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精选9篇)
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1
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动物医学人才, 笔者在实验内容上及教学手段上对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1]。动物病理学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学科中的主干课程, 在大学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 该课程将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进行整合为一门课程, 是动物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 为其专业课的学习构筑理论和基本技能平台。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以往传统的封闭式动物病理实验教学方式,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不利于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病理学科教学的发展。因此, 在病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并结合传统授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变“被动填鸭式”为“主动觅食发现探索式”, 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提高教学效果[3]。笔者对其具体做法和已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对该课程目前在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做了讨论, 以期为本课程及其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教学方法的改革
1.1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通过挂图、板书或示教的实验课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而且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术语的运用, 很难提出独特的见解与问题, 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而且, 动物病变器官用甲醛处理后, 就失去了应有的色泽与特征, 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学习。另外, 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切片, 画图, 效率低下, 限制了学生小组间的课堂交流与讨论。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 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网络互动式显微镜工作站等纷纷进入教学领域, 已经成为教师的助力[4]。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鲜明、动画演示和音像示教的特点, 使得传统口述的实验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不但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内容的理解与记忆[5]。而网络数码实验工作站的出现, 使得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成为简便易行的事,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1.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2.1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精力充沛, 对新鲜事物很好奇, 但是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 意志力和自制力较弱, 往往凭兴趣认知。因此, 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物病理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 如何培养其对动物病理实验课的兴趣呢?首先, 质疑设问, 引发兴趣。因为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带着问题, 由因及果地学习。其次, 实验课主讲教师应该依据实验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堂实验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然后, 创设“情境”问题,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何种问题,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环境,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2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科学起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 它对指导组织进行成员管理、调动其积极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7]。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与鼓舞。那么, 怎样去建立一套适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物病理实验知识的激励机制呢?大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满足的需要、提升道德观念的需要、渴望肯定的需要与适当的物质激励机制的需求。大学生的进取心极强, 渴望被肯定、关注, 恰好竞赛具有这种实现途径, 虽然竞赛对学生有压力, 但更能形成动力, 激发其潜能,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8]。本教研组从其五个需求出发, 建立了一套与实验成绩挂钩的激励机制。
2 实验课内容的改革
2.1 实验教学内容模式化
由于动物病理实验依附于动物病理学理论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验证基本理论, 缺乏对学生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9];因此,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对动物病理学实验探索的重点。首先, 提出了“四段一评”的实验教学模式:第一阶段, 由实验教师向学生讲授本次实验的目标、内容及操作等;第二阶段, 学生通过观察大体病变标本及镜下观察, 验证动物病理学基本理论;第三阶段, 情景“问题”阶段, 本教研组将临床病死动物生前的典型病理症状、死后病理变化以及病理切片的典型变化拍照或摄影, 之后再制作、整理、编辑, 从而将动物医院病理诊断搬进了实验课堂, 从而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对学生分组, 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改变学生不重视动物病理学这门学科的观点;第四阶段, 即考核阶段;最后, 由实验主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2.2 实验教学课时的统筹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 每个实验需要2个学时, 教师教课及示范需要1个学时, 学生动手实验需要1个学时。随着多媒体等现代辅助教学设备的应用, 如果仍然按照上述学时安排, 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述更多的内容, 往往产生信息风暴, 超过了单位时间内人脑对信息的接收承受能力, 就会限制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当学生进行病理变化分析时, 会降低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兴趣的缺失, 造成学生实验课上精力不集中、没有紧迫感等不良情况的产生。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对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做了改进。为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 主动探索知识, 对模块进行了紧凑安排, 将教师讲授内容限定在20 min内, 之后给学生30 min时间自己观看大体标本与微观病理变化。然后将“情景”问题资料发给各组, 由各组学生分析讨论10 min, 再由每组学生推出1名代表讲述该组学生对“情景”问题的分析结果, 每组各4 min。最后, 由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做分析、归纳、总结, 用时10 min。
2.3 实验教学课堂评价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动物病理学实验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出勤率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实际上, 评价对象就是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由于学生都是在课后书写实验报告, 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甚至抄袭, 结果常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多篇实验报告错处完全一样。然而, 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 会给那些没有认真做实验却拷贝书写优秀实验报告的学生高分, 对其他学生不公平;同时, 其对于学生学习的督促作用也流于形式。故必须摒弃上述传统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为了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时间, 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设计了一套科学地评价、检验学生对设定内容与目标的掌握情况与熟练程度的反馈机制, 制订新的动物病理实验课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首先, 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引入了实验课课堂考核环节, 把它与“四段一评”中的“情景”问题阶段结合在一起, 在学生完成第三阶段后, 立即进入该环节;其次, 将实验课堂考核环节与实验报告的评分比例设为为6∶4, 即在期末成绩评定中, 加大平时的给分比例, 降低实验报告的比例, 激励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动因与成就感, 避免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就行的错误观点。
3 应用效果
根据目前的实验学时和教学条件,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 教研组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教学方法, 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深受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学得更加扎实, 记得更加牢固。学生对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4 结语
总之, 通过对动物病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该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合理、科学,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内在需求的动机激励下,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动物病理实验基本技能与理论,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该套实验教改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不足之处, 如单个实验的学时设置有待增加, 如何巩固其学习效果, 教师的工作强度偏大, 学生分数较低如何解决等问题, 有待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郑世民, 刘超男, 高雪丽, 等.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5) :33-35.
[2]朱平利, 王林丽.基于学生就业差异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外教学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 2010 (46) :216-217.
[3]陈宏智, 董冰, 左春生, 等.动物医学类专业《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10 (01) :25-26.
[4]刘超男, 郑世民.多媒体辅助动物病理生理实验课教学的应用初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11) :2273-2274.
[5]裴严军, 韩友元.高职动物病理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7 (6) :18-19.
[6]陶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J].考试周刊, 2010 (46) :176.
[7]王丽萍, 袁云岗.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对策[J].河北学刊, 2010, 30 (4) :227-229.
[8]任玲.项目教学法在《动物病理》教学中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1) :227.
[9]陈宏智, 易本驰, 何书海, 等.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J].河南农业, 2009 (11下) :10, 37.
