles[简介] of Nanu, a polar bear cub[幼兽], and Seelu, a seal pup[幼畜], as they struggle to survive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threaten their habitat[栖息地] and their lives. With these lovable animals

leading the way, the film swims directly and deeply into disturbing environmental

issues[问题] – global warming, pollution,

and, most especially, the shrinking

arctic ice.

《北极传说》为你近距离地描述了北极熊幼熊娜努和小海豹希努的难忘故事——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威胁着它们的栖息地和生命,它们要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在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的带领下,电影直接而深入地探讨了令人不安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污染,尤其是北极冰层的不断缩减。

Grizzly Man 灰熊人(2005)

In October 2003, grizzly bear activists[积极分子]

Timothy Treadwell and Amie Huguenard were killed by the Alaskan bears they’d been following and studying.

Famed director Werner Herzog uses the pair’s

archival[档案的] footage[电影胶片] plus interviews with their friends, family, colleagues and bear experts to

examine their lifestyle, motivation and experiences.

The film is a fascinating study of human interaction[相互作用]

with wild animals, and the footage of the bears is

absolutely phenomenal[出众的].

2003年10月,灰熊保护积极分子蒂莫西·崔德威尔和阿米·于格纳尔被他们一直追踪研究的阿拉斯加熊杀死。著名导演沃纳·赫尔佐格通过两人的影像档案资料,加上对其朋友、家人、同僚和灰熊专家的访问,回溯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动力和经历。这是一部研究人与野生动物互动的佳作,灰熊的影像片段更是意义非凡。

Winged Migration

鸟与梦飞行

(一译《迁徙的鸟》)(2001)

French directors Jacques Perrin and Jacques Cluzaud and their crew of 500 people spent four years and spanned the globe to capture the beautiful images of various species of migrating birds as they fly thousands of miles twice annually[一年一次] in search of food. An amazing cinematic[电影的] achievement.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

克鲁奥德连同500名工作人员花了4年时间踏遍整个地球,捕捉到各种候鸟每年两次飞行数千英里寻找食物的美丽画面。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电影成就。

Wolves: A Legend Returns to Yellowstone

狼族:重返黄石公园(2007)

Wolves, so often m aligned[诽谤] in legend, have been hunted and slaughtered[屠杀] almost to the point of[达到……的程度]

extinction. They are still on the endangered species list, but these fascinating creatures are making a comeback in

Yellowstone. This is their story, and it’s a great one!

狼在传说中经常被人中伤。它们一直被捕猎和大量屠杀,濒临绝种边缘。虽然它们仍然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但这些神奇的生物逐步重返(美国)黄石公园。这是它们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故事!

March of the Penguins

帝企鹅日记(2005)

March of the Penguins takes you into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Antarctica, where Emperor Penguins gather annually to go through their rituals[仪式] of building their nests, finding mates and propagating[繁殖]

their species[物种]. They endure amazing hardships. And, as this film shows, they may be cute, but

penguins are truly tough birds.

《帝企鹅日记》带你走进南极洲严酷的环境。在那里,帝企鹅每年都要进行筑巢、寻找伴侣和繁衍后代等一系列“仪式”,历尽艰辛。另外,正如电影向人们展示的那样,虽然企鹅很可爱,但它们其实很能吃苦。

相关链接

2008年4月21日,迪士尼公司特别选在世界地球日的前一天宣布公司新品牌“迪士尼自然”(Disneynature)成立。迪士尼将在这个品牌下制作高品质的自然电影纪录片。作为迪士尼家族的新成员,“迪士尼自然”把视角对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同时依托迪士尼的强大商业平台(媒体、出版物、授权产品、主题公园和教育机构等)向人们宣扬环保理念。

打头阵的是全境展现地球胜景的纪录片《地球》(Earth),已于200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推出。

而在2010年的世界地球日,“迪士尼自然”还将安排上映另一部反映地球家园的纪录片《海洋》(Oceans)。《海洋》由曾制作《鸟与梦飞行》的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和

上一篇:阿米卡星下一篇:服装设计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