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2
1.1 为保证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和科研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实验动物和动物试验的科学管理。
1.2 本规程所指的实验动物是指来源清楚或遗传背景明确,符合微生物控制指标要求,用于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及科研的动物。
1.3 本规程包括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试验两部分。实行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认证制度。各单位实验动物部门应根据本规程和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执行。实验动物设施
2.1 选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对建筑物的要求。此外,应从实验动物卫生防疫的角度充分考虑。周围无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饲养场,选择无可能成为中间宿主的昆虫滋生或可以控制滋生的区域。尽量选择无空气污染及噪音干扰的区域。
2.2 实验动物设施分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动物试验两类,动物生产和动物试验设施应严格分开。
2.3 应根据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及微生物控制的级别,建造相应的实验动物设施。以防不同品种动物相互干扰,不同品系动物发生遗传污染,以及不同级别动物发生微生物等污染。
2.4 应有足够数量的试验动物饲养间,以利于不同品种、品系,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试验目的的动物试验能隔离饲养。
2.5 进行有感染性和放射性等生物危害性试验的动物饲养间,应该与一般性试验的动物房严格分开,且有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生物有害物质的外泄和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危害。
2.6 设施的建筑要求
2.6.1 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对建筑物设计、建造的的一般要求,但要充分考虑实验动物设施的特殊性。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孤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下水设计合理,保证水流通畅。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饲养室应有良好的气密性。走廊应有足够宽度、门宽不应小于900mm,送排风应能控制,符合所饲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级别要求。应有二路电力供应及备用发电设备,以保证通风设备正常运行。
2.6.2 实验动物设施内应有明显的区域划分。
2.6.2.1 动物饲养区域:动物生产、繁殖、试验期饲养观察。
2.6.2.2 动物试验操作区域:与动物饲养间相邻或相近处,设置与试验种类相应的实验操作室。
2.6.2.3 动物受领、检疫区域:新搬入动物进行检查、检疫。
2.6.2.4 物品搬入、贮存区域:饲料、垫料等消耗性物品、笼器具的搬入及贮存区域。
2.6.2.5 事务管理区域:记录及各种事务管理、更衣、卫生间和浴室等。
2.6.2.6 废弃物处理区域:垃圾、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前的暂存区域。
2.6.2.7 洗刷、消毒、灭菌区域:笼架具的洗涮消毒、饲料、垫料等物品的消毒灭菌。
2.6.2.8 机房区域:空调机房、配电室等设备设置区域。
2.6.2.9 其他区域:走廊、门厅、楼梯、电梯等区域。
2.7 实验动物饲养室的环境条件
根据对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要求的不同,饲养室的环境条件分为四类。
2.7.1 开放系统:适用于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
2.7.2 亚屏障系统:适用于饲养清洁级实验动物。
2.7.3 屏障系统:适用于饲养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实验动物。
2.7.4 隔离系统:适用于饲养SPF级及无菌(GF)级实验动物。
2.8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标准:按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表1执行。3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3.1 实验动物生产种群应遗传背景明确、微生物控制符合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及科研用大、小鼠的质量应达到清洁级以上标准。为保证动物质量,应定期进行微持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的监测。不符合标准的应及时更新种群。
3.2 根据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和科研的需要,选育、生产不同品种、品系,符合微生物控制要求的实验动物。
3.3 根据动物的品种,品系及微生物等级的不同,严格分开饲养,严格按各自的饲养操作细则加强管理。
3.4 实验动物生产应有能准确反映生产过程和动物繁殖生产能力的各种台帐、笼卡,并认真填写。
3.5 动物试验前应给予一定的适应期,以适应新的饲养环境。患病动物或试验期患病的动物,原则上不作治疗。啮齿类小动物应及时淘汰处理。犬、猴等中型动物在确认治疗不影响试验结果的前提下才能治疗,并应记录治疗所用药剂、方法等。
3.6 在同一动物试验室,使用同种、同品系的实验动物进行不同的试验时,应有明显的区别。动物的饲养架或笼子上应标明试验名称、试验期、动物只数、试验负责人等。同笼动物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办法区别标记,如刺耳、耳标、烙印、涂色等。进行活菌、活病毒试验的动物应与其他试验动物严格分开。
3.7 垫料要吸水性好,无害并消毒或灭菌后使用。定期换笼、换垫料、保持笼架具清洁卫生、干燥等。
3.8 应定期喂料给水。动物的饲料、水应符合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不能有影响动物健康及动物试验结果的病原体、化学有害物等的污染。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必须饲喂蔬菜、水果等新鲜饲料时,应保证质量,有防止病原体和毒物污染的措施。饲料的营养水平应符合《医学实验动物全价营养饲料标准》。饮用水须符合城市饮水卫生标准。根据饲喂动物微生物控制等级,应采用相应的消毒、灭菌措施。
3.9 实验动物设施内应进行定期和临时的消毒杀虫。防止传播媒介的滋生。消毒杀虫剂不应对动物健康和动物试验带来不良影响。实验动物的供应和使用
4.1 根据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科研所需的动物规格、遗传及微生物等级要求,供应具有动物质量合格证的动物。
4.2 动物运输应使用符合动物生理及微生物控制级别要求的运输工具。实验动物的检疫和传染病的控制
5.1 实验动物的疾病防治,应以卫生的饲养管理及严格的检疫为原则,以预防为主。原则上不得采取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后的动物不得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检定和科研。
5.2 凡引入实验动物时,必须按检疫制度进行隔离检疫。
5.3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及物品出入动物繁育室。
5.4 应建立防疫消毒制度,加强动物饲养室内及院落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消灭蚊蝇、野鼠等可能的传染源、传播媒介。
5.5 废弃或淘汰动物应及时处理,尸体及其他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5.6 发生疫情应及时隔离封锁,查明病因,采取措施,慎重处理,必要时全部销毁。
已污染的及可能被污染的动物、环境和物品亦应彻底消毒,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5.7 邻近地区发生疫情时,必须严格封锁,并加强防疫消毒措施。实验动物工作人员
6.1 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及试验期动物饲养管理的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获得上岗证,应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干部。
6.2 从事动物试验的试验人员,应具备实验动物的有关知识,掌握所用动物的特性、习性、饲养管理要点等。
6.3 实验动物工作者应身体健康,每年体检一次,发现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者,应积极治疗,妥善安排。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但是, 通过对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度解析后发现, 运用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等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 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 如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够规范、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系统训练等。因此,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吉林大学调整了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逐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动物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现介绍如下。
1 加强仪器设备配置, 更新管理观念
实验室的建设是进行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前提条件及有力保障。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2008年投资建设了符合GMP要求的动物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 占地面积约400 m2, 投入资金500余万元, 设有12个功能实验室及4个辅助实验室, 包括细胞培养室、细胞株保存室、供应室、灭菌室、大型仪器室等, 配有细胞培养在线观察系统、生物安全柜、细胞融合仪、酶标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显微镜、超纯水系统、AriaⅡ 流式细胞分析分选仪 (2009年购进) 等, 为实验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转换提供了重要平台。
鉴于仪器设备较昂贵, 应加强仪器管理, 采用专人负责制, 制订了仪器简明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并定期维护保养, 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 从而保证了实验课顺利开展。
2 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凸显专业特色
2.1 重编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一本内容丰富、适合本科教学的实验教材, 既有利于强化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自编教材能够融合本院教师多年的教学科研实际, 引入最新内容, 体现本学院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 而原有的实验教材内容已明显落后于科技前沿。基于上述原因, 学院组织本学科领域经验丰富的教师, 成立实验教材编写领导小组, 在原有实验教材基础上, 重新编写了《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实验指导》, 并于2008年9月份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新的实验教材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将最新理论和应用引到实验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信息, 对学生的考研、就业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2.2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动物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动物细胞工程这门学科的技术, 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实验课程被分为3 个层次进行。共设置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在基础性实验中, 设置了实验器材及培养基的制备, 仪器的操作培训, 骨髓瘤细胞SP2/0和BHK细胞的观察及计数, 细胞的复苏、冻存及传代, 小鼠的保定及眼眶取血, 原代细胞的培养等。强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后续的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综合性实验中, 主要开设了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由于实验周期长, 考虑实验内容的关联性, 采取实验周方式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Balb/c小鼠的腹腔注射免疫试验、饲养层细胞 (腹腔巨噬细胞) 的制备、杂交瘤的制备 (SP2/0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 、ELISA检测、亚克隆、腹水的制备及收获等。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基本技能, 提高综合思维和独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创新、设计性实验中, 积极将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使实验内容和科研项目紧密相连, 如G418对BHK-21细胞最适作用浓度的筛选、EGFP基因的转染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外源基因EGFP在细胞中的RT-PCR检测等。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设计、独立完成实验, 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学前沿,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开拓了视野, 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同时也为参加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及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自主完成实验准备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所需实验试剂及耗材要求比较高;因此, 实验试剂、材料等的准备是实验进行的关键环节。改变以往由实验教师或实验辅助工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部实验过程, 包括细胞培养瓶、培养皿、5 mL弯头玻璃吸管、眼科剪刀和镊子等的清洗及干烤, 细胞培养基及各种母液的配制及高压灭菌, 无菌水及无菌材料的准备等。通过上述工作, 使学生充分了解了药品的用途及配制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了对无菌概念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为成功完成实验课奠定了基础。
3.2 开放式教学
由于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实验内容多, 连续性强, 实验周期长, 实验室资源有限, 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无法满足学生要求, 这就要求实验室尽可能开放, 这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法是:执行预约登记制度 (包括进入、离开实验室时间及领取试剂耗材、仪器使用等) ;通过上课前考核, 选择一些责任感强, 有一定实验室经历的学生为实验组长, 参与管理工作;同时, 将一定数目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纳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课程设置阶段随时进入实验室, 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技能训练, 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也充分利用了学院拥有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
3.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涉及到仪器的使用方法、小鼠的保定、细胞的观察和计数、细胞的复苏和传代、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内容, 实验难度大, 操作复杂, 对无菌操作要求高,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 开课前让学生撰写预习报告至关重要。为此, 笔者建立了QQ群, 将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计划、视频等资料上传到群里, 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熟悉实验原理和方法,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验课的讲授上,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验仪器操作方面, 采取制订简明操作流程及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仪器操作方法, 避免使用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仪器的损坏。在实验内容的讲解上, 采取多形式、多手段的方式进行, 如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教学视频等, 利用网路资源, 多多收集与实验课相关素材;对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及学生容易出现操作错误的实验, 教师可以把规范的实验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 制作DVD光碟;同时, 利用吉林大学农学部精品课建设的机会, 完成了“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教学视频并投入使用, 视频中包括了小鼠的免疫、饲养层细胞的制备方法、细胞的融合、亚克隆、腹水的制备和获取及产物的纯化等内容。通过以上方式的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4 健全学生实验考核体系, 提高实验效果
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也能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兴趣, 督促和引导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和态度,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3]。为此, 我们制订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成绩、创新设计性实验评价、团队合作精神等。平时成绩占30%, 包括出勤率、预习报告的撰写、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性、值日情况等, 由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组长打分;实验报告占30%, 主要考察学生原始数据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否正确客观, 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考试成绩占20%, 包括口试、基本实验技能操作、笔试成绩;创新设计性实验评价占15%, 主要考察学生在设计性实验部分的技术路线设计是否可行, 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实验论文撰写是否规范, 答辩过程是否清晰流畅;实验团队合作精神占5%。新的考核体系, 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反馈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动物细胞工程学科跨度大、实践性强, 科技信息量增长迅速, 因此对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目前, 该实验课的教学任务由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承担, 由1名教授主讲, 1名讲师和1名实验技术人员给学生示范操作, 3~4名博士研究生辅助参与实验指导, 近几年来逐步建立了教学、科研、理论和实验教学互通、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实验教学队伍。在实验课开课前, 由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组织集体备课, 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 对参与实验指导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培训, 包括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前沿、学术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难点, 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讲解, 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6 小结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提高, 许多学生在此基础上申请了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实验项目, 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撰写学术论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满足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和模式改革的需求, 吉林大学通过对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重编实验教材、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教学、健全实验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师资力量等方法, 建立了动物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果表明:新教学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杰, 王海英.《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构想[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2) :131-134.
[2]赵晓娥, 马宝华.动物细胞与胚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3) :66-68.
实验动物学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动物:小鼠
二、操作流程:抓取,固定,编号,给药,取血,麻醉,绝育,解剖。
三、具体操作
1、抓取:抓取小鼠时,右手抓住小鼠尾巴,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惊吓小鼠。左手从小鼠身体后部向前抓(以免小鼠向后缩咬伤自己),抓住小鼠颈部。固定住小鼠后,将小鼠皮肤往上抓,尽量将小鼠背部皮肤抓住。左手将小鼠腹部朝向自己,把小鼠尾巴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这时小鼠腹部皮肤紧绷,不能动弹。
2、固定: 通常使用固定器进行固定。将固定器拧开后,抓住小鼠尾巴,使其钻入固定器中,再将拧下的固定器部分装好,使小鼠尾部露出,再将可旋转的铁片固定住即可进行后续实验。
3、编号:编号方式有两种:①剪脚趾编号:把小鼠腹面朝上,在下的脚趾从左至右依次编为1~10号,剪10号脚趾加1~9号脚趾依次编为11~19号,在上的脚趾依次编为20,30,40,50,60,70,80,90号,其余编号与11~19号类似。②打耳钉编号:耳钉上均有唯一编号,通过使用耳钉钳将耳钉打在小鼠耳朵上即可。实验时通常使用的是第一种方式进行编号,第二种编号通常用于需要长距离运输的动物。
4、给药:常用的给药方式有:
①口服给药:即灌胃。将注射器装入药物溶液,装上灌胃针(灌胃针有直头和弯头两种,区别不大)。如上所述,抓取小鼠后,使其头部朝上,尽量呈一直线,取灌胃针,从小鼠嘴角一侧缓缓插入(保持刻度在自己能看到的位置),顺着小鼠口腔食道的弧度让小鼠将针咽入,灌胃过程中如果遇到阻碍一定要及时拔出灌胃针,不可强行灌胃以免伤及小鼠食道以及肺部。灌胃针顺利进入后基本与小鼠身体呈一条直线,注入适量体积后再顺着食道缓缓取出灌胃针。
②静脉注射:小鼠尾部有3条静脉和1条动脉,3条静脉非别位于背部,及两侧。静脉注射时一般选取两侧静脉,因为其相对于背部静脉更为清晰饱满。将小鼠固定后,用酒精擦拭其尾部静脉,使其充血,以便注射。之后使注射器针孔处朝上,针与尾部呈约30°扎入尾部后向上轻挑,再向内扎入部分,此过程应该比较顺畅,没有阻碍,若阻碍较大则有可能扎入到了皮肤中。扎入后将活塞向后回抽一点可见到有血回流,则说明成功扎入静脉当中,注射适当体积后迅速拔针,用酒精进行消毒。
5、取血:有断尾取血法和眼眶取血法两种。本次实验使用的是眼眶取血法。抓取小鼠,固定其头部用手指将其上下眼睑分开,露出其眼球并且不能闭上。用玻璃毛细管从其上眼角处扎入眼球后方毛细血管从,使血液顺着毛细管留下,取血完成后快速将毛细管取下。
6、麻醉:抓取老鼠,使其头部朝下,使其腹部脏器向胸腔靠拢,露出腹部空腔,以免刺伤脏器。将注射器竖直扎入靠近后腿部腹腔,刺入之后稍微向前倾斜但不要向前刺入,一般注入0.5mL麻醉剂即可。随后拔出针,方向小鼠,等待几分钟后即可麻醉。
7、绝育:绝育手术是通过剪除雌鼠卵巢或雄鼠输精管来实现的。将麻醉的雌鼠背面朝上,从其胸腔和尾部之间向下三分之一处剪开一个小口,用镊子将其卵巢取出,上面呈现红色斑点的部分即为卵巢,用剪刀将这一部分剪除,然后用缝合针线将其缝合,缝合方法为将针穿过后,将线缠绕镊子两圈再逆时针缠绕两圈,再重复缠绕一遍,将镊子夹住线头把缠绕的线移至线头系紧即可(缝合过程全程用镊子和剪刀操作),里面肌肉层以及外面皮层均需缝合。雄鼠则从外生殖器向上1-2cm处剪开小口,用镊子在其中找出输精管(较细长的乳白色小管),尽量多减掉一些,以免其长长愈合,以上述方法缝合伤口即可。
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篇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一期动物实验楼为生物安全二级[3]、屏障环境[4]的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 面积约3000m2, 该设施无论从结构、设备配置还是功能分区而言, 生物安全防护都有特殊性。到目前为止, 国内尚无如此大规模的负压动物实验设施投入使用, 现就设计建设过程的实践体会作些探讨。
1 准备工作
1.1 组建工作小组
为确保动物实验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倾听各方意见, 组织协调各项事务的落实, 在确定要建设动物实验设施之前, 必须组建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应该包括该动物实验设施的管理者、设施使用者代表、实验动物学专家、生物安全专家及建筑设计师等。该工作小组必须全程参与动物楼的设计建设直至竣工验收。
1.2 法规标准收集及研读
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及管理已迈入正规化和法制化轨道, 因此, 工作小组一定要熟读国家和地方有关实验动物的最新国标、行标及生物安全等有关法规文件。这个动物楼在设计建设之前, 管理者、使用者及建设者均对《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14925-2001)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46-2004) 等法规、标准进行了认真地研读, 为后面的设计建设做好铺垫。
2 考察与论证
2.1 组织参观考察
为做好动物实验设施的平面布局划分、动物饲养笼具及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选型工作, 应制订计划并组织工作小组参观、考察其他比较先进的动物实验设施并在设施功能分区及工艺布局上吸取经验教训;计划中应选择几家大型的实验动物设备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多方咨询专家关于动物饲养笼具及清洗消毒设备的性能及参数问题;通过网络了解当今国内外先进的动物实验设施。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对动物实验楼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鼓励工作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关于实验动物学相关的学术会议, 获取关于实验动物管理及动物实验设施建设的最新技术和动态。
2.2 论证咨询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 这期间动物实验设施管理者要经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和资料查阅, 提出具体方案, 同设计单位进行密切沟通与合作, 多方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平面图设计好后, 邀请实验动物学专家及生物安全专家对该平面图进行论证, 论证设计图的人流、物流及气流的走向是否合理, 以及设计是否达到实验动物国标及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3 参数确定
3.1 确定需求面积, 准确定位设施规模
在立项建造此感染性动物楼之前, 首先应对其建造目的、主要用途以及基本需求指标等有透彻了解。生物安全设施防护要求严格, 建造和运行费用很高, 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在达到生物安全防护标准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后期的运行及成本维护。在确定需求面积时, 工作小组要深入到使用单位或科室, 对其动物实验需求进行详细调研, 尤其要考虑到未来几年业务发展的需要。调研参数包括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年最大使用量、日存栏最大数量、受试物种类及特性等。
3.2 实验活动危害评估
该动物实验楼设计之初, 国标《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尚未出台, 但卫生部行标对危害评估有明确要求:在建设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材料的实验室前, 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应依据传染性微生物致病能力的程度、传播途径、稳定性、感染剂量、操作时的浓度和规模、试验对象的来源、是否有动物实验数据、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诸因素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5]。根据行标的要求, 通过对本单位相关部门动物实验需求进行详细调研, 初步得出了实验活动危害评估结果, 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第二版) 》, 最终确定该3 000m2动物实验楼为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
4 注意事项
4.1 设备配置及注意事项
4.1.1 设备选型的主要依据包括
动物实验楼建筑结构图纸及设计说明、国标《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14925-2001) 、国标《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设备选型的原则应该满足需求、安全可靠、兼顾眼前、考虑长远、环保节能;设备选型重点考虑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因此主要设备均为负压, 且设计理念先进、工艺精致、质量可靠。4.1.2该动物实验楼的主要设备包括 (1) 动物饲养设备 (如独立通风笼具、负压饲养柜、层流柜、隔离器等) ; (2) 动物实验设备 (负压解剖台、消毒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离心机、独立通气动物运输笼、独立通气恢复笼等) ; (3) 其他设备 (换笼工作台、清洗机、过氧化氢发生器等) 。
4.2 解剖室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4.2.1 解剖室位置考虑到动物福利的因素, 解剖室应与饲养室分开, 但距离不宜太远, 以方便动物传递。
4.2.2 解剖室主要设备
包括负压解剖台、生物安全柜、电子天平、电子秤、冰箱、冰柜、电脑、传真、扫描仪等。设备种类繁多, 因此, 解剖室空间应该足够大。
4.2.3 解剖室通风
解剖室的通风系统应该是独立的, 这样可以防止交叉污染, 也便于定期熏蒸消毒。负压解剖台、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启动后, 每小时换气量很大, 通风系统设计前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此外, 如果该类设备需要通过管道将排气外排至室外时, 则需要在解剖室进行彩钢板装修时预留管道接口。
4.2.4 应急医用箱
相对于动物饲养室, 解剖室的危险系数更大。虽然可以通过充分的培训、严格的SOP及有效的设备器具将风险降至最低, 但是并不能确保可以杜绝事故或意外事件发生。因此, 解剖室一定要配置应急医用箱, 并定期检验内部物品的有效期。
4.3 动物福利伦理
动物福利伦理也是动物实验楼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2006年10月8日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国科发财字[2006]398号) , 该意见中很多条款在设计建设动物实验楼时对于如何保障及促进实验动物的福利伦理发挥了重大作用。该文件的出台, 使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工作迈入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化轨道。对于国际合作项目较多的单位, 有必要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最新标准。
上述是从宏观方面介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性动物实验楼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所在单位不同、建设规模不同、预算投资不同, 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所以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外, 细节决定成败, 除了宏观方面要正确把握外, 设计建设过程的一些微观因素也要认真细致地对待, 如门禁、监控、报警系统、医疗废物储存设备或储存区、噪音控制、水电气管道及接口的排布等。
参考文献
[1][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2][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4][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6
1 教学队伍的建设
完善教学队伍结构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化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比例较高,因此在教学队伍建设中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选择了教学队伍中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通过课程教学观摩以及完成相应教学辅助工作,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精髓。其次,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让青年教师参加实验教材的编写和修订,鼓励青年教师根据教学体会撰写教学文章,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青年教师人均发表第一作者教学论文2篇。第三,注重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2008—2013年先后选派3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前沿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选派2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人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显著提高,有3人由讲师成长为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经过调整和建设,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队伍结构不断改善,新形成的教学队伍由7位教师组成,全部具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教学队伍梯队合理,其中51~60岁教授1人,41~50岁教授2人,31~40岁副教授3人,讲师1人。在学缘结构上有3人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4人毕业于其他高等院校,校外学缘比例为57.2%。
2 课程内容的完善
动物生物化学教研室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教学科研并重”这一原则。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融入了更多科研工作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科研实践。更新后的实验课程内容是以蛋白质、核酸的制备与分析为主,以血液与组织器官生化指标检测为辅的综合性实验,具体实验课程内容为:1)蛋白质制备与分析综合性实验(18学时),包括血清中γ-球蛋白的分离(3学时)、γ-球蛋白含量测定(3学时)、凝胶柱层析法纯化γ-球蛋白(6学时)以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γ-球蛋白(6学时);2)核酸制备与分析综合性实验(9学时),包括动物组织中DNA的制备(3学时)、PCR扩增目的基因(3学时)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3学时);3)血液与组织器官生化指标的测定(9学时),包括转氨酶GPT活性测定(3学时)、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的作用(3学时)以及琥珀酸脱氢酶及丙二酸的抑制作用(3学时)。
完善后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兼顾基础性、研究性以及前沿性,实验理论与技术涵盖了动物生物化学学科最新发展成果,课程内容安排体现了综合性与设计性的特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2]。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主体-主导”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主体是指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资料,了解实验背景和实验原理,带着问题来上课[3]。主导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完成连续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这种教学手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注意观察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获得的实验现象,发现关键性和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突出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教师讲解、学生进行模式操作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理论课程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并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而后再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引导学生将理论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验课程之中。例如:在“蛋白质制备与分析”综合性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要分离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逐步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蛋白质的制备(包括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透析、超滤、层析、离心技术)和分析(包括分光光度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等一系列复杂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在实验报告的撰写上,要求学生将实验报告撰写成研究性实验报告的形式。注重在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是整个实验报告的重点考察内容,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是否准确,能否发现新的问题[4]。
4 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动物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教材、实验课程讲义、课后习题全部上网共享,并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内容更新与系统维护。同时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协助下,主讲教师录制了全部实验课程理论讲解、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规范实验操作的教学录像,学生可以登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实验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5,6]。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逐渐完善和丰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特别是课前预习效果显著。课堂上学生不再问一些关于实验操作等简单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和教师进行实验理论、实验现象分析的探讨,充分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的深度和有效性。
5 结语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教学实践,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课程特色,适应了课程内容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继续完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长根,肖亮.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以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3):45-46.
[2]赵云涛,刘海,任鹏康,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1,28(4):99-101.
[3]刘敏,党永岩,牛延宁,等.学生自主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46-148.
[4]孔繁华,徐来祥,燕艳.生物化学“3+1”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26-129.
[5]刘红林,程牛亮,张悦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15-17.
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7
关键词:创新精神,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优秀的实践能力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责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1]。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将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纳入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要求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环节。作为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载体之一的课程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是动物医学类本科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本课程教研组经历了三年多的教育教学探索,将现代教育创新理念与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结合,开展了“五段式”特色教学[3],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现质的突破。
1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特点与存在问题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是动物病理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实验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开设12个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将动物病理形态学变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基本掌握宏观与显微病变的特点及规律,初步具有应用动物病理形态病变知识、技能进行动物疾病临床诊断的能力,同时为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物病理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基础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疾病病理学三部分。其中,基础病理学又分为局部血液循环、细胞与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系统病理学分为心血管、造血与免疫、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系统病理,疾病病理学分为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代谢病病理。因此,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教学内容设置也是根据这种分类进行的,内容较散乱。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病理形态实验课程普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看片”的固有模式,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仅注重实验报告与期末考试,忽视对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与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导致学生上课松散、积极性低下等。因此,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更新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教学理念、内容,树立“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2.1 改革教学内容,实施能力递阶创新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是一门将动物病理解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的验证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能力递阶为基本原则,科学安排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编排,统筹为层次递阶的三个部分:1)基本知识与理论,重点选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与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2)基本技能应用,重点选取神经、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病理进行基本知识与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应用;3)综合实践能力提升,重点安排了猪病病理剖检技术实践、猪病毒性疾病病理综合诊断两个内容,满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递阶的需要。
2.2 教学方法创新
2.2.1 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新技术,实施教学手段创新
在授课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挂图、标本学习法,将动物临床病理标本拍照,建立大体与显微病变电子标本库,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建立虚拟课堂,将生产临床病例课堂再现,提高教学效率。
2.2.2 开展“五段式”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本课程教研组依据河南科技大学“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指导方针对2学时的实验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将90 min的课程分为5块:教师授课、学生实验、问题提出与交流、课堂随机实践考试、总结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讲课15 min,学生观察病理标本切片30 min,学生问题汇集与交流20 min,课堂随机实践考试20 min,教师总结评价5 min。
2.2.3 应用“激励-惩罚-激励”教育曲线,实施心理教学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适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4]。在激发并高效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本课程教研组经过长期的探索,结合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特点,将“激励-惩罚-激励”教育曲线模式与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考试时,首先,设置简单的情景问题,使其轻松得到较高的评分;然后,在第二次测验时,设置难度较大的情景问题,使其得到较低评分,遭遇挫折;最后,在第三次测验时,设置相对容易的情景问题,使其得到较高的评分。通过这种“宽严相济”教学心理艺术的应用,使学生经历“成功-失败-成功”过程,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直线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过程,从而使其心境得到历练,自信心得到培养。
2.3 培养学习兴趣,实施学习动机教学创新
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不在于其群体智商的细微差别,而在于学习模式是否激发了其兴趣,并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该学习活动。
2.3.1 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人类任何行为活动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学习兴趣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在第一次课就强调本课程在将动物病理解剖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和实践联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地位,也是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其次,引导学生对显微世界下病变组织细胞进行细致观察、探索,运用比较分析法、排除法、假设法、验证法等分析、鉴别病变细胞、组织,使其充分认识到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通过这一系列有目的的引导教育教学,使学生们意识到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实践活动对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内心深处自觉认识到该课程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地激发了他们对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的浓厚学习兴趣。
2.3.2 学习兴趣的维持
1)学习任务与目标明确化。首先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告诉学生本次实验的目标,然后将每个实验模块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具体任务、开展哪些实验活动。2)强化学习兴趣。为了持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随机抽查考试被引入课堂,每次课随机选取5名学生(每人每学期都有2~3次机会)进行显微下组织细胞病变分析活动,现场公布成绩。通过这种适度“赛马型”竞赛活动,对学生群体进行持续的学习刺激,较好地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4 实施创新思维与意识培养
创新是灵魂[6]。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创新思维品质的判定标准。
2.4.1培养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担心自己的问题幼稚,重要的是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要做到“三问”———自问、同学间提问、师生间提问。通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为个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开端。
2.4.2 培养优良思维方法的应用
在显微病变观察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应用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排除法、假设法等。例如在观察肝脏组织病变时,讲述了假设法的使用实例。首先,假定肝细胞为颗粒变性,然后,再依据颗粒病变的特点“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有大量微细颗粒”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2.4.3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组织细胞病变判定不准时,往往不敢讲出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浅薄)。笔者常用“曹操与杨修二人外出游玩,碰到一块曹娥碑,上面刻8个字,杨修片刻已经明白其内涵,曹操却拒绝立即得到答案,自己独立思考后,再与杨修探讨交流”的故事鼓励学生勇敢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通过同学间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实验问题。此外,当学生询问问题时,不直接给出答案,先问学生:你怎么看?谈一下你的看法(或你怎么认为的呢等),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通过以上方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5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完全依靠期末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师教学效果是不够的。本课程教研组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百分制综合成绩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了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30%、30%。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是否迟到、早退、旷课、不穿实验工作服)、课堂纪律(是否有聊天、看手机、看课外书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实验报告主要是对每个实验内容的记录、问题的提出与分析等;课堂测试主要为一种随机抽查考试,每个实验随机选取4~5名学生,进行显微镜下识图、分析组织细胞病理变化;期末考核为在数码显微系统进行的一个考核,将电子化考题(包含病变标本、显微电子图片)发放至数码显微系统,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该评价机制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由点到面的过程督促评价,使学生的实验成绩得到具体量化。
3 结语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病理学教研组根据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评机制进行改革,确立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的核心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病理学基础知识的迁徙及病理临床诊断能力的转化培养。目前,已经在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专业进行推广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善了学习风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明,周碧君,程振涛,等.改革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3上):170-171.
[2]吕敏芝,林树茂,何兰花.地方农科院校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9上):201-202.
[3]刘志军,龙塔,程相朝,等.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9上):194-196.
[4]朱红.护理教学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4(2):72-74.
[5]李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222-4224.
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8
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文化氛围为新疆开展医学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 新疆医科大学 (以下简称“我校”) 自2001年以来开始招收医学留学生, 在校学生规模较大[2,3,4], 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和沙特阿拉伯等18个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外科教学中, 动物外科实验是外科总论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实践, 目的是培养医学生掌握良好的无菌观念和一定的外科基本技能, 是医学生在接触临床外科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将来外科临床实习以及从事外科临床工作的基础[5,6]。留学生作为有别于我国医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 有着语言、宗教及文化背景的差别[4,7,8], 其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摸索和创新。本文拟结合我校留学生动物外科实验的教学工作, 对遇到的问题及教学实践做一探讨。
1 充分了解留学生的特点
1.1 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的差异
由于新疆的地理位置特点, 选择我校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医学院校, 新疆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塔吉克族等均信仰伊斯兰教, 我校教师早已习惯了多元文化环境, 尤其是伊斯兰文化, 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的思维已深入人心, 所以我校教师能更好进入角色, 有利于双方信任的建立及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比如, 他们不愿意使用猪作为实验动物, 这一点与新疆本地的穆斯林学生相同, 所以我校一直以来均采用家兔作为第一阶段的实验动物, 在第二阶段, 以学生自愿报名为前提, 采用犬作为实验动物。
此外, 部分学生无菌意识较低, 实验操作前不愿更换洗手衣, 身上佩戴的饰品也较多, 术中不愿意按要求戴帽子及口罩;由于宗教信仰, 男性留学生喜欢留大胡子, 女性留学生喜欢披头巾等[7,9]。这都对于外科无菌术的训练增加了一定难度, 而无菌意识的培养恰恰又是动物外科实验的最终目的之一。笔者认为, 一方面, 需要耐心讲解外科无菌术的重要性, 可以将临床工作中一些由于忽视无菌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贯穿在实验中, 互动讨论。另一方面, 带教老师需要以身作则, 每堂实验课均完整示教外科洗手前准备工作、更换洗手衣、戴帽子及口罩、外科洗手, 穿手术衣及带无菌手套, 这样对培养留学生正确的无菌意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 带教老师认真的态度有利于和留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亲切、和谐的氛围。
1.2 语言能力特点
对于多数来我院学习的留学生, 英语虽作为其官方语言, 但并不是母语, 英语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 比如把国际音标的清辅音t读成浊辅音d等, 明显有别于美式或英式发音[10]。此外, 我校大多数教师也没有欧美国家留学背景, “中国式英语”难以避免, 使得彼此交流经常会产生误解, 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10]。笔者在带教中体会到, 动物外科实验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程[8,11], 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很强, 医学专业术语相对较少, 带教老师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的操作, 通过标准的示范可以极大程度减少误解;要勤于沟通, 注意倾听, 教师与学生熟悉彼此的发音特点需要一个过程, 一旦熟悉了, 交流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此外, 每个小组都会有发音较标准的学生, 通过发音较好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 当依旧存在沟通困难时, 可以将交流内容写在纸上, 但这不应当成为常态。容易忽视的是, 部分来华留学生存在跨文化人际交往障碍, 沟通不良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误会[12]。笔者感悟, 带教老师本着真诚沟通、教书育人的态度, 课堂下勤敏练习, 课堂上多沟通多交流, 彼此熟悉了对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能将不良沟通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课堂纪律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可否认, 素质及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留学生纪律性较差、自由散漫、上课出勤率不高, 少数学生迟到及旷课成为常态[4]。还有学生认为, 他们毕业之后是要成为“physician”而不是“surgeon”, 所以不参加动物实验。对此, 教师应对学生合理引导, 阐明动物外科实验的目的, 即通过外科实验必须掌握良好的无菌观念和一定的外科基本技能, 最好附上举例说明。比如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这一操作, 是每一位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 不分内科或外科, 但完整的操作过程需要正确的无菌意识、动手能力、最后固定引流管的缝合、打结技术等。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喜欢提问, 不太喜欢“灌输式”授课方式, 经常问为什么, 而不是简单接受怎么操作。比如他们问过笔者“我可以直接用手, 不用器械进行很好的缝合, 为什么一定要用持针器和镊子?”、“我可以用拇指和示指拿持针器进行很好的缝合, 为什么一定要用拇指和环指, 或把抓式来握持针器?”等问题, 对此要适当鼓励和引导, 严肃规范的解答, 以调动他们对外科的激情, 既要活跃课堂气氛, 又不能让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笔者发现, 班干部在留学生班级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因此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 有利于维持活泼而不会失控的课堂秩序。事实上, 大部分留学生希望多动手操作, 不太喜欢一味的理论说教, 而动物外科实验给他们提供的正是这样的机会, 但在操作过程中, 一定要监督他们做到正确使用器械, 规范操作。比如所有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有些学生拿器械的姿势不正确, 需要多次纠正才能改正过来, 带教老师要耐心讲解, 不仅要讲解正确的姿势, 还要讲解为什么。目前我校第一批留学生硕士即将毕业, 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希望能留在我校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 这种方式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 是否值得进一步探索, 有待验证。
2 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化的实验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外科动物实验基本操作而言, 国内各院校有着细节上的差异, 没有统一的标准, 带教老师毕业于国内不同的医学院校, 学习到了不一样的操作标准, 但是,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增加留学生的困惑感。就打结而言, 国内有的院校示教左手打结, 有的第一个结为单手示指结, 有的第一个结为单手中指结, 有的则示教双手结等;还有, 戴手套的方式, 有的示教无接触方式, 有的则为传统方式。众多标准不一的示教内容会影响了实验效果, 所以有必要规范教学内容。我校地处西部边陲,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汉语言能力及接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外科教研室根据我校的特点和开设的实验内容, 自行编写了汉语版本动物实验手册, 但尚无英文版教材。教材中规范了从洗手、穿衣、戴手套到打结、缝合等基本操作。举例来说, 打结示教中, 从第一步持线开始就规范了整个过程, 第一个结必须是右手示指结, 不允许带教老师将实际工作中多式多样的打结方式都带入课堂, 因为过多的信息量加上沟通上的不完善并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多”并不意味“好”。但同时也需要向学生说明, 外科动物实验内容仅为最基本的外科操作, 对立志于从事外科的学生, 外科生涯会继续丰富各种操作。
3 对教师的要求
3.1 提高教师自我素质
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 带教老师的英语也不是母语, 也不能做到随心所欲的表达, 也会影响交流和理解。努力提高带教老师的英语表达能力, 首先是提升自身公共英语素质, 其次是充分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标准发音, 加强医学专业英语学习[13]。笔者的体会是, 课前充分准备, 把拟定讲解的内容大声朗读, 反复练习, 必要时录音并倾听以纠正语音语调, 力争能做到清晰表达;为了进一步加强听说理解能力, 平时可坚持观看一些医学相关的美剧, 如《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及《实习医师格蕾》等。此外, 学校也应当分期分批地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培训, 为切实提高带教老师英语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4]。
3.2 充分备课, 利用好互联网技术
每次实验之前观看相关视频, 了解手术的基本步骤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基础。外科的基本操作包括打结、切开、分离、缝合、拆线等。一方面, 带教老师可在网上下载关于外科器械及基本操作的英文原版视频, 将视频内容与英文教学内容及实验手册整合。另一个方面, 尽量使学生课前就能看到视频, 让学生了解手术的基本步骤。比如可以建立微信群, 在实验课之前, 将相关的视频操作上传到群上, 建议学生们在上课前先观看视频, 然后在正式动物实验课时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模仿学习, 这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留学生在动物实验课表现很活跃, 问题也很多, 微信群也有利于课前课后的及时交流。
3.3 课后随访, 及时发现问题
每次实验课结束时都布置一定的任务, 可以是打结, 也可以是缝合, 也可以是对实验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写一份报告等。向留学生解释传统的中国习语“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涵义, 鼓励留学生回宿舍后练习打结、缝合、拆线等基本功, 鼓励留学生把自己练习的素材上传到微信, 和大家交流。在下一堂实验课时, 对上传的作品进行点评, 对不足之处比如器械姿势不正确或操作不规范等进行及时纠正, 形成良好的互动, 提高留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留学生很勤敏, 会到科室去找带教老师询问自己的疑惑, 外科带教老师临床工作较为繁忙, 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前提下, 应尽量给予耐心解答, 或者约定好时间仔细讨论, 不可敷衍搪塞, 让留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挫败感。
4 存在的问题
4.1 规范化教材及视频缺乏
留学生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缺乏[10]。毫无疑问,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好的英语教材可以将英语教学提升到高的起点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动物外科实验来说, 教材及视频的重要性举足轻重。目前国内虽有少量英文版动物实验教材, 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英文版视频更是一片空白。手术视频示范教学在医疗教学中有重大意义[14], 对动物外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校的留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英文版动物外科实验教材或视频, 带教老师基本上是结合中文教材, 整合网络上的资源来进行全英文教学, 这无疑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目前我校外科学教研室拟定组织教师录制视频及编撰动物外科实验的英文版教材, 可能一定程度弥补这一缺陷, 但我们也期待更高层面的统筹规划。
4.2 教师的付出与回报
不可否认, 英语教学的教师工作量大, 要找英文教材或手术操作视频, 整合到自己的备课中, 付出时间多;此外, 练习口语在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付出比平行中文课程多好几倍的工作量[10]。单凭教师对英语及教学的热情并非长久之计, 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 目前高等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为主;还有, 动物外科实验一般由附属医院外科一线临床医师承担, 而他们正是临床及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对他们的年终考核及晋升也是主要以科研为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很多优秀的教师无法全心全意地进行留学生外科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甚至抵触留学生外科实验教学[10];我校也出现带完一期留学生外科实验后, 再也坚决不带任何留学生课程的教师。如何平衡教师的付出与回报, 还需要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一些优惠, 以保证留学生外科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
总之, 与国内医学生相比, 留学生外科动物实验教学有突出的特点。带教老师需要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规范实验内容, 提高自我素质, 认真备课,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 及时随访,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随着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展开, 我们期望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留学生全英语教学方面的扶持力度, 提高留学生外科实验的教学水平及质量, 保证留学生外科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
摘要:动物外科实验是外科临床实习及从事外科临床工作的基础, 医学留学生是有别于我国医学生的新兴群体, 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是教育水平国际化的重要指标, 有利于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和世界知名度。一方面, 教师应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规范实验内容, 提高自我素质, 精心课前准备,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 课后及时随访,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规范教材, 平衡好教师的付出与回报, 可为留学生动物外科实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9
1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
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体现知识的层次性、递进性和交叉性,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精选实验内容, 变“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知识, 通过后者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选用或编写实验教材, 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评定方法[4,5]。
2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手段
2.1 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分割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相互联系的内容散布在不同的课程中, 而每门专业实验课学时都有限, 通常是被迫选择那些用时较短、容易做的实验, 实验内容难于达到统一。我们从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 以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实验课的设置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创建并完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多层次化及多模块化的实验体系[6], 着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例如, 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实验中糖的消化吸收和血糖含量测定内容可以整合在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实验重复。实验单独设课, 把实验课程作为一个独立模板, 例如动物生物技术主干课程———动物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实验合并单独设课, 有利于实验内容的优化和贯通, 有利于实验时间、实验场地和实验人员的统一安排,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 最大限度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模仿重复的实验模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 我们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CAI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录像、引入了动物生物机能系统, 应用生物信号实时处理全套软件和硬件系统等多种实验教学手段[7,8], 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随时调用观看, 指导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将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图形表述的内容, 向学生演示, 加深学生的兴趣和对一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理解, 以提高教学效果[9]。
2.3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转变。我们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如开设了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等综合性实验, 开设了循环、呼吸、泌尿等设计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后, 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设计实验, 促使学生将已学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有效地融合, 注重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4 建立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重在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促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的优良学风[5]。建立了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进行课堂讨论、实验竞赛、开放实验室、课外科技活动等, 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5 结合科研项目, 开放实验室
将科研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 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 结合教师的研究内容, 学生参与科研和SRTP项目, 如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选题70%以上来自教师课题, 学生根据个人研究兴趣选择实验题目, 进行实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热点以及新的方法和技术。
2.6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 是对校内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许多学校都在探索之中,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生物技术专业开办以来, 我们积极探索与校外生物制药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2.7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在实验室的构建和管理上, 打破多年形成的资源条块分割的现象, 按照集成技术、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构建了动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 最大限度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此外, 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方面做了改革尝试, 实行了学分绩点制, 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导师制, 重修补考制等措施, 严肃实验考核和成绩管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新的创新型的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施, 突破了单一、孤立的实验和实践模式, 同时也注重教学实验、实习与科学研究, 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 使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多门课程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融合,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 符合当代农业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华智锐, 李小玲.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4) :90-92.
[2]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与实践[J].甘肃农大学报, 2011, 46 (综合版) :49-51.
[3]李红玉.发挥学科优势搞好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15 (3) :90-93.
[4]蔺万煌, 欧阳中万, 王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9) :82-83.
[5]李文鑫, 陈学敏.立足实践, 着力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8 (1) :37-39.
[6]董常生.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28 (8) :65-67.
[7]何玉琴, 张霞, 采国敬.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 12 (1) :67-68.
[8]何玉琴.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0 (2) :75-76